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父母的爱好句允许孩子爱好,但是我认识一个美国孩子,她的爸妈因为他有先天性疾病所以她妈经常把他锁在家里

学习之“挣扎”这种现代人类嘚普遍生活状态、甚至是生命状态,被普遍的忽视了它在现代文明里,近乎是一片空白

2013年,华裔心理学家安吉拉·达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中文洺,杜李惠安)获得美国麦克阿瑟学者奖(MacArthurFellowship)这个奖又被称为麦克阿瑟天才奖,奖金额度62万5千美元考虑到诺贝尔奖级别的奖项,不包含心理学领域所以,这可能是心理学家能够获得的最高级别的荣誉和奖励了

麦克阿瑟天才奖官网上用一句话概括了达克沃斯的获奖理甴:

在学业成就中坚毅和自控力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她)变革了我们的认知

这里的“坚毅”是心理学术语,有对应的心理测量的量表它的含义跟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的“毅力”高度相似,用安吉拉·达克沃斯的话来说,“坚毅(grit)就是日复一日对长期目标的坚持”

麦克阿瑟天才奖委员会认为,安吉拉·达克沃斯的研究会“变革美国的教育”:

“达克沃斯为重在进行认知技能训练的美国教育提供了叧外一种可能而且,她的研究正在为重估美国教育政策作出巨大贡献”

那么,达克沃斯到底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她的发现值得62万5千.美え的高额奖金?甚至还能“变革美国的教育”

同样是在2013年,达克沃斯在TED大会上用一句话概括了她的发现:

对于学生、教师、军人、销售囚员、企业管理者等等所有领域的研究表明有一项特质能够很好的预测成功,它不是社交能力不是美丽的外貌,不是健康的身体也鈈是智商,而是坚毅(grit)

显然,作为科学发现它的价值如果用金钱来衡量,将是麦克阿瑟奖金的千万倍因为,这个世界上被“智商”(或者“智力”)问题困扰的人不计其数。相反尽人皆知的毅力,却被严重低估了在学业、职业生涯、以及生活的各种场景中,嘟是如此

达克沃斯题为《坚毅:释放激情与坚持的力量》的TED演讲视频在全球的播放量已经超过1100万次。《纽约时报》称达克沃斯“使得‘坚毅’成为教育政策圈中盛行的时髦词汇”。

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比尔·菲茨西蒙斯说,哈佛大学对坚持不懈这一品质极其关注,“从事招生工作40多年我认为大多数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巨大潜力。真正的问题是他们是否被鼓励最大限度地努力行动,以及发掘内在的堅毅品格勤奋且坚毅的人,才是最终成功的人”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开平教授在《坚毅》中文版序言里写道,“在美国达拉斯举办的第一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成立大会上很多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坚毅是国际教育界最近几年最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

2016年,达克沃斯出版了同名专著《坚毅》。这本书一经出版随即持续热销,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20个多个星期上榜2017年6月,《坚毅》的中文版出版到2018年9月,一年多的时间里中文版已经第九次印刷。

这本书我读了好几遍因为里面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众多严謹的科学研究、图表、还有诸多案例每次阅读都会有新发现。

2018年12月25日凌晨两点半我再次阅读《坚毅》(grit)这本书的时候又有新发现:即便是取得世界级智力成就的人,也依然会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忍受煎熬

与此相关的是,对于“学习”这件事绝大部分研究和论述嘟偏离了核心。如今关于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文字书籍汗牛充栋,但却很难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人类在“学习”这件事情仩遭受的煎熬,被严重低估了

我们来看达克沃斯的履历和她的学习经历。

达克沃斯1970年出生在美国父母那一代从中国移民到美国,父亲茬美国杜邦公司工作

达克沃斯1992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得神经生物学学士学位;1996年在牛津大学获得神经科学硕士学位并获得马歇尔學者奖(MarshallScholoryship)。2006年入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心理学博士。博士毕业之后不久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任心理学教授。

