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领科教育集团方面,语文领科教育集团在各门学科中有多重要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总体,是我们所称的(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理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第八章& 师 范 教 育第一节& 中等师范教育清末,在“癸卯学制”公布以前,江苏已有独立设置的初级师范学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十九年先后创建的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和三江师范学堂是最早建立的一批初级师范学堂。光绪三十一年又有女子师范学堂开始兴建。到辛亥革命前,江苏的初级师范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很多学校由于办学人士具有维新思想,在办学过程中参照日本师范教育的模式,采取了一些革新措施,其中一些做法如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严格治校、提倡树立优良校风等,对后来办学都有借鉴意义。除独立设置的初级师范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外,还有师范传习所和在中学堂以及高等小学堂附设的师范班。民国元年(1912年),按照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的规定,江苏的初级师范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均改称为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定为省立。江苏省行政公署教育司于民国2年6月14日颁布了《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学则》。到民国10年,江苏共有省立师范学校13所(内省代用1所),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教育质量较高,成为当地的重要学府,培养了一批人才。除省立师范学校外,尚有县立和私立的师范学校以及师范讲习所。民国11年11月,北京政府公布新学制。民国16年7月,国民政府令江苏试行大学区制。按照新学制和试行大学区制的规定,江苏省从民国16年起实行师范和中学合并办理,直到民国21年省政府会议通过《中学师范科独立办法》,师范学校才恢复独立设置。民国以来,乡村师范教育兴起,江苏省于民国12年在5所省立师范学校设立了乡村分校。民国16年,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学校。在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县也办起了乡村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和乡村师范学校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江苏中等师范教育的特色。民国26年抗日战争开始后,江苏的师范学校变动较大,有的被迫停办,有的迁往内地或迁往上海和附近农村。抗日战争胜利后,停办的学校恢复了一部分,搬迁的陆续迁回复校。抗战期间流亡的江苏省教育厅在江苏、安徽等地设立了6所临时师范学校,收容流亡学生。伪省政府也在部分沦陷地区设立了师范学校,这些学校在抗战胜利后全部裁并。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华中苏皖抗日根据地有一批新型的师范学校建立了起来,办学宗旨明确为抗日战争服务,办学和教学方面都创造和积累了很多新经验,为江苏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苏皖边区政府成立,由于战争形势严峻,学校教育遭到破坏,边区政府多采取在有条件的中学设立师范部、简师班或办短训班的办法培养师资。1949年,江苏全境解放。苏南、苏北行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师范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并对学校的设置进行调整。为了适应解放初期小学教育和工农文化补习教育的发展对师资的需求,从1951年下半年起,江苏的中等师范教育有较大发展。1953年1月,江苏正式建省。从初等教育稳步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出发,省人民政府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总方针对中等师范教育作了调整。江苏中等师范教育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第一个健康发展的时期。但到了1958年至1960年,在“大跃进”形势影响下,全省县县办中师,招生数成倍增长,教育质量明显下降。经过60年代初的调整整顿,1963年到1965年,江苏中等师范教育事业稳定了一个时期。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又使全省中等师范教育受到严重破坏,中等师范教育成为教育战线的重灾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江苏的中等师范教育步入健康发展的新阶段。198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此后几年,江苏省委、省政府、省教育厅、高教局、省教委多次召开会议,提出培养和提高师资是普通教育第一位的工作,师范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点,要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真正把师范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重点来抓。1984年、1985年全省恢复和增设11所中等师范学校,教育部委托筹建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中等师范学校全面系统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1984年开始学制改革的试点,进行五年一贯和三二分段两种五年制师范的试验,培养专科水平的小学教师。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88年的40年中,江苏的中等师范教育尽管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但仍然取得了旧中国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成就。40年来共培养出中师毕业生16万人,其中1978年到1988年为止培养的毕业生为6万多人。此外,还培训了大量在职小学和幼儿教师,为全省初等教育、幼儿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特别是1978年以来的10年,对江苏的中等师范教育事业来说,是恢复发展的10年,系统改革的10年,逐步提高的10年,全省中等师范教育事业稳步发展,1988年全省有中等师范学校37所,其中普师32所,幼师4所,特殊教育师范1所。已逐步形成规模较为适度,布局较为合理,普通师范、幼儿师范和特殊教育师范较为协调发展的师范教育体系。同时,师范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学校管理水平逐渐提高,一些学校已经办出一定的特色。1988年,国家教委表彰了一批办学思想明确、教育质量较高的中等师范学校,江苏省的南通师范学校、如皋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丹阳师范学校、泰州师范学校、无锡师范学校和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7所中等师范学校受到了国家教委的表彰。一、学 校 设 置(一) 清&
末清末,江苏始建初级师范学堂。《首都志》有“光绪二十七年,开师范学堂于毗卢寺”的记载,但情况不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实业家、教育家张謇于通州创建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张謇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认为欲雪国耻救亡,惟有普及国民教育,而普及教育的根本在师范。他认为“普及有本,本在师范”,“教不可无师,师必出于师范”,因而曾多次向有关当局建议请设师范学校。由于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张謇决心“家可毁,不可败师范”,筹资自立师范学校及高等寻常小学堂。光绪二十八年六月,学校在通州城南千佛寺旧址动工兴建,次年年初落成,张謇亲任总理(即校长)。学校设本科、简易科和讲习科,除为通属各县和江苏省培养小学教习外,还接受山西、甘肃、江西、安徽、陕西、四川等省选送来的学生。通州民立师范学校的建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正如张謇所说:“中国之有师范学校自光绪二十八年始,民间之自立师范学校自通州始。”宣统二年(1910年)八月,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改称为私立通州师范学校。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曾评价通州师范学校的创办为“开全国之先河”。
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校舍
通师创办人张謇1903年亲书的校训光绪二十八年三月至五月
间,翁同的学生、翰林院编修沙元炳两次赴南通与张謇、李磐硕等研究办理公立师范学堂办法和章程。9月24日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借如皋公立高等小学堂部分房屋开学,开设简易师范科和师范传习所,各招诸生及义学教员25名予以短期训练,充任小学和学塾师资,沙元炳自任总理。同年底兴建校舍,光绪二十九年底竣工,十一月报请知县、省提督学政批准后,着手招收师范本科生。次年正月本科生入学。光绪三十一年改称如皋初级师范兼附属高等小学堂,后增设中学,改名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
创设于1902年的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校光绪二十八年五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创办师范学堂。其后张之洞移督两江,也多次提出急办师范的主张。光绪二十九年他又上奏清政府,获准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校址在江宁城内北极阁前明国学旧址。当年九月开学,设本科、速成科和最速成科,并设有附属小学堂一所。学生由两江总督辖区内的江苏、安徽、江西3省地方官按分配学额保送,再由学堂考选。光绪三十一年末,三江师范学堂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同时改为以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教员为宗旨的优级师范学堂。三江师范学堂办学期间,杨觐圭、徐乃昌、李瑞清先后担任学堂监督(即校长)。继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以及三江师范学堂创办之后,江苏各地涌现出一批热心创办师范教育的人士,他们大多是具有维新思想的社会贤达、学者名流,特别是一批从日本留学归来的人发挥了积极作用。按照创办单位和经费来源的不同,此时期的初级师范学堂大体可分为官立、公立和私立三类。官立的为省和府州县所办,经费由藩库、府署和省办学经费项下支付,也有以旧书院学产维持者,一般不收学费;公立的以社会团体、行业公所出钱和杂捐收入为主,官府给予少量补贴,一般不收或少收学费;私立的则以义庄收入或私人捐款为主,收学费。除独立设置的初级师范学堂外,还有师范传习所以及在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附设的师范班等。1.独立设置的初级师范学堂(1)江苏师范学堂& 校址在苏州,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苏州紫阳书院改建而成。初拟江苏师范学堂章程分初级、优级,因校舍狭隘,先招讲习科一个班和速成科三个班,学生共160人。罗振玉为学堂监督,日人藤田丰八为总教习。次年添招初级师范本科和优级师范选科(分文史地、数理化、生物三科)及体育专修科。(2)苏松太道立师范学校& 校址在上海,光绪三十年由龙门书院改建而成。民国成立前改为江苏第二师范学堂。(3)官立宁属初级师范学堂& 校址在江宁(今南京)城内两江师范学堂前大石桥东,光绪三十年先开办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二年改为初级师范学堂。(4)江北师范学堂& 校址在淮阴,光绪三十一年由江北提督刘永庆将江北高等学堂改为初级师范性质的江北师范学堂。(5)金坛县官立初级师范学堂& 校址在金坛大南门察院场,光绪三十二年建立。(6)徐州府官立初级师范学堂& 校址在徐州城内,光绪三十二年由徐州道台袁大化创办。晚清举人、留学日本的祁汉云为学堂监督,韩志正为学监。(7)锡金初级师范学堂& 校址在无锡,光绪三十二年由无锡劝学所举办,留学日本的蔡文森为学堂监督。(8)东台县官立初等师范学堂& 校址在东台县城文昌阁,光绪三十三年建立。(9)两淮师范学堂& 校址在扬州,光绪三十四年由两淮盐运使赵滨彦在城区左卫街原梅花书院创办,每年招收一个年级学生50名,共三级,至辛亥革命前毕业了一届,后停办。(10)江苏第三师范学堂& 校址在无锡,宣统三年二月,江苏省提学司委任顾倬为学堂监督负责筹办,九月开学。辛亥革命后,江苏第三师范学堂改称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顾倬于光绪二十九年以公费赴日本留学,读师范科。回国后,曾任东林小学、新民小学校长。以上均为官立。(11)私立芦氏师范& 校址在扬州,光绪三十二年江西旅扬绅士芦晋恩创办,后改为扬州师范速成学堂。
