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离子共存问题】如题求分析第三问。

A题第三问怎么分析?求大神【数学建模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2,350贴子:
A题第三问怎么分析?求大神收藏
A题第三问怎么分析?
三维建模1cm测绘精度,3.2亿像素,高效全画幅,35mm测绘镜头,320GB存储.无限续航,一键数据读取,高性价比的倾斜摄影航测方案,长航时
楼主第二题这么分析的,求交流
怎么分析的
登录百度帐号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2015年高中化学星级题库 第一章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四星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doc 20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第一章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四星题
1.(10分)常温常压下,断裂1mol气体分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或形成1mol气体分子化学键所放出的能量称为键能(单位为kJ.mol-1),根据下表键能数据(kJ·mol-1)回答问题:
化学键 C-F C-Cl C-I H-H S=S H-S
键能 427 330 218 436 255 339
(1)由表中数据预测C-Br键的键能范围:_________<C-Br键能<_________(回答数值和单位)
(2)热化学方程式2H2(g)+S2(g) = 2H2S(g);△H= QkJ·mol-1;则Q=
(3)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O2 (g) = O+2(g) + e-
H1= +1175.7 kJ·mol-1
②PtF6(g) + e- = PtF6—(g)
H2= -771.1 kJ·mol-1
③O2+PtF6-(s) = O2+(g) + PtF6-(g)
H3= +482.2 kJ·mol-1
则反应O2(g) +
(g) = O2+PtF6-(s)
H=_____________ kJ·mol-1。
【答案】(10) (1)218 KJ·mol-1
330 KJ·mol-1
(2)—229
(3)PtF6 ;—77.6:(1)Br元的原子半径大于Cl,I原子,C-Br3307KJ/mol,218KJ/mol,(2)2H2(g)+S2(g) = 2H2S(g);△H= QkJ·mol-1;2mol的H—H和1mol的S—S所吸收的热量与形成4mol的H—S所释放的热量的差,Q=[(2×436+1×255)—4×339] KJ/mol =—229KJ/mol;+②—③,整理可得:O2(g) + PtF6(g) = O2+PtF6-(s)
H=—77.6 KJ/mol。
考点:考查反应热与键能的关系、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盖斯定律的应用的知识。
2.用CH4催化还原NOx可以消除氮氧化物的污染。例如:CH4(g)+4NO2(g)===4NO(g)+CO2(g)+2H2O(g)
H=-574 kJ·mol-1CH4(g)+4NO(g)===2N2(g)+CO2(g)+2H2O(g)
H=-1160 kJ·mol-1
A.:CH4(g)+2NO2(g)=N2(g)+CO2(g)+2H2O(g)
H=-867 kJ·mol-1CH4(g)+2NO2(g)=N2(g)+CO2(g)+2H2O(g),由(+②)/2可得,所以H=[(-574 kJ·mol-1)+( -1160 kJ·mol-1)]/2=-867 kJ·mol-1,正确;B、867 kJ·mol-1CH4(g)+2O2(g)===CO2(g)+2H2O(l)H1=-Q1 kJ·mol-1;2H2(g)+O2(g)===2H2O(g) H2=-Q2 kJ·mol-1;2H2(g)+O2(g)===2H2O(l) H3=-Q3 kJ·mol-1A.N2(g)+3H2(g) = 2NH3(g) ;△H = 2(b—a) kJ/mol B.N2(g)+3H2(g) = 2NH3(l);△H = 2(a—b—c) kJ/molC.N2(g)+H2(g) = NH3(l) ;△H = (b+c—a) kJ/mol D.N2(g)+H2(g) =NH3(g) ;△H = (a+b) kJ/mol B
试题分析::断裂 1/2mol N2(g)和3/2mol H2(g)中的化学键共吸收a kJ的能量,由1 mol N和3 mol H生成1 mol NH3(g)放出b kJ的能量,由1 mol NH3(g)变为1 mol NH3(l)放出c kJ能量,①N2(g)+H2(g) = NH3(l) ;△H =(a—b—c) kJ/mol;①2得:②N2(g)+3H2(g)2NH3(g) ΔH= 2(a-b-c)kJ·mol-1,选B。
考点:考查反应热的计算,盖斯定律的应用。
5.下列说法或表达正确的是(
①活性炭、SO2和HClO都具有漂白作用,且漂白的化学原理相同
②向100mL0.1mol/L 的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0.05mol的氯气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Fe2++4Br-+3Cl2=2 Fe3++2Br2+6Cl-
③因为氧化性:HClO>稀H2SO4,所以非金属性:Cl>S
④酸性条件下KIO3溶液与KI溶液发生反应生成I2时的离子方程式:
IO3-+5I-+3H2O=I2+6OH-(1)(a) Cl2(g)+P(s)===PCl3(g)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有追加100分高中化学在线采纳 求解第三问最后两个空 要解析啊啊 步骤六怎么又达到终点了,之前不是_百度知道
有追加100分高中化学在线采纳 求解第三问最后两个空 要解析啊啊 步骤六怎么又达到终点了,之前不是
有追加100分高中化学在线采纳 求解第三问最后两个空 要解析啊啊 步骤六怎么又达到终点了,之前不是已经达到了啊啊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高中化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高中化学说课稿【五篇】_教案_无忧考网
高中化学说课稿【五篇】
11:52 来源:网络综合
教案网权威发布高中化学说课稿【五篇】,更多高中化学说课稿【五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
