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过去一个半个小时过去了,但末班车还没来是15.34吗

摘要:IPv6是应所谓“IPv4地址耗尽问题”而出现的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原来的IPv4地址空间不够用了,要给IP地址升位类似6位电话号码不够用了,就升位到7位或8位IPv6第一个版本出现於1995年12月份,万维网和第一个流行的浏览器Mosc都刚刚出现大数据和手机定位等技术都是近十年间才逐步获得应用的。技术时代的局限使得该IPv6茬其地址结构的设计思想上存在很大缺陷

因当时盲目地认为128位地址太过富裕,因此就集成进了物理层及应用层的信息混淆了网络层次,形成奇特的“拼接地址”结构由此带来无解的安全漏洞等潜在问题。另一方面因在过去IPv4技术条件下发展的NAT等技术,“IPv4地址耗尽”本質上其实是不成立的

事实上,不采用IPv6继续在IPv4框架内平滑演进也无妨。电信技术因其特殊的标准性质当一种标准技术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公认”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政治正确即使大家都明显看出其中存在问题,却谁都不敢再发表质疑的意见这导致类似ATM等看似完媄和全球一致公认的技术,却长期无法大规模普及甚至永远也无法普及,这会白白耗费大量社会资源因此呼吁重新思考IPv6的发展问题。

┅、IPv6“拼接编码”结构简介

IPv6地址有128位长度人们普遍认为IPv6的地址空间就是128位。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因IPv6地址结构设计很奇特,其地址空间並非如人们想象的就是128位空间要理解IP地址的结构原理,可以用E.164电话号码来做参考电话号码的结构是“国家或地区代码+区号+电话号码”,三段不同的代码代表了不同的层级在IPv4地址中,是采用“网络ID(A、B、C、D、E类不同长度的地址)+主机ID”的结构在IPv6主要的单播地址中,从夶的原则上看似乎也是采用类似IPv4的“网络ID+主机ID”结构,只不过IPv6的网络ID变成了具有三层更细结构并且是固定长度的子网前缀:“顶级聚匼ID+次级聚合ID+站点级聚合ID”,而IPv4中的主机ID变成固定64位长度的“接口ID”。

表面上看这样的设计是符合一般地址结构设计规律的。问题在于从通信协议的最一般原理来说,需要有“分层”的概念最一般的通信原理是七层协议。不同层次的问题应当交给不同层次的协议去解決不同协议层之间应当透明。由于IPv6地址设计者认为128位长度实在是太富裕既然IP地址要升位,不如乘机解决更多的问题这样一来,把过哆不应该由IP地址层考虑的其他协议层的问题过多地掺杂进了IPv6地址中,由此导致了一系列致命的后果原则上说,IP地址应当属于网络层的協议它应当与物理层和应用层透明,但IPv6两个大的地址段的设计掺进了物理层地址和应用层两个地址段事实上采用了完全不同的编址设計和分配体系,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设计使得IPv6事实上并不是单一的地址,有点像把6位邮政编码与13位个人身份证号码这两种各自独立的編码直接拼接在一起形成的“拼接编码”。

二、IPv6详解2.1 子网前缀地址

IPv6地址有很多分配给了一些特殊目的用途如:

这些不是专业人员可以不鼡去详细讨论。除此之外IPv6地址的主体是可聚合的“全网单播地址”(global unicast address),这些地址的前缀从001直到111这种单播地址采用“子网前缀”加“接口ID”的基本模式,并且“可聚合的全网单播地址”采用子网前缀和接口ID各占64位的模式进行分配

这就是说,接口ID是按照IPv6协议之外的其他全网唯一的标识来解决的一般是采用全网唯一的48位(实际长度为47位)长度的MAC地址(就是计算机网卡等都会有的唯一标识)生成或64位长度的IEEE EUI-64标識符。也可以在全网唯一标识难以获得情况下获得只在本地唯一的标识。还可以在不希望有全网唯一标识情况下采用私有策略

RFC2373附录A里,提供了“如果只具有非全网唯一物理接口地址以及没有物理地址情况下”产生接口ID的方法。

对于没有物理地址的情况可以采用三种方法来产生接口ID:

并且在这里强烈推荐采用冲突检测的算法。

在这个设计里之所以采用“接口ID”( interface ID)这个名称,显然表明了它的根本目嘚就是要采用终端物理地址来建立这部分编码从最普遍的设计原则来说,物理地址是需要具有全网唯一性的并且在IPv6所设定的使用环境Φ,接口ID的全网唯一性也具有重要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很好地支持移动。如果假设物理地址不具有唯一性的话当两个具囿相同物理地址的终端移动到同一个站点时,它们产生的IPv6地址将没有区别如果太多冲突的话,将使整个系统崩溃因此,尽管附录A里对鈈具有全网唯一物理地址、甚至不具有物理地址情况下如何获得接口ID进行了建议并且建议中甚至有任意产生一个随机数字的方式,但这種方式显然不能成为主流因为它如果成为主流的话,所谓“接口ID”就完全失去意义了

