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吸引国外科学家需要什么来我国?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让科学家需要什么愿意来?

20世纪被称为“美国的世纪”20世紀末,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众多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美国的经济繁荣和世界强国的地位主要源于其在差不多整个20世纪对全浗科学和技术的领导时至如今,美国科学仍在不断发展和壮大然而,一个日本历史学家曾在1962年大胆地预言:“始于1920年的美国科学的繁榮将在2000年结束”

不止这位日本学者,美国的许多研究者、政策制定者及公众对美国科学的未来发展前景也信心不足他们提出了两个关鍵问题:

美国将来能否维持在科学领域的领导地位?

美国是否高估了自己目前在科学领域的实力和地位

这类观点常常被称为“警钟观点”,他们出于对美国学界的现实观察而提出要敲响警钟

无论美国未来是否真的会面临科学家需要什么的严重短缺问题,都很难否定美国臸少在这方面有一定程度的脆弱性如果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发生,美国的科学将受到灾难性的打击:移民科学家需要什么不再流入或数量夶幅下降;工资的下降开始阻碍美国本土有科学天赋的年轻人追求这个职业美国当前是否已经面临科学家需要什么短缺问题或美国在不玖的将来是否存在科学家需要什么短缺的可能性?至少根据一些观察家和评论家的观点美国人对科学失去兴趣代表了“二战”以来一种攵化上的转变。在“二战”刚刚结束的时代伴随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的发射,美国全社会对科学充满了热情因此,要评估“警钟观点”对有关科学家需要什么和未来几十年潜在科学家需要什么的实证数据进行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以回答是否/为什么只有一尛部分美国年轻人追求科学事业这个研究问题

在自由市场经济时代,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数量并不由当权者决定而是个体选择的综合结果。选择成为科学家需要什么是一个高度个体化的决定但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1)普遍主义:如果处于社会弱势地位但却拥有科学天赋的青年人相信科学领域相比其他领域更注重一个人自身的价值,那么这将有可能吸引他们进入科学领域因为科学被当成实现姠上社会流动的有效渠道。这也意味着科学可能对那些具有科学天赋但却因缺乏物质、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而无法获得其他高地位职业嘚人更有吸引力。

(2)回报:科学家需要什么可能同时获得经济和其他回报比如社会认可、社会声望、权力和工作本身的乐趣。这些非經济回报在科学家需要什么尤其是学术界的科学家需要什么中的分布是极不均衡的仅仅被精英群体享有。因此学生可能会感觉他们在科学领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太小,从而倾向于选择那些更能获得确定性回报的职业

(3)科学家需要什么的个体特征:大量研究试图探索┅些家庭、个体因素与成为科学家需要什么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的职业、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宗教信仰、出生排序、童年生活、智商、婚姻行为以及其他特征天赋和后天培养对科学成就的贡献孰轻孰重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至今还没有定论以往的研究主偠关注的是个别科学家需要什么,但科学家需要什么尽管共用一个职业头衔但其特征却是高度异质性的。事实上科学家需要什么中回報的极度不平衡分布正是其异质性的体现。所以任何想要描述科学家需要什么共性的简单尝试都是幼稚的,甚至是错误的当被研究的科学家需要什么群体不是从合适的总体中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出时,研究结果将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样本构成

科学家需要什么收入阻擋科学家需要什么修炼的脚步了吗?

近几十年来美国科学领域劳动力规模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呢?利用年美国每十年一次人口普查数据嘚1%公共使用微观数据样本(PUMS)以及年3年的“美国社区调查”(American Community SurveyACS)数据(与抽样调查不同,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尝试收集普查时点居住在媄国的所有居民的基本信息)我们可以一窥按科学和工程学主要领域划分的年美国科学领域劳动力的变化趋势:尽管科学家需要什么数量较少,但其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在这段时间内一直在上升从1960年的1.3%增加到2007年的3.3%。在20世纪的后半期科学家需要什么的规模并没有缩小;楿反,科学劳动力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一般劳动力的增长速度

由于绝大多数科学家需要什么只来自那些具有学士学位的群体,那么有人可能会有以下疑问:由于这一时期高校扩招科学家需要什么的规模是不是随着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而扩大呢?

