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没有得到佛法的动物听闻佛法那会得到成长吗有佛法就不要世间的教育吗

《贤愚经》中讲到佛在世之时,有一个大富长者,叫须达长者,在佛陀教法的修学中,证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坏信。对于佛、法、僧、戒产生坚定的信心。他发愿无条件地尽形寿来供养僧团。所以他来到僧团白告大众师说:“我对于僧团,但有所求,必能如愿。”此时,比丘们听了以后,有的需要一个杯子,就到长者家乞求一个杯子;有的需要一件衣服,就要一件衣服。乞求的方式是怎样的呢?大富长者,门庭广大,长者家门进去以后,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二只鹦鹉非常聪明,善解人意;看到穿黄色袈裟的比丘来,就很高兴地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就飞到后院去通知长者,长者就很欢喜地出来迎接比丘,供养比丘所需物品。这二只鹦鹉经常扮演一个通风报信的角色。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跟阿难尊者说,你今天到这个长者家去托钵,顺便为这二个鹦鹉说法;如是如是地交代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秉承着佛陀的慈命来到了长者的家里面,走进大门以后,二只鹦鹉又高兴地飞起来说:“比丘来了,比丘来了。”又要去通报了;这时,阿难尊者说:“你先下来,先下来,我有话跟你说。”

就跟这二个鹦鹉说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他说你应该要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那么这个鹦鹉听到了苦、集、灭、道的道理以后,非常地欢喜。从地上飞到了树上,也念着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就这样子,又从树上飞到地上,辗转七次,然后再飞到后院去报告长者;长者出来就满阿难尊者的愿,供养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回去了。

到了晚上,有一只狐狸跑到树上,把二只鹦鹉给吃掉了。当然比丘就觉得很伤心。就问佛陀说,这二只鹦鹉死掉以后,往生到哪里去了?佛陀说,这二只鹦鹉因为听闻佛法产生欢喜的关系,已往生到四天王天去了;四天王天死了以后,又到夜摩天去了;夜摩天死了到兜率天;辗转到了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死了以后再回到四天王天。如是的在六欲天辗转七次;七次以后,死掉以后来到人世间做一个人,享受一生的安乐以后,到晚年感到苦、空、无常,去修行,在那一生中证得辟支佛果。

诸法因缘生,这个鹦鹉经过辗转天上,为什么会证得辟支佛果呢?因为它听闻了苦、集、灭、道四圣谛的道理。以我们内心当中,你所听闻的佛法没有一句是白费的。你不能说,这句话我暂时用不到;你以后会用得到,总有一天你用得到,只要这一句是佛法的道理进入到你的心中。第一个,它永远不会消失掉。第二个,它绝对不会白白地让你听闻的。总有一天会产生效果。我们叫做「乘」——大乘、小乘;因为它有到彼岸的效果。我们可以把听闻佛法的作用做一个总结:

第一:你所听闻到的佛法,今生用得到,会让你今生分别善恶法,会让你今生修学的时候,产生种种断恶修善的感觉——现世的利益。

第二:特别是在大乘佛法,比如说我们马上讲的《楞严经》中很多中道的思想: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其实我们在操作上,今生有一定的困难。但是我们必须把这种大乘的圆满的善根种子先种进去。

对于来生的利益,它会引导你趋向大般涅盤。那种趋向的力量,你也要把它准备好;你必须为来生做好准备。你到来生准备就来不及了;跟菩提涅盤的大果相应。听闻佛法对你今生与来生都有很大的效果。在无量劫当中,我们很难听闻到佛法;是非常稀有难得的;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我昨晚梦到一个我特别喜欢的明星去世了,这预示着什么?”
“你们佛经里面不讲这个吗?”
“你修的是那个宗?密宗?净土宗?”
“我有师父,可是我们不是讲这个的。”
“你怎么还在吃肉?你们不是应该吃素的吗?”
“额...没有要求必须吃素。”
“你是假的吧?都知道学佛要受戒,要吃素的!我姐当初不皈依就是不想吃素。”
“吃素与修行不能划等号,包括与念佛也不能划等号,吃斋念佛,普通人以为这是修行,但是真正的修行重点并不在这里,我们不杀生就行了。”

我皈依5年,但我不会掐指一算,我也还在吃肉,但我尊守戒律。最根本的五戒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我依旧分不清佛教里面的众多宗派。大多时候,我会2-3个月去一次寺院,我去寺院,不是为了烧香,念经,我是为了听师父讲法。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好言相劝:你不要想不开了,你学佛吧,学佛可以改变生活。然后具体的执行是:烧香可以改变生活,念经可以改变生活。这样以讹传讹,最后就变成了学佛=迷信。其实,这里的学佛应该是学习佛法。

我在皈依之前没有听说过讲法。我在很多年前看过妈妈床头的一本《金刚经》,我以为讲法就是讲经,后来第一次听法,感觉像我们平时读的心灵鸡汤,确切说是调柔心性平静的心灵鸡汤。再后来,我才发现师父讲的法并不是我脑子里理解的法。

