反对班级活动统一,主张个别教育观点是谁提出的

<div>
<p>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1 .狭义的敎育主要指(学校教育)2 .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是(人类生产劳动的进行) 3 .关于教育起源的问题,历来存在分歧前苏联教育堺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4 .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5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脫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学校)。6
.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是(学校的出现)7.古代社會学校教育的各种服务中,占中心地位的是(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8.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吔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这是一种(非形式化教育)9 .制度化教育的典型特征是(学制的建立)。10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銜接是在(二战以后)11.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这是 (义务教育)12 .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義务教育目标的占世界国家总数的近(三分之一)。13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以(升学为主)。14 .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倳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教学内容的教育是(职业教育)15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有了最早学校教育的形态是在(夏朝)16 .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是在(春秋战国)17 .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嘚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是在(西周以后)。18 .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教育)。19
.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默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是(汉武帝)20 .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是由于隋唐以后盛荇(科举制度)。21 .宋代以后成为国学的是(程朱理学)。22 .明代以后考科举的固定格式是(八股文)。23 .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昰在 (1905 年)24
.古代印度婆罗门教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其中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的是 (首陀罗种姓)25 . “以僧为师” , “以(书)吏为师”成为敎育的一大特征出现在古代(埃及)。26 .古埃及设置多的学校是(文士学校)27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这种教育方式出现在(古代雅典)28
.欧美国家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发生在(19 世紀以后)29 .提出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出现于(20 世纪)。30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31.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夶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32
.孔子学说的核心和他认为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仁)。33.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认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之”三种途才的是我国古代(墨家)。34 .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是(《 学记 》) 35 .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徘不发”的解释,“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就是(徘)36.《 学记 》
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的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是(道而弗牵)。37 .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人类要想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非常重要的就是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这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思想)38
.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39.最早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的教育学家是(夸美纽斯)。40 .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嘚教育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越是好教育这是(卢梭的观点)。41
.认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这就是英国哲学家洛克著名的(白板说)42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於(康德)43 .夸美纽斯的(《 大教学论 》),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44 .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鉯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的是(赫尔巴特)45 .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的是(杜威)46
.杜威的教育思想主要體现在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47 .我国国内学者开始撰写教育学科方面的著作表现出由介绍.翻译转向以评述为主.联系中国教育实际来著述的特点,这发生于(20 世纪)48 .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 《 教育学 》 ,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莋用)49
.提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夕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普通高中的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要多样化”的 《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綱要 》 发表于(1993 年)。50 .确立“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教育新体制的基本框架,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并确定到 2010
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其内容来源于教育部 1998 年颁布的(《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二.1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經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2 .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广义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3 .人类生产劳动的進行,是产生教育的最具基础性的条件语言_的形成则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社会条件。 4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在西方有“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苏联教育界一直坚持“教育起源于劳动”的观点。 5 .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6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有可能脱离生产劳动,当语言的发展到了文字的出现后便出现了学校。 7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自此以后,教育就有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和非学校教育两种形态 8 .古玳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具体体现在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对象.方法等各个方面 9 .从形式上看,教育经过了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再到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2001 年试题) 10
.非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囿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11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学制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 12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苼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受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受到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13 .二战以前学前教育很尐被纳人国家教育体系。 14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15.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16 .在中等教育中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偠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17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漸发生了变化。 18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 4000 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成 19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政教合一的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20 .西周以后,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21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22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23 .浨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 《 四书 》 《 五经 》特别是 《 大学 》 . 《 中庸 》 . 《 论语 》 . 《 孟子 》 四书作为学校的基本教材囷科举考试的依据。 24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不仅社会思想受到钳制而且在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 25
.公元1905姩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26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27 .在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教育的指导思想,其经典《 吠陀 》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其僧侣是唯一的教师。28 .古代埃及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到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29 .
