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四平市商业学校64届毕业生档案转回生源地的同学

一读EDU官方媒体号;关于教育,一读便知.
来自于“大学声”微信公众号的逗比暖男一枚。觉得拯救世界还是要靠库布里克的电影。
来自于“大学声”微信公众号的逗比暖男一枚。觉得拯救世界还是要靠库布里克的电影。
我就是一个吃瓜群众
也想当个作家。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会计女汉子,腹黑老死机。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湖南商学院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有点眼花缭乱。
no say no die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是2002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一所旅游商贸类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江西省商业学校(1964年创建)、江西省旅游学校(1987年成立)、江西省核工业技校(1964年成立)。达人说
本标签下还没有达人哦,快来入驻成为达人吧相关标签
本标签下活跃用户
来自于“大学声”微信公众号的逗比暖男一枚。觉得拯救世界还是要靠库布里克的电影。
揍是这样,要么悲伤,要么涉黄~
天下至尊,宝刀屠龙,号令群猪,莫有不从。
说话方式简单点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是2002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一所旅游商贸类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江西省商业学校(1964年创建)、江西省旅游学校(1987年成立)、江西省核工业技校(196
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是2002年4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组建的一所旅游商贸类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江西省商业学校(1964年创建)、江西省旅游学校(1987年成立)、江西省核工业技校(196
关注我们咨询服务合作法律法规京ICP备号
下载申请方APP
即刻拥有你的学业规划助手哈佛大学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大调查_
抱歉,该文章已下架!
哈佛大学近年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大调查
文章内容加载中...
百度教育内容、品牌合作请联系工作几年后,到底还该不该选择出国读书?阅读//5b.cdn.sohucs.com/images/bbbe0dd5b.jpeg文/虹姐说
ID:hongjieshuo123
毕业在国内已经工作了好几年了,有没有必要再折腾着出国读个书呢?
虹姐不是大仙儿,不可能给每个读者算一卦,关键这类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毕竟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是求仙儿的人多了,虹姐觉得有必要再普渡一下众生。
于是,虹姐再次召集群龙,采访了4位“过来人”:他们都是本科在国内(或香港)就读,毕业后先选择在国内工作了3-5年不等,之后毅然辞职,踏上了异国求学之路。他们选择的都不是MBA项目,而是更专的硕士项目(如果大家感兴趣,虹姐可以再策划一篇专门针对MBA的)。他们选择的专业各不相同:有会计,有市场营销,有法律,有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有人留在了国外,有人回到了国内。
经历不同,他们的感受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都认为出国读书的经历绝对是值得的。相比本科毕业直接出国读研的“小盆友们”,他们有更明晰的职业目标和规划,读书期间更有危机感,也更珍惜各种资源。当然,他们也各自面对着辞职后读书独有的一些挑战。
如果你正在纠结是否读研,或者是否应该辞职出国读书,希望他们的经历能给你一些启示。
希望能有一技之长
主人公:小D
本科专业:金融 (香港就读)
出国前工作年数:3年
留学国家及项目:美国,会计硕士
毕业后就职于:香港,四大审计
虹姐:你好!请问你出国读书前是做什么的?做了多久?
小D:我本科在香港读的金融,毕业后就直接工作了。第一份工作主要做尽职调查,做了一年之后换到一个深圳的有政府性质的创业孵化器工作。当时做的东西比较杂,包括找投资机构,找创业公司,工程也要干,甚至装修什么的都需要参与,哦对,还要接待领导。
虹姐:是什么让自己决心放弃已经开始起步的事业,出来读书的?
小D:还是对工作不满意吧。一方面我做的东西很杂,基本就是领导指哪打哪,专业性很差,我觉得将来还是需要有一项过硬的技能。二是我所在的公司因为有政府背景,所以晋升必须得考公务员,我觉得这条路实在不适合我。
当时也尝试过其他工作,换到了四大做了一阵子咨询,但是我感觉也不是我想要的,还是专业性不够。我当时有想通过四大内部换到审计,但是香港的审计只招会计专业的应届生,对转行的基本不考虑,所以我当时就觉得是时候出国读书了。
虹姐:所以就决定申请美国的会计硕士了是么?当时有考虑过MBA吗?
