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Press怎么把我标题链接里网页标题怎么设置藏起来,我的文章根本不用点开就能看到内容。

WordPress 网站开发“微信小程序“详情
本站微信小程序版&DeveWork极客&在中文 圈子可谓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如今快速迭代,写作本文的现在是1.6 版本。作为&WordPress 开发微信小程序&系列的第四篇,记录的是v1.3 ~ v1.6 的开发要点。
如果你没有看过本小程序,可以通过下面的小程序码进入体验。注意看文章的此时你扫码进入的版本可能不是1.6 版本了。
直接从v1.2 到v1.6 并不是我要做版本帝,确实迭代了这四个版本,也提交审核了四次,只不过有两次提交是为了修复严重的bug。本文的展开方式跟之前的稍微不一样。
重磅功能:小程序页面&文章内链&点击可跳转
v1.6 最重磅功能是实现小程序页面&文章内链&可跳转,不信你可以点击任意蓝色链接看看。相信你也明白,所谓&文章内链&,本质上就是WordPress 的文章页URL。在小程序上Jeff 是过滤了非devework.com 的外链与非文章页URL。
具体技术实现就不说了,因为要改动的文件还蛮多的。对于外链与非文章页URL 的过滤上也可能还存在漏网之鱼。值得一说的是:跳转是用wx.redirectTo接口而非wx.navigateTo,因为后者在使用时候会保留当前页面,跳转到应用内的某个页面;而小程序规定页面路径只能是五层。如果用户层层点击,切换了五篇文章后续就无法响应了&&如此用户可能会认为你做的小程序有问题。
而wx.redirectTo因为是&关闭当前页面,跳转到应用内的某个页面&的方式,所以基于用户体验考虑,第一次点击文章内链时会有一个温馨提醒:
小程序置顶标题
小程序最近新出了wx.setTopBarText接口用来动态设置置顶栏文字内容。v1.6 也加上了这个功能,具体的标题就跟分享时候的标题保持一致就行了。
使用这个接口,官方文档上有一句&调用成功后,需间隔5s 才能再次调用此接口&,Jeff 的处理方式是setTimeout()5s 后再调用这个接口。
// https://devework.com/wordpress-weapp-4.html
// 设置置顶标题栏
setTimeout(() =& {
wx.setTopBarText({
text: title
onsole 的线上toggle
现在借助wx.setEnableDebug接口实现上线的正式版小程序中启用vconsole,但不得不说,有个小坑:如果要用这个接口,一般都是通过在某些地方埋入点击事件的方式(类似彩蛋)开启。但因为小程序本身默认没有做用户鉴权,只要知道了是点哪里打开,**任何用户**都能打开!Jeff 还以为只有绑定的小程序管理者身份的微信用户才能打开。
综上所述,使用wx.setEnableDebug需要开发者本身做一些鉴权判断。具体方式就自行发挥想象力,就不分享自己的实现方式了。
如果要做vconsole 的线上toggle(即当前是打开的,点击&彩蛋&就关闭;当前是关闭的,点击&彩蛋&就开启),分享下我配合localStore 实现的代码:
// https://devework.com/wordpress-weapp-4.html
// toggle vconsole
let debugFlag = wx.getStorageSync('openDebug') ||
console.log(debugFlag);
if (!debugFlag) {
wx.setEnableDebug({
enableDebug: true
wx.setStorage({
key: &openDebug&,
data: true
wx.setEnableDebug({
enableDebug: false,
success: function (res) {
console.log(res.data)
wx.setStorage({
key: &openDebug&,
data: false
修复的bugs
&exceed max data size&的报错问题
&DeveWork极客&小程序首页是类似无限加载(下拉刷新)的文章的交互,随着用户往下拖动屏幕不断请求数据。当到达一定的数据量的时候,会出现&exceed max data size!event_name=custom_event_appDataChange,size=xxxxx&的错误,不用猜也知道是this.setData一次性设置的data 过大导致的。处理方式上可结合如下两种方式:
1) 清空不要的data 字段:如&DeveWork极客&小程序首页文章,请求WordPress 的Rest API后,文章内文是截取了一部分展示的,那么可以将这这部分用另外的对象属性来赋值,而原来的直接null掉释放空间。
2) 人为设置一个阈值:Jeff 试了下&DeveWork极客&小程序首页文章在下拉刷新约30 下(即请求30个文章列表分页后)就会出现这个报错,那每次下拉刷新前判断下,超过30页就按&文章没有过多&的情景进行处理就好了。
onReachBottom,onPullDownRefresh 请求过多的问题
在小程序页面注册了onReachBottom,onPullDownRefresh,不出意料又遇到一些坑:
1)onReachBottom跟onPullDownRefresh都注册的时候,用户下拉刷新,如果页面不满一屏会触发onReachBottom
2) 上拉加载,正常onReachBottom只会执行一次,始终上常常会多次触发。
小程序的这两个bug 其实跟实战(三)中提到的&bindscrolltolower 事件多次执行&类似,因此处理方式也是类似。这次我更绝,1000ms 内只能一次:
// https://devework.com/wordpress-weapp-4.html
// 修复onReachBottom 多次执行的bug
onReachBottom() {
let self =
// 1s 内多次ReachBottom 话仅算一次
//获取点击当前时间
let curTime = Date.now();
//上一次加载的时间
let lastTime = this.data.lastLoadT
console.log(lastTime, curTime, curTime - lastTime);
if (curTime - lastTime & 1000) {
console.log(&不正常的加载间隔时间&);
// 其它功能代码
wxParse 的一些问题
小程序现在出了富文本(rech-text),个人评价么,暂时还比不上 wxParse。当前支持的标签有限(如pre标签不支持)且不支持绑定事件,暂时还是先用着wxParse。
这个版本主要处理了wxParse 中在处理不严格开闭合的HTML 标签报错的问题,另外优化了富文本中的图片加载性能,顺便为了配合本文开头说的&文章内链&点击可跳转功能大改了一番。
WordPress 升级到4.8 后REST API 更换的问题
WordPress 在升级到4.8 版本后REST API 稍微有修改,其中一点是当请求不存在的文章页数大于总数时,会status code 400 并提示&请求的页码大于总页数。&
因此做&文章没有过多&情景处理的代码需要稍微改下:
// https://devework.com/wordpress-weapp-4.html
// 400 表示 请求的页码大于总页数
if (res.statusCode === 400) {
self.setData({
noMore: true
更换TabBar Icon,选择状态为实心
小程序本质上走的是iOS 的设计规范,你如果用iOS 设备可以看下在iOS App 中类似小程序TabBar 的区域,Icon 默认是空心图标,处于选中状态则是实心图标。之前的版本其实没有意识到,这次统一按照这个规范换了下TabBar Icon。
专题列表新样式
v1.6 稍微改了下专题的tab 文章列表页的样式,具体而言是banner 图片做斜度切割处理,然后文章贴图稍微放大了下。
&推荐专题&跟&记录&这两个功能,无论是样式还是交互,已经被不少人模仿了过去。作为可举证证明原创的原创者,我表示还挺开心的。你可以说这又不是什么新奇的界面凭什么说人家模仿你,但连文案都被模仿得一样,表示笑而不语 :)
阅读历史超过10条显示清空入口
&阅读记录&的功能现在超过10 条会在底部显示&清空阅读记录&的入口。之所以是超过10条才显示,原因是小于10 条前历史文章列表是不满一屏的,此时&清空阅读记录&这个不好看的入口会顶着位置,所以尽量巧妙藏起来,用户有清空的需求时自然是能找到。
