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老师,为什么股票老师总是"逢会必跌

我是职业黄金外汇操盘手。分享一篇文章,讲职业德州扑克的玩家如何稳定获利的。道理相通。&br&&p&月入5-8万 从职业德州扑克手看交易风险的三个层次(经典重温)&/p&&p&我是一个曾经的职业牌手,就是天天在上海的地下赌场里跟别人赌德州扑克的人,现在德州扑克在QQ啊,360啊,各种渠道玩的很多,只是一般人玩的是游戏币,我们玩的是人民币。&/p&&p&上海有数以百计的地下场子玩德州扑克现金桌我有几年就是靠这个为生。一年365天我起码打300天牌,一天起码打10个小时,一个小时我们一般可以玩20手牌。所以我一年至少要打60000手牌。&/p&&p&每个月稳定的5~8万的收入,从头到尾投入1500元,退出这个游戏的时候带走了7位数,我知道这听起来根本不可想象,很象是吹牛,但之后我的文章会跟上来的。我会跟你们解释为什么。&/p&&p&一、风险分层理论&/p&&p&风险,风险!我们交易者最无奈,最不喜欢的可能就是这两个字了吧!&/p&&p&因为在交易者的世界里,风险代表着亏损,亏损代表着失败,失败代表着......总之很多不愉快的事情都是由这两个字引起的,所以我交流过的无数交易者,无不把制约风险放在自己交易系统中最重要的位置上。&/p&&p&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竭尽全力地优化自己的系统,以期望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可现实却是残酷的,不论他们如何挣扎,亏损始终不断产生,从不停止,只是到底这样亏,还是那样亏的不同而已。&/p&&p&而另一部分交易者认识到并提出了赢亏同源的理念,这部分人在他们的系统中制定了相当包容风险的规则,他们认为亏损是交易系统必然的成本,如果你刻意规避风险,这本身也让你失去了从市场上获取利润的机会。&/p&&p&可以说后一种交易者的成绩是远远好于第一种交易者的。在后一种交易者中,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作到稳定赢利的层次。当然我也知道我前面说的这些内容早就已经有人说过了,远的不说,金融帝国在他的&&走&&一书中就详细地提到了赢亏同源的问题.有兴趣这方面内容的朋友可以去参考《走》一书。&/p&&p&而因为自己过往不同于常人的经历,使我获得了大量反复直面风险最本质一面的机会,而这些与众不同的经历,让我得出了我自己独特的对于交易中风险的认识与看法,我称之为风险分层理论。&/p&&p&在我的交易观中,我认为风险不是单一不变的,而是有层次的。为什么我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p&&p&这还要从我作为职业牌手的经历说起。在前面狐狸大叔的回复中我看到这样一段话,“本来感觉80%可能出大机会的市场状态,结果没有出来,被刷了几次错过一次大机会后,心态一下就失衡,导致盘中乱做,最后亏了20%才停下来。”在我自己打牌的过程中,经常经历比这极限得多的情况。&/p&&p&记得有一次打到最后,只剩我跟一个玩家单挑了,还有最后一张牌要发,台面上已经有3张方块了,我手上也有两张方块,其中最大的那张是方块J,我已经成花了。而我的对手还必须再发一张方块才能赢我,他手上两张牌一张是没有用的杂牌,另一张是方块K。&/p&&p&整副牌一共只有13张方块,现在我们两人已经拿走了3张方块,台面上也发出来3张方块了(一共台面上发5张牌,现在已经发了4张了还剩最后一张)那就是13-6=7还有7张方块,而一副牌去掉大小王一共52张,4人的牌局,起手牌发掉8张,公共牌发掉4张,削牌发掉3张,最后一张牌是从剩余的35张中发出,那么他赢我的概率只有7*35=20%,我的赢面是80%,对手的赢面是20%,值得高兴吧?&/p&&p&然后在发最后一张牌前,他还可以叫一次注,他问了我一句,你还有多少钱?我回答一共5万,他说那好吧,我就下你全部的钱,5万!我不需要任何深层次的思考只需要1秒就可以确认他是在偷鸡,他现在手上的牌几乎没有可能比我大,但他通过巨大的下注,却实实在在给了我巨大的压力,因为他直接压了我台面上所有的身家。&/p&&p&虽然我早已确定他是在偷鸡,希望通过巨大的金额逼迫我弃牌从而偷下底池,但总数超过12万的彩池,绝对金额依然给了我不小的压力。(我们两个算上最后一手各下了6万多所以总额超过了12万。)当然我除了CALL,没有任何其他选择的余地。&/p&&p&开牌后发现他只有一个K,我自然相当高兴,因为我玩这个已经相当职业,心里默默地计算一下就知道我的赢面是80%,是对手的4倍,但我因为牌力领先他而高兴的同时,依然有相当的担心,毕竟20%说高不高,说低也不是低到等于根本不会发生的程度,2秒后牌发了出来,真的就是一张方块!&/p&&p&我在概率、判断、计算、胆量等所有方面全部没有犯错误的前提下,却得来了失去一个六位数的彩池的结果。在前后不过3分钟的时间里!请问如果是你,你作何感想?&/p&&p&并且我还可以告诉你,虽然前面的事情从概率的角度上来说,确实可以说是小概率事件,但事实上我们每天打牌都会碰到,很多牌手一旦碰到这样的情况,都会象狐狸大叔一样心态失去控制,而在德州上你心态失去控制的结果是很可怕的,可能不到10分钟就可以让你再输10万。&/p&&p&所以虽然我坚定的打成手牌(就是只在概率上赢面比对手大的前提下才与对手玩到底,这样做是因为有显而易见的概率优势从长期来看),但顶不住老是被人家小概率一把,而且绝对金额还都挺大。&/p&&p&所以空闲的时间也会和一起玩牌的好友反复谈论到底该如何规避这种情况发生。谈论的结果很令人丧气,那就是我们发现这一类的风险不论我们怎么去做都不可避免,我们称之为“系统性风险”。&/p&&p&所谓系统性风险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在一个游戏制定之初,就由它的游戏规则所赋予的。系统性风险有以下的特征:不可避免,始终存在,还有就是赢亏同源!&/p&&p&大家可以简单地设想一下,如果假设那个人一样的牌,一样的打法,我们一共玩5次,那是不是可以说我获得利润的原因与获得亏损的原因是一样的,这就叫赢亏同源。(我这一次输台面给他的原因,就是他想利用规则的允许来靠钱的绝对数量偷我鸡,然后又靠运气战胜了我。但下一次如果运气不站在他那边了,那么我赢到他那么多钱的原因依然是同样的,他想利用规则来靠钱偷我机,不然以他当时的牌力是没有可能全下我的。)&/p&&p&如果纯粹从概率的角度来分析这件事情,那么这样的牌进行的次数越多,其实我获得的利润就该越接近理论上概率所给出的那个数字是吧?我相信这点没有人会反对吧?那事实上不是这样的,这是包括我自己以及观察了大量职业牌手的实战结果后得出的结论,那就是实战得到的数值会因人而异,而不是都完美地和理论数值相符合。不同的人结果有比较大的偏差,如果概率统计出来的数据要因人而异,那这样的数据还有意义吗?&/p&&p&为什么理论上的完美,一经历实战的检验就会发生这样大的偏差呢?这是因为我们承担的风险并不是只有系统性风险这一种而已。&/p&&p&我们在投机领域都听说过一些老话,比如人才是最大风险源,最该小心的那个人就是我自己等等。这些话无不在向我们揭露另一种类型的风险,那就是人为主观性风险。&/p&&p&就拿前面的牌局为例子,可以想象我输了这把牌后我的心情是何等地难以平复,如果我对自己的控制力稍微差一点,我可能作出的决定就不是离开牌桌,回家一个胸闷去了,而是再拿更多的钱上桌乱搞一气。&/p&&p&打德州几乎没有人不会碰到心态失去控制的情况,所区别的是,鱼可能一下失去控制几个小时甚至整个晚上,然后带着巨大的亏损离开牌桌。如果他的心灵没有失去控制,他是根本不会输掉这样离谱的一个数字的。&/p&&p&而职业高手一般都可以在1-10分钟以内就平服心情,因为我们知道发脾气对事情的改变,根本没有任何帮助,只会让人有机可乘。我们会把我们输出去的钱当作是暂时放在那条运气好的鱼那里,我们也相信早晚那条鱼会把我的钱还回来,而且连本带利。&/p&&p&正是在控制心灵力量的偏差下,不同牌手在同样完美概率理论的作用下,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而这类情况所对应的风险类型并不是赢亏同源的系统性风险,而是人为主观性风险。&/p&&p&所有人为主观性风险的特征为:理论上都可以避免,只会造成亏损,不会带来赢利,都源自自己的失误。可以说一个职业牌手素质好不好主要就看他是怎么控制人为主观性风险的,因为系统性风险是不可控制,不可避免的,所以这样的损失是恒定的,并且利润也是恒定的,但这个利润还要减去人为主观性风险所带来的损失。而这才是完美理论在实战中因为人的不同,最终结果严重偏差的根本原因。&/p&&p&试想一个牌手只承受系统性风险(假设他完美),而你却既要承担系统性风险还要承担人为主观性风险,那么只要你自己人为造成的风险,大过了你采用的系统所能带给你的风险与利润的差值,那你的结果早已经注定,不论你怎么研究下筹模式,怎么改进你的系统都是没有任何用处的。&/p&&p&所幸人为的风险虽然巨大但却是可以克服的,当然也相当不容易,这需要你能很好的驾御你的心灵,并能作到知行合一。但终归是有出路的。&/p&&p&光面对前两种风险就已经很难了,可德州扑克并不只有这两种风险类型,它还有一种更高级别的风险类型需要你承担,而这正是德州扑克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最流行的搏奕游戏。那就是策略型风险!正是这种策略型风险把德州扑克从赌博游戏升华成了伟大的搏奕。&/p&&p&所谓策略型风险有以下特点,强加于对手或被对手强加于自身的风险,理论上赢亏同源但同系统性风险不同的是,这样的风险(与利润)并没有办法在概率上被衡量,而系统性风险可以被概率统计与衡量。&/p&&p&策略性风险并不存在干多少次就一定会成功多少次,或失败多少次的统计模型,因为它严重的技巧化与因人而异化。&/p&&p&简单来说什么是策略型风险呢?&/p&&p&我们做股票的人一定知道股票市场有主力,主力会刻意误导散户,主力明明要启动行情却偏偏故意先来个大跌,导致我们看不清楚真实的方向,该买的时候卖,该卖的时候买。这样的行为就是通过策略强加于我们的风险。&/p&&p&同样如果我们看穿了主力的误导,我们就找到了最坚实的买入信心与证据。所以我们既会因为主力的误导而做出错误选择,也会因为主力的行为而获得机会与利润。所以这也是赢亏同源的。&/p&&p&但主力的操作分析起来感觉还可以,好象真的是有风险也有机会,但为什么到了真实的操作上,散户们总是吃亏受伤呢?因为这是由策略型风险的高技巧性所决定了的。&/p&&p&主力做出的操作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对立面上的,你要想你的操作能跟上主力的节奏你就必须能作出违背人的本性的操作。这样的操作如果没有建立在熟练驾御自己心灵的基础上你是绝对做不出来的,这也正是市场上散户,总喜欢买入还没有启动的股票,而对主力发动行情的股票视而不见的根本原因!&/p&&p&主力控盘就是要通过他们的操盘技巧,来达到让股票的走势违背人性,从而让众多小散看得见却跟不上。这样的策略型风险给予散户的结果,就是散户捕捉不到大的波动,来对冲他们固有的系统性风险,然后心态再变坏,再自己主动制造人为主观性风险,从而达不成到在市场上获得利润的目的。&/p&&p&从承担风险类型的区别来看,散户面对主力就已经很吃亏了,因为主力只承担两种类型的风险:系统性风险和人为主观性风险(主力也是人主力也会犯错,只是主力的水准比散户高多了,这就好象职业牌手对普通德州扑克玩家一样,大家都有错误,只是职业的犯的错比业余的少得多)。