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地处江苏,我从小就感叹人家用人教版初中英语感叹句,我为什么要用苏教版,这种教科书也不好,后来高考可以上外地去时

鱼我所欲也原文及翻译_古诗文网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jiān),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dān)食(shí),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dé)我欤(yú)?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qiè)之奉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所识穷乏(fá)者得(dé)我而为(wéi)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wèi)失其本心。
出处  选自《孟子·告子上》(《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中心论点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者是“舍生取义。”解题: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注释  1.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是珍贵的食品。   2.得兼:同时获得。得:获得。   3.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舍弃鱼肉而选择熊掌。取:选取。   舍生而取义者也: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取:求取 义:正义,道义。   4.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更要的。甚:超过; 于:比。   5.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或者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6.所恶:讨厌的(事物)。恶,憎恨,讨厌。   7.患:祸患,灾难。   8.辟:通“避”,躲避。下义。   9. 如使:假如,假使,下文“使”同义。   10. 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的办法。   11.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12.不为:不愿意这样做。   1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是,指示代词,指某种办法。   14.非独:不单,不仅。独:只,仅仅。   15.是:这、这样。   16.勿丧:不丢掉。丧:丧失,丢失。   17.箪:古代盛食物用的圆竹器。可译为“竹篮”。   18.豆:古代盛饭用的器具。一种食器,高足,上呈圆盘形。有木制,陶制等,用来盛肉或其它食品。   19.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尔:语气助词。《礼记·檀弓》记载,有一年齐国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施舍粥。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衣袖遮面而来,黔敖吆喝着让他吃粥。他说,我就是不肯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般地步的。这人始终拒绝侮辱性的施舍,后来饿死了。呼:吆喝、轻蔑地,对人不尊重。而,连词表修饰。   20.蹴(cù):用脚踢; 与:给。   21.不屑:认为不值得,这里是不愿意接受的意思。   2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与义就接受丰厚的俸禄。则,连词,这里表假设。“辩”通“辨”,辨别。    23.万钟,这里指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    24. 何加:有什么益处。加:增加。   25.为:为了。下文“乡为”“今为”的“为”都念“wèi”。   26.奉:侍奉。   27.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吗?得我:得于我,感激我的恩惠。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2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旧写作“向”),原先,从前,先前。   29.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今,现在。为,为了。 为(第二个),接受。   30. 已:停止,放弃。   31. 本心:天性,天良。本来的思想,即指“义”。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会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还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还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所以有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没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没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这种方法可以生存却不采用,按照这种方法可以躲避祸患却不去做。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东西(那就是义),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东西(那就是不义)。不仅仅是贤人有这种思想,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操守这种道德不丢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如果)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人(吃),就是过路的饥饿的人都不会接受;用脚踢着给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位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道义就接受了,那么这种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 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一词多义  1.而   呼尔而与之。修饰“与”,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表转折,却    2.于   所欲有甚于生者,比    万钟于我何加焉, 对   3.是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这种   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 得   二者不可得兼 得,得到,拥有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故不为苟得也 取得   5.为   向为身死而不受。情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   6. 之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 的   人皆有之 代词 它 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 代词 它 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   呼尔而与之 代词 它 文中指行道之人 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代词 它 文中指万钟的俸禄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代词 它 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   此之谓失其本心 代词, 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命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获得生命   8.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 给   9.加   万钟于我何加焉 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虚报   10莫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没有什么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没有谁   11.故   故患有所不辟也 所以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因   12.则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那么   得之则生 就   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连词,这里表假设   13.凡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凡是;只要是
通假字  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   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辟”通“避”。躲避
古今异义  1.可以   古:能够用来   今:能够   2.是   古:这 指示代词   今:判断动词   3.豆   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   今:豆子   4.钟   古:古代的量器   今:计时器具   5.加   古:益处   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   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动词作名词 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段落分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写法介绍  第一段包括两层,从“鱼,我所欲也”到“故患有所不避也”是第一层。这一层的开头两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只是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我”“舍生取义”的果敢,只具有使文章生动形象,鲜明可感,富于气势的修辞效果(孟文的特色之一),完全没有使论点得以证明的论据作用。因为人能“舍鱼而取熊掌”并不能证明人就能“舍生取义”。所以,如果把上述两句换成“果敢地”三字放在“舍生取义”四字的前面作状语,是不影响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的。可见,这一层的重心全在后面的几句话中。后面几句中的“舍生取义”、“不为苟同”、“患有所不避”是同一个意思,即不贪生怕死。这些都是作为事实论据的,分别放在第一个分论点我“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前后,进行回环论证,即从事实得出结论,再用事实证明它(孟文常用的方法)。所以这一层不是用“舍鱼而取熊掌”为论据证明“舍生取义”。而是用“舍生取义”,(即“不避患”、“不苟得”)为论据证明:“我”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   从“如使人之所欲”到“贤者能勿丧耳”是第二层,首先用“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两个假设反问句所蕴含的普遍事实,从反面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人们具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接着又用两个肯定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从正面论证分论点。