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amond 论文一天能写多少字谁能帮我写

(auroravintage)
(消失的那么多~)
第三方登录:谁能帮我写论文
谁能帮我写论文
08-09-16 &匿名提问
12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保证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然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环,是及时、准确地监测、评判和反映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运行状态。统计在其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如何进行有效的统计评判和预警则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一、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和评判指标设置原则所谓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是指金融企业产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具体讲,是指造成金融企业资金呆滞损失,债务支付困难,挤兑存款,财务压力沉重,造成严重资不抵债而危及生存的可能性。经营风险与经营危机之间是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关系,如果经营风险不能予以有效防范和化解,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经营危机。作为一个经济范畴,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整体性。它是对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风险状况的总体性评价。二是层次性。它是由多层次构成的,既包括贷款经营风险,也包括投资经营风险,还包括存款经营风险、中间代理业务经营风险等。三是共振性。金融企业风险具有较明显的共振特性,金融企业某些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恶化,往往会引致整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一个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恶化,又会引起其他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增大或恶化,因而金融界将金融风险称之为“爱滋病”。四是动态性。它是运动变化的,即随着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时空、政策、措施变化而发生变化,既有可能变大而恶化,也有可能变小而良化。  金融企业经营风险通过统计指标来反映,而统计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企业经营风险及其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我认为,设置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四项原则:一是完备性原则。从整体性和层次性出发,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地反映金融企业的经营风险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在空间上要成为一个系统,包括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个主要方面;在时间上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反映出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现状,更要反映出该系统动态变化的经营风险态势。二是定量为主原则。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并以定量分析为主,由定性到定量,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最终形成对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直观结论。三是可比性。评价指标既要便于进行纵向比较,也要便于进行横向比较;既要可用以进行时序比较分析,也要可用来进行金融企业之间、同一金融企业的分行(支行)之间的比较分析。四是可行性。金融企业经营风险指标体系应该简单明了,所要求的数据资料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取得,计量评价上要简便易行。  二、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的特殊规律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综合评判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指标体系应包括五个层次共12项指标。  第一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受危险之间所能承担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资本风险率指标来表现和反映:  P1= E1/M1×100%  P1表示资本风险率,E1表示资本总额,M1表示风险权重资产总额。P1的数值越大,表明该金融企业所能够直接承担其风险权重资产价值损失的能力就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二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及时支付债务的能力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备付金率。其计算公式为:  (2) P2= E2/M2×100%  P2表示备付金率;E2表示备付金,包括存放央行款项与库存现金,分支行的备付金中还应包括存放在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M2表示各项存款余额。P2的数值越大,表示金融企业的支付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相对越低。  (2)速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3= E3/M3×100%  P3表示速动比率;E3表示速动资产余额,包括存放央行款项、库存现金、可以随时变现的有价证券、可以用来再贴现而未贴现的未到期商业票据,分支行的速动资产中还应包括存放系统内的非约期上存资金;E3表示流动负债。P3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资产速动能力越强,对集中性支付和突发性巨额支付的承受能力和应付能力也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相对越低。  (3)备付息率。其计算公式为:  P4= E4/M4×100%  P4表示备付息率,E4表示定期存款应付息结余数,M4表示各种定期存款从存入日到统计日应计提的应付利息合计数。P4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支付利息的后备能力越强,支付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低。  第三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信用风险即贷款和投资不能收回本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3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2) P5= E5/M5×100%  P5表示贷款风险度,E5表示风险权重贷款额,M5表示全部贷款余额。P5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2)投资风险度。其计算公式为:  P6= E6/M6×100%  P6表示投资风险度,E6表示风险权重投资额,M6表示全部投资余额。P6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投资资产风险越大,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3)本息拖欠率。其计算公式为:  P7= E7/M7×100%  P7表示贷款本息拖欠率,E7表示不能按期收回的贷款本金和利息余额,M7表示全部贷款本金和被拖欠的贷款利息余额。P7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贷款本息被拖欠越严重,经营风险程度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四层次,主要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结构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4个指标来表现和评价。  (1) 贷款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8= E8/M8×100%  P8表示贷款比率,E8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8表示全部资产余额。P8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资产配置越集中于贷款,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2)拆出资金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9=E9/M8×100%  P9表示拆出资金比率,E9表示拆出资金余额。P9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拆出资金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3)投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0= E10/M8×100%  P10表示投资比率,E10表示投资余额。P10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于投资相对越多,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集中;反之,则相对越分散。  (4)存贷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P11= E11/M9×100%  P11表示存贷比率,E11表示全部贷款余额,M9表示全部存款余额。P11的数值越大,表明金融企业的信贷资金自给能力相对越低,或存款资金用于贷款相对越多,经营风险程度相对越高;反之,则相对越低。  第五层次,从资产负债配置的利率风险角度来考察和反映经营风险程度。可以用利率风险度来表现和评价:  P12= E12/M10×100%  P12表示利率风险度,E12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余额,M10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余额。P12的数值越大,表明利率风险度越高,经营风险也就相对越大;反之,则相对越小。三、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的综合评判方法  从上述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合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可以看出,它属于一种多指标的综合统计评价;上述这些评价金融企业经营风险程度和指标既有一定的层次性,又有一定的互补性。同时,评价经营风险的实质性意义,在于及时正确把握其运动变化的态势特征,以便适时采取切实有效的化解措施。因此,在综合评价上不宜单纯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的方法,应当采用加权综合系数进行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全球性的经济金融调整是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最终释放的必然结果,对 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但 国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流动性总体上还比较充裕,金融体系也是稳健和安全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近日来,老牌金融机构花旗集团的命运成为继美林、aig、雷曼之后又一引人关注的焦点。由于担心花旗将面临巨额亏损,年前市场抛售导致其股价暴跌60%。考虑到花旗的规模和它在金融界的重要地位,日前美国财政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以及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发布联合声明,宣布对处于困境的花旗集团提供一揽子救助方案。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金融形势的动荡不安,对中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但从总体来看, 国经济平稳运行态势没有发生改变,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是在险象环生的外部环境中,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央行行长周小川不久前也表示,全球性的经济金融调整是长期积累的失衡矛盾最终释放的必然结果,对 国经济的影响不容低估。但国金融机构实力普遍增强,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市场流动性总体上还比较充裕,金融体系也是稳健和安全的,能够有效抵御外部冲击。国主要商业银行08年三季度的一组数据已充分说明,身处&金融海啸&之中的国银行业运行平稳。数据显示,尽管受全球金融危机、实体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内gdp增长下滑、银行利差收窄等因素影响,三季度国主要商业银行高涨的盈利势头遭受一定阻力,利润增幅环比出现放缓。但是,工行、建行、中行和交行三季度税后利润同比仍然分别增长24.31%、 12.11%、11.49%和28.06%。工行今年前三个季度实现税后利润930.77亿元,同比增长45.26%,发展态势良好。中行日前发布的季报也称,前三季度,集团实现净利息收入1222.5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116.77亿元人民币,增幅10.56%。而此前上述四家银行的中报显示,上半年税后利润同比增幅为56.76%、71.34%、42.78%和81.21%,为盈利的高峰期。事实上,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国银行业就开始了新的历史征程。在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一些酝酿多年、难度很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相继启动并坚定不移地得以推进的情况下,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9月末,国银行业资产总量达到59.3万亿元,是30年前刚刚改革开放时的195倍。从不良贷款情况看,通过财务重组和加强监管,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持续保持&双下降&。从2002年末的20%左右下降到2003年末的17.8%,2004年末的14.1%,2005年末实现了历史性进步,首次下降到一位数8.9%,2006年末、2007年末和2008年第三季度继续下降到7.5%、6.7%和5.5%。同时,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显著增强。 2003年末,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但截至2008年第三季度,共有192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达标,达标银行资本占商业银行总资本比例从2003年末的0.6%上升到目前的84.9%。此外,整体抗风险能力大为增强。到2008年9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各类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8901亿元,拨备覆盖率大幅提高。与此同时,银行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在2008北京国际金融论坛上,银监会副主席蒋定之就做出了&农业银行改革完成后,不良贷款将会进一步下降&,&现在 国银行业各项业务指标都处在历史最好水平上&的判断。不可否认,今年以来,国发生了一系列严重自然灾害,又与全世界一起面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经济增长明显面临放缓压力。而改革开放使国银行业不断融入世界金融体系,因而不可避免面临着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银行业绩的适度回落在所难免。但是,推动国银行业发展的动力仍然十分强劲,行业增长态势不会改变。从传统业务来看,贷款业务仍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从中间业务来看,今年上半年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中间业务仍保持了高增长的态势;从混业经营的发展来看,当前国混业经营的程度依然较低,但随着大量金融控股公司的出现,综合化经营必将获得重大突破,这给银行业带来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另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 国银行在西方金融机构发行的不良债券上风险敞口有限,监管层对金融机构的监管相对审慎,次贷危机虽然会使中资银行损失掉今年的一部分利润,但不会伤及资本金,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是有限的、可控的,对于 国银行业后续经营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不少业内人士指出,面对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们完全可以通过调整金融政策来妥善处理银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具体来讲,就是银行业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新近出台的十条措施,继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改进金融服务,积极发展面向农户的融资和小额信贷,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致力于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另一方面,还应大力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工作,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对此,蒋定之表示,未来将从完善风险提示制度,建立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情况通报和风险提示专题会议制度,进一步强化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建立监管协作机制、共同维护金融稳定等八项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努力。相信在一系列维护稳定、防范风险的力举护航下, 国银行业稳健经营、健康平稳的发展态势不会有所改变。(转自水晶) 客户关系管理应该是:通过细分市场把目标指向最佳的客户,并与这些客户建立关系。细分市场后,对信息的收集过程给予详细的规划,并将不同客户的信息按类别储存起来。与此同时,在公司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制度,客户关系管理是有关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信息在企业的相对透明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使用。  