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职场上,有越优秀的人越努力力越苦逼

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职场,总是越努力越绝望?
救急不救穷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100块钱,对穷人的价值大,还是富人的价值大?
传统的回答是对穷人的价值大,因为穷人资产少,所以同样是100元的增量,穷人增加的比例更高。
这既是传统道德的基石,也是现代税收的理论依据。
今天我要请大家多想一步,穷人和富人拿到钱,分别会干什么呢?
穷人要么消费,要么存银行,顶多就是买个年化4个点的余额宝;而富人拿到钱,通常会拿来投资。
别急着骂我。并不是说穷人笨,不懂投资,而是因为投资通常要其他要素配合,比如商业信息、人脉关系、发展思维,富人永远占有优势。
穷人为什么会更穷,富人为什么会更富?原因有很多,眼界圈子、阶层固化,教育资源,等等,但在中国这个不缺机会的地方,必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钱在两种人手中的增值速度不同。
从这个角度讲,100元的边际效益,富人比穷人更高。
这里我说了一个“边际效益”的概念,“边际效益”是指“每新投入一份资源,而新获得的收益”。
而常规思维认为的“100元对穷人的价值高于富人”,用的是“总量思维”,它考虑的是“新获得的利益,占已拥有东西的比例”。
大部分人都喜欢用“总量”思考问题,结果就是富人已经拥有的太多,所以要“劫富济贫”,必须给富人加税,这个社会才能更公平。
但受过经济学思维训练的人,都习惯用“边际”思考问题。结论就是:我才不关心富人已经拥有了多少,只要他们的效率更高,我就愿意把钱花在他们身上,所以要给富人减税,社会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
“边际思维”是一种“增量”思维,它考虑的是机会;“总量思维”是一种“存量”思维,它考虑的是现实。
把100元给穷人而不是富人,只有一种情况下才符合“边际效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这个人“穷得已经活不下去了”。这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救急不救穷”,表面上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实是做事的效率,翻译成今天的经济学观点:
把资源配套到效率最高的地方。
“边际思维”未必正确,人们宁愿一起穷,也不喜欢不公平的社会。但尝试用“边际”思考问题,你会得到一些老问题的新角度,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职场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效率高,另一种效率低,请问这两种人谁更应该加班?
巧者劳,智者忧
有人这样形容加班的心情:凌晨一点半,我麻木地关上电脑,脱着疲倦地身子准备回家。助理们早就下班了,唯有总监的办公室,灯还亮着,老板还在跟他开会讨论……
其实加班这件事,最能体现“比你牛逼的人,比你还勤奋”,通常管理层加班的时间要超过一般员工,到了CEO这个级别,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
励志文总喜欢把现象简单地变成观点来给读者“打鸡血”:为什么人家比你牛逼?因为他们比你还勤奋。
但在我看来,这个因果关系颠倒了,其实真正的逻辑是——因为他们比你牛逼,所以他们比你还勤奋。比如说:健身房里天天来报道的,都是身材好的;学校里成绩中下的同学,很多都是尝试过努力,但看不到效果而干脆放弃了。
我们通常认为,效率低的人才要加班,其实效率越高的人,越喜欢加班,道理很简单,正因为工作效率高,所以把时间用在工作上更划算。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把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率的地方,才是成长的捷径。那些优秀员工的业绩是你的两倍,是因为一天只有24个小时,要不然,哼哼……
庄子曾经曰过:“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能干的人就让他多干,聪明的人,就让他多想,平庸的人,就让他一边玩儿去。
我估计很多人读到这儿打算开骂了,不是说“笨鸟先飞”吗?效率低还不比别人多加班,等着被老板炒鱿鱼吗?
当然不是,完成工作还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如何加班”。
排除审计、广告、法律、医生等等“加班等于正常工作”的行业,你首先更要搞清楚:你是因为效率不高而不得不加班呢?还是因为效率太高,工作承担得太多而加班呢?
