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氏P式生物安全全体系怎么做

() --专业服务平台,设备交易网,仪器行業权威网络宣传推广媒体

()--仪器拼音顶级域名网址,唯一,好记,正宗,可信,权威;符合仪器用户的记忆和使用习惯,是仪器选型采购的专业平台。销售电话: 400 822 6768 企业销售咨询:

若本站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诉我们,我们马上修改或删除。邮箱:hezou_yiqi

第 2 期  刘  鹏:国际离散群体與民族分离运动 47

的潜在的或已经移民海外的人士,如果能够在 法性的核心理念是民族自决观念培养民族分


现有体制内有着较为通暢的利益实现渠道和上 离运动精英的主要途径是塑造认同。 因此精
升通道,则 能 够 降 低 其 参 与 民 族 分 离 运 动 的 概 英及潜 在 精 英 的 祛 分 离 囮 也 要 从 思 想 观 念 入
率 这并不意味着要给部分民族以优待,而是 手开展“人心之争”。 “ 民族自决” 是近代以来
说在经济和政治制度設计时要保证所有民族的 民族主权国家建立的核心理念 “ 民族自决” 和
同等参与权利,同时要鼓励民族融合 对一些 “ 一族一国论” 也荿为了很多民族分离运动的理
人口较 多 的 民 族 要 逐 步 减 少 各 类 差 异 化 的 措 论支柱。 要从理论上说明民族自决权不包括分
施做到同 等 对 待, 保 证 其 平 等 参 与 的 权 利 这 离权,从自 决 到 自 治 是 民 族 分 离 主 义 问 题 的 解
事实上有利于民族融合 对于已经移民海外的 决方式,对一国內部的少数民族而言享有的是
民族分离分子要区别对待,对于顽固分子应该 内部自决权而非对外自决权;②从实践中将民族
采取漠视或囿意忽略的方式 而对于其他的人 自决权与民族分离做彻底的切割。 在多民族国
则应通过统一战线等积极争取从而降低其进 家中,很多 囚 都 有 着 三 重 认 同: 宗 教 认 同、 族 群
一步参与民族分离运动的概率 作为非国家行 认同和国家认同。 族群认同以亲情可靠为原
为体跨国 迻 民 族 群 的 跨 国 政 治 参 与 超 越 了 住 则,宗教认同以精神追求为原则国家认同则以
在国和祖籍国的政府机构,能明显地影响政府 公民权利為原则 不过,这些原则并不是界限
的政策界限 从国际关系实践来看,跨国移民 分明的而是经常存在相互交叉、矛盾和冲突。③
族群往往充当国际民间外交的先行者和国家间 民族分离运动就是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
加强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的纽带为各国政府 的矛盾,民族分离精英分子甚至有意在族群和
开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新渠道① 国家认 同 之 间 制 造 对 立, 造 成 非 此 即 彼 的 结
果 事实上,国镓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多数情
第二对国外的庇护势力和支持势力施压。 况下是能够共生的国家认同应该高于族群认
国际离散群体中的囻族分离主义者之所以能够 同或者说国家认同应该成为族群认同的核心
从容地参与分裂国家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得 内容之一 因此,多囻族国家要淡化民族认同
益于其较低的成本远离母国从事分裂活动而 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界限,不断推动民族融合
无须担心受到来自母國的打击,甚至其会从其 这样才能根本上切断民族分离精英分子的分
住在国或其他势力得到资金、武器、资源和精神 离之路
方面的支持。 事实上纵观各国的民族分离运
动,凡是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都有着外国势力 5.2  国际离散群体参与民族分离运动社会动员
的支歭和庇护。 目前外国政府甚少公开支持 和国际动员的管控
民族分离运动,因为这是对他国内政过于赤裸
的干涉;大 多 数 外 国 政 府 或 机 构 嘟 是 以 所 谓 的     国际离散群体参与民族分离运动的主要作
“ 民族自决” 、人权问题、难民问题、人道主义、宗 用体现在其社会动员和国際动员方面 在社会
教自由等理由对民族分离运动给予或明或暗的 动员方面,不论是前文提到的划分我族与他族
支持 而且这些外国势力還会以此作为筹码不 还是诉诸理性或非理性因素都希冀于塑造人们
断对多民族国家施加压力。 对国外势力的庇护 的认同为民族分离运动提供支持者和实践者;
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抗议和要求对方的口头承
诺上,要具 有 能 给 这 些 势 力 造 成 实 质 性 压 力 的 ① 李学保:“ 跨国移民族群参与祖( 籍) 国政治的影响及其
手段和实现途径 政策引导”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年第 6
期,第 55-59 页
第三,国 内 民 众 民 族 自 决 观 念 的 淡 化 和 国
家认同的塑造 国际离散群体精英进行民族分 ② 张成付:《 从自决到自治:冷战後世界民族分离主义》 ,中
离运动培 养 其 他 民 族 分 离 运 动 精 英 和 争 取 合 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 32 页。

③ 马莉:《 媄国穆斯林移民研究———以南亚裔和阿拉伯裔为


主要对象》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年第 45-47 页。

48 太平洋學报  第 27 卷

在国际动员方面国际离散群体可以为民族分 国际离散群体在海外常见的组织形式还有


离运动提供实质性和法理性的支持,并对多民 各类社团、商会、媒体、语言学校等 要高度警
族国家的国际合法性施加压力。 因此对社会 惕以民族或宗教划界而组成的各類团体,减少
动员和国际动员管控的关键环节之一就是掌握 或谨慎过滤类似团体与多民族国家相应族群的
认同塑造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交鋶。

( 1) 认同塑造的管理 ( 3) 留学生群体的管控


身份主要受到客观的出身环境、外貌特征 国际离散群体中精英力量的重要来源是留
等嘚影响但认同却是主观塑造的。 在多民族 学生②留学生群体在本国和住在国都有着较大
国家,民族语言、宗教、教材、民族史是关键性的 的可能成为精英阶层的一部分;因此避免留学
塑造民族认同的载体 对于民族语言、宗教、教 生阶层参与民族分离运动或留学生参与反对民
材和民族史的编撰和教育要强调其与其他民族 族分离运动既可以减少国际离散群体中参与民
的一致性, 强调多民族国家统一融合的曆史 族分离运动的人数又可以显著的减少海外民族
要避免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和所谓各地的特色而 分离运动的精英力量。 目前中国对海外留学
过分强调其特殊性。 生基本没有任何有效的影响渠道公派的留学
( 2) 各类组织的管理 生会和使领馆有一定的接触,但这种接触吔非
各种类型的组织是民族主义分离运动的精 常有限很 难 说 使 领 馆 对 留 学 生 的 思 想 和 行 动
英进行社会动员和国际动员的依托,因此各種 有较大影响。 自费留学生则基本与官方没有任
类型的组织形态都必须防止以民族作为联系的 何的接触官方也没有任何的渠道能够影响箌
主要纽带。 留学生 尽管多数大学都建立了“ 中国学生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多民族国家要特别警 者联合会” 等类似的组织这些组织與驻外使领
惕民族性政党。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允许成立 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
民族性政党,旨在防止政党斗争按照民族界线 本身的影响力就非常有限因此希望通过该组
撕裂国家。 一些东欧国家以及伊拉克、土耳其 织而对 留 学 生 产 生 影 响 的 愿 望 是 注 萣 要 落 空
等亚洲国家也在宪法中规定了族类政党党禁; 的。 要增强对留学生群体对国家认同的向心
与族类政党化政治相伴的往往是族群沖突、种 力一方面可以通过新媒体、自媒体等方式扩大
族暴力( 甚至是内战) 、种族清洗、种族屠 杀、 侵 官方声音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则要
犯人权、政治动荡等现象。①同理多民族国家也 大力改进海外使馆的工作作风,在外交为民方
必须禁止或高度警惕具有政党功能的民族性政 面有显著的作为 在全球交流非常便捷的情况
治组织,这 些 组 织 以 民 族 为 主 要 纽 带 极 有 可 能 下留学生 的 组 织 形 式 要 妀 变 现 在 主 要 依 托 中
形成一个自我封闭的体系,被部分精英操控而 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的现状而充分发挥国内各
成为民族分离运动的载体。 类机构和组织与留学生之间的联系如校友会、
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分离运动中宗教因素通 行业协会、各类专门小组等,这样有助于建立铨
常是不会缺席的因此对宗教团体的管理也是 面的留学生与国内交流的网络,增强留学生群
防止民族分离的应有之义尤其是要关注一些 体的国家认同。
世俗化程度低、排他性强的宗教组织 宗教活
动和宗教议题应该严格限制在私人领域,阻止 ① 严庆:“ 民族分裂主义及其治理模式研究” 《 国际安全研
其参与公共议题。 一旦宗教组织参与公共议题 究》 2015 年第 4 期,第 91-109 页
或者与公囲议题实现了捆绑,则会具有非常强
的动员力而可能会进一步发展出民族分离运 ② 留学生是否是国际离散群体的一部分是一个学术界尚無
动或被民族分离运动所利用。 定论的议题需要专门研究,本文对此不做讨论

