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不去上怎么办理退学手续如何办理

原标题:仅用21年,中国曾办出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大学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

今年全国940多万高考考生,题海修炼12年,考场大战2天(呃,悲剧如江苏、海南考生者是3天),不过依然没得到彻底解脱,焦心等着分数,在不同的大学中掂量着,只是想让分能物有所值。

各家高校恨不得那个小喇叭对着你喊:我最牛!民间机构、大学,还有国外组织发布了10多个排行榜,但榜单排名却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着实让人搞不懂。

不过,就在半个多世纪前,有所高校,却是当仁不让的全国第一学府,北大、清华和她也相差了一大截。

更让人惊叹、惋惜的是,她仅仅存在22年,却如流星一般璀璨划过中国高等教育史:

1940年代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原子能研究基地;

拥有全国1/3的“部聘教授”;

她的学生,有19名院士,

4位两弹一星元勋、五星红旗的设计者、

台湾80年代改革的“设计师”;

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中,

位居亚洲第1、世界第9;

这就是,1927年创设的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回忆录中写道“国立中央大学是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在当时也自然是最好的大学”。

1949年后,国立中央大学先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后在院系调整中,又被肢解为19块。

由于一些原因,这段历史被雪藏。而今,回看过去,不是贪婪和留恋她昔日辉煌,只是想从6个小故事,来看这所短命,却又风华绝代的大学是如何创造奇迹的。

中央大学36级地质系毕业生

1937年12月,南京有一群特殊的逃难者。几个中年人,赶着荷兰牛、澳洲羊、美国猪,背篓里装着鸡、鸭、兔。路人纷纷侧目。

原来他们是中央大学的校工。那些动物是农学院引进的优良禽畜。为了不让它们落入日本人手里,校工们租了4条木船,渡过长江,带着动物就上了路,除了喂饲料,路上一步没敢停。那年底,日军攻入南京城大屠杀时,他们已快到合肥。战乱导致物价飞涨,校工们宁愿以水充饥,也要省钱买饲料给动物吃饱。

最感人的一幕被校长罗家伦记录下来:“司机告诉我说,前面来了一群牛,像是中央大学的,因为他认识赶牛的人。我急忙叫他停车,一看果然是的。这些牲口经长途跋涉,已经是风尘仆仆了。赶牛的王酉亭先生和三个技工,更是须发蓬松,好像苏武塞外归来一般。我的感情震动得不可言状,看见了这些南京赶来的牛羊,真像是久别的故人一样,我几乎要向前去和它们拥抱。”

中央大学提出学校行政“应以教授为第一”,“避免学校机关变成行政关”,日常工作紧紧围绕和服务教学、科研工作。

抗战局势不断恶化,中央大学决定西迁重庆。1900多箱图书、仪器,3架教学飞机,24具教学解剖死尸,连同那些动物,所有的教学科研工具,完完整整地搬到了重庆沙坪坝。据说,后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感慨道:“抗战中,两个大学有两个鸡犬不留——南开大学鸡犬不留,是被日本人的飞机投弹全炸死了;而中央大学鸡犬不留,却全部都搬到重庆了。”

为了能多买一本书,多订一份期刊,多购一份试剂,中央大学大量缩减行政人员数量,将行政办公经费压缩了1/3。

1946年9月,中央大学回迁南京,此时,已拥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是当时国立大学系科设置最全的大学。《申报》统计:当时,北京大学6院26系,清华大学5院23系,浙江大学6院28系,中山大学7院27系……中央大学在抗战浩劫中,反而更加壮大。

胡小石拒为蒋介石写寿文

1946年秋,恰逢蒋介石60大寿。当时,蒋介石权势如日中天,抗战胜利让他赢得了极高的国际赞誉,全国百姓也尊称其为“民族英雄”。朝野上下都在忙着为最高领导祝寿。

当时,立法院请在中央大学中文系任教的国学大师胡小石,为蒋介石写一篇寿文。当然,酬金只管说,再多也不是事儿。

听出来意,胡小石一口回绝。来人情急之下,脱口反问:“前时美军史迪威逝世,那次公祭典礼上的祭文,不是由先生写作的吗?”胡小石立刻回敬道:“史迪威将军来中国帮助我们抗战,所以我才为他写祭文。再说,我只会给死人写祭文,不会替活人写寿文。”来人看着没辙,只好空手而去。

