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名单?

关于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工作的通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
当前位置:&&&&&&
关于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工作的通知
各研究室、有关研究人员和研究生:&&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留学基金委”)安排及要求,现启动2017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选派原则&&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按照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科研机构或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的要求,着眼于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拔尖创新人才。&&  二、选派计划&&  2017年申请批次为一批,选派类别包括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两类。&&  (一)留学及资助期限&&  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的留学期限以拟留学院校或单位学制为准,一般为36-48个月。资助期限原则上不超过48个月。&&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留学期限、资助期限为6-24个月。&&  (二)留学专业领域&&  重点支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确定的重点支持学科、前沿技术、基础研究、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领域。并应结合中科院、国科大及推荐单位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团队、创新基地和平台、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及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确定具体选派专业和领域。&&  (三)留学单位&&  留学人员派往教育、科技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或具有一流学科专业的机构。&&  (四)留学派出途径&&  可通过推荐单位或个人自行联系国外留学单位派出;亦可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国外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协议派出。对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重点支持申请人通过国内外导师间已有的科研合作项目/渠道赴国外学习。&&  (五)留学资助内容&&  国家留学基金为留学人员提供一次往返国际旅费和批准留学期间的奖学金生活费,奖学金资助标准及方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对人文及应用社会科学专业和部分国家急需学科、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人员,国家留学基金可提供学费资助。具体按照《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学费资助办法(试行)》执行。&&  (六)申请条件&&  1. 具有中国国籍,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身心健康,无违法违纪记录,有学成回国为祖国建设服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 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科研能力和交流能力,综合素质良好,学习成绩优异,工作业绩突出,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  3. 申请时年龄不超过35岁(1981年3月20日以后出生)。&&  4. 外语水平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外语专业本科(含)以上毕业(专业语种应与留学目的国使用语种一致)。&&  (2)近十年内曾在同一语种国家留学一学年(8-12个月)或连续工作一年(含)以上。&&  (3)参加“全国外语水平考试”(WSK)并达到合格标准。&&  (4)曾在教育部指定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相关语种培训并获得结业证书(英语为高级班,其他语种为中级班)。&&  (5)参加雅思(学术类)、托福、德、法、意、西、日、韩语水平考试,成绩达到以下相应标准:雅思6.5分,托福95分,德、法、意、西语达到欧洲统一语言参考框架(CECRL)的B2级,日语达到二级(N2),韩语达到TOPIK4级。&&  (6)通过国外拟留学单位组织的面试、考试等方式达到其语言要求(应在外方邀请信中注明或单独出具证明)。&&  此外,拟赴德语、法语、俄语、日语、意大利语及西班牙语国家的申请人,如被录取,派出前外语还须符合以下条件:&&  (1)如工作语言为英语,在英语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还须在教育部指定的出国留学培训部参加留学对象国语言培训,并达到初级班水平,或自行参加上述外语水平符合条件(3)或(5)规定的考试达到合格标准。&&  (2)如工作语言为俄语、日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达到培训部初级班水平,或自行参加上述外语水平符合条件(3)或(5)规定的考试达到合格标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达到培训部中级班水平,或自行参加上述外语水平符合条件(3)或(5)规定的考试达到合格标准。&&  (3)如工作语言为德语、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申请人需达到培训部中级班水平,或自行参加上述外语水平符合条件(3)或(5)规定的考试达到合格标准。&&  5. 申请条件&&  申请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优秀在读硕士生(包括应届硕士毕业生、在读博士一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或硕博连读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  (2)正式工作人员。应具有硕士学位,在相应工作岗位取得较突出成绩、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攻读博士学位入学通知书(邀请信)、免学费或获得学费资助证明。&&  申请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须符合以下条件:&&  申请时应为全日制优秀在读博士研究生(委托培养和定向生除外)。申请时应已获拟留学单位出具的正式邀请信及国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联合培养计划以及双方的签字协议。&&  6. 申请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与国外有关教育、科研机构合作协议派出者,还需满足协议要求的其他条件。&&  7. 申请学费资助者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并在各方面表现突出;核心课程应在优良以上;拟留学单位应为世界一流;国外导师应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和水平,系所从事学科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或学术带头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  8. 选派范围不包括:已获得博士学位人员;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且留学资格尚在有效期内的人员;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的人员(本科、硕士期间派出者除外)曾享受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出国留学的违约人员;已获得国外全额奖学金资助的人员;已取得国外永久居留权的人员。