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用在什么方面是什么意思

致知在于格物.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具体点的,别给我在网上复制,说出你的观点见解.
问题描述:
致知在于格物.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具体点的,别给我在网上复制,说出你的观点见解.
问题解答:
格物致知其实好多人都在想…古代王守仁曾经格竹子…其实这个就是哲学的一个课题 再答: 所谓万物皆是生灵…都有生命…所以通过观察事物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得到一些知识 再答: 我感觉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通过事物看到本质从而得到一些生命的启迪而已
我来回答:
剩余:2000字
格物致知发 音:gé wù zhì zhī释 义: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 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示 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齐家者,先
“格物”在于通理,而“致知”在于明理。答案:否很高兴为您解答!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格物致知 中国宋明理学认识论学说,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始见于《礼记·大学》.原是作为诚意、正心、修身等道德修养方法的命题.从宋代理学家程颐开始,把格物致知作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程颐认为格物就是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格物致知的过程,就是一个体认人所固有
获取知识的途径在于体察事物,体察事物之后,知识才能被自己理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简释如下: 【1】格物 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
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是指要想获得知识,就必须接触事物而彻底研究它的原理.
我也来回答: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没知至
格物表层意思是对物质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深一层意是不被物质所束缚,去除物欲,因为这才是根本的规律,究竟的认识.物有本末,即是说物质现象既有根本,也有表现.物质现象的根本就是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所谓的永恒不变的规律就是变化,就是易,就是无常,就是空,就是因果.而末就是表现,就是五光十色,千变万化,生生死死,爱恨
格物: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彰显的意思,第二个是形容词,可以理解为好的,光明的,明明德就可以理解为彰显好的德性.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和致知出自于《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致知,(获得知识).大学中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这一词出自《札记. 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是指研究的意思,“物”是指客观事物,“致”是取得,“知”就是知识,认识麻烦采纳,谢谢!
必然是一啊
个人认为这个观点比较笼统.用了很多模糊的词语,正确,合理,科学,这三个词是很难解释的面对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消费水平.所以建议加上限定词语,比如在自己的消费水平基础之上要正确合理科学的消费.这是一点.第二点就是合理消费其实本来就是个抽象概念,要想解释清楚,不能再用抽象的词语正确,合理,科学来说明,建议加上实例说明,一样要
大学中曾说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
还记得《礼记·大学》这样一句话:“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您提出的那句话和咱们中国这句是异曲同工的.人们之所以不敢于去做害怕的事,就是放不下那份害怕的感觉.去做你害怕的事,就是放下了害怕的感觉.当下去做,当下就放下了.即能舍,自然就有所得.
1.2是给题目自由发挥,3,4,5,6先听再说.3是两个学生对学校某个活动的讨论,复述.4是某个专题的讲座,复述.5是一段解决问题的对话,自己的观点也要给..6是直接听,然后复述一遍,大概就行.6和4不同点在于6直接听不给看的. 再问: 只有task5是要给出自己的观点吗 再答: 大概是,我考toefl都很久了,不过这
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管理者外发的事业完成,便是第二纲领“亲民”的发扬.而物格、知至、意
简单地说: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求理的方法.要求“理”,就需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是诚意,正心的前提,诚意正心则是修身的前提,也就是说,做人首先要修身,使自己符合“理”的要求,对治家,能够使家庭和睦,大到治国,平天下.总
也许感兴趣的知识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_百度知道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zhaotonglin知道合伙人
zhaotonglin
采纳数:4856
获赞数:52716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  释义:  【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夯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解释 格物致知  
书法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英文翻译】:to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in order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ings
彼岸D诺言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55
获赞数:381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伊玛尔茉安知道合伙人
伊玛尔茉安
获赞数:48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职业健康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4063
获赞数:98428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   释义:   【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夯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解释 格物致知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现在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其他1条回答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格物致知的意思_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近义词、格物致知反义词、拼音、解释_汉语词典_911查询
格物致知的意思
输入词语或其拼音即可,例如 格物致知 或 gewuzhizhi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近义词 格物致知的反义词 格物致知的拼音
gé wù zhì zhī
词语格物致知
注音ㄍㄜˊ ㄨˋ ㄓˋ ㄓ词性引证解释谓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之一。语出《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郑玄 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朱子语类》卷十四:“,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若以诚意为主去用,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清 颜元 《四书正误·大学》:“ 李植秀 问‘’。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理智,而出发便在研究自然(‘’)。” 911cha.com相关汉字、、、|
手机查看词语格物致知的意思,微信扫一扫页面右侧二维码,关注后发送 cd231109 或 格物致知 即可
首字母查词:
按词性查词:
按结构查词:
汉语词典为您提供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意思,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格物致知什么意思,格物致知的近义词,格物致知的反义词,格物致知的拼音,格物致知的解释,格物致知的同义词
格物致知相关词语搜词语
、、、、、、、、、、、、、、、、、、、、、、、、、、、、、、、、、、、、、、、、、、、、、、、、、、、、、、、、、、、、、、、、、、、、、、、、、、、、、、、、、、、、、、、、、、、、、、、、、、、、、、、、、、、、、、、、、、、、、、、
格物致知相关成语搜成语
、、、、、、、、、、、、、、、、、、、、、、、、、、、、、、、、、、、、、、、、、、、、、、、、、、、、、、、、、、、、、、、、、、、、、、、、、、、、、、、、、、、、、、、、、、、、、、、、、、、
别人正在查
911查询 全部查询 网址:
(共19个)占卜求签
(共17个)民俗文化
(共14个)交通出行
(共10个)学习应用
(共26个)休闲娱乐
(共10个)站长工具
(共7个)身体健康
&2018  京ICP备号-3 京公网安备 66号 
911查询大全 微信公众号汉语大词典 小程序用微信扫一扫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_百度知道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对方考虑看过go知道合伙人
来自文化艺术类芝麻团
对方考虑看过go
采纳数:3970
获赞数:20203
参与团队: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探究事物原理,获得智慧与感悟。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朱熹乃是儒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代大儒,但他对于“格物致知”的观点之所以在后世成为主流,并非是因为获得后世儒家学者的普遍赞同。事实上,朱熹学说在南宋当时还因政治党争而被斥为“伪学”,而后世的许多儒家学者也更大力批判朱熹对于“格物致知”的学说观点。但因为朱熹的《四书集注》在元朝中叶就被官方采用为科举取士的应试准则,而自从明太祖开始独尊朱熹学说为《四书》上的唯一官方思想权威以后,朱熹学说更是成为明清两代历时五百余年在科举应试上的官方教条观点。因而朱熹在“格物致知”上的观点也就在数百年的官方教条权威下,成为后世社会上的普遍流行观点。所以在清末的洋务学堂中,就把物理、化学等学科称为“格致”,即“格物致知”的简称。
ysvvz01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4927
获赞数:121758
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feiniao22知道合伙人
采纳数:175
获赞数:346
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表面意义,对于这话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要你满满体会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人为本,格物致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