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机们有谁知道抓煤机价格这个女V是谁啊求资料

正在初始化报价器谁知道这个小女孩是谁呀木木娅有点像弦子查看更多更多回答tbtlill这不是苍老师忘语小白篮球宝贝儿。唐子子life这不就是那某本的某片女主吗不知道_0448还不是女人为你推荐热门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查看更多21222324252627282930有谁知道这个女的是谁,和东尼大木演出的作品。_百度知道
有谁知道这个女的是谁,和东尼大木演出的作品。
我有更好的答案
, 记得采纳哦
采纳率:36%
@Component 装饰器能接受一个配置对象,并把紧随其后的类标记成了组件类。Angular 会基于这些信息创建和展示组件及其视图。@Component 中的配置项说明:
可以交换一下?
你的网站还是云盘?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这个女老师是谁?_百度知道
这个女老师是谁?
电车痴汉,带眼镜,长发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有图片吗没有图片我们就不好判断给我们看看图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有谁知道这个女老师的名字和这部电影的名字吗_百度知道
有谁知道这个女老师的名字和这部电影的名字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好!ℍ播,灰色毛衣可以看的& n& ⑤⑼N , c’o'm主要类型螺旋桨推进器 简称螺旋桨。螺旋桨安装在船艇尾部水线以下的推进轴上,由主机带动推进轴一起转动,将水从桨叶的吸入面吸入,从排出面排出,利用水的反作用力推动船艇前进
我的野蛮女友,,,,
大桥未久?
兄弟,知道番号吗
你好小璜站 & 55ℤℤ℮ &· C〇 m播种繁殖,一般8至9月阳畦育苗,翌春3月中旬移植,株行距15×20厘米。栽植前要翻整土地,加施基肥,例如豆饼、麻酱渣或鸡粪干。生长期每周浇水一次。花谢后及时修剪枯枝叶以促使花蕾形成。堆心菊在园林中多用于花坛镶边或布置花境,近几年用作地被,效果很好,金花绿叶显得生
1条折叠回答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乡村教师的奉献,有谁知道? 请告诉!
我的图书馆
乡村教师的奉献,有谁知道? 请告诉!
乡村教师幸福在哪里
日 10:55:46  来源: 人民日报
新学年伊始,教育部等机构联合举办的大型公益活动《开学第一课》以“幸福在哪里”为主题,聚焦中国孩子的“幸福”,并面向全社会开展征集《儿童幸福成长宣言》活动,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幸福的童年”。
  如今,幸福已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幸福的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不仅是知识和能力的传授,更是情感的相通、心灵的互动。老师的生活体验、人生态度、心灵感悟往往直接影响到学生。因此,教育者应当是快乐的、幸福的,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朗的处世性格和乐观豁达的心态去面对、影响、引导受教育者,才能使教育成为一种传递快乐与幸福的事业。
  教师的幸福来自对职业的挚爱。特别是乡村教师,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奉献者,有的扎根在边远山区,有的坚守在大漠之上,为了孩子们的未来,他们不在乎优越的待遇,不羡慕都市的繁华,甘愿把毕生心血献给教育事业,献给三尺讲台。就像电影《凤凰琴》里的那几位教师,他们并不完美,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为了学生,为了教育,他们把自己内心的“小我”压到最小,把学校这个“大家”看得很重,他们的形象并不高大,但他们的精神和境界却令人敬仰。这就是老师这个称号的可爱之处;这就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乡村教师的幸福来自爱与被爱。学校有责任、有义务让教师们工作得舒心,生活得开心,不仅从事业、工作和生活上关爱教师,还应当切实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关注教师的情感世界,创造环境和条件,使教师以一种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家长对教师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是乡村教师幸福的源泉。家长和老师只有互相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辅相成。家长尊重老师,学生才会从内心尊重老师。没有家长的理解与尊重,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就不可能真正形成。
  在当今时代,乡村教师的幸福离不开必要的物质基础。正如一位教育部官员所说:“农村教师的住房问题的确比较突出。不少地方老师没有住房公积金,在农村没有宅基地,许多学校又没有教师宿舍和教师周转房。”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广西百色调查时发现,乡村教师住房十分简陋,教师住的周转房基本都是危房,而且总量严重不足,有的甚至将教室隔开与学生同住,有的则常年“走教”,严重影响教师生活和教学质量,教师们难以安心教学。
  与其他教师相比,乡村教师更需要政府呵护和关爱。政府部门只有积极作为,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解决教师住房等现实问题,切实改善教师的待遇和生活,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经济地位,教师的幸福指数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为乡村教师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们才能用爱去点燃爱,用爱去激发爱,用爱去培育爱,才能把快乐和幸福传递给学生。(袁新文)
为教师减减压
日 08:50:51  来源: 解放日报
 沪上最新一份关于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状况的调研显示:86.6%的教师觉得目前工作压力大,其中26.2%的教师感觉压力非常大;教师感到最大的工作压力来自学生考试成绩,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是教育科研和班级管理;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当前工作感觉最不满意的是考核和评比繁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用这样的诗句赞美教师职业的崇高。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广大教师在工作中也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状况尤其值得关注和重视。
  教师最大的压力来自学生考试成绩,为何会这样?当然,相当一部分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责任心,希望他们学业进步。但也应该看到,老师的这份压力包含了许多无奈。一些地区在评价教育部门业绩时,将中考、高考的升学率,重点大学录取率看作非常重要的指标,这些数据在全市排名前列,表明区里教育工作出色,地区政府给予教育部门经费时也会很“爽快”,反之则不太“痛快”。压力下传,区教育部门在衡量区内中学教育质量时,中考、高考同样是一个重要指标,会按升学率高低给中学排名。学校评文明单位、校长评先进称号等,都与之相关。于是,压力继续下传,校长通常会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中、高考成果作为对教师的考核重点。另外还有来自社会的压力,家长对于孩子考高分、进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有着强烈渴望,也对教师形成莫大压力。所以,在中考、高考的考场外,经常可以看到考生神情轻松,送考的教师却紧张不安。
  而那些致力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教师,则需要承受更大压力。比如,要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不少教师探索教学的“减负增效”——课堂上减少教师讲课时间,把更多时间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学习自主性;少布置作业,不搞题海战术,习题精选精练;对学科知识进行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拓他们思维与眼界……许多教育新观念、新思路要付诸实践并不容易,因为升学的“标尺”横在那里,方方面面对考分的关注悬在那里,教师在头脑中都绷紧了一根弦——改革要进行,考分不能跌,没有“试错”的机会。因而,有教师无奈感叹,在素质教育舞台上,我们只能“戴着镣铐跳舞”。
  教师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传播者和创造者,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给予长年辛苦、默默耕耘的教师们更多尊重、理解和关心。而同时,教师的心理状况和职业幸福感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环境,教师的不良情绪和过重精神压力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伤害。所以,尊师重教中很重要的一项课题就是,如何给教师减压?
