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大熊猫濒危等级状况得到缓解吗?

您当前的位置 :&>&&>&
66.8%野外种群得到保护 大熊猫濒危状况进一步缓解
  制图:沈亦伶  8月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发布会,介绍近年来大熊猫保护研究相关情况,并对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司长杨超表示,我国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圈养种群遗传性不断上升,大熊猫科研及野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  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已增至67个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也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主要栖息地在四川、陕西、甘肃的山区。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大熊猫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野外调查显示,我国野生大熊猫种群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从15个增长到67个,形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受保护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到258万公顷,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被纳入自然保护区有效保护中。  目前,总面积2.7万余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  “根据有关工作要求部署,国家林草局正在筹备组建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争取尽快挂牌。”杨超说,试点主要围绕以大熊猫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构建生态保护运行机制等内容。  “为保护大熊猫,我国建立了67个各级各类保护区,但有些保护区是不联通的,存在破碎化、孤岛化现象。”杨超说,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能有效保护珍稀物种,增强大熊猫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合理调节种群密度,实现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大熊猫栖息地有包括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在内的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不仅能加强大熊猫保护,也能促进整个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  大熊猫科研、野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不断加强野外大熊猫保护的同时,圈养大熊猫繁育实现了优生优育、优质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  据介绍,我国建成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通过几十年努力,成功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三大难题,并进一步加强大熊猫遗传学研究与管理,推动种群单位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发展的重点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遗传质量转变。  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步降低,种群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首次突破500只,达到518只,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大熊猫科研及野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野外引种成功产仔。2003年起,我国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现已放归圈养大熊猫9只、存活7只。2017年我国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大熊猫“草草”连续两年野外引种成功,今年7月成功诞下龙凤双胞胎。  “将人工圈养繁殖的野生动物野化训练后放归自然、补充野外种群、增加野外种群遗传多样性,是濒危野生动物繁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恢复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和民说,大熊猫成功放归自然需通过3个阶段来判断:一是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二是在野外找到配偶;三是在野外有后代。只有3个阶段都成功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放归自然。  野生种群对大自然适应能力良好  近日有媒体报道野生幼年大熊猫不幸溺亡的消息,有人提议不要在野外保护大熊猫了,把“国宝”全部圈养起来。对此,张和民表示,大熊猫绝不是宠物,它们真正的家在野外。  “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分子,大熊猫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重大,但这并不代表圈养是它们最好的归宿。自然有其规律,出生和死亡都是正常的,应以平常心看待。”张和民说,大熊猫保护要遵循“就地保护为主、易地保护为辅,两者相结合”的原则。野生种群生活在野外,不可避免地面临自然界各种因素威胁,如天敌、自然灾害等,但也只有在野外状态下,大熊猫才能不断繁衍进化、不断适应自然。研究结果也表明,野生大熊猫种群对大自然适应能力良好,并没有被自然选择抛弃。  原国家林业局自2011年颁布《大熊猫国内借展管理规定》以来,不少人对各地借展单位的条件很关注。近期,某些动物园被曝出大熊猫生活环境不符合借展规定。如何保障借展大熊猫安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副司长、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党委书记张志忠表示,国家林草局建立了熊猫科学专家库,每次都会派专家对相关单位进行场馆建设、饲养员工作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作为直管部门,国家林草局每年安排专业人员、主管人员,对借展单位进行抽查,饲养条件达不到标准的进行警告、做出整改,要求借出单位保证大熊猫在被借展过程中得到更好保护。  记者还从发布会上获悉:8月23日—26日,我国将举办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活动,活动将以“熊猫文化 世界共享”为主题,借大熊猫文化助推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
梁欢欢 吉网新闻热线:2我国大熊猫保护与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我国大熊猫保护与研究工作成效显著
大熊猫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
我国大熊猫保护与研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大熊猫科研及野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野外引种成功产仔;全球大熊猫保护合作平台加快建成,大熊猫科研成果实现全球共享。这是记者从16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的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暨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的。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司长杨超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不断完善,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总面积2.7万余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全国已建立了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形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纳入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野外调查显示,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从15个增长到67个,受保护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到258万公顷,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
