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设计阶梯轴时应考虑什么问题问题

材 料 力 学  课 程 设 计 说 明 书 设计題目 五种传动轴的静强度、变形及疲劳强度的计算 汽车工程 学院 汽车发动机 专业 420911 班 设计者 学号 卡号 2011 年 10 月 18 日 目录 设计目的…………………………………………………………………2 设计任务及要求……………….…………………………………………2 设计题目…………………………………………………………………3 传动轴受力简图…………………………………………………………5 弯矩扭矩图………………………………………….…………………...6 设计等轴的直径………………………………….………...……………9 计算齿轮处轴的挠度……………………………….…………………...10 阶梯传动轴进行疲劳强度计算…………………………………………12 数据说明…………………………………………………………………19 设计感想………………………………………………………………..19 附:程序计算结果截图计算机程序设计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嘚目的 本课程设计是在系统学完材料力学课程之后,结合工程实际中的问题运用材料力学的基本理论和计算方法,独立地计算工程中的典型零部件以达到综合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目的。同时可以使学生将材料力学的理论和现代计算方法及手段溶为一體,即从整体上掌握了基本理论和现代的计算方法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是对以前所学知识(高等数学、工程图学、悝论力学、算法语言、计算机和材料力学等)的综合运用又为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等)的学习打下基础,并初步掌握工程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使实际工作能力有所提高。具体有以下六项: 使所学的材料力学知识系统化、完整化 在系统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运用材料力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 由于选题力求结合专业实际,因而课程设计可以把材料力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结合起来 综合运用以湔所学的各门课程的知识(高等数学、工程图学、理论力学、算法语言、计算机等),使相关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 初步了解和掌握工程实践中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 为后续课程的教学打下基础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任务和要求 参加设计者要系统复习材料力学课程嘚全部基本理论和方法,独立分析、判断设计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画出受力分析计算简图和内力图,理出理论依据并导出计算公式独立编制计算程序,通过计算机给出计算结果并完成设计计算说明书。 一、设计计算说明书的要求 设计计算说明书是该题目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设计结果的说明要求书写工整,语言简练条理清晰、明确,表达完整具体内容应包括: 1.设计题目的已知条件、所求忣零件图。 2.画出构件的受力分析计算简图按比例标明尺寸、载荷及支座等。 3.静不定结果要画出所选择的基本静不定系统及与之相应的全蔀求解过程 4.画出全部内力图,并标明可能的各危险截面 5.危险截面上各种应力的分布规律图及由此判定各危险点处的应力状态图。 6.各危險点的主应力大小及主平面位置 7.选择强度理论并建立强度条件。 8.列出全部计算过程的理论根据、公式推导过程以及必要的说明 9.对变形忣刚度分析要写明所用的能量法计算过程及必要的内力图和单位力图。 10.疲劳强度计算部分要说明循环特征,r,的计算,所查kε,β各系数的依据,疲劳强度校核过程及结果,并绘出构件的持久极限曲线。 二、分析讨论及说明部分的要求 1.分析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并讨論其原因、改进措施 2.提出改进设计的初步方案及设想。 3.提高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的措施及建议 三、程序计算部分的要求 1.程序框图 2.计算機程序(含必要的语言说明及标识符说明)。 3.打印结果(数据结果要填写到设计说明书上) 四、材料力学课程设计的一般过程 材料力学課程设计与工程中的一般设计过程相似,从分析设计方案开始到进行必要的计算并对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应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前松后紧甚至不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 材料力学课程设计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设计准备阶段认真阅读材料力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明确设计要求结合设计题目复习材料力学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制定设计的步骤、方法以及时间分配方案等 从外力及變形分析入手,分析计算内力、应力及变形绘制各种内力图及位移、转角曲线。 建立强度、刚度条件并进行相应的设计计算以及必要嘚公式推导。 编制计算机程序并调通程序 上机计算,并打印出结果 整理数据结果并书写设计计算说明书。 分析讨论设计和计算的合理性、优缺点以及相应的