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将可以从以往以产品、业务为中心的运作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但是实施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不就是管理者的法宝,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是有它的应用局限的,它代替不了管理,它只能作为管理者的支持手段,管理者通过它更有效的与客户联系沟通,达到开发客户、维持客户、发展客户、提升客户和公司价值的目的。  面对着客户关系管理在中国的不成熟和尴尬的境地,中国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之路何去何从?  中国企业很早就认识到客户关怀的重要性,向客户提供售后服务是大多数商家采用的手段,使它们作为对其特定产品的一种支持。例如,家用电器、电脑产品、汽车等商家,都会对其售后服务以及维修给予顾客一定的承诺,这样一来,那些在售后服务方面做得好的公司其市场销售就处于上升的趋势。  因为这样,有人便提出与客户的联系似乎仅仅是企业中某个部门的分内工作,客户关系管理只是企业客户服务部门的事?答案是否定的。最初,客户关系发展的领域是服务领域。由于服务的无形特点,注重客户服务部门的承诺可以明显地增强服务的效果,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但是随着对客户的关注不断地向实体产品销售领域扩展,如今的客户关系管理已经不仅仅只是某人和某部门的努力就可以卓有成效的,它的实施贯穿着市场营销的所有环节。  GartnerGroup就提出了一套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措施,首先是确立一套度量的标准指导企业究竟应该如何实施,不仅要考虑财务指标,更要考虑客户满意度的指标。然后培训和教育员工去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和要求。另外,要从高层开始建立一个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领导小组,对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改变、外部的环境进行监控。在选择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的问题上,从企业感觉最棘手的问题入手,实施过程要从局部项目开始着手。  在《什么是客户关系管理》一书中,作者提出成功导入客户关系管理的关键在于区分导入的角度是什么。从企业策略角度导入就需要划分不同的客户群,以此作为实施的依据,从企业流程的角度导入就需要建立相应的业务流程,从人的角度导入客户关系管理就需要改进员工的思维方式,激励员工。  但是适用于国外企业的成功经验并不一定能适合国内的同行,首先是不同地区的文化孕育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再加上政策和经济环境的不同也使得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无法照搬。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明智之举莫过于自谋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这条艰辛路需要众人的努力。  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要提高客户满意度,我们所说企业在实施CS(客户满意)营销战略的时候,通常都是从这几个方面入手的:1、开发客户满意的产品。2、提供客户满意的服务。3、进行CS观念教育,建立CS系统分析方法。反过来要做到这几点,以求得客户满意,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绝对是很好的支持手段,了解用户,了解他们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能够分析出他们的购买动机、偏好和购物习惯,这都将为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砝码。  结合国外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经验和中国国情,国内企业要做好客户关系管理,一定要对当前状况进行改变:  (一)事前考察。考察同行业中已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企业绩效,分析本企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风险和成本后,决定企业是否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  (二)改革组织结构,设立专门小组。在公司高层对企业进行战略计划决定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后,就应该着手对组织结构进行改革。相对于GartnerGroup提出的先对人做教育而言,这样更符合中国实际,国内员工相对比较保守,看不到企业本身的改革,他们也就一如既往,如果企业只是对员工反复强调公司要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可能真的动起来配合的人寥寥无几,最后导致实施效率极差。而直接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做出适当调整,并设立专门小组从企业行政方面对实施过程加以监督,使得整个组织能动态跟踪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变化,将公司内部和外部流程重新设计简化,去掉流程中没有增值的多余部分,员工很快意识到公司计划实施的紧迫感,也就能更快地做出反应。  (三)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思想教育。在将组织结构改革后,员工难免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这时候进行员工的培训无疑是最佳时机。为了适应工作环境,大部分员工都会自愿参加培训,企业就趁此机会在内部宣传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通过培训让员工明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实施会给企业带来长期价值,同时是一项管理的变革。员工应该把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商业过程对待,在这一过程中大家要不断地学习、了解提高客户价值和公司价值的方法,学习不断采用新的信息分析方法提高认识客户的知识。  (四)细分市场,收集信息。并不是所有的客户都值得企业与之建立联系,客户关系管理应该是:通过细分市场把目标指向最佳的客户,并与这些客户建立关系。细分市场后,对信息的收集过程给予详细的规划,并将不同客户的信息按类别储存起来。与此同时,在公司建立明确的信息共享制度,客户关系管理是有关企业中的每一个人,信息在企业的相对透明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的优化使用。  (五)建立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投资于相关的软件和硬件系统,是应该围绕着组织、文化和流程而选择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而就算是在员工培训中,我们也不能仅仅就软件该怎么用来开展培训。而对于员工和企业来说,软件真正有用的是你通过软件了解客户,比如客户数据库?收集和储存关于客户姓名联络方法、生活习性、心理特征、购买时间、频度、数量等信息?,呼叫中心?提供公司最直接地与客户对话服务?,而且你还可以从中确定什么是他们想要的,什么是他们不想要的,等等。所有的这些信息就可以转化为解决客户问题的方案或是为企业增加销售机会的工具,而后续的数据研究也就能揭示出企业交叉销售和向上销售的机会。  (六)事后的考评。并不是实施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后就皆大欢喜了,实施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效果的好坏是要通过事后的追踪考察而得出的。企业应该建立CRM信息回馈通道,对实施CRM前后的客户反应做出对比,关注与客户的长远合作,将数据对比后的结果用于帮助企业的不断完善,切勿犯“鼠目寸光”的毛病。  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却是在最初的时候先购买软件,选择运行平台,然后再开始围绕着软件设计流程,对人进行培训,使他们熟悉软件的界面和使用方法,最后可能根本不会想到组织和文化的因素和制约。这样一来,CRM就成了复杂的摆设,所以,完善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过程是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首要问题。  不可否认,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给许多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企业管理的重心由内部管理向企业外的客户管理转移,通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将可以从以往以产品、业务为中心的运作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运作模式。但是实施了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并不就是管理者的法宝,客户关系管理战略是有它的应用局限的,它代替不了管理,它只能作为管理者的支持手段,管理者通过它更有效的与客户联系沟通,达到开发客户、维持客户、发展客户、提升客户和公司价值的目的。  我们对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前景还是应该充满了希望,企业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的战略实施必然可以搜集到有价值的客户信息,这些数据可以作为市场调研的基础,被企业用来进一步分析客户的需求,从而实施交叉销售,发现一位现有客户的多种需求,并通过满足其需求而实现销售多种相关的服务或产品,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在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现在与未来之间,公司更要加快发展,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增强企业以客户为中心的能力,因为客户的满意和忠诚才是企业前进的无穷动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创新要有什么样的条件?——关于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些想法       我把学会表达和交流看得很重,认为这也是最基本的“基础”。因为现代社会无论做成一件什么事,都要与人合作,与人共事,就要组织。这就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使大家明白,并同心协力一起去做。北大总结过一位优秀博士生的经验,他毕业后一年多就被中科院研究所聘为正研究员,不久又被国外大学聘为教授,是很出色的。他在学习中不但求知如渴,而且善于学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善于请教人、与人打交道,动员了很多人为完成自己的任务出力。这是很聪明的。这里,一要有好态度,真诚虚心,不怕丢面子;二要有交流技能。很多中国学生这方面表现比较差,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好不了多少。在学校里组织交叉学科项目是很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同学科、行业的人不愿交流,不善交流,“语言”不通,互相看不起。我这里所说的“语言”,是指“行语”。比方学物理的叫光的“偏振”,学地质的叫“偏光”,学物理的就会看不起学地质的,说是“概念不清”。对学者,这是最大的“帽子”,其实是语言不通。不同专业的人思维方法、治学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尽相同,这也可说是文化不同。要做好跨学科合作,就要大家学会“跨文化交流”。这种跨文化交流有利于打破人的思维定势,促进创新。   