同时,圈养大熊猫繁育实现了优生优育、优质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我国建成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截至2017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首次突破500只,达到518只。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大熊猫保护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实现新突破。我国大熊猫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等多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共获得专利65项,科技成果84项,建成大熊猫全球基因资源库;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大熊猫野化放归和野外引种取得新突破。从2003年起,我国启动了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现已放归圈养大熊猫9只,存活7只,并获得7项国家专利,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
杨超说,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大熊猫保护的全球行动,大熊猫科研成果实现全球共享。目前已与17个国家、22个动物园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记者 黄俊毅)
责任编辑:韩昊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我国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显著 圈养种群数量首次突破500只
  人民网北京8月16日电(施麟)16日上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举行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暨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新闻发布会。据悉,全国已建立了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形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截至2017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首次突破500只,达到518只。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司长杨超在发布会上发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司长杨超指出,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总面积2.7余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全国已建立了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形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纳入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野外调查显示,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从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从15个增长到67个,受保护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到258万公顷,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
我国建成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并进一步加强大熊猫遗传学研究与管理,推动种群单位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发展的重点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遗传质量转变。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步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首次突破500只,达到518只。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
杨超表示, 从2003年起,我国启动了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现已放归圈养大熊猫9只,存活7只,并获得7项国家专利,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2017年我国开创性地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大熊猫“草草”连续两年野外引种取得成功,2018年7月成功诞下龙凤双胞胎。这项工作为圈养和野外大熊猫遗传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利于保持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种群活力。
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大熊猫保护的全球行动,大熊猫科研成果实现全球共享。目前有17个国家、22个动物园与我国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在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大熊猫数量58只,在国外繁育存活大熊猫幼仔47只,其中31只已按规定回到国内。
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暨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新闻发布会现场
据了解,日-26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指导,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四川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人民政府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联合举办“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活动。本次活动以“熊猫文化 世界共享”为主题,推动以大熊猫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期间,将举办开幕式、主题展、“熊猫中国 系列主题日”等活动。
大熊猫国际文化周之后,今年至明年还将举办“熊猫中国·陕西主题日”“熊猫中国·甘肃主题日”“熊猫文化走进联合国宣传活动”“大熊猫文化全球行活动”“体验中国·大熊猫关爱文化活动”等活动。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国家林草局:圈养大熊猫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达两百年国家林草局:圈养大熊猫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达两百年澎湃新闻百家号8月16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暨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保护司司长杨超介绍了近年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成果。圈养大熊猫