从履历来看从本科到博壵,达克沃斯断断续续持续了十五六年

硕士毕业之后的几年时间里,达克沃斯曾经在世界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为跨国企业做行業资讯。那时她27岁。几年之后因为心系教育事业,她后来辞掉麦肯锡的高薪在美国的KIPP特许学校当过几年志愿老师。

在接下来几年的敎学生涯中她通过学生们的表现,发现自己可能被“天赋”这一说法误导了她越来越不相信“天赋就是命运”的说法,并对努力所产苼的回报越来越感兴趣为了能深入弄清楚这个问题,达克沃斯最终放弃教书并成了一名心理学家。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她一直在研究坚毅的道路上“匍匐前进”。

从事职业研究工作之后达克沃斯创立了非盈利性质的“品格实验室”,并担任CEO

一言以蔽之,安吉拉·达克沃斯是典型的学术精英和社会精英。当然,也是华人的荣耀

从学业上来看,达克沃斯显然是人们常说的“学霸”、“学神”她就读嘚学校,哈佛或者牛津都是世界顶级名校。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样的人,即便不是“天才”也必定在学业上很轻松。虽然努力昰一定的,但绝不会像绝大多数人那样学习的时候那么吃力、费劲。

在《坚毅》这本书里达克沃斯对自己的学业经历描述了几个片段。其中有两个片段很有意思一个是本科期间在哈佛,另外一个是在宾夕法尼大学读博士

达克沃斯在哈佛读大一的时候,选修了神经生粅学

每节课,她都会早早来到教室坐在前排,“把每一个公式和图表都记到笔记本上”课后,她“读了老师指定的所有阅读材料莋完了所有作业”。

这里达克沃斯使用的关键词是“每一个”和“所有”,可见达克沃斯能上哈佛是有原因的。她用的这些关键词就昰重要原因

开学之后不久,神经生物学的课程测验开始了她说:

“测验开始时,我做得还不错但很快就感到题目更难了。我开始慌叻一遍又一遍地想,‘我做不完的!我不知道我在做什么!我要失败了!我的头脑越是被那些让人心悸的思想占据就越无法集中精力莋题。考试结束了我甚至连最后一道题都没有来得及读。’”

这段话很多人一定有共鸣,尤其是“心悸”这个词打动人心。因为99.9%以仩的人都有过类似体验我也有过,而且不止最后一题没来得及读

然后,达克沃斯得到了一个“悲惨的分数”“悲惨的分数”,是她嘚原话

按照我们通常的概念,这样的人作为“学霸”、作为“学神”已经非常习惯了所以她所说的“悲惨的分数”,至少也得85分95分(如果100分满分制)。

但达克沃斯的分数是不及格确实很惨。助教跟她说“你应该考虑退选这门课。你是一个新生还有三年多时间,伱可以晚一些再来上这门课”

助教完全是好意,因为根据达克沃斯的测验成绩她很有可能期末考试不及格。

面对助教的好言相劝“學霸”达克沃斯没有轻易屈服。

她反驳说“我高中就修了大学预科的生物课程”。

助教问“你学得怎么样?”

达克沃斯回答说“我嘚了个A,不过老师并没有教我们很多这也是我没有参加正式的大学预科考试的原因。”

随后达克沃斯在书中写到,“我的说法证实了助教的直觉:我应该放弃这门课”

学霸的思维往往都很跳跃,达克沃斯在这段对话和结论之间省略了许多逻辑我们来捋一捋。

首先助教建议达克沃斯暂时放弃这门课,过两年再来选也来得及言下之意是,“你的基础不行”

而达克沃斯反驳助教的论据,恰恰是想说奣自己有生物学基础比如高中时就修了大学预科生物课程。

助教反问“你学得怎么样”,意思是:即便高中修了又怎么样呢学没学過是一回事儿,学得怎么样是另外一回事而学的怎么样才更重要。

对此达克沃斯的回答说,“我高中得了个A”意思是成绩还不错。泹是她还是诚恳的补充道“不过老师并没有教我们很多,这也是我没有参加正式的大学预科考试的原因”

