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资料书《高中语文化学基础知识手册册》和《百题过大关》哪个更好用?

阿里巴巴中国站和淘宝网会员帐号体系、《阿里巴巴服务条款》升级,完成登录后两边同时登录成功。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阿里巴巴找货神器为您推荐
高考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同款货源、相似货源。
让千万商家找到您
感兴趣的产品
感兴趣的产品
感兴趣的产品
感兴趣的产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哪个版本好_百度知道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哪个版本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当然是最新版本的,薛金星主编,北京出版集团、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因为每年都要更新一些,但是数量很小,因此,不是最新版也可以用。
采纳率:66%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特价】语文 2018版百题大过关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十个100题
高考资料书高考语文总复习训练练习 高中语文会考过关锦囊_步街网
品质6道人工质检+低价全网最低价=步街网每天10点独家开抢每天最多可赚:20&积分&后才能签到&&|&&
& 语文 2018版百题大过关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十个100题
高考资料书高考语文总复习训练练习 高中语文会考过关锦囊语文 2018版百题大过关高考语文*基础知识十个100题
高考资料书高考语文总复习训练练习 高中语文会考过关锦囊市场价:¥32.25折扣价: ¥32.25 &10.0折已售出:200 件分享是否是套装:&否书名:&高中语文会考过关锦囊定价:&24.00元出版社名称:&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年09月作者:&褚树荣开本:&16书名:&高中语文会考过关锦囊ISBN编号:&9&
高考百题大过关丛书 快递查找目录(点击书名可转到相应的链接)
高考语文全套
高考数学共3本
高考英语共四本
高考物理共2本
高考化学共2本
高考历史共2本
套装专拍链接
书名:2016百题大过关 高考语文 基础知识十个100题&书号:7作者:王学东出版时间:2015年4月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定价:30.00元目录
一、语音训练100题二、字形训练100题三、词语辨析100题四、标点符号100题五、成语熟语100题六、病句修改100题七、句子衔接100题八、文学常识100题九、名句名篇100题十、语言运用100题答案与提示
内容提要丛书具有四大特点:一、丰富性。丛书涉及的内容囊括了小升初及中、高考所有知识点,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二、层次性。题目排列杜绝杂乱无章和随意性,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精选历年来的相关考题;第二,难度稍小的训练题;第三,难度稍大的训练题。这样编排既能让读者了解近年来小升初及中、高考的命题特点及其走向,又能得到渐次加深的足够量的训练。三、指导性。为了方便使用本丛书的老师和同学,对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丛书不仅提供参考答案,还力求作最为详尽的解说,目的在于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学们有了这套书,就等于请回了随时可以请教的老师。四、权威性。丛书的编写者都是国内名校骨干教师,有些还是参加国家教育部“名师工程”的著名特级教师,在各地享有盛名。他们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修养,为本丛书在同类书中胜人一筹打下扎实基础。猜你喜欢¥9.9020.00元&&5.0折¥9.90123.00元&&0.8折¥128.00146.00元&&8.8折¥9.90123.00元&&0.8折¥88.00137.50元&&6.4折¥12.5016.80元&&7.4折¥0.551.10元&&5.0折¥1.654.00元&&4.1折¥17.9017.90元&&10.0折¥0.780.78元&&10.0折¥12.2112.26元&&10.0折¥2.993.00元&&10.0折添加:温馨提示:提交订单后可在中查看订单情况,确认收货后即可获得积分(100积分=1元)Copyright (C) 2010 - 2015 步街网◆今日订单0◆◆◆列表◆◆◆意见反馈◆返回顶部◆高中语文最好的辅导书推荐 好辅导书祝你上清华_高三网当前位置: >> 正文高中语文最好的辅导书推荐 10:59:33文/张秀秀目前我国各个高中的高三生已经开始了紧张的复习。在平时的学习以及复习的过程中,辅导书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最好的辅导书。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中语文最好的辅导书:《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5年高考3年模拟:高考语文》是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最新考试大纲权威解读,最全备考信息精准预测。五年高考考点题组编排,千名高考专家透彻剖析。知识方法,重点难点疑点课时归纳,方法规律技巧清单设计。三年模拟,各地名校模拟沙里淘金,基础提升分级单册演练。智力背景,课内课外知识立体延伸,生动有趣故事快乐学习。答案解析,分值要点步骤规范清楚,答案解析评析全面透彻。