然后顺承上文的事实论证,正反论证和酣畅的行文气势,概括性地提出了中心论点:“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体现了孟文的辩论色彩),可谓水到渠成,顺当明快。   概括上面两层可知:第一段是用“我”“人”的行为作事实论据,通过推究原因论证了中心论点。   承接第一段,文章的第二、第三段又用具体的事实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严密有力。第二段(从“一箪食”到“乞人不屑也”)举出“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的事实证明饥者照样有人的“本心”:“所欲有甚有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第三段用反问排比句式,通过把“向为身死而不受”与“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今为所识穷乏者得(德)我而为之”作比较,深刻地提示了“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是失去了“本心”的行为,从而证明了他们也是有“本心”的,只是已经丧失罢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是在中心论点得以充分论证后提出的一句号召,增强了文章的现实批判性。   通过分析《鱼》文的结构和材料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鱼》文是用“我”“人”“行道之人”“乞人”“万钟不辨礼义而受之”“者”的行为作论据,通过推究原因,然后概括提示出中心论点的。   从《鱼》文的出处看,《鱼》是《孟子》一书中第六篇《告子》中的第十章。《孟子》全书对人性的看法是人所共知的性善论。第六篇《告子》更是系统地,全面地,集中地阐明了人性善的哲学观:其中第二章指出:“人性之向善也,犹水之就下也。”第六章又集中地指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紧接着第八章又以牛山上本来有繁茂的树木为喻,说明人皆有“性善”的“本心”,在有些人身上看不到善的行为,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善”的“本心”,只是因为它像牛山上的树木那样被砍伐殆尽了。正是这样,第十章《孟》与以上诸章在思想内容上一脉相承,论证了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恰如在《孟子集注》中所指出的:“此章言善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只有这样确认人皆有“本心”为《孟》文的中心论点,才能和《告子》全篇乃至《孟子》全书的思想内容相吻合,才有利于正确理解孟子“王道仁政”思想的哲学根源,才有利于把握孟文的艺术风格,才有利于把它作为论说文的范文进行教学。
简析  本文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他从人应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入手,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正反对比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必须舍生取义。还强调指出“非独贤者有是心(舍生取义之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人如果经不住万钟、宫室、妻妾、施恩的诱惑,必然会“失其本心(舍生取义之心)”。[2]   《鱼我所欲也》一文用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抉择,比喻面对生命和大义之间的选择,孟子会毅然“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当中的“义”和文章最后的“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都是指人的“羞恶之心”(按现在的通俗理解,可以理解为“廉耻之心”)。因为人只有拥有“羞恶之心”,才能分清哪些是道德底线可以承受的事,哪些是道德范围所不接纳的事,哪些是“所欲有甚于生”的事,这样才能不被“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和“所识穷乏者得我”所诱惑,而像“不食嗟来之食”的人一样,内心有一种凛然的“义”。
主旨  《鱼我所欲也》文本身的结构和材料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如果把《鱼》文分成三段来分析,是不难说明这一观点的。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整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论点  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什么?   答:指“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及“所识穷乏者得我与”而受“万钟”。【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我的图书馆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2.教育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智育目标:期评及格率达到& 95 %,班平均达到& 80分& 。
(3)基本技能: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环境中与数学有关的想象和事物产生好奇心;在学习过程中能质质疑问难,逐步形成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态度,逐步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栏目和其他渠道了解更多的数学知识,爱到数学文化的熏陶,感受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体会数学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从而进一步产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月考试& 4&& 次。
(5)作业批改:详批 全部 次,略批&& 次,查&&& 次。(详批、略批主要指作文批改,其余学科均为详批)
3.知识体系及其重点、难点:
重点:(1)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1000毫升。(2)理解并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试商和调商;理解商不变的规律,能用简便方法计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能正确解答连除的实际问题。。(3)会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物体;能根据物体的形状选择相应的视图或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4)会用简单的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段整理数据,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⑸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综合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归纳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并能按步骤实施解题。⑸感受随机现象的特点,能列举出简单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能对简单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出定性描述。⑹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会解决一些稍复杂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⑺了解角、垂线、平行线的特征,会画角、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难点:(1)掌握用“四舍”法或“五入”法试商后需要调商的除法笔算方法,能根据简便计算的过程确定除法计算的余数。(2)能根据物体的形状想像相应的视图,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3)根据数据的特点和解决问题的需要确定整理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4)灵活运用从条件和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⑸判断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⑹理解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初步建立无限的概念;会用量角器量角,会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4.教研教改自学活动及主要措施:
(1)研究(参与研究)课题:数学课堂教学中实践操作活动的实效性探究&&&&&&&&&&&&&&&&&&&& &
(2)参与集体备课 10 次,互相听课 20 节,上教研课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3)帮助同年级组老师提高教学水平或接受同年级组老师指导,或与同年级组老师互相听课。
(4)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充分整合数学教学资源,向每一节数学课要效率。
&◎与家长联系,双管齐下,共同督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平日教学实行过关制,做到段段清,让每个学生都掌握好每个知识点。
&◎帮助学生主动发现自身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分析原因并及时作出调整。
&◎在学生中建立竞争型学习机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年级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第1课时:认识容量和升
教学内容:教材1-2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比较容量的方法,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
教学难点:形成一升的具体概念。
学具准备:课件、量杯、纸杯。
教学过程:
一、教学“容量”。
1.老师取两个大小明显有区别的容器,问:这两个容器,哪个可以装得更多?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学生用“容量”来说一说,指出:这个容器所能装的液体的多少,可称之为“容量”。
2.拿两个差不多大的容器,让学生猜一猜哪个容量比较大,如何验证?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操作,可以两个容器互相注水比较。
(3)议一议:小红家水壶装满后可以倒5杯,小明家水壶可以装满后可以倒4杯。你认为哪家的水壶更大?为什么?
在学生说理的基础上,得出: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倒的杯子可能有大有小,用它来比是不合适的。
二、认识“1升”
1.出示例2情景图。你们认识这些物品吗?知道物品后面的几升代表什么意思吗?(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做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
2.那么1升有多少呢?我们可以用量杯来量出1升水。师操作用量杯量出1升水,让学生观察。
继续操作:教师取出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将刚才量出的1升水倒正方体,让学生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说一说这个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是多少?猜一猜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验证过程中提问:为什么要从里面量?而不从外面量?
