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是否需要排课易走班学习?

走班制的排课与传统排课有何区别? - 知乎12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分享邀请回答0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走班时代:排课之难不亚于重办一所学校
今年9月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4省市,将在浙江和上海之后启动新高考改革。
新高考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打破传统的文理分科局限,将考试科目改为“3+3”(语数外3门必考+3门选考)模式,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由此,高中选课走班制将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越来越多地方实施新的高考方案,如何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满足学生不同需求,正成为很多高中校长直面的难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从率先启动高考改革的浙江和上海的情况来看,走班制正成为常态。但如何走班、怎么排课,其难度并不亚于“重办一所学校”。
根据浙江高考“7选3”的改革方案,选考课程最多出现35种组合。对于高中而言,如何在现有的师资基础上,将教室、教师、上课时间等诸多变量协调起来,并非原有的人工排课方式所能解决的。
而变革也可能对既有教育格局带来冲击,在一些有想法的学校和地方看来,这就倒逼学校打开校门,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重新构建包括课程体系在内的很多方面。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校的教学品质和对学生发展潜力的认识和激发。
“校长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充分开发可供学生选择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课程,让课程引领并且适应学生的发展。”晋元高级中学校长季洪旭表示。
教育资源集聚的当下,一些教育科技公司也从中看到了机会,晓羊教育创始人周林认为,人工智能排课虽然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市场,但规模很大。预计市场高峰期将在明年下半年到后年之间到来。
走班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和浙江有“大走班”、“中走班”和“小走班”三种模式。“大走班”模式就是取消传统的行政班,所有学科都在选课走班;“中走班”指的是保留行政班,语数外保持原班上课,其他学科进行分类走班。采取“小走班”模式的多是一些办学规模比较小、教师和教室资源不够的学校,他们往往是提供一些选课组合,让学生选择。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中走班”的模式。上海晋元高级中学从六年前就开始探索走班模式,他们采取也是“中走班”的模式,但语数外三科的拓展性课程也实行了分层走班。具体做法是,选考课程有合格考和等级考分类走班。语数外的行政班采取基础性课程不走班,拓展性课程走班模式。同时,体育、艺术、劳技等学科,进行专项化走班。例如,体育学科是按照羽毛球、篮球、排球、足球、田径等项目进行走班。“我们学校虽然行政班保留,剩下的所有学科基本上都存在走班。”季校长表示。
在季校长看来,走班源自于学生的选择,而发现自我、认识自我、规划自我又是选择的前提。这都是基于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让每个学生做最好的自我。
“学校有条件的话,应该尽可能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行走班。因为走班之后,学生学习成长接触的人变多,这对未来适应社会是有好处的。”他表示。
而在班级管理模式上,不少学校采取的是双导师制的走班管理。“双班主任并行的管理模式,带来的一个好处是学生在走班的同时仍有归属感。大型的活动还能按照行政班开展,同时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也好进行。”浙江元济高级中学校长卢明表示。
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校长认为,走班类型的选择要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进行选择,但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但无论那种模式的走班,都在一定程度上考验着学校的资源是否充足。
先选后排:从学生立场规划课程
走班模式下,最让学校头疼一般是四个方面:学生怎么选课、学校如何排课、班级如何管理、怎么进行学生和教师评价。
学生怎么选课、学校如何排课,涉及到学科课程规划问题。卢明校长告诉记者,学生什么时间参加选考、什么时间参加学考,才既有利于考好成绩,还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进行走班后,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教授什么样的内容等等,都需要做三年的统一规划。
而其中,最难的是由过去的“先排后选”转变到现在的“先选后排”,如何在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和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中做平衡。