嗯,这个小细节估计很快也会被模仿过去。
文章浏览数与后端同步
之前的版本会在文章日期后显示文章浏览数,但也仅仅是显示而已,并没有跟网页端进行浏览数据同步。这个版本终于加上了这个功能。具体实现方式也不多说,毕竟需要WordPress 端本身启用文章浏览功能。
旧版本微信的兼容
一些小程序的新接口在旧版本微信上是无法生效的,小程序官方会告诉你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wx.getSystemInfo获取版本信息,一种是通过wx.canIUse的方式辅助兼容处理。但很坑爹,这两种方法均不是那么完善。说多都是泪,建议多拿实机测试,特别是安卓机。
其它优化点
这个版本还有一些细节优化点:
1)文章列表加载完毕后&无过多文章的提示&增加一个箭头表示点击可以返回顶部。
2)下拉加载新文章列表后自动往上滚动一点位置。个人感觉可以提升用户体验,虽然小程序的坑会导致不时失效。这里是格拉滕。午后的喷泉旁,放了学的孩子们聚集着,准备前往俱乐部开始训练。30年多过去了,这个以沙尔克球迷为主的小镇,似乎并没有因为诞生了一位冠军教练而发生太多的变化,孩子们还是习惯了从这里出发,还是会顽皮地把场地维护员设下的鼹鼠夹藏起来,并且时不时地,把球误射到五码外的劳塔尔河里。或许,只有当人们老了,再看到那扇黄黑色大门的时候,才会想起多特蒙德,想起那位老皮草商的儿子,尤尔根·克洛普。没有被时光改变无疑是美好的。而对于一名足球教练员来说,更珍贵的,恐怕是在坚持中不断修正自我。17-18赛季,执教了一年半的克洛普终于开始按自己的想法完善球队,他会回到多特时的思路么?还是继续强化已有的4123?他坚持的是什么?可能发生的变化又会在哪里?我想,要寻找答案,不妨从这名德国主帅的足球理念说起。
“只用了80%的力气就获得胜利?对不起,这不是我的足球。我喜欢激烈充满对抗的足球,而不是安静的足球。在德语中,我们称它为英式足球—那种感觉,就好像下雨天在泥泞的场地里,双方战成5:5平,每个人都满脸污泥地回到家中,然后几个星期再没法上场……”
范加尔说严格的纪律,良好的沟通,和坚定的战术思想,是他在阿贾克斯获得成功的三大要素。而提起克洛普的足球哲学,大概,很多人的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这两个字,压迫。
是的,不过不完全。严格地说,高频的压迫战术,是克洛普打断对手组织以及修补自身防御的根本手段。数据显示,16-17赛季利物浦全队场均移动距离达到了116.9km,如果分摊到每一名球员身上,要比排名最后的曼联(106.1km)多跑将近一公里左右。而在个人榜里面,利物浦也有三名球员排进了前十,他们是第二的亨德森,第五的米尔纳,和第九的费尔米诺。克洛普对跑动的要求,可见一斑。
概括地讲,压迫,从节奏上可以分为前场持续压迫和中后场突然压迫。而在形式上,则可以归纳为侧向阻断直线,和正面隔绝横传这两种。上图中所展现的,就是后一种的压迫。我们可以看到,短短10秒之内,利物浦就从己方较深的位置,突然压到了曼城的禁区线附近。这次教科书般的上抢,由中锋发动,翼锋和边后卫跟进,负责阻止曼城向两侧转移,然后,中场球员就可以在不需要顾忌边路的情况下,集中到中腹以人数优势拿下球权。
值得注意的是,在距离上,克洛普并不追求所谓的紧凑,三线看似松动却犹如陷阱,往往在对方以为安全的时候,突然发难。利物浦的压迫,中前卫和中后卫最为关键,他们好比握着扫帚的双手,由后向前控制着避免队形的散乱。而且在这个小的局部里,两个DC和中前卫之间往往会多留一点空间,以形成缓冲,再根据中前卫的移动,选择向前清理,或是向后退守。因此克洛普理想的中后卫类型,需具备较好的位置感,观察力以及折返速度。他们甚少采用造越位战术,也不忌讳退回自己的Defensive Third。这一点,和贝尼迪斯时期的那种防线前移,将三线压缩在中圈狭长区域的高位压迫是不同的。
然而,如果把高频压迫视为克洛普的全部的话,那么在英超,他早已泯然于众矣。要知道,岛国边后卫一路追到对方角旗区的场面,十年前就已经屡见不鲜。在这里,压迫同样是中下游球队擅长并且赖以生存的战术。举个例子,球队跑动距离排名第六的米度斯堡,场均也达到了113.4km,但是他们降级了。所以跑动,不仅要看距离,还要看组成。无球时的压迫需要跑动,有球时的流转也一样重要。我觉得,能够在上赛季重返前四,除了压迫之外,更多地,要归功于克洛普在进攻上所做的极为大胆的改动。他把自己流动与平衡的战术思想,以更激进的方式,移植到了利物浦身上。
比利奇曾经夸张地说,阵型已死!言下之意,是指在大部分时间内,足球已经不能再用442或者433这些固化的阵型来衡量了。战术,正在越来越快地通过不断变化的位置分布来呈现和转换。不过,战术有时也仿佛暴风雨后宁静的海面,不规则的分布会变得相对固定一些。这时,我们就能找到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比如下面这张利物浦在Mid Third区域的位置图,展现的就是一种相对静态的分布。其中,拖后前卫(亨德森)负责发牌,中后卫分居左右协助,两名边后卫拉开宽度,翼锋内收,缩短和中间其他球员的距离,以保证位置互换时的速度和稳定性。流动,目的是创造空间和摆脱盯防。在形式上,它可以2人,3人,4人,甚至是5个人一起进行流转。但是不管多少人,在中路还是边路,理论上都不会产生位置上的失联。就好像无线通讯里的漫游功能,虽然离开了自己的服务区,但是却依然可以在协议的支持下,通过另一个网络,保持和世界的联系。下图中的费米,库鸟,马内,他们和初始形态相比,几乎旋转了一个九十度,但是这个小局部依然是稳定的,和整体的衔接也没有出现重复或者脱节,这就是所谓的流动中的平衡。Roaming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战术概念,不过,恐怕博里斯·阿卡迪耶夫也不会想到,今天,当人们谈论起空间及其变化,可以是拉普拉斯嵌套算法,又或者广义线性回归。但是在球场上,它的具体实现方式,依然不外乎两种。要么直接地,通过错位,经两三次拉扯产生;要么间接地,把球交给特定球员,利用个人突破造成。16-17首轮对阿森纳,当比赛进行到第44分钟,利物浦在前场右半区连续切换了两次,先是马内主动后收,拉拉纳顶到了翼锋的位置。然后在马内持球的同时,费尔米诺和拉拉纳又做了一次平移,虽然阿森纳没有露出太大破绽,但是马内已经获得一对一单打的机会。
面对严密的防守,直接地创造空间并不容易,很多时候需要依靠球员的个人能力。在利物浦,这样的突破手是马内,还有库蒂尼奥。而把突破放在肋部,是有它战术上的考量的。毕竟,和密集的中路相比,这里比较方便作文章。就算出现失误,危险性也相对较小,且容易修补。而问题是,当这两位球员缺阵的时候,球队缺少合格的替补,中前场的流动乃至创造空间的能力明显下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上赛季后半段的某些场次会踢得那么艰难。当然,另一方面,也和对手的应对策略有关。
曾经有记者让克洛普和温格做比较,我们的主帅是这么说的,“他踢的是传控足球,好比管弦乐,那种安静的曲子。而我比较喜欢重金属。” 克洛普的足球哲学并不需要建立在对球权的掌握上。他的进攻简洁而快速,讲求以最短的时间进入attacking third。他的反击也并不局限在后场,而是存在于每一次由守转攻的瞬间。而他的流动,则需要后续穿透在纵向上的空间。因此,在对阵前六,以及那些愿意和我们在mid third展开争夺的球队的时候,克洛普的战术,往往能够得到最大的发挥。
日,老特拉福德,曼联主场再次1:1战平了利物浦。穆里尼奥成为了8强中唯一一位没有被克洛普击败的主教练。我想,这不是一个巧合。
“If you can’t beat them, join them!”。在某位牛顿希斯名宿说出这句人生格言的那年,肖恩·戴彻才刚刚从马凯的手里接过沃特福德的教鞭。算起来,他已经是英超成立以来的第四代本土教练了。和上一批的伊恩·霍洛维,阿兰·帕杜,还有菲尔·布朗相似,戴彻也是默默无闻地在英甲退役之后开始的教练生涯。将来会不会和几位前辈一样,始终在小球会留转尚不好断言,但是,我倒是敢说,如果把他和瓜迪奥拉扔去切斯特或者北安普敦这样的球队讨生存,谁会在低级联赛被揍得满地找牙,那还真不一定。
“你看,利物浦在中场有六个人,如果我也放六个,或许可以多一点控球,但我们要的是快速地穿过去,而不是跟着他们在那里兜圈。”这是戴彻主场击败利物浦之后的发言,我觉得,他的言下之意,其实是想说,如果真的没办法在mid third布防,那么主动示弱也没什么不好意思,板砖,石灰,麻袋,只要能赢就好。