3.继续感受1升水多少。
(1)教学“试一试”
先让学生估计下1升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验证下(5个)。
(2)再看一看,教室里的这桶纯净水有多少升呢?(19升)这桶水你拎得动么?
介绍:成人一天一般要喝1到1.5升水,孩子要喝1升水,那你知道1升水大约是这样的几杯呢? 想一想,你每天的水喝够了么?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同桌交流。指名回答,说明如何比较。
2.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2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重、难点:认识容量单位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进率。
教学准备:滴管、量桶、瓶盖、水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取出纸杯,上节课上我们做了实验,1升水大约可以装满几个这样的纸杯(5个)?那么这个纸杯的容量是多少呢?如何精确表示出这个纸杯的容量,就需要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毫升)。
2.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经常见到毫升这个单位。(出示例3)
师: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二、认识1毫升
1.取出滴管,介绍:用这个滴管可以量出1毫升的水。现在我们要用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先用滴管吸取1毫升,然后慢慢滴出,数一数1毫升的滴数。)
实验:大约是18-20滴。
2.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0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说一说: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三、教学“1升=1000毫升”
现在我们认识了“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那么1毫升和1升比较下我们可以发现1毫升的水要比1升水少得多。现在你想不想知道多少毫升水是1升水呢?有什么办法吗?
实验操作,教师取出量杯(500ml)和正方体容器(1L),让学生观察量杯刻度,然后量出量出2杯500ml的水倒入1升的容器,让学生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1000毫升=1升&&&&& 1升=1000毫升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4升=(&&&& )毫升&&&&&&&&&&&&& 2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5000毫升=(&&&& )升
五、全课小结: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第3课时: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7页练习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对一些常见容器的进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使用合适容量单位。
教学难点:对常见的容器进行估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关于容量单位你有哪些认识?
2.出示练习一第1题情景图。你发现了什么?
3.练习一第2题。
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二、练习指导。
1.第3题。
出示各生活用品,先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学生同桌交流后指名回答。
出示生活中物品,先让学生估计下容量,再在课本上完成选择。
学生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如何选择容器的容量单位的?有什么技巧?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后回答每个量杯中液体各有多少毫升?你是如何读出数值的?合起来一共有多少毫升?比1升多吗?
7.第10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是如何比较的?
8.第11题。
(1)学生独立审题后让学生先说说你获得哪些信息?5岁儿童应该按照哪个剂量来服用?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注意用药安全。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四、全课小结。
你现在对于升和毫升有了哪些认识?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
第1课时: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商是一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8页例1。
1.充分利用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和已积累的除法计算经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两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笔算: 48÷4=&&& & 65÷6=&&& 93÷3=
⒉指名学生板演,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要帮助解决什么问题?要求“要打成几包”怎样列式?
⒉学习口算方法:
⑴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⑵组织学生分组交流口算方法并汇报讨论情况,师小结。
⒊完成“练一练”。
⑴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⑵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⒋学习笔算方法:
⑴60÷20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学生试列,指名学生板演。
⑵订正:说说自己笔算的方法,错误的学生请你找出原因。
⑶练习:80÷40。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说说笔算过程。
5.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96÷20& 150÷30。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笔算过程,并问问学生怎样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
(3)提问:怎么样才能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 学生们验算,注意格式的讲解。
三、巩固算法练习。
⒈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题)。
12020& 7010& 30060& 32040& 35070& 72090
学生口算。其中一、二题说说口算方法,口算方法合理就可以,不强求统一。
⒉练习二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⒊练习二第5题。
⑴指名读题,理解题意。
⑵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倍用什么方法做?如何列式?
⑶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完成练习二第3、4题。
第2课时: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商是两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第9页例2。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准备:教学例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新授。
⒈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⒉提问:38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⑴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⑵笔算出结果。
①学生尝试完成,师巡视指导。(提示:被除数的前两位够除吗?)
②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要写在商的什么位上?为什么?商的个位是几?怎么来的?
③组织验算。
让学生独立进行验算。
比较计算结果和估算结果,使学生明白两者的相互支持作用。
④小结笔算方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可以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得到的商要写在十位上。
3.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进一步明确计算时要先看被除数前两位)
4.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应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再看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练一练。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⒉练习二第6题。
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⒊练习二第7题。
⑴出示三组题,让学生一组一组计算。
⑵让学生比较每组两道算式计算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教学后记:
第3课时: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除法的练习课(练习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11页8-15题。
⒈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小黑板出示)
1.计算下面各题。
360÷30=&&&&&& &&&&310÷30=&&&&&&&&& 421÷40=
720÷60=&&&&&&&&&& 340÷20=&&&&&&&&& 523÷50=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板演,并说一说计算过程。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1.口算下面各题。(练习二第10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道题的联系。
2.练习二的第11题。
⑴出示第11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三、综合应用,巩固提高。
⒈练习二第12题。
先让学生说清楚每道算式的运算顺序,再独立完成。
指名四位同学进行板演,最后集体订正。
2.练习二第14题。
学生独立审题。提问:卡车要运走哪些水果?解答这道题时要先求出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列综合算式时的运算顺序)
3. 练习二第13题。
(1)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2)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8、15题。
第4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3。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42≈(& ) 31≈(& ) 69≈(& ) 75≈(& )
二、新授。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⒉笔算96÷32。
⑴提问:是不是3天正好看完呢?请大家用竖式来算一算。
⑵学生尝试练习,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想到商3的,有什么好方法?