“最主要的问题是学校立场的转变,原来是以教的立场来安排课程,现在高考新政,要从学生的立场规划课程。”长期关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领域的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表示,“这两者的关系是,尊重学生的需求是必要条件,学校资源多少则代表了可能性,两者都不能走极端。”
另有教育观察人士指出,排课是最后的结果,核心是在有选考组合的多种选择情况下,怎么充分实现,这需要一套完善的资源体系和配套系统去支撑。
而随后的走班管理和评价,也是不小的挑战,包括教室、教师、时间等多方面的资源冲突。
例如,选课组合增多,意味着需要的教室越多。在既有教室一定的情况下,有的学校需要周末或者晚上上课。而打破文理分科后,对个别学科的老师需求量会增大,一定程度上出现教师结构性失衡,有些学科老师稀缺、有些学科老师过剩。
记者了解到,有些学校会进行人才库储备,有些会让学科负担减轻的老师进行一些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或者是承担一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的一些课程。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上,晋元高级中学的做法是,采用纸笔测试加上过程性评价的模式。其中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基于学科特点的考核内容等。
此外,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加强教师培训成为不少校长的共识。上海理工大学附中校长沈洪表示,“按照高一高二高三学段的不同,按照合格考、等级考、高考等不同形式,采取分层走班的类型不一样。这对整个教学质量过程管理怎么落实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学校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
上海市嘉定一中校长管文洁告诉记者,三年的实践下来,他们觉得教师对新高考改革制度的理解和跟进,对学生、课程标准、考试的研究,非常重要。因为教师在三年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潜力和兴趣点。在这方面,他们加大了教师的培训力度。
生涯规划指导学生选择
从上海和浙江的情况来看,不少学校都尽力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并给他们进行基于学生生涯规划的选课指导。例如,上理工附中是从高一就开始启动走班培训。学校会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学生兴趣特长等方面的调研,并对他们进行未来职业生涯指导。此外,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会通过一些课程设置,让学生在这方面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规划。
嘉定一中的做法是在高一结束后,会有学科雷达图、社会实践课程表现、素养和潜能分析报告等给到学生和家长,这些过程性评价能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潜力和兴趣点。例如,雷达图告诉学生他们的优势和弱势学科在哪里,学科增长潜力有哪些;暑假和双休日,学生可以带着课题到学校安排的实践合作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探索,这能让他们把习得的知识和现实世界链接起来。此外,选课老师还会给孩子分享选考科目的精髓内容以及涉及到大学的哪些专业,让学生提早了解。
在季校长看来,生涯课程设计包含认知类和体验类两种类型。认知类的包括做一些量表测试、外部诊断等;体验类包括职业体验、志愿者活动、大学里做一些专业考察等。学校要做好课程体系架构,告诉学生这些类型分别包括哪些内容,学习进程怎么安排等。这些要在高一学年完成,成为学生选课的参考和依据。
卢校长表示,“有了职业生涯的规划后,学生选课时就不会单纯地避难求易,更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可持续发展。”
元济高级中学的做法是,学生高一进来,就会有老师专门指导。他们根据大学的专业设置,确定十六个行业,了解学生青睐的专业范围,再给予相应的指导。例如土木建筑类等,会告诉学生在大学里面的课程是什么,高中应该选考什么科目,做怎样的准备。
一组数据说明问题,元济高级中学这一届高考结束的学生的物理选考率为71.2%,远超浙江40%左右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学生并没有因为追求分数的最大化,而放弃自己的兴趣或发展规划。
借助人工智能解决问题
接受采访的不少教育人士认为,未来借助人工智能手段进行排课将成为趋势。这也将为一些通过智能排课切入教育信息化市场的公司带来机会。
服务过北大附中等学校的希悦科技创始人刘慈航曾表示,学校传统的选排课系统将会失效。这是最先显露出来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管理的失效,以前是固定班级,现在学生流动上课,怎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情。
希悦的选排系统会根据学生选课的志愿、学校的资源,通过算法,将要排的行政班、教学班课程数据计算好,导入选排课系统中的课表,最终生成学校需要的课表。
记者了解到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较为常见和推崇的方式是以系统排课为主、人工为辅,二者相结合。
“实践的第一年还是辛苦的,但现在三年下来,借助排课系统,已经形成比较科学的排课体系。”管校长告诉记者,以前一张课表“一统天下”的时代过去,如今学生是人手一张课表。就他们学校而言,开学之前他们就要生成1500张左右的课表。学校的做法是先进行系统排课,然后人工再加以检验。这样比较高效。
