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近义词:卢毓识人选贤能 先德后才不凭名(洛阳成语

历史成语故事200个
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一):
  战国:
  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秦 :[由www.duanmeiwen.com整理]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
  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历史成语故事(二):
  一、历史故事成语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马革裹尸 赤膊上阵 乌合之众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
  有勇无谋 全民皆兵 声东击西 攻其不备 出其不意 坚壁清野揭竿而起
  围魏救赵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观 暗渡陈仓 城下之盟 杀身成仁纸上谈兵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步步为营 望梅止渴 运畴帷幄 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打草惊蛇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决胜千里 声东击西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纸上谈兵 合纵连横 老马识途 霸王别姬破釜沉舟 步步为营
  余勇可贾 枪林弹雨 硝烟弥漫 刀光剑影 金戈铁马炮火连天 血肉横飞
  胡服骑射 邯郸学步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毛遂自荐 草木皆兵打草惊蛇
  用兵如神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腹背受敌 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五十步笑百步
  二、历史故事成语及主人公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讳疾忌医(蔡桓公)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悬梁刺股(苏秦孙敬)一饭千金(韩信)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三、历史故事成语朝代及主要人物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卧薪尝胆(勾践)
  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 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单刀赴会(关羽)
   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宋:精忠报国(岳飞) 东窗事发(秦桧)
  胸有成竹(文与可
  四、历史故事成语渊源及注释
  异军突起 &&来源《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便为王,弄军苍头特起。释义&异&,不一样。比喻指与众不一样的新派别一下子崛起,独树一帜。
  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 &&来源:《三国演义》四十九回。
  草木皆兵&&解释: 把野草树木都当成敌兵。形容在受到某种打击时惊恐万状、疑神疑鬼的心态。皆:都。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背水一战&&解释: 背靠江河作战,没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决一死战。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草船借箭&&来源:《三国演义》
  破釜沉舟&&公元前206年的巨鹿之战,当时项羽大败章邯。这场战争有两个好处:一是消灭了秦军主力,农民军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二是项羽由一个将军一跃成为联军统帅,战争开始由灭秦之战逐渐向楚汉战争转变。
  坚壁清野&&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魏书&荀啵y&)传》。
  东汉末年,曹操在镇压黄巾军占领了兖(yǎn)州地区后,雄心勃勃地准备夺取徐州要地。
  那时,颍川颍阳(今河南许昌)有个名叫荀嗟娜耍钟胁拍埽芏恐仪蛹街荩辉艽媳觥K闯鲈懿荒艹删痛笫拢屯侗嫉讲懿倜畔隆2懿俅笙玻蚊韭怼4哟耍娌懿倌险鞅闭剑瞿被撸畹貌懿俚男湃巍
  公元194年,徐州牧陶谦病死,死前将徐州让给了刘备。消息传来,曹操夺取徐州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忙着要出兵徐州。荀嗝靼琢瞬懿俚南敕ǎ档溃&当年汉高祖保住关中,光武帝刘秀据有河内,他们都有一个巩固的根据地,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所以成了大业。如今将军不顾兖州而去攻打徐州,我方留守兖州的军队留多了,则不足以取得徐州;留少了,倘若吕布此时乘虚而入,又不足以守住兖州。最后,必须是弄得兖州尽失,徐州未取。&他还指出,&眼下正值麦收季节,听说徐州方面已组织人力,抢割城外的麦子运进城去。这说明他们已有了准备,一旦有风声传来,他们必然会加固防御工事,转移全部的物资,一切准备就绪迎击我们(原文为:&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这样,你的兵马真的去了,城攻不下,什么东西也得不到手,不出十天,你的军队就会不战自溃。&
  曹操听了荀嗟幕埃峙宸哟思斜Γ芸齑虬芰寺啦肌V螅执虬芰肆醣福季萘诵熘荨
  &坚壁清野&:坚壁,是加固城墙和堡垒;清野,是将野外的粮食、财物收藏起来。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资全部转移,叫敌人既打不进来,又抢不到一点东西,因而站不住脚。这是对付优势之敌的一种作战方法。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出自西汉贾谊的《过秦论》,讲的是秦末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事情。
  公元前209年7月,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出两名差官押着九百名贫民壮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去防守边疆。这两个差官又从壮丁里挑选出两个身强力壮的人作屯长,让他们再去管理其余的壮丁。这两个屯长一个叫陈胜(字涉),是个雇农;另一个叫吴广,是个贫农。他俩原先并不认识,此刻碰在一齐,共同的命运,很快就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陈胜、吴广一行往北拼命赶路,一点也不敢耽误。因为按照秦王朝的法令,误了日期,是要砍头的。但是,他们刚刚走了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正赶上下大雨,只好扎了营,待天晴再走。雨又偏偏下个不停,眼看日期是耽误了,陈胜同吴广商量,说:&咱们即便走,误了日期,也是死;逃,给官府抓住,也是个死。反正是个死,不如大家一齐反了,推翻秦二世,为老百姓除害。&
  吴广也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同意了陈胜的意见,并商定借着被秦二世害死的太子扶苏和深得群众拥戴的原楚国大将项燕(项羽的祖父)的名头,以号召天下,去攻打秦二世。
  于是陈胜和吴广就带着几个心腹首先把那两个差官砍死,然后提着他们的头,向大家讲明了不起义造反就得白白地送死的道理。这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吴广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替楚将项燕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人们将&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简化成&揭竿而起&这个成语,比喻高举义旗,起来反抗。多泛指人民起义。
  【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样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我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理解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势如破竹】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必须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一样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务必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我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此刻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 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如火如荼】