&&  三、选拔办法及流程&&  (一)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个人申请,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择优录取”的方式进行选拔。&&  (二)申请人填写附件中的《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表》、《中国科学院大学2017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申请人汇总表》,并根据附件4中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申请者须提交一份《国内导师推荐信》。&&  (三) 研究生部将组织专家集中进行评审,因此申请人只需填写附件3中两行虚线之间的部分。&&  四、派出管理&&  (一)留学人员原则上应于申请当年派出。&&  (二)对留学人员的管理实行“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办法,具体按照现行的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管理规定执行。&&  (三)获得资助的留学人员,其与获得资助有关的论文、研究项目或科研成果在成文、发表、公开时,应注明“本研究/成果/论文得到国家留学基金资助”。&&  五、其他&&  1、&有关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详细情况及最新信息,请查阅国家留学网()。&  2、申请人电子版材料每个文件不得超过3M。&&  &3、申请人如需要大气物理研究所专用红头信纸,请联系研究生部217室付老师。&  &请申请者2017年2月17日之前,将完整的申请材料发送至,联系人:付建建,联系电话:。&&   &  &&  附件内容:&  &  &  &  &  &  &&  &&  研究生部&&&&&&&&&&&&&&&&&&&&&&&&&&&&  2016年12月29日&&&&&&&&&&&&&&&&&&& & &&  &&  &&&&&&&&&&&&&&&&&&&&&&&&&&&& &  &&
附件下载:
Copyright @ 201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地址:中国北京市朝阳区德胜门外祁家豁子华严里40号
邮政编码:100029
联系电话:010-
 Email:iap@mail.iap.ac.cn15家研究院所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_新浪教育_新浪网
15家研究院所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北京考试报记者& 刘 婧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指出“推进校所、校企合作”。
  2008年两家招生单位招收30名计划生,到2013年,已有15家联合单位招收194名硕士计划生。研究院所和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能给学生带来哪些新发展呢?记者采访了首家获得硕士研究生校所联合培养计划的试点单位华北计算机系统工程研究所(简称电子六所)和校所联合培养项目最多的中国科学院大学。
  校所联合培养“源”远“流”长
  “联合培养最早是针对在职研究生。”电子六所研究生招生办主管郭阳春老师告诉记者。所里培养的硕士方向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型硕士(即工程硕士),一种是学术型硕士(即工学硕士)。工程硕士作为专业硕士,最早有一批人为了提高能力被送到高校培养。同时,所里也有自己培养的工学学术型硕士招生名额,但专家多学生少,难以形成科研需求对人才需要相应的招生规模。教育部校所联合培养的文件应运而生。为了满足科研需求专业人才的缺口和紧迫性,同时有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先例,2007年,电子六所得到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开始实现工学学术硕士的联合培养,成为第一家校所联合培养工学硕士的试点。“第一年教育部下达了10个指标,第二年下达了20个指标。”电子六所研究生部主任蒋国印说这是教育改革历史的经验总结和发展结果。
  “除了扩大招生,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在功能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通过科教结合,促进双方进行高起点、宽领域、多方位的科学技术研究合作与学科发展实践,这是校所联合培养的意义所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研招办副主任冉盈志说。从2009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大学和联合培养高等学校的招生计划由教育部以专项计划形式下达,在中国科学院大学和有关高等学校研究生招生计划总规模中单列,专门用于联合培养试点工作。2013年通过中国科学院大学下达博士招生数为300名,通过相关高校下达招生计划为172名,参与联合培养博士的研究所有32个,普通高校有24所。
  2013年还有一批高等学校与工程院所联合培养的600多名博士专硕招生计划,“可以看出这是教育部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不断推进改革的试点项目,这必将成为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发挥示范作用的有益探索。”蒋国印告诉记者。
  校所联合培养在协作中共赢
  “高校的课程设置不断优化,师资力量也更丰富更强大。”郭阳春老师告诉记者,校所合作,不仅有利于联合培养硕士生,而且也有利于所里的研究生实现资源共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课,以自己的专业为主。”同时,即使是学术硕士,也采用“双导师制”,高校的导师主管教学,所里的老师主管科研。“这充分体现在教学的正规化程度高,学术氛围浓厚,科研项目来源广,工程技术实战性强等多结合点,也正是校所联合陪养人才的明显体现。”蒋国印告诉记者。
  冉盈志介绍,以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培养的博士生为例,在选课方面,既突出系统性,体现本学科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又强调交叉性,整合交叉学科、相关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师资方面,采取“导师组集体指导,主管导师负责”的指导方式,双方遴选出若干名学术造诣深厚的学术骨干组成培养导师组,作为招生、培养的责任主体。一方确定其中一人为第一主管导师,另一方确定一人为第二主管导师,其中第一主管导师对博士生培养全过程负主要责任,其他导师协助主管导师负有指导责任。
  校所联合培养学生受益匪浅
  和高校培养研究生不同的是,院所联合培养更加注重复合型人才。高校重点抓学生的专业课,而科研院所着重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知识。郭阳春举例说,例如一个学自控专业的研究生,在选课时要主修自控,但也要辅修计算机、通信等课程。“因为我们做的项目很清晰,学生在学习时就更有目的性。”蒋国印告诉记者。校所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接触到的都是研究院所的“863”、“973”、“十二五”规划等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每年学生面试通过后,我们不等暑假开学就让学生过来跟着导师做项目,通过动手去做,发现自己缺乏哪方面的知识,在开学时就可以选哪些课程,起到了‘实践―学习―再实践’的科学性发展原则。”蒋国印说。更高的起点也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六所要求联合培养学生在毕业前在核心期刊至少发表一篇论文,“这些也都有利于他们将来的工作和发展。”谈到职业发展,郭阳春告诉记者,联合培养的研究生是优秀人才培养战略的良好方式,利于学生毕业后在研究所及相关企业的工作岗位上人尽其才,促使他们将理论结合实践发挥到实处。
&&& 更多信息请访问:
  点击查看与《》共建专栏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电话:010-&&|&&&&|&&
所高校高招分数线信息)
教育部直属
你所在省市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option value="年