其实,在当时中央大学有一群品行正直的学者。前两年风靡一时的话剧《蒋公的面子》就是根据当时中央大学中文系一件真实的事儿改编的。1943年年,蒋介石邀请中文系三位知名教授共进年夜饭。结果教授们非常为难,因为有人觉得蒋介石镇压学生,也没什么学术资历,还来当校长,因此,三位教授没有把这顿饭当作赏赐,而是在“给不给蒋介石这个面子”去赴宴上争执了半天。

正因为,不媚权贵,保持文人风骨,大学教授、知识分子才能担当起维护社会道德伦理和精神价值的重任。

中央大学大礼堂前廊有爱奥尼克式的列柱和三角顶,堂内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圆顶,顶高34米,三层,可容2700余人,是当时南京最大的礼堂。

所以,政府的很多大型性会议就会来借用中央大学礼堂。比如,“五五宪法草案”就是在这里通过的。但频繁的政治会议,破坏了平静的校园环境,学术圣地也开始变得车马喧嚣,市气逼人。

为此,中央大学出台了大礼堂借用管理办法,严格限制举办各类政治会议。

中央大学礼堂今貌(位于东南大学校内)

1930年代前期,中央大学办学经费从每年190多万元,下降到160万元,平均每年拿出1/4来购买仪器和图书。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扩大4倍,可容纳1000多学生(当时在校生也不过千人),新买中日文图书4.8万册,英文图书近2万册,杂志近500种。同时,还鼓励学生组织物理学学会、数学学会,开展学术研究。

得益于学校大力投入硬件建设,营造学术氛围,当时媒体报道在中央大学学生们“都是埋头在图书馆和实验室,到讲台上去宣读提案……”

吴健雄:中央大学毕业生,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世界物理女王、原子弹之母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在重组政府时,蒋介石想推荐罗家伦当“考试院”副院长,可很多大员进言,罗家伦不行!蒋介石想不明白,就问“教育部”部长王世杰。王答道:“据我所知,罗志希(罗家伦)做中大校长时,政府中和党中许多人向他推荐教职员,倘若资格不合,他不管是什么人,都不接受,因得罪了不少人。”

罗家伦:中央大学在任时间最久的校长

罗家伦也回忆说:“聘人是我最心最慎重的一件事。我抚躬自问,不曾把教学职位做过一个情。虽然因此得罪人也是不管的。”

中央大学当时大师云集,国学大宗师章太炎首席大弟子黄侃、艺术大师徐悲鸿、中国现代心理学奠基人潘菽、中国第一位美学教育家宗白华、大诗人徐志摩、中国物理学宗师叶企孙等等。中央大学90%的教师曾留学海外。

中央大学抛弃论资排辈,注意为青年教师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只要尽心,就可以七八年埋头做研究。1933年理学院新聘了10多名教授,其实都是国外大学刚毕业的博士,年仅25岁的施士元因为科研能力突出还被直接聘为物理系系主任。这批人后来基本都成为业内翘楚,中央大学理学院实力也更上一层楼。

中央大学用心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发展学校教学、科研,进而确立了在当时国内高校中的领先地位。

考试造就的“慈悲之恋”

徐悲鸿和女弟子孙多慈的“慈悲之恋”,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央大学激烈的入学考试造成的。孙多慈家出名门,祖父孙家鼐是中国首任学务大臣,曾一手创办京师大学堂,父亲孙传瑗是国民党安徽省常委。

1931年,孙多慈参加中央大学入学考试,无奈报考人数实在太多,更无后门可走,最终名落孙山,只好找熟人去旁听。没想到在中央大学课堂上,与徐悲鸿四目相对,产生了师生恋。有徐大师开小灶专心辅导,孙小姐第2年才如愿以偿考上中央大学。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中央大学当时,主要在4个环节来保证培养一流人才:

严进。中央大学是当时有名的“铁门槛”,考试考3天、8门,曾出现全国考生总数的2/3将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录取名单要在《申报》等3大报连续公示3天,据中央大学教务长回忆,中央大学在20多年里,仅仅特招过一人,就是孙中山的外孙,当时是以华侨身份录取的。