  21世纪是国际化的世纪,要走出国门,进行国际交流,没有外语能力不行。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外语了。我觉得,学外语还是取得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是思想的载体。只会一种语言,就只能用一种方法思考。用不同语言思维,脑子里的活动区也不同。北大有一位老院士,去世前脑子患病,用汉语不会说话了,却还能用英语表达意思。可见汉语和英语在脑子里是两个不同区域操作的。用双语教学出来的孩子比较聪明,其道理可能就在这里。前一段时间听说美国学生不想学外语,有的学校也不重视外语,认为用英语就可走遍天下。我就想,美国人大概就要衰落了,因为他博采各种文明的优势要丢失了。但是,美国人还是很聪明的。最近,美国高教协会对美国大学生提出要求,强调要掌握英语和第二种语言,要学会多元文化的交流和对外来文化的了解。看来美国非常重视这种优势。  
  我还把数学和计算机工具看成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手段。数学不仅是处理数量关系的科学,而且是使任何学科和思维精密化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说过:“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应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21世纪数学将会渗透到各种学科。而计算机更是信息化时代的必要工具,不会计算机等于文盲。  
  以上是说创新的基本基础。这些基础不打好,谈不上创新。  
  其次,要学会创新的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方面。现在有很多“创造学”、“创新学”方面的书籍,在讨论创新思维问题;还有许多生理心理研究,在探索脑功能开发问题。这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会有帮助,是十分必要的。开设一些这类课程对学生进行有关思维教育也是有用的。但我总觉得,培养正确思维最主要还是靠思维的实践。知道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名词,让学生有些思维科学意识,自觉地运用这类思维方式去思维当然很好。而根本的还是要从各学科科学家是如何成功地在具体探索科学规律的实例中来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并且以解决各学科的实际问题来训练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正确思维也是“学习”的一个主要内容。  
  第三,要学会选择。人生道路上关键时刻的选择合适与否对一个人的事业成就至关重要。要是当年居里夫人去从事理论研究,杨振宁去搞实验,大概他们不会有后来这样的伟大成就。做科研,选题恰当就是成功的一半。选择并非易事,起码要做到“知己知彼”。“知己”就是对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及弱点有清醒的认识;“知彼”就是对被选择的对象有明白的了解,还要对社会、国家发展的走势有大致的认识。选择适当就能发展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而这是创新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学校要提供给学生广泛选择的自由和条件。“学分制”就是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次选择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发展个性,发挥聪明才智。“多次”是因为“学会选择”有个过程,允许失误。在学校里失误还可补救,到社会上,一次失误就无法挽回了,学校是选择的实习场所。学校还要提供导师给以辅导和帮助。帮助学生选择是个性化学习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很有影响。  
  第四,要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一直只提“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提“提出问题的能力”。我曾经挖苦地说,这是“仆从教育”而不是“主人数育”。主人提出问题,仆从去解决就是了。科学创新首先就要能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提问题是不容易的:一要提中要害,切中关键,这个问题一解决,一大批问题就迎刃而解,从而推动科学的大步前进;二要提得恰当、及时,已经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到了可以解决的时候。屈原在“天问”中提出了一百多个自然和社会问题,却根本不能去解决,就不能算科学,只是诗人浪漫的想象。所以,学校要创造让学生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的环境。我们这辈人在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是处在“勇于接受任务,拼命完成任务”的环境中,却自己从来不提出任务。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这是致命的。我自己就深感这种缺陷。摆在当代中国青年面前的是要发扬首创精神,就不能光听别人安排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医走向衰落之根本原因及中医发展战略》     一、中医之现状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齐全,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某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中医科人数14名。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除针灸、按摩、理疗等项目保留4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人每月领取350元生活费,皆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某日,随友人去走访一位中医师,进入诊室,见其正在给患者打针输液。环顾四周,竟然连中药柜也没看见,于是,问其何故?答曰:中医所获之利尚不及店面租金,又如何能养家糊口?改行久矣!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独立的中医诊所。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二、中医走向衰落之根本原因   A、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的开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致了最为致命的后果——中医疗效下降!   由于西医观念的渗透和影响,使得许多中医师在临证之际,不知不觉陷入了西医僵化的思维模式。受西医诊断之所囿,遇到炎症就清热解毒,遇到高血压就平肝息风;如根据药理实验得知:葛根、丹参有“扩冠”作用, 黄精、地骨皮有“降糖”作用,五味子有降低“转氨酶”作用,于是,遇到相关疾病则必定选用。这种“以方套病、废医存药”的做法,完全脱离中医辩证论治的原则,使中医在学术上的精髓及特色丧失殆尽,变得名存而实亡!医生不在中医的原则指导下用药,一旦治疗无效,往往就借助于西医的手段进行治疗,如果因此而获效,则认为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此弊积重难返,久而不觉其非,愈演愈烈,形成恶性循环。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方向错了,越走只会离目标越远!中西医结合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西医有无必要结合?又该如何结合?这些问题必须在经过深入的论证之后再作出决定。如果抱着“大跃进”式的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去改革中医,那么,这一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将会被某些人“革”掉“性命”!   越来越多的人正意识到“中西医结合”所带来的危害,纷纷呼吁要保持中医特色!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大力倡导“中西医结合”。孰是非孰,难有定论。其实,两者都忽略了问题的关键:即许多名老中医都是在行医多年之后,才开始学习西医的。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他们有关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在此前提下,适当地了解一些西医的知识,对其提高临床疗效或许有所帮助。也就是说,只有在中医“辩证论治”的思维模式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实行“中西医结合”,才有可能是有利的。否则,将未受其利而先蒙其弊!   B、中药剂型落后是制约中医发展的关键因素   说起喝中药,人们一想起它那苦涩的味道,就禁不住有些望而生畏。