高中语文最好的辅导书:《高中语文总复习》《高中语文总复习》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内容包括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正确使用实词与虚词、正确使用俗语、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评价古诗词内容和作者观点等内容。高中语文最好的辅导书《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语文基础知识手册》是一本高中师生必备的语文工具书,由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高中语文《考试大纲》和各版本的必修、选修教材编写,具有工具书的权威性、备查性和备考用书的复习指导性,适合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使用。全书根据语文高考的考查范围,划分成四大板块,系统介绍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高中语文最好的辅导书:《现代文阅读》该书的编写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方面的能力要求,设定的考点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所拟定的阅读评价方面的能力点,该书内容结合全国各地中考的新精神,所选题型是全国各地中考代表性的题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考点分解训练和考点综合训练。从局部到整体,由分到总,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要求,对复习备考形成梯级训练状态很有帮助。考点分解训练部分瞄准《语文课程标准》拟定的五个考点——要点概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结合典型例题逐一进行分析讲解,并配之以相应的单项练习。考点综合训练部分则以考试中常见的几种文体——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抒情类的文本为载体,将以上五个考点融入其中进行实战训练。以上《高中语文最好的辅导书》由高三网小编整理发布,想了解更多信息,请持续关注高三网。推荐阅读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点击查看更多内容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复习
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复习
&       (一)&词&&&可分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1)实词:表示实在意义,能作短语或句子的成分,一般能独立成句。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2)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基本用途是表示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
  (一)实词
  1.名词:表人和事物的名称。
  (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
  (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
  (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
  (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
  (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
  (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
  2.动词:表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
  (1)表动作、行为的,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
  (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
  (3)表存现的,如:有、无、消失、存在
  (4)表使令的,如:使、让、叫
  (5)表判断的,如:是
  (6)表相似的,如:象、似
  (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
  (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
  3.形容词:表人或事物的形状、样式、性质
  (1)表事物的形状,如:高、矮、胖、瘦、大、小
  (2)表事物的性质,如:美、丑、恶、甜、苦、好、坏、奢侈
  (3)表事物的状态,如:快、慢、迅速
  4.数词:表人或事物数目的词。
  (1)表确数的,如:一、十、亿、半
  (2)表概数的,如:几、一些、上万
  (3)表序数的,如:第一、老九
  (4)表分数的,如:三分之一、七成
  5.量词:表人、事物的单位或动作、行为的单位的词。
  (1)表物量的,如:个、张、只、支、寸、吨
  (2)表动量的,如:次、下、回、趟、场
  6.代词:起代替或指示作用的词。
  (1)表人称代词的,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咱们、自己、人家
  (2)表指示代词的,如:这、那、这样、那样、这儿、这里、那里
  (3)表疑问代词的,如:谁、什么、怎样、哪、哪儿、哪里
  (二)虚词
  1.副词: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做状语,表程度、时间、范围等。
  (1)表程度的,如:很、极、最、太、越、稍、颇、非常