如果是前者,你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加班,才能提高“边际效益”;如果是后者,你也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来效率很高,可越加班,“边际效益”反而越低的情况。
这就是经济学中重要的课题——“边际效益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
不比时间比资源
“边际效益递减”是指你的每一份新增投入,带来的回报会越来越少。
举个例子,一个肚子很饿的人,吃第一个馒头最香,效用最大,第二、第三个就只是充饥的功能,效用开始减少,如果吃最后一个馒头时已经饱了,只是不想浪费,那效用就降到了零。
“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现象之一,生产性企业资源投入到一定程度,通常都会出现这个现象。
反之就是“边际效益递增”,这个现象在“学习”中很常见,因为学习中的练习一开始往往效果不大,可积累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加速产生效果。
比如品酒,一开始,你感受到的只有酒精的刺激,好酒坏酒味道几乎没区别,这个阶段每次学习的“边际效益”都是非常低的;但通过大量的饮酒之后,你的舌头开始习惯酒精的刺激,你的味蕾渐渐能体会到酒的各种复杂的味道,每次学习品酒都会有新发现,此时的学习,就进入“边际效益递增”的阶段。
所以加班效率低不是问题,能不能让自己加班时间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增”,才是核心。
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边际效益递增”呢?我们还是来看一看,最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增”现象——通信网络。
我们当年用微信,一开始就是好奇,摇一摇,或者有好友邀请,后来上面沉淀了越来越多的关系后,才离不开它。
对于腾讯而言,微信一开始的推广投入还是很大的,但随着用的人越多,由于服务器一类的固定投入是不会变的,就会现边际成本(每新增一个用户的所花费的成本)递减,则“边际效益递增”。
但“边际效益递增”不可能无止境的继续下去,在腾讯早期推广QQ时,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流量太贵,而是买不起服务器,导致QQ常常掉线,用户体验很差。
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增”的前提——固定投入未饱和。当时的QQ服务器仅能支持一千多万用户,那么,一千万用户之前才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增”,之后反而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
想要继续“边际效益递增”,唯一的办法就是买服务器,这就是小马哥早期没钱时,最头疼的事。
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边际效益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只是同一个经济现象在不同的资源投入期的不同反应:
假设生产某一个产品需要A、B两种资源要素时,A为厂房、设备、技术等“一次性固定投入”,B为原料、人力等“持续性可变投入”。
如果最佳产能的要素组合是投入100个A和100个B生产出100个产品,那么,在100个A投下去后,B的投入在从0到100的过程,属于“边际效益递增”期,但B在100之后,继续投入的话,就进入“边际效益递减”期。(这个解释其实不太严谨,但严谨的表述要用到数学公式,大家就随便听听吧。)
前面说过的100元钱的“边际效益”,穷人比起富人来说,缺少固定资源要素A(商业信息、人脉关系、发展思维)的投入,所以更有可能早早出现“边际效益递减”。
在工作中,资源要素A,相当于你之前在专业、思维、知识面等方面的教育投入,而资源要素B,相当于你的工作时间、专心程度等,需要持续投入的东西。
想要让加班出现“边际效益递增”,明面上比的是加班时间,实际比的是加班之外的资源要素A的临界值。
用要素B提升要素A
我亲戚家一个孩子,大学学的是材料力学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工厂一线车间,同事大部分是职校生,但起薪基本差不多。而且因为专业不是完全对口,他一开始反而被师傅骂“没用的大学生”。
他也很郁闷:难道老子这几年的大学都白学了?