教案是针对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及教育对象具有明确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的教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形式,教案应是与时俱进的。无忧考网整理了高中化学说课稿【五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课题2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说课稿    一、说教材    《实验化学》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模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实验在化学科学中的地位,掌握基本的化学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实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亚硝酸钠和食盐的鉴别”选自苏教版《实验化学》专题3课题2。本节课的主题是物质的鉴别,鉴别的对象是跟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盐(亚硝酸钠)和食盐,鉴别方法主要涉及被鉴物质的化学性质,且给学生从物理性质、组成与结构等角度探讨鉴别方法预留了足够的空间。    教材要求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根据物质的特性多角度设计物质鉴别的实验方案,并开展实验探究,感悟化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说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与归宿,对本课时教学我们设置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NaNO2和NaCl结构、组成与性质的差异,学会物质鉴别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通过NaNO2和NaCl的鉴别过程,培养学生设计、评价、操作、处理等实验综合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生活中如何防止误食亚硝酸钠中毒为载体,建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述目标的设置,我们在充分体现性质差异决定鉴别方法差异的同时,很好地注意了预设与生成、主体与主导、独立与合作、收敛与发散、理论与实际等关系的处理。    三、说过程    按照情境引课,情理结合,分合相辅,师生互动,学用一致,不断升华的总原则,从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组成与性质、不同组成与性质决定不同鉴别方法、不同鉴别方法呈现不同现象、不同鉴别方法需要作出合理选择为出发点,整节课的教学架构设置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呈现先行,寻找启迪”、“激发思维,拓展思路”、“搜索信息,明晰方向”、“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创新优化,不断升华”等六个实施阶段。其主要教学内容与设计意图简述如下。    【教学过程】引入:通过工业盐(亚硝酸钠)中毒事件的视频报道,提出“为何会出现这类严重的中毒事件?”的问题;通过NaNO2样品呈现和NaNO2用途说明,进一步提出“如何通过鉴别法来避免这类中毒现象发生?”的问题。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为学习背景,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所应关注的学习方向,使课堂迅速进入一种有序、高效的教学状态。把学习与研究放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背景之中,这种“告知”学习者学习目标的预设,能有效激发学习者为快速获得学习结果而规划系列的预期行为,并逐步将预期行为转化为实践行为,使实践行为与正确的学习结果相匹配。    【教学过程】问题1: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Cl与NH4Cl两种固体?在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得出“焰色反应法、气体法(与NaOH固体反应)、显色法(与石蕊试液反应)、显色法(与pH试纸接触)”等四种方案。    【设计意图】奥苏伯尔认为,学习者头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可通过先给学习者呈现一个先行组织者而加以激活,其用意旨在为新呈现材料的学习提供一个观念的框架,这样有助于智慧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教学过程】通过对NaCl与NH4Cl两种固体鉴别方法的研究,我们可以思考与整理出物质鉴别所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即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差异、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差异等三方面。    【设计意图】在分析固体NaCl与NH4Cl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归纳提炼出物质鉴别的常用原理,完成学生认知结构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为鉴别NaNO2与NaCl固体提供了上位概念与规则的支撑,同时也为学生如何选择所需信息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作好辅垫。    【教学过程】问题2:要合理鉴别NaNO2和NaCl,已具有哪些知识储备?(呈现已经完成的预习作业:搜索归纳NaNO2的性质、用途,展示所写的科普小论文),投影呈现NaNO2和NaCl的性质对照表。    【设计意图】通过查找资料、撰写科普小论文方式使学生了解NaNO2的性质,它既提高了学生搜索、接受信息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性质搜索结果与性质比较最终以表格形式展示,不但呈现了信息的高密度,同时凸现了NaNO2与NaCl在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上的差别。    【教学过程】问题3:怎样用实验方法鉴别NaNO2和NaCl两种固体?(学生分组讨论,初步形成简要实验方案)    师生共同归纳整理出要完成物质鉴别的实验操作,必需综合考虑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践、方案反思等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发现信息、评价信息、吸收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优化其思维的迁移、发散、收敛品质,最终形成有序的多个从理论角度得出的实验鉴别方案。    【教学过程】对学生设计的典型理论鉴别方案,师生共同进行从实践视角的可行性评价,并分组进入方案实践(四人一组,进行有明确任务的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步骤、现象与结论)。    【设计意图】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中检验理论设计的合理性、简约性、安全性、可行性,凸显实验的“动”的功能,也彰显实验的“静”的功能(实践对理论的评价功能)。    【教学过程】师生共同归纳与整理进行物质鉴别,必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必需掌握一般的鉴别流程。在此基础上,思考物质鉴别在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存在一定区别?    问题4:建筑工人怎样用简单的方法区分食盐和工业盐?    