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湖旅游攻略有哪些关于古墓的传闻

版权所有 & 乐嗨旅游网 2016海盐尚书坟6月重修 南北湖将新辟“尚书幽谷”景点
昨天上午,海盐嘉城房产咨询服务中心总经理李冰在上班途中收到一个好消息——位于著名风景名胜区的尚书坟(徐用仪墓)今年要被重新修复。
自2010年以来,晚报对尚书坟的现状和遭遇的报道一直没有间断过,特别是最近这几年的报道,引起了尚书坟主人徐用仪后代以及当地政府和南北湖景区等各方的重视。
如今,各方多年的梦想将成为现实。
首次对南北湖尚书坟的报道,源于2010年6月嘉兴余新发现的一座豪华古墓。
当时,因为古墓没有任何资料能证明其主人,有人将其与徐用仪联系起来。
李冰看到晚报对这座古墓的新闻报道后,就告诉了母亲。李冰的母亲姓徐,是徐用仪的后代,年幼时,常听徐家长辈讲述徐用仪的故事。听儿子说余新古墓的情况后,她希望马上与记者见一面。
正是那一次,在李冰的陪同下,记者第一次全面了解了位于南北湖密林深处的尚书坟。
作为南北湖的一个重要景点,记者之前也听说过有关尚书坟的故事。但当时所见的情况还是让人无法接受,“艰难地走完一条满是落叶和荆棘的小径后,尚书坟出现在眼前。坟冢坐西朝东,与南北湖相望。坟前是高大的石牌坊、石亭,几尊石人、石马、石翁仲和石豹倒在草丛中,似乎相对无语。”
更加让人心情沉重的是,尚书坟不知遭遇过多少次“鬼吹灯”。当年海盐县文化局官网上一则消息如此描述:日,有人反映徐用仪墓被人盗掘,经查封土部分被挖了4个盗洞,其中最大的长约1米,宽0.5米。
尚书坟被盗墓贼光顾后,海盐县文化局等相关部门采取了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并未得力多久,尚书坟再次遭遇盗墓贼。
2011年7月,海盐电视台记者苏斌赶往南北湖做节目,结果尚书坟的现状令他们大吃一惊。
“坟墓有两个盗洞,一个位于坟墓的正前方,有1米多深,另一个位于坟墓的顶端,被挖掘出来的墓土就堆在坟前。从土方上的泥土和草木判断,这些盗洞开挖的时间并不长,也就两三天的时间。墓穴边上还发现了一些残留下的物品,盗墓者可能还会来。”
案件发生后,澉浦派出所进行立案。不过,案件是否成功侦破后来不得而知。
尚书坟的多舛命运并未就此打住,日,网友@海盐印象发微博称:“(海盐)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尚书坟一尊疑为文物的石像倾倒在地,石像已遭破坏,被焚并已出现碎裂痕迹。”
日,记者又赶到南北湖,对尚书坟的尴尬现状再次进行报道。
这次报道,恰巧被海盐县特种纤维织造厂厂长、海盐县澉浦镇侨联主席赵荣华看见。
赵荣华不但是企业家,也是当地有名的社会活动家、慈善家。看到报道后,赵荣华马上将此事告诉其表弟——香港海盐同乡会原会长徐忠伟先生。
徐忠伟看了晚报对尚书坟的报道后,非常重视,马上积极奔走,联系徐用仪的后人,想呼吁大家来了解徐用仪,关注尚书坟。
经过多次努力,徐忠伟终于联系上不少徐用仪的后代,包括徐基云等人。
从徐家家谱来看,徐用仪有三子,长子士铭育有两子,次子文荣生了肇成,徐基云的父亲就是徐肇成。
在多方的关注和努力下,重新修复尚书坟的计划被真正提上日程。
本月18日,在当地政府的主持下,一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座谈会拉开帷幕。座谈会上,徐忠伟看到了“南北湖尚书幽谷之尚书坟——景区整治设计概念性研究”方案。
“此次座谈会,政府方面确定,将重新修复尚书坟,具体由海盐县南北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大概6月22日动工。”在约见记者时,徐忠伟很是兴奋。
南北湖集山、海、湖、历史人文风光、海滨湿地以及多种野生动物等资源于一体,自古以来便是著名的风景胜地,自然山水风光与人文名胜古迹相映生辉。明代学者董谷在《续澉水志》中就记有“前八景”、“后八景”、“续八景”,现在更有“湖上八景”、“山上八景”、“海上八景”。尚书坟即徐用仪墓,被作为“山上八景”之一“尚书幽谷”的核心内容。
昨天上午,有关重新修复尚书坟的消息,记者从海盐县委常委、澉浦镇党委书记顾秋莉那里得到了证实。
“这对徐家来说,是个天大的喜事,该感谢的人很多。”在电话中,明显能感觉到徐基云的激动。
据徐基云介绍,徐家重新修复尚书坟的想法一直没有间断过,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2016年3月,晚报对尚书坟的境况进行报道后,徐忠伟和赵荣华奔走呼吁,与徐家后人一起筹集资金,准备重新修复尚书坟。