小D:对,选择的是美国的会计硕士,一是因为本来学的是金融,比较偏基本面,但是财务知识不够扎实,希望能够做补充。第二,当时也有想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觉得会计可能好找工作,尤其比如税务方面的工作,很多美国人不愿意做,所以对国际学生更宽容。而且即使回国的话,国内收会计的地方也很多,所以感觉就业路径会更宽。
当时的留学申请中介也推荐了MBA项目,我个人觉得没有很大必要。一方面在香港的会计工作必须有会计学位才有资格考CPA,MBA没法替代。另一方面,如果是MBA毕业想留在美国找工作,读MBA之前的工作经验就比较重要,但是我的工作单位在美国可能不太会被认可,觉得申请下来也不占什么优势。所以还是决定只申请会计硕士。
虹姐:申请是自己做的还是找的中介?从开始着手准备申请到最终拿到admission,一共花了多久?
小D:我的文书是自己写的,找了一些关系帮我修改。选校和其他步骤是走的留学中介,GMAT很早之前就考掉了,所以整个申请过程就用了半年吧,也就是头一年初开始搞,9-10月份寄出材料,第二年年初收到admission,然后第二年9月入学这样子。
虹姐:去读书之后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和同专业的其他中国学生(尤其本科直接去读的)比较,你认为你的优劣势在哪里?
小D:因为已经将近4年没当学生了,第一学期会有个比较陡的学习曲线,无论英文上还是专业上都需要适应一段时间,会累一些。我周围那些本科直接过来读硕士,尤其是本科就是学会计的同学,就轻松很多。因为对他们来说很多是重复的。我大概过了一个学期之后也就适应了,毕竟之前是学金融的,还是有一定基础的。
优势的话,我感觉对比下来,从未踏出校门的学生,尤其是一路学会计的同学对行业及职业发展的全局统筹性差一些,思维也比较考试化。他们对需要算术或者有正确答案的问题很在行,但是对开放式问题就很怵,没有思路。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之前有过工作的积累,以及好几年社会经验,看待这类问题思路会更开阔。
虹姐:能不能举个例子?
小D:比如我记得当时有一个作业是关于租赁这种商业模式的,里面有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问租赁有什么好处。我同组的中国同学就很怵这种问题,到处去翻书想找标准答案,就是中国大学背标准答案那一套思路。我反而觉得这种开放性问题特别好答,我当时举的是特斯拉的例子,因为电动车是比较新的产品,提供租赁购车的形式可以使大众的接受度提高,从而刺激需求。就是类似这样的问题,需要对社会经济问题有一定的观察和积累,很多一路做学生的同学就相对欠缺一些。
而且据我观察,一路学会计的同学在这点上尤其严重,因为会计的学习内容是很细碎的,对于整体商业思考的培训相对较少。我也选过一些商学院的金融课程,我感觉和学金融的学生合作的时候,他们的思路更宽阔一些。整体来说,会计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专业,容易迷失在会计准则的细节里,但是其实培养商业思考和对市场的理解同样重要。
虹姐:这个分享很棒。所以毕业之后为什么决定回香港找工作?找到了出国前预期的工作了吗?求职时雇主如何看待你的留学学历?
小D:我当时毕业2个月内把美国CPA全部考完了,在美国也拿到了一个tax的offer。但是后来因为家庭因素还是决定回香港发展。回香港申请了四大,拿到了两个offer,一个是轮岗性质的,一个是做审计。香港四大都是群面的,面完就觉得问题不大。果然就都拿到了。
虹姐:插一句,为什么回国还是选择香港,不选择深圳呢?深圳现在发展的不是也很好么?
小D:我个人感觉深圳更偏创业,金融的机会现在还是在香港。当然,很多人说香港在没落。我的观察也是如此,香港主要就靠金融和地产。如果你看香港回归的这 21 年,GDP增长很缓慢,感觉这些年进步不大。我感觉如果想长期在国内发展,未来方向还应该是北京上海,但可以在香港先积累好经验。
虹姐:所以总体评价一下,如果重来一次,你会对出国读书做出什么样的调整?早点出去?晚点出去?更努力留在美国?申请不同的项目?或者就压根不会选择出国读书?
