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中四大名校上名校是徒劳的吗?

一位常春藤名校美女高材生运动员为何选择结束生命?
麦蒂森.霍兰(Madison Holleran)是一位女子足球运动员和田径明星,她以4.1的高中GPA考入常青藤名校之一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因为成绩好、体育好、性格也好,麦蒂森在高中非常受欢迎,朋友也很多。19岁,一个拥有完美人生的女孩,美国常春藤名校优等生、田径校队、漂亮又受人喜爱,不管做什么都名列前茅。可是,就在她的大好前程正要展开时,她却选择走上绝路,造成了一场震撼全美的自杀悲剧。
如果你想要的只是幸福,这一点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想要比其他人更幸福,因为我们总是以为别人比实际上还要幸福。——孟德斯鸠2013年8月,Madison进入宾大就读。8月25日,她在Twitter上说:“宾大可能是这世界上最适合我的地方了!” 然而,2013年12月底,麦蒂森开始抑郁,在宾大的健康中心寻求心理帮助。日,她从学校的一个停车场顶层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年仅19岁。她留下了一张纸条,和一包给家人准备好的礼物,包括给祖父祖母的饼干,给父亲的巧克力,给母亲的项链。麦蒂森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她说自己学业上吃力,这种压力让她痛不欲生,但她第一学期获得了3.5的GPA,对于满分为4的GPA系统来说,3.5已经很好了。她从高中保留下来对自己的高期望让她不能接受自己GPA 3.5的事实。日晚上,麦蒂森的朋友艾玛刚回到波士顿学院准备迎接第二学期的到来,萝伦在艾伦岱尔的家中使用平板电脑,当她看见麦蒂(麦蒂森的昵称)上传的最新照片时,整个人愣住了。萝伦盯着照片看了一阵子,静静感受整个影像所流露出的氛围。麦蒂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一分钟后,萝伦回到那张照片上,感觉还是一样——诡异怪诞。看这着张照片,感觉好像麦蒂想要缅怀一个她从没到过的时空。倘若真是这样,她又该如何压抑住自己的这份渴望? 这样的情况并非第一次了,其他人(家长)对麦蒂上传的照片也曾经有过类似的感觉,她上传的一些信息比其他同龄孩子更显得令人费解,有很多励志语言,也有不同的宗教观点。这些信息显示出麦蒂想要表达些什么,但却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不知道自己想要说的是什么。这些信息流露出来的,是一种渴望,一种无处宣泄的能量,仿佛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却不知道去何处找寻。身为年轻人,我们不断地想要标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找出自己的定位,直到发现一个比之前更正确的方向或位置为止,然而我们却很少承认或意识到自己正在做这件事。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常常只相信表面上看见的,认为每个人一定就像他们上传的照片那样,即使我们自己上传的照片几乎没一张是真正的自己。我们把时间花在社交媒体上,认为这是个能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独特形象的大好机会。我们非常在乎自己上传的照片和打出的那一排文字,因为那会反映出自己的形象,以及自己想要塑造出来的样貌。如果你知道这是自己上传的最后一张照片,那么你是否会突然顿悟这是一场徒劳无功的追求,整件事情不过是个假象,不过是真实世界的扭曲形象呢? 1月17日晚上,麦蒂在费城市区的公园广场拍了一系列的照片——她站在公园主要步道的干枯草皮上,人们冬季相互依偎的长椅后面,用iPhone手机拍了好几张。麦蒂拍的第一张照片有点失焦,整张照片感觉有点阴郁。第二张照片非常接近实际的景象,画面上还有一对老夫妇,老太太穿着一件红色大衣,老先生戴一顶帽子、穿绿色外套。因为移动的关系,两个人都有点模糊。等麦蒂拍第三张照片时,那对老夫妇已经离开。 麦蒂选了最后一张照片开始编辑,先调颜色对比,让原本暗棕色的长椅变成亮红色,接着把小小的灯光调成灯火通明的景象,在前景映照下的夜色也从平凡无奇变成了壮观的城市街景,仿佛海市蜃楼般浮现、熠熠闪耀。每件事都被调整过,无论是我们看到的或是希望别人看到的,包括麦蒂做的每一件事,就像是在艾玛家和好朋友在一起坐在咨询师面前谈话。但至少在这两个场合中,麦蒂没办法轻易地躲在屏幕后面,或是轻松地以一个表情符号带过。
表情符号是全世界共通的电子语言,然而它的肤浅却令人惊恐,这些表情符号根本缺乏感情。麦蒂几乎一天24小时不断地与好几十个家人和朋友保持连线,表面上好像有很多好友,但其实真正深交的少之又少。而她发送了成千上百个信息给这些人,也累积了好几千则对话,他们却几乎没有发现任何明显的问题。 麦蒂在1月回到宾州大学之前,曾询问父母是否可以拿走她小时候手拿网球拍的一张照片,她还问家里是否有胶带,但后来没拿。而最后,在1月17日离开宿舍之前的某个时间点,麦蒂打开电脑,把所有的网络资料全部删除,她正为从内心深处浮现的那个选择做准备。那天早上离开宿舍之前,她还把床铺好,此前她是从来不铺床的;她还把属于她这一边的房间整理得干干净净,然后草草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我试了一遍一遍又一遍。抱歉,我爱你??????真的很抱歉???对不起???对不起???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 麦蒂在手上提的为家人买的礼物购物袋里放了第二张纸条。她打开停车场通往楼梯的那扇门,爬上9楼高的顶楼,因为底下还有空位,所以顶楼只停了一、两部车。 麦蒂把那张小时候手上拿着网球拍的照片夹在《最后的目击者》(Reconstructing Amelia)书里,这本书描述一位悲痛的单亲妈妈搜寻各种线索,想要拼凑出在贵族高中就学的女儿为什么会在学校跳楼自杀的原因。这本书和《控制》(Gone Girl)一样充满悬疑的情节,两本书的结局都令人感到意外。在《最后的目击者》这本书的最后,读者们才发现艾蜜莉亚没有跳楼,而是被推下去的。在这本书里,没有一件事像表面看起来的那样。 这本书为什么会被放在停车场的顶楼,一直是麦蒂的家人和朋友疑惑的地方(麦蒂的父母尚未读过这本书,只是读了简介)。