  给教师减压,源头还在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衡量老师与学校的教学质量,中考、高考成绩不是唯一。对老师而言,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学生各方面素养,比一场考试更重要。老师需要有这样的教育理念,而学校、教育部门也应抛开“锦标主义”,摈弃急功近利的“政绩观”,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制定合理政策。正如上海市教育功臣、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所言,“我们培养学生不是和人家比分数,而是比人生”。有了这样一种眼光和心态,教育大环境将会少些浮躁与重负,更多的教师可以从学生考分的桎梏中解脱出来,静下心,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创新,不再紧盯学生的分数,而是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徐敏)
教育均衡,教师待遇先均衡
日 09:21:09  来源: 广州日报
 一片丹心随世古,千声赞语颂师恩。今天是我国第27个教师节。教师节是尊师重道之节,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忠诚是一种责任,而落实则是一种能力。
  前几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早在2010年教师节,温家宝总理在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与教师座谈时就指出,“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就十分关心乡村教育。他们认为,学校是乡村的中心,而教师则是学校和乡村的灵魂,乡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农村师资与农村教育,关系到中国教育的根基与命脉。然而,在今天这个节日,关注农村教师、关注边远地区教师待遇,或既是平衡制度之举,更是教育均衡的题中之意。
  基层教师的待遇真相如何,也许以下例子足以窥斑见豹:在昭通市永善县大山深处有一群“临时”老师,至今每月仍只能领到200元,迫于生计,今年4月,其中的36名老师一纸诉状将永善县教育局告上法庭;几天前,“山东218名教师被冒身份办千万房贷”事件曝光……更极端的是网络上惊现一杭州女教师雷人之语,该女教师在博客中发博文道:“宁可为妓,绝不为师”,博文一出,一石千浪。
  凡此种种,真切反映了当下基层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师待遇的短板问题:一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师待遇相距悬殊,而这种差距正呈现出越来越触目惊心的断裂;二者,教师这一职业在享受着礼节性、虚妄化的敬重之后,其基本公民权利却千疮百孔,“被一日捐”、“被房贷”、“被迎宾”……权利与自由没有特殊优势,却要承受很多误解与偏见——譬如节日送礼问题。
  这些年,国家在师资培训等方面投入不少,比如2010年7月,中央财政安排经费5.5亿元启动实施国家级培训计划。但公共政策在“锦上添花”的时候,有时未必来得及“雪中送炭”。因此,笔者赞成一些专家所提议的,应让农村或落后地区一线教师的工资待遇至少不低于城市或发达地区的教师;更应规定任何一位教师都应有若干年农村任教经历。
  “重申权益”与“厘清责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均等教师待遇是中国教育“必修课”,更是让教师职业回归崇高与纯洁的必经之路。(邓海建)
“农村教育学”的关键在教师
日 08:45:31  来源: 新京报
要加强农村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政绩观,同时,更须建立居民和教师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制。
  8月28日,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这是温家宝总理时隔4年,再一次在教师节前夕,谈到“农村教育学”和“穷人教育学”。
  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在解决农村教育问题上花了不少工夫,推出了免费师范生、农村特岗教师计划等,同时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免费,但是,毋庸置疑,农村教育还十分薄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一些地方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和辍学现象。
  农村教育,需增加投入、需改善校舍条件,需转变教育理念,但最关键的环节,还在于教师队伍。这次温总理提出了一系列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等等,这些都令人振奋,然而,怎样让这些措施落地,真正造福农村教师,则更值得关注。
  以教师收入为例,有调查发现: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大部分在每月元,月工资总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教师占8.9%,2001元以上的占26.2%,有一位教了7年语文的教师这样说。“有七次我让学生写作文:我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很少的孩子愿意将来当教师……有些孩子说当教师很辛苦,有的干脆说当教师挣不了钱……说实话,我也不打算让我的孩子以后当教师。”
  以上所说的教师待遇,这还不包括只拿“正式教师”三分之一工资的“代课教师”和“临时教师”———一些地区的农村教师的生活状态,用悲惨来描述,也一点不为过,这显然直接影响农村教育质量。
  农村教师待遇低,与教育投入有关,也与地方政府的政绩观相关。以绩效工资为例,这本是调整农村教师待遇,缩小农村教师和城镇教师待遇差距的好时机,而且,2008年国务院有关文件明确要求,对农村学校特别是条件艰苦学校给予适当倾斜,争取做到同一区县同一职级的教师,农村工资高于城市。可是,在2010年初,教育部表示,经过调研,绩效工资存在不同区县之间、同一城市市直与区属学校之间的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
  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实行绩效工资时,还是由行政领导拍板,绩效工资拿得多的并不是第一线的骨干教师,而是领导认为的“骨干”。另一方面,对于绩效的评价,还是沿用“锦标主义”办学思路,认为哪所学校的办学质量高、升学率高、就是绩效高,而不是从均衡思路,关注薄弱学校教师为学生作出的更大付出。依照这一思路,城乡教师的收入差距自然不是缩小,而是拉大。
  要加强农村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政绩观,同时,更须建立居民和教师参与教育决策和学校管理的机制,乡村应有教育委员会,参与地方教育决策;中小学应有教师委员会,参与决策,进行监督,这才是维护农村教师权益的根本保障。(社论)
乡村教师为何逃离乡村
日 09:09:33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如今优秀的教师都逃离了农村,不太优秀但有背景的也多离开了乡村。因此,那些家庭经济宽裕的孩子,也逃离了乡村——去县城读书了;而那些会读书、经济拮据的家庭,为了孩子未来的命运,只好勒紧裤腰甚至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进县城读书,否则就可能考不上大学。于是,城市学校越来越庞大,乡村学校有的合并,有的由于没有生源而关门。
  家乡的吴老师诉说:我家在县城,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教师。我从小就立志要当孩子王,师范毕业后要求分配到乡村小学教书。那时我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开始是教低年级,由于教出了成绩,校长就安排我教高年级,并带毕业班。带了几年带出了名声,因为在全县统考中我的学生中总有人名列前茅。县城重点学校也常公开招考教师,有人对我说,你去考,肯定能考上。后来浙江省几家私立名校找我,要高薪聘请,我还是没有离开。可我没走,那些优秀的老师有的调进了县城,有的到外地淘金去了,好的生源也随之流失了。尤其是多年搭档的数学老师也走了,我的语文教得再好,在全县也排不上名次,于是我也选择了离开。在乡村学校肯定比城市学校艰苦,但工资待遇却比城市低得多。再说乡村学校不搞家教,城市兴家教,有的老师的家教收入比工资还多得多。在乡村教书每月收入不会超过2000元,而去江浙一带教书,少的也有五六千元,多的上万元,不走才怪呢!收入低是个原因,关键还让人瞧不起,找对象,人家一听是乡村教师,扭头就走。
  堂弟则向我诉说:你侄子聪颖会读书,在村小学读了两年,他的班主任对我说,他总是考全班第一,这孩子在这里读可惜了,你还是把他送进城里去读,别误了孩子的前程。堂弟是个泥瓦匠,一天也可赚100元,可刚建了一幢新房,还欠着七万多元的债务。孩子在村里读书方便,又不要钱,进城读书要择校费,租房子要钱,吃饭要钱,还要一个大人陪着,生活成本太高,一年下来至少要过万元。可不去,在乡村显然难以考进重点高中,考大学也就没什么希望,所以村里不少孩子只读了小学,反正又考不上大学,不如趁早出去打工。
  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主动放弃这条路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刘云杉统计1978年到2005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后发现,1978年到1998年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
  从读书这条路来说,今天的穷孩子几乎没有春天。乡村学校没有好的师资队伍,没有优质生源,穷孩子在城里读不起书,他们已经输在起跑线上。即使出了个天才,在乡村读书,之后考取了大学,穷孩子也交不起昂贵的学费。一个好的社会,更应该是一个能够让底层人获得平等上升机会的社会。其实这也不难做到。
  那位吴老师说,每个人都有理想,他的理想是要当一位优秀的教师,乡村学校没有高收入不要紧,可没有好生源不行。好的学生都进城了,留下的不是捣蛋的,就是有点傻的,这还有劲儿教吗?其实他不想离开乡村小学,是现实把他逼走了!
  很多农民父母都对我这样说:俺们不在乎自己有多劳累,不在乎在外漂泊有多苦,只要孩子能好好读书,改变自己的身份,就是累死也心甘。不知我的那位堂哥临死前,还有没有这种想法?他的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了,可他死了,没有享到一天福。值得警惕的是:当教育这条能改变农家子弟命运的唯一通道被淤塞,让社会最底层的人看不到一丝希望和阳光时,这个社会的矛盾可能就会加剧。(洪巧俊)
请局长给乡村教师让一条路
日 10:18:13  来源: 红网
& 要说有些官员贪婪,没人不信;要说教育局的领导会贪婪到挤占乡村教师进京培训的名额,而且还是利用民间公益基金所进行的培训,那就恐怕未必有人会信。因为被这些领导看中,然后颇费心思,假冒乡村教师进京,所能得到的,不过是到京城玩几天的机会,他们难道还缺这样的机会吗?
  8月14日,由崔永元公益基金举办的第五期乡村教育培训班开班,来自黑龙江、湖南偏远地区的100名乡村教师,到北京参加近10天的教学培训和参观活动。开班仪式上,崔永元介绍了本次活动仅崔永元微博粉丝的公益捐款就高达34万余元。所以他动情地说:“我想说,我们做乡村教师培训的善款来之不易,我想说,我们只培训乡村教师,我想说,我们对待公益和慈善的要求比较狠,我想把丑话说在前面。”结果,他披露,有8个来自于黑龙江北安市和伊春市的教育局和学校领导,冒充“乡村教师”,来参加这个培训班(8月20日《新京报》)。
  当然,贪婪的动力不一定都来自于稀缺。那些贪腐金额动辄数以千万、数以亿计的贪官,他们贪腐的动力,早就不是稀缺了。就像这几名黑龙江的教育局领导,等到崔永元发了狠话,要把他们请出这个培训班,并要退回相关费用时,他们是一脸的无所谓,因为他们“每年都来两次北京”,根本不缺这进京的机会。
  其实,谁也不会天真到去祈求绝对的公平。无数一辈子都不会有机会进京的乡村教师,纵然知道他们的教育局领导“每年都来两次北京”,也不会心生怨艾,在他们看来,这天经地义,谁让他们是领导?但是,身为教育局领导,挤占用网友们善款安排的进京培训名额,难道也会觉得天经地义?纵然想不到崔永元会那么不给面子,也不怕同僚背后会戳脊梁骨?何况要进京从来不缺借口,干嘛要跟乡村教师“讨饭人碗里抓饭吃”?弄到最后,还因为打着的是“乡村教师”的旗号,到了京城,又怕被人当作乡村教师看,恐怕想炫耀一下鹤立鸡群的领导身份吧,后臀一撅,才露出狐狸尾巴,尴尬啊,狼狈啊,恐怕是少不了的。这极有可能是光着屁股推磨,转着圈丢脸的事,他们为什么要干呢?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我猜不透那几位教育局领导的心思。若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这个我信,他们心理素质早就好到这个境界了,否则,被人识破,哪有地缝可钻?若是“走自己路,让别人无路可走”?我更信,有不少他们这样的领导,但凡有一点好东西,不死占,心不甘,占着烂掉,都不愿分人一杯羹。要他们具备“先事后得”的美德,恐怕都难;更遑论“执政为民”了。如果能提一点期望的话,局长啊,能否给乡村教师放一条路?那8个被崔永元识别出的“假乡村教师”,分别来自黑龙江省的北安市和伊春市,身份见了报,围观之余,是否依然“无所谓”?不得而知。(慕毅飞)
假冒“乡村教师”怎能无所谓?
