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博士就业钱岳:我们为什么要结婚

一组漫画告诉你:如何走出抑郁的“黑狗”阴影? - 壹心理
一组漫画告诉你:如何走出抑郁的“黑狗”阴影?
发表于 00:04:01
▲一个直达你内心的公众号漫画:Matthew Johns当抑郁来袭的时候,怎么才能发现它?“逃脱”它?今天的这组漫画会告诉你答案。Matthew Johnstone是一名抑郁症患者。他用简单的文字和插画,讲述了自己与抑郁症的相处过程。他把抑郁描述成一直黑色的大狗,从一开始被大狗控制,到最后逐渐驯服这只黑狗,他是怎么和这只黑狗达到和平共处的状态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周丽瑗亲密关系学ID:growing-in-love关注《我有一条黑狗》黑狗一来,我就会感到空虚,生活百无聊赖。它会无缘无故突然造访,使我变得像个老人。其他人都在享受生活,而我却只能和黑狗相伴。我会突然无精打采,平时让我快活的事也提不起我的精神。它让我没有胃口。它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只要黑狗在旁,我就什么也不想做,哪里也不想去。在社交场合,它会夺走我残存的自信。我害怕人们知道真相,害怕他们会嫌弃我。由于黑狗名声在外,我时刻担心会被发现,因此我极力掩盖,而言语的掩盖让人精疲力竭。 它使我悲伤消极,常与人唱反调。 它使我喜怒无常,与人难以相处。 它夺走我的心,埋葬了温情。 它喜欢在深夜闹醒我,使我心烦意乱,提醒我将要面对多么疲倦的第二天。 生活有黑狗相伴,不只是些许的失落、感伤或郁闷,最糟的时候,根本已毫无感觉。 随着年龄的增长,黑狗也变得越来越大,而且时刻在我身旁。我抄起家伙想赶走它,但它却反倒制服我。相较于站起身反抗,我觉得躺倒反而更容易。 我常常陷入冥思,但根本无济于事。 最后,我感到与世相隔,黑狗终于劫走了我的生活。 当你失去了生活的所有乐趣,你便开始质疑生命的意义。 幸好我就此打住,开始寻求帮助。这是我自救的第一步,也是我人生的一大转折点。 我了解到,不管你是谁,黑狗都有可能不期而至,打乱你的生活。谁都有可能受到黑狗的影响。 我得知,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药物可能对一些人有效,而另一些人则需要完全不同的治疗方法。我了解到,真心对待周围的人,情况就能大为改善。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不去畏惧黑狗,甚至还有几招新花样。 当你越疲倦,黑狗就叫得越响,因此要试着静下心来。 经常锻炼也是减轻抑郁的有效方法,所以抛下黑狗,去散步去跑步吧。 坚持写日记来记录心情的波动,卸下思想包袱,往往有利于找到解决的办法。 最重要的是,无论情况多么糟糕,如果你找到适合的方法,适当向人们求助,被黑狗笼罩的日子就会过去。 我不会说我要感谢黑狗,但它确实是个好老师,它迫使我反思生活,告诉我与其逃避,不如勇敢直面。黑狗还是会伴我一生,但它不再是那只肆无忌惮的野兽,我们已经能够共处,通过知识、耐心、克制和幽默,能让最凶猛的黑狗也变得温顺。 如果你遇到和我一样的困难,不要害怕求助,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错过美好生活才是人生最大的缺憾。 *源于网络--后记--其实,抑郁症只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而抑郁更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负面情绪。面对抑郁,我们要做的:不是抗拒与逃避,而是接纳和转化。如果你也像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正在被抑郁困扰,不要把它当做丢人的事,勇敢地面对,向专业人员求助,你会发现生活其实一直很美好。历史好文荐读可点击直接跳转阅读想看更多文章?后台回复【目录】查看我们为你整理好的归类文章解惑我有困惑,需要帮助 我不煲鸡汤
我只提供灵魂的解药<section class="Powered-by-XIUMI V5" powered-by="xiumi.us" style="box-sizing: border-
过程咨询顾问,专注于个人成长解决方案
觉知,成长……我们一路同行
400.00元/50分钟
好评率100%
在亲密关系的研究上,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两性关系的研究和洞见深入骨髓。立志帮助更多大龄青年,早日看见自己、丰盛自己、圆满自己,通过认识亲密关系的真相获得人生伴侣的陪伴。祝福看过我的文章的每一位朋友,希望你们幸福!为什么身边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这就是答案!为什么身边越来越多人选择单身?这就是答案!S的魔镜百家号1最近,刷到一条很有意思的微博:澳媒从科学研究角度,验证了爱情容易让人冲昏头的结论。当特别爱一个人时,会产生类似于酒瘾、烟瘾一样的依赖心理。这种过度的爱,无论对精神世界还是事业打拼,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就像关东野客所说:“喝酒不要超过六分醉,吃饭不要超过七分饱,爱人不要超过八分情,但大多数人经常都是喝醉,吃撑,再爱成傻逼。”到底如何戒掉爱情的毒,研究没说明,但网友倒是纷纷开启段子手的技能:“首先你得有个对象!”“单身使人理智又富有。”“我单身戒都戒不掉。”其中“单身”一词频繁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如今的单身群体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恋爱中的小情侣,你说你恋爱瘾戒不掉?抱歉,我连单身都戒不掉。就像上图所说的,单身生命力强得一逼。