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6岁的学生的dk智力训练手册是否还能系统训练?

孩子8岁时将获得一生80%的智力,这之前,如何做思维训练?| 孩子大爱的思维训练机
“知道你会来,最好的在等你”
优比思维训练机又来了!
距上个月开团已经一个多月了,很多妈妈说虽然价格有些高,但很超值,孩子非常喜欢玩,而且在简单的数学能力上,已经能感觉到进步了。所以,我们再一次推荐给大家,不要错过喽~
众所周知,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智力活动能力的核心,也是智力结构的核心,因而逻辑思维能力是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今天推荐给大家的这款优彼学习机,正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的逻辑思维电子教具。
福利社,现在开团!
全网最低价 | 优彼思维训练机最新款,基于蒙台棱利和英式情景教育法,内置800个互动课件,5000余个闯关训练,全面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完备的互动系统,给家长全面的教学指导,让孩子有效的学习提高。德国蓝光过滤养眼技术,最大程度保护孩子眼睛。为2-6岁孩子的智力发育提供有效的早教训练。
抢购方法一:福利社淘宝店。复制下面的淘口令,打开手机淘宝。(咱们的淘宝店开通蚂蚁花呗啦~)
小板牙严选,使用¥小板牙严选¥抢先预览(长按复制整段文案,打开手机淘宝即可进入活动内容)
抢购方法二:福利社微店。长按下图几秒钟,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可直接进入购买页面
发货方式:下单后48小时内完成发货,早拍早发~
同时开团:
易优家密实袋,SML3种型号,满足日常分类所需:食品级安全抗菌、密封防潮、抽取方便、又不占地,居家收纳神器!旅游出行好帮手!2套3种型号的新版封味系列、1套宝宝抗菌系列,50次以上的可反复使用封口,一整年的整理都够了。
详细介绍请看今天的第二条消息哦~
优彼思维训练机到底有哪些功能?能给孩子什么样的帮助?我们先看一段视频。
为什么要剁手?
一直以来,我给孩子挑选玩具秉持两大标准:有趣和有意义。孩子玩的高兴,又能有所收获。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优彼思维训练机非常符合这两个标准。
说实话,这个学习机去年刚推出的时候,我就直接从厂商那边拿到了。迟迟没有推荐给大家,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它的基本功能和之前受大家热捧的某教具有些相似,有点“重复购买”的担心;
二是,它在天猫、京东上坚挺的1598元的价格,实在不是很亲民。
今天,之所以我会改变主意,是因为我的儿子。
因为刚开始并没有把优彼推荐给大家的打算,所以收到后,就扔给儿子玩了。没想到,优彼很得他的欢心。他经常一个人抱着它,玩很长时间,思维训练和数学,他都很喜欢。无论短途还是长途旅行,他都心心念念地带着优彼。
我当时小惊讶了一番,在他眼里,用来学数学和思维训练的优彼原来这么好玩。更令我惊讶的是,最近一段时间,4岁多的儿子竟然掌握了基本的加减法!
那天,他帮我洗草莓。我问他洗好几个草莓?他数了数,6个。我随口问了他一句,如果再洗2个呢?他想了想,8个。他没有像以前那样,再拿2个草莓凑在一起,从头到尾数一遍。后来,我又问了几个加减法的问题,他都答对了。
当然,和那些数学神童相比,这根本不算什么。但我已经很满足。虽然,我一直有意识地培养他的数学兴趣和感觉,但没有刻意地教他算术这些具体知识。
虽然,不能说全是优彼的功劳,但不可否认地,它的确发挥了关键作用。
于是我立即联系了厂商,告诉他们,我要把优彼思维训练机推荐给更多的爸爸妈妈!
对了,这次推荐给大家的是比我手上这款(1.0版)有了很大的进步:
当然,价格并没有“进步”哦。
一、逻辑思维训练对学龄前孩子的智力开发至关重要
关注早教的家长一定知道这样一组数据:孩子在4岁时,将获得50%的智力,8岁时,将获得80%的智力,接下来,无论如何努力,也只能开发20%的智力。所以学龄前智力开发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智力,笼统的说,除了记忆力,就数思维能力了。真正的聪明是孩子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找到解决问题办法的能力,而这,正取决于逻辑思维。
其实这并不复杂,也不难理解,我们常说的“脑子快”“有条理”“会分析”......其实都属于这个范畴,而这些本事并不是天生的!思维的差异源于基础教育的不同。之所以很多国外的孩子更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正是因为其从小受到的训练并不是条条框框的死记硬背。
这也是蒙氏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国人青睐的原因。把握孩子的敏感期,基于丰富的教具,让孩子自发性地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正是蒙氏的基本原则。而优彼逻辑思维训练机的设计理念正是基于此。
二、系统科学的内容体系设计,深入浅出,撬动多元能力培养
思维能力,听上去感觉有点玄妙,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怎么培养呢?
优彼的厉害之处,是它将逻辑训练融入到数学和思维两个主题、若干个具体题项的学习中,全面提升孩子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运用能力、数学逻辑能力、专注力、分类能力等多元能力。
它还将训练主题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课堂闯关和自由训练两种模式,共35个主题系列,800个趣味互动课件,5000余个闯关训练游戏,涵盖了数、空间、时间、分类、排序五大领域。既涉及到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学前和小学的),不论从内容的难易度上,还是训练量上,都有很高的保障。
其中,“课堂闯关”让孩子掌握学习知识的系统性加以闯关开锁的方式进行,有利于孩子所学知识的完整性。而“自由训练”让孩子在本单元课堂型学习后对本单元知识点进行自由训练,加深对课堂型所学知识的复习训练。
两者结合起来,既能系统、有节奏的训练,又可针对性的加强,已经是比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了。
值得一提的是,优彼学习机采用了英国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智能的分龄推送系统,顺应儿童天性。0-3岁培养动作思维为主;3-4岁是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的过度;4-6岁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初步出现抽象思维。有了科学系统的方法,还怕宝宝不爱学吗?
三、高科技助力之下,兼具知识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孩子更喜欢、大人更轻松。
因为从训练内容上看,优彼逻辑思维训练机和之前推荐的一套教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所以我想先跟大家介绍它的独特之处,为什么它能够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其实,说到底,真的得感谢科技的进步。优彼思维训练机搭上了新世纪高科技的列车,让学习卡片上的动物、物品等形象“动”起来,开口和孩子“对话”。学习,在孩子眼中,更像是一场和朋友的游戏,互动性更强,孩子更有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学习结果的反馈,优彼也更加迅速和系统。
除了将训练电子化之外,这台学习机引入的辅助系统也大大提升了教学的全面性与有效性。
每个专题训练之前,系统都设有一个“课堂讲解”,会明确训练内容的理论知识和游戏指南,这样非常便于孩子理会题意,也方便家长指导。
孩子完成课题学习和课后练习后,优彼会立即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给孩子颁发小星星和小礼物。很像幼儿园老师给孩子的小红花或小星星,非常容易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设有成绩跟踪系统,这样孩子每个训练项目的成绩都可以一目了然,哪些掌握得好,哪些需要巩固,哪些需要重点训练,非常有针对性。
最后,不得不说电子产品在吸引孩子注意力了兴趣点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魔力。
我在给孩子选择教育用品时,首要标准是,能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不能让孩子主动投入的书籍、玩具、教具,内容再好也是枉然。我们不能一直硬逼着孩子学习,主动学习才是根本,而发现学习中的乐趣是基础。
悄悄说一句,因为优彼能“说话”,大人也轻松很多。儿子用其它类似的教具时,每次都要拉上我,因为题目上的很多字,他不认识啊!
他玩优彼的时候,我完全可以解放了,真的好像请了一个“小老师”,这是传统教具不能代替的。
四、德国蓝光过滤养眼技术,一点不伤眼。
孩子都喜欢电子产品,手机和Ipad已然是公认的哄娃最有效的神器了,但我们家长都知道,个电子产品用的太多伤眼睛。那优彼呢?