二是其安全性的考虑。就是通过全网唯一的物理哋址来唯一地确定终端的身份

根据以上对IPv6地址基本思路的分析,可知该协议会存在如下严重的问题 

三、IPv6将使运营商网络拓扑完全透明

茬IPv6的地址申请过程中,并不像IPv4那样是申请整个IP地址段IPv6运营商只能申请前64位的子网前缀地址,后64位的接口ID完全是另外一套分配规则基本鈈受运营商管理和控制,不同结构段的地址分配规则完全不一样其实,E.164电话号码不同号码段的分配规则机制也不一样ITU给各个国家分配國家或区域代码,各个国家自己给各个城市分配区号和不同运营商的号段各个运营商自己分配用户号码。IPV6却有点反过来了子网前缀是批量申请到,具体编码由运营商自己分配而位于后面的接口ID却不受运营商的管理和分配。有点儿像电话网的区号是运营商自己分配而鼡户号码却不受运营商管理和分配一样。这的确会让人理解起来有点儿绕得头晕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电信运营商申请到了一批子網前缀它会如何用这些子网前缀进行网络规划和分配呢?例如某移动运营商M它可以用顶级聚合ID来规划省或直辖市,用次级聚合ID来规划城市及城区用站点聚合ID来规划各个基站及扇区。这意味着什么当该移动运营商的某个手机用户生成它的IPv6地址以后,在地址里面就清楚哋显示了该用户所在省或直辖市城市及城区,直到其所在的基站和载扇等子网前缀号码这样一来,假如该用户访问网站GOOGLE那么GOOGLE很容易僦可以获取移动运营商M的一个路径上的网络拓扑,甚至通过该用户的所在位置精确地定位用户所在基站和其扇区的位置如果仅仅是这一個信息,意义是不大的但是,当大量用户访问GOOGLE网络后该网站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很快还原出整个运营商M的所有网络拓扑结构,基站所茬位置、扇区方向、载频数量甚至网络性能

当然,这个问题技术上并非绝对不能有反制的方法M可以采用随机的甚至动态分配的方式来調整子网前缀的分配。但是这种动态调整不是随便可以进行的,尤其当业务量比较大的时候一旦调整会造成大量业务一定时间内的中斷。另外IPv6对子网前缀进行这样的设计,本来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极大提升路由效率地址规划与网络拓扑越是一致,路由表就越简单鈳以只根据子网地址前缀中部分层级的地址信息就可以完成路由。它有点类似IPv4时代提出的MPLS(多协议标记交换)子网前缀中的部分层级编址就相当于标记,它可以把相应子网内的IPv6包聚合在一起进行交换这对提升路由效率和增强QoS确实是有很大好处的。例如北京朝阳区到深圳皇岗区的IPv6包都可以聚合在一起,而不管站点地址和接口ID是多少这就是为什么把子网前缀的地址称为“可聚合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孓网前缀不按网络拓扑结构随机地进行分配可聚合的根本好处就没有了。如果仅从IP路由本身角度看IPv6可聚合的子网前缀设计的确是一个佷突出的优点,对提升路由效率和增强QoS确实是有好处的可是在大数据和手机定位已经普及的时代,这个优点同时又可能面对严重的安全問题

当M网络里用户量大到一定程度,对网站、尤其像GOOGLE等访问非常集中的网站即使采用随机甚至动态的子网前缀分配,还是可以在很短時间内就可以完成对M网络拓扑的大数据分析

E.164电话号码结构中的不同层级也是包含网络拓扑信息的,为什么IPv6会有这样的后果而E.164号码就没這个问题?原因在于:

E.164是服务于固网运营商电话业务当号码是固定的时候,即使是通过来电显示知道电话号码没有位置信息,也无法確定对应的网络拓扑结构

点对点之间的通话仅仅能知道极少量的电话号码,很少存在所有用户经常向某一个服务点打电话的情况

电话網不是数据服务,很少大数据的分析能力

来电显示是电信运营商主动提供的服务。如果电信运营商不想对方知道来电信息可以不提供。

用户不移动很难准确区分局号和用户号分界点。

但IPv6时代已经完全不同“用户移动尤其还是接口ID固定的用户移动”“大数据”“手机萣位”,这几个技术加起来就会让采用IPv6的运营商网络拓扑基本上处于完全透明状态由于手机可通过WiFi等接入固网,因此固网电信运营商的網络结构同样可以轻易地被破解不仅是GOOGLE拥有这样的能力,用户量稍微多一点的任何一个IPv6互联网站都可以具备这种能力

最早的IPv6版本RFC1884是1995年12朤份发布,那个时候别说是大数据连互联网的万维网1990年刚出现,第一个流行的浏览器Mosaic1.0版是在1993年11月份才发布GOOGLE公司也都还没有成立,那时侯根本想不到会出现今天的技术局面虽然后来IPv6协议的版本经过很多的改变,如:

但是IPv6这种将物理层的信息嵌入到IP地址中的基本设计思想,在其最初一旦形成后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是细节。如接口ID可以不止是采用MAC地址作为全球唯一编址的工具也可以利用其他更多嘚物理层地址等。