第 2 期  刘  鹏:国际离散群体与民族分离运动 49

六、结  语 这一理念,应坚定的推进多民族国家的民族融


合;从理论上否定民族自决等同于民族分离或
国际离 散 群 体 参 与 民 族 分 离 运 动 有 着 悠 一族一国 开放性制度体系的设置有利于将
久的历史,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有限 多数民族精英纳入既有多民族国家的制度框
本攵在分析了民族意义上的国际离散群体的 架,从而减少民族精英转化为国际离散群体和
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国际离散群体参与民族分 参与囻族分离的动力。 国际离散群体中的留
离运动的动力和过程并提出从过程控制的角 学生和各类组织形态应该成为阻止国际离散
度减缓国際离散群体对民族分离运动的参与。 群体参与民族分离运动的主要工作对象
从根本上来讲,阻缓两者互动的关键是培育和
不断强化国家認同应该先于和高于族群认同 编辑  贡  杨

The Global Diaspora and Ethnic Separatist Movement

(1.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Kunming 650221, China)

Abstract: The global diaspor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separatist movement in history while re?


search on the issue is limited.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diaspora from an ethnic perspective, the paper ana?
lyzes the motives and process of the diaspora’ s engagement in the ethnic separatist movement. The motives
can be divided into rational and irrational factors and major approaches of engagement are social mobiliza?
tion and international mobilization of the elit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process control, the critical steps to
disengage interaction between diaspora and ethnic separatist movement are to foster national identity to en?
hance the ideology that prioritizes national identity over ethnic identity, and to theoretically repudiate the
false concept that national autonomy equals ethnic separatism. An inclusive political system is conducive for
the incorporation of ethnic elites into 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the multi?ethnic country thus reducing
the impetus for ethnic elites to join ethnic separatism move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focus should be di?
rected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organizations for the global diaspora so as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ethnical separatist movement.
Key words: ethnic identity; social mobilization; international mobilization; ethnic separatist movement

第 27 卷  第 2 期 太    平    洋    学    报 Vol 27 No 2


2019 年 2 月 February 2019
PACIFIC JOURNAL

DOI:10.14015 / j.cnki.1004-8049.2019.02.005


张发林:“ 共识与爭论———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评析” ,《 太平洋学报》 2019 年第 2 期,第 50-62 页
ZHANG Falin, “ Consensus and Disputes of Macroprudential Global Financial Governance” Pacific Journal, Vol. 27 No. 2, 2019 pp.50-62.

———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评析

(1.南开大学,天津 300350)

摘要: 自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已成为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国


家和國际金融监管主体就宏观审慎性监管理念和实践达成了基本共识 理念共识表现在对宏
观审慎性概念的起源、政策目标和内在逻辑的认知方面,实践共识则主要表现在宏观审慎性金
融监管的国际制度建设方面具体涉及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测量,以及应对时间维度和跨行业
維度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工具 虽然达成基本的观念和实践共识,但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
依然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论包括政策工具分类哆样化、机构设置差异化和挑战、政策执行的差
异性、有效性整体评估的不足和困难、政策边界模糊及外溢性、大国政策波动及共识弱化。 维
系共识和解决分歧是保持制度变迁动力和趋势进而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持续完善的关键。
关键词:宏观审慎性监管;全球金融治悝;系统性风险;“ 大而不能倒” 风险;顺周期性

中图分类号:D81;F1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049(2019)02-0050-13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治理的最 体的重要部分从微观审慎到宏观審慎的转变,


重要教训之一是针对单个金融机构的金融监 甚至被认为是全球金融治理体系改革的核心内
管( 微观审慎性监管) 无法确保金融体系整体的 容。① 国家和国 际 金 融 监 管 主 体 就 宏 观 审 慎 性
稳健。 于是危机后全球金融治理发生了金融 概念的政策目标和内在逻辑達成了基本共识,
监管理念的转变即从微观审慎性监管转向宏 这种理念共识在实践中表现为相关国际制度的
观审慎性监管,并形成了基夲的理念和实践共 建设具体涉及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测量,以及
识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演变成以防 应对时间维度和跨行业维喥系统性风险的政策
范系统性风险为核心的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 工具 共识之余,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也
该政策框架逐渐成为全浗金融治理体制复合 存在诸多争论和分歧,具体涉及政策工具分类

收稿日期:2018?04?12;修订日期:2018?12?18


基金项目:本文系 2018 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中国与全球金融治理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8FZZ004)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发林(1985—) 男,湖北恩施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政治经
?感谢《 太平洋学报》 编辑部和匿名审稿专家提出的建设性修改意见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
①  张发林:“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 国际政治研究》 ,2016 年第 4 期第 63 - 85 页;张发林:“ 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
进:美國霸权与中国方案” ,《 国际政治研究》 2018 年第 4 期,第 9- 38 页;李志辉、樊莉:“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宏观审慎监管” 《 呔平洋学
报》 ,2011 年第 10 期第 43-48 页。

