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有多重要?

9 月, 3 周
我是从事的质谱行业,辞职了,想进入其它行业,比如说基因,投了好多家公司,有叫我去面试,同时,面试完就没有消息了,这时候我想起一句话,第一份工作很重要?为什么说第一份工作很重要?
问答上篇:
问答下篇:
所有回答 :
你在网页上搜索“第一份工作很重要知乎”几个字,可以看到很多答案。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问题,我既可以告诉你它很重要也可以告诉你它没那么重要,但这是在不同前提下,打字那么累,只好让你自己去查咯~
我来回答 :
有问题?!现在就提问吧》 &
心理公开课
壹心理学院
壹心理测评
壹心理咨询
口袋心理测试你还在纠结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吗?
10月份,是校园招聘的旺季。不少公司开启秋招模式,许多同学也在各大招聘会上奔走赶场。秋季校招可以说是应届毕业生最容易找到工作的一个阶段,很多单位为了招揽人才,往往经过招聘环节后,就会给同学们发放Offer,有些同学在接到公司的Offer后,心里却犹豫不决,到底签还是不签?第一份工作到底有多重要?
网上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把它做为职场生涯的起点,并与今后成长的高度,未来的职场人生观联系起来。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第一份工作并不重要,因为你的人生很长,并不会被第一份工作所束缚。未来你还可能转行,而转行成功的人真的很多很多。
到底谁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想,每个人都会基于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的批判别人的观点是非对错,但决不能脱离自己的实际而盲目照搬照套任何观点。
在心灵鸡汤泛滥的自媒体时代,经常会看到类似的观点。
比如:“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得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而接触的人首先你得拥有一个好的平台。”
这话听起来好励志,好鸡血。观点有错吗?没有。
比如:“第一份工作,让我明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对很重要。”
是呀,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选工作在某些时候比选老婆都重要,有了稳定又有发展前途的工作,还愁找不到老婆吗?这个观点也很正。
还有更励志的说法:“人生的第一份工作的选择,是对一个人十年内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决策,是极其重要的。”
这说法也没问题呀,不管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找工作,能考上北大清华绝不会去普通高校,能考上国家公务员绝对比去乡镇当公务员要发展的快,能进入500强公司肯定比创业小公司要开拓视野,这道理不用教,也能懂。
可问题是,有些平台是你想进就能进的吗?有些人是你想接触就能接触的吗?有些选择是你想决定就能实现的吗?
所以一些看似很有道理充满正能量的观点,并不适合用在每一个人身上。
前几天,学院某专业毕业十年的校友们返校,坐在一起开了一个座谈会,校友们各自谈到了毕业十年的感悟,很多人都分享了毕业后的工作经历。
每个人谈到毕业十年后的工作经历时,无一例外的是都经过了多次选择和跳槽。有的毕业时去了国企后来自己出来创业,有的毕业时选择了小公司后来考进入了体制内,有的毕业时进入了上市公司现在跳槽到初创公司任主管……
每个人所遇到的环境不同、机遇不同、经历不同,作出的选择也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所有的人,没有谁十年内只呆过一个单位。
因为每个有故事的人,都不是一步达到目标。
一些闻名天下的创业名人,创造了无可比拟的财富,是无数创业者心中的偶像。事实上,这些成功人士在成功前,也做过普普通通的工作,他们之后的成功正是不甘现状、抓住机遇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步步走向成功的。
中国首富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第一份工作是在农场挖盐;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第一份工作是采购员;华人首富李嘉诚第一份工作是在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大家熟悉的马云老板毕业后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普通教师。
在成功这条路上,很多成功者的起始平台并不高,但是他们凭助着胆识、魄力和坚持到底,最终成为赫赫有名的成功人士。
可见,与其说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不如说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有多重要。
有了核心竞争力,不管到哪,不管换多少份工作,都不用怕。
有人看到这,会反驳说,你是说第一份工作不重要,找个扫地、当学徒的活儿就行吗?
非也,你这样理解就片面了。
我们应届生,大多数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还是比较迷茫的,很多的时候,找工作无法确定是否找的就是对的,所以比较犹豫。
如果这种困惑是纠结有几家公司都要你,却不知如何选择,倒可以请教老师、学长,听取他人的建议再做出选择。
但更残酷却又无法回避的现实是:你根本就没得选择!
80%的同学不会获得是选择去跨国公司还是去500强公司的机会,更多是摆在面前的不多甚至唯一的就业机会,请问那些鸡汤还有用吗?