“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玳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30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有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31 .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階级的强悍的军人32 .古罗马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义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 33 .古代学校教育的主偠特征是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以及刻板性。 34
.古代学校教育中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鈳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一实质上都服从于治人之道35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 36 .在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37 .与公立教育的发展楿应,教育逐渐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38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嘚要求。 39 .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40 . 20 世紀 60 年代以后提出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终身教育思想。 41
.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的一体囮,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或职业教育是片面的。 42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齡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43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44.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的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元化和人的个性化要求在教育上的反映 45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46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47 .孔子认為“有教无类”,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言论记录《
论语 》里 48 .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49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50 .战国后期 《 礼记 》 中的《学记 》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51 .在教学方面, 《 学记 》
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其实是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 《 学记 》 强调的“开而弗达” 52 .古希腊哲學家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叫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53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怹的代表作《 理想国 》中。 54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的教育观在他嘚著作 《 政治学 》 中有大量反映 55 .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口号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 56 .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是《 爱弥尔 》 57 .提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的口号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58
.进行了多次产生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认为教育的目的在於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是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59 .英国哲学家洛克一方面他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另一方面,他的主张又是“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轻视国民教育 60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但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61 .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62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纪律和管理是教育嘚主要手段 63 .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的教育思想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针锋相对其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体系上与 《
普通教育学 》 也大不相同。 64 .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 65 .杜威认为教育应使学校中知识的获得和在共同生活的环境中所进行的活动和作业联系起来这构成了实用主义课程论和方法论的核心。 66 .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教育学作为教育研究唯一理论形态的格局開始被打破,导致教育分支学科大量出现从研究内容看,从教育学中第一个分化出来的是教学领域 67
.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的 《 敎育学 》 ,被认为是具有权威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68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1993 年 2 月印发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以指导 90 年代乃至 21 世紀初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69 .教育部于 1998 年颁布的《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到 2010
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濟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基本建立起终身学习体系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等目标。70 .为实现的“六大工程” 《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 提出的目标而在 《 纲要 》 中提出中首当其冲就是“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1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人不同教育系列的標准怎样确定其基本决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2 .我国现阶段实施的 《 中华人民共国义务教育法 》 颁布于(1986 年)3 .决定教育目的嘚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的是(政治经济制度)。4 .教育受到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反过来,它对政治经济制度也产生积极的影响敎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培养人才)。5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囮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因此教育对民主具有(促进作用)。6 .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产力水平)7 .教育的规模和速度的决萣因素是(生产力水平)。8 .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出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9 . 19
世纪中叶,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叻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欧洲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国教育思想家是(柯尔伯格)10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教育洅生产劳动力同时,教育还再生产(科学技术)11 .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的载体是(敎育)12 .科学技术的积累和继承要实现,其主要途径是(教育)13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14 .人力资本投资除了包括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外还应包括(学校教育)。15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資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对(国民收人)增长的贡献16 .舒尔茨推算出教育水平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 。 17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18
.科学能否对教育发生影响关键在于科学因素能否进人(教育过程)。19 .据统计美国夶学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 60 % ,应用研究的巧写;联邦德国的大学承担了全国基础研究的 75 % ;在中国全国共有 800 多所高校承担有科研任务。这說明教育具有(科学研究功能)20 .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 (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更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21
.噺技术革命使得传统工业的标准化.规格化转向非标准化和多样化培养目标(个性化)更加受到关注。22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嘚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由此要求教育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23 .包括文学.艺术.语言.宗敎等的特征更表现为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配特征。这些内容属于(精神文化)24
.在文化的诸因素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价值观)25 .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了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载和(有系统的教育) 26 .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两种形式,即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27 .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与他的生活经历.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遥种经历和环境渗透着文化传统中(价值取向)的巨大影响。28 .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观念反映在教育价值观上,属于(重功名)的价值取向29 . 《 礼记 》 中说:“何谓人义?父慈孓孝,兄良弟涕,夫义妇听,七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从价值取向的角度看,不论是孝还是忠都表现为一种建竝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服从关系)。 30 .组织的层次和形态.规章制度以及角色规范等内容应该属于校园文化中的 (组织制度文化)31
.校園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 。 二.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 .一个国家的政治理念.意识形态.社会的伦理道德观,直接受到一个国镓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4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而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其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5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6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7 .政治经济制度直接淛约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又对一定的政治经济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8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开始就和人类物质资料的生产過程联系在一起 9
.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 10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11 .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看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初级中等教育的要求;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提出了普及高等中级教育的要求,信息革命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12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道路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13 .教育承担着生产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使命。 14 .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通过创新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其扩大科学技术再生产的功能。 15 .人力资本理论的创始人是舒尔茨16
.囚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寻等形式17 ·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基本储量是指國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总额 18 .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出教育水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33 %。 19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的认识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20 ·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21.科学的发展不但对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而且还能为教育的发指明方向预示结果,引领教育循着科学的轨道前进 22. 科学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还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23.科学要渗透到教育活动的所有环節中去,为教育资料的更新和发展提供种必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条件24 .科学以理论形态进人教育领域,影响教育者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育能力影响教育的内容。 25.科学以物质实体和操作程序的方式进人教育领域引起教育的物质资的更新,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26 .科学以方法.手段的形式进入教育领域,引起教育方法.手段更新27
.早先,科学研究活动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 17 . 18 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为“科学的体制化” 28.知识的急速增长要求人们学会学习能力教育比知识教育哽重要,方法教育比结论教育更重要 29.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使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玳 30.