⑶组织学生验算,看看算得对不对。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1.完成“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2.完成练一练。
学生根据提示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指正,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四、巩固训练。
1.完成练习三第1题。
(1)出示题目要求,指名读题。
(2)请学生说说各题都是把除数看作几十数试商的。
(3)学生们独立计算,并指名板演,选几题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五、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第5课时: 练习三(1)
教学内容:教材第15页练习三2-6题。
⒈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 通过提高题练习,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二、基本练习、查漏补缺。
小黑板出示口算练习
444&&& 9060&& 166&&& 27060
154&&& 462&&& && 955&&& 18030
学生口算,请生回答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练习三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一组一组对比着做。指名回答,教师板书答案。
比一比,每组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四、指导练习。
⒈练习三第5题。
⑴请学生想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然后指名回答。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尤其要说清试商的方法。
⑷提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验算?
⒉练习三第2题。
⑴出示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审题。让学生明确从题目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提问:如何求出儿童剧每天播放的多少分钟?要求多少能播放完,应该怎样列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⒊练习三第3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提问:如何求出每位阿姨每天编织的中国结数量?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⒋练习三第6题。
⑴出示题目,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把结果填在表格里。
⑶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⑷引导学生观察上表,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说出:要生产水泥的吨数越多,需要的天数也就越多。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些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6课时: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13页例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看图提问并解答。
& 图1:显示10盒羽毛球,并出示“一共600个”。
& 学生可以提问:平均每盒有多少个?
& 图2:显示很多小袋羽毛球,小袋上标注“6个装”,旁边出示“一共600个”。
& 学生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袋?
2.根据问题选择条件解答。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图意
& 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问:图上告诉了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题中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自主探索。
(1)出示自学提示:找出有联系的两个条件,说说可以先算什么?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第一种解法:224÷2=112(本)&&&& 112÷4=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种解法:4×2=8(层)&&&&&&&& 224÷8=28(本)
综合算式:224÷(4×2)=28(本)
问:第一步是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3.继续讨论交流。
(1)这两种思考方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和相同的地方?
(2)想一想,这题可以怎样检验?
(3)回顾解决问题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4.完成练一练。
三、应用提高
1.练习三第9题。
依次出示两道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最后提出问题并解答。
2.练习三第10题。
& 联系生活实际,出示一个药瓶,通过投影放大显示药瓶上的相关信息——共“150片,每日3次,每次2片”。
& 提出问题: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
& 让学生先讨论这些信息的含义,再商量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交流汇报。
3.练习三第12题。
& 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图中呈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再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最后让学生交流思考方法。
& 交流反馈时,教师分别提问:第一步求的是什么?根据哪两个已知条件来求的?
&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解法进行比较。
4.练习三第14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哪些条件?解决第二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11、13题。
第7课时: 练习三(2)
教学内容:教材第16-17页练习三15-20题。
1.通过练习,巩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⒉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用连除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连除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80÷2&& 21÷7& 39÷3&& 100÷4&& 81÷9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15题。
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生小结:做除法计算时,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后再计算,可以帮助我们不至于把商中间或末尾的0漏掉。
2.练习三第16题。
依次出示两组题目,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再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有什么关系?你有什么发现?
3.练习三第17题。
出示题目,先让学生观察,再结合上一题中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下,你打算如何计算这三道题目?然后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总结:恰当选择计算方法,可以让我们计算更加简便。
4.练习三第18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独立审题。
(2)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想法?
5.练习三第19题。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两道题分别用什么方法来做?
(2)交流对比:这两道题有什么联系?
6.练习三第20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延伸。
完成思考题。
出示情景图,学生读题、审题。
讨论:抬一个西瓜需要2只小猴,现在只有3只小猴可以怎样分组?根据小猴的分组,说一说怎么分配路程才公平?再算一算平均每只小猴要抬多少米?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又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第8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例5
⒈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⒊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四舍”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1.初步学会把除数看成整十数调商的方法。
2.进一步增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自己练习本上计算。
 70÷9&&& 69÷20&&&& 520÷60
 集体订正后,让学生说一说用整十数除怎样试商。
⒉口答:下面的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20×(& )<83&&&&&&&& 30×(& )<158
& 40×(& )<250&&&&&&&&&& 20×(& )<98
二、新&&& 授。
⒈引入新课。
⒉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一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列式?
⑵探索“272÷34”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72÷34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4看作3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学生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师巡视指导。
③交流算法。
提问:用9乘34得306,272比306小,怎么办?
& 提问:为什么要改商8,指名回答后,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④学生独立完成竖式
学生完成竖式计算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格式。
⑶师归纳概括、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⑷阶段小结
试商过程中,发现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一个整十数后,有时试商和除数的乘积笔被除数大了,这时我们就要把商改成比初商小1的数,也就是要“调商”。
三、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三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练习四”第4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⑵本题解答过程:184÷23=8(棵)
⑶集体订正后,教师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哪些不懂的?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3题。
第9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要调商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例6
⒈使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⒊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学生初步掌握“五入”的试商方法,能够用这种试商方法正确计算用两位数除商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教学难点: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⒈竖式计算
⑴91÷20&& 326÷50&&& 280÷30
⑵96÷32&& 326÷53&&& 200÷43
⒉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除数个位是1、2、3、4的两位数除法,你认为试商时要注意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二、新授。
⒈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图。提出问题,引出算式。
提问: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要知道“四年级二班平均每人借书多少本?”可以怎样例式?
⑵探索“252÷36”的笔算方法。
①提问:252÷36可以怎样试商?为什么要把36年作40试商,你估计商应是几?
②独立尝试
让学生根据估计的商,试着算一算。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③交流算法。
先指名把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进行全班核对。
再提问:商6对吗?为什么?