厂商给我介绍,优彼思维训练机采用的是蓝光过滤养眼技术,准确的说叫“eye2氧眼防蓝光防止能量穿越技术”,简称“养眼技术”。这个太专业了,特别百度了一下:
蓝光是可见光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本身没有单独的白光,蓝光与绿光、红光混合后呈现出白光。绿光与黄光能量较小,对眼睛刺激较小,蓝光波短,能量高,能够直接穿透晶状体直达眼部黄斑区,导致黄斑病变。防蓝光眼镜市场鱼龙混杂,种类繁多。
德国眼科专家李查德·冯克(R.H.W. Funk)教授的研究报告指出当“不合适的光”持续照射我们的眼睛,会引起功能失调,尤其是三基色灯,电脑屏幕等发出的含有大量不规则频率的高能短波蓝光,这些短波蓝光具有极高能量,能够穿透晶状体直达视网膜,对视网膜造成光化学损害,直接或间接导致黄斑区细胞的损害。
而这项技术就是使用了一种纳米级的蓝光过滤屏,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蓝光对孩子眼睛的伤害。
而且,系统中还有每次使用时长的设置,这样会提醒家长和孩子定时休息,要知道,孩子一旦玩起来是会上瘾的。
五、同时用眼看、用耳朵听、动脑想、动手做,四位一体,促进左右脑的开发。
我非常欣赏这一点。不同与其它电子学习设备对屏幕的依赖,孩子在玩优彼的时候,必须动手操作“机器”去完成每一次闯关和习题。
这可不是“技术偷懒”,而是“有意为之”。一方面,手眼协调本来就是智力训练的一环,再加上做题时要充分调动大脑,大部分题还要仔细听清题面,所以整个训练场景变得非常立体,对综合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也是左右脑同时得到开发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2-6岁的时候,也是孩子手指精细动作发育的敏感期,优彼学习机上的按钮质感的力量反馈都非常适合孩子的手部锻炼。
其实我们不能小看这个“四位一体”,其对于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养成,其实很重要,可以看一段视频:
六、我们最后聊一聊价格
乍一听一个学习专用的Pad要1600元,似乎很贵,但细一算,其实并不“可怕”。
先说它的内容含量,5000多道题(闯关题)!而且还是“会说话”、不占地方。
再说它的使用时长,2-6岁孩子均可使用,包含数据训练、逻辑训练两大板块,初、中、高三种难度,完全掌握并非易事,陪伴孩子2-3年不成问题,而且使用过程和成绩数据永不丢失。
最后要说说孩子对它的喜爱程度,虽然是一个学习机,但孩子玩起来毫无压力,并且玩得乐此不疲,从儿子身上我确信这一点,看看之前同样花近1000元买的磁力片,这个性价比还是值得的。
重点来了,难道福利社的团购价也是1600吗?当然不是,虽然它很坚挺,我们还是争取到了最大的优惠,不到1300元,到店里一探究竟吧。
福利社,最好的在等你
优彼思维训练机
团购事宜(务必阅读)
关于正品:福利社开团的商品均为正品,欢迎大家监督。
发货方式:下单后48小时内完成发货,早拍早发~心急的朋友可关注公众号“优选小助手”(微信号:momzs001),发货后她会第一时间提醒你哦。
关于售后:享受原厂售后,签收之日起7日内,如产品自身存在商品质量问题,承诺免费退换;
质保期1年,在保修期内,对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发生的性能、功能上的瑕疵或机器故障时,将无偿提供保修,如无法保修,将予以更换产品。 全国免费服务电话:400-622-1606,工作日的工作时间:9:00—17:30。
使用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均可拨打售后电话400-622-1606发起售后维修。
其余问题可咨询客服福利社雯妈(微信号:fulishewenma5)。
长按扫码,添加福利社雯妈,啥事都找她
福利社,现在开团!
全网最低价 | 优彼思维训练机最新款,基于蒙台棱利和英式情景教育法,内置800个互动课件,5000余个闯关训练,全面开发孩子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完备的互动系统,给家长全面的教学指导,让孩子有效的学习提高。德国蓝光过滤养眼技术,最大程度保护孩子眼睛。为2-6岁孩子的智力发育提供有效的早教训练。
抢购方法一:福利社淘宝店。复制下面的淘口令,打开手机淘宝。(咱们的淘宝店开通蚂蚁花呗啦~)
小板牙严选,使用¥小板牙严选¥抢先预览(长按复制整段文案,打开手机淘宝即可进入活动内容)
抢购方法二:福利社微店。公众号底部菜单“福利社”,一点就进去啦
抢购方法三:点击文章底部“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点击箭头指向的“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页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双手和手指做复杂的动作。用手工工具精细地加工塑料,木料和软质金属,对于培养少年的智慧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从事个别作业,用惯了自己的工具,达到运用自如的程度。我们的劳动教员阿·阿·沃罗希洛,在教给学生使用手工工具的过程中,同时完成智育的重要使命。我们焦急地等待着:我们那几个头脑迟钝的学生,他们的双手到什么时候才能“觉醒”呢?别特里克完成的作业很粗糙、很不精确,可是到了六年级,他的作业变得既漂亮又工整了。我们感到高兴:这是他在思维积极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虽然别特里克还没有达到三分以上的程度(偶尔能考到四分),但是如果没有这些点滴积累的细致耐心的教育工作,就连这样的成绩也无法达到。
少年学生们逐渐地转到搞些设计、构造活动。教学工厂里有配套的木质和塑料零件,供学生们拼成各种模型和示意图,还备有各种活动模型和机械的可拆卸的零件。学生们分析各种零件的相互关系,在头脑里构思零件或示意图,进行拼接和装配。在这种作业里,特别明显地表现出智慧努力和双手动作的相互结合。这样,信息就通过两条相向而行的途径传递着——由手传到大脑和由大脑传到手。手也在“思考”,而正是在这种时刻,大脑的创造性区域受到激发。在这种作业中,对于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解居于首要地位。思维从整体转移到局部,从一般转移到具体,而手在这种转移中起着积极参与的作用。我们深信,在这种作业中所必不可少的观察力和推测力,是和数学才能发展直接联系的。瓦莉亚比所有的男孩子都更迅速地学会了分辨活动模型零件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联系,这就反映在她的思维觉醒比较快。
我在许多年间观察了在职青年业余班的学习情况。许多学员尽管没有时间完成家庭作业,上课也不经常,但是他们掌握数、理、化的知识却比全日制学生深刻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激发他们的智力才能的一个强大刺激物就是他们都有一双很巧的手在工作。业余班里的优秀的数学教师,都是一些有文化、有天才的机械师,就是那些在民间被称为自学成家的人。精细的、耐心的、用脑的创造性工具,使他们变成了无师自通的人。我们借鉴日常生活中这些有益的经验,努力做到不仅在劳动课上,而且在其他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的双手激发他们的思维。41、智育的真谛
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脑力劳动文明,养成一个人在整个一生中对丰富自己的智慧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需要。
智育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的,但是不能简单地把智育归结为积累知识。在教养程度和智力训练程度之间,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分量和智力发展程度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虽然后者也有赖于知识的分量。智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包括世界观的形成、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与个性的劳动、社会积极性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个性的社会积极性又把学校内的教学教育工作跟社会生活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着智育的主要目的——发展智力。在共产主义建设时期,学校的理想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愚蠢的人(HeBeждa)对社会来说是危险的,不管他们受过哪一级的教育。愚蠢的人本身不可能成为幸福的人,而且会给别人带来危害。一个人离开校门的时候,也可能有些知识没有学到,但他必须是一个聪明的人。应当再三重申:智力训练程度并不等于所获得的知识分量;问题的全部实质就在于:在人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活动中,知识的生命是怎样进行的。
阿·勃·平克维奇写道:“我们应当努力培养灵活的、生动的思维——即能反映自然界本身的运动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对个性的智育,只有当教师把自觉而牢固地掌握知识看做是发展认识力、创造力的思维(灵活的、生动的、好钻研的、探求的、永远不以已知为满足的思维)的手段时,它才得以实现。在这种教师那里,知识就是工具,学生借助这一工具而在认识周围世界和创造性的劳动中迈出自己的新步伐。因此,智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生产劳动,研究,实验,独立研究生活现象和文献资料,文学创作尝试等。
智育对于人之必不可少,不仅是为了劳动,而且是为了精神生活的充实。无论是未来的数学家,还是未来的拖拉机手,都应当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都应当成为聪明的人。智慧应当给人以享受文化财富和审美财富的幸福。真正的智育指引人去认识生活的全部复杂性和丰富性。如果智慧只是被训练去从事狭窄的职业劳动,那么生活就会变得贫乏、沉闷、远离共产主义的理想。
智力训练性的核心,是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信念的世界观方向性。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实践中要遵循这样一条重要的真理,即:科学的世界观不仅是对世界的正确观点的体系,而且是表现在情感、意志和活动中的个性的主观状态。智力训练性的意思就是,人对世界的观点不仅表现为能够解释世界,而且表现为他具有一种用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来证明、确立和捍卫某种东西的志向。
42、怎样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
在一个有几十名教师组成的集体里,要比在小型学校里更容易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在大的教师集体里,总有些有经验的教师。但是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
你从高等学校毕业出来,你有一张譬如说低年级教师工作证书。在你分配去的那所学校里,除了你以外,还有十六名低年级教师。在他们当中,有的人常常在校务会议上受表扬,另一些人默默无闻,而还有一些人有时候被人指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你,作为教育舞台上的一名新手,几乎能够向每一位教师学到东西,哪怕他比你早工作只有几年。但是学习别人的经验要注意节约时间。如果你一个挨一个地去听所有教师的课,那是很难得到教育技巧的要领的。
我建议你先看看所有低年级教师的学生的练习本。如果你发现绝大多数儿童练习本里的字迹端正秀丽,错别字很少,那么这就是个明显的征兆:在这个班里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学生的练习本是全部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这样,你就到这个班的教师那里去听课吧。你不要只听写字课。练习本里包含着全部教育过程的成果。字写得好坏。既取决于儿童阅读得怎样,也取决于他们阅读的数量。
如果不深刻理解教师所做的全部工作,不了解他对儿童所施的影响如何,那就对他的教育经验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理解不透。起初,你到有经验的教师的班上去听课,只是为了了解他是怎样教会儿童写好字的,但是,到时候你却会发现许多好像跟你的观察对象并没有直接联系的东西,你不必为各种现象的复杂的依存关系感到迷惑不解。要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这首先意味着:要理解一件事取决于哪些条件。否则,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学到别人的经验。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这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这样,你就会发现,在那位由于学生的练习本吸引了你的注意的同行的班上,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也很强:他们能一眼下去就抓住好几个词和句子成分,能在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因此他们在朗读时就有抑扬顿挫,表现出丰富的感情色彩。你在仔细地观察阅读教学法,但是你并没有发现什么意外的新东西。你再去听一次课,以后就接连地听下去。你把一切都跟自己上的课加以对比。你完全照着他的办法教,但是结果却远不一样。那就请你探索,顽强地探索:到底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什么。