特别是一些老   病号,长期喝中药都喝怕了,一提起中药就叫苦不迭。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可以听患者诸如的此类议论:   “饭都不想吃,谁还想吃中药?”   “病了以后连动也不想动,哪还有精力去煎中药?”   “就是把药送到嘴边我还懒得喝呢!谁还有那份闲情逸致去煎中药?”   “在学校住读,没有地方煎中药。”   “要去外地出差,停药一段时间会不会影响疗效?”   “长期煎中药,药味家里人都闻腻了,楼上的邻居也有意见!”   “煎药的时候,水都溢了出来,药汁煎干了,怎么办?”   “没有瓦颧,能否用别的东西煎中药?煎多长时间?给多少水?”   “什么是文火、武火?什么药要先煎、后下、另炖、烊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远离繁琐的家务,开始注重享受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治病总是希望治疗方法越简单越好、见效越快越好、服药越少越好。而中药味道苦涩难咽、煎煮过程繁琐、服用量大、不便于携带保存,已经难以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成为一个致命的弱点。许多人都承认中医治病确实有效,但却不愿服用中药。这种认可中医却又拒绝中药的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中药是中医最常用、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却偏偏在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上脱离了患者的需求,从而极大地制约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虽然有些中药企业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且推出了许多精致的中成药制剂,如血府逐淤口服液、六味地黄胶襄等等,给医患双方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由于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并没有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方面,市场十分需要中成药制剂,另一方面,企业推出的中成药却又滞销,这种现象令许多业内人士深感困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中成药虽然有许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毕竟,患者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不可能原原本本地“照方生病”。当中药剂型未能配套开发时,其实用性就会大大降低。比如:某患者需要用香砂六君丸加山楂、神曲、莱菔子予以治疗,虽然,香砂六君丸有成药,但山楂、神曲、莱菔子却得另煎,既然如此,还不如干脆让患者服用煎剂!在许多类似的情况下,中成药因不能完全对症而被放弃使用。   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方法很简单:除了要将“方剂学”中的大部分方剂和许多临床高效验方开发成中成药制剂之外,还应该将“中药学”中的数百味中药提炼成独立的浓缩颗粒或口服液,这样,医生就能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或在成药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或者干脆用单味中药的浓缩颗粒重新组方。这个“瓶颈”一旦突破,将会带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中医将以暂新的面貌迎来新的辉煌!   C、中医教学质量低下导致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中医现在的教学模式,既没有突出特色,也没有抓住重点。教学内容的设置很不合理:学生在学习中医的同时,还要学习许多西医的内容。西医科目设置过多、内容取舍不当,无疑大大消耗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特别是在中医基础还远远没有打牢的情况下就同步学习西医,只会造成观点上的冲突和思维上的混乱!以致许多该掌握的内容没有学深学透。医者,技艺精纯则能救人,技艺不精则会杀人!“所学不专、华而不实”,说起来中西医样样都懂,实际上样样都不精通,此等平之辈,何堪大用?所以,这个时代绝不缺乏医生,但却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好医生!此外,基础理论重复太多,重理论而轻实践、脱离临床的倾向十分严重。学员高分低能、所学难以致用的现象亦较为突出。中医教学质量低下直接导致了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如同企业应该生产合格的产品,医学院校亦当培养合格的医生。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许多中医学员毕业之后,其业务能力十分有限,理论上满腹经纶,实践中束手无策者不胜枚举。从一名所谓的“医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其间还有相当漫长的距离。“一将功成万骨枯”,医生的业务素质普遍低下,不但大大降降低了中医的声誉,而且还将会使多少患者付出额外的代价!诚然,任何一位名医的成长,都注定要经历许多失误、遭受许多挫折,但是,一些人为的消极因素亦当尽可能避免。改革中医教学模式,提高中医教学质量,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对于振兴中医及中医的可持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该如何提高中医教学质量呢?首先,应该调整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着重抓好基础理论和《伤寒论》的学习。同时,对于许多重复的内容应该予以精简。如“肝胆湿热”可引起头痛、带状疱疹、妇人带下、阴部搔痒、强中、阳萎、早泄、不育不孕、小儿胎黄、坐骨神经痛等数十种病症,广泛涉及到内、外、妇、儿等各个科目。因此,在学习这些科目的相关病症时,其在症状、病因病机、辩证法则、处方用药等方面的论述存在着过多的重复。所学内容漫无边际,效果势必事倍功半!其实,湿热证的辩证要点的于“苔黄、小便黄”,在此基础上,只要见到“口苦、肋胀、脉弦数”等其中任何一症,即可辩证为“肝胆湿热”,就可以“龙胆泻肝汤”或“柴胡茵陈汤”治之。这种“方、药相应”的辩证方法,大有异病同治、执简驭繁、知常达变之妙!中医治病讲究机动灵活、因人而异,即使对于同一病症,治疗起来也是“千个郎中千个方”!那么,在诸多的处方中,究竟那几个处方是最合理、最有效的呢?常规的辩证方法难以抓住问题的实质!在此方面,《伤寒论》可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某患者头痛、眩晕、血压常高达210/95左右、偶吐涎沫、舌红少苔、脉弦数;多年来,屡服滋阴清热、平肝潜阳、引火归元之剂,皆不见效。某医根据《伤寒论》中“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之条文,处以吴茱萸汤治之,数剂而愈。   所谓有是证则用是方、用其方则见其效!《伤寒论》在“辩证、用方、疗效”上达到了高度统一。难怪刘渡舟、岳美中、乔均保、张琪等诸多中医名家无不对之推崇备致!因此,对于《伤寒论》的学习,其意义不仅仅在于全面而深刻了解某些疾病的演变规律和用药特点,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以此确立中医正确的思维模式,为学员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外,欲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还必须改进其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初学医时,本人认为推拿乃小术而不屑习之。考试前夜,请某同学将其所学之各种手法演示一遍,结果,考试成绩竟然胜之。本人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对于推拿则完全是一窍不通;而该同学则是某教授之入室弟子,手法精纯,但拙于言词,故考试成绩不甚理想。由此可见,中医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无法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存在相当大的缺陷!   中医现在的教学,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对于所有科目的教学,几乎都是以讲解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实践。即使是毕业实习,也不过是蜻蜒点水、一带而过。如此这般又怎培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如果我们按照下面的模式进行教学,效果可能会绝然不同:   在讲解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时,抛开重复而空洞乏味的理论,针对不同的症型,多讲解有代表性的临床医案,去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对理、法、方、药的综合运用能力。在讲解中药时,同步放映该药在自然环境下生长过程的音像资料。同时,在每位学员面前放上相关的实物标本。在上针灸课时,可让学员在输液瓶的橡皮上练习针刺指力及提、插、捻、转等各种手法;亦可将男女学员分组,分别由男女老师带至不同的教室,在其指导下,相互在对方上划出正确的经络循行路线及精确的穴位定位。在上推拿课时,可让两组学员在老师的示范、指导下,在对方上相互练习各种基本手法,待其熟练之后,再进一步练习治疗颈肩腰腿痛等疾病的综合手法。在讲解骨伤课时,可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势,将骨损的状况及手法复位的机理摄制成带有三维立体图像的VCD,辅以相应的人体模型进行教学。   总而言之,中医的教学应该“一切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宗旨!如果将中医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大部分,那么,凡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者,当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对于针灸、推拿、骨伤等科目,则当偏重于实践技能的培训;切不可全凭分数论英雄!有关院校若能立足实践、立足临床,集思广益,因材施教,又何愁中医不能振兴?又何愁中医“后继乏人、后继乏术”?!   