日 10:00:20  来源: 红网
8月17日凌晨,央视主持人崔永元在微博上曝光8人冒充乡村教师,参加由崔永元公益基金会举办的乡村教师培训班。这8人来自黑龙江省北安市和伊春市,任教育局副局长、主任和小学校长等职务。崔永元说,事发之后,这些“假冒乡村教师”对于主办方的遣送处理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对请出一事持无所谓态度,他们说因为“每年都来两次北京”。(8月20日《新京报》)
  该来的人没有来,不该来人的却来了。或许在这些局长、主任、校长看来,所谓乡村教师培训班同以往一样,不过又是一次旅游的机会,更何况这次连车票都省了。大摇大摆,名正言顺地冒充“乡村教师”,被点名遣送之后又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脸皮厚到了怎样的程度?
  崔永元的“实话实说”让那些“假冒乡村教师”露出了丑陋的面孔,同时也捍卫了公益的尊严,但是并非每一个慈善者都有崔永元这样实话实说的勇气。在现实语境下,慈善其实往往对权力有一种天然的依附关系,如果这次活动的组织者不是崔永元,他也许会对这些远道而来的局长、主任、校长敬若上宾,或者顺便拉个赞助。
  崔永元的乡村教师培训班是一个典型的民间公益项目,即使是这样一个项目,尚且有这么多的滥竽充数者。试想,如果这是一个官方的活动,“乡村教师培训班”很可能就会变成一次教育局长、校长的聚会。因为按照现在的规则,只有领导开完会,领会完精神,才可以逐级传达。像崔永元乡村教师培训班这样绕过领导,直达乡村教师本人的显得有些太不尊重领导了。然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减少了诸多中间环节的培训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假冒乡村教师”看似一个笑话,可却并不可笑。官员可以成为教授,老板可以成为劳模,局长、校长变身为“乡村教师”也就不难理解了。既然可以让“领导先走”,培训自然也要让领导先来。只不过这次他们碰到了一个喜欢实话实说的小崔,结果弄得个灰头土脸,只能装作无所谓地打道回府。(关东客)
培训待遇化 难免有官员“冒充”教师
日 09:00:07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近日,网络曝光8人假借乡村教师身份,参加崔永元公益基金会举办的乡村教师培训班,这8人来自黑龙江省北安市和伊春市新青区,任教育局副局长、主任和小学校长等职务。相关教育部门负责人已分别就官员参加乡村教师培训一事致歉。(《现代快报》8月21日)
  官员冒充乡村教师进京培训的背后,闪烁着培训待遇化的影子。在不少地方和不少单位,参加某些培训被视为一种待遇,被看做放松和免费出游的机会。这样的待遇,仍属稀缺,远未到人人可享的程度。而待遇的分配,则往往由有权者实施。如此一来,拥有长袖善舞权力者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就可以理解了。
  权力如此长袖善舞,暂时变换一下身份自然也是易如反掌。哪种身份可以为其带来利益时,其就是哪种,老母鸡变鸭,只不过是一眨眼的事。当培训对象要求是乡村教师时,其便可摇身一变俨然辛苦的教书先生。诸如此类的事,人们已见惯不惊,某些地方的劳模评选中,不也有领导干部将自己混同于工人么?
  培训待遇化之下,许多所谓的培训机构经常投待遇享受者之所好,培训往往有名无实。长此以往,某些待遇享受者以为天下的培训也就那么回事,已懒得甄别培训内容是什么,只顾得问一问培训地点在何处,自己是否已到此处一游。倘若没游过,那便出游一次。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习惯性思维,觉得培训皆好糊弄,相关官员便冒名参加了崔永元公益基金会举办的培训。可哪知道此培训非彼培训,小崔更是个认真的人,于是他们就“不幸”露丑了。
  而且,培训待遇化之下,一些没必要参加的培训也被“消费”。既然是待遇,过期作废,那怎能不创造机会充分享受呢?与此相类似的,是出国考察的待遇化。当出国考察被堂而皇之地规定为一年一次或N次,高风亮节地放弃考察机会的又有多少呢?由此所造成的公帑浪费,想必已是天文数字。
  官员冒充他人身份参加培训,大约是个案。但滥竽充数的待遇化式培训,又有多少呢?不冒充他人身份,就一定不是冒充吗?
  培训待遇化、出国考察待遇化其实是权力异化的症状。这种异化体现于少数人决定、预算监督的疲软和表面化、政府信息公开的严重不到位,等等。要让培训、出国考察之类回归本来面目,只能靠监督到位、权力归位。
  这一事件因为被媒体曝光,道歉马上到来,据说还将“从严从快处理责任人”。可其他隐藏于培训待遇化、出国待遇化之下的猫儿腻呢?(孙立忠)
师德无法量化,如何考核教师
日 09:16:11  来源: 广州日报
 昨天,教育部有关人士透露,将进一步加强、改进师德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教师资格考试不达标者,要退出教师队伍。
  其实,去年国家制订的教育规划纲要就明确表示,要“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和退出机制”。因而,即将在两个省份率先试行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改革试点,说到底也是对教育规划纲要内容的落实。教育部说了,预计用3年时间推广到全国,这也意味着3年后,师德考核若不达标,将失去教师的资格。
  问题是师德如何考核?这不但关系到1000多万教师的资格认定,从长远看,还会影响到教师这个职业的未来发展。严格说来,师德是个抽象的概念,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考核。教育部2008年出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只是停留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范畴,根本无法为师德提供一个具体的考核标准。举例来说,汶川地震中丢下学生不管的“范跑跑”,其行为究竟是否符合师德,尚存争议;再比如,前几天媒体曝光的湖南长沙县要求教师每天捐赠一元钱扶贫帮困,倘若有教师不捐,是否就意味着师德低下?
  也许有人会说,之前湖南就出台了师德的量化标准,对教师进行考核,也没见什么不对。但细看湖南的师德量化标准,如体罚、变相体罚造成严重影响的,黄赌毒情节较为严重的,视情节扣5到25分。如何区分情节严重和较轻,由谁来认定?而且黄赌毒等已无关师德,而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严把教师入口关没错,但以一个无法量化的师德标准来考核教师,在实际中将很难操作,同时也使得这种考核带上了行政化考核的影子。事实上,师德当是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从事教师职业的底线所在,违反了师德,就可以对其进行惩戒,可以勒令其退出教师队伍。但由于其本身无法具体量化,也就无法作为一个标准,来考核教师。 (子在渊)]
新华网评:师德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日 07:30:33  来源: 新华网
&&&&在9月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许涛称,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改进师德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聘任、评优奖励的首要内容。今年9月和10月要在两个省份率先试行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改革试点,“严把教师入口关”(9月7日《新京报》)。
&&&&教育部门对师德的重视,常常会淹没在没有标准、无法考量的口水中。这一次同样也不例外。
&&&&包括师德在内,任何一种道德都无法准确考量,但这并不妨碍把师德作成教师资格的首要条件。
&&&&目睹今天教育之种种乱象,虽然我们并不认为这些独存于教育界,但依然还是让人感到失望。教辅腐败、教师补课乃至教师节送礼等,诸如此类的问题,看似让部分教师得利,但对于整个教育行业来说,却损伤了形象,降低了职业荣誉感。
&&&&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社会环境影响之故,有着机制不完善之因,但无一不与部分教师师德沦丧有关。部分教师在师德上出现的问题,已经让教育不成教育,不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这个行业将会一步步丧失声望,终有一天会不再赢得社会尊敬的目光。而且,师德沦丧也会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教育将无法托起大国复兴的梦想。
&&&&鉴于师德的重要性,鉴于个别教师师德沦丧的严重性,今天对于师德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虽然说,目前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可以量化的师德标准,但这并不妨碍把师德放在最突出的位置。诚然我们没有“观心术”,不能一眼看出一个教师的道德水准,但对于一些教师违背社会公序良俗、违背教师基本职责之举,却可察可晓可惩戒。因此,我们赞成把师德作为教师任职资格的首要条件,对于师德不合格者实行一票否决。
&&&&有必要提醒的是,当我们把师德放到最突出位置时,需要当心师德会成为一部分人打击报复教师的手段。因此,对于一票否决需要慎重行使。或许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治校”,但在师德上却可以也应该实行“教师治校”。对于部分师德出现严重问题的教师,给其辩护机会,让教师委员会甚至全体教师而不是个别领导裁决其命运。这既能体现对师德的重视,又能确保师德不会成为打击人报复人的工具。总之,我们赞同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的首要条件,并且坚定地认为,在师德上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凭什么不让代课教师转正
日 09:04:39  来源: 新京报
郭省是蔚县的宋家庄镇中心校大宁村小学的唯一一名教师,老师、班主任和校长都是他一个人。可他三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已经39岁身高还不足1.2米。从1991年10月起,他就在河北蔚县宋家庄镇做代课教师。整整20个年头了,几经辗转,每一次代课教师“转正”都与他擦肩而过。当地的县委书记曾说:“郭省不能转正,他有损蔚县的教师形象。”
  郭省的遭遇令人同情,然而,郭省并不是孤例。昨日《工人日报》对甘肃清退代课教师进行了报道,54岁的王安治,有长达34年的教龄,有大专毕业证、有教师资格证、有汉语普通话水平合格证,却在2009年被清退,在被清退时,连800元的一次性补偿也没拿到。这是很多代课教师残酷的现实:领导想让你回家,就随时回家。
  客观而言,在清退代课教师这一工作中,有的地方做得不错,可在不少地区,获得“代转公”机会的代课教师极少,很多代课教师面临被无情清退打发的命运,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当地在清退代课教师之后,其实面临教师短缺的问题,有的甚至对清退的教师采取回聘方式,只是改名为“代课人员”或“临时代课教师”、“合同代课教师”,还有的继续以代课教师名义去招聘新教师。
  优秀代课教师长期在教学第一线,凭什么不能转正?官员在用手中的权力,肆意践踏普通教师的尊严,这才真正有损教育的形象。
  □熊丙奇
“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 敬意献给最美乡村教师
日 07:44:22  来源: 光明日报
  炫目的彩灯,热烈的掌声,感动的泪水……参加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和晚会的10位教师,已经陆续回到家乡,回到了他们所热爱的工作岗位。
  一走出机场和车站,“最美乡村教师”们便发现,他们的笑脸,他们的事迹,已经被更多的人所熟悉。迎接他们的,不仅是一束束鲜花,还有赞许的目光。
  他们面前的路还很长,他们肩头上的担子还很重。我们深信,不管工作和生活中将会面临多大的困难,他们都会坚持下去,把那美好的情愫传递给每一个人……