你去仔细地问问学生,尽量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生活情况,于是你就会逐渐明白,良好的阅读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学生家庭的智力生活如何,儿童在小时候听过哪些故事,学生有没有课外阅读的习惯,教师是否注意知识和实际能力的相互关系,等等。你会得出结论:在教育工作中,没有一种结果是单靠某一项措施就能取得的——只要如此这般去做,就一定会得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果。每一种结果的取得,往往都是由于上十种、上百种乍看起来跟所研究、观察、探索的对象相距很远的,没有直接联系的因素决定的。
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你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提高教育技巧——这首先是要自己进修,付出个人的努力,来提高劳动的素养,首先是提高思想的素养。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的劳动寻根究底的研究精神,那么任何提高教学法的工作都是不可思议的。
你对年长的同事们的经验研究和观察得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进修和自我教育。在自我观察、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你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举例来说,你研究现在所做的工作跟将要取得的结果之间的联系,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今天把种子播种到修整得极好的土壤里去,却远不是明天就会长出幼芽的。今天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这是教育工作的非常重要的规律性之一。它要求我们始终以长远的眼光来看问题。
43、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
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恼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一个心地善良、关心别人的儿童,他能够在那种初看起来并没有什么恶劣行为的地方感觉出不好的事来。有一次,四年级学生柯里亚对我说:“我应当好好学习,我妈妈有心脏病。”这孩子感到,如果他的记分册里出现了坏分数,母亲就会伤心难过。他希望母亲能够心情平静。他知道,他能用自己的劳动安慰母亲的心,不要使她操心和不安。
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像低人一等。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一旦儿童对世界的乐观主义的感受遭到破坏,那么学校和家庭之间就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
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亲和父亲也能(形象地来说)守护着儿童的知识的摇篮,直接参与对儿童的教学,跟儿童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母亲教育学”,这不仅是指家长对儿童进行教育,而且包括进行教学。早在儿童入学以前两年内,我们学校和家长就共同进行有目的的、周密计划的工作,以便教给儿童一些初步的读写和算术知识。未来的学生每周到学校里来一次(在将入学的半年内每周来两次)。将要担任一年级工作的教师跟这些学龄前儿童一起活动。孩子们学习字母,学习阅读,解答应用题。当然,如果这种教学不能在家庭里继续进行,单靠每周到学校来一个小时,那是学不到什么的。我们还办了一所“家长学校”,在给家长们讲课时,我们告诉母亲、父亲、祖母和祖父们,应当怎样教儿童识字和学算术。我们创造了一些“家庭教学论”的有趣的教学方式。它们的要点就是: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把游戏和有目的的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不断地保持儿童跟家长的精神交往。高年级学生帮助制作了许多直观教具,是专门用来给学龄前儿童教认字和学算术用的。这样,我们的这些孩子,在进入一年级时,就已经能阅读和计数了。这就大大减轻了日后的学习,使儿童感到脑力劳动是件有趣的事。但是,这样做的好处还不止此。让儿童做些入学前的准备,能使儿童跟家长在精神上接近起来。母亲和父亲打心眼里关心儿童的成功和失败,他们就逐渐懂得了尊重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同时,在学前期进行一些教学,还可以防止家长们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只要逼得紧一些”,就能使儿童在学习上得“五分”和“四分”。我们力求使父母们懂得: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分数)的结果。我们认为,不能容忍把一切都归结为一条简单化的结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没有得到“应得”的分数就意味着这个学生“不够格”。在这种奇怪的、缺乏教育学常识的观点里,没有把人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
遗憾的是,这种观点已经渗透到许多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去了。当我看到许多文章里写道或者听到许多人说:“三分”是代表毫无用处的、很差的知识这种议论时,我就感到不胜愤慨。尊敬的教师同志们,你们应当坚定地对自己说:“三分”——这是一种对于完全令人满意的知识的鉴定。顺便提一下,如果所有的教师都能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这些问题,那么谎报成绩的现象就会消失,因为现在有许多学校给不及格的知识也是打“三分”的,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现象。还有,家长们也将不再要求自己的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和“四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就是很大的成就。今天,当我们即将实现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记住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44、给复式教学的学校教师的建议
只有一个或两个教师,学生数量很少的小型的单班或双班复式教学的学校,现在还有,而且在很长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如果你在这种学校里工作,那么你将花费很大的努力,在自己周围创造和常年地维持一种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的气氛。而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高度的素养(一般文化素养和教育学的素养),你就可能走下坡路,从而把自己所在的那个边远的居民点变成偏僻落后的地方。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教师本人没有尽到责任。在那最偏僻的、远离城镇的边远角落里,是可以点燃起文化、思想和创造精神的火花的,——不过这一切都只能取决于你。所以,你的一切努力正是应当朝这个方向前进:使这种火花越燃越旺。在这一点上,你的学生的教养程度、文明行为和知识,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你得专门进行许多工作,使这种文明和思想的光明的火花永不熄灭,熊熊地燃烧起来。在边远的居民点里没有像样的图书馆,而正是在这些地方,需要书籍(最新的书籍)就像需要空气一样。
因此,你要设法使自己的小小的学校图书馆成为大文化中心的大型图书馆(例如,苏联国立列宁图书馆、国立乌申斯基教育图书馆)的长期借阅者,你应当经常翻阅《书籍概览》周刊,只要看到任何一本需要的、你所感兴趣的书,就可以写信借用2、3个星期,把它读完。我知道一些边远的小村落,那里的教师虽然多年没有外出过,却建立起子“民间图书馆”,供集体庄员们去借阅图书。请你也在这方面动些脑筋,在自己的学校下面建立一个人民文化中心。
在单班复式教学的学校里,儿童的课内阅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当跟社会各界共同关心,使学校图书馆配齐所有应当供儿童阅读的书籍。凡是列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名著,即使在每一个最小的、最边远的学校里,都应当设法购齐。只要你热爱儿童,多方努力,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的。我深信,正是在远离文化中心的偏僻地方的学校里,可以创造条件,使读书成为学生的精神文明的发源地。
应当设法买到电影放映机和幻灯机,及时预订新的教学影片和幻灯片。
对于地处边远的小型学校的教师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跟大村镇或城市里的一所好学校保持经常的联系。我建议你每年到这所学校里去2、3次,每次停留3、4天,看望看望自己的同行。你应当去听一些课,跟教师们谈谈。应当亲眼看一看,每一位深入思考的、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所向往和努力追求的成果。你在评定自己的学生的学业成绩(知识、技能、书面作业)时,应当向这些教师取得的成果看齐。如果可能的话,你还可以邀请这些优秀教师的某一位到你的学校来,哪怕停留两天也好。
在春季和初夏,你应当带领自己的学生出去旅行:让他们看一看城市生活,参加工厂和印刷所。你还要利用每一次旅行的机会,充实自己学校的图书、教学影片和幻灯片。
暑假里,你也不要尽呆在学校里,——你到大城市去旅行吧!应当计划一下,在你担任这个边远学校的工作期间,你应当到过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其他大的文化中心。你在城市停留的时间要过得很充实:要到剧院、音乐厅里去看演出,见识一下我国优秀演员们的精湛艺术。还有,我再重复一遍,不要忘记买书。
我还建议你做几次远足旅行,去看看乌拉尔、西伯利亚、阿尔泰、中亚细亚、高加索、俄罗斯北方——阿尔汗格尔斯克州和诺夫戈罗德州。你能讲述的事情越多,你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的宝库就越丰富。
45、教师应当写哪些计划
这个问题是经常遇到的一个尖锐问题:有时候教师被一些没有必要的文牍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也有另一种情形,就是在批评“官僚主义的文牍作风”的热潮中,某些教师得出结论说:任何计划都没有必要去写。
以上两种看法都不正确。有助于工作的计划还是应当写的。
对小学各年级的教师来说,制订一份管用好几年的远景计划是很重要的。这份计划里包括哪些内容呢?根据我自己的工作经验,应当包括如下各点。
(1)儿童在小学阶段应当阅读的文艺作品的书目。当然,只有学校图书馆里有这些必要的儿童读物时,计划里的这一点才能实现。
(2)儿童在学校里应当欣赏的音乐作品(学校里最好有一个音乐室)。
(3)要跟学生进行谈话时使用的绘画作品。
(4)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和文艺作品的片断。
(5)最低词汇量,也就是要求学生在小学里牢固而长远地熟记其正写法的那些词汇。
(6)为了扩充学生的知识面而需要阅读的科学普及书籍和小册子的书目。对于指定给学习困难的儿童(思维过程的能动性降低的儿童)阅读的那些书籍和小册子,特别是单独开列出来。
(7)“思维课”的主题,即带领学生到思维和祖国语言的源泉,去参观的课题。
(8)儿童在整个小学阶段各年级要写的作文的题目。
(9)教师和儿童将要制作的直观教具的大致的目录。
(10)小学期间将要组织哪些参观。
我建议中年级和高年级各科教师也制订这样一项远景计划。当然,计划中要考虑到本门学科的特点。例如,生物教师在远景计划中应列入一套去自然界的参观,以便使学生形成一些必要的表象。地理教师可以把必须记忆的术语列入参观计划。物理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计划里规定让学生观察工农业的劳动。