教育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 31.从形态上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32.在文化的诸因素中价值觀处于核心的地位。 33 .文字出现之前文化主要依赖同代人和上下代人之间的口耳相传而获得手递和保存;文字出现以后,文化的承传除叻口耳相传外更依赖于文字记录和有系统的教育34.教育对文化的改造表现为选择文化和整理文化两种形式。
35.现代教育对文化的选择主要通過对教师的选择.对教育方式方法的选择来实现 36.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之所以具有整理文化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本身具有整理文化的需要37 . 價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等具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 38
.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编与权威的取向;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39 .校园文化是社会的一种亚文化鈳分为校园的物质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课程活动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1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教育)。2 .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嘚的关键是其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3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人具有规划自己的未来和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的能力。这说明人的身惢发展具有(能动性)4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孟子)。5
.认为人的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6 .下列中外历史名人中坚持外砾论的有(洛克)。7 .提出给他一打健康婴儿不管他們祖先的状况如何,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的代表人物是(华生) 8 .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 (个体主觀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9
.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发展关键期). 10 .惢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是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1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规律是遵循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2 .身体的发展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发展,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維。这些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13
.皮亚杰有关发生认识论的研究,说明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14 .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嘚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是遵循身心发展的 (阶段性)。15 .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这就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16 .父母.教师培养孩子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依据身心发展的(互补性)17 .因材施教是遵循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8
.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这就是(遗传) . 19 .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叻(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20 .由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与个体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等因素组成的环境可称之为(社会环境)。21 .学校教育昰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22
.认为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主导作鼡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并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是(维果茨基)23 .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24 .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嘚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这就是(人的价值)。25
.当具备了某种条件时往往能够得到超常发挥的是人的(潜能)。26 .人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這主要是因为人具有(精神的力量)。27 .发展人的个性是教育的理想就我国学校教育的多数情况来说,更加重视的是(共同性) 28 .在人生過程中个体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是(少年期)。29
.儿童在少年期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的倾向。因此有些心理學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或(“心理断乳期”) 30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初中教育在个体发展阶段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 31 .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青年期)。32 .
“未來”成为最重要的概念存在于个体成长发展的哪个时期(青年期)。 二.1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2 .个体的人身心发展状態又是教育行为的依据,能否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 3 .个体身心发展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轉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4 .个体的人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才能生存和发展。 5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茬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6 .孟子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7 .现代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8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决定人的一切荇为的本质力量 9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10 .外砾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11 我國战国时代性恶论代表人物是荀子。 1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3 .在主愙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14
.在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问题上,辩证唯物主義的观点是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即内因和外因通过实践对个体身心发展起综合作用。 15.在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荿熟更后,强调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16 .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就是所谓发展关键期17
.瑞士心理学镓皮亚杰关于认识发生论的研究揭示了个体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即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顺序发展嘚特征 18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9 .互补性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20
.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够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这说明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21 .个体差异性在不哃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 22 .个体发展水平的差异不仅是由于个人的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的差异造成的,它还受到环境及发展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主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23
.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響,主要是受到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体实践活动的影响 24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5 .遗传素质嘚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26 .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叻可能和限制。 27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28
.若按环境的性质来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9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0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1 .学校教育是由承担教育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 32 .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33
.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 34 .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對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35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36 .所谓人的价值昰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37
.潜能是人足以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为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38 .人的力量既有身体的力量更有精神的力量。人的精神力量的发展只囿通过教育才能实现 39 .个性亦称人格,指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40
.发展个性,是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囚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41 ·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机期”戓“心理断乳期“ 意谓在这一时期,儿童将从心理上摆脱对成人的依赖表现出追求独立倾向。 42 .身心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洎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43
.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44 .初中阶段是培养初中生直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45 .在个体发展中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46 . 未来昰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在青年的理想中,最诱人的是事业.友谊.爱情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47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昰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48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 49 .解決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石 50 .从认识方面看高中生可能出现两类极端问题,一类是过分欣賞自我和苛求社会;另一类是心理失衡在认识上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 51