“这也是新高考改革带给我们的一个红利,让我们在教育资源集聚的当下,重新思考如何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品质。现在有很多教育信息化的手段,学校需要了解,并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使用。”管校长表示。
卢校长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机器和人工相结合后,效率最高。因为系统只认指令,在一些情况下没有那么灵活机动。例如,规定一个班级的学生不能超过45个人,但是如果选考出现46个人的时候,机器就会显示不能进行,但这种情况下,进行人工排课的话,就可以把这个学生排进去。
晓羊教育的周林表示,预计人工智能排课市场高峰期将在明年下半年到后年之间到来,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布局。他们现在合作最多的是明年即将启动新高考的省市,这些省市相对处于焦虑和迷茫的状态。同时,浙江和上海也将是他们的合作重点。
“全国有十几万所初中和高中,伴随着新高考改革,他们会逐渐认识到技术强大的信息化支撑平台将成为学校优质教学中的一个必需品。”周林表示。
作者:许阳 郑凯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如何有效开展走班制教学模式_百度知道
如何有效开展走班制教学模式
我有更好的答案
“走班制”典型案例赏析1、分层,分出技术,留住情感案例一:浙江省温岭中学分层标准不以成绩而是按照学习特点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依赖老师型和自主学习型  浙江省温岭中学现在是分科和分类走班,分层走班还未开始,为什么不急于分层走班?陈才锜告诉记者:“通过民意调查,学生500人希望分层,400人不愿意分层。我们想不要一次给学生和老师的变量太多,七选三先理清,如排课、教学、管理等,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先确定科目,再认可这样的走班,待习惯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后,再开始分层。”  虽未分层走班,但陈才锜却有着清晰的思路:先分类走班后分层走班,根据每一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语数外三门课在未来将分成AB两个层次。不以成绩作为分层标准,而是按照学习特点创新地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老师型,第二种是自主学习型,这样分层避免了给学生贴标签的嫌疑。  “大部分学校在做分层走班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学生都愿意到成绩好的班级去,成绩差的班级的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压抑感。家长也会有意见,凭什么我的小孩是B班,老师同样会有意见,我如何把握两层次的难度和课时?根据陈才锜设想的以学生学习特点来分层的话,每门学科开课的课时也不一样了,比如依赖于老师型的班级,语文开四节课,依赖于自学型的班级,开三节课,给这类型的学生少掉一节,同理,数学、英语学科也一样。但学校会给出一个限制,学生三门课不能超出总课时。比如学生王静,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中周总节数为11节,她只能选择两门每周4节一门每周3节的课。要点总结:这种分层办法避开了按成绩分班的问题,避免了教师难以掌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我看了好几个分层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学校,都存在这么一个问题,老师既上快班又上慢班,不知道怎么把握教学的难易度?有的学校怎么做呢?慢班少两个例题,到快班就加两个例题,实际上也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的,而是根据学生现有学习程度来分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分层,从单一的分类走班再到混合的分层和分类走班,这样教学秩序会很正常。”2、打破以成绩分层的“魔咒”,允许学生自由选层、分类案例二:上海市大同中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将必修课分层分类、打破以成绩分层的“魔咒”,允许学生自由选层、选类。  大同中学在语文和英语等主学科上也设置了选修模块。以语文为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习,但不必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一样的语文。在大同中学,高一下学期至高二下学期里,除了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语文基础型课程需要按班级授课之外,实现“走班”的语文拓展型课程被分为8大选修模块:基础阅读、小说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现代诗歌阅读、时文阅读、写作指导、名著导读等。要点总结: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学段中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每个学生限定选修4个模块、自主选修2个模块,其中“基础阅读”建议为语文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选择学习,不参加的同学可不选修。  对于“走班制”来说,学生可以在多层次的,并且适合自己发展需要、兴趣爱好、接受水平、步调节奏的课程中进行选择,走班才算是真正地“走起来”。3、流动管理打消家长顾虑案例三: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 