小D:如果重来一次,我觉得我应该再早点出去。而且如果没有家庭因素,我觉得我更有可能留在美国工作。
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美国的工作生活节奏的。国内,尤其香港,加班很严重。出国前,我加班到1-2点是非常正常的,而且在香港买房对于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到有孩子的时候教育成本和压力也很大。美国相比这点好太多了,加班少,假期多,物价也没那么高,除非在纽约或者湾区,工作几年买车买房都不太成问题。我也在欧洲交换过,相比欧洲,美国又更有活力,又有生活。我还是很喜欢美国的环境的。
当然,很多有野心的人还是决定回国闯,但是不是每个回国闯的人都能闯出名堂。归根结底还是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吧。如果想做中产,美国还是会轻松很多。如果将来四大有轮岗到海外的机会,我还是很愿意考虑的。
虹姐:感谢分享!
需要一个新的环境重新开始
主人公:小A
本科专业:新闻 (国内就读)
出国前工作年数:5年
留学国家及项目:美国,市场营销硕士
毕业后就职于:美国,公司市场营销部门digital marketing
虹姐:你好!请问你出国读书前是做什么的?做了多久?
小A:我本科读的新闻学,毕业就进了一家跨国的media agency,做传统媒体的媒体策划,简单来说就是帮助企业计划如何分配媒体预算。我出国前一直在这一家公司做,从最开始的媒体策划执行,一直做到 associate manager 去独立带领团队,负责媒体策划项目。
虹姐:那是什么契机让你想到要出国读书的?
小A:出国读书一直是我长期计划的一部分。本科毕业就有考虑,但是当时觉得,如果要做市场营销,应该先积攒一些工作经验,因为这是个在日新月异变化着,且实操性非常强的专业。所以本科毕业没有急着出国。
还有个原因就是,当时做了几年之后,一直处于狂加班的状态,感觉有点儿到极限了,而且一直处于只输出,不输入的状态,工作中不太能学到新东西了。当时也考虑过跳槽,但是其实出路也很窄,无非就是换个公司做相同的事情。我其实对我当时的公司和团队还是很喜欢的,只是想给自己一个空挡喘口气。
另一个考虑就是希望能够尝试在美国工作试试,因为中国和美国的市场环境非常不一样,我挺想换个环境重新开始积累,所以最终还是决定出国读书。
虹姐:了解。那有考虑过MBA吗?
小A:没有。我当时的目标是留在美国找工作,而我听说读MBA在美国找工作很难。而且当时准备申请的时候美国快大选了,对移民政策很多不确定性,感觉不是很乐观。所以当时想找一个更专的,更讲究技术的,也就只考虑市场营销分析方向,最终选择了一个 Marketing Analysis 的项目。
虹姐:当时申请时找中介申请的么?申请过程一共花了多久?
小A:对,我是找中介申请的,但我本人在选校方面参与的很深。我当时自己把这些学校的项目都总结成一个表格,做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所以最后做的决定也比较客观,没有被中介牵着鼻子走。
考试来说,虽然我读的项目属于商科,但是我没有考 GMAT 而是考的 GRE,最后学校的选择上我也就只选了接受 GRE 的学校。基本上2013年下半年开始申请工作,2014年夏天决定学校,2015年春季入学。
虹姐:为什么选择春季入学,不是传统的秋季入学?
小A:我因为目标很明确希望能够留在美国工作,所以想跟大部队岔开入学时间,这样毕业时间也能岔开,希望到时竞争小一些。
虹姐:那你来了之后觉得有什么挑战?尤其和周围那些本科一毕业就来读书的小朋友比?
小A:我觉得那些本科或者更早来的小朋友,对美国文化了解会比我好,而且英文的沟通上会好很多。对于学 marketing 的人来说,了解市场,消费者以及背后的文化还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刚开始的时候其实很难融入课堂讨论,因为他们讨论的话题是他们从小就熟悉的,而我可能从来没听说过。就好比一个老外在中国,如果你跟他聊葫芦娃和蛇精,他肯定也一脸懵逼。
而Marketing的课堂讨论比重又很大,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个挑战。我记得当时有一门课,只有我一个中国人,课上我完全插不上嘴,当时很沮丧。我感觉过了一年之后就适应很多了,有一些积累了,语言上也有进步,胆子也大一些了。
虹姐:那你又觉得自己有什么优势?