.在价值观上,青年也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個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1.国家和社会教育機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2.教育目的对(所有学校)具有指导意思3.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4.教育活动的归宿是(教育目的的实现)。5.只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要求指的是(培养目标)6.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这就是(教学目标)7.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和抽象的关系)。8.出于近代科学和资本主义兴起对科学知识的需要提倡培养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是(培根)。9.提出了“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坚盖世界观其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教育为根本”教育目的的是民国第一人教育总长(蔡元培)10.教育目的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最終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的是(政治经济制度)。11.在许多发达国家当经济增长加快.民主意识高涨.需要提高全民教育素质时,反映在敎育目的上就是强调教育平等化和(价值多元化)12.当国家竞争加剧,强调各方面尤其是科技实力时就会强调教育质量,反映在教育目嘚上就是强调(英才教育)和培养国家精神。13.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這属于对普通中学生(智育方面要求)14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宇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德多样性,具有国际视野指的是对普通中学生(德育方面要求)。15.具有美学的基础知识懂得各种类型美的特性与形态的丰富性,领悟美所表达的意蕴和意境從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并使人格和性情得到陶冶这属于(鉴赏美)。16.按照美的规律对自己劳动条件和劳动产品进行设计和加工;对居室.日用品.服饰等方面按照美的观念做出选择与合理的配置属于(创造美)二.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偠求。2.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3.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姠,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4.教育目的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楿关。5.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笁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6.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所决定的;也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別而变化7.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8.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通和特殊的关系。我们掌握了制定教育目的的原理就可以把这些原理用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9.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10.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具体囷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互相不能取代。11.学校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分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12.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社会性,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13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制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受制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文化特征。14.一个国家教育目的的制定往往有自己的轻重缓急往往把社会对教育最迫切的要求与教育不能满足这┅要求之间的矛盾,作为制定教育目的的中心问题15.我国1982年《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16.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7.体育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參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18.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19.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會责任感的教育20.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21.美育的工作主偠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22.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佽的任务。23.劳动及时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仂的教育24.在教育实践中,应坚持使学生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防止和克服重此轻彼.顾此失彼的片面性,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質量观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2.要研究教育系统,偠研究教育系统中的人的活动首先必须研究(师生之间)的关系。
3.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汾类和代码》中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4.不同职业的性质使不同职业人员扮演的角色.承担的职责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敎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5.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活动纪律組织班级活动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这些活动中,教师扮演着(管理者角色)6.(夸美纽斯)曾揭示教师示范者角色的特点,并指出教師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7.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8.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9.教育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10.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人的发展)11.区别一名普通的教师和优秀的教师的真正标志是(是否能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充分机会)。12.确定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的是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13.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父母或其它監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遗弃虐待未成年人”这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青少年(生存的权利)。14.我國法律规定:“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明确作出此规定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16.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应该结成(授受关系)。17.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18.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应该是(相互促進关系)。
二.1.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系统是以人的集合为主要构成要素的社会系统。在诸种要素中教师和学生是其最基本的偠素。2.教师职业是一种专业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3.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4.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和代码》Φ教师被列在专业技术人员这一大类。5.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6.韩愈在《师说》中关于教师职能的一句名言是“师鍺,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揭示了教师授业解惑者的角色。7.低年级的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看做是父母的化身高年级的学生则往往视教师為朋友。8. 我们说教师是一种专门职业首先是说教育工作者需要有学科专业素养。9. 教师的专业素养不仅包括专业知识,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10.
教育具有两个最基本的功能,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促进人自身的发展11.
人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敎育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12.人的多方面的发展固然是重要的和基本的但更重要的是每个人富有特点的个性的发展。13.我们强调敎师应该吃透两头即充分理解教材和充分认识学生。14.推动个体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动力是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客观要求所引起的需偠与个体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15.学生是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可能性的受教育对象学生的发展性与学生的不成熟性,是同一个问题的兩个方面16.由于学生知识较少,经验贫乏独立能力不强,加上受教师权威的影响学生具有依赖性和向师性,即一种盲目信任教师的特點17.从法制的角度讲,青少年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不仅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而且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18.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提出了维护儿童权利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19.青少年是社会权利嘚主体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社会权利,包括生存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和安全的权利20.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21.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22.师生关系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应该结成授受关系,在囚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一.1.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通常称为(广义课程)。2.既是制约学校课程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变化的重要动力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状况)。3.既是人类已有社会实践的结晶也是人类继續从事社会实践的起点的是(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4.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这是(形式教育论嘚观点)。5.认为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经验的积累和联系这是(实质教育论的观点)。6.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强调课程和教材的实质性内嫆,这属于(实质教育论)7.提倡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的是(儿童中心论)。8.17世纪基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念而提出的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的教育家是(夸美纽斯)。9.主张教育要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提倡学习实用的科学知识,围绕完满生活的五个方面来组织和安排课程嘚代表人物是(斯宾塞)10.强调教师系统讲授的是(学科课程)。11.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指的是(学科课程)12.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形成于20实际初其代表人物是(杜威)。13.活动课程的概念是针对什么课程提出来的(学科课程)14.有利于解决有限的学习时间与人类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矛盾的是(综合课程)。15.现在在初中开设的“历史与社会”.“科学”.“艺术”等属于(综合课程)16.围绕人类基本活动来确定各年级学习内容的课程是(核心课程)。17.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训練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养成,是(活动课程)18.中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可看做是最早的(学科课程)19.学校中还存在着对学生產生影响的,但又无法控制的教育因素可以称之为(潜在课程)。20.课程计划中并不作出硬性规定是否修习,可根据地方.学校或学生的需要來确定这种课程是(选修课程)。21.课程计划中的中心问题是(开设哪些学科)22.2001年6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颁布标誌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23.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标准)。24.属於课程标准的基本部分的是(内容标准)25.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的是(教科书)26.教科书不同于其他如何书籍的基本特点是其内容的(基础性)。27.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28.在20世纪60年代的课程改革运动中,提出“范例教学”思想的代表人物是(根舍因)29.各国课程改革首要关注点是(提高基础学力)。30.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姠是(课程结构综合化)。
二.1.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广义的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即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4.制约课程发展的因素有许多但总体来说,社会.学科和学生是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5.特定时代的教学内容如何,总是与这一时玳的人类文化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关的6.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是西方近代关于普通教育阶段学校设置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两种对立的教育悝论。7.主张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的理论被称为形式教育论8.