  春秋时代末期,吴国国王夫差连续征服了越国、鲁国和齐国,雄心勃勃,又继续向西北进军,打算一鼓作气征服晋国。
  可正在这个时候,越王勾践抄了吴王的后路。他带领军队一向打到吴国的国都姑苏(苏州),又派人马占据淮河,把吴王的退路切断了。
  这消息给吴王夫差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十分震惊,立即召集文臣武将商量对策。大家说,此刻退回去等于两关打了败仗,还会两头挨打;如果能打败晋国,就等于在诸候国中当定了霸主,再回去收拾越王勾践也不算晚。
  大主意已经拿定,当务之急是尽快征服晋国。思考再三,决定出奇制胜。
  一天傍晚,吴王下达了命令。全军将士吃得饱饱的,马也喂足了草料。从全军中挑出三万精兵强将。每一万人摆成一个方阵,共摆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横竖都是一百人。每一行排头的都是军官司。每十行,也就是一千人,由一个大夫负责。每项一个方阵由一名将军率领。中间的方阵白盔白甲,白衣服,白旗帜,白弓箭,由吴王自我掌握,称为中军;左边的方阵,红盔红甲、红衣服、红简直就像深不可测;右边的方阵则一水儿黑色。半夜出发,黎明时分到达离晋军仅有一里路的地方。天色刚刚显出亮色,吴军鼓声大作,欢呼之声震天动工地。
  晋军从梦中醒来,一看吴军那三个方阵和声威气势,简直都惊呆了:那白色方阵,&望之如荼&&&像开满白花的茅草地;那红色方阵,&望之如火&&&如像熊熊燃烧的火焰;而那黑色的方阵,简直就象深不可测的大海。
  【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一夫当关】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先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之后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就应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最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旁的人也十分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一会儿,项羽骑上马,带了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马革裹尸】
  东汉马援自南方还军,故人多迎劳他,号称有计谋的孟冀也向他祝贺。马援说:&你怎样也同一般人一样呢?方向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我想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死在儿妇女婢中呢?&见《后汉书&马援传》。后以&马革裹尸&等指为国而战死沙场。清张贷《西湖梦寻&岳王坟》:&但恨和一成,国家日削,大丈夫不能以马革裹尸报君父,是为叹耳!&
  战无不克:攻战没有不取胜的。形容强大无比,能够战胜一切。
  来源:清&昭《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将军之事吴王亦至矣,为之辟地攻城,战无不克,数月之间招来数郡。&
  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来源:《孙子&谋攻》:&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
  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来源:《孙子&谋攻》:&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连战皆捷: ①打仗接连取得胜利。②今多指体育比赛或考试等接连取得好成绩。
  屡战屡败:屡: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败。
  来源:《晋书&桓温传》:&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经涉数年,屡战屡败,器械都尽。&
  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来源:老舍《四世同堂》五一:&战争已拖了一年多,而一点看不出速战速决的期望。&
  血战到底:血战:十分激烈地拼死地战斗。指激烈战斗到最后时刻。
  来源: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诗:&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
  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来源:《商君书&画策》:&故以战去战,虽战可也。&
  背城一战:背:背向。在自我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来源:《左传&成公二年》:&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
  背水一战:背水:背向水,表示没有退路。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来源:《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短兵接战:短兵:刀剑等短兵器;接:交战。指近距离搏斗。比喻应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来源:《三国志&魏志&典韦传》:&韦被数十创,短兵接战,贼前搏之。&
  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来源:《史记&项羽本纪》:&君王能自陈以东傅海,尽与韩信;睢阳以北至谷城,以与彭越;使各自为战,则楚易败也。&
  孤军奋战:奋战:尽全力地战斗。孤立无助的军队单独对敌作战。也比喻一个人或一个群众无人支援、帮忙的状况下努力从事某项斗争。
  来源:《魏书&赵瑕传》:&思祖率彭沛之众望阵奔退,瑕孤军奋击,独破仙V。&《隋书&虞庆则传》:&由是长儒孤军奋战,死者十八九。&
  决一死战: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来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明白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来源:《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明耻教战,求杀敌也。&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来源:唐&柳宗元《封建论》:&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来源: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谋之士,能征惯战之将,何止一二千人。&
  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来源:元&孔文卿《东窗事犯》楔子:&只但是休兵罢战还朝呵,是我暗暗地自思寻。&
  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来源: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一:&战士们在这十五昼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
  春秋无义战: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来源:《孟子&尽心下》:&孟子曰:&春秋无义战。&&
  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
  来源:《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缬律普剑康匆缓希笊鄙耍倬勒甙儆谌恕
  五、历史故事典故及注音、典故、来源
  朝秦暮楚:拼音: zhāo q&n m& chǔ
  典故: 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来源: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
  例子: 叹~,三载依刘。(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十九出)
  围魏救赵&&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乘魏国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出奇制胜&&战国时期,齐国将领田单用火牛阵出击燕军,使燕军大败。这就是孙子兵法势篇中&凡战者,以奇胜。&
  兵荒马乱&&bīng huāng mǎ lu&n 成语典故: 荒、乱:指社会秩序不安定。形容战争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成语来源: 元&无名氏《梧桐叶》第四折:&那兵荒马乱,定然遭驱被掳。& 例句: 此时四处兵荒马乱,朝秦暮楚,我勉强做了一部《旧唐书》,那里还有闲情逸志弄这笔墨。&(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一回)
  兵戎相见&&bīng r&ng xiāng ji&n 成语典故: 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烽火连年&&fēng hu& li&n ni&n 成语典故: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成语来源: 元&戴良《九灵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东南地,烽火连年警报闻。&