&/p&&p&而策略性的风险已经通过技巧的控制与违背人性的操作手段,把风险完全转嫁到了散户身上,同时还转嫁了部分系统性风险给散户。&/p&&p&散户就吃亏多了,不但要为系统性风险买单,还要承担自己因为经验不足或对市场认识错误或心灵失去控制所带来的人为主观性风险,同时还因为主力的操纵,被强加了策略型风险在身上,所以散户的成功率那么低,老赚不到钱再自然不过了。&/p&&p&有那么多风险类型需要对冲,散户获得的那些微薄的利润那里够看,只有不停的亏损自己的本金来对冲了。&/p&&p&其实玩股票不太容易认识到第三类风险的存在,因为股票的表现形式太过复杂了,但德州扑克却不一样,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象股票市场中的主力一样,通过技巧来运用策略,并达到误导对手的目的。相对这点而言,股票市场就很不公平了,我们只能被人家用策略攻击,而我们却不能主动的对主力出手,唯一能做的就是,凭借我们的能力来识辨判断主力的招数。&/p&&p&说到这里我总结一下,我认为股票市场与德州扑克一样有三种类型的风险,或者说任何搏奕的领域都会有这三种层次的风险。&/p&&p&其中系统性风险是不可规避的也不需要规避,因为你规避它就也在规避利润;而人为型风险我们一定要规避,因为它本身并不能给你带来利润,但却需要你用赢利来对冲,所以你规避的越多你的系统能剩给你的利润就越多;而策略型风险则是最难把握的一种风险类型,却同时也能带来最丰厚的回报。只是它的技巧性太强,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及高,需要不仅要精通这个游戏,也能轻松驾御自己心灵的人,才能通过它逆转主力强加于你的风险,反而取得超乎寻常的利润。&/p&&p&策略型风险也不能规避,因为他是别人强加于你的,但美好的地方在于它也是赢亏同源的。即可以是风险也可以是利润,因人而异,看你的修行水准的高低。但因为它反人性的特点,所以交易者需要拥有极好的应对策略与完美的心灵驾御能力,而这才是真正最难学的地方。&/p&&p&同时我也认为正是因为股票市场由于策略性风险的存在,所以它并不是一个纯概率型交易市场,它是一个以搏奕为主,概率为辅的市场。决定你在这个市场收益的最根本原因并不是你算概率能力的高低,而是你搏奕能力的比拼。&/p&&p&所以我基于以上认识,组建了自己独特的主力针对交易系统,这个系统是以搏奕为核心,心灵驾御为前提,量化概率统计为基础的交易模型。因为是搏奕,所以自然不可能是机械系统,法无定法,道非常道。在搏奕的世界中唯一不变的那就是变,可虽然变有些本质的东西却又从未改变。&/p&&p&二、为什么要对风险进行分层&/p&&p&今天在回复中看到了wang1390论友提出的一些他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在这里我先要表示感谢,论友与我这样的交流与互动才是对我们双方都最有益处的学习方式。&/p&&p&我相信当我们都客观地摆出我们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并相互谈论与辩论,我们一定都能从对方的观点中学到有益于自己的内容。我们交流辩论的是观点,锤炼的却是我们那一颗颗热爱交易的心!我经常在论坛上看到有人说,这个问题根本说不清楚有什么好谈的类似这样的言论,我认为这是不对的。&/p&&p&讨论重要的根本不是到底谁对谁错,而是讨论本身产生的哪个思想交流与碰撞的过程!我们交流的可能是理念,可能是手法,但萃炼的却是我们的心灵,就这点而言,谁敢说交流是对于一个交易者成长不重要或没有意义的事情那?交流的观点可能你对可能我对,也可能我们都错了。但交流的过程却完全可以让交流者一起成长。所以我由衷希望让我们交流的思想碰撞出更猛烈的火花吧!&/p&&p&下面进入正文,我今天看到wang1390论友在他的回复中谈到了关于第一类风险与第三类风险可以归为一类风险,而最终都可以归入到第二类风险中去。&/p&&p&在这里我要说一些我自己不同的理解与认识。&/p&&p&首先我为什么要去把风险分层?因为我认为面对不同层次的风险,我所需要去作的事情并不相同。&/p&&p&面对第一种系统性风险,我认为最好的作法就是包容,而不是逃避,因为系统性风险就如果大海一样,而你我就如果行驶在海上的船。试问海上的船如何能逃避海的风险?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出海,放在交易里就是彻底离开这个市场。&/p&&p&但我们来海上并不是没有原因的,我们或许来是为了捕鱼的,或许是为了运输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一定是来追求利润的!离开海就离开了被海吞噬的风险(并且这个风险始终存在)但也离开了我们想要的利润。赢亏同源绝对不是简单的一句话,而是即使放在现实生活中也完全有效的理念。既然注定无法逃避,也不需要逃避,那我们除了在系统中去用合理的规则包容他还有别的选择吗?&/p&&p&而第二种风险——人为主观性风险对应的却是客观事物必须的发展过程。我们没有人是生而知之的,我们都需要一个学习并了解一个事物的客观过程,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会犯错,我们会愚蠢,我们更会天真!但最终我们会获得一个对市场或其他任何事物的比较客观的认识,也就是我们成熟了。&/p&&p&而从开始学习到走向成熟的那个过程,在金融市场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支付一笔极其贵的学费。很多人都不想付,或少付。但为难的地方在于,除非你是万中无一的天才,不然该付出的始终要付,不如此我们就不足以真正走向成熟。&/p&&p&而真正决定我们为这笔学费到底要付出多少的最关键因素不在于我们态度有多端正,或我们有多努力,而在于我们是否掌握了驾御心灵的能力。如果你能熟练地驾御你的心灵,那这就象是一笔一次性的学费,不在于他的绝对值有多大,而在于以后你是否还会因为同样的事情反复交学费。&/p&&p&所以写到这里,我对于第二种风险的应对也出来了,当我还不成熟的时候我自然必须向市场交一笔象样的学费,但当我已经客观认识市场后,我会通过驾御心灵的能力来对对冲人为主观性风险所带来的损失。&/p&&p&对于第二类风险我的态度是,我认可我必须交一笔合理的学费,然后通过我的成长与熟练驾御心灵的能力而达到尽可能避免这类风险的结果。是的,我简单来说我对第二类风险的态度就是成长时付出,成熟后尽量规避。这与对第一种风险的态度完全不一样吧!&/p&&p&而第三种风险就更复杂了,因为那是博弈型的风险。博弈型的风险是你的对手盘,针对你或大众的交易模式或行为模式,而专门设计出来,使大众的系统无效化,从而产生亏损并破坏大众的心态,从而达到利己性目的行为。&/p&&p&我在金融帝国的走一书中看到这样一段话:“2000年的牛市运行的非常复杂,其间出现了很多次有惊无险的快速大幅回落。我在每一次大幅回落时都采用了止损策略来保护自己,但市场总是一次次的嘲笑我。身边的人都因不知死的逢低吸纳而一次次的占到便宜,这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三次无效止损后,我终于放弃了止损策略,结果就是那唯一一次没有止损的交易,让我亏损了6位数的资金。”&/p&&p&不知道各位论友从这段话中都读出来了什么,我运用我博弈型的思维模式从中读出了不少东西。首先,金融帝国的这段经历,绝对是被主力或者说市场主导者运用策略给针对了。这样的针对产生的结果,不仅仅是被强加了博弈型风险(多次无效止损),而导致执行系统的成本上升了很多,大大压缩了理论上的利润空间。更可怕的是还破坏了金融自身的心态从而又引发了第二风险的产生,造成了更大的亏损。&/p&&p&在这里,其实也佐证了我的风险层次理论中一个很重要的论点,那就是不同的风险类型如果你处理不好,还会互相牵引,产生新的风险。因为自己被人强加了第三类风险而不自知,导致了不但要承担这类风险带来的亏损,更引发了第二类风险的产生,从而导致了更大的亏损。&/p&&p&论友们,这样的经历我们是否感同身受?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这就是自己犯了错误而导致的亏损,但没有主力通过策略的针对,结果会是这样的吗?同时我们还在这段话里读到:有一部分人,不但没有亏损反而通过闭着眼睛的抄底行为获得了利益,而金融他却收获的却是无效的止损。这段话刚刚好又证明了博弈型的风险赢亏同源,使得金融亏损的原因正是其他人获得利润的原因。&/p&&p&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相信上面那部分内容,我读得出来大家也读得出来。现在我要讲一些可能大家忽略了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没有成熟的博弈型思维模式是很难一眼看穿的。&/p&&p&首先,金融的经历告诉了我,他的交易系统是趋势跟随或类趋势跟随型的交易系统,而同时我们也知道那些获利的人,使用的是逆市型的交易系统(不关他是否意识到他的行为模式也算是系统),那么市场上千千万万的交易者,市场主导者为什么单单要针对金融或者说金融型的系统交易者,从而产生让其他类型的市场交易者获得利润的机会那?(市场主导者不针对金融类的系统交易者,就不会让金融类的交易者产生亏损,同时也不会产生让逆市类交易者获得利润的机会)。&/p&&p&答案非常简单,因为在一轮大牛市的市场环境下,趋势跟随系统类的交易者是获利最丰厚的交易类型。我承认有些万中无一的短线高手或波段高手可以在牛市取得比趋势跟随更好的成绩,但问题是这样的交易者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不可复制。哪怕他告诉你他是怎么干的你都干不了!&/p&&p&而正是因为不可复制,所以在整个市场上他们的样本实在太小,主力根本没有办法去针对他们。也没有足够的利益,让主力去主动选择针对他们。但趋势跟随就不同了,趋势跟随系统是对于普通人范畴来说,在牛市可以取得的最好成绩的一种途径,主力如果不选择针对你,那么他必然会要多支付很多其他的交易成本,失去利润。&/p&&p&而人性决定了人都是利己的,主力宁可让那些有着错误理念的逆市交易者得到获利的机会,也必须要打击到趋势跟随交易者,因为在他们看来逆市交易者赚到的钱,不算是真的赚到钱,他们本身的水准层次,决定了他们总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把那些曾经赚到手的钱再次还回市场主导者那里,而且连本带利!&/p&&p&而趋势跟随系统的交易者就不一样了,如果让他顺顺利利在高位抛出了他的筹码(或叫股票)这样的交易者可是真的会把利润给带走了的。所以两害相权取其轻,针对趋势跟随交易者,让有错误理念的人获得利益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p&&p&同样,我们如果回顾中国股票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现象,那就是每轮大牛市进行中,市场总会产生三到四次大幅度的震荡盘整区间来做为中续平台,在这些平台区间市场也无一例外地,放出了远比趋势走得顺畅时更大的成交量或叫换手率。这说明什么?这说明这些震荡行情有效的清洗了底部区间的获利筹码,主力的针对策略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而那些猛烈放大的成交量就是最好的证明。