灵活培养。学生在大二时,可以转系,只要通过两门转入学科的专业测试即可。国语、外语、体育都是必须课。学生一般都要求学第二门外语,文学院学生要掌握三门外语。考试也不含糊,以1939年为例,中央大学600名新生,留级和被退学的占1/3,全部课程及格的只有170人。

严出。先是校内考核,然后有毕业会考,请外校专家组成委员会进行考试。

厚保障。虽然,民国时期战乱不断,大学经费十分紧张。但中央大学仍然从有限的经费里挤出钱设立奖助学金,比如,在最困难的抗战时期,每学期设置奖学金额250名,约占学生总数的14%,奖学金分70元、50元两档,基本能做到上学不花钱,一大批寒门学子没有了后顾之忧。

中央大学存在22年间,共有毕业生8914名,很多成为各个领域顶大梁、执牛耳者:

19位院士(大陆两院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

任新民:我国运载火箭专家 、两次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

侯学煌:中国植物生态学主要开创者;

冯端: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中居世界领先地位;

曾联松: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志的五星红旗图案设计者;

李国鼎:被誉为“台湾现代化催生者”和“台湾科技教父”;

唐德刚:著名史学家、传记文学家。

蒋委员长进校门先脱军装

1941,罗家伦辞任校长,一时没有合适人选来担任中央大学校长,所以,蒋介石自己就当起了校长。当时,蒋介石也是盟军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所以,一天到晚穿的都是军装。

刚上任,有个周六下午他到学校视察,发现校园里空空荡荡。蒋介石就问随行大员:“不是说中央大学的人很多嘛,怎么看不到几个人?”随行的大员回答:“这里是文化区,平常看不到军人,委员长穿一身军装,大家怕碰到委员长要敬礼,所以都躲起来了。”蒋氏嗯嗯两声,以后“入乡随俗”,到中央大学前就先换上中山装。

蒋介石为中央大学的题词

这就是蒋校长。他明白自己是个外行,只读过保定及日本的军校,没有真正在大学里做过研究,所以基本不过问教学上的事,学校里的实际教学工作均由教育长负责。干了一年多,有了合适人选,蒋介石也就辞去了校长的职务。

这其实是,民国时期政府和高校关系的鲜活反映。当时,政治权力给大学留有较大的自治空间。

在大学校长人选上,教授、学生就有一定的话语权,比如1931年政府任命桂崇基到中央大学当校长,但遭到师生一直反对,中大学生自治会提出竺可桢、翁文灏和任鸿隽3个候选人名单,最终,国民政府“考虑学生意愿”,从中选择了任鸿隽作为校长。

同时,民国时期,国家对各个大学也相对公平,没有重点发展那所高校,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给大学的拨款,基本是按照大学规模和学科结构分配。

1933年5所国立大学经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一个红色新时代到来。中央大学,除一小部分迁到台湾,主体留了下来。

5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接管国立中央大学。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被要求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1949年暑假,根据军管会意见,教师聘书不再一次性发放,先给一部分“政治进步”的。许多没有接到聘书的教授担心下一年没有工作,不得不到外地找教职,师资就此流失。

1950年,政府开始改革旧有学校教育事业,作为原中央大学,是重点。生物系教授对蚯蚓的研究,园艺系教授对《红楼梦》中大观园园林艺术的研究等,都被戴上“资产阶级”的帽子。极具特色的边政系被取消,心理学系被认为是“唯心主义”“资产阶级伪科学”,不再招生。外语系也改只教俄语。

1952年,更大的风暴来袭。根据苏联老大哥的经验,全国范围内,开始了院系调整。中央大学虽然已经改名为南京大学,但还是没逃脱被调整的命运。

1956年,尘埃落定。原来的中央大学已经被大卸为19块,后来有5所成为985高校,12所是211高校。

而作为中央大学主体的南京大学,只剩下10个系。

有人说这是因为“原罪”,因为她是国民党政府的中央大学,也有人说,这和南京城地位衰落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而今中央大学在大陆的残留,也就是每一年南京城里,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6所大学会过同样岁数的生日(校庆)了。

据说,1948年普林斯顿大学曾发布过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央大学位居亚洲第1、世界第9。