真的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2这些单身群体到底有多旺盛和顽强,让我们看看相关数据: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单身人口超2亿,相当于俄罗斯与英国全部人口总和。造成单身人口越来越多的原因有很多,但首要问题在于: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下,中国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婚恋交友需求庞大,后备却供应不足。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男女生受教育程度提高,“单身”一词,不再仅仅代表一种生活状态,而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态度。“宁缺毋滥”是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渴望脱单”也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在两种矛盾心理下,单身时的自由无拘无束中,往往也伴随着隐隐的落寞与孤独。其中最扎心的,还是社会对单身群体的不包容,特别是在适婚年龄还单身,似乎更是一种不可原谅的罪过。于是乎,身边的催促开始不绝于耳,逼婚的团体日益庞大,弄得单身者们身心俱疲。熬不住巨大压力的,自然也就纷纷缴械投降,半推半就地略过爱情,进入婚姻。可过于草率的决定,太过将就的婚姻,往往就会导致离婚率飙升。就如我之前写过《第一批90后已经离婚:婚姻失败的三宗罪,令人深思!》里说的:爱情与婚姻这玩意,你越是豪赌,越是受伤,最后用后半生为错误决定负责的,还是你自己,与他人无关。所以说,很多人并不是害怕结婚,他们之所以单身,不过是想对自己的余生负责。3记得有读者曾问我:“我只是不想将就爱情,不想将就婚姻,这难道错了吗?”社会上单身现象存在真的不合理,不正常吗?当然不是的。作家李银河在《朋友与爱情》书里说到:“如果你很想结婚,那就不一定非要等到爱情不可,跟一个仅仅是肉体的朋友或者仅仅是精神上的朋友结婚也无不可。如果你并不是很想结婚,而且一定要等待爱情,那你内心要足够强大,要做好终身独身的准备,因为爱情发生的几率并不太高。”这些目前选择单身,却又期待爱情预感晚婚的人,大多数是敢于直面人生的勇士。他们选择坚持一条最难走的道路,该给她们的应该是掌声,而不是所谓地斥责。要知道,如今的时代,婚姻不应该再是强制性地要求,而是自我的选择。婚姻的价值,不是牺牲自我,而是因为爱对人,是因为婚姻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4之前哥伦比亚大学的钱岳博士,在讲述“我们为什么结婚”的话题时也提出:现在的婚姻进化到个人化婚姻,它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你的配偶或者家庭牺牲自己。她说,大多数人被长辈逼婚的的理由,不过是因为同龄人都结婚了,所以自己也应该结婚。为了结婚而结束单身,成为了被大众群体接受的一种谬论,可怕的是这种谬论还在不断辐射散播,影响一代又一代人。可单身本无罪,谁不曾想牵着爱人的手,跨过山和大海,栖息在爱的小窝。现实是,没有遇到对的人,宁愿孤独坚持,也不愿低头将就一生。钱岳博士还说:单身生活,并不是要我们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和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这不仅会让你,而且也会让你的亲密关系都从中受益。所以,单身生活不仅不会让人丧失被爱的渴望,反而因为在独居生活中,让我们学会了独处自爱,学会建立维持一段亲密关系。单身不是一种罪,那是对沉浮当下的不妥协,是对幸福未来的渴望。你也要相信,漫长的单身等待,终会在遇到真爱那时,变成绕指柔,温暖彼此的岁月。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S的魔镜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魔镜魔镜,专注情感治愈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风闻·24小时最热
网友推荐最新闻
Copyright (C) 2018 观察者
沪ICP备号 互联网信息许可证:1848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19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感谢赞赏!给好友秀一下吧
内容棒,扫码分享给好友
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
虎嗅注:在现代社会,婚姻——这一流传千年的关系制度,正在经受考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晚结婚,甚至不结婚。对于东亚社会的高学历女性来说,这个比例尤其高。因为对与她们来说,选择婚姻,往往就意味着放弃事业。那么,在如今的社会,该改如何避免婚姻朝不幸的方向发展?婚姻制度的未来在哪儿?本文为钱岳博士在一席演讲《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的文字版,于公众号“一席(yixiclub)”。大家好,我叫钱岳。我是社会学博士,主要做婚姻家庭方面的研究,目前在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当助理教授。&首先我想说的是,非常遗憾,我的这个演讲是在一个异性恋为主的框架下讲的,我觉得还有很长的平权之路需要走,希望以后同性恋的人士也可以和我们有一样的选择结婚或者不结婚的权利。&说到结婚,大家可能最常困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结婚?