&/p&&p&当市场上的交易者,出于对可能到顶的恐惧感或对未知不确定性的担忧,而抛出了手中那些在底部买入的廉价筹码后,他们往往会换入一些价格看起来仍旧便宜的股票,而对自己曾经抛出,而现在又已经另创新高的股票是绝对不会去追回来了,因为这样他们会有一种吃亏了的错觉。&/p&&p&结果是新买的低价股,涨时不涨,跌时一马当先,原来抛出的创新高的股票,一涨再涨一去不回头。试问:如果没有这样的大震荡行情,这些股民会抛出他们手中的股票吗?虽然这些股民可能都不知道什么叫趋势跟随系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行为上符合了趋势跟随系统的要求,从而从市场上获得相当可观的收益。&/p&&p&博弈最美妙的地方在于,我可以通过你的行为在逻辑上追述出你的原由!因为人的行为是有逻辑的!&/p&&p&所以,我今天就可以在这大胆的预测,下一轮牛市市场,必定还有会这样的震荡行情,在牛市的进行中不断产生,因为发不发生,这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来决定的,而是由市场客观的利益来决定的。只要趋势跟随系统,还是普通人在牛市获得利润的最佳途径。那么,这种破坏趋势跟随系统的走势就一定会不断的产生。被人针对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这种系统的绝对有效性。&/p&&p&虽然趋势跟随系统的有效性,已经不需要讨论了,但被主力强行增加风险或转嫁成本,还是很让人不愉快的事情,要不,你就象金融兄那样把这部分损失当作是系统性风险一样对待,这样虽然你的总体获利幅度会被压缩小很多,但你不会犯大错误,你不会因为心态被破坏了,而产生第二类风险,从而导致你想象不到的大额亏损。&/p&&p&在金融的书中,我可以看到金融很有高手风范地坦承,自己在一轮牛市中不过60%的收益这一很普通的成绩。我想:这与被人强加了博弈型风险而大大压缩了利润空间,绝对是有关系的。我在这里举这个例子绝对没有要谈论金融兄水平与做法合理性的意思,金融帝国的水平从他的书中就可以完美的体现出是远高于一般交易者水准的,我在论坛上看到了他的书,实体版本一发行立刻就在网上买了一本。我只是觉得这是一个相当好的例子证明博弈型风险的存在。&/p&&p&当然正是因为博弈型风险可以被交易者归入第一类风险去当作成本来处理,所以wang1390论友才会发表他的观点,认为这两类风险可以归到一类中去。但我要说,第一类风险与第三类风险有一个本质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第一类风险不以我们的策略改变而改变,而第三类风险却可以因为我们的策略改变而改变。通过策略强加于我们的风险,也可以被我们通过策略给对冲、转移,甚至转化成利润。&/p&&p&但我必须说,可能对于大多数股票交易者,选择金融兄默认为成本的方式或许更好,因为想要做到对冲转化这类风险,是需要极高的技术水准与驾御心灵能力的。如果你没处理好,甚至可能会引发第二类风险的产生,这并不是我想看到的。但是我又却认为,正是因为第三类风险的变化性,所以它与第一类风险的恒定性是有本质不同的。&/p&&p&如果你想取得超越普通人范畴的成绩,那么如何去把握第三类风险就成为了关键中关键。但是请听我说,要获得超越一般人的成绩那意味着你必须要承担超越一般人的风险,拥有超越一般人的心灵驾御能力,掌握超越一般人范畴的技术能力,这些你真的做得到或者说愿意去承担吗?也许追求简单些少一些的利润才更象是正途。不过,因为在这里,我是在讲述我自己的理论,而不是在谈论到底该不该这样去做,所以我还是要把我的理论给讲清楚。&/p&&p&还是拿海来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公司的老板,你手下有不少的船帮你运输货物,但你每年的利润却因为海上天气的原因,导致了你有一个恒定的系统性风险在那里,这样你公司生存下去的关键就在于,你每年因为大海系统性风险,带给你的损失要小于你运输货物以及减去人力成本后得到的那个数值。这样你的公司才可能运作下去是吧?&/p&&p&假设你确实利润大于人力成本与海的系统性风险带给你的损失。但突然新问题来了,你的主要运输航道突然有了海盗出没。他们时不时地打劫你的船所运输的货物,让你成本直线上升,你无比痛恨但又无可奈何。这个时候你就会开始算一笔帐,如果打劫带给你的损失,加上之前的成本你依然有余地,而且还挺大,那么你可能就会把这样损失也计入你的运营成本中去。你虽然痛恨海盗强加与你的成本却拿海盗无可奈何,你选择了默默的承担。&/p&&p&但如果你的利润在海盗的劫掠下所剩无几,甚至开始亏本了你还能那么淡定的把这样的损失计入你的成本吗?显然是不可能的,人的忍耐是有底线的,如果你只是降低我的利润水准或许我就忍了,但你一旦威胁到了我的生存,那我必定拼尽全力的反抗到底了。&/p&&p&所以你开始出招反击了,你计算了下:如果你被这样打击10年要损失多少钱然后拿出相当于其中3年的钱来悬赏捉拿这些海盗,虽然你一次付出的绝对数值可能比海盗打劫你一年你损失的还要多,但从长期看,你其实是对冲了这个风险强加于你的损失。&/p&&p&或者你改变了海上的航线来与海盗玩捉谜藏,以此来降低被海盗打劫的总次数从而降低你自己的总体损失水平。总之,你通过使用策略来达到与海盗互相博弈的目的。你发现随着你策略的不同,你的损失水平不是恒定的,而是变化的。你可以通过你自己本身的行为,而改变你的命运。&/p&&p&但海却不同,虽然每年发生风暴的次数也不相同,但与你做什么的关系却不大,甚至是没关系,可能今年被海多损失点钱,明年被海少弄沉几条。但在一个比较长的周期里,来观察你的风险水平基本恒定。你不可能可以提前预知今年的天气到底会搞沉没几条船,所以你只要通过放大时间周期,来平复这样的风险。&/p&&p&如果你假设今年会有大风浪,所以我就减少出船的次数,想以此来达到降低风险的水平,这其实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可能对也可能错,如果你对了那么可能你真的就降低了成本。但你完全可能错了,从而因为减少出船次数,而降低公司的整体利润水平。&/p&&p&这就是赢亏同源!并且你也不可能通过改变航行的线路,而达到降低风险的水平,因为海上的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能发生风暴,你改变了线路,可能本来的航行线路没有发生风暴,而你新换的航行线路却发生了风暴,依然赢亏同源。你还是在做无意义的事情。&/p&&p&因为我选择的应对方法的不同,所以,我才把风险划分为三个层次:&/p&&p&第一类风险,我选择包容;&/p&&p&第二类风险,我选择规避;&/p&&p&第三类风险,我选择在我水平足够,并想追求更大利润的前提下,我去转化它,在我对利润没有过高要求的情况下,我就把它当作成本默认承受了。&/p&&p&三、风险和人性&/p&&p&鲸鱼论友的问题我看到了,但我先要作一个说明,不是每一种系统都能享受到被市场主导者用策略针对的待遇的。能被针对的都是之前效果好,使用者数量巨大的系统。所以就真实情况来说,我不敢确定到底是否有主力来刻意针对你的10,20金叉系统,也不敢确定这样的系统是不是有一个长期正收益的预期。但如果撇开客观事实,单就这样一个系统来举个例子简单说明一下,这样的系统是怎么样与三类不同风险发生相互作用的,这我还是可以办到的。&/p&&p&首先,10,20金叉系统就是当10日均线从下上穿20日均线后,就产生了金叉的情况,同时也发出了系统买入的信号,我们就买入操作。然后当10日均线再次下穿20日均线产生死叉时,就发出了卖出信号,我们就退出市场,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有没有偏差。&/p&&p&那么对于这样的系统,第一类风险,也就是系统性风险,是怎么产生作用的那?这主要由系统产生的买入信号,会有相当的失败率从而造成相当的亏损,这样的形式来表现。&/p&&p&我们首先在这里假设,这个10,20金叉系统确实是一个能产生长期正收益预期的系统,所以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我们能长期坚持使用这样的系统,是一定能取得不错的利润的。但问题在于,这样的系统我们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研判出到底那次是真信号,那次是假信号。&/p&&p&我们只能通过试错的方式,去坚持尝试每一次系统发出的信号,而这必然会产生相当的亏损,或者说是成本。并且,我们也无法在没有绝对准确的研判方法,来判断行情真伪的前提下,去尝试放弃某一次或某几次信号。因为我们放弃的那一次或几次系统买入信号中,没有什么能保证,你这一次或几次信号,不会发生能为你带来收益的市场大波动机会。这就是赢亏同源!&/p&&p&你在尝试规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捕捉利润的机会。对于这样的风险类型我就称之为系统性风险,并且我在操作规则的制订上,选择了完全地包容它的存在,并把它从交易亏损的概念,转化为了交易成本的概念(这样作是因为成本比亏损本身在思想上我更能主动的去接受它)。&/p&&p&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地去谈论这一个问题,我先拿投硬币这件事情,来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硬币有两面,每次投掷出现任何一面的概率都是50%,并且你连续投掷的次数越多,比如一千次,一万次,出现正面反面的次数在总数上就会越接近。&/p&&p&但是我们同时也需要知道,虽然从概率上来论证从长期看,时间越久,正与反出现的总数就会越接近这样的观点是绝对正确的。但在样本分布上产生连续5次甚至10次正面而没有1次反面的情况是完全可以时常发生的。&/p&&p&并且经过国外的数学家研究证明,这样的样本分布情况是比原来理论上认为的那个数值更大更频繁地会出现。所以如果你是一个成熟的交易者,你面对5到10次的连续失败信号,你或许能有好的心态抗过去,因为你知道只要不死,等到将来必定会有一个区间,会发生你的信号连续正确的情况,从而在概率上对冲掉了当前相当巨大并且难以忍受的成本。&/p&&p&换而言之,你因为你的成熟、你的理念、以及你驾御心灵的能力,是可以面对并包容掉这样的极限情况的。&/p&&p&但如果你是一个并不那么成熟的交易者呢?当连续出现5次失败的信号时候,你用什么去保持淡定呢?你不会发自内心的对这样的系统的有效性产生怀疑吗?&/p&&p&要知道我们任何一个交易者,在这个市场上交易的并不是市场给我们的品种,而是我们本身对市场的观点。一个让你产生怀疑了的交易系统,你是很难再客观地执行下去的。所以你开始自作聪明地判断信号的真伪性,或许一开始那一两次,你放弃了的信号果然失败了,你在心里暗自高兴,然后第三次你放弃了的那个信号,突然并没有如你所料地走出失败的走势,相反它越走越强。&/p&&p&最终,你一算帐发现:如果你做了这一笔交易所产生的利润,足以抵消10次无效信号所带给你的亏损。如果你一开始就坚持用下去你的系统,你可能需要连续亏损7次,但最终那第8次信号带给你的利润,却足以抵消之前的所有亏损还有赢余。&/p&&p&你痛苦,你迷茫,最终你的心灵失去控制!你开始乱作一气,不再坚持任何系统完全凭感觉随意操作。然后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因为你的不成熟所以不能坚持你的系统最终导致了你心灵崩溃,而你的心灵崩溃又引发了更可怕也是真正会毁灭你的第二类风险——人为主观性风险!