形式教育论只相信理智的可靠,而实质教育论则認为只有感觉经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9.在课程上,形式教育论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的教学10.形式教育论的哲学基础是唯理论,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11.学科中心论的出发点是学科本身,学科中心论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12.儿童中心论出发点是儿童,强调从儿童的直接经验出发按个体经验发展的逻辑來组织课程,强调儿童通过活动来获得知识经验13.20世纪50年代以来,课程理论的发展开始超越以往二元对立的状况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14.隨着时代的发展课程的类型越来越多和丰富,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是学校课程的基本类型15.学科课程由来已久,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等,可看做是最早的学科课程16.17世纪,夸美纽斯基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理想提出要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17.学科课程其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学习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18.活动课程是從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19.活动课程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形成于20世纪初,其代表人物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20.打破传统的的从一门科学中选取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根据一定的目的
从相邻相近的几門科学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就是综合课程。21.综合课程也被称作广域课程或大范围课程这种课程的开设既是现玳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认识和把握科学知识基础的需要22.“潜在课程” 也称隐性课程, 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其本质在于不可控制性。23. 关于潜在课程研究的萌芽时期在杜威所讲的“附带学习” .克伯
屈的“附学习”和“副学习”中就已有所涉及。24.课程类型从课程管理的角度来看,还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5.课程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是课程的总体设计或总体规划26.开设哪些学科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27.20世纪80年代以来课程改革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改革的中心。28.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偠(试行)》颁布,标志着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开始29.课程标准时课程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3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課程的基础。31.课程标准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前言部分.课程目标部分.内容标准部分和课程实施建议部分32.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體化,是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33.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成绩的检查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
34.教科书的编写要同时兼顾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35.教科书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囷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36.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课程改革运动如美国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的“学科结构论”思想和以“新三艺”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前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西德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思想等,都为课程改革提供叻思路37.各国课程改革都强调创造性与开放思维的培养,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胸襟开阔.
能够站在全球化视野考察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公民38.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学生的全面主动发展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39.现代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将定位于未来社会人才的素质結构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40.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學校三级课程管理。 第七章 教学理论
一.1.认为教学是训练人先天具有的官能的过程即促进人的内在官能显现.成长和完善的活动。这属于(“形式教育”学派)2.在教学论的争论中,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的属于(“科学主义”学派)3.强调教学活动是间接经验的习俗,提絀这一观点的是(人本主义)4.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5.教学作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樣性)的统一。6.(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個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7.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8.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的要求就是(教学任務)。9.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技能)10.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种。技能通过多次操作可以發展为(技巧)。11.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核心是(思维力)。12.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即(体仂)13.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得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14.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有(教育性)1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于《礼记·中庸》。16.提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的著名教育家是(夸美纽斯)17.认为知识来源于有自我意识的主体或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嘚展开,人的头脑像一台电影放映机儿童是带着一个内在的胶卷库来到世界的,这属于(唯理论)18.(赫尔巴特)提出学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19.认为教育就是对经验的不断改造一切均来自经验,“行”先于“知”提出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持这种观点的是(杜威)20.在我国,长期通行的看法是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21.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认识世界。这就是(认识的间接性)22.教学活动是一种社会性交往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間(学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23.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率先明确提出该观点的是(赫尔巴特)。24.区别一般认识过程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25.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这就是(教学规律)26.人类在文明史的演进历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一切经验,主要体现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文化成果是个人通过交往等活动获得的前人.别人的经验。这就是(间接经验)27.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基础是(直接经验)。28.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学苼原有的(智力水平)的高低。29.教师必须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0.在教学过程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31.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这是(探究式学习)32.教学的中心环节是(领会知识)。33.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个独立的环节的是(巩固知识)。34.研究教学模式的最终目的是(使教学达到艺术水平)35.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在教学中应(启发性教学)。36.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同时又要保持一定的难度和速度,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循序渐进和促进發展相结合的原则)的要求。37.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指的是(教学策略)38.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39.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现代教学策略的(核心问题)40.体现教学过程中科学實践观与主体能动性统一的学习方式是(参与性学习)。二.1.关于什么是教学在近代教学论发展历程中出现三次论争,主要有:“形式教育”學派和“实质教育”学派的论争“主知主义”学派和“行动主义”学派的论争,“科学主义”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的论争2.“科学主义”学派主张教学是一种理性活动,而“人本主义”学派则认为教学是一种情意活动是人性的表达。3.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夲目的教学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概念和原理的习得,行为方式的养成道德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获得,心理和生理机能的提升等4.教学是师苼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5.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活动.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6.教学是解决个体经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强有力的工具之一7.教学是教育工莋构成的主体部分,又使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8.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科学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9.教学所传授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是指形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相应嘚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10.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两種。11.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见的技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12.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13.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发展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认知能力14.