【设计意图】知识的达成,能力的获得需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训练、不断的思索,并反璞归真,让理论知识、理论方法回归生活,再次调动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激情和才智,让学生感受学习化学的成功与喜悦,较好地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目标。    【教学过程】总结:验证与探究是物质鉴别的基本思想,定性、定量方法;传统、现代方法;局部、整体方法;基础、综合方法是沟通具体鉴别方法与物质组成、性质的桥梁,这些方法虽然在运用时一定存在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的现象,但其独立知识、能力的构建应及时融入化学学科的完整体系之中。    【设计意图】及时的归纳、总结与提升,能凸现对完整、系统知识的有序构建,也能强化对创新、综合能力的优化培养。 《化学世界中的自发过程》说课稿  【设计理念】    英国著名课程专家斯腾豪斯(LawrenceStenhouse)提出“教师即课程研究者(teachersascurriculumresearchers)”。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本着“教师参与课程与教材的开发,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理念,力图构建“知识、方法、价值观”有机融合的化学学习内容,实现化学课堂“知能情”多方面的育人功能。    基于此,本课题的设计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以“化学反应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即焓变与熵变的影响)”为线索,力求在探究过程中将科学本质的“可证伪性”与科学研究中“证明”与“证伪”方法的使用展现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以“熵增原理”为设计的着力点,从简单的体验活动中引出“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实现化学课堂的育人功能。    【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简称“课标”)倡导高中化学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内容选择上力求反映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和发展趋势,积极关注21世纪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程学习中理解基本的化学概念和原理,认识化学现象的本质,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联系本课题的内容,课标内容标准要求:“能用焓变和熵变说明化学反应的方向,对生产、生活和自然界中的有关化学变化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总体来说,课标对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的要求主要着眼于拓展学生对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认识,为可能的后续学习以及提高科学素养提供教学上的素材。    【教科书分析】    本课题位于人教版选修4第二章第四节,主要涉及用焓变与熵变作为化学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据,在科学视野栏目中给出了吉布斯自由能的判定式,其知识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由于焓变和熵变对高中生来说属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因此教科书在知识的深度上进行了适度把握,并在编排顺序上做了相应考虑,将本节课题放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吸纳到原有认知框架中,教科书设计的实例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然而教科书在本节中没有设计编写相应的实验,学生难以利用直观鲜明的实验现象促进相应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从本学科纵向维度上看,学生学习本课题时,已经掌握了化学反应的焓变等有关内容,同时也具备了对化学反应从能量、速率、限度等维度研究的思想。本课题联系以上知识,提出了研究化学反应的另一个维度――方向(自发与非自发)问题,并利用焓变判据和熵变判据综合对化学反应的自发做出判断。由于熵及“熵增原理”内容较抽象、陌生度较高,因此在教学中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体现“熵增原理”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现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认知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熵变和熵增做出一般性地常规探讨,并且创造了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和交流能力的空间。    在科学方法的学习上,作为高二理科生,对常见的科学方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也有一定的体验。为了延伸学生对科学本质的了解以及科学方法的学习,本课题的科学探究中引入“证明法”与“证伪法”,在交替使用二者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中的“证明”与“证伪”方法及其对结果作出相应合理正确的解释。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与低碳生活也时刻影响着学生,他们已经初步建立起了环境保护与节约资源的意识。本课题通过体验活动发展学生相关认知与情感,强化了从基本化学原理角度看待社会问题的意识,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2.知道△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但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3.知道化学反应的是否自发同时取决于△H和△S两个因素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体验“化学实验”与“角色扮演”的活动过程,在活动中观察、描述、分析、推理和判断现象与结论。    2.了解科学探究方法中的重要手段――“证伪”和“证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形成从科学原理的角度认识身边事物和变化的世界观。    2.基于“熵增原理”的类比,体验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内容是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主体部分,结合已经确立的教学目标,以人教版化学选修4教科书为蓝本,本着“源于教科书但不拘泥于教科书,用教科书教”的原则,选择主要学习内容。基于学生对化学反应的方向问题(即化学反应是否自发)认识的缺乏,教学设计中引入一些物理变化的过程来帮助学生联想和构建关于自发过程的典型特征,结合焓变与熵变从实验探究中分析影响化学反应是否自发的影响因素。