教师强调:计算过程中要注意调商,命名余数比除数小。
⑶归纳概括
⑷比较,发现异同点。
让学生比较“372÷34”和“252÷36”的计算过程,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比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相同点:这两题都是把除数整十数试商;这两题都要调商。
不同点:34看作30用的是“四舍”法,36看作40用的是“五入”法;调商的方向不同,用“四舍”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小1,用“五入”法取除数近似值的 ,要把商调大1。
三、模仿训练、加强理解。
完成练一练。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各题的竖式,然后指名口答,让学生说一说各题准确的商,并让学生说一说确定商的理由。
四、巩固练习。
1.“练习四”第5题。
让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然后集体订正。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每组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区别。
2.“练习四”第6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题中两道小题的计算过程,找出错在哪里,并加以改正。
3. “练习四”第7题。
(1)先让学生观察表格,说一说从表格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平均每棵猕猴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水蜜桃的产量是多少千克?平均每棵脐橙的产量是多少千克?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有什么新的收获?
六、作业布置
练习四第7题。
第10课时:练习四(1)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练习四第9-13题。
教学目标: ⒈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并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⒉通过练习,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时我们应该如何试商?(四舍五入)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1题。
⑴先指名说出各题怎样试商。
⑵让学生独立计算。
⑶集体订正。
三、指导练习。
1.练习四第9题。
⑴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地完成题目。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⑶说一说每组中的两题在试商过程中有什么不同?
2.练习四第10题。
⑴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估计一下每题的商大约是多少。
⑵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⑷提问:你今天比昨天估计的准了些吗?为什么?
四、解决问题。
⒈练习四第12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⑶集体订正。
⒉练习四第13题。
⑴出示情景图,说一说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⑵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骑电动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解答?
⑶学生独立解题后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1课时:练习四(2)
教学内容:教材第22页练习四14-20题。
⒈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计算,边计算边思考,计算后再思考,在思考中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水平。
⒉巩固学生已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⒊使学生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能够熟练地进行试商和调商。
教学难点: 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学过的计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复习旧知。
口算:出示练习四第14题。
1.学生口算。
2.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基本练习。
笔算:练习四第15题。
⑴指名读题。
⑵同桌之间活动:一位同学估计商是几位数,再估计一下商可以是多少,另一位同学通过笔算来验证,然后两位同学交换,同桌比一比,看哪一位同学估计的最准。
⑶指名汇报。
⑷说说估商准确率高的方法是什么。
三、对比练习、辨析异同。
练习四第16题。
⑴指名读题。
⑵以小组为单位活动:估计一下这些算式商的最高位可能是几,商可能是多少?组内同学讨论。
⑶分组将刚才估计的题目再笔算一下,来验证自己估计的准不准。学生练习。
⑷全班交流、订正。
⑸指名请出估计得最准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经验。
四、课堂练习。
⒈练习四第19题。
⑴指名学生读题。
⑵质疑:要求养鸡只数是鸭九倍,应先求什么?
⑶指名板演。
⑷集体证下。
⒉练习四第20题。
⑴出示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通过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⑵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吗?(出示2个问题)。
⑶学生独立完成。
⑷小组内互相说说是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⑸全班交流并集体订下。
⒈在计算正确的商之后,我们可以先根据题目的意思列出这样的算式:
& (&& )÷72=(&& )
& (&& )÷27=26……18
⒉根据这样的算式,请同学们计算一下正确的商应该是多少。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12课时:商不变性质
教学内容:教材第23页例7。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理解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归纳商不变规律的过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快速口算)。
90÷30=&&& 450÷50=&& 480÷40=& 360÷30=
840÷20=&&&&& 6000÷1000=7000÷1000= 400÷200=
二、探索新知
(一)自主探究商不变的规律。
1.课件演示情境:孙悟空让猪八戒先填写下表,再回答问题。
①猪八戒只会计算第一道,后面几道由同学们帮猪八戒计算。
②孙悟空提问:“什么数变了,什么数没变。”猪八戒不会,同学们帮助他回答。(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没有变。)
2.学生在小组内自主交流,探究规律。
教师注意引导““从第一行到第二行,被除数怎么变了,除数怎么变了,商怎么样?”
(1)让同学们任选两行探究“被除数和除数是怎样变的。”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先和前后左右同学交流一下,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2)汇报交流。师多指几名学生说,然后适时引导学生说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商不变。
(3)进一步讨论:同时乘的一个数和同时除以的一个数中的这个数是任意数吗?有没有哪些数不可以的吗?为什么?现在你可以有一句话概括下你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4)小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二)模仿练习,巩固对规律的认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观察下每组中三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情况,再独立完成,最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2.练习五第2题。
先让学生默算,指名回答时随机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3.练习五第3题。
(1)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些题目,先和你的同桌说说,再计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五第4题。
(1)观察表格,你打算怎样填?有什么技巧吗?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练习五第5题。
(1)出示表格,让学生观察,说说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帮猪八戒弄明白课前孙悟空给猪八戒分桃为什么哈哈大笑。
第13课时: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的除法的简便算法,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并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
2.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培养优化方法的意识,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说说什么是商不变性质?(强调同时、相同的数)。
导入: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使一些除法计算更简便,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种简便计算的方法。
二、自主探究,感悟规律
出示例题:队鼓单价50元,王老师带了900元,可以买多少个?
①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都有什么特点?
②想一想能不能使90050的笔算变得简单些,又使结果不变。
③根据学生讨论板书:在被除数和除数的末尾各划去一个0。
④设问:被除数900末尾有两个0,为什么只划去1个0?如果把被除数末尾的两个0都划去行不行?
2.出示:队号的单价降为40元,王老师带的钱可以买多少个,还剩多少元?
①教师巡视;
②指名学生说,教师板演。
③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板演的算式,让学生讨论这里的2是几?
④引导学生通过验算检验余数是20还是2?
3.模仿练习,巩固新知识。
完成练一练。
三、巩固发展,形成技能
1.完成练习五第6题。
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五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9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汇报时注意让学生比较商和余数的变化规律(特别注意余数的变化规律)。
4.完成练习五第10题。
(1)学生独立审题,说说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可以先求什么?