  (2)表时间的,如:已、刚、才、常、曾、将、立刻、马上
  (3)表范围的,如:都、全、总、单、仅、只、一概、一律
  (4)表语气的,如:岂、却、就、竟、简直、难道
  (5)表肯定的,如:准、必、的确、确实
  (6)表否定的,如:不、别、未、莫、无、勿、没有
  (7)表示情态、方式的,如:正好、忽然、亲自、仿佛、连忙
  (8)表重复的,如:又、再、还、尤
  (9)表处所的,如:到处、处处、随处、四处
  【注意】:“很”“极”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后面做补语,如:高兴得很、喜欢极了。
  2.介词:用在名词(或短语)、代词前边,与之构成介宾短语,表方向、处所、方式、时间、对象、比较,做定语、状语和补语。
  (1)介方向、处所,如:从、自、往、朝、向、在、于
  (2)介方式、方法,如:以、依、照、凭、按
  (3)介时间,如:从、自从、在、于、当
、常用介词及用法顺口溜:
自、从、以、当、为、按照,
由于、对于、为了、到,
和,跟、把、比、在、关于,
除了,同,对,向,往,朝……
用在名词代词前,修饰“动”“形”要记牢。
(四)助词
1、含义:是起辅助作用的词,没有独立性,意义最不实在。
 结构助词:的、地、得、所、似的
 动态助词:着,了,过
 语气助词:了、吗、呢、啊、呀、吧、哪、啦
3、注意事项:
○结构助词“的”主要用在名词前头,“地”主要用在动词前头,前后两
部分之间是修饰关系或限制关系。“得”主要用在动词之后,表示补充或说明。
○结构助词“所”用在一部分动词的前边,组成一个名词性成分,用来修
饰名词(后边在加“的”),或代替名词(后边要加“的”,有的不用加)。
○动态助词“着,了、过”,附着在动词的后边,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
其中“着”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中;“了”表示已经完成;“过”表示曾经
○语气助词放在句子末尾,表示陈述,疑问,祈使或感叹等语气。
(五)叹词
1、含义:是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声音的词。
2、种类:主要有“唉,哎,嗨,喂,哎呀,哎哟”等。
* 叹词一般都是单用,独立成句。
(六)拟声词:是摹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哈哈,嘭,哗啦,叮,轰隆隆”等。
词性的辨析
一、分类:
实词:表示实在意义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
虚词:不表示实在意义而表示语法意义的词,有: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
二、辨析:
1)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别:
a.副词不能和名词组合,形容词可以。如:“一致的意见”,不能说“一概的意见”。
b.副词不能做谓语,形容词可以。如:“大家的意见一致”,不能说“大家的意见一概”。
c.副词除“不、也许、没有、未必、一定”等少数外,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形容词可以。
d.副词不能用肯定否定相叠的方式提问,形容词可以。如:不能说“一概不一概?”可以“一致不一致?”
&2)时间副词和时间名词的区别:
a.时间名词能做定语,如:“现在的事情”,“目前的任务”,“刚才的情况”。时间副词不能如:“正在的事情”,“立即的任务”,“刚刚的情况”这种说法就不可以。
b.时间名词做主语,如:“今天星期天”,“现在是早晨八点钟”,“近来很冷”;而时间副词不能做主语,如:“正在是早晨八点整”是不可以的。
c.时间名词能同介词组成介宾短语:如:从过去、到将来、在早晨;时间副词不能同介词组合,如说“从曾经、到刚刚”就不合理。
d.时间&名词能与“是”构成“XX是XX”的格式,如:“从前是从前”
时间副词不能。举例时间副词A.立刻、马上、正在、早已、从来、即将
时间名词B.最近、现在、目前、早上、从前、将来
3).有些介词与动词兼类,怎样区别:
有:在、给、叫、用、拿、比、到、让、由、朝、往、把、经过、通过。&
A.介词不能单独作谓语,动词可以。所以一句话中如果有别的词作谓语(动、形),它就是介词;如果没有别的词作谓语,那它就是动词。
B.介词后面不能带动态助词“着、了、过”,动词可以。
C.介词不能重叠,动词一般可以。
如:明天我在学校等你。&明天我在家。&他在看书。
我比你高一点儿。&我们比比。
他给我买了一本书。&他给了我一本书。
别拿我开玩笑。&他手里拿着一本书。
4).连词“和、跟、与、同”与介词兼类,区别:
A.连词“和”前后的词语是并列关系,互换位置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前后词语不能互换。
B.连词“和”组成并列短语后可以带“都”;介词不可。
C.连词“和”前面不能有修饰语,介词可以。
D.连词“和”不能出现在一个句子或一个成分的开头;介词可以。
如:我和弟弟都去过。&&&&我和弟弟谈话。
和弟弟一块儿去玩的孩子都回来了。
5).兼类词: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下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类的特点、功能而意义上密切相关,这样的词就是兼类词。
兼类词与同形词、同音词的区别:同形词同音词意义毫无联系,是两个以上的一组词。
如:把住质量关。(动词)&把书拿来。(介词)&拿把菜刀来。(量词)
开了一朵花(名词)&花了很多钱。(动词)
6)如何辨别兼类词的词性: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起的作用。
如:大家选我当代表。(名词)&这代表大多数同志的看法。(动词)
买了一把锁。(名词)&把门锁上。(动词)
你要端正学习态度。(动词)&他坐得很端正。(形容词)
怎么多了一个人?(动词)&这里人太多。(形容词)
我们要立个规矩。(名词)&梅家的小姐很贤惠、很规矩。(形容词)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理想。(名词)&这时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形容词)