三年后,他的同事们纷纷成为高级技师,月薪从3000涨到6000,而他成为工艺工程师,月薪12000。
这三年,大家投入的“可变要素”B都是差不多的,同样要记录数据、写分析报告、同样要卖苦力跑腿,同样要挨老师傅的训。
不同的是资源要素A,这是学习时积累的基础知识、思维方法、宏观的行业视角、还有行业人脉资源,这些东西就像一家工厂的厂房、机器设备、知识技术等等,要一次性先行巨额投入,还不能独立产生效益。
可一旦进入工作阶段,固定要素A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大部分职校生同事的A起点很低,很快就与B的投入达到了平衡水平,此后B的持续投入,就进入了“边际效益递减”状态,就是薪水涨不上去。
而他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让A的起点很高,在B持续投入三年后, 才能与A达成平衡,这三年里,他一直处于“边际效益递增”的阶段,从一线操作人员升级到工程师,薪水很快就涨上去了。
人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从“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不变”,再到“边际效益递减”的过程,而拐点往往取决于一些需要提前大量投入的、你看不见的要素A。
职业发展中的固定要素A并不完全不变,特别是知识和思维,随着B的投入,A也会缓缓增长,使“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递减”的拐点出现得更晚。
前面说的加班,就是加大要素B(时间)的投入,但低效率的原因其实是要素A的水平不高。
所以加班最重要的,不在于B(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完成任务,而在于补充要素A的积累,把专业知识变成业务技能,并拥有自己的方法论……
“边际效益递增”就是逆流而上
职业发展中的固定要素A并非仅仅指思维和知识。任何一种固定不变或增长缓慢的资源要素,都会成为A。
比如金融行业,汇聚了大量专业精英人才,学习能力都很强,大部分底层员工的要素A都不是“思维和知识”能力——换句话说,他们的职业发展中,都有一层低于他的能力的“玻璃天花板”。
这个“玻璃天花板”就是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和所处的社会阶层,这才是金融行业真正的要素A,一旦公司榨完了他的所拥有的要素A,他就必然进入“边际效益递减”的状态——除非他能扩展社会资源或进入金融行业少数几个比拼专业能力的职位上。
所以,“边际效益递减”其实是人生的正常状态,而“边际效益递增”属于逆流而上,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行。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把努力的点放在可变要素B上,都会出现“越努力,越绝望”的结果,这就叫“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
职场中还有一种典型的现象叫“职业倦怠”,这其实也是一种“边际效益递减”,只是它的“边际效益”涉及如何评估幸福感,因而更复杂。如果大家不觉得这个主题太深奥,我会把“职场上的边际效益递减”的下半部分也写出来。
作者:人神共奋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36氪领读 | 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职场,总是越努力越绝望?36氪领读 | 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职场,总是越努力越绝望?36氪百家号36氪专门为读书设立了【36氪领读】栏目,筛选一些值得读的书,并提供一些书摘。希望你手边有一本称心的书,让读书这场运动继续下去。喜欢现在的工作,可又不知道该干吗。工作没有成就感,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了吗?无数次想辞职,又怕辞了职之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作为一名职业规划咨询师,赵晓璃每天都在和这些问题打交道,渐渐地积累了一些心得与方法,便将一些代表性的职场问题进行了梳理,集结成这本书。书中内容多是根据真实职业咨询案例总结而成,注重实用性和落地方法。不论你需要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师帮助指导,还是需要通过阅读思考自己找到出路,或许这本书能给你提供一些帮助。本文摘编自《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作者赵晓璃。写在前面的话:若干年前,朋友圈里有位作者分享的一段话让我深受触动。这段话的大意如下:“从曾经面试被拒的名不见传的我,到如今自己开创了事业并开始带团队,这一路的成长让自己都惊讶。我想起当时迷茫无措时,一个老师对我说的话,她说,人这辈子,就应该做自己擅长且喜欢的事,这才是普通人的捷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这位作者当时才二十出头的年纪,发那条朋友圈时的她建立起了自己的美妆帝国,年营业额已逾千万。