小A:这点体会也挺深的。我觉得相比来讲,我更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当时我入学的时候,我的专业还不算STEM,也就是说毕业后只有12个月的OPT用来找工作。当时很多跟我同项目的中国同学,为了能拿 STEM 的29个月OPT,都转去了Predictive Analytics(PA)项目。PA项目更偏数理统计和建模,对市场营销的侧重不大,出来基本都是去做后台跟数据打交道。当时我也心动过,但是因为我工作过,我明确的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我觉得 marketing analysis 还是要学会从数据发掘思路,学会用数据讲故事的本领,而不是一味的只跟数据打交道。我知道PA那个专业出来的工作方向很偏数理模型,那不是我想要的,即使最后因为OPT短找不到工作需要回国,也不想为了身份去委屈做一个我不喜欢的工作,所以当时我是很少数的没有转专业的。我觉得很多同专业的没有工作经验的同学并不是很清楚将来想工作的方向,所以容易人云亦云的跟着大波走,其实不见得是最适合自己的路。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我是辞职出来读书,我对求职这件事的危机感更强。从一开始就做计划,准备面试,没多久就已经找到校内工作,之后就开始陆陆续续去接受各种校外实习的面试。相比来看,很多本科直接读过来的同学容易没有危机感,还处于学生状态,不怎么着急去想自己的职业规划,觉得找工作是快毕业才应该担心的问题,平时也就只是上课写作业,不重视其他方面的积累。
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我有一些实际经验,所以上课更喜欢问问题。相比而言其他中国学生就很安静。
虹姐:所以你之前国内的工作在求职的时候有帮助吗?找工作还顺利吗?
小A:我是从一些 unpaid 的校外实习开始找起的。其实也没有那么顺利,我记了一下,从4月毕业到10月,我一共拿了38个面试,一路面下来,最终拿到了一个 paid job offer。
求职思路上来看,我最开始先在media agency找,因为跟我之前在国内的工作经验最相关。但是发现这类公司大多数不办工作签证。后来也是和一个师兄聊,他说很多公司会接受contractor,不是正式员工,但是可以先积攒经验,同时争取转正的机会。我就调整了思路,开始找这种接受contractor的职位,就找到了现在这家公司。
找到这个机会也是机缘巧合,首先我之前的工作经验相关,然后这家公司有亚太总部在上海,他们正好需要有人能和亚太部门沟通,而且我之前在学校参与的一个项目正好和这个公司有接触,对他们的业务本身就有了解,所以各方面都挺匹配的,就给了我一个contractor的机会。
我在这家公司内部的市场营销部门做 digital marketing。工作内容是我喜欢的,因为我一直希望能从传统媒体往 digital这个方向跳。我做contractor做到来年一月,就和公司提办理工作签证的要求,他们可能也是对我工作挺满意的,就决定给我办了,就这样由contractor转成了正式员工。
虹姐:所以现在回头看,怎么评价你的留学经历?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有哪些地方你会做调整?
小A:我对现在的工作还是很满意的。如果说调整,我觉得可能可以再早一点出来,比如工作个2-3年就出来。
我还有个体会,就是本科的专业选择不应该学那些特别讲究实际操作,比如新闻这样的。大学时期应该是形成三观的时期,不能把大学纯粹当作职业培训来看待,比如我现在觉得如果本科学英文类的专业,会奠定一个很好的英语和交流基础,可能会比学新闻啊,市场营销啊这种讲究实操的专业打的底子更宽。
虹姐:好的,感谢分享!
主人公:小Q
本科专业: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生:法律硕士 (国内就读)
出国前工作年数:2年
留学国家及项目:澳大利亚,商法硕士
毕业后就职于:中国,律师事务所
虹姐:感谢你接受采访。你本科和研究生是学什么的?毕业之后在国内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小Q:我本科学的是生物科学与生物技术,我不是很喜欢,所以毕业后考研读了法律硕士。硕士毕业后在北京的一家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做了2年。我的工作性质基本等同于律师,只是领域专门定位为知识产权。
虹姐:那为什么工作两年后选择出国读书呢?
小Q:首先我对当时的工作不是很满意,主要是对上司不是很认同,有很迫切的想离开公司的想法。第二因为我当时工作是涉外业务,感觉可以再出国读书充电加强一下外语能力。而且我之前就有出国的想法,但因各种原因未实现,刚好这个节点可以完成出国读书的心愿。最后也的确考虑了通过留学看是否有机会移民,但这并不是主要原因。
虹姐:了解了。你当时怎么选择的留学项目?为什么没有考虑MBA呢?