(2)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先求出什么?
四、全课小结,内化知识
设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五、作业:练习五第8、11题
第14课时:整理与练习(1)
教学内容:教材27-28页整理与练习1-6题。
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⒉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正确地笔算。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口算的方法,能比较熟练地口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笔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回顾整理、形成体系。
1.怎样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请举例说明。
2.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分类?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可以怎样进行试商?什么情况下需要调商?
三、基本训练。
⒈练习与应用第1题。
⒉指名学生口算,随机要求说说口算的方法。
⒈练习与应用第2题。
 ⑴出示第一组:140÷20&&&&& 14721&&& 14729
⑵谁来估计一下它商大约是多少?
& ⑶请同学们算一算这三题,指名板演。
& ⑷集体订正,提问:仔细观察这三道题,找一找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⒉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⑴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集体订正。
四、指导综合应用、融会贯通。
1.练习与应用第4题。
⑴指名读题。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练习与应用第5题。
⑴指名读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布置
完成课本第6题。
第15课时:整理与练习(2)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整理与练习第7-13题。
1.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商不变性质,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进一步掌握除法的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应用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什么是除法的商不变性质?如何应用这商不变性质进行除法的简便计算?
二、基本训练、查漏补缺。
⒈整理与练习第7题。
& ⑴学生独立完成。
& ⑵指名回答说说是怎样想的?
&⒉整理与练习第8题。
& ⑴先让学生一组一组完成。
& ⑵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 ⑶观察每组中的两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向学生渗透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先计算两个除数的积,再用这个数除以这个积。)
三、综合应用解决问题
⒈整理与练习第9题。
 出示题目,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什么?)
& ⑶全班交流,注意鼓励学生用不再方法进行解答。
⒉整理与练习第10题。
⑴出示情景图,理解题意。
⑵学生独立完成,并与同桌交流解题方法。(先求什么?)
⑶全班组织交流,鼓励学生用不同方法进行解答。
四、探索与实践。
⒈整理与练习第12题。
⑴指名读题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表格。你知道吗?
⑵小组讨论:观察你所填写的表格,有什么发现?
⑶全班组织交流。
2.思考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后提问:⑴这两题的商是几位数?(两位数)根据商是两位数,你能确定被除数的和除数的范围吗?(小组讨论)
⑵小组合作完成填空,教师注意巡视指导。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掌握哪些知识?获得了哪些解题经验。
六、作业:28页第11题。
第16课时:简单周期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2.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探索和发现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优化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规律
国庆节公园、街道到处张灯结彩,彩旗招展。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出示教材30页场景图)师:这是其中的一个美丽场景,我们一起看这一幅图,从图中,你都看到些什么?(盆花、彩灯、彩旗),说一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彩灯、彩旗、盆花的排列都是有规律的。) 说一说排列的规律。
师:象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出现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排列规律。 [板书课题: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体会多样的解题策略。
过渡语:你们观察得特细致,说得很好,找到了他们排列的规律,也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1.初步感受规律:首先我们先看盆花(点击出示盆花小图)初步提问:在图中,我们能看到几盆花?如果继续照这样摆下去,从左起第10盆花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第11盆花是什么颜色的?(黄色)
2.探索发现规律:
(1)你能发现盆花是按照怎样的规律排列的吗?你能表示出来吗?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活动时注意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
引导学生总结出盆花的排列规律为:每3盆为一组,每组按“蓝花、黄花、红花”的顺序排列。
3.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1)现在你能按盆花的排列规律说一说第19盆花是什么颜色吗?在小组内和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解决的?
(2)汇报交流,方法优化。
画一画: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蓝花、黄花、红花、
排一排: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第七组(蓝花)
计& 算:19÷3=6(组)1(盆)
注意让学生讨论:除数为什么是3?余数1表示什么?(每3盆一组,余下的一盆是蓝花。)
(3)重点比较:比较这几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 (可争论)
如果有学生不同意计算的方法简便,可以提出第50个、第100个彩灯是什么颜色的问题,引导体会计算确实是简便的方法。
4.独立尝试,巩固新知。
彩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第26面旗是什么颜色?第28面呢?
当学生解决第28面彩旗是什么颜色时让学生说一说没有余数表示什么?
师:像刚才盆花和彩旗这样同一事物依次重复出现叫作周期现象。(板书:周期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一般策略是:先确定每组的数量、再计算出组数、最后看是什么物体或图形。现在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吗?(星期、春夏秋冬、红绿灯)
你能用& &&&&&&这三个图形设计出一个按周期规律排列的图形序列吗?在作业本上画一画。
三、全课小结。
回顾探索和发现周期规律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和收获?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32-33页例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难点:认识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
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板书:观察物体
二、学习例1。
1.观察投票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投票箱)我们一起来观察这个投票箱,你能指出投票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投票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完成练一练。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练一练第2题。
三、学习例2。
1.出示视图1:这张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看了这张图,你能把它摆出来吗?(学生分组操作)
分别从它的前面、侧面、上面观察,你分别看到的是怎样的形状?分别把它们画在方格纸上。相同吗?
交流:你发现了什么?(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2.完成试一试。
(1)学生独立完成。
(2)观察前面和右面看到的形状,你有什么发现吗?(前面和右面一样,同样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也可以得到相同形状)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六第1-3题。
五、作业:练习六第4题。
第2课时:观察物体(2)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认真组织拼摆,观察和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体会在同一位置看到相同的视图的不同摆法,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可能看到的视图,以提升学生对实物及视图进行转化的能力。
2.通过学习,使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借助想像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的不同视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出示例3视图。
提问:这幅图是由几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能摆出来吗?
