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基化血糖血红蛋白正常值值但是血糖还是高

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

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致各种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1型或2型糖尿病均存在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1/4~1/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临床上至少有60种以上的遗传综合征可伴有糖尿病。1型糖尿病有多个DNA位点参与发病,其中以HLA抗原基因中DQ位点多态性关系最为密切。在2型糖尿病已发现多种明确的基因突变,如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线粒体基因等。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导致的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使具有2型糖尿病遗传易感性的个体容易发病。1型糖尿病患者存在免疫系统异常,在某些病毒如柯萨奇病毒,风疹病毒,腮腺病毒等感染后导致自身免疫反应,破坏胰岛素β细胞

1.多饮、多尿、多食和消瘦
严重高血糖时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见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三多一少”症状更为明显。
多见于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发病前常有肥胖,若得不到及时诊断,体重会逐渐下降。

是诊断糖尿病的惟一标准。有明显“三多一少”症状者,只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即可诊断。无症状者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可疑者需做75g葡萄糖耐量试验。
常为阳性。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160~180毫克/分升)时尿糖阳性。肾糖阈增高时即使血糖达到糖尿病诊断可呈阴性。因此,尿糖测定不作为诊断标准。
酮症或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阳性。
4.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
是葡萄糖与血红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应不可逆,HbA1c水平稳定,可反映取血前2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判断血糖控制状态最有价值的指标。
是血糖与血清白蛋白非酶促反应结合的产物,反映取血前1~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6.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
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2型糖尿病早期或肥胖型血清胰岛素正常或增高,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糖尿病患者常见血脂异常,在血糖控制不良时尤为明显。表现为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
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是1型糖尿病体液免疫异常的三项重要指标,其中以GAD抗体阳性率高,持续时间长,对1型糖尿病的诊断价值大。在1型糖尿病的一级亲属中也有一定的阳性率,有预测1型糖尿病的意义。
放免或酶联方法可灵敏地检出尿白蛋白排出量,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白蛋白轻度升高。

糖尿病的诊断一般不难,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两小时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即可确诊。诊断糖尿病后要进行分型:
发病年龄轻,大多<30岁,起病突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明显,血糖水平高,不少患者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血清胰岛素和C肽水平低下,ICA、IAA或GAD抗体可呈阳性。单用口服药无效,需用胰岛素治疗。
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可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硬化等疾病。起病隐袭,早期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度乏力、口渴,血糖增高不明显者需做糖耐量试验才能确诊。血清胰岛素水平早期正常或增高,晚期低下。

肝硬化患者常有糖代谢异常,典型者空腹血糖正常或偏低,餐后血糖迅速上升。病程长者空腹血糖也可升高。
可出现轻度糖代谢异常。
许多应激状态如心、脑血管意外,急性感染、创伤,外科手术都可能导致血糖一过性升高,应激因素消除后1~2周可恢复。
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亢、嗜铬细胞瘤,胰升糖素瘤可引起继发性糖尿病,除血糖升高外,尚有其他特征性表现,不难鉴别。