有人海投简历杳无音讯,有人跑遍招聘会得不到一个面试的机会,还在乎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吗?
我们谈论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一定是在找到工作的基础上再考虑第一份工作的重要性。
有人会说,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适合的工作。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家庭条件改善,95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找工作变成一个并不是很迫切的需求,于是出现了“慢就业”现象。
特别是95后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往往认为毕业后立刻就业的价值观已经过时,不急于工作也是很正常的。
导致这种现象突出的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就业期望值高,认为找工作就是找存在感、找个人价值;二是本人就业压力不大,不少家长也认为,不急着找工作也无所谓,再养几年也没有多大负担。
第一份工作一定要找个适合的,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呀,变成了借口和托辞。
在“慢就业”的过程中,有不少大学生因为现实与理想有落差,迟迟无法顺利就业,有的甚至成为了宅男、宅女。
所以,慢就业的“慢”应该有个期限,我认为最合理的是为期一年的修整期,在这个期间拒绝啃老、拒绝被动,主动思考,并付诸行动。
如果打着“慢就业”的幌子,拿父母辛苦积攒多年的积蓄娱乐人生最好的时光,无疑是对“慢就业”概念的污名化。
在就业的过程中,一定是能力决定选择,而不是努力决定选择。
能力是平时努力的积累,关键时候才有竞争力。只有在大学里努力过,才会有能力去选择第一份工作。
有选择的时候,选择才重要;没有选择的时候,有工作比没有工作重要。
很多同学选择第一份工作时,经常会碰到的问题是:专业不对口怎么办?大公司好还是小公司好等等相关问题。
答案很简单,专业对口和不对口之间,肯定要选专业对口的,要不大学要专业做什么?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肯定要选大公司,因为每一个大公司都是从小公司做起来的,但不是每一个小公司都能成为大公司。
虽然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处,那就要看你怎么看了。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要做到的就是:在自己能够选择的范围内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能拿到几份Offer,就在其中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做,而不是你望着别的同学拿到的Offer,等待未知也并不一定会属于你的机会。
这就像“骑驴找马”,有人觉得这种的观点不可取,但你想想,是骑着驴找马快,还是走着路找马快?
顾忌太多,一直观望,总觉得心目中很理想单位还在后面,再等等看而不必过于着急,有时会错过一些良机。
谁不想找个好单位,谁不想有一份较高的薪酬?又有谁不想到大城市就业?这自然无可非议。
但我们在考虑问题时,主、客观状况一定要相吻合。
不要活在别人的观点里,要结合自己的实际考虑未来。无论怎么走,走出去总比原地等待要强的多。
是精彩、还是无奈,是机遇、还是挑战,不妨都去试一试,这样才能赢得更多的机会。
请在你没找到第一份工作之前,不要再谈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好吗?
有没有一首歌能让你想起我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
  初入职场,我们都有着各种遐思,同样也有许多迷惘:第一份工作是不是决定终生发展?应该将就找个落脚地还是必须找到最满意的为止?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并希望更好地了解自己、解决困惑,敬请关注本期访谈―― 中国论文网 /6/view-23354.htm     主持人:大家好!这里是“困扰青年的心理问题”系列访谈第四期,我们今天的主题是――第一份工作有多重要?应该骑驴找马还是一选定终身?我们的专家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杨凤池教授。   杨凤池:大家好!      把第一份工作当成预科班      主持人:大学生就业已经是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今天我们着重想谈的是第一份工作的影响。有人说,第一份工作必须谨慎地选择,因为它意义重大。   杨凤池:大学生毕业后初入职场,接触的第一份工作肯定是有其独特意义的。但是,在我看来,大学毕业并不意味着完成了全部的学习任务,事实上,你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学――社会大学,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可以说,第一份工作就是社会大学的预科班,你来就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也许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它的意义。   主持人:很多人在选择第一份工作时会有点儿盲目,再加上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搞得很多大学生凡是招聘会都参加,凡是证都要考,生怕错过哪一个机会。带着这样一种心态去应对第一份工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呢?   杨凤池:所谓第一份工作,如果能成为你的终生职业当然好。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大部分人的第一份工作还是原始积累,就是我所说的预科班。你可能要在第一份工作中更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更适合做什么,并且积攒一些社会经验、人脉关系等等,这些都为你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主持人:这也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困惑:如果第一份工作选错了,是不是还有翻身的机会呢?