二、学习新课。
1.出示学习提示:
(1)从前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从上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3)从右面观察你摆出来的物体,能看到几个小正方体?
2.连一连。
(1)学生在课本的34页上完成。
(2)完成练一练第1题。
3.摆一摆,画一画,比一比。
(1)学生按例3第2幅视图摆一摆,然后在课本上画一画。
(2)比一比:上面两个物体,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完全相同?从哪一面看到的图形不同?你有什么发现?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练习六第5题)
注意:学生可以横着摆,也可竖着摆。
2. 摆一摆,比一比。(练习六第6题)
学生摆完后提问:从哪些面看到的图形是相同的?
3. 按要求摆一摆。(练习六第7题)
学生同桌合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作业:补充习题。
第3课时:练习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37-39练习六部分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视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生尝试着画视图,进一步巩固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视图,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38页第12题)
我们已经学会了观察物体,说说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练习指导。
1.练习六第9题。
(1)小组合作,取出3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从同一个角度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练习六第11题。
(1)小组合作,取出4个小正方体,按要求摆一摆。
(2)汇报交流。说一说有几种不同的摆法。
(3)小结:同一角度上的多个小正方体不在同一平面上,得到的视图可能是相同的。
3.练习六第13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六第14题。
(1)小组合作,摆一摆。
(2)学生独立画一画,教师巡视指导。
5.练习六第15题。
(1)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教师注意指导:从前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从右面能看到几个正方体?是什么形状?
6.练习六第16题。
(1)学生独立审题,小组合作,摆一摆。
(2)讨论:你有不同的摆法吗?
7.练习六第1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三、拓展练习。
第39页“动手做”。
四、全课小结。
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单元&& 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
第一课时 分段数据统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学习新课:
1、每个星期一,大家都会穿校服,看上去整齐又漂亮。
想一想,在每次换校服之前都要做什么呢?(量身高)
随便请几个学生说出自己的身高。问:是不是要为你们每个同学都设计一个尺寸,做出50种规格的校服呢?
出示全班的身高记录单,请大家观察表中的数据,你觉得应该怎样安排比较的合适?
(分大号、中号、小号三种规格。身高120cm~129的穿小号,130~139的穿中号,140~149的穿大号。)
2、现在我们已经想到了要根据身高把服装分成3种型号,看了这张记录单,你清楚具体有几套大的?几套中的?几套小的?那下面该做什么?
(按各段统计,可以用打“√”的方法或是用画“正”字的方法来统计。)
更喜欢哪种统计方法呢?为什么?(用“正”字可以更清楚地看出结果)
根据记录单上的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注意不要遗漏不要重复。
写完之后与电脑的演示校对一下,如果有错,检查一下问题在哪里。
3、能不能就这样把画“正”字的记录表交上去呢?
指出:还要根据它完成统计表。
学生继续完成。与电脑校对。
想一想,那么多的班级,都制作了类似的统计表,而且每年都需要这样的统计,检查我们的这份表格,还缺了什么呢?
出示完整的表格,包括表名和日期。
4、服装厂的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
5、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分段整理的方法进行统计
二、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1、其实我们身边用分段的方法来整理的现象是很多的。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比如成绩:90多分的为A,70多、80多的为B,60多的为C,60以下的为D……
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出示)
看了这些数据,你觉得怎么分段比较的合适?
(50多的为A,40多的为B,30多的为C,20多的为D。)
根据上面的数据填写下面的统计表。交流校对
2、我们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美丽的家园,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流水。
演示: “你知道吗?”
了解空气污染指数的一些常识
3、现在你们想知道我国一些大城市的空气质量现状吗?(出示p.72第2题)
找一找,哪些城市的空气质量是“优”?画“正”字统计在表中。
那我们现在居住的城市空气质量到底如何呢?请大家找一找。(良)
把其他也是“良”的城市找出来,统计好
剩下的几个城市空气质量属于哪一段呢?继续填写。
根据“正”字整理情况,完成统计表。
看了这份统计你有什么想法么?
指名读一读表名,这个表名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其中的时间:2004年4月30日
指出:空气质量随时会随着一些交通、工业等情况发生变化,所以这份统计表还特意要说清楚统计的时间。
4、再来看一份我们比较熟悉的城市上海在2004年4月整个月中的空气质量情况
演示该题,先找到刚才提到的“4月30日 58”指出:4月30日这天,它的空气污染指数是58,空气质量良,是不是每天都这样呢?
(不是,有空气质量优的时候,也有轻度污染的时候。……)
根据这份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你能评价一下上海2004年4月份的空气情况吗?
你想到了什么?(我们要注意保护环境)
三、全课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用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进行统计。课后请大家多搜集一些可以用这种方法进行统计的素材,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
在刚才提到的空气特别好的城市中,我去过四个地方:北京、贵阳、桂林、海口
边说边出示自己在这几个地方游玩时拍的一些照片,让学生感受美。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44页27题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3、联系环境保护的一些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一、第二题
1.出示题目,弄清题意
2.学生完成分段统计
3.怎么计算合计人数呢?算加法
4.分析数据:哪一段的人数最多?前十名,你能估计她的成绩可能是多少吗?(只要估计)
二、第三题
1.分别画出横向统计图
2.注意标注数据
三、第四题
了解我国代表团在第24~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金牌的数量,完成统计图。
第24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韩国汉城 5枚 第2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西班牙巴塞罗那 16枚
第26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美国亚特兰大 16枚 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澳大利亚悉尼 28枚
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希腊雅典 32枚 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中国北京 51枚
第30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英国伦敦 38枚
四、第五六题
学生设计表格,在班内统计后,完成统计表
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分工合作。
数据记录准确,分析有道理
五、作业:完成思考题,补充习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第495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读图、画图等活动,认识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这样的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能读懂这样的统计图,会求平均数,根据图里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和说明,并进行交流
2、使学生经历观察统计图、用条形表示统计数据,并进行简单分析的过程,体验描述数据的不同方式,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提高统计的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感受条形统计替可以说明生产、生活中一些数据之间的关系,体会从报刊或查阅资料中获得信息或数据,体会统计有说明问题、对问题有简单预测的作用,产生对统计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1格表示多个单位)
教学准备:光盘,事先调查好4大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以前认识过条形统计图,谁来简单的描述一下条形统计图有几部分组成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选用的话题是关于上海申办世界博览会的。
先请大家来看一些关于这方面的常识。
学生轻声阅读“你知道吗?”
