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网考试考区的资格审查到省里是抽查还是全查。

当前位置:>>>>>>>>
2013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汇总
日期:作者:考试资料网阅读次数:26次
1中西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2中西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3中西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4中西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5中西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6中西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7中西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8中西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9中西结合执业医师考试卫生法规讲义
第九单元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考什么?  医德规范、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最重点是什么?  医德规范包括哪些方面要求、卫生行业建设现存问题  最难点是什么?  无难点,本章注重理解  《执业医师法》规定,医师在执业活动中应“树立敬业精神,遵守职业道德,履行医师职责,尽职尽责为患者服务”。卫生部日颁布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医疗机构应当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医德规范和有关文件,督促医务人员恪守职业道德。
细目一: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
  1988年12月,卫生部发布了《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医德规范》)。明确了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卫生系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改善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1)医德的概念:医德,即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是医务人员与病人、社会以及医务人员之间关系的总和。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2)医德教育:《医德规范》要求各医疗单位都必须把医德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和评价一个单位工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医德教育以正面教育为主,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效,长期坚持不懈。要实行医院新成员的上岗前教育,使之形成制度。未经上岗前培训者不得上岗。  (3)《医德规范》的适用范围:《医德规范》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院、诊所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科室人员,管理人员和工勤人员也要参照本规范的精神执行。  例题:  作为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以及医疗单位目标管理重要内容的是:  A.药品管理规定  B.实施医师资格考试  C.进行医师技术考核  D.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E.医务人员医德规范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医德规范是指导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活动的:  A.技术规程  B.技术标准  C.行为准则  D.思想准则  E.思想和行为准则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2.医德规范的内容   医德规范的内容如下:  (1)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  (2)尊重病人的人格与权利,对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  (3)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病人。  (4)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  (5)为病人保守医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病人隐私与秘密。  (6)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  (7)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例题: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医德规范的内容  A.为病人保守医密  B.尊重病人的权利与人格  C.减少病人的经济负担  D.互学互尊,团结协作  E.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技术,精益求精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3.考核与奖惩  日卫生部印发《关于建立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对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的医师、护士及其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统称医务人员)  进行医德考评。医德考评的目的是:为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建立对医务人员规范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1)考评的主要内容  ①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加强政治理论和职业道德学习,树立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力弘扬自求恩精神。  B.增强工作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坚守岗位,尽职尽责。  ②尊重患者的权利,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  A.对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贫富都平等对待,不得歧视。  B.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隐私权,为患者保守医疗秘密。  C.在开展临床药物或医疗器械试验、应用新技术和有创诊疗活动中,遵守医学伦理道德,尊重患者的知情同意权。  ③文明礼貌,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A.关心、体贴患者,做到热心、耐心、爱心、细心。  B.着装整齐,举止端庄,服务用语文明规范,服务态度好,无“生、冷、硬、顶、推、拖”现象。  C.认真践行医疗服务承诺,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和沟通,自觉接受监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④遵纪守法,廉洁行医。  A.严格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卫生行政规章制度和医学伦理道德,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制度,坚持依法执业,廉洁行医,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B.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收受、不索要患者及其亲友的财物。  C.不利用工作之便谋取私利,不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给予的财物、回扣以及其他不正当利益,不以介绍患者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和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为由,从中牟取不正当利益。  D.不开具虚假医学证明,不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不隐匿、伪造或违反规定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  E.不违反规定外出行医,不违反规定鉴定胎儿的性别。
  ⑤因病施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A.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和用药指南,坚持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  B.认真落实有关控制医药费用的制度和措施。  C.严格执行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不多收、乱收和私自收取费用。  ⑥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谐共事。  A.积极参加上级安排的指令性医疗任务和社会公益性的扶贫、义诊、助残、支农、援外等医疗活动。  B.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⑦严谨求实,努力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A.积极参加在职培训,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B.增强责任意识,防范医疗差错、医疗事故的发生。  (2)医德考评结果及其应用。医德考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医德考评要严格坚持标准,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在本单位考评总人数的l0%,最多不超过15%。  医务人员在考评周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德考评结果应当认定为较差:  ①在医疗服务活动中索要患者及其亲友财物或者牟取其他不正当利益的。  ②在临床诊疗活动中,收受药品、医用设备、医用耗材等生产、经营企业或经销人员以各种名义给予的财物或提成的。  ③违反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政策,多记费、多收费或者私自收取费用,情节严重的。  ④隐匿、伪造或擅自销毁医学文书及有关资料的。  ⑤不认真履行职责,导致发生医疗事故或严重医疗差错的。  ⑥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文件或参与虚假医疗广告宣传和药品医疗器械促销的。  ⑦医疗服务态度恶劣,造成恶劣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  ⑧其他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道德的情形。  考评结果要在本单位内进行公示,并与医务人员的晋职晋级、岗位聘用、评先评优、绩效工资、定期考核等直接挂钩。  医疗机构对本单位的医务人员进行年度考核时,职业道德考评应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医德考评结果为优秀或良好的,年度考核方有资格评选优秀;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年度考核为不称职或不合格。  医务人员定期考核中的职业道德评定,以医德考评结果为依据。考核周期内,有1次以上医德考评结果为较差的,认定为考核不合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处理。  执业医师的医德考评结果,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的规定报送执业医师定期考核机构,同时报送医师执业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  (3)各医疗单位都应建立医德考核与评价制度,按照卫生部制定的医德考核标准及考核办法,定期进行考核,并建立医德考核档案。  医务人员医德考核结果,应作为应聘、提薪、晋升以及评选先进工作者的首要条件。  (4)实行奖优罚劣。对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医德高尚的个人,应予表彰和奖励。对不认真遵守医德规范者,应进行批评教育。对严重违反医德规范,经教育不改者,应分别情况给予处分。违反《执业医师法》规定,有违法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例题:  下面关于用药治疗的道德要求中,不正确的是:  A.不准开人情方  B.不准搭车取药  C.对症用药,确保无误  D.注意节约,减轻病人负担  E.