江苏省第三师范学堂监督顾倬()2.女子师范学堂和在女学中开设的师范科(班)女子师范学堂的宗旨为“养成女子小学堂教习,并讲习保育幼儿方法,俾补助家计,有益家庭教育”。当时限定每30县必设女子师范学堂1所,并准民间建立。据有关资料记载,江苏最早建立的女子师范学堂和在“女学”中开设的师范科(班)以公立和私立(民立)的居多。(1)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太仓县建立公立毓娄女子师范学堂,校址在太仓县城厢镇蒋园。(2)光绪三十一年,旅宁粤绅沈风楼、湘绅张通典和杨金龙、闽绅沈庆等发起组织女学,由杨金龙主持,借用南京科巷之湖南公产荫余善堂为校舍,定名为旅宁第一女学堂,设初、高两等小学堂及师范班。后易名为官立粹敏第一女学。辛亥革命前半年,师范班与私立江南女子公学合并,定名为宁垣属女子师范学堂,吕惠如(女)为校长。(3)光绪三十一年,无锡侯鸿鉴创办私立竞志女学,设有师范科。侯鸿鉴曾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师范院,后与顾倬同往日本宏文师范学院学习,毕业回国后,在无锡陆续创办了单级小学、竞志女学、速成师范等学校。(4)光绪三十一年,苏州城内建私立女学堂,设师范班,校址在苏州葑门内十全街。(5)光绪三十二年,南通张、张謇建公立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在城北柳家巷陈氏旧宅,宣统二年(1910年)迁城东北市河岸顾氏珠媚园,民国9年(1920年)迁城南段家坝。首任校长为范姚蕴素。(6)光绪三十二年,元和县(今苏州)建私立大同女学堂,设简易师范,校址在元和县旧学前书院弄。(7)光绪三十二年,元和县建私立振华女学堂,设简易师范,校址在元和县严衙前。(8)光绪三十二年,常州贤达庄先识、刘德孙、陆继谠、余光粹等人,在庄蕴宽、屠寄、蒋维乔、吕思勉、童斐、孟宪承等人赞助下,创办私立粹化女学,设初小、高小、师范预科、简易师范科各一班,校址在常州茭蒲巷口。同年,争存女学添设师范班。宣统元年(1909年),粹化女学因经费不足,并入争存女学,其后又一度分开,至辛亥革命前再次合并,女学一直设师范科。(9)光绪三十二年,苏州建私立女师范学堂,校址在苏州城内夏侯街盐仓巷。(10)光绪三十二年,江宁建公立毓秀女学,设师范科本科、预科。校址在江宁县治张都堂巷。
创办常州粹化女学的庄先识()(11)光绪三十三年,江宁建民立初级女师范学堂,校址在江宁城内评事街泥马巷。此外,上海私立务本女塾从光绪三十年起也办了师范科。同年,苏州府有教会办的英华女子学校设幼稚师范科。光绪三十一年有私立苏苏女子两等小学堂设幼稚师范班。此外,上海私立务本女塾从光绪三十年起也办了师范科。同年,苏州府有教会办的英华女子学校设幼稚师范科。光绪三十一年有私立苏苏女子两等小学堂设幼稚师范班。此外,上海私立务本女塾从光绪三十年起也办了师范科。同年,苏州府有教会办的英华女子学校设幼稚师范科。光绪三十一年有私立苏苏女子两等小学堂设幼稚师范班。3.师范传习所师范传习所是当时开办“新学”以后,为补充小学师资而采取的临时应急办法。光绪三十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各州县于初级师范学堂尚未齐设之时,宜急设师范传习所,择省城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生之优等者分往传习。……其学生凡向在乡村市镇以教授蒙馆为生业,而品行端谨,文理平通,年在三十以上五十以下者,无论生童,均可招集入学传习,限定十个月为期。”江苏举办师范传习所为时较早。(1)徐州& 光绪三十二年,沛县建县立师范传习所于沛城内歌风书院,学习年限为1年,两年后停办。光绪三十四年,徐州杨世祯在徐州城内办铜山县立师范传习所,每期学生约50人,招收青年塾师或童生,学习年限为10个月,每年招收1次,直至民国。(2)淮阴& 光绪三十二年,宿迁办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四年,淮阴建清河师范研究所,后更名师范传习所。宣统元年,涟水县建乙种师范传习所。(3)盐城& 光绪三十二年,东台县乡绅办私立
薏枋Ψ洞八9庑魅辏纬窍亟ü⑹Ψ洞八(4)通州& 光绪三十二年,海门厅同知梁孝熊借茅镇东首孔庙内厅办师范传习所,毕业一届招收一届。(5)扬州
 光绪三十一年,兴化郑希曾、高廪等开办师范传习所,首届毕业生24人。光绪三十二年,高邮办官立师范传习所。光绪三十三年,靖江县设师范传习所于公园梅花阁,招生一个班,培养初小教师,半年毕业,第二期毕业后停办。同年,宝应县在东门福寿院办官立师范传习所。宣统三年,泰兴知县王元之在孔庙明伦堂办师范传习所,学制一年,民国元年停办。(6)镇江
 光绪三十一年,常镇道郭观察与地方绅董议拟于镇城设师范传习所。次年,丹徒县师范传习所即于范公桥县学宫开办。光绪三十三年,县师范传习所由劝学所与教育会合办。(7)无锡
 光绪二十八年,无锡胡壹修、胡尔霖(留日学生)兄弟及其父胡和梅在天上市尤家坦设师范传习所。(8)苏州 光绪三十一年,学款处办长、元、吴公立师范传习所,每期半年,至光绪三十三年共毕业六期。(9)常州
 宣统元年,常州在城内局前街建公立师范讲习所。此外,光绪三十二年上元县建官立师范研究所,同年句容县建师范传习所。为了解决小学堂新增学科急需的师资,还出现单科性质的师范传习所,如无锡于光绪三十一年设理化、乐歌传习所,光绪三十二年设游戏体操传习所,光绪三十三年设手工传习所。4.中学堂或高等小学堂所设师范班或师范预科、简易师范科这也是清末江苏一些地区培养小学堂教习的途径之一。如常州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先在武阳公立两等小学堂学生中选出优秀者设一师范班。光绪三十三年常州府中学堂又附设一师范班。又如淮安府阜宁、盐城等县均于公立高等小学堂附设师范传习所。(二) 民 国 时 期民国时期师范学校的设置因学制改变及战争的影响变化较多。1.民国初到民国11年
(1)师范学校& 民国建立之初,江苏即“责令县行政机关以全力注重小学,规划推广;而原有之中学及师范学校,定收归省立之计划”。当时原拟设省立师范学校8所,代用师范学校1所,女子师范学校3所,共计12所。但由于经费等原因,到民国2年(1913年)7月,只建成了10所,共有学级33个,学生1429人。江苏省行政公署教育司于同年6月14日颁布了《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学则》,规定省立师范学校学生定额以400人为限,除设预科、本科外得设讲习科。民国2年江苏省省立师范学校一览表
学级及学生数
首任校长姓名
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苏州三元坊
本科、预科、讲习科,学生共279人
即原江苏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改称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本科,学生177人
即原江苏第二师范学堂。
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本科、讲习科、补习科,学生共139人
即原江苏第三师范学堂,民国元年改称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本科。、预科,学生共154人
民国元年2月在原高等学堂旧址创办。
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讲习科,学生104人
姚明辉,后为任减(1913年始)
民国元年就扬州左卫街两淮师范学堂遗址(原梅花书院)创设。
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
预科、讲习科,学生共78人
即原江北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前一度停办,民国元年在原有基础上建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预科、讲习科,学生共96人
即原徐州官立初级师范学堂,辛亥革命前曾一度停办,民国元年1月在其基础上建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
本科、预科,学生共157人
即原私立通州师范学校,民国2年1月改为省代用。其经费除师范生学膳费由省拨外。余仍由该自筹,故称“代用”。
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本科、预科,学生共121人
吕惠如(女)
即原宁垣属女子师范学堂,辛亥革命时一度停办,民国元年5月复办,定名为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苏州盘门新桥巷
预科、讲习科,学生共124人
杨达权(女)
民国元年7月,在盘门新桥巷积谷仓旧址筹建。
民国3年9月,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在灌云县板浦镇建立,首任校长为单毓苏。民国7年8月,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学校在镇江建立,首任校长为谢遐龄。民国10年,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徐州建立,首任校长为杨季威。至此,江苏共有省立师范学校13所(内省代用1所),其中男校为10所,女校为3所。除省立师范学校外,民国初年江苏尚有县立及私立师范学校。民国2年江苏省县立及私立师范学校一览表
学级及学生数
如皋县立师范学校
本科四,学生共162人
即清末如皋初级师范兼中学附属两等小学堂,民国元年改称如皋县立师范学校,专办师范,停招中学班。由县劝学所董事沙元榘代理校长,民国2年由何镇寅接任。
武进县立师范学校
本科三,学生180人
民国元年12月,武进县议会议定将附设在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中学)的简易师范科划出,于翌年3月开学,限招男生,习称武进男师。校长屠方。
如皋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讲习科一,学生15人
武进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讲习科二,学生51人
民国元年,前武进粹化女学校长、革命党人庄蕴宽出任江苏都督,令将粹化争存女子学校收归县立,更名为武进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刘植,后为任玄珠(女)。
太仓县立毓娄女子师范学校
本科、预科各一,学生28人
即原公立毓娄女子师范学堂,民国元年改名。校长蒋汝坊。
无锡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本科一,学生38人
民国元年留日学生胡雨人、侯鸿鉴及裘廷梁等发起并经临时县议事会决定创设女子师范学校,于3月16日开学。
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
本科二年级,学生11人
即原公立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元年12月经南通县议会议决,改为县立。
私立爱德女子师范学校
本科二年级,学生14人
私立丽则女子师范学校
本科二、三年级,学生5人
私立淑琴女子师范学校
本科一、二、三年级,学生55人;补习科学生73人