难道麦蒂想要家人梳理她的过去,拼凑出一个和过去不同的她,好让他们理解自己为何会往下跳?虽然这本书的结局并不符合麦蒂的故事,但是其他地方又十分吻合——麦蒂的天主教圣名就叫艾蜜莉亚,所以她才故意忽略最后与事实不符的结局吗?或者她有意透漏自己也觉得被往下推? 也许麦蒂只是想要表达她在艾蜜莉亚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在艾蜜莉亚完美呈现的生活与外表下,没有人看出或了解她内心真正的想法。就像麦蒂担心自己的焦虑与挣扎永远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因为一个拥有了美貌,看起来俨然就是人生赢家的女孩,怎么会不快乐呢?这句话当然不合逻辑,就好像我们认为只要一部电脑的屏幕毫发无伤,它的硬盘就不可能损坏一样。麦蒂的家人直到今天还活在痛苦中,“这一切来得很快,从麦蒂开始有些心情不正常,到1月选择自杀只有2-3周,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征兆。”父亲Jim说。但是麦蒂的父母向媒体公开了她生前留下的纸条,希望通过此事来挽救其他有自杀倾向的年轻人生命。他们用女儿的名字开设了一个基金,并投身于宣传抑郁症的防治。他们走访各个学校,去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人们把自己开心的照片放到各种社交网站上,但她们从不会把自己哭的一面展现出来。家长要深入地去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才能防患于未然。” Jim总结道。参考书籍《麦蒂为何而跑:一个典型青少年的私密挣扎与死亡悲剧》,凯特?费根(Kate Fagan)著。【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陪你跑”】
Sina.cn(京ICP0000007) &法硕注定是一场徒劳的挣扎?|界面新闻 · JMedia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龙应台在书中说过:&卒子过河就没有回头路,一个决定牵动另一个决定,一个偶然注定了另一个偶然,一条路势必走向下一条路,回不了头。&
但是人注定不是卒子,很多时候,我们有选择。
于是,有的人为了更好的学校与更好的平台、有的人为了改变自己现在的专业,人们怀揣着各种各样不同的梦想与目标,选择了法硕。
// 二八定律,在哪里都一样 //
作为非北上广地区普通一本的学校的毕业生,考上清华法硕的L师兄是我们整个专业的名人。谈起自己未来的工作预期,师兄笑着说:&没什么具体计划,顺其自然吧。&
我非常清晰的记得,研究生开学那天,他给我打电话,谈起有个已经工作的清华学长对他们的憧憬持谨慎态度的时候,眼里的不屑和不以为然。
像师兄自己说过的那样,他真的开始了自己&顺其自然的发展&:研一同学们都准备复习司考,他也复习司考;同学们去找实习,他也随便去了一家律所实习,同时还满怀期待的准备迎接秋招的丰收。
秋招开始时,信心满满的师兄发邮件一口气投了200多封简历,但是时间从10月一晃到11月末,师兄的简历还是石沉大海。师兄终于慌了,要求也是一降再降:年薪从20W+降到年薪10W+;工作地点从北上广降到省会城市.......
失落中的师兄发现了工作中的&二八定律&:80%好的工作机会,只欢迎20%的优秀学生。而这20%的同学,都出奇的一致:名校保送生、实习经历丰富、对自己的求职路径早有规划。
直到那一刻,师兄才明白:&我以为我上高中、大学每天耽误的那些时间、混的日子不会影响自己的发展,我以为我已经用TOP2的学历洗白了自己,其实,都是只是幻想。&
如果大学不够努力,想拿法硕来洗白自己,那么法硕注定会变为一场徒劳的挣扎。
// 法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
每年九月,人大的藏书馆这个&考研圣地&就会迎来新一批备战考研的同学。而在这浩浩荡荡的考研大军中,几乎有一半同学在备考法律,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为一个目标而来:北大法硕研究生。
那个靠窗坐的信息学院女生也是其中一个,问她为什么考北大法硕?她笑着说:&选择法硕,也是希望再给自己一个更好选择的机会,我愿意去争取另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每次见到她,她都在没有暖气的消防通道里站着背诵着手中那本已经被密密麻麻笔记装点的紫色法硕教材,一站就是一晚上。当她从通道推门回到教室的时候,我总能看到她冻得通红的脸颊。
老天果然不会亏待那些努力的人,她以395+的成绩稳进复试。出分那天我们相约一起吃饭,谈起接下来打算做什么?
她说:&我已经过了司考,但是由于暑假去律所实习的机会不大,所以这个暑假有三个打算:第一,备考CPA,今年过4-6门,保守4门,冲刺6门;第二,学习法律英语,以后去律所天天都要用到,所以要提前学习;第三,把日语继续学下去。研一寒假先去二线大所实习,争取研一暑假的红圈所实习机会。&
&我未来的首要目标是希望毕业后能进红圈所或外所的知识产权方向,把自己的本科知识利用好;如果没有合适的机会,就利用小语种优势去外所或外企,或者用CPA去证券公司。&
我才知道,这个放弃了保本专业研究生机会的姑娘,在2月来到藏书馆就一直复习司考,9个月的准备换来的是400+的高分,这样拼命的挤时间,只是因为她清楚的知道,只有赶在别人前面,才有更多的机会去实习,更多的尝试后,才能更明确的争取自己想要的。
五月的藏书馆处于一年中的&淡季&,当毕业生都在讨论毕业旅行或者暑期游玩计划的时候,我又在藏书馆看到了她熟悉的身影,这次她在认真的准备CPA。
我看着这个女孩,仿佛看到了她三年后的样子。自信、沉着、永远对未来充满信心,永远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么。
// 红圈所不是等来的,而是追来的 //
法硕快毕业时,各顶级律所来学校招人,因为岗位稀缺,连宣讲会都只有几个指标。一个GPA是班级倒数的学长,当大家都去听各个律所宣讲会时,深知自己没有多少机会的他,还是每次宣讲会都穿戴整齐的去参加。不同的是,他并不是坐在会场中,而是全程都守在宣讲会后台的休息室门外。
等到宣讲会结束时,他直接走到来宣讲的合伙人面前,来了一个霸王面:&请您给我3分钟时间,如果三分钟时间内您没有记住我,那么抱歉打扰您,您可以选择离开;如果三分钟到了您记住了我,很感谢您,请您听我说完....."