上海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如今有高二学生75名,高一学生120名。这些学生正常分班是5个班,但实施走班后,出现了38个不同的常规学科教学班。  为何班级数会多了6倍?原因在于学校不仅全员走班,而且根据学生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在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门学科实施了分层教学,每门学科分为A、B、C三层。  A班一般为年级前50%左右的学生,每班人数一般不超过36人;C班为年级后25%以内的学生,通常人数在20人左右甚至更少;其余学生为B班。其他学科依据分层学科的班级结构配合实施,比如地理、历史的分班跟着物理走等。  确定学科后,如何给学生分层呢?学校的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先采用行政班级教学,半学期后再依据学生期中考成绩、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由实施分层教学的四门学科教师给出分层建议。  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入学即分层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新生入学就分层走班,降低了学生之间的熟悉度;二是学校中考录取分数普遍较高,区分度小,很难作为学生分层的依据。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分层,高一新生和家长难免会产生“快班”“慢班”的想法,而且习惯只以中考成绩衡量学习水平,如果中考分数较高的学生未进入自己认定的高水平班级,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分层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情感问题。要点总结:为了消除家长的顾虑,除了多次与家长沟通“尊重差异和运用差异”的观念之外,学校的四个分层科目采用流动管理,要求授课教师尽量采用同样的教学进度和考核难度,但教学难度和作业布置可以有所区别,而且每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一次班级变动申请。  4、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不那么容易,但也是可以做到的。  案例四:浙江省温岭中学  走班前预留试错、反悔、重新填志愿三次选科调整机会  在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几年前,温岭中学就开始尝试必修课选修化走班、大班小班化全员导师制、一年五学程制,以及建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的特色校本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校长陈才锜和温岭中学,无疑是新高考改革的探路者和风向标。  为充分满足理性选择的需求,温岭中学在学生真正走班之前,预留了试错、反悔、重新填志愿三次选科调整机会。  要点总结:第一次选科在第二学程之后,让学生填写意向表,目的是大致了解学生的选择意向;第二次在第三学程开始暑期结束后的第一周;第三次在第三学程结束确定选考科目,通过学程考试,学生会选择自己最好的三门课作为高考科目。第四次进行微调和正式确定,一小部分学生对一些学科了解不深的可以有一次再调换的机会。这次选科要求学生和家长签字,最终将科目定下来。“为既尊重学生选择,又兼顾学校师资和时空的限制,我们让学生给学校提供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两种选择,若只有一个选择则不要递交第二志愿,这也是一种尊重,由小班导师来指导和协调。”  5、管理:资源利用与方式创新  案例六:浙江省温岭中学  建立数学模型来设计排课程序  新高考方案实行以来,温岭中学的教师和管理层的工作十分紧张,有的老师已经开始跨年级上课了。走班制给学校的教学秩序、班级管理也带来新的挑战:单单排课就是一道技术难题。排课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按照老办法用电脑排课基本瘫痪,找不到一款将选科、编班、排课三项功能合为一体的软件,只能人工编排,甚至要请大学教授来帮助建立数学模型来设计程序。  陈才锜亲自参与了整个排课过程。“我们首先使用计算机进行排课,把数学模型建立起来后,再根据选科组合一步一步往下推,提出语、数、外先排,把选课人数作为班级进行统一编号,编号竖直(一天的8节课排成一纵行)尽量数字一样(即尽量在同一个班级上课),横向(5天的某同一节课排成一横行)不能重复(即同一节课学生只能在一个班级上课),这些都要在手动编班排课时不停地调整。  比如理化技、政地技、史地技这三种组合有15个人是选通用技术的,我们马上就把这15人组成一教学班调到晚上上课。那剩下只有两门学科就好排了,再比如政史技组合的,我们只需考虑政史这两门课进行排课,这样就能很顺利地排下去了。我参与排课是想看看7选3的35种组合的课表能否排得出来,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发现一些问题便于决策。”  目前,温岭中学在每个教学班门口还放置了一个4层的书架,每层相应的位置贴上学科标签,学生将相应的作业放置在书架上。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书包,像大学上课一样,把书随身携带。后续学校将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书柜,用于放置教科书和学习用具。  