美国社会学家Andrew J. Cherlin曾在他的一篇论文里讨论了这个问题。基于美国的历史研究来看,美国婚姻意义的变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19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的婚姻是以制度化婚姻为主。也就是说人们只有结了婚之后才可以发生性行为,才可以生孩子、养孩子,婚外性行为或者未婚生育都是不被认可的。&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的婚姻逐渐从一种制度化的关系变成了一种陪伴式的关系。这个时候,人们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不仅要是彼此的恋人,也应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人们对婚姻的这种期待在以前制度化的关系下是不存在的。近几十年来,这种陪伴式的婚姻在美国也渐渐地失去主导地位。因为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和男性一样在外工作、赚钱养家,这个时候,当人们评估我到底对我的婚姻满不满意的时候,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己在婚姻里面有没有成长,他们的想法、感受有没有在婚姻中得以表达。所以这时候的婚姻就从陪伴式变成了个人化婚姻。&个人化婚姻强调的是人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发展成一个独立有成就感的自我,而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你的配偶或者家庭牺牲你自己。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大家被长辈逼婚的时候,如果你反问长辈,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不会给你梳理婚姻意义的变化,他们会说,因为大家都结婚了呀。&首先不说别人结不结婚应不应该左右我们的选择,我今天就带着大家退一步来想一想,大家真的都结婚了吗?&这里我给大家展示的是一些亚洲国家及地区,30到34岁女性中从未结过婚的人的比例。蓝色的柱子是1970年的数据,红色的是2010年的数据。我把中国大陆的数据先遮起来了,大家可以先猜一猜,我稍后再揭晓谜底。Jones, G. (2018). What is driving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in low fertility countries?&&Low Fertility Regimes and Demographic and Societal Change&(pp. 149~166). Springer, Cham.&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红色的柱子远远地高于蓝色的柱子,这表示从1970年到2010年,30到34岁女性中的未婚比例已经大大地增加了。举个例子来说吧,中国台湾地区在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只有2%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一比例接近40%。&类似的,我们可以看一下韩国。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女性中大概只有1%的人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的时候,这一比例也增加到接近30%。而且我们可以看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红色的柱子都非常地高,这表明目前来说,在东亚国家和地区,女性推迟结婚甚至不结婚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大家肯定心里很焦虑,中国大陆到底是个什么情况?Jones, G. (2018). What is driving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in low fertility countries?&&&Low Fertility Regimes and Demographic and Societal Change&(pp. 149-166). Springer, Cham.大跌眼镜吧?中国大陆的比例非常地低。我们可以看到,197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女性里面只有1%处于未婚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也只有5%左右,基本上和印度尼西亚、印度差不多。&大家心里担心了,糟糕了、糟糕了,这是不是印证了长辈们说的,大家都结婚了?其实这里的数据是全国的数据,也就是说包括农村和城市地区。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今很多的年轻人都是生活在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里面。&所以为了今天的演讲,我特意去北京统计局的网站上面找到北京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做了一个类似的计算。我没有找到深圳的,是因为深圳统计局似乎没有提供这样的数据。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蓝颜色的柱子表示的是30到34岁北京男性的未婚比例,红色的柱子表示的是同年龄段女性的未婚比例。