在探究焓变和熵变因素的影响过程中引入“证明”与“证伪”的科学探究方法,丰富科学探究的手段。最后,结合“熵增原理”与“体验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并结合当下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实现在化学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主要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法分析学法分析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教学重点)1、演示法:视频建立感性认知2、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3、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4、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利用推理和归纳的分析方法,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了解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教学难点)1、演示法:活动建立感性认知2、讲授法:介绍熵变概念3、讨论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设4、探究法:实验证明或证伪5、讨论法:得出探究结论利用归纳和演绎的逻辑分析方法,利用常见的化学反应和物理变化,学习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熵变与环境保护(教学重点)1、活动体验法:角色扮演2、讨论法:环境保护与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从体验活动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简单应用,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学流程】    1情境体验、引入课题    由生活常识引入自发与非自发过程(视频播放:破镜重圆、覆水难收)    2认识概念、明确任务    自发过程的定义,学习任务:研究化学变化中的自发过程的特征    3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水从高处自发流向低处的过程中什么物理量发生了变化?    4探究一: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一:能量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一: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导、证明证伪    问题:如何验证这个假设是否成立?    方法引导一:证明:科学研究中,要证明一个假设成立,就是证明凡符合假设的所有情况都能得出结论。(一般为穷举法)    证明:例举大量支持假设的实例(4-5个)    结论:假设一可以成立吗?(设计之初是希望学生做出肯定的回答,进而通过产生冲突引出“证伪法”,但实际教学中学生能力很强,通过独立思辩做出了否定回答,认为举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设,即直接可将“证伪法”引出。)    方法引导二:更能体现科学本质特征的方法:“证伪”    证伪:要证明一个假设不成立,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证伪探究:利用所给试剂Ba(OH)2(s)、NH4Cl(s)设计一个实验证伪假设一。    4.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汇报结果    探究结论    “证伪”实验说明: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并不是必须表现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证明”实验说明:虽然很多实例支持了假设,但不能为假设的成立提供的确凿证据。同时,证明的过程其实是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即△H<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5体验活动、引发思考(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进行的影响)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举经验    介绍熵及熵增原理,举出常见的“熵增原理”的实例    7探究二:熵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设    探究二:混乱程度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    假设二:化学变化的自发过程应表现为混乱度增加,即:△S>0    7.2头脑风暴、自主探究    任选证明实验或证伪实验    试剂:CaCl2(aq)、H2SO4(aq)、Na2CO3(aq)    书写化学反应式并说出证明或证伪的理由。    7.3汇报结果、得出结论     探究结论    “证明”实验说明:△S>0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证伪”实验说明:△S>0不是判断反应自发的唯一标志    8演示实验、整合结论    热冰实验    整合结论:    化学反应的自发过程同时受△S和△H的影响。    △S>0与△H<0都是有利于化学反应的自发进行。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相同时: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响趋势不同时:    反应是否自发取决于△S和△H哪种影响更大    9体验活动、拓展思考    熵与环境保护    体验活动:混乱的制造者与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所耗费……?    1、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的选择。    2、 从“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来,何者难度更大,思考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板书设计】    化学世界中的自发过程    一、焓变对自发过程的影响    二、熵变对自发过程的影响    结论:    △S>0、△H<0,反应自发;    △S<0、△H>0,反应非自反;    【教学反思】    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本节课较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初步形成了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基本认识,能够了解熵变及焓变对化学反应自发过程的影响。