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1~30回概括300字第101-115回概括每回100字

【转】115回简本水浒与120回水浒全传田王传的比较【鲁智深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3,303贴子:
【转】115回简本水浒与120回水浒全传田王传的比较
转自水浒吧原收集者,红尘断影
子 许贯忠篇 115回本见许贯忠,是皇甫端所荐,许贯忠当在东京市中。120回本见许贯忠,是在征辽回程双林镇偶遇,且该人已非皇甫之故,却是燕青之友,看来这一变动是腰斩燕青射雁一段而来,不必深究。115回是明确征田虎后主动去约见贯忠,目的性很强;120回则是不期而遇,且在未述征田虎之前。 关于许贯中其人,简本是河北曲阳人氏,据皇甫端称为“幼与小弟在庐江相会”,现在东京守义坊,“守义”暗示贯忠虽然随过田虎,然画图虽有失忠之嫌,却为守义之举。而120回本则将贯忠籍贯改为“祖贯大名府人氏,今移居山野”,以照应燕小乙。籍贯且不去究它,皇甫身为兽医,行走天下,识人亦不必东昌一地。而人物改为燕青后,直言大名府人士,现在“大名府浚县地方”山中,则与燕青同里相交也为顺文而至。见彩之处在于120回本将“燕青遇故”敷衍成一大节,并不言贯忠曾于田虎处执事,只说燕青临行,贯忠赠画说:“这是小弟近来的几笔拙画。兄长到京师,细细的看,日后或者亦有用得著处。”此画便留下悬念,按住不提。因为作者将这段移至征田虎前,所以就不能像115回本那样直言,这种处理单从局部来看应该是不错的。然120回本94回写“许贯忠图画”复印给卢俊义,因为前文并未说明图画用途,所以搞得突兀而不知所云,这却是不能照应之处,显然此处漏去了应有的文字,也是120回本的破绽。120回本好处在燕青与许贯忠之言,加上所处其地其景,正又与后文小乙隐退相互呼应,却是绝妙传神,使一大篇文字与全文浑然一体。总之,从局部上看,这段文字以120回本为佳,虽然少了皇甫端文字,但改为燕青亦为合辙。其不写贯忠执事田虎,当是春秋笔法,看115回本写贯忠:“田虎留他画宫殿,就留部下听用;后见田虎不仁,逃归故里”“跟过田虎,必知来历”。此一辙虽写得明了,仍不免使贯忠有卖主如张松之嫌。但这里如此写却照应了后面田虎多降将的现实,又将田虎与王庆遥相对应。如果不是田虎不仁,也不会征得这么容易,这一点是120本没有的,好像贼子本就当是如此这般,显然看到后面还是显得有些突兀。两本相比,各有照应,也各有千秋。
115回本是宋江与许贯忠问对,并谈及进兵方略,描写了宋江于兵略孜孜以求的精神和虚心求教的态度,并与以后谈兵处相应,这个也是120回没有的,总之,120回本将宋江换成燕青且宋江未同行,旨在淡化宋江的兵略和虚心求教的态度,而换以小乙而终引向退隐之途,不同的主旨,可见120回本作者对宋江的成见,这种成见更扩大化,便有了《荡寇志》的文字。这段文字,也反映了明人思想和清人思想的本质区别,为整个两种版本的田王传打下了基本的格调。所以我说,从“见识”方面,120回本则逊115回本远矣。 总之,本人的感觉,只看局部,好多地方在文字描写上繁本确实好上很多,简本则笔法干练,但却失去很多传情之处;但从大局总体来看,全篇之浑然一气,前后照应及思想一致性上,繁本又不及简本,这个在后文还有更详细的论述,兹略。 另外的一个感觉,读文时总觉得这个许贯忠有点古怪,就像是罗贯中所化,难道是要暗示从这里开始就是罗某人的文字了吗?笑谈。。。
进剿由始篇
关于宋江征讨田虎的肇始,115回本和120回本有很大不同,120回本是宋江征辽归来,驻陈桥驿,引发石秀、戴宗出游吃酒一段,途径造字台、博浪城一段,当是有所隐喻,造字台则“俺每用不著他”,博浪城则“只可惜这一椎不中”,均有暗示宋江等梁山诸人求功求名,终归无用之意,小处着笔也如是,则作者之才也见端倪。接着便由吃酒遇公人,引出田虎作乱消息,进而报知宋江吴用,后主动求宿元景保荐而得出征。115回本则是天子先言“今遣宋江前去收伏田虎”,顺插童贯出征方腊事,然后写宋江备水军,与后宋江与许贯忠谈兵略呼应。120回宋江出征,只得金银财帛之赐和空头许诺,115回本则宋江则被封为大元帅,众将亦皆有分封,非昔日之“宋先锋”矣。这个差别,也反映了两个版本取向的不同。
单从文字上讲,120回本有明显优势,石秀戴宗一节寓意和出征不封,隐隐于结尾“早知鸩毒埋黄壤,学取鸱夷范蠡船”“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等句反映的兔死狗烹的结局和鸟尽弓藏的期望相呼应,又从侧面隐示宋江等招安后的必然结局,作者文学功底可见一斑。115回本这部分则比较平淡,且许贯忠故事在这部分之后,看来这部分文字只是个过渡文字,天子封将也只是说明“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生平志已酬”的壮心,所以,115回的写法明显对招安的肯定比120回本要大得多,此时此地,也并未与“鸟尽弓藏”的疑虑相连结,可谓气势正盛。
120回本此一出之后,过渡到一个田虎简介,说田虎是“专一交结恶少”“纠集亡命,捏造妖言,煽惑愚民”,对田虎大大贬斥一番,又将屡次征剿不利敷衍为官兵软弱。这与115回本大不相同,115回本没田虎简介,只在写许贯忠时借皇甫端之言说许因“见田虎不仁,逃归故里”,两者均写田虎不仁,然一详一略,然而并非详便是好。120回本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重大的缺陷,这并不是文字上的错误,而是构篇和思想上的缺陷。作者在那里一心一意的在写田虎之恶,则与后面招降之忠义之士不免抵牾,如此多忠义之人均在田虎手下,则这些人的忠义就要打问号了。或者作者本来就不认为河北降将有什么才能和忠义,那么和宋江诸将能打到那种程度,则又视梁山好汉能力何如?所以,写田虎之恶和官兵之弱,不吝于写宋江和河北诸将之弱。作者这样写法,实在是贬了梁山好汉,又贬了河北降将。若非改写者和这些昔日“反贼”有着切齿之恨也未知。115回写田虎只一个“不仁”,未有多言,关于田虎的具体情况还让读者到田虎传正文中慢慢体会,诚然是明智之举,田虎王庆,一略一详,一“不仁”一“有义”,前后对照,也让读者明白了为什么有田虎部多降将,王庆部多死战的不同。其实所谓的田王传,并不是简单的田王传,乃是写未招安之宋江之两端以相互对照,明白了这点,才能继续谈田王传。120回本将田王归为一丘之貉,虽然也是田简王详,但这个田简王详也应该是他原本没有太多敷衍的余地而简,至于王庆传王庆个人史为什么要那么详,应当是改写者(王利器考证最大可能为袁无涯,见《耐雪堂集》)所不能理解的了。这个也是120回本田王传最大的败笔,其根源不在于其文笔,而在于其眼界和思想。
好了,开头就这样了,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正式的田王传,来看看字里行间的真意吧。。。
田虎部分 进兵篇 征剿田虎王庆部分在115回本和120回本中差别较大,所以本文只能按照征剿的进程粗略的分段,一部分一部分的比较,两种版本在地理上有较大不同,有人说在120回本中可看到《方舆胜览》的影子,但此书成书南宋,地理是根据南宋的疆域来描述的,有些地区就不见于该书,是否这些地名改编从《太平寰宇记》而来亦未可知,然《水浒》一书,于地理本就混乱,如果这部分不出些毛病,反而让人觉得是改写者的痕迹。至于人物,总体上来说115回简本中比120回本多出些,但120回本也加了些新的人物,有些还加得莫名其妙,这些在后面的分析中还会提到。无论如何,两种版本中重复的人物还是很多的,我们大可循着这些人物的轨迹来整理我们的思路,比较这些人物的异同。情节方面,故事是115回本的多些,但文字却简略不少,有两种版本都有的情节,如缠缘井、琼清会等,但内容也有所不同;也有各自独有的情节,120本这部分乏善可陈,如李逵梦闹天池等,而115回本则在情节上胜出,如兵会苏林岭、暗认玉栏楼、雪天渡越水、王庆走河朔等均可称为经典之作,而120回本则无。总体来说,在大的谋篇和情节上以115回本为胜,而文字部分120本或有强处。 现在我们就从出兵开始,一步一步的比较下去,因为情节差别较大,所以就勉强找了几个节点来分段为经,而以两种版本共有的人物串连为纬进行论述。粗略的将内容分为几部分,而大的节点当然是田虎和王庆,小的节点就只能随文而断了。 宋江出兵征田虎,自发兵到第一次战役,两种版本是有明显不同的,120回本为卢俊义偷袭陵川、夜赚高平;115回本为分兵挺进。观田王传展开的战役,两种版本最大的差别是120回本攻城战占了大部分,是一座一座城的打过去;而115回本则是破关夺隘、攻城拔地和野战争雄三足鼎立,而以关隘和山地野战为多且有独特特色。这个也可牵扯到上文的许贯忠的图,120回本只在吴用问及燕青时说是三晋地图,而115回本则提到此图是“每遇险隘屯兵之所,及经行河路,必画下一图,某地可以进兵,某处可以埋伏,并无分毫差错”,是名副其实的军事地图,并不限于城池,所以从整体军事描述上看,120回本未免有书生谈兵的嫌疑,而115回本关城山川,勾勒了一幅真正的战地争雄的场面,从这个层面,120回就落于下层了。 下面,我们就比较一下进兵的情况,120回本是一路进兵,渡黄河而进卫州,卫州官员介绍敌军情况,然后卢俊义请命,去攻陵川,第一次战役开始。115回本宋江起兵先过北京大名府,梁中书迎入款待,
次照应前文许贯忠之言,停水军与正先锋关胜部次于凌州,兵锋直指西陵山,宋江则兵出大同关。 兵力分布: 120回本: 卢俊义部: 马军1万,将领:花荣,秦明,董平,索超,黄信,孙立,杨志,史进,朱仝,穆弘。 步兵500,将领:李逵,鲍旭,项充,李衮,鲁智深,武松,刘唐,杨雄,石秀。 115回本: 关胜部: 统帅:正先锋关胜; 军师:副军师朱武。 水军:1万,将领:郝思文,林冲,孟康,侯健,燕青,鲍旭,项充,三阮,童威,童猛,樊瑞,李忠,周通,李俊,张横,张顺,宣赞,孙新,顾大嫂,秦明,汤隆。 宋江主力部: 余下兵将兵出大同关。 从这个阵容来看,两种版本兵力不同,前者只是前锋出动,后者则全军参战,前者志在偷袭,故以马军为主,后者因水军不需挺进,只据住凌州,故分兵只是水军,为提高陆战能力适当配备了马步将领。但前者带步兵500,却是玩味之才处,当然这500步兵在后面突击城门和赚城上有用,但发兵之时还未知战斗具体情况,让1万骑兵带500步难道不觉影响突进速度吗?还是改写者是事先诸葛亮或先知先觉呢?