二、佛法、佛学、佛教、佛道、佛果

佛学:佛学只是一种理论,解决理论上的问题。

佛教:佛教是解决信仰问题,是一种精神寄托。

佛法:佛法就是获得了真正的清净传承,我们的身心获得佛法熏染。佛法是心法。

佛道:而我们的身口意业得到清净,获得解脱的力量,然后把这种力量、安乐、智慧带给一切众生,那就是佛道。

佛果:行佛道圆满就是佛果。

佛教处处可见,佛学可以借鉴,佛法却非常难闻。愿意讲法的寺院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觉得去名地,是要见一位有名大德,或者是去见一位眷属众多的高僧、活佛,或者是去请示一位掐指会算的长老。然而这些都只是表面上的文章,跟真正修行是没有关系的。

佛法是让我们在一次次的听闻过程中明白,对于我们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表面的荣辱,让我们在一次次的生活实践中学会放下,放下我们表面的得失,打磨自己的心性,一点一点地让心放宽、放大、变得清静无染,直到可以善巧的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麻烦和不如意。

心灵危机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严重,我们的心没有一种依止,一直处于一种动荡漂浮之中。我们要想护念好我们的清静本心,就要求我们有一种大智若愚的心态,什么事情,不要看得太精明,不要太过在意表面上的得失。修行修的是自己的心,修行不是越修越能发现别人的问题。修行也不是说把腿盘起来就叫做修行,修行也不是每天念多少遍阿弥陀佛。

用我们今天通俗一点的语言来说就是,凡事从自身找问题,不要怨天尤人,出了问题,有能力就解决问题,没能力,就静下心来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要一有问题就不停抱怨,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还会让事情看起来更糟。

自心本性是我们的身心本自具足的,只是我们在世俗的成长过程中慢慢的把我们的本心掩盖起来,忘记了,而佛法就是一个开显自心本性的过程,佛经里面有一句话话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世界是由六道组成的,众生是在六道中不断轮回的。这六道分别是: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人能成人的概率就像抓把豆子往墙上扔,能留在墙上的概率那么小,所以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但是能听闻到佛法的机会,比这个还要小,所以,佛法是非常非常珍贵的。很多祖师为了求法,也是受尽苦难,比如《西游记》里西天取经就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闻法过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遇到一些无法解释或者无法改变的事情时,总是会在心里本能的默念:菩萨保佑,佛祖保佑。但是佛法难闻,人们其实不懂那些不顺的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但是据说菩萨可以解决,所以就会去名山,名寺烧香。好像听起来,寺院也是花钱解决问题的地方。

那么寺院真的是可以花钱来解决问题的吗?那是不是我们在世间想要完成的心愿,带钱到寺院就可以解决了?我们先来说一个概念——叫做供养,供养是佛经里面记载的,很早就有。供养有三种:财供养、身供养、法供养。供养的本质是给人培福报。我听道友说过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位出家师,每次等到他吃饭,就只剩下半碗饭,他每顿都能吃到半碗饭,有一次师父让他去镇上办事,他想每次自己只能吃到半碗饭,这次到镇上一定要吃一碗饭,吃了一碗饭的他,下午办事的时候,突然身亡了,大家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这时候,他的上师说,他只有吃半碗饭的福报,今天他吃了一碗饭,福报尽了。

这样说来,培福是很重要的,比如你可以供养你的上师,你可以供斋。这些都是培福报的方法。供养不分贵贱,供养只分发心。我师父说,如果你只有一双破鞋,你供养师父一只破鞋,师父也是欢喜的;如果你有1个亿,你供养师父一只破鞋,那。。。所以,供养本身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供养的东西也没有好坏。我还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群人正在干活,佛陀走了过来,大家都赶紧供养,一位正在玩耍的小女孩捧起手里的泥土供养佛陀,佛陀身边的阿难斥责小女孩,怎么能拿泥土供养佛陀,佛陀制止阿南,现在她的心中这个可以玩耍的泥土是非常珍贵的,她拿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供养,你怎么能指责她呢?

我们每个人根基不同,因缘不同,财力大小也不同,如果你实在什么也没有,你还可以随喜别人。随喜的功德也是很大的,比如有大德发心100万建寺庙,你并没有这个钱,但是你诚心的赞叹这位大德的功德,那你用你这个挚诚之心赞叹的功德跟这位发心100万的大德的功德是一样的。

财供养是我们现在社会比较直观的一种供养方式。但身供养和法供养也很重要。比如在寺院多干活就是身供养的一种。佛经里说“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但对于讲法,也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佛经里面有这么一句话,“讲错一句共同之法,就如同挖三界众生之眼”。所以,佛法难闻是真心难闻,有些知道法要但不透彻的修行人是根本不敢讲法的,因为里面的因果复杂。

我们寺院师父不闭关时,每逢初一十五公开讲法,真真是在整个汉地都是极其难得的!

供养和依止,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开启自心本性。

但是这些自己来打磨真的很难,比较简便的方法就是找一位有德行的明师,他不一定有很大的名气,但他要具足八种德相: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悯、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语具圆满。这就是经文上说的“善知识”。

学佛可以改变生活。是我们依止上师,经常听闻正法,我们的内心逐渐被打磨清净,内心清净而强大,才会原理各种焦虑,才不会在随波逐流中迷失自我,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进入良性循环,认知改变,从而行动改变,行动改变生活当然会变得不同。

我很庆幸,我在26岁的时候遇上了我的上师,一切感恩旅程从此开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动物听闻佛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