尽量联合用药,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对病人的危害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细目二: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2004年4月)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卫生部 2004年制定  1.卫生行业作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些医疗机构和部分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涨价、乱收费,以及医疗事故等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少数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身上,但影响很大,群众反映强烈。它直接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败坏了医疗卫生行业和广大医务人员的声誉,加重了群众的医药费用负担,损害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例题:  下列哪一个不是卫生行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A.收受回扣  B.开单提成  C.开大处方  D.无效检查  E.先进诊断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2.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内容  卫生部就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1)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控制医药费用、减轻群众负担,狠刹医务人员收受回扣、“红包”、开单提成等不正之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建立起教育、制度、监督、惩治并重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重点解决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质量较高、费用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树立行业新形象,为卫生改革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教育,弘扬正气,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医疗卫生行业作风建设,要坚持教育先行。结合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完善落实《医务人员医德规范》,针对行业特点,强化“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责任和优良传统作风教育,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法制和纪律教育,认真宣传贯彻《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增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卫生医务人员遵纪守法、廉洁诚信的服务意识。把医疗卫生行风建设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作为在校医学生教育、执业医师考试和在职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3)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促进卫生行风建设。  ①加强卫生行风建设,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从体制、机制、制度、管理等源头上加大预防和治理工作力度。  ②要深化城镇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机构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解决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合理等问题,打破公办大医院垄断医疗服务市场的局面。  ③采取综合措施,严格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坚持因病施治,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要以医德医风、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合理收费等为重点,深入开展群众民主评议行风的活动。  (4)强化监督检查,严肃行业纪律,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不良行为。  (5)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以求真务实精神抓好工作落实。  3.卫生部明确重申的卫生行业纪律  在加强教育、严格管理的基础上,对不听劝告、继续违反以下行业纪律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1)医疗机构和科室不准实行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检查及其他医学检查等开单提成办法。  (2)医疗机构的一切财务收支应由财务部门统一管理,内部科室取消与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直接挂钩的经济承包办法,不准设立小金库。  (3)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准接受患者及其亲友的“红包”、物品和宴请。  (4)医务人员不准接受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人员以各种名义、形式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  (5)医务人员不准通过介绍病人到其他单位检查、治疗或购买药品、医疗器械等收取回扣或提成。  (6)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不准在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之外,自立、分解项目收费或提高标准加收费用。  (7)医疗机构不准违反国家有关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政策规定,对中标药品必须按合同采购,合理使用。  (8)医疗机构不准使用假劣药品,或生产、销售、使用无生产批准文号的自制药品与制剂。  4.违反卫生行业纪律的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  (1)对违反纪律的医务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医务人员违反上述规定的,由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给予通报批评、取消当年评优、评职称资格或缓聘、解职待聘,直至解聘。  执业医师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的有关规定,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责令暂停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医疗机构或科室违反规定设立开单提成的,免除其主要负责人职务,并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医疗机构相应的行政处罚。  (2)禁止药品购销中的不正当促销。医疗卫生机构在签订药品、器械材料等购销合同时,应明确要求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及其营销人员不得以回扣、提成等不正当手段促销,违反约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应予以曝光,并断绝与其经济往来。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在系统内通报或公布有关企业的违法违规情况,商请有关单位取消该企业两年内参加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的投标资格,并提请有关部门依法进行查处。
第八单元 中医药条例
  考什么?  相关概念、中医药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中医药教育与科研、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最重点是什么?  立法目的、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方针、政策  最难点是什么?  无难点,本章注重理解  《中医药条例》  2003年4月通过  日起施行。  我国第一部专门的中医药管理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颁布。
细目一:《中医药条例》总则的内容
  1.《中医药条例》的制定目的与适用范围  (1)制定目的: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保护人体健康。  例题:  制定《中医药条例》的核心目的是:  A.保护人体健康  B.保护传统医药学  C.发展传统医药学  D.继承创新中医药  E.保持中医药特色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2)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中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中医药事业管理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中药的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执行。”  2.国家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  《中医药条例》第三条规定:“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  例题:  《中医药条例》明确对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是国家:  A.保护、支持、发展中医药事业  B.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  C.保护、发展中医药事业  D.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  E.积极保护中医药事业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为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国家鼓励中西医:  A.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发展  B.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  C.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D.相互发展、相互交流  E.相互学习、保持中医优势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3.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原则与中医药现代化  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1)遵循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要求中医药人员应明确认识以下问题:  ①继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基础。  ②创新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  ③继承与创新需要造就一大批中医药学术人才。  (2)保持和发扬中医药特色与优势。  (3)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①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必须转变思路,积极创新。  ②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  (4)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要充分认识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方面对其发展的影响:  ①中医药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  ②国家重视对中医药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  ③管理现代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保证。  ④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是发挥特色与优势,以及自身科技水平与临床疗效的提高。  4.政府的职责  (1)各级人民政府的职责。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中医药管理工作的负责主管部门。  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中医药管理工作。  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医药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中医药有关的工作。”