结果伯恩利赢了,而且赢得十分漂亮。两个进球,暴露了利物浦整个16-17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新赛季从8月份开始,会有越来越多的球队,特别是那些中场能力不强的对手,尝试放弃中圈,选择在两个禁区前和利物浦缠斗,消耗,直到我们犯错。
所有的防守本质上都一样,只是密集的地点各有不同。首先,当利物浦在后场持球的时候,对手会阶段性地实施压迫,制造我方失误偷袭一下。但是在大部分的攻守转换里,他们都只会投入2-3名球员上抢,目的在于掩护大部队安全地回到自己的半区。而一旦利物浦的组织进入mid third,他们就会一触即退,干脆利落地后收到禁区线附近,任你轮转拉伸,也绝不给你切入的空间。这种场面,在上赛季已是屡见不鲜,比如上面那个对圣徒时的片段。
破密集需要耐性。而克洛普的应对,则显得有点激进。他在破山斧劈下去之前,会让司徒离开对方中卫的区域,翼锋和两名中前卫同时换位,诱使伯恩利的第一道防线上移,然后杜牧拉拉纳突然压进禁区,一缩一张之下拉开对方矩阵防御的纵向距离。这一系列的动作涉及到5个位置的联动,所以最后一击的时刻以及方式越发关键,它就像胜负手,成,则是如一剑西来打入赛季最佳进球的詹姆雷,败,就是以一己之力独扛对手反弹的亨德森。而后者,恰恰是肖恩·戴彻,艾迪·豪伊,还有克劳迪·普埃尔们所算计和等待的。
当然,还有一种更常见的算计,发生在我们的这一端。上赛季利物浦全部6场失利有4场是输给了14名以后的球队。而总共丢掉的16个球里,高达50%的失球方式,是这样的
总的来看,克洛普在低位采用的是区域联防,而不是前几任主教练都喜欢的ZonalMarking。区域联防,体现在禁区里,就是均匀分布,依靠联动在落点附近形成人数优势,以密度弥补行动速度上的缺点。在上面的几个失球画面里,我们都是占有人数优势的。虽然侧翼传中球是中下游球队的主要进攻手段,但是大比例的失球还是体现了我们的中后卫在判断,移动,以及卡位方面的不足。
六月份猜测引援资金的时候,我曾经预言后中前都会有核心级别的操作,并且重要程度按顺序依次递减。现在看来没有跑偏。我们不可能仅仅凭借压迫就解决对手的两翼传中,而后卫联动的时效弱点又是联防机制本身所决定的。那么,作为解决方案,一名制空能力强的中卫,显然会极大地改善克洛普的禁区防御问题。再结合上篇中提到的中卫对高频压迫战术的重要性,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笔修补必须优先考虑。
那么,又该怎样处理破密集防守所带来的平衡问题呢?我想,答案不在前场,而在中圈的结构上。再具体一点,也就是我们的新核心,库蒂尼奥的位置应该放在哪里。基于以下三个原因,我不赞成把库蒂尼奥撤回到倒三角的中前卫位置上。
第一,平行于亨德森前面的双前卫,需要承担大量的防御跑动,这对库蒂尼奥的体力而言是一种浪费;
第二,作为球队两名有球能力最强的突破手,C10的位置应该相对靠前一些;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克洛普的战术思想需要的不是一个调节攻守的节拍器,而是几个不同位置上的加速器。在中后区域,我们已经有了亨德森的直线和长传和。如果考虑到亨队的防守压力想要再增加一个加速点的话,我想,这段时间对凯塔的努力已经说明,克洛普寻找的,是萨欣,是京多安。而库鸟,在他的设想里,恐怕更接近香川,又或者姆希塔良。
今夏首先敲定了萨拉赫,使得把库蒂尼奥变为突前前腰的想法有了战术上的可行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克洛普会完全回到多特的思路上去。至少,在之间切换,会让我们对战诸强特别是和中下游球队交手时多了一种选择。突前前腰,能够让我们把中前场的流动,从极致的5人,减少到4或4.5,并且,产生新的变化。
防守,只能靠关键位置上属性的加强。而进攻,则不仅仅是加法。有时候,减法或许更佳。无论如何,克洛普需要改善球队在两个禁区上一攻一守的表现。新赛季究竟如何,大家拭目以待。
Advertisements
"A football team is like a piano, you need eight men to carry it, and three who can play the damn thing. --- Bill Shankly ( recalled by John Toshark ) "
八人抬琴,三人演奏,是托沙克2006年支持贝尼迪斯打4231时引用过的一句话。他认为,与传统的英式442相比,R.B的思路更能兼顾整体的平衡和进攻的自由度。不过,以我对拉法时期的了解,即便是最顶峰的08-09赛季,利物浦也只能达到8.5人抬琴,2.5人演奏的水平。原因如何,不是本文想要叙述的,但这么多年来,怎样在前场建立起第三个战术支撑点,却一直是球队渴望实现的目标之一。不过,8/3分配只是一个大的概念,更进一步地讲,如何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地把抬钢琴的人释放出来,参与并弹奏出复杂而多变的曲调,才是进攻组织的最终目的。新赛季罗杰斯又回到了一个类442体系,这究竟是他的一次战术过渡还是一种倒退?我想结合这两年逐渐回归主流的442体系,以及利物浦的现状,谈谈球队在进攻组织方面一些值得探讨的地方。
后场过渡,中卫及边卫的作用
我们知道,中圈控制权的获得,往往是曲折的。利用后卫线作暂时的过渡和转向,是球队组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近年来,随着战术的发展,DC也和中锋一样,变得越来越全面化。除了既有的防御属性,他们的有球技术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过,相比那种抢眼的持球向前能力,我认为观察,预判和移动,以及在结合区域给边后卫提供帮助,才是一名全能中卫必须拥有的战术素养。这也是控制由后向前传递的第一个充分条件。
我们不妨以T4和S37的对比为例进行说明。
上图是图雷和斯科特尔的传递分布情况。请留意,在橙色方框区域,图雷的蓝线要更加密集,而且基本没有被迫大脚向前的红线,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T4较S37而言,有更强的组织辅助能力,他能够通过稳定且连贯的传递帮助球队化解对方的压迫。这种差异的原因我认为在于观察和移动,因为只有先半拍进入位置,才不会被逼入死角,从而让持球方的主动性得以保持。所以全能中卫的观察和选位,不单体现在了防守时的破坏性,还体现在了进攻时的建设性。而这种互逆的思考方式,对斯科特尔来讲,是极大的考验。
DC相当部分的过渡性传递,是要交给边后卫的,他们在己方持球时的一个重要战术任务,就是协助边后卫摆脱压迫,并且进入中前区。而与此同时,边线位置,对于防御方而言,也是实施压迫和切割的最佳区域,他们会在此处投入相当的兵力,甚至不惜以短时间的失衡来争夺球权。那么,显然地,我们能否打破这种局部挤压,决定了后场会不会成为球队运转的死角,而边后卫的能力,或者更具体一点,边后卫的横向衔接能力,则决定了球队后场区域对进攻组织的辅助程度。
再来一次对比。G.Johnson受伤后我们不得启用维斯当。他在和SwanSea的比赛中对进攻组织的贡献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唯一的作用,大概只有无球状态下拉开横向的宽度。从上图看,他只有纵向的活动能力,和中路的交互却十分欠缺,那么,对方在这一侧的防御就会变的十分简单。从数据上看,主队虽然在这一侧的抢断只有一次(左侧恩里克那边4次),但对我方整个右部攻势的拦截却有13次之多(左部5次),也就是说,主队完全藐视了维斯当可能产生的进攻威胁性,而在没有右后卫参与的情况下,亨德森进攻组织上的弱点被放大,Swansea不需要过多的压迫就可以化解我方在这一区域的组织推进。
与其相比,J2具有很强的横向切入和传递能力,在实战中,盘带,扣球变线摆不是必然的,但至少在面对逼抢的时候,能让对方有多一层判断和顾虑,那么边后卫无论向前或是向内,就会留有余地。我是一向不赞成边后卫取代边前卫主导侧翼的进攻,不过,G.J.的问题,一方面在于他自己对插上时机的把握,而另一方面,却是我们边路确实无人所致。卡拉格戏言边后卫是边锋和中卫淘汰后的次品,我希望这真的只是戏言,因为一名出色的边后卫在后场对进攻组织的作用是巨大的,他甚至直接决定了新442体系里面整条后防线向中圈的推进能力,并且间接影响了两名中前卫能够实现的组织效果。就最近败给圣徒的比赛,我们在批评8和21的同时,应该想想这个,以及下面我要提到的另一个因素。
前场切入,双前锋的机动性是442复活的关键