上表列入的县立师范学校7所,其中男校2所,女校5所。私立师范学校3所,全为女校。女子师范学校之所以多于男校,据《江苏省教育行政报告书》中所说:“盖男子师范,自经省行政机关就全省规划设置,其非省立者,仅有存焉耳。”这些学校中,除如皋、武进两所县立学校和私立淑琴女子师范学校的在校学生超过百人外,其余几所女子师范学校的在校生数都很少。此后数年中,县立师范学校和私立师范学校略有发展,如民国8年张謇于东台县开办私立母里师范学校,张为校长,生员来自苏北各县,以东台和通海地区为多。学校办了9年后停办。此外,见于民国2年各县报表的还有在中学或高等小学校附设的师范科,计有无锡私立竞志女学本科一、二年级学生共14人;私立翼中女学本科二年级4人;南汇县立城南初等高等小学校师范科19人。清末郭坚忍(女)于扬州创办的女子公学也于民国4年添设女子师范讲习科,二年毕业,民国16年停办。从民国元年到民国11年“新学制”公布前的11年当中,江苏中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据民国11~12年全国师范学校学生数的调查统计,当时江苏的师范学校有男校15,女校9,合计24校;男生3751人,女生770人,合计4521人。在全国26个省与特别区域中,江苏的师范学校数次于直隶(今河北,28校)和奉天(今辽宁,27校),居第三位;按男女校分别统计,则男校居第三,女校与湖南省并列首位。师范学校学生总数居全国第一位;按男女生数分别统计,则男生数居首位,女生数次于山西、湖南,居第三位。学校的布局比较合理,教学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已进一步建立和健全起来,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校长如顾倬、任诚、徐慕杜等思想开明、学有专长,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办学经验,他们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严谨治校,慎选良师,很多教师都是当时教育界的名流学者,学校的教学设备也比较完备充实。(2)师范讲习所& 民国元年11月,江苏省教育行政会议议决,委托师范校长拟订了甲、乙两种师范讲习所规程,令酌量地方情形,认定办甲种或乙种,并准两种兼办。第二年4月,又通令各县切实办好师范讲习所。到民国2年7月,全省已有32个县设立师范讲习所,其中公立32所,私立1所(女子,设于太仓),共计33所,学生数共1850人。设立甲种师范讲习所的有江宁、六合、崇明、南通、盐城5县,设立乙种师范讲习所的有句容、溧水、高淳、江都、泰县、吴县、常熟、昆山、吴江、华亭、奉贤、无锡、宜兴(设2所)、江阴、靖江、丹徒、丹阳、溧阳、泰兴、丰县、萧县、邳县共22县,甲、乙两种兼设的有高邮、海门、山阳3县。以上均为县立(太仓因系私立,未计在内)。民国3年5月,江苏省发布《苏省长整顿师范之通令》,规定一年以前设立之乙种讲习所酌量情形改办甲种,当年设立的乙种进习所一律改为甲种,以后增设一律改办甲种。2.民国11年到民国17年(1)师范学校归并于中学&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反对封建主义教育的教育改革运动,同时又受到美国教育思想的影响,全国教育联合会第五届年会发起讨论修改学制。民国11年11月,北京政府颁布了新学制,即《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其中规定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斟酌地方情形,可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于是各地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大都归并于中学。民国16年7月,国民政府令江苏试行大学区制,原设之教育厅撤销,所有以前江苏省境内国立、省立各大学,专门学校及中学、师范学校均分别裁并或改组。这一年,江苏完成了师范和中学的归并工作。次年1月,国民政府又规定大学名称即以所辖区域之名为名。因此,江苏中学、师范合校办理后的校名曾先后分别冠以第四中山大学区、中央大学区和江苏大学区,直到民国18年大学区制停止试行为止。
民国16年江苏省师范学校与中学合并情况表
师范学校名称
与中学合校办理的情况
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改称江苏省立苏州中学
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
与江苏省立上海中学合并
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
改称江苏省无锡中学
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
与江苏省立第一中学合并,改称江苏省立南京中学
江苏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合并,改称江苏省立扬州中学
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
与江苏省立第九中学合并,改称江苏省立淮阴中学
江苏省立第七师范学校
与江苏省立第十中学合并,改称江苏省立徐州中学
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
与江苏省立第十一中学合并,改称江苏省立东海中学
江苏省立第九师范学校
与江苏省立第六中学合并,改称江苏省立镇江中学
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
原第一代用师范学校的一个师二升师三班并入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师一升师二班保留在原校,校名改为私立张謇中学,学校实际上仍有高中师范科,另办有初中
江苏省代用师范学校(即原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于民国10年改称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
江苏省第二代用师范学校
改称第四中山大学区立如皋中学
如皋县立师范学校于民国10年改称江苏省第二代用师范学校,其经费由省、县各拨款百分之五十
江苏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改称江苏省立南京女子中学
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
改称江苏省立苏州女子中学
江苏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
改称江苏省立徐州女子中学
说明:表中师范与中学合校办理后的校名为合并时的学校名称,其试行大学区制时校名更迭情况从略。在师范归并于中学的同时,江苏有些地方还在普通中学设立了师范科。如南京市立第一中学从民国17年起筹办高中师范科,其后有好几届毕业生。又如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即今江苏省南通中学)于民国16年接受原江苏省第一代用师范学校的1个师范班,在私立张謇中学恢复招收师范班后,仍继续办师范科,直到民国23年才停办。实行师范与中学合并办理后,全省基础较好、教学质量较高的中等师范学校不复独立存在,中等师范成为中学的一个部或科,办学经费大幅度减少,招生数急剧下降,同时不能突出师范特点进行教学,严重影响师范的教学质量。(2)兴办乡村师范学校& 由于乡村教育的兴起及从民国元年起提出的小学四年义务教育遇到师资缺乏特别是乡村小学教师的缺乏,乡村师范学校开始兴起。民国12年,继山西省于民国8年首创国民师范学校以后,江苏在5所省立师范学校设立了乡村分校:一师分校设于吴江,二师分校设于黄渡,三师分校设于洛社,四师分校设于栖霞山,五师分校设于界首。乡村分校的培养目标均定为乡村小学教师。民国16年,各省立师范学校归并于中学后,这几所乡村分校都成为中学的乡村师范科。江苏的乡村师范学校,不仅在本省,且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很大影响。在教学体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改革创新的是晓庄学校。民国15年,陶行知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中写道:“本社的乡村教育政策是要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我们主张由乡村实际生活产生乡村中心学校,由乡村中心学校产生乡村师范。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次年3月15日,陶行知即在南京神策门(后改和平门)外劳山脚下的晓庄创办了一所新型的乡村师范学校,初名为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年改名为晓庄学校。其办学宗旨就是要“造就好的乡村教师去办理好的乡村学校”,通过乡村学校改造农村。为了实现这一办学宗旨,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为晓庄学校校训。晓庄学校还设有中心幼稚园、民众夜校、乡村医院等。晓庄学校办学3年,培养学生230多人。民国19年4月,学校被国民政府借口学生参加南京工人罢工斗争而强行封闭。在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有些县也办起了乡村师范学校。如南通县于民国17年6月创办南通乡村师范,南通县各乡村都设有中心小学校,成为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20年代后期,江苏各地还普遍建立了县立师范学校,据民国21年统计,当时县立师范学校有43所。这些学校一般规模不大,经费困难。民国23年省教育厅通令各县师范学校停止招生或停办。此后,仅少数县立师范学校得以保留。
3.民国21年到民国26年从民国16年开始,国内一些教育刊物已有恢复师范独立的呼声。在民国17年5月国民政府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中山大学等单位及陶行知等人在《整顿师范教育制度案》中提出:“为促成义务教育起见,应于高中师范外,由各省多设独立之师范学校或师范讲习科,特别训练小学师资。”江苏大学区师范联合会也提出《请确定师范教育制度案》,南京特别市教育局提出《师范学校应独立开办案》。民国18年,江苏省中央大学区乡村师范联合会请求乡村师范独立。民国21年,江苏省教育厅召开厅务会议,提出师范独立问题,经讨论原则通过。同年4月,江苏省政府会议通过《中学师范科独立办法》,决定自民国21年起分3年完成师范独立工作。民国21年,江苏全省省立中学师范部原有16处,由于经费及其他原因,江苏省政府决定,师范和中学的独立设置工作分批进行。第一批先指定省立镇江、淮阴、无锡、太仓、如皋、东海6所中学和徐州、苏州2所女中改办师范,同时将各省立中学所属之各乡村师范划出,改为乡村师范学校,计6校,合计14校。其校名如下: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宣统元年始建四年制实科中学堂,民国2年划归省办,定名为江苏省立第四中学;民国11年改为完全中学,同时增设高中师范科)、江苏省立淮阴师范学校、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江苏省立如皋师范学校、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江苏省立徐州女子师范学校、江苏省立吴江乡村师范学校、江苏省立黄渡乡村师范学校、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江苏省立灌云乡村师范学校(民国17年2月中央大学区立东海中学设乡村师范科,民国21年乡村师范科自东海中学划出独立建校)。据民国24年统计,全省有省立师范学校8所,教职员362名,学生1493人;全省省立乡村师范8所,教职员140名,学生1366名;县立师范及简易师范学校以及县立女师、县立乡师等教职员336名,学生1988名。原有省立师范学校全部恢复独立设置的计划并未完成。民国21年以后新增的2所省立乡村师范学校,一是江苏省立石湖乡村师范学校,创办于民国22年秋,校址在涟水县佃湖镇(古称石湖),初名江苏省立涟水乡村师范学校,后定名为江苏省立石湖乡村师范学校,校长武海楼;一是江苏省立草堰乡村师范学校。师范和中学未分开的省立中学仍继续办师范部(高中师范科),如江苏省立扬州中学所属乡村师范科划出建界首乡师后,仍附设有高中师范科,直到民国24年才取消。师范学校恢复独立设置以后,江苏的中等师范教育有了一些起色,教育质量也有一定的提高。几所乡村师范学校如石湖、界首、栖霞、洛社等校学习陶行知办晓庄学校的经验,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为乡村教育服务的思想和能力,学校办得很有生气和活力。