D、中医管理机制僵化导致中医举步维艰   中医之衰落,与其僵化的管理机制有莫大的关系。中医现在的管理,与其说是管理,不如其说是“管制”!何以言此?在全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即整个地区的中医产业还不如一所西医医院!中医医院、诊所则寥寥无几。医者无立足之地,医术又何以宏扬?皮之不存,毛将安附?!   二年前,某地举办大学毕业生人才供需见面洽谈会,全市所有的医疗机构中,竟无一家招聘中医。唯一的一家中医院所招聘的却是两名西医化验人员。中医毕业生就业艰难:欲进医院,多遭冷遇;欲设诊所,此路不通;有关部门高高在上,“管”而不理,任凭中医自生自灭、逐渐消亡!试问:既然不给中医以出路,又何必继续招收中医之学员?这岂不是在祸国殃民、误人子弟么?   一方面,中医医疗机构严重不足,加之业务萧条,又无法申请行医执照,以致大批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长期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的状态;另一方面,许多无医疗技术的江湖骗子长期挂靠医院门诊非法行医,虽经整治,屡禁不止。多年来,中医之管理松紧失度:该严格把关的地方不严格,该放宽限制的地方不放宽。许多酷爱中医之士欲以一技之长服务于社会,竟然所学无用武之地,实在令人沮丧!   国家政策是提倡发展中医的,可是,在执的过程中,却往往难以落到实处。某些人总是对中医抱有偏见,表面上支持,实际上压制,人为地设置重重障碍,严重地阻碍了中医事业的发展!   面对激烈的市场竟争,某些医疗单位不是在业务素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而是寄希望于主管部门的扶持与干预,希望通过停止发放行医执照、限制他人发展,从而使自已的业务免受冲击。这种剥夺一部分人的权益去保障另一部分人的权益的做法,实质上是一种变向的地方保护主义和专制的市场垄断行为,显然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加入WTO后,国家将允许外资独资或合资开办医疗机构。既然医疗市场对外都已经开放了,还有什么理由对内却严加控制呢?   中医的前景如何,政策将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合理的政策如同无形的绞索,足以对任何产业造成毁灭的打击!有关主管部门若能尊重市场规律、转变政府职能、 制定行业标准、公开审批程序,引导合法,打击非法,给中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那么,这朵凝聚着无数先哲智慧和民族精神的东方奇葩,将会在新的世纪再一次放射出绚丽的光芒!   E、医药相依、唇寒齿亡、废医存药、好运难长   有关中药的发展状况,正迅速成为医药界的热点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审视中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透过其浮华的外表,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其脆弱而令人不安的一面!       某患者中风偏瘫,听说“华佗再造丸”可治此病,于是购服。孰料一周后,患者浑身疼痛、诸症加剧。就诊时,医生告之曰:此虽良药,但与你之症状不合!阴虚之体,犹忌辛燥!停服此药,诸症自减。患者尊从,后果如其言。又:某患者风寒感冒,头痛、发热、流清涕。西医以“银翘片”处之。患者服后,更加不适。某中医生怜其家贫,命之以葱白、生姜如法煎服,汗出即愈。   由此可见,中药疗效的好坏在很大程度取决于中医医术的运用!没有中医作为基础,滥用中药的结果,将不仅仅使中药在疗效上大打拆扣,甚致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长此以往,中药将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路,将越走越窄!这种情况数年前已经出现,如今正愈演愈烈。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医药界人士大都对此视而不见,企业家们只顾忙着搞中药的开发、销售,但其结果往往是倾其力而难以见其功!何故?没有中医向患者推荐使用,中药的销售将只能严重地依赖广告。广告支撑多久,药物就存活多久。这种运作方式,不但增加了经营成本,而且,还大大缩短了药物的生命周期。   “医药相依、唇寒齿亡、废医存药、好运难长”!这十二个字既是真言,又是咒语。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F、中医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导致部分人学术信念动摇   有人说中医不科学,甚至还有人说中医是最大的伪科学!因为中医所说的“气”是虚无的;中医所说的经络在解剖学中是找不到实体;中医的五行学说牵强附会;中医历千载而不变是僵化的;中医只不过是历史经验积累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史命,到了应该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了!现代医学如此发达,有没有中医已经是无关紧要了!       西医长于化验,却有许多疾病查不出病因;西医长于手术,却往往是在用一种疾病去代替另一种疾病,用一种痛苦去代替另一种痛苦!以胆结石为例,不少患者在胆襄切除之后,消化功能减退,常常腹泻或便秘,形成了“一病方愈,一病又生”的局面,诚如西方谚语所说:泼洗澡水时,连婴儿也一起倒掉了!现代医学越发达,就越是容易显示其变态与畸形的一面!能克隆人又怎样?说不定有一天,某位科学家心血来潮,将人和动物的基因混在一起,真的造出一个“人头马”来!能将猪的心脏移植于人体又怎样?这项“人面兽心”的成就,难道不是一种讽刺?能用特殊金属制造人工泵以代替心脏功能又怎样?如果有一天,你身体内1/2或更多的脏器被换成金属制品,请问:你是一位生物意义上的人?还是一位机械人?或者是介于   两者之间的某种奇怪的物体?此外,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有1/3的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所谓“救人一万、杀人三千”此言不为过吧?中医重在治本,对于诸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等之类的疾病,往往能够做到“长治久安”!而西医治疗此类疾病则须终生不间断地服药。那些对中医抱有偏见的人,认为有没有中医已经是无关紧要了!而我则说:没有西医,中国人不也同样好好地生活了几千年吗?所以,无论西医或者中医,都不能极端地看问题!特别是中医,应该正确地认识自已: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首先,让我们看看中国古代的先哲们,是如何认识人体与宇宙的奥秘的吧!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又说: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显然,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老子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及万物的本源之体——“道”那么,“某种特殊的方式”究竟是怎样的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又明确地说道:至虚极,守笃静,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即:在“心境澄明、万缘肃清”的境界中,去感受生命最原始的状态!万物同源、皆由“道”生。人是大自然演化的产物,是宇宙全息的缩影,生命的奥秘原本就是宇宙的奥秘。通过认识自我,从而进一步认识自然、认识宇宙。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蕴含极其深邃的智慧!   有人说过: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西方人的实验室是设在屋子里的,而东方人的实验室是设在人体内的。人体本身就是最佳的天然实验室,其精密程度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比拟的。东方人具有含蓄而内省的民族特性,他们强调“自知之明”,即“生命之我从何而来?最终又要到那去?”他们在悟道之时,总是闭上眼晴向内“看”,在“物我两忘”的境界中,渐渐地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这种“融于物中”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使东方人更能够抓住问题核心,从本质的角度去看现象。所以,中医历千载而不变!而西方人则恰恰相反,他们总是站在事物的对立面去看问题,从现象看本质,所以“其路漫漫而修远兮,不得不上下而求索”!   千百年来,中国古代的先哲们,始终不懈的探索着生命的奥秘。许多修身养性之士,在“性命双修、神形俱妙”的境界中,不断的洞察生命的本源与真相。早在二千多年前,他们就发现了“经络”这一客观存在、却又潜在于无形的系统。它起着传递和调节生命的能量与信息的作用,它只存在于活生生的人体之内。因此,无论西医解剖学多么精细,也终究难以弄清其实质。八十年代,在道教圣地武当山,发掘出一幅《修真全图》,上面明确标示出人体二十四节脊柱与二十四个节气之间的对应关系!精于此道的养身学家指出:在某个节气来临之际,行真气运行之法,对应的脊柱间会有强烈的感应!不仅如此,还有许多此类惊人的发现是世人所不知的!   可以这样说:在物质领域,西方现代科学是遥遥领先的;而生命领域,东方人则掌握非同寻常的奥秘!最现代的和最古老的科技,如同循环线上的一个点,终有一天,会在历史的某个时刻不谋而合。当现代科学真正弄清“气、经络、心藏神”之类的概念时,将这不得不叹服中国古代先哲智慧之深邃!   中医,源于修真养性之士对于生命活的深刻体验和领悟。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验证,逐渐成为一门独特的、拥有完善理论体系的生命科学。它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体各系统之间整体的协调与平衡,疗效卓著,故能历千载而不衰!   三、中医发展战略   1、充分发挥中医善治疑难病的优势,选择诸如:中风、糖尿病、精神病、不育不孕   、风湿类风湿等中医在疗效上有较大优势的病种,走“专科化、专业化”之道路,同时,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管理手段,实行特色经营及品牌扩张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开办中医医疗连锁店。并注重环境、疗效、价格、服务、宣传等方面的整体策划。通过精确的市场细分来避免因经营范围重叠而造成的恶性竟争。利用电脑网络及可视电话等媒体之功能,开展远程会诊。最大限度地整合人力资源,集各地精英之所长,对所经营的专科疾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以确保其在疗效上的领先地位。   