442作为一种分布最均匀的阵型,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形式,比如菱形,双后腰,。然而,随着单前锋和4231的盛行,由于两翼和中场的劣势,442慢慢地不再是强队的首选,而中前卫的作用,也因此有了再一次的细化。不过,在2011年左右,一种新的变形出现了,我觉得,它或许会令4231让出占据了6年的主导地位。
这种变形的第一个基础,是前面所说的后卫线向中圈甚至更深区域的推进能力,这意味着它能从后方缩短中前卫需要往返的距离。而第二个基础,则是双前锋同时后收,在边路的协助下,于前场腹部和两名MC建立联系,一方面,分担他们的组织任务,另一方面,则是减缓他们退守时的防御压力。也就是说,当后卫线和前锋线都在不同程度上向中圈提供支援的情况下,442对4231中圈人数上的劣势被拉平了,而决定胜负的环节又回到了边路。
好吧,这就是我两年前达格力什时期提出过的460战术。我认为相比当时国王坚持打磨的卡罗尔+苏亚雷斯的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这些都是旧话,往事已矣,我也不想再证明些什么,不过既然罗杰斯重新回到了442这个模式,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重新面对这个话题。
不妨先看一下争议性很大的阿斯帕斯。首场对斯托克城,A9让我眼前一亮,他的走位,背身,摆脱,以及横向和纵向串联能力,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在随后的比赛里,他的机动性似乎有下降的趋势,周末的比赛,失去C10,阿斯帕斯的串联作用越发重要,但遗憾的是,他没有再次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我觉得A9的发挥,其实和司徒有极大的关联性。460对双前锋的要求,是两人同时后收,在横向上建立联系,然后再进行纵向上一前一后的切入和拉扯。所谓独木不成林,一旦S15开始漫不经心,减少自己的活动范围和效率,那么A9的功效自然要随之下降。他毕竟不是鲁尼那种级数的球员,打的又是自己副选的位置,加上库迪尼奥缺阵,要他独力连接中前,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而此时,我们的双中前,就将不得不承受前后两个放向上的防御距离的扩大,灾难般的表现也就自然难以避免。
中圈相持,MC的个人属性决定了战术的单调性
新的442体系,对中前卫有了新的要求。它首先减低了防御技能的强悍程度,而同时又需要提高了持球控球乃至小范围配合拉扯的能力。我认为,从卢卡斯和杰拉德的个人属性来看,他们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难以胜任。
第一,原地控球转身技术。在比赛中,G8和L21对球的控制,只有直线。我们很难看到那种背身或者侧身将球护住,然后虚晃做90到180度变向的动作。这就决定了他们在组织进攻的时候,无法第一时间形成更大的输送角度,于是向后找中卫便成为她们不多的的选择。这样一来,首先两侧以及前场的接应点无法及时利用,而更不妙的是,对方又得以顺势向前。
第二,三角传递拉扯。一直以来,杰拉德的前向移动,大部分都是一锤子买卖,要么撞墙突进去,要么碰壁失去球权,那种有停顿,一点一点拉散对方位置的三角推进,基本上很难见到。我们不妨看看他和拉姆塞的对比,同样的位置,拉神在腹部各个方向上的切入拉开更加密集更加反复,而杰队则多是外围横向的中短程一次性传递。
所以,中前卫的特点决定了库迪尼奥是唯一可以和前场配合进行拉扯的人选。我们在简化以获得稳定性的同时,却也无法克服单一性的弱点。那么,失去C10之后如何应变?我认为不能把希望放在复出的苏亚雷斯一个人身上,换下8和21中的一个,换上伤愈的J.Allen,是解决前场出球点以及进攻组织不多的办法之一。另外,也可以在左路试一下阿尔贝托,看看他能不能踢出库弟的效果。然而,不管哪种变动,都需要前面所说的前锋和后卫线的支持,否则上谁也都是一个结果。当然,罗杰斯也可以不做变动,保守一点靠素雅的个人能力抓机会,等10号和2号复出。但我认为这是下策。
回到开头的引言,不管460还是4231,进攻就是一个从9/2向8/3,7/4,乃至6/5转化的过程(而防守就是这个过程的逆向操作),这一过程除了得有明确稳定的体系,还需要足够的拥有强大个人能力的球员才行。以利物浦目前的实力配备,能够确保7,10,15的进攻自由度已是非常难得,虽然很难把责任完全怪在8和21的身上,但从更远的角度考虑,中前位置上的更新换代已是刻不容缓了,不夸张地说,它几乎决定了罗杰斯将来的命运。
"对一只球队的热爱,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你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这种热爱的意义,不如试着做点什么,让它变得有意义。"
以前踢球,最讨厌两种后卫,一是步频特别快的,二是力量特别足的。因为对于前者,你很难用变速摆脱他的跟随,对于后者,你得时刻避免他冲上来破掉你的重心。步频快的,多是边后卫,而力量足,则是中后卫的基本属性。所以,作为中前场攻击手,或者组织者,你必须懂得怎样和这两种类型的后卫打交道。而反过来想,怎样组合边中后卫,抑制对方的渗入,便是一只球队防御系统里最底层的结构。
Glen Johnson其实力速俱佳,如果他不轻易插上,或者插上后有一名老辣的中后卫为其断后的时候,我们的右路,至少在正面防御上,是不需要过于担心的。左侧的恩里克变速稍差,身体略强,跟随和上抢都不是特别出色,他需要在位置移动和时机的把握上,更谨慎一点。中后卫方面,阿格初来时的控制属性正日益稀薄,他逐渐变得有一点与斯科特尔同质化。而图雷,单从个人特点上比较,除了位置感,预判能力和大局观,脚下频率应该也要快于5和37,因此移动和调整能力要好一些。
关于中后卫,很多人都会提到转身速度,其实这是个伪命题,世界上是不存在比前锋还要快的DC的,如果简单地归纳,中后卫的作用,从速度的角度,是用身体形成的防御面积把前锋的速度降低到自己的水平然后用身体打败他。所以,我们的四人防御,其实可视为一种内部的速度同步,以完成正向减速的目的。那么更广义一点,防守,从结果上看,就是实现缓冲,拦截和阻断。而从过程上讲,则是如何保持,跟随,降低然后以高于对手的瞬间速度破坏掉他们的持球重心。这无论对个人还是整体,都是成立的。所以,防御体系,实际上就是在平衡四名后卫个人能力的基础上,由后向前,完成和前卫线,乃至前锋线的联系。通过我方无球区域向对方有球区域移动速度的保持,跟随和破坏,获得球权,实现防御向进攻的转变。
以前三场比赛的实际表现来看,利物浦目前主要采用了三种防御型态中的两种,即以位置为基准的区域联防,和以人为基准的盯人防守,第三种以空间为基准的两段式防御则用得不多。我认为这是和我们的进攻组织方式,以及整体的位置分布的平衡方式有关的。由于库迪尼奥战术上的移动安排,恩里克本赛季前插和单打的场面大大减少,他除了给C10补漏,还需要避免自己出现不必要的失误以保证左路的稳定。当然这也是为Johnson压上作出的牺牲。所以我们的前场主动压迫,便大多集中在了右侧,这是整体分布从不平衡状态回复到平衡状态的手段。而酱油亨的跑动距离和往返能力,则成为了利物浦防止左翼空档被利用,以及整体在中圈实现高位压迫的关键之一。这一点,在和斯托克城,曼联的比赛中,体现得格外清楚。
假若以纵向分层,我们的整体防御框架,可以视为一个在三个区域有序进退和变化的过程,而这三个区域的战术目标是不同的,首先,在中圈前15米右侧,我方会投入阿斯帕斯,亨德森,杰拉德和庄神上抢,司徒苦鸟割断对方转移路线,图雷指挥余下防守球员和中前保持紧密的联系,断球成功则立刻转入进攻,否则延缓对方推进全队退至下一层继续跟随,伺机压迫。其次,在中圈后20米区域+盯人,注意两翼的布局和上抢机会,提防前卫线和后卫线之间空隙,防止被对方找到立足点,整体上依然是一种尽量把球挡在我方前卫线之外的策略。最后,退守禁区线上下5米展开区域联防,此时为相对的被动防御阶段,对方控制了禁区弧前区域,两侧和肋部是主要防范点。