视觉中国 资料图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首次突破500只,达到518只。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杨超说,我国大熊猫保护与研究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通过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总面积2.7余万平方公里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启动,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正在积极推进。目前,全国已建立了67处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形成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网络体系,53.8%的大熊猫栖息地和66.8%的野生大熊猫种群纳入到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中。野外调查显示,我国大熊猫野生种群从七八十年代的1114只增长到1864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数量从15个增长到67个,受保护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从139万公顷增长到258万公顷,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进一步缓解。在不断加强野外大熊猫保护的同时,圈养大熊猫繁育实现了优生优育、优质稳定增长的良好态势。我国建成了以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陕西楼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为主体的圈养大熊猫种群繁育发展体系。通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攻克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并进一步加强大熊猫遗传学研究与管理,推动种群单位间的基因交流,种群发展的重点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提高遗传质量转变。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的平均亲缘关系值逐步降低,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不断上升。截至2017年底,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首次突破500只,达到518只。经统计学预测,大熊猫圈养种群保持90%遗传多样性的时间可达200年,已基本形成健康、有活力、可持续发展的种群。(二)大熊猫科研及野化放归取得阶段性成果,野外引种成功产仔。大熊猫保护基础性科学研究工作实现新突破。通过我国大熊猫科研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大熊猫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生态学、保护学、医学等多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共获得专利65项,科技成果84项,建成大熊猫全球基因资源库,对大熊猫精子、细胞、干细胞进行长期保存;完成了全基因组测序,加速了大熊猫生命解码进程,填补了大熊猫基因组及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空白;通过遗传学研究,阐明了大熊猫如何选择最佳配偶的问题;揭示了野生大熊猫生境需求规律,为采取人工干预、促进走廊带建设与野化放归提供了科学依据。大熊猫野化放归和野外引种取得新突破。从2003年起,我国启动了圈养大熊猫的野化培训和放归研究。现已放归圈养大熊猫9只,存活7只,并获得7项国家专利,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2017年我国开创性地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试验。大熊猫“草草”连续两年野外引种取得成功, 2018年7月成功诞下龙凤双胞胎。这项工作为圈养和野外大熊猫遗传交流提供了新的途径,有利于保持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提高种群活力。(三)全球大熊猫保护合作平台加快建成,大熊猫科研成果实现全球共享。近些年来,我国积极推动大熊猫保护的全球行动,大熊猫科研成果实现全球共享。一方面,开展大熊猫保护国际合作研究。目前有17个国家、22个动物园与我国开展了大熊猫保护合作研究项目。在外参与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大熊猫数量58只,在国外繁育存活大熊猫幼仔47只,其中31只已按规定回到国内。另一方面,搭建全球大熊猫保护合作交流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大熊猫保护国际国内会议。如:大熊猫国际会议,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大熊猫保育教育研讨会,大熊猫繁殖技术年会等,交流和探讨大熊猫保护新方法、新技术和新成果。再一方面,打造国内科研合作平台。建立了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8年6月成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珍稀动物保护生物学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与数十家国际保护机构和组织建立科研合作关系,数百名国内外核心骨干专家学者参与其中,为相关科研合作单位提供实验平台和教学研究基地、培养专业人才,为大熊猫等珍稀动物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据悉,日-26日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活动,以“熊猫文化 世界共享”为主题,旨在推动以大熊猫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澎湃新闻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澎湃新闻,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国家林业局:我国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有效缓解
当前位置: >> >>
国家林业局:我国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有效缓解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日   来源:林业局网站
【E-mail推荐
    记者从7月28日~31日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召开的全国大熊猫野外保护工作座谈会了解到,我国大熊猫野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未完全摆脱栖息地破碎化和经济开发活动的压力。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强化大熊猫野外巡护、救护和监测工作,完善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拓宽大熊猫保护资金投入渠道,关注野外大熊猫局域种群生存状况,提高面向当地群众科普活动的针对性。
    国家林业局一直把野外保护作为大熊猫保护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国家林业局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定走廊带、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等,加强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促进遗传物质交流,提高公众保护大熊猫的意识,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进一步规范野外大熊猫救护和收容行为,加强野外大熊猫资源的保护管理。我国各大熊猫保护区也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保护野外大熊猫,通过在保护区开展大熊猫保护有奖竞猜,增强当地群众保护大熊猫意识;通过“请进来指导,派出去学习”活动提高保护管理人员能力;通过引进红外触动相机拍摄,积极与国内外科研和大专院校开展合作,不断提高野外大熊猫保护的科技含量。
    目前,我国野外大熊猫濒危状况得到了有效缓解,全国已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3处,其中四川40处,陕西16处,甘肃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处。大熊猫保护区总面积达320万公顷,涵盖132万公顷大熊猫栖息地,约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60%,保护区内有大熊猫1134只,占全国大熊猫总数的70%多。1983年至今,全国共抢救病饿大熊猫311只,其中救活232只,经治疗康复后放回野外134只。
 相关链接
 图片图表
 栏目推荐
(责任编辑: 郭永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熊猫不再濒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