再论地理篇提到《水浒》中的地理问题,可以用“七虚三实”来总括,以对应《金瓶梅》的“十三不靠”。在简本田王传中也存在同样的“七虚三实”问题,有些人称为“地理混乱”,我只能笑而不言。而120回袁本则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或这个问题很轻微,注意到这个情况的王利器先生曾将此作为120回田王传为后人重新敷衍的一个证据,因为本身原著中最明显的“缺点”突然没有了,这就是很大的漏洞。另据,王利器先生发现原本田王传有抄袭《方舆胜览》的嫌疑,这本书是南宋时写的,其内容是以南宋疆域为限,当然田虎传的地名是不会出现在这本书中的,本人又参考了《太平寰宇记》,其地理方面一致性还是相符的。所以120回田王传必是参考了方舆著作无疑,所以很难在这方面找到毛病。王利器考证说这部分作者主要应该是袁无涯,看来袁氏在写作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却反而因此而漏了马脚,这个比文人论武阵的纰漏更具证据力度。河北田虎,120回本势力限于山西中南部和河南相邻的一小部分,而简本水浒则所写地理很广,天马行空,从大同关而直趋玉门关,除非一清道长作法或全军装备了神行太保的甲马似乎才有可能,忽而又说玉门关在大同关九十里外,而对照凌州分兵,则此大同关和玉门关都是虚指可知。这就是水浒的特点,水浒就要是这样写才是水浒。简本中田虎的南界分明点出在魏州、凌州一线,诸位自可在地图上量一下魏州和北京大名的距离,就知道宋朝和梁中书为什么对田虎这样惶恐了,也明白了本应对“梁山贼寇”深恶痛绝的梁中书这时为什么对宋江等如此的客气和热情了,而凌州若是今山东陵县的话,则更呈现出北京城外泰山压顶之势,那么梁中书先生的日子是怎么的好过就可想而知,如此也只能翻将仇人做恩人了。袁本田虎的中心在晋中的威胜,而简本则在沁州,所以和地理密切相关的事件两者必也绝不相同,宜乎袁氏不得繁本原本,只能改写故事,而改写的故事又因为作者的能力、眼界和观点,造成了这部分内容平淡不奇,甚至犯下重点错误。所以看田王传,在取舍上,我宁可取简本之朴实无华,也不愿取袁本的辞藻无味。总之,田虎部分,120回袁本是倒不如说成“河东田虎”或“山西田虎”,而简本的田虎势力则由山西横跨河北,直逼山东凌州地界,孰平孰危,尽在不言之中,前者的主要战场在山西一省,后者则虽田虎中心仍在山西,但最重要的一次决战却安排在了河北。所以,这里的“三实”,当是魏州、凌州、沁州等,而其余关隘如苏林岭、白虎关等,只能认为河北或山西某地另有此岭此关,不可以史上的玉门关以对书中之玉门关,如此可读简本田虎传。淮西王庆,则又是一个问题,即北辕南辙。袁本王庆势力中心在南丰,总荆南、云安等地,当是横亘今湖北(当时多数荆湖西路),由湘西到川渝东部的大片地区,从地理位置上包括了江南西路、淮南西路、京南西路、荆湖西路、夔州路等广泛地区,宜其势力不小。而简本水浒,王庆的范围当是以“淮南西路以西”为主,以秦凤路之秦州为其核心,自号“秦王”,是谓“霸了秦州一大郡。众人尊着王庆称为秦王,建号“兴国”。占了淮西一带城池。虽则官军屡与他敌,不能取胜。王庆自料宋朝没有对手,乘势侵占河南地方,官军抵敌不过,”其言当是以秦凤路到河南一带,可能也包括淮南西路少部分城池土地,但势力主要却不在淮南西路,是在“淮西以西”,故称“淮西王庆”乃是虚指。淮西王庆之征,简本中王庆中心秦州、重要城池梁州当是实指,洮阳自是洮州城,而石祁、越江两城,尚未有具体位置依据,可看成半虚半实,至于马耳山、九湾河等都可从虚看之,则王庆主要势力范围当以陕西为主,南及巴蜀,北连河朔,与袁本相比,自然后者是“北辕南辙”了。所以“李俊渡越水”、“王庆走胡朔”这些简本中的经典章节在袁本中就不可能出现了,看到的只是宛州之战、荆南之战、南丰之役等平淡的章节,一城一城的攻去。而王庆被捉,也从流沙河改在了达州的清水,是谓一清一浊,孰知浊者本是清(王庆为雄主),清者也是浊(王庆为无赖),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当然这个流沙河,也当是虚指,符合“七虚三实”的原则,而袁本地名,则处处皆实,这便是破绽。明白了《水浒》传特别的写地理的“七虚三实”特点,才可能不为其“地理问题”而纠结,更好的理解水浒特别是田王传;若从大处看来,这个和《金瓶梅》的以“十三不靠”为特点的地理问题相对照,而两书本人喻为中国小说的太极阴阳鱼的两端,却同时出现地理上的“混乱”,当然还有人物问题、视角问题,两书同看,自当感悟多多,为之掩卷一笑。
初战篇两版本的初次交锋都是两场,但地点和过程完全不同,120回袁本是陵川高平之战,115回简本则是凌州大同关之战。120回本先是宋江驻兵卫州,田虎钮文忠部张翔、王吉攻辉县,沈安、秦升攻武涉,吴用定围魏救赵之计而攻陵川引起,简本则是田虎部直攻凌州及大同关外宋兵引起,并无围魏救赵之计。现在比较一下作战的情况:袁本宋江是卢俊义部一万马军和五百步军,而敌兵为久骄之守军,陵川守将为董澄,其余诸将有偏将沈骥,耿恭。卢俊义攻城前放出黄信,孙立和史进,杨志各三千人的两路伏兵,主军则直至城下对垒;董澄不听耿恭之谏,轻率出战,宋军诱敌致董、沈二部师远难回,步军鲁智深,李逵、鲍旭等则趁机抢过吊桥,抢占城池,伏兵出动,主力回军再战,出城敌兵随后被歼,陵川之战结束,战果:占领陵川城,杀董澄、沈骥,俘耿恭,卢俊义松绑,耿恭降。然后卢俊义利用耿恭,夜赚高平,高平城守将张礼,赵能,部下有二万军马。耿恭带领李逵、鲍旭等百名步军至高平城下,史进、杨志领五百马军随后,再后面是卢俊义主力,却留花荣等守陵川。耿恭赚城成功,史进、杨志军随到,两下夺城而入。战果:占领高平城,杀张礼及其家小,杀赵能。此段文后,作战又敷衍说成功在于如吴用所料,敌为骄兵,出奇不意而攻之,必败。这段话一写田虎军之骄,又写吴用之料事如神,但从全文来看,不免有赘笔之嫌,并无出色之处。此后宋江大军至高平,记功及分派诸将,另派柴进同李应守陵川,史进同穆弘守高平,而张清携安道全到高平养病,是后文伏笔。宋江则挥大军兵发盖州。总起来这一段有几个看点:一是降耿恭的是卢俊义,而非宋江,整个田虎传,除主动投降的人之外,仅此一例是松绑劝降,可惜已经不是宋江;二是专门提出屠戮张礼家小,反映了作者对“反贼”的态度,好像和水浒前面的已经不同了;三是战后归结胜利原因,画蛇添足,也没有为吴用添什么色,反而将胜因归结为敌骄而非我强,不想贬田虎其实却是贬宋江;至于张清伏笔则是伏线的神来之笔,为本段出彩之处。简本水浒作战的方式则完全不同,是硬碰硬的遭遇战,而因宋江、关胜已经分兵,所以也是两个战场,但不是先后为序,而是同时而行。凌州之战:我军为关胜、张横、张顺一万水军,敌方军将应在二万左右。这里简本出现了一处纰漏,就是报知田虎王庆、王吉差先锋张翔引兵二万来打凌州,然后就没有了下文,而关胜出战的敌军却没有王庆、王吉和张翔三将,后文也未见补写,显然此处可能有阙文。朱武摆阵,关胜出战,敌军阵中则为田彪、钮文忠,后田彪被汤隆暗算打下马来,沈安、张仲救回,北军遂败,然后朱武闻风而知敌当劫寨,可知朱武早有如公孙胜之神道者,宜乎后随出家成为全真也。关胜准备,“教林冲、李忠、周通、鲍旭、樊瑞、李俊、孙新、顾大嫂各引兵三千,左边埋伏;燕青、宣賛、郝思文、汤隆、三阮各引兵三千右边埋伏;童威、童猛、张横、张顺埋伏寨内,放炮为号。関胜寨内点灯烛与朱武对坐谈兵。”由此可知,关胜亦是运筹帷幄之人。劫营之战,敌方将领分拨情况为“钮文忠、沈安、张文礼向前,秦升、马异二人为合后,董澄、耿恭为左右翼,只留孔成守寨。”因关胜早有准备,这样的敌军实力当然没奈何,关胜军胜,战果:擒钮文忠、沈安,斩张文礼,敌军大败。此战不避神道,樊瑞作法大胜。唯最好说活捉四人,前文未有交代,当尚有后军秦升、马异或董澄、孔成中的两位(耿恭后文有出场在田豹阵中,故不是),降将自愿投降,关胜交与凌州柯太守,钮、沈、秦、马等将后文不再见,估计被太守咔嚓了。这一段共两战,均有阙文,可能由于删减原始繁本所致,凌州之战至此做一顿挫。大同关之战:宋江主力扎营大同关外,两军交锋,敌军主帅山士奇,可以说是第一个出场的河北名将,首次交锋敌军完败:呼延灼打死石恭,张清打石子使吴可成落马被李逵砍死,呼延灼又伤石逊,石敬、石逊败阵,于是山士奇大怒,亲点三万兵叫战。第二阵,山士奇战呼延灼,石敬偷袭箭伤呼延灼,士奇搠下马,花荣、张清救回,北军扳回,山士奇继斗卢俊义,不分胜败,范全被张清石子打中,史定救回,李逵、项充、李衮杀了袁景达,士奇败被众将保回,卢俊义则活捉了曾全,于是胜负又复扳回。然后是山士奇求救,时迁、石秀混入关,张清、索超等攻打,里外夹攻,大同关告破,山士奇投北而走。观简本两战,首战关胜反劫营可谓优势十足,布兵得当,故而轻易获胜;次战大同关则是棋逢对手,却以里应外合之计取关,可谓巧取。两战在层次上错落有致,显出宋江较120回袁本更高明一筹。但阙文是这段内容的遗憾。简本中从没有说田虎军是骄兵,所以也无贬低田军之举,端的是精兵对精兵,虽胜,也伤了呼延灼这样的将领,让人对田虎的实力刮目相看,并通过精彩的对决引入下文深处。只是关胜解俘给柯太守,几人便无下文,似与后文降将情况遥遥对应,其中自有深意。简本中敌军前线即有山士奇、钮文忠等将领,可见田虎也并不是将精兵良将都放在后方,这和袁本相比可见。诚然,田虎能占据如此地方,当然也不可能在前方都放着如董澄张礼之流。从首战看,两版本各有所长,唯简本似有阙文是为遗憾。总体上简本并没有太贬损田虎军,这是一个大的区别,看来简本今日田虎实为不降宋江之一端在一开始就已见端倪;而袁本也在首战就明确了对“反贼”的切齿之恨,这也决定了两个版本情节的不同发展方向。