  “在达芳身上体现出的是大爱无疆之美”
  第27个教师节这一天,在昆仑山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里,在北京参加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后回到和田的达芳老师,自然是众所瞩目。师政委赵建东感慨地说:“达芳老师教书育人的这种真善美,是在一根粉笔、一个黑板擦、两鬓白发、三尺讲台、四季人生中写就的,是大爱无疆的美。”
  自听到达芳老师被评为“最美乡村教师”的消息后,农十四师党委就十分关注此事的进展,专门发文要求各级单位组织收看“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达芳老师9日晚回到和田时,受到农十四师的热烈欢迎。
  达芳老师深情地说,参加颁奖典礼时,自己也深深地被其他九位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感动,他们许多人比自己做得好,有些人工作条件比自己还艰苦,但他们无怨无悔。在自己即将退休的时候,组织上给了这么高的荣誉,实际上也是领导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和关心。可以说是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教师生涯,感到很光荣,也很自豪。
  农十四师皮山农场教育中心副主任罗福梅说:“我为达老师的成功感到自豪,为她获得这么崇高的荣誉感到高兴,祝她成为十四师最美的校长。我要向达芳老师学习,学习她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的精神。我们将组织11位校长到牧场去实地看一看。”(本报记者 王 瑟 本报通讯员 张 涛)
 杜顺事迹感动吉林大地
  “一个残疾人,每天都要走1.5公里的村路,一走就是17年;一位残疾教师,靠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虔诚的跪姿,在简陋的教室里、家里的火炕上送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升入初中。以前以为自己很优秀,看了杜顺老师的短片,我才知道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28岁的长春市小学教师王老师一边感叹,一边擦拭着自己的泪水。
  王老师的一席话说出了无数观众的心声。9月9日晚,一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典礼,让吉林省长岭县万福村小学教师杜顺的名字深深印在了吉林人民的心里,让杜顺的事迹传遍了吉林大地。
  10日,吉林日报、新文化报、城市晚报、吉林省电视台等吉林省各媒体纷纷在重要版面刊登杜顺老师的获奖消息或在黄金时段转播了颁奖典礼。杜顺的事迹再一次在白山松水间引发了无数感动。
  这感动不仅在同行业的教师心中,也在各行各业的群众中。从事文秘工作的李英女士说:“如果不是这次评选活动,我从未想过在那么偏远的地方,在那么普通的岗位上,也能取得这样不平凡的成绩。一名残疾村小教师尚且这样热爱自己的事业,更何况我们呢?”
  颁奖典礼一结束,吉林省长岭县教育局长王占祥便给记者打来电话,他说,我是含着热泪看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晚会的。“摆渡人生”石兰松的坚毅、山村“傻姑娘”薛跃娥的灿烂微笑、愿做“吹笛人”徐其军的笃定、“血液里没了学生,心脏就不会跳动”的杜顺的乐观……都给我留下了清晰的影像和深邃的反思。
  王占祥说,我见证了长岭县大兴镇万福村小学教师杜顺强拖病体,坚守三尺讲台,守望乡村校园的特殊经历,参与总结和宣传了他的教学经验和感人事迹。他的这一切可以升华为一种精神,那就是:恪尽职守的觉悟,严谨治学的态度,挑战病魔的勇气,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是10名“最美乡村教师”,还是20名“特别关注教师”,他们都是全国800多万乡村教师的杰出代表。他们达观的心理、非凡的勇气、永恒的信念、向上的风貌,催人奋进、叫人自新。
  王占祥表示,“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更能让人们关注农村教育、关心乡村教师,激励人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热情,坚定人们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信心。(本报记者 曾 毅 本报特约记者 任 爽)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在琼反响热烈
  日前,在海南省召开的“庆祝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师”大会上,当省教育厅负责人宣布“屯昌县乌坡中心校绵竹教学点教师李修雄当选省十佳班主任”时,会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虽然李修雄老师在京参加颁奖,没有到会,但今晚我们从电视上可以看见他!”听到主持人这样说,掌声再次响起。
  屯昌这个小县出了个“最美乡村教师”,让全省的中小学教师欢心鼓舞。今年9月初,省教育厅和屯昌县委、县政府相继发出《向李修雄老师学习的通知》,同时布置了按时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颁奖实况的工作。
  屯昌县县长范高净看完颁奖典礼和晚会后激动不已,他说:“感谢光明日报组织这一有意义的活动,我看了现场直播,更加感到肩上的重任。我会更加努力做好工作,特别是抓好农村教育。”
  9月9日晚,李修雄一行回到海口。省教育厅、屯昌县在现场举行了欢迎仪式。从9月13日起,“李修雄老师扎根山区18年”巡回报告会将在全省举行。(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徐其军老师的中秋节
  在中秋节这个万家团圆的日子里,记者赶到徐其军老师的家中。
  一进徐其军的家门,就看见电脑上正播放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的视频。“除了在现场看了一遍以外,这已经是我看的第三遍了。每看一遍,我都会有不一样的心灵震撼。”徐其军显然还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之中。徐其军告诉记者:“这是我今年中秋节收到的最好的礼物!”这个证书对于徐其军老师来说,不仅仅代表的是一种荣誉,更是因为这本证书给村里的孩子带来的希望。
  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原来是史秀齐的妈妈啊,快进来坐!”记者看到一位中年妇女手里拎着两个口袋。“徐老师,这是我们自家养的鸡,还有一些鸡蛋。村里的家长和孩子们都希望你能早点重返课堂,孩子们都需要你。”
  徐其军书桌上一个粉红色的信封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是我从北京回来的那天收到的,”徐其军一边打开信封,一边向记者解释道,“这封信是我教过的第一届毕业生刘杰寄来的。”“亲爱的徐老师,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我?马上就要到教师节和中秋节了,祝老师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徐其军轻轻扶了下眼镜,声音有些哽咽。
  徐其军说:“学校需要我,孩子们更需要我。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一定会站在讲台上,讲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这个中秋,对于徐其军来说,注定终身难忘。(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季成林) 广西:学习“石兰松精神”
  9月9日下午,石兰松回到南宁,在机场出口,上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县长陈美莲已经手捧鲜花,前来迎接他。陈美莲告诉记者,县委、县政府认为这是全县人民的一件大喜事,县里将进一步采取实际措施,为石兰松创造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同时要组织全县干部群众深入学习“石兰松精神”。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播出前,广西教育厅专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战线组织收看。节目播出过程中,记者接到大量电话及短信,盛赞本报牵头组织的这项活动,表达对最美乡村教师的钦敬之情。
  广西大学一位退休老教授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光明日报把乡村教师这一群体中的优秀代表发掘出来,让更多的人欣赏到这种美,更好地呵护这种美。石兰松这样的乡村教师不愧是和平时代的英雄,感谢光明日报为我们书写了乡村教育战线的群英谱!”
  玉林师范学院徐一周教授说,“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体现了党报对乡村教师群体的关心和爱护,这些乡村教师的事迹是沉甸甸的,活动组委会做出的对乡村教师的扶持措施是贴心的,是务实的。非常希望光明日报能够挖掘、发现更多的“石兰松”,中国的乡村教育,需要这样的铮铮脊梁!
  石兰松荣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的消息,广西区内主要媒体也给予了关注。广西日报9月9日在一版发表消息,并在一版头条位置配发该报记者赶写的通讯。10日,广西卫视播发消息《石兰松荣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自治区党委常委、南宁市委书记车荣福说:“谢谢光明日报对南宁的关注,是你们的辛勤工作,发现了亮点,弘扬了一种精神。”
  自治区教育厅新闻发言人李清先告诉记者,广西教育界已经广泛开展向石兰松学习的活动,自治区教育厅号召全区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石兰松为榜样,坚守岗位,恪尽职守,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高枫厅长日前就石兰松荣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一事,专门向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汇报,郭声琨书记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并做出明确指示。就如何学习、弘扬“石兰松精神”,广西下一步还将办好两件事,一是联合光明日报举行“石兰松精神”座谈会,一是举行石兰松事迹的情景报告会。
  就在记者发稿时,接到石兰松打来的电话,他说已接到通知,县委主要领导明天就将到教学点探望他,并进行现场办公。他现在想得最多的,就是要把荣誉化做更大动力,把工作做得更好一些,给孩子的爱更多一些。(本报记者 刘 昆)
  青岛:光明撒到孩子心中
  青岛开发区嘉陵江路小学薛跃娥老师被评选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的消息,在青岛、在青岛开发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9月9日晚,这里的不少领导、教师和孩子,早早地围坐在电视机前,他们从电视上看到这位令人可亲可敬的“最美乡村教师”。
  参加完颁奖典礼,薛跃娥回到了青岛。正在国外考察的青岛开发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张大勇获知消息后,专门给薛跃娥发来贺信。
  自从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来自同事、学生、家长、市民、甚至连薛跃娥都不认识的人的祝贺短信和电话,一直源源不断地被发送和打到薛跃娥的手机上。
  “薛大姐,你是我们教育同行的骄傲,更是我们的榜样,我们要向你学习!”