  穷兵黩武&&qi&ng bīng d& wǔ 成语典故: 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成语来源: 《三国志&吴书&陆抗传》:&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见我已大病矣。&
  【枕戈寝甲】
  zhěn gē qǐn jiǎ 成语典故: 枕着戈、穿着铠甲睡。形容经常生活在战争之中。
  成语来源: 《晋书&赫连勃勃载记》:&朕无拔乱之才,不能弘济兆庶,自枕戈寝甲,十有二年,而四海未同。遗寇尚炽。&
  【祸结兵连】
  hu& ji& bīng li&n 成语典故: 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成语来源: 《汉书&匈奴传》:&虽有克获之功,胡辄报之,兵连祸结,三十余年。& 例句: 一去故乡音耗绝,祸结兵连,娇凤雏鸾没信传。(元&无名氏《梧桐雨》第一折)
  【化干戈为玉帛】
  hu& gān gē w&i y& b& 成语典故: 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成语来源: 《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龙血玄黄】
  l&ng xuě xu&n hu&ng 成语典故: 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成语来源: 《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历史成语故事(三):
  1、太公钓鱼
  &&& 商朝末年,纣(zh&u)王荒淫(y&n)无度,残暴不仁,人民生活十分艰苦。大臣姜子牙不能忍受纣王的胡作非为,就躲到渭水河边过着隐居的日子。
  渭河一带是诸侯姬(jī)昌的管辖范围,姬昌胸怀大志,很爱惜人才。为了吸引姬昌的注意,姜子牙天天坐在河边钓鱼。他的鱼钩是直的,没有鱼饵,离水面有三尺高。他一边钓一边说:&鱼儿呀,你快点上钩吧!&有人好意地告诉他这样钓不到鱼,姜子牙只是笑着说:&鱼儿自我会上钩的。&人们嘲笑他,他也不理会。
  &&& 结果这件事传到姬昌耳里,姬昌心想他可能是个有才能的奇人,就派士兵去请。姜子牙看到是士兵,不但不理睬,还继续钓鱼,嘴里念着:&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来捣乱!&士兵只好回去报告。于是姬昌又派大臣去请,姜子牙看见是大臣,仍然不理睬,嘴里又念着:&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来捣乱!&大臣也只好回去报告。最后,姬昌就准备了丰厚的礼品,亲自拜访姜子牙。姜子牙看出他的确是一心想要寻找贤能的人,就答应辅佐(zuǒ)他。姬昌为了表示对他的尊敬,就封他为太公。
  &&& 之后姜子牙连续辅佐文王、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建立中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周朝。
  2、千金一笑
  &&&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十分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十分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但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先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光,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近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近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立刻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明白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但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3、平易近人
  &&&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之后听说了伯禽汇报政务的状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
  &&& &平易近民&本指政治上通俗简易。到了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hu&),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成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4、高山流水
  &&&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应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 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5、道不拾遗
  &&&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6、大义灭亲
  &&&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杀死哥哥卫桓(hu&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我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我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样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先,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就应从宽处理。石就派自我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 成语&大义灭亲&,此刻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n)私情。
  7、志在四方
  &&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国和梁国。
  &&& 之后,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忙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齐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明白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之后,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最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8、退避三舍
  &&&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必须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立刻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此刻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9、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立刻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方,你躲到膏的下方,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我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10、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我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国。但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国,讨伐虢国务必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透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但是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能够互相帮忙,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此刻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明白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1、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明白自我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期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此刻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明白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12、卧薪尝胆