在今天,不论是国外的泰晤士高等教育、QS世界大学排行,还是我们中国的上交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大陆还没有一所大学能进入前20。

中央大学存在的22年,基本是政治动荡期,成就依然注目。给当下的启发也许在于:

大学坚守定位。大学是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传承人,大学是一个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大学也是一个国家创新的重要源泉。因此,大学应该不媚权贵,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由,捍卫社会的道德。大学之大,不仅在大师,更在于育人,为国家培养栋梁,为民族传承文明。大学要“去行政化”,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服务于教学和科研。

大学不畏政治。中国传统,历来是大国家、小社会的格局。历来大学的办学资源基本来自于政府。但在和政府权力互动中,应洁身自好,而非委曲求全。

权力要有自觉。大学教学、科研、发展运行有自身规律,“外行领导内行”往往适得其反。管大学不是管衙门,管教授不是管下属,政府要充分尊重和维护高校的自治,为大学发展留下空间。

中国历史上的航母级大学

1948年,中央大学在全世界大学排名进入了前50名! 比当时的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更强。今天,国内有没有一所大学进了前50名? 有没有一所大学进了前100名? 非常可惜的是,1954年,教育部把这所世界级的著名大学化整为零了。国立中央大学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最强悍的大学,中国第一学府。“西南联大(包括现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和“中央大学”比,都差了一截!尽管被弄成这么多部分,还都保持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要是保留到现在,绝对是世界顶尖大学!以下是中央大学的家谱

二、 大陆--建国后院系调整如下:

2. 工学院--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

3. 水利学院--河海大学

4. 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化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

5. 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

6. 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

7. 林学院--南京林业大学

8. 气象学院--南京气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外迁: 9. 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

10. 航空学院--华东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

11. 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

12. 食品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学院--无锡轻工业大学--江南大学

13. 农业机械学院--江苏工学院--江苏理工大学--江苏大学

14. 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

15.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

16. 金陵大学影音部---中央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

17. 中央大学医学院--上海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医学院

18. 工学院电子工程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电子科技大学

19. 国立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

---为一贯低调的前中央大学做一次宣传

曾经是国立中央大学,这就是她的原罪。南京大学被国家拆成十几份----国立中央大学的残余。

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年风雪交加的元旦之夜。前校长曲钦岳先生在校广播里致新年贺词和辞职声明:“国家对教育口惠而实不至,我已身心疲惫,万难继续校长的工作。”

1.1956年,北大北师大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时,这所学校不是重点大学。1960年,连合肥工业大学等60所高校成为全国重点大学时,这所学校依然不是重点大学。直到1978年,这所大学才成为80余所重点大学之一。

2.这所大学的老校长在国家教委门前的雪地里坐了一夜,才侥幸与北大北师大一起办起了研究生院。

3.这所大学不是第一批16所副部级高校之一,确切的说,第二批也不是,只是后来增补的而已。

6.霍金访华的时候没有去过这所大学,尽管他的论文中曾经数十次引用过这所大学天文、物理系发表在《science》、《nature》上的论文。

7.联合国秘书长曾经到过这所大学,但是百年校庆的时候谁也没有提醒他应该发个贺电过来。

8.人民日报十年刊登的关于这所大学的新闻不超过十条。而且多数都是一笔带过或者偶尔提到。

9.这所大学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的母校是不是被国人尊敬的大学。

10.这所大学得师生从来不敢在外面说自己是中国最杰出的大学之一。

11.1990年代,这所大学的校长因为学校日益困难窘迫,愤而辞职。这所学校的DANG WEI SHU JI因为全校帐上只剩下5万块钱不得不四处借款给老师发工资

12.1997年,这所学校为了筹措经费,曾经万不得已,打算卖掉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区,卖掉自己的根,甚至打算把象征学校精神的老建筑出租给酒店。

13.这所学校20年前动工兴建的新校区到前几年还没有图书馆,只有一个用建筑工棚组成的阅览室。新校区里的很多建筑和景观都是历届师生义务劳动建设起来的,里面的一草一木,国家没有投资一分钱。

在建国后,南京大学忍受着国家对其规模的和投资的严格限制,在91年-98年以区区300位教授和不到北大五分之一的拨款,连续8年SCI收录、引用全国第一,至今其引用指标依然独占鳌头,令有千余位教授的北大汗颜不止。

国立中央大学曾经亚洲第一,分为八校,谁是嫡传?