你快点走,跟上我!(动词)&你跟姐姐回家吧。(介词)
年老了,身体不行了。(形容词)&你怎么老哭?(副词)
他买的雨伞是白色的。(形容词)&我今天又白跑了。(副词)
练习&&&一、选出词类相同的一项(&&&)
A.肃穆&肃立&&B.也许&立刻&&C.聪明&智慧&&D.欣然&果然
二、判断加点词的词性
1.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2.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3.月色给大地带来一片朦胧。4.隔着云看太阳,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5.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6.这个胜利将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
7.这道题老师讲得很明白。8.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9.我们应该有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10.革命队伍必须严肃纪律。
三、请将下列虚词归类。
A.副词&B.叹词&C.介词&D.拟声词
越发&&除了&&始终&&依照&&沿着&&索性&&扑通&&哦&&屡次&&何必&自从&&砰&&啊&&却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一个人为自己所热爱的目标而奋斗时,即使困难重重,也会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
(二&)句子
1.什么是句子&&&
句子是由词或词组构成的,是具有一定语调并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语言运用单位。根据用途和语气,句子可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根据结构可分为单句和复句。&
2.句子成分的名称及符号&&&&&
名称: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符号:主语&&&=&&&&&&谓语&&-&&&&&&宾语&&&~&&
定语&(&&)&&&状语&[&&]&&&&&补语&&&&&&&&&&&&&
①句子的基本成分是:主语、谓语、宾语。
补充成分是:定&语、状语、补语。&&&&&&
&②&&&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之间可用‖划开。&&
3.(1)划分句子成分,首先要研究主语、谓语、宾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谓语:是陈述主语,说明主语的,说明主语“是什么”或“怎么样”。&&&
宾语:在动词后面,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人或事物,回答“谁”或“什么”一类问题。&&&&&&
句子一般有两种情况:写人、写物(写事、写物)。分析句子时,首先判断是“写人”还是“写物”。&&
①.写人&&&&&&&格式:“谁”&&+&“干&&&&&什么”&&&&&&&&&&&&
(主语)&&(谓语)(&宾语)&&&&&&
例:&&&杨亚&‖&写&&字&&&&&&&&&&&&
&主&&&& 谓&&宾&&&&&
注意:处理复杂的单句时,要抓主干。&&&&&&&
例:一中的杨亚║在课桌上写着毛笔字。&&&&&&&&&&&&&&&&&&&&
主&&&&&&&谓&&& &宾&
②.写物&&&&&&&
格式:“什么事”或“什么物”+“怎么样”&&&&&&&&&&&&&
(&&&&主&&&语&&&&)&&&&&&&&(谓语、宾语)&&&&&&
例:&&&猫&‖捉&鱼&&&&&&&&&&&&&&&
主&&&&谓&宾&&&&&&
例:一只小猫‖在盆边捉了一条大鱼&&&&&&&&&&&&&&&
主&&&&&&& 谓&&& &&&&&宾&
注意:“是”为典型的动词,一般是“谓语”。&
例如:&他&‖&是学生&&&&&&&&
主&&&&&谓&&宾&&&&&
(2).划分句子成分,还要抓住枝干(定语、状语、补语)&&&&&&&
定语:在句子中起着修饰、限制主语或宾语中心语的作用。&&&&&
状语: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一般在谓语中心语前面,有的在句子最前面,交待时间、地点、范围、情况等。&&&&
&补语:对谓语中心语起补充说明作用,一般放在谓语中心语之后。&&&&&
例:&&&&画眉&&&&唱&&&&&歌&&&&&&
这是一个把主语中心语、谓语中心语、宾语中心语单提出的句子。原句是&“两只美丽的画眉高兴地唱一首歌。”&
①.(两只美丽的)画眉&&
&&“两只美丽”是&“画眉”--主语中心语的修饰部分,叫“定语”。&
②.[高兴]地唱&&&&&&
谓语中心语“唱”前边的修饰、限制成分--“高兴”为“状语”。&
③.(一首)歌&&&&&&
&宾语中心语“歌”前的修饰、限制部分--“一首”为“定语”。&&&&
④.歌唱得<好>&&&&&
修饰、限制谓语中心语“唱”,并放在它后面的部分--“好”为“补语”。&&&
4.划分句子的口诀:&&
(1)句子成分要划对,&(2)纵观全局找主谓。&&&(3)定语放在主宾前,&&&&&&&&&&&&&(4)谓前状语谓后补。&(5)“的”定“地”状“得”后补,&(6)宾语只受谓支配。
示例及练习部分
1、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
答案:(鲁班)主语(是)谓语(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定语(工匠)宾语。&
&2、那个时候的社会生产力还十分落后。
3、鲁班接受了一项大的建筑工程任务。&
4、鲁班从中得到启发。&
5、蔡伦出生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
答案:(蔡伦)主语(出生)谓语(在一个贫苦的铁匠家里)补语.