远景计划是一个重要的努力目标,教师可以每年翻阅和思考这个纲领,来检查自己的工作:什么已经做到,什么还有待去做。根据远景计划完成的情况,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质量。
每一个教师还应当写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课题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分配给本课题的时数,包括好几节课的一种计划。课题计划只适用于不大的课题(2到5节课能讲完的)。课题计划里,写明每节课上讲授什么和怎样教法,应当避免把演讲、讲述的内容做长篇大论的书面抄录。教师要讲给学生的知识应当装在教师的头脑里,不需要做详尽的笔录。课题计划是一种教学论上的预见和根据,而不是详尽的讲稿。计划里只应当写上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东西,例如,在检查家庭课业时要让儿童回答的问题,学习新教材时学生独立作业的种类等。将要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题和练习题都不写入这种计划(教师们通常把这些题目抄在专门的卡片上或笔记本里)。
在写课题计划的笔记本里,有必要在页边上留些空白的地方,以便在遇到未能预见到的偏离计划的情况时,对原计划做必要的修改。
有些教师认为课时计划比课题计划更重要。他们对整个课题加以深思熟虑的思考,做一些初步的记号,但是只写每节课的课时计划。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按照他自己认为最适宜的方式去做。最主要的是要以远景计划为目标,不要忘记最终目的,经常考虑到教学大纲及其说明书,把它们跟远景计划加以对比。
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要写一份教育工作计划。至于教育工作计划怎样写法,将在别的一些建议里谈到。
46、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
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如果有高超技巧的、有创造性的教师,在结束他的一生时,把自己在长年劳动和探索中所体会到的一切都带进了坟墓,那会损失多少珍贵的财富啊!我但愿把许多本教师日记搜集起来,保存在教育博物馆和科研机构里,当做无价之宝。
我记日记已经记了32年。当我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刚刚踏进校门,开始自己的教育生涯的第一天,就有一件事引起我的深思。我们村子里有一位医士,大家都说他是个性情古怪的人。我看到,当这位性情古怪的医士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和体重的时候,他把所有的数据都详细地抄录下来。我跟他交谈起来,翻阅了他的记录。使我大为惊奇的是,他写这种记录已经写了27年。
“这些记录对您有什么用处呢?”我问。
“啊,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医生回答说,“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4.5公分。是啊,我能再多活30年该多好啊……”
在当时,还没有任何人想到过儿童身体加速成长的问题。战争开始时,这位医士得了重病。他把自己的记录交给了我。这样,我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关于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的智力发展情况的资料。现在,我的手头就拥有一个村子的儿童在59年内的发展情况的资料,在我看来,这些资料是非常宝贵的。
一连32年,我在儿童入学的最初两星期内记录有关他们的知识面和表象的资料。每一年让儿童回答的都是相同的问题。
例如:从1数到100……说出你能认识的植物、动物、鸟类的名称……叫出你所认识的机器的名称,并且说说它们有哪些用处……
在我看来,儿童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也有重要的价值。例如,值得注意的一些资料:在1935年,35名一年级新生中,只有1人能数到100,5人能数到20(当时是8岁入学)。到1966年,36名一年级新生中,有24人能数到100,其余的12人能数到20、30和40(这时是7岁入学)。儿童关于机器和工艺过程的知识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儿童对于植物、动物、鸟类的知识正逐年减少。
1935年,所有35名新生都看到过夏季的朝霞,能够描写日出的景象。而到1966年,39名新生中,只有7人看到6月的朝霞和日出。
我在自己的日记里,还记录学生家里有哪些书籍,家长的教养程度如何,父母亲在教育孩子上花费多少时间。把这些材料加以比较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在日记里,关于后进儿童的记载占有重要的地位。我认为,善于觉察这些儿童在课堂内外的行为上的极其细微的变化,是十分重要的。把所观察到和记录下来的情况加以深入思考,对教师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例如,考虑到有些孩子的智力过程的能动性有所降低,他们的智力眼界相对地受到局限,我就作出一些结论,譬如应当让这些孩子读哪些科普读物,等。
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例如,我在自己的日记里空出几页,专门记载自己关于知识的巩固性的想法。把这些记载加以研究、对比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和条件。日记能教给我们思考。
47、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
我们把这些建议提给七年级以上的高年级学生。这些建议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领域——阅读、思考和解决智力任务。这些建议是否有效,则取决于许多条件和前提,其中最为重要的几点是:学校里,首先是教师集体里,要有一种丰富的智力兴趣的气氛;课堂教学要在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背景下来进行;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教的东西多一百倍;每一个学生都应当在智力方面有自己特殊爱好。如果具备了这些条件,那么学生对于在脑力劳动中有关自我纪律的教导才会容易接受。我们认为,应当向学生提出的最重要的建议如下:
(1)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读与你最喜爱的学科(你的选修课)有关的科学著作,要每天读,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你所读的这一切,就是你的学习的智力背景。这个背景越丰富,你学习起来就越轻松。你每天读得越多,你的时间的后备就越多。因为在你课外阅读的这些东西里,有千万个接触点,是跟课堂上所学的教材相通的。这些接触点,我们可以称之为“记忆的抛锚处”。它们吸引着必修的知识向着人们周围的知识的海洋伸展开去。你要强迫自己每天读书。不要把这件事拖到明天。今天丧失的东西,明天是再也无法弥补的。
(2)要学会听教师讲课。在九、十年级,要把教师就重要课题所做的演讲用写提纲的形式记下来,不管教科书里有没有这方面的教材。写提纲能训练你思考和检查自己——即检查自己的知识。应当学会在课堂上就对提纲进行思考,并且每天哪怕有半小时来整理这些笔记。我建议把笔记本分成两栏(两行):一栏里写演讲内容的简要提纲,另一栏里写上需要加以思考的问题。要把那些主要的、关键性的问题列入这一栏。这好比是楼房的骨架,本门学科的全部知识的大厦就是靠这个骨架来支撑的。正是在这些关键性的问题上,应当每天进行思考,并且把每天的科学著作的阅读跟这种思考结合起来。如果你在所有学科上都能按这条建议去做,你就不会有“紧急突击”的日子了。你在准备考试的时候,就没有必要把全部笔记反复地背诵了。学科的“骨架”是一种特殊的大纲,你依靠它就能回想出全部教材来。
(3)你要在清晨6点钟开始一天的学习。5点半起床,做做早操,吃点牛奶和面包,就开始工作。在到校上课前从事1.5到2个小时的脑力劳动,这是一段黄金时期,你在早晨的时间里进行最复杂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思考理论上的关键性问题,攻读最难的文章,写论文提要。如果你要从事带研究性的脑力劳动,那么只有在早晨去做最好。这样,你就不需要一直坐到深夜。你要把白天的作息制度安排好,以便在晚上12点以前已经睡眠2小时以上,这是最有益于健康的睡眠。
(4)你要善于确定自己的脑力劳动的制度。这就是说,要摆正主要和次要的关系。要在时间分配上把主要的事情安排好,以免它被次要的事情排挤到第二位去。主要的事情必须每天都做。你要把关系到自己的才能和天赋的形成最为重要的科学问题明确地提出来,把它们彻底弄懂。要把这些问题摆在你早晨从事的脑力劳动的首要地位。你要学会就最重要的科学问题去寻找书籍和学术著作,并且在一个长时期内去钻研它们。
(5)要学会给自己创造内在的刺激。在脑力劳动中,许多事情并不是那么有趣。使人非常愿意去做的。“必须”两个字常常是唯一的动力刺激。你正是应当从这种不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自己的脑力劳动。要学会集中精力去攻这些理论问题的奥秘,学会把精力集中到这样的程度,以致逐渐把“必须”变成“我要”。至于最感兴趣的事,可以放到最后去做。
(6)你的周围有一个书籍的海洋。应该严格挑选阅读的书籍和杂志。求知欲旺盛的人总想把一切都读过。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你要善于规定自己的阅读范围,把那些可能打乱你的学习制度的东西割舍掉。但同时也要看到,随时都可能出现:事先没有料到的而又必须阅读的新书。为此,就必须有时间的后备。只有在课堂上和在记笔记上善于从事脑力劳动,防止“紧急突击”以应付考试,才能赢得这种时间的后备。
(7)要学会自制。你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有文娱小组,有运动小组,还有跳舞晚会。你要表现出坚定不移的决心:在许多这样的活动中都包含着诱惑,它们可能给你带来很大的危害。当然,娱乐和休息都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忘记主要的事:你是一个劳动者,国家花大量的钱培养你,因此摆在首位的不应当是跳舞和休息,而是劳动。就高年级学生的休息来说,我建议你们下象棋和阅读文艺作品。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思想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下象棋是增进神经系统的活动,使思维更加周密的最好手段。
(8)不要在无谓的小事(闲谈、游手好闲地消磨时光)上浪费时间。常有这样的情况:几个青年聚在一起,开始闲谈,整个小时过去了,什么事也没有做。在这种谈话里没有产生任何聪明的思想,而时间一去不复返地浪费了。你要善于把跟同学的谈话也变成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的源泉。
(9)你要学会减轻自己将来的脑力劳动,这就是说,你要为将来创造时间的后备。为了做到这一点,你要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现在我大约有40种笔记本。每一种笔记本,都是用来记录那些鲜明的而又好像一闪即逝的思想的(它们有这样的“脾气”:在头脑里出现一次,就再也不复返了)。我还把读过的书里最有意义的东西记入笔记本里。这一切到了将来都是需要的,都有利于减轻你将来的脑力劳动。你把自己记笔记的制度建立起来吧。要悉心保存你从书籍里汲取来的东西。
(10)对于每一项工作,都要找出最合理的脑力劳动方法。要力戒陈规旧套和刻板公式。要不惜花费时间,去深入思考你所接触到的事实、现象和规律的实质。你想得越深透,材料就记住得越牢固。在你还没有完全弄懂的时候,就不要急于去记忆它,否则是白白浪费时间。你不要一遍又一遍地记诵,而只要把你已经熟知的东西通看一下就行。要防止在还没有透彻理解的时候就粗枝大叶地通看。任何粗枝大叶的做法都会走向反面,迫使你不得不再回头去研究个别的事实、现象和规律,而且要反复好多遍。
(11)如果有人妨碍你,脑力劳动就不可能顺利进行。在集中精力从事脑力劳动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应当完全独立地工作。最好到阅览室里去学习,因为那里大家都能严格地遵守制度。
(12)脑力劳动要求数学思维跟艺术思维交替进行。你应当把科学著作跟文艺作品轮换阅读。
(13)要克服自己的不良习惯(例如,在开始学习前先空坐1
5分钟;本来不打算读的书,毫无必要地把它翻来翻去;睡醒以后,躺在被窝里不起,等等)。
(14)“明天再做”——这是勤劳精神的最危险的敌人。任何时候,都不要把今天应当完成的工作的任何一部分留在明天去做。你要养成习惯,把明天要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提前在今天来做。这是一种很有效的内部刺激,它能使你明天一整天做事情时带着轻松的心情。
(15)任何时候都不要使脑力劳动间断。暑假里,不要跟书本就此分手。每一天都要用智力财富来丰富自己,这是你将来从事的脑力劳动所需的时间的源泉之一。要记住:你现在知道的越多,你要掌握新知识就越容易。
48、要思考,不要死记!