在此过程中起主导地位的,是两个中前卫和一个指挥型中卫。他们三个人基本决定了防御分处不同区域时的阵型变化。比如说,当亨德森反抢的时候,8或21需要向这方靠拢,同时Johnson位置前移,形成一个基本的三角防御,而更重要的,图雷必需根据球,对方进攻球员作为参考坐标,进行预判和调整,从而带动剩下的球员完成布局。另外,阿斯帕斯的贡献不应忽视,克鲁伊夫说过,"In my team, the striker is the first defender, and the goalie is the first attacker"。前锋作为第一层防御链,在高位压迫中,必需积极地移动。第二场对维拉的后半段我们之所以无法保持中圈后20米区的高位压迫对抗,和司徒的防守投入程度有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在A9下场后,我们基本没有办法在前场对对方持球者施加干扰,而此时维拉就得以轻松将球组织过中线,再凭借人数的优势把杰拉德卢卡斯两人往后压,联动之下,我们的防御也就只能退到禁区线附近打区域联防了。进攻需要弹性,防守也不可缺少层次。这点在以后的比赛中,必需警惕。
我觉得,维持一个较好的防御体系的关键,还是在于当队形在三个区域间转换时,核心球员的移动和预判。有人会问斯科特尔和图雷那个更好,从前面叙述的角度,我会选T4。原因就是作为核心球员,他的位置感以及对移动时机的把握,能够给这个所谓的三层轮转防御体系提供更严谨和细致的掌控。因此,在个人能力与个人能力对整体的利弊权衡之间,斯科特尔很可能不得不和阿格,萨科争一个位置。至于法国人能不能取代图雷的领导地位,则需要两到三场的观察,希望他能很快冒出来,毕竟图雷不是长久之计。
要想赢得比赛,你就得永远比对手多进一个球。但是,至少第二第三场比赛,应该说是靠防守拿下的。在罗杰斯将防区和任务简化以及细分到人之后,球员便有了清晰的概念,系统的稳定性自然会有所提高。司徒米尼模式只是戏言而已,对于球队的防守,应该给予肯定。不过,所谓攻守一体,三层防御的轮转,有时候是要受到组织和进攻方式影响的。比如当我们由禁区前区域防守获得球权之后,交给谁,如何推进,会直接决定防御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变的可能性。后两场比赛的部分时间段里,我们显得缺少办法。如何组织,怎样进攻,我们下一篇再继续。
周六小胜,虽然最后阶段的点球使得过程略微惊险,但是在战术上,应该说还是打出了一些套路的。本场首发和上赛季相比,多了三张新面孔。米尼奥莱,图雷,阿斯帕斯。 人员有变化,效果也有了不同。那么我们不妨先从这几名新援的个人特点,看看罗杰斯二年的战术意图。
关于米尼,本区有一篇量化分析贴,论点是米尼的扑救率虽高于雷纳,但是综合而言,并不会给球队带来更低的失球。我对此是持保留态度的,不是因为文章的量化方式,也不是因为首场比赛中米尼侥幸扑出了一个点球,而是因为前者相比雷纳,首先身体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比利时人具有更长的臂长,更快的反应神经,加上米的高度,对门线以及小禁区内的控制能力,要教西班牙人强上一分。而从比赛中的几次扑救来看,他的移动和预判水平也相当不错。我们知道,好的门将,一定不会只在球飞出之后才开始反应。他们会根据射门者的脚型,以及身体动作,结合本方防守球友可能封堵的角度大小,来提前预估来球的速度和线路,从而尽可能地缩短展开身体伸长手臂的时间。米尼奥莱无疑是英超门将里这方面比较强的一位。唯一未能检验的,是他对出击技术的掌握程度。当然,论脚下细腻程度,长球的准确性,雷纳比他强。不过,总体看来,新赛季门将这个位置,应该是加强了的。
右中卫位置上图雷取代了斯克尔特,从个体属性上比较,他和阿格有一定的相似性,都可以作为持球指挥型使用。这和我们常见的或者说期盼的搭配一名身体盯人型的的形式有出入。考虑到他岁的高龄,以及之前不系统的训练情况,从引入开始,大家其实就是存有疑虑的。我觉得这种担心不无道理,以他在比赛中拿的那张黄牌为例,当时庄神高速上抢,图雷跟进,慢了半拍之下不得已犯规放倒对方。你可以理解为选择的时机不对,连带影响了图雷。但是也可以由此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他的身体机能,已经不足以支持他在被动跟随的情况下,追上正值壮年的的频率。图雷拥有的,(相比),是更好的观察,预判和选位能力,这才是利物浦企图提升的,在以他为主要发起人的后防联动环节上的依仗之处。另外,作为一名可能是世界上指数最高的中后卫(请帝脑补),图雷的脚下技术,能够让我军在中后场的过渡性传递更为流畅,而他在第一场实战中表现出的身体状况,则令人惊喜,我有理由相信,目前这种两名持球指挥型轮流承担盯人和分球任务的组合方式,在遇到强力前锋的时候,也未必会被完爆。而另一个则是,他和阿格的组织能力,还能够在一定程度内消化卢卡斯的弱点,分担两名中前卫的压力,从而使整体向后的过渡性传递,能显得更积极一些。
9号阿斯帕斯比较全面,可以视为火力稍弱但稳定性更强的苏亚雷斯。和一样,具有很好的在对方前卫线和后卫线之间横向游走的能力。他可以后撤接应,也可以原地摆脱,还可以和右路的,亨德森呼应。这样一名兼具机动性和稳定性的,无疑是边前卫内切化之后的阵型所需要的。没错,此役罗杰斯踢的,是,不是他上赛季企图实现的。 我认为这是非常务实的做法,而图雷和阿斯帕斯的加入,则为罗杰斯避开了中前卫个人属性搭配无法有序控制节奏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
G8和此战保持平行站位,功能类似。而防止他们站位过平身后部分被对手利用这一任务,则是由图雷来完成。比赛中我们不难看出,多次利用预判先一步进入最佳位置,截断斯托克城队前场的输送,让克劳奇一直处于很难把球卸下来的状态,而所谓的第二点进攻也就无从谈起。当然,这得首先归功于我们在对方半场两个边路大胆而有力的逼抢。这是客队最主要的两个出球区域,他们擅长由此起球,找前场高点过度,然后前卫线压上,利用正向的优势抢第二点。这种战术,在过去的交锋中,不仅有效地破坏了利物浦的中场组织,还屡屡形成射门,甚至破门得分。不过,在周六的比赛里,一方面客队被利物浦的主动压迫搞得极其狼狈,不得不转而使用自己不擅长的中场短传过渡方式;另一方面,由于图雷在中后控制,观察,分球方面明显优于斯克尔特,以至于利物浦在此区域传递转换的速度及目的性有了明显的改善,斯托克城即使想要压出来进行破坏性上抢,也很难达到效果,反而会让自己的前卫线和后方脱节。
有别于曼联的,利物浦的两个边前卫,都是以内收为主,左侧库迪尼奥是实际的进攻支点,拥有持球,突破,带球,直塞的自由。而右边的酱油亨则象一台大功率的均衡器,不仅需要给擦屁股,还得时刻支援和,弥补他们左移覆盖库弟后中路的空隙。 而且,曼联的二前锋会相对靠后,和突前保持纵向的距离及联系。而司徒和阿斯帕斯则是尽可能地平行进入对方禁区前米区,留意左侧的号,号,联系右路的号,号。这种立体的,能够较好地运用整个宽度,同时预留空间进行肋部切入的攻击战术,对两名前锋的个人能力有所依赖,我想罗杰斯引入,大概立意如此。
所以在两个重要的区域(己方前卫和后卫之间,对方前卫和后卫之间)提出改善方案之后,利物浦就可以把原本处于组织和节奏掌控核心位置的中前卫的作用减免掉。如果本场的战术是新赛季的的话,那么利物浦的进攻,会是这样:图雷持球,庄神上前,酱油亨回收,尝试在右路小组推进,遇阻向后或向中间找中前卫寻求过渡,中前卫此时可视情况选择和中后卫配合将对方的压迫缓冲掉,也可以伺机将球转移到左路,利用库鸟重新建立支点,打破围抢寻找直线的可能。也就是说,我们中前卫的功能在简化,向前的发起点不再是杰拉德,而他们衔接不同区域,进行小范围串联,控制进攻节奏的责任也被平均分摊到了中卫,边后卫,以及边前卫的身上。和现在只需要专注于保持三线的合理性,随时覆盖可能出现的空挡,同时完成一些基本的转向工作,而转向后的部分则由库迪尼奥这个新核负责。
Again,我并不是说利物浦的整体战术已经有了质的改变,我想,只有在和中场控制能力更强,或者边路反击速度更快的球队交手之后,我们才能对新球员究竟让整体战术产生了多少提升做一个结论。斯托克城明显也意识到了我们边路潜在的空挡,休斯连续换上查理亚当和彭南特,目的就在于此,但是收效不大,而罗杰斯派上斯特林,也是很清楚的见招拆招,用边路压边路,只不过本身斯特林的战术目的性很差,又被已经中移的库鸟时不时压得没了位置,可谓一软拳打在空气上。
最后,我会把全场最佳颁给酱油亨,如上诉他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右路这一侧的联防,压迫任务,还成功地支援了中圈,同时惊人地三次及时出现在机会接应点。如此表现,不知道算不算我们自己的最已阵呢?
"球迷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不会因为对有球的体会少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对无球的理解低而羞耻,这样,当他不再码字的时候,就可以毫无遗憾地说,我已经把整个生命,奉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懂球而奋斗!"