4.民国26年以后的师范学校民国26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很多学校采取了以下的应变措施:一是迁往内地办学。如民国24年秋在南京中华门西街创建的南京市立师范学校部分师生于民国26年底迁往重庆办学。又如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的前身私立正则职业学校于民国27年西迁四川璧山续办,取名为私立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私立正则职业学校为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吕凤子捐献家产于民国元年创办,初名正则女校,于民国14年改名。学校极盛时,办有幼稚园、小学、普通师范科、体育师范科、绘绣科、蚕桑科、艺术专修科等,建立了完整的艺术教育体系。除刺绣、蚕桑外,均兼收男生。在璧山,吕凤子为了坚持办学,多方奔波,绘画卖画,筹措办学经费,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学校初具规模,并将其中一部扩充为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以培养师资为主要任务,吕凤子亲任校长。二是迁往上海办学。如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于民国27年9月在上海借款租房,开学上课。为了解决苏北学生往返的困难,民国28年2月又在泰兴县学宫内开办锡师分校。校长周毓莘和沪校师生在环境十分险恶、条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民族气节,团结一致,在上海坚持办学。日军占领租界后,汪伪政府妄图接管学校,师生立即抗议抵制。周校长为保护学校和学生,从民国31年起对外用私立文明中学校名,对内仍用无锡师范学校校印发毕业文凭,直到抗战胜利。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部分教师于民国27年在上海英租界成立苏女师沪校,直到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被迫解散。另外还有省立太仓师范学校和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也都曾迁往上海办学。三是迁往农村办学。如省立如皋师范学校于民国28年1月先后迁至如皋东乡薏枵颉⒎崂(现属如东县),直至民国29年冬解散。省立淮阴师范学校迁至淮安东乡龙爪村,后又迁盐城时阳庄。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先迁金沙、上海,后又迁如皋东乡丰利镇,称丰利女师。民国32年4月敌伪“清乡”,女师停办。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于民国27年3月迁至南通县东乡海复镇(现属启东县)通师第二附属小学,称通师侨校,此后一直在根据地坚持办学10年。新四军东进后,民主政府重视抗日根据地的教育事业,加强对通师侨校的工作,民国30年冬在通师侨校建立了党支部。此后,进步力量不断壮大,学校成为苏中四分区开展抗日活动的重要阵地之一,为革命战争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校长为热心教育的知名人士于忱(字敬之)。教职工中也有进步力量,教务主任顾怡生,原为清末秀才,后为私立通州师范学校本科第一届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多次掩护营救中共地下党员和革命师生。总计江苏省在抗战前原有省立师范学校8所,抗战开始后,停办的有镇江师范、徐州女师2校;一度停办后在原址复校的有东海师范1校;迁往上海办学的有无锡师范、太仓师范、苏州女师3校;迁往农村办学的有淮阴师范、如皋师范2校。原有省立乡村师范学校8所,抗战开始后大多奉令停办。民国26年10月,江苏省教育厅在淮安(一说为宝应)崔堡成立江苏省立崔堡临时乡村师范学校。全省原乡村师范的肄业生均可入学,而以界首乡师学生居大多数。此后随时局变化曾迁兴化、高邮、宝应农村上课,至民国32年解散。抗日战争时期,江苏省政府先迁兴化,后流亡到安徽屯溪、太和、阜阳一带,在江苏、安徽等地先后设立了6所临时师范学校:(1)江苏省立第一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泰兴樊堡。(2)江苏省立第二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徽阜阳。(3)江苏省立第三临时师范学校,原为省立如皋师范学校。民国28年8月,江苏省教育厅令如皋师范改为“江苏省立第三临时师范学校”,至民国29年解散。抗战胜利前夕,江苏省教育厅又将民国32年恢复办学的铜山县乡村师范学校改为江苏省第三临时师范学校。民国34年12月宣布撤销第三临师。(4)江苏省立第四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徽太和。(5)江苏省立第五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安徽阜阳。(6)江苏省立第六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江浦。此外,伪江苏省政府也在部分沦陷地区设立了师范学校,抗日战争胜利后均予以裁并。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在江苏省境内的国民党统治地区,战时迁往内地、上海和农村办学的师范学校陆续迁回复校,停办的师范学校也先后恢复一部分。此时期省立师范学校有14所,即镇江师范学校、无锡师范学校、太仓师范学校,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东海师范学校、如皋师范学校、淮阴师范学校、徐州师范学校、徐州女子师范学校、吴江乡村师范学校、黄渡乡村师范学校、洛社乡村师范学校、运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原江苏省立灌云乡村师范学校于民国23年7月迁邳县运河镇,易名为江苏省立运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界首乡村师范学校。由于这些学校原有校舍大多已被日军破坏,而国民党政府忙于打内战,军费猛增,致使学校经费困难,复校工作十分艰难。但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和各方人士的资助下,短短几年中复校工作进展顺利,教学秩序也步入正轨。例如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于民国34年10月开始筹备复校,至民国36年下半年校舍基本修复,学校聘请三师、锡中时期的一些老教师回校任教,保证了教学质量。抗战期间,江苏省政府设立的6所临时师范学校全部裁并。其中一临师改为省立如皋师范学校,其余5校分别并入徐州师范学校、运河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和江宁师范学校。抗战胜利后,在国民党统治区新设的省立师范学校有1所,即江苏省立江宁师范学校。民国35年初,迁往重庆办学的南京市立师范学校师生返回南京,江苏省教育厅在此基础上建省立江宁师范学校,国民政府为改良师范学校教学方法,曾作过各科教学过程的研究,在全国指定6所师范学校进行实验,江宁师范学校是其中之一。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华中苏皖抗日根据地为发展新民主主义的教育事业,创办了一批新型的师范学校。苏皖抗日根据地师范学校概况一览表
主要负责人
靖江乡村师范学校
民国30年(1941年)7月
县文教科长张渤如兼校长
招生3个班:简师班招初中毕业生,半年毕业;初师班招小学毕业生,三年毕业;另有一个初中班
苏北试验乡村师范学校
民国30年(1941年)9月
陆见齐任校长
招生2个班:乡师班学生40多人,另有一个初中班。学生近70人。民国31年5月敌伪进行扫荡,被迫停办
盐阜区联立中学师范部
阜宁县郭墅张庄
民国30年(1941年)秋
朱泽甫为师范部主任,后为陆维特
在张庄还办了实验小学,陆维特兼小学校长
盐阜师范学校
阜宁县孟大关
民国31年(1942年)秋
陆维特任校长
盐阜联立中学师范部于民国31年秋自联中划出,单独建校。民国34年12月改为苏皖教育学院
泰兴县乡村师范学校(后称南乡师)
泰兴县常家庄
民国30年(1941年)秋
刘伯厚任校长
另在常家庄东南的唐家庄设一个学制半年的简师班。赵家庄小学、常家庄小学和杜家庄小学三校合并为该校的附属小学
泰兴县乡村师范学校一分校(简称北乡师)
泰兴县倪浒庄野庙一带
民国31年(1942年)秋
商宗衢为主任
泰兴县政府将泰兴二中分部改为泰兴乡村师范的北分校。学校还附设一个学制半年的简师班。还设有一个社会教育班,专门培训社教教师和文艺工作干部。倪浒庄小学为其附属小学
泰兴县乡村师范学校二分校(简称西乡师)
县境西北戴家集,后迁张家河
民国32年(1943年)春
泰兴县高中师范学校
泰兴县张家河
邵鸿声(化名易君实)任校长
江都县简易师范学校
江都县吴桥区进化乡大袁庄
民国32年(1943年)7月
吴奇仁任校长
在敌后办学三年,培养了一批青年干部和教师
民国32年(1943年)10月
县长吴伯文兼任校长,居荟明、冯立生先后任副校长
分期培训文教、财经、政治干部。第一期招收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社会青年100余名,先后在团庄、柳堡和油坊头一带进行流动教学
兴化县徐扬庄
民国33年(1944年)4月
县长李健兼任校长,后由罗洛、王文乾任正副校长
为纪念朱廉贻和严昌荣二烈士而定名朱严师范
三分区联合师范学校(简称三联师)
宝应县严家大桥高夏庄
民国33年(1944年)春
刘伯厚为校长
为反清乡,苏中行署和三分区决定将泰兴乡师、高师和其他有关学校的部分师生共400余人合并成三分区联合师范学校
南通吴家埭简易师范
通海行署管辖区姜灶港吴家埭
民国33年(1944年)9月
开办时招收50人。1944年底与当地志行初级中学合并,更名为崇川中学,后为苏皖九分区南通中学分校
锡澄简易师范
双烟筒(今邗江县新坎乡)六桥五号圩等地
民国34年(1945年)2月
金柯兼任校长,江坚兼任副校长
主要任务是培养区乡干部,先后办了三期党训班,学校至年底北撤到兴化县后停办
此外,民国34年春建立的苏中一分区建设专门学校(在宝应县郑家渡)和苏中三分区联合专门学校也都设有师范科。在上表所列的根据地学校中,盐阜师范学校和泰兴乡村师范学校是历史较长、影响较大的学校。从民国36年下半年开始,特别是民国37年《中共中央关于九月会议的通知》下发以后,苏皖边区贯彻中共中央指示和华中宣教会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议,积极恢复和发展各类教育事业,并且提出要求,制定了计划和制度,使教育事业走向新型正轨化的道路。师范教育除继续办师范班、简师班、训练班外,另有几所师范学校建立起来。如苏皖边区五专署以专区师范科为基础,改办一所中学为师范学校,设初师班、高师班(即现在的中师)、教育行政班,其后又增设工农教师训练班。这所学校即后来的盐城区立师范学校。苏皖边区二专署将原有区立第一中学改建为区立师范,并设教干、初级简师、高级简师三个班,这所学校即后来的扬州区立师范学校。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江苏全境解放后,苏南、苏北行署和南京市人民政府对旧有的师范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向一些学校派去了党员领导干部,并对学校的设置作了一些调整。解放前,南京市原有江苏省立江宁师范学校和南京市立师范学校。1949年9月,南京市军管会文教处接管江宁师范和市立师范,将两校合并。并将上海体育专科学校的两个体育师范班并入,在南京中山南路曾公祠成立南京市师范学校。新学年开始,该校有15个师范班,学生649人。解放前苏南地区原有师范学校22所,其中省立8所,县立13所,私立1所(即私立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原为美国基督教监理公会女传教士海淑德于光绪二十八年在苏州天赐庄创办的景海女塾,民国6年改为景海女子师范学校)。经过调整,至1951年5月,苏南共有师范学校14所,其中公立8所,县立5所,私立1所。苏南区师范学校解放前后变动情况(1951年5月)
解放前学校数
解放前学校名称
解放后变动情况
目前学校数
目前学校名称
江苏省立镇江师范学校
苏南镇江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无锡师范学校
苏南无锡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苏州女子师范学校
苏南新苏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太仓师范学校校
苏南太仓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涪社乡村师范学
苏南洛社乡村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吴江乡村师范学校
苏南吴江乡村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黄渡乡村师范学校
苏南安亭师范学校
江苏省立江宁师范学校
苏南栖霞师范学校
镇江县立师范学校
1949年下半年和省立江宁师范学校合并为镇江专区区立师范学校
省立苏南栖霞师范学校
江宁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丹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溧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无锡县立师范学校