水浒人物考之耿恭耿恭是水浒里的一个小角色,但他是120回袁本水浒田虎阵中第一位降将,也是征田虎唯一一个挂掉的将领,可谓与征田虎相始终,其出现在卢俊义第一战攻打陵川时,是守军中唯一的头脑比较清醒,谏阻主将董澄贸然出击者,在陵川城破之际为梁山好汉鲍旭所获,杀人狂突发慈悲没砍了他,于是卢俊义松绑劝降,成为了田虎阵营中第一个降将,接着便带领卢部人马赚开高平城,在首次战役中还是一个关键人物。此后该人又指明盖州路径,使宋江军直驱盖州,自此一直充当向导和顾问的作用,并参加了攻打昭德关的战斗,在与乔道清对阵时逃走,又在威胜之战中被人马践踏而死,终年未知。总体来看,此人是一个能力平平的将领,宋江用他主要是知道田虎方面地理和人物虚实,确也有功而无甚大过(逃走是明知不敌乔道清)。总之,在120回本中,这个人还是一个完整的形象,出场有因,情节有用,最终有果。但在简本水浒中,此人是没有完整形象的,甚至名字是否叫做耿恭都很难说。《汉宋奇书英雄谱》本是115回本与毛本三国的合本,耿恭出场时叫“左恭”,在大战白虎关时又变成了“乜恭”。 104回志传评林、110回《二刻英雄谱》本和115回双红堂刘念莪本则做“耿恭”。但三个版本在大战白虎关时田豹手下的又成为了“快恭”,不再见耿恭名号。本人从水浒吧守株待虎同学那里得到的115回本两处均做“耿恭”。首先,《汉宋奇书》本的“乜恭”肯定不对,因为简本水浒中“乜恭”为“力士四人组”之一应该和唐斌在一起,此时不该出现在轩宗朝阵中,而前面的“左恭”的“左”与“乜”可能为一个字笔误,故两者可能为一个人,这样的话就和守株待虎那个版本中的一致了,只是“耿恭”换成了“左恭”。然两者为一人的结论与评林本、二刻本和刘本又相互矛盾。因为在简本水浒中,除了真正的“乜恭”外,其它名字都只是一见,没有整体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路人甲的存在,“耿恭”和“快恭”有可能是两个人,也有可能是有一处笔误。但本人认为凌州之战和白虎关大战中的是不是一个人并不重要,只当他是路人便罢,对于没有形象的人物,也不必细究。简本水浒田王传出现的人物很多,有形象的人物和路人甲乙丙丁都明显多于袁氏120回本,这是简本的一个特点,且简本在人物名字上还出现了一些混淆的情况,如《汉宋奇书》本的“乜恭”,也有一些人物出场后就没有了下文,可能是原始繁本删减太过造成的,如前文提到的田虎军西陵山守将王庆、王吉和张翔,另外在轮王寺评林本中田虎大将王庆改做了王应,可能是怕与后面淮西王庆相混而有意为之。还有,简本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柳世雄,在没有田王传的100回容与堂本就改成了柳世权,而容与堂本自高俅发迹后再无柳世权痕迹,古典小说人物大多有始有终,这个没有交代的柳世权可能就是容与堂本删掉原始的繁本王庆传的一个证据,也即是繁本本有田王传的一个证据。此外又有人提出王庆就是王进,但这两个人物各有形象,本人认为讹写的可能性不大,缺少足够的证据,还是做两人为宜。通过上面的分析,估计大家也明白本人在此对“耿恭”这个小人物进行考较的意义了,就是为了说明对简本水浒,对待没有具体形象的大量人物,不必要太过认真,只要把握形象丰富的人物就好了,至于凌州和白虎关的耿恭是不是一个人,这个人是不是就叫耿恭或是左恭、快恭,都不必太认真,只要明白他绝对不是“乜恭”就是了。好了,现在还是让我们回到初战后宋江的乘胜进军之战------袁本的盖州之战或简本的金乌岭会战中去吧。
二战形势篇上次人物分析谈到耿恭这个将领,有人提出此人在120回本中壶关之战遇乔道清而逃的事,其实这样的将领我们也不必苛责,耿恭在李逵不听劝阻冲阵之后,选择了和唐斌截然不同的反应,就是马上逃走,是因为他知道敌我之势,在没有任何胜算的情况下采取这个措施也很明智,至于唐斌,当然也是知势者,但唐更看重的是“军士不怯死而灭名”,更有责任和血性,所以就追李逵而去。这个描写可以说是很成功的,反应了不同人在面对同样情况时的不同反应和选择。总之,我对袁本这个人物的塑造还是比较满意的,这是一个原始的创造,因为在简本中他是一个没有形象的人。好了,现在就让我们分析一下第一次战役后双方的形势及下一步的策略。首先看120回袁本的情况:盖州之战前的形势宋江方形势:袁本在第一次战役中,卢俊义连夺两城,基本全歼敌军,并收降耿恭,基本上没有太大的损失,宋江主力随即跟进,在布置防守之后,大军挟屡胜之势,采取吴用“先取盖州,以分敌势,然后分兵两路夹,威胜可破”的方略,兵锋直指盖州。田虎方形势:失城两座,守军几乎全军覆没,盖州几成孤城;并由于许贯忠地图和熟悉地理虚实的耿恭投降,使地利之势顿减,形势不利。再看盖州城的形势:主将:枢密使钮文忠四猛将:方琼、安士荣、褚亨、于玉麟偏将:杨端
桑英兵力:三万同时钮文忠向威胜求救,应该也已经没有了“骄兵”之态。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盖州的守备还是很强的,宋军将面对征田虎以来的第一次挑战。简本水浒的情况与繁本有很大不同,在简本水浒中,征田虎一开始就是激烈的交锋,到占领大同关为止,虽然取得了凌州反劫营的胜利并基本全歼钮文忠部,主力军也顺利夺取了大同关,但大同关守将山士奇部分力量仍得以保全。宋江虽也付出了副先锋呼延灼受伤的代价,但兵力也尚无大的损耗。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当然是更加的频频布置,迎接新一轮更猛烈的对抗。金乌岭会战宋江军策略:本来两战全胜,兵取大同关,宋江应该乘胜前进,但115回本水浒却借吴用之言来了一个顿挫,这是简本水浒布局的妙处,深得缓急伸缩之道。宋江听吴用之言,主力按兵不动,并于远抵玉门关之山林设伏,制定了诱敌和伺机夺关的策略。所以从战争节奏和变化上看,简本已经明显胜出。相比于袁本的一个个攻城战,虽然其各城攻取方式也有所变化,但115回本的反劫营、夺关和小会战更富多样性和紧凑性、刺激性。金乌岭小会战敌方形势:本会战田虎军分以下各部:大同关败军:山士奇部(前战已损石恭、吴可成等将及一定兵力,按损失半数算应尚有数将及万余兵力)玉门关守军:
主帅:田实
将领:莫真、端统军、王石、方顺、于玉麟、杨端、苏吉、安士荣、方春、卢元显、云宗善、吴元、伍完、冯山、夏侯雄、山景隆、沈存安、方琼、盛本、禇大亨、赫连仁
兵力:精兵七万金乌岭守军:
主帅:竺文敬
将领:元仲龙、查升、曹洪、黄训、宋延、沈泽
兵力:雄兵二万飞狐寨守军:
主帅:元仲良
羽翼二将:桑英、昝仝美
兵力:未交代通过上面分析,此次战役田虎军兵力大致在十万左右,战将数十员,这对宋江来说,不能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此次战前吴用定策,虽未如袁本那么好像着意突出,反而更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所以袁本之逊色,就在于一味的攻城对阵,而缺少战场形势和布局的变化,所以就把田王传写死了,这是补写者纯文人经历不可避免的弊病;而简本虽不乏出色之处,确也不少因删减过度引起的弊端,好多人物事件缺乏充分的后续交代,比如此战后山士奇的动向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所以,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繁本水浒原本,目前已经成为了很多水浒爱好者引以为憾的事情,看来称此为中国的“维纳斯之臂”也不为过。我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是结合多个版本进行分析,尽量获取一些原貌了。
二战过程篇(上)----袁本盖州之战上章已经论述了袁本和简本中二次战役前双方力量形势,可以看出袁本盖州城实力并不强,破城当在势所必然;但简本中敌方达十万余军,强帅名将,甲士如云,三军呼应,势若金汤,如无巧计,必难克定,一场激烈的争雄已跃然纸前。首先让我们看一看120回袁本作战的情况:宋江出兵五路,直取盖州,可谓势在必得,第一路花荣,秦明,索超,孙立兵5000为先锋,第二路董平,杨志,朱仝,史进,穆弘,韩滔,彭杞,兵10000左翼;第三路黄信,林冲,宣赞,郝思文,欧鹏,邓飞,兵10000右翼;第四路徐宁,燕顺,马麟,陈达,杨春,杨林,周通,李忠为后队,兵力不详;宋江,卢俊义等其余将佐,统领大兵为中军。可以看出,敌我实力对比对敌方不利,就前左右后四军就和敌方相当了,更何况中军尚有主力,这力量绝对占优情况下,兵发孤城,战争的结果已无争议。敌方钮文忠部力量则处于绝对劣势,只能向威胜、晋宁求救。下面看一看战争过程:先是钮文忠见宋江兵来,派出5000兵出城迎敌,兵力与宋江先锋花荣部相等,将领为主将方琼,副将杨端,郭信,苏吉,张翔,虽兵力相等,结合士气和将领来看,明显是宋军先锋部占优,如此,此方琼出城前的“豪言”也只是给自己打气之言,还有一种可能是他根本就没认清局势,所以无论何种情况,均已落下乘。战斗开始,后面的过程就简单了,斗将,方琼在对阵中连第一路人马中最差的孙立都不如,其余偏将就更不待言,不出意外宋江军完胜,方琼、张翔被花荣射死,北兵败却,钮文忠出安士荣于玉麟部接应败兵,左右相夹,败兵复还,反成三面合击之势,致宋江左右军至方解,北军复败入城。本段这样写,从增补者眼里是增加了战争的曲折性,另一方面也显出了宋江军在优势下并未轻易取得战果,除了夸张了一下花荣之怒和神机之箭外,这段描写对整个战局没有取得太多的作用,反而画蛇添足。钮文忠却在城外战中在不利的情况中取得了还算满意的战果,当然方琼的死也只是说明了钮英雄手下无将可用的状态。总之,首次交锋,钮文忠在不利的情况下把形势勉强扳平,对于势弱防守方来说,也达到了基本的目的,宋江五路分兵的方式已嫌多余,没取得什么效果,现在已经五路合一了。下面的剧情就很熟悉了,是简本最开始凌州反劫营战的翻版,只是简本中的朱武换成了吴用,钮文忠换成了袁本的安士荣,敌方偏将也换成了沈安,卢元,王吉,石敬,宋江方部署将领也相应有所变动。说实话,这段情节描写也没简本凌州反劫营精彩,且最后劫营部队被钮文忠同曹洪石逊救回,只损了沈安王吉二将,兵力千余,另有石逊重伤。至此,钮文忠总损兵仅三千余,五员将(包括石逊)。余兵据城坚守。宋江下一步的对策是围三空一,并布伏兵以防援。特别指出的是空一并不是给敌人留败退之路以弱士气,反而是怕援兵骤至而两面受敌,在这样的优势下,显得保守之极。而且下文宋江确实久攻不克,战力可见一般,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钮文忠的守城能力强大。后花荣反击射死杨端,也只是秀了花荣的箭术而已,并没有给宋卢大军挽回丝毫面子。然后还是吴用靠耿恭的地势之利,屡用疲兵之策,这是阳谋而非巧计。