目前尚无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但通过多种治疗手段可以控制好糖尿病。主要包括5个方面:糖尿病患者的教育,自我监测血糖,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
要教育糖尿病患者懂得糖尿病的基本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何控制糖尿病,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的益处。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恰当的治疗方案。
随着小型快捷血糖测定仪的逐步普及,病人可以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降血糖药物的剂量。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
(1)磺脲类药物  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因降糖机制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所以对有一定胰岛功能者疗效较好。对一些发病年龄较轻,体形不胖的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也有一定疗效。但对肥胖者使用磺脲类药物时,要特别注意饮食控制,使体重逐渐下降,与双胍类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联用较好。下列情况属禁忌证:一是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二是合并严重感染,创伤及大手术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三是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期间,临时改用胰岛素治疗;四是糖尿病孕妇,妊娠高血糖胎儿有致畸形作用,早产、死产发生率高,故应严格控制血糖,应把空腹血糖控制在105毫克/分升(5.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20毫克/分升(6.7毫摩尔/升)以下,但控制血糖不宜用口服降糖药;五是对磺脲类药物过敏或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2)双胍类降糖药  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①适应证  肥胖型2型糖尿病,单用饮食治疗效果不满意者;2型糖尿病单用磺脲类药物效果不好,可加双胍类药物;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病情不稳定,用双胍类药物可减少胰岛素剂量;2型糖尿病继发性失效改用胰岛素治疗时,可加用双胍类药物,能减少胰岛素用量。②禁忌证  严重肝、肾、心、肺疾病,消耗性疾病,营养不良,缺氧性疾病;糖尿病酮症,酮症酸中毒;伴有严重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况时暂停双胍类药物,改用胰岛素治疗;妊娠期。③不良反应  一是胃肠道反应。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痛腹泻,发生率可达20%。为避免这些不良反应,应在餐中、或餐后服药。二是头痛头晕、金属味。三是乳酸酸中毒,多见于长期、大量应用降糖灵,伴有肝、肾功能减退,缺氧性疾病,急性感染、胃肠道疾病时,降糖片引起酸中毒的机会较少。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①伏格列波糖  餐前即刻口服。②阿卡波糖  餐前即刻口服。主要不良反应有:腹痛、肠胀气、腹泻、肛门排气增多。
(4)胰岛素增敏剂  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可以单用,也可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联用。有肝脏病或心功能不全者者不宜应用。
(5)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①瑞格列奈  为快速促胰岛素分泌剂,餐前即刻口服,每次主餐时服,不进餐不服。②那格列奈  作用类似于瑞格列奈。
胰岛素制剂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时间分为短效、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并已制成混合制剂,如诺和灵30R,优泌林70/30。
(1)1型糖尿病  需要用胰岛素治疗。非强化治疗者每天注射2~3次,强化治疗者每日注射3~4次,或用胰岛素泵治疗。需经常调整剂量。
(2)2型糖尿病  口服降糖药失效者先采用联合治疗方式,方法为原用口服降糖药剂量不变,睡前晚10∶00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般每隔3天调整1次,目的为空腹血糖降到4.9~8.0毫摩尔/升,无效者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每天注射2次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最大不良反应为低血糖
增加体力活动可改善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体重,减少身体脂肪量,增强体力,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运动的强度和时间长短应根据病人的总体健康状况来定,找到适合病人的运动量和病人感兴趣的项目。运动形式可多样,如散步,快步走、健美操、跳舞、打太极拳、跑步、游泳等。
饮食治疗是各种类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一部分轻型糖尿病患者单用饮食治疗就可控制病情。
总热量的需要量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力活动量、病情等综合因素来确定。首先要算出每个人的标准体重,可参照下述公式: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或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女性的标准体重应再减去2kg。也可根据年龄、性别、身高查表获得。算出标准体重后再依据每个人日常体力活动情况来估算出每千克标准体重热量需要量。
根据标准体重计算出每日所需要热卡量后,还要根据病人的其他情况作相应调整。儿童、青春期、哺乳期、营养不良、消瘦以及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应酌情增加总热量。肥胖者要严格限制总热量和脂肪含量,给予低热量饮食,每天总热量不超过1500千卡,一般以每月降低0.5~1.0kg为宜,待接近标准体重时,再按前述方法计算每天总热量。另外,年龄大者较年龄小者需要热量少,成年女子比男子所需热量要少一些。
碳水化合物每克产热4千卡,是热量的主要来源,现认为碳水化合物应占饮食总热量的55%~65%,可用下面公式计算:
根据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可进主食(米或面)250~400g,可作如下初步估计,休息者每天主食200~250g,轻度体力劳动者250~300g,中度体力劳动者300~400g,重体力劳动者400g以上。
蛋白质每克产热量4千卡。占总热量的12%~15%。蛋白质的需要量在成人每千克体重约1g。在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营养不良,消瘦,有消耗性疾病者宜增加至每千克体重1.5~2.0g。糖尿病肾病者应减少蛋白质摄入量,每千克体重0.8g,若已有肾功能不全,应摄入高质量蛋白质,摄入量应进一步减至每千克体重0.6g。
脂肪的能量较高,每克产热量9千卡。约占总热量25%,一般不超过30%,每日每千克体重0.8~1g。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植物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糖尿病患者易患动脉粥样硬化,应采用植物油为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诊疗请遵循医生指导。
百科名医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们已收到你的反馈,感谢你的宝贵意见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hemoglobin(GHb),是血红蛋白的一种形式,用于反映一段时间(4~8周)前的平均血浆葡萄糖浓度。因其中以HA1c含量最多,故有时被缩写成A1C作其代名词,糖基化血红蛋白以非酶糖化形成。血红蛋白的糖基化可累及到糖尿病患者的肾病和视网膜病变。监测糖基化血红蛋白有利于Ⅰ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的改善。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方法,目前以阳离子交换树脂的简易柱色谱法应用较广泛,其它还有高压液相色谱法、比色法,等电聚焦电泳法和放射免疫法等。