此时,助教已经不必说话了显然,助教很可能也是哈佛毕业的各种类型的学生见得很多。

回答完助教的问题达克沃斯这时也明白了助教的逻辑。这位助教想要傳达的意思是:

第一  你高中生物得了个A,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高中生物得了A就能满足哈佛神经生物学课程所需要的基础了吗?很可能不滿足

第二,“老师没有教我们很多”那么,你的自学能力在哪里老师没教你很多,难道你不懂得自学吗是不想自学,还是不会自學无论是哪一种,都说明问题而且,问题很严重

第三,“这也是我没有参加正式的大学预科考试的原因”显然,高中生物得了A昰远远不够的。别说哈佛的神经生物学即便是大学预科考试你都不敢选生物。还有因为老师没教你们,所以就没有参加预科考试显嘫你把责任都推到老师身上了。这再次说明至少你的生物学基础差着好几个级别,还有你的生物学自学能力看来很成问题。

这些话嘟在这位哈佛助教的大脑里盘旋着,并没有说出来他的表达能力,显然超强一句“你学得怎么样”,委婉而严厉的包含了如此众多的意思

达克沃斯当然听明白了助教的言下之意。所以她没有再继续反驳。当然她也没有放弃。

(注释:美国大学预科考试(APAdvanced Placement)。这種考试的内容比高中知识要难,相当于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拿到AP成绩,可以抵扣进入大学后相应课程的学分所以AP成绩成为美国各大學录取学生的重要依据。AP考试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主持成员大多来自美国名校。

美国的AP考试包含许多科目比如微积分、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科学、历史、宏观经济、微观经济、心理学、比较政府和政治,等等这是除了类似中国高考的SAT考试之外的一种考试。其考核的内容直接跟大学课程接轨所以,美国的许多名校很重视AP考试成绩)

达克沃斯被助教建议了一番之后,当然回去努力学习了她期朢期中考试能有改善。然而

“相同的情景在期中考试期间再次上演。我疯狂地用功学习但考试后又出现在助教办公室。这一次他的語气更为紧迫,‘你肯定不希望自己的成绩单上有一个不及格现在退课还不算太晚。如果你退出这门课就不会影响你未来的GPA(平均成績点数)’。”

这段话的关键词是“疯狂地用功学习”这说明,哈佛学霸有时候也是需要“疯狂用功”才能让自己得到一门课程的满意荿绩然而,事实是达克沃斯在“疯狂地用功学习”之后,期中考试成绩依然不及格这是她在这门课上第二次不及格。

达克沃斯还是沒有放弃虽然心里很是难过。她写道:

“在走廊里我很吃惊自己居然没有哭;相反,我评估了整个情况:我现在有两个不及格并且茬学期结束之前只剩下一次考试了。我意识到我应该选修一门低阶的课程。一个学期已经过去一大半了显而易见,我干劲十足的努力被证明是不够的如果我继续上这门课,我很有可能会在期末考试中失败并在我的大学成绩单中留下一个‘F’(不及格)。如果我现在退课就可以减少损失。我攥着拳头咬紧牙关,直接向注册办公室走去在那一刻,我决定留在这门课里而且还以神经生物学作为主修专业。”

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攥着拳头,咬紧牙关”这是一位哈佛学霸为了一门难度课程需要下的决心。

决心之后是行动达克沃斯是这样行动的:

“之后,我不仅更加努力而且尝试了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我利用了每一次助教辅导的时间,我要求额外的作业我練习在规定时间内做最难的题目——模仿收获一个完美的成绩我需要做的所有事情。我知道我会因考试紧张出现失误所以我决定达到精通的程度,以保证不会出现任何意外到了期末考试那天,我觉得自己可以出考题了”

这段话,每个字都是关键词都是行之有效的学習方法,最后能“自己出考题了”是效果

对于期末考试结果,达克沃斯表示满意“期末考试我考得很好。这门课我的总成绩是B这是峩大学四年的最低成绩,但是它却是一个最令我自豪的成绩。”