待晋宁援兵来,早有伏军击退,伏兵10000击退20000疲敝之师,于玉麟部接应不上,又被花荣吓破了胆,盖州遂成孤危之城。时迁石秀趁乱混入城中,然后火烧草料场,里应外合,城破,此一段由简本破大同关一节改写而来,不同的是:⑴对方主将的变换;⑵时迁二人进城后到庙中杀一道人的情节简本无;⑶混入城的方式不同,袁本从败兵中混入,简本时迁从树上溜下,石秀未得入,只在关楼边树上摆子母炮;⑷袁本是火烧草料场,外围攻打,趁混乱破城,简本是时迁放火烧楼,石秀炮轰关城,然后下来砍关启门;⑸袁本城破后钮文忠出走为伏兵所杀,只走于玉麟和盛本单骑;简本则山士奇败退至玉门关,并未全军覆没。看来,袁本本是敌军先乱,简本则更加突出了时迁之巧和石秀英勇。经过盖州之战,钮文忠兵败身亡城破,宋江得到了盖州城,但这一段给人感觉主要塑造的不是宋江,甚至都不是花荣,而是钮文忠之才和杀身报国。对于宋江军,反让人感到一种大兵压孤城,几乎无可奈何的感觉。对于时迁石秀的描写文字不少,也未突出各自的特点,总体上看来文字繁化的并不很理想,而简本了了数言,则写出了时迁之盗,石秀之勇,虽文字尚叹润色不足,但亦稍过于袁本,且简本这段发生在大同关首战,而袁本则在两战之后,先后顺序不同也反映了两种版本对宋江军能力的定位。反观简本的二次大战,则是实打实的战力和权谋的较量,两军也是势均力敌,此战的结果也会使人们对宋江军的战力更加高看一筹。下一节,我们将分析简本金乌岭会战的情况,而袁本在夺取盖州之后,也过渡到了李逵梦游天池的平缓章节。钮文忠此人的情况在本节及先前的章节已讲明白,就不必单列出来分析了,在分析完简本战争过程后,将主要分析盛本、元仲良和山士奇等人物,简本在会战中还伏了回雁峰力士四人组的介绍,这是伏线,为文字前后穿插的手法,将在稍后的苏林岭大决战中再进行统一分析,下节将主要关注一关一岭一寨的战事,今天就先到此吧。
二战过程篇(中)-------115回本金乌岭会战(一)金乌岭会战,在115回刘念我本中只有一回长短,且中间又插了回雁峰等伏笔,论篇幅不大,但却是征田虎篇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这次会战,开启了田虎诸将树倒猢狲散的潘多拉盒子,承前启后,使行文顺利过渡到下面琼英为代表的投降集团的出现。在论说金乌岭会战之前,还要说明一下几个问题。首先,近来看了一些水浒的研究文献,发现对于版本的看法还是有基本的定论的,120回袁本特别是袁本的田王传部分,国内方家基本上是避开不谈的。至于现在的通行本120回水浒全传,也并非袁本真貌,基本上是郑振铎的校订本,专业圈子里习惯上称做郑编本。本人粗略的看来,郑编本除了一些“校改”外,有些内容比真正的袁本还是要粗略些的,原因就不多讲了。大陆以外的专家则对袁本和编本多有腹诽,特别是吴幼垣称袁本为“假上添假”的十足的赝本。大陆方家因为和郑千丝万缕的关系,基本保持沉默,但字里行间也能看出他们自己对袁本的看法。所以,研究田王传拿袁本这个“改并本”说话是毫无意义的,但本人觉得也不能因此完全否定了它,因为研究考虑的是“真假”,而鉴赏考虑的主要是“文心”,所以我打算本文还是继续写下去,对120回“改并本”的“蜕变”的田王传从整个水浒角度来分析其文笔和架构的可取之处和不足,而认为其为货真价实的“舛伪本”而避而不谈是不科学的。同样因为目前由于某些特殊原因国内郑编本又成为货真价实的通行本,而在分析问题时动不动拿该本或袁本来“说事”,更是不科学的方法。本文对袁本的分析也是就事论事,对于袁本在王庆出身传等地方出现的原则性错误当然不能不说,同时对袁本在文笔上的优胜之处和布局安排巧妙的地方,我们也应该从纯文学的角度承认它。其实,如果袁本田王传作者要写一部全新的小说而不是在水浒上改写,能写成一部特等好的小说不敢说,但写一部一流的小说还是绰绰有余的,我们也不能对其妄自菲薄。回头再看一下“简本”,目前国内外方家一致认为简本均为劣本,无有善本,但故事是真实的,当然对王庆传自出身之后征讨部分还有些争议,但也无妨大局,是总比袁本更真。所以做研究的均以简本田王传作为田王传的真本,但它离善本还差很远,是十足的“删本”,其中评林本留下了太多的余象斗的痕迹文献价值不大,综合来看,还是115回的刘念我本和姑苏映雪堂本较好,而最早的插增本因为均为残本,文献价值很大但阅读价值就难说了,所以本文中115回简本确定下来有争议处大致以刘念我本为准。简本因为文字删的太简,所以读时不能拘于文字语法,要用心神去看,而整天根据主谓宾分析非说张清一石子爆了花荣的左眼仁的写法不对,或拿危昭德一下砍了自己马腿不对来说事的人,不足与谈简本水浒,因为真正读书的人是绝对不会这样认为的。先有语言,后有文法,这是颠补不破的原理,既然人不会领会错,就不要用文法去指责它,这是对文章的尊重,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抓住真正的“文脉文心”。另一方面,文字上和构篇上因为删略所致的不少漏洞,也是我们应当重视的,比如说有些记述如流水账,有些有因无果,有前无后,或有果无因,有后无前,也是我们应该正视的。其次,一部作品,就比如是一个生命,我们要像欣赏生命一样的去欣赏它,像享受生命一样去享受它,宏则至大,微则至细,但如人体有经络气血一样,文章也有经络气血神韵,这是我们应该主要把握的,次一级是行文,再次一级才是文字。我们拿这个原则分析古典小说,就会有不同的感受,读古典小说,也要用《文心雕龙》的方法去分析它,也要用《典论。论文》的理论去衡量它,如是才能读得懂。看到网上纷纷芸芸的名著排名,我觉得首先关注的更应该是你到底读懂了没有。当然具体到某一方面,还是有高下之分的,但即使整体差强的作品,也可能有突出的优点,所以说文无第一是有道理的,但另一方面,文无第一也要分出个状元探花,总体上的高下还是有的,我认为《水浒》《金瓶》为古典小说中的太极阴阳鱼,至今无有超越,这便是状元探花之别,但我同时也承认《红楼》在某些方面有超越之处,但《红楼》之败,是败在有意无意之间,有色无色之间,《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当作如是观”。这方面还希望感兴趣的朋友多多品味。具体到水浒,这120回袁本和115回刘本的比较,也要把他们看做两个活生生的生命进行看待,才能看好。所以我做的工作是先梳理神思脉络,再看气质行文,次看收官锻字,至于孰好孰劣,自在神而明之。我分析的主要是“文脉”,而不是“真假”,如果非要强调真假的话,我在这里千辛万苦的比较一个“劣本”和一个“赝本”的文字,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气苦的事。
再次是批注问题,刘本未见什么批注,袁本批注也很糙,所以我也没有参考,其实读书的时候,读批注有时会激发灵感和认识,有时也会限制思维的广度,从另一个方面看,为了搜寻自己的体悟时,读读白文也许会更好,所以,本分析本人基本上也未受太多的他人的影响,只是我知故我在。没有再次了,要有再次,就再次感谢一下给我提供资料和帮助的网友们,以及支持我的网友们吧,特别感谢的是评评SS和守株待虎同学。好了,让我们继续回到刘本之中,揭开那个潘多拉的盒子吧。这一回的回目是“盛提辖举义投降
元仲良愤激出家”,出乎意料的在回目中用了两个田虎将的名字而非宋江方人选,这是很有意味的,而“投降”和“出家”也给出了田虎诸将的两个出路,要么是轰轰烈烈的降,如盛本和后面的琼英;要么是静静的走开,如仲良和方琼(简本里的方琼和袁本结果不同),否则只有死路一条。首先是军师吴用布置战略:且按兵不动,山士奇败去,必有兵来。我先分两路军,远抵玉门関,山林深处埋伏,等他兵至与他厮杀。令人飞报,伏兵就那里杀入関去,唾手可得。后面就是战略的执行了,于是宋江布置各路兵马。山士奇败归玉门关,田实的第一反应是“差猛将复夺大同関”,尚是自矜之言,而石敬分说张清石子厉害,是呼应前文石击范全及照应后文夺关打将,但此说仍是有防将而无防谋,所以宋江兵到,田实自恃兵多将广,自有“骄”的成分在内,于是为吴用计策打开了方便之门。田实命端统军率六员将五万兵出战,则关内剩下兵力为二万人。而宋江军负责诱敌的卢俊义部为八将一万人,与出阵的端统军的实力比为1:5,处于明显劣势。从兵力上看,田实之意并不只在于迎敌,而是夺回大同关,所以说从一开始他就上当了。然后对阵,马麟诈败走东路寻呼延灼,董平复战莫真,后王石战董平,董平诈败,方顺引军追30里。两军按住不动五日。后端统军又令追赶,于玉麟、杨端谏阻未果,又追30里。加上文中前面的追30里后复回等情节,这段诱敌过程,可谓不急不徐,曲曲折折,甚是有味。可是得意之际,转眼作者就又出了一个错误。这马麟到呼延灼处(尚能统兵可见上次受伤不重),说端统军追出300里(守株待虎同学提供的版本)后让呼延部出兵扣关,却又是诱敌之意,等田实追远则令鲁智深部夺关。呼延部随即杀回入关,这段的策略很巧,可错就在那个三百里,不知从何处来,上文已言明玉门关在大同关九十余外,若端统军追出300里,必是向斜里追去,而前文又明言端统军要追去复夺大同关,想来想去,也不知端统军要追到什么位置。但据前文看,目前他应该在离玉门关60里处。可马上呼延灼就通知鲁智深部埋伏,自己就率军扣关了。所以那个300里真是无稽之谈。考刘念我本、《汉宋奇书》本,三百里作二百里,《二刻》本做“赶我一百里远”,评林本也做“二百里”,从文献上说当以200里为妥,但200里看来也是与事实不符,这个只能见仁见智,虚虚实实来看了。卢俊义诱敌,这是一个虚打,这虚打用了1万人。呼延灼叩关,又是一个虚打,这虚打又是3000人,文章反复之妙在此。军至,田实大惊,急派安士荣部出城迎敌,关中守军又一次被分兵,依石敬“引大军迎敌”之言,则城中兵将当又分出太半,当仍存万数左右,七万守军就这样被分割,使玉门关处于了相对空虚的状态,等待他们的将是雷霆一击。安士荣部出战,呼延灼部的诱敌又与卢俊义部不同,首先孙立打死苏吉,安士荣被激怒,孙立战三十合又走,安士荣不赶,扈三娘又战二十合而走,这安士荣终于忍不住追出,被张清石子打下马;云宗善追一丈青,战二十合一丈青走宗善不赶,张清出阵,宗善大怒抡斧就砍,不想被张清一石子打下马被石敬牛万春救回;连打二将,此时方呼应石敬要小心张清石子之言。牛万春纵兵掩杀,呼延灼且战且走,这次诱敌和卢俊义又有不同,是诱出和损耗并举。