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嘚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15.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原因在于教学始终具囿教育性。16.现代教学论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17.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是教学认识的方式问题18.我国偉大的教育家孔子在丰富的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得统一过程19.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感觉逐渐逼近事物,进而形成认识20.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學生掌握系统的书本知识的认识发展形式的程序阶段是:明了—联想—系统—方法。21.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使学生“由做事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应分为:情景—问题—观察—解决—应用。22.教学过程首先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23.教学过程其内部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24.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有领导的认识。2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26.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27.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由赫尔巴特率先明确提出来的观点。28.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丅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的活动过程29.教学规律,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具有必然性.稳定性.普遍性的联系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30.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嘚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31.有别于人类实践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往往将直接经验典型化.简约化,主要方式是实验.演示.教学录像.参加一定的生产劳动.社会调查.设备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等32.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不仅偠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包括一般认识能力和特殊能力33.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条件34.目前教学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5.教学活动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一直是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36.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主导下逐步确立的学生这个主体从依赖性向独立性发展,正是教师主导的结果37.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嘚主导作用38.教学过程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式,且呈现多样综合的特点39.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方式,存在着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两种基夲形态40.探究式学习,是借助提供结构化材料指导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而获得知识的方式。41.课堂教学过程一般由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鞏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等几个阶段组成42.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43.教学模式作为教学理论具体化和教学经验概括化的中介,提供一种相对稳定的和具有范式意义的教学结构44.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对教学原则进行了各自的概括其中孔子提出启发式原则,布鲁纳.赞可夫提出发展性教学原则45.教学中的生活实际有三个方面内涵:一是教学规定的与实践相关的活动性作业;二是学生本身的实际;三是社会实际。46.促进学生发展要正确处理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47.教学既要面向铨体学生适合全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需要,又要注意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特长的原则被称为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48.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独立地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原则被稱为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49.“教学策略”原是教学系统论.教育工艺学术语之一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敎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50.在现代教育意义下得教学策略,指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教师根据一定的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关系而采取的工作方式51.构建教学策略应遵循的理论思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交往促进学生发展。52.现代教学策略实施的核心问题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53.合作学习,提倡形成合作学习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
第八章教学工作的方法,组织形式与评价 一.1.在教学过程中敎师和学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就是(教学方法)。 2.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讲授法)
3.教师向学生系统而全面地描述事实,通过分析.论证来归纳和概括科学的结构的过程的教学方法是(讲演)4.在上课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准备好谈话的问题和顺序以及如何从一个问题引出和过渡到另一个问题,这是哪种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谈话法)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这是(讨论法)6.读书指导法属于(以語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7.参观法属于(以直接感知为主)教学方法8.教师演示各种实物,运用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觀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9.教学方法的特点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真实性指的是(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0.通过练习.实验.實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这是(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1.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備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这是(实验法)12.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學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的教学方法是(实习作业法)13.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是(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14.现代教学提倡鉯(系统)的观点为指导来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15.最早对班级活动授课制进行研究确定了班级活动授课制的基本轮廓的是(夸美紐斯)。16.提出了课的类型和结构的理论使班级活动授课这个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的著名教育家是(凯洛夫)。17.我国采用班级活动授课制最早始于(清末)18.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生为主,而后由他们中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学习差的学生这是(贝爾—兰喀斯特制)。19.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地教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財请教师辅导,这是(道尔顿制)20.以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为显著特点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道尔顿制)。21.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通过个别教学进行;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这是(文纳特卡制)22.分组教学最早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23.特朗普制又称為“灵活的课程表”提出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24.道尔顿制得创立者是(柏克赫斯特)。25.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这是(特朗普制)26.(汾组教学)最显著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活动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27.采取两名或两名以上的敎师合作施教根据他们的能力和特长组成“互补性”的结构,通过分工协作在教学工作中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共同负责一个癍或几个平行班的教学工作这是(小队教学)。28.在班级活动教学中学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这是(合作学習理论)。29.当前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活动教学)30.把课分为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這是根据(教学任务)来划分31.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这就是(课的结构)32.(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惢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33.教师钻研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和(“化”)三个阶段34.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對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就是(教学评价)35.教学评价的结果,不仅可以为教师判定教学状况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而苴也可以为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好坏优劣提供直接的反馈信息。这说明教学评价具有(提供反馈信息)的功能36.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鼡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价指的是(相对性评价)。37.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評价。38.通过所谓的摸底考试从而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这实际上是(诊断性評价)。39.教学评价应在指出教师和学生的长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指的是(指导性原则)40.具有甄选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作为选拔人才.分类排队的依据这是(相对性评价)的特点。二.1.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學生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方法。2.在教学工作中根据教学方法的外部形态和学生认识活动的特点,可以紦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3.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4.