国立中央大学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国立中央大学追溯学脉源自三国时期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近代校史肇始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1928年5月16日由国立江苏大学改称而来,1937年迁至重庆、成都等地办学,史称“重庆中央大学”,抗战胜利后迁回。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的世界大学排名中,中央大学已超过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

在这些大学中,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继承了国立中央大学大部分的学科和资产,因此两家大学都认为是国立中山大学的衣钵继承者。

1952年,“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颁布了《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里面明确规定:“以南大工学院为基础,合并金大理学院电机、化工二系,成立南京工学院。”,原南京大学被调整出去部分和金陵大学组成了新的南京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大学,和老南京大学是两个概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里面明确规定:“将南京大学的工学院划分出来和金陵大学的电机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及之江大学的建筑系合并成为独立的工学院。”原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在并入金陵大学、江南大学等校的有关系科后于国立中央大学本部原址建立了“四大工学院”之一的南京工学院。其后,又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校部分专业先后并入。1988年5月,学校更名为东南大学。所以东南大学才是原国立央大的正宗继承者。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 5月7日,南京市军管会接管国立中央大学; 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 8月12日,成立国立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梁希为主席; 次年10月10日,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校名去 “国立”两字而径称“南京大学”。1952年院大调整,南京大学搬到了鼓楼“金陵大学”校区,并保留“南京大学”的校名。“中央大学”的所有档案资料全部由南京大学继承保管。同时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东南大学的校印(公章)全部由新南大继承保管,也都搬到了鼓楼。据此认为南京大学才是国立中央大学最正宗的传承者。

继承了当时国立中央大学中最重要学院以及校址校舍的东南大学,可以说是国立中央大学后代这个大家族的「大少爷」,而继承了文理学院和档案的的南京大学,可以说是「二少爷」。因此都是兄弟院校。

  原标题:正在“上学”的儿子车祸身亡 家长找到学校才知道孩子已经退学 洋浦技校:该生自己申请退学,手续由同学代签,对处理有异议可走法律途径

  6日,儋州市海头镇的何女士拨打南国都市报儋州新闻热线反映,8月27日,她带着儿子胡某彬到洋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洋浦技校”)注册入学,9月3日,孩子在校外发生交通事故意外身亡。事发后,她发现校方不仅没有给孩子买保险,还称孩子已经办理退学手续,并非该校学生,学校不承担任何责任。对此,洋浦技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家长对学校的处理决定有疑义,可以走法律途径解决。

  “9月3日上午,班主任邱老师打来电话,要求我叫孩子回学校上课。”何女士称,邱老师打电话主要是询问孩子为何多日没有到校上课,是否家里有事。3日下午5时许,胡某彬在校外遭遇车祸身亡。

  “孩子还是在校学生,除了购买的保险应该理赔,学校因为监管不力也应承担部分责任。”何女士表示,她与学校交涉时发现,不仅孩子没有购买意外保险,就连孩子也不是该校学生了。

  孩子入学时,学校都会要求购买意外保险,而且家长不曾到校,谁能代替他办理退学手续?对于何女士的疑问,学校只称退学是征得胡某彬同意,而且多次通知家长,由于家长不重视只能要求其同学代为办理。“我只接到过班主任的电话,没有收到学校任何关于要求到校办理退学手续的电话或是短信。”何女士表示,胡某彬才15岁,属于未成年人,他的同学也是未成年人,难道退学手续如此严谨的事情,也能不经过家长同意就委托他人办理?