反映一段时间前的平均血糖浓度

Rahbar和他的同事首次在糖尿病人中现发糖基化血红蛋白增加。1975年,Bunn和他的同事描写了导致糖基化血红蛋白形成的反应。1976年,Koenig和他的同事提出用糖基化血红蛋白来监测糖尿病患者的葡萄糖代谢的控制程度。

在红血球120天正常的寿命中,葡萄糖分子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在那些缺乏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中,这些糖化血红蛋白的量会显著增加。

一旦血红蛋白分子被糖化,它便保持不变。糖化血红蛋白在红血球中的积累反映出红血球生命周期中红血球变为糖化血红蛋白后的平均葡萄糖水平。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可评价监察长期血糖调节的治疗效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前4周~3个月的平均血糖浓度成比例关系。有些研究者指出,这种基本的比例关系在2~4周的短期中不成立。

由于分析操作,受试者的年龄和个体生物学差异的原因可能会造成实验室化验结果的不同。平均血糖相同的两个人,他们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数值也可能会相差1% .通常,正常值的参考范围为4%~5.9%.

持续血糖升高的糖尿病患者,他们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会偏高。虽然治疗糖尿病的标准有异,但大都包括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指标。血糖控制很好的糖尿病患者,他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也会接近或者处于参考值范围内。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美国内分泌学会推荐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6.5%,而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大多数患者应低于7.0%。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偏高代表血糖控制不好。持续血糖升高(因此血红蛋白水平也会升高)将会增加糖尿病的长期血管并发症的风险,诸如冠状动脉病,心脏病发作,中风,心力衰竭,肾衰竭,失眠,阳痿,神经病变(知觉降低,特别是脚部),坏疽,胃轻瘫(胃排空缓慢)。血糖控制不好也会增加短期外科并发症的风险,如伤口难愈合。

在红细胞寿命变短的人中,可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期望值,如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镰状细胞病患者,或其它任何可引起早红细胞死亡的病症。反之,在红细胞寿命过长的人中,可见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高于期望值,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者。

4~12周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平均血糖测定值二者之间的近似对应表如下:

糖化血红蛋白 平 均 血 糖

糖化血红蛋白被推荐用于(a)检查可能是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控制状况(b)监察血糖上升较多患者,期间性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对于单一的血液样本,它比空腹血糖值可提供揭示血糖状况更多的信息。也就是说,空腹血糖的测定对作出治疗决定的是至关重要的。美国糖尿病协会指南与其它保健机构类似都建议那些正在达到治疗目标(并有稳定的血糖控制)的糖尿病患者每年至少要做两次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测定,而那些变更了治疗方法或尚未达血糖指标的糖尿病患者要每季度做一次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测定。

若在6周内,患者的饮食或治疗方案有所改变,此时作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是不确当的。同样地,若该测试呈正常红血球老化加快且混有血红蛋白亚型,因此,最近失血或有溶血性贫血,或有血红蛋白分子遗传变异血(红蛋白病)如镰状细胞病和其它疾病都不适合作糖基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在这种情况下,可选择果糖胺(fructosamine)试验,它也同样能反应2~3周前平均血糖水平。

对于糖基化血红蛋白试验,许多化验室存在差异,而且缺乏统一的诊断界限。因此,目前尚无医学机构推荐该试验用于诊断糖尿病,而当前使用的还是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糖血红蛋白正常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