解珍解宝纵炮击关,牛万春急回,牛、石二将急走不及,鲁智深、武松、李逵已砍入关中,这次诱敌有点猫逗老鼠的感觉,只到鲁智深部砍关而入,我军大功方得告成,李衮杨林捉云宗善,凌振砍了石敬,解珍杀吴元,邹润搠伍完,朱仝雷横捉冯山,扈三娘捉卢元显,李逵杀王石、史定,杜迁杀牛万春,孙立捉山景隆,邹渊杀石逊,史进杀夏侯雄,解宝杀沈存安,李应杀陆辉,山士奇不知去向,方琼、盛本、褚大亨、赫连仁领三五百败兵败走金乌岭,猫逗老鼠的游戏宣告结束。从上面的敌将名单看,大家也会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个是这个王石本随端统军和董平交手,这里无故出现在玉门关被李逵杀死,前文没有交代,这是简本的一个纰漏;第二,漏网之鱼山士奇不知去向,下面就要消失一段时间,从此,为田虎忠心抵抗的山大将军就不再存在了,等他再一次出场时,就是琼英投降集团的一分子了,中间许多变化未有交代,前后立场的转换让人感觉不免有些突兀,这些,应该都是删减的缘故,但尚未影响总体架构。计夺玉门关,远处的端统军急回关下,被卢俊义伏兵追杀,董平杀方顺,邓飞斩于玉麟,郝思文捉杨端,卢俊义擒端统军,三处合兵,鲁智深擒得田实,李逵提两个人头到(谁的人头呢?前文只莫真未述及,另交代玉门关将领中又有方春未见行文之中,想是此二人之人头),宋江到关,将擒得敌将全斩。至是,玉门关七万精兵,只走得方琼盛本等三五百,其余全军覆没,宋江以少胜多夺了玉门关,金乌岭、飞狐寨已成孤立的堡垒,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宋江倾斜,这段行文让人感到最出色的角色不是卢俊义,不是呼延灼、鲁智深,也不是宋江,而是军师吴用,战场过程一如吴用预料的原版,这是不写一文而自出彩的手法,明显比袁本大张吴用的写法更加高明。好了,金乌岭会战的第一阶段以计夺玉门关的胜利而结束,潘多拉的盒子尚未开启,且留待下文分解吧。
二战过程篇(下)-------115回本金乌岭会战(二)玉门关的胜利,给了田虎军一个沉重的打击,七万精兵灰飞烟灭,一盘残棋已然无法收拾,情节自然过渡到金乌岭的战事,但在论述这些之前,还要对前面的内容做一个补充。描写方面,玉门关战斗里面耀眼的还有一个内容,那就是张清的飞石。写张清的文字,这里并不多,甚至张清连一句话都没有讲,但这部分内容依旧传神。看打将时的轻挑缓逗,简直是一种享受。这绝对是高手的传神之笔,活现的是聪明伶俐,沉稳狠辣,确又不与前面章回写张清形象相左。同时让我们也回头看一看120回袁本的盖州之战,回目就挑明叫“振军威小李广神箭”,是应该主写花荣,那么就让我们看看写花荣的笔墨。写花荣,袁本第一次是孙立斗方琼,张翔见方琼不敌孙立,先发暗箭,激怒“神臂将”花荣,说了句“贼将怎敢放暗箭,教他认我一箭!”,射翻方琼、张翔。第二次是花荣随宋江巡城,被杨端等看见,杨端先射,花荣接箭反射死杨端,然后大叫“鼠辈怎敢放冷箭,教你一个个都死!”,然后取箭要射城楼,守兵被吓杀,花荣冷笑道:“今日认得『神箭将军』了!”。我们且看这两段描写和几句话,对比前面章节写花荣处(如射卢俊义段及其他对敌场面)是何如?相信每个人都有些分辨了。其实,我觉得这样写也没有什么错,只是有时确实写过了反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鲜衣怒马,簪帯红樱,应是花荣的主要形象,同时还要有一丝内在的执念。无论如何,花荣也不是愤怒青年,即使写“怒”,也要服从于写“英”,写得内敛些可能会更好。总之个人认为这一段写花荣,确实没有简本写张清的文字好。还要说明一点的是,115回刘本玉门关战后,文中说宋江把擒得敌将全斩了,但后面河北降将又出现山景隆等,看来“全斩”只是痛快说话,其实有些还是降了未斩,但什么时候降的,文中无有交代,所以我们认为揭开投降散伙超级潘多拉盒子的功劳还是要算在那个有明确交代的,千里迢迢不远数百年从三国穿越而来的将军身上。好了,玉门关已下,下面的战斗就简单了,因为宋江军已经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剩下的就是要看战果了。于是卢俊义自告奋勇,领六将直入云谷口下寨。这一仗打得很简单,简单的原因主要是竺文敬是一个十足的蠢货。宋军挑战,蠢货大怒,不听玉门关败将方琼苦劝,带兵15000下山摆阵。不出所料,摆阵完了就是败阵。首先董平伤黄训,然后是韩韬砍死宋延,竺文敬大怒要夺回一阵,但由于他虽抡圆了斧子,还是被认为不够看,只梁山的账房先生蒋敬就出来和他先周旋了数十合,然后蒋敬、马麟双战他,再然后是彭玘上阵,沈泽接住,董平又当住沈泽。正在厮杀眼花缭乱之际,吴用迁呼延灼六将援军到达,竺文敬被张清一石子打中太阳而死,结束了其蠢货的生涯。沈泽被彭玘刺死,卢俊义挥军掩杀上岭,先刺死元仲龙,然后双战查升、曹洪,方琼、盛本上来围住,却又被张清石子打了一个(不知是谁,此种文法直叫人飘忽不定,当是张清眼里,不管是谁打了一个再说),卢俊义乘势刺死查升,擒了曹洪,玉门关三败将又望风北逃,乱兵中死了敌将黄训(受伤的好处),卢俊义于是夺了金乌岭,这一仗没有计策,没有迂回,简简单单,也有简简单单的妙处,是目前宋江部已经不必巧设机关,实力在握的写法,直接就是摧腐拉朽之笔。然后被捉的曹大将军就迫不及待的发表了意见:情愿投降!这一句话很重要,它决定了整个征田虎的过程,这就是潘多拉的盒子。有些情节本身就很有意思,有些情节则需要通过上下章回许多内容来进行回味。于是,难道曹洪就没有想想以前的降将的下场?在此之前,凌州关胜战钮文忠部所降四将,让林冲押送到了柯太守处,然后就没有了下文;大同关所擒曾全,也没了下落;玉门关战场上所擒诸将,被宋江全斩。所以对曹洪来说,投降的结果是什么,此时他自己是需要好好考虑的。
或者可以说他是一个勇敢的投降者,坦坦荡荡的投降者;或者是一个拿命下注的赌徒。他面对的是卢俊义,下一步还要面对宋江。他绝对不是一个怕死者,这个以后他也用行动作出了证明,他有的只是忠义,他投降也只是义,如果卢、宋有眼光识人,卢、宋就不会让他死,而如果他是贪生怕死的,那卢、宋也不会让他降,宋江军所擒敌方将领,主动或被劝投降的不少,被咔嚓了的和被押起来的也不少。由上看来,投降还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曹洪表示投降后,那卢俊义的反应是什么呢?大喜。看来我们的曹大将军赌对了,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有赌,他知道卢俊义的决定,也知道后面宋江的决定。我们可以想象卢俊义和曹洪目光相对的时候这一切就决定了。既然投降成功,拜谢不杀之恩后曹洪就自告奋勇的介绍了苏林岭和白虎岭的情况,并主动要领宋军取苏林岭,不知不觉中又为下文伏脉,交代了白虎岭兵多将广,有10万兵力。结构紧凑之极。卢俊义将曹洪投降报知宋江,宋江授曹洪河北开路先锋,统骁骑四员:张清、丁得孙、董平、龚旺,三千兵马前行百里下寨。可谓弱帅手下尽是强将啊。但我们也不能说宋江是绝对对曹洪不放心,宋江相信卢俊义眼光,卢俊义识得曹洪,曹洪也识得卢俊义,这样,曹洪痛痛快快的请降,没有一丝胆小怕死卑躬屈膝的味道,反而成了英雄惜英雄,又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田虎无道,将不归心,宋公明则是人心所向。这样写还显示了宋、卢的眼光不凡。一个投降,一石三鸟,写得痛快,再加上后面东鹫岭上独火鬼王一段,我们就更加明白现在留下曹洪,等于就是留了宋江的一条命。几部分文字遥遥相对,才觉余香满口。曹洪降了,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于是马上就有了效应,那刚才还在疲于奔命的盛本听说曹洪降了,马上也率兵来降,那玉门关的五百残兵应该着实庆幸一下捡了一条命吧。行文先介绍一下盛本情况,说本是恶了高太尉,欲上梁山无门,才投在田虎手下,这一个洗白,其实不仅洗白了盛本,也提高了梁山的门槛,接受盛本投降,再次证明了卢俊义宋江的眼光,盛本之所以投卢俊义而不直接找宋江,一是曹洪投的是卢,再者毕竟是老相识嘛,好说话。盛本之降,回目上就明标出了是“举义投降”,就不再多说了,盛本以后也是宋江的得力大将,南征备战,功劳不小,最后化作了越江城外江上的一缕忠魂,自不必说。卢俊义兵夺金乌岭,收降二将,相对于120回本耿恭之降,写的是更有力度。耿恭之降,没有什么其他的文字,也就没有了这么多的意味。大概耿恭在征田虎中的作用,是从简本征王庆中的潘讯移植而来,但人物形象远无潘讯丰满,因为好像他就没有一场着重的戏,只是一个泛泛的人物得过且过了,最后死的也普普通通:乱军之中。由此可见,袁氏改并本田虎部分应该出现在王庆部分之前,王庆部分是最后插入的,由于简本中王庆部分的主要章节如越江之战部分被移植到田虎部分(水灌太原),所以在没有素材基础和观念失误的情况下,袁本王庆部分就成为了全书最大的败笔。行文至此,作者却笔锋一转,借盛本之口介绍了回雁峰情况,又是一个伏笔,这是短伏,因为下回就转入正文,伏笔也长短参差交叉,布局精妙。唯惜这段文字简略,否则当是全书中的神采之处。然后卢俊义自然是要盛本去劝降力士四人组,盛本却说“曾与他争战,我去无用。”这也不是闲笔,一是将行文从回雁峰拉回,另一方面能和唐斌的力士四人组交战,也显出了盛本的价值,毕竟写到这里,盛本还一直是跑路将军来着。然后宋江到,盛本拜为兄,吴用定招降唐斌大计。然后一个“却说”又将行文拉回,开始叙述田虎军的情况。这段文字本来应该是十分优美的部分,因为删减到现在这个样子,诚为可惜,但即使如此,也可看出这部分架构恢弘,章法严谨,行文灵活,若有足本,当是神仙文字,惜哉惜哉,现在也只有看着“劣本”聊慰饥渴了。