这让当时的我不得不去反思自己的路。和这位姑娘不同的是,当时的我已经不再年轻,没几年就35岁了:一方面,自己在原先的财务领域耕耘了十多年,虽然也能做到中上水平,但总是缺乏兴趣和热忱,因此,想要在这个领域获得瞩目的成绩几乎不太可能;另一方面,当时的我在一家会计辅导机构做培训师,业余时间学习了职业规划,指导学员的就业工作,我发现,很多人不敢正视自己的特点或者对自己的特点缺乏认知,导致他们走了很多弯路。我渐渐发现,自己对人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对数字的兴趣。34-37岁这三年,是我在职业规划领域突飞猛进成长的三年;与此同时,身边大量的同龄人都不同程度地在职场中感到厌倦、枯燥、迷茫。在职业咨询方面,我尤其关注咨询者的特点,因为这些年,不论从我自己走过的路还是那些我所知道的成功者走过来的路看,真正具备“通才”特质的“非人类”毕竟少数(例如达·芬奇、爱因斯坦这些牛人),对很多人而言,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并且深耕下去,是一条切实可行且容易获得成功的路。一、事实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我看来,虽然我们并非天赋异禀,但完全可以找到一个领域持续努力下去,成为厉害的普通人。这里面涉及两大核心:一是方向和目标,二是持续的努力。从我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来看,很多人在职业发展上坎坷重重,是因为一开始就选错了行。比如我之前咨询的客户里,有的分明是艺术类人才,偏偏去做数据类工作;有些人的特质特别适合当医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胡乱选了市场营销;有的因为家里有亲戚从事建筑施工业,看样子还赚了不少钱,于是父母想当然认为孩子就应该报考土木工程类专业,然而孩子的思维特点完完全全不是工科的思维特点......我惊诧地发现,人们在关乎自己前途和人生的职业道路上,往往是那么草率而迷茫!二、要有清晰的职业目标体系做年计划、月目标、周目标、日计划,每天那么多杂事忙忙碌碌,为什么一年下来只是赚到了辛苦钱,却并没有增值呢?北京有一个天价过道10平方米,卖到了150万,只是因为它有学区房资格。第一,有清晰的坐标让你不会迷路;第二,一个点的价值往往不是由点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坐标系决定的。在一个体系里面,单点价值的突然变化,往往隐藏着整个职业价值坐标的变化。而价值坐标的背后其实就是一个新机会和破局点。职业世界变成了一个大海,而每个人都是一只发光的水母。它以个人为中心,有自己的影响半径。你有没有看过电影《闻香识女人》中的那段经典的探戈?盲眼中尉和女孩踩着节奏,你进我退,搭配得天衣无缝,那首歌就叫做《一步之遥》——跳舞是一种高度默契,相互匹配的艺术。人和职业的关系就像是一段舞蹈,是一种动态匹配。所以,你必须建立自己全新的职业价值坐标体系,叫做圈子、能力与特色。在你擅长的领域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今天在职场上面,最牛的人不再是大众偶像的大咖,而是各个垂直领域圈子里能力超强且有影响力的大神。而最有危机感的人,应该是那些纯靠年头和资历混到企业中高层,但是又并没有进入资源层、脱离职场的人。三、学习只是个过程,学到才是结果由第2点不难得知,很多人方向不明,所以这第3点往往无从谈起。很多人每天的三件事,都是读书、开会、汇报、与xx沟通、开管理会……这样的事。但是如果我问他:沟通期待达成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你有什么意义?你又希望沟通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学习的结果是什么?这个结果对你又有什么意义?这个结果有可能对别人产生什么价值吗?你也许回答不上来,甚至都没有仔细思考过—— 你缺乏结果思维 。什么叫做结果思维?结果思维是一种把自己的能力和行动转化为价值的思维方式。沟通只是一个过程,而达成共识才是结果——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沟通了啊,但是他就是不听。”其实这个过程没有结果,对于别人来说,你什么都没有做过。学习只是一个过程,学到东西才是结果——你经常听到有人说:“我每天起床都看专栏。”但是第二天你问他记得多少,其实并没多少。过一周你问他——有什么改变?其实没有什么改变。这样也就没有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什么结果。我们身边常常有忙碌一整天却没有结果的人。人们似乎普遍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困惑与焦虑,那就是深感如今的工作无趣,无数次想要切换工作轨道,但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顺利切换,对自己的未来更是充满了不自信。