对于考勤,基于温岭中学人数多,学生自律性相对比较高的现实情况,陈才锜决定换一种思维管理考勤,从反面去做,将考勤制度建立在所有人都遵守纪律的前提下推行,这样学校统计起来就更简单:把学生的座位定下来,比如A同学有行政班的座位,还有教学班的座位,哪一个位置缺了,老师就知道哪一个同学没到,通过短信平台通知班主任。6、“导师制”学业辅导,“信箱式”收发作业案例七:浙江省台州一中  针对学生与老师的交流问题,浙江省台州一中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辅导管理,充分利用夜自修走班和作业辅导课,加大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夜自修时,要求学科老师要有大学科意识,只要是该学科的老师,学生都可以提问。再者,每天的第九节课是作业整理课,学校也要求老师进行下班辅导。”胡君磊说。  同时,台州一中对于作业的管理,实行信箱式收发作业。在行政班和教学班各设一个课代表,由行政班课代表收齐作业,按不同老师分发到各老师的信箱中,上该节课时,由教学班课代表发到学生手中。7、班主任和导师双轨制管理案例八: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  走班后,教师授课的学生群体多变,班级结构趋向松散,这给学生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教师“找不到学生”“抓不住学生”。为此,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实施了班主任和导师的双轨制管理。  为便于日常管理,学校在行政体制上编制了7个班级,设置班主任,职责是组织相关主题教育和集体活动;而导师一人负责8~12名学生,按照学生寝室划分管理区间,主要职责是与学生“点对点”地进行学业指导、升学指导、生活辅导、家校联系。  学校目前有18位导师,他们利用每两周一次的导师课,以及每两周一次在学生宿舍值晚班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罗芸芸谈到,她的导师课主要采用研究项目的形式,每次提出一个有社会性的讨论话题,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发散性思维和辩证性思考力很有好处”。  理想状态下,导师和班主任应该由完全不同的教师担任,但目前学校部分教师同时担任了两个角色,原因是师资的不足——全职教师只有25人,而且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走班制对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副校长虞晓贞认为,目前大多数学校依据现有的资源状况,只能局部走班,如果要全员走班,则在空间资源和教师资源两者中至少有一种资源是非常充沛的。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能做到全员走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室资源的充足,其实学校的师资是不足的,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目前用外聘教师来解决问题,所以学校现有兼职教师15人,占了全体教师的近1/3。结语与建议 “走班制”教学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空间,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应进一步尊重学生,因材施教,管理机制上应真正确保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加强对学生选课和生活的指导。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更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倍受人们推崇,成为高考改革下的一种大势所趋。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我们相互交流,更需要我们能够冷静、理智地认识“走班”,理解“走班”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变化,既需要创新思维,同时也需要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稳健推行,让“走班”成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抓手,让师生真正享受到“走班”带来的实惠,让“走班”成为大教育实践的新常态。
采纳率:90%
“走班制”典型案例赏析1、分层,分出技术,留住情感案例一:浙江省温岭中学分层标准不以成绩而是按照学习特点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依赖老师型和自主学习型  浙江省温岭中学现在是分科和分类走班,分层走班还未开始,为什么不急于分层走班?陈才锜告诉记者:“通过民意调查,学生500人希望分层,400人不愿意分层。我们想不要一次给学生和老师的变量太多,七选三先理清,如排课、教学、管理等,所以我们希望学生先确定科目,再认可这样的走班,待习惯了老师的教学方式后,再开始分层。”  虽未分层走班,但陈才锜却有着清晰的思路:先分类走班后分层走班,根据每一类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语数外三门课在未来将分成AB两个层次。不以成绩作为分层标准,而是按照学习特点创新地将学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依赖老师型,第二种是自主学习型,这样分层避免了给学生贴标签的嫌疑。  “大部分学校在做分层走班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学生都愿意到成绩好的班级去,成绩差的班级的学生心里就会有一种压抑感。