我们看到,在2010年的时候,30到34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远地高于全国平均值。&这里的数据是各个学历的人的一个平均值。未婚比例会不会在高学历的人里面更高呢?我就算了一个本科及以上的数据。&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们看到,2010年的时候,在北京30到34岁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里面,22%的男性处于未婚状态,18%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也就是说,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面,即使过了30岁,也还挺多人没结婚的。在东亚社会,为什么有这么多高学历的女性不结婚?&我其实从二十六七岁就已经开始被各种长辈称为“剩女”,这也激发了我自己研究女性的学历和婚姻之间的关系。今天我就给大家分享两个我自己的研究来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不说中国,先看看美国的情况。&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提高是在全世界都在发生的一个变化,有些西方国家甚至出现了女性的教育程度反超男性的情况。我这里给大家展示的是美国从1970年到2014年女性在高等学历获得者中的百分比,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本科学历,黑色的线是硕士,蓝色的线是博士。数据来源: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stics, Table 318.10我们可以看到,1970年的时候,在本科和硕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大概只有40%是女性,60%是男性;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只有10%是女性。到了2014年的时候,60%的硕士和本科学位是授予给女性;同年,博士学历的获得者中也有超过50%是女性。所以我们看到,在美国,高等学历的获得者中女性已经开始超越男性了。&我们知道,在中国,高学历女生的家长都很担心自己的女儿学历太高嫁不出去。那美国这样男女教育趋势的变化,难道会导致很多高学历的女性结不了婚吗?&有意思的是,美国很多的研究都发现,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反而她们结婚的可能性越大。而且我们传统认为的丈夫应该比妻子学历高这样的婚配模式也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我自己的一个研究,我比较了1980年和2010年左右结婚的美国夫妻,蓝色的线表示传统的丈夫学历高于妻子的夫妻,绿色的线是丈夫的学历等于妻子的学历,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我们认为比较少见的丈夫学历低于妻子学历的夫妻。Qian, Y. (2017). Gender asymmetry in educational and income assortativemarriage.&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79(2), 318-336.&我们可以看一下,在美国最普遍的还是丈夫和妻子的学历是差不多的。1980年的时候,有24%的夫妻是属于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22%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但是到了2010年左右结婚的夫妻里面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9%的夫妻是妻子比丈夫的学历高,只有15%的夫妻是丈夫比妻子的学历高。也就是说,美国的这个学历匹配的模式,已经从男高女低变成了女高男低。&我们不禁要问,在中国是个什么情况?我自己2014年发表的一篇论文里面,我看了2000年到2008年中国城市地区初次结婚的情况,发现30岁以上的高学历女性确实比20多岁的高学历女性具有更低的结婚的可能性。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高学历的男性结婚的时候,更可能与学历低的女性结婚。但是女性自己的择偶标准并没有随着年龄而出现太大的变化。&结合刚才看到的韩国、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女性的未婚比例非常地高,我们就不禁地要问一个问题了:为什么在东亚社会里面,女性,特别是高学历女性,有这么多人不结婚?人口学家在解释这个问题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Marriage Package,我把它翻译成“婚姻包袱”。提出这个概念的论文它主要是用来解释日本的现象,但是我认为它也适用于其他的东亚社会,包括中国。&它主要是说在东亚或者日本的传统家庭里面,结婚并不是一件小事,而是很多的事情被捆绑在了一起。一般来说就是结婚、生孩子、养孩子、照顾年迈的父母,这些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婚姻就成为了一个包裹,甚至是一个包袱。&在日本传统的家庭里面,如果夫妻结婚之后想要浪迹天涯,或者说是脱离大家庭当丁克家庭,是不被社会认可的,会感受到很多的压力。而且很多时候当女性一旦做出结婚的决定了,就被期待着要以家庭为重。她们要承担大部分的家务劳动,并且要督促辅导、拼尽全力地帮助孩子取得学业的成功。&我们知道,现在女性在婚姻之外已经有了更多的机会了,但是在婚姻之内男性并没有相应地更多地去参与家务劳动或者抚养孩子。