2、对于具有中医执业资格的人,应允许其申办行医执照及开设中医网站,以扩大中   医的存在与影响。特别应当鼓励城市中过剩的中医从业人员,到郊区、农村去设立诊所,以缓解贫困地区医疗技术落后、群众看不起病的状况。政府主管部门则制定审核标准,履行督职责。中医医院、诊所的作用,是“火车头”的作用。它的发展,将全面带动中药的种植、加工、销售以及中医的教学、科研。切不可废医存药,本末倒置!   3、根据我国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及道地药材的分布状况,选择合适的地区,建立药   材种植园。筛选优质品种,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使其尽可能在接近野生条件的状态下生长,以确保药材品质。   3、将许多临床常用方剂及高效验方系统地开发为中成药制剂;并将数百味常用中药   提炼成独立的浓缩颗粒或口服液,以带动中成药全面而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同时,亦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保留原始煎剂。   4、近十多年来,有关部门在挖掘整理名老中医的经验及中医文献方面,取得了相当   大的成绩。今后当注重对临床上出现的失误及教训进行总结和整理。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训与经验同样重要,甚致比它更具有启发性。   5、对于名老中医在针灸、推拿、骨伤方面的经验,不但要进行文字整理,而且,还   应当将其各种手法的操作技巧,摄制成VCD之类的音像制品予以发行。   6、改革中医的教学模式,提高中医教学质量。注重实践,“一切以提高临床疗效”   为宗旨!大力推进音像教学制品及教学模型的研制、开发和利用。   7、可设立“中西医结合医师”这一新的职称,其级别或待遇相当于主任医师、甚至高于主任医师。且只有具备本科以上学历或主治医师职称之条件者,才有限资格晋升此职。这既是对中医的尊重,也是对西医的尊重。因为,不是随便什么人,都有能力或资格进行中西医结合的!而学员在校期间,则不宜过多涉及西医知识。对于某些西医内容,可在精选的基础上,作为选修科目而保留 2800所中医院面临困惑——“中医院西化”是否大势所趋观点一:多数中医院已经不姓“中”  政策环境不利于中医发展  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等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研究》一文开宗明义地写道:“目前全国有2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是真正传统的中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可以说,目前多数中医院已经不姓‘中’了。”  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全国中医医院医疗质量监测的结果,也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这一观点。有关报告显示,我国中医医院普遍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量低。尤其是住院病人被采用中医药治疗的更少得可怜。具体来说,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病人中,所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用的37.4%,中成药费用占6.57%,中草药仅占1.5%,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在逐年下降。统计显示,2003年中医治疗病案仅占全部病案的18%,比2000年的28%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此相关的是,2004年中医院的危、急重症病人就诊率分别为3.56%和24.47%,均比上年下降1个多百分点。另有资料表明,全国县级中医院的床位使用率刚刚过半。  撰写该论文的科技部信息所贾谦研究员补充:“‘文革’以后培养的多数中医已不大会望闻问切和辨证施治了,他们必须借助仪器才能诊断疾病,水平也有限。另一方面,中医院为了生存,大量购买西药和医疗设备,因为西药差价大,仪器收费高,医生创收、医院盈利都要靠它们,而中医药虽然简便验廉,但难以养活医院。”  究其原因,贾谦认为,首先是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在作祟;其次是一些医疗法规制度阻碍了中医的发展。如《执业医师法》对西医的考试内容过多,客观上起到了鼓励中医过多学习和使用西医的效果,而学徒出身和未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中医得不到行医的资格;现行的药品管理法律法规也极大地限制了体现中医特色的院内制剂的使用;中医药的教育、科研、价格、评审等制度,也在许多层面上歧视、扭曲和限制了中医药。同时,中医药界也存在许多自身的不足,如丢失传统、自贬身价、模仿和屈就西医等。种种原因盘根错节,而且很多是政策层面上的制约。因此,不少中医哀叹:“中医院西化是不得已,是大势所趋。” 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贾谦     观点二:中医收费项目多数赔本  应允许中医院中西兼容  “中医院如何发展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年来极为关注的问题,中医院的根基是‘中’,但说白了,尽管看着、管着,可还是往‘西’那边跑,应该说这里边有个机制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指出。  他介绍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近完成的一项政策研究课题:《中医医疗服务成本与价格研究》。据对全国102所中医医院现在执行的国家公布的97项中医医疗项目价格的调查,在计算出了成本的54个项目中,有40项处于亏本状态,亏损项目多达将近3/4。以针灸为例,规定收费4元,而其根据不同医院的成本计算,应收费几十甚至上百元,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有些人戏称几十年经验的针灸专家就是把病人扎成刺猬,也就收几块钱,还不如发廊女给人洗一次头挣得多!”  我国各级医院现行的收费标准是《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其共含有3966项服务项目,而中医仅占97项,占2.45%。中医所列入的收费项目已显粗放和不足,而定价的过低和“数十年如一日”,更使起步晚、底子薄的中医院长期处于亏本经营、无力发展的地步。“医院首先要能生存,能‘活’下去了才能谈得上发展。经济杠杆的制约使相当多的中医院不得不放弃中医特色和优势,而大量开展收费较高、见效益较快的现代医学检查、治疗和手术,或过度开展特需服务,以补偿中医服务的亏损。不能不承认,中医院的所谓‘西化’与此有直接关系。”  吴刚认为,从当前社会发展、人民需求以及医院自身的实际出发,中医院应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虽然中医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千百年来中医至多只有诊所,而没有医院,可办医院就必须24小时应诊,能抢救危急重症,收治住院病人,这就需掌握西医的检查、诊断、手术、抢救等技术。否则,就不仅是病人认可不认可你中医院的问题,而且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或事故,法律这一关你就过不去。”他介绍,目前大约有1/3的县级中医院连生存问题都没能解决好,一味要求它们只能发展价格低廉的中医,无论是事业发展还是病人需要,都是不现实的。而且从实际情况来看,凡是发展好的中医院,一般都是中西医两手都强的医院,如广东省中医院、天津中医学院一附院、江苏省中医院等。因此,他认为中医院应有多种发展模式,在必须姓“中”的基础上,以病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中西兼容,全面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     观点三:社会需要中医站得更高  急功近利是中医院发展大忌  广东省中医院是全国中医院的一面旗帜,谈到对中医院西化以及中医院应如何发展的看法时,院长吕玉波有些犹豫:“我对其他中医院的情况并不清楚,很难站在全国的角度来回答问题。只能从本院这些年来所走过的路以及所积累的经验与教训来谈认识。”  吕玉波说:“当前中医院也像综合医院一样,每天面临大量疑难病人、危重病人,我们不能由于自己是中医院就把这些病人推出去,而要接受并治好这些病人,这就必须具有全面的综合服务能力。现在已经不再是光靠‘三个指头一个枕头’就能解决问题的时代了,病人也已不再满足于‘气滞血瘀、肝阳上亢’之类的诊断,他需要明白自己得的是什么病,以及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检查和治疗。因此,现在的中医院不仅检查、治疗设备要跟上,医生还要具备中、西两套医学技术。同时,现在的病人维权意识非常强,而现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公认的只是西医的医疗常规和诊治标准,从这一标准出发,如果西医认为该做的检查没做、该用的西药没用,而只用了中医药,那出了问题医生和医院就难逃其咎。这一类的教训不能不记取。”  他认为,当中医院院长的都热爱中医,也都希望能真正发挥出中医的优势,“学中医的谁想西化呢?实在是制约的因素太多。”比如,虽然现在全国已有2800多所中医院,但大部分是西医院(卫生院)翻牌子翻成中医院的,西医人数约占中医院医生的一半左右,自然驾轻就熟地倾向于以西医治疗。而且西医诊断、治疗效果明确,又说得清楚,病人也易于接受。但中医就不同了,要想成为一位名医不仅要有几十年的经验积累,还需有一定的“悟性”。  尽管中医院的发展确实面临诸多困难,但吕院长认为也有很多有利因素。“首先是中医药确有疗效,有些疗效还是现代医学所替代不了的,病人需要中医院,需要能治本的、毒副作用小的、针对自身的治疗,中医有自己的医疗市场;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突出‘差异性’竞争即中医的独特性是不可或缺的,它也是中医院角逐市场的独特优势,抓住了‘差异性’无疑是抓住了一张王牌。”  回顾广东省中医院的发展历程,吕玉波说:“我并不是讲大道理,中医院必须姓‘中’,中医院的长远发展只能靠发挥中医特色,不能急功近利。中医药在治疗某些疾病时,有时效果不突出,但决不能马上否定和放弃,因为有可能不是中医药不行,而是使用中医药的医生对中医药的精髓掌握不够、运用不得法。要有耐心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形成中医药特色以及中医院发展的关键点去抓,一个病、一个病去研究,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去认真对待,逐渐形成医院的优势与特色。