无锡县师范学校
武进县立师范学校
武进师范学校
常熟县立乡村师范学校
常熟师范学校
吴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吴县简易师范学校
南汇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南汇简易师范学校
宜兴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1949年并入宜兴县立中学
松江县立简易师范学校
1950年下半年并入安亭师范
青浦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50年上半年并入青浦中学
奉贤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
1950年上半年并入奉贤中学
私立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
私立苏州景海女子师范学校
解放前苏北地区原有师范学校13所,其中国民党统治区1O所,即运河乡师、淮阴师范、淮安县师、盐城县师、界首乡师、江都县师、草堰师范、通州师范、南通女师、如皋师范。解放区3所,即淮南高师、盐城区师、扬州区师
。解放初调整为6所。保留原校未予变动的有南通女师、通州师范(私立)和如皋师范3所,其中如皋师范有如皋中学、泰州中学、泰兴中学、黄桥中学、靖江中学5所中学的师范部(班)并入;运河乡师改称为运河师范;扬州区师改为扬州师范,界首乡师等校并入;盐城师范学校(盐城区师已改名为盐城师范学校)师范部迁至淮安,建立淮安师范学校,原淮安中学成为其初中部,盐城师范的师训班并入盐城中学。其后,师训班于1951年分出并迁至上冈,建上冈初级师范。1950年又新办淮阴简易师范,1951年新办高邮初级师范。截至1951年,苏北区共有中等师范学校9所,其中公立8所,即南通女师、如皋师范、运河师范、扬州师范、淮安师范、淮阴简易师范、上冈初级师范、高邮初级师范。私立1所,即通州师范。(1948年12月徐州解放后,徐州师范学校和徐州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一度属山东省。1952年徐州划归江苏后,定名为江苏省徐州师范学校。东海师范学校于解放初期亦一度属山东省,后划归江苏,于1958年定名为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因此该两校均未列入解放初苏北地区的师范学校)。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及师范教育会议,强调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来培养师资,并提出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实行正规师范与大量短期师范相结合的发展方针。1951年下半年起,中等师范教育有较大发展。据统计,1952年苏南、苏北区共有中等师范学校59所,在校学生1.85万人。当时,一些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停办多年的老中师相继恢复。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同意教育部关于恢复晓庄学校的请示报告。20年前被国民党强行查封的晓庄学校于日宣布复校,开始招生,首任校长为汪达之。1952年定名为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另外,又新建了一批师范学校如阜宁师范、高邮初级师范、苏北泰州师范等。私立正则职业学校于1952年由吕风子交人民政府接办,原设大专各科及职中等并
入有关学校,校名改为苏南丹阳艺术师范学校,正式列入中等师范学校系统。校长先为吕去疾,1955年起成功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私立通州师范学校亦于1952年改为公立,称苏北南通师范学校。各地还开办了初级师范和师范速成班。增长比例举苏南为例,以1950年7月学生数为基数100,到1952年为:156.89。其中初级师范为208.83,师范为114.88,幼儿师范为104.05。学校数以1950年7月为基数100.到1952年为153.33。1953年1月,江苏省正式建省。根据1953年下半年统计,全省有各类师范学校57所,500个班级,在校学生2.5万人。其中包括:(1)师范学校25所,198个班,在校学生O.91万人;(2)单独设置的初级师范学校31所,另有20所师范和5所普通中学附设初师班,共290个班,在校学生1.5万人(内含初幼师2个班,学生121人);(3)小学教师轮训班1所(苏北泰州师范学校于1953年夏撤销,在其原址办江苏省小学教师轮训班),12个班,学生700人。全省中等师范教育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一批师范毕业生分配到小学任教以后,增强了小学教师队伍的阵容。但在这一时期,全省初级师范多于师范学校,初师学生占总数的63.5%,高于全国平均数。从学校的分布看,全省也不平衡,例如苏州地区有师范学校(指后期师范)7所,而扬州地区仅1所。为了适应初等教育稳步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需要,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文教工作总方针,省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对中等师范教育作如下的调整、整顿:(1)停办师范速成班和初师速成班,到1954年暑假全部结束。(2)合并一部分初师。(3)初级师范的任务改变为培养提高现任小学教师,修业年限为二年。(4)扩大在职教师的轮训人数。由各专区分区举办小学教师轮训班,轮训不足初师毕业程度的小学教师。到1957年,全省中师共33所,其中幼儿师范学校1所(即在南京师范学院院长、教育家陈鹤琴倡议和指导下于1953年创办的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在32所普通师范学校中,有女师1所,即江苏省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于1958年并
入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1957年,全省中师招生0.51万人,在校学生1.75万人。1953年9月,省教育厅发出《关于有重点地办好一些中学和师范学校》的通知,确定无锡师范学校和南京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师范学校为重点师范。这样,全省中等师范教育有了较为合理的布局和较为稳定的招生规模,建立了体现师范特点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师资力量逐步充实加强,校舍设备也得到改善,教学秩序走上正常的轨道,教育质量获得明显的提高。1958年至1960年,在“大跃进”的形势影响下,全省中等师范教育急遽发展,形成县县办中师、招生数成倍增长的局面。年全省中师发展情况表
学校数(所)
在校生数(万人)
招生数(万人)
1960年,全省中等师范学校的学校数比1957年增长1.2倍,在校学生数增长了1.5倍,招生数增长了3倍。中等师范教育事业的发展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师范和其他学校教育事业这种急剧增长的状况超过了国民经济所能承担的能力,同时也超过了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条件,导致教育事业内部比例失调,办学条件很差,师资数量质量都跟不上。加之从1958年开始开展勤工俭学和教育大革命,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学生参加劳动过多,打乱了正常教学秩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也采取一些“左”的错误做法,以致教育质量明显下降。1961年,教育事业开始贯彻党中央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中等师范教育进行了调整和整顿。但在调整中过多地压缩了招生规模和在校人数,同时关并了一大批学校。到1962年,不仅所有在1958年时新建的中等师范学校一律停办,还停办了一些老校如太仓、吴江、高邮、泰兴、海门、南京市师范等。全省中师调整为20所,在校学生0.68万人,招生数压缩为500人。年,江苏中等师范教育事业稳定了一个短时期。学校数保持在20~21所。由于前两年招生数减少,在校生数直线下降,1964年为O.26万人,为建国以来的最低点。为了提高师范教育质量,稳定师范教育规模,省教育厅对中等师范学校的任务、规模、人员编制、领导管理等问题提出具体意见,作了明确规定。1964年,国家主席刘少奇重新提出“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并来江苏视察。江苏省委制定了具体贯彻方案,其中包括创办泰州、洛社两所耕读师范。这两所学校于当年9月各招收两个班的新生,两校暂行的都是“四七一制”,即一年当中,大体上4个月劳动,7个月课堂教学,1个月假期。经过了这一段时期的努力,江苏省中等师范教育质量逐步得到了提高。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中等师范学校连续4年停止招生。到1970年,据统计,全省仅存中师10所,教职工500人,其中专任教师300人。1971年以后,由于各地中小学教师严重缺乏,中等师范学校陆续恢复。到1976年,全省共有中师23所,在校学生1.02万人。但在这七八年中,中师却以培养初中教师作为主要任务,而且招生数偏少,从1973年至1977年每年招生平均5000人,对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影响很大。从1979年开始,江苏大力端正中等师范学校的办学方向,省教育厅多次发文,强调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必须分配到小学任教。1981年3月,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我省中等师范学校布局设置、服务范围和规模等问题的意见》,文件规定了全省25所中等师范学校(其中幼师2所)的规模和服务范围,并实行省和地、市双重领导,分工管理的领导体制。但在这几年中,全省中师招生数仍然偏少,民办教师又在招生总数中占相当比例,因此还不能满足各地对小学师资的需求。根据江苏省经济发展和普通教育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考虑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地区的师资需求,1984年,经省政府批复同意恢复和增设太仓师范、东台师范、镇江师范、吴江师范、沭阳师范、南京市师范、泗洪师范、连云港师范、扬州师范和徐州幼儿师范。其中吴江师范、连云港师范、扬州师范和徐州幼师于1985年开始招生。1985年省政府又批准复办宿迁师范。以上11所中等师范学校中,苏北7所,苏南4所。此外,教育部委托江苏省教育厅于1982年在南京筹建了全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师范学校,1985年面向全国招生。至此,全省共有中等师范学校37所,其中普师32所,幼师4所,特师1所。普师按地区分布情况为:南京、无锡、常州、镇江、连云港市各2所,苏州、盐城、南通市各3所,徐州市、扬州市各4所,淮阴市5所。4所幼师的分布情况为:南京市2所(包括省幼儿师范),苏州市1所,徐州市1所。从全省看,学校布局基本合理,根据江苏省1988年统计,全省人口共6438万人,大体上每200万人口有1所中师,符合原教育部提出的每150~200万人口设置1所中等师范学校的要求。针对小学音乐、美术、体育教师奇缺的现状,江苏省一方面加强中等师范学校艺体课教学,使一部分毕业生能兼教这些课程,另一方面又在每个市确定1所师资和设备条件较好的中师办音乐、美术或体育班,以求投资少而见效快地为小学培养音乐、美术和体育骨干教师。共计有11所中师办了音乐班,10所中师办了美术班,10所中师办了体育班。例如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发挥该校原为艺术师范的优势和长处,办了音乐班和美术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适应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除4所单独设置的幼师外,每个市都有1所中师附设了幼师班。幼师毕业生主要分配到教育部门和厂矿企业办的幼儿园以及农村中心幼儿园。农村所需的大量幼儿教师则由各县办幼教职业班培养。另外,在特殊教育师范方面,从1988年开始,又在如皋师范学校开办了一个特殊教育中师班。几年来,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重视改善中师的办学条件。1985年3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在批转省高教局、教育厅的《关于加强和改革师范教育的意见》中,再次指出办好师范教育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和开发智力的关键,各级政府都要十分重视师范教育。同时明确提出,教育事业在人、财、物的分配上都要突出师范教育,做到“三个优先”。即:全省每年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部分,要优先保证师范院校的需要;每年的教育基建投资,要优先安排师范院校的基建项目;每年研究生和本、专科毕业生的分配,要优先选派到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从1979年到1988年,1O年中,省、市两级安排中师基建费约4000万元,其中1985年以后安排的近2000万元。1986年和1987年两年,省又安排500万元用于中师的危房维修。10年中,省为中师的仪器设备的改善共投资约1200万元。为了增强各校的自我发展能力,省教育厅、省教委大力推动各校开展勤工俭学。1985年,省教育厅在省洛社师范学校召开中等师范学校后勤工作会议,总结和推广该校自力更生,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经验。据统计,自1984年至1987年,全省中师校办企业筹集的经费用于学校建设的总额已达442万元。江苏省年主要年度中等师范学校概况表