本科提前批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不支持Flash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导师简介-刘连庆
(0) (0) 中国科学院大学
11:48:09 阅读(0)
基本信息 刘连庆 男 博导 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电子邮件:lqliu(at)sia(dt)cn
通信地址:沈阳市南塔街114号
邮政编码:110016 个人简历刘连庆,博士,研究员,博导,机器人学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纳米操作机器人学的相关研究,在机器人基础理论、纳米制造和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先后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 IEEE/ASME Transaction on Mechatronics,IEEE Transaction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 on Nanotechnology, Lab on a Chip, ICRA等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发表论文90余篇,SCI/EI检索70余篇次,6篇论文分别被《科学通报》,《中国科学》,《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Nanotechnology Magzine》等封面发表。曾获得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首批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奖等20余项荣誉和奖励。研究方向:1、纳米机器人学:微纳尺度下机器人的感知、驱动与控制方法研究;2、微纳生物技术:基于微纳机器人技术的癌症靶向治疗差异机理、新药开发等重要科学问题研究;3、微纳制造技术:纳米材料的自动化批量输运,纳米器件的加工、装配与改性方法研究等;4、微纳检测与制造高端科学仪器与装备:利用微纳机器人与自动化技术,制造高端仪器设备,满足科学探索与工业现实应用需求。招生信息
招生专业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机械电子工程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招生方向 微纳米机器人学 智能控制 微纳生物传感技术教育背景 07-12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联合培养博士生
09-01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博士
02-06 郑州大学 学士 学历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生 -- 研究生 学位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生 -- 博士 工作经历
工作简历 2012-01--今 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研究室 副主任
2011-01--今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研究员
11-12 沈阳自动化所机器人学研究室 主任助理
10-12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副研究员
08-12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社会兼职 2015-01--今 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理事 16-12 IEEE Nanotechnology Council,纳米生物委员会主席 14-06 Associate Editor, ICRA2014 14-06 Workshop and Tutorial Chair, ICRA 2014 13-12 ndustry Committee Chairs,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 13-12 Associate Editor, ICRA2013 12-12 Guest Editor of Journal of Autonomous Robots 12-12 Program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ipulation, Manufacturing and Measurement on the Nanoscale 13-12 Guest Editor of Trans. of the Inst. of Measurement and Control 12-12 Associate Editor, IROS2012 11-12 Publicity Chair,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ics, Authmations, telecommunication facilities, and applications, Gwangju 11-12 Tutorial & Workshop Chairs, The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obotics and Biomimetics 09-12 Session Chair of IROS2009: Humanoid Robot Planning and Control, Nanorobotic Manipulation 09-12 Publicity Chair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ics and Systems 09-12 Publicity Chair of 2009 IEEE Nanotechnolo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Conference教授课程
专利与奖励
奖励信息 (1) 中国科学院卓越青年科学家项目,部委级,2014
(2) 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部委级,2014
(3) 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奖,二等奖,省级,2013
(4) IEEE-NEMS最佳会议论文提名奖,其他级,2013
(5) 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奖,一等奖,省级,2012
(6) 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奖,三等奖,省级,2012
(7)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奖,院级级,2012
(8) 优秀团队奖,研究所(学校)级,2012
(9) 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奖,二等奖,省级,2011
(10)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省级,2011
(11) 前沿研究奖,研究所(学校)级,2011
(12) 辽宁省自然学术成果奖,二等奖,省级,2011
(13) 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学会青年科学家奖(IEEE RAS Early Career Award),其他级,2011
(14) 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院级级,2011
(15) 3M-Nano最佳会议论文提名奖,其他级,2011
(16) 卢嘉锡青年人才奖,院级级,2011
(17) 人才培养奖,研究所(学校)级,2010
(18) 新人新锐奖,研究所(学校)级,2009
(19) 辽宁省优秀毕业生,省级,2009
(20) 中科院院长优秀奖,院级级,2009
(21) 所优秀博士论文,研究所(学校)级,2009
(22) 五四青年学术交流会,一等奖,研究所(学校)级,2008 专利成果 (1) 基于AFM的虚拟纳米手策略的纳米机器人操作方法,发明,2010,第1作者,专利号:**2.5
(2) 在纳米操作任务空间中基于概率预估的实时反馈方法,发明,2010,第1作者,专利号:**5.4
(3) 一种基于原子力显微术的单克隆抗体靶向药疗效检测方法,发明,2010,第1作者,专利号:**3.4
(4) 一种基于原子力显微术的石墨烯晶向快速检测方法,发明,2012,第1作者,专利号:**5.9
(5) 基于概率的纳米物体运动模型,发明,2012,第2作者,专利号:**4.2