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培养高水平中医,在继承创新上下功夫。但发挥特色并不等于排斥西医,中医不能包打天下,西医也不能,引进西医技术,是为在更高科学层面上发展中医,给发挥中医优势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在谈到摆正突出中医特色和中医现代化关系问题时,吕玉波反复强调两点:“引进现代科学不能替代中医;引进现代科学不能缩小中医的服务范围,而要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扩张和发展中医。”早在1998年,广东省中医院即率先在广东引进了最先进的心脏搭桥手术,当时全院职工都不理解。随着这一新技术吸引了大量病人,医院又紧跟着组织专家研究和开展了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中医药治疗,解决了搭桥病人心脏供血不足、术后再灌注损伤、血管再堵塞以及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等现代医学目前还解决不了的难题。“中医技术站在前沿,西医技术不让综合医院”,该院并未因现代医学技术的大量引进而冷落了中医,仅从日均使用中药饮片量5吨、日均门诊量1万余人这些数字,就可看出中医药在这家医院真正实现了在更高技术层次上的发展。难怪港、澳等地的西医也由衷钦佩:“我们掌握的只是一把剑,而你们是两把,必须承认你们的技术更全面。”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吕玉波(2002年优秀院长)     观点四:发展离不开核心竞争力  中医院特色别人没法克隆  “我不赞成在当前的形势和条件下讨论‘中医院为什么会西化’的问题,何必让这些当前很难说的清楚的理论,给本来就在政策的夹缝中左右为难的院长们施加更大的压力,限制了事业的发展?我赞成好好讨论一下中医以及中医院应如何跟上需要实现中医现代化,这种讨论才会得到全国中医院院长的拥护,因为这才是中医院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全国优秀院长、全国首批示范中医院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的院长池明宇教授告诉记者。  池明宇说:“中医对于疾病的认识曾领先和带动世界医学长达数千年之久,但这种优势在西方近代文明崛起之后逐渐缩小,许多项目由主导地位变为辅助地位,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影像学诊断、理化学诊断、免疫学诊断等,对于疾病的定位、定性、严重程度分析都越来越准确,以往中医领先的一些疾病在这些因素的比照下,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不承认这一点就是自欺欺人。就拿我院常接触的血栓病来说吧,血栓堵在哪儿了?堵了几处?严重程度如何?再高明的中医靠号脉、靠望闻问切也诊断不出来。对西医来说却很简单,一个检查就能明白究竟,而且诊断清楚了才能指导临床治疗,是适合吃中药还是手术?是需要开颅还是介入?假如颅内出血量大还非要坚持以中药解决,就会造成病人生命无可挽回的损失。再说了,中医自身没有检验,没检验也就没有证据,而现在对医疗纠纷的法律规定是举证倒置,中医这一关就过不去。西医能够依据临床需要主动引进CT、核磁等现代科学技术,中医为何不能引进西医技术?我们何必为了突出中医特色而舍近求远?”  “但这些并不能抹煞中医的先进性,中医有着自己无可替代的特长。”池院长说。中医的整体观使它不像西医那样仅仅局限在某一疾病那某一个点上,而是时刻考虑到全身和疾病的发展,对不认识的疾病也能通过辨证施治和提高全身抗病能力加以克服;同时,中药相比西药的毒副作用小、作用缓和、持久,这都是西医所欠缺而需要我们加以发扬的。  池明宇举了自己医院的例子:早在10多年前,医院就瞄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病这一全国医疗机构的空白,终于总结出了治疗血栓病的十大方法,实现了血栓病药物研究国内领先,在血栓病的全面系统诊断、治疗、康复方面,也形成了无人可比拟的优势,300张血栓病病床常年使用率达100%以上。除根据病情常规使用中药外,该院的开颅止血手术、显微外科的介入治疗等对危急重症的抢救,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我院的中医治疗率达68.3%,中西医结合治疗血栓病就是我院的核心竞争力,这个特色没人能克隆!”  当记者问及医院的中、西医收费各占多少时,池院长说:“没有分开算过,但可以这样说,搞中西医结合收入好于纯中医,搞西医又好于中西医结合。美国进口的抗血栓药一支就要1万多元,中药抗血栓一个月才100出头,各得多少批零差价一算即知!现在没人不知道中医收费太低,为什么很多中医医院的针灸病床撤了?因为医院月月、年年要为它倒贴!培养一名好的针灸师医院要花多少钱?有了好医生却赔钱,时间长了院长也只能忍痛撤啊!再说,中医没有检查项目,‘三个指头’有时往往代替了化验、影像学检查,诊疗费与西医一样是几块钱,医院能有积极性吗?再说也不合理啊!还有,中药制剂是中医院的特色,可以说没有自己制剂的中医院是没有希望的中医院,也发展不了中医的特色。但现在政策卡得太死,先要建符合GMP的制剂室,投资得一二百万,每种制剂还要花钱报批,这笔钱多数中医院难以承受。”辽宁省血栓病中西医结合医疗中心院长池明宇(2004年优秀院长)     观点五:“西化”不“西化”关键看内涵  医生专业思想不能跟着“西化”  说到中医院是否“西化”问题,深圳市中医院院长杨卓欣说:“看问题不能只看形式、看表象,中医院引进现代设备、提高诊断及抢救等综合服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手段现代化不等于就是‘西化’,关键是要看内涵,中医药人员的思维模式不能西化,要根据病人情况和中医优势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并做到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医结合。”  杨院长介绍,深圳是个高效率、快节奏的城市,病人对医疗效果的要求很高,“恨不能今天看病,明天上班”。深圳市中医院虽然是家中医医院,但与综合医院一样,承担着同样辐射半径的医疗服务功能,不可能因为你是中医院就不用出急救车、不接受危重病人。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西化”并非贬义词,因为中医已不再是处在走街串巷的“土郎中”时代,而是需要从设备、手段到疗效都要与时俱进。  “最关键的是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思想不能跟着‘西化’。现在年轻中医较多,巩固他们的专业思想是中医院领导要认真对待和解决的问题。”杨院长分析,年轻中医的理论基础较差,业务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中医水平自信心不足,觉得还是用西医方法解决来得更快、更好,而把中医技术扔在一边,忘记了自己是个中医这一根本,像某些地区级中医院甚至出现了每年3000万的业务收入,而中药收入不到200万的怪现象。  “不可否认,中医的收费标准太低,以针灸科来说,全国普遍亏损,直到深圳市调价后,针灸费才涨到30多元,我院现在4个针灸师每天门诊200多人,1年业务收入200多万,这样才能有劲头、才能发展。作为院长来说,必须对一些虽不挣钱,但体现了中医特色的项目给予支持和奖励方面的倾斜,强化中医药人员的专业思想。”现在,该院制定了一系列鼓励突出中医特色的政策和措施:开展中医四大经典学习;中医导师大讲堂、名中医论坛、老中医师带徒、青年医师导师制度、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等。“以去年的药品收入来说吧,我院中药与西药的收入各占一半,而实际上中药要多得多,因为中药的价格比西药低得多。”杨院长用三句话对中医院的发展做了总结:急诊要强(不能死人),诊断要明(同级医院有的设备要有),治疗要突出中医特色和优势。  杨院长希望,管理部门在要求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的同时,相关政策要跟得上,如医疗质量的评估、职称的晋升、疗效和医疗事故的判定,都要符合中医的特点,不能照搬西医的模式;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提高中医的收费标准。深圳市中医院院长杨卓欣  编后:  本期采访的院长都是把中医院办得成绩突出的,这些医院的现状对全国来说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是,他们也经历过发展与保持传统之间的迷茫和困惑,并从中成功地走了出来,从此意义上看,他们的经验值得借鉴。   应:2800所中医院面临困惑?   答:我国已经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如果我们在国家政策上扶持一下就不一样。2800所中医院多吗?   1.保健品和药品应该有个科学的(统筹)标准,改变靠吃药保健康的说法;   2.老年人全身调理还是国医国药好安全,副作用小体内少存留化学物质;   3.关注老年病是方向,这是民族的要求国医国药能解决,关键在营养平衡上;   4.国医国药应该在老年肠胃消化系统中解决,吸收与排毒的问题的普及;   5.国医国药应该在老年心脑血管系统中解决,血管内的清理问题的普及;   6.国医国药毒副作用小,预防及对疑难杂症有绝方,应发扬光大。   故:扶持像“云南白药”等六种民族密方药;献方或治疗作用显著的国家发重奖;开放试验室给中医院研究药物用;加大对国医国药的投入,民政部对敬老院有政策扶持,卫生部赚了钱该怎么办?每个县城都应该扶持有一所中医院,成熟一个批一个,不要限制统筹报销不超百元的故事,全党、全民共创国医国药的品牌(只谈了老年病的情况,因为急需解决!我关心天下的父母亲)。我们从“赤脚医生”时代过来的临床中医,总不能光脚走向新时代吧!   金婆婆 如果光想赚钱,可以挂中医之名,用西医治疗、检查也可以与大医院联系,做CT等,因为输液比服中药更赚钱;如要发展中医事业,应从提高中医疗效着手,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手段。 我以为所有这些问题的基本,根本,是中医的真正发展,让步入现代化的殿堂.时至现代,中医几乎还在原始的圈子里转,如它的基础理论,还是&阴阳五行说&.lqhwgl 你办的中医诊所就象船,而病人就象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你真的是悬壶济世,解人危难和痛苦,还怕这水不会滚滚无止而来吗!那你说这中医诊所能办下去吗!但是也要有驾船的真本领喔! 咱不说医术了,那个不行就都没戏!进药一定要严,现在的假药、劣药满天飞,进了假药必然亏本砸牌子。急诊、抢救科室一定要跟上,即使白食俸禄、马放南山,也一定要养好马,万一有事,咱可以自己解决,可别让人家揪咱“延误病情”。要时不时闹出些动静作些“广告”,网上、期刊上弄些病例讨论讨论,开个学术会议,凡是不花钱的尽力多搞一些。花钱打广告不如将医疗费用打八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一天能写多少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