这是16年以前的事了。我在三年级听了几节语法课。在其中的一节课上,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讲了一条规则。孩子们好像理解了这条规则,也举出了一些例子,把规则背会了。在第二节课上,女教师提问这条规则,可是只有少数几个“最好”的学生还记得,其余的学生都忘记了。为什么忘记得这么快呢?不是昨天还回答得那么流利,而且全都背会了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又重新让他们背诵,重新举一些例子。到了第三节课上,仍旧是那幅情景:还是那几个“最好”的学生知道这条规则。这时候,女教师已经没有时间再回头搞“教过的东西”了,她开始讲解新教材,而关于那条“教过的”规则,只是说:你们回家后背会它,我要检查的……
接着我又听了10节课,苦苦地思索着:为什么孩子们要记住学过的教材是这么困难呢?每听过一节课,我思想上就进一步明确起来:对于没有充分思考过的规则进行死背,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而表面的知识是很难在记忆中保持的。不懂的东西像雪球一样,一节课接着一节课,越滚越大。每一次下课后,我就跟教师们在一起思考:脑力劳动应当怎样进行,才能使知识保持在记忆里,才能使识记变得牢固,才能使儿童既进行一些意志努力而又不感到特别困难地回想起规则呢?我们不断地研究识记和记忆保持的心理学规律性,提出各种各样的设想,企图弄清脑力劳动效率太低的原因。
为什么这条语法规则这么难记呢?不是看起来学生已经理解了吗?是不是因为对学龄初期儿童来说,抽象真理(规则就是抽象)本来就很难识记,更加难以在记忆中保持呢?我一边继续听维尔霍汶尼娜的课,同时也去听别的教师的课。我常常在一天里听5节甚至更多的课。为了深入地弄懂事实和现象的究竟,为了更广泛地概括和比较它们,这样做是有必要的。这对我和那位女教师以及别的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从事紧张的脑力劳动的时期。我们大家的思想,可以说都集中于一点:一定要弄明白,究竟抽象真理的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巩固性,归根到底取决于什么?我们从这个角度来考察课堂上的每一种现象。
由于积累了大量事实的结果,在我们面前揭示了一条很有意义的规律性:学生应当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的抽象真理越难,越是需要像使用钥匙一样用它来解释各种事实和现象,这条真理概括的事实的范围越广,那么,要识记和在记忆中保持这条真理,就在更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究竟独立地分析和思考过多少事实。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即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实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我和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一起,在听别的有经验的教师的课时,看到一些事实,这些事实使得我们“发现”了这条脑力劳动的规律性。譬如说教算术的女教师雷萨克,她在五年级讲了一规则。她向儿童提出的目的是要记住这条规则。但她首先努力做到使儿童深刻理解这一规则的实质。然后,当儿童透彻理解了这一规则后,她就提出一系列例子让儿童去反复理解和反复思考。儿童们在思想里运用这条已经很好地理解、但还没有记住的规则来解释事实性的例子。于是我们就看出了:儿童的思想越是深入地集中在事实上来解释刚才讲过的规则,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越是不注意追求识记的目的,以及经过他们的意识思考过的事实越多,那么这条规则的识记和在记忆中的保持就越牢固。
当我们发现这条重要的规律性以后,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很快就改用别的方式来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了。在上语法课以前,我们就拟定了一些语言事实和现象的范围,以便使儿童在思想上深入思考它们的同时来解释语法规则的实质。已经透彻理解的规则,这时就不是死背硬记,而是多次地被用来从思想上说明事实了。儿童在思想上多次地想到这条规则,于是规则对他来说就好像成了一把他学着使用的钥匙。虽然这时候并没有提出记住这条规则的目的,但是在多次地作为钥匙来使用以后,规则也就记住了。记住了而且几乎没有任何人再忘记。记住了而且并没有经过专门的背诵。特别重要的是,通过这条途径而记住的规则,当遇到其中有什么被忘记的时候,儿童经过一些努力就能回想起来。可能是,儿童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是在回想曾经从他的意识里经过的许多活的语言事实,而借助于这些事实在他的记忆里留下的痕迹,他回想出了规则本身。
49、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工具
我们天天都在说:必须为深刻的、牢固的知识而斗争。但是知识这个概念是很广泛的,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一下,儿童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议论些什么,那么就会得出结论:知识这个概念,我们赋予它以很广泛的含义,它确实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有关于周围世界的规律性的知识,也有儿童借助它们而能够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学生在小学里做些什么,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谁也不会否认,在小学里,儿童在自己的一般发展上会得到很大的进展,会认识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规律性。但是,在我看来,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儿童学习。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在小学里,我们不敢大胆地把工具交到学生手里,而没有完善地掌握这种工具,就无法设想儿童的智力生活和全面发展。可是到了五年级,教师却要求学生能迅速地、运用自如地使用这种工具,教师甚至不考虑这种工具处于何种状态,忘记了这种工具还是需要继续磨利和调整的,他没有看到个别学生手上的工具已经折断,因而已经无法继续学习下去。教师还是只顾把一批批新材料接连不断地堆到学生的机床上,要求他:快点加工,别偷懒,使劲干!