为什么IPv4没有这个问题而IPv6会有这个问题呢?因为IPv4纯粹只是网络层的地址电信运营商各个网络拓扑的IPv4地址主要只是在网絡内部使用,通信的信宿(信息接收的终端)并不会知道这些地址在现在的电信运营商网络里,拓扑的各个节点都有对应的物理层地址包括基站和扇区都有编号。但它们都只是在运营商的网络内部使用一旦出了运营商的网络,这些信息就都被剥离掉了对方通信终端嘚信宿不可能获得这些地址信息。但IPv6把所有物理地址与IP层的地址混同了而IP通信的双方一般都是知道对方的整个IP地址信息的,因为一个完整的IP包头会包含通信双方的IP地址信息把电信运营商的物理层信息完全暴露在IP地址信息中,等同于裸奔

一个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拓扑和网絡性能往往是其核心商业机密之一,运营商们真的想清楚了IPv6带来的这种后果并且愿意承受吗? 

四、“良民IPv6用户”同样裸奔

如果电信运营商们真的不在乎这个事情那到也罢了,作为普通用户我们何苦要操这份闲心但是,IPv6会让用户也同样裸奔那我们就不能不操心了。

接ロID对应了最终用户终端的地址一般情况下,这个地址是用MAC地址等物理地址按一定规则生成的这样,采用这种方式的用户一旦进行通信通信的另一方从IPv6地址的接口ID中是可以根据IPv6的规则轻易还原出用户的MAC地址的。而MAC地址相当于用户的网络身份证这会导致什么情况?这种“良民IPv6用户”也相当于在互联网上裸奔尤其当你访问导航类网站的时候,相当于让这些网站时时刻刻在跟踪自己这实在是太糟糕了。哽糟糕的是一般不懂互联网技术,尤其不懂IPv6这种地址设计缺陷的人不知不觉地会用MAC地址生成自己的接口ID而IPv6又容许可以用其他方式,甚臸用随机方法和手工生成这会导致什么结果?黑客、极专业的用户等可以自己知道如何用这些方法匿名形成“匿名或隐身IPv6用户”。这樣IPv6就会通过接口ID是否采用全网唯一的物理地址,而将用户分成“良民”和“隐身”两类像GOOGLE、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这种全网用户都鈳能会大量使用的网站,很容易通过解析良民用户IPv6地址中的MAC地址等开发相应的软件进行大数据分析这会是什么结果——近似于人口和物聯网终端及其轨迹、行为的实时监控。

一旦人们普遍发现这个问题、尤其是出了安全事故之后会是怎样绝大多数用户都会要求自己的接ロID是匿名和隐身的,甚至于不断变换接口ID这样会导致全网唯一的物理地址生成接口ID的途径最终有可能被废弃。而本质上接口ID要求是全网唯一的能保证全网唯一性的途径只能是全网统一分配且地址固定。其他途径尤其黑客等随机生成的接口ID不可能是全网统一分配的。冲突检测也只是在一个站点内、顶多同一个次级聚合ID覆盖的站点内进行不可能全网进行。现在IPv6没普及所以对这个问题不会有任何感觉。泹随着网上IPv6用户量越来越大接口ID的冲突机率就会越来越大。这相当于全世界所有用户都在随机地或自己给自己编64位的接口ID地址冲突的機率就会越来越大。

准备全部采用IPv6如果5G手机用户知道自己将在5G时代完全在网上裸奔,他们是否会要求自己的IPv6地址接口ID必须是随机变换的否则就会拒绝采用该运营商的5G服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5G的推广是否会受到阻碍?

五、安全设计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

如果表面来看IPv6提供了更多安全设计,通信应该更安全才对但是,我们一定要首先理解安全性的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它相对不同利益相关方的互斥性。

简单来说通信安全类似于战争中的攻防双方较量的过程,同一个技术相对于较量的双方其安全性评价是完全相反的。例如采用防涳雷达可增强防御一方的安全性,但对进攻一方的海空军就不安全了采用隐身战机对进攻一方更安全,而对防御一方就更不安全了反導系统对防御导弹攻击的一方来说更安全了,但对导弹进攻的一方就更不安全

通信技术的安全性对不同利益相关方来说,其评价也是完铨相反的通信系统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不仅有通信的双方,而且还有主权国家对通信系统的安全监管对潜在黑客的侦破等。如果通信过程可以被监听到对通信者来说是不安全的,但对监控通信过程的一方来说则更安全如果通信过程被加密后不能被其他第三方监听到,對通信双方来说更安全但对监管通信网络的主权国家来说就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因此互联网的通信安全是应用层的事情,而不能在IP层詓考虑

互联网曾把匿名作为其优点之一,但是这种完全不能确认用户身份的状态导致了网络黑客横行。IPv6试图在IP层提供解决通信安全性嘚手段这种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IPv6地址设计中采用接口ID设置提供了确认对方物理终端的技术条件。

二是IPv6还在其扩展头中增加了身份验证头AH和封装安全性数据头(ESP)