  洋浦技校有关负责人解释说,9月3日上午,胡某彬已办理了退学手续。由于胡某彬感觉学校管理比较严格,便申请退学。学校也曾与其家长沟通,但其父母始终没来办理退学手续。当记者问及家长未曾来学校办理退学手续,为何胡某彬已退学了呢?该负责人表示,与胡某彬关系比较好的同学与他一起申请退学,便由胡某彬同学代签为胡某彬办理了退学手续。

  对于胡某彬遭遇车祸身亡一事,该负责人表示,学校曾与其家长进行沟通,但家长不同意学校的处理意见。“如果家长不同意校方的处理意见,我们希望家长通过司法途径维权,退学手续等证据材料,我们将会呈送法院。”该负责人还表示,由于学校正处于报名阶段,因此还没有给学生购买保险。

原标题:9月,学籍注册即将开始!教育部这13个问答虽然有点长,说得却很细

又到开学季,不管是孩子入学、转学,许多家长开始操心学籍问题。那么,什么是学籍?学籍就像身份证,一人一号,终身管用!拥有学籍是每个学生应有的权益。在经过批准的学校学习的学生都具有学籍。新入学或转学后,家长应及时到学生所在学校确认是否已为学生建立或转接学籍,是否“人籍一致”。

教育部对学籍的作用明确如下

学籍的主要功能是记录。

不得将学籍作为入学和转学条件。

学籍是学生入学的结果,不是前提条件。

转接学籍或新建学籍是招生入学的后置程序,不应将学生之前有无学籍或学籍是否已转至接收地作为确定入学资格的必要条件。

原来已建学籍的,应通过学籍系统为其转接学籍;原来没建学籍的,应通过查重程序后为其新建学籍。

学籍系统或数据传输出现故障等特殊情况时,可根据家长要求先通过线下流程办理转学,线下流程完成后,学生即视为在校生,之后再通过学籍系统完成电子学籍档案转接,实现“人籍一致”,最终审核以学籍系统的信息为准。

关于学籍必知的13个问题

答:G字打头的学籍号一人一号,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另外,还有J字头的和L字头的。

G字头:将未分配正式学籍号的学生数据与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进行比对,通过后分配“G”字头正式学籍号,每年春季学期开学后,通过学籍系统下发。

“G”字头正式学籍号通过了全国查重、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比对等一系列程序的严格检验,是学生身份的权威标识。原则上不允许删除“G”字头正式学籍号,如涉及问题学籍确需删除的,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交佐证材料报教育部处理。

J字头:对于没有提供身份证号但查重没有问题的学生,分配“J”字头正式学籍号。探索允许“J”字头学籍号,在学生补充身份证相关信息并通过查重认证之后,变更为“G”字头学籍号,但保存历史信息。

L字头:临时学籍号以“L”开头,是每个学生获得正式学籍号之前的必经阶段,是学生获得正式学籍号前办理各项业务的依据。各地各校在办理有关业务时要对持有临时学籍号的学生一视同仁,切实保障其合法权益。

“G”字头正式学籍号关键

答:要有严格程序,并进行全国查重。

“姓名”和“身份证号”是两项关键信息,若需修改,应由学生所在学校学籍管理员在学籍系统内上传相关证明材料照片,县级学籍主管部门核办后,重新进行全国查重和身份比对。

答:学生入学年龄的截止日期由各省依据法律设定。未足龄学生跨省入学要慎重对待!

对于8月31日未满6周岁外省儿童入学需求要慎重对待,避免跨省就学后再转回本省就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第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入学年龄和年限,以及因缓学或者其他特殊情况需延长的在校年龄,由省级人民政府依照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和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因此,学生入学年龄的截止日期由各省依据法律设定,全国未做统一规定。

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入学截止日期控制功能,但已经授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行设置截止日期。

全国中小学生原则上应通过与学前教育管理系统对接或在小学一年级入学时建立学籍。少数因故没有建立学籍的非小学一年级学生,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每月月末将学生名单按规定的格式提交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进行全国学籍查重。查重通过的才能新建学籍,查重不通过的,应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

理论上,学校均应为没有学籍的学生及时建立学籍。但为防止恶意或过失重建学籍,确保学生学籍全国唯一,保护相关学生利益,维护学籍管理秩序,对非一年级学生补建学籍的,必须进行全国查重。

答:学籍的主要功能是记录。不得将学籍作为入学和转学条件。

也就是说,学籍是学生入学的结果,不是前提条件。转接学籍或新建学籍是招生入学的后置程序,不应将学生之前有无学籍或学籍是否已转至接收地作为确定入学资格的必要条件。原来已建学籍的,应通过学籍系统为其转接学籍;原来没建学籍的,应通过查重程序后为其新建学籍。学籍系统或数据传输出现故障等特殊情况时,可根据家长要求先通过线下流程办理转学,线下流程完成后,学生即视为在校生,之后再通过学籍系统完成电子学籍档案转接,实现“人籍一致”,最终审核以学籍系统的信息为准。

