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气旋 海水辐散时为什么表面海水会发生辐散?

【摘要】:本文对2005年4月30日和2005年6月22日在江西省境内发生的二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这二次过程均有”逆风区”现象出现。并对这二次出现“逆风区”的回波强度图与速度图的演变进行对比分析,指出:"逆风区"不仅是暴雨判据,也是强对流天气的判据,属于中尺度系统。有"逆风区"的存在基本上都伴有剧烈的天气过程,只要逆风区的结构一直存在,即使它内部的负(正)速度区范围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缩小,“逆风区”范围内回波强度并不会减弱,仍然非常剧烈。“逆风区”的出现回波一般都会加强发展,而逆风区在结构破坏后,降水强度有可能减弱。出现“逆风区”前后一般都有中尺度的辐合或辐散发生,当出现中尺度辐合结构,即在离开雷达同一方向上相继出现正(+)速度区和负(-)速度区,回波强度一般都会加强发展。当出现中尺度辐散型的中气旋结构时,位于辐散线以北的正(+)速度区回波强度减弱,而负(-)速度区伸展的方向即中气旋所在地回波仍较强。“逆风区”有着特有的结构,由于“逆风区”周围全被相反的速度区包围,所以在离开雷达的同一方向上会先后连续出现中尺度辐合(辐散)和中尺度辐散(辐合);沿同一距离圈,先后会有中尺度气旋(反气旋)和中尺度反气旋(气旋)。当速度回波演变出现以上类似“逆风区”的结构时,即使还没有完整的“逆风区”存在,其回波强度仍会剧烈发展。并会出现类似“逆风区”的特征,即“逆风区”范围内易发生强对流天气。对比二次强对流过程中冰雹与强降水的回波,出现冰雹时VIL明显强于强降水,冰雹回波顶高(ET)的高度高于强降水,冰雹50dBz以上的强回波伸展的高度也大大高于强降水。


孙健,刘淑媛,陶祖钰,王洪庆;[J];大气科学;2004年05期
毕宝贵,刘月巍,李泽椿;[J];大气科学;2004年05期
李新,程国栋,卢玲;[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3期
高山红,吴增茂,谢红琴;[J];地球科学进展;2000年05期
谢志辉,丑纪范;[J];地球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张小霞,韦荣基,丘振中;[J];广东气象;2003年03期

【摘要】:利用常规的高空、地面观测、NCEP的1°×1°再分析资料和FY-2E水汽图像等资料,分析了一次北上的江南气旋降水分布、生成环境、结构特征及气旋发展和移动的成因。结果表明:(1)气压场形状和强降水落区的演变类似于Shapiro-Keyser气旋模型。(2)江南气旋发生并向北发展,表现为250 hPa高空辐散,500 hPa西北槽与高原东部槽东移合并、下游脊加强环流的背景。(3)这次气旋虽然没有出现Shapiro-Keyser气旋模型中明显的暖锋后弯现象,但在低压中心附近存在弱的暖核,该核主要位于850 hPa以下层次。(4)当正相对涡度区随高度向西倾斜、地面气旋中心西侧的冷锋锋区增强、高层相对涡度值增大时,气旋处于快速加深过程中;当高低层正相对涡度中心几乎垂直重合、且对流层低层冷锋锋区减弱,则气旋缓慢发展。(5)暖湿气流向北发展和垂直于暖锋的次级环流加强使得暖锋附近的降水增强。(6)用准地转ω运动方程诊断得到,在气旋的初生阶段,地面气旋上空垂直上升速度几乎为0,气旋基本不发展;但其下游暖平流和高低层涡度平流差值大,有利于气旋快速向东北方向移动。在气旋发展阶段,地面气旋上空垂直上升速度加大,气旋快速发展,但其下游暖平流和高低层涡度平流差值减小使得气旋移速缓慢。在气旋发展停滞阶段,地面气旋上空垂直上升速度微弱,气旋发展趋于停止,且其下游暖平流和高低层涡度平流差值继续减小,气旋移速进一步变缓。