细目二: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1.对中医医疗机构的管理与要求  (1)中医医疗机构。  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的医院、门诊部和诊所。  (2)开办中医医疗机构的要求。  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3)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的法定要求。  中医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服务活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运用传统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发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复中的作用,为群众提供价格合理、质量优良的中医药服务。  (4)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例题:  《中医药条例》规定,依法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乡镇卫生院等城乡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能够:  A.开展各项中医药业务活动  B.提供中医医疗服务  C.提供康复服务活动  D.进行现代设备诊断服务  E.提供保健咨询业务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2.对中医从业人员管理的要求  (1)中医从业人员应依法经资格认定并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中医从业人员,应当依照有关卫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通过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服务活动。  以师承方式学习中医学的人员以及确有专长的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通过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核考试,并经注册取得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2)中医从业人员应遵守中医医疗技术标准与规范。  中医从业人员应当遵守相应的中医诊断治疗原则、医疗技术标准和技术操作规范。全科医师和乡村医生应当具备中医药基本知识以及运用中医诊疗知识、技术,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基本技能。  例题:  下列哪项不是中医从业人员遵守的:  A.中医诊断治疗原则  B.医疗技术标准  C.运用西医技术  D.技术操作规范  E.取得医师执业证书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3.医疗机构发布中医医疗广告的要求  《中医药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发布中医医疗广告,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申请并报送有关材料。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应当自收到有关材料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查,并作出是否核发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决定。对符合规定要求的,发给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未取得中医医疗广告批准文号的,不得发布中医医疗广告。”  “发布的中医医疗广告,其内容应当与审查批准发布的内容一致。”
细目三: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1.中医药教育、科研机构建设  (1)国家采取措施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  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教学,重视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中医药临床实践的结合,推进素质教育。  设立各类中医药教育机构,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  例题:  A.中药技术人才  B.中医从业人员  C.中医医疗机构  D.中医药教育机构  E.中医药科研机构  ①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并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临床教学基地的是: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②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2)国家鼓励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  国家发展中医药科学技术,将其纳入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加强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  中医药科学研究应当注重运用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开展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运用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科学技术开展对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防治研究。  中医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中医药科研的协作攻关和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培养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技术骨干。  捐献对中医药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中医诊疗方法和中医药文献、秘方、验方的,参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给予奖励。  2.中医药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  (1)国家鼓励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  (2)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工作指导老师应具备的条件:  ①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技术专长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②从事中医药专业工作30年以上并担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年以上。  (3)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具备的条件:  ①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良好的职业品德。  ②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育、科研机构从事中医药工作,并担任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3.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管理  国家支持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国际传播。  重大中医药科研成果的推广、转让、对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医药技术,应当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中医药管理的部门批准,防止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  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
细目四: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1.政府、单位、组织和个人的作用  (1)国家支持、鼓励各种方式发展中医药事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国家鼓励境内外组织和个人通过捐资、投资等方式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  非营利性中医医疗机构,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确定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应当包括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  (2)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整理、研究与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对中医药文献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  有关单位和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加强重要中医药文献资料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2.加强中医药资源管理  国家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扶持濒危动植物中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药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鼓励建立中药材种植、培育基地,促进短缺中药材的开发、生产。  3.与中医药有关的审评与鉴定活动的法定要求  与中医药有关的评审或者鉴定活动,应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自身的发展规律。  中医药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中医医疗、教育、科研机构的评审、评估,中医药科研课题的立项和成果鉴定,应当成立专门的中医药评审、鉴定组织,或者由中医药专家参加评审、鉴定”  4.民族医药的管理  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中医药条例》执行。  (1)明确民族医药的法律定位。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在这里,必须明确认识到,我国传统医药包括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各民族医药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的组成部分,要努力发掘、整理、总结、提高,充分发挥其保护各民族人民健康的作用。”《中医药条例》中“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执行”的规定,从行政立法上给予了民族医药发展的定位。  (2)充分认识民族医药学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医药具有自己的医疗特色,一些有影响的民族医药,如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等民族医药,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与医疗实践经验,对防治疾病,为本民族人民的身体健康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  (3)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规定执行,对我国民族医药的管理从行政立法上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民族医药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服务和民族医药教育、科研、对外交流以及民族医药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条例规定。国务院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全国民族医药的管理工作。