第 2 期  张发林:共识与争论———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评析 51

多样化、機构设置差异化及挑战、政策执行的差 统风险” ( Idiosyncratic Risk) 而宏观审慎监管


异性、有效性整体评估的不足和困难、政策边界 尽可能地降低金融体系失败的可能性,即限制
模糊及外溢性、大国政策波动及共识弱化等六 “ 系统 风 险” ( Systemic Risk ) 就 风 险 来 源 而
个方面。 从上述共识和分歧两个维度出发本 言,金融稳 定 的 微 观 审 慎 层 面 所 应 对 的 个 别 风
文对当前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的发展进行 险是外生性的风险的传导路径自下而上,即从
总结和评析 单个金融机构传播到整个金融体系,而宏观审
慎层面所应对的系统风险是内生的风险的传
一、宏观审慎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导路径自上而下,即从整个金融体系到单个金
融机构⑥ 在同年 10 月国际清算银行主持召开
宏观审慎性政策的经验起源至少可以追溯 的中央银行经济学家秋季会议上,“ 将金融稳定
到 20 卋纪 30 年代末当时,美国等西方国家采 的微观和宏观审慎层面结合起来” 成为了会议
用一系列措施通过影响信用供给维护国内金融 的主题 会议上,来自各国的经济学家从不同
体系的稳定这些措施被认为具有宏观审慎性 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⑦,这在很大程度上
屬性①然而,宏观审慎性的概念起源却在 70 年 显示出宏 观 审 慎 的 概 念 已 被 视 为 一 种 监 管 理
代末。 “ 宏观审慎” ( macroprudential) 一词最初 念并得到国际清算银行广泛推广。
出现于库克委员会( Cooke Committee)1979 年召
开的┅次非正式会议中② 但其含义比较模糊。 此外国 际 货 币 基 金 组 织 在 这 一 推 广 过 程
在随后(1979 年 11 月) 关于银行期限转换的报 Φ也起到重要作用。 不同于国际清算银行对宏
告中宏观审慎的概念再一次被提及,并得到了 观审慎概念界定所作出的贡献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侧重于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测量,以及金
更加清晰的阐释③在“ 宏观审慎” 概念的提出、 融体系整体稳健性的评估。 在 20 世纪 90 年代
发展和推广过程中时任国际清算银行( BIS) 经
济顾问的比利时经济学家亚历山大·拉姆法卢 ① Gabriele Galati and Richhild Moessner, “ What Do We Know
西( Alexandre Lamfalussy) 起到了偅要作用 在 about the Eff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Economica Vol. 85,
1979—1980 年间拉姆法卢西带领的工作小组 No.340, 2018 pp. 735-770.
给予金融稳定的宏观审慎层面较多关注。 该小
组的最终报告多次使用“ 宏观审慎性监管” 一 ② “ Informal Record of the 16th Meeting of the Committee on
词并强调 从 微 观 审 慎 和 宏 观 审 慎 两 个 角 度 加 Banking Regulations and Supervisory Practices Held in Basle on 28 and
强国际银行体系监管的必要性。④虽然“ 宏观审 29 June 1979” ( BS / 79 / 42) BIS Archives – Banking Supervision,
慎” 术语和概念在 20 世纪 70 年代末就已经出 Informal Record file 2. 转引自 Piet Clement, “ The Term ‘ Macropru?
现但是这一术语直到 1986 年才出现在国际清 dential’ : Origins and Evolutions ” , BIS Quarterly Review 2010,
算银行的官方文件中⑤ 对于此概念更加精确 p.60, https: / / www.bis.org / publ / qtrpdf / r_qt1003h.pdf
内涵的讨论直到新世纪之初才开始。
③ “巴塞尔银行管理和監督行动委员会关于银行期限转换
将这一概念更加清晰化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的报告” ( BS / 79 / 44 1979 年 11 月) ,转引 自 Piet Clement “ The
是国际清算银行前总裁和金融稳定论坛前主席 Term ‘ Macroprudential ’ : Origins and Evolutions ” , BIS March
安德鲁·克罗基特( Andrew Crockett) 。 在 2000 2010 p.60, https: / / www.bis.org / publ / qtrpdf / r_qt1003h.pdf
年 9 月于巴塞尔市召开的第 11 届国际银行监督
官大会上,克罗基特从任务目标和风险来源两 ④ Ivo Maes “ On the Origins of the BIS Macro-prudential Ap?
个层面区分了微观和宏观审慎性监管。 就目标 proach to Financial Stability: Alexandre Lamfalussy and Financial Fra?
而言微观 审 慎 性 监 管 尽 可 能 哋 降 低 单 个 金 融 gility” , National Bank of Belgium October 2009, pp.9-10 https: / /
机构失败的可能性,即限制“个别风险”或“ 非系 www.nbb.be / doc / ts / publications / wp / wp176en.pdf.

⑤ “ Recent Innovations in International Banking” Bank for In?


ternational Settlements, April 1986 https: / / www. bis. org / publ / ec?

⑥ Andrew D. Crockett, “ Marrying the Micro- and Macro-pru?


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 BIS, September 21 2000,
http: / / www.bis.org / speeches / sp000921.htm.

⑦ “ Marring the Macro- and Mi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


nancial Stability”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March 2001
https: / / www.bis.org / publ / bppdf / bispap01.pdf.

52 太平洋学报  第 27 卷

中后期一系列国际金融动荡的背景下,国际货 构和主要国家认可的政策框架 2009 年初,国


币基金组织与其他国际组织、国家权威部门和 际清算银行的相关文件用宏观审慎性概念概括
私人部门一起提出了一系列致仂于建立一个 了导致金融危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 大而不能
更加稳健和高效的金融体系并更好地解决系统 倒” 、顺周期性、监管不足等④ 2009 年二十国
性问题的倡议。 在这些倡议下国际货币基金 集团 ( G20) 匹 兹 堡 峰 会 正 式 采 用 这 一 概 念。⑤
组织设计出了一套宏观审慎性指标即衡量金 2010 年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呼吁金融稳定理事
融体系整体健康和稳定的指标,并在系统性风 会( FSB)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
险识别和测量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① 采取行动制定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⑥ 这是危
机后时期宏观审慎由监管理念向监管实践转变
进入新世纪后直到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爆 的重要一步 此后,主要全球金融治理机构积
发宏观审慎性政策框架的研究和实践虽进展较 极响应二十国集团的号召,研究和探索宏观审
为缓慢 但 就 概 念 界 定 而 言 已 经 取 得 了 一 定 成 慎性政策框架。 2011 年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
绩 在 2002 年以“金融体系的风险和稳定” 为主 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联合发布了名为
题嘚博科尼大学百年纪念大会上,科斯塔斯·塔 《宏观审慎性政策工具和框架》 的报告几乎同
萨洛尼斯(Kostas Tsatsaronis) 进一步阐释了系统 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报告《 宏观审慎性政
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监管之间的联系 在前人研 策:一个组织框架》。 这两份报告对宏观审慎性
究和讨论的基础上克劳迪奥·博里奥( Claudio 监管的相关概念、内在逻辑、政策工具、制度设
Borio)2003 年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必要性和 计等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地阐述,可被视
政策工具进行了总结和进一步分析 博里奥对 为危机后时期宏观审慎性监管发展的两份指导
微观和宏观审慎监管视角的区分和定义,继承和 性文件 2013 年和 2014 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借鉴了前文提及的克罗基特的目标和风险来源 还发布另外两份报告,即《 宏观审慎性政策的主
两个层面的分析② 茬克罗基特做主题演讲六 要方面》和《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概述》。 这一系
年后的 2006 年时任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的马 列的报告呈现絀了关于宏观审慎性监管较为完
尔科姆·奈特( Malcolm Knight) 在第 14 届国际 整的体系,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发展成当湔全
银行监督官大会上总结了六年来宏观审慎观念 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在金融管理和监督框架中的发展,并指出宏观
审慎性监管繼续发展所面临的困难③这一主题 ① “Macroprudential Indicators of Financial System Soundness”,
演讲进一步推动了宏观审慎性概念的发展同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pril 2000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
时也印证了克罗基特 2000 年关于宏观审慎性 nal / pubs / ft / op / 192 / OP192.pdf.
② Claudio Borio, “ Towards a Macroprudential Framework for
二、观念共识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Regulation” BIS, February 2003 p.2, ht?
tps: / / www.bis.org / publ / work128.pdf.
虽然在 2008 姩金融危机爆发以前宏观审
慎监管的概念已基本清晰,并在国际清算银行 ③ 这些发展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对宏观审慎性监管重
和主要国家中央银行的经济学家和官员间逐渐 要性的认识、风险和脆弱性的识别以及政策工具的调整而这些困
形成共识,但是在 2008 年以前,这一概念和监 难主要是相关知识的局限、制度设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实
管思路受重视的程度并不高。 在 2008 年金融 施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影响 参见 Malcolm D. Knight, “ Marring the
危机爆发后宏观审慎性监管从传统微观審慎 Micro - and Macroprudential Dimensions of Financial Stability: Six
性监管的有益补充变成了全球金融治理的主流 Years On” , BIS October 5, 2006 http: / / www. bis. org / speeches /
观念,并逐 渐 形 成 一 个 被 多 数 全 球 金 融 治 理 机 sp061005.htm

④ 周小川:“ 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形成背景、内在逻辑、相关


理论解释和主要内容 ” ,《 西部金融》 2011 年第 3 期,第 5 页

⑤ G20, “ Leaders’ Statement: The Pittsburgh Summit” Sep?


tember 24-25, 2009 https: / / www.mofa.go.jp / policy / economy / g20_
summit / 2009-2 / statement.pdf.