对于每个职场人而言,如果你想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如果你想在工作中做出成绩,如果你想成为不可替代的那一个,你就需要从傻傻地干活变成会干活,再从会干活到超越干活,最终到达会创造活,随着每一次的进阶,你的焦虑就会自然变少,随之而来的是成就感逐渐增加,工作这件事情才会渐渐显露出它有趣及值得挑战的一面。四、十年做一个事情的人和一年做十个事情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由于前面几点的缺失,于是导致了这一类现象的发生:很多人频频换工作,他们的职业轨迹看起来是杂乱无章、零星分布的点,无法形成一条主线,更无法形成势能;少数人的职业轨迹有规律可循,虽然他们说不出来,但基本上能够看到一条主线。于是问题就来了。大部分人工作是为了别人:为了父母,为了老板,还有的为了家人,他们把工作与生活割裂开来,很难调动内心真正的热忱去做一件事情,于是很多人在工作中敷衍应付,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让这样的人去做些明确要求的具体工作没问题,但要让他们去自己谋划、设计和规划一摊子工作就很难。这种状况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虽然大部分人都是每天上班下班忙忙碌碌,但仅有少数人才真的下功夫去研究自己做的工作,并为了将这些工作做到极致去学习、思考。于是大部分人过了职场适应期之后,就停止下来没有再进一步的长进:因为他欠缺了持续进步的动力,无法进一步钻研和持续进步,这是很多人“中年危机”的根源所在。要知道,仅仅胜任的能力会很快被超越甚至替代,个人在职场其实并没有多少的独特价值,但如果你愿意钻研投入到某个领域,你会渐渐地就会和他人拉开差距。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在研究自己工作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超越了很多人。如果没有这样的习惯,你很容易就满足自己的状态,也就无法更深入的进步了。五、高手与普通人的差距,在于做成一件事的能力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有人男人一直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我到底爱谁?”在他看来,找一个理想的对象实在太难了:小家碧玉有小家碧玉的清秀、大家闺秀有大家闺秀的气度,不管哪种类型的女性,都具有各自的风韵和特点。于是这个男人就开始不断地尝试,结果和女人相处一段时间就发现,不论什么类型的女性,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而只要对方的缺点暴露出来,这个男人就受不了了,转而去寻找更合适的对象。想想看,那些总处于“不知道喜欢什么”的职场人,是不是也很像例子中的男人呢?为什么不知道喜欢什么?1、想要的太多而能力太少例子中的那个男人最大的问题在于,他的欲望和能力完全不匹配:或者更确切来说,欲望太多但能力太少。他贪恋不同女性身上不同的风情,巴不得一次拥有所有的好,但无法容忍对方的不足,这是他不具备爱人的能力——于是这个男人会四处沾花惹草,但永远无法拥有真正的爱情。因为真正的爱情本身,就是接纳对方的不完美:因为你喜欢TA身上的一点,在具备爱的能力的前提下,会包容对方的不足,于是你们会长久走下去成为佳话。放在职场中,这个道理并无本质的差异。那些口口声声说不知道喜欢什么的人,有没有想过,这个世间没有一份工作是完美的:要么降低自己的欲望,要么提升自己的能力,而什么都想要,注定最后什么也得不到。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给自己做“减法”。2、在变幻莫测的环境下,找到不变的本质有些人在不明确喜欢什么的情况下,他们做出了另一种选择:那就是想办法将眼前的工作做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随着能力的提升和资源的累积,他们会发现更广阔的天地,随着一步步的前行,最终达到了一个自己不曾想过的高度。这种规律和树的生长差不多:首先你需要做的,并不是急着开枝散叶,而是将根深深扎进泥土中,获取充分的养料,其次有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就会争取到优质资源(例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最后长得足够茁壮,再开枝散叶,拓展自己的疆土和领域。而不是一开始就想着拓展领域,那样的话,你不会成长为一颗大树,而只能长成一堆灌木丛,并不会获取更好的资源。所以要成为任何领域的顶尖高手和专家,主要是两个因素:1)、目标。在你的成就动机下,是否确定了可行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结果(很有钱、很有才),而是实现结果的手段和方法;2)、行动力。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有许多人只不过是想想而已,也有许多人真的去干了,这就是区别。当然,这里面还涉及到方法问题。如果你努力了,但方法不得当,一定是事倍功半。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是,很多人只知道工作,却从来不会工作,更不知道该如何超越工作甚至创造有价值的工作。“想要成为真正的高手,最关键的一步就在于熟悉并掌握这个行业或领域的模型或套路。”