&/p&&p&要知道系统性风险,不管它在一段时间内带给你多少亏损,也不管它会让你有多痛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绝对不会毁灭你。如果你在自己本身根本没有犯错误的前提下,被你的系统给毁灭了,那只能证明一点,那就是你从一开始就错了,你所坚持的系统根本不是一个能给你带来长期正预期收益的系统。&/p&&p&会毁灭你的系统,它的长期预期收益100%肯定是负的。事实上大多数交易者根本不是被他们自己的系统所毁灭的,而是因为自己的不成熟,或没有足够的经验,没有正确的观念等等,自身的原因,在他们的系统,出现样本分布严重不平均或其它任何他们所不能接受,也不能处理的原因后,让自己的心灵失去了控制,从而引发了最善于毁灭交易者的第二类风险。从本质上来说,99% 的交易者都是被自己毁灭的,难道不是吗?&/p&&p&所以只要是系统,只要是由人来操纵的系统,都会有由于人自身的原因,而引发的第二类风险产生(并且就算你是机械系统也没用,就象这个世界上从没有完美的人,既然没有完美的人那那里来完美的执行呢?)并且第二类风险不但作用力巨大,更常常因为我们自身没有处理好第一类风险或第三类风险而引发,并导致我们同时要去承担多种风险同时的作用力。&/p&&p&我相信没有多少人的帐户是能够在这样的情况,还不严重受伤甚至直接爆掉的。所以这一段话,其实就是在回答鲸鱼论友,关于他提出的那个简单系统是怎么被第一类风险与第二类风险作用的。&/p&&p&第一类风险你只要是系统就不可规避,也不需要规避。而这与你的系统是多简单,还是多复杂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而第二类风险只要是一个人来操作的系统同样始终会要面对,你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来获得正确的交易理念与心灵驾御能力,从而达到尽量减小或对冲掉或避免掉此类风险的发生。&/p&&p&不知道我的答复能否让您满意呢?至于,第三类风险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假设你的系统很好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那么如果你的系统还很简单,就必然会被人复制,而复制的人越多,引来主力针对你的系统,专门设计策略的概率就越大。&/p&&p&所以如果10,20系统被主力针对就会发生以下几种情况:&/p&&p&第一种:主力反复制造死叉让你不断无效止损,这样做会大大增加你的交易成本。或者明明想减仓却在之前制造金叉的情况,让你以为会启动行情了进行无效的买入,而实际上你一买入,行情立刻掉头向下第二天又死叉了,结果你就会反复出现,今天高买、明天低卖的搞笑局面。&/p&&p&同样,这样的策略一样会大大增加你系统的成本。但这依然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主力,完全可以在要启动行情前,反复制造这样的假象让你的系统连续无效化,极限的情况下,你可能要承担超过10次的无效买入成本。你真的还坚持的下去吗?&/p&&p&就算你能坚持的下去也没有关系,主力还可以用更绝妙的方法让你的系统无效化。那就是如果明天再涨就会让你的系统发出买入的金叉了,是吧?没关系,我明天直接无量涨停。从开盘开始,就不给你买入的机会,然后连拉5个板都是无量涨停,再作一个高位放量大阴线的标准顶部形态出来,试问你是介入还是不介入呢?&/p&&p&主力这样的作法是,比前几种对你的打击与伤害更大的作法。因为一个系统好不好,不在于它付出的成本有多大,而在于它是否能帮你捕捉到市场大的波动行情,让你有利润来对冲你恒定与波动的这三种风险类别造成的亏损。现在,主力通过对你的针对,完全无效化了你的系统,让你根本无利可图,你也就彻底失去了生存的土壤!&/p&&p&当然,我前面说的那些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真的在之前表现的够好,现在使用者确实众多。如果这样,我说的上面那些事情主力绝对是干的出来的,他来市场是来追求利润的,他根本不会在意,他这样做,你的结果或大众的结果会如何。金融市场就是这样冷酷的领域。而且,上文还有一种情况没有谈到,那就是如果你反复被市场耍你的心态,是否会失去控制,从而导致第二类风险的发生呢?如果发生,那就是一个标准的,因为第三类风险而导致了第二类风险发生的情况。&/p&&p&昨天,因为我已经在我的文章中,谈了很多关于第三类风险的内容了。今天,我想在这第三篇,并且也是谈论风险问题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再通过赌博领域发生的事情,来从另一个侧面更深入地介绍下,我理论下三种风险类型中,杀伤力最大,毁灭的交易者最多的第二类风险类型。&/p&&p&现在,我要通过我身边的人,用纯赌博的视角,来进一步阐述第二类风险的毁灭性与被第一、第三类风险所牵引的特点。希望大家能通过下面的真人真事有所感悟。&/p&&p&在我打德州的那段时间,因为德州是一个人跟人互动的游戏,撇开输赢不谈,我也通过打德州这件事情交到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一个人,因为他之前是魔兽争霸3的职业选手,而这个游戏又是我非常喜欢的游戏,所以从一开始就比较谈的来。他的水平不敢说顶尖,但也到了可以代表中国去参加WCG的地步了,现在中国范围内最顶尖的职业选手——人皇SKY也是他的前队友。他在退役后和几个国家队级别的职业玩家(包括星际一的职业玩家)都选择了在上海当职业德州扑克选手。&/p&&p&或许是因为电子竞技的职业选手,也是每天在跟不同的人进行不停的博弈,所以很快我就发现这些有职业选手背景的人,他们的德州成绩远比普通玩家要好,成长得也更快。&/p&&p&但是因为德州这个游戏所特有的超高波动性(我曾经和几个作期货出身的德州玩家一起讨论过,我们对德州的结论是德州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没有杠杆的游戏,但因为最多可以玩10人桌,所以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可以认为德州是一个10倍杠杆的游戏,并且德州的波动性比期货的还要大很多,相当于市场上30倍杠杆左右品种的波动性)&/p&&p&所以,高手翔(这里用的都是化名,因为都是真人所以我不想因为我的引用而影响到别人的隐私,所以以后所有的人名我都会用化名)在他的德州成长路上,也碰到了几次被归零的状况。可还好他打德州有一个好师傅,他的师傅是我们德州扑克圈的传奇人物,听说他当年名牌大学毕业后,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在一次去澳门旅游的情况下,突然迷恋上了这个游戏,然后他在赌场开的书店内,买了大约50本英文原版的德州扑克玩法介绍的书籍,回家反复研究。&/p&&p&一年以后辞掉了工作,飞去了澳门成为了一个职业玩家,又在两年后,从澳门回到了上海,听说还带回来了不少于1000万港币的纯利润。当然,我承认这些都是听说的,虽然是他徒弟告诉我的,依然是听说的,我没办法证明这传说的真实性。但有一点,这个人与我玩过不下几十次,绝对是一个三好牌手(牌品好,技术好,信用好)而这样的牌手,我看遍上海也最多能数出来10个。&/p&&p&总之,高手翔在逆境的时候,得到了他师傅的顶力相助,解决了起步资金的问题。最让我难以理解的,是这个人有三个徒弟都在上海玩职业(上海当职业的难度确实比澳门低)并且都是住在他家,吃在他家,他不但包他们生活费,还资助他们打牌(承担他们输钱时亏损的50%,当然如果你赢了也要给他50%,这样作法其实就是变相降低了波动性巨大对于他徒弟们的伤害)。&/p&&p&并且在我从认识他们,到今天不下5年的时间里,从没有听说,他对他这几个徒弟有过任何要求……不是在那么长的时间里亲眼看到,我是真的没有办法相信世界上还有这种事情的。总之,因为有贵人相助,外加自身素质比一般人要出众,虽然也起落几次,但他确实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稳定收益的水准。&/p&&p&他曾经给我看,他自己用IPNONE手机记录的他自己打牌的每次赢亏记录,我看到的记录横跨1年半的时间,其中最高单月收益是16万,最大单月亏损是9万。起起落落但又确实输少赢多的成绩,让他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积累了100万出头的资金规模,而且还是在除掉了生活费的情况下。&/p&&p&要知道我们德州职业选手的生活普遍很奢靡,我们的生活成本因为来钱容易,所以远高于普通人,一顿四五百元的早饭,一个星期起码要吃2次,五六百一次的按摩,两天至少去一次,偶尔牌局结束早必定去喝酒,每次去结帐都是5位数的单子。只要我们能保持稳定赢利,生活中的一切开销我们都觉得不贵!&/p&&p&比起厉害交易者的收入,其实未必我们的有多高,但问题在于我们的收入更有钱感,而交易者的收入更象是一个数字符号。每次我们打完牌,拿到的都是现金,有时候运气真的好了,一晚上就赢了六位数,当这些钱交到你手中时,你会做何感想?&/p&&p&我告诉你,一开始我的感觉是激动,习惯了后我只觉得钱太重不方便。总之,我们既年轻又充满欲望,而且我们的收入放在上海也是算可以了的,相对于普通人,我们来钱又太容易,真的找不到要节约的理由!所以,我大概能计算出高手翔一年半的真实收入,大约在150万左右,而这样的收入水平在我们职业的圈子里只能算中上水准。&/p&&p&后来,我听说他想跟他师傅一样,去澳门挑战下自己,所以就带着100万的资金,在去年过年那段时间,和朋友结伴去了澳门。因为想在澳门当职业,必然需要长时间逗留在澳门,所以肯定不可能住一个晚上就要几千费用的酒店。&/p&&p&所以他选择和朋友合租了一个房子,几个人每人每月分摊2万港币左右的房租,2万港币一个月,虽然谈不上有多便宜,但已经是一般人能找到的,在澳门长期逗留最有性价比的方法了。要知道澳门这个地方,生活成本可是高得恐怖的!你如果不能在那里赚到钱,那你是根本没办法坚持下去多久的,日常生活开销就可以完全拖垮你。&/p&&p&而且我们也早已经适应了相当水准的生活,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他去了澳门后并没有象他想象的那样,取得如同他师傅一般耀眼的战绩,反而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当然这也跟澳门的职业牌手,比上海的职业牌手总体水平又要高出一个档次有关系。所以总体进行得不顺利的牌局外加高昂的生活成本,我相信一定给了他不小的压力与压抑感。这主要不是体现在金钱上的打击,而是对一个职业牌手无比自信的信心上的打击。&/p&&p&终于,整体上勉强维持住的心理平衡,在某一天因为一个小概率事件的发生,而彻底的失去了控制。某天当高手翔在一次在概率上远远领先于对手的情况下,在河牌(就是第五张牌)被发死后,他那被压抑的情绪开始爆发了。虽然他用他最后那一点点冷静离开了那张桌子,并没有在那张桌子上爆发。&/p&&p&但不凑巧的事情总是接连而至,因为被人bad bet所以他那天结束的牌局相当的早。就有朋友找他去喝酒,我相信喝酒的时候他一定是不开心的,他朋友就提议,他不要再玩那么费脑子的德州扑克了,我们去玩赌运气的百家乐放松一下吧!&/p&&p&当然那个人发誓只是去玩最小的台子发泄一下情绪。