学校数(所)
在校学生数(万人)
招生数(万人)
毕业生数(万人)
教职工数(万人)
专任教师数(万人)
  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省中等师范学校于1950年开始招生,当年招0.21万人。
1988年江苏省中等师范学校概况表
在校学生数
南京市晓庄师范学校
音、体、美
南京市师范学校
南京市幼儿师范学校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
音、美、幼
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
江苏省徐州师范学校
音、体、美
江苏省沛县师范学校
江苏省铜山师范学校
江苏省运河师范学校
江苏省徐州幼儿师范学校
江苏省常州师范学校
音、美、幼
江苏省武进师范学校
江苏省新苏师范学校
江苏省太仓师范学校
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
江苏省苏州幼儿师范学校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
音、体、幼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较
特殊教育师范
江苏省海门师范学校
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
音、美、幼
江苏省连云港师范学校
江苏省淮阴师范学校
江苏省淮安师范学校
江苏省沭阳师范学校
江苏省泗洪师范学校
江苏省宿迁师范学校
江苏省盐城师范学校
体、音、美、幼
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
江苏省东台师范学校
江苏省泰州师范学校
江苏省高邮师范学校
江苏省泰兴师范学校
江苏省扬州师范学校
江苏省镇江师范学校
江苏省丹阳师范学校
音、美、幼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师范学校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
二、学  制清末,张謇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时,参照日本师范教育的经验,同时根据当时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设3年至4年毕业的本科,2年毕业的简易科及1年毕业的讲习科。三江师范学堂则设3年毕业的本科,2年毕业的速成科和1年毕业的最速成科。如皋公立简易师范学堂和公立锡金初级师范学堂本科、简易科修业年限也大致相仿。清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十一月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规定,初级师范学堂完全科为5年,简易科为1年。光绪三十三年又规定女子师范学堂修业年限为4年。此后,江苏各地初级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执行上述规定,学制渐趋统一。中华民国成立,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包括女子师范学校)分本科和预科,本科又分为第一部和第二部。本科第一部修业年限为4年,本科第二部修业年限为1年,预科修业年限为1年。根据上述规定,江苏省行政公署教育司于民国2年(1913年)6月公布的《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学则》规定:省立师范学校设本科、预科,其修业年限均按教育部规定。另得设甲、乙两种讲习科,甲种讲习科修业年限为2年,乙种讲习科修业年限为1年。江苏省行政公署教育司还于民国初年颁布过甲、乙两种讲习所规程。规定甲种师范讲习所为养成初等小学校教员之所,修业年限为2年;乙种师范讲习所为养成单级编制之初等小学校教员之所,修业年限为1年。民国11年实行新学制以后,省立中学师范科修业年限为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乡村师范科修业年限也为3年,招收高小毕业生。为推广乡村教育而设的县立师范学校或简易师范科修业年限则1、2、3年不等,招收初中或高小毕业生。民国21年师范学校恢复独立设置以后,按照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规定,江苏省立中等师范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均为3年,招收初中毕业生。乡村师范学校修业年限3至4年,招收高小毕业生。简易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4年,招收小学毕业生。民国16年,陶行知创办的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名晓庄学校)的学制与其他师范学校不同。原拟设两院,后先办第一院。第一院修业年限暂定为1年,招收下列几种对象:一是初级中等学校第三年学生之有农事经验者;二是高级中等学校第三年学生之有农事经验者;三是大学第三年学生之有农事经验者;四是在职之教育行政人员及教职员之具有上列各项相当程度者。抗日战争期间,江苏省中等师范学校的学制基本上仍执行民国21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的规定。抗战胜利后直至全国解放,江苏境内国统区师范学校的学制与前一时期无大差别。抗日战争开始后,苏皖各个抗日根据地从开始创建师范学校起,就对学制进行了改革。根据地的师范学校有简师、初师、乡师和高师(相当于现今中师),其任务主要是培养小学教师,但也培养、培训社会教育教师和其他文艺工作、文教工作、财经工作干部以及区乡干部。招收对象有初中毕业生、高小毕业生,也有在职小学教师和干部以及社会青年等。学习年限长短不一,简师多为半年制,初师和中师多为三年制,其他干部训练则以短期为主。民国33年7月31日至8月24日,苏中行政公署首先召开教育会议,议定了新学制。新的学制把根据地的学校分成乡学、区学、县学、专门学校、大学、研究所或研究院六个层次,分级领导。继苏中之后,苏北盐阜区也从民国34年春天开始进行改革。议定的新学制分为村学、初级干部学校、中级干部学校、专科学校、大学五个层次。师范学校作为专科学校的一种,招收村师、塾师及具有中等学校程度的青年入学。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民国35年3月18日到4月27日,华中宣教大会在苏皖边区政府所在地清江(即今淮阴市)召开。教育厅长刘季平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目前华中解放区教育工作》的总结报告,提出苏皖边区的学制分为初级国民教育、高级国民教育、初级中等教育、高级中等教育、大学五级。初级师范学校属初级中等教育,培养初级国民教育师资,招收高小毕业生及有同等学力的青少年,修业年限为3年。师范学校属高级中等教育,培养高级国民教育师资,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及有同等基础知识技能之青年,或在职教师,修业年限为2年。此外,必要时得开设塾师训练班、短期师资训练班,修业年限半年至一年。民国37年10月,华中行政办事处召开中等教育会议。会上确定初师、高师各为2年,初级和高级简师各为1年。其后,随着新解放城镇日益增多,教育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入城市。关于学制问题,民国38年2月华中行政办事处又作出以下规定
:(1)凡新解放区中学,原来采用“三三制”的不要变更,仍用原学制;(2)凡老解放区采用“二二制”的,在校学生仍为“二二制”,招收新生时改为“三三制”;(3)凡普通中学与师范的学习编制,过去用队制的都改用班级制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于日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其中规定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3年,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初级师范学校修业年限为3年至4年,招收小学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还规定师范学校和初级师范学校均得附设师范速成班,修业年限1年,招收初级中学毕业生或具同等学历者;并得附设小学教师训练班吸收在职小学教师加以短期训练。幼儿师范的修业年限和招收对象与师范学校同。解放初期,江苏各地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的学制均按中央规定执行。在年的教育大革命中,不少师范学校改3年学习时间为2年,一些师范学校提前分配了一批师三和师二的学生,有的地方又办了一年制的师范速成班和初师速成班。由于初中教师紧缺,还有一些师范学校办了大专班培养初中教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江苏全省中等师范学校连续4年没有招生。1970年以后恢复招生。师范学校先办红
师班,培训在职小学教师;后来主要承担培养初中教师的任务,招收对象为农村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学习期限一般为2年。198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中等师范学校规程》,规定中等师范学校的修业年限为3年和4年两种,招收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社会青年,也可招收民办小学教师,修业年限一般为2年。在此之前,江苏已于1979年改变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教师的做法,当年招收的高中毕业生在校学习2年,毕业后分配做小学教师。1981年起,从全省小学教师队伍状况和中师的办学条件以及普及小学教育的需要出发,确定全省中等师范学校的学制主要为三年制,招收初中毕业生。但为解决少数地区小学教师紧缺和提高小学民办教师质量的需要,仍存在少量的二年制师范,招收小学民办教师和高中毕业生。招收小学民办教师的班按各地区民办教师的比例分配名额,招收高中毕业生的班主要安排在徐州、淮阴、盐城等小学教师缺额较多和一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1984年起,省教育厅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进行中等师范学校学制改革的试验,为实验小学和中心小学培养一批具有专科文化水平、有较强能力的教育骨干,并为90年代继续提高小学师资水平积累经验。当年在南通师范学校试办的五年制师范采取五年一贯制,招收对象为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5年。1985年起在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和无锡师范学校试办的五年制师范采取三二分段制,招收对象为全省应届中等师范学校毕业生,选送到该两校大专班继续学习两年。以上试验是全国最早的培养专科程度小学师资的试验。1987年5月,国家教委师范司在江苏召开“培养专科程度小学师资试验科研课题”研讨会,对几所学校的试验进行了考察,并予以认定。此外,江苏幼儿师范学校也进行了五年制培养专科水平幼儿教师的试验。三、教