小时候最喜欢的课间活动,是铃一响,就抱着球冲下楼,五分钟的时间内,二十几个男生互抢,看看谁碰到球的次数多,谁带球的时间长。后来,这种和原始足球极其相似的游戏,因为个体局限,与渴望更多控球之间的矛盾,慢慢演变成了三五一群的多体对抗,于是,传递,小组移动等技术被有意无意地开发出来。而最终,当控球好的知道要和抢断高的搭配,抢断高的也明白要和控球好的组合,那么一些粗浅的攻防战术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我认为这和青训的思想是类似的,只不过业余球员的成长比较盲目,而职业球员的培养目的性更加明确。一般而言,青训可以分成6-12,12-16,16-18三个大的年龄层。其中,6-12岁主要针对有球的训练,12-16岁开始逐步引入具体的战术概念,并通过适量的比赛进行体验,而运用则是在最后的16-18岁阶段的实战完成。从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到,基础技术是搭建战术的最底层零件,高层应用的诸多变化和外在形态,终归是要受到基本技术的影响和制约的。所以,在讨论具体战术之前,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足球的基本技术。
停,带,传,跑,射。除去射门这项终结技,足球比赛大概可以被简化成,从一个相对静态点(区域)–>小幅位移调整–>转移到下一个相对静态点(区域),这么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同时,球员会随着此过程的进行,在有球和无球状态之间连续转换。所以基本技术,也可以分为有球和无球两大类。根据统计(OPTA),英超比赛,球员平均每场的触球次数为60次,球员有球的平均时长为55秒,约为足球比赛时间的1%。那么,我们不禁会问,无球技术是否比有球技术更重要?答案是否,它们都重要。虽然我常说无球水平决定了一名球员的高度(or、一只球队的无球水平决定了这只球队的高度),但是从目的性来说,无球的确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有球能力而存在的。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有球是火种,那么无球就是碳。你的先有种,然后再谈好火费碳好女费汉。所以足球6-12这个阶段是先学触球,而不是先练跑位,而12岁以后的移动训练则会使球员知道怎样在前面说的那三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更好地完成有球和无球状态的转化。
因此,关于基本技术,我们不妨由球员处于"一个相对静态的点"时谈起,显然,这里指的就是停球,即FM里被广义了的First Touch。
停球,顾名思义,就是将球用身体的任意一处合法部位停在自己所能触及的控制区内。不过,我认为更好的定义,应该加上这一句,"以便能够在最短时间内继续下一个动作"。所以停球和懂球一样,也分三种,2B停球一米内但需要时间找回重心,普通停球半米开外且不失重心,文艺停球不管多少米尽量保证下一个动作的流畅。
比如,刚来英超的卢卡斯就是2B停球的代表,那会卢神由于不适应远强于巴甲的速度及对抗,选位判断,上肢力量运用这些停球的组成部分基本是和下肢的卸力技巧脱节的,因此你经常会看到他在停球的一瞬间,身体呈异常的失衡状态。所以L21完全发挥不出他的其他能力,直到逐步适应了英超的节奏。但即便现在,卢卡斯的停球只能算普通,因为这个,他在中场的疏导能力一般,转换速度达不到战术线路变化的要求。苏索的停球则处于普通和文艺之间,他不差个体技巧,停球大部分时间能够为自己的下一个动作服务,但是却不和球队的下一个动作同步,这是影响他成为中场组织和战术支点的最大问题所在。文艺停球,利物浦只有阿隆索,那时A14的侧背身停球转向几乎是一气呵成,充分体现了他的预判以及思考能力,现在的库迪尼奥有这一潜力,虽然他身体力量更弱,但脑袋永远比别人快半步的优点足以让他提前摆脱贴身压制。所以如果谈论中场引援的话,我会说,在讨论组织能力这个笼统概念之前,不妨先观察First Touch这个属性,因为它能让赢在起跑线上。
处于小幅位移阶段的带球技术,往往是以控制,调整和摆脱为主,也就是将球交给队友前的过渡。这种过渡理论上时间越短越好,因此此时的带球需要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贴身,能够保证持球者随时处于对球的控制状态;第二,辅助脚不应有明显的弱点,不会影响需要的短距离变向能力;第三,在不同区域遵循不同的安全原则,摆脱首选往最佳2过1方向移动,尽量减少一对一过人的失败率(此点突击手除外)。
这么看,杰拉德其实并不适合持球中前卫的位置。因为他趟球距离比较大,左脚控球能力一般,除直线外,无法在小范围内作多次的快速转向。所以只要他在,中场的局部快速小组移动很难达到效果,如果新赛季是L21+G8的中前配对,那么我们只能把他们的串联,也就是这里说的小范围位移简化,同时战术支撑点前移或者侧移,他们只负责大的线路变化,细微的局部位移调整交给库迪尼奥和后移的苏亚雷斯。
杰拉德,或者说大部分的Box to Box型中前卫,其停控带技能主要都是为了他们最强的前向无球移动服务的,以前我常说G8需要一段启动距离就是这个道理。反反复复的短途加减速不符合他的基本技术习惯,因此罗杰斯想要实现节奏控制恐怕只有弱化或者限制杰拉德的作用才有可能实现。上赛季他对队长的使用初步显露出了这种迹象,而反过来看,杰拉德在活动区域被缩小的情况下,以第三种基本技能,传递来避开自己停带方面的弱点,将会是他,乃至今后的利物浦能走多远的关键。
大家都说传控,但是传是为了控制什么?虽众说纷纭,却又都知之不详。我觉得传递的目的,就是控制速度和空间。"the fastest player in the pitch, is the ball,not the man"。战术的最终结果是进球,而战术的最终表现形态,则是空间的变化速度。
传统的英式足球和欧陆足球,在空间变化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岛国的风格是尽可能保持高速,而岛外的做法则是速度以后场向前场递增,并且不惜反复变化以达到破开防御的目的。所以他们在对传球的要求也存在区别。比如说,南欧国家,U16各个组别三五人小场的传切训练比重,要远高于英式体系。因此他们在短传,接应时如何停顿,如何使用身体,怎样作传递后的移动等方面比英伦球员要熟练和灵活。细节的说,欧陆球员传球时小腿甚至脚腕的运用很多,这使得他们完成10米内的传球及后续动作时所需要的时间要少。因此局部的空间移动并不会因为传递次数的增加而慢下来。我觉得这是上赛季利物浦控球率和效果不成正比的根本原因。而新赛季几名欧陆球员的补充,以及卡罗尔、spearing,谢尔维等人的离开,意图就在此。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分析战术,需要明白基本技术及其作用。
跑,也就是无球移动,应该是战术中最复杂,最难以被球迷观察和掌握的部分。一般而言,我认为有三个大的原则,以及因位置不同而不同的小原则。当然,足球的魅力之一,就在于这些原则,往往会随机地被打破,然后再不可为而为之地进行恢复。它有疾可循,却又难以用通用的模板固化。
首先,移动的第一原则,就是三线彼此距离不超过12米,这保证了整体阵型的紧密。其次,移动需以2个或3个核心球员为定位,以保持整体阵型能够有效地为攻防服务;最后,移动的第三大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形成三角,增加或减少己方或对方球运行的线路。比如说,对于第二原则,利物浦的整体无球运转有两个核心点,自己禁区前腹部的拖后前卫,以及对方中腹部的伪中锋。四名后卫的移动需参考拖后前卫的位置,以避免移动时两线间空档为对手利用。而伪中锋的移动,则为两翼攻击手的联动提供定位,同时,也为身后的输送点确定路线。这种Dual Core模式相对容易被盯死,所以很多时候,球队需要在中前或者侧翼开发第三个核心点,以提供更复杂的变化。利物浦上赛季后半段很明显是库迪尼奥,而新赛季,他的具体位置是继续固定为边前腰,还是被赋予更大的位置上的自由度,将会极大地影响球队的无球运转。
至于小原则,我想在随后的比赛里结合球员观察一并说明。这里仅以边后卫为例略谈一二。我们知道,边后卫的使用,在攻防体系中几乎决定了两个边路走廊的形态。为了获得更宽的横向距离,旧有442那种一边伸展另一边内收形成三中卫的作法,已经不再流行,因此边后卫往往需要根据情况,再贴边线的中低位置来回移动,他们此时并不需要太注意两个核心点的位置,而只需为中路的队友拉开空间,并横向延续两个核心和边前卫,中前卫形成的三角递进。
最后,防守技术,就是以整体运动为主要方式制造个体打断前面说的三种持球状态的技术。防守技术,抛开整体谈意义不大,因此这里我只贴一段以前写的应用,然后结合比赛回溯到个体技术。
防御大概可以分成三种,以位置为基准的区域联防,以对手为基准的盯人防守,以及以空间为基准的两层式防御。
区域联防很好理解,比如说霍奇森的英格兰所使用的禁区前8人双层长方形防御,其特点是每一个球员以自己的位置为基础,负责周边一定区域,而一旦个体移动,整体联动。这种防守的切割区域主要在边路,相对消极。盯人防守,顾名思义就是本方队员对位盯防对方的一名球员,在防守时不必顾忌区域限制可做出跟随式贴防。最后以空间为基准的两层防御,指的是将防御人数划为4-6,或者5-5两组,防守时两组间呈明显的空白,上抢的一组利用合理性的分布封堵掉对方向该空白区域传递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留守的一组预判可能遗漏的线路。三种方式,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其实已经被结合在一起,并根据不同区域作不同组合。比如说,对持球边后卫的压迫可采取第三种,中圈的争夺往往是1+2的混合,而纯碎的联防,只可能出现在控制能力远不如对方,不得已退守至禁区线附近的情况。
不管怎么组合,防守的第一个目的总是迫使对方减速,联防的减速方法是减少身后的可加速空间,中圈区域+盯人的减速方法是打断对方传递的连贯性,而第三种防御的减速方法最极致,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全破坏对方的连接,或者迫使对方归零(回传守门员)。
如果固定防御基准线然后看此时的形态, 比如禁区上下大概区域和Man Marking2种基本方法就够了. 但是随着防御提前和攻守一体思想的不断深化, 防御基准线在现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其实是不断变化的. 比如当进攻在前场被打断时, 此时的后防大概位于中圈附近而且整体分布并不适合Zonal或者Man Marking. 因此就会有我所说的第三种4+6/5+5空间隔断式防御.当然另一种做法是迅速全体退到防御基准线比如中线后15-20米作高位防御此时的方法为1,2混合的Zonal Marking, 并且随时寻找机会向前开展更加Aggressive的第三种方法. 如果高位防御被破那么才不得不回到最后的禁区防御. 从中你可以看到整个防御过程三种方式的混合及转化
先谈谈想写些什么,也算是给这本笔记定一个基调。总地来说,我想尝试一种简单数据分析流之外的,更接近底层,自下而上的方法。下面是一些思路。
怎样分析比赛?