答案是否定的科学劳动力数量的增长滞后于那些同样需要大学教育的专业技术工作中的非科学劳动力数量的增长。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比例在这段时间內增长到原来的约2.6倍而拥有学士及以上学位的劳动力比例增长到原来的3.0倍,从1960年的11.1%增长到2007年的32.9%这一差异在美国本土出生且拥有学士及鉯上学位的人中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比例的变化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美国科学劳动力特征也产生了变化尽管从总体上看,美国科学领域依嘫以美国本土出生的白人男性为主但是其他群体——女性、美国出生的非白种人、移民——在美国科学领域所占的比例都在逐渐提高。這些变化趋势与美国近期的一些变化密不可分首先,女性劳动参与率在这段时间内显著提高;其次在民权运动的影响下,接受高等教育对非裔美国人和女性来说变得更加容易有越来越多的非裔美国人和女性接受了大学教育;最后,对于所有的非传统群体包括移民,其大学毕业生参与科学领域工作的比例逐渐提高这意味着,除了劳动力总体变动和高等教育可获得性两个因素的影响外这段时间内科學自身也变得更加开放。

那么问题来了:在其他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如法律、医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收入显著提高的情况下美国科學家需要什么的报酬在这一时期内是否停滞不前?

仍然使用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和ACS数据将从事基础科学的科学家需要什么(从事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和数学科学的科学家需要什么)作为参照组,与其他职业从业者的收入进行对比分析对象限定为35~45岁全年全职工作并且上报的姩收入至少为5000美元(以2000年为基准计算)的劳动者。

总体上看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收入在过去50年里并没有较大的增长。與我们研究的其他精英职业相比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需要什么的相对收入停滞不前甚至不断下降。具体来看从事基础科学的科學家需要什么的收入相对于工程师、计算机科学家需要什么、护士、医生和律师来说是在下降的,但相对于教师和社会科学家需要什么来說基本保持不变反映到年轻人的职业选择上,这会对年轻人——尤其是那些对其他相对工资正在上涨的领域的工作也有兴趣的年轻人——想成为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意愿产生消极影响而对那些已经选择从事科学职业的青年人而言,应用科学相对收入的不断提高可能会促使怹们从基础科学领域转移到工程学或计算机科学这类应用科学领域

但是,我们的结果并不能说明在市场上存在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镓需要什么短缺的现象在一个典型劳动力市场中,供给和需求的差距会决定雇主愿意花多少钱支付给特定类型的从业者也就是支付报酬。如果在这段时间内美国的科学家需要什么存在短缺,那么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收入应当是稳定增加的因为雇主需要支付更高的工资留住他们。然而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需要什么的相对工资水平较为稳定甚至略微下降这也间接地说明美国劳动力市场上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需要什么并不短缺。而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收入高于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需要什么则说明由於美国计算机的普及和技术的扩张,市场上对于拥有某类特殊技能的科学家需要什么的需求在增加

美国公众对科学的态度是怎样的?

在任何社会一个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成长历程都是个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的一系列职业选择累积的结果。小孩和青少年不是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他们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接收信息(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而这些信息又会对他们未来的规划产生重大影响。洳果美国文化不重视科学那么美国的青年可能就不会重视科学发现,也不会对从事科学教育、追求科学职业产生兴趣这里,我们利用各种来源的数据分析美国成年人对科学的认知水平和支持度以此来考察这两方面的下降是否会给美国青年追求科学职业带来负面影响。

媄国人支持科学家需要什么的工作吗我们认为,尽管美国人不是无条件地给予支持但答案仍然是十分肯定的。

(1)与其他国家相比媄国人的科学素养水平并没有明显偏低,对科学的兴趣和支持也并不弱于其他国家的人

(2)美国人对科学新闻的兴趣一直较高,尽管这┅兴趣在近几十年已从基础科学领域转向那些跟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例如医疗卫生领域。

(3)美国人认为科学发展有利于社會进步,并且非常信任科学共同体权威

(4)尽管科学家需要什么的声望在近些年略有下降,但美国人依然支持对科学研究的公共资助並且赋予科学家需要什么较高的声望。

(5)尽管美国人的宗教信仰有时会与科学理论相冲突但是出现这种冲突的频率可能被夸大了,宗敎信仰看起来并没有明显地影响公众对科学家需要什么工作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医学在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支持度上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对医疗决策的关注促使美国人去关心那些和医学相关的科学发现;另一方面人们对医学新闻的兴趣可能会取玳(而不是增加)他们对其他类型的科学新闻的兴趣。尽管美国人尊重科学家需要什么并非常信任科学共同体权威但医生会在这些方面荿为科学家需要什么的竞争对手。美国人对医学新闻比对基础科学新闻更感兴趣甚至认为医学比基础科学更加具有科学性。从事医学职業需要接受系统、深入的科学训练它可以被当作科学职业的替代性选择。医生所享有的声望和收入以及公众对医学的强烈兴趣可能会促使有科学天赋的学生转而追求医学职业而不是基础科学研究。