  学(一) 教 学 计 划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民立师范学校时,提出“师范者,专科之一门,习专科者须先历普通之程级”。他参照日本师范教育经验,规定学校开设的课程既有教育专业课,也有文化知识课。本科开设的课程共有国文(包括文法、习字)、修身、教育、教学法、伦理、算术、理化、历史、地理、博物、农业、日文、图画、体操等。光绪三十年清廷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第一次统一规定了初级师范学堂开设的课程。完全科开设的科目共分13种,即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教育学、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习字、图画、体操。另外规定,“视地方情形,尚可加外国语、农业、商业、手工业之一科目或数科目”,即为选修课。同时规定学科程度为“初级师范学堂,与中学堂入学学生学历相等,故学科程度亦大略相同,惟初级师范学堂着重在教育学,故特增此科,其钟点除经学外为最多,乃中学堂所无。且教幼童亦重习字,故习字列为专科”。《章程》还规定“教授时数每星期三十六点钟”,并详细订出各学科教学内容、讲授次序及讲授时应注意之点。光绪三十三年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又规定了女子师范学堂完全科科目共13种,即修身、教育、国文、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图画、家事、缝纫、手艺、音乐、体操等,合计每周授课34小时。清末,江苏的初级师范学堂和女子师范学堂基本上按此规定开设课程。民国元年(1912年),教育部在《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了师范学校本科、预科应开设的课程及各科要旨,民国2年又公布《师范学校课程标准》。江苏省行政公署教育司根据《规程》和《课程标准》,在《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学则》中具体规定了本省省立师范学校本科、预科、讲习科学科课程和教授时数。男子师范学校预科和本科第一部开设修身、教育、国文、习字、英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或商业、乐歌、体操。每周教授时数预科为32学时,本科第一部为34~35学时,本科第二部不开习字、英语、历史、地理、农业或商业,每周教授时数为34学时。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和本科第一部开设修身、教育、国文、习字、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家事园艺、缝纫、乐歌、体操,另外,英语为选修课。每周教授时数预科为30学时,本科第一部为32~33学时。本科第二部不开习字、历史、地理、家事园艺,也不开英语选修课,每周教授34学时。师范学校附设讲习科特别乙种讲习科开设的课程和内容都较本科第二部少。根据教育部颁发的《师范学校规程》中本科第一部(男校)开设的课程应加课农业、商业,“令学生选习之”的规定,江苏省行政公署教育司令各省立师范学校限期认定增设科目。其中,省立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师范加课农业,第二、第三师范加课业,第三师范还加课农业之中蚕科。这些课程设置的情况与清末比较有很大变化,即取消了封建主义的读经讲经课;英语在男子师范学校列为必修课,且课时较多;国文、数学、博物、理化等课程教学时数增多,所占比例较大;增开了乐歌、手工为必修课;增开农业或商业为选修课;理科课程的实验、实习列入了教学计划。此外,每周教授时数也较清末略有减少。师范讲习所的课程设置,在江苏省行政公署教育司颁布的甲、乙两种师范讲习所规程中也作了规定:甲种师范讲习所开设修身、教育、国文、习字、历史、地理、算术、理科、图画、手工、音乐、体操,每周教授时数为34学时。乙种师范讲习所开设修身、教育、国文、算术、理科、图画、手工、音乐、体操,每周教授时数也为34学时。民国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刮起一股“尊孔”、“复古”风,教育部修改的《师范学校规程》恢复了“读经讲经”课程,并规定这门课程应选讲《论语》、《孟子》、《礼记》、《春秋》、《左传》等有关章节内容。因此,民国5年前后,江苏各师范学校又增开了“读经讲经”课。但在恢复开设这门课的过程中,遭到了师生的不满和反对。例如如皋县立师范学校学生早在民国3年就因反对读经而举行罢课,后遭政府弹压。民国11年新学制公布以后,全国教育联合会组织了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公布了《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江苏的中等师范学校及中学、师范合并后的中学师范部按此《课程标准纲要》开设课程,并实行学分制。情况如下:(1)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外国语、人生哲学、社会问题、科学概论、体育、音乐等。(2)师范专修科目:分必修和选修两类。必修科目有心理学入门、教育心理、普通教学法、各科教学法、小学各科教材研究、教育测验与统计、小学校行政、教育原理、实习等。选修科目又分为分组选修和教育选修,前者按文、理、艺术科目分组,后者则开教育史、乡村教育、职业教育概论、儿童心理、教育行政、图书馆管理法、幼稚教育、保育学等,任学生选修其中若干门。(3)纯粹选修科目:由各校自定,学分也无限制。民国21年,国民政府为了在学校推行“三民主义教育”,除继续在高中和师范开设“公民”课外,还设“军事训练(女生为军事看护)”课。公民课开两学年,每周2学时,军事训练则在新生入学后第一学年开设,每周3学时。还规定每年暑假要“连续施行三周极严格之军事训练”。自民国21年起,江苏中等师范学校执行部颁教学计划,开设课程共有公民、国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育测验及统计、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小学行政及实习等,共20门。晓庄学校开设的课程有着与一般师范学校不同的特点。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一院简章草案》中规定,学校开设的课程分为五个部分,均按学分计。这些课程都按照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这五个部分的课程为:甲、中心学校活动教学做,共30学分。包括(1)国语教学做,(2)公民教学做,(3)历史地理教学做,(4)算术教学做,(5)自然教学做,(6)园艺农事教学做,(7)体育教学做,(8)艺术教学傲,(9)童子军教学做,(10)其他学生活动教学做。乙、中心学校行政教学做,共3学分。包括(1)整理校舍教学做,(2)布置校景教学做,(3)设备教学做,(4)卫生教学做,(5)教务教学做,(6)经济教学做。丙、分任院务教学做,共6学分。包括(1)文牍教学做,(2)会计教学做,(3)庶务教学做,(4)烹饪教学做,(5)洒扫整理教学做,(6)缮写教学做,(7)招待教学做。丁、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共16学分。包括(1)科学的农业教学做,(2)基本手工教学做,(3)卫生教学做,(4)其他教学做。戊、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共5学分。包括(1)村自治教学做,(2)平民教育教学做,(3)合作组织教学做,(4)乡村生活调查教学做,(5)农民娱乐教学做。在晓庄学校影响下,几所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也与普通师范有所不同。例如,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除语文、数学等文化课外,为培养学生具有为农村和农村小学服务的本领,开设了《养蚕学》、《果树栽培》、《美工劳作》、《乡村教育》等课程,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开设有《农业概要》、《作物学各论》、《园艺与蔬菜》、《林业》等。民国24年以后,江苏的乡村师范学校和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执行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修正师范学校规程》,乡村师范学校开设公民、体育、军事训练(军事看护及家事)、卫生、国文、算学、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伦理学、劳作、美术、音乐、农业及实习、农村经济及合作、水利概要、教育概要、教育心理、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小学行政、教育测验及统计、乡村教育及实习等课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除不开伦理学,生物改为植物、动物外,其他大致相同。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很多中等师范学校外迁,因战争关系开设课程常有变动。抗战结束,在江苏境内国民党统治区中等师范学校执行教育部于民国36年颁发的教学计划修订稿,课程设置和抗战前无大变化。抗日战争时期,苏皖抗日根据地的师范学校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所提出的“废除不急需与不必要的课程”、“教授战争所必要的课程”等指示,开设的课程分政治课、文化课、业务课三类。政治课(包括时事政治)占较大比重,主要是听形势报告,学习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同志的著作和社会发展简史、大众哲学以及报纸社论等。例如盐阜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政治常识、根据地建设、行政工作与群众工作、中外历史、中外地理、自然(物理、化学和生物合并而成)、数学、新民主主义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育问题研究、实习、国文、音乐、军训、时事等,共计15门。为应付战争形势,除国文、音乐、军训、时事等外,其他课程常采取集中一段时间讲授的办法。在敌人“清乡”和“扫荡”期间,改为“流动教学”,开设课程经常变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在民国35年召开的华中宣教大会上,规定苏皖边区各类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为:(1)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总的比例为业务课占40%,政治课占30%,文化课占30%。开设的课程有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中国农村问题研究、思想方法论、中国历史(近代史)、中国地理、世界历史、世界地理、国语、实用数学、实用自然、艺术、体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概论、国民教育各科教学法、教育史略、教育行政、心理学、实习与参观、研究实习中的问题、总结等。(2)初级师范学校:课程设置总的比例与师范学校相同。课程有政治课,开时事政治、政治常识、中国农村问题研究等门,还有中国历史(中国史话、中国近代革命史)、中国地理(本区域地理、解放区地理、全国地理概况)、世界史地;文化课开国语、实用数学、实用自然、艺术(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体育。(3)简易师范科:简易师范科分甲、乙两种。甲种简易师范科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课,开时事政治、民主建设2门;文化课开国语、实用数学、实用自然(生产知识)3门;业务课开新民主主义教育概论、教育问题研究、实习3门。乙种简易师范科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课,开政治概论、思想方法初步、时事政治;文化课开国语、实用算术、实用自然、中国史地、世界史地、艺术(包括农村文娱等课)、体育;业务课开新教育概论、教育心理、各科教学法、教育实习、实习参观总结。(4)师资训练班: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课,开时事政治、政治常识(包括中国政治讲话及民主建设一部分材料);文化课参考初级师范课程,根据各地中小学教学实际的需要编订教材;业务课开新教育概论、幼稚教育概论、教育史略、儿童生理学、儿童心理学、幼儿教育法、实习。江苏全境解放后,新解放地区的中等师范学校取消了原有的“公民”、“军事训练”等课程,开设了政治课,同时加强时事政策学习。