  “薛老师,在电视上看到您啦!祝贺您得奖了,我们一定好好学习报答您对我们付出的辛苦,您永远是‘最美’的老师!”……
  记者在薛跃娥的家里,见到了学校和孩子们送的成束的鲜花,薛跃娥认真地把它们插在花瓶里。谈起获奖感受,薛跃娥告诉记者:“其实,我就是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我还是平平常常的我,谢谢大家的关心和鼓励。这次北京之行,通过与全国各地的教师代表交流,通过中国农村教育论坛,我了解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和目标,最大的收获是对于未来,对于乡村基础教育,有了更加明确的努力方向。”
  薛跃娥说,她准备把自己这20多年做班主任的经历和感受写成文字,为乡村教育多做一点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乡村教育,我唯有怀着感恩的心,好好教书,好好工作。活动方——光明日报播撒给我的这份光明,我将继续播撒到每一个孩子心中。”(本报记者 凌 翔 本报通讯员 杨 瑶) “最美乡村教师”提升教育动力
  一阵阵震耳的鞭炮声、一束束璀璨的烟花,打破了漳州南靖县奎洋镇宁静的夜空。9月9日晚,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完“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庄巧真老师教学所在地——漳州南靖县奎洋镇,人声鼎沸。老师和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聚集到广场上,燃烟花、放鞭炮,庆贺庄巧真老师荣获“全国最美乡村教师”。
  连日来,在得知庄巧真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后,漳州市干部和群众,围绕庄巧真老师事迹开展了各种活动。漳州市市长吴洪芹亲自主持座谈会,请庄巧真老师介绍她的感人事迹;南靖县四套班子领导以及县教育局全体干部特地为庄巧真进京领奖举行了欢送会,为她加油打气。9日晚上,南靖县教育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学校教职员工收看“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晚会;南靖县奎洋镇也组织全镇干部职工收看颁奖晚会,学习庄巧真老师事迹。
  南靖县奎洋中心小学校长尤炎海说:“庄巧真老师荣获最美乡村教师,是我们今年教师节收到的最有意义的礼物,我们以她为骄傲,以她为榜样。”
  9月11日,庄巧真老师从北京回到南靖县。一下车,当地领导、老师、群众夹道欢迎。
  漳州市教育局领导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学习庄巧真老师事迹的活动,使庄巧真老师事迹成为推动农村教育提升的一股强大精神动力,让广袤的农村涌现出更多的“最美乡村教师”。(本报记者 马跃华)
  安徽:
  敬意献给最美乡村教师
  “我特别感动,衷心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爱!”——中秋之夜,沉浸在甜蜜和感恩之中的安徽阜阳市临泉县城关镇希望小学校长任影告诉记者,“我历经了太多太多的感动,我一定要把乡村教育事业越做越好!”
  参加颁奖典礼后,任影登上了开往合肥的列车。由于是临时购票,任影的铺位在上铺。列车长得知情况后,立即设法为她调整了铺位。一路上,车长和乘务员们不时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这几天无疑再次掀起了向任影学习的热潮。”据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处介绍,在安徽的许多网络论坛上,任影的事迹成为网友交流的热点之一,“作为一名残疾人,她能做得那么好。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一位身为特岗教师的网友这样表示。
  “要学习最美乡村教师的精神,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美好!”阜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耿玲告诉记者,去年市委就发出号召,倡导全市学习任影同志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高尚品格;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热爱生活、乐于回报社会的宽广胸怀和立足本职、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这次任影荣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我们不仅要学习‘最美’,还要努力做到‘最美’。”
  在任影的家乡临泉县,任影入选“最美乡村教师”的消息成为最热的话题。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熟悉和不熟悉的乡亲都向任影表示祝贺,表达敬意。由于任影返程的日子正值中秋假期,临泉县委、县政府决定假期结束后召开大会,用“最美乡村教师”的事迹去推动教育工作的进步。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于华献介绍,任影自强办学的事迹激励社会各界更加关注乡村教育,以任影为代表的乡村老师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敬重。
  “在太多太多的感动里,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可爱的学生。&#日是农历八月十四,是任影的45岁生日。她曾经教过的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了生日贺卡,准备了蛋糕、蜡烛,要给自己的“老师妈妈”过一个“最美的生日”。“看到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觉得当一名乡村教师是值得的!”任影对记者说:“感谢光明日报发起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让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本报记者 李陈续) 山区支教教师的骄傲
  长年坚持在贵州山区支教的“深圳最美女孩”孙影获评“最美乡村教师”,并参加了颁奖典礼。消息传到深圳后,负责募师支教工作的深圳关爱办副主任陈励特别高兴,并愉快地向记者谈了她对孙影当选“最美乡村教师”的感受。
  陈励告诉记者,孙影是深圳“募师支教”活动中涌现的一名佼佼者。“募师支教”已经成了深圳的一块“爱心品牌”,深圳的年轻人现在都争着要到贫困山区去支教。孙影是我们深圳支教教师中的代表,我们也为她能够当选“最美乡村教师”而感到骄傲。
  孙影当选后也很激动,在北京的两天时间里,她给记者打了两次电话。她为自己也能够当选“最美乡村教师”感到有点“惭愧”。但她也表示自己会以这次当选为动力,今后要为贫困山区的支教工作做更多的事情,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能够接受到更多的现代文明教育,成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才。(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最美乡村教师薛跃娥:扎根山村小学25年的“傻姑娘”
日 09:09:20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者按:我国有6600多万乡村学生,他们的教育状况,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才,是全国846万乡村教师的光荣职责。乡村教师长年工作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生活清贫、条件艰苦,有的面对病魔的袭扰,有的遇到难以想像的困难。但他们中的许多人没有动摇。没有退缩,毅然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奉献。“像燃烧的蜡烛,点燃了无数农民家庭的希望;像缕缕阳光,照亮了乡村孩子的成长道路。”今天,我们为您介绍在光明日报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系列公益活动获奖的“山村教书25年的‘傻姑娘’”——教师薛跃娥的的事迹——
毕业班的学生提前给薛跃娥老师过教师节。光明日报记者成静平摄
  大山的孩子是谁
  健壮的大树,快乐的小草
  大山的孩子是谁
  害羞的小刺猬,探出洞口的小蛇
  大山的孩子是谁
  带刺的甜甜野枣,爱笑的太阳花
  大山的孩子是谁
  飞翔的小鸟,缥缈的白云
  大山的孩子是谁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我、小伙伴
  我们都在大山妈妈幸福的怀抱里任性地长大
  ……
  你能想到吗?这首充满趣味的小诗,出自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之手,在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嘉陵江路第一小学这所乡村小学,有着这样才情的小诗人,还不少呢。
  一首首小小的童诗,让我们看到乡村孩子一颗颗美丽快乐的心灵。是什么,让乡村的孩子如此诗意?对大自然如此敏感,对生命如此热爱?当你走进这些乡村孩子最最喜爱的老师——薛跃娥的心灵,你就会找到答案。
  采访薛跃娥老师,没有像采访其他乡村教师那样让记者泪水涟涟。薛老师也有许多感人事迹:扎根山区小学25年,代课15年才转为公办教师,从教的最初3年不仅没有一分工资,还倒贴家里100元钱,欠下100多元的账单,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一个人教6个年级……但是,相比较这些苦难的经历,薛跃娥老师身上展现出的“知性”之美更引人注目,正是这份充满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的“知性”,照亮了一代代乡村孩子的童年,让他们获得了可能连城市孩子都得不到的良好启蒙。
薛跃娥老师带领学生们上山亲近大自然。光明日报记者成静平摄
  蹲下来,我是你的好朋友
  短信:“好朋友,您的牙痛好了吗?”