家长也会有意见,凭什么我的小孩是B班,老师同样会有意见,我如何把握两层次的难度和课时?根据陈才锜设想的以学生学习特点来分层的话,每门学科开课的课时也不一样了,比如依赖于老师型的班级,语文开四节课,依赖于自学型的班级,开三节课,给这类型的学生少掉一节,同理,数学、英语学科也一样。但学校会给出一个限制,学生三门课不能超出总课时。比如学生王静,在语文、数学、英语三门学科中周总节数为11节,她只能选择两门每周4节一门每周3节的课。要点总结:这种分层办法避开了按成绩分班的问题,避免了教师难以掌握教学内容的深浅度。我看了好几个分层教学做得比较好的学校,都存在这么一个问题,老师既上快班又上慢班,不知道怎么把握教学的难易度?有的学校怎么做呢?慢班少两个例题,到快班就加两个例题,实际上也不是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的,而是根据学生现有学习程度来分的,所以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根据学生学习特点的方式来进行分层,从单一的分类走班再到混合的分层和分类走班,这样教学秩序会很正常。”2、打破以成绩分层的“魔咒”,允许学生自由选层、分类案例二:上海市大同中学  上海市大同中学将必修课分层分类、打破以成绩分层的“魔咒”,允许学生自由选层、选类。  大同中学在语文和英语等主学科上也设置了选修模块。以语文为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学习,但不必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一样的语文。在大同中学,高一下学期至高二下学期里,除了所有学生都必修的语文基础型课程需要按班级授课之外,实现“走班”的语文拓展型课程被分为8大选修模块:基础阅读、小说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现代诗歌阅读、时文阅读、写作指导、名著导读等。要点总结: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在不同的学段中选择不同的模块组合,每个学生限定选修4个模块、自主选修2个模块,其中“基础阅读”建议为语文学习基础薄弱的同学选择学习,不参加的同学可不选修。  对于“走班制”来说,学生可以在多层次的,并且适合自己发展需要、兴趣爱好、接受水平、步调节奏的课程中进行选择,走班才算是真正地“走起来”。3、流动管理打消家长顾虑案例三: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 
上海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如今有高二学生75名,高一学生120名。这些学生正常分班是5个班,但实施走班后,出现了38个不同的常规学科教学班。  为何班级数会多了6倍?原因在于学校不仅全员走班,而且根据学生基础和能力的不同,在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四门学科实施了分层教学,每门学科分为A、B、C三层。  A班一般为年级前50%左右的学生,每班人数一般不超过36人;C班为年级后25%以内的学生,通常人数在20人左右甚至更少;其余学生为B班。其他学科依据分层学科的班级结构配合实施,比如地理、历史的分班跟着物理走等。  确定学科后,如何给学生分层呢?学校的做法是:新生入学后先采用行政班级教学,半学期后再依据学生期中考成绩、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由实施分层教学的四门学科教师给出分层建议。  学校相关负责人解释,入学即分层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是新生入学就分层走班,降低了学生之间的熟悉度;二是学校中考录取分数普遍较高,区分度小,很难作为学生分层的依据。  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对于分层,高一新生和家长难免会产生“快班”“慢班”的想法,而且习惯只以中考成绩衡量学习水平,如果中考分数较高的学生未进入自己认定的高水平班级,容易产生不良情绪。  分层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情感问题。要点总结:为了消除家长的顾虑,除了多次与家长沟通“尊重差异和运用差异”的观念之外,学校的四个分层科目采用流动管理,要求授课教师尽量采用同样的教学进度和考核难度,但教学难度和作业布置可以有所区别,而且每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一次班级变动申请。  4、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不那么容易,但也是可以做到的。  案例四:浙江省温岭中学  走班前预留试错、反悔、重新填志愿三次选科调整机会  在新高考改革政策出台几年前,温岭中学就开始尝试必修课选修化走班、大班小班化全员导师制、一年五学程制,以及建立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的特色校本课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校长陈才锜和温岭中学,无疑是新高考改革的探路者和风向标。  为充分满足理性选择的需求,温岭中学在学生真正走班之前,预留了试错、反悔、重新填志愿三次选科调整机会。  要点总结:第一次选科在第二学程之后,让学生填写意向表,目的是大致了解学生的选择意向;第二次在第三学程开始暑期结束后的第一周;第三次在第三学程结束确定选考科目,通过学程考试,学生会选择自己最好的三门课作为高考科目。第四次进行微调和正式确定,一小部分学生对一些学科了解不深的可以有一次再调换的机会。这次选科要求学生和家长签字,最终将科目定下来。“为既尊重学生选择,又兼顾学校师资和时空的限制,我们让学生给学校提供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两种选择,若只有一个选择则不要递交第二志愿,这也是一种尊重,由小班导师来指导和协调。”  