  公元前496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能够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推荐,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赂(l&)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最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一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我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齐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最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十分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此刻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3、东施效颦(p&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貌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但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貌,吓得东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之后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明白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14、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15、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事的样貌,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我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我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我&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16、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十分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个性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十分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最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此刻指不以向地位比自我低、明白比自我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7、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了。
  成语&孟母三迁&,此刻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8、孟母断机
  孟轲(kē)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光,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一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zhu&n)钱供你上学。但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ng)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必须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样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习,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19、曾子杀彘(zh&)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夫人哄儿子说:&你先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但是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决定潜力,要向父母学习,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此刻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我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成语&曾子杀彘&,此刻常用来强调教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20、毛遂(su&)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人一齐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十分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十分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立刻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21、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光,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之后,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明白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能够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必须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但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期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此刻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能够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
  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22、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样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先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下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此刻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一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样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之后,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先,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样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23、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我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十分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个性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必须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24、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我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能够。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能够吗?&孙武说也能够。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古时杀人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
  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但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25、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能够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
  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能够到达这样的水平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能够。&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能够到达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
  魏王说:&先生是怎样明白的呢?&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情绪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
  这个成语此刻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个性害怕的人。
  26、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貌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最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貌就甭(b&ng)提了。
  之后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貌。
  27、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十分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髡请兵有功。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
  淳于髡回答说:&像这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能够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习。&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28、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但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明白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明白淳于髡在暗喻自我,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之后,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
  成语&一鸣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29、三人成虎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此刻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但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此刻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那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期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我明白。&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能够掩盖真相的意思。
  30、老马识途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终国。齐军胜利回到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终国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终国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能够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先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31、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明白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必须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必须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立刻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
  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32、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十分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15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之后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适宜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明白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方还有一点小斑瑕(xi&),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15座城池换这块玉璧。但是这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齐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明白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
  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明白硬夺不行,就答应了。
  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貌,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
  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我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20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明白,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15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明白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明白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能够明白是非曲直了。&一席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15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成语&完璧归赵&,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3、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我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明白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十分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这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
  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4、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我。
  公元前260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平筑垒固守,与秦兵构成对峙(zh&)局面。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40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
  &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35、远交近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平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最后实现了统一中国的愿望。