这些安全设计提供了多方面的安全服务:

验证数据源身份。这是通过使用散列技术来实现数芓签名;

对数据传输过程进行保密如果使用隧道模式,则不仅可以对传送的数据进行保密甚至对IP包头也可以保密。

要理解以上设计存茬的问题我们可以先参考一下公司安全设计的案例。INTEL公司曾经想在其CPU中增加全球唯一的序列号以增加所谓的安全性。但这个设计因为會使全球终端PC用户被锁定而受到强烈反对此事不得不最终作罢。但IPv6接口ID的设计相比CPU中增加序列号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CPU中的序列号还需偠特殊的软件才能启用,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用的并且一旦在CPU中加了序列号,所有CPU都会有大家都是平等的。但IPv6的接口ID会使“良民IPv6用户”茬通讯过程中一旦自己的IP包传过去第一时间就把自己终端的MAC地址告诉对方了。这相当于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贴在自己脑门上并在所有通信过程中暴露自己的身份。同时IPv6的随机产生接口ID的方式却让黑客IPv6用户可以轻易匿名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在很多情况下必须接受自己的身份被公开例如采坐飞机和高铁就得出示身份证。如果只是去超市买瓶水到餐馆吃个饭,凭什么要人出示身份证但是,IPv6事實上是要求良民IPv6用户在网上一切条件下进行任何服务得在出示自己的身份证这能被社会接受吗?

如果市场不能接受INTEL公司在CPU中增加全球唯┅序列号的话实在难以理解为什么可以接受IPv6的接口ID设计方式?原因只是IPv6还没有大规模地普及人们根本搞不明白IPv6的接口ID是怎么回事,等奣白了并且出过问题后就不会再接受了

在IPv4为基础的互联网中,如果黑客对某个合法用户发起攻击我们有可能通过IP地址找到其攻击地点。但如果IPv6中安全网关的隧道方式被黑客采用的话从网上就根本无法确认其数据包是从什么地方发出的了。如果隧道方式被敌对国家的间諜机关以及犯罪分子采用我方安全机关就难以追踪其活动。不仅搞不清楚对方通信的内容连对方通信地址和如何区别敌方通信的数据包都做不到了。作为主权国家能接受这样的状况出现吗?

IP层所要做的事情就只是做好IP层的事情就够了IP层要解决的安全问题应当仅限于數据本身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即:如何准确、可靠、高效地将数据从信源传递到信宿不该它解决的问题就不该去考虑。如果像IPv6这样把从粅理层到应用层的功能全包在里面由于互联网赢家通吃的特点,像GOOGLE这种全球用户都可能去访问的网站不仅成为人口管理的新联合国政府,而且成为世界所有电信运营商网络拓扑信息大全了中国和其他各国政府真的想清楚这种后果是什么了吗?

六、含混的地址空间问题

囸如前面所说IPv6是一种拼接编址。这样一来它的地址空间就不是单纯的128位。子网前缀决定的只是子网地址的空间与最终用户数量是多尐没有直接关系(只有每个站点管理多少用户的间接关系)。如同一个邮政编码覆盖的区域与最终居民是多少根本没有直接关系一样用戶地址的空间是由接口ID的长度决定的,从目前看它最大就是64位。当然未来也可以将保留的编址部分进行新增的设计,对接口ID进行扩展从而高于64位。但这样一来整个路由算法就将完全不同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另一个全新的IP协议。并且接口ID地址长度增加了会压缩子网前綴的地址空间。如果64位用户地址真的不够用了同时也会需要更多子网前缀的地址空间来管理用户。因此这样的未来设想不能简单地以增加接口ID来考虑。

如果接口ID是采用48位的MAC地址因为其中u比特在IPv6中要求是固定为1,因此事实上的有效长度是47位,这才是实际的这种设计的IPv6鼡户地址空间当然,从我们所进行的分析来说47位地址其实也足够了,但人们在宣传IPv6的时候简单地说它有128位地址空间“可以给地球上烸个沙子分配一个地址”显然在技术上太不严格。47位地址空间相比IPv4也就增加了15位与宣传的128位差距实在是太远了。

七、IPv4地址空间耗尽问题其实并不存在

这可能会是一个非常令人震惊的结论但它却是实实在在的客观现实。IPv4地址空间并不是人们一般理解的32位因为NAT地址的使用,事实上IPv4的地址被极大地扩展了它有点类似电话网中的分机号码。具体能扩展多少呢NAT地址使用了三个不同类型的网络ID。

即使以C类地址來看一个公网IPv4地址可以扩展出65535个NAT里的IPv4地址。事实上即使纯粹从IPv4的公网地址来看,所谓IPv4地址不够用的问题远没那么严重随着互联网用戶量接近人口总量,其对IP地址的消耗速度也很快慢下来只要比IPv4的理论空间多出2个数量级,其地址空间就足够了多年前我们经常听到电話号码升位的消息,但有很多年已经没听到过这样的消息了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移动技术的发展,固定电话用户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转为丅降不再需要更多号码资源。另一方面电话升到8位以后,其理论空间为8千万个这已经远远超过世界上任何城市的潜在用户量。NAT地址鉯最少的C类地址来进行扩展也有4个数量级的潜力如果采用B类甚至A类地址潜力就更大了。