这样一次一次的尝试换来的是一份六个月的香港律所实习机会。后来,学长靠这份实习与实习中出色的表现,回到北京去了一家红圈所。
我还记得他返校时跟我们说的那句话:&别人再优秀,你都无法照搬,重要的是思考如何发挥自己的长处,让自己的优秀更有价值。红圈所不是等来的,而是追来的。只有不断追求,才不会丧失选择的权力。&
// 别让法硕承载太多东西 //
记得入学时一位教授曾说过:&法硕只能锦上添花,不能改头换面。& 我深以为然。
曾经以为法硕是一切,以为只要所有证都拿到手中就有资格证明自己,以为只要花费足够的时间与经历,工作就是水到渠成,但事实没有这么简单。
理想的工作不是仅仅靠几个月的努力就能找到的,你可以凭借半年的突击考上名校法硕研究生,但是你无法凭借半年的突击找到好工作。
法硕或许会给你想要的平台,给你进入社会缓冲的时间;但拥有平台不等于机会均给平台上的每一个人,缓冲的,也只是你看清和别人差距的时间。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考上法硕只是个开始,别让法硕承载太多东西。
(文中故事皆由现实故事改编,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文中所持观点与职问无关)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评论 相关文章界面JMedia联盟成员推荐阅读一位新浪网友根据自己的市场体验发表言论说:“市场常常是变化莫测的,想把握住市场的变化那是徒劳的。”以下对这一观点分析正确的是 ①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 ②属于不可知论&③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 ④是形而上学观点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提示:下载试题将会占用您每日试题的下载次数,建议加入到试题篮统一下载(普通个人用户:3次/天)【知识点】&&&& 类题推荐百舸争流的思想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2018年世界睡眠日中国的主题是:规律作息,健康睡眠。科学实验证明:熬夜会打破人体内精妙的时钟,疾病匍匐而来;熬夜将造成大脑开始吞噬自己;调节节律的关键基因失效后,会促使肿瘤发生。有关睡眠的科学实验进一步佐证了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直接现实性&②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根本目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浙江大学胡海岚团队通过科学实验研究发现,在大脑中主导负面情绪的“外侧缰核”的特殊放电方式——簇状放电,会引发抑郁症,并找到了可能更适合作为药物靶点的“抑郁分子”,这为研发出更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奠定了基础。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①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②任何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③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④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中国射电望远镜(FAST)首次发现脉冲星——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已经通过国际认证。这得益于卓有成效的早期科学规划和人才、技术储备,初步展示了FAST自主创新的科学能力,开启了中国射电波段大科学装置系统产生原创发现的激越时代。这一事例体现的哲学道理是①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②世界是可知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③实践的成功离不开一定的主客观条件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试题点评评分:0评论:暂时无评论暂时无评论末页使用过本题的试卷同步试卷相关知识点组卷网 版权所有母亲拆散我和男友逼我复读,考上名牌大学却遭致命打击|母亲|张涛|大学_新浪网
母亲拆散我和男友逼我复读,考上名牌大学却遭致命打击
母亲拆散我和男友逼我复读,考上名牌大学却遭致命打击
1门前老树枯枝丫,石凳上的我,看似如潮似水的思念,其实是如此地苍白无力。那一天,我一个人回到了老家。虽然我曾经不喜欢这个穷山僻壤的小山沟,因为除了穷苦之外,它没有任何的人情味。可这一刻,我眷恋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想念着在这片土地上,那个最疼爱我的人。我打小生活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自幼没有父亲。母亲是典型的纯女户,连生了三个女儿。我刚一出世,父亲就因病撒手人寰。为此,母亲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将我们拉扯大。插秧浇田,养猪种菜,带我们三个,没有一个人帮她。奶奶因为嫌弃她生不到儿子,从没理过她。她一个人,不到一米五的身高,那些年在我们的眼里却高大如山。做完所有的农活,而除了身体上的疲惫之外,更多的是心灵的疲惫。因为没有老公,没有儿子,家里的农田和宅地一点一点被邻居侵吞着。而她,终究诉苦无门。其实,她曾有过反抗,但那一次之后,她深知,所有的反抗都是徒劳。其实从我有记忆开始,便目睹了母亲的绝望。那一天,我从河边玩耍回来,村支书正提着裤子,像做贼一样,从家里的院子跑开。床上,母亲衣冠不整。凌乱的头发下,苍白的面孔挂满了泪痕。不知情的我天真地走过去,问道:“妈,你怎么哭了?头发也没梳乱糟糟的。”“妈没事,等你们三个长大了就好了。都要读书,读书有出息了才能走出了这个小山沟,就不会被欺负了。”母亲说完,一把将我紧紧抱住。她的眼泪不停地顺着我的头发滴落到我的脸庞,如此滚烫。那时,我并不明白她的意思,更不懂当时她所面临的“欺负”是多么屈辱,因为她从不在我们面前真正抱怨。而我只当她这一切是在矫情。然而,她的每一句话都是认真的。对于我们的教育,她从未放松过。