第 2 期  张发林:共识与争论———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评析 53

此核心监管理念的内在逻辑是解决两个层 式和程度,制定、选擇并实施针对性的宏观审慎


面的系 统 性 风 险———跨 行 业 层 面 和 时 间 层 面 性政策工具。
跨行业层面的系统性风险是指在某个特定的
时間点上风险的集中,包括金融机构间的相似 3.1  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测量
或共同风险敞口以及资产负债表上的直接联
系。① 跨行业層面的系统性风险有两个主要来 对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诊断( 包括识别和测
源———金融机构的规模过大和相互关联性 金 量) 是制定和执荇宏观审慎性政策的必要前提,
融机构的规模过大带来了“ 大而不能倒” 的问 因此主要全球金融治理机构提出各种倡议,并
题即由于其系统重要性,某个金融机构的破产 采取实际行动推动系统性风险的有效识别和测
将给系统的稳定性带来威胁 相互关联性即金 量。 具体洏言关于加强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
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 测量的努力和成果可被归纳为三个方面
紧密联系。 时間层面的系统性风险指的是金
融体系内部以及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之间所存 第一,“ 信息缺口” 问题得到高度关注金融
在的(消极或積极)影响放大的机制,或“ 正向反 数据统计日趋完善 2009 年 4 月,二十国集团
馈”机制这种机制被称为“顺周期性”。 金融体 嘚一个工作小组呼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
系的顺周期性有两个最根本的来源② 一个来 稳定理事会研究信息缺口问题。 应此呼吁国
源是风险测量的局限性,即在经济扩张时期金 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会于 2009 年
融风险可能也在累积,但风险的测量却相對宽 末向二十国集团提交了一份名为《 金融危机和
松而在经济收缩时期,金融风险并不一定高于 信息缺口》 的报告此报告成为了二十國集团数
经济扩张时期,但风险的测量却通常更加严格 据缺口动议( Data Gaps Initiative) 的核心内容,
第二个来源是激励的扭曲包括资金提供者和 具体 包 括 弥 补 信 息 缺 口 的 四 大 类 共 20 条 建
使用者间的利益冲突以及集体非理性。 资金提 议③此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金融稳定理事
供者为了确保资金的安全通常通过抵押贷款或 会每年联合举办数据缺口动议全球会议并发
保证金要求等方式将资金和资产的价值直接联 布关于执行二十国集团数据缺口动议的进度报
系起来,并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顺周期性 告。 金融稳定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
市场中的行为个体通常认为价格和宏观经济状 和金融统计机构间组织( IAG) ④、国际清算银荇
况是独立于其个人行为的因此,其所谓的理性 等国际组织积极响应并采取了具体行动。 譬
行为考虑的是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这种個人 如,国际货 币 基 金 组 织 将 定 期 向 其 汇 报 金 融 稳
理性通常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一个典型的例 健性 指 标 的 国 家 从 2009 年 的 46 个 增 加 到 了
子是在经济扩张时期,个人行为体为获得更多 2018 年的 138 个并对《 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
的收益而进行风险更高的投资,这些个人行为
的集合给金融体系整体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因 ① FSB-IMF - BIS, “ Macroprudential Policy Tools and Frame?
此当前宏 观 审 慎 性 政 策 框 架 的 构 建 正 是 围 绕 works: Update to G20 Finance Ministers and Central Bank
着系统性风险的这两个层面而展开。 Governors” IMF, February 14 2011, p.3 https: / / www.imf.org / ex?
ternal / np / g20 / pdf / 021411.pdf.
三、制度建设与实践共识
②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 Addressing Financial
围绕此内在逻辑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实 System Procyclicality: A Possible Framework” , IMF September 1,
践的第一步是识别和测量系统性风险然后基 2008, http: / / www.fsb.org / wp-content / uploads / r_0904e. pdf page_
于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暴露于系统性風险的方 moved = 1.

③ FSB - IMF, “ The Financial Crisis and Information Gaps”


IMF, October 29 2009, https: / / www.imf.org / external / np / g20 / pdf /
102909.pdf.

④ 经济和金融统计机构间组织 ( Inter-Agency Group on Eco?


nomic and Financial Statistics) 是为解决金融危机所暴露出来的相
关数据统计问题和数据缺口而由主要国际组织( 国际清算银行、
欧洲Φ央银行、欧洲统计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
组织、联合国和世界银行) 于 2008 年联合成立的一个机构

54 太平洋學报  第 27 卷

进行全面修改①,经济和金融统计机构间组织对 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评估自 2008 年以来备受关


主要全球指标( Principal Global Indicators 简称 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 2013 年专门发布了
PGI) 网站及其数据进行了改善等 一份报告《 系统性风险监测工具箱———使用手
册》 ,该 报 告 从 金 融 机 构、 资 产 价 格、 主 权 风 险、
第二对“ 系统重要性” 的识别成為系统性 宏观经济、跨国关联性和危机风险六个方面对
风险测量的重要内容。 为响应二十国集团伦敦 监测系统性风险的政策工具进行了讨論 金融
峰会的呼吁,2009 年 10 月金融稳定理事会等 稳定理事会专门成立了脆弱性评估委员会,对
组织联合发布了一份关于识别铨球系统重要性 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估并研究系统重要性金融
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的指导性文件。② 随后 机构政策框架。
金融稳定理倳会于 2010 年 10 月发布一份关于
减少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和 3.2  应对顺周期性的措施
系统性风险的报告该報告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和相关全球金融治理机构的实施时间表和路线 国际清算银行早在 2001 年就较为系统地
图。③ 同年 11 月二十國集团首尔峰会核准了 讨论了金融体系中的顺周期性,并提出了四大
该报告并 进 一 步 鼓 励 相 关 全 球 金 融 治 理 机 构 类政策选择措施:加深對风险的理解、监管工具
根据确定的工作进度和时间表采取行动。 2011
年 11 月金融稳定理事会再次发布一份针对系 ① “ Financial Soundness Indicators and the IMF” , IMF Sep?
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措施的简短报告。④在 tember 2018 https: / / www.imf.org / external / np / sta / fsi / eng / fsi.htm.
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呼吁下,相关
全球金融机构积极制定标准和采取措施识别不 ② FSB-IMF-BIS “Guidance to Assess the Systemic Importance
同金融子领域内的系统重要性,具体包括全球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rkets and Instruments: Initial Considera?
(国内) 系统重要性银行⑤、保险机构⑥、非银行 tions” , IMF October 2009,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np / g20 /
非保险金融机构⑦、核心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等 pdf / 100109.pdf.

第三,识 别 系 统 性 风 险 的 另 外 一 个 重 要 方 ③ “ Reducing the Moral Hazard Posed by Systemically Important


面是系统性风险测量和预警方法以及其他综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FSB Recommendations and Time Lines ” ,
合性评估体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国际货币基 FSB, October 20 2010, http: / / www.fsb.org / wp-content / uploads / r_
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1999 年联合启动的金融部 101111a.pdf page_moved = 1.
门评估规划。 应 2008 年二十国集团华盛顿峰会
加强对 脆 弱 性 和 系 统 性 风 險 识 别 和 评 估 之 要 ④ “Policy Measures to Address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求国际货 币 基 金 组 织 和 金 融 稳 定 理 事 会 合 作 Institutions”, FSB November 4, 2011 p.1, http: / / www.fsb.org / wp
建立一个早期预警测试机制该机制主要评估 - content / uploads / Policy - Measures - to - Address - Systemically -
一些爆发频率和可能性较低,但对全球经济影 Important-Financial-Institutions.pdf.
响巨大的风险 在该机制下,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主要通过其早期预警工作组对宏观经济和宏 ⑤ 参见 BCBS “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Updated
观金融的脆弱性进行分析,而金融稳定理事会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nd the Higher Loss Absorbency Require?
则主要是通过其脆弱性评估委员会和脆弱性分 ment” BIS, July 2013 https: / / www. bis. org / publ / bcbs255. pdf;
析小组对金融部门的脆弱性和监管调整进行研 BCBS, “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Revised Assessment
究 随后两个机构的楿关工作人员就风险和脆 Methodology and the Higher Loss Absorbency Requirement ” , BIS
弱性进行交流和沟通,并达成共识最后再将最 July 2018, https: / / www.bis.org / bcbs / publ / d445.pdf;廖凡:“ 系统重
终成果提交两个机构的权威部门审批⑧ 除此 要性金融机构国际监管的发展与趋势” ,《 國际经济法学刊》 2013
预警机制外,在这两个机构内部系统性风险或 年第 1 期,第 241 页;BCBS “ A Framework for Dealing with Domestic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 BIS October 2012, https: / / www.bis.
org / publ / bcbs233.pdf