二战过程篇(终)-------115回本金乌岭会战(三)金乌岭失守,可怜的方琼又败走飞狐寨,于是元仲良领诸将及兵马二万反攻金乌岭,徐宁初战,与褚大亨战20合,张清一石子将褚惊走;昝仝美抵住徐宁,60合徐宁力怯而走,昝仝美追出被张清石子打下马,徐宁回马擒之,汤隆挥军掩杀二十里,北军兵败。仲良回寨,又发现寨后被李逵、李衮、鲁智深、武松引五百牌手攻打,桑英战鲁智深十余合被李逵的牌手砍断马腿,两个步战数合后方琼助战,被鲁智深打伤左臂而走;徐宁兵马又到,汤隆、史进战仲良,张清、徐宁掩杀,北军大败,桑英被武松、李逵杀死,元仲良被汤隆打下马徐宁抓住,禇大亨、赫连仁、方琼领二千人落草去了(三人如此做结,可谓意想不到,但自此已然脱离田虎势力,也算一个结法)。金乌岭会战宣告结束。然后是解擒得二将见宋江,宋江这次是执意不杀,反复劝降未果,仲良反复求死也未果,于是宋江欲设宴,仲良不受,只得去天王堂出家,昝仝美则回家养亲,这又是一种结法。简本水浒极言仲良忠义而不降,此种结法同样给了此类田虎将领另一个出路。总之,以方琼为代表的落草、仲良为代表的出家、仝美为代表的回家,这些形形色色的出路,是袁本中所无,袁本中对于敌将,只有两个结果,要么是降,要么就是死,相比而言,简本则给人一种错落纷繁之感,而且将忠义赋予田虎将领,并不如袁本一概以反派看之,在思想上反而是一种进步,表达了草莽之中亦有忠义的观点,而不是对反贼的一味深仇大恨。袁本的观点,大概可能和改并本成本当时社会流寇横行,文人阶层的思想偏激有关吧。所以从这两种版本的不同态度,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思想的某种变化。宋江从对擒得将领的“全斩”到对待仲良的不降也不斩,文中的含义还是值得品味的,不降也不斩,是知仲良忠义,从而也体现了宋江敬忠敬义的精神,并反衬了宋江的忠义。这种对被俘将领的处理方法,可以和卢俊义对曹洪和盛本的处理办法结合来看,情况各不相同,写得错落有致,而以忠义贯之,应了水浒忠义志传的总题,明的是写田虎诸将,实的却是写宋江卢俊义。这是反衬写法的妙处,读者自该深深体味。金乌岭会战,应该是田虎传中写得比较漂亮的章节之一,作者手中的神来之笔,虽经屡次芟夷仍能从断续的文字中透出难得的光彩来,给了我们莫大的精神享受。会战结束,行文自然一转,由戴宗联络关胜,交代出盛本所说回雁峰力士四人组,呼应前文,启动下回文脉,故事自然顺入下回回雁峰的章节来。金乌岭会战中所描述的河北将领,曹洪已经在前文中叙述清楚,这个人在115回刘本中是一个形象完满的角色,而在120回袁本中则是盖州之战的路人甲,盖州城破就死于乱军之中,更不用说与王庆传中情节呼应了,所以也没有可进一步论述的;简本中盛本在此回之后,历随宋江征战,最后在征王庆时哨探越江城被发现,苦战之后盛本受伤而死。120回袁本中盛本则在盖州之战中逃走,后来在襄垣之战中被扈三娘所杀,方便了叶清和琼英的密谋,总体来讲也相当于一个路人罢了;方琼前面分析已结,不必细说;赫连仁当是袁本中的郝仁,这种人同名异的情况在简本和袁本的对照中还会经常见到,一般从行文中也不难发现他们的对应关系,也不再细述;120回袁本仲良、竺敬和115回刘本的元仲良、竺文敬相对应,当是一人,袁本中两将均随山士奇镇守壶关,在关破时同时被杀,没有什么特殊的情节,也无比较的必要,至于山士奇在两个版本中都是很重要的人物,稍后在袁本壶关之战后再进行详细的论述,兹不赘言。至于田实,两个版本中内容都很简单,也没有专门比较的必要,如此这一部分内容也就就此揭过吧。经过金乌岭会战,田虎的力量遭到了重创,但仍有相当的实力;宋江军取得了胜利,魏州城已然在望,但田虎已经布置兵马,推进到魏州城下,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苏林、白虎二岭,一场新的鏖战帷幕已经拉开,但为了和袁本保持差不多的进度以便进行比较,还是让我们先看一看袁本在盖州之战后的一些情况吧,袁本在盖州之战后进入了一个舒缓阶段,在这里顺其自然地加入了李逵梦游天池的桥段,此后便是宋、卢分兵,两路进军。首先,还是让我们先分析一下李逵梦游天池的内容,然后过渡到下一次战役------壶关之战。
李逵梦闹天池篇120回袁本在盖州之战后有一个平缓的章节,就是李逵梦闹天池,这个章节从总体行文上看,可以说舒缓有度,调整了小说的节奏。首先写了宋江入盖州城,论功行赏,然后写张清归来,点前面伏线,启后文张清琼英之文,这部分没有什么更需详细论述的,从略。然后由张清归来引出宋江元旦聚首之言,使行文平缓过渡,此写作手法,一箭双雕,承前启后,已夺《石头记》之先声,可见改写者也是颇负大才者。于是次日开宴,总梁山92头领加耿恭,只除前面分派各城守将外均已到齐,场面可谓隆重矣。同时在宴席初让宋江又点出未到头领,可谓滴水不漏,一个不剩。所以我说如果要改写者单独写一部小说的话,当是上品无疑,奈何在《水浒》上敷衍,可惜可叹!欢庆非只一日,于是又过渡到次日游春,反撞上了一场春雪,怎脂砚斋一个“好看煞”了得!作者才华再现,偏于此突又出“地文星”萧让一篇诗意文字,乐和一叫,李逵一闹,简直让人忘记了这是大战之余。于是又引出了宜春圃一段文字,及宋江的沧桑感叹,随即笔锋一转,千钧之力反落到李逵的酣醉上,开启了本节正文。我恐《红楼》从这篇文字所学不少,可惜了作者大才。李逵已是睡去,却又“一转念”,真是过渡到梦境了然无痕。“雪兀是未止”“原来无雪”“忘了带板斧”节更显得似幻似真,笔法圆转有方。然后李逵撞至天池岭,遇人言“得意处”,逗出下文。总之,行文到此,此回文字笔法还是在极高水平,其势直压红楼。然后李逵到那庄院打抱不平砍人,“不禁砍”却单走了一个,李逵却到了里面,踢开门见两老人,然后说明因由,老者置酒答谢,和前面醒时酒对看又是另一光景。然后老者许女,李逵踢宴,李逵追人,反撞入文德殿,直是一番醉话梦话,却酣畅淋漓。然后是李逵上殿拜皇帝,“啊呀,少了一拜”,这个我以前也分析过,是神三鬼四之说。然后天子赦免李逵杀人,又封“值殿将军”,李逵欢喜言“皇帝恁般明白”,当然因为“少了一拜”,这些也当是“鬼话”。后来李逵杀四奸臣,闹殿出殿,遇秀士,点出“琼矢镞”,又是亦真亦假。然后李逵见娘,砍虎梦醒,与众人说梦,说“快当”者均是李逵一路,武松、石秀、鲁智深也。真是行文妙极。然后点出“琼矢镞”,写张清、安道全默契,直引出数回后灰线,真真好看煞!这一段文字,除了作为下文的伏线外,主要说明了梁山诸将和朝堂的格格不入,为后面的悲惨结局张本,可以说这是一段神仙文字,这是改并本的一个亮点。这段文字反映了作者对梁山的同情,也反映了对朝廷及奸臣的失望,这与作者对田虎王庆的贬低也不成为矛盾,由于作者对田王造反者的态度,则作者对梁山的前途也只是抱有同情,最多也只有“学取鸱夷范蠡船”感叹,殊不知目前的宋江等已经没有了“学取鸱夷范蠡船”的余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本段精彩章节结束后,便是宋江军兵分两路,前面的欢庆,只是在“分”之前先写一个“合”,更见行文之妙。首先先分派了路线和人员,然后和卢俊义谁走哪一路却由“抓阄”决定,直是小儿游戏,这一涉及战事,作者就又表现出了写作上的缺憾,看来作者是不善于写战争者。抓阄已定,则行文过渡到分兵后的首次战役------壶关之战。在壶关之战之前有一个小插曲,就是阳城军民擒缚阳城沁水守将来降之事,军民相迎还算罢了,只是宋江因两守将“知天兵到此,不速来归顺”为由斩之,这与以前宋江解绑下拜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免有宋江当时为寇时又是如何的感慨。这也表达了宋江已自认“天兵”,田虎为“草寇”不值一看的心态,不知宋江自思过去又是何如?当然这里我可以“田虎无道”简单的解释,但作者这种写法,客观上也造成了贬低宋江的结果。我考虑作者又自坠云里雾里的根本原因应该是其本就对宋江有着矛盾的心态所致。然后是真正的分别,宋江辞别卢俊义、花荣,先交代了花荣守城布置,留下话头,然后宋江进兵,却于途中又呼应出天池岭,通过耿恭说明此山灵异,更为李逵梦扰天池增加了一分神秘色彩,这种照应之法,非炉火纯青者难为。此节以后,行文正式进入分兵后的宋江第一战----------------壶关之战,壶关之战是决战前的最后一战,将在下一节详细论述,然后将对简本和袁本的山士奇作一个总结。关于决战,当是双方最精锐的部队的碰撞,是双方实力的最后角逐,如是则表现在双方精锐尽出的态势,我总结田虎传全文,觉得应当以乔道清的出场为其标志,袁本则是随后的昭德关之战,简本则是苏林岭白虎岭交互战,袁本自然决战在山西,简本则以大名府临近的魏州城为中心的河北地界展开。决战之后,便是收官之局,整个田虎传如是。
河北将领之山士奇情节至此,河北将领山士奇的主要内容已基本结束,现在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个人在两个版本中的表现。袁本中山士奇出场的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是在壶关之战中的表现。上文已经有叙述,这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武力上与林冲战50合未见上下,且在防守布置,临阵机变上均有不俗的表现,可以说是一个优秀的帅才。士奇与林冲战50合竺敬欲助阵,可以认为士奇之武可能仍略逊林冲的;而统帅上面,如果没有唐斌的反水,可以说其防卫策略仍是可圈可点的,没有什么明显的纰漏。这样一个将领,以后的命运是怎样的呢?原文交代,山士奇丢失壶关之后,没有逃回后方,而士奇所求威胜援兵也及时抵达昭德关,所以士奇之败没有对全局造成太大影响,这是他及时求援的收获,不回后方而纠合浮山当地人马复攻盖州,表现了他虽败仍欲于原地翻盘的刚硬心态,不料却在不利形势下被花荣活捉,于是就降了花荣,具体如何归降文中没有详细交代。然后花荣将其引到宋江处,宋江置酒接风收买人心自不待言,说明宋江还是赏识士奇的能力的,否则宋江岂不言“知天兵到此如何如何”呢?士奇降后,随宋江征伐王庆,由孙安统帅参加过宛州之战,后随卢俊义征至西京城外,闻敌援兵,卢俊义帅众将过平泉桥至龙门关十里外迎战,士奇首战戮死卫鹤,后被酆泰一简打下马,又一简杀死。这些都是简要叙述,只是交代了人物的结果,对形象塑造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反衬了bug武将酆泰的勇武而已。所以说,袁本的山士奇只是这壶关半回的形象。115回刘本中,山士奇出场较早,为宋江征田虎首战大同关主帅,一出场,即与呼延灼战30合不分胜败,后石敬射伤呼延灼,士奇搠其下马,使呼延灼受伤;后士奇又与卢俊义战50合不分胜败,因战事不利退兵,当不是一勇之夫。后士奇申文求救,反被石秀时迁潜入关中里应外合而失去关隘,士奇逃至玉门关,后关破不知去向。