NAT地址确实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如私网穿透等,但这些都已经解决或有很简单的技术就可完全解决

更准确地说,现在一般使用的是NAPT用NAT网关IP地址的端口号作为建立临时TCP/IP链接的映射,這个会存在端口号2字节16位长度(65535个)的限制如果真想解决这个限制也不是没有办法。我本人就设计了一种超级IPv4的专利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另外采用现在的SDN技术,也可以很容易解决NAPT端口数量限制的问题这些技术都不复杂,并且真正兼容IPv4几乎可以无限扩展IPv4嘚地址空间。它们都是只需要很简单的边缘路由器以及终端TCP/IP部分的软件升级一下就完全可以解决问题根本不需要IPv6这么大的动静。

因此僅从地址空间角度来说,IPv6也纯属鸡肋有它不多,无它也真不少

网络技术并不像面包一样,只要生产出来一个就可以被消费它必须要形成一个网才有可能获得应用。因此通信的新技术要成功,充分考虑与原有技术的兼容和平滑升级是极为关键的IP地址是互联网最基础嘚协议,要通过完全另引炉灶彻底更换的方式解决难度极大最初IPv6的设计者们没太深入地动脑子,就认为IPv4的32地址空间问题不可能通过平滑升级的方式解决因此就轻易地采用完全另起炉灶的方式重新设计。我们只要考察另外一个技术案例就知道网络领域里的平滑升级有多重偠并且为此付多么大的努力都是值得的了。

电视技术最初是黑白的为了发展彩色电视,要克服的困难并不在于如何实现彩电本身而昰如何能让过去的黑白电视网络兼容且可以平滑升级。也就是黑白电视传播发射设备可以兼容彩色电视信号原来的黑白电视机可以接收囷播放彩色电视信号(虽然放出来当然还是黑白的),新的彩色电视机也可以接收原来的黑白电视信号这个难度实在是太大了,为了解決这个问题人们把三基色的彩色信号分离成亮度信号(相当于黑白电视信号)和色度信号,通过梳状的频谱安排将两者混在一起在接收机端用梳状将两者分离。这些功能都是通过模拟技术实现的花了业界整整30多年时间才攻破了所有技术难题。可以说彩色电视系统是時代技术复杂度的巅峰之作。但是一旦解决了平滑升级的问题,彩色电视很快就普及了

因为IPv6想图省事儿绕开解决平滑升级的问题,所鉯虽然它短时间内很快就推出来却花了20多年还是看不到真正普及的希望。到现在还想靠行政命令搞IPv6-Only强行推广在平滑演进的问题上,想赽是快不了的想最快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根本做不成。

由于现在全网如此之多的用户全都在用IPv4如果要想实现IPv4向IPv6的转换,不可能全球用戶在同一时间一次性完成必然存在一个非常漫长的转换期。在其转换过程中如果只是部分用户采用IPv6,无论采用隧道方式还是双栈方式進行兼容采用IPv6的用户其实就相当于IPv4中的一个私网,它的一切假设的技术优势特点都发挥不出来既然如此,为什么不直接用IPv4的NAT网解决问題拉倒IPv6已经成了全球通信领域里的一个政治正确,所有运营商和用户谁也不敢反对它甚至表面上大家都在支持它,但又谁都不会积极哋率先采用它

有人认为物联网是最适合IPv6的,这完全是立场决定观点屁股决定脑袋。里的终端通信频率极低码率也极低,几乎没有任哬通信性能的要求采用NAT技术才是最适合的,用一个IPv4公网地址和A类私网地址扩展出数量上千万的物联网终端都没问题如果不去大规模地使用,网络设备里IPv6的潜在技术缺陷就发现不了这样率先采用IPV6的用户反而可能遇到很多服务不好的问题。要一直到所有用户全都采用IPv6了咜使用起来才真正顺畅。

说白了IPv6最大的价值就是要解决一个地址空间问题,其他多余引入的技术只会同时引入一堆潜在的麻烦地址空間问题又因IPv4的NAT技术的存在而可有可无,这就会使IPv6的普及变得如登天般困难

坦率地说,原来以IPv4为甚础的互联网也有不同的安全问题社会吔都忍了,或叫适应了或通过其他技术弥补了,或者再说得悲观点叫不愿接受也无可奈何吧所以,就算我们不考虑前面所说的IPv6存在安铨性的巨大问题它要是真能普及的话我们也乐见其成。但因为它的跨度太大而不能平滑升级同时IPv4又足以很简单甚至更有效、更合理地解决所有IPv6想解决的问题,而IPv6本身新带来的安全问题比它解决的还要多得多所以IPv6很可能成为另一个ATM——它纯属一个政治正确,全世界所有囚表面上都在支持它甚至一致公认地认为它是最理想的技术,但100年以后也没法普及为此整个社会将永无止尽地为一个根本不可能普及嘚技术无谓地白白耗费大量资源。

别以为所有技术都是越变化越好的有谁希望自己的邮政编码不断变化的?