可能是心情确实需要发泄一下,可能在酒精的作用下让人的控制力严重地下降了。高手翔这一次并没有如同往常一样拒绝了这样的提议,而是第一次踏上了以运气为主并且他自己也不擅长的百家乐桌。而这个决定让他辛苦积累了一年半的百万资金在一个晚上就化为了乌有。&/p&&p&大家知道百家乐是一个什么样的游戏吗?在这里我不想重复介绍游戏规则,只说一句,是个傻子也能在五分钟内掌握所有规则。但就是这样一个规则简单到了极至的赌博游戏,却有着众所周知的长期负收益预期——这个游戏赌场比起普通玩家是有优势的!那么赌场的优势又有多大呢?我告诉你听起来小得可怜大约只有4.5%,也就是赌场的胜率大约在52%出头一点,玩家的赢面大约是47%出头一点,两个百分比一加就是100%。但理论上只有如此小优势的百家乐却在现实世界中毁灭了无数的人。&/p&&p&连黄光裕的牢狱之灾,也是从他在澳门的贵宾厅,玩百家乐输了好几个亿开始的。在澳门所有赌场赢利的最大王牌,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是百家乐!这以至于我们德州扑克的职业牌手都把百家乐视为洪水猛兽,避之犹恐不及。&/p&&p&当然这与百家乐规则上赌场显而易见的长期正收益预期肯定是有关系的,但更因为我们在生活的圈子中,听到、看到太多太多的人被百家乐弄得倾家荡财,虽然德州毁掉的人也是数不可数,这从我们职业牌手那极高的收入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年入百万不过是中等水平。&/p&&p&但跟百家乐比起来,德州在毁灭一个人的能力上,无疑是差百家乐几个档次的。我的朋友高手翔,到底是怎么在一个晚上,把那上百万的资金全部葬送在百家乐上的这件事情,即使后来等他回来了上海我跟他碰面了,我都没好意思直接开口问个究竟。&/p&&p&人总是有好奇心的,虽然我没有直接问,但大家都是明白人,我的眼神,我的姿势,我话里有话的语气,无不在暗示他我浓厚的兴趣。而他终究是苦笑了一下说出了一句话!“那天晚上竟然连开了21个庄,竟然连开了21个庄!”从他呆滞的表情,反复的语气中我感受到事情过了那么久,他依然没有办法相信与接受这个事实!&/p&&p&一个已经能够在某一个投机领域稳定赢利的高级投机者,依然可以因为没处理好第一类风险而导致的情绪问题,外加各种机缘巧合,最终去到了一个他本不该去参与到的游戏中去,又因为样本严重分布不均匀的客观现实,而导致了辛苦累积的资金全部被毁灭的结果。这也是一个没有处理好第一类风险,而导致第二类风险发生,从而被第二类风险毁灭的活生生的例子!&/p&&p&可以说投机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被第二类风险给毁灭的,换句话说,也就是被他们自己所毁灭的。而讽刺的地方在于,在投机领域唯一我们能在理论上完全规避的风险,就是第二类风险,我不知道,第二类风险拥有的所有三类风险中最强大的杀伤力与理论上最完美的可规避性,是不是也是一种一枚硬币的双面性的代表呢?&/p&&p&在这篇文章中谈论了百家乐。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百家乐是一个预期收益为负的游戏。尽管从理论上,它所拥有的那个优势,本不可能带给它赌场赢利之王的桂冠,但现实早已经证明,百家乐就是任何赌场的赢利之王。&/p&&p&理论上的完美再一次在现实中产生了令人难以至信的偏差。那么百家乐庄家,究竟是怎么做到随意屠杀闲家的呢?他们利用的并不是大家都看得到的那个微小的概率优势,而是通过样本的产生,会普遍发生的严重偏差,那肯定不是平均分布。&/p&&p&正是这样的偏差会导致连续21个庄这样极限情况的产生,而在交易里,海龟那本书中也说到了连续13次的假突破后,才用趋势跟随系统捕捉到了一次大的利润。如果这样严重的样本分布不均,再加上巨大的波动性的话,那几乎就必然等于玩家的心态彻底失去控制,从而被第二类风险所毁灭。&/p&&p&可以说,对于99%的百家乐玩家来说,赌场的优势在平时是4.5%,而一旦小概率事件自然产生后,赌场的优势就从4.5%变化为无限接近100%。而哪怕有那1%的玩家可以克服这个情况,但等待他们的,也是从长期看,注定了的负收益预期。&/p&&p&所以,这是一个从长期来看,你注定赢不了的游戏,这个游戏与德州有本质的不同,德州我们也计算过,在不加入策略的情况下,因为赌场会抽水,所以如果大家都只是纯运气的玩,那么大家从长期看都是负的预期收益。但正是因为策略的加入,使得这个游戏在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策略的情况下,收益的偏差大到难以想象的地步。&/p&&p&而百家乐与任何策略无关,百家乐不会因为你使用任何策略而改变它那长期存在的负期望收益。虽然我每次去澳门(我是以去旅游加感受赌徒圣地的心态,去连玩带学习的,而不是去长驻)都会听到朋友跟我说,这个人打百家乐赢了100万一个晚上,那个人打百家乐又赢了多少多少……这些都没有用,这不是因为他们的系统能战胜赌场,只是运气的垂怜外加这个游戏本身巨大的波动性,所带来的短期收益偏向性导致了他们在一时获得了不错的收益。&/p&&p&所以说,在澳门有一句老话一直流传,赌场最不怕赌客赢钱,赌场怕只怕赌客不来玩。只要你来玩的时间长了,你的各种问题与风险就会有充分的余地来发挥作用,自然而然地消灭你!&/p&&p& 但我也要反问大家一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那些一个晚上就在百家乐赢了上百万的人,真的可以做到以后就不来玩了吗?哪怕他明知道这个道理他都不可能不来玩,那些能做到不来玩的人一开始就不会去玩,一次也不会!好比我这样的职业牌手。所以,我也没机会去赢这种一个晚上一百万的钱。到头来赌场什么也不会失去,他只是把他的钱暂时放你那里,让你帮他保管一下而已,他知道你一定会在某一天自己又双手奉上的。“”&/p&
我是职业黄金外汇操盘手。分享一篇文章,讲职业德州扑克的玩家如何稳定获利的。道理相通。 月入5-8万 从职业德州扑克手看交易风险的三个层次(经典重温)我是一个曾经的职业牌手,就是天天在上海的地下赌场里跟别人赌德州扑克的人,现在德州扑克在QQ啊,360…
在交易领域如果只让我推荐一本书,我就推荐&b&《幽灵的礼物》&/b&,我不认为就目前我所读过的书中,至少对于主观交易者而言,有什么书的价值能与之相提并论。不过这本书所提出的原则难以理解,可能读起来觉得平平常常不过如此,我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是这个感觉。我当时判断,这个人可能在交易中不过赢了几百万美元而已,他太保守太谨慎了,甚至是胆小。真好笑,如果我当时真的有仔细读的话,书中有一句“交易生涯令人艳慕的成就”。除非作者骗人,否则我的推断一定错了。&br&&br&我在2011年10月在论坛上偶然看见有人推荐,所以就去下了本电子版看了一遍,得出上面的结论。当时在2011年7月-2011年10月之间,我刚刚因为做空指数期货将资金翻倍。所以志得意满,觉得《幽灵礼物》不是特别厉害,虽然隐隐觉得,这本书风格有点不同,因为相当清新大量的理念,嗯,对通俗的说,就是不明觉厉。&br&&br&早些时候我在2011年5月刚输掉资金的20%,再向前,2010年10月的井喷行情,我因为沽空期铜和股指期货,输掉了资金的60%,最早,我在2008年大熊市中(2007年12月入市)输掉了本金的55%。&br&&br&所以我基本没赢过,甚至任意某个半年内都没有,除了在第一次看《幽灵的礼物》之前那段时间。我以为自己从此就算踏上正途,开始大笔大笔的盈利了,所以我花钱也大手大脚,现在我很鄙视那时的自己,借用N.Taleb的话,我的行为有辱身为交易员的尊严。&br&&br&2011年11月我就开始转盈为亏,2011年12月我过早做多,大量浮亏,在2012春节出现的反弹前清仓。那个春节令我印象深刻,我发誓绝不要再过一个同样的春节,我算是得偿所愿——因为下一个春节实际上更差。&br&&br&这期间我基本没有想起来《幽灵的礼物》,我从2008年起每年看大约20-30本书,包括股票期货的交易类是最多的,然后是财经类,地摊科幻的《货币战争》曾经也追捧不已,某个德国佬写的《石油战争》。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跌宕一百年》《大败局》总体来说还是有点价值。号称国内第一批操盘手花荣写的《狐狸》系列,潘伟君的《看盘细节》一度相当喜欢,2008年时大牛市刚过去,书店充满了“股神”的作品,譬如什么“猎庄散户”,“识破庄家”类似作品等等也看了不少。当然《股票大作手》系列也必不可少,当时非常喜欢,还自认为理解了Livermore的交易方式,并且运用到后来的交易中。后来感觉大部分书的内容相近,尤其国内的书籍,粗制滥造居多,所以兴趣转向国外的交易书籍,以及其他方面,包括经济史,历史,复杂性科学,混沌科学等。这期间发现,关于历史和经济史,尤其近现代史,国内书籍价值偏低,很多叙述不可信,或者带有明显倾向性。个人认为,长时间基于国内资料研究近现代史或者思考问题,对于交易需要的思辨能力非常有害。&br&&br&2012年我几乎不断的输钱,我总是判断错误,而且行动迟缓,2012年10月我做空总算恢复到相对年初只有20%损失,但2012年12月的行情让我整个年度输掉了60%。&br&&br&在度过2013年春节的时候,我的处境是真的没有办法更差了,我觉得我过去建立的整个体系已经彻底失坍塌,没有任何修补的必要。所以我几乎已经打算接受交易的失败,离开这个行业。不过在这个时候我想到了《幽灵的礼物》,我开始后悔2011年时嘲笑别人过度谨慎甚至是胆小。过去我天生喜欢冒险,在交易中表现的相当激进,不过此时,我已经完全冒不起险,也没有任何的心力重新冒险了,尤其是在我反复伤害了家人这么多次之后。所以想到《幽灵的礼物》是相当自然的。&br&&br&结合过去失败的经历,我开始逐渐理解书中的一些观点,这很容易理解,因为我尝试过书中坚决反对的交易方式,我知道那种滋味。这就是交易中那些负面经历的唯一好处。这一次我觉得和过去几次相比,我有了不同的理解。在2012年期间,我还尝试着看了2-3次,仍然没有什么收获,因为我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风格和不切实际的交易目标。&br&&br&我当时知道这本书我大概理解了前三章,只包含规则一的那部分,规则二的理由和意义,我不太明白。不过对我而言,规则二当时完全没有意义,我只需要理解规则一就足够了。实际上,仅仅是将规则一加入到我过去的经验中去,就让我转为盈利,过去三年时间,我没有尝试过10%以上的资金回撤。《华尔街英雄谱》我找到更夸张的例子,海特交易生涯头十年中反复破产,某个时刻突然顿悟转为盈利,持续二十年。接受采访时除了风险控制,什么也不说。&br&&br&随着交易经验的增长,书中之内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饱满,交易中的非线性知识空间需要交易经验的支撑才能去探索,但首先重要的是善输因此活着,然后就能盈利。&br&&br&当我第一次觉得自己理解了规则二之后,距离自己第一次读这本书,不知不觉已经五年过去了,人生不过是十几个五年而已,嘲笑自己愚钝无知的同时,也感慨时光飞逝。所以如果不是天赋超神,短时间觉得本书空洞无物是正常的,伴随着经验的增长不断的看就会有新收获。&br&&br&如果可以再推荐第二本书,我会推荐&b&《Money Management Mathematics》&/b&,内容是资金管理方面,没有中译本,作者Ralph Vince同样是交易员,对交易有志者强烈建议具备熟练阅读英文书籍的能力,并且最好学会编程。这本书也是我2013年春节两个伙伴之一。&br&&br&读书当然是尽量的多,但不能形而上学的读书,无法结合自身经验。我个人的看法是,西方引入书籍水平较高(也有很多低价值著作),国内不是缺乏高水平的著作,但太少,而且筛选出来之前,埋藏在大量垃圾书籍之中,垃圾书籍充斥着垃圾信息,浮躁而且思维简单,缺乏辩证思考。另外,由于很多西方优秀书籍没有中译本但是有电子版,所以英语极端必要,帮助交易者最快接收新知识新信息。&br&&br&投身交易不可太过功利,初看起来很多无关的知识可能不具备价值,但是要形成深层次的思辨,尤其后面可能需要宏观视角时,包括历史哲学书籍都会有价值,涉及到计划和执行这些知识时,甚至军事史和将领手稿都比一些专门讨论交易的书籍更有价值。