  短信回复:“感谢好朋友的关心。有好朋友的关心我的牙怎敢不快点好呢。”
  前一阵薛跃娥犯牙痛,班里学生每晚都会发来短信问候。“好朋友”,是她与学生间约定好的称呼。
  有不少教师说,现在的学生不是以前的学生了,难教,难管了。但在薛跃娥那里,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法宝就是:真心喜欢每一名学生,蹲下身来,做学生的好朋友。
  因为喜欢学生,所以才被学生喜欢,这是薛跃娥从教多年得出的结论。“‘喜欢’”是相互的,教师对学生的感情要纯真、要深厚,爱自己的学生就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用心、那样用情,才能真正地走进每一个学生心里。”
  有一次,薛跃娥给一年级代美术课,正讲着,发现坐在角落里的胖乎乎小女孩睡着了。她不但制止同桌把小女孩摇醒,还取来自己的衣服盖在了小女孩的身上。薛跃娥说,小女孩睡觉的样子很可爱,她不忍心叫醒,那样会吓着孩子的。也许是昨晚玩累了,也许还没适应学校的生活。等小女孩睡醒了,问问她昨晚怎么了?然后告诉孩子早睡早起,上课不再睡觉。
  薛跃娥曾经教过一名智障学生,她5岁那年从平台上摔下来,跌坏了大脑。“我开始教她的时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摩托车载着她在全班同学面前转了一圈。我用行动告诉我的学生们:我很喜欢她,我知道你们会和我一样喜欢她。后来,再也没有人欺负她,她生活得很快乐。后来,她因为依恋我,哭着不肯上中学。再后来,她参加了工作,成长为一名自立自强的少女。”
  为了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她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就会让学生们告诉她“喜欢什么样的老师”,然后她会照着学生喜欢的去做。同时,她还会告诉学生们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学生”,让学生照着自己希望的去做。下课了,学生们在办公室门口向她一招手,叫她一声好朋友,她立马换好鞋,成为学生的玩伴,和学生一起跳大绳,踢毽子,转呼啦圈,和他们讲讲小笑话。“喜欢他们,就要关注他们的内心情感体验,注意在一些生活的细节上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我有了喜悦,第一个与孩子们分享,孩子们有了苦恼,第一个跟我诉说。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就这样,孩子们的成绩名列前茅,孩子们的品行令人骄傲。”
  薛跃娥发现,教育的秘密其实就是轻轻地推开那一扇门:不要拿出老师的架子,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
  孩子,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
  薛跃娥从来不将学习差的学生称作“差生”,而是创造性地发明了一个词:“潜能生”。她说,学习不好的孩子仅仅是学习方面出了问题,其它的方面也许比别人优秀。
  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在学习、纪律等方面比较落后的学生,由于他们屡遭失败,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所以对班集体有较大的“破坏力”。对这样的学生,薛跃娥总是给予特别的关注。
  多年来,薛跃娥带的都是六年级班主任,每接一届新学生,她都要先检测一下他们的学习水平,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水平设置4种“作业套餐”,第一种是针对优秀生的,重在能力的培养,题量大一些难一点,最后一种是基础知识的巩固,题少而简单针对基础没有打好的孩子,让他们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进步的快乐。
  森,长的高而健壮,就是不爱学习,最愁的事是写作业,从不按时完成作业。森开始选择的是第四种作业,第二天他果真完成了,薛跃娥借机大大表扬了森,森也许是第一次得到表扬,脸上写满了兴奋。第二天,他又选择了第四种作业,薛跃娥不仅表扬他,而且对他表示出信任,森更兴奋了。第三天,森选择了第三种作业,字写得很认真,薛跃娥还是表扬,同时奖给他一本本子。一星期以后,森选择了第二种作业,再后来,森选择了第一种作业,优等生的作业,最后期末检测他真就到得了优等生的成绩。森上中学后还担任了历史课代表和微机课代表。
  薛跃娥说,有两件“傻事”她不干:第一,学生写错了字,或没完成作业,罚写十遍甚至几十遍。第二,学生完不成家庭作业或上课回答不上来问题,甚至学生在课堂上做小动作,把学生撵出教室或者罚站。“想想他写一遍都写不好,罚写十遍或二十遍,他能写好吗?他的心里只是在数着遍数或是对老师充满了怨恨。至于罚站,站着那么多同学在看他,能听好吗?他是听不好的。本来学过的知识没掌握好,新的知识又没听进去,不会的东西越来越多,差生就这样被‘培养’出来了。”
  “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在我的眼里没有差生。对待学生,最重要的是看到他们的优点,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懂得自尊、自重,产生自我上进的动力。”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薛跃娥的“知性”,让她的学生成为天底下最幸福的学生。真爱,让我的牙齿天天晒太阳
  “让我们的牙齿天天晒太阳”,是薛跃娥最爱说的一句话,也是她做报告时PPT上最爱打出的一条结束语。
  薛跃娥喜欢笑,喜欢“牙齿天天晒太阳”的感觉。
  她为什么如此快乐?熟悉她的青岛大学教授曹安娜曾经这样描述:“有人说,跃娥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吸引着我去了解她。我发现,她是一本值得品读的书!第一次见到她,就发现她有一种美,那是一种单纯的美、淳朴的美,这种美丽来源于心灵的光芒。品读薛跃娥,首先让我想到的,她不仅仅是一位好老师,更重要的是一个好人。她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爱家庭,爱生活,爱自然,爱朋友……她乐观向上,心中充满美好。这样的人怎么能不美丽?”
  是爱,让她如此快乐,如此幸福!是爱,让她对小小乡村教师岗位,如此投入,如此陶醉。
  她总是“变着花样”教育学生,让孩子们在新鲜与好奇中学习新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她信奉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认真地去实践。她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巍巍大山上,她常带领学生摘野果、作诗歌,感受秀丽风光,体会自然之趣;滚滚浪涛边,她常带领学生赏海景、捡贝壳,让心随大海徜徉;她经常带学生到敬老院里给老人梳头、洗脸、表演节目,让孩子亲自去感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周末,她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向贫困家庭。捡拾垃圾,帮助困难家庭解决问题;秋天,丰收的时候,她还会带领学生到菜地帮农民挖萝卜,收白菜;她带领学生到青岛前湾港与劳动模范许振超亲密接触,让学生知道,模范就在自己身边。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民住进了楼房,农民的孩子开始不识稼穑。“把麦苗当成韭菜,以为花生是树上结的,真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于是,她把自家阳台当作实践基地,让学生种菜,让学生亲眼见证植物成长的过程,学会观察,学会记录,不再写“流水日记”;她买来西红柿种子发给学生,让他们回家栽种,让学生体会一颗小小种子生长的奇迹;她让学生把捕来的龙虾、捉来的蛐蛐养起来观察,写出令人欣喜的观察日记……
  真心、真情、真爱,造就出薛跃娥老师美丽“知性”。从教之初,她并没有读过多少教育专著,今天捧起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才发现自己“原生态”的探索,原来大师们早有著述。这样的巧合,让我们看到教育的真谛,是大爱。
  薛跃娥的博客起名“麦穗青青”,她说,寓意永远年轻,在教育的道路上永远有激情。她说,她这辈子最想做的就是老师,博客的卷首写着:走近我走近阳光做个阳光的女人把快乐幸福带给你,我是一个幸福的女人。本报北京9月7日电(记者 王庆环) 献给最美乡村教师致薛跃娥
  “老师,你坐下来讲课吧,你累了!”
  “老师不坐。因为老师的职业,是站立的事业。”
  18岁第一次走上讲台,
  成为那所学校唯一的老师,
  没有一分钱,但你是快乐的“傻姑娘”。
  在寒冬,你总要带着学生跑上几圈,
  暖和了才开始上课;
  给学生补完课,在荒无人烟的山路上,
  一弯新月,为你驱赶着回家的夜色。
  年轻时,学生喊你“老师姐姐”,
  现在,学生喊你“老师妈妈”。
  这是个伟大的称谓,
  是孩子们送给你的爱的徽章。
最美乡村教师徐其军:愿做吹笛人 把牧童引向山外
日 09:01:56  来源: 《光明日报》
编者按:他毕业后有机会到城市工作,却主动回到偏僻的山村小学教书;他拖着肾衰竭并发尿毒症的身躯,在讲台上坚持了9年。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乡村教师群体的崇高精神。中国的教育,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乡村教师,才有了坚实的基础和光明的前途。今天,我们为您介绍在光明日报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系列公益活动获奖的南京市六合区山村教师徐其军的事迹。
  他,毕业后有机会到城市里工作,却一再要求回到家乡偏僻的山村小学教书;
  他,劳累过度患上肾衰竭并发尿毒症,却拖着病躯在讲台上一站就是9年;
  他,生病后家里债台高筑,却把尽可能多的钱省下来给学生买学习生活用品……
  他叫徐其军,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竹镇镇中日友好希望小学教师,一个用信念和生命托起山村孩子希望的老师。
&& “做吹笛人,把牧童引向山外”
  1977年,徐其军出生在六合县泉水乡四合村——南京最偏僻的山村,地处苏皖交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徐其军从小就看到村里老师少,好老师更少,很多农村孩子因此失去了成才机会。正因为这样,回家乡当一名农村教师的想法在他心里落地生根。
  1994年7月中考结束,徐其军成绩优异,超出全区最好的六合一中27分。然而在录取的前一天,他把档案调到了溧水师范学校,“我想做老师,毕业后就能回家教书了。”
  1997年毕业前夕,在校期间表现突出的徐其军被推荐到南京晓庄师范继续深造,并且毕业后有机会留在城里工作。面对这个人人羡慕的机会,他婉拒了校长的劝说,希望在六合县泉水乡最穷、条件最差、最缺老师的枣林小学任教。许多人都说他傻,这么好的机会都放过了,徐其军却说:“做老师到哪里还不是一样,我从山里出来,那里有渴求知识的山里娃,山区师资不足,我学师范的都不回来教书,还指望外面的老师往山里跑吗?”