小Q:我当时用中介了。因为打算一直从事知识产权或者与之相关的行业,所以选择了商法专业。这个专业涵盖知识产权,也包括了市场理论、公司法以及基本的商科知识等,可以帮我在学习知识产权的同时稍作补充,扩展眼界和思路。
我是没有考虑过MBA的,还是想以后做专业化的法律工作,所以MBA不合适。
虹姐:那你当时用中介了么?申请过程一共花了多久?
小Q:我当时找了中介,加上考试前前后后一共花了大约不到一年的时间。
虹姐:所以你去读书之后,觉得有什么主要的挑战?同时你有什么优势?
小Q:读法律需要大量的阅读,而且大多数作业都是团队作业,要不你就得有超强的领导力,要么就得心甘情愿多付出。再加上工作过一段时间了,精力没有本科那会好,总体来说读书那段时间还是很辛苦的。
优势我感觉是因为工作过,对实践问题较敏感,也更清楚自己想获取哪方面的知识,会目标明确,有方向感。
虹姐:那当时毕业的时候有考虑在澳洲留下来工作吗?还是就很明确一定要回国找?
小Q:有考虑过,也积极的找过,但是和我专业相关的很难有机会,这是专业性质决定的,而且没有身份是个很大的坎,最后决定还是回国。
虹姐:所以毕业后找到的国内的工作你还满意么?
小Q:目前的工作是符合自己预期的。我现在的工作是在律师事务所。在找工作的时候,因为是同一领域,所以之前的工作起到了帮助。有海外读书的经历在招聘也是加分项,我现在的事务所涉外业务占整体业务的1/3,团队有一半人是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但是海外学历不是必须的,而且我留学所学的东西并没有直接体现在目前的工作中。
总体看来,我觉得因为法律专业本身的性质——尤其是知产领域,科技日新月异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产生新的矛盾——法律人需要不断学习,接收新观点,探索新规范,同时积累的经验也是财富。我认为出国读书的经历终将对律师来说是受益的,体现在知识的积累、信息获取的意识和能力、研判问题的角度、与别人合作的精神等等。这些东西都体现于无形之中,但渗透于方方面面。
虹姐:现在回头看,如果能重来一次,你会做出什么调整?
小Q:我觉得不论是毕业后就出国,还是先工作再出国,这两三年先后顺序的差别对之后长远的职业生涯来说影响不是很大。也是因为法律不是吃青春饭的行业吧,只要基础较好并保持状态,结果可以是“殊途同归”。从功利性的角度而言,去美国读JD项目并且获得美国律师执业证可能会更为国内雇主青睐。因为每个人所处行业不同,出国的想法和目的不同,还是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适合自己的路吧。
虹姐:好的,感谢分享!
主人公:小R
国内本科专业:机械工程
出国前工作年数:5年
留学国家及项目:美国,计算机
毕业后就职于:美国,资产管理公司量化研究部门
虹姐:感谢你接受采访!能不能给大家讲一下你出国读书前的经历?
小R:我的经历比较特殊…我是理工科背景出身,本科读的机械工程,毕业之后就申请去美国读了Electrical Engineering的PhD。很悲催的是 PhD读到一半后研究经费被取消了,要不就得自己出钱付学费读完,要不就是拿一个硕士学位走人。我选择了后者。当时也考虑过在美国找工作,但是当时正好赶上金融危机,很难找,后来就回国了。
回国后在上海陆续找了几个机械工程类的工作,都不是很理想。后来机缘巧合,有一个国际金融科技公司在北京的股票咨询部门,希望能招有能源工程相关背景的人做行业研究。当时我在上学期间选修过几门经济类的课程,加上我专业背景非常对口,就想尝试一下,结果很幸运的拿到了这个offer。也就是通过这个机会进了金融圈。
虹姐:那是怎么决定出国的?又是怎么选择专业的?想做金融为什么不考虑 financial engineering,或者MBA呢?
小R:在这个职位做了几年之后,我当时觉得国内市场环境不是很好,在国内想转买方的机会很难,就想着要不要通过出国读书来转。当时考虑过读MBA,但确实太贵了,而且基本申请不到奖学金。Financial Engineering也考虑过,也是因为奖学金很难拿,而且感觉那个专业更偏风险管理,不是我想做的方向。因为不想让家里出钱,我还是优先考虑给奖学金的项目,最后就确定去读一个给全奖加生活费的计算机硕士(Computer Science)项目。从成本上来讲,读CS是最低的,而且即使留不下来,回国还可以去互联网公司,路会宽一些。
虹姐:了解了。那你申请是自己做的还是找中介?花了多久申请?