  远交近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我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到达时,应先攻取就近的敌人,而不能越过近敌去打远离自我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近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近攻&,之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36、图穷匕见(xi&n)
  战国末期,秦国比较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并且一向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近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
  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透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时,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
  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时,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
  之后,&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最后暴露出来了。
  37、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我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样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样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我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透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我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o)黑白。
  38、孺(r&)子可教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留意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回到,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最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
  成语&孺子可教&,之后常指年轻人有出息,能够把本事传授给他。
  39、运筹(ch&u)帷幄(w&)
  话说西汉初年,天下已定,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盛大宴会,喝了几轮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个问题:&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高起、王陵认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与战略要地,给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能人不分,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汉高祖刘邦听了,认为他们说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胜原因是能用人。他称赞张良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意思是说,张良坐在军帐中运用计谋,就能决定千里之外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张良心足智多谋,善于用兵。
  之后人们就用&运筹帷幄&表示善于策划用兵,指挥战争。
  40、破釜(fǔ)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四十六天按兵不动,项羽对此十分不满,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期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宋义仍旧自顾饮酒,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拥护项羽为上将军。
  随后,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过黄河之后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我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xiāo)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看项羽。
  之后,&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拼死一战,决心很大。
  41、明镜高悬
  传说,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进入咸阳宫,巡视秦王室存放珍宝的仓库,只见其中金银珠宝,不可胜数。但是其中最令刘邦惊异的,却是一面长方形的镜子。它宽四尺,长五尺九寸,反正两面都能照人。如果用平常姿式走近它,能照出人的倒影。如果用手捂着心口走近它,就能照出人的五脏六腑(fǔ)。如果有病的人捂着心口去照它,就会从中看到自身疾病所在的部位。如果女子的心术不正,被它一照,就会发现她的胆个性大,心脏跳动也异于常人。据说秦始皇怕人怀有异心不忠于他,所以经常让宫女们照这面镜子,发现谁的胆个性大,谁的心脏跳得个性,就杀掉谁。
  之后,就用&明镜高悬&比喻官吏能明察秋毫,光明正大,执法严明,判案公正。
  42、约法三章
  秦末,沛公(即刘邦)首先打进秦国都城咸阳,他本来只是个小亭长出身,见秦宫里富丽豪华,美女如云,于是赖在宫中饮酒作乐不愿离开。张良极力劝说,讲明秦王即因荒淫无道而亡,若刘邦进宫作乐,就会重蹈秦王覆辙,早晚以失败告终。刘邦这才觉悟过来,他悉召诸县父老、豪杰说:&父老忍受秦严厉苛刻的刑法很久了!我和诸侯及楚怀王约定,谁先入关谁即称王。此刻,我同父老们约定三法: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和盗窃按情节轻重治罪;秦国的苛法一律废除。官民均可安居乐业了。&此约法三章甚得百姓拥护。
  此刻,凡事先讲定规则,要大家共同遵守之时,人们常用成语&约法三章&概括。
  43、背水一战
  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ng),准备迎战。
  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透过。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w&ng)中之鳖(biē)。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能够捉住韩信。&但是,赵王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
  韩信明白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他把兵马集结在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命令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
  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
  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而赵军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我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的旗帜,军心顿时大乱,纷纷溃(ku&)逃。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
  &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
  44、四面楚歌
  项羽和刘邦原先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之后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就应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最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gāi)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里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十分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y&)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十分难过,都觉得抬不起头来。虞姬自刎(wěn)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仅剩的兵卒逃至乌江,最终自刎于江边。