成功=核心算法*大量重复动作的平方。找到自己最有可能进入的领域,在实践中积累自己的能力,在恰当的时候迁移到“更合适”的新工作中去,通过不断修炼、迁移与组合,直到找到自己最适合的领域,拥有最独特的竞争力。六、在擅长的领域,成为自己的英雄找到你擅长的职业方向,在垂直领域圈子成为一个牛人也越来越成为一个好的选择。之前读过《巴菲特传》,巴菲特是一个除了特别关注商业活动外,对其它领域几乎是充耳不闻。在盖茨写给巴菲特的那封著名公开信中,记载了这样一件趣事:巴菲特第一次邀请盖茨夫妇到家里做客,走进餐厅后发现椅子只剩架子却没有座板,而他本人却毫不知情,比客人还吃惊。其实是因为不久前他家搞装修,于是把椅子的座板拆下来了,这事已经发生很长一段时间了,只是巴菲特未曾留意而已。为什么?因为巴菲特把他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商业投资上,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反而看不到,所以他才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人。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学会专注,专注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如果你想在你职业生涯中成为一个厉害的人。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和智慧,投入到一个点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目标并超越预期。如果没有专注做支撑,你很有可能会一直这么辛苦,却打死没有进步,那样就太悲催了。给大家推荐一本我最近出的新书《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这本书是关于工作与人生的方法论。这里没有不切实际的想象,也没有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从一个又一个真实的职业咨询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和经验。书中汇聚了一些常见的职业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如何保持足够的专注力,在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如何迅速走出新手期,成长为老手甚至专家?职场中,如何建立自己的优势?如何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理性的职场人?本书以职场故事的形式讲述职场中的各类困境,提出对应的工作技巧和职业规划策略,从而帮助读者迅速走出职场困境,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从极简到极致:在擅长的领域做一个厉害的人》作者简介赵晓璃,资深职业生涯规划师,职场作家,领英、在行一点等多家平台认证职场讲师及专栏作者,自媒体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新浪微博@赵晓璃。15年职场历练,4年职业生涯咨询实战经验,约2000例职业咨询案例。内容简介这本书是关于工作与人生的方法论。这里没有不切实际的想象,也没有空洞的口号,有的只是从一个又一个真实的职业咨询案例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和经验。书中汇聚了一些常见的职业问题: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方向?如何保持足够的专注力,在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如何迅速走出新手期,成长为老手甚至专家?职场中,如何建立自己的优势?如何做成一件像样的事情?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理性的职场人?本书以职场故事的形式讲述职场中的各类困境,提出对应的工作技巧和职业规划策略,从而帮助读者迅速走出职场困境,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36氪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36氪官方账号。每一条新闻都有价值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职场,总是越努力越绝望?为什么大部分人的职场,总是越努力越绝望?管理的常识百家号谁更应该加班?效率高的员工,还是效率低的?常识君|有话说01救急不救穷一个有意思的问题:100块钱,对穷人的价值大,还是富人的价值大?传统的回答是对穷人的价值大,因为穷人资产少,所以同样是100元的增量,穷人增加的比例更高。这既是传统道德的基石,也是现代税收的理论依据。今天我要请大家多想一步,穷人和富人拿到钱,分别会干什么呢?穷人要么消费,要么存银行,顶多就是买个年化4个点的余额宝;而富人拿到钱,通常会拿来投资。别急着骂我。