这是一种什么工具呢?这种工具装有5把“刀”——即5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表达(自己所见、所做、所想和所观察而得到的思想)。……五至七年级的许多学生的知识水平差和进行无效的努力,其主要原因正是缺乏运用这5把“刀”的应有的能力,这五种最重要的技能合起来,就构成一个总的技能,即:会不会学习。
……五至七年级的各科教师(地理、历史、自然、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去(小学)检查学生的学习技能时,发现许多学生(甚至很多学生)在掌握阅读技巧方面,达不到自觉地领会教材的程度。原来,使这些教师深为惊讶的是,某些学生之所以不会解答算术应用题,正是由于他们不会把题目流利地、有理解地读出来。
令人发愁的是,在许多学生身上,阅读没有变成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我们看到,许多儿童在读某一段课文时,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阅读过程本身去了:儿童全身紧张,脸上冒汗,生怕把哪一个词读错,他碰到多音节的词就读得“结结巴巴”,实质上不能把这些词作为统一的整体来感知。他已经没有剩余的精力去理解所读的东西的含义,他的智慧的全部力量都消耗在阅读过程的本身上去了。可是如果只看这个过程(阅读技巧)本身,那么表面上看来倒是令人满意的。正是这种表面上的“一切顺利”把小学教师们弄迷惑了。
我们把全体教师召集起来讨论学生的阅读能力问题。讨论得很热烈,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物理教师说:“既然学生还不会阅读,不懂他所读的东西的意思,怎么能够使他把我的物理学好呢?应当把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使他没有想到自己是在阅读。只有这样,我们前面所说的工具,才能在他手里运用起来。”……我们到小学各年级去听课。……大家发现:在小学的阅读课上,实际上读得很少,而关于阅读、关于所读的东西的谈话倒很多。阅读常常是被各种各样的“教育性谈话”、“教育性因素”所取代了。低年级教师克服了这种缺点。他们开始研究和计算:儿童在课堂上和家里究竟读了多少东西,以及应当读多少东西,才能完善地掌握这种技能。
……我们全体教师已经花了15年时间,研究如何使学生在小学里完善地掌握阅读技能,以及如何在中学里再使这项技能得到发展和提高。多年的观察使我们得出下列结论:要使儿童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做到在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他是在读,那么,他就必须在小学期间朗读过200小时以上,并且小声地默读过2000小时以上(都包括在课堂上和在家里的时间在内)。教师应当把这项工作在时间上分配好,而校长则应当检查教师是如何指导每一个学生的个人阅读的。
对于学生顺利地学习所必不可少的其他几种技能,我们全体教师也确立了同样重要的教育信念。我们在分析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发现学生对书写技巧还没有掌握到这样的程度,就是也要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在记录什么材料时,使学生不再去考虑每一个字母、每一个音节、每一个词怎样写法,不再考虑写这个词的时候要遵循什么语法规则。我们发现,五至八年级的学生(甚至包括高年级的学生)中,还有许多人把全部精力花费在书写过程本身上,而至于所写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顾不上去思考的。
怎样才能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怎样才能使学生在书写的时候,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理解所写的东西的意思上,而不是用在考虑怎样写法上呢?……几位小学教师研究了书写过程,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早在二年级的时候,就应当使儿童的手的小肌肉达到这样的训练程度,即在写字的时候能够手不发抖,不需要进行特别的意志努力就能正确地写出字母来。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练习,为了使学生学会足够迅速、准确而无错误地书写,为了使书写成为劳动的手段和工具,而不是劳动的最终目的,那么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应当在练习簿里写过不少于页。我们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单是完成语法和算术作业的书写是不够的。于是教师们开始布置一些专门训练书写技巧和书写速度的作业。而到了四年级,就已经教给儿童靠听觉来感知教师所讲的东西,并要求他们一边听讲一边写笔记了。
50、学生负担过重的奥秘在哪里
我们感到,学龄中期特别是学龄后期学生的精神生活中的一大缺陷,就是他们被剥夺了一项巨大的财富——自由支配的时间,而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就连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实质上也没有被用来达到全面发展——首先是智力发展的目的。孩子们获得的知识越来越多,但是他们的学习却不是变得越来越轻松,而是越来越艰难了。
许多教师认为,主要的罪过是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不完善,以及个别学科塞进了过多的次要的、多余的教材。这一切确实都是事实,但是一切灾难的根本原因尚不在此。罪过的根源要在教学过程本身去找。知识是一个含义广泛的、多方面的概念。它包含着:第一,把在实际活动中和在掌握新知识时常常要用到的那些概括性的真理(规则、定义、依存性等等)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第二,理解作为这些概括性真理的本源的一般规律性。掌握知识的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但是它们所要求的却是不同的脑力劳动。
一种不好的做法是,对于那些作为概括性的东西的本源的材料,应当加以深入思考的,学生却在背诵它。结果使得记忆负担过重,以致在学生的头脑里,连那些为了进一步顺利学习而必须记住的材料,也无法保持。
例如,在七年级的历史课上学习《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题,在物理课上学习《测量热度的单位——卡和千卡》这一课题。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需要深刻理解因果联系,当然也还需要识记。但是,如果说在物理课上的最终目的,是要把测量热量的单位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是要识记和保持各个数量的依存关系,那么,学习荷兰革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完全不同的了。
在学习《荷兰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有决定性意义的是要理解跟许多历史现象相联系、而又好像是从这一具体事件中抽象出来的一系列规律性。这些规律性就是:在封建主义的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素,手工业工场的劳动生产率有了提高并加强了剥削,资产阶级利用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为了自己的阶级利益而向封建制度进行斗争,等等。教师通过荷兰革命的生动事实而把这些规律性揭示得越深刻,学生去记忆全部事实、细节、详情的必要性就越少。不需背诵,而是按照逻辑本身,就能把关于上述规律性的概念保持在记忆里,而且,记住它们也是很自然的事。
学生能够记住在剥削社会里生产手段的改进会导致剥削的加剧,正像他能够记住空气中的氧气经过阳光的作用会在植物的叶子里变成有机质一样。所有这些都是不需背诵就能保持在记忆里的,只要深刻地理解和思考清楚各种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就够了。但是,要把测量热量的单位保持在记忆里,单靠理解是不够的,这里还需进行专门的工作——即背熟。
在学习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学生还要学习许多次资产阶级革命。在每一次学习中,关于上述规律性的知识都会进一步加深,如果教师不把记住每一次具体革命的材料作为目的的话。关于一般规律性的知识越深刻,学生对具体事实的分辨就越清楚,他在这方面的知识就越多,而且这是不经背诵得来的知识。这样,学生知道的越多,他学习起来就越轻松。
有经验的教师们,都竭力避免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再现教师所讲过的东西和他们在教科书里所读过的东西。检查学生的知识,并不要求机械地重复学过的东西,而是对事实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揭示各种现象之间的新的因果联系。
用这样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学生学习的难度就不取决于教科书里的页数多少了:他可以读3页,也可以读10页,教材数量的增加并不导致记忆的负担过重。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并不以识记为目的,而是竭力做到尽量深刻地理解教材。而他对教材的理解越深刻,识记的情况就越好。深入钻研教材的实质,避免机械识记和死记硬背,——这一切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同时,对事物的实质本身,对教材内容发生兴趣,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动力。……
通常,教师们抱怨时间不够。我可以同意这种说法,然而一定得补充说明一点:有时候,时间是白白浪费掉的。无论在什么地方都没有像在学校里、课堂上这么滥用和浪费时间的。(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育学课题,值得我们严肃地加以思考的:浪费时间而无所用心,只能培养出一批懒汉。)
上面我已经详细谈到了毫无意义地浪费时间的一个方面——背诵那些不需要背诵的东西。另一个方面就是,对于用来掌握那些必须牢牢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时间,也没有加以正确的利用。例如,在教语法的时候,许多教师在刚刚表述了规则和举过几个例子以后,马上就要求学生背熟这些规则。学生们用心地背诵着,也能举出同样是背会的例子,但是他们在书写时照样地出错。在这里,忽略了语法知识的特点,以及(特别不能允许的是)忽略了由深入思考事实向记熟规则过渡的特点。懂得语法——这并不意味着一直记得语法规则。大家知道,有文化的人常常忘记了规则,但是他们终究还是懂得这些规则的。所谓懂得语法规则,意思就是通过无数的活的语言事实而透彻理解了它,这种理解不是一下子、在一堂课上,而是逐渐地达到的。
懂得和牢记住一条规则(要经过或长或短的一段时间),还取决于这条规则是以何种途径而记住的:是在教师刚刚表述过并且举了几个例子以后马上背熟的呢,还是经过一段相当的时间而记熟的。如果一条规则是没有经过透彻思考过足够数量的事实而硬背下来的,那么,学生可能记住了它,但是却不懂得它,因而就连记忆也是不会牢固的。多年的经验使我们信服:识记语法规则应当是逐渐进行的,这条规则概括的活的语言事实和现象越多,那么识记的时间就应当放的越长。语法课的教学法有一个重要特点,这就是:学习教材实质上是跟知识的发展、深化、逐步巩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教师切不可认为背熟了规则就是懂得了规则。)……
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的识记,这在实质上就是知识的运用。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运用它们,又在运用知识的时候掌握它们。学生的脑力劳动成为创造性的劳动,因而就变得大为轻松了;高年级学生完成全部家庭作业,不会超过一个半到两个小时。知识不再是死的“行装”,它们始终处在运动和发展之中。知识之对于学生,好比是一种工具,借助它而去不断地掌握新的知识。
51、要使知识'活起来'
先进教师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儿童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
在许多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实践中,形成了这么一种惯例: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能够正确地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或者能够完成作业。这种观点迫使教师片面地评价学生的脑力劳动和他们的能力:谁能够把知识保存在记忆里,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就能把它们'倒出来',谁就被认为是有知识、有能力的学生。
这在实践中会导致什么结果呢?结果是知识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
按我们的观点,只有当知识变成精神生活的因素,吸引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和热情的时候,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样一条规律性才开始起作用: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遗憾的是,在实践中正好相反:学生每过一年,他的学习就变得更为艰难。
从这些事实中能够引出什么样的实际建议呢?
应当努力做到,使知识既是最终目的,又是获取新知识的手段或工具。要使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活起来,在急速发展的、经常不断的精神财富的交流中活起来(没有这种交流,就很难设想会有完满的智力的、道德的、情感的、审美的发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当实际地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去做呢?