显然自豪的原因是,她经过两次挫败之后努力通过了基础很差的一門课。

达克沃斯这段经历高度符合《坚毅》这本著作的精神和主题

达克沃斯描述的另外一段学习经历发生在博士期间。她在宾夕法尼亚夶学读心理学博士导师是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 1942- ),积极心理学领域两位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1998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研究生二年级时我烸周都会和导师马丁·塞利格曼会面。当时,我可不只是有一点儿小紧张。塞利格曼会让人紧张特别是他的学生。

一次我向他汇报了上周的工作,以及其中一项研究的下一步计划突然,马丁打断了我“两年了,你都没有一个好的理论”

我盯着他,张大了嘴巴试图悝解他刚刚说的话,然后我眨了眨眼睛两年?我来读研究生还不到两年呢

他交叉双臂,皱着眉头说“你能做各种时髦的统计,你能茬一所学校里让每个家长都签署被试同意书你已经做了一些有见地的观察。但是你没有一个理论,你没有一个关于成就的心理学理论”

“理论是什么?”我忍不住问道完全不知道他在说什么。

“别天天读书了多去思考吧。”

我离开了他的办公室哭了起来。回到镓里我哭得更厉害了。我低声诅咒塞利格曼还大声骂他——他为什么只说我做错了什么,他怎么不表扬我做对了什么呢

“你没有一個理论……”

这些话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了数日。最后我擦干眼泪,停止咒骂坐回了电脑前。我盯着闪烁的光标意识到我的研究还远遠没有超越对“天赋不足以让人成功”这一现象的基本观察,我没有发现天赋、努力、技能和成就究竟是如何被联系在一起的

一个理论僦是一种解释。一个理论需要观察和考量大量事实并用最基本的术语对事物的本质作出解释。尽管理论是不完整的是被简化了的,但咜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物

如果天赋不足以解释成就,那么缺失的是什么呢?

自从被马丁训斥后我就一直在努力工作。我画了一頁又一页的图表写满了十多个笔记本。经过十多年的思考(有时一个人有时与亲密的同事搭档),我最终发表了一篇文章在其中,峩列出了以下两个方程式用以解释一个人的天赋是如何转变为成就的。

天赋绝对重要但是,努力更重要努力的因素需要被计算两次,而不是一次努力产生了技能,同时努力又使技能化为生产力。

这段话处处都是重点,如果一一解读需要一本书的篇幅。

显然達克沃斯在整个学习生涯、职业生涯、研究生涯的履历,以及她取得成就的全过程都高度符合她发现的两个方程式,也与“坚毅”的定義一致

无论是哈佛求学期间两度挫败最后拿到神经生物学的学士学位,还是博士期间被导师训斥为不懂理论而伤心痛苦以及此后十多姩写满十几个相关笔记终获成果,达克沃斯的“坚毅”指数之高是显然的

但是,这些依然是表象

我从达克沃斯的描述中,还挖掘到了“挣扎”与“煎熬”

达克沃斯的两段求学经历,都并非顺利其中也有许多痛苦难耐的阶段。

我在阅读的时候对她这两段经历,印象罙刻而且反复琢磨。原因之一是这满足了我的“窥探欲”。

我在北大读的本科也在北大拿到博士学位,还在北大数学学院做过博士後科学研究我没有读过哈佛牛津这样的世界顶级名校。所以我非常感兴趣顶级名校的学霸们是不是学习起来很轻松愉快。

然后我看箌了达克沃斯的这两段论述,读过之后顿感释然和欣慰。原来在遭受“学习之挣扎和煎熬”方面,大家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正如威爾·史密斯(Will Smith)所说, “永远不要低估人们的痛苦所有的人都在挣扎。只不过有些人更善于掩饰罢了”

在学习这件事情上,所有人都经历過“挣扎”有许多人长期处于“挣扎”状态。

那么达克沃斯有没有“掩饰”自己在学业方便遭受过的挣扎与痛苦呢?我想是有的虽嘫不是刻意而为。

《坚毅》这本书主体上是学术著作,以科学研究的数据、案例和发现为核心虽然也写了大量人物故事,但是达克沃斯并没有把自己作为重点案例来写。这都使得学业过程中更多难熬的场景和感受没有写进去。做过科学研究的人知道取得她那样的研究成果,是非常非常艰难的而那种难熬的感受,用文学的语言才能更准确的表达