1、他非常诚恳的征求大家的意见。&&&&&&&&&&2、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
3、张思德同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4、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
5、在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6、峰峦刚刚从黑夜中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
7、淡淡的朝阳刚把树梢照亮。&&&&&&&&&&&&&&8、豆大的汗珠不停的从脸上直往下落。
9、他踉踉跄跄地从外地赶回久别的家乡。&&&&10、我们村里的农民往冻土上铺了一层麦秸。
11、已经上了岸的勇士乘机俯身冲了上去。&&&12、小学校显得那样幽静而又神秘。
13、心里突然感到万分沉重。&&&&&&&&&&&&&&&&14、他推开门走进去站在桌子前。
15、连长命令我们马上休息。&&&&&&&&&&&&&&&&16、祥林嫂叫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
利用语法结构分析处理病句问题
碰到一个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找出它的主干,不仅有助于弄清句子的基本结构,准确理解它所表达的意思,而且有助于检查句子的结构和句子成分的搭配有没有毛病。例如:&
(1)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2)今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分析:把第一句的所有定语、状语都压缩掉,剩下的主干是“发现提供证据”,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是完整的,句子成分的搭配是合理的;第二句的主干则是“青年担负建成强国”,很显然,句子的结构是不完整的,谓语中心语“担负”和“建成强国”不搭配,“担负”后边一般要有“任务”“使命”“责任”等词语作宾语或宾语中心语。这个句子缺少这类词语,因此使人觉得话没有说完全。&
病句中的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
1&&江西贵溪县一头原本默默耕田的母牛,最近因勇斗野猪救主人而被广为流传。(《人民日报》1993年6月&11日)&&&&
2&&蚂蚁治疗类风湿专科门诊开诊不久……小小蚂蚁的神效开始走向世界。(《生活与健康报》日)&&&&&3&&冬季天寒,乘客迅猛增大。(《北京交通安全》1990年&10月&15日)&&&&
分析:上面三个病句都犯了主谓搭配不当的毛病。此类病句可用缩句去来检测。如病句一紧缩后的句子主干为:母牛被流传。这明显不对,被广为流传的应是母牛的故事。病句二也可缩减为:神效走向世界。“神效”只能震动或传遍世界,用“走向”来搭配不妥。病句三的错吴更加明显,“乘客”不能增大,增大的是乘客的数量,所以在“乘客”后加上“流量”二字即可。&&&&
(2)动宾搭配不当:&&
动词与它所带的宾语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施动者与受动者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通常的动宾搭配不当有以下几种情况:l&一动词带一宾语:
广东湛江市举行首届教育艺术节。(《戏剧电影报》1995年2月)&&&&
据广州中心气象台资料显示:广州市……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节的最高气温。(《新民晚报》日)前一句应把“举行”改为“举办”,后一句中“创”与“气温”明显不搭配。《现代汉语词典中》中“创”解释为:开始(做);(初次)做。对象必须跟“做”联系上,气温是客观的,不能“做”,改为“创1984年以来广州春行的气温最高记录”,句子就通顺了。&&&&
 2&&一动词带多个宾语:&&&&
在娘娘庙前感受了旺盛的香火和虔诚的气氛。(《北京青年报》日)&&&&
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感受和状态。(《文汇报》日)&&&&&
这两句中作宾语的名词短语只有一个可以和该动词搭配。病句一中“感受气氛”是正确的,但绝不能“感受香火”,应改为:在娘娘庙前目睹了旺盛的香火,感受了虔诚的气氛。后一个病句依此类推可改为:他们之所以激动,是因为他们终于感受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心情,看到了他们经历过的、听说过的、想象过的状态。&&&&
定中搭配不当:&&&&
这里大有藏龙卧虎的人才啊!(《青年报》日)&&&&
定语“藏龙卧虎”与中心语“人才”搭配不当。“龙”、“虎’嘟比喻人才,再去修饰“人才”便重复了;且“藏”、“卧”含“有”之意,与谓语重复。整句可改为:这里真是藏龙卧虎之地啊!&&&&
3&&状中搭配不当:&&&&
人们众口一辞地认为……(《北京广播电视报》日)&&&&“众口一辞”与“认为”搭配不当。“众口一辞”显然是形容人们说话,这里却用来修饰“认为“这一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不妥。很简单,将全句改为:人们众口一辞地说……
搭配不当训练::
&&&1&本世纪初,是我国实现进入WTO的目标。