1951年8月,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会议以后,江苏各地师范学校按照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开设课程,情况如下:师范学校开设的课程有语文及教学法(包括语文、语文教学法)、数学及算术教学法(包括算术及教学法、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达尔文理论基础、自然教材教法、地理及教学法(包括地理、地理教学法)、历史及教学法(包括历史、历史教学法)、政治(包括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心理学、教育学、学校卫生、体育及教学法(包括体育、体育教学法)、音乐及教学法(包括音乐、音乐教学法)、美术及教学法(包括美术、美术教学法)、参观实习等。3年教学总时数为3368学时。幼儿师范的课程与师范学校不同的是教育专业课程。幼儿师范开幼儿心理、幼儿教育、幼儿卫生及生活管理、认识环境教学法、语言教学法、计算教学法、体育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美工教学法。3年教学总时数为3400学时。初级师范不开达尔文理论基础和自然教材教法,改开自然及教学法(包括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自然教学法);不开社会科学基础知识,改开中国革命常识;其他课程门类均与师范学校相同。四年制初级师范教学总时数为4340学时,三年制初级师范教学总时数为3418学时。师范速成班的课程门类较少,共开语文及教法,算术及教法,自然、地理、历史教材教法,政治(共同纲领、时事政策),心理学,教育学,以及体育、音乐、美术(均包括教学法),教学总时数为1088学时。教育部在1953年和1954年对教学计划作过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中,师范学校数学减去了三角,化学增加了矿物学,称化学及矿物学,增开人体解剖生理学,地理开设中国经济地理和世界经济地理,历史开设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历史、地理仍开教学法)。到1955年和1956年,又有如下变化:一是1955年暑假后,师范和普通中学一样,语文课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施教,直到1958年才重新恢复语文课;二是1956年2月,省教育厅发出通知,要求师范学校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在教学计划中增设“工厂实习及农业实习”课。1957年和1958年,省教育厅参照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确定全省师范学校学年度和学年度各个年级的教学计划。在学年度教学计划中,停开了地理、历史、体育、音乐和美术教学法。在学年度的教学计划中,政治课改为社会主义课,人体解剖生理学改为生理卫生学,生物学改为农业生物学,同时将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各年级教学周时数和同时并进的学科数都有所减少。1960年,由于强调提高师范学校的文化科学水平,又停开心理学、小学语文教学法和小学算术教学法。1961年重新恢复小学语文教学法,1962年恢复小学数学教学法。1961年10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总结了师范教育从年和。1958年以后两个阶段的主要经验教训,进一步明确了师范学校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修订了师范学校和幼儿师范的教学计划。会议以后,江苏省教育厅以南通师范学校作为调查研究的基点,召开了多次座谈会,参照《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拟订了《江苏省中等师范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于1963年4月召开了全省中等师范教育工作会议,研究提高师范教育质量,进一步办好师范学校问题。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在《江苏教育》上发表了《进一步办好师范学校》的专论,强调“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求师范生在学习上下苦功夫。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省中等师范学校停止招生。1970年以后,学校陆续恢复招生,承担培养初中教师的任务,学生入学后,按文、理专业进行教学,教学计划由各校参照师范专科学校的教学计划自行安排。1979年,江苏中等师范学校恢复培养小学教师的任务,省革委会教育局拟订了两年制中等师范的教学计划。计划中各类课程的比例为:政治课占7%,文化课占60%,教育课占13%,体育、艺术课占20%。开设的课程有语文(包括文选及习作、语文基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教法)、数学(包括数学、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教育心理、教育学、体育、音乐、美术。教学总时数为1953学时。1980年10月,教育部下达了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讨论通过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试行草案》。江苏全省中等师范学校三年制普师和幼师1981年度一年级新生全部执行部颁教学计划,其余年级逐步过渡。普师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理卫生学、历史、地理、心理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小学自然常识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美术及美术教学法等。幼师开设的课程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语言常识教学法、计算教学法、体育及体育教学法、美工及美工教学法、音乐及音乐教学法、舞蹈等课程。招收高中生和小学民办教师的普师班的教学计划由省教育厅参照部颁三年制计划,在原有的二年制教学计划基础上拟订。1983年底,省教育厅提出全省中等师范教育必须进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改革以后,1984年6月,为了解决当时三年制中等师范课程门类过多,统得过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让师范生更加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师范生的开拓创新精神、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教学能力,江苏省教育厅对教育部1980年颁发的三年制中等师范教学计划作了一次调整。修改后的教学计划,教学总时数从原计划的3131学时减为2837学时;周学时从原计划的每周31学时减为第一学年每周30学时,第二、三学年每周28学时;有些课程的开设顺序、内容和学时作了变动;并在第三学年增设了选修课,共56学时。这份教学计划从1984年招收的一年级新生班级开始使用。1986年4月,省教育厅又组织修订了三年制幼儿师范的教学计划。教学总时数从原计划3131学时减为2796学时,周学时从原计划的每周均为3l学时改为第一学年31~32学时,第二学年29~30学时,第三学年24~29学时;文化课、教育专业课、艺体课等各类课程的比重作了适当调整,主要是适当增加了政治、语文的课时,减少了理化的课时,艺体课的课时稍有增加;同时在基本保证教育学科课时的前提下,将开课顺序作了适当的调整。1984年江苏试办五年制中等师范,对拟订五年制试点班的教学计划确定了如下原则:(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教育,提高师范生的政治素质;(2)加强教育理论的教学和实践,使学生具有较为厚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能力以及教学研究能力;(3)在文化知识方面,一方面加强语文学科的教学,达到专科水平,同时重视其他学科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为广博的知识;(4)注重美育,提高学生的美育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压缩周学时,以利于开辟第二渠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根据上述原则,省教育厅批准下达南通师范学校五年一贯制师范的教学计划,开设政治、语文(文选及习作、语文基础知识、说话训练)、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生理卫生、历史、地理、逻辑学、电化教育基础及微电脑基础、心理学、教育学、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体育、音乐、美术、英语,另开设选修课248学时。在上述课程中,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和小学数学教材教法两门课程均为一年必修,一年两门选修一门;音乐、美术两门课均为三年必修,两年在两门中选修一门。教学总时数为4435学时。1985年晓庄师范学校和无锡师范学校试行“三二分段”形式的五年制,两校教学计划参照上述原则,开设的必修课主要是政治、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和教育专业课程,选修课则按文、理分科由两校拟订具体科目,例如无锡师范学校文科开设的选修课有文学史、诗词欣赏、文学概论、古汉语、外国文学、历史、地理,理科开设的选修课有高等代数、微机程序设计、微机辅助教学、初等数论、电化教育、历史、地理。1985年4月,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改革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指出“中等师范教育的改革应该走在整个教育改革的前面”,提出按照“三个面向”的要求,中等师范教育的整个教学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同时提出师资、设备条件较好和生源素质都较好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优势和传统,报省教育厅批准后,在省颁教学计划的基础上作较大的改革,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教育质量。从1985年起,省教育厅组织全省中等师范学校开展合格小学教师规格要求和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目标的调查研究,并承担国家教委委托江苏省进行的“合格小学教师的规格标准”、“中等师范学校(普师)的培养目标及各门课程的培养训练标准”和“中等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和各类课程的比例”等研究课题,提出了研究的初步方案。省教育厅重视探索中等师范教育全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确定了南通师范、无锡师范、淮安师范3校为全面改革的试点单位,进行领导管理体制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其中南通师范学校自1983年起,以讨论中等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制订该校毕业生规格为起点,在对教学进行局部改革的基础上,过渡到对教学进行整体改革,形成了一个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知识与能力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内教学与校外教育实践结合的新的教学模式。1985年9月,南通师范学校获省教育厅设立的江苏省普通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奖。1986年1月,省教育厅召开各市教育局长、部分县教育局长和教改试点的中小学、师范学校校长会议,南通师范学校校长朱嘉耀在会上作了《全面地改革中师教育,培养新时期合格师资》的发言。朱嘉耀于1988年获“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198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四川理工学院学科语文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