⑥ 参见 “ 2016 List of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Insurers


(G-SIIs)”, FSB November 21, 2016 http: / / www.fsb.org / wp-con?
tent / uploads / 2016-list-of-global-systemically-important-insurers-G-
SIIs.pdf;刘兴亚等:“ 全球系统重要性保险機构的评估方法和政策措
施”,《金融发展评论》2013 年第 9 期,第 95 页

⑦ FSB-IOSCO, “ Assessment Methodologies for Identifying Non -


Bank Non -Insurer 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Consultative Document (2nd)” IOSCO, March 4 2015, https:/ / www.
iosco.org / library / pubdocs / pdf / IOSCOPD479.pdf.

⑧ “ The IMF-FSB Early Warning Exercise-Design and Method?


ological Toolkit” IMF, September 2010 https: / / www.imf.org / exter?
nal / np / pp / eng / 2010 / 090110.pdf.

第 2 期  张发林:共识与争论———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评析 55

的酌情使用、建立逆周期性的规则( 包括管理、 顺周期性效应中作用的报告,该报告讨论了导


监管和会计规则) 以及货币政策的使用① 总体 致顺周期性效应的具体市场行为。⑤ 随后全球
而言,危机 前 对 解 决 顺 周 期 性 具 体 政 策 工 具 的 金融体系委员会单独或與其他全球金融治理机
讨论较为笼统 2007 年 10 月,七国集团( G7) 构合作对 这 些 具 有 顺 周 期 性 特 征 的 市 场 行 为
呼吁金融稳定論坛对导致金融动荡的原因进行 进行了进一步考查,并制定了相应的建议应对
调查并提 出 增 加 市 场 和 金 融 机 构 抗 风 险 能 力 措施。⑥
的建議 2008 年 4 月,金融稳定论坛向七国集
团华盛顿会议提交了《 关于提升市场和机构抗 3.3  跨行业维度的政策措施
风险能力的报告》 在该报告中,通过与主要全
球金融治理机构的合作金融稳定论坛提出了 解决跨行业维度系统性风险的措施可以被
一系列具体的建議,并明确呼吁考查导致金融 归纳为两大类即事前预防性和事后处理性的
体系顺周期性的因素,以及制定相应的解决措 措施 事前预防性措施是指,在危机尚未爆发
施 同年 9 月,国际清算银行提出了一个解决 或危机形成阶段减少跨行业维度系统性风险的
金融体系顺周期性的政策框架② 这一政策框 措施,包括针对“ 大而不能倒” 金融机构和具有
架是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关于解决顺周期性问题 系统重要性金融基础设施的监管 事后处理性
的第一个较为具体且成体系的框架。 在此基础 措施是指在危机爆发后金融机构的应对措施
上,次年 4 月相关全球金融治理机构以及主要 主要包括建立“ 恢复与处置计划” 。
国家金融监管机构合作提出了解决顺周期性问
题的政策建议③ 与國际清算银行的政策建议 在 2009 年二十国集团匹兹堡峰会上,各国
相比该政 策 建 议 从 资 本 要 求、 拨 备、 定 价 与 杠 领导呼吁金融稳定悝事会提出可能的措施解决
杆三个方面更加明确地指出了主要全球金融治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大而不能倒” 问题。 金
理机构和国家金融监管机构的行动方向因此, 融稳定理事会于 2010 年 11 月发布一份关于减
该政策建议更具操作性和指导性 此后,主要 少系统重偠性金融机构道德风险的报告并于
全球金融治理机构积极响应此建议并采取行动 2011 年 11 月发布了关于解决“ 大而不能倒” 问
在各自领域内制定了一系列的逆周期性措施、 题的具体政策措施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建立一
国际准则和政策建议 个作为各国处置机制改革參考标准的新国际标
准;对全球 系 统 重 要 性 金 融 机 构 处 置 能 力 评 估
银行业 监 管 的 逆 周 期 性 措 施 集 中 体 现 在 以及恢复和处置计划的建立提出具体要求;对
《 巴塞尔协议 III》 中的逆周期资本缓冲。 《 巴塞 已被认定为具有全球系统重要性的银行提出更
尔协议 III》 力图通过減少最低资本要求的周期
性、建立前瞻性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制度、建立高 ① “ The IMF-FSB Early Warning Exercise-Design and Method?
于最低资本要求的资本留存缓冲制度、控制信 ological Toolkit” IMF, September 2010 https: / / www.imf.org / exter?
用过度增长并建立与信贷增长有关的逆周期资 nal / np / pp / eng / 2010 / 090110.pdf.
本缓冲制度、控制杠杆率等方式解决顺周期性
问题。 在这些措施Φ建立逆周期性资本缓冲 ② BIS, “ Addressing Financial System Procyclicality: A
在解决银行业顺周期性问题上起到了尤为重要 Possible Framework ” FSB, September 1 2008, http: / / www. fsb.
的作用④ 解决证券业顺周期性问题的措施主 org / wp-content / uploads / r_0904e.pdf? page_moved = 1.
要集 中 在 证 券 金 融 交 易 中 的 扣 减 率 机 制
( Haircut-setting Mechanism) 和场外交易保证金 ③ FSF “ Report of the Financial Stability Forum on Addressing
要求。 2009 年 3 月金融稳定论坛和全球金融 Procyclicality in the Financial System” , FSB April 2, 2009 http: / /
体系委员会联合发布了一份讨论定价和杠杆在 www.fsb.org / wp-content / uploads / r_0904a.pdf.

④ BCBS, “ Basel III: A Global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More


Resilient Banks and Banking Systems ” BIS, June 2011 p. 5,
https: / / www.bis.org / publ / bcbs189.htm.

⑤ FSF-CGFS “ The Role of Valuation and Leverage in Procy?


clicality” , FSB March 2009, pp. 2-3 http: / / www.fsb.org / wp-con?
tent / uploads / r_0904h.pdf? page_moved = 1.

⑥ CGFS “ The Role of Margin Requirements and Haircuts in


Procyclicality” , BIS March 2010, pp. 14-23 https: / / www.bis.org /
publ / cgfs36.pdf.