以前如果女性不结婚,可能她们也不会有很大的事业或者经济上的成就,但是现在,对很多亚洲女性而言,她们一旦结婚,可能意味着她们要放弃自己的事业或者机会。&这个时候,很多女性就会觉得婚姻对她们来说失去了吸引力,由于高学历的女性在这种具有传统的性别分工的婚姻中所获得的回报和效用越来越少,所以她们可能选择推迟或者放弃结婚。&但是在中国城市地区,很多人和媒体用“剩女”这样一个歧视性的语言来描述大龄未婚的高学历女性。剩女这一称谓忽略了女性选择何时结婚或者与谁结婚的自主意愿,因为这一部分女性很可能不是被剩下的,而是为了抵制中国婚姻中不平等的性别关系而做出的选择。&所以与其歧视性地称呼高学历的女性来贬低她们,与其通过社会压力去逼她们结婚生孩子,我觉得更有意义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地改变社会传统,如何制定完善社会政策,去支持婚姻之外的更多的家庭形式。&怎么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说了这么多结婚,下面我就来说说离婚。&去年的时候我在上海做采访,采访了一个36岁的单身女性。她跟我说,她说我爸爸妈妈已经不逼婚了,因为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还没结婚呢,我周围的同龄的小伙伴已经离婚了。她爸爸妈妈就觉得,喔,原来结婚了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生活的变数还挺多的。&我是人口学家,所以我还是给大家先看数据。这个是我从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上找到的数据,红色的线表示的是每年的结婚登记数量,是以万为单位,蓝色的线是每年的离婚数量,也是以万为单位。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我们看到,对于结婚数量来说,从1985年的831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1143万,大概也就增加了37%、38%左右。我们再看一下蓝线,中国的离婚数量从1985年的46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416万,大概翻了8倍左右。&我还找到了北京和上海的数据。我们看到,在北京每年的离婚数量也是从1990年的1.47万上升到了2016年的10.58万,大概是增加了6倍左右。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上海是从1990年的1.64万增加到了2016年的8.26万,也是翻了大概4倍左右。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而且我们注意到,如果我们说结婚的趋势是平稳的、波动的,甚至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离婚近几年来是属于直线上升的状态。所以对于北京和上海来说,到了2016年的时候每年的离婚数已经快赶上每年的结婚数了。大家可能就想,那怎么样才能减少离婚的风险呢?我就基于以往的研究给大家提供几点,供大家参考。&其实很多研究表明,很年轻的结婚年龄是预测离婚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年轻人往往对自己的认知不足,而且他们往往对自己未来另一半以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有错误的预期。&而且我们在年轻的时候很多成年特征还没有显现,所以随着双方变成熟的过程,很难从一开始就选出一个和自己很适合的伴侣来。我自己回想一下从我没有读博士到现在,我觉得自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一个变化的过程是我在年轻的时候可能预测不到的。&美国的研究其实发现推迟结婚是获得稳定婚姻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学者认为那些结婚比较晚的人通常比较成熟,而且较少地做出那些选择配偶上的错误判断,并且他们也更能够应对婚姻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当然这个研究是美国研究,我们在中国是不是这样的情况可能还需要本土的研究。但是至少这个研究启示我们,与其着急踏入婚姻,不如先让自己变得成熟一点,弄清楚我是谁、我到底适合什么样的配偶,再做出婚姻的决定。&另外有研究认为婚姻的稳定程度在谈恋爱的时候就已经有征兆了。&结婚选我爱的人还是选爱我的人?这是大家都争论的一个话题,如果有选择的话。&一个持续14年的美国研究讨论了恋爱时男女双方对爱的程度、结婚可能性的分歧程度与日后他们离婚的关系。他们发现其实恋爱时双方爱的程度差不多,对感情的未来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预期,会提高日后婚姻的稳定性。&他们在解释研究结果的时候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叫作shared reality,共享现实。我们都知道很多人说爱情是盲目的,在恋爱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会极力地表现自己,掩饰自己的缺点,有时候会自欺欺人,忽略对方的劣根性。&但是婚姻理论就比较实际了。我们说婚姻就是一个幻想破灭的过程,你在恋爱的时候瞎了眼产生的想法,一旦结婚了都会被更接近现实的感受所代替。&所以对于那些在恋爱的时候就对爱、对他们感情的走向有着比较一致的想法、预期和判断的夫妻来说,这些比较一致的想法为他们日后的婚姻生活打下了很坚实的基础。&那怎么样才能建立这种共享现实呢?其实研究发现,花时间在一起并且能够坦诚地聊他们感情的情侣,他们更能够对自己的感情、对未来的发展形成比较一致的判断和体验。