第七单元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本单元考什么?  医疗事故的概念、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鉴定、法律责任  本单元重点是什么?  医疗事故的特征/构成要件、医疗事故分级  本单元难点是什么?  医疗事故的法律责任  医疗事故处理方面的专门行政法规:  年 《医疗事故处理办法》  2002-今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性质:行政法规  制定颁布机关:国务院  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开始实施,《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废止。
细目一:医疗事故的概念及特征
  (一)医疗事故的定义  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总体内容  章节数:七章63条  内容:总则、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医疗事故的赔偿、罚则、附则。  2.《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立法目的  为了正确处理医疗事故,保护患者和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  3.医疗事故的定义  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二)医疗事故的特征  医疗事故的构成必须同时具备以下特征/构成要件:  1.主体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  医疗事故的责任主体是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及其依法取得执业资格和经注册的各类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由于医疗活动工作的群体性特点,构成医疗事故的行为主体还应包括承担医疗辅助工作、管理工作及后勤保障服务等医疗机构中履行职务的人员。  2.违法行为  违法是导致发生医疗事故的直接原因。行为主体“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当前我国卫生立法主要包括:  《执业医师法》、《传染病防治法》、《母婴保健法》、《献血法》、《职业病防治法》、《药品管理法》等法律;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制定了众多部门规章,地方立法有地方性卫生法规和地方政府卫生规章。  国务院卫生行政和相关部门还制定了一大批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及标准。  3.主观方面是过失  医疗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责任主体在诊疗护理工作中存在过失。过失与故意相对,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希望或放任该结果的发生。过失是指行为可能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行为人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可以避免。所以过失可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医疗事故构成中不要求辨析两类过失,只要出于过失即可符合主观方面的要求。  4.人身损害的危害结果  一般是指医疗事故使得患者的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遭到侵害。  5.违法行为和人身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应当注意的是虽然存在过失行为,但是并没有给患者造成损害后果,不应被视为医疗事故;有多因一果时应具体分析,如病人死亡、残疾或功能障碍与疾病本身有密切联系,因病情严重或疾病晚期、病情复杂等情况,责任者虽然有过失,但只是非决定性的,甚至属偶合因素,此时不能判定为医疗事故。  例题:  医疗事故的构成要件不包括:  A.医护人员的诊疗行为违反了法律的规定  B.行为主体是医护人员  C.在主观方面,医护人员是出于过失而非故意  D.医护人员的违法行为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共同导致了患者人身损害结果  E.对患者的人身损害必须达到“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或者更为严重的程度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细目二: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
  (一)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  (二)医疗事故的分级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四条规定,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医疗事故分为四级:  一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的;  二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三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四级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具体分级标准可参见卫生部于2002年7月制定发布的《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具体分为四级十二等:一级细分为二等,二级细分为四等,三级细分为五等,四级为一等。  例题:  下列哪一情况属于一级医疗事故:  A.器官大部分缺损或畸形  B.重要器官缺失  C.器官部分缺损或畸形  D.器官缺失、严重缺损  E.器官缺失或功能完全丧失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例题:  A.造成患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B.造成患者轻度残废、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  C.造成患者中度残废、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的  D.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废的  E.造成患者死亡的  ①构成二级医疗事故的情形为: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②构成四级医疗事故的情形为: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细目三: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一)医疗事故的预防  1.医疗机构及其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范,恪守职业道德  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恪守医疗服务职业道德,如按要求书写病历并妥善保存,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等。  医疗机构应当对其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的培训和医疗服务职业道德教育。  例题:  医疗机构施行特殊治疗,无法取得患者意见又无家属或者关系人在场,或者遇到其他特殊情况时经治医师应当提出医疗处置办案,在取得:  A.病房负责人同意后实施  B.科室负责人同意后实施  C.医疗机构质监部门负责人批准后实施  D.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被授权负责人员批准后实施  E.科室全体医师讨论通过后实施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2.其他措施  (1)成立医疗服务质检部门。医疗机构应当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监督本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工作,检查医务人员执业情况,接受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投诉,向其提供咨询服务。  (2)制定医疗事故处理预案。医疗机构应当制定防范、处理医疗事故的预案,预防医疗事故的发生,减轻医疗事故的损害。  (二)医疗事故预防与处置中患者的权利  复印客观病历:  患者有权复印或者复制其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病历资料。  患者依照前款规定要求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的,医疗机构应当提供复印或者复制服务并在复印或者复制的病历资料上加盖证明印记。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时,应当有患者在场。  医疗机构应患者的要求,为其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可以按照规定收取工本费。具体收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  封存主观病历  (三)发生医疗事故后的报告与处置要求  1.发生医疗事故后的报告要求  (1)医务人员的报告要求。  医务人员→所在科室负责人→本医疗机构负责医疗服务质量监控的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调查、核实,并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同时向患者通报、解释  (2)医疗机构的报告要求。  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发生下列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医疗机构应当在12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①导致患者死亡或者可能为二级以上的医疗事故。  ②导致3人以上人身损害后果。  ③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例题: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发生重大医疗事故时,主管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  A.逐级报告  B.赔偿损失  C.提起诉讼  D.责令当事人书面检查  E.组织人员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发生医疗事故争议。应当立即向:  A.所在科室报告  B.所在医院医务部门报告  C.所在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监控部门报告  D.所在医疗机构的主管负责人报告  E.当地卫生行政机关报告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2.发生医疗事故的处置  (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立即采取措施防止损害扩大。  (2)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情况下封存病历等相关资料。  发生医疗事故争议时,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上级医师查房记录、会诊意见、病程记录应当在医患双方在场的情况下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病历资料可以是复印件,由医疗机构保管。  (3)疑似输液、输血、注射、药物等引起不良后果的,医患双方共同对现场及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封存的现场实物由医疗机构保管;需要检验的,应当由双方共同指定的、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双方无法共同指定时,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4)患者死亡尸体的处理  患者死亡,医患双方当事人不能确定死因或者对死因有异议的,应当在患者死亡后48小时内进行尸检;具备尸体冻存条件的,可以延长至7日。尸检应当经死者近亲属同意并签字。