如若没有她狠心相逼,我想也许今天的我们,或者这生生世世,依旧会待在这小山村里,有着做不完的农活、受不完的屈辱。2尤记得我到镇上读初一的那年冬天,寒露逼人。因为从村里到镇上,每天来回差不多要走十里的山路,鞋子磨破了,因此被小伙伴们笑话。为此,我充满了羞愧,不愿意再上学,也不敢回家。于是,我跑到后山村的阿姆家躲了起来。然而,还是被母亲给找到了。她立马跑到阿姆家,把我从那拽出来,将我拉回家,手里拿着一根粗棍子,边走边打。“叫你不去上学!你不去上学,这辈子就别想走出这座大山。你说你为什么不去上学?”她边拉边质问我。“鞋子破了,同学们都在笑话我。”我边哭边解释。“鞋子破了,可以再缝再补。错过了读书,就再也补不回来了!”她边打边训导我。“她们说我没有爸爸,我打小是个野孩子!”我狡辩道。“你打小没爸,让别人说几句又怎么了?什么野孩子,别人说什么你就信啊,这点分辨和忍耐都没有!”看到我哭了,她哭得更厉害。那一刻,她的眼泪如决堤的潮水,喷涌而出。随后,我们紧紧依偎在一起,为各自心知肚明的委屈。“忍忍,忍忍就过去了。他们说什么你都不要听。妈这就回去给你做鞋子,好吗?”那一天,回到家之后,她马上拿出尺子,丈量我的脚板。看到我的脚板因为鞋子不好,光着脚丫走路,好几处都磨破了皮,她心疼地责备自己。“都怪妈不好,你爸走得早。妈没本事,给不了你们想要的生活,只能靠你们自己努力了。”说完,眼泪又不经意间在眼眶里打转。我坐在矮凳上,目不转睛地盯着她,发现她的额头上早已爬上了深深的皱纹,鬓角的青丝也若隐若现。我想,这些年,她为我们姐妹三个操劳了太多,也苍老许多。是啊,我们在一天天地长大,而她在一天天地老去。3从那以后,初中到高中,我就没敢再逃过学。而我想,若非她对我们姐妹三个的严厉,也不会有今天的我们。诚然,过去是艰辛的,但未来是光明的。后来,我们终究靠母亲的支持,靠自己的努力,通过考学走出了大山。有了工作,又生儿育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一切看似很完美,却又处处充满了缺陷。高三那一年,母亲身体每况愈下,她害怕影响我考学,一直将她所遭受的病痛向我隐瞒。而那时,在城里读重点高中的我,正是情窦初开的时候。城里的车水马龙和物欲横流以及爱情的甜蜜曾让我一度迷失了自己。那时,我谈了一个男朋友,他如同我一样,也是贫寒学子。我们的相遇、相识、相知、相恋再简单不过。同一个乡镇的我们两人是隔壁班同学,又经常在放假回去的时候同坐一辆班车,如此一来二去的,彼此就都生出了许多情愫,抬头低眸间的水光潋滟里,也多了几分欲说还休。那时,一个贫寒学子对心仪的女子示爱的方式就是不断地为对方付出和努力。对于未来,我们如同停在窗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可不知路在哪里。只知道那一段感情是人生中最单纯、最真挚的,彼此爱慕,彼此珍惜。那一年,因为光顾着恋爱,我们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本想复读的我,在男朋友的劝说之下和他一起去了广州“镀金”。而这一切,我瞒过了母亲。刚去广州,因为文化程度不高,技术活我做不来,也只能做点简单的苦力活。比如服务员、收银员……男友跟着亲戚在工地里跑业务,而他怕我太累,且工地里的工作常年风吹日晒的,也不适合女生做,于是他找到了他当时在电子厂里的表姐。于是,在他表姐的介绍之下,我进了一家电子厂工作。厂里是做空调配件的,操作也都是流水线,虽然都是精密的技术活,但都是在机器的操作之下。只要熟悉操作原理和操作流程就可以。如此,没有技术操作经验的我从零学起,从零做起。而由于我的谦虚好学,很快掌握了机器操作的要领。那些时光,生活就像这些机器操作的流水作业一样,枯燥乏味。而我,也曾以为,我会在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中过完此生。那时,我唯一的安慰就是男友对自己的好。张涛和母亲相依为命多年了,而他怎么也想不到,当自己辛苦多年考上名牌大学的时候,母亲却要把自己推给他人……从小张涛就是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告诉张涛,说他刚出生时父亲就出车祸去世了,所以张涛脑海里从没有过父亲的印象。张涛的脑海里的记忆是从小学开始的,他现在仍然记得,母亲每天都起早贪黑的干活挣钱,而张涛也经常看到母亲捶她那酸痛的腰,而且半夜也能听到母亲痛哭的呻吟。张涛知道,母亲这是太累了。所以小的时候张涛就很懂事了,他经常帮助母亲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而且读书也特别的认真,不用母亲操半点心。日子就这样一点一滴过去,张涛长到了十八岁,这些年通过自己的努力也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可是大学学费昂贵,张涛怕母亲太辛苦,所以和母亲说打算辍学,然后出去打工挣钱。母亲当然不同意,所以儿子一说出这个话,母亲就大骂着儿子,还说不管怎样,张涛的学业是不能耽误的。之后母亲就更加卖力干活挣钱了,可是母亲毕竟年龄大了,做起事来还是有些力不从心。不管母亲怎样努力,她都没办法挣足够多的钱。无奈之下,母亲偷偷干着一件事情。有一天,母亲和儿子张涛正在院子里吃着饭的时候,突然门外停了一辆豪车,然后从里面下来一个打扮时髦的女人,女人径直走进了张涛家里。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寒门学子即便进得去清华等名校,也抹不去家庭烙印
本文整理自:7080家长(jiazhang7080,陈琳)
中国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兴许是一样的,平安健康地成长,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一个好大学,父母与孩子都坚信着一句话“读书能改变命运”。
出身寒门的学子,拼全力考上一所名校,是的,那会给家族、学校与所在村乡镇带来极大的名誉,然而即便挤进了类似清华、北大等名校,这些寒门学子身上依然抹不去家庭的痕迹。
《中国青年报》在2015年的一篇报道中,曾引述过一位清华大学学生在知乎中,“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吗?”这个问题下的答案,里面描述了清华大学本科生的典型形象:
出身城市、
父母是公务员和教师、
每年与父母起码外出旅行一次,
甚至高中就有出国游学的经历。
答案中还提到,清华老师专门做过调查,发现这样的现象:
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呈现“倒金字塔型”。
也就是说,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