(6) 一种面向细胞机械特性检测的AFM探针快速定位方法,发明,2011,第2作者,专利号:**7.1 出版信息
发表论文 (1) Super-resolution endoscopy for real-time wide-field imaging,Optics Express,2015,通讯作者
(2) Subnanomachining by Ultrasonic-Vibration-Assiste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2015,通讯作者
(3)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drug-induced complement-mediated cytotoxic effect on single tumor cell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nd fluorescence microscopy,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bioscience,2015,通讯作者
(4) Exploring pulse-voltage-triggered optically induced electrohydrodynamic instability for femtolitre droplet generati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4,通讯作者
(5) Phase modulation mode of scanning ion conductance microscopy,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4,通讯作者
(6) Mechanically Modulated Dewetting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for Micro- or Nano- Droplet Array Fabrication,Scientific Reports,2014,通讯作者
(7) Rapid and Label-Free Separation of Burkitt Lymphoma Cells from Red Blood Cells by Optically-Induced Electrokinetics,PLoS ONE,2014,通讯作者
(8) Rapid assembly of gold nanoparticle-based microstructures using optically-induced electrokinetics,Optical Materials Express,2014,通讯作者
(9) Efficient Imaging and Real-time Display of Scanning Ion Conductance Microscopy Based on Block Compressive Sen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tomechatronics,2014,通讯作者
(10) Extracellular-controlled breast cancer cell formation and growth using non-UV patterned hydrogels via optically-induced electrokinetics,Lab on a chip,2014,通讯作者
(11) Optically induced electrohydrodynamic instability-based micro-patterning of fluidic thin films,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2014,通讯作者
(12) Rapid Fabrication of Nanomaterial Electrodes Using Digitally Controlled Electroki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anotechnology,2014,通讯作者
(13) Nanoscale imaging and mechanical analysis of Fc receptor-mediated macrophage phagocytosis against cancer cells,Langmuir,2014,通讯作者
(14) Threshold effect in femtosecond laser induced nanograting formation in glass influence of the pulse duration,Applied Physics A,2014,第4作者
(15) 单分子病毒三维可控操作方法,科学通报,2013,通讯作者
(16) ManipulationofDNA Origami Nanotubes in Liquidusing a Programmable Tapping Mode AFM,Proc. 8th IEEE Int. Conf. on Nano/Micro Engineered and Molecular Systems,2013,第4作者
(17) Imaging and measuring the molecular force of lymphoma pathological cell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SCANNING,2013,通讯作者
(18) Mapping CD20 molecules on the lymphoma cell surface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3,通讯作者
(19) AFM Based Robotic Nano-Hand for Stable Manipulation at Nanoscale,IEEE Transaction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3,通讯作者
(20)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D20-Rituximab Binding Forc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Lymphom Cell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Proceedings of the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ipulation, Manufacturing and Measurement on the Nanoscale,2012,通讯作者
(21)Stochastic State Prediction in AFM based Nanomanipulation,Proceedings of the 2012 9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2012,通讯作者
(22) 基于AFM的红细胞及不同侵袭程度癌细胞的成像及机械特性测量,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2,通讯作者
(23) A Fully Automated System for Measuring Cellular Mechanical Properties,Journal of Laboratory Automation,2012,通讯作者
(24) 高速自动化细胞机械特性测量系统,自动化学报,2012,通讯作者
(25) Modification of Zigzag Graphene Nanoribbons by Patterning Vacancie,Acta Phys.Sin,2012,通讯作者
(26) Drift Compensation in AFM Based Nanomanipulation by Strategic Local Scan,IEEE Transaction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12,第3作者
(27)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石墨烯可控裁剪方法研究,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2,通讯作者
(28) Drug-induced changes of topography and elasticity in living B lymphoma cells based 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cta Phys Chim Sin,2012,通讯作者
(29) Cutting Forces Related with Lattice Orientations of Graphene Using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based Nanorobot,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12,通讯作者
