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集合练习题问题

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高一数学集合较难题集合,数学,问题,高一数学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高一数学集合较难题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查看: 103474|回复: 6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案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非常有趣的数学活动,也是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很重要的能力
。本单元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借助集合圈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集合圈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教材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
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要求:
1、& & & & 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 & & & 能借助直观图,利用几何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
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 & & & 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第一课时&&集合
课题& & & & 教材第104-105页。& & & & 课型& & & & 新课
教学目标& & & & 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
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 & &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 & & 对重叠部分的理解。
教具准备& & & & 课件。
程& & & & 教 学 设 计& & & & 个性化调整或反思
& & & &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老师先给大家出一道脑筋急转弯: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每人都得买一张票),可是她们只买了3
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猜测各种可能性,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高见。
师:大家的猜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答案到底是什么呢?暂时老师还不想告诉你们,我想通过下面的活动,大家一定
能自己找到答案的。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1.
师:学校准备从每个班中选几名热爱运动的学生参加体育训练,为下学期的校运动会做准备。下面是三(1)班参加
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名单。(出示第104页表格)
师:数一数,参加跳绳的有几位同学?参加踢毽的有几位同学?
生:参加跳绳的有9人,参加踢毽的有8人。师:那么,参加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几位同学?你会计算吗?
学生可能回答;
一共有17人,9+8=17(人)。
可是,参加这两项活动的没有17人呀。
我发现有的人两项活动都参加了。
应该是一共有14人参加了,算式是9+8=14(人)。
师:到底怎么回事呢?为什么有人说一共是14人呢?为什么要减去3呢?
生:因为有3个人重复了。
生:因为这3个人及参加了跳绳,又参加了踢毽。
生:因为跳绳的9人里面有这3个人,踢毽的8人里面也有这3个人,所以计算的时候就不能是9+8=17(人),还应该减
去3人,所以是9+8-3=14(人)。
生:因为9+8就把这3个人重复算了,也就是多算了一遍,所以要减掉3人。
师:同学们的发言真是精彩,报名参加校体育训练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呢?
生:14人。
2、方法二。
师:为了能使同学们更方便的看清楚,我们把一项活动演示一遍,请班里的14名同学分别对应的替代其中一人,自己
选一个替代的对象吧。
班内的14名学生分别选定自己要替代的人。
师:请报名参加跳绳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左边,报名参加踢毽的同学站到讲台的右边。
“参与报名”的学生活动,站到相应的位置。师:杨明、刘红、李芳你们怎么还不站好呀?
生:不知道站哪边。
师:哦?为什么?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因为他们两厢运动都参加了,站左边不行,站右边也不行。
师:请同学们来说说,他们应该怎么站比较好?
生:站中间。
三位同学都站到了讲台的中间。
师:那左边、右边、中间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参加跳绳的同学,右边表示参加踢毽的同学,中间就是两种训练都参加的同学。
3、方法三。
师:谁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一下刚才看到的情形?
学生组内讨论,画出自己设计的图来,教师巡视观察了解情况并及时指导创作。
分组展示自己设计的图画,并介绍自己的创意或想法。
学生可能会说:
生1:我觉得左边的同学是代表参加跳高的,应该圈在一起;右边的同学代表参加跳远的,他们也应该圈在一起;中
间的同学再画一个圈。
师:这样的话,能不能让大家一看就知道中间的是及参加了跳绳的,又参加了踢毽的呢?再想想,看还没有没更好的
生2:中间的同学也应该和左边的圈在一起,因为他们也参加了跳绳的呀。
生3:那我还说中间的还可以圈到右边呢,他们还参加了踢毽呢。
师:那就按你们说的试试吧。
学生动手试着画图,并向全班展示。
4、方法四。
师:看图,说说每一部分分别表示什么?
生:左边,表示只参加跳绳的;右边,表示只参加踢毽的;中间即参加跳绳又参加踢毽的。
师:你能列式计算这两个小组的人数吗?