这个结论,应该也是符合我们大多数人的想象的。
相比之下,农村学子上名校,在今天的社会经济状况下,似乎已经是越来越难的一件事。
时下网络上的很多书籍和文章,也在讨论同样的问题,还有研究得到过如下的结论:
中产及以上的家庭,因为父母有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以及较为丰富的物质条件,对于孩子的教育投入就更加有方向、有力度,也比较容易将孩子送入好的大学。
而城市中的贫困家庭,以及很多农村家庭,因为父母自身的水平局限性,和家中资源的匮乏,无法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帮助。如果孩子想考上好大学,需要自己付出更艰辛的努力,考入名校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要想进入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仅仅努力学习是不够的。孩子的成绩里面,还要加上家庭的一部分,即:
父母自身的教育水平、眼界阅历、
对时局的把控力度,
以及物质条件、软性资源、
教育参与度、
对孩子投入的时间精力等等。
而这些,显然是对于中产阶级及以上的家庭更为有利。
所以,现在对于“寒门再难出贵子”和“阶层固化”的讨论愈演愈烈,人们似乎也更加肯定,寒门学子越来越难以与城市中产家庭的同辈抗衡。
但我想说,这并非就意味着寒门学子就再也无法成为名校的一员。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大学为了促进学生的社会阶层多元化,也为了增加社会阶层流动性,会有意识地提高农村学生的比例。
比如,北大会在其“筑梦计划”、“博雅计划”、自主招生等录取中,对农村考生进行政策倾斜,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助学金和部分生活学习用品。2015年,北大的农村学生比例是19.14%,已经实现逐年连续增长。
2016年,北大、清华、人大等9所在京重点大学,继续针对农村学生的专项计划。考生可得到清华大学最高降分60分的录取资格,而获取北大入选资格的考生,可获得的最高优惠条件,是录取分数线降至当地一本线。
另一方面,尽管家庭资源较少,父母文化水平不高,但每一年高考后的录取情况表明,仍有寒门子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获得优异成绩,博得名校青睐。
一、学习成绩有差距,但通过努力可以拉平
光明网在2015年做过一期关于“农村学子在北大”的报道,提到农村学子进入名校以后,会凸显出两个短板:
一个是英语水平
和城市学生差距较大,
另一个是研究性学习上表现欠佳。
长期以来应试英语的教育,会让农村学生对于实用英语的掌握比较欠缺。而如果在高中又缺乏综合性研究的训练,他们刚进入北大的时候,就会有明显的不适应,在表述和表达能力上都会与城市同学显著差距。
但这些学习成绩上的差距,都可以通过努力来逐渐拉平。因为农村学生特别勤奋,能吃苦,好奇心强、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也比较强,他们的成绩都会因为自身努力而慢慢上升,缩小与城市学生的差距。
如此一来,成绩优秀的贫困学生进入名校的基本费用,可以通过学校的相关政策得到解决。而且成绩也可通过自身努力来提高,似乎就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成为名校的一员了。
但正如他们中大部分人的成长历程一样,这些孩子进入名牌大学以后的生活,也往往会比从小衣食无忧的同龄人艰难一些。
事实上,他们的一路成长,都在感受与同龄人的巨大差距中度过。对现实的无奈,和无法抹去的自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被家境小康的学生占绝大比例的名校录取,对他们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的一件事。
二、虽然进入名校,阶层烙印也很难真正除去
寒门学子的喜与忧,以及他们与城市同学的差别,从进校之初就开始凸显了。而这些差别,都逃不开四个字——“阶层烙印”。
我们看一个孩子的故事就知道了。
他叫做小A,从中国某国家级贫困县考到了清华大学,这还是受益于2012年国家出的一项“专项计划,即为了增加贫困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2012年起,以本科一批高校为主,每年专门安排一万名招生名额给特困地区。这个“专项计划”,自2012年实施至今,就使18.3万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进入了重点大学。
2012年,复读了一年的小A碰巧赶上了“专项计划”的出台,以低于清华大学在该省分数线30分的成绩,被清华录取。那一年,还有30名同样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学生,和小A一起来到了清华。
小A是他们家乡第一个考上清华的孩子,尽管全村人都很穷,但都杀鸡宰羊予以庆贺。小A出发去北京前,大家还纷纷拿出不多的钱塞给他。
这都让小A感到,这份荣耀,既是沉甸甸希望,也有摆不脱的压力。
除了给予一定的助学金,学校还为了让小A这样的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为他们安排了“双导师”制,以及与著名校友“结对子”等,为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扰。
尽管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但小A还是从踏入校门的那一天,就感受到了自己的格格不入。
在他心里,考上清华的荣耀感,就此结束在清华校门前。
1)学习:第一堂课就听不懂
刚刚住进宿舍,小A就和三个室友做了自我介绍,他们当中有两个是保送上的清华,一个是某省的第二名。三人都来自城市家庭,且父母都有大学学历。
而小A的父母,都是小学学历,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20亩玉米地。父母从未在学习上辅导过他,更别说培养过他什么才艺,或带他去别的地方看看。
他的求学经历坎坷而艰辛,小学在村里唯一一个混龄班完成。进入县城中学以后,因为基础太差,普通话都不会说,这让他感到羞愧又自卑。于是他闷头学习,咬牙坚持,最后终于在复读一年后考入了清华。
他就像所有初来大城市的孩子一样,刚来北京时满脸掩饰不住的兴奋和向往。这个大城市会接纳他吗?