(30)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imaging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measurement of red blood cells and aggressive cancer cells,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12,通讯作者
(31) Friction Anisotropy Dependence on Lattice Orientation of Graphene,Sic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Astronomy,2012,通讯作者
(32) Nano-rod pushing with AFM using nano-hand strategy,Chinanano,通讯作者
(33) A probability approach for on–line tip localization with local scan based landmark sensing in nano-manipulations,3M-Nano,2011,通讯作者
(34) Feature referenced tip localization enhanced by probability motion model for AFM based nanomanipulations,ROBIO ,通讯作者
(35) Probing the molecular interactions of isolated CD20 proteins and lymphoma cells using single-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technology,2011,通讯作者
(36) Imaging and measuring the protein distribution of lymphoma cell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Proceedings of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Micro Engineered and Molecular Systems,2011,通讯作者
(37) Lattice Orientation Referenced Graphene Cutting wi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Based NanoRobot,Chinanano,通讯作者
(38) Virtual Nano-Hand: A Stable Pushing Strategy in AFM Based Sensorless Nanomanipulation,ROBIO ,通讯作者
(39) Defect Integration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based on Dielectrophoretic Assembly,2011IEEE Nano,2011,通讯作者
(40) Probing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forces using single-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Proceedings of the 2010 11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2011,通讯作者
(41) 基于AFM单分子力谱技术的CD20-Rituximab间相互作用力测量,科学通报,2011,通讯作者
(42) Drug-induced changes of topography in living B lymphoma cells: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tudy,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ipulation, manufacturing and measurement on the nanoscale,2011,通讯作者
(43) 基于AFM推动的纳米粒子运动学模型研究,仪器仪表学报,2011,第3作者
(44) Dielectrophoretic assembly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modification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2011,通讯作者
(45) Detecting CD2-Rituximab interaction forces using AFM single-molecule force spectroscopy,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11,通讯作者
(46) Imaging and measuring the rituximab-induced changes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B-lymphoma cell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11,通讯作者
(47) 利用AFM探测淋巴瘤细胞表面CD20抗原与其抗体的相互作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0,通讯作者
(48) An extended PI model for hysteresis and creep compensation in AFM based nanomanipulation,ROBIO ,通讯作者
(49)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2010,通讯作者
(50) Modeling and analyzing nano-rod pushing with an AFM,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2010,第3作者
(51) 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for on-line positioning in nano-manipulations,WCICA,通讯作者
(52) Cutting Graphene Using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Based Nanorobot, 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2010,通讯作者
(53) Measur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lymphoma cell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NMDC,通讯作者
(54) Measuring the molecular force of Burkitts lymphoma patient cells using AFM,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Molecular Medicine and Engineering,2010,通讯作者
(55) AFM tip on-line positioning by using the landmark in nano-manipulation,NMDC,通讯作者
(56) The effects of vacancies on the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zigzag graphene nanoribbons,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Nanotechnology Materials and Devices Conference,2010,通讯作者
(57) Construction of 3D Structure with Virus Using AFM Based Nanorobot,Proceedings of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technology,2010,通讯作者
(58) AFM Based Virtual Clamp for Robotic Caging at Nanoscale,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ano/Micro Engineered and Molecular Systems,,2010,第3作者