爱你的人,你爱的人,都不如爱得一致的人好。&我们知道人的想法、我们的经历以及感情本身都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这种共享现实只有通过沟通来获得和维系,从而提高婚姻的稳定性。如何让婚姻更美满?&说了离婚,下面我就来说一点积极的,如何让婚姻更美满?&这里要回到我们最开始谈的婚姻三阶段。在制度化阶段的时期,婚姻主要满足的是我们最基本的需求,比如说提供住所、提供食物,帮助我们免于外界的侵害。&到了陪伴式婚姻的阶段,由于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已经可以在婚姻之外获得了,所以夫妻们更多关注的是那些中层次的需求,比如说,爱、被爱、体验浪漫的激情。&到了个人化婚姻的阶段,人们想在婚姻中追求的是他们比较高层次的需求,比如说自我实现、表达自我,或者说是获得尊重等。&我们可以把为什么结婚和心理学上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起来。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可以把婚姻想象成登山。大家如果去过西藏的话都会知道,登的山越高会觉得呼吸越困难,每呼吸一口能够给我们供的氧气越少。所以当我们想象,如果在婚姻中想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之山的顶端,那么我们为婚姻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越来越少地能够为婚姻供氧。举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妻子对丈夫的要求只是满足她的温饱,那么其实丈夫很容易满足这种不会因人而异的需求。&但是如果妻子要求的是丈夫能够满足她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定义是非常不一样的,这个时候就需要丈夫花很多的时间去和自己的妻子交流,去倾听、去帮助她。&但是现代社会什么情况?现代社会我们工作压力变大了,生孩子养孩子压力也很大,我们可能很少有时间能够在一起。我们常常说,夫妻之间最常见的相处模式就是坐在一起各自玩各自的手机。&一方面我们对婚姻的这种需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们其实花更少的时间和伴侣去交流、去诉说自己比较个人化的需求。简单来说,由于想要登到山顶本来就是越来越难的,但是我们反而越来越难认真地去呼吸,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现在在婚姻里面常常有一种窒息的感觉。&下面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才能够减少这种在婚姻中的窒息感呢?&今年情人节的时候,美国著名的婚姻研究专家Stephanie Coontz在《纽约时报》上发了一篇文章,叫作《如何让婚姻更美满?像一个单身人士一样生活》。&她在文章里面写道:随着人们推迟结婚、离婚率增加,还有平均寿命的延长,我们其实越来越多的时间是在婚姻之外度过的,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如何成功经营自己的单身生活。而且这种技能不仅是有益于那些没有结过婚的人,它对你的亲密关系也是非常好的。&为什么呢?比如说有研究显示,很多人离婚丧偶了之后就觉得仿佛是世界末日了,其实这个时候经历了很多问题并非是由于婚姻结束,而是这一部分人曾经过度地依赖自己的配偶,于是失去了自己的朋友圈子,或者说是自力更生的能力。&研究发现,其实那些有着牢固友谊的单身老人,无论他们是否结过婚,他们都和已婚的人士一样幸福健康。友谊还会有益于夫妻,比如说婚姻幸福的妻子在婚姻中遇到冲突,如果她们能够和好朋友讨论,并且重新看待这些婚姻的问题的话,她们通常会觉得和丈夫更亲近。&现代社会人们对配偶的期待要求太高了,总是希望一个人可以满足自己所有的需求,但是其实“你是我的一切”并不是幸福婚姻的最佳配方。&我的好朋友、上海交通大学的沈洋教授在最近给“缪斯夫人”公众号供稿的一篇文章里面写道:“我一直觉得爱情在当代社会被过分强调了,越是依赖越是相爱,失去的时候就越痛苦。即使白头偕老,最后的最后还是要一个人离世,或者一个人独自活着……与其强调如何获得爱情,更紧迫地是应该学习如何独处。”&这里我想说的是像单身一样生活,并不是要我们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说我们应该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能够和那些与我们能够互相帮助、沟通、理解的人建立很紧密的朋友关系。这不仅会让你,而且也会让你的亲密关系都从中受益。&婚姻的未来在哪里?最后的最后,社会变化这么快,社会学家能不能预测一下婚姻的未来在哪里?&美国从制度化婚姻转变到陪伴式婚姻,再到个人化婚姻,越来越多的人推迟结婚,甚至永远单身。婚姻专家们开始倡导,不要期待配偶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要学会独处,并维系与其他朋友的关系。同时我们应该理解和接纳更多元的家庭形式。美国学者曾经预测婚姻会逐渐消失。但是一方面由于制度化的惯性,很多人仍然结婚,但是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实婚姻根本没那么重要。&最后我想说,愿大家无论结婚与否,都能够积极、快乐、坦然地面对人生。&谢谢 。来源:一席(yixiclub)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243034.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律社会学论文20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