可是兴奋劲还没过去,在清华的第一堂专业课就把他打入了低谷。因为他完全听不懂,可是其他同学们似乎都能接受。有些小A根本没学过的基础知识,教授都假设大家已经学过,直接跳过去讲更深的内容了。
小A觉得,听不懂是自己智商不足。所以更加勤奋,都快把书翻烂了,做一次作业需要十几个小时,而别人好像几个小时就做完了。
他也不敢去找老师请教问题,害怕老师说他笨,只能自己吃力地啃书。可尽管这样,还是赶不上别人的进度。
其实,在学校不敢寻求帮助,通常是小A这样的学生几乎都有的问题。
他们从小就深知,在学习上父母无法帮助自己,要想改变世代贫困的命运,就必须靠自己。
而进入高手云集的名校,他们的内心本来就是有忐忑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归因于自己的水平差、智商低,而非城乡间客观存在的教育水平差距,所以鲜有敢于去寻求帮助的人。
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小A的成绩也不出意外地都在80分以下。而同宿舍的同学,都在90分以上。
当然,他身旁也有对成绩不满意的城市同学。这些同学不会像小A那样怯生生地自责,他们会直接去找教授,和教授对质分数是不是给低了。这让一向不敢违抗师命的小A,一下子惊呆了。
因为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父母从来都教育他服从老师,老师说的就是对的,有了质疑也不允许找老师争论。所以有时即使对分数有疑问,他也不敢去找老师澄清。
“怯于与权威对质”,其实也是在名校的贫困学生有的“通病”。
有研究表明:
中产阶级父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学会与成年人平等对话,遇到问题也允许孩子质疑权威。
所以中产家庭的孩子,往往也会在模仿父母和直接训练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在有疑问时会大胆质询。
此外,还学会了如何使各种规章制度有利于自己,并为自己服务,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社交技能和文化资本,为日后顺利行走于社会打下基础。甚至从小学开始,这些孩子就俨然开始代表自己的利益,为自己取得优势。
而工人阶级以及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育服从权威,不被允许质疑权力。面对权威时,发展出一种“局促感”,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被动而怯懦地接受权威。
在面对公共机构时,他们通常无法让各种规则为自己服务,也就无法获得成年后可利用的文化资本,因此也容易形成对权威怯懦的立场。
所以小A会讶异于同学竟然会质疑老师给的分数,而自己是断然不敢找老师对质分数的。
考试后,小A更自卑了,甚至感到自己没有资格待在清华。
就像一个游客,感受不到一丝归属感。
他在日记里写:
“清华不像是我应该待的地方”。
不过,小A的成长经历,就是在不断的落后中奋起直追的,所以这次他依然没有就此放弃努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他的成绩开始慢慢上升,从班里的中下游进步到了中上游。
成绩问题似乎解决了,可接踵而至的苦恼,还是不断围绕着小A。
2)知识面窄,深受城市文化冲击
渐渐地,小A发现,有的东西,是无论如何努力学习,都无法在短期内赶上城市里的其他同学的。
初来大城市,小A就像来到了全新的世界,大城市的方方面面都要学着去了解和适应,可他依然觉得举手投足间都透着不自在。
同学们的闲聊他总是插不上嘴,因为好多名词他都是头一回听说,更别说那些外国的明星和球队。小A高中住校,在校只顾闷头学习,假期回家也只能干农活,家中没有电脑网络,城市的同龄人的娱乐生活,他几乎一点也没有体验过。
除了娱乐谈资,很多文化、科技方面的知识,他也很少有了解。
大城市的同学们谈起国外政治来头头是道,受益于从小经常和父母在国内外旅行的经历,他们很是见多识广。读过的课外书更是五花八门,上课回答问题能够旁征博引,与老师侃侃而谈,知识面非常丰富。
他们还能轻松地与外国人对话,英语流利自如。还有同学的高中就开了关于领导力、团队合作的课程,他们完成起小组活动来,往往游刃有余,高效完善。
而小A只读过高中时学校图书馆的一些久未更新的书,更没有出去旅行过。在完成小组活动时,他总是被指挥的那个人,也很少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同学们闲聊或者讨论问题时,他看着这些同辈洋溢的热情,愈发沉默。
他在日记中记录:
“我才知道,
最困难的地方,
不在于我和他们的财富差异,
而是悬殊巨大的认知范围。
我知道的太少了。”
“知识面较窄、阅历较少,初入城市时会遭遇城市文化冲击,以及与城市同龄人的'知识鸿沟'、社交能力有限”,这也是名校中的寒门子弟刚开始会遇到的问题。
中产家庭的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读课外书的兴趣。为增加孩子阅历,会经常带孩子出去旅行,增长见识。与孩子的日常聊天中,更喜欢提出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孩子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团队协作方面,这些家长也会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所以孩子的社交能力往往会比较强。还有一些家长,从孩子小学起,就开始启蒙他们关于“投资储蓄”、“商业经营”的简单知识,这是没有相关知识的家长无法做到的。
而学识有限的工人阶级及农村家庭父母,则在知识上无法给孩子足够的启发,能力上也无力给予更多的传承。在团队协作活动中,这样的家长更多地告诉孩子,“要做个听话的服从者”,而鲜有鼓励引导孩子去做个领导者的。
小A从小敏感、胆小,遇到集体活动,他总是个不错的执行者,却很少自告奋勇担任领导职责。
他经常出神地听着同学们谈论各种他不知道的事情,希望汲取更多东西。也更加频繁地出入图书馆,立志要在有限的四年中,读更多领域的书籍,缩小和同学的知识面差距。现在还没有资金“行万里路”,就先做好“读万卷书”这件事。
3)物质生活匮乏,引发连锁反应
读书可以扩大知识面,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帮助小A缩小与同学的认知差距。但还有一件事,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小A,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平等的现实世界。
家境贫困的小A,自从进入清华,就深刻感受到了自己与城市同学物质条件的巨大悬殊。
虽然学校已经为他减免了部分学费、住宿费等在校费用,但父母一年只有几千块的收入,实在给不了他多少生活费。很多同学每月都有数千的生活费,而小A的银行卡,经常只有不到四位数的余额。