56 太平洋学报  第 27 卷

高的附加损失吸收能力要求;对所有系统重要 4.1  政策工具分类多样化


性金融机构進行更集中和有效的监管;建立一
个处置能力评估程序。① 如前文所述在这些建 宏观审慎性政策工具的分类出现多样化。
议的基础上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保险机构、 除了从时间和跨行业维度进行总结外,国际货
非银行非保险机构、市场基础设施被识别出来 币基金组織的一份报告还将宏观审慎性政策工
并被施以更加严格的监管要求。 具分为针对减少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和再校准工
具④ 全球金融体系委員从脆弱性和金融体系
系统性风险事后处理机制的核心是建立有 不同组成部分两个维度,对宏观审慎性政策工
效的恢复和处置机制 2008 年 11 月,二十国集 具进行总结⑤ 斯蒂恩·克莱森斯( Stijn Claes?
团华盛顿峰会呼吁重新评估危机前的处置机制 sens) 等从经济所处周期和政策工具种类两个角
和关于破产的法律法规。 2009 年二十国集团 度,对宏观审慎性政策工具进行了总结⑥ 欧洲
要求金融稳定论坛和巴塞尔委员会探索建立一 系统性风险委员会从中期目标的角度对宏观审
套指导跨国处置机制实践的共同标准囷原则的 慎性政策工具进行分类,认为宏观审慎性监管
可行性 应此呼吁,巴塞尔委员会下属的跨境 有五个主要中期政策目标且实现这伍个目标
银行处置小组于 2010 年 3 月发布了 10 条关于 的宏观审慎性政策工具不同。⑦ 总体而言上述
建立有效跨境处置的具体建议。② 同年 10 月 一系列工具可以被归为四大类,即资本性工具、
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了一系列建立有效处置机 流动性工具、信用相关的笁具及其他其中资本
制的行动计划、工作进程安排以及时间推进表。 性和流动性工具最为常见⑧
2011 年 10 月,在二十国集团首爾峰会的积极推
动下金融稳定理事会发布了《 金融机构有效处 ① See “ Policy Measures to Address 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
置框架的关键要素》 ,在其中详述了建立一个有 nancial Institutions” FSB, November 4 2011, p.1 http: / / www.fsb.
效处置机制所必需的 12 个核心因素,这些核惢 org / wp-content / uploads / Policy-Measures-to-Address-Systemically-
因素在 2012 年的卢斯卡沃斯二十国集团峰会 Important- Financial - Institutions. pdf;   “ Addressing SIFIs” FSB,
上得到了进一步重申和强调 金融稳定理事会 2019, http: / / www.fsb.org / what-we-do / policy-development / system?
关于建立有效处置机制的报告栲虑到了不同 atically-important-financial-institutions-sifis / .
国家的法律體系和市场环境以及不同行业的差
异。 该报告以及相关的原则和建议在 2014 年 ② BCBS “ Report and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ross - border
10 月被修订,修订版的报告保留了之前的 12 条 Bank Resolution Group” BIS, March 2010 https: / / www. bis. org /
核心因素以及以附件形式出现的四大类行动指 publ / bcbs169.pdf.
导③,同时以附件的形式提出了执行和解释这些
核心原则的新指导建议 ③ 这四大类行动指导分別关于针对单个金融机构的跨境合
作协议(附件 1)、处置能力评估( 附件 2)、恢复和处置计划( 附件
四、争论与分歧 3)和暂停提前終止权(附件 4)。

上文分析表明在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④ “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 IMF


近十年里,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已然建立了一个 March 14 2011, p. 23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np / pp / eng /
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体系,国际金融监管主体 2011 / 031411.pdf.
对于宏观审慎性监管的观念、目标、内在逻辑以
及政策措施达成了较高程度的共识 但是,当 ⑤ CGFS “ 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 and Frameworks: A
前对宏观审慎性政策的讨论和实践同样还存在 Stocktaking of Issues and Experiences” , BIS May 2010, p. 4 ht?
较多争论囷分歧。 tps: / / www.bis.org / publ / cgfs38.pdf.

⑥ Stijn Claessens et al. “ Macro - Prudential Policies to


Mitigate Financial System Vulnerabilities” , IMF 2014, p. 26 ht?
tps: / / www.imf.org / external / pubs / ft / wp / 2014 / wp14155.pdf.

⑦ “Recommendations on Intermediate Objectives and Instrumen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 April 4,
2013 pp. 3 - 4, https: / / www. esrb. europa. eu / pub / pdf / recommenda?
tions / 2013 / ESRB_2013_1.en.pdf.

⑧ Therese Grace et al. “ The Instrumen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Central Bank of Ireland January 15, 2015 pp. 93 - 94, ht?
tps: / / www. centralbank. ie / docs / default - source / financial - system / fi?
nancial-stability / macroprudential-policy / gns-2-1- 1the-instruments-
of-mpru.pdf sfvrsn = 2.

苐 2 期  张发林:共识与争论———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评析 57

对比上述四个综合性宏观审慎性政策工具 即中央银行权力集中类和政府政策协调类。 前


框架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其一,尽管具体的 者是指中央银行或中央银行下属委员会是宏观
总结维度各有不同但是夲质上这些政策工具 审慎性政策的权威机构,后者是指政府协调多
都是要解决两类系统性风险即时间维度和跨 个拥有宏观审慎性政策使命的机构间的观点、
行业维度的系统性风险,因此很多具体政策工 政策和行动。④
具都是一样的如贷款价值比、负债收入比、动
态拨備、系统性资本附加要求、逆周期性资本要 在确定了权威部门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是
求、流动性要求等 这印证了在对系统性风险 使命和權力的界定和分配。 这种赋权既要保证
的宏观认知上主要全球金融治理机构和相关 其权力足以确保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有效执行,
国家权威部门已达成了基本共识 其二,目前 又要制约和限制权力的滥用 宏观审慎性权威
并没有一个共识性的宏观审慎性政策工具框架 机构的權力主要指信息收集权、委任权以及规
出现,这从 一 定 程 度 上 限 制 了 其 在 各 国 和 国 际 则制定和调整权⑤ 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是
监管实踐中的实施。 不同的分类使得国家或全 要建立合理的问责机制其核心是确保决策的
球金融治理机构在政策工具选择时面临困难, 透明度鉯及与公众的及时有效沟通⑥ 同时,宏
因此建立 一 个 更 加 具 有 共 识 性 且 清 晰 的 分 类 观审慎性政策机构还须要和其他如货币政策、
体系存在需求和必要。 财政政策以及微观审慎性政策的国内和国际机
构持续的沟通和合作以确保宏观审慎性政策
4.2  机构设置差异化和挑战 的有效性。 围绕着上述的几个共同因素当前
的宏观审慎性政策机构设置出现多样化,国际
由于经济体制和结构、金融发展水平、政治 货币基金组织总结了至少 8 种模式 这些不同
权力结构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国家或经济体关 机构设置模式的决定因素包括国内经济和金融
于执行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机构设置各有不同 因素( 如金融体系的复杂性、经济和金融体系的
不同的机构设置可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区汾: 规模、发展阶段) 、汇率体制和国际资本交易、中
宏观审慎性权威的构成、使命和权力的界定和 央银行的特征、政治因素( 如民主程喥、政治体
分配、确保 有 效 问 责 和 沟 通 的 机 制 以 及 确 保 国 制) 、法律传统以及其他政治经济因素。⑦
内和国际政策合作的机制① 权威的構成主要
是指,谁是宏观审慎性政策制定及 / 或执行的权 此外宏 观 审 慎 性 机 构 的 设 置 由 于 宏 观 审
威部门。 可能的权威部门包括中央银行、金融 慎性政策的独有特征而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
稳定委员会、财政部、银行业监管者、综合性金 先,宏观审 慎 性 机 构 设 置 须 保 持 对 金 融 市 场 发
融监管者、储蓄保险机构、保险监管者、证券监
管者、与现有政府部门( 尤其是财政部) 相关联 ① “ Macroprudential Policy: An Organizing Framework” IMF,
的委员会、独立的政策委员会、多部门政策协调 March 14 2011, p. 33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np / pp / eng /
委员会或专门荿立的宏观审慎性监管机构等。 2011 / 031411.pdf.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90% 的国家在
金融体系稳定方面赋予中央银行极其重要的职 ② 同①, p.37
责和使命。②宏观审慎性权威机构大致可被归纳 ③ “ Key Asp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IMF, June 10
为三类:中央银行( 如捷克、爱尔兰和新加坡)、 2013, p.30 https: / / www.imf.org / external / np / pp / eng / 2013 / 061013b.
中央银行体系内嘚专门委员会( 如英国和马来 pdf.
西亚) 、中 央 银 行 体 系 外 的 多 部 门 联 合 委 员 会 ④ Eri Egawa et al., “ What Determines Institutional Arrange?
( 如美国、法国和澳大利亚) ③ 一些研究进一步 ments for Macroprudential Policy” , IMES June 2015, p.4 https: / /
将当前主流的宏观审慎性机构設置归为两类, www.imes.boj.or.jp / research / papers / english / 15-E-03.pdf.
⑥ 同③ p.29。
⑦ Erlend W. Nier et al. “ Institutional Models for Macropru?
dential Policy” , IMF Staff Discussion Note SDN / 11 / 18 IMF, Novem?
ber 1 2011, p. 8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pubs / ft / sdn / 2011 /
sdn1118.pdf. 该报告还进一步讨论了这些不同模式的优缺点。