细目四: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一)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鉴定所需材料和鉴定程序  1.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组织  鉴定组织者在;医学会  委托方式:医患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  首次鉴定:设区的市级地方医学会  再次鉴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  中华医学会组织鉴定的情况:疑难、复杂并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医疗事故争议的技术鉴定  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  2.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内容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医疗机构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住院患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疑难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2)住院患者的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原件。  (3)抢救急危患者,在规定时间内补记的病历资料原件。  (4)封存保留的输液、注射用物品和血液、药物等实物,或者依法具有检验资格的检验机构对这些物品、实物作出的检验报告。  (5)与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有关的其他材料。  3.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程序  (1)医学会受理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  (2)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3)医学会应当接到当事人有关材料及书面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鉴定结论以专家鉴定组成员的过半数通过。  (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的内容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  2.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的调查材料。  3.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4.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5.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6.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7.医疗事故等级。  8.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  例题:  A.处理医疗事故工作  B.首次医疗事故鉴定工作  C.再次医疗事故鉴定工作  D.申请再次鉴定  E.医疗事故赔偿  ①省级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②县(市)、区级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例题:  A.24小时内  B.48小时内  C.15日内  D.30日内  E.45日内  ①发生医疗事故争议,不能明确死亡原因的,病人死亡后对其进行尸检的时间要求是: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②对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所作的结论不服的,病员及其家属和医疗单位在接到结论之日起,可以申请重新鉴定的期限要求是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三)不属于医疗事故的法定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属于医疗事故:  1.在紧急情况下为抢救垂危患者生命而采取紧急医学措施造成不良后果的。  2.在医疗活动中由于患者病情异常或者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医疗意外的。  3.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发生无法预料或者不能防范的不良后果的。  4.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  5.因患方原因延误诊疗导致不良后果的。  6.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后果的。  例题:  青年李某,男,因包茎到某医院做包皮环切术,在局部注射利多卡因后,即刻出现休克反应,经全力抢救无效后死亡。经专家会诊认为其死亡是利多卡因过敏所致,在临床中极为少见。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李某的死亡后果,应当属于:  A.一级医疗事故  B.二级医疗事故  C.三级医疗事故  D.因不可抗力而造成的不良后果  E.因患者体质特殊而发生的医疗意外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细目五:医疗事故的处理
  (一)医疗事故的行政处理与监督  1.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理  行政处理申请书内容:应当载明申请人的基本情况、有关事实、具体请求及理由等。  行政处理申请期限: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身体健康受到损害之日起1年内。  行政处理受理部门: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医疗机构所在地是直辖市的,由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受理。  审查期限:卫生行政部门应自收到争议处理申请之日起10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  2.医疗事故争议的解决途径  (1)医患双方协商  (2)行政处理  (3)司法诉讼  (4)第三方调解  例题:  患者朱某因阑尾炎住院,医生甲认为应当立即手术,朱某不同意,要求保守治疗。至第二天晚间,发生阑尾炎穿孔,急行手术。术后医生乙告知患者,由于没及时手术,已形成严重腹膜炎,后遗症难免。术后几天中,朱某一直腹痛。主治医生丙认为是腹膜炎所致,未予特殊处理。后发现是腹内遗留一把止血钳所致:  ①造成术后腹痛的性质属于  A.患者不配合  B.医疗意外  C.医疗差错  D.医疗事故  E.难以避免的并发症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②对造成术后腹痛这一后果应承担责任的是  A.患者朱某  B.医生甲  C.术者乙  D.主治医生丙  E.以上都不是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③患者和医疗单位对此事性质的确认和处理有争议时,可  A.由医疗单位组织专家鉴定并最终处理  B.由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并处理  C.由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医疗单位处理  D.由当地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鉴定,卫生行政部门处理  E.由卫生行政部门鉴定并处理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二)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赔偿  发生医疗事故的赔偿等民事责任争议,医患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不愿意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当事人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由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的医疗机构支付。  例题:  医疗事故赔偿确定具体赔偿数额,应当考虑的因素是:  A.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与患者原有疾病状况之间的关系  B.患者的经济状况  C.患者亲友在纠纷处理过程中的态度  D.无过错输血感染造成的不良后果  E.医患双方协商解决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2.行政责任  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事故等级和情节,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责令限期停业整顿直至由原发证部门吊销执业许可证,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发生医疗事故的有关医务人员,除依照前款处罚外,卫生行政部门并可以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l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医疗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1)未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医疗措施和医疗风险的。  (2)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为患者提供复印或者复制病历资料服务的。  (3)未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要求书写和妥善保管病历资料的。  (4)未在规定时间内补记抢救工作病历内容的。  (5)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封存、保管和启封病历资料和实物的。  (6)未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的。  (7)未制定有关医疗事故防范和处理预案的。  (8)未在规定时间内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  (9)未按照本条例的规定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医疗事故的。  (10)未按照规定进行尸检和保存、处理尸体的。  医疗机构或者其他有关机构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其执业证书或者资格证书。  (1)承担尸检任务的机构没有正当理由,拒绝进行尸检的。  (2)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的。  3.刑事责任  医疗事故罪: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发生医疗事故情节严重的,对负有责任的医务人员依照刑法关于医疗事故罪的规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三百三十五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第六单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本单元考什么?  相关概念、预防与应急准备、报告与信息发布、应急处理、法律责任  本单元重点是什么?  本章无绝对重点,注意关注突发事件报告时限  本单元难点是什么?  无难点,重点关注与《传染病防治法》相比的独特之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颁布实施:2003年5月  性质:行政法规 制定颁布机关:国务院
细目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的内容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以下简称《应急条例》)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应急条例制定目的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2)《应急条例》立法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2.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体系与各自的职责  (1)中央政府组织体系与职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军队有关部门组成,国务院主管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对全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体系与职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成立地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担任总指挥,负责领导、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控制和医疗救治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  3.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的方针与原则  《应急条例》第五条明确规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例题: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工作应遵循的方针是:  A.完善并建立监测与预警手段  B.预防为主,常备不懈  C.积极预防,认真报告  D.及时调查,认真处理  E.监测分析,综合评价