生:9+8-3=14(人)
生:(8-3)+3+(9-3)=14(人)
三、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很出色,谁愿意来说说今天有什么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学生自己交流各自的收获。
课后请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还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四、课堂作业。
1、同学们去春游,带面包的有78人,带水果的有77人,既带面包又带水果的有48人。参加春游的同学一共与多少人
2、三年级有20个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1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11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教案环节齐全、详细,愿意参考。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考前数学专题系列(二)丨集合问题在应用题中的应用
临近考试,莘洲教育为大家整理了数学热点题型,为同学们考试加油助力!!!
集合问题:考试只考2个集合和3个集合问题。
解题技巧:韦恩图法(万能法)、关键元素法、集合公式法。
提示:历年真题中,集合问题是热点,一旦出现,会连续考2~3年,2017出现了,2018可能性较大。
典型题型如下:
1.(2010真题)某公司的员工中,拥有本科毕业证,计算机等级证,汽车驾驶证的人数分别为130,110,90。又知只有一种证的人数为140,三证齐全的人数为30,则恰有双证的人数为().
A. 45 B. 50C. 52D. 65E .100
2.(2011真题)某年级60名学生中,有30人参加合唱团,45人参加运动队,其中参加合唱团而未参加运动队的有8人,则参加运动队而未参加合唱团的有( )。
A.15 B. 22 C. 23 D. 30 E. 37
3.(2017真题)老师问班上50名同学周末复习情况,结果有20人复习过数学,30人复习过语文,6人复习过英语,且同时复习过数学和语文的有10人,语文和英语的有2人,英语和数学的有3人。若同时复习过这三门课的人为0,则没复习过这三门课程的学生人数是( )
A. 7B. 8C. 9D. 10E. 11
总结:2个集合用韦恩图法较好,3个集合用韦恩图略复杂。
分析:利用考试技巧方法中的数形结合法;
45-(30-8)=23,常通过集合图形来直观解决,如图所示:
分析:三个集合的关系表达如图所示,则三门课程都没有复习的学生人数为 50-(20+30+6-10-2-3)=9.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2017小学三年级数学集合问题教案[人教版].doc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7小学三年级数学集合问题教案[人教版].doc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问题1.1 集合与其他知识的交汇问题-2018届高三数学成功在我之尖子生提分精品(江苏版)(原卷版)_中华文本库
第7页/共9页
m m -=??+≥?,解得2m =. 【点评】集合是由元素组成的,从研究集合中元素的构成入手是解决集合运算问题的前提.
【小试牛刀】【2018届常熟中学高三10月阶段性抽测(一)】已知集合{}
230A x x x =-≤, {}23,R B x a x a a =≤≤+∈.
(1)当1a =时,求A B ?;
(2)若A B A ?=,求实数a 的取值范围.
五、迁移运用
1.【2018届常州市高三上武进区高中数学期中】已知{}|1
1 P x x =-&&, {}|0
2 Q x x =&&,则P Q ?=________.
2. 若集合2{|(1)37,}A x x x x R =-&+∈,则A Z
3.【2018届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已知全集为R ,且集合{|22}A x x =-&&, ()2{|log 12}B x x =+&,则A B ?=__________.
4.已知{}(1,0)(0,1),m R P a a m ==+∈
(1,1)(1,1),R Q b b n n ==+-∈
是两个向量集合,则P Q = 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集合A ={(x,y )|221,,x y x y Z +≤∈},B ={(x,y )|||2,||3,,x y x y Z ≤≤∈},设集合M ={(x 1+x 2,y 1+y 2)|1122(,),(,)x y A x y B ∈∈},则集合M 中元素的个数为
6.设集合X 是实数集R 的子集,如果点0x ∈R 满足:对任意0a &,都存在x X ∈,使得00||x x a &-&,那么称0x 为集合X 的聚点.则在下列集合中①{|,0}1
n n n n ∈≥+Z ;②{|0}x x x ∈≠R ,;③ 1{|,0}n n n
∈≠Z ;④整数集Z . 以0为聚点的集合有
.(请写出所有满足条件的集合的编号)
7.若数列{}n a 满足221n n a a p --=(
p 为常数,2n ≥,n N *∈),则称数列{}n a 为等方差数列,p 为公方差,已知正数等方差数列{}n a 的首项11a =,且1a ,2a ,5a 成等比数列,12a a ≠,设集合
第7页/共9页
寻找更多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集合的数学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