人的一生一定会遇到无数个十芓路口。这个时候你停了下来你选择向左,还是向右?

你很想向左但是又恐怕向左是错误的。于是你可能选择了向右你选择了向左,朂终可能还是错误的于是你后悔莫及。选择的难处就在于你无法预测正确的结果到底是在左边还是右边。

对于我自己来说我选择左祐的唯一标准就是:从内心出发,不管左边右边的结局什么

在我的人生当中,我经历了数不清的选择但愿我的选择,可以给你带来启發

考大学,还是考公务员?

我高中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尤其是数学,经常不及格我的综合成绩一般都在三、四十名之后。以这种成績想考大学几乎是难于登天。

我自己对考大学并无多少信心父母也同样没有多少信心。但是我心中总有一个大学梦我渴望着过上传說中“美好”的大学生活。

那年考大学前夕母亲忽然给到我一个信息,说是大姨父作为一名镇上的老干部有点关系,母亲要我去考公務员说只要笔试过了,凭大姨父的关系一定能被录取。

母亲和几个邻居以她们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谆谆告诫我,一旦考上公务员就怎样怎样好了。

但是我却偏偏不听“老人言”一门心思只想考大学。

那次我跟母亲发生了从所未有的冲突。母亲强硬地强迫我去考公務员我则愤怒地强烈反抗。

虽然我明知道我考大学的希望非常渺茫但我还是决意赌一把。我在想如果考不上,我就南下广东去打工最后母亲屈服了,她顺从了我的意愿

为了心中那个崇高的大学梦,我投入到了艰辛无比的学习当中

1999年9月,我成功考上了湘潭师范学院(今湖南科技大学)

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仰天长啸狠狠发泄着心中的郁闷。

成为一名大学生这第一次改变了我的人生命運。

窝在老家还是外出闯荡?

大四最后一个学期,开始找工作我是师范生,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我们未来的职业走向,基本已经注定叻就是成为一名中学政治教师。大部分同学都顺利找到了教师的工作。

我也为工作的事到处奔波但是毫无头绪。

当初我最大的梦想昰能在省会长沙找到一份教师的工作其次留在湘潭也可以。

我不想回老家找工作在我心中就从来没有过回老家找工作的想法。我一门惢思想留在城里

我曾经到益阳南县一所学校去应聘,7个同学竞争一个政治教师的岗位我试教的成绩,不幸是第七名

在益阳的那次试敎失败,让我意识到我可能不适合当政治教师。

正好那几天跟深圳的一个老朋友联系上了。他在深圳一家软件公司做销售员

深圳对峩这个“乡巴佬”来说,就跟传说一样从来都让我觉得可望而不可即。

但是听了那个朋友的话我忽然决定:索性就到一线大城市去闯┅闯,说不定会比很多窝在老家当教师的大学同学发展得更好!

于是2003年3月28日,我从湘潭出发坐中巴到了长沙,然后乘列车去往深圳

经過一夜的颠簸,3月29日早上6点多我在深圳罗湖火车站下车。

至今我来深圳几乎已经整整12年了!

刚来深圳的那几年,到处打工经历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艰难痛苦。

现在我已经在深圳深深地扎下根来。我拥有了自己的网络事业和公司出版了多本畅销书。

2003年3月29日来深圳后找叻一份实习记者的工作。但没做多久那家杂志社就宣布关闭,我马上失业了我不敢把我失业的消息告诉任何人。

5月份回学校做了毕业論文和答辩6月底正式毕业了。我再次回到了深圳这次,找了一个多月的工作都没有任何进展。

6月份还在学校的时候我就开始写一蔀长篇小说《雪落的声音》。只写了一万多字就毕业了。在深圳找工作的同时心里总是牵挂着那部未完成的小说。我写小说需要绝对咹静的环境需要放松的身体和精神。我也想过每天找工作回来写小说但是身体和精神疲惫不堪,总是无法沉下心来写作

记得2001年,中國足协发出“豪赌世界杯”的宣言2002年,米卢成功把中国队带进韩日世界杯的赛场上中国足协豪赌成功。那年还是大学生的我,日日夜夜沉迷在世界杯当中

迟迟没有找到工作,身上的钱也花光了。

有一天我忽然生出一个想法:暂且不去找工作,而是呆在出租屋里专心把这部小说写完,如果能顺利出版并成为畅销书的话,那我根本不需要工作了当一名畅销书职业作家就行了。

我对写好那部书充满了信心但是我身上又没钱了,没可能不去找工作我跟当时与我合住的朋友老肖说了我这个“豪赌一把”的想法。没想到老肖居然佷爽快地表示了支持他说,只要你能写好生活费你别担心。

我对他充满了感激也正是有了他经济上的支助,我暂停了外出找工作烸天都窝在屋子里写小说。

我用了20多天写完了那部大约10万字的长篇小说。

写完之后我马上就去找工作了。边找工作边对小说进行修妀。修改完毕后我把书稿亲自送到深圳海天出版社总编辑旷昕老师那里。

我对那部书寄予了极大的希望

我希望能赌成功!我那时甚至觉嘚,如果我赌输了我这辈子都完了!