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课堂体验活动,学生深刻感受到熵增原理对实际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进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同时,通过“证明”和“证伪”的科学探究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丰富内涵,进一步认识科学本质特征。但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如何掌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在课标的基础上合理地选择与组织内容,应根据不同的学情与教学环境做出相应的处理。《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主题《评价理念下的二氧化硫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核心理念:解放学生,通过学生互评,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我准备从三个大方面分析本课。    一、教材因素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    “二氧化硫”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硫和氮的氧化物”第一课时内容。    本单元放在基本实验和基础理论、以及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之后,我认为教材这样的用意有三: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可以形成完整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体系,一方面以元素化合物为载体巩固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为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表的形成以及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感性认识积累材料。    本单元的化学学科知识体系遵循着:硫――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大气的污染――三氧化硫――硫酸。学生可形成对硫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总体认识,形成知识网络。实现了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二)《课标》规定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立体性的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硫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指出了本节教学的价值,给教学留出了灵活的空间。    新教材对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编排有了较大的调整,打破了按照族的编排方式,从物质分类的角度对元素化合物进行处理,使元素其化合物知识压缩为两章内容。这就要求教学中使学生夯实基础,严格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彻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繁、难、偏的现象,以保护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系统的学习了典型的金属及非金属元素中的硅和氯,无论在元素化学的感性认识还是在理论学习的积累上都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这时候来研究难度较大的硫元素正是恰到好处,但学生的思维、探索和评价能力尚不成熟,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探索和评价主体,探索和评价活动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    二、教学策略的制定    依据高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心理特点,我确定本课    (一)教学重点:1、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2、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难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的整体分析和学生情况的综合考虑,我确定本课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如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核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本课学习效果终端体现。    (四)教法与学法:    现代教学认为,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认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这要求高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合作、评价等新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课采用评价式教学。教师设置评价任务,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开展调查、探究,通过评价的标准,让学生自己检验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价不仅是教师的教法,更是学生的学法。评价是学生认知目标的最高水平,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活动,形成学生互评,学生既能变换角度审视自已的学习,又能在实践中确立并提高自己的评价意识、评价能力,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    这样设计的好处:引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评价活动来学习,是一种能真正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同学们在评价的要求下,更加主动地学习化学,自觉地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学生评价之中,逐步形成以问题为动力、以探究为形式、以评价为主体的、以学习能力的养成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体会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的运行    (一)教学思路:依据上诉教学方法,我设计了本课教学思路如下,主要围绕以评价任务驱动学生展开活动,通过对学生自己学习成果的四次互相评价:查阅资料、设计方案、交流合作的评价――探究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评价――总结性质、展示二氧化硫的利与弊的评价――反思活动中的表现,树立环保意识的评价,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共分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计问卷,引入问题    在新课前一周,展示有关二氧化硫引起危害的图片,同时布置问卷。