在小学里,从教学一开始,词就成为儿童知识的最重要的因素。更确切地说,这就是通过思维和词而表达和反映出来的周围的现实世界。这个世界不断地以其越来越多的、在儿童入学以前所不了解的新方面展现在他的面前。儿童借助观察、借助生动的直观、借助词而在认识的道路上迈出最初的、也许是最宽大的步伐。如果你不愿意使知识变成僵死的、不能活动的重物,以免它阻碍儿童在认识的阶梯上继续前进,那么你就要使词成为儿童创作的工具之一。
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遵循这样一个方向,就是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居首位的,不应当是背诵,而是借助词来进行思考,进行生动的创作,认识客体、事物、现象和周围世界,并且认识其极细微的差别,深入思考这些细微差别。
譬如你带领孩子们来到秋天的果园里。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初秋的日子。柔和的阳光温暖着大地,树木穿着各种色彩的鲜明的盛装。你向孩子们讲述金色的秋天,讲述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在准备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季。但是,如果你不注意尽量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那么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只能是你的思想在儿童头脑里的堆积,从而把他的头脑变成了知识仓库。当你深信孩子们已经清楚地理解了词、词组的丰富含意和情感色彩以后,你就建议他们自己讲述他们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东西。这时,在你的眼前,就会产生许多关于周围自然界、关于自然美的令人惊异的精细而鲜明的思想。孩子们说:'在蔚蓝色的天空里飘着一朵白云--就像一只白天鹅……';'啄木鸟敲击着树干,使它发出清亮的响声……';'路旁开着一株孤零零的野菊花……';'鹳鸟用一只腿站在巢边上,向远远的什么地方了望着……它在想什么呢?';'一只蝴蝶落在菊花的花朵上,它在晒太阳……'。
不容置疑,是你的思想成了儿童创作和情感流露的推动力和源泉,因为你善于在儿童面前打开通往周围世界的窗口。但是儿童在这里并不是重述他们所听到的话;你的词、你的思想在他们的意识里发生了转换。儿童在学习思考,得到一种无可比拟的思维的欢乐感,从认识中得到了享受。
你大概曾经观察到或者至少从同事们那里听到过:儿童对教师的话抱着冷漠的态度,怎么也不能打动他,点燃不起他眼睛里的渴求认识的火花。如果在你的课上也有这种情况,那确实是值得忧虑的:这种对词的冷漠态度、无动于衷,确实是教学中的一大缺陷。
这种缺陷是从何产生的呢?这正是因为,如果词不是作为创作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背诵、接受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不用词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变得对词缺乏领会力。你要像防止最大的危险一样防止这种冷漠态度,防止儿童那种黯然失色的目光。你要把生动的、使人心情激动的词装进儿童的意识。在装进去以后,还得操心,不要使它变成一支干枯的花朵,而要像一只离巢飞出的歌鸟,尽情地欣赏周围世界的美。
这条建议实质上涉及的是教学过程的这样一个问题,即把已获得的知识变成掌握新知识的手段,变成思维的工具的问题。
关于学生脑力劳动的积极性问题,人们谈论的很多了。但是可能有各不相同的积极性。一个学生背熟了他所读过的东西,虽然并没有完全理解,可是能够流利地回答教师的提问。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能不能发展学生的智慧能力并同时加深其知识呢?当然不能。我们应当竭力追求思考的积极性,使得知识在深刻理解和运用的情况下不断地发展。
许多有经验的教师认为,能够教得使学生借助已经积累的东西而不断地获取知识,这正是高度的教学技巧之所在。一些有经验的校长在听课和分析课的时候,也正是根据学生脑力劳动的这一十分微妙的特征,而对教师的教育技巧来做结论的。
怎样才能做到使教学成为复杂的思考工作,成为获取知识的活动呢?这里什么是最重要的呢?获取知识--这就意味着发现真理、发现因果联系及其他各种联系。这就意味着解决疑问。你很熟悉,当教室里出现了那种'不懂的地方已很清楚'的迹象时,或者形象地说,当这只鸟降落在教室里的时候,孩子们的眼睛是怎样闪闪地发光,教室里是笼罩着一种多么特别的、难以比拟的寂静气氛的。你要努力做到,使你的孩子们十分明确地理解、感觉到和看到那'不懂的地方',--就是说,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如果你幸运地做到了这一点,那么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就是说,在备课的时候,正是要从这个观点对教材进行一番思考:要找出那些乍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交集点',即各种因果联系、时间联系、机能联系交叉集结的地方,因为疑问正是从这些联系中产生的,而疑问本身就是一种激发求知愿望的刺激物。
譬如说你要上《光合作用》这一课。应当使学生们弄懂在植物的绿色叶子里发生着什么变化。这一切都可以讲解得合乎科学的可靠性、理论的系统性和教学论的循序性。但是,即便如此,你的讲解能不能成为使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的动力,也还在两可之间。我们的任务正是在于:让学生一边感知教材,就一边探寻问题的答案,只有这样,知识才会变成有意识地被思考和被理解的东西。
你在思考《光合作用》的教材:各种意义联系相互交织的'交集点'究竟在哪儿呢?啊,就在这儿,最主要的'交集点'就是:无机物怎样变成了有机物。你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动人心弦的神秘的图画:植物从空气和土壤中吸取无机质,而在自己的复杂的机体里把它们变成有机质。这个构成有机质的过程是怎么一回事呢?在植物机体这个非同寻常地复杂的实验室里,经过阳光的照射,把矿物肥料这种死的东西,变成了饱含汁液的番茄,变成了香气袭人的玫瑰花,究竟是经历了一番什么过程呢?
你要这样讲解教材,以便引导学生去接近地思考这些问题,使每一个学生都为大自然的这些神奇的现象而感到激动不已。
怎样引导学生去接近这些思想呢?为此就应当知道:你在这节课上,哪些东西是要讲解透彻的,而哪些东西是要有所保留而不必说尽的。这没有说尽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的思维设置的诱饵。这里没有任何适用于一切场合的现成处方。一切都取决于具体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经掌握的实际知识。
再接着往下说。譬如,在学生的意识里已经产了疑问,接着你就要努力做到,从学生原来已经获得的知识的全部储备里,挑选出回答这个问题所必需的知识。这种挑选、利用已有的知识来解答不懂的、不清楚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获得知识。此外,还要注意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对于那些最消极的和注意力最差的学生,应当用各种方法吸引他们开动脑筋工作。方法之一就是布置题目让他们独立工作。当他们把不懂的、不清楚的地方找出来以后,就可以建议他们:把一切好好地想一想,要精力集中,把自己的思路用笔写下来。
常用这样的情况,就是引导学生接触到问题以后,由你自己来讲解教材。为了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积极地学习,你就应当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有的学生知识水平高些,有的就低些;有的学生能牢记学过的东西,有的就忘掉了一些。正是在这里,你要当好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者,使每一个学生在仔细听你讲解的时候,就跟着你的思路走,并且同时在自己的知识储备里找出那里所保存的东西。如果在预定应当保存着知识的地方是个空白点,如果有的学生已经迷失了你讲课的思路,那就必须以补充的讲解来填补这个空白。这是需要有很高的技巧的。你要能够看得出:正是现在,在这一瞬间,有的人已经'断了线路';你要能立刻就回想起,学生忘掉的可能是什么地方,听不懂教材的原因在哪里。常见的做法是,在这个时刻,你要想取得'反馈信息',可以提个问题,让学生用一句话或者几句话简短地回答一下,你就已经清楚地知道,个别学生发生了什么困难,以及怎样帮助他们去克服这些困难了。
在讲课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正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头的'交集点'上,即意义联系的地方,特别注意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正是在这些理解教材道路上的'监督点'上,教师应当以这些或那样的方式进行检查:我是否把要给予他们的全部东西,都带到了这个点上?当我教给学生新知识的时候,他们是从'知识仓库'的哪些角落里提取和利用自己的储备的?在这些'监督点'上进行检查,是使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的重要前提。根据所学教材的具体内容,这种检查可以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概括性的回答,布置短小的(1、2分钟)的实际作业等。
如果已经查明有的学生在有些地方没有弄懂,有经验的教师并不重新从头讲起,而是在前面的'监督点'上去寻找'可疑点',找到以后,再提出些问题,以便使学生自己去抓住断掉的思路,使他们想起那些妨碍理解新教材的东西。
当教师叙述、讲解教材的时候,以及乍看起来似乎学生并没有积极活动的时候,也能让学生积极地获取知识,--这是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52、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
为什么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不是近来为了改善教学过程做了许多工作吗?例如: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并且在编写新的教科书等。然而尽管如此,中年级和高年级学生,在勤奋学习的情况下,还是不得不每天在家庭作业面前坐上3至6个小时。在学校里学小时,再加上在家里学6小时,这样的学习已经把学生弄得精疲力竭了。许多学生在八年级毕业后,不想再升入九年级,因为他们感到学习太吃力了。
现在,当我国即将实施普及中等教育的时候,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问题,已经成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教育过程的文明以及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教育工作,都在决定性的程度上有赖于这一问题的实际解决(即在教师、校长、教导主任、教育局长的工作中都得到解决)。
当然,学习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求取知识本来就是要花费劳动的。但是,不能容许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能不能把学生的学习劳动减轻到这样的程度,就是让高年级学生在两小时内,至多3小时内完成家庭作业,而让八年级学生完成功课的时间不超过1到1.5小时呢?在学校工作的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这是可以做到的。
为此需要什么呢?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是的,确是如此,尽管这话听起来有些奇怪。学生每天应当有4、5个小时,既不用来在学校上课,也不用来在家里复习功课。这些时间应当让他用在多方面的智力生活上。
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那种具有中等能力,勤勤恳恳地想把各门学科都学好的学生的智力生活的情形。他的全副精力都用在背诵、识记和保持上去了,以便能在任何一节课上都回答得出。他没有时间去读一点'满足精神需要''的书,没有时间去思考。然而,学校教学论里有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律性:在学生出于兴趣、出于认识的需要而阅读的材料总量中,要求学生以识记为目的而学习的材料所占的比重越大,他学习起来就越困难。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譬如八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在九年级和十年级,学生所阅读的东西,则应当比要求保持在记忆里的东西多4至5倍。
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创造性的智力活动、锻炼身体、参加劳动、审美劳动)的兴趣。
我感到,企图通过把某些章节从教学大纲里删去又把另一些章节加进来的途径来'减轻'高年级学生负担的做法,是幼稚可笑的。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学校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的巨人变成青年时代的挚友吧!