小R:申请是我自己做的,因为以前做过一次,所以很熟悉流程。时间上,因为要申请奖学金,所以花了一些时间,整体择校文书花了半年左右吧。
虹姐:那你去读书之后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和同专业的其他中国学生(尤其本科直接去读的)比较,你认为你的优劣势在哪里?
小R:老实讲我觉得课程本身没什么挑战,因为以前一直是学工程的,而且之前PhD的课程难度比这个大多了。我重心主要放在找工作上,这是我来美国的目的。
美国和中国在求职方面有很大不同。国内招聘流程很快,面试间隔都很短,很快就做决定给消息。但是美国流程很长,一个职位申下来几个月的都有,所以就得早点行动。我自己知道不到两年就要毕业,所以一来就争分夺秒找工作,相比来讲跟我一起入学的国内的小朋友们一般都没有这个紧迫感。
虹姐:毕业之后你是否找到了出国前预期的工作?求职时,你之前在国内的工作是否起到了帮助?
小R:有帮助的,因为我之前在国内有过金融口的工作经历,结合技术学历,我最后拿到的几个offer都是在金融领域,最后接的offer是在一家资产管理公司做量化研究。现在美国市场比较好,我最近又准备跳槽到纽约,做买方的quant developer。
虹姐:一步一步离自己目标越来越近了。那你现在回头看,如果能重来一次,你会做出什么调整?会希望早一点出国?晚一点出国?
小R:我觉得如果回头看,希望能更早出来一点。在美国就业很看当时的经济环境。前几年就业环境更好一些,如果那时候毕业机会可能更多。当然这些事也不太好事先预测。
还有一点体会就是,如果你想做基本面分析类的金融工作,留下来的几率很低。这是很残酷的现实,一方面这种机会本来就少,美国人大多是学文科出身的,竞争很激烈;二是这类工作的身份比技术类工作难办很多,尤其这两年移民政策越来越不友好,所以如果你不想做技术相关的,比较理性的考虑还是回国找。如果你是走技术路线,留在美国的几率大些,尤其是男同胞。
作者简介:虹姐,居美10年,芝加哥大学MBA,CFA Charterholder,现混迹于芝加哥投资圈。爱好码字,分享留学求职职场心得,白话介绍美国亚洲金融市场。转载自原创公众号虹姐说(id:hongjieshuo123)毕业后就业辅导 看看排名第一的罗素联盟大学是怎样做的_凤凰网商业
毕业后就业辅导 看看排名第一的罗素联盟大学是怎样做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自PSW(Post Study Worker)签证于2012年4月取消之后,对广大中国留学生来讲,留英工作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尽管利物浦大学加入了Tier 4签证试点计划,学生们可以在原有签证基础上延
自PSW(Post Study Worker)签证于2012年4月取消之后,对广大中国留学生来讲,留英工作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尽管利物浦大学加入了Tier 4签证试点计划,学生们可以在原有签证基础上延长6个月的时间来寻找工作。但是,对于刚刚入学大一,或是就读于1年制授课式研究生的同学来讲,如果没有老司机带着入门的话,恐怕对于英国的就业市场还是两眼一抹黑,不知该如何走出求职第一步。也许同学们都有所耳闻,英国几乎每一个大学都会有一个Career Centre(就业指导中心),为广大在校生和毕业生提供多种就业指导服务。从简历修改到大企业毕业生项目,只要你有意,学校都可以帮你实现。Careers and Employability Service利物浦大学的Careers and Employability Service(求职与就业服务中心)便是这样一个部门。&&在学校官网搜索Careers and Employability Service,或直接搜索网址,便可以推开英国求职的大门啦~无论是毕业后的全职工作还是为期一年的实习,亦或是短期的兼职工作,你都可以在官网的相应位置找到答案。工作类别在英留学生通常可以寻找的工作有三类,分别是internship(实习),part-time(兼职)和full-time(全职)工作。受Tier 4学生签证要求所限,在读留学生每周工作时间不能超过20个小时,所以在学期中,同学们能找的都是part-time的工作。如果学生想在假期进行internship的工作,则需要由公司进行合法担保,之后才可以不受20个小时的限制,进行正常实习。full-time的工作则一般是毕业生才会寻找,因此这种工作也被称为graduate job/graduate programme/graduate scheme。利物浦大学就业中心为同学们提供以上三种工作的便捷搜寻。有不少企业都会选择学校官网作为发布招聘信息的平台,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定位到企业所需的人才。利物浦大学作为红砖大学联盟和罗素大学联盟的成员,毕业生一直以来都受到大企业的青睐。