“现在,政府出面来重新修复祖先的坟墓,我们太高兴了,了了徐用仪后人的一大心事。”
记者了解到,尚书坟之所以得以重修,除了政府方面重视外,有两个人的作用功不可没,那就是徐忠伟和赵荣华。
徐基云告诉记者:“原本徐忠伟和赵荣华已经在帮助筹集资金。虽然现在由政府来负责重新修复,但作为徐用仪的后代,我们对他们的行动还是感激不尽的。毕竟,尚书坟并不仅仅是我们徐家的坟,更是一种文化、一种历史。”
徐用仪其人
从清朝末期到抗日战争前的三四十年间,海盐出了被当时的百姓称之为“四大巨户”的徐、朱、何、冯四户大宅门。当时他们都住在县城武原镇,财大气粗,声名显赫。
徐用仪,就是徐家最为典型的代表,同时也是同时期海盐乃至嘉兴最为出名的人物。从“四户大宅门”排名来看,徐家排在首位,由此可见徐用仪当时的影响。
徐用仪(1826年-1900年),字吉甫,号筱云,晚清名臣,曾纂成《海盐县志》刊行,另著有《竹隐庐诗存》等。
清咸丰九年(1859年),徐用仪成为举人。同治元年(1862年)为军机章京。次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光绪三年(1877年)为太仆寺少卿,迁大理寺卿。曾上《整顿圜法疏》,提出整顿钱法建议,并奉旨议行。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徐用仪和李鸿章、孙毓汶等相结纳,主和,与主战派翁同龢等相抵触,被弹劾为“朋比误国”而退出军机处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徐用仪奉命再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后擢升兵部尚书。后因与主张利用义和团排外的爱新觉罗·载漪等人意见相悖,招来慈禧等人更大的忌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与户部尚书立山、内阁学士联元一起被处斩于北京菜市口,与先前被杀的袁昶、许景澄等五人被称作“庚子被祸五大臣”。辛丑条约签订后光绪帝下诏为其平反。宣统元年(1909年)追谥“忠愍”,厚葬于澉浦邵湾(今南北湖风景区内),浙江人为他设立祠堂于西湖,与许景澄、袁昶并称“三忠”。
被杀的5人中有3人是浙江的,3人中徐用仪和许景澄是嘉兴的。
徐用仪一生沉浮宦海,位至正卿,声名显赫,为人广受尊敬,从逸事中便可见一斑。中日甲午战争时徐用仪是翁同龢的对立面,他们经常因公事相争,至声彻殿陛。后来,当翁得知徐用仪被杀后,非常悲痛惋惜,拿出徐用仪曾经送给他的文征明《赤壁图卷》题跋赞美徐用仪。
戊戌政变后,积极主张变法维新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章京嘉兴人张元济,被“革职永不叙用”。时年张31岁,遂携家离京南下,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临行前,时年72岁的徐用仪赠银二百两。这笔银子解决了张家迁居上海的费用。张毕生感戴,晚年每每念及此事。
多名学者认为,徐用仪是浙江为官者中的一个标志性人物。
作为清朝名人的徐用仪,官至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地位相当显赫,死后墓穴也很讲究,葬在邵湾中(南北湖风景区内),被外界称为尚书坟。
以前,尚书坟只是文物保护点,2015年6月升级为文物保护单位。
“那时候的尚书坟,规模很大,很漂亮,是嘉兴乃至浙江规模比较大的墓冢之一。”海盐一位学者告诉记者。
据徐忠伟提供的一张来自海盐徐氏宗谱的尚书坟绘图,绘图上最下面是一座类似四合院的建筑,从这里拾级而上,就到了尚书坟的前面,两根高大的华表矗立在两边,往前走是石牌坊、石亭、半月池、祭坊、墓庐、石兽、石翁仲和祭桌、墓碑、墓冢等。
这座类似四合院的建筑其实是一座尼姑庵。据当地村民邵芬芳介绍,尼姑庵规模也不小,但后来被毁。
海盐县文化局文物管理科科长朱育慧说:“尚书坟在‘文革’时遭到的破坏非常严重。上世纪90年代,澉浦镇的有识之士和政府联合出资进行修缮。地表上大部分建筑是那个时候修建的。”
在谈起重新修复尚书坟时,嘉兴党校退休教授陈伟桐分析认为:“关键时刻说真话,维护国家安全。许景澄等两位浙江老乡被杀时无人敢收尸,是徐用仪去收的。徐用仪对国对家的思想和行为,都值得我们骄傲和尊敬,也是具有影响力的。所以,重新修复尚书坟,是很有意义的。”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北湖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