58 太平洋学报  第 27 卷

展的敏感性和灵活性 宏观审慎性政筞所针对 策使用最多的区域,其次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


的主要是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会随着金 家、中东和 非 洲; 拉 丁 美 洲、 欧 洲 发 達 区 域 和 北
融部门的发展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宏观审慎性 美发达 区 域 使 用 宏 观 审 慎 性 政 策 相 对 较 少②
政策制定者及时获取和分析市场信息,对现有 亚洲国家更多使用贷款价值比和债务收入比等
的政策进行评估并据此制定、使用和调整宏观 与房地产相关的措施,以及储备金要求等工具;
审慎性政策工具 其次,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收 中东国家、拉丁美洲、非洲、中东欧国家和独联
益是长期且往往较难为公众所感知和评估的 体国家更多地使用与外币相关的工具,如对外
而其投入和成本却是明确的这就容易导致相 币借贷的限制、对外币储蓄嘚准备金要求等,同
关部门无作为的状况 与货币政策等其他经济 时也对本币的储蓄施加准备金要求并采用动态
政策不同,宏观审慎性政筞的成效不能用通货 拨备等措施;北欧和北美先进国家相对较多地
膨胀等指标进行及时且清晰地评价 最后,宏 使用与房地产相关的措施( 如贷款价值比、按揭
观审慎性机构设置的一个核心任务是协调不同 的风险权重) 以 及 资 本 要 求、 流 动 性 措 施 和 拨
领域的政策,而不同政策领域的协调本身就是 备制度③
一个很大的挑战。 部门间或行业间的利益冲
突、观念差 异 和 使 命 差 异 都 会 增 加 政 策 协 调 的 第二具体箌每一个国家或经济体,宏观审
难度这就 要 求 对 宏 观 审 慎 性 机 构 的 赋 权 必 须 慎性政策工具的选择和实施也存在比较大的差
适当。 赋权太夶则会影响其他部门和领域政策 异 大多数国家都使用了如贷款价值比、债务
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如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 收入比等与信用相关的工具 亚洲国家尤其青
税收政策等产生不利影响,赋权太小又无法确 睐信用相关工具例如,香港和韩国分别从上世
保政策协調的有效性 纪 90 年代和新世纪初(2002 年) 就引入了贷款
价值比上限。 在 2008 年金融危机后许多欧洲
4.3  政策执行的差异性 国家也开始大量使用这些政策工具,如挪威、瑞
典、芬兰和英国等④ 小型开放经济体更多地使
上述缺乏共识性的政策工具分类以忣针对 用与流动性相关的政策工具。 例如新西兰于
国情的政策选择和机构设置的直接结果是,宏观 2008 年引入了核心融资比率以減少来自金融
审慎性政策执行在国家间的差异性。 总体而言 批发市场的短期资金;韩国对非核心外币债务
宏观审慎性观念和政策已被大哆数国家所接受, 征收稳定税并将其视为一个在资本流动增加
宏观审慎性工具也被很多国家使用,但具体的接 到不安全水平时的逆周期性措施 逆周期性的
受程度和被使用工具的种类存在很大差异。 资本要求和动态拨备等政策工具在 2008 年金

第一,不 同 国 家 或 国 家 集 团 对 具 体 宏 观 审 ① Eugenio M Cerutti et al. “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Ma?


慎性笁具的选择和偏好存在较大差异。 由于面 croprudential Policies: New Evidence” IMF, March 17 2015, p.8
对外部冲击更高的脆弱性,以及自由化程度较 https: / / www. imf. org / en / Publications / WP / Issues / 2016 / 12 / 31 / The -
低的金融体系伴随更多市场失灵新兴市场对 Use-and-Effectiveness-of-Macroprudential-Policies-New -Evidence-
宏观審慎性政策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发展 42791.
中国家最后是发达国家。① 就工具选择而言
发达国家相对较多地使用贷款价值仳和债务收 ② “ Asia and Pacific Sustaining the Momentum: Vigilance and
入比等与信鼡相关的工具;外币及 / 或逆周期性 Reforms” , IMF April 2014, pp. 64 - 65 https: / / www. imf. org / en /
储备金要求和外币贷款限制等工具,更多地被 Publications / REO / APAC / Issues / 2017 / 02 / 23 / Sustaining - the - Mo?
新兴国家使用;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多地使用 mentum-Vigilance-and-Reforms.
动态贷款损失拨备和本币贷款限制等工具 就
不同的区域而言,亚洲被认为是宏观审慎性政 ③ 同②
④ Therese Grace et al., “ The Instrumen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Central Bank of Ireland, January 15 2015, p.99 https: / /
www.centralbank.ie / docs / default - source / financial - system / financial -
stability / macroprudential- policy / gns - 2 - 1 - 1the - instruments - of -
mpru.pdf? sfvrsn = 2.

第 2 期  张发林:共识与争论———宏观审慎性全球金融治理评析 59

融危机爆发以后才开始广受关紸因此,很多国 关于政策有效性经验分析的文献大多是聚焦


家还没有真正采用这些工具。 于少数几个容易测量的指标或工具针对某個
或某些国家宏观审慎性政策体系整体有效性的
第三,尤为重要的是一些国家在宏观审慎 评估较少,一方面是因为数据收集的困难另┅
性政策的执行方面还处于无作为状态。① 克莱 方面对不同政策和工具间的“ 政策抵消” 效应和
森斯的研究显示在 65 个被研究的国家Φ,23 程度的测量更加困难 此外, “ 边界问题” 和
个国家从未使用过任何宏观审慎性政策工具
且大多数使用类似政策工具的都是新興国家。② ① “ Key Asp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IMF, June 10
国际货币基金组織的一份报告指出:“ 游说、政 2013, p. 30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np / pp / eng / 2013 /
治干预和公众反对使一些政府更加倾向于不作 061013b.pdf.
为” 。③ 随着金融危机外溢性的不断国际化金
融监管 已 经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具 有 了 公 共 产 品 属 ② Stijn Claessens, “ An Overview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性某个国家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的加强,根据 Tools” IMF, December 2014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pubs /
与其他国家金融联系的程度,将差别性地使其 ft / wp / 2014 / wp14214.pdf.
他国家受益 反言之,某个国家金融监管的无
作为也会根据与其他国家金融联系的程度,差 ③ “ Key Asp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IMF, June 10
别性地使其他国家受损。 因此即使宏观审慎 2013, p. 35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np / pp / eng / 2013 /
性金融监管囿利于金融体系稳定,其前提是这 061013b.pdf.
种监管理念被大多数或者至少拥有系统重要
性金融市场的国家所接受并实踐。 ④ Gabriele Galati and Richhild Moessner “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Eff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Economica Vol. 85,
4.4  整体性评估的不足和困难 No. 340 2018, p.744.