答:所需材料简化了,大多在网上办理。

在转学等业务流程中,学籍系统在学校和区县学籍管理员处理环节的基础上设置了学校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核办环节,相当于纸质材料的盖章审批。

因此,通过学籍系统办理转学,除了要求家长提供学籍准确信息(如转出学校打印的学生基本信息表)和转入学校(接收学校)需要在学籍系统内上传说明转学原因的证明材料之外,各地各校不应再要求家长(学生)提供其他材料。除了因故障需要先线下办理以外,取消纸质转学审批表和证明材料。

答:学生和家长可向B校的学籍主管部门反映,责成B校同意释放学生学籍。之后,向A校申请以转学的方式向B校调取学籍。

A、B学校之间或学籍主管部门之间有争议的,可参照对第二条的答复进行投诉。

学生在外省小学(初中)

答:当地教育部门必须安排!

根据《义务教育法》规定,小学毕业后回户籍地就读的,当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统筹安排入学。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不得以无学籍或无法调转学籍为由拒绝接收。确定接收学校后,对有学籍的,由接收学校发起相关流程调转学籍。无学籍的,参照第七条的答复建立学籍。

初中毕业就读高中,需要按照规定参加相应的考试招生。招生的条件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但不得以无学籍或无法调转学籍为由拒绝接收。凡是户籍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同意接收的,均可通过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办理学籍转接。有转回户籍地就读计划的,学生和家长应及早了解户籍地高中报名考试招生的有关政策,按时参加当地高中招生考试。

某校接收学生就读,但又以

学生没有全国学籍或无法转

接学籍要求学生退学符合规

答:现实中,情况比较复杂,应该分类对待。

第一种情况是,学校没有招生计划而招生,可以做退学处理,后果由学校承担。

第二种情况是,学生之前没有学籍,但除此之外,符合入学条件,学校应按照第六问的情况为其补建学籍,不能做退学处理。

第三种情况是,学生之前有学籍,学校应尽快发起转学向原学校调取学籍,不能做出退学处理。

《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规定“学校不接收未按规定办理转学手续的学生入学”的本意,是防止出现借读、超计划招生等违规行为,防控“人籍分离”,不应成为不接收符合招生入学条件学生的借口。当然,原则上学生到转入学校就读前,就应完成转学工作,不应出现长时间“人籍分离”情况。

“出国留学”等状态的学生

进一步贴近服务学生和家长,适应学籍管理实际,学籍系统将允许处于“出国”“其他离校”“退学”“开除”等状态的学生直接办理转学(含跨省转学)。转学完成后,学生状态不变,在转入学校办理相关手续后变为在校生状态。“休学”状态的学生应在原就读学校办理复学手续后再办理转学手续。

答:这个没有全国统一规定,《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已授权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中小学生跳级和留级等学籍变动的具体条件和管理办法。

需要说明的是,学籍系统具备相关处置功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本省学籍管理的具体规定设置地市、区县的处理权限。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探索建立和规范学生跳级或留级的工作机制,指导地市和区县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当然,义务教育属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平等、公平、强制等特征,所以原则上不鼓励留级、跳级。留级、跳级问题属于具体的学生管理问题,是学籍异动,根据《中小学生学籍管理办法》,留级、跳级的条件和办理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规定。

答:由班主任通知学校学籍管理员,县级部门每学期核对一次。

每名学生的学籍信息中,“是否留守儿童”“是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政治面貌”“现住址”“联系电话”“户口所在地”“上下学交通距离”“上下学交通方式”等字段可能发生变化,班主任要将学生上述信息的变动情况通知学校学籍管理员,在学籍系统内及时更新。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信息核查工作机制,每学期核查一次学籍信息变动情况,确保学籍信息准确,与实际一致。

答:及时向学校和学籍管理部门反应情况。

根据规定,要进一步向社会公开省级以下学籍管理部门受理投诉的电话和邮箱,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及时处理有关问题。属于省级学籍管理和省级运行环境的问题应由本省解决,跨省业务和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要以报告单形式及时报告教育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退学手续如何办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