如果把战术视为一个多叉树集的形成过程的话,那么在每一棵子树的任意一个节点,我们都能找到多种不同的可能性。单次战术的开始与结束,不过是这诸多树形结构中的一条路径罢了。以此来看,战术分析,其实有点象围棋的复盘,既要寻找和归纳定式,又要思考那些随机出现的不定式,并且确认它们和已知定式之间的关系。所以那种集中一点,然后放大,最终得出一个概括性结论的方法,至少在战术讨论中,是不合适的。
战术的外在表现,在人类的感知世界里,是可以用成功/失败,简单/复杂,漂亮/丑陋等二元概念来定义的。这就导致了人们往往会因为一些无法统一的意识(形而上),影响对战术(形)的看法。相对地,从球员的个体技术,以控球率,传递次数等数据出发,凭经验累计而成的认识,则是一种可以达成统一的客观标准(形而下),它们具备了一定的说明能力。只是,这种真实,很多情况下好比函数的定义域,由于缺少正确的映射关系,对于值域,能够反映的并不多。也就是说,主观的感知会影响和局限我们对战术的理解;而如果缺乏理论的指引,即便再客观的数据,也会使人从正确走向错误。所以想要理解战术,揭示球队存在的问题,必须给战术一个本质的共性定义(统一的形而上),同时明白搭建战术的底层基础(具体的形而下),最后,再通过具体的战术表现把两者联系起来。
战术的本质和共性
什么是战术的本质?有人说是永远比对手领先一球,也有人说是避免被反击和打对手的反击。这些都对,也都不对。因为,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在讨论的时候往往没有实际意义。站得高能否看得远,往往取决于你怎么站上去。
战术的本质,我认为就是将战术的一系列共性组合并且抽象后得出的结果,也就是战术想要完成的目标。这种目标是可以实质化的,它能够为诸如永远领先一球或者反与被反等虚化了的意境提供实现的方向。比如,在足球还只能向后传递的年代,战术的目标之一,就是更快更多地把球交到盘带技术最好的球员脚下,让他们完成主要的推进。为实现这一目标,苏格兰人设计了所谓的纺织机战术,使之在球员个体技术的支持下,呈现出类似英式橄榄球这样的外在表现。
而战术的共性,也就是战术多种形态所共同具备的属性,它随着现代足球的发展,会不断地变化。例如,我们常说的,一个紧密但又弹性十足的侵略(Aggressive)系统(目标),相比纺织机系统,要更加复杂,而这种复杂,从共性的角度看,来自于人们有意或无意,对空间和时间概念更深刻的理解。
关于学术界如何运用时空概念解释足球这个错综复杂的动态系统,我在以前的一篇文章里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不作重复,仅引用一小部分,以便从另一些角度展开。
有效可控区域(Effective Play-Space),指比赛的某一个时点由最外围球员所在位置连结而成的多边形的面积。有效可控区域是现代足球战术最基础的参数,也是最重要的参数。足球战术中大部分的技术手段,比如传递,移动,突破等等,最终都可以看作为以实现合理的EPS为目的。所以,EPS也就可以被当成检验以这些技术手段搭建而成的战术的有效性的标准之一。
我们在讨论战术的时候,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球队的阵型。而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落后"了的概念,"现代足球不应该拘泥于阵型,应该灵活多变"。你看,又一个高度正确但毫无意义的结论。在我看来,阵型归根到底,对战术的贡献,就是以最优的方式不断地产生合理的EPS值。这种方式,如果具体到球员个体乃至局部的移动,就是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战术要求下,有着相对固化的移动模式。比如,传统442阵型中,当右边卫沿边线前移,相邻中卫往往会侧移填补他的位置和责任,同时左边卫向中收缩,防线呈3中卫的形态。而近年的后防持球战术为了获得更大的EPS,往往会让左右边卫站到两个走廊靠近中线的位置,转而让一名拖后前卫和剩下的两名DC一起形成防御的基本宽度。那么两种方式是否会产生不同的EPS面积?相同或者不同面积下其他位置球员是怎样移动的?可以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被对手成功拦截时局部乃至整体的形状如何?对于传控,是否存在一个有规律的EPS序列来保持传控的稳定?
我想通过这类的观察,总结足球战术在无球移动方面的具体办法,而这些个办法,我认为最终会反映到EPS这一共性上。
即时可控区域(Instantaneous Play-Space),指即时状态下以球所在点为圆心半径12米的范围内的3-4名球员所占据的区域。一般而言,这3-4名球员之间应以三角形为基准站位,并根据球以及对方球员运动方向,伺机改变和恢复所在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原理是由攻守双方传递与拦截实质上是攻击和防御三角(Offensive & Defensive Triangles)之间的对抗这一基本属性所决定的&
即时可控区域内的球员和他们的能力,决定了EPS,而EPS,则决定了攻防转换,推进速度,线路调整等外在表象。我在去年曾经写过利物浦的中场技术指标及其搭配问题,这其实也就是相当于强调IPS在中圈的作用。如果只有两名中前卫,那么根据三角形对抗原理,他们需要或前(影锋)或后(盯人中卫)或侧面(边前卫)的支持,那么在局部队形变化,相关位置球员技术要求等方面与荷兰433体系比较,是完全不同的。罗杰斯既然强调传控,那么无论哪个局部,IPS都必须能够产生快速连续的EPS序列,如何给这种能力一个量化的标准,将会是新赛季研究的重点,我觉得有针对地进行基础技术观察,或许可以打开一种思路。比如不作任何全局性结论的前提下,专门分析卢卡斯的每一次有球和无球处理,看看他的这些选择对中圈这个小局部的影响,等等。就象我在开头讲的那样,要想理解战术的复杂性,不能一味地往高处站,有时候由底层技术开始,往往能得到更多。
速度矢量与推进时间, 也就是所谓的节奏和方向。结合足球比赛我的理解是,攻势由后向前进行的过程中传递速度是逐渐加快的,越接近禁区,破门需要的即时推进速度要求越快,或者说,当在特定区域传递达不到要求的速度的时候,攻势应该向后减速寻求过渡。
我记得很多人批评小乔的传递稳定性是靠过多的后向过渡达成的。其实,这里我们需要把向后传递分成有意义和无意义的两种。怎么区分?我觉得可以以它对特定区域的节奏控制,以及跨区时的速度转换效果来判断。有时候过渡是提速的前提,而有时候提速又是以过渡为目的,这点我会在战术方法关于防御那部分陈诉。总而言之,英超虽然是节奏最快的联赛,但那种老式的以更快的速度更多地把球传送到攻击区域的思路早已过时。当然罗杰斯要的也不是巴萨,他骨子里其实更接近范加尔,追求的是速度基础上的控制,中后场调节,两翼提速,因此球在纵向的三个大区的运行必然有模板可寻。如果我们将这些模板的输出连接起来,大概可以在得到一条速率的变化曲线,而其平滑度则是我们从这个角度考察战术共性的一大要点。 EPS,IPS还有速度矢量,构成了足球战术的三大共性,因为战术的目的,其实可以看成不间断地以有限的人数在有效的时间内去覆盖球场不同的区域。这是目前我能理解的一种实质化了的形而上。
下一节我会继续谈所谓的形而下—足球的基本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资本的持续投入,广州恒大在国内赛场上,渐渐有了点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不过,这种优势究竟由何而来?恒大在战术方面是否发生了质变?里皮走后又能给我们留下什么?诸如此类的思考,甚少见人提及和深入。所以,作为一名对量化分析十分感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想从战术的基础概念入手,谈谈球队的实质问题以及需要改善的地方。
有效可控区域(Effective Play-Space)
如果问及足球战术的本质,很多人会说不外乎反击与被反击,进球与被进球,控制与被控制等等。这些答案听上去似乎都很有道理,但一旦要拿起来做具体分析,却往往缺乏说服力,让人有种不知如何填补的空洞感。我认为这是因为我们对足球的认知并没有到达底层的缘故。足球运动发展到今天,已经逐渐完成了从经验累积到形成理论的过程,而学术界,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为理论的不断完善提供基础。
言归正传,1992年,法国物理及体育竞技科学教授Jean-Grancis Grehaigne提出了第一个和空间相关的概念,有效可控区域。什么是有效可控区域?简单而言,就是指比赛的某一个时点由最外围球员所在位置连结而成的多边形的面积。这一概念在随后的研究中,又被分成了持球时可控区域和无球时可控区域两部分,并通过均值分析等手段,用以证明猜想中的"空间压缩-扩展反比关系"。
数据显示,这种反比关系,在越高级别的比赛中,越不成立。比如,2004年岛国学者Okihara记录的日本和阿联酋的比赛,主队持球时EPS为1645(+-546.5)平方米,无球时EPS为1220.9(+-483.0)平方米;客队持球时EPS为1379.6(+-570)平方米,无球时EPS为1232.4(+-467.9)平方米。两队的数据序列有明显区别但任何一组都不支持所谓的Inverse Contraction-Expansion Relationship。另一项更细致的基于巴西联赛的分析则把进球(失球)时点单独抽离出来,无球防御EPS为920.7(+-13.3),失球时EPS为1110.4(+-41.7);持球进攻EPS为1059.6(+-15.2),进球时EPS为898.9(+-43.9)。此组数据同样无法验证前面的线性反比关系,但至少说明了防御方失球时有效可控区域被拉伸,以及进攻方取得入球时有效可控区域需收小和集中这两个定理,尽管这两个定理未必能够决定比赛的最后结果。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不能和胜负直接挂钩,那么这个有效可控区域还有什么意义?我觉得不但有意义,而且意义很大。因为不管球队采用何种战术,都会产生与其相对应的合理的EPS序列,均值和标准差,比如江苏舜天的反击战术,防守时收缩得比较后,进攻主要靠前场三两人的快速前移,所以他们防御时的有效可控区域就会相对较小,而反击时的有效可控区域就会相对较大。而反观以控球为主讲求整体移动的恒大,他们持球和无球时的EPS应该差距较小,如果有异常情况出现,那一定是球队某个部分出了问题(这个我们在下一个环节谈),或者战术为对手所制。