在交易领域如果只让我推荐一本书,我就推荐《幽灵的礼物》,我不认为就目前我所读过的书中,至少对于主观交易者而言,有什么书的价值能与之相提并论。不过这本书所提出的原则难以理解,可能读起来觉得平平常常不过如此,我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是这个感觉。我…
我来讲讲我的方法。&br&&br&内行看门道,也希望有高手前来指正。&br&&br&虽然,&b&我从来不认同所谓的价值投资,但我却一直赞赏长线持股,尤其实在行情来临的时候&/b&。这并不矛盾!!!&br&&br&如果07年大牛市中长线持有苏宁云商、驰宏锌锗,而15年大牛市长线持有恒生电子、乐视网的朋友应该会认可我的观点。但如果反过来,在07年持有科技文化股,在15年持有资源股,那完全就是另外一回事了。&br&&br&这就是根本所在!!&br&&br&因为,&b&这两轮牛市的成因不同,国内外的经济环境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应当持股的思路也不应该墨守成规。&/b&07年的超级牛市时因为股改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扬所致,所以持有资源股无疑是最正确的姿势,但在15年国内经济内忧外患形势下,改革与创新便成了唯一的主题,所以才会有中小创的爆发,才会有神创业板。&br&&br&这便是在逻辑完全不同的大牛市行情中的选股思路。&b&此次如此,次次皆然!!!&/b&&br&&br&当然,这样的大牛市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屈指可数。如果我仅仅谈论牛市,不仅显得浅显和片面,而且也不会有太多有营养的东西。所以借着这个机会,我打算讲一讲,如何在漫长的磨蹭行情中,在众多的股票中选出质地优良能够带来丰厚回报的股票,并长期持有。&br&&br&换个说法,就是如何优雅地穿越熊牛。&br&&br&&b&因为即便是磨蹭行情,也会有独立于大盘的个股,你需要做的就是相信这一点,然后把他们找出来!!!&/b&&br&&br&我不会去做预测,也做不到这一点。我所依靠只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两项发明——归纳法和演绎法,同时稍带一些浅显的经验和愚见。&br&&br&这会有一些数据和图表,你们需要有耐心和甄别力。&br&&br&在步入正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两幅图。&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441c262cdb_b.jpg& data-rawwidth=&1042& data-rawheight=&3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42&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441c262cdb_r.jpg&&&/figure&&br&云南铜业日K(复权)&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df784bd6315ece6b0b1261_b.jpg& data-rawwidth=&907& data-rawheight=&35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07&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df784bd6315ece6b0b1261_r.jpg&&&/figure&&br&恒生电子日K(复权)&br&&br&第一幅是07年超级大牛股云南铜业的走势,它在07年到达298的顶峰之后,一路跌至谷底,此后数年亦未能再达到那个高度,即便是15年那样的行情,也不过是80左右的价格,相当于峰顶的四分之一。&br&&br&第二幅是长期大牛股恒生电子的走势,07年它到了一个顶峰147,随后在大盘泥沙俱下的寻底过程中也未能幸免,但它很快的就调整回来了,在09年又回到了当初最风光的位置,此后一路上扬,甚至在15年还创下了2318的高度。&br&&br&为什么?&br&&br&&b&云南铜业是资源股,倘若没有类似07年那种大宗商品牛市,很难有所作为;然而恒生电子是成长股,它是高新科技(互联网金融)的代表,它的利润会随着业务不断增长,当然它业务范围的想象空间也足够大,所以不涨则已,一涨就……&/b&&br&&br&大概你们也看出来,&b&长线持股的基本宗旨是要持有成长股,&/b&成长股是最具想象空间的股票,也是在今后的漫长熊市或者非熊非牛的慢牛市中会长得最好的股票,只有天空才是它们的尽头,而不是资源、银行、航空这些一眼就能望到头的股票。&br&&br&当然万事也有例外,将来如果有一天,当资源、银行、航空这些国企的转变(转型)能带来股票巨大的升值空间时,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投入它们的怀抱,只是现在我暂时还看不到。我不喜欢国企,那里是资源配置最低下的地方,相信有在国企上过班的朋友会赞同我的看法。&br&&br&因为要找成长股,所以这次我们在中小创中寻找标的,因为那里是牛股成长营。可能主板也会有一些不错的标的,但我宁可错杀,也不愿意去耗这个精力。接下来,我将会用人类科研史中最为正统的两个法宝(归纳法、演绎法)来进行分析——归纳可以让我们得到宝贵的研究数据,而演绎则能为将来找到方向!!&br&&br&(当然,在我大A股市场,有很多人热衷于打探内幕,玩重组,玩壳资源,因为这也能获得巨大的收益。当然如果有一手的消息,这完全没问题。但是一般的散户朋友,我建议你们还是不要去这样做。当然,我对这些也从来不感冒,因为不懂!)&br&&br&寻找成长股需要注意三个维度,我们先从最不重要的维度开始谈起。&br&&br&一、行业&br&&br&不同行业的股票成长性不同,这简直是肯定的。&br&&br&&b&人类的发展史,就是科技与文化的成长史,这两样也是人类永恒的主题。&/b&&br&&br&所以科技的进步、文化的创新,能与这两者稍微沾点边的,都一定会涨得很不错。&br&&br&不信?那,看图吧。&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efdcec7bc4a219be35f6f_b.jpg& data-rawwidth=&478& data-rawheight=&2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78&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efdcec7bc4a219be35f6f_r.jpg&&&/figure&&br&上图是我在15年12月中旬做过的一个统计,其中统计了当时1256只中小创股票从发行日到当前股价的表现,结论如下:&br&&br&一、这1256只股票中,涨幅超过10倍的有122只;&br&二、在这122只十倍股中,以计算机、生物医药、文化传媒位居成长性榜首!!!&br&&br&结论很明显了,计算机、生物医药属于科技进步,而文化传媒属于文化创新,这个跟我的思考不谋而合。&br&&br&当然,有的朋友会来扯我的蛋——这只能代表过去,能说明将来?&br&或者又朋友会问,你的样本够大吗?你的历史周期够长吗?(我比较喜欢这种专业的问法,一般也只会回答这样的问题)&br&&br&我记得曾经看过一篇英文的文献,它统计了美国这一百年来的所有股票,也是得出信息产业成长性最好的观点,但是文献的具体名字不记得了,有知道的朋友可以告知我一下,不甚感激。因为文献时间还比较早,可能当时生物医药和文化传媒还没迎来蓬勃发展时期,所以文献中未有所提及。而我仅是洋为中用,将他在美股中所做的工作,拿到了A股这里又重做了一次。&br&&br&归纳法和演绎法的目的在于找到某种规律,并以此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在之前的统计和分析中,我们已经找到了计算机、生物医药、文化传媒这三个行业发展最好的这个规律,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个规律来指导我们的行动呢?&br&&br&从我的经验上来说,我觉得行!!!——除非你能证明这个规律是错误的:比如说你找到那么一两点,证明这个规律不成立,嗯,这个在数学上叫举列法;又或者你先假设这个规律是正确的,然后推导出一个相矛盾的结论,这个是反证法……(说偏题了)&br&&br&计算机即信息技术,这个领域包含很广,其中VR、人工智能、量子科学都属于这个领域,当然这也是值得关注的两个子领域,因为它们会颠覆当前信息产业的格局。&br&&br&生物医药,关系到人类的生老病死,潜力甚至超过了信息技术。比尔盖茨曾预言如果有个人能取代他成为首富,那个人极有可能来自生物医药行业。90年代盖茨曾凭借一己之力历经坎坷,玩死了诸如苹果、IBM、莲花、网景等行业巨头,他的眼光和手段都是异常厉害的,所以这个领域绝对不容忽视,尤其在精准医疗、基因工程等子领域。&br&&br&文化传媒,这里我只说一件事,大家都知道Google是做搜索引擎的,是家科技公司,但是人家90%的利润是来自于它的广告系统。广告是什么?文化传媒啊!&br&&br&当然,Google有着科技的基因,亦有着文化传媒的血统。目前随着行业的不断交叉,很多公司可能会具有不同的属性,这三个领域在某些方面会产生重叠,这也是必然的。&br&&br&以后选股,&b&尽量多考虑这三个领域的股票,这是第一准则。&/b&&br&&br&二、地域&br&&br&记得以前有个高手跟我说过,自古山东出牛股。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但是他的这句话也引发了我对上市公司产地的研究和思考。&br&&br&但是根据我的归纳,发现他的说法很有可能不对。&br&&br&还是那122只十倍股,我再次做了个分类。&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a92d68cc0d5affff57b3f_b.jpg& data-rawwidth=&469& data-rawheight=&2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9&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a92d68cc0d5affff57b3f_r.jpg&&&/figure&&br&&br&按省份来划分,浙江省最多,其次是广东、北京、江苏、上海。