  徐其军最终被分配在了泉水小学教授五年级语文、英语,同时兼任班主任。这个貌不惊人、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年轻人,工作极其认真——对所任课程不仅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而且每一堂课都认真备课。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开,还经常把来不及批改的作业捆在自行车后带回家。为了让学生受到正规的英语口语训练,他自己掏腰包买了录音机,在教室里给学生们放磁带。学校教辅资料奇缺,教师外出培训机会很少,这些他都一一记下,利用年底去南京学习的机会,特意到新华书店买来英语、作文等教辅资料,无偿提供给其他老师……
  徐其军在日记中写道,“山道弯弯,崎岖狭窄,它从山里通向山外,连接山里山外两个世界。我啊,愿做那吹笛的人,将牧童引向山外……”“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讲台上”
  然而,老天在徐其军的人生道路上设了一个不小的障碍。2002年,满心欢喜准备结婚的徐其军却得到了一个坏消息——因长期劳累过度,他患上了肾衰竭,加上未能及时治疗,已并发尿毒症,需要做换肾手术。更为棘手的是,由于先天基因特殊,要找到匹配的肾源难上加难。
  “当时医生告诉我还剩三四年时间,我绝望了。自己一个人反锁在屋里,把这些年来的读书笔记、文学作品提纲、发表的文稿、获奖证书都烧了,那时候真的是万念俱灰……”陷入回忆的徐其军眼圈红了,厚厚的镜片上起了一层雾气,“后来……”他背过脸去,忍了好久才正声,“后来觉得躺在家里等死也是这么长时间,倒不如好好教好这三四年的书,我不能让学生刚学英语就因为我的病而耽误了,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讲台上。”
  忍痛与未婚妻解除了婚约,向父母隐瞒了病情,徐其军装作若无其事,回到讲台上。为了控制病情,他每天需要服用7种药物,复查的结果却一次比一次糟糕:听力、视力、记忆力开始下降,头发不断脱落,每天早晨都会呕吐……从家里到学校,步履蹒跚的他需要将近一个小时,放学回家后,早已累得腰酸背痛上不了床。尽管如此,他和其他5名老师一样,一周上19节课,三年级的英文和五年级的英语,一节都没有耽误过。
  学生章连明对这样一个场景记忆犹新:那天语文课上,她发现徐老师弓着背,右手扶着腰,用左手在黑板上写字,跟往常有些不一样,只写了几个字衬衫就湿透了。等转过身来,她看见徐老师脸色煞白,刚讲了几句,他就不得不一只手撑着讲台,另一只手抵着腰,大口大口地喘气,突然间一头栽下了讲台。
  那一次病发让徐其军不得不住院治疗。手术前,医生让其选择血透还是腹膜透析。相较而言血透的效果会好一些,副作用也小,但是要经常去医院,而腹膜透析可以在家里做,但容易感染。徐其军果断地选择了后者,为此他还学会了透析,每次透析时将两公斤的药水注入体内,休息一会,就拔掉针管去上课,上完课,再把代谢出的血水放出来。这种非常人能忍受的痛苦,徐其军每天要做两次,这一做就是九年。
“我想快点好起来,尽早回去给孩子们上课”
  2011年3月,医院通知徐其军有合适的肾源,并为其成功进行了换肾手术。手术后的他,身体消瘦,面色灰暗,由于药物的副作用,脸上满是痘痘,但是精神很好。徐其军的妹妹告诉记者,医生让他至少要休息半年才能去学校,可是他一刻也不想闲着,“有时候在家练练字,但是手抖得厉害,他担心自己给孩子们上课时拿不起粉笔来。”
  在妹妹家养病,徐其军“身在曹营心在汉”。今年4月23日,得知教过的几个学生要参加初三英语考试,徐其军偷偷地乘车来到竹镇民族中学给学生们鼓劲。他的学生章宁说,“当时徐老师戴着大大的口罩,挨个儿跟我们讲解注意事项,进入考场时还冲我们做了一个要自信的手势,”章宁的眼泪扑簌扑簌地落下来,“徐老师总是这样,一心只想着我们这些学生……”她掏出手机,翻出一条徐老师发给她的短信:“面对中考要淡定,方能处事不惊,这样才能成功”。
  当记者问起徐其军现在的愿望,他这样回答,“我想快点好起来,尽早回去给孩子们上课。”朴实的话语却充满浓浓的感情,“毕业那会儿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老师能改变很多事,现在看来,我能真正做好一个合格的小学教师就不错了。”听了他的话,记者不由眼圈儿一热:“徐老师您做到这样不仅仅是‘合格’,更应该是‘优秀’。” 徐其军摇摇头,特别强调了“合格”两个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只能倾我所能做到最好。像我们这边山里的孩子,父母大都在外打工,本身学习条件就不如城里的孩子,我能做的就是给他们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呵护,让他们学到更多的知识。”
  “许身孺子平生愿,三尺讲台写春秋”,也许正是这样的信念,让徐其军用生命谱写出一曲感人肺腑的教师之歌。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张金凤
  献给最美乡村教师 致 徐其军
  人生是一连串的选择。
  选择什么,怎样选择,印证了一个人的灵魂质地、精神境界。
  在本来可以留在城市的时候
  你选择了回到偏僻的乡村;
  在重病缠身的时候,
  你选择了坚守讲台,一站就是九年;
  在家境贫寒困窘的时候,
  你选择了把节省出来的钱,资助贫困的学生买学习生活用品;
  这些选择的背后,
  是良知,
  是责任,
  是土地一样质朴而深沉的爱。
  “做吹笛人,把牧童引向山外”,
  “我就是死,也要死在三尺讲坛上!”
  这是你的心声,
  朴素至极,却又感人至深!
  燃烧自己的生命,是为了一片土地的未来。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强大信念的支撑,
  尽管身体羸弱,疾病折磨,
  你内心仍然迸发出炽烈的光和热。
  它温暖了孩子的心灵,
  也照亮了他们成长的道路。
  因此,
  我们也做出郑重选择:
  把最美乡村教师的荣誉,颁发给你!
  由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将于9月9日20:35-22:05在CCTV10-科教频道播出,敬请关注。
最美乡村教师石兰松:26年“摆渡”人生
日 08:58:36  来源: 光明网
石兰松撑小木船送孩子们上学。新华社记者黄孝邦摄
  “石老师来喽!石老师来喽!”
  晨雾蒙蒙的大龙湖畔,6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欢呼着。不远处的田埂上,一位身穿褐色衣衫的中年人从雾中走来。
  到湖边,中年人一一点名招呼孩子。他用力将船拉到岸边,双手扶住船舷,让大一点的孩子先上船,又把个小的一个个抱上去,嘱咐他们按前大后小坐好。
  一切停当后,他跑到岸上,拉起锚链,撑开木桨,朝岸边一杵,说了声:“坐稳了哦,走了啵”,划水而去。
  这位中年人,名字如一幅国画——石兰松,是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大龙洞村刁望教学点的老师。
  26年,这撑篙划船的动作,他已做了近4万次,经他摆渡上学的乡村孩子有1000多人。
  26年,桨声风雨中,小小木船,摆渡人生,承载了多少的爱和梦想……
  “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
  “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你回村里来当代课老师吧。&#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刁望教学点唯一的一位老师病危,在弥留中拉着石兰松的手说。
  石兰松想都没想,应声道:“得!”
  可就在回家的路上,他犹豫了。
  这一年高考,石兰松以2分之差,与自己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正在中学复读的他听说启蒙老师病了,赶回来看望。老师的托付,他嘴上答应了,可心里一点准备都没有。父亲正指望着儿子走出贫瘠的大山光宗耀祖,他自己也憧憬着美好的前程,如果放弃复读回村里代课,也许就再也走不出这大山了。
  晚上,石兰松坐在自家门前的台阶上,眺望着石崖环抱的大龙湖出神。“山里的孩子不能没有老师!”恩师的这句话,仿佛一次又一次从空濛深远的湖面传来,在他心头激荡。石兰松打定了主意:自己留下来,把山区的下一代送出去,不让山区的贫困“代代相传”!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铺盖卷从学校搬了回来,紧接着又去了教学点。
  说是教学点,其实只有一间教室、一间办公室;说是分为一二两个年级,其实只有一个班。因为没有老师上课,孩子们只能自己看看书上的图画。石兰松向他们打招呼,但是,山里的孩子根本听不懂普通话,脸上写满了不信任。
  石兰松试着问孩子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
  “不知道!”孩子们的回答让他吃惊。
  其实,怪不得孩子,就算是孩子的爸妈,也常常习惯性地说:“读书有啥用?”他们一有事就把孩子从学校叫回去,或者根本不往学校里送。
  石兰松知道,孩子是大山里的希望,只有知识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他硬着头皮,挨家挨户去动员村民们送孩子上学。他不讲大道理,只是告诉大家:孩子们长大了起码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吧,去卖鱼时总要会算账吧……
  一趟,两趟,三趟……石兰松的坚持终于感动了村民们。最后,就连村里的十几个女娃也都上了学。
  在大龙洞村,导致孩子失学或辍学的,除了“读书无用”的老观念,交通不便也是一个现实的难题。石兰松所在的刁望教学点,负责接收村内泽庄、刁望、北乐、岜那、石盘5个自然屯二年级以下孩子就读。内泽庄和刁望两屯之间直线距离大约只有1公里,但背后是陡峭的石山,脚下是深不见底的湖水。石山深崖和大龙湖阻隔了内泽庄屯和刁望屯,内泽庄屯的孩子要到刁望教学点,就得翻山越岭。
  要想保证入学率,就要想办法改善交通。可是,打通山路几乎是不可能的。一天,石兰松凝视着自家门前的几棵椿树,忽然有了主意:把椿树砍了,做一艘小木船,自己撑船接送孩子们上学!
  征得父母同意,他砍下自家的椿树,又拿出半年多积攒下来的200元工资,请来造船匠造船。
  不久之后,小木船终于下水了。望着孩子们稚气的脸庞和船尾浅浅的V形波痕,石兰松像有使不完的劲儿!