(“本世纪初是目标”是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进入WTO是我国本世纪初要实现的目标”。)&
&&&2&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起了基本的变化。
(“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3&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4&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
(不能自给的是“棉花”,不是“生产”。)
&&&5&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6&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
(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是“改正”。)&
&&&7&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意见。
(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做“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1.谓语残缺
【例】他就主动参与社会灾害性事故处理,化解风险,安定社会生活的责任。
〖析〗在“参与”前加上“承担”。
【例】一天,炮一连炊事员朱柯忠在去炮兵阵地的路上,突然有一个打扮成采猪草模样的人迎面向他走来。〖析〗在“突然”之后加上“发现”或“看见”,作谓语。
2.宾语残缺
【例】依据纪律处罚办法,决定给予该队员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并罚款人民币4万元。(2004全国卷Ⅳ)〖析〗缺宾语中心语。应在“4万元”后加“的处罚”,与“给予”搭配。另外,“停止参加今年余下所有甲级队比赛资格”还有毛病。
有的句子,谓语是并列短语,其中某一词语缺少宾语,如:&
【例】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宣泄自己的不满。(2005全国卷Ⅲ4D)〖析〗“羞辱”缺少宾语,应改为“羞辱厂家或宣泄自己的不满”。
&3.主语残缺
【例】老陈严肃而诚恳地说:“说实话,那些越是年轻的时候有一腔热血,到岁数大了,就越是不愿承认自己老了”。(2005湖北卷5B)〖析〗缺主语,应在“一腔热血”加“的人”。
【例】蒙古族同胞长期生活在马背上,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既可以用来宰杀、切割牛羊的肉,肉烧熟了,又可以用它作餐具。(2005广东卷4D)〖析〗“既可以用来……”主语应该是“小刀”。可将“随身携带精制的小刀”改为“随身携带的精制小刀”。
更多的是由于使用介词不当而导致主语残缺。
【例】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给人们多少正面的鼓励和积极的启示;相反,其中一些情节的负面作用倒是不少。(2005浙江卷5B)
〖析〗介词结构“在……中”使句子缺主语,应把“在这部作品中”改为“这部作品”。
【例】观摩了这次关于农村经营承包合同法的庭审以后,对我们这些“村官”的法律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2004青海卷)
〖析〗介词“对”的使用使句子没有了主语,删掉“对”,“我们”就是主语。
该识记的要识记,这一点容易做到,更重要的是从典型的例句中学习语法。例如:&&1,我看了一本书。2,我看了一遍书。
这里“一本”“一遍”都是数量词,位置也相同,但“一本”修饰“书”,是书的定语,“一遍”补充说明“看”,是看的补语。可见,典型的例句可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学以致用:&学语法其实就是利用语法知识解决语言实际运用问题。
&&&&1,检查并修改语病
&&&&&(1)、&句子成分残缺
&&&&&句子成分残缺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缺少主语,另一种情况是缺少宾语的中心语。
&&&&&缺少主语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主语被掩盖,如:&⑴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一是误认主语,造成主语残缺,如:⑵阵风掠过稻田时,恰似滚滚的黄河水,上下起伏。另一种情况是缺少宾语的中心语,如:&⑶他这个人有不少值得表扬。
&&&(2&)、句子成分不搭配
&&&&&&句子成分不搭配有五种情况。&一是主语和谓语不搭配,如:(1)这时,全场所有人的眼睛都集中到大会主席台上。&一是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搭配,如:(2)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和倾听着这位英模的报告。一是主语和宾语不搭配,如:(3)七月的内蒙古草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一是定语和它的中心语不搭配,如:(4)他迈着强壮有力的步伐正向我们走来。&一是状语和它的中心语不搭配,如:(5)这朴素的话语多么深刻地蕴含着人生哲理啊!