丁治英,王劲松,何金海;[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傅刚;郝燕;刘娜;郭敬天;李鹏远;;[J];海洋学报(中文版);2007年06期
蔡丽娜;隋迎玖;刘大庆;王爽;刘伟;王天奎;;[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吳伯雄;刘長盛;;[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8年02期
许宁,何华庆,谭志保,黄江辉,曾伦章,梁必骐;[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6年03期

【摘要】:根据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整编的西北太平洋年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数据集(JTWC)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分析西北太平洋TC每24小时强度变化统计特征;并且利用极端天气法确定了TC快速增强(RI)的阂值,分析RITC的时空分布特征;最后从RI的样本选取9个例,采用动态合成分析法,对RITC发生前24小时与RI期间24小时的环境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1)RI低压(TD)频数明显要少于RI风暴(TS)与RI台风(TY), RITS分布的高频中心发生密度要少于RITY,但是发生5次以上的RITS的发生范围更加广阔,可以延伸到南海的中南部大部分地区,而发生5次以上的RITY在南海上不存在,即在南海地域,RITY相对较难发生。TCRI过程在7~11月份更容易发生,且9月份有RI发生频数的最高值。在RI最容易发生的7~11月份,TY中RI过程的发生比起TD与TS在月份上有一定的滞后性。对于RI的年际特征来说,RI发生的概率随着年数增加是呈线性增加的趋势,且发生概率最高的年份为2006年,这也意味着近年来,TC发展过程中发生RI的可能性越来越大。(2)对于200~850hPa垂直纬向风切变,东风切变区域有突变的过程,这使得区域产生纬向风东风切变,其值由1~1.5m/s突然增加到2m/s以上,此后时间TC附近垂直纬向东风切变区域平均始终保持在2m/s~3m/s。因此针对200~850hPa垂直纬向风切变,TC附近所处区域在RI开始后,其垂直纬向东风切变区域平均(2m/s-3m/s)有利于RI过程的发生。(3)水汽输送带的突变,使得TC附近区域水汽通量值有突增的过程,进而使TC暖心增暖迅速。然而在这个阶段,高空辐散偏小,会削弱TC的增强过程,高空辐散较大,使TC增强非常迅速。在TC暖心增暖最为迅速的时段(RI开始时刻至RI期间6h),高空散度较大,TC经历了强度增强的最快过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授予年份】:2015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润玲;余晖;端义宏;;[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寿绍文,姚秀萍;[J];大气科学;1995年04期
阎俊岳,张秀芝,陈乾金,黄爱芬;[J];气象;1995年05期
刘春霞,容广埙;[J];热带气象学报;1995年01期
陈永林;韩昌;刘晓波;朱佳蓉;王智;;[J];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2010年01期
陈见;高安宁;陈润珍;何慧;钟祥平;赵江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年01期
翁小芳;冯文;李凡;;[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年04期
唐文;陈见;李生艳;高安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智华;[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于玉斌;[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张文娟;[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3年
徐洪雄;[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彩珠;[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年
李忆平;[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苏丽欣;[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张霞;[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赵大军;[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徐明;[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8年
黄荣成;[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寿绍文,励申申,王信;[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曹楚;彭加毅;余锦华;;[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建军;余锦华;;[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施能,魏风英,封国林,沈桐立;[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3期
王小玲;任福民;;[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7年06期
姚健;叶子祥;庄千宝;陈宣淼;余贞寿;;[J];暴雨灾害;2010年04期
杨雅南;钟书华;;[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01期
周黎明,何金海;[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王咏梅;李维京;任福民;王小玲;;[J];热带气象学报;2007年06期
徐祥德,陈联寿,解以扬,程朝晖;[J];大气科学;1998年05期
康凤琴,肖稳安,顾松山;[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剑浩;;[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李娜;柳林;张国胜;胡雪红;;[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王洁;曹继军;杨洋;高武虎;宁凡;;[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 第十二届防雷减灾论坛——雷电物理防雷新技术[C];2014年
刘云香;汪瑛;;[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灾害性天气系统的活动及其预报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许金镜;连友朋;温珍治;;[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梅耀;[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气旋 海水辐散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