&(普华永道招聘信息)(毕马威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率利物浦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非常优秀。最新数据显示,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列罗素联盟大学中第一名。根据Destination of Leavers from Higher Education (DLHE)的最新调查结果,利物浦大学2017届全日制课程毕业生中,96.9%都在毕业之后6个月之内找到工作或继续学习,这一数据高于2016年的94.7%。这一2.2%的进步,使得利物浦大学在本项排名中位列罗素大学联盟成员第一位,超过了牛津、剑桥、曼彻斯特等学校。这一荣誉的获得,与就业中心的努力显然是分不开的。利物浦大学Careers and Employability Service团队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全面而耐心的求职服务,毕业生在毕业五年以内都可以享受到,包括找实习、找兼职、找全职工作等全方位的辅导。International Student Service大学也针对国际学生的情况,为大家量身定做了求职服务。从CV和Cover Letter撰写,面试、presentation制作辅导,到兼职、实习或全职毕业生工作的寻找和申请,就业中心都会有老师指导你完成。点击events calendar进入预约系统,预约之后你便可以得到与就业中心老师面谈的机会,当面聊聊你所需解决的问题。无论是在读学生,还是刚刚入学的新生,如果你有求职方向的意向,但是却不知道从何处入手,也可以登录官网寻找答案。如果你已经毕业,但是还希望与校友们保持联系,欢迎加入Liverpool Connect。在alumni community 提交注册信息,成为校友会的一员,不仅可以随时获悉学校信息,还可以第一时间参加学校的线下活动哦~A Year in Industry在增加求职成功率方面,除了求助于就业指导中心以外,还有一个选择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可以选择利物浦大学带有A Year in Industry的本科/研究生课程就读。利物浦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的一些专业都有带一年实习的课程。也就是说,本科读4年,在第三学年进行实习;研究生读两年,在第二学年进行实习。需要注意的是,一年的实习项目并非完全由学校安排,而是需要同学们自己进行申请和面试。学校可以帮助大家联系企业,但是之后的申请工作还是需要同学们自己完成哦~申请了带实习课程的同学们会直接得到本科4年,研究生2年的Tier 4学生签证,由于实习课程不被认为是正式工作,所以实习期间不受Tier 4签证每周限工作20个小时的限制。如果学生在上学之后改变主意,学校也可取消最后一年的签证,将学生转到正常的本科3年,研究生1年制课程中,提前毕业。除上图所示的专业以外,本科的化学、传媒和计算机科学等,以及研究生的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也开设有带一年实习的课程,大家可登陆官网查看。本科研究生活力城市利物浦是英国北方的文化之都,划分为四个主要的区域:传统区、商业区、何滨区还有创新区。利物浦是伦敦之外的,英国第二大地区经济中心的核心区,并在2016年被评为最佳创业城市和最受欢迎的工作城市。利物浦大学作为城市里知识与智慧的传送机,为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也为人才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实践和创业与创新机会。现在,利物浦将商业的发展也纳入了城市的版图。利物浦正在成为创业者的家园,作为英国最大的区域性城市,利物浦为求职者提供了最多的就业机会。 根据CV Library2016年的工作数据统计,利物浦超越了伦敦,成为英国就业机会最多的城市。&&利物浦的人口大约是44万,有超过134,569家公司在过去的两年中建立,这也使得企业家人口的比例达到了16%,远高于英国的平均数值水平2%。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和越来越多的对于个体从业人员的关注与支持,利物浦也会因其独特的企业家文化和环境吸引到更多的同路人。我们只做最有趣、最实用的英国留学媒体
[责任编辑:于新陆
责任编辑:于新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播放数:71189
播放数:32390
播放数:39377
播放数:1644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平二中83届毕业生聚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