&br&&br&但如果光以省份来论,范围未免有些过大,所以为了照顾大家,我以地级市为标准,又统计了一次:&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32ea5aedc594ac1badf0a94_b.jpg& data-rawwidth=&481& data-rawheight=&28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1&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32ea5aedc594ac1badf0a94_r.jpg&&&/figure&&br&&br&你们看,现在的范围是不是小了很多,以后选股,&b&首选北京海淀,其次是深圳、杭州。&/b&&br&&br&地域为何如此重要呢?&br&&br&我认为还是资源。这就正如美国硅谷全世界第一,无论什么样的资源(人才、资本)纷纷涌入那里,搞出几个世界级巨头(苹果、微软、Google、Facebook等)之类的公司也是不足为奇的。&br&&br&在国内,这样的分化更为明显。北上广占据了全国的绝大部分资源,是人是鬼都想往这几个城市跑,政策也是往这些地方倾斜,有了这些条件,出一些大牛股也是理所应当的。你看互联网三巨头BTA,腾讯在深圳,百度在北京,阿里巴巴在杭州,是不是这个道理。&br&&br&第二是这些地方的人,他们拥有更先进的观念和更为广阔的视野。&br&&br&我有一个在云南开公司的朋友,他跟我说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有一天,公司所在地街道办的人给他打电话,问他公司里面有没有党员,我朋友说没有。然后街道办的说,那,要不我们给你配几个党员吧,不领钱的那种,因为上面有规定。我那朋友顿时就无语了。&br&&br&&b&北上广的人每天都在研究如何赚钱,而云南人却每天都在琢磨这些事儿!!!&/b&&br&&br&所以云南极少牛股,除了云南白药这只奇葩,并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沾了政府的光。当然,褚时健也是位英雄,但也只是孤胆的。这些例外改变不了这个地区观念上的落后。&br&&br&观念越落后的地方就越贫穷,而观念越落后的地方就越贫穷。恶性循环下去,迟早死路一条。&br&&br&而北上广不一样,这片富饶的土壤造就了一大批视野开阔的老板。&br&&br&老板是公司股价的第一推动力,他是公司中最想把股价搞上去的人,因为他是股价上升的受益者,也是股价下跌的承担人。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想把股价搞上去的老板,周边团结的也必然是一群理念相同想把股价搞上去的高管。那么,如何把股价搞上去呢?把公司搞好啊,公司好了,利润就来了,利润来了,股价不就上去了?&br&&br&&b&如果大方向正确(行业),公司里又都是一群想做事的人,省却了诸多不必要的政治斗争,何愁股价不高呢?&/b&&br&&br&&b&一家公司老板的野心和智慧,决定了这家公司能走多远,而公司能走多远,又决定了它在二级市场的股价能有多坚挺。&/b&&br&&br&好的老板都喜欢折腾,不爱折腾的老板绝对不是好老板!!不爱折腾意味着他的野心不够大,野心不大的老板能成事么?如果大家遇上了那种小富即安的老板,我劝你们还是崩买他们家的股票,相信我,他们绝对涨不到哪里去。你看看苹果的老板,微软的老板,哪个不是爱折腾的主?乔布斯不仅喜欢喜欢折腾别人,对自己也毫不手软,有事没事就学人家嗑药;那个叫比尔盖茨的,不是一天到晚就喜欢跟人家打官司么?&br&&br&当然,爱折腾是好事,但是不能瞎折腾。如何有效的折腾,这就要极大地考验当老板的智慧了!&br&&br&举个例子:&br&&br&大概三年前,我在研究成都一只股票(三泰控股),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们一家搞银行业务的公司居然要跨领域发展,搞了个叫速递易的智能收件箱,准备去物流领域跑马圈地。我一直想不通银行和物流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所以我就顺便Google了一下他们老板(别问我在中国怎么用Google!!)——不看不知道,一看喜一跳。&br&&br&这家公司的老板叫补建,很奇葩的一个人。&br&&br&本来在国企干得好好的,干上了老总的位置之后——辞职了!自己带了几个人开了个厂(好吧,我瞎说的,是家企业),是不是感觉他很有野心?&br&&br&他先后尝试了LED屏(1997年)、电子回箱单,都还干得不错。尤其是那个电子回箱单,我问过银行的朋友,方便好用,而且在业界还是绝对的创新,是不是觉得他很有智慧?&br&&br&面对着这么一个野心十足、具有大智慧的老板,有什么犹豫的呢?虽然我当时还没有弄清楚速递易那玩意到底是干嘛的(彻底的基本面研究),但是我立刻就买了他们家的股票,后来随着事情越来越明朗,又陆续加了仓。如果从我第一次介入算起,在去年那轮大牛市中,应该涨了差不多6、7倍。&br&&br&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也是我们大A股的,就是创业板的龙头乐视了。2013年的时候,乐视还是50亿规模的市值,到现在已经1000多亿了。而这两年乐视股价不断的上涨,全靠了贾跃亭那张嘴,整天的吹牛逼。当然,贾老板是一个颇具野心的人(从他吹过的牛逼就看出来啦),同时也是一个极具智慧的人(看他的格局和资本运作手段),所以这样的股票,这样的老板,你们千万不要错过。&br&&br&当然,我并没有在2013年就买乐视,因为考虑到当时政治因素的一些缘故。但自从贾老板顺利回国之后,我毫不犹豫地就买进了,至今也获益不少。&br&&br&放眼望去在A股市场中,尤其是创业板,长得好的那些大牛股,背后的老板一个个都是爱折腾的主。当然,只是有的高调一些、有的低调一些。但爱折腾是一种生活态度,跟高调低调实在是没有半毛钱关系。&br&&br&你看那家叫中青宝的,老板多高调啊,连女律师都敢打,但股票还不是嗖嗖嗖的往上蹭,还有那个叫暴风影音的,虽然在中国只是一个二三流的视频公司,但人家老板敢想敢做啊,还敢吹牛逼,一会儿搞什么VR,一会儿有收购这收购那的,硬是让他弄出了几百亿的市值,乐视第二,绝对没问题!!&br&&br&还有云南那个储老板,天生就是爱折腾的主,七八十岁了还去开荒种水果,一不小心就搞出了名满天下“褚橙”。还好它没上市,一旦上市绝对不得了。虽然我很不看好云南的股票,但这只肯定要买。我跟褚老有过一面之缘,人家的眼界可不只哀牢山那点地盘,也不只单单橙子一个品种,这个就不多说了。&br&&br&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判断公司老板是否爱折腾是否会折腾呢?&br&&br&很简单,看看他之前是否做过牛逼的事儿。而牛逼的事儿,只要有一件就足够了。&br&&br&三泰控股的老板补建,最牛逼的事儿是莫过于发明电子回箱单了(在玩速递易之前)。要知道在那个银行业还处于手工处理各种单据的时代,电子回箱单绝对是一个巨大的创新,而且方便实用。所以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虽然后面跟风者无数,但三泰至今在这一块还占据着50%多的市场风额,绝对的龙头啊。如此独到的眼光,如此强悍的执行力,谁有理由相信他之后再做另外一件事不会成功呢?&br&&br&还有暴风科技那个老板冯鑫。可能你们只关注他整天吹牛逼,但我在2008年,公司成立不久后就知道了他大肆招揽视频人才的消息,那种挖角的价格,在当时简直是天价啊,不信可以去翻当年的媒体报道。一个人敢不计成本地这样做,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现有的东西满足不了他的野心和格局,他还想要更多更好。相信我,跟着这样有野心的老板,买这样公司的股票肯定有前途,因为他的野心就会让他像嗑了药似的,根本停不下来,只能一路向前。&br&&br&但但但是,你们千万别冲动,虽然我认为这两只是可以长期持有的股票,但现在绝对不是买点。关于买点的逻辑我会好好写一篇文章,到时候肯定会讲清楚!!&br&&br&可能有些朋友会问,现在A股市场上的那些老板的资料很少哇,我要如何去收集?屁话,能收集得到的都是那些经过媒体处理过的软文,真正的含金量极少。你要去看,去听,去思考,去使用他的产品,去观察他提供的服务,去思考他商业布局的逻辑,于细微处见真功夫,不花一番精力,你能选到好股票吗?翻翻报纸上上网搜信息,这特么谁不会呢?&br&&br&本来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我还是忍不住想再介绍一下乐视。&br&&br&我一直都比较喜欢听贾跃亭吹牛逼,因为这哥们吹牛逼的时候那一本正经样,简直让你感觉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当然也可能他不是在吹牛逼,因为他所说过要做的事,在一两年之后都变成了现实。&br&&br&这就是我充分看好他的原因,敢想,敢做,熟悉资本运作之道,精通实业发展之理,还特么善于长袖善舞之法。你看,前不久习大出访很多国家,不都把老贾带上了么?&br&&br&如果这一次老贾德超级电跑车能够如期而至,那么乐视成为一家两三千亿级别的公司也绝对是毫无悬念的。我们拭目以待罢。&br&&br&三、大势&br&&br&这是长线持股中,最最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这个维度把握得不好,前面两点做得再好也没用!!&br&&br&我见过很多的所谓职业投资人,经常拿着这么一副图来忽悠:&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6763bffe11d7f24e666ceaa7fd382927_b.jpg& data-rawwidth=&708& data-rawheight=&36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08&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6763bffe11d7f24e666ceaa7fd382927_r.jpg&&&/figure&&br&&br&上图是道琼斯工业指数一百年来的走势图,那些职业投资人拿着这幅图进行忽悠的逻辑是:如图所见,指数是不断上行的,这就是资本市场的趋势,所以只要长期持股,包赚不赔。&br&&br&这样的逻辑当然是扯淡,原因有三点:&br&&br&第一,没有考虑到任何的股票指数其实是一种市场加权算法,这种算法在初期通常都是很低的,比如上证指数就是从100开始的。而无论市场如何缓慢发展,指数都会缓慢上行(相对于最初),除非市场崩盘,大家都不玩了。&br&&br&这样的走法,在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市场上都是如此。但我真的想问一句,难道你们进入股票市场买的都是ETF之类的玩意儿,对个股都不感兴趣么?&br&&br&二、没有考虑到个人的投资生涯。&br&&br&作为一个正常的中国人,大学毕业之后面临着买房、结婚、生子等很多需要花钱的事,绝大多少情况下,工资都不够花,哪有闲钱来玩A股。等到真有这份闲钱了,最早也得到30岁吧。