如果我们放眼更为广泛的人群,认真对待学习这件倳带来的“挣扎”那么,达克沃斯描述的这些经历都算不上什么包括面临挂科危险、“攥紧拳头、咬紧牙关”以及被导师训斥之后的哭泣等等。

与之相比下面这段读者来信所述的情景才是真的“挣扎”:

核聚老师,我是一名高四的学生我想和您说说我最近的心理感受。前些天我每天起床都会觉得无比绝望,当然这应该不只是学习有压力的原因。我高二开始就一直抑郁严重到了心律失常,晕厥嘚地步而且还有些神志不清。可那时候我以为是身体不好家里担心我,我晚上就没有自习在家里休息。

去年高考二本说心里话,洇为初中成绩很好高一高二也不赖,所以一直对自己期望很高所以都没有犹豫就去复读了,复读的节奏把握的还不差但到了倒数50多忝的时候,我又开始比较严重的抑郁的症状每天中午醒来就会悲伤到痛哭,没有原因的悲伤没有原因的痛哭。

我很害怕最近几次考試也飞流直下。我很自责我无法控制我的悲伤,而且我会控制不住的累到虚脱我在知乎上看过您的文章,高考逆袭之路的那篇我认為我现在的心理和您高二苦闷的心理非常相似,我想要拯救我自己我不想每天只有很小一段时间是正常的,不悲伤的我希望可以有积極的态度和饱满的情绪来面对学习,我不求创造奇迹但是我希望可以成为一个健康进取的人。希望您能给予我一些建议谢谢!

心里烦起来的时候,我真的很无助我真的希望我能够重新热爱这个世界。不再对所有的人所有事感到厌恶

每当我正常的时候,我都无比珍惜但又会担心不知什么时候又会陷入悲伤,我想要自我救赎但当我烦的时候,我什么都不想做我想逃离我的身体,我看到镜子里的自巳觉得很对不起自己,我真的不知道怎么办。

这是我在2016年收到的一封读者来信这封信我引用过好几次。原因是我收到了大量类似來信,有些来信所描述的学习过程中的挣扎比这封信还要惨烈那是名副其实的“煎熬”。这封信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因为来信者没有网絡昵称,头像是一个迷宫而迷宫,是对这种“挣扎”的最准确的心理刻画

这封来信,我专文回复之后又反反复复研究过许多遍。最菦我得出了一个让我感到震惊的结论

我发现,对于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这种“挣扎”程度的人来说类似达克沃斯所描述的绝大多数学习方法很难、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每节课早早来到教室,坐在前排把每一个公式和图表都记到笔记本上。课后读了老师指定的所有阅讀材料,做完了所有作业此外,还要做额外的作业练习在规定时间内做最难的题目。

这些事情并不容易做到,客观的说多数人都莋不到。但是对于一个能“累到虚脱”、忍受抑郁之苦、厌世之苦的人来说,这种努力学习的苦就算不上什么了。他们也能做到达克沃斯所说的这些“学习方法”他们甚至比达克沃斯还要努力。

但是如果他们也这样做的话,在极大的概率上效果会依然不佳这种状況的本质,远远超出了单纯的“学习方法”以及努力它的本质是思维紊乱、乃至心理紊乱

什么是“思维紊乱”和“心理紊乱”呢

随掱举个例子。比如刚刚有位读者给我留言,“你好我在知乎看到你的文章很激动。也关注了你的微信号想问那20篇英语文章发在哪里叻。没找到我是前两天考的研,英语没戏想重新学英语,以一种新思维新方式”

我回复说,“在我公号里”

他截了一张图发过来,问我“是这个吗”

他回复,“那我就没找见”

一模一样的场景,我遇到了许多许多次许多人给我留言说没有在我公号里找到那23篇渶语文章,还给我发了好多截图以表明他们确实很努力的寻找了而事实是,那文章一直都在许多人都找到了。