内容如下:1、学习之余,你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多少了解?2、你知道有一种环境问题叫酸雨吗?3、你知道酸雨的成因吗?你知道有一种颜色雪白的银耳不能食用吗?    等问题!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引起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共鸣。    2、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问卷让学生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    同时展开第二环节;布置任务调查评价给出评价任务表:以小组为单位,查阅关于二氧化硫的性质资料,收集关于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和食品安全的资料,自行设计验证二氧化硫的性质的方案?    第一次评价设计意图:    有针对性的设计评价方案,学生在评价任务的驱动下,主动展开对二氧化硫重要性质及其危害的自主性学习,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课前的准备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和“小组合作”解决了能够解决的绝大部分问题,建构起初步的二氧化硫的知识结构,发现并提出了需要教师指导、分析、提升的问题;教师通过与多组同学的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清楚了学生存在的疑惑和需提升的“点”。    前期的充分准备工作,为课堂的高效奠定了基础。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交流评价    课堂之中:让学生展示收集的关于二氧化硫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问题的资料。交流以组为单位进行,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向全体师生介绍课前准备的成果。    介绍完毕,学生可以评价这一小组调查的成果是否真正找到了形成酸雨和食品不安全的原因。    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对二氧化硫这种物质充满了好奇。    进而引入二氧化硫的形成原因和物理性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这部分内容已有很大程度的了解。让学生自己总结,幻灯展示,教师在黑板写标题即可。    追问:1、正常的雨水和酸雨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2、为什么二氧化硫可以使银耳变得雪白?    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首先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硫具有的性质(通过刚才的引入,学生顺理成章的想到二氧化硫的酸性氧化物和漂白性两个重要的化学性质)。    此外,让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分析二氧化硫的性质,由于学生此前的氧化还原的知识在金属化合物及非金属硅和氯中经常应用,学生分析出二氧化硫具有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进而追问你设计了什么方案来验证这些性质,学生有准备的回答。让学生展示探究实验,观察学生实验仪器的连接和实验的操作,以及小组成员的配合情况。每一个性质让一组学生完成,实验结束让学生总结实验现象,解释原因,得到相应结论。用相关的化学反应和离子反应解释:    其他小组针对这一小组的实验,在以下方面评价:    以学生自评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第二次评价,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二次评价设计意图:    1.通过评价内容指导学生有目的性的进行二氧化硫的性质探究实验。    2.通过恰当的评分比例,强调了核心的内容,使学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3.通过自评与他评,交流促进学生对自己的探究方案和二氧化硫重要化学性质的反思,在实际操作中落实二氧化硫知识中的难点。    4.通过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分享到参与评价的快乐。通过第二次表现性评价的设计,突出重点,让学生在交流评价中突破难点。为了使学生对二氧化硫有更系统的认识,设计第四环节。    实践应用形成认识本环节设计两次评价    二氧化硫性质小结性评价二氧化硫的污染及用途的评价    例如:总结二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能否提出几点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二氧化硫是否一无是处,二氧化硫的用途等第三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二氧化硫的内容有整体性的把握;    2、使学生能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二氧化硫利和弊。    通过以上三次评价,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第五环节:评价反馈反思提升    设计例如:实验探究中我做了些什么?本实验中的感受和收获是?关于二氧化硫你有了那些更深的了解,你是否愿意为环境保护作义务宣传等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打分,进而给出评语和等级。    第四次评价设计意图:    1、使学生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关注的提高。    2、使学生逐渐树立环保意识    3、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的成长和不足,可以得到老师、同学对改进学习所提出的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次表现性评价:以评价内容为任务,以落实评价标准为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主体,通过对学生课前准备、课中展示和课后反思的四次评价,不仅落实了本节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且使学生在互评中,合作精神、探究能力、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得到了进步与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自我审视,有助于学生更全面的认识自我。    (三)纸笔性评价:设计目的:检测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离子反应》优秀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专题二、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三节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重要基础内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中学化学学习的许多化学反应都是离子反应。理解离子反应实质和规律,对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的研究具有实际意义。从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来看,要学习许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应的一般都是离子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对这些反应实质的理解;同时离子反应理论,还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题材,通过认真引导使学生逐步理解离子反应规律在物质世界中的体现,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本节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离子反应不仅是学生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的完善和巩固,也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特别是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方案实施对象:实施本教学方案的高一学生来自漳州的一所民办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质较强,介于一级达标校与二级达标校之间。    知识基础:在初中已经初步理解了复分解反应,在本节课前已经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会书写电离方程式,会区分常见的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同时,在学习“常见离子的检验”时已开始试着从离子角度去看待复分解反应,但未上升到认识的高度,专题二对卤素、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又接触了不少离子反应,这些都为离子反应的学习做了铺垫,本节课就是在这些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离子反应。    能力基础: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心理认知特点: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仍较薄弱,能接受并认识到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学生认知的困惑: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应,并已经能够用离子观点去分析,但是思维分析过程中仍然障碍重重,比如在某些反应中不同的反应物却有相同的现象,产物也相同或相似,这些反应是否有实质性的联系呢?等等。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能区分强弱电解质,并能书写电离方程式;知道离子反应的本质,学会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2、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实验探究和问题讨论的过程,了解实验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综合归纳的能力;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初步培养学生解释生活常见现象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离子反应的学习,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认识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关系。形成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检验真知的学习观以及反思评价的学习方式。通过理解离子反应的原理,初步认识化学知识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情景的设定使学生达到爱国爱家的思想升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实质就是离子反应;    2.认识离子反应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3.学会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教学难点: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五、教法与学法:    学法:实验探究、对比分析、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及抽象思维,动手实验、探索验证,进行推理和综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识,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过程。    教法: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把学生的知识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融为一体,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离子反应原理。    六、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验改进、巩固新知→总结归纳、实践新知。   “卤族元素复习”说课教案 一 教材分析1、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依据2005年考纲要求和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它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又由于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所以卤素与实际相联系的知识仍然是以后高考命题热点之一.本节内容复习是建立在学生已学完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后,发现学生对本节内容知识和理论不能较好综合应用。