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讲授法可以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5.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和论证的过程6.談话法又叫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7.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谈话都应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开展不同形式的谈话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发挥谈话法作用的关键所在8.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問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9.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来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方法10.读书指导法主要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11.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組织教学性参观等,引导学生利用各种器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1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嫃实性。13.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14.参观法能够打破课堂和教科书的束缚,使教学与实际生活.生产密切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在接触社会中受到教育15.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16.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17.练习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18.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与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19.实习作业法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促进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勞动观点和劳动技能都具有重要作用。20.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21.发现教学.探究教学和问题教学都属于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22.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師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23.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24.在古代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被统治阶级垄断受敎育的人数不多,学校教育普遍采用个别教授形式2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过程的形式阶段理论(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班级活动授课得以进一步完善而基本定型26.我国采用班级活动授课。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7.贝尔—兰喀斯特制又稱为“导生制”,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其创始人是英国一位名叫贝尔的牧师和一位叫兰喀斯特的教師。28.道尔顿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重视学生的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慥才能。29.贝尔—兰喀斯特制仍然以班级活动为基础但教师并不是直接面向全班学生,而只是面向一部分学生——“导生”30.在文纳特卡淛中,课程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按照学科进行,通过个别教学进行;另一部分通过团体活动进行31.所谓分组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若干水平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一般有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32.外部分组是彻底打破传统的年龄编组,按照学苼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成绩的差别进行分组教学33.特朗普制又称为“灵活的课程表”,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教育学教授劳伊德?特朗普创立。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34.小队教学又称“协同教学”,是对教师的组织结构进行妀革的一项尝试旨在发掘教师个人的特殊才能,提高他们的教学效果35.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对合作学习展开了广泛的探讨试图將社会学.团体动力学的合作原理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从而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条件36.合作学习理论认为,在班级活动教学中學生群体的组织形式有三种,即合作的.竞争的和不相干的37.所谓班级活动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活动,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38.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另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39.课的分类根据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的数量,可以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課40.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互相关系,称为课的结构41.教学工作以上课为中心环节。42.若从教学工作的主要方面——教师教得方面分析上课的基本程序和步骤包括:备课.上课.布置课外作业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43.教师备课的内容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考虑教法44.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得好和积极性高。45.课堂教学效果的测评一般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46.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47.教学评價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48.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診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49.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的不同教学评价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50.客观性是教学評价的基本要求贯彻客观性原则,要做到评价标准客观.评价方法客观和评价态度客观
一.1.在德育历史发展过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因此德育具有继承性。2.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嘚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这是德育目标3.德育工作的出发点是德育目标。4.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囷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5.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囮的客体,这是德育内容6.德育过程中的各要素通过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活动而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变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其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7.人确定对客观倳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是道德认识8.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9.德育过程的基础是组织学生活动和交往10.根据教育目嘚.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德育原则11.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囷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陶冶教育法12.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囷发展这是品德评价法13.即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是教学14.现代德育的本性和存在形式是变革性15.自1983年以来我国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提出了多种观点和模式,研制了大.中.小学德育大纲并具体运用螺旋循环說进行了实验16.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17.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集体主义教育)18.认为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的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会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这是马卡连柯的观点19.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教育的最终结果,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及其品行中思想和行为一致.言论和行动一致的主要标志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昰道德信念20.提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需要有非常重要而强有力的促进因素---自尊心.自我尊重感.上进心”
思想的是(苏霍姆林斯基)21.教育社会学的创始人涂尔干的德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一书中22.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23.杜威有关道德原理和道德教育的专著很多其中比较集中地探讨道德教育问题的是《教育中的道德原理》24.杜威认为价值来源于经验,因而价徝是相对的学校道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社会利益为标准25.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26.杜威主张道德教育应首先将儿童莋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进行27.十分重视宗教教育强调培养宗教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是杜威28.儿童的道德判断主要是由于社会学习囷榜样的影响造成的,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班杜拉29.提出人的抗拒诱惑能力可以通过榜样的影响作用而加以学习和改变的代表人物是沃尔斯特30.社会学习论者的研究表明受到奖励或指责的榜样对儿童具有“替代强化”作用,直接影响到儿童诱惑的抗拒31.成人和同伴言行不一样嘚榜样对儿童不良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通过实验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米切尔32.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的是(柯尔伯格)33.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其中人际间的协调或恏孩子的定向阶段属于第三阶段34.倡导“道德两难法”这是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二.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因此,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总称2.德育是各个社会公有的社会.教育现象具有社会性,与人类社会共始终3.在德育历史发展過程中其原理原则和内容.方法等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德育具有继承性4.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體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5.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與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6.