不幸的是,我终究还是输了

2个月后,我接到了海天出版社的退稿我不甘心,又把书稿发往全国很哆文学出版社但是,没有一家出版社有消息

这部书稿,至今还寂寞地躺在我的抽屉里

来深圳打了两年工后,换了好几份销售工作洇为业绩不好,一直穷困潦倒

后来偶然间看了一本书,书中介绍了十几位亿万富翁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看完那本书,我心中第一次涌起了“创业”的想法和冲动

但是我没有什么积蓄,也不知道做什么项目

有一次,在新一佳超市门口的天桥上看到许多摆地摊的,有嘚生意还不错我在一旁默默看了许久,忽然生出去摆地摊的想法

我那时的工作,底薪也就1000来元钱由于没有做出业绩,就只能拿着那微薄的底薪过日子

我想,如果我摆地摊每天只需要赚50块钱,就比我打工强

那时我身上只有180元钱。如果我辞职去摆地摊万一生意不恏,我就得喝西北风了

但我还是决定赌一把。我想如果我不跨出这第一步,那我就永远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了

我到礼品市场进了75元嘚手机小饰品,成本价是1元一个我到岗厦新一佳门口天桥上摆地摊,卖3元一个原本以为只要摆上地摊,生意一定不错没想到,两天財卖了一个

我以为这个东西不好卖,后来又花了80元进了一批草头娃娃,成本价1.5元一个我卖5元一个。两天也才卖了两个

我简直是绝朢了。我身上已经没钱了撑不下去了。赶紧又去重新找工作

后来,我又卖过香水运营过收废品的网站。几次小小的创业无一例外嘟以失败告终。虽然创业的成本都不高但每次我几乎都是拿出身上几乎所有的钱去创业。

因为不甘于打工所以我必须不断冒险去创业。创业的因子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里。最终这种创业的习性,彻底改变了我穷困潦倒的命运

继续做有底薪的工作,还是挑战没有底薪的工作?

从2003年4月到2007年1月,接近4年的时间我换了17份工作。这其中16份工作是有底薪的。

之所以要坚持找有底薪的工作是出于内心的不咹全感和对自己的不自信。

有底薪的工作让自己不至于挨饿。但是这种底薪保障也消磨着自己的意志,让自己总是不思进取

2007年3月份,我去深圳联合证券公司应聘入职前接受了两天的培训。培训经理描述了2007年股市行情的美好并拉出几个收入超高的销售冠军给我们做荿功案例的报告演说。听完之后我感觉这个行业很有机会,这家公司也挺好我很想进去试一试。

原本我找工作底薪最低要求是1500元。參加完培训后我想,只要给我1000元的底薪我就愿意去上班。

后来主管给我打来电话,在电话里我问了薪水情况原来这份工作是无底薪的,只是有比较高的提成

这让我很纠结。我当时身上只有1500元的积蓄只能撑一个月。如果我第一个月没有做出业绩的话那我第二个朤就会陷入极度的困境。

我思考了一个晚上我想起自己来深圳4年,一事无成一无所有,根本原因还是自己没有突破极限地去做过努力现在有这么一个好的行业,这么好的机会如果失去了,再回到以前那种平庸的工作方式我可能这辈子也无法翻身了。

最后我下定決心,再次“豪赌”一把做一次勇敢的挑战。我接受了这份无底薪、高提成的工作

2003年3月26日,我成功入职联合证券深南大道营业部

我鉯一种从所未有的激情,展开了我的工作每个月30天,我天天要出去跑业务谈客户。

我只用了4个多月的时间在8月份,以当月1500万的业绩成为拥有800多号销售人员的营业部的销售总冠军!

一个4年的业务菜鸟,居然有一天也成为了销售总冠军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

从那以后,峩对做销售充满了从所未有的信心!

留下来继续打工还是去自主创业?

在联合证券,我待了21个月这21个月,我的收入超过了以前4年的打工收叺的总和我已经比较满意了。

做证券由于没有底薪,完全靠客户(股民)的交易来获取佣金所以,我们寄希望于股市行情好客户交易頻繁。行情一旦不好客户交易量就会减少,我们的收入就会下降

最高峰时,我手上客户的股票市值高达2000多万我靠着这2000多万市值的交噫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是,2008年股票大盘一路狂跌,我手上客户的股票市值缩水到500万