另外,有效可控区域的方差也是一个值得监测和观察的部分。一般而言,方差越大,说明球队队形的变动越大,布局越不稳定。但是这种关系反过来并不成立,并非方差越小越好,因为它和战术的弹性及灵活性有一定关联。不过总体而言,个别球员的错位移动虽然会产生较大的方差,但球员移动在整体上给EPS带来的影响应该是平衡的。
有效可控区域是现代足球战术最基础的参数,也是最重要的参数。足球战术中大部分的技术手段,比如传递,移动,突破等等,最终都可以看作为以实现合理的EPS为目的。所以,EPS也就可以被当成检验以这些技术手段搭建而成的战术的有效性的标准之一。因此,当我们谈及中超球队的战术表现以及和其他高水平联赛差距的时候,不妨把着眼点先放在这里。
一只训练有术,体系稳定,以控球为主的球队的有效可控区域应该是多少?我认为以三线距离12米的基准状态计算,大部分时间最小不应低于720平方米,而根据不同的防守策略和创造进攻空间的方式,最大值不应高于1600(估算,无大数据支持),均值1200左右,方差100。周六比赛舜天虽有数次机会,但整体上并未在此环节给恒大造成影响,主队总体队形保持得还算平稳,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
即时可控区域(Instantaneous Play-Space)
对于有效可控区域,一个比较明显的缺点在于,不同分布,不同形状的多边形可以拥有同样的面积。也就是说,即使球队阵型不合理,也有可能得到一个"合理"的数值。比如,在对手已经将进攻转移到左路的时候,己方大部分球员依然处于右半区,这种EPS显然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为解决这一缺点很多研究提出了多边形中心点的概念,不过我觉得,以皮球所在点定义出来的即时可控区域应该更符合足球竞技的实际。
IPS和EPS一样,在空间构成上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理想状态应该在以球所在点为圆心半径12米的区域内即时投入3-4名球员为佳。而这3-4名球员之间应以三角形为基准站位,并根据球以及对方球员运动方向为参照物,伺机改变和恢复所在三角形的面积。这一原理是由攻守双方传递与拦截实质上是攻击和防御三角(Offensive & Defensive Triangles)之间的对抗这一基本属性所决定的。而和有效可控区域不同的是,即时可控区域可以有更加表象的评测参数,比如对于进攻一方而言,带球突破,向前传递成功率,向两侧分球次数,以及向后过渡比率都可以影响IPS的数值;而对于防守一方,IPS函数的变量则可以是拦截,铲断,失位次数等。恒大利用三角传递破解对方拦截方面已有一定基础,不过更多时候依赖的还是个人能力。另外,他们在组织防御时还略显混乱,比如会经常出现即时可控区域内人数过多的现象,而且上抢,主防,协防人员位置呼应上也和英超球队有比较大的差距。这方面急需改善,应为影响的不单单是防御,还有由守专攻时的速度和人员投入。
作为影响EPS的核心参数,IPS最重要的评估应该是即时可控区域本身的内连形态,以及和其他部分的外接方式,这两部分结合起来就决定了有球球员和无球队员以及他们之间位置分布的合理性。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恒大存在很大的隐患。就本场比赛而言,具体体现在郑智赵旭日这一对中前卫和前后两个部分的联系上。不难发现,无论进攻三角,还是防御三角,郑赵两人和前突的孔卡的距离经常超出10米,因此很多时候,中后场6人和中前场4人之间是有一个明显的断层的。而在防御时,因为还要覆盖两翼的部分,郑智和赵旭日有时会无法屏蔽自己身后己方中卫前面的区域。江苏舜天上半场的3次机会,无一例外是由这两处空间发起。人们总说得中场者得天下,一名具位置感,移动准确的中前卫,能够实现的不止是抢断,拦截,调度和直塞。他更基础的功能是在整体队形移动的时候为身后的后防线起一个定位的作用,从而保证前一节所说的有效可控区域的合理性。
当然,恒大前场外援超强的个人能力,掩盖了球队腰部存在的隐患。在中超这似乎是一个普遍现象,我觉得江苏舜天去年之所以能够在大部分指标位居榜末的情况下得到亚军,和利用好了中超球队外援打头,本土守尾,不重视中圈连接的特点有很大的联系。如果说有效可控区域是基础,那么受中场影响巨大的即时可控区域则是基础中的基础。所以恒大若想进一步提高,应该引进高水平的中前卫,以完善这两个控制区域参数。
速度矢量与推进时间
最后一个基础概念是速度矢量和推进时间,也就是所谓的节奏和方向。美国加利福利亚大学伯克利分院的David R. Brillinger教授2007年发表了一篇叫做《A Potential Function Approach to the Flow of Play in Soccer》的论文,其中他以2006年世界杯阿根廷和塞尔维亚比赛中那次26脚不间断传递为例子,通过分析传递发生区域的速度矢量,归纳出对应的位势函数。所谓位势函数,结合足球比赛我的理解是,攻势由后向前进行的过程中传递速度是逐渐加快的,越接近禁区,破门需要的即时推进速度要求越快,或者说,当在特定区域传递达不到要求的速度的时候,攻势应该向后减速寻求过渡。
这个概念不太好量化,Brillinger教授的结果也很可能只代表一种特例,虽然他坚信特例在足球运动中更具参考意义。无论如何,关于将空间串联起来的推进速度,我觉得和进攻时拥有,创造和穿透空间的具体方式有关,也和所受到的防御形态有关。本人水平有限,只能粗略地讲一讲防御形态对推进时间的影响。诸所周知,防御大概可以分成三种,以位置为基准的区域联防,以对手为基准的盯人防守,以及以空间为基准的两层式防御。
区域联防很好理解,比如说霍奇森的英格兰所使用的禁区前8人双层长方形防御,其特点是每一个球员以自己的位置为基础,负责周边一定区域,而一旦个体移动,整体联动。这种防守的切割区域主要在边路,相对消极。盯人防守,顾名思义就是本方队员对位盯防对方的一名球员,在防守时不必顾忌区域限制可做出跟随式贴防。最后以空间为基准的两层防御,指的是将防御人数划为4-6,或者5-5两组,防守时两组间呈明显的空白,上抢的一组利用合理性的分布封堵掉对方向该空白区域传递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留守的一组预判可能遗漏的线路。三种方式,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其实已经被结合在一起,并根据不同区域作不同组合。比如说,对持球边后卫的压迫可采取第三种,中圈的争夺往往是1+2的混合,而纯碎的联防,只可能出现在控制能力远不如对方,不得已退守至禁区线附近的情况。
不管怎么组合,防守的第一个目的总是迫使对方减速,联防的减速方法是减少身后的可加速空间,中圈区域+盯人的减速方法是打断对方传递的连贯性,而第三种防御的减速方法最极致,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全破坏对方的连接,或者迫使对方归零(回传守门员)。回到周六的比赛,舜天采用的是中圈试探性1+2,不行就退守禁区联防的策略,所以他们在打断恒大传递这一点上显得决心不够。这就给同样在中圈1+2防御水平不怎么样的恒大有了足够的自由度不断把球交给前场的四人组。并且可以在丢球后利用舜天球员过度靠后的特点实施第三种以空间为基准的两段式防御。总体而言,虽然给了客队三次机会,但基本上抑制住了江苏的反击速度,没有让他们更多的利用自己露出的空白。
无论恒大还是舜天,在上述的三个战术基本概念方面都有明显的不足,特别是整体队形以及个人位置与整体队形之间关系的处理上。恒大的要害在于中场,如何处理好孔卡和另外两名中前卫的连接,将会是他们今后面对中场比较硬朗的国内球队以及控制能力不弱于自己的亚冠球队的主要看点。另外,边后卫能力的不足,间接导致了中前卫对与后防线之间区域的保护能力,恒大的防守问题起源于此,不能完全归结在四名后卫的身上,引入一名高水平的拖后是根本的改善之道,艾尔克森伪9的属性或许为以后放弃孔卡预留了空间。
舜天方面,一贯擅长的寻找对方三线间空档的踢法逐渐被对手熟悉,建议加强防守的主动性,增加前场以空间为基准的压迫方式,增强中圈打断对手传递的上抢能力,灵活地运用三种防御形态,不但可以减速,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增加自己的进攻机会。当然,这在体力上要求太大,对于双线作赛的舜天来说,有点不太现实。
[1] Moura, F.A., Martins, L. E., Anido, R. O., Barros, R. M., & Cunhua, S. A. (2012).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Brazilian soccer players’ organization on the pitch. Sports Biomechanics 11(1), 85-96
[2] Okihara, K., Kan, A., Shiokawa, M., Choi, C S., Degunchi, T., Matsumoto, M., & Higashikawa (2004). Compactness as a strategy in a socer match in relation to a change in offense and defence.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2(6), 515
[3] Grehaigne, J.F.(1992). L’organisation du jeu en soccer. Joinville-le-Point, France: Editions Actio
[4] David R. Brillinger (2007). A potential function approach to the flow of play in soccer. Journal of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sports. V3(1),3
Recent Posts
Advertisements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网页标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