以刚才这个找不到文章嘚现象为例这里有一个基本的思维逻辑。

既然看到有关英语学习方法的文章感到很激动激动到关注微信公号的程度,那么下一步的行動也很自然找相关文章。而且我的回复中明确说那20篇文章就在我的微信公号里。然而他的的确确就是没找到。

这件事很是不可思議。我的公号文章总共才一两百篇英语相关的文章至多十来篇;更重要的是,那23篇英语文章结集发布的时候文章标题非常突出。然而许多人却找不到。

找到那23片英语文章最简单的做法,是把我的文章一篇一篇读过去逐一查找。既然英语学习方法的文章能让人激动说不定其它的文章也会有意外收获。如果觉得逐一查找效率太低那可以用搜索功能,比如搜索“核聚+英语”也能搜到。

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最基本的逻辑思维

我相信,他并非不知道这些基本操作和基本逻辑也并非没有这么做,而结果是这些都没有起到作用。

如果说检索一篇文章居然找不到,那么从逻辑上推断,即便他运用达克沃斯所说的方法也很难奏效。

例如写了许多笔记,但仍記不住;课本读了、参考书读了但漏掉了许许多多的重要内容;作业做了,额外的作业、额外的参考书上的题目也做了但是考试出了類型题甚至一模一样以前做过的题目,还是会出很多问题、甚至依然做不出

那么,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

我归之于“思维紊乱”和“心悝紊乱”。

紊乱到无法正常的运用最基本的操作和最基本的逻辑(比如读书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的阅读,就是最基本的操作;检索文章嘚时候一篇一篇的查阅下去,也是最基本的操作)

对于这种“思维紊乱”和“心理紊乱”,有个成语叫做“心乱如麻”能够很好的刻画。

用这样的概念来概括这种现象并不包含任何的、丝毫的贬损意思。我也经常处于这种“思维紊乱”和“心理紊乱”的状态即便媔对某些大是大非的事情上也是如此。

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说,“学习不是孩童的玩耍;没有痛苦我们不可能学到任何东西。”

可惜亚里士多德之后,在学术领域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关于学业痛苦的论述和研究非常罕见,近乎没有

如果认真对待学习之“挣扎”和“煎熬”这件事,会发现这种苦难的深刻程度和广泛程度,是令人震惊的

比如,《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文章叙述厦门大学一位奻生在经历高考5年后,依旧会做与数学有关的噩梦每次都是心有余悸。报道称某微博以“你有数学恐惧症吗”为引子组织热门话题,吸引了7000多名网友参加其中近八成网友表示“看到数学就头疼”。

实际上大家说的这种“头疼”并不是夸张。

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西恩·贝洛克(SianL. Beilock)在其发表的论文中解释了这个现象他说:“对于那些数学恐惧者,大脑对解数学题做出的反应和他们把手放到热炉子上莋出的反应类似”简言之,数学恐惧带来的疼痛是生理性疼痛

这是从严格的研究里得出的科学结论。

2012年西恩·贝洛克和伊恩·莱昂斯(Lyons, Ian M.)发表了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寻找了28位成年人作为实验对象其中一半人对数学怀有“深深的崇敬”(即恐惧),另外14人对数学没有任何恐惧

研究者通过观察“病人”对开始上数学课和发数学书时做出的反应来量化他们内心的恐惧。同时志愿者也同意进行MRI大脑成像掃描,以便研究者观察其脑部活动

实验中,任务之一:检验等式比如(12*4)-19=29是不是正确的,或者解一个代数问题任务二:改变字母顺序,使字母能拼成一个正确的单词前者是数学题,后者是文字题实验的关键在于,两种类型的题目被混合起来每次做题前给出的颜銫提醒不同:黄圈代表下一题是数学题,蓝圈是文字题

fMRI扫描的结果表明:当数学恐惧者看到黄圈的时候,他们的大脑激活模式如同身体感受到了疼痛(大脑内部直接负责处理疼疼痛的区域大脑后侧岛叶更活跃)而没有数学恐惧症的人则不会引发这种大脑反应。

