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男宝宝几岁上幼儿园好分床的好处有很多,什么时候给男宝宝几岁上幼儿园好分床最合适

原标题:孩子分床睡的好处,如何鼓励宝宝分床独自睡觉?

还和宝宝挤在一张床上?再不分床就晚了!

很多家长为了晚上方便照顾宝宝,习惯与孩子睡在一张床上,殊不知这样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比如:宝宝可能随时被熟睡的大人压到,还可能会被大人的被褥、枕头等物品堵住口鼻,发生窒息。因此,家长最好跟宝宝分床睡!

除了安全外,分床睡对宝宝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好处哦~~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分床睡比较好?如果宝宝不愿意分床睡该怎么办?

孩子独自睡觉对成长有4大好处

1、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分床而睡,会使大人和孩子的“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了,宝宝不会因为你的翻身或其它动作而惊醒,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都更有保障,因此,宝宝和妈妈都能睡得更好。

2、有利于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

孩子在1岁半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需要有“我的床,我的枕头、我的被子、这是我睡觉的地方”…… 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自我”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在世界上有独立的“位置”。

3、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后天通过父母、周围环境等所获得的。当父母成功的帮孩子度过了分房时期,孩子就会逐渐体验到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构建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自主的重要元素。只有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孩子才具有对这个世界真正的安全感。

幼儿到了3岁左右已经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能够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了。如果长时间不和父母分床睡觉,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孩子多大就该分床睡了呢?

对于“孩子多大该分床睡“这个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从一出生就应该让宝宝自己睡小床,这样的话,在6个月前分床睡才比较容易。如果6个月以后再开始尝试分床,宝宝会产生分离焦虑,变得更加粘妈妈,尤其是在晚上。

至于需要尝试多久才能分床成功,这得看孩子的适应能力。有的孩子适应能力强,很快就可以完全自己睡了,而有的孩子可能适应能力差一些,会拖到8-9岁也属正常情况,但只要孩子能在10岁前完成分床就行。

家长还需要注意的是,在给宝宝尝试分床时,一定要在他情绪平稳、身体健康的的情况下进行,而且一定要多做一些准备工作,多沟通、多引导,给孩子一个适应的过程。比如,你可以先跟宝宝分被褥、不分床,逐渐过渡到分床不分房,再过渡到分床分房。

孩子不愿意分床睡的原因及对策:

幼小的孩子往往分不清想象和真实,都会怕黑,害怕床下有鬼,害怕妖怪等,尤其当晚上家长不在身边时,这种害怕的感觉尤为强烈。

对策:要多给宝宝讲一些正面的、愉悦的故事;还可以和孩子玩捉迷藏,制造一些黑暗中有趣的记忆,增强宝宝对黑暗的“抵御力”;还可以选灯光比较暗的小夜灯陪伴宝宝入睡。此外,还要把房间里的杂物收拾干净,不让宝宝在黑暗中产生错觉。

Tips:在宝宝适应自己睡觉之后,就不要再给他使用小夜灯了。长时间使用小夜灯,对宝宝的视力发育并不是很好。

如果孩子出生之后就一直与父母睡,这会让他们有一种安全感,因而当父母要求分床睡时,孩子会极度缺乏安全感,所以就拒不配合。

对策:为孩子营造温馨的睡眠环境,在孩子睡前或起床前,父母最好都陪在孩子身边,这样孩子会感到父母其实离自己并不遥远,让孩子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形成积极稳定的情绪情感。

孩子长期和父母睡在一起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当这种睡眠习惯被打破时,必然会使孩子出现焦虑和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对策:离开父母的怀抱,孩子自然是不习惯的,会感觉很孤单,这时可以让她抱着自己喜欢、信任的物品,比如布娃娃、玩具、小毛巾、小枕头等等,孩子感觉有好朋友陪伴,睡觉会更安稳一些。

孩子跟父母睡在一起时,不管是睡前还是睡醒后都可以看到父母在身边,可以说话、听故事,孩子就会觉得踏实、开心,单独睡觉时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孤单。

对策:分床睡后孩子不仅会感觉孤单,还会有害怕的情绪存在,所以这时家长一定要耐心的陪伴孩子,陪孩子说说话、讲故事、唱儿歌,要等孩子睡着了之后才能离开。

与宝宝分床睡时,一定要确保他的安全,注意床离地面不要太高,应降低床的高度,在床上加护栏,在床下铺上厚厚的毯子,以防止孩子摔伤。

致所有家长:有一种“爱”叫作放手

对于宝宝的照顾和关心,是每一个父母都会有的,但是很多的家庭在宝宝出生以后都会是妈妈主要管宝宝,而爸爸则是不参与的情况,其实这个时候并不是爸爸不参与,有可能是因为妈妈做的太全面,而且也表现出并不需要爸爸参与的状态,所以时间长了以后,爸爸也就自然的不去参与了。而很多的家庭都是在宝宝出生以后妈妈搂着睡觉,这是因为要更方便的照顾宝宝,但是时间长了对于夫妻之间的关系也都会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在适当的时候就需要让宝宝和父母分开睡了。
宝宝尽早的分床睡对宝宝和父母都有哪些好处呢?
曾经就有这样的报道,小宝宝和父母同睡一张床,而最后导致宝宝窒息而亡的说法。很多的家庭由于为了照顾宝宝都会选择和宝宝睡在一张床上,但是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父母睡熟了以后,捂住了宝宝的嘴巴、鼻子导致宝宝出现窒息的危险。所以一般情况宝宝到了6个月以后就要考虑让宝宝单独睡一张床了,为了方便照顾宝宝,可以选择让宝宝和父母睡同一个房间,这样就可以避免宝宝出现危险。
生完宝宝以后,妈妈的全部精力就都放在了宝宝的身上,时间长了也就会忽略了自己的爱人,爸爸有的时候也是想要帮助妈妈一起带宝宝的,但是由于没有经验,所以总是会遭到妈妈的嫌弃,时间长了,妈妈的心里只有宝宝,而忽略了自己的爱人,夫妻之间也就会出现一些隔阂,导致家庭出现一些矛盾。所以宝宝稍微大一些的时候就应该和父母分床睡,这样既保证了宝宝的安全,还可以增进夫妻之间的感情。
宝宝和父母是有着血缘关系的,但是对于妈妈来说可以陪伴一生的只有爱人,所以在宝宝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分开睡,对宝宝和父母都是有好处的。