他的口袋总是空空,吃饭也尽量点便宜的菜。每逢周末同学聚餐、班级活动,小A只能找借口不去,因为聚一次会的钱,要花掉他一周的餐费。尽管有时朋友提出会为他付钱,可这让本来就很自卑的小A更加不安,他很清楚,自己钱包里的钱,是无力回请朋友的。
小A穿的衣服,都是从家中带来,高中时期穿过的。而来到北京后,他第一次逛街看到商场服装的价签就被震惊到,“为什么一件T恤就需要三四百块?”而他同宿舍的室友,一双篮球鞋的价格就要两千多,这是小A想都不敢想的。
小A还在学校修了经济学的课。一本英文原版教材就要一百多块,全班大多数同学都立即买了,而小A纠结不已,这差不多是他每月五分之一的餐费。好在学校附近会有周末旧书市场,他找了好几个周末,终于淘到一本旧书,只要30块,他终于松了口气。
同学们眼中的日常开销,是小A根本负担不起的奢侈。
“农村孩子来到大城市,
自卑就像写在我脸上”
他在日记里这样记录。
即使千辛万苦省钱,到了月末依然会饿几天肚子,小A只好四处寻找兼职机会。学习压力本来就很大,他只能牺牲睡觉时间,周末也抓紧时间做两份兼职,还在学校图书馆勤工俭学。
每个暑假,别的同学要么回家,要么在新东方上雅思托福班,或者出国参加夏令营,而小A都选择留在学校。一边做兼职,一边参加学习暑期课程,或寻找对未来有用的实习。
原因之一,是回家路费比较贵;之二是出国留学从来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内,托福雅思的风,他也没有能力去跟。
多学东西多挣钱,对他来说才是更现实的事情。他只能考虑眼前的苟且,无力去仰望未来的诗和远方。
暑假不回家,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他无法否认,但内心里也不敢承认的。因为,习惯了清华丰富的校园生活,和北京异彩纷呈的繁华世界,虽然感受不到归属感,但他更不想回家面对破败的房屋,和烈日下无尽的农活。
钱包的寒酸,还让这个正处于青春年华的男孩子不敢恋爱。
因为谈恋爱需要花钱,谈出成果以后要考虑未来,而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毕业后将去向何处,也不知有没有机会留在北京。尚且家里需要自己毕业后尽快工作帮扶,责任沉重,在北京买房安家更是不敢细想的事情。
但看着同学们成双入对,他还是很羡慕,也希望日后能遇到一个真诚的女孩子,和他一起在大城市打拼未来。
物质的贫乏,和沉重的家庭责任,让小A的未来,缺失了很多可能性。
因为家里穷,结交的亲戚朋友也都是和自己家差不多的。没有什么高层次的朋友圈,也缺少必要的社会化训练,社交技能也比很多同龄人差。
去公司面试,小A都怯生生的,说话极不自信,立刻被自信大方的竞争者比了下去。
4)毕业之际,求职维艰
清华北大的学生,毕业后的主流选择都有几种:保研、出国、工作,少数人会创业或做出其他选择。
那些家境好的同学,可以无所畏惧地去学英语,考托福、雅思、GRE,申请国外大学,去异国深造和历练。
即使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的同学,在找工作的时候,也往往更加自信、勇敢,面试时能够侃侃而谈、自如发挥。他们的谈吐、专业化素养和社交能力都比小A强。
存在这种情况,原因在于:
中产家庭的父母,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帮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工作规范和职业素养,让他们认识职场和社会,获得必要的社会化训练。
所以,诸如职业礼仪、着装规范、语言组织等“软实力”,能较为容易地使这些孩子快速融入职场。
而小A从小只能看着父母种地、卖粮,几乎没有什么职场熏陶,对于商业社会的理解,远不如同学深刻。临近毕业时,他还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求职进程总是卡在面试这一关。
曾有HR曾委婉地提醒他,着装应该规范整洁。而那天小A穿的,只是用几十块从网上买来的西装外套,脚上依然是穿了很久的运动鞋。
看着同学们西装革履、意气风发地奔走在求职路上,还有学校里密集的招聘会和企业宣讲会,小A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焦虑。
虽然各种高大上的投行、五百强公司都表现出了求贤若渴,还说“每个清华学子都可以得到机会”,但正如HR职业化却缺乏亲切的笑容一样,小A只感受到了自己在这些公司面前的渺小。
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小A天天失眠,心理压力巨大,甚至去找了学校心理咨询处的老师。后来又硬着头皮找到自己的导师,与他谈了自己的困境和迷茫。导师建议他多参加学校的职业培训,迅速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这会对未来的求职更有帮助。
好在学校有很多针对毕业生的培训和讲座,小A每天都在BBS寻找各种信息,有时间就去参加,在短期内有了一些进步。
为了面试顺利,他还利用兼职赚到的几百块钱,咬咬牙为自己买了“从小到大最贵的一套衣服”。他穿着这身西装,站在呼啸的地铁上,在烈日下的北京城穿梭无数次,经过数个日夜的准备,最后终于拿到了一份满意的offer。
毕业时,他和同学合租了一间卧室,搬出宿舍后暂时落脚下来,有了小小的一张床。
5)北京依然是他乡,但家乡也不再亲切
小A从没想过回乡就业,因为四年在北京的校园生活,已经在价值观、人生观上对他产生了重塑。
父母还是那个父母,而他已经不再是当年的小A。
每逢过年回家,他越来越感觉到和父母无话可说。没有共同话题,自己的见闻他们也无法感同身受。他们从没出过省,一辈子都在与土地打交道,整日为全家生计奔波劳作,对于小A的内心,更是无暇接近。
有限的人生阅历,让父母无法想象儿子的经历,更没有能力读懂儿子的心。
每一次回家,小A都想尽快回到学校。可是一回学校,孤独感和孤立感又一同袭来,北京繁华、精致的一切,都只供他游览,但与他无关。那句“北京欢迎你”,只适用于有家可回、有家能回的人,不属于他这样漂泊在北京,又不甘回乡的人。
而家里破败、杂乱的仅存,也是他无法再接受的苟且。
所以小A总是矛盾地感觉,自己上了大学后,既不属于学校,也不属于家。
他在日记里又添上一段话:
“生于贫穷,我没有退路可走,更不敢失败。
一旦高考失败,我就要重蹈父母的贫困命运。所幸我进入了全国最好的大学,我曾经懦弱、寒酸、自卑,但我也努力弥补了。站在名校的优秀平台上,我努力像海绵一样汲取了自己需要的一切,但我的未来依旧充满未知。
在职场上我更不敢失败,因为一旦失败,我就没办法把我的家庭拖出贫穷的深渊。我不知道能不能在北京结婚安家,未来买房也似乎是天方夜谭,同学们有父母可帮衬,我只能靠自己。
现在能做的,只有拼了命去学习、去工作。因为我别无选择,四年清华生活,给了我被尊重的感受,也让我错以为自己的社会地位得到了些许提升。
然而一毕业,就像是被抛入了空中,我又一次无所适从,找不到一个支点,似乎又回到了社会底层,像蚂蚁一样庸庸碌碌,却找不到爬升的路。
就像小时候,我的破旧穿着被同学嘲笑,成绩还不好的时候被老师冷落。我曾怨恨父母什么也不能给我,但他们生我养我,无论如何坚持让我读书,才有了我的现在,我如何忍心让他们继续生活在社会底层?