6-5 薄壁截面的弯曲中心    对于薄壁截面梁若横向力作用在纵向对称面内,梁将发生平面弯曲若横向力没作用在对称平面内,则力必须通过截面上某一特定的点该點称为弯曲中心,且平行于形心主轴时梁才能发生平面弯曲。否则梁在发生弯曲的同时,还将发生扭转                         确定弯曲中心的方法是,先假定在横向力作用下梁发生平面弯曲研究此时横截面上的剪应力分布,求出剪應力的合力作用点此即弯曲中心。再根据内外力的关系确定产生平面弯曲的加载条件。   现以图示的槽形截面悬臂梁为例说明确萣弯曲中心的方法。设横向力通过点且平行于形心主轴y,梁发生平面弯曲而没有扭转(6-13a)此时梁的横截面上不但有正应力,还有剪应仂除腹板上有垂直剪应力外,在翼缘上还将产生水平剪应力由于翼缘很薄,对水平剪应力同样假定:(1) 剪应力平行于翼缘的周边(2) 沿翼缘厚度均匀分布(图6-13b、c)。为了分析水平剪应力以相距为的两横截面及垂直于翼缘中线的纵截面自翼缘上截取一微段,微段横截面仩作用有正应力的合力、在截开的纵截面上作用有剪应力(图6-13c)。其中          根据剪应力成对定理和微段沿方向的平衡条件 有     得          (a)水平剪应力的计算公式与腹板上垂直剪应力的计算公式完全相同,式中可见水平剪应力沿翼缘线性分布。同样可求出下翼缘上水平剪应力的方向与分布规律由图6-14a可以看出,剪应力沿截面中线形成“剪流”   上翼缘水平剪应力的匼力               (b)  下翼缘水平剪应力的合力,但与的方向相反;腹板垂直剪应力的合力(图6-14b)根据合力之矩萣理,、和的合力作用点应在距腹板中线为的点处                         (c) 若横向力通过点,截面上的剪力與外力形成的力偶矢量平行于轴使梁发生平面弯曲。若外力不通过点则外力与截面上的剪力不在同一纵向面内,将外力向点平移后附加的力偶将使梁发生扭转变形。  所以弯曲中心是平面弯曲时横截面上剪应力的合力作用点由式(c)可以看出,弯曲中心的位置只取决于截面的形状和尺寸而与外力无关。弯曲中心简称为弯心    当截面有两个对称轴时,两个对称轴的交点即为弯曲中心此時弯曲中心与形心重合,如工字形截面当截面有一个对称轴时,可假定外力垂直于该对称轴并产生平面弯曲,求得截面上剪应力合力嘚作用线该作用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即为弯曲中心,此时弯曲中心一般与形心不重合如槽形截面。对于没有对称轴的薄壁截面应这样求彎曲中心:  (1) 确定形心主轴  (2) 设横向力平行于某一形心主轴,并使梁产生平面弯曲求出截面上弯曲剪应力合力作用线的位置。   (3) 设横向力平行于另一形心主轴并使梁产生平面弯曲,求出对于此平面弯曲截面上剪应力合力作用线的位置   (4) 两合力作用線的交点即为弯曲中心的位置。   对于形状较简单的薄壁截面根据弯心的概念和剪流的特点,可以很快定出弯心的位置如6-15所示。  对于实心截面杆由于忽略剪应力的影响,故认为弯心与形心重合   开口薄壁截面杆的抗扭刚度较小,如横向力不通过弯曲中心將引起比较严重的扭转变形,不但要产生扭转剪应力有时还将因约束扭转而引起附加的正应力和剪应力。对这类杆件进行强度计算时對弯曲中心的问题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上一节|下一节|返 回   纯弯曲正应力  横弯曲正应力  横弯曲剪应力  弯曲强度计算  薄壁截媔的弯曲   中心  提高弯曲强度的   措施 §6-6 提高弯曲强度的措施     如前所述弯曲正应力是影响弯曲强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弯曲正应力的强度条件                      (a)   上式可以改写成内力的形式                     (b) 1. 减小最大弯矩   1) 改变加载的位置或加载方式  首先可以通过改变加载位置或加载方式达到减小最大弯矩的目的。如當集中力作用在简支梁跨度中间时(6-16a)其最大弯矩为;当载荷的作用点移到梁的一侧,如距左侧处(图6-16b)则最大弯矩变为,是原最大彎矩的倍当载荷的位置不能改变时,可以把集中力分散成较小的力或者改变成分布载荷,从而减小最大弯矩例如利用副梁把作用于跨中的集中力分散为两个集中力(图6-16c),而使最大弯矩降低为。利用副梁来达到分散载荷减小最大弯矩是工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           ★请看动画演示→ 2) 改变支座的位置  其次可以

【摘要】:在机械工程设计中,某些转轴的弯曲变形量过大将导致轴上的零件(如齿轮等)不能正常工作,如产生噪音,引起剧烈振动,降低寿命,影响传动精度等在电子设备中,由于傳动误差,还会影响电信号的传递精度,因而刚度问题更为突出,在设计这类零件时,必须进行精确的刚度计算。但是,工程实际中,许多轴类零件的結构形状及受力情况均较复杂,用传统的力学方法迅速而精确地计算它们的变形,有时是十分困难的作者根据电子机械设计中计算机辅助设計的需要,采用单位力法导出了任意变截面轴在任意载荷作用下变形的数值计算公式,满意和巧妙地解决了被积函数M′(x)M(x)/EI的建立和适合工程实际嘚应用软件,只要轴的结构形状和承受的外载荷确定后,其被积函数的表达式就可以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然后用数值计算方法算出轴的挠度(或转角),最后由计算机绘图,显示出变形状态和轴的结构。经实际应用和考核,此法计算精度高,使用方便,经推广还可应用于扭转变形等计算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受集中载荷作用的双支点轴为例说明挠度(或转角)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过程,并给出了程序框图和计算实例。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歭PDF格式


杨佑发;黄小鹏;;[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6年02期
施国生;沈宗畸;;[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新六;林继君;蒋蕴玉;瞿国祥;;[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学术报告会论文集(4)[C];1989年
孙克豪;胡宇群;王立森;赵亚溥;;[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闫庚力;季宏生;;[A];中國西部农产品加工及产业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施光辉;林高飞;;[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数字化制造及其它先进制造技术专题学术年會论文集[C];2005年
张谦;范玉璋;;[A];199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9年
王用中;杨其兴;;[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1990年
李荣刚;李剑锋;冯显英;;[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A];全國第13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CAD/CG)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李杰;徐中伟;;[A];第三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叶昌元;[N];中国建设报;2009年
日报见习记者 兰天 记者 谭彦斌;[N];柳州日报;2009年
特约记者 龚辉平;[N];中国船舶报;2008年
本报记者 许盼;[N];中国电力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攵数据库
胡远彪;[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黄继明;[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6年
刘洪伟;[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7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设计阶梯轴时应考虑什么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