  以后人们就用&四面楚歌&这个成语,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而陷于孤立窘(jiǒng)迫的境地。凡是陷于此种境地者,其命运往往是很悲惨的。
  45、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必须会逃光,自我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人都释放了,自我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推荐说:&你是秦朝县令,此刻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沛县令立即叫樊(f&n)哙(ku&i)去请刘邦。但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恐他不服从自我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选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旦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向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46、项庄舞剑
  项羽的大军进驻鸿(h&ng)门(在今陕西临潼东北)后,有人暗中向项羽报告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刘邦为消除误会,在谋士张良的陪同下,到鸿门当面向项羽谢罪。项羽听他说得真诚坦率,表示不再怀疑,并设宴款待刘邦。项羽的谋士范增、项伯等也一齐参加。
  范增早就主张杀掉刘邦,免得留下后患。席间,他屡次向项羽暗示杀刘邦,但项羽不予答理。于是他离席,把项羽的堂兄项庄叫来说:&大王心慈手软,你进去敬酒,请求舞剑助兴,趁机杀了沛公。&
  项庄入内敬酒,完毕后对项羽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有什么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
  项羽表示同意,于是项庄拔出剑在席前起舞,项伯看出苗头不对,便拔剑与项庄对舞,并以身体掩护刘邦,使项庄无从下手。
  刘邦的谋士张良见情势危急,离席找到了刘邦的部将樊哙。樊哙一见张良,就问他此刻状况如何。张良说:&此刻状况十分危急。此刻项庄表面上是舞剑助兴,其实真正的用意是要杀掉沛公!&
  樊哙激动地说,既然如此,由他进去与他们拚命。他强行进入营帐,怒视项羽,头发直竖,眼眶睁得像绽开似的。项羽赐酒肉,他大口地喝,大口地吃。吃喝后,面不改色地指责项羽听信谗(ch&n)言,企图杀掉有功之臣。过了一会儿,刘邦借机入厕,逃回了自我的军营。
  成语&项庄舞剑&常与&意在沛公&连用,比喻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别有所指。
  47、胯下之辱
  韩信少年时很贫穷,有志向但没有力气。在淮阴钓鱼,靠一个洗衣的老婆婆每一天分饭给他吃。韩信说:&以后我必须要好好报答你。&洗衣婆婆很生气,责备他:&我看你像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饭吃,哪里想你重重报答?&韩信一次上街,被屠宰欺负,屠宰调戏他:&你不怕,就拿刀杀我;如果不能,就从我胯下爬过去。&韩信没办法,俯下身从屠宰胯下爬过去,街上的人都说韩信胆小懦(nu&)弱。之后刘邦的丞相萧何三次将韩信举荐给汉王刘邦。刘邦筑坛拜韩信为大将。韩信辅佐汉朝有功,被封为齐王。
  成语&胯下之辱&此刻常指胸有大志,能暂时忍受屈的人。
  48、一饭千金
  帮忙汉高祖打下天下的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那时侯,他时常到城下钓鱼,期望碰着好运气,以便解决生计。但是,这究竟不是可靠的办法,因此,时常要饿着肚子。幸而在他时常钓鱼的地方,有很多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在河边做工。其中有一个漂母,很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韩信在艰难困苦中,得到那位以双手勉强糊口的漂母的恩惠,很是感激她,便对她说,将来必定要重重地报答她。那漂母听了韩信的话,很不高兴,表示并不期望韩信将来报答她。之后,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这句成语就是出于这个故事的。它的意思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是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忙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潜力时,就应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49、声东击西
  秦朝灭亡以后,刘邦和项羽争雄。有一年夏天,刘邦在彭城被项羽的楚军杀得大败,本已归顺刘邦的魏王豹倒戈反汉。
  刘邦派韩信领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任命柏直为大将,统率兵马扼(&)守在黄河东岸的蒲(p&)坂(bǎn),封锁黄河渡口,阻止汉军渡河。
  韩信带领汉军来到前线,看到蒲坂地势险要,柏直又有重兵坚守,明白从那里硬攻很难获胜。经过反复思考,他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四周插上旗帜,又弄来一些船只。白天让士兵操练、呐喊,夜里掌灯举火,调兵遣将,做出要从那里强渡黄河的架势。背地里他却把汉军主力偷偷向北移动,选取了夏阳作为偷渡黄河的据点。
  魏军看到黄河对岸的汉军,调动繁忙,喊杀震天,以为韩信真要从蒲坂渡河。柏直乐得拍手大笑:&韩信之辈真是一伙笨蛋,我那里坚如磐(p&n)石,固若金汤;再加上黄河水深流急,休想渡过河来!&于是他便放心睡觉去了。
  汉军开到夏阳以后,韩信命令士兵赶紧做木桶。把几个木桶连在一齐,上方拴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就成了渡筏。汉军乘着这些渡筏,偷渡到对岸。因为魏军在那里没有派兵防守,所以汉军顺利地渡过黄河,攻陷了魏军后方要地安邑(y&)。魏王豹毫无准备,慌忙领兵迎战,结果惨败,他自我也被韩信活捉了。
  成语&声东击西&,指为了迷惑敌人,表面上宣扬要攻打一边,其实是攻打另一边。
  50、多多益善
  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军。为刘邦夺取天下,建立汉朝,立下辉煌功绩。但是,在汉高祖六年之时,有人告密说韩信意图谋反,刘邦本来就对韩信有戒心,于是设计将韩信捉拿起来。但是,因证据不足,不久又释放了他。韩信明白,刘邦嫉妒自我的才干,常闷闷不乐,借故推说有病而不上朝,闲居家中,进行消极反抗。
  汉高祖刘邦也心知肚明,不想丢失了这位良将,所以常同韩信谈话聊天,挽回关系。有一次闲聊时,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最多也就带上十万人。&刘邦又问道:&你要是带兵能够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当然是愈多愈好啦!&刘邦追问:&你可带的兵多多益善,怎样会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说&这是两回事了,陛下虽然不可带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使用将帅,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自此,&多多益善&流传开来。
  &多多益善&简言之是愈多愈好。这个成语还能够在它前面加上&韩信将兵&变成八字,亦即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51、成也萧何
  西汉的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之后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
  52、昭君出塞
  在中国古代,汉族统治者与少数民族首领之间,为必须的政治目的而通婚,被称为&和亲&。在古代,中国北方生活着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叫匈奴。秦汉之际,匈奴势力强大,多次南下威胁中原。汉初国力不强,无法与匈奴对抗,便也采取了和亲政策,求得相对的和平。
  汉宣帝时,匈奴的势力衰落了。此时,匈奴内部出现了两个单(ch&n)于(匈奴君主的称号)对抗的局面。其中呼韩邪单于想借助汉朝的支持,统一整个匈奴,于是决心归依汉朝。他两次到长安见汉朝皇帝,受到隆重的欢迎,他也表示愿协助汉朝政府保护边境。公元前36年,汉朝派兵攻打了另一个单于,帮忙呼韩邪统一了匈奴。公元前33年,他第三次到长安,向当时的汉元帝提出,愿意当汉家的女婿,恢复和亲。元帝立即答应,并在宫女中进行选拔。有一个叫王昭君的宫女主动提出要去和亲。王昭君又美丽又聪明,很受呼韩邪的喜爱,被封为&宁胡阏(&)氏&,意思是将与汉朝建立和平友好的关系。
  王昭君出塞以后,生活在匈奴游牧地区几十年。在她的影响下,她的子女及周围的人,都努力维护匈奴与汉的友好关系,使北方边境出现了少有的安定景象。
  53、不寒而栗
  汉武帝时,有一个人名叫义纵,因为受到太后的恩宠,做了上党郡某县令。上任以后,公务办得很出色,案子处理上敢作敢为,不论是有钱有势的豪绅,还是平民,只要犯了法,义纵都能秉公审办。皇上很赞赏他,调他做河内郡都尉。一到任,他立即把祸害一方的豪门大族满门抄斩,一时光,河内郡的治安和社会风气大有好转,有人不慎把东西失落在道路上,也没有人抢走据为己有。
  义纵调到南阳任太守时,一个做恶多端的豪强地主宁成,正在南阳居住。宁成为了讨好义纵,每次迎送都装出谦恭的样貌。但是,义纵对他的恶行早有所闻,到南阳后立即展开调查,很快就查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歇后语画饼充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