如果60岁退休,此后也应该不会玩A股了(毕竟是养老钱,股票风险大)。所以综合算下来,一个正常人的投资生涯不会超过30年。&br&&br&而这些职业投资人老拿着一百多年来的道琼斯走势图来说事,是不是很扯淡?&br&&br&三、&b&美国的历史股市走势图对中国股市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事典型的刻舟求剑思维。毕竟时间不同、地点不同、文化不同、科技程度不同,怎么可以拿来比较,并断言我大A股也会那样走?&/b&&br&&br&其实说到这,你们应该明白了,长线持股第一要义,在于辨明方向——指数将来会往上,还是会往下。&br&&br&很可惜,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的神谕,告诉你未来指数的方向,所以你只能依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想象力、推理能力,去未来当中去寻找那么一丝可能的存在。&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cb3daf99e3bcf5_b.jpg& data-rawwidth=&563& data-rawheight=&39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3&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cb3daf99e3bcf5_r.jpg&&&/figure&&br&&br&这是日本1989年到当下的年线图,大概有27年,相当于一个正常人的有效投资年限。如果当初是你站在38957那个高点,判断错了方向,会是什么样的结果?&br&&br&基本上此生回本无望了吧!!!!&br&&br&类似的还有台湾1989年到当下的年线图,也是27年,到如今都还没有回到当初那个位置上。&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2d01715a46cfaad1a53fcfd377cfb7ab_b.jpg& data-rawwidth=&944& data-rawheight=&39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944&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2d01715a46cfaad1a53fcfd377cfb7ab_r.jpg&&&/figure&&br&&br&所以长线投资中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大方向的判断,一旦判断错误,后果不堪设想!!这就好比当年六千多点时,判断还能再上八千点、上一万点那样,步入万劫不复!!&br&&br&而如何进行大方向的判断,这与国家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国际形势、发展前景环环相扣,与当前市场的位置息息相关。&br&&br&美国从1982年以来,道琼斯工业指数从3641涨到了18351,上涨了5倍有余。但我们看看美国这段时间干了些什么,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他们家的股市涨得这么好。&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ae68cde151f196a6d575c_b.jpg& data-rawwidth=&585& data-rawheight=&33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8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ae68cde151f196a6d575c_r.jpg&&&/figure&&br&&br&首先,背地里狠狠地阴了小伙伴日本一把,从中掠夺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也让小日本的经济瞬间崩盘,一百年都失去了与美国争雄的机遇。&br&&br&其次,在把老对手苏联玩残之后,正式确立了世界上惟一超级大国的绝对地位,并在此后的数年间,利用军事力量和货币手段在世界各地不断的高抛低吸撸羊毛,先后发动了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各种掠夺资源的战争,如同强盗一般将别人家的好东西都收入自己囊中,你说这样老美能不富吗?&br&&br&最后,我们惊奇的发现,在1982年前后,分别有苹果(1980)、微软(1986)等巨头上市,当然这只是一个缩影,但也反映了美国在科技上无以伦比的实力,想一想目前无论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端领域,我们所学所用基本上都来自于美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家老美实力如此,股市想不牛都不行。&br&&br&那么,今天的中国能有美国那样的机遇和实力吗??????&br&&br&所以请不要老拿美国股市上涨了多少多少年那样来说事,谁敢保证我们就一定会步美国后尘,而不是步日本货台湾的后尘呢?&br&&br&当然,这段话仅是针对在有效的投资年限(30年)这个大前提之上来进行分析的,如果你有异议,欢迎发私信跟我讨论。&br&&br&到了这里,我该谈一谈对中国经济前景的认识了,我只说两点:&br&&br&第一、风水轮流转,皇帝轮流坐。&br&&br&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一直领先,一直称霸,如果有,那也只能是中国。如果不懂这句话的,回去翻翻历史书。目前中国这个老二是美国霸权地位最有威胁的挑战者,当然我国要真的要超越美国,坐上头把交椅,也绝非易事。世界格局要发生这么大的变化,肯定是要由某一特殊事件来推动的。&br&&br&我一直很欣赏习总“一路一带”的政治格局,这无疑会奠定我国在国际上超级政治大国的地位;&br&当然我也极其赞同李中堂“互联网+”的变革思路,如果能成功,我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的也指日可待。&br&&br&第二、目前虽然中国经济举步维艰内忧外患,但老美家里的那摊子破事也绝不比中国要好到哪里去。如果听不懂我再说什么,请自行百度去。&br&&br&话说到这个地步,你们还没看出来么,我肯定是大大的看好中国的预期呀。&br&你们炒股不就是炒预期么?&br&&br&好了,方向就谈到这里,在你们判定好方向之后,接下来要干嘛,当然是选股了。先选行业,在看地域,最后狗仔一下公司老板,基本上就可以敲定了。当然如果对介入点拿捏不准的,可以选择横盘很久之后放量启动时候介入。但是无论你如何看好某只股票,千万不要在它加速上涨后轻易介入!!!!!!&br&&br&至于盘子大小、流通市值、利润之类的参考指标,都是些细枝末节的东西,我这就不废话啦!!!&br&&br&最后附上一张文中所有数据的来源的图片,这份资料当时花了我整整两周的功夫,从取样到分析,无一不是呕心沥血。你们看,做股票其实很辛苦的。“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讲的就是这个理。&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50/9fce686b4ef04a4073805_b.jpg& data-rawwidth=&1315& data-rawheight=&5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315&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50/9fce686b4ef04a4073805_r.jpg&&&/figure&&br&&br&PS:这个答案其实是四个月之前回答另外一道题的,之后做了一些修改,省去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话,补充了一些逻辑,使文章更为精炼。无论是选股还是写文章,应该都是要精心琢磨千锤百炼,不是?我做这些工作,只是希望将来有读者看到这些之后,能说上一句:此缠非缠出品,必属精品!&br&&br&此心足矣!!
我来讲讲我的方法。 内行看门道,也希望有高手前来指正。 虽然,我从来不认同所谓的价值投资,但我却一直赞赏长线持股,尤其实在行情来临的时候。这并不矛盾!!! 如果07年大牛市中长线持有苏宁云商、驰宏锌锗,而15年大牛市长线持有恒生电子、乐视网的朋…
妖股我是被搞疼了,谁推荐一些市盈不超过30,距离年内低点不超过10%的票,还有么?&br&&br&更改下,15%也可以。
妖股我是被搞疼了,谁推荐一些市盈不超过30,距离年内低点不超过10%的票,还有么? 更改下,15%也可以。
许多年后回望2015年的股灾,后来人对它最大的两个印象将是“杠杆”和“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涨停”。人脑的自我保护机制发挥着作用,或许很多亲历者的感受也将只剩下关键词,没人想拥有这种罕见的悲剧回忆。除了每天账户跌停想跑都不让跑,对于无数强平爆仓者来说,甚至账户里有东西还能跌停一下都是奢望。我本人写此文时,许多地方亦是只记得框架,诸多细节已然渐渐模糊,这使我越发觉得应完整记录下股灾前前后后的记忆,此为一。&br&&/p&&p&
当局者迷?不全是如此。知乎股票区当前最高票答案有这么一句话写得不错:“如果在A股市场上你看见了一支股票在日线或者周线级别出现MACD顶背离的时候,那么请你立刻Run! Run! Run!跑,快跑!不论你买入价位是多少,目前有没有盈利。先跑出去再看,不要有任何心存侥幸和留恋。”但当6月16日上证指数出现日线MACD顶背离的时候,答案的作者却没有这么做。这里绝不是指责他。身处历史的进程中,在纷乱的信息里,谁知道哪根才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后人对着走出来的K线图看,顶部的风险总是巨大的,离场提示总是明显的,他们总是会问,为什么当初的人们毫无察觉呢?&/p&&p&
对量化交易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是典型的“未来信息”问题。所谓未来信息,就比如说,你在选择回测标的的时候去掉了那些出现过黑天鹅的个股,那你的结果当然好于实盘,但这样一来将导致你错误地评估这个策略,因为在当时你是无法知道这个个股会不会出现黑天鹅的。所以,当我们反思股灾的时候,就要在获得未来信息后再去掉它,才能真正反思到当初犯错误的深层原因。如今一周年过去,就是这么做的绝好契机,此为二。&/p&&p&
同时,为力求严谨,特别为了对得起多年后再读本文的读者,我花了相当的精力去一一查证文中的回忆,以免错漏。举个小例子:千股停牌,是不是夸张的说法?停牌最多的时候,看当日的报道,有说1000家,有说1400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票群的老师喊炒恒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