后来士奇出现在卧底的张清军中,曾言乔道清若不降宋即就缚他去作进见之功,是此时已经被张清琼英劝降。归降后随宋江参与了白虎岭对田豹之战。在征王庆分兵时,山士奇为宋江部四十万游骑统领;在洮阳之战中进攻南门,乱军中山士奇被敌楼上火坠下烧死,死的不可谓不惨。由上面的事件可知,山士奇在简本中的武力要高于120回袁本,但简本中对其守城过程中的策略和统帅能力叙述的较少,但他能为40万游骑统领,则其统帅力也当不一般。所以基本而言,山士奇在袁本改写时占用篇幅比较集中,形象也较生动,但武力和统帅力可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刘本则少有表现其统帅力之处,只知其强,但写得很粗,且在投降时没有过多叙述,好像自然而然跟着张清琼英降了宋,且是降宋的坚定代表,中间许多润色处均未有表现。至于死的方式,袁本就有些太离奇不着实际,虽然其武力较简本缩水,但被酆泰斩的也太轻易些;简本被敌楼着火下落烧死,冤是冤了些,但也不失一个合理的死法,因为后面死得冤的人还有不少呢。由上可见,袁本前面描写山士奇还是成功的,将一个简本中写得很粗的武将细化了不少,但在征王庆中因为自己添加的bug武将的出现,将其死法写得一塌糊涂。好了,山士奇的内容就这些了,关于征王庆中bug武将的出现对小说整体造成的极度危害在下文还会继续分析,这也是袁本王庆传的第二大失败(第一大失败为王庆出身)。接下来还是让我们回到田虎传中,结合简本众英雄大会唐斌的行文,分析一下回雁峰力士四人组,即唐斌、文仲容、崔野和乜恭四个主要将领。
大会唐斌篇刘本的第八十六回是一个很重要的回目,在这一回里,作者爆发了其写作的深厚功力,采用了多线并进的万壑如流,千峰迭起的手法,事虽繁却大有章法,不能和后世的所谓“花开千朵,各表一枝”等同日而语。在谈这个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其他的小说对情节的处理。先看一看袁本《水浒》这部分内容,是顺序来写的,先出乔道清,孙安,然后乔用明写,孙用暗写,两线合一于孙安劝降乔道清处,而此时琼英方出,条理还是很清晰的;再看其他小说,比如《蜀山剑侠传》等都是续完一段转入下段,也有叙述完此人此事又说彼人彼事的,是“各表一枝”的写法;《红楼梦》也有两线甚或三线并进的,甚至也有同时挑起两线的,但主要还是以明暗线为主,而如刘本《水浒》这样同时挑起多线,嵯峨群峰且井然有序者在古典小说中还是很少见,这确实要靠构篇的强大功力作为支撑。八十六回本应接前回顺写回雁峰情节,却在宋江“贤弟若去,事必成矣,可善觑方便。”并进行相应布置后忽一顿挫,将此线截住,借布置兵马将情节转至苏林岭战事,引出孙安、乔道清,并述及池方被擒投降一节,借池方之言再引出琼英,正在错综纷乱之际,笔锋一收,转回回雁峰大会唐斌。这里回雁峰是一线,孙安是一线,乔道清是一线,琼英又是一线,然后再穿插上池方一个辅线,几条线相继而起,却浑然一体,其中回雁峰是近线,但唐斌又牵扯到魏州城一条伏线;另外几条新起之线,池方为结合诸线的辅线,较小而近,却使各部分情节结合紧密;另外三条均是远线。几条线此起彼伏,随手撩拨,使得情节缤纷呈现,精彩不断,呈现出万壑如流,千峰迭起之势,姑且将这种写法名之为万壑千峰之法。苏林岭白虎岭交互战是决战的一部分,为了整体起见,就将它们放在下面战争细节中论述,这里先将回雁峰这条已经在上回挑起的明线进行分析一下。本回开始讲关胜戴宗来见宋江吴用,言及关胜欲说降唐斌,然后宋江令呼延灼、花荣、张清、单廷珪、魏定国、朱仝、雷横、盛本、索超、戴宗领一千马军同往,留王英、一丈青统军三千守金乌岭,给关胜如此强阵容同往,且特意派出曾与唐斌交过战的盛本,其意明显就是能降则降之,不能降则取之之意。果然关胜至岭下屯兵,对盛本一番话,道出了这层含义,也显示出了关胜完全领会了宋江的意图。好个“在他寨内见景生情”,凸显了关胜之智勇。关胜上山,报蒲东故人相访,这是试探之词;然后唐斌认可“蒲东故人”,关唐相见,很是默契;关胜直截了当将自己情形全盘拖出,到后来只说相投烦指路径,这是二探;唐斌不辞,言与兄弟商议,此非托词,乃见力士四人关系之密;然后文仲容表态,关胜言若成大功,宋元帅必当保奏天子,必封重爵,这是三探。唐斌大喜,言当效力,于是事成八分,然后便是酒席,酒至半酣,关胜来了个“实不敢瞒仁兄”,却说同了几个弟兄“欲取白虎岭”(事已昭昭,偏如是说,极可玩味),乞取兄弟上山,诡之甚矣,这是四探。唐斌令崔野邀花荣等而不拒,则招降已成十分,欢饮之后,唐斌烧寨下山,来见宋江,宋江摆酒,然后唐斌对宋江说出自己来此经过及对宋江的仰慕,然后宋江与回雁峰四力士结拜庆贺,宋江写表讨新降将官职及知会宿太尉等等,如此,回雁峰四力士终归宋江麾下。这段文既是写回雁峰四力士,也是写关胜之能,关胜之智;上山时两手准备,上山后顺序四探,虽文字不多,但字字传神,写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形象。回雁峰之事如此即告结束,唐斌之文则伏至后面的魏州之战,是结一明线,又起一伏线,真可谓伏脉千里。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回雁峰四力士。首先是拔山力士唐斌,是回雁峰首领,四力士之首,后参加了苏林白虎双岭交互战,在魏州之战献计取城,记为首功;再后来参加了攻打狮子岭的战役,征王庆时在梁州城下大战萧引凤萧引凰,生擒引凤;秦州密庆寺前阵斩冯虎;征方腊时随宋江征常州、杭州、睦州,征方腊后随宋江屯杭州,回京授孟州郡兵马都监,后随刘光世破大金,做到太平府节度使。
袁本中的唐斌降宋江后,指明昭德关虚实,并同耿恭主动攻打昭德,后李逵被乔道清所陷,唐斌不退向前被擒,城破获救;后同索超等取潞城县;又同关胜取榆社、大谷;后参与了威胜之战。征王庆先随张清琼英取宛州,后在同山南军之战中刺杀郭矸,在縻貹杀文仲容后为报仇大战縻貹,后有哭文仲容的描写;在荆南护送萧让等时被縻貹、马勥截住,众寡不敌,终为縻貹杀死。总体来讲,唐斌的形象在袁本相对于150回刘本要单薄些,只是在壶关之战中记述比较详细,后面在李逵莽陷众人时有心理描写,其余均属于走过场的交代,其形象较一般的降将稍细些,但也不算太过出众,描写方面基本上平平,不见出彩之处。相对而言,简本中唐斌出场是做了很多的渲染,回雁峰和魏州城形象也基本完备,总体形象较袁本要出色些,回雁峰上与关胜的问答,不仅表现了关胜,也反映了唐斌急切招安的心态和义气的性格,深可玩味。在武力上,前回已有渲染,这里也非表现之处,则在后面有所补足;智力上有魏州城献策的计谋。所以简本唐斌是一个亦智亦勇,以勇为主的将领,其在袁本和简本中所用武器也是不同,简本是开山斧和刀,袁本则是矛。总体上唐斌的能力,包括武力和智力,也是简本较强。这个人物的塑造还是以简本为优胜。第二个是撼山力士文仲容,简本水浒中此人是唐斌上回雁峰之前的首领,但文中叙述不多,此节后随宋江参与白虎岭战役,并于魏州城外斧砍时凤(先丈八蛇矛枪改成了斧,后来斧又改成刀,文兄对于兵器看来是信手拈来),又随军征讨狮子岭。征王庆时,在梁州城外斗上官义30合后崔野、乜恭助阵败之,追至城下为炮石阻而归;秦州城外密庆寺之战,在唐斌刀斩冯虎持刀杀入西军阵中(几位在归宋江后斧都改刀了不知何意),将黄建章砍为两段,是写其勇;征方腊曾随宋江攻打常州;杭州之战首战随史进等取东门,后随卢俊义攻打候潮门,与刘唐抢入城去,刘唐为城门闸死,文仲容杀死三四牙将兀自不退,被乱箭射中面部两箭,后为众军所杀。文仲容在简本笔墨不多,单突出其一个勇字,可谓描其独到之处,虽少亦见传神。袁本中的文仲容笔墨也不多,在关胜初见时言其与崔野为人爽亮,两字点睛,之后没有特别描述,壶关之战后宋江留其与崔野仍守抱犊山,取昭德关后入关随宋江。后与关胜、呼延灼等到潞城听调;后同关胜等取榆社,后参与了取威胜之战;征王庆随张清、琼英攻打宛州,后又参与征战南山军之战,与縻貹交战十合,被其一斧砍为两截。总之,袁本中文仲容就是一个走过场的,没什么特别的形象可言,相对于刘本虽文略但仍突出一个勇字不免落于下乘了。第三个是移山力士崔野,此人描写更略,刘本中大会唐斌时仅述其被唐斌令请花荣等上山,余无叙述;此后参加白虎岭战役;征王庆时在梁州城外助文仲容战上官义;征方腊随卢俊义大战独松关,杀死刘志达;后随宋江攻打杭州北关门大路;擒方腊后随宋江驻扎杭州城外,回京授苏州兵马都监;后与唐斌朱仝随刘光世破金,做到太平府节度使。简本中此人物是走过场,无明显形象可言,幸得善终。袁本中崔野在壶关之战后,几乎就是文仲容的影子,名字一直跟在文仲容后,到文仲容被縻貹所杀,崔野大怒,与縻貹战六七合后唐斌欲相助,被縻貹一斧砍与马下,可谓与文同死。这个人的形象在袁本就是文仲容的影子,也就不多谈什么了。第四个是劈山力士乜恭,此人在袁本中没有,估计是不想再多设一个影子武将了吧,本来袁本在王庆传要把河北武将损折尽,不得已制造出了縻貹等甚至是bug酆泰这样的自创武将,目的就是减人,所以少一个武将是作者巴不得的事情,乜恭就这样的被删除了。简本中的乜恭也参加了白虎岭战役,征王庆曾与崔野在梁州城外助文仲容战上官义,征方腊随卢俊义取宣湖二州,独松关下枪刺死厉天佑(老哥又改刀为枪了),分派杭州攻城时,乜恭负责东门寨中协助,后来就没有了下文,再出现时是在征方腊阵亡将领名单中,应该不会是在寨中憋死了吧,此处当有阙文。此人的形象也不十分显著,不作具体分析了。综上所言,袁本和刘本水浒中均重点写了唐斌,简本中文仲容文字虽少,但勇武也跃然纸上,但简本中崔野、乜恭和袁本中文仲容、崔野均是走过场,形象不明显。简本中大会唐斌一节,主要人物其实是写关胜,其次是唐斌,对于其他人,也就只是陪衬妆点而已。好了,关于力士四人组的内容就先这些了,至于唐斌在魏州之战中还会有所分析,其余的就结下了,因为也不是主要人物。下面,我们就当进入征田虎的决战阶段的战役中,决战以乔道清的出场为标志,简本中决战的第一场是苏林白虎双岭交互战,袁本则是昭德关之战。由于决战的层次和结构安排袁本和刘本有很大差异,所以为了保持大致对等的进度,就让我们先从袁本的昭德关之战说起吧,在分析战争之前,为清晰起见,需要先看一看决战第一次战役前的双方形势,留在下章分析吧。