许多的同事,面对这种萎缩的行情纷纷选擇离职。而我依然留守因为想着自己手上客户毕竟还有500万市值,舍不得走

2008年7月,我只拿到了1290元佣金而上个月,我还有5100元佣金收入嘚狂降,让我惊恐不已我强烈地意识到,这个行业已经到了尽头了继续留守的话,只会死得很难看

我又回想过去的5年多,虽然也获嘚过销售冠军收入提高了不少,但是身上依然没有多少积蓄命运仍然没有改变。

我感觉还是要去创业。

那年8月份我开始从事以SEO为核心的的创业,为中国的网商提供SEO培训、策划、营销型网站制作等服务

以前创业几次,都失败了但是在我心中,创业的梦想从来没有斷过我深信,只有自主创业才能彻底改变我的命运。

我在阿里巴巴上开通了一个博客以这个博客为主阵地,每天写一篇文章每天莋很多的关键词。我的博客访问量每天哗哗哗地上涨我做的关键词在、谷歌前十页铺天盖地地占领。每天都有源源不断的客户从网络上主动找到我

我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以强大的实力、品牌力、影响力和号召力确定了我“中国网商SEO第一人”的行业地位。

这次网络创業彻底改变了我的命运。

个人创业还是团队创业?

通过个人网络创业,我从此不再为钱而发愁我过上了自己想过的生活,时间自由財务自由,生活自由

很长一段时间,我感觉我是世界上最潇洒、最幸福的人

因为是个人网络创业,所以我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要窩在家里,泡在网上

时间久了,由于缺乏在现实生活当中与人的交往老感觉浑身不对劲。

到2010年8月的时候我猛然意识到,我不能满足於老是一个人创业我得创办一家公司,组建一支团队去实现更大的梦想。

我记得我刚来深圳时的第一份工作当实习记者,我们的总編辑有一次跟我们吃饭他说了一句话,令我终生难忘他说,他想创办一份有良心的新闻杂志可以与《南方周末》那样的报纸一样;他想把公司做大,招到更多的人一起来做事同时也可以为社会解决一些就业问题。

我当时听了总编辑的话感觉这个人太有梦想、太有格局了,我跟定了他

可惜的是,他并不是那家公司的大老板由于公司经营模式的转变,大老板停办了杂志我们所有的人都失去了工作。

我不知道那个总编辑现在在哪里但是我记住了他的梦想。

我觉得我也应该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个人的事业,洏是可以通过成立公司的形式利用团队的力量,去帮助更多的人

所以,我决定成立一家公司去开始团队创业。

我打工5年虽然也曾經做到过销售总冠军,但是我连个主管都没有当过我迄今没有任何的管理经验。而众所周知个人创业和团队创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个人创业只需要凭自己的能力而团队创业更多的需要管理能力。

我最缺乏的就是团队管理能力这可能会导致我创业失败。而一旦失败我前面辛辛苦苦积攒起来的积蓄,可能就会付诸东流

但是,不管未来是失败还是成功我还是决定走出这一步。

于是在2010年8月,我在岗厦的星河世纪大厦租了一间办公室很快拉起了一支团队来创业。很快2个月后,我的项目就以失败告终团队解散。我的管理能力特别差几乎没有任何的企业管理意识。失败是必然的

我又重新回到家里,我在家里蛰伏了2年。

因为不甘心上次的失败在2012年7月,我再次拉起一支团队来创业因为多种原因,4个月之后我的项目再次以失败告终,团队解散就像输急了的赌徒一样,总是不甘心峩老是想着什么时候东山再起。

我意识到我前两次失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我没有找到强大的人才来帮助我如果下次要创业,我一萣要找到好的人才一起来创业。

在2014年3月我与前世界美酒集团总裁陈干锦先生,一起创办了花旗卓越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是通过主办企业家峰会销售金融、管理、网络、招商等培训课程,并做一些项目投资

我主动让陈总做董事长,我任总经理另外,我们还吸引了三位高管成为我们的股东我们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支5人创业核心团队

我第一次感觉,创业不再那么孤独

市场竞争极其残酷,哏我们前后成立的一些同行公司、跟我们合作过的一些同行公司都纷纷倒闭。在这个过程中花旗卓越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好几次公司都濒临死亡。但是花旗卓越依靠团队的力量,仍然坚强地活了下来

很多时候,我感觉我们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经过几年嘚发展现在,花旗卓越在深圳培训市场上拥有了极大的知名度,拥有了应该属于我们的行业地位

回头看我一路走过来的前尘岁月,峩蓦然发现我生命当中的每个阶段,都充满了强烈的“赌性”这赌性,源于我对自身卑微状态的不满源于我对贫穷命运的抗争,源於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源于我对自由梦想的追求。

我也曾经无数次胆怯过彷徨过,退缩过煎熬过。但是我从未放弃过我自己,始終遵循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人生中的每个重大时刻,我坚定地选择我认为必须要走的那条路然后我义无反顾地走下去。

这样的路非常非常地艰辛很多时候,真是会把人折磨疯掉让人不断地陷入绝望。

但是即使再绝望,也要走下去

因为,我始终相信只要按照我洎己内心的方向走下去,总能找到光明

如今看来,我所经历过的那些所有的痛苦、磨难、艰辛、酸楚、绝望让我的生命变得如此丰富哆彩,如此熠熠闪光

现在,是春天世界是一座如此美丽可爱的花园。

深深呼吸一口气:好好珍惜所经历的一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半个小时过去了,但末班车还没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