&&&(3)、&词序不当:词序不当容易产生歧义,如:1)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张老师的事迹。&词序不当的另一个表现是,多个定语距中心语的远近关系处理不当。如:2)我们学校有优秀的有三十年教龄的两位老教师。&
&&&(4)、&种属关系不能并列。&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不得并列,如:&他经常去图书馆查阅工具书、辞典和《现代汉语词典》。
&&&(5)、&交叉关系不能并列:&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也不得并列,如:
&&&&&这所学校里大部分是中青年教师,老教师和女教师只占少数。
&&&(6)、&意义关系颠倒。&在一个递进复句中,前项和后项是递进关系,其意义关系不得颠倒,如:&他不仅能写长篇大论的理论文章,而且能写一般的应用文。
&&&(7)、&同义反复.&同义反复有时候产生积极的修辞效果,但更多的时候是产生消极的效果,如:&听说学校要成立文学社,他首先第一个报了名。
&&&(8)、&关联词语不搭配:关联词语不搭配,会破坏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
&&&&&高速度的发展我国的科技事业和文教事业,既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十分可能的&
&&&(9)、滥用关联词语.&复句中分句间的关系具有内在逻辑性,不得人为地强加某种关系,如:这本书出版好几年了,所以作者最近作了较大的修改。
&&&(10)、&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中关联词语的位置一般具有确定性,不得随意调动,如:&&不仅中草药能与一般抗菌素媲美,而且副作用小,成本也较低。
&&&(11)、前后项不对应(前后不一致),如:有没有健康的身体,是能做好工作的前提。
&&&(12)、否定不当.&不适当的否定会改变句子的原意,如:
&&&&&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必须尽快健全安全制度。
&&&(13)、句式杂糅.&&如:人一次吸进50--70毫克可以使人死亡。
&&&(14)、滥用或误用介词.&如:对于我们学校、由于开展了“学雷锋,创三好”活动,出现了新气象
&&&(15)、代词的误用。如:《编辑部的故事》是一部受欢迎的电视剧,虽然只是表现了他们当中的一些小事,却耐人寻味。
&&&(16)、近义词误用。&如:他人挺随和,办事也很圆滑。
&&&(17)、成语误用。&成语用误,主要是由于意思理解不当或感情色彩使用不当造成的。
 &&命题有时也常出选择同义成语式。但关键还是要弄懂成语的含义。
&&&&①:他脾气太坏,动不动就暴殄天物,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
&“暴殄天物”意思是任意残害虐杀各种生物,后来也指不知爱惜物品,任意糟踏浪&&&费。&所以例①中应为“砸东西”。
&&&&②: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耳提面命地对我提出忠告,使我不断进步。
“耳提面命”多用于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师长对弟子,指殷勤恳切地教
导。应改为“恳切”。
&&&&③:鲁迅在“三.一八”大屠杀中耳濡目染了更多的杀戮。
“耳濡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看得多了,长期浸润其中,无形中受到影响。应
改为“耳闻目睹”。
&&&&④:他是个饱学之士,为人谦和,气度不凡,真是个附庸风雅的谦谦君子。
“附庸风雅”指本来文化水平不高,却硬要装作有文化素养的样子。改为“风流儒雅”。
&&&&⑤:天光很暗,那个人的笑容讳莫如深,如同罩在一层雾里。
“讳莫如深”泛指隐瞒得非常严密,唯恐别人知道。改为“似隐似现”。
&&&&⑥:对于缺点错误,如果我们把它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
“饮鸩止渴”&比喻用有害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更严重的后果。应改为“讳疾忌医”。
&&&&⑦:四十多年前的那些栉风沐雨的血腥斗争,至今犹历历在目。
“栉风沐雨”形容长期在外奔波,历尽风吹雨淋的艰辛。改为:"你死我活”。
&&&&&2,分析文言特殊句式,更好地理解和翻译文言字句。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5)&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6)&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中定语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一般是放在名词或代词前面,而古典文学定语后置的现象很普遍。
&&&&例如:《荆柯刺秦王》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知其事者”是定语。《愚公移山》中“随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荷担者”是定语。
&&&&&(7)&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2)&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3)&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4)&&用“为”表判断。“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5)&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8)&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4&&&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9)省略句&1)主语的省略
&&&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
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
&&&4)&介词的省略
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
&&&5)&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高中语文基础语法知识复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语文资料书推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