毕业于清华,我似乎依然不是精英。一个穷学生考到了重点大学,可以提升的是成绩和能力,但终究抹不掉的,是已经深深刻在我身上的阶层烙印。我从未轻松过,我也知道,自己真正成为精英的路,注定比别人艰难,比别人长。”
小A的故事讲完了,他其实和千千万万从农村和贫困地区出来的学生一样,来到了一个优秀的学校,和更优秀的同辈一起接受锻造。
三、 现实残酷,但寒门学子依然要努力
表面看来,一同考入名校的寒门学子和城市学生,都来到了相同的终点,但他们双方阶层的不同,注定了两者未来起点的不同。毕业以后,寒门子弟的选择面更窄,压力更大,往往身负帮扶家庭的重担。所以成功之路,步履维艰。
但依旧有很多,出身贫寒、经过一番拼搏努力,获得学术、商业和社会成就,摆脱贫苦的家庭命运,奋斗到中产阶级或者准精英阶级的人。
尽管这些苦出身的人们,“晋级”的历程比别人辛苦,也有很多阶层烙印需要慢慢去淡化。但进入好的大学,才使他们有了机会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如果我们越来越多地质疑,“读大学有什么用?读好大学有什么用?还不是和普通大学毕业生一样艰辛找工作,重点大学学生有的是给初中生老板打工的人”。社会也越来越对寒门子弟考入名校不抱希望,但我不得不说:
名校能从根本上
改变一个人的精气神,
给一个灵魂注入
高尚的修养和纯粹的追求。
在一所名校,你会看到一心做学术,不问功名一世的虔诚学者;也会看到热心于公益到执着的年轻人;还有关心人类未来,为国家科技做出卓绝贡献的科研人。哪怕静静旁观这些人,也会给人带来思想上的震撼,以及灵魂的洗涤。
对于出身贫苦的寒门子弟,拼搏一把进入名校,更是最简洁、直接改变命运的途径。
不平等的社会中,
通过高考进入好大学,
这已经是最公平的一条路了。
就像故事中的小A,名校带给他初来时的荣耀,也提醒他残酷的现实。
名校不止是梦幻与温柔的所在,
更像是一名严师,
让他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
也提供给他提升自己、
缩小差距的途径和条件。
他的价值观、人生信条都从中发生着改变,从外到内,将他锻造成一个与从前迥然不同的人。
名校帮助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他看到,人生还有更多可以去努力实现的东西。名校也赋予他许多软资本,如导师、校友圈可以为他带来的各种资源,以及更多普通大学无法提供的学术、职业技能的训练机会。还让他交到可以维持一生的挚友,帮助他从优秀的同辈身上学习。
“寒门再难出贵子”,
但这不是寒门子弟停止努力、
放弃信念的理由,
更是认清现实,
抓住一切机遇去努力的契机。
北大清华和其他重点大学,都在逐步放宽农村学子录取的标准,并提供资金、和学习生活上的援助,这些就是机会。即使寒门子弟的父母无法为他们的未来帮忙,但只要他们敢于去寻求帮助,名校会有他们想要的所有资源。
哪怕进来以后会彷徨、自卑、不自信,但他们依然拥有了改变家庭命运的入场券,回报不会低于当初付出的努力。
寒门学子们,尽管生活中一定会有人告诉你,“不要徒劳了,机会不会是你们的,读书是无用的”。但我只想让你知道,社会阶层的流动性,还没有僵化到堵死了你们进入优秀大学的路。而且“读书无用论”,只是社会底层的自我固化,不上大学或只求一个普通大学,会让你们的生活缺失很多可能性。
而进入一所好大学,会给你很多长期的优秀社会资源,也会让你的后代拥有更多的教育机会。丢掉“读书无用论”和对未来的忧虑,趁着有机会读书,请尽力去拿到改变命运的入场券吧。
注:小A的经历,为众多资料和采访人物整合而成,也参考了在国外名校读书的寒门子弟亲述的经历,力图描绘一个典型的在名校求学的寒门学生。
从农村走出的孩子,上大学或者求职,上面这位小A的感受应该也是很多人的感受,摆不脱寒门出身的痕迹,但是可以靠自身努力,让命运逐步发生改变,不论是对于自己,家人,还是下一代来说,应该都是好的改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名校慕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