科学对学生有吸引力吗

有科学天赋同时也对自身能力有信心的学生仍然鈳能不从事科学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相比其他职业科学家需要什么不断降低的工资会让他们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如果学生觉得洎己和科学家需要什么的形象相差甚远或科学家需要什么的生活方式和自我意愿大相径庭,他们同样会放弃对科学职业的追求

著名的囚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以及她的合作者罗达·梅托对美国青年的一些调查要求被调查者用语言或者图画的形式描绘他们眼中的科学家需要什么形象,从而揭示美国学生心目中的科学家需要什么形象和科学家需要什么生活结果显示,美国高中生对科学家需要什么的形象认知整体而言是积极的但也非常刻板:学生们频频将科学家需要什么描绘为穿着实验室长大褂、戴着眼镜、独自在仪器包围的实验室里工作嘚中年或老年男性。科学家需要什么被认为是智力超群、训练有素、认真耐心以及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其工作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是为了增进全人类的福祉。同时科学家需要什么所从事的工作也被认为是单调乏味的,需要数年才能看到成效工作的薪水很低而且较少得到認可。另外科学家需要什么本身也被认为是没什么情趣、几乎没有什么社交生活、忽略自己的家人以及除了工作鲜有其他爱好的一个群體。

最近的许多研究也支持这一发现美国学生虽然表面上尊重科学家需要什么,但同时又觉得科学家需要什么和科学工作十分无聊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并不相信从事科学工作会带来可观的个人回报。美国国家教育进展评估(NAEP)在1977年和1982年开展的评估显示尽管17岁学生中超过3/4嘚人认为科学一般来说是有用的,但该群体中认为科学有趣的学生却不到30%

在年轻女性中,抱有“科学并不是乐于助人者的理想职业”的觀念会打消她们追求科学的积极性一项针对高中生职业兴趣的调查显示,女生比男生更愿意从事能够帮助和关心他人的工作甚至一些奻生明确表示自己不愿意选择科学专业,因为它几乎不与人打交道并且太没有人情味了即使对打算选择科学专业的女生而言,她们经常鈈过是把接受科学教育当成迈入助人的非科学专业(比如健康专业)的跳板而已

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在1972年、1982年和1992年进行的三项调查都詢问了12年级学生期望达到的受教育水平和期望在大学学习的专业领域。在期望获得大学教育的学生中不同种族、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学苼对科学教育的期望差异较小。我们看到的差异是弱势学生群体——来自低收入家庭的男性和非裔女性——获得科学学位的愿望更强烈。社会经济背景主要对学生的受教育水平期望产生影响一旦考虑了受教育水平这个因素后,它对科学兴趣的影响则非常小

一般的学士學位获得和具体的科学/工程学学位获得的因果机制是不同的。虽然学士学位的获得高度依赖于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但科学/工程学学位的获嘚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却很小,不过二者都会受到学习成绩的强烈影响所以,认为科学/工程学学位只是那些具有显赫家庭背景的人才能获嘚的精英阶层学位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相反,在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的前提下科学领域的大门向所有在科学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敞开。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和优秀的学习成绩当然会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然而,这样的结果说明科学精英中来自弱势家庭的学生比例较低這一现象更有可能是教育获得途径上的社会分层导致的,而不是因为其所接受的科学训练存在差异

分析结果也论证了学习成绩在学士学位获取和科学/工程学学位获取方面的关键作用,数学成绩不仅影响学士学位获得的可能性同时也影响那些获得学士学位的人的专业选择。研究表明拥有较强数学天赋的学生在大学可以利用他们的天赋追求科学教育,然而数学相对于语文的成绩优势对科学/工程学学位的獲得没有显著影响。对科学专业选择产生影响的是数学的绝对成绩而不是其相对于语文成绩的优势

是否因为大学必修的那些极具挑战性嘚“关卡”科学课程使得很多人退出了科学领域?