第一份工作究竟会不会一选定终身?   杨凤池:任何时候都存在改变的机会,这一点是肯定的。如果你抱着一选定终身的态度,那就会加大择业的难度,也阻碍了找工作的步伐。就拿谈恋爱来举例吧:你想找个人恋爱,上来就想,我必须跟她恋爱成功,走进婚姻的殿堂并且要白头偕老。得,这恋爱干脆别谈了,很可能许多年过去了,你还没真正恋爱过,因为你一直都在思考和准备。工作也是一样的,一开始就要找干一辈子的行当,恐怕很难。   主持人:所以,就像您说的,把第一份工作当成预科班,用来更好地了解自己,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你更喜欢、更适合另一行也说不定。   杨凤池:是的,第一份工作重在学习。在这里我想强调一点,虽然存在日后变动的可能性,但在选第一份工作时还是有标准的,那就是要跟你要的发展方向一致。这个工作能赚多少钱,是不是特别体面和风光,这些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喜欢这份工作。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从中学到东西。      学会在职业路上能力迁移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选择第一份工作时首先要考虑兴趣所在。但有的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刚开始以为自己喜欢做IT业,但做了一年发现又不喜欢了,想转行做教育。这样的兴趣是否可信?还应该以它为选择标准吗?   杨凤池:我还是认为在第一份工作的选择上,兴趣要排在第一位。但是,兴趣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且有很多“伪兴趣”存在,所以像你说的这种情况当然有,而且往往是普遍的。其实,大学生在校园里,他们对社会了解得并不那么深刻,对很多行业也处于揣测或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所以,这时候确立的兴趣往往不那么牢固持久,还需要真正的实践工作来检验――这也是第一份工作的意义之一。如果你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这份工作真的不是你的兴趣点,那么转行当然是正确的选择。      主持人:如果不是兴趣发生变动,那么最好就不要转行吗?   杨凤池:是的,转行也要以兴趣为支撑点。否则,我的建议是,只换单位而不应该换行业。   我们看很多成功人士,他们都是把精力放在一个或者几个相关的行业中的。回顾他们的成功之路,我们会发现,他已经在这条道上走了很长时间。很少看到一个人从A行业跳到全无相关的B行业就迅速成功的,因为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相当程度的积累,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   主持人:但眼前似乎有一个反例。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的马云以前是教师,但他转入互联网行业,并且很快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杨凤池:先要抱歉的是,我对这个人物和行业都不是很了解,但我想这个特殊案例的出现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马云这个人本身就具备成功的综合素质,如果他在原来的行业里踏踏实实地干下去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就;第二,互联网是个新兴的行业,在大家都尚未掌握其成功定律之时,一批先驱者是有可能很快成为领军人物的。但是,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以及进入的人员越来越多,想要保持成功地位,或者后来者想要取得成功,还是要走上长期积累的道路。   主持人:我觉得您刚才提到的一点非常有意思,就是马云在原来的行业做下去也可能成为成功人士,因为他自己具备了成功的综合素质。按照这个观点来看,有的人是否成功与他选择的工作可能并无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最重要的还是在他自身?   杨凤池:你这种说法很对。心理学中有一个名词叫做“能力的迁移”,指的是一旦某方面的能力建立起来,那么,凡是在跟它相关的工作中,这种能力都能得到发挥。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有的人是“干啥啥行”。比如一个管理者,他很可能在房地产行业做了成功的CEO,然后转行到零售行业也能成为不错的CEO,因为他具备了管理能力,这是通用的,可以迁移的。   我想这一点对大学生看待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如果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努力培养了自己的基础能力,那么未来即使有什么变动,你也不用害怕。因为基本素质你已经具备了,只要肯努力,做什么都会很出色。      跳槽不是懒惰和怯懦的借口      主持人:谈了很多针对应届毕业生的问题,但今天我们的网友也有已经工作几年的人,他们同样也存在着困惑。比如,有的人可能第一份工作已经做厌了,想要跳槽。但他会很犹豫,是固守已有的人脉和工作经验,在这里坚持一下呢?还是应该当机立断,找一份更有兴趣的工作?   杨凤池:这恐怕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刚才我们提到过跳槽,如果只是换单位而不换行业,那么我想,你的人脉和工作经验不会损失太大。但是,如果你是彻底转行,跳到一个与之前完全不相干的行业中去,那么你就要特别警惕了。你必须想清楚这样几个问题再做决定:1.我对新行业的了解已经足够了吗?2.新行业是不是真的适合我?3.省略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精彩文章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份工作该坚持多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