欲雨风满楼篇经过第一阶段的较量,双方的交锋越来越激烈,一场大的决战正在酝酿之中,可谓山雨欲来,风已满楼。袁本120回水浒全传在山士奇飞檄求救之后,壶关随失,宋江趋兵直捣昭德,而田虎则从威胜发出了他的第一波援兵。行文先从唐斌请缨夺取昭德开始,宋江随即进行兵力布置,同时派人问询晋宁卢俊义战况,可谓密而不漏;宋江令唐斌帅耿恭为前锋,而文仲容崔野则留在抱犊山,不知所为何意,读者可自思忖之。昭德关首战宋江兵力安排:前锋:唐斌、耿恭,10000兵攻东门;西门:索超、张清;10000兵;接应部队:李逵,鲍旭,项充,李衮,500兵,以步卒寡众为接应,看下文怎么说;西门:空缺,防威胜救兵至冲突其他部队,比较坑爹。南门:宋江主力,昭德城南十里下寨。孙立、朱仝、燕顺、樊瑞、马麟镇守壶关,文仲容、崔野留守抱犊山自不必说。田虎方面安排:昭德关守将:孙琪、叶声、金鼎、黄钺、冷宁、戴美 、翁奎、杨春、牛庚、蔡泽,兵力20000;威胜救兵:昭德关救兵主帅:乔道清;将领:聂新、冯舾、雷震、倪麟、费珍、薛灿;兵力20000;乔道清自领2000精兵及雷震、倪麟、费珍、薛灿先行。晋宁救兵主帅:孙安;将领:梅玉、秦英、金祯、陆清、毕胜、潘迅、杨芳、冯升、胡迈、陆芳,兵力20000;如此,田虎在昭德关下兵力已至40000之众,更有险关可据。刘本115回简本水浒则是另一种征象:刘本在宋江取得金乌岭会战胜利后,也是迅速进兵苏林岭,于是苏林白虎双岭交互战的序幕拉开,宋江令关胜等去降唐斌(前文已详),留王英、一丈青统军3000守住金乌岭,然后分兵三路直捣苏林岭:第一路前部:统帅:秦明,将领李应、柴进、黄信、欧鹏、凌振、白胜、乐和、杨林、燕顺、穆春,兵力5000;第二路:统帅卢俊义,将领刘唐、徐宁、鲁智深、武松、韩滔、彭玘、邓飞、孙立、陈达、杨春、金大坚、郑天寿、杜兴、孔明、孔亮、邹渊、邹润、朱富、朱贵、石勇、李云、李立、时迁,兵力10000;第三路:统帅宋江,将领公孙胜、吕方、郭盛、周通、曹正、薛永、宋清、陶宗旺、蔡福、蔡庆、杨志、解珍、解宝、李逵、石秀、萧让、裴宣、史进、安道全、李衮、马麟、蒋敬、汤隆、郁保四、王定六、孙新、顾大嫂、孙二娘、叚景住、燕青,兵力50000;看宋江之势,直是势如压卵,黑云压城,那么田虎的防守安排呢?田虎目前是以三方重兵抵挡宋江兵马,早在魏州城周围形成决战之势,看来田虎是拼死不让宋江夺取其河北重镇------魏州了。田虎兵力安排:苏林岭守兵:主帅:脱招;军师:乔道清;将领:孙安、孙共、池方、贡士隆、怀英、鄂全忠、党祥、叶清、申屠礼、姬宗噐、于茂、洪资、司存孝、斈吉;兵力:70000;白虎岭守兵:主帅:乌利得安(当是袁本邬梨);将领:琼英、山士奇等(不详者多);另有轩宗朝、快恭、聂新等当为本关守将,具体将领数不详。兵力:约50000左右(此是琼英降后带出兵马,时关内当另有守兵不详);后方:魏州城:主帅:田豹;将领:随田豹出兵白虎关者有潘迅、秦英、冯玘、孟弁、杨芳、唐昌;5000兵马。其余葛延、良仁部等10余万兵力因未参与苏林白虎交互战,将在魏州之战再详述。由上看来,田虎是要以魏州城为后盾和战略延伸,以苏林、白虎二岭为前方,三处兵力互为犄角,固若金汤,要与宋江部在魏州周围展开一场空前的决战。但是,这个看似铜墙铁壁的防线,却防不得内贼,将在后面的章节叙述。
会战乔道清篇 袁本中乔道清带兵往援昭德关,至北门与攻城的唐斌、耿恭,于是展开了一场遭遇战,战斗的过程也很简单,在战斗之前,先从唐耿二将眼中描出乔道清装束面容,是对出场时简略描述的一个补述法,在水浒中也很常用,兹不繁述。然后又从耿恭惊骇及与李逵言语,反衬乔道清行藏;李逵当然不会听耿恭言语,于是唐斌又劝,总是反衬乔的厉害。李逵仍是不听,与鲍旭、项充、李衮冲阵,被乔道清以术困住,生擒活捉。而此时唐斌和耿恭都是应该对乔道清有所闻者,却采取了不同的反应:耿恭见势头不好而走,唐斌则心下寻思道:“乔道清法术利害,倘走不脱时,落得被人耻笑。我闻军士不怯死而灭名,到此地位,怎顾得性命!”,于是努力向前,这又是以耿恭反衬唐斌。于是唐斌被擒,此时作者插了一句生擒不杀害的缘由,是不欲诸人死于此处的交代。林冲、徐宁在东门闻知动静来援,而乔道清以入城,只遇败回的耿恭,于是共投大寨,写王英扈三娘哨骑只是说明宋江迁兵无漏,别无他意。宋江惊哭,吴用提议调樊瑞来战,宋江不听,坚持出兵,于是与乔道清的战斗进入第二阶段。 于是宋江领八将二万兵杀至昭德关南,与索超、张清回合直抵城下,然后乔道清引四将三千兵应战,两军对阵。然后是宋江骂阵冲杀,乔道清又动妖法,宋军自乱,林冲等回护宋江投北,未及半里又被妖法拦路,鲁智深、武松、刘唐被金甲神人打翻被捉,下面就是宋江仰天长叹,誓拼一死;诸将团做一块,郁宝四身中两矢兀自扛旗不倒,北军也不敢便向前。接着是宋江等人欲自刎,却被土神所救,并指明卫州求救。众人投南,与吴用接应部队会合,宋江忏悔不听吴用之言,吴用点明宋江忠义感动后土之神相救。然后败军徐归,共损万余人。这是第二次交锋。 于是吴用提醒宋江提防北军劫寨,于是宋军离寨驻扎,作六花阵法扎营;此时樊瑞到来,吴用却说仍需等公孙一清,宋江便令张清、王英、解珍、解宝,领轻骑五百,星夜出关,驰往卫州,接取公孙胜到此破敌解救。乔道清因被后土破法,收兵与孙琪等进城,然后乔道清喝骂唐斌,劝降李逵等,劝降未果,杀之不惧,乔道清心中思想:“我从来不曾见恁般的硬汉,且留着他们,却再理会。”于是诸人得以不杀。乔道清因三昧神水不灵,也按兵不动。后聂新,冯舾军到,宋江军无动静,于是乔道清出城扎寨五龙山,平明进兵,领兵一万,杀向宋江大寨;宋江令樊瑞及水火二将对阵,乔道清使用乌龙蜕骨之法败樊瑞,并施法败水火二将,然后樊瑞作法又不灵,乔道清追杀,此时公孙胜上场,先破神兵法,后破三昧神水。乔道清羞愧败退。 随着公孙胜的出场,战场局势发生了根本的逆转,宋军占据了优势,然后就是公孙胜和乔道清斗法。乔道清法破逃走,公孙胜建议宋江派兵截住乔道清归城之路,宋江应允,然后宋江同公孙胜统领林冲,张清,汤隆,李云,扈三娘,顾大嫂七个头领,军马二万赶杀乔道清,得孙琪、聂新接应,乔道清、雷震等抵达五龙山寨。乔道清为孙琪出战之言所激,再次出战,宋军中自然是公孙胜对敌,列阵的文章写得简洁而妙趣,“把旗左招右展,一起一伏,列成阵势”,简简单单,但足见功力。然后就从乔道清的眼里描绘了公孙胜的形象,接着公孙胜大叫“你那学术,都是外道,不闻正法,快下马归顺!”,乔道清兀自强口“今日偶尔行法不灵,我如何便降服你?”,这一开始便叫出是外道和正法的较量。 第一轮斗法是驱使兵器相斗,然后乔道清完败;第二轮斗法是驱龙会战,被公孙胜以大鹏扑碎;最后是公孙胜用“五雷正法”,乔道清法术不出,败下阵来。林冲追赶,北军出将,于是又到了斗将的阶段,林冲和汤隆迅速解决掉北将倪麟和雷震,宋江发令,众将冲杀,北军大败。然后乔道清欲归昭德,被徐宁、索超拦住,昭德关中又出北军接应,索超带兵二千向北拒敌,阵斩戴美,翁奎败归,闭门守城。于是乔道清归城之路断绝。徐宁领兵三千抵乔道清二万余,孙琪、聂新对阵,费珍、薛灿领五千兵护乔道清西奔。徐宁被困,为宋江、索超解救,孙琪、聂新反遭三面合击,聂新、孙琪分别被徐宁、张清击杀,北军三万军覆没。然后宋江军兵马困罢,回营食息,公孙胜请缨与樊、单、魏三将追击乔道清,与宋江对言引出公孙胜“遇德魔降”之言,必欲降伏之。于是四将统兵一万,追击乔道清。
曙光乍现篇好了,我们现在继续分析接下来的剧情,这一部分袁本和刘本出入很大,袁本主要叙述擒孙安及招降乔道清的情节,而简本水浒则是池方一段情节,直到擒获叶清,因为简本及改并本结构的不同,115回刘本将擒孙安安排到了没羽箭智伏乔道清之前,在这里为了比较也简单提一下。袁本擒孙安是通过戴宗回报叙述的,卢俊义填土筑垒,乘雾破城,田彪逃遁,克了晋宁。然后孙安援军才到,然后秦明与孙安战五六十合,卢俊义因孙安勇猛,商议智取,这是一段;次日交战,卢俊义与孙安战五十合,孙安战马失蹄,俊义故纵,要孙安换马再战,又是五十合,卢俊义佯败诱敌,用绊马索擒得孙安。其实总体看来,无论失蹄擒捉还是绊马索捉,都不是光明正大的,只不过后者却也没有依赖偶然因素取胜,叫孙安能“口服心服”,卢俊义因孙安失蹄不捉还落得个“义释”之名,但不知怎么总觉得此段不够痛快。孙安被擒,北将齐上夺帅,于是两相对阵,杨志枪搠秦英,欧鹏刺死陆清,邓飞击杀姚约,北军大败,退后十里,我军进城,然后卢俊义解绑劝降孙安,孙安出城说降剩余七将,然后说去壶关劝降乔道清,于是卢俊义宣赞、郝思文、吕方、郭盛管领兵马二万,镇守晋宁,自统兵二万兵发汾阳,而孙安和戴宗则至昭德关见宋江,此一段落结束。而115回本擒孙安在公孙胜求法罗真人回军后,人报孙安搦战,于是宋江军出战,这更是一场不是光明正大的群殴战,因为在简本中,乔道清和孙安并没有被改写者缩水,所以战争就更加艰难,先是卢俊义战孙安,五十合花荣见战不下发箭射中孙安头盔,孙安一惊之下被卢俊义揪住,孙安也撇刀揪住卢俊义,成了马上肉搏;然后徐宁用钩镰枪钩掉孙安马腿,鹗全忠出马拦住徐宁,不得近身,然后杨志上来,和卢俊义一起活捉孙安;乔道清与孙琪并出夹击徐宁,关胜出阵,最后以徐宁捉鹗全忠,关胜斩孙琪结束。纵观两个版本,孙安的武力在袁本确实缩水不少。另外简本让关胜斩为救兄出战的孙琪,则孙安投降也有无视弟仇的情况,对孙安形象也有些负面的影响。相比之下,120回袁本算是给孙安洗白了。袁本下面的情节是孙安劝降乔道清,先是宋江置酒款待孙安,宋江说公孙胜困乔道清,但乔无降意,于是孙安提出劝降,同戴宗到公孙胜营中,相见完毕,孙安单骑上岭。然后笔锋一转,写乔道清在岭上探知宋江军进城,正在嗟叹,遇见樵夫,樵者所唱上山下山之歌,当先动乔道清之心,此樵者是公孙胜所派与否文中未有交代,但一曲樵歌,对行文的舒缓却大有好处,有病树前头,一缕春色之意,这是写作技巧处;乔道清动问樵者城中消息,樵者告金鼎、黄钺以城降宋之事。樵者既走,孙安便来,一前一后,错落有致,则樵者本为劝降之先声,是为一伏。孙安到庙前,乔道清吃了一惊,,“他为何便到此处?”本就是对乔道清心理的一个打击(这里不说真人不动心之言),乔道清下岭忙问,孙安称兄长,又是对乔道清心理的一重打击,所以说“已有三分疑虑”,于是孙安说“且到庙中,细细备述。”,是在乔道清百急之中用孙安的一缓,则衬得乔道清更急,这是行文的反衬法。二人至庙,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浒传第九回概括3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