依据学生这一年龄阶段的认知规律特征“接受快―遗忘快―再接受―再遗忘慢”,所以我们继结束新课后,对以往知识点进行统摄整理和归纳总结,使之网络化。同时这节内容既是对化学反应及物质的量等知识复习的延伸,又为后面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复习作准备,更能对其它非金属元素知识系统复习起到指导作用。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⑴ 卤族元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⑵ 某些卤素化合物的性质  难点: 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 课时安排:一课时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卤族元素的性质,理解其相似性和递变性,掌握卤素单质间反应及其氧化性强弱和相应X&&-的还原性强弱比较问题。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练习,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培养他们思维的严密性。情感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复习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勤于动手、勤于思考、开拓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二 教学方法1、 总体构思:以学生为主要活动中心,通过他们动手、动口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会诊”,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卤族元素的复习。2、 主要教学方法① 提问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② 实验法----------增强学生复习的兴趣,感觉复习课并不是枯燥无味,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③ 多媒体教学法―可增大本节复习课容量,也有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提高。三 学法指导⑴学情分析:针对平时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展开复习。结合“尖子少,中间多,尾巴大”情况,复习时做到“两兼顾”。⑵学法指导: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知识水平,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有计划地完成复习任务。四 教学思路的设计 ⑴教学步骤:引入任务―落实任务―检验任务完成情况⑵知识网络:五 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体现和重难点的突破)⑴㈠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特征问题①“氯原子的结构有哪些特征?”------直接导入⑵㈡卤素单质的性质⒈问题②“卤素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指导学生看书,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实验1,模拟“分液实验”,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完成物理性质的复习及单质的特性复习。⒉学生回答,教师自然引出问题③“回忆Cl2的性质,卤素单质有哪些化学性质?请大家写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投影学生书写情况,结合学生易错点、遗漏点、混淆点, 投影知识网络,围绕圈内物质,师生共同补充归纳,展开本节课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的复习       ⒊例1的讲评: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的联系性⑶㈢某些卤化物的性质围绕知识网络圈外的物质,师生展开复习。1、 HX稳定性的比较、HX酸性强弱的比较(请学生运用物质结构有关知识解释HX气体稳定性的问题)2、 X-的还原性3、 X-的检验及AgX的溶解规律和见光分解的规律(要求学生根据用品只用一支试管一次完成X-检验,教师进行评价)这一阶段学生经历了“轻松-----紧张-----再轻松-----再紧张-----再轻松”这样一个情绪变化,有一种成就感。⑷归纳⑵⑶复习卤族元素的性质(体现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⑸结合物质的性质,谈谈卤化物的用途。(卤素知识与现代生产、日常生活、医疗保健、科学技术等方面有着广泛联系)⑹评讲例2,完成思考题。(突破难点)       ①作为选择题,如何快速完成?例2评讲-----②从考查内容去判断,要运用哪些知识?思考题--------注意:所学知识如何灵活运用?(设计的顺序由易到难)思考题①题:考虑X2的腐蚀性。  ②题:结合学生易遗漏点,要注意酸性条件。如果要求书写离子方程式,结合学生易错点,酸性强弱要考虑。  ③题:考查的Cl2氧化性和Fe2+、I-、Br-的还原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等问题,还涉及物质的量的计算问题。⑺总结本节课所复习的内容,布置作业。六 板书设计(一)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二)卤族元素单质的性质   ⑴物理性质(色、态、溶)   ⑵化学性质(三)卤族元素性质    相似性     递变性(四)部分化合物的性质(HX、X-等)(五)常见卤化物的用途。七 实验安排、例题和思考题选取  实验⑴指纹实验 :用品(I2、白纸、试管、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操作者(一胖一瘦两学生)  ⑵X-检验实验:用品(胶头滴管、试管、1mol/L NaCl溶液、1mol/L KI溶液、1mol/L AgNO3溶液、稀HNO3)操作者(学生) 教师引导下注意量的问题实验设计:向稀HNO3酸化的(1-2ml )NaCl溶液依次加入几滴AgNO3溶液、3-4 ml KI溶液,现象如何?例题⑴归纳总结能使溴水褪色有哪些物质或发生哪些反应?  ⑵向NaBr、NaI、Na2SO3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Cl2后,将溶液蒸干并充分灼烧    得到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是(   )    ① NaCl Na2SO4 ② NaCl Na2SO4 NaBr ③ NaCl Na2SO4 I2 ④  NaCl NaI Na2SO4A 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思考题⑴为什么盛装I2、Br2的试剂瓶的瓶塞均是玻璃塞?   ⑵如何利用KI淀粉试纸和厨房化学,检验食盐中KIO3?   ⑶向含有amolFeBr2、bmolFeI2溶液中至少通入多少Cl2时开始有Br2生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化学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