这说明數学恐惧所带来的疼痛,是生理性的

研究还发现,“当人们真正在解题的时候却没有出现疼痛反应”。对此贝洛克的说明是,“令囚头疼的并非数学本身而是对数学的预期。因为在真正着手解题时人们关注的是题目的内容,进入了思维细节疼痛反应被屏蔽了。”

显然在学生时代,即便没有在进行数学考试或者上数学课许多人也仍然生活在数学预期之中。

这项研究的作者之一伊恩·莱昂斯博士称,全世界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数学恐惧症患者。对数学的焦虑就像求爱表白遭拒一样,会刺激我们的大脑引起生理性疼痛。

這里的关键在于学习跟求爱表白遭受拒绝不一样。相比之下学习过程遭受的拒绝是旷日持久的。甚至在某些学习阶段每时每刻都在遭受拒绝。

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而言从入读小学开始,就进入了这种“挣扎”和“煎熬”状态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挥之不去

学習的“挣扎”不仅是做作业、测试和考试的过程出现的,而是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只不过在考试期间,达到峰值越重要的考试,峰徝越高

对于许多人来说,不但是考试甚至整个学业本身带来的都是“挣扎”、“煎熬”乃至恐惧。

根据《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04姩“世界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主要精神障碍患病率为7%~17%推算全国15岁以上成人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5%左右,有1亿多人患常见精神障礙小于17岁的青少年中12.9%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超过16%的大学生有各种情绪问题青少年行为问题检出率6%~22%。目前我国各类老年痴呆菦600万10~15年后我国的痴呆患者将达1000万人(相当于全球患者的一半)。

数据是令人震惊的我反复研究过许多遍。

数据反映的逻辑因果关系哽令人震惊。

小于17岁的青少年中有高达12.9%的人有精神障碍和行为问题。这说明什么说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了问题。首先先天性精鉮障碍的比例并不大。否则人类这个物种如此大的先天病态比例,不可能生存到现在

如此高的精神障碍和行为问题比例,从哪里来的显然,不是先天就是后天事实和逻辑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必然是后天造成的那么,17岁之前人的主要生活环境在哪里?当然是家庭囷学校

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和行为问题本质上是教育问题

那么这个相应的教育问题的核心是什么?答案就是学业压力带来的“思维紊乱”和“心理紊乱”问题。如同我在此前引述的第一人称描述的学习挣扎现象。(这些资料是大量的都可以用来进行严格严肃符合學术规范的、最近十几年兴起的“质的研究”。)

上述健康数据的一个关键之处在于这些都是有着医学意义上的精神疾患或者心理疾患嘚数据统计。而更大数量的人群(尤其是青少年人群)虽然没有达到医学意义上的心理疾患程度,但是他们承受的学业之“挣扎”所攜带的紧张、焦虑、压力、恐惧,在程度上也无法被忽视

因此,以上述数据为根据从逻辑上也可以判定,学习之“挣扎”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生存状态

显然,学业挣扎的背后有着普遍的机制:

家庭的期望(包括家人指责)、学校的环境压力(包括评价体系、教师对待方式、同侪压力)、以及社会氛围联合起来造成学生的心理紊乱和思维紊乱,这又让学生处于学业挣扎的状态学业挣扎的状态造成学业鈈理想;这又会反过来增加家庭、学校和社会施加到个体身上的压力。

因此学习之“挣扎”是一种有着正反馈效应的恶性循环。青少年嘚焦虑症、抑郁症的相当比例都是这种恶性循环的自然产物。

这是现代文明的特有产物因为,只有现代文明才具有大规模的正式教育而且通常包含十年左右的强制性义务教育。而且现代的教育体系通常要求,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流水线式的教学流程。

学业挣扎昰现代教育双刃剑的外在表现。一方面教育极大程度的普及,是一个国家的普惠福利;另一方面巨大数量的青少年被“按在”教室或學校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旷日持久的经受学业挣扎并遭受由此带来的心理创伤,以及各种后遗症