5、管理:资源利用与方式创新  案例六:浙江省温岭中学  建立数学模型来设计排课程序  新高考方案实行以来,温岭中学的教师和管理层的工作十分紧张,有的老师已经开始跨年级上课了。走班制给学校的教学秩序、班级管理也带来新的挑战:单单排课就是一道技术难题。排课需要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按照老办法用电脑排课基本瘫痪,找不到一款将选科、编班、排课三项功能合为一体的软件,只能人工编排,甚至要请大学教授来帮助建立数学模型来设计程序。  陈才锜亲自参与了整个排课过程。“我们首先使用计算机进行排课,把数学模型建立起来后,再根据选科组合一步一步往下推,提出语、数、外先排,把选课人数作为班级进行统一编号,编号竖直(一天的8节课排成一纵行)尽量数字一样(即尽量在同一个班级上课),横向(5天的某同一节课排成一横行)不能重复(即同一节课学生只能在一个班级上课),这些都要在手动编班排课时不停地调整。  比如理化技、政地技、史地技这三种组合有15个人是选通用技术的,我们马上就把这15人组成一教学班调到晚上上课。那剩下只有两门学科就好排了,再比如政史技组合的,我们只需考虑政史这两门课进行排课,这样就能很顺利地排下去了。我参与排课是想看看7选3的35种组合的课表能否排得出来,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发现一些问题便于决策。”  目前,温岭中学在每个教学班门口还放置了一个4层的书架,每层相应的位置贴上学科标签,学生将相应的作业放置在书架上。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书包,像大学上课一样,把书随身携带。后续学校将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书柜,用于放置教科书和学习用具。  对于考勤,基于温岭中学人数多,学生自律性相对比较高的现实情况,陈才锜决定换一种思维管理考勤,从反面去做,将考勤制度建立在所有人都遵守纪律的前提下推行,这样学校统计起来就更简单:把学生的座位定下来,比如A同学有行政班的座位,还有教学班的座位,哪一个位置缺了,老师就知道哪一个同学没到,通过短信平台通知班主任。6、“导师制”学业辅导,“信箱式”收发作业案例七:浙江省台州一中  针对学生与老师的交流问题,浙江省台州一中的解决方法是通过辅导管理,充分利用夜自修走班和作业辅导课,加大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交流机会。“夜自修时,要求学科老师要有大学科意识,只要是该学科的老师,学生都可以提问。再者,每天的第九节课是作业整理课,学校也要求老师进行下班辅导。”胡君磊说。  同时,台州一中对于作业的管理,实行信箱式收发作业。在行政班和教学班各设一个课代表,由行政班课代表收齐作业,按不同老师分发到各老师的信箱中,上该节课时,由教学班课代表发到学生手中。7、班主任和导师双轨制管理案例八:上海市浦东复旦附中分校  走班后,教师授课的学生群体多变,班级结构趋向松散,这给学生管理带来巨大挑战——教师“找不到学生”“抓不住学生”。为此,浦东复旦附中分校实施了班主任和导师的双轨制管理。  为便于日常管理,学校在行政体制上编制了7个班级,设置班主任,职责是组织相关主题教育和集体活动;而导师一人负责8~12名学生,按照学生寝室划分管理区间,主要职责是与学生“点对点”地进行学业指导、升学指导、生活辅导、家校联系。  学校目前有18位导师,他们利用每两周一次的导师课,以及每两周一次在学生宿舍值晚班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罗芸芸谈到,她的导师课主要采用研究项目的形式,每次提出一个有社会性的讨论话题,大家围坐在一起开展“头脑风暴”,“这对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发散性思维和辩证性思考力很有好处”。  理想状态下,导师和班主任应该由完全不同的教师担任,但目前学校部分教师同时担任了两个角色,原因是师资的不足——全职教师只有25人,而且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平均年龄不到30岁。  走班制对资源的需求非常大。副校长虞晓贞认为,目前大多数学校依据现有的资源状况,只能局部走班,如果要全员走班,则在空间资源和教师资源两者中至少有一种资源是非常充沛的。  浦东复旦附中分校能做到全员走班,很重要的一个条件是教室资源的充足,其实学校的师资是不足的,在编制有限的情况下,目前用外聘教师来解决问题,所以学校现有兼职教师15人,占了全体教师的近1/3。结语与建议 “走班制”教学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和自由空间,也对教师的教学和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设计应更具灵活性、多样性和选择性,应进一步尊重学生,因材施教,管理机制上应真正确保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加强对学生选课和生活的指导。 “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的”更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倍受人们推崇,成为高考改革下的一种大势所趋。越是在这个时候,越需要我们相互交流,更需要我们能够冷静、理智地认识“走班”,理解“走班”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变化,既需要创新思维,同时也需要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稳健推行,让“走班”成为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抓手,让师生真正享受到“走班”带来的实惠,让“走班”成为大教育实践的新常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