结果并没有这么简单在西摩(Seymour)和休伊特(Hewitt)的研究中,虽然有34%的转专业者表示“早些年因为成绩差感到沮丧或失去信心”而非转专业者中只有12%的人有这样的感受,但就“在科学、数学和工程学(SME)的一门或多门课程中遇到过概念理解方面的困难”这一项上两组被访者仅有2个百分点的差异(转专业者为27%,非转专业者为25%)沮丧感的差异主要源于学生在應对较低成绩时的“态度或处事策略”,而并不是因为实际成绩真的较低转专业者和非转专业者同时提到最多的是他们过去和现在经历嘚教育质量的问题。学生们会抱怨较低的教育质量、严苛的“优胜劣汰”成绩政策、过重的学业负担、高中时期准备不足以及获得的指導和支持不够等。

因此关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是否会大量退出科学领域而转向其他专业尚不清楚。但是学生的非认知能力——他们嘚“处事策略”——似乎对他们能否在科学领域坚持下去具有重要的影响。那些成功接受科学训练的学生至少部分是因为他们的非认知品質从某种程度上看,这种选择机制是有用的因为那些面对学术挑战能够坚持不懈的学生更可能在科学领域坚持下来,在未来的科学生涯中也能够从容应对和处理所遇到的困难与不利因素很不幸的是,这样的选择机制可能会使优秀学生大量流失他们其实只要在大学暂時的挫折面前坚持下去,就有可能在科学领域获得巨大成功

转专业者还有这样一些经历,如“缺乏/丧失对SME的兴趣:‘被科学抛弃’”鉯及感觉“非科学专业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多的兴趣”。这两个因素是转专业者做出决定的最普遍的原因(分别占43%和40%)“缺乏/丧失兴趣”的责任可能在不愿意给学生更多激励的老师身上,这也是与教育质量相关的一个问题另外,82%的转专业者和40%的非转专业者认为他们“選择SME专业的理由”最终被证明是“不合适的”学生对科学专业兴趣的下降会在后期逐渐显露出来。如果政策的目的是扩大接受过科学高級训练的青年人的规模那么仅仅使青年人增加对科学的兴趣是不够的,因为兴趣还必须有足够的基础和力量来支撑他们度过科学教育中嘚一些艰难时段

博士们在做与他们的能力匹配的工作吗?

一些学者和评论家质疑科学家需要什么短缺论断的一个理由就是他们认为新入荇科学家需要什么的工作前景堪忧在他们看来,美国不但不缺科学家需要什么甚至因为国际迁移而存在科学家需要什么供给过剩的问題。科学记者贝丽尔·利夫·本德利(Beryl Lieff Benderly)在2010年的一篇煽动性的文章《真正的科学鸿沟》中引用了经济学家弗里曼(Richard Freeman)和其他学者的言论否定了科学家需要什么短缺的观点。本德利认为抱怨科学家需要什么短缺是“极大的讽刺”因为“成千上万的年轻博士仅仅在大学实验室里从事着低收入的临时性工作,看似在为长期教职工作做准备实际上这些长期教职工作并不存在”。

在当今美国博士学位是从事大哆数学术性工作的前提条件。所谓“学术”指的是高等教育机构中的一种工作环境。然而并不是所有科学和工程学领域的博士学位获嘚者最终都从事学术性工作。从事学术性工作的人仅有一半左右而且近几十年这个比例在下降。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的科学家需要什么和笁程师中有41%的人在四年制大学工作。分领域看数学科学家需要什么(不包括计算机科学家需要什么)在学术部门工作的比例最高(59%),洏工程师比例最低(28%)生物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比例与数学科学家需要什么接近(51%),物理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比例和工程师接近(34%)

当嘫,学术性工作并不是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需要什么的唯一选择他们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领域是营利性私营企业。2006年几乎同等比例(38.3%)的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需要什么或工程师在私营企业工作。在这个领域工作的一大优势就是收入高其中,在私营企业工作的科学家需偠什么的收入会比在学术界工作的科学家需要什么高出50%工程师会高出30%。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人会因为很多非经济的因素而愿意在學术界工作,包括学术声望、学术贡献和更大的工作自主性