并不是说穷人笨,不懂投资,而是因为投资通常要其他要素配合,比如商业信息、人脉关系、发展思维,富人永远占有优势。穷人为什么会更穷,富人为什么会更富?原因有很多,眼界圈子、阶层固化,教育资源,等等,但在中国这个不缺机会的地方,必然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钱在两种人手中的增值速度不同。从这个角度讲,100元的边际效益,富人比穷人更高。这里我说了一个“边际效益”的概念,“边际效益”是指“每新投入一份资源,而新获得的收益”。而常规思维认为的“100元对穷人的价值高于富人”,用的是“总量思维”,它考虑的是“新获得的利益,占已拥有东西的比例”。大部分人都喜欢用“总量”思考问题,结果就是富人已经拥有的太多,所以要“劫富济贫”,必须给富人加税,这个社会才能更公平。但受过经济学思维训练的人,都习惯用“边际”思考问题。结论就是:我才不关心富人已经拥有了多少,只要他们的效率更高,我就愿意把钱花在他们身上,所以要给富人减税,社会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边际思维”是一种“增量”思维,它考虑的是机会;“总量思维”是一种“存量”思维,它考虑的是现实。把100元给穷人而不是富人,只有一种情况下才符合“边际效益最大化”原则,就是这个人“穷得已经活不下去了”。这就是中国的那句古话——“救急不救穷”,表面上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其实是做事的效率,翻译成今天的经济学观点:把资源配套到效率最高的地方。“边际思维”未必正确,人们宁愿一起穷,也不喜欢不公平的社会。但尝试用“边际”思考问题,你会得到一些老问题的新角度,比如下面这个问题:职场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效率高,另一种效率低,请问这两种人谁更应该加班?02巧者劳,智者忧有人这样形容加班的心情:凌晨一点半,我麻木地关上电脑,脱着疲倦地身子准备回家。助理们早就下班了,唯有总监的办公室,灯还亮着,老板还在跟他开会讨论……其实加班这件事,最能体现“比你牛逼的人,比你还勤奋”,通常管理层加班的时间要超过一般员工,到了CEO这个级别,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已经很模糊了。励志文总喜欢把现象简单地变成观点来给读者“打鸡血”:为什么人家比你牛逼?因为他们比你还勤奋。但在我看来,这个因果关系颠倒了,其实真正的逻辑是——因为他们比你牛逼,所以他们比你还勤奋。比如说——健身房里天天来报道的,都是身材好的;学校里成绩中下的同学,很多都是尝试过努力,但看不到效果而干脆放弃了。我们通常认为,效率低的人才要加班,其实效率越高的人,越喜欢加班,道理很简单,正因为工作效率高,所以把时间用在工作上更划算。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把时间投入到最有效率的地方,才是成长的捷径。那些优秀员工的业绩是你的两倍,是因为一天只有24个小时,要不然,哼哼……庄子曾经曰过:“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能干的人就让他多干,聪明的人,就让他多想,平庸的人,就让他一边玩儿去。我估计很多人读到这儿打算开骂了,不是说“笨鸟先飞”吗?效率低还不比别人多加班,等着被老板炒鱿鱼吗?当然不是,完成工作还是第一位的,重要的是“如何加班”。排除审计、广告、法律、医生等等“加班等于正常工作”的行业,你首先更要搞清楚:你是因为效率不高而不得不加班呢?还是因为效率太高,工作承担得太多而加班呢?如果是前者,你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加班,才能提高“边际效益”;如果是后者,你也要解决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来效率很高,可越加班,“边际效益”反而越低的情况。这就是经济学中重要的课题——“边际效益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03不比时间比资源“边际效益递减”是指你的每一份新增投入,带来的回报会越来越少。举个例子,一个肚子很饿的人,吃第一个馒头最香,效用最大,第二、第三个就只是充饥的功能,效用开始减少,如果吃最后一个馒头时已经饱了,只是不想浪费,那效用就降到了零。“边际效益递减”是经济学最基本的现象之一,生产性企业资源投入到一定程度,通常都会出现这个现象。反之就是“边际效益递增”,这个现象在“学习”中很常见,因为学习中的练习一开始往往效果不大,可积累到一定的临界值,就会加速产生效果。比如品酒,一开始,你感受到的只有酒精的刺激,好酒坏酒味道几乎没区别,这个阶段每次学习的“边际效益”都是非常低的;但通过大量的饮酒之后,你的舌头开始习惯酒精的刺激,你的味蕾渐渐能体会到酒的各种复杂的味道,每次学习品酒都会有新发现,此时的学习,就进入“边际效益递增”的阶段。所以加班效率低不是问题,能不能让自己加班时间投入的“边际效益递增”,才是核心。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边际效益递增”呢?我们还是来看一看,最典型的“边际效益递增”现象——通信网络。我们当年用微信,一开始就是好奇,摇一摇,或者有好友邀请,后来上面沉淀了越来越多的关系后,才离不开它。