读完后,交流,主要要明白:
(1)有89个成员国
(2)确定的方式有2个。一是超过半票的直接当选;二是没有超过半票的时候,最少的会被淘汰
追问:89个成员国超过半票是多少票?
5个国家一起竞争,需要多少次的淘汰?
二、学习例题:
1、演示: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成员国的代表投票决定2010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城市。在第一轮投票中,五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如下图。(图略)
问: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
(比如具体的5个城市以及相应的得票情况等。)
这些数据使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评选规则,没有出现超过半数的情况,虽然说上海的票数是最多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波兰将淘汰了……)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甚至可以问:89个成员国都投票了么?你可以怎么知道?
引导学生把图里的5个数据加起来,得到84票。问“84票”说明了什么问题?)
质疑:这张条形统计图与我们前面认识的有什么不同呢?
注意观察纵轴上的数据,指名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我们在制作这统计图的时候,可以把1格表示成多个单位,比如说这里的1格就表示5票
当不正好是5票的时候,比如说是2票,就需要根据经验去选择合适的高度。
2、预测一下,波兰被淘汰之后,接下来哪个城市也可能被淘汰?
读试一试,看一下,自己的预测正确吗?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注意规范学生画条形时的步骤:(1)确定高度,并标上数据;(2)画框,连成一个条形;(3)画阴影
学生继续完成,并交流检查。
说说从统计图里你知道些什么?
最后提醒:完整的统计图还要有图名(已有),制作时间等,所以要填上时间:2002年12月
三、完成想想做做
1、(1)说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2)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问:如果我再提一个问题“江苏电视塔和中央电视塔一共高多少米?”合适吗?为什么?
那谁能继续提比较合适的问题?
2、根据下面的统计图回答问题
注意:(1)条形边成了圆柱体;(2)单位:万吨
(1)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
(2)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我国体育代表团在第24~28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获得的金牌数如下表(略)
说说第28届是在哪一年举办的呢?27届呢?
指出:奥运会每4年一届,正好和闰年是一样的,这几届都是在闰年举办的。
你能根据表中的数据把条形统计图绘制完整吗?
要提醒学生注意: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区别
画完统计图后问:你看了这张统计图,你有什么想法么?
4、查资料,了解我国的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河流的长度,再把统计图绘制完整。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淮河1000千米
注意这份统计图和前面讲的有不同:条形是横向的,可以更直观地显示这几条河流的长短。
教学反思: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应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怎么求出平均数
(先求和,在求平均)
1.练习八第3题
1.平均身高160厘米,李强的身高可能是155厘米吗?
2.学校篮球队中,可能有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
2.练习八第4题
指名板演。平均每天卖出苹果核橘子各多少箱?
哪几天卖出的苹果箱数超过平均数?卖出的橘子呢?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多多少?少多少?一样多?)
3.练习八第5题
判断,注意平均数的含义
估计平均数,只要在最多与最少之间即可
5.第7、8、9题,学生独立完成
然后校对,订正。在求平均数的过程中要细心。
完成第10题,补充习题中的练习
教学反思:
运动与身体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巩固有关平均数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实验讨论”阶段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生活现象,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学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教师:秒表
学生:答题纸、文具等
教学过程: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
教师:同学们,生命在于运动,上个星期学校举行了运动会,我们班的同学表现得非常不错。
提问:适量的运动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健康。你知道在运动后,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吗?
教师:这些变化需要一些具体的数据来说明,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运动与身体变化”
点名读教学目标
三、动手操作,活动讨论
研究运动时间的长短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刚才我们知道了,运动之后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证实是否会有变化。
第一步:伸出你的右手中间三个手指,放在左手手腕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脉搏在跳动。老师喊开始的时候,你们数一数脉搏跳动了多少次,在测量的过程中,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准确的测出脉搏跳动次数。
第二步:全体起立,老师喊开始的时候,原地跑30秒,休息几分钟后,再开始原地跑60秒。
第三步: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布置活动要求:了解原地跑步30秒和60秒前后脉搏跳动次数的变化情况。
四人一组完成实验表格
教师:测量脉搏时方法要正确,第一次原地跑步后要休息几分钟,等脉搏恢复正常后再开始第二次原地跑步
提问:运动后脉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两次的变化相同吗?为什么?
研究运动方式的不同对身体状况的影响
用同样的1分钟时间进行不同的运动,记录脉搏的变化情况
选两名同学进行测试,其余学生记录活动数据
教师:接下来,我们继续做个小测试,请两位同学上台,老师喊开始,你们在原地坐上下蹲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休息几分钟后,再跳绳60秒,测脉搏一分钟跳动次数。
提问:通过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这一组实验,我们发现运动时间的长短和运动方式的不同都会引起脉搏的变化,变化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同学们课后可以向体育老师了解在体育课上我们每分钟脉搏的跳动次数达到多少最合适。
教学“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
教师向学生介绍“脉搏的跳动”
练一练,巩固本章所学知识
六、结束本课
教学反思:
第五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一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第5657页的例题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苏科技大学人事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