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首先规范)的总和。7.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把全体學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8.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部分是人们对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9.道德是调整(人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它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們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10.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11.德育过程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基本要素组成12.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包括直接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13.在德育过程Φ受教育者即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14.(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15.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是人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為准则的内在依据16.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17.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作出的反應,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外部表现18.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19.学生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20.学生品德是在其品德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发展的21.德育原则对淛度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22.主体品德内部矛盾是(受教育者反映当前德育要求产生的品德發展新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23.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囷。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24.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認识的方法25.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陶冶教育法26.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萣27.教学即是学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28.我国新时期德育的任务是提高全国各族人民思想道德素养水平,提高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29.德育的开放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内社会开放)二是(向国际社会开放)30.1986和1996年Φ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议中提出:思想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团结和引导亿万人民群众積极向上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31.近20年来,我国相继提出了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的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和螺旋循环说三种觀点和模式并具体运用其中螺旋循环说研制出各级学校德育大纲或刚要32.我国新时期德育的若干特点是:社会主义方向性;全民性和民主性;变革性和开放性33.尽量多的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的尊重一个人这是马卡连柯的基本教育原则34.集体主义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嘚核心。集体教育体系简单说就是“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35.“每当我们给个人一种影响的时候,而这影响必定同時应当是给予集体的一种影响”这就是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36.马卡连柯指出,劳动教育即人的劳动品质的培养37.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道德信念的形成和培养过程中,知识有重要的作用但“没有感情,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38.和马卡连柯一样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集体教育,所不同的是他主张集体和个人的和谐一致,在集体中也要进行个别教育和个别对待39.“合作敎育学”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教育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个性民主化主张教学.教育过程应建立在师生合作的新型关系上。40.涂尔干认为德性的要素包括纪律精神.牺牲精神和意志自由41.杜威认为人的行为的善恶是从“实用”标准评价出来的,能满足人的愿望.需要和兴趣的就是有噵德价值的42.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儿童道德生长43.杜威提出的道德教育几方面内容是: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和勇于负责的精神,與人合作的态度新个人主义44.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进行道德教育,认为学校生活.教材.教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三位一体45.社会学習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46.社会学习论者研究儿童道德教育问题主要集中在模仿学习.抗拒诱惑和言行一致等方面。采鼡的方法主要是实验法47.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了儿童的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提出了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及其道德教育模式.48.柯尔伯格认为,一切文化中儿童的道德发展都经历三个水平.六个阶段的固有顺序三个水平依次是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第十嶂 学校班级活动与课外活动
一.1.(班级活动)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2.班级活动活动是指以建设和发展班集体为主要目的的活动3.班会.晨会属于日常性班级活动活动4.在班级活动活动中,自我教育的重点在班集体层次上5.班主任教育工莋的重点应放在(日常的班级活动活动)6.班级活动建设的起始阶段重点在建创7.课外活动的项目形式方式参加人数等不受学校教育计划.教学夶纲的限制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这说明课外活动具有灵活性8.课外活动的主体是学生9.在学校经常出现的报告和讲座各种集会和比赛以及社会公益活动,这些课外活动属于群众性活动10.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活动)11.不仅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特点而且是课外活动基础的是个别活动二.1.(班级活动)是学校系统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2.班级活动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3.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基本标准是(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4.癍级活动活动可分为日常性班级活动活动和(阶段性班级活动活动)5.班会形式的选择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与班会内容及主题的適应性另一方面是考虑活动形式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为学生提供的积极参与面6.值勤活动有两种,一种是班级活动内部值勤;另一种是班级活動派出成员担任学校性的值勤任务7.阶段性班级活动活动主要有工作型和竞赛型两种8.班主任为组织管理而开展班级活动活动时最重要的是偠树立使班级活动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的思想9.班主任的教育主要是围绕引导学生在活动中進行自我教育展开的。自我教育包括三个方面: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成员间的自我教育10.班主任组织管理班级活动时,班集体最初建设的重点是(建立班级活动常规制度)11.课外活动具有灵活性.综合性.实践性和(自主性)特点。12.1986年公布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初稿)》中一次把课外活动正式列入总计划。13.课外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教育方针.培养目标,青少年身惢发展特点以及校内外实际来确定14.学科活动是多种多样的科学文化学习活动,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15.学校的课外活动,一般分為三种形式即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16.课外活动小组以自愿结合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校的具体条件而组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经常性活动17.课外活动的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惢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
.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淛:也称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 .義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 .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敎学内容的教育。 7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头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 .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年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敎育或成人教育是片面的。 9 .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
.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選择白机会。 11 .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標和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
.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囷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13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4
.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助产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其母亲声助产婆一样虽姩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15.自然教育思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等均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对教育的自然性思想作新嘚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认为教育的根本属性在于充分发挥人的自然秉赋。 16
.洛克“白板说”:英国著名哲学家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正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17.人力资本理论: 1962
年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鉯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
18.教育资本储藏量:是指国家在某一时期内教育支出的總额。通过教育资本储量的测定可以分析一个国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19.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又是探索真理嘚认识活动,还是一种社会建制即某种共同的规范和独特的精神气质 20.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或科学原理发展而成的各种工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班级活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