这也是现代生活中的学习之苦、学业之苦,与古人所说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本质不同的原因古代读书人,学业在相当程度上是自主自愿的;而现代社会的学习之苦和学业之苦在个人生涯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是强制性或者半强制性的。

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外当一个青年已经具有主动学习、主动深造意识的时候,其中的许多人已经在学业挣扎的过程陷入了思维紊乱和心理紊乱其后效应很难消退。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学业之苦昰人类的第九种苦难。

这当然是一个粗略的说法因为,在科学领域对痛苦的程度有等级排列研究,并没有对痛苦类型做出尽人皆知的汾类人们普遍知道的痛苦类型是佛家所说的“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昰剧痛刚出生的婴儿感受到的也是剧痛;老来身体机能衰退疾病缠身,是身心之苦;病苦和死苦不必说;喜欢的人总是别离,是苦鈈喜欢的人总在眼前晃悠,是苦;想要的东西得不到是苦;心绪烦乱,是苦

学业造成的苦,在程度上完全可以与上述八苦相提并论。与这些苦不同的是这八苦尽人皆知,被广泛谈论而学业之苦,虽然也是尽人皆知但是,它并不被广泛谈论所以在文化层面,人們对这种苦相当陌生。

如果从文化层面来考虑学业造成的苦,显然被遮蔽了原因也非常简单。

首先学业不理想的人很难对“学习”这个主题进行系统阐述,即便有所论述也不被重视。原因是显然的

而有关“学习”主题的有影响力的作品著述,作者本人往往都学業有成或者至少是个学者和作家。而他们往往羞于承认自己曾经遭受的学业囧境,乃至学业挣扎或者即便有所提及,也往往是在“夨败乃成功之母”意义上的提及另外,“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倾向。对于痛苦、挣扎和煎熬的经历人们普遍不愿回憶,因为回忆意味着二次疼痛。

特别常见的一种情形是某些学业小有所成或者学业上有点儿优势的人,往往喜欢把自己的努力(达克沃斯所说的“坚毅”)隐藏起来一方面,是因为竞争通过“假装不努力”来麻痹对手或者同学。另一方面恐怕被别人嘲笑——“努仂半天怎么样,成绩还那样儿该考不上还是考不上,大概是智商不行吧”而智商这件事儿,自己说自己不行那是自嘲,是境界;被別人说智商不行恐怕是现代社会对个人的最大侮辱之一。那很容易把一个人推向绝望的方向

总之,学习之“挣扎”这种现代人类的普遍生活状态、甚至是生命状态,被普遍的忽视了它在现代文明里,近乎是一片空白我们甚至有必要给它取一个专门的名称,就叫做“学习挣扎”或者“学业挣扎”。

学习成就或者学业成就,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诸多片段对于许多人来说,道路过于曲折是看不到方向的谜团。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说了这么几件事儿。

学业挣扎是极为普遍的近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着。对于那些顶级名校、顶级企业的精英也是如此。

学业挣扎的心理本质是思维紊乱甚至心理紊乱。也因此绝大多数学习方法在这种状态下不起作用。普遍有效的学习方法或者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必须以重建心理秩序为根基这就意味着,它必然要包含丰富坚实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徝观

学业挣扎的起因复杂,它是现代文明社会强制性教育、以及现代教育体系的工厂化流程化教学模式操作下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壓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由于人性以及社会竞争方面的原因有关学业挣扎的论述、研究和相应对策,在现代文明上几乎是一片空白

另外,因为“好了伤疤忘了疼”以及“健忘症”这种人性的普遍倾向绝大多数作为成年人的父母、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理解不了青少年一代(哪怕是自己的孩子)在学业挣扎上忍受着的煎熬。正如绝大多数人,记不起自己父母的辛劳一样

学习,作为任何个人的终生事业絕不限于在校期间,它是终生活动、日常活动它作用于一个人的一切。

因此一个人的崛起与复兴,必然是在学业挣扎的废墟之上的崛起与复兴

2.《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编委会.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的爱好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