细目二:预防与应急准备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与主要内容  (1)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内容  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②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③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④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⑤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⑥突发事件预防、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⑦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内容不包括:  A.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B.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C.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  D.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E.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2.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与组织实施  (1)国家建立统一的突发事件预防控制体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系统。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指定机构负责开展突发事件的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与预警系统的正常运行。  (2)突发事件预防控制的组织实施  ①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应急预案要求,保证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储备。  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急救医疗服务网络建设,配备相应的医疗救治药物、技术、设备和人员,提高医疗卫生机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救治能力。  ③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推广最新知识和先进技术。
细目三:报告与信息发布
  1.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与报告情形  (1)国家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报告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突发事件应急报告规范,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系统。  (2)突发事件的报告情形  ①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②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③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④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2.突发事件报告时限要求与情况通报  (1)突发事件报告的时限  2小时:  1小时:  立即:  报告时限图: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2)突发事件情况通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发生的突发事件情况,向各级有关部门通报。  例题: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接到应急报告时,凡是应当报告的,应当在几小时内向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1小时  B.2小时  C.3小时  D.4小时  E.5小时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3.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  国家建立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事件的信息。  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事件的信息。
细目四:应急处理
  1.应急预案的启动与实施  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启动全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启动应急预案  2.保障措施与防护措施  (1)保障措施:  保障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及时运送。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有权紧急调集人员、储备物资、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  (2)防护措施: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疏散或隔离人员,封锁疫区,控制食物和水源。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及时对易受感染的人群和其他易受损害的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参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工作人员,应当按照预案的规定,采取卫生防护措施,并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工作。  3.组织实施与控制措施  (1)组织实施:   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有权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对地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技术指导,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2)控制措施  ①交通工具上发现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立即向前方停靠点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立即组织有关人员采取相应的医学处置措施。  交通工具上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由交通停靠点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或交通管理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铁路、交通、民航),依据职责和法律法规规定,采取控制措施。  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并按规定进行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按规定转送病人。  医疗卫生机构内应当采取卫生防护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和污染。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采取医学观察。  医疗机构收治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依法报告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③街道、乡镇以及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组织力量,团结协作,群防群治,协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做好传染病防治各项措施落实工作。  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三就地原则)的措施。  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原则),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例题:  对流动人口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疑似病人处理的原则是:  A.就地控制、就地治疗、就地康复  B.就地隔离、就地治疗、就地康复  C.就地控制、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D.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  E.就地观察、就地治疗、就地康复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细目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1.各级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律责任  (1)未按《应急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的法律责任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突发事件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未按《应急条例》的规定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物资的生产、供应、运输和储备的法律责任  国务院有关部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生产、供应、运输和储备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  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突发事件发生后对调查不予配合或阻碍、干涉调查的应负法律责任  突发事件发生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的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对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应负的法律责任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突发事件调查、控制、医疗救治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5)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拒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应负法律责任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拒不履行应急处理职责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的行政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的,依法给予开除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医疗机构违反条例规定应追究的法律责任  医疗卫生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情节严重的,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主要负责人、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纪律处分;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他严重危害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2)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的;  (3)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4)拒绝接诊病人的;  (5)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调度的。  3.在突发事件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履行职责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有关单位和个人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阻碍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拒绝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进入突发事件现场,或者不配合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的,对有关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扰乱公共秩序应追究的法律责任  在突发事件发生期间,散布谣言、哄抬物价、欺骗消费者,扰乱社会秩序、市场秩序的,由公安机关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
  第五单元 传染病防治法
  本单元考什么?
  传染病的概念、预防与疫情报告、疫情控制与医疗救治、法律责任
  本单元重点是什么?
  传染病的分类、甲类传染病的医疗救治措施、紧急措施
  本单元难点是什么?