(59) 基于AFM 的淋巴瘤细胞成像及其机械特性测定,科学通报,2010,通讯作者
(60) Detecting CD20-Rituximab Specific Interactions on Lymphoma Cells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Science in China: Life Science,2010,通讯作者
(61) Stiffness Measurement of Burkitt’s Lymphoma Cells with Atomic Force Microscopy,Proceedings of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10,通讯作者
(62) Drift Compensation and Faulty Display Correction in Robotic Nano Manipulation,Journal of 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2010,第1作者
(63)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Imaging Burkitt’s Lymphoma Cells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e,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ano/Micro Engineered and Molecular Systems,2010,通讯作者
(64) Sensor Referenced Videolization in AFM based Robotic Nano- manipulation,IEEE/ASME Transations on Mechtronics,2008,第1作者 发表著作 (1) 基于纳米机器人技术的癌症靶向治疗中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Investigation of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s in Cancer Targeted Therapy Using Nanorobots”, Micro/nano Robotics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Springer,2012-09,第2作者
(2) 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纳米操作机器人装配技术,“Atomic Force Microscopic-Based Nanorobotic System for Nanoassembly”, Nano Optoelectronic Sensors and Devices,Elsvier Publishing,2011-08,第1作者
(3) 纳米机器人操作与组装中的参照传感器实时视觉反馈, “Sensor Referenced Real-time Visual Feedback in Nanorobotic Manipulation and Assembly”, Introduction to Nanorobotic Manipulation and Assembly,Pan Stanford Publishing,2011-06,第1作者
(4) 纳米机器人操作与组装中的驱动方法,“Actuation Methods for Nanorobotic Manipulation and Assembly”,Introduction to Nanorobotic Manipulation and Assembly,Pan Stanford Publishing,2011-06,第1作者 科研活动
科研项目 (1) 纳米操作机器人,主持,国家级,18-12
(2) 基于系统科学的细胞多维信息实时自动获取与分析方法研究,参与,国家级,18-12
(3) 纳米操作机器人及生物医学应用,主持,院级级,17-12
(4) 多功能活细胞信息自动化检测系统,主持,院级级,14-12
(5) 纳米操作机器人同步触发机械门控离子通道,主持,国家级,15-01
(6) 工业型扫描探针显微测试系统及关键技术,主持,国家级,15-12
(7) 纳米操作机器人技术在癌症靶向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级,12-12
(8) 面向微纳器件制造的机器人化纳米装配技术研究,主持,国家级,11-12 参与会议 (1) Nanomanipulation Enabled Biological Research in Cancer Target Therapy andNew Drug Discovery,2012-08,Lianqing Liu
(2) Drug-Induced Changes of Physical Properities in Living B Lymphoma Cells: A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Study,2011-08,Lianqing Liu
(3) ApplicationsofNanoManipulationsin CancerTargetTherapy,2011-05,Lianqing Liu, Ning Xi
(4) Study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Clinical Difference in Lymphoma Targeting Therapy with Nanorobot,2010-12,LianqingLiu
(5) Task space oriented position control in AFM based Nanomanipulation,2009-10,Lianqing Liu 合作情况
项目协作单位上海药物所上海生科院金属所清华大学中国科大北京307医院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台湾清华大学指导学生已指导学生张常麟
博士研究生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博士研究生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现指导学生魏发南
博士研究生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博士研究生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博士研究生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博士研究生
080202-机械电子工程
博士研究生
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博士研究生
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发表评论 已经有0条评论
免费考研网 阅读(1) 评论(0)
10:28:23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10:28:08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10:27:51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10:20:23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10:20:05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10:08:37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10:05:41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10:05:12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10:04:40 免费考研网 阅读(0) 评论(0)
阅读(265) 评论(0)
17:17:55 免费考研网 阅读(70) 评论(0)
17:03:28 免费考研网 阅读(117) 评论(0)
阅读(67) 评论(0)
16:56:47 免费考研网 阅读(41) 评论(0)
16:55:01 免费考研网 阅读(47) 评论(0)
16:54:54 免费考研网 阅读(34) 评论(0)
08:03:45 免费考研网 阅读(63) 评论(0)
08:03:36 免费考研网 阅读(60) 评论(0)
08:00:28 免费考研网 阅读(96) 评论(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科学院联合培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