孩子与父母分房间睡觉,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给父母带来了烦恼,很多父母一直让孩子与自己同床共枕,给自己的生活和孩子的发展都带来了很多问题。要清楚地认识到与孩子分房间睡觉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先认识让孩子独立睡觉对孩子的成长的积极作用。

和孩子分床睡究竟有哪些好处

第一,有利于顺应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发展。

孩子在一岁半左右就开始发展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这是儿童在心理上离开父母、寻求独立的内在需求,成人需要做的就是顺应这个发展规律,给孩子提供独立性发展的具体条件,让孩子独立地在自己的房间、在自己的小床上睡觉便是这种条件之一。如果在孩子两岁前父母没有及时地与孩子分房间睡觉,孩子的独立意识发展就错过了敏感期。

第二,有利于顺应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也是与生俱来的,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天起就开始寻求对自我的认知,幼儿需要有“我的床,我的枕头、我的被子、这是我睡觉的地方”……通过这些具体的事物,让幼儿感受到“自我”的存在,独立的床和独立的房间,让幼小的孩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独立的“位置”,这是儿童自我界限成长的根基。幼儿从这样的自我认知中,逐渐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

第三,有利于发展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是后天获得的。当孩子在生活上获得微不至的照顾,情感上获得父母的积极回应,那么,孩子就建立了对这个世界的安全感。随着孩子的长大,要应对更多发展带来的挫折,比如与父母分房间睡觉带来的痛苦,这是成长必经之痛,如果父母帮助孩子度过了艰难的分房时期,孩子会体验到发展带来的愉悦,这样的愉悦才是成长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构建孩子的自信、自尊和自主的重要元素。只有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孩子才具有对这个世界真正的安全感。

第四,有利于夫妻情感交流。

很多夫妻在有了孩子后要么“分居”,要么一家几口同睡一床,严重影响到了夫妻情感的交流。夫妻性生活不可以在有孩子的房间进行,这是夫妻要遵守的最基本规则。让孩子独立睡觉,夫妻间便有了独立的交流空间和时间。

第五,有利于保持孩子的生存能力。

每个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孩子即使睡着也会掌控自己的冷暖,这是一个生物的生存本能。所以,夜里孩子感觉太热,他会踢开被子,当他感觉到冷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将踢开的被子拉回身体。让孩子独立睡觉能够让孩子保持这样的基本生存能力。

什么时候该和孩子分床睡

至少要等孩子满3周岁后才开始考虑分房睡,因为孩子太小跟父母分开入睡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对于不到3周岁的孩子,由于自我完全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没有父母陪伴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孩子长大后可能会缺乏自信和安全感、疑心重、没有信任他人的能力等问题。

有些孩子每晚入睡时一定要有一样酷爱的东西陪伴在身边。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脑海中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母亲形象,于是,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这个小物件(玩具娃娃或毛巾)就是母亲的象征,抱着它睡,就可以确保母亲不会离开。因此,让3岁以前的孩子跟父母分房睡,即便出发点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也不推荐。

同样,不能太晚跟孩子分房睡。因为4-6岁是性蕾期,孩子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这是性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如果过晚跟父母分房睡,会导致孩子的性心理停滞在这个阶段,成年后则有可能患上某些精神疾病或产生心理问题,比如产生各种障碍或、、适应性障碍、性心理障碍、人际关系困难等。

5岁左右(性蕾期),孩子逐渐开始意识到男女之间的性差异,这也是确立自身性别认同的基础。这个时候家长与孩子分开睡,可以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引导孩子的性心理良性发展,以及培养孩子形成独立的人格。

和孩子分床睡的几个步骤

第一步:妈妈已经决定和孩子开始分床后,先用两张各自独立的单人床拼合成一张双人床;

第二步:以一个月(根据孩子对妈妈不同的依赖状况可以延长到3个月)为时间基本单位,把孩子睡的单人床升高(或把妈妈睡的单人床降低),形成高低落差(孩子的床要处在高位,妈妈的床要处在低位)。高低落差的距离要以孩子胳膊和腿实际长度的85%到90%为准(目的是让孩子对外部的触觉采集依赖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使孩子逐步把对外部环境的触觉采集依赖完全转嫁到视觉采集依赖。)

第三步:当孩子基本上适应对外部环境的视觉采集依赖时,再把两张单人床之间的距离拉开,拉开距离的尺寸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客观情况而定,孩子睡的床和妈妈睡的床拉开距离的时间同样以一个月为时间基本单位(根据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可以延长至三个月)。

第四步:当孩子基本形成对外部环境的感觉采集依赖时,再逐步把孩子的床降低(或妈妈的床升高),使孩子睡的床和妈妈睡的床回到同一高度(具体时间同样是以一个月为时间基本单位,根据每个家庭不同的客观情况可以延长至3个月)。

第五步:至此,孩子对外部环境的感觉采集依赖就基本形成了,也就是说孩子的感觉采集信息已经得到基本实现。在孩子对外部环境的感觉采集依赖基本形成后,就可以和孩子在相对的空间上拉开相对的距离了(比如分房和未来孩子寄宿等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床多大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