  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辨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颁布实施:1989年2月
  修订:2004年8月
  修订版实施:2004年12月
  性质:卫生法律(非基本法律)
  颁布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
  细目一:传染病的概念、法定传染病分类及防治管理
  (一)传染病的概念及相关法定用语的含义
  1.传染病的相关概念
  (1)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和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病。
  (2)传染病防治法的概念:
  狭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广义:调整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活动中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既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法》,也包括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规范中关于传染病防治的一些条款。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艾滋病防治条例》、《食品安全法》、《献血法》等。
  (3)《传染病防治法》的立法目的: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
  (4)《传染病防治法》的适用范围(效力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2.相关用语的含义
  (1)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指根据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符合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诊断标准的人。
  (2)病原携带者:指感染病原体,无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
  (二)法定传染病分类
  1.法定传染病分类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防控措施上的特殊规定
  按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进行防控的乙类传染病: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中的肺炭疽
  3.增加传染病种类和决定采取特殊措施的部门
  增加乙类、丙类传染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需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实施。
  下列不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的是:
  A.流行性腮腺炎
  B.流行性感冒
  C.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D.病毒性肝炎
  E.风疹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A.伤寒
  B.肺结核
  C.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D.病毒性肝炎
  E.鼠疫
  1.上述各项,属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是: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2.上述各项,属甲类传染病的是: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yishikaoshi
  乙类传染病中要采取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的是:
  A.鼠疫
  B.炭疽中的肺炭疽
  C.病毒性肝炎
  D.狂犬病
  E.流行性出血热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三)传染病防治方针与原则
  1.方针:预防为主
  2.原则: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应坚持的原则是
  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管理
  B.预防为主,及时隔离,依靠科学,防治结合,加强监督
  C.有效预防,宣传教育,加强监测,防治结合,科学管理
  D.预防控制,分级负责,依靠科学,防治结合,及时隔离
  E.预防为主,及时控制,科学治疗,统一监测,防治结合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四)传染病防治管理体系
  1.政府及其部门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传染病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传染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传染病防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监督管理体系。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国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传染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传染病防治工作
  2.有关单位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监测、预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及其他预防、控制工作
  医疗机构:与医疗救治有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承担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相应的传染病防治工作
  其他单位和个人:国家支持和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传染病防治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防治传染病的宣传教育、疫情报告、志愿服务和捐赠活动。
  居委会、村委会:组织居民、村民参与社区、农村的传染病预防与控制活动
  细目二: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一)国家建立传染病预防的相关制度
  1.全民参与传染病防控制度
  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进行预防传染病的健康教育,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传染病的防治意识和应对能力。
  2.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的需要,制定传染病预防接种规划并组织实施。
  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国家免疫规划项目的预防接种实行免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儿童的监护人应当相互配合,保证儿童及时接受预防接种。
  在传染病的预防工作中,国家实行的制度是:
  A.爱国卫生运动
  B.有计划的卫生防疫
  C.预防保健
  D.有计划的预防接种
  E.以上都不是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3.国家建立传染病监测制度
  (1)监测规划与方案制定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国家传染病监测规划和方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的监测计划和方案
  (2)监测的开展
  监测机构: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监测内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
  影响其发生、流行的因素
  国外发生、国内尚未发生的传染病
  国内新发生的传染病
  4.国家建立传染病预警制度
  (1)预警
  预警作出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预案
  制定机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备案机关:上一级人民政府
  预案内容:
  ①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相关部门的职责。
  ②传染病的监测、信息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与职责。
  ④传染病暴发、流行情况的分级以及相应的应急工作方案。
  ⑤传染病预防、疫点疫区现场控制,应急设施、设备、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以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用。
  5.国家建立传染病菌种、毒种库,并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yishikaoshi
  传染病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的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
  可能导致甲类传染病传播的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菌种、毒种和传染病检测样本,确需采集、保藏、携带、运输和使用的,须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职责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责
  (1)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方案。
  (2)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3)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4)开展传染病实验室检测、诊断、病原学鉴定。
  (5)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
  (6)开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
  (7)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8)开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2.医疗机构的职责
  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范,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
  医疗机构应当确定专门的部门或者人员,承担传染病疫情责任报告、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以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承担医疗活动中与医院感染有关的危险因素监测、安全防护、消毒、隔离和医疗废物处置工作。
  3.其他单位的职责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的实验室和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的单位:
  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条件和技术标准,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对传染病病原体样本按照规定的措施实行严格监督管理,严防传染病病原体的实验室感染和病原微生物的扩散。
  采供血机构、生物制品生产单位: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血液、血液制品的质量。禁止非法采集血液或者组织他人出卖血液。
  有关单位必须严格执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防止传染病的医源性感染和致病性微生物的扩散等。这些单位是:
  A.医疗机构、卫生防疫机构
  B.医疗机构、保健机构
  C.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
  D.卫生防疫机构,从事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单位
  E.医疗机构、保健机构、卫生防疫机构,从事致病性微生物实验的单位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三)传染病疫情的报告及责任报告人、义务报告人
  1.责任报告人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
  (2)军队系统的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
  (3)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
  (4)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
  下列各项,不属于传染病责任报告人的是:
  A.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B.医疗机构
  C.采供血机构
  D.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
  E.社会福利机构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2.义务报告人
  任何单位和个人
  3.疫情报告内容:
  (1)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
  (2)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
  (3)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执行职务的保健人员、卫生防疫人员发现下列哪类疾病时,必须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时限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疫情:
  A.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B.乙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C.丙类传染病病人
  D.甲、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
  E.疑似甲类、乙类、丙类病人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4.疫情报告时限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第十九条:
  责任报告单位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对其他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患儿刘某,因发热3日到县医院就诊,门诊接诊医生张某检查后发现刘某的颊黏膜上有考氏斑,拟诊断为麻疹。张某遂嘱患儿刘某的家长带刘某去市传染病医院就诊。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张某应当:中西医执业医师
  A.请上级医生会诊,确诊后再转院
  B.请上级医生会诊,确诊后隔离治疗
  C.向医院领导报告,确诊后由防疫部门进行转送隔离
  D.向医院领导报告,确诊后对刘某就地进行隔离
  E.在规定时间内,向当地防疫机构报告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四)传染病疫情通报和公布