对于腾讯而言,微信一开始的推广投入还是很大的,但随着用的人越多,由于服务器一类的固定投入是不会变的,就会现边际成本(每新增一个用户的所花费的成本)递减,则“边际效益递增”。但“边际效益递增”不可能无止境的继续下去,在腾讯早期推广QQ时,遇到最大的问题不是流量太贵,而是买不起服务器,导致QQ常常掉线,用户体验很差。这就是“边际效益递增”的前提——固定投入未饱和。当时的QQ服务器仅能支持一千多万用户,那么,一千万用户之前才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增”,之后反而会出现“边际效益递减”的现象。想要继续“边际效益递增”,唯一的办法就是买服务器,这就是小马哥早期没钱时,最头疼的事。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边际效益递增”和“边际效益递减”只是同一个经济现象在不同的资源投入期的不同反应:假设生产某一个产品需要A、B两种资源要素时,A为厂房、设备、技术等“一次性固定投入”,B为原料、人力等“持续性可变投入”。如果最佳产能的要素组合是投入100个A和100个B生产出100个产品,那么,在100个A投下去后,B的投入在从0到100的过程,属于“边际效益递增”期,但B在100之后,继续投入的话,就进入“边际效益递减”期。(这个解释其实不太严谨,但严谨的表述要用到数学公式,大家就随便听听吧。)前面说过的100元钱的“边际效益”,穷人比起富人来说,缺少固定资源要素A(商业信息、人脉关系、发展思维)的投入,所以更有可能早早出现“边际效益递减”。在工作中,资源要素A,相当于你之前在专业、思维、知识面等方面的教育投入,而资源要素B,相当于你的工作时间、专心程度等,需要持续投入的东西。想要让加班出现“边际效益递增”,明面上比的是加班时间,实际比的是加班之外的资源要素A的临界值。04用要素B提升要素A我亲戚家一个孩子,大学学的是材料力学专业,毕业后在一家工厂一线车间,同事大部分是职校生,但起薪基本差不多。而且因为专业不是完全对口,他一开始反而被师傅骂“没用的大学生”。他也很郁闷:难道老子这几年的大学都白学了?三年后,他的同事们纷纷成为高级技师,月薪从3000涨到6000,而他成为工艺工程师,月薪12000。这三年,大家投入的“可变要素”B都是差不多的,同样要记录数据、写分析报告、同样要卖苦力跑腿,同样要挨老师傅的训。不同的是资源要素A,这是学习时积累的基础知识、思维方法、宏观的行业视角、还有行业人脉资源,这些东西就像一家工厂的厂房、机器设备、知识技术等等,要一次性先行巨额投入,还不能独立产生效益。可一旦进入工作阶段,固定要素A的作用就发挥出来了,大部分职校生同事的A起点很低,很快就与B的投入达到了平衡水平,此后B的持续投入,就进入了“边际效益递减”状态,就是薪水涨不上去。而他四年的大学专业学习让A的起点很高,在B持续投入三年后, 才能与A达成平衡,这三年里,他一直处于“边际效益递增”的阶段,从一线操作人员升级到工程师,薪水很快就涨上去了。人的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从“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不变”,再到“边际效益递减”的过程,而拐点往往取决于一些需要提前大量投入的、你看不见的要素A。职业发展中的固定要素A并不完全不变,特别是知识和思维,随着B的投入,A也会缓缓增长,使“边际效益递增”到“边际效益递减”的拐点出现得更晚。前面说的加班,就是加大要素B(时间)的投入,但低效率的原因其实是要素A的水平不高。所以加班最重要的,不在于B(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于完成任务,而在于补充要素A的积累,把专业知识变成业务技能,并拥有自己的方法论……05“边际效益递增”就是逆流而上职业发展中的固定要素A并非仅仅指思维和知识。任何一种固定不变或增长缓慢的资源要素,都会成为A。比如金融行业,汇聚了大量专业精英人才,学习能力都很强,大部分底层员工的要素A都不是“思维和知识”能力——换句话说,他们的职业发展中,都有一层低于他的能力的“玻璃天花板”。这个“玻璃天花板”就是他们拥有的社会资源和所处的社会阶层,这才是金融行业真正的要素A,一旦公司榨完了他的所拥有的要素A,他就必然进入“边际效益递减”的状态——除非他能扩展社会资源或进入金融行业少数几个比拼专业能力的职位上。所以,“边际效益递减”其实是人生的正常状态,而“边际效益递增”属于逆流而上,需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行。只不过,大部分人都把努力的点放在可变要素B上,都会出现“越努力,越绝望”的结果,这就叫“你只是看上去很努力”。职场中还有一种典型的现象叫“职业倦怠”,这其实也是一种“边际效益递减”,只是它的“边际效益”涉及如何评估幸福感,因而更复杂。如果大家不觉得这个主题太深奥,我会把“职场上的边际效益递减”的下半部分也写出来。作者:人神共奋来源:人神共奋(推荐阅读▼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管理的常识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最专业的管理知识分享平台。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努力越幸运的下一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