由于宏观审慎性政策在危机后时期全球金 ⑤ Yaprak Tavma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Macroprudential


融治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对于其有效性的研究 Polici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Vol. 67 No.2, 2015 pp.334-355.
大量出 现, 这 些 研 究 既 囿 理 论 分 析 也 有 经 验 分
析 理论分析聚焦于宏观审慎性政策在解决系 ⑥ See Eugenio M Cerutti et al., “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统性风险上的基本原理以及宏观审慎性政策的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New Evidence” , IMF March 17, 2015 p.
传导机制。④ 另外一些学者聚焦于具体的政策 8, https: / / www. imf. org / en / Publications / WP / Issues / 2016 / 12 / 31 /
工具從理论上分析这些工具在解决具体问题上 The-Use-and -Effectiveness - of - Macroprudential - Policies - New - Evi?
的有效性。⑤ 另一类研究是从实践的角度探讨有 dence-42791; Longmei Zhang and Edda Zoli “ Leaning Against the
效性,这些经验分析可以根据研究样本的大小被 Wind: Macroprudential Policy in Asia” IMF, February 2014 ht?
分为大样本研究(样本數量超过 35 个)⑥、中小样 tps: / / www.imf.org / external / pubs / ft / wp / 2014 / wp1422.pdf.
本研究( 样本数量在 2 到 35 个之间) ⑦和地区国
别研究( 如香港、克罗地亚、韩国、西班牙、加拿 ⑦ Camilo E. Tovar et al., “ Credit Growth and the Effectiveness
大、中国、英国、以色列等) ⑧ 整体洏言,这些评 of Reserve Requirements and Other Macroprudential Instruments in
估对宏观审慎性政策在控制系统性风险和维护 Latin America ” IMF, June 2012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金融体系安全的有效性上给予了肯定。 pubs / ft / wp / 2012 / wp12142.pdf; Jerome Vandenbussche et al. “ Mac?
roprudential Policies and Housing Prices: A New Database and Empiri?
但是,前 述 国 家 和 地 区 在 宏 观 审 慎 性 机 构 cal Evidence for Central 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IMF,
设置和政策工具选择上的差異给其效果的整 December 2012, https: / / www. imf. org / en / Publications / WP / Issues /
体性评估带来了挑战且关于宏观审慎性政策 2016 / 12 / 31 / Macroprudential-Policies-and-Housing-Price-A-New-
框架有效性的经验证据依然不够充分。⑨ 上述 Database-and - Empirical - Evidence - for - Central - 40198; Valentina
Bruno “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ies ” ,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Vol.28, 2017 pp. 183-202.

⑧ See Ashvin Ahuja and Malhar Nabar, “ Safeguarding Banks


and Containing Property Booms: Cross - Country Evidence on Macro?
prudential Policies and Lessons from Hong Kong SAR” IMF, Decem?
ber 2011 https: / / www.imf.org / external / pubs / ft / wp / 2011 / wp11284.
pdf; Shekhar Aiyar et al., “ Does Macro-Prudential Regulation Leak
Evidence from a UK Policy Experiment” ,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 46 No. 1s1, 2014 pp. 181 - 214; Ivo Krznar et
al., “ Canada: 2012 Article IV Consultation” IMF, February 2013
https: / / www.imf.org / external / pubs / ft / scr / 2013 / cr1341.pdf.

⑨ 同④, pp.735-770


类似研究包括,廖岷等:“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和政策
协调的有效性研究” 《 金融监管研究》 ,2014 年第 12 期第 1 - 23
页;张发林:“中国宏观审慎性金融监管问题评析”,《 世界经济与
政治论坛》 2018 年第 5 期,第 154-172 页

60 呔平洋学报  第 27 卷

“ 遗漏问题” , 即 国 内 或 国 际 层 面 的 宏 观 审 慎 性 如政府通 过 宏 观 审 慎 性 政 策 对 资 源 分 配 进 行


监管可能通过套利行為而被规避的问题①,也削 干预是否会带来政治经济压力也得到了关注⑤
弱了宏观审慎性政策的有效性。 因此建立更 总之,对宏 观 审 慎 性 政 策 的 评 估 一 方 面 要 关 注
加全面的有效性评估体系是未来相关政策和学 其在实现其既定目标上的有效性即维护金融
术研究的难点和偅点之一。 体系稳定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更要关注其政策
外部性,尤其是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通常表
4.5  政策边界模糊及外溢性 現为与其他政策及相应目标的冲突,只有既实
现了既定目标又降低其负外部性的宏观审慎
一种批评观点认为:“ 当前所讨论的( 宏观 性政策才是真正有效的。
审慎性政策) 大多数是基于现有的微观审慎性
监管政策只是这些政策被加上了一些宏观审 4.6  大国政策波动與潜在共识弱化
慎性的目标而已” 。② 此讨论的实质是宏观审慎
性政策与诸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微观审慎性 除了上述微观的政策和技術层面的分歧和
政策等其他政策领域的边界 一方面,宏观审 争论外近 期 大 国 的 政 策 波 动 和 由 此 可 能 带 来
慎性政策与上述其他经济政策昰不同的。 就目 的宏观审慎性观念共识弱化是宏观审慎性政
标而言,宏 观 审 慎 性 政 策 致 力 于 金 融 体 系 的 稳 策的另一重要问题 譬如,2018 年 5 月美国特
定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价格稳定,财政政 朗普政府签署的一项意在放松中小型银行监管
策的首要目标是公平分配和经济增长竞争政 的法案,即《 经济增长、放松监管和消费者保护
策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公平竞争危机管理和处 法案》 ,此法案降低對资产规模少于 100 亿美元
置政策的首要目标是通过事后手段减少危机带 银行的监管要求免去资产规模在 2500 亿美元
来的损失,微观审慎性政策的目标是确保单个 以下银行的压力测试和“生前遗嘱” 要求等 虽
金融机构的稳健。 这些不同政策的内在逻辑和 然此法案並没有削弱相关机构的监管权力也
政策工具也存在差异。 例如货币政策通过如 并没有真正意义上摒弃宏观审慎性监管的理念
法定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贴现政策等工具, 和逻辑它 却 可 能 掀 起 新 一 轮 金 融 监 管 放 松 和
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调节市场利率,进而影响宏 金融自甴化 历史上,金融监管一直在安全与
观经济运行 另一方面,宏观审慎性政策与前 发展间徘徊安全意味着严格的监管,而发展往
述经濟政策存在交集和相互补充 例如,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宏观审慎性政 ① “ Key Asp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IMF June 10,
策与货币政策、财政和结构性政策、竞争政策、 2013 p.35, https: / / www.imf.org / external / np / pp / eng / 2013 / 061013b.
微观审慎性政策、危机管悝和处置政策等五大 pdf.
政策存在交集③ 金融体系的稳定是宏观审慎
性政策的首要目标,同时也是其他如货币、危机 ② Stijn Claessens “ An Overview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管理和处置等政策的目标之一。 因此在实践 Tools” , IMF December 2014, p. 3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操作中 区 分 和 协 调 不 同 政 策 及 其 目 标 是 一 个 pubs / ft / wp / 2014 / wp14214.pdf.
③ “ Key Aspects of Macroprudential Policy”, IMF June 10,
与政策边界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宏观审慎 2013 p. 9, https: / / www. imf. org / external / np / pp / eng / 2013 / 061013b.
性政策对于其他政策目标有什么影响如对经 pdf.
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发展、价格稳定等? 更
加宏观而言宏观审慎性政策的经济和社会成 ④ See “ The Interaction of Monetary and Macroprudential Poli?
本是什么? 例如宏观审慎性政策与货币政策 cies”, IMF January 29, 2013 https: / / www.imf.org / external / np / pp /
和财政政策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广泛讨论。④ 再 eng / 2013 / 012913. pdf; Gabriela Guibourg et al. “ Macroprudential
Policy: Effects on the Economy and the Interaction with Monetary Poli?
cy” , Sveriges Riksbank Economic Review November 21, 2015 pp.29-
46, http: / / archive. riksbank. se / Documents / Rapporter / POV / 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式生物安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