  1.疫情通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本行政区域内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毗邻的以及相关的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之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同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2.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公布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细目三: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一)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时应采取的措施
  甲类传染病:
  1.对病人、病原携带者,予以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根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3.对医疗机构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
  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机关协助医疗机构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
  乙类或丙类传染病:根据病情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
  医疗机构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消毒和无害化处置。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应予以隔离治疗的是:
  A.疑似传染病病人
  B.甲类传染病病人
  C.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D.乙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E.除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以外的乙类传染病病人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A县张某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患者,在B市传染病医院隔离治疗期间,擅自逃出医院回到A县,脱离隔离治疗。为防止非典传播,可以协助传染病医院追回张某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的是:
  A.卫生行政部门
  B.疾病控制中心
  C.民政部门
  D.司法部门
  E.公安部门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时应采取的措施
  1.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根据调查情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
  2.对被污染的场所进行卫生处理,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措施,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方案。
  3.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理。
  (三)各级政府部门在传染病发生时应采取的特殊措施
  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经批准实施隔离措施
  隔离措施适用情况:已经发生甲类传染病病例的场所或者该场所内的特定区域的人员
  隔离措施实施机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隔离措施批准机关:上一级人民政府; 批准→隔离 不批准→立即解除。
  被隔离人员待遇:实施隔离的政府提供生活保障
  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
  隔离措施解除机关: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必要时可以采取的紧急措施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力量,按照预防、控制预案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并予以公告:
  (1)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2)停工、停业、停课;
  (3)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
  (4)控制或者捕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
  (5)封闭可能造成传染病扩散的场所。
  上级人民政府接到下级人民政府关于采取前款所列紧急措施的报告时,应当即时作出决定。紧急措施的解除,由原决定机关决定并宣布。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当地政府应当:
  A.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B.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
  C.停业、停工、停课
  D.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E.宣布疫区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必要时当地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紧急措施,除了
  A.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
  B.限制或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
  C.停工、停业、停课
  D.封闭被传染病病原污染的公共饮用水
  E.停止一切活动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E
  A.在必要时可以采取停工、停业、停课等措施
  B.承担本单位及负责地段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和疫情管理工作
  C.对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管理
  D.承担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监测管理工作
  E.对违反《传染病防治法》的行为给予行政处罚
  1.各级各类卫生防疫机构按照专业分工应: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D
  2.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设立的预防保健组织或人员应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3.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的疫区宣布与封锁措施
  (1)疫区宣布:
  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宣布本行政区域部分或全部为疫区
  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在疫区内采取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紧急措施,并可以对出入疫区的人员、物资和交通工具实施卫生检疫。
  (2)封锁措施: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
  国务院决定: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经省级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措施,此类传染病的类别和处理措施,属于:
  A.甲类……紧急措施
  B.乙类……紧急措施
  C.甲类……特殊措施
  D.乙类……特殊措施
  E.乙类……一般措施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A.鼠疫、霍乱和炭疽
  B.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C.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
  D.对除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炭疽患者以外的乙类传染病患者
  E.丙类传染病病人
  1.须予以隔离治疗的患者是: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B
  2.哪种病人死亡后必须将尸体立即消毒,就近火化: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3.在明确诊断前,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的是: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C
  4.传染病暴发、流行时紧急调集人员与物资调用
  国务院: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本行政区域内
  紧急调集人员:报酬
  紧急调用储备物资
  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设备:补偿;能返还的,应当及时返还。
  5.传染病病人尸体处理及污染物品的处理
  (1)传染病病人尸体
  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应当将尸体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患其他传染病死亡的,必要时,应当将尸体进行卫生处理后火化或者按照规定深埋。
  哪类病人死亡后必须将尸体立即消毒,就近火化:
  A.鼠疫、霍乱和炭疽
  B.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艾滋病病人、炭疽病人
  C.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
  D.艾滋病病人、肺炭疽病人
  E.鼠疫、艾滋病、SARS
  [答疑编号]
  『正确答案』A
  (2)污染物品
  疫区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或者可能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物品,经消毒可以使用的,应当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出售和运输。
  (四)传染病的医疗救治
  1.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建设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和完善传染病医疗救治服务网络的建设,指定具备传染病救治条件和能力的医疗机构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或者根据传染病救治需要,设置传染病医院。
  2.医疗机构对传染病实施医疗救治的法定要求
  医疗机构的传染病医疗救治应符合:
  (1)医疗机构的基本标准、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预防传染病医院感染的要求;
  (2)按规定对使用的医疗器械进行消毒,一次性医疗器具,应当在使用后予以销毁;
  (3)应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和治疗要求,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传染病医疗救治能力;
  (4)应对传染病人或者疑似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和接诊治疗,书写病历记录以及其他有关资料,并妥善保管;
  (5)医疗机构应当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当引导至相对隔离的分诊点进行初诊;
  (6)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应当将患者及其病历记录复印件一并转至具备相应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
  细目四: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行政责任
  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监测职责的。
  (2)未依法履行传染病疫情报告、通报职责,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3)未主动收集传染病疫情信息,或者对传染病疫情信息和疫情报告未及时进行分析、调查、核实的。
  (4)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依职责及时采取本法规定的措施的。
  (5)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2.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传染病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医疗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2)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3)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4)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5)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6)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7)故意泄露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的。
  (二)刑事责任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有关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有第六十八条、第六十九条情形之一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的构成犯罪,是指《刑法》第三百三十条“妨害传染病防治罪”,引起甲类传染病传播或者有传播危险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民事责任
  《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6
  第四单元 药品管理法
  本单元考什么?
  参见大纲
  细目一:药品管理法的概念
  要点:
  1.药品管理法的立法目的与药品管理法规的概念
  2.药品的法定含义
  3.药品是特殊商品中西医执业医师
  细目二: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劣药
  要点:
  1.药品必须符合法定要求
  2.假药
  3.劣药
  细目三:特殊管理的药品
  要点:
  1.特殊管理药品的分类与定义
  2.《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
  3.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
  细目四:《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要点:
  1.医疗机构的药剂管理
  2.《处方管理办法(试行)》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报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