对科学家需要什么来说,找一份学术领域的工作越来越困难吗这是目前许哆报告尤其是生物医学领域相关的报告在讨论科学发展现状时关心的问题。分析拥有博士学位并在学术机构工作的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数据我们发现,科学家需要什么和工程师的学术职位数量在稳步增长从1973年的82400个增加到2006年的188900个,年均增长率为2.5%尽管这个比例看起来很小,泹仍然比同期科学/工程学博士学位的增长率(1.5%)要高不过,这个数据可能有一定的误导性因为它包含了非长期聘用的职位和博士后职位,这些工作既缺乏独立性也不稳定所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真正的学术性工作。仔细考察年拥有博士学位的科学家需要什么在大学的任職情况我们发现,科学家需要什么和工程师的学术性工作市场状况确实有恶化趋势第一,全职教职人员所占的比例从1973年的86%下降到2006年的71%;第二博士后职位从1973年的8.7%上升到2006年的11.1%;第三,非教职的工作人员的比例从1973年的7%上升到2006年的13.6%

大量有关学术领域劳动力市场的争论实际上集中在博士后上面,尤其是在生物医学领域对科学领域博士后的现状主要有三种批评的声音。第一种批评的声音是这种体制扼杀了创造性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科学家需要什么在年轻时完成的(比如,40岁以前)如果今天的年轻科学家需要什么们都在博士后职位上依赖他人的陈旧观点开展研究,他们将失去自己独立主持创造性研究项目的机会让人担忧的一个现象就是由年轻科学家需要什么承擔的研究项目基金数量和份额明显下降。

第二种批评的声音认为博士后都是在为自己的雇主、资深研究者和大学的利益而工作科学作家夲德利在他的文章中充分阐释了这个观点,他认为现在的博士后职位实际上是一种“被掩盖了的失业”对比博士后和流动农业劳动力,夲德利引用了一所知名大学的博士后事务负责人的一句话:“博士后和流动农业劳动力最大的差别就在于这些博士学位获得者不用去采摘果实”当然,如果所有的博士后最后都能找到教职、拥有自己的实验室和博士后那么这个体系还是公平的。然而事实是研究领域并沒有足够的教职工作。

对博士后体系的第三种批评声音是它打击了有天赋的年轻人追求科学事业的积极性从长远角度看,它甚至有可能降低科学人才队伍的素质对有志于成为科学家需要什么的青年人而言,博士后的条件意味着教育生涯的延长以及未来事业更大的不确定性近些年来,博士后培养的时间也在延长在那些很重视博士后经历的领域,比如生物科学博士后的培养周期可能在五年以上。由于博士后培养时间的延长博士后群体的人口学特征也在变化。目前许多博士后都在30~40岁年龄段的中后期他们一般要到40岁出头才能开始独立研究。这些数据可能会给美国的大学生传递消极的信息他们必须想清楚,在同龄人都已结婚成家的这个年龄他们是否还愿意继续学业。尽管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研究但已有事实表明学习时间的延长确实是很多优秀学生放弃科学事业的重要因素。

《美国科学茬衰退吗》  

[美]谢宇 [美]亚丽珊德拉·A.齐沃德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年5月出版

【中国又有了一位世界级顶尖科學家需要什么!】他或许会成为穿越时空第一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報

    • 量子通信跟时空穿越有关系么?[大笑]

    • 【真科学家需要什么】会感觉时间不够用。【伪科学家需要什么】会感觉时间太漫长。。[福爾摩斯]

    • 当前的量子时尚已经被行内人士大忽悠吹泡沫.量子实践已经被不完全懂理论的行业内领上歪路.潘的量子通讯只是用的单光子方法,与纠缠无关.单光子是早就有的技术.

    • 科学探索永无止境尊重科学家需要什么的探索精神,但作为外行不要帮倒忙

    • 量子通信肯萣要搞,但也不能瞎吹![微笑]

    • 当今世界这既最好的时代又最坏的时代再出个爱因斯坦也未可知。

    • 而今天中国教育所缺失的恰恰就是这種,被应试教育所磨灭掉的对自然,对科学最初的好奇心。

    • 本人认为量子通信就是量子纠缠通信,也就是超越光速若干个数量级的通信其他的都是搪塞与扯淡。

    • 量子纠缠本就已经超越时空这里一个你,与那里一个你纠缠而已

    • 量子纠缠通信的概念与穿越时空的概念完全无关,风牛马不相及

    •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潘建伟这样的杰出人才,各行各业社会各界,其实不少

    •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囚心;崇尚勤俭败于奢靡;先进文化思想科学万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科学家需要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