  从这一天起,大龙洞村再没有一个儿童辍学。
  从这一天起,石兰松的“摆渡”人生开始启航。“如果我走了,谁给孩子们撑船、上课?”
石兰松扶孩子上岸。本报记者刘昆摄
  大龙湖风景如画,时常有观光游船鸣笛而过。但风景再美,也掩盖不了石山库区的贫瘠清苦。走出大山打工赚钱,是村里人祖辈相传的选择。
  26年里,山外的世界日新月异,村里像石兰松一样年纪的人,一批又一批地走出了大山。石兰松是同龄人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他完全可以到外边去闯荡一番,但自打撑起船,拾起教鞭,他就再也难离这方水土。
  做代课教师,工资本来就很低,可是,就这点工资,石兰松几乎都贴补到了困难孩子身上。石兰松最愧疚的是,自己的儿子初中毕业后,本想去一所中专继续读书,却因为出不起学费,只好放弃。
  1994年,在广东打工的三哥兴冲冲地回到家,告诉他,在广州帮他找了一份好活儿,一个月一千多元。当时月工资只有两百多元的石兰松心动了:“可以拿比现在多几倍的工资啊!”“打工赚了钱,儿子读书就不用愁啦!”妻子童绍玉也催他出去打工。
  然而,石兰松很快就犹豫了。“如果我走了,谁给孩子们撑船、上课?”“耽误了孩子们咋办?”“自己当初把考大学的机会都放弃了,为的又是什么呢?”
  彻夜难眠的石兰松,心里纠结不已。他说,自己“最对不起的是家人”。
  过了几天,石兰松平静地告诉妻子:“我还是留下来吧。以前是孩子们不能没有我,现在,我也离不开孩子们了!”
  于是,面对本来就不多的走出大山的机会,石兰松又一次地选择了坚守。
  大龙湖上景色旖旎,却阴晴难测,风云易变,尤其是秋天,几个拐弯的地方,小船经常遇到“顶头风”。
  这天清晨,像往常一样,石兰松划着木船送孩子们去上学。
  船到湖心附近时,湖面忽然刮起大风,雨如瓢泼。孩子们撑在手上的小伞,被狂风卷得底朝天,雨也像流弹一样打在他们的身上。风越刮越紧,雨越下越大,小小的木船在水面上挣扎!“快把伞扔掉!快把伞扔掉!”石兰松高声呼喊。也许是因为害怕,也许是因为风声太大,孩子们除了紧紧握住伞柄,竟不知道要做什么。情急之下,石兰松摔倒了。他趴在狭窄的船板上,一只手紧紧抱住船舷,一只手使劲往外划拉渗进船里的水,并大声对孩子们说:“别害怕,抓住船舷,坐好!”又一阵狂风卷来,石兰松紧紧抱住的小船,从江岔口倒行了1000多米,撞上了岸边的坡地,等他从船板上爬起来,准备将孩子一个个抱下船时,这才发现,已经到了别的村子的码头。
  “只要有我在,孩子们就一个都不能少!”经历了这次险情,石兰松没有想到放弃,反而时刻提醒自己。
  自那以后,每天傍晚的6点半,石兰松就会准时用手机接收上林县的天气预报,同时,他也认真记录湖上潮涨潮落的日期和规律,还不时向水上经验丰富的老人取经。
  风里来,雨里去,石兰松已经在大龙湖上创造了一个纪录:26年,水上行船“零事故”!不仅如此,他还救起过10余个落水者。 “哪里都可以是课堂,哪里都可以教书”
  2010年9月,就在第9艘小木船也开始渗水时,北京的一位爱心人士筹钱帮石兰松购置了一艘铁皮船。
  石兰松掂量了很久,给新船取了个名字:“希望之船”。
  石兰松现在带的班上,一年级有10个孩子,平均年龄还不到6岁。年纪刚够上学前班的梁宏福,只听得懂壮语,石兰松用手指着书上的字,轮换用普通话和壮语领着他读。5岁多一点的覃宏健写字时,连笔都拿不稳,石兰松便握住他的手,一笔一划地教着写。
  石兰松深知:光教孩子们知识还不够,一定教他们学习做人的道理。
  “戴嵩是一个大画家,在听到牧童的批评后,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说了句‘谢谢你的指教’,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品质呢?&#日上午,石兰松正在给二年级学生分析《画家和牧童》中的人物。
  “谦虚……”
  “对,就是谦虚。昨天我们讲到,做一个品质优秀的好少年,就必须孝敬父母,那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什么呢?”
  “好少年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眼神中透着无邪与天真。
  这天中午,一年级的陈燕芝不小心磕到了膝盖,石兰松在操场上细细察看伤口并确定无碍后,用手指着受伤孩子的膝盖问:“你们知道,这个部位叫什么吗?”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脸茫然。
  “这叫‘膝盖’,x-i-xī,膝盖。”石兰松像在课堂上一样拼读着。
  “x-i-xī,膝盖……”孩子们清亮的声音,荡漾在青山绿水间。
  “哪里都可以是课堂,哪里都可以教书。”石兰松说。
  2005年,他顺利通过代课教师的转正考试,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在全镇统考中,刁望教学点年年名列前茅。“他是老师,也是船夫,还是保姆”
  5月5日这天,天气晴朗。课间,石兰松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外的空地上玩游戏,孩子们无拘无束地追逐着他嬉闹。
  “这些孩子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特别需要大人疼爱。”石兰松介绍说。
  每年春节过后,村里的大人们又要收拾行囊出去打工了。临行前,他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将孩子托付给石兰松:“我们可能要几年后才回来,拜托您好好照顾孩子……”
  在老人留守的村子里,有不少衣服邋遢、饿着肚子就往学校跑的孩子。看到这些孩子,石兰松心里酸酸的。孩子们一进校门,他就一个个帮着扣好衣衫,摸摸他们的小肚腩,问他们吃饭了没有。如果碰上雨天,他到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烧火帮孩子们烘干淋湿的衣服和鞋。
  令石兰松高兴的是,在政府的关心下,教学点不但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还开始实行免费午餐。在石兰松的办公室里,放着一套厨具,一袋米,一瓶花生油,一包盐,一包味精。每天10时40分,石兰松就会准时给孩子们做饭吃。
  “他是老师,也是船夫,还是保姆。”说起石兰松,学生石林的爷爷格外动情,“好人哪!”
  但石兰松明白,再浓的师生情,也抵不过骨肉亲。他嘱咐外出打工的村民:“时常给孩子打个电话,让他们感受到家和亲情的温暖。”
  “我爱你,是来自灵魂、来自生命的力量,爱是一种信仰……”这首《信仰》,是石兰松的手机铃声。他说,他很喜欢这铃声,会一直用下去。
温家宝: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
抓紧研究制订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升学考试办法
&&&&来源:&&&&&
8月28日,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8月28日,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温家宝在报告中说:“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8月28日,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河北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提前向各位教师致以节日祝贺,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广大老师们表示崇高敬意。这里,我就农村教育发展问题讲几点意见。
新闻调查&&&& 促进城乡教育平等造就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农村教育管理体制
  一、深刻认识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意义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农村教育都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农村人口众多,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的整体水平。要提高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必须先从农民抓起。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不懂得农民的教育学,也就不可能树立农民的教育观。无论是美国的“教育平权运动”,还是印度的“民众科学运动”,以及南美、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推行的“平民教育运动”,都是为了在广大农村和社区普及文化、卫生、科学知识,保障社会底层民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上世纪70年代韩国开展“新村运动”,首要任务也是教育农民,即加强农民的启蒙教育与文化技术教育。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了义务教育,但仍然十分重视在农村进行扫盲和普及教育。美国至今还认为,乡村教育对美国未来的繁荣至关重要,要加大力度促进美国乡村教育发展。  中国有13亿多人口,超过半数生活在农村,一半以上的学龄儿童在农村。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素质提高了,就会形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相反,如果农村教育跟不上,众多的人口就会成为发展的巨大压力。今天广大农村的亿万在校生,正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如果不把农村教育办好,不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要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之间协调发展,改变“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就是一句空话。从这个意义上说,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我国农村教育源远流长,历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中华文明起源于农耕社会,中华文化的根脉在农村,教育是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历史上许多私塾、书院曾盛极一时,但都不是在大城市,而是在山野乡村。那里不但是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学校,而且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中心,甚至是学术中心,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人们常说:“自古寒门出俊才。”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伟大人物都是出自农村的寒家子弟,靠勤学苦读奋斗成才。中国农村的每一个家庭都懂得,物质上的贫穷只是暂时的,只要孩子有文化、有知识,就能改变人生和命运,生活就会有奔头。  近代以来,我国许多有识之士都认识到农村教育对启迪民智必不可少。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吾国虽自号文物之邦,男子教育,不及十分之六,女子教育,不及十分之三,其中有志无力者,颇不乏人。其故在何?国家教育不能普及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亲自创办了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他指出:“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一批教育界人士在河北、江苏、四川等地发起乡村教育运动,倡导“教育救国”。晏阳初先生提出“除文盲,作新民”,在河北推出“定县模式”,在四川建立乡村建设学院。这些教育先辈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躬身实践、终身投入、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农村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建国初期的全国扫盲运动,堪称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1949年全国文盲数量占总人口的80%以上,农村文盲率更是高达95%。经过几次大规模扫盲,至1964年,先后有一亿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到本世纪初,国家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我国终于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2003年以来,中央提出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方针,大大加快了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国务院从政策上、投入上和制度建设上,着力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部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摔机老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