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对一个教师来说,最大的危险就是自己在智力上的空虚,没有精神财富的储备。
总之,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现在学校里开设的那些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确定学生的个性,了解和发展他的兴趣、爱好、特长。
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容易地学习,还必须克服知识跟能力之间的脱节现象。事实确实如此。你不妨找一些六年级学生来,让他们从任何一本教科书里读上几段,那你就会发现,10人当中有5人还不会迅速地、有理解地阅读。阅读的时候,要眼睛能够把握、意识能够记住整个的句子,让学生能够在眼睛离开书本的时候,凭视觉记忆回想出整句话来。一个学生只有学会这样阅读,他才能学会同时阅读和思考。
无论如何,这是学校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一个学生学会了同时阅读和思考,他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想象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这样,学生可以在10至15分钟的时间内,领会历史、生物、地理、文学等教科书里的4、5页书的内容。
怎样教会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呢?这就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同时应当记住:在小学里错过了的东西,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也就是说,在一至四年级,每天最少有半个小时用来对新课文进行有表情、有理解的朗读。必须做到,使每个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在思考的同时阅读。
写字方面,也要写得端正、迅速、流畅。请大家注意观察一下五、六年级学生是怎样写字的。他的面部和双手都很紧张,额上冒汗,全副精力都用到书写过程本身,用到怎样写出字母并把字母连接成词上面去了,哪里还有功夫思考所写的东西的意思呢?而学生应当学会同时书写和思考,一边书写一边听教师的讲解,并且思考所听到的东西的意思。在这种半自动化书写的情况下,学生才可能思考各种规则,自觉地运用这些规则并进行自我检查。而没有掌握这种能力,正是学生'正字法不过关'的原因所在。
检查学生知识的做法本身,也无助于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上一个世纪的对待知识的那种观点,由于惰性的关系,原封未动地遗留到现代(最新的科学成就和发现的时代)的学校里来了。这种观点就是:把知识看成学生应当保存在头脑里的存货,一旦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就应当拿出来给他看。学生记住了,就算他有知识,没有记住,就是没有知识。在这种观点指导下,学习就变成了'一份儿一份儿地'掌握知识:学生今天记住了一份儿知识,明天就拿出来给教师看,看过以后,就可以丢开不管了。这样做,就在学生的意识里逐步地形成一种为防备提问而学习的心理定势。事实也是如此:学生在家里准备功课,一般地就是为了明天的评分。然而,只有运用知识的能力,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有知识。
上面所说的这些意见,在教学大纲里都有规定,但是在实践中未必都能做到。即使教学大纲是完美无缺的,如果没有高明的教师用敏锐的智慧和创造性的双手去实行它,那它仍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
有经验的教师已经不要求学生背诵教科书的课文,因为他知道,这种背诵式的'学习'有造成学生智力局限性的危险。有经验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原来已有的知识,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思考和比较,然后做出独立的结论。这些教师喊学生到黑板跟前来回答问题时,让学生带着他的笔记、草稿、练习本、教科书以及补充读物,并不让他逐字逐句地复述教科书里的教材,而是让他发表议论,进行探讨。在我们学校里,例如在文学课上,高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常常引证文学作品的原著。
现在采用的教学法常常包藏着一种很大的危险性。这种危险性就在于,用形象的话来说,学生只看见每一棵单独的树,而看不见整个树林。例如,在学到第一次俄国革命的时候,学生不分巨细,把每个细节和日期都记住,而不是从整体上考察全部历史事件,不会从细节中进行抽象,去把握整个事件的总的轮廓,思考它的意义、实质及其对人民命运的作用。
只有当一个人看见树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时,他才能对每一棵树形成较完整的表象。没有看见过河,就不会懂得一滴水。所以应当这样来安排教学过程,使得高年级学生已经能从整体上分析完整的课题,去思考一些较重大的带探索性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具备的品质:求知的愿望,认识的需要,使自己今天的精神生活比昨天更加丰富。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
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列宁写道:“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儿童的良好情绪,对于培养学习愿望起着很大的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即强烈的学习愿望。
在学年里,我们在分析八年级的一个班的上课情况时,发现个别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成绩和别的同学的学习成绩,抱着某种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这种态度表现在对书面作业的评分、对回答教师问题时的答案的质量,都显得无动于衷。……不及格的分数并没有使这些学生感到不安。他们对自己的同学的成功和失败也抱着与我无关的态度。我们向自己提出了一项任务:分析一下这些学生在课堂上和家里的学习情况,找出这种消极态度、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
我们听了一个叫阿拉的女学生在文学、代数、物理和历史课上的回答并进行了分析,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个女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并没有体验到那种心情激动、精神振奋的情感(这种情感能表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花了力气的)。因而,在这个女学生的思维活动中,没有克服困难的强烈愿望,而且她连困难的地方也没有觉察出来。……显然,她在准备功课的时候,本来就缺乏那种认真地思考一切、把一切都弄清楚的愿望,也就是说,她选择了一条把最容易、最好理解的东西机械地背诵下来的道路,以便在上课时能够不太费力地复述出来。阿拉的回答是单调乏味的,既不能激动她自己,也不能感动别的同学。该班许多其他学生的情况也是如此。
我们发现,这个班里对同学的回答的质量也缺乏集体的关心,这种情况是学生对整个集体的学习缺乏热情的后果。一个学生回答得很糟,前言不搭后语,全班学生对此无动于衷;同学回答得很好,表现了他有很好的知识,也同样没有任何人表示激动。如果说“二分”还能引起一个学生的不安,那么得个“三分”他就完全心满意足了。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只要得个“三分”他就满心轻松地坐下去了。对于完成家庭课业的认识,学生们首先把它看成是要“学会”教科书的若干页数而已。
这些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必须在课的本身、在教育过程的组织中去寻找学生这种冷漠态度的原因。对一些课和教师工作情况的分析表明,我们上面指出的事实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情。例如文学教师,他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难的难点上。更有甚者,教师竭力把这些“难点”化为极其容易的东西,造成一种印象,似乎教材里并没有任何复杂的地方,一切都很容易,不需花费特别的努力就能掌握的。他没有强调指出困难的概念和大纲里难懂的部分,没有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上面。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教师人为地把一些“棱角”磨平,减轻学生掌握教材时的难度,这就代替了教给学生去克服困难。其结果,就是在某些情况下把困难的教材降了格,或者马马虎虎地学过去。……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着冷淡的、缺乏热情的态度。学生的不好的回答没有触动教师,没有迫使他去认真地思考学生知识薄弱的原因。教师带着同样冷漠的心情给学生打“五分”、“三分’’和“二分”,因此,学生也并不把优异的分数看成是顽强劳动的结果,而认为是碰巧;对不及格的分数并不认为是失败,而认为是“正好碰上了难的问题”。
我们做出这个结论是有具体事实作根据的。女学生拉伊萨在文学课上得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在课间休息时间,我们问她:“你应当怎样做,才会不再得不及格的分数呢?”她回答说:“假若我碰上了一个比较容易的问题,我是能够回答得好的……”这个回答说明,有些学生不是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知识上,而是靠碰运气。为什么学生会对学习产生这样的观点呢?
我们研究了学生的知识和教师的提问方式,看出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给最差的学生提些比较容易的问题,而对较强的学生提出的总是难问题。这套“办法”造成的结果是,当学生一听完教师面向全班提出的问题后,就能大致估猜出它是要求谁来回答的。有一些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在学习上没能力”的牢固概念。既然教师平时很少向这些学生提问较难的问题,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形成这种想法呢?这些学生和全班学生都形成了固定的想法,例如,拉伊萨在各门学科上,包括俄罗斯文学在内,都只能学到“三分”的程度,就连拉伊萨本身也习惯于这么想了,教师对这一点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偶而给拉伊萨打了一个“四分”,那么她多半是感到“不自然”,而不是体验到满足和欢乐。
我们分析了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后,就把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的问题(即培养一种稳定的情绪状态——学习热情的问题),提到校务委员会上进行讨论。我们揭露了上述缺点,促使教师们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全体教师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认为在苏维埃学校里,热烈的学习愿望是一种道德的和政治的情感,培养这种情感首先是我们教师的职责。学习愿望并不取决于学生的任何天赋才能,而是要在日常劳动中、在克服困难中逐步培养出来的一种品质。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话里分辨出真正的热情或者是故意做作的、虚假的、慷慨激昂的情调。他们不喜欢教师那种毫无热情的表现(不是指外表上的表现.而是指内心的流露),因为这里面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力量缺乏信心的因素。因此,每个教师都应具备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式的满腔热情这种必不可少的品质。没有这一点,缺乏对学生的知识的真心诚意的关注,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热烈的学习愿望。
教师集体向每一位教师提出这样的任务:在备课时,要深刻而周密地考虑让学生通过什么途径去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无论如何不能回避这些困难,而要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这条虽然艰巨然而受益极深的道路。每一个学生都应当竭力追求在学习上达到最好的成绩,被这种愿望所鼓舞。但是,这种鼓舞的精神并不是靠什么特别的措施(谈话啦,开会啦,等等)所能造成的,而首先是正确地组织学生的劳动的结果。我们把培养学生热烈的学习愿望这个问题提出来了,这就促使每个教师认真思考自己的整个工作体系,而首先考虑讲解新教材时的教学法。
下面我们还是以八年级那个班为例,来说明学校的教师集体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在八年级上学期末的时候,这个班里共有四名俄语不及格的学生。要在这门学科上改正不及格的分数,就必须刻苦耐心地学习,而想达到这一点,就必须使不及格的学生看到自己的、开始时哪怕是很不显著的进步。学生尼古拉已经习惯于得不及格的分数,作文和默写总是得“二分”,这已经不再使他感到激动。尼古拉对于自己在俄语方面无法得到好成绩的想法已经如此牢固,以至他每逢要完成这门学科的家庭作业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岁智力游戏训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