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中—OH中O原子质量为什么只能形成两个共价键而余下四个孤对电子?

【由于日志字数限制上篇没有講完的内容请移步下篇继续,传送门

1.1 烷烃系统命名法命名规则

①选主链:选择含有取代基最多的连续的,最长的碳链作为主链称为“某”烷。主链之外的其他链作为取代基

②主链编号:应从离取代基最近的一端开始编号,当有多个取代基时要使取代基编号之和最小

③命名:主链名称前加取代基的位置、数目、名称。取代基列出的先后次序按顺序规则优先次序高的基团后列出。

①与主链链接的取代基是单个原子原子序数由越高,优先次序越高对于同位素,质量重的优先于质量轻的例如:-I>-Br>-Cl>SH>NH2>CH3>-D>-H

②与主链链接的取代基相同,则比较与該取代基相连的后面的原子直到比较出为止。如:-CH3与-CH2CH3为C,H,H,H和C,C,H,H

③若取代基中有双键/三键就把它当做与另一个碳原子两次/三次相连。

编号从尛环起→螺原子→大环

命名格式:螺[ ]X烷(烯)

①方括号内为环的碳原子数(不包含螺原子)由小到大列出,以“点号”隔开

②X为所有环上碳原子总数

从一个桥头碳编起→大环→另一个桥头碳→小环

命名格式:X环[ ]Y烷

桥数是指从一个桥头走到另一个桥头的路线的数量如下图所示,【1,2,3,4,5】【5,6,7】,【1,8,5】总共三座桥

②Y为所有环上碳原子总数

③方括号内为环的碳原子数(不包含桥头原子)由大到小列出,以“点号”隔開

1.3 环烷烃的稳定性

环烷烃环越大其稳定性好

如:环丙烷<环丁烷<环戊烷<环己烷

原因:环上碳原子SP3杂化,碳原子之间σ键并不是头碰头重叠,而是带有一定角度的重叠形成叫的化学键又称为香蕉键,键能较小该重叠角度是由环烷烃环原子数决定,环越大重叠角就越大,σ键重叠的就越多,键能就越强,环稳定性就越强。

1.4 环烷烃的立体结构

1.4.1 环烷烃可以看做是一个平面(其实并不是有点高低不平的平面),其上的取代基可以在平面的上面(一侧)或者下面(另一侧)如果相同的取代基在同一侧,叫做“顺”;在两侧的叫做“反”。


顺-1,3-二甲基环己烷

反-1,3-二甲基环己烷

①两种极端状态:椅式和船式

椅式中各原子(主要是氢)之间的距离间隔最远,原子之间的斥力最小所以內能最低,分子稳定性最高

船式中各原子(主要是氢)之间的距离间隔最近,原子之间的斥力最大所以内能最高,分子稳定性最低

②椅式构像中的直立键与平伏键

以环烷烃作为平面建立一个垂直于该平面的轴,环烷烃上所有平行于改轴的C-XX键称之为直立键(直立于环烷烃平面),或称a键;几乎垂直于对称轴的C-XX键称之为平伏键,或称e键

例:环己烷有6个直立键(C-H键)6个平伏键(C-H键)

例:通过碳碳单键的轉动,环己烷一种椅式构像可以转成另一种椅式构像转换前后,a键变e键;e键变a键

翻环作用只改变分子的构像不改变顺、反异构状态

1.5 烷烴的化学性质

饱和烷烃,碳与连接其他碳的数目的不同分为四类和一个碳链接叫一级碳,也叫伯碳;和两个碳链接叫二级碳也叫仲碳;和三个碳连接叫三级碳,也叫叔碳;和四个碳连接叫四级碳也叫季碳。伯/仲/叔碳上的氢叫做伯/仲/叔氢

在自由基取代中,饱和烷烃中菽烃最容易被取代其次是仲烃,最后是伯烃甲基氢最难取代。

原因:①甲基/伯/仲/叔C-H键解离能依次减少解离能低易于取代;②伯/仲/叔碳/甲基形成的烷基自由基稳定性依次升高,产物越稳定越容易反应。

1.6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1.6.1 环烷烃卤代和卤化氢加成规律

从含氢较多或者含氫较少的C上开环缺电子基与含氢较多的C结合,负电子基团与含氢较少的C结合

必要条件:①分子中存在着限制原子自由旋转的因素如双鍵、脂环;②在不能旋转的两端原子上连接不同的原子或基团。

①选择还有不饱和键在内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

②从不饱和键最近一端开始编号;

③若双键或三键在主链的等距离处从靠近双键一端开始编号。

2.2.2 顺反构型命名法

若两个双键碳原子所连接的原子或集团有相同者在同一侧为顺式构型,在异侧为反式构型

含有多个双键的化合物中,主链编号有选择时则应从顺型双键一端开始。

优先基团(较大基团)在同侧——ZusammenZ;优先基团(较大基团)在异侧——Entgegen,E

规则:先看不饱和键同侧基团优先次序都高,优先次序较高的基团在同一侧叫做Z型,反之就是E型


左图,双键左侧溴和氢,溴优先双键右侧,甲基和氢甲基优先。双键两侧优先的基团在异侧所以是E型。哃样道理右图为Z型。

Z/E命名法对所有具有顺反异构的烯烃都能命名而顺反异构命名法具有局限性。两种命名法无必然的对应关系

2.3 烯烃嘚化学性质

亲电试剂中带正电性的原子发起进攻,使π键异裂,形成C正离子速率慢。随后亲电试剂中带负电荷的原子,进攻C正离子速率快

乙烯π键电子云使Br2分子极化,带有正电性的Br(δ+)进攻双键使π键断开,Br2异裂,Br(+)与烯烃加成生成溴鎓离子(正),剩下的Br-离子与溴鎓离子发生离子反应形成CH2Br-CH2Br(反-1,2-二溴乙烷)

HBr具有极性,靠近乙烯的时候使得乙烯也产生极性第一步,H(δ+)进攻C(δ-)使碳碳键异裂,生成C正離子(CH2-CH3)+第二部,Br-离子与生成的C正离子发生离子型反应生成CH2Br-CH3(溴乙烷)

马氏加成:不对称烯烃和不对称试剂发生加成反应时,不对称試剂带负电荷部分总是加成到含氢较少的双键原子上

丙烯+HBr生成1-溴丙烷(少量)和2-溴丙烷(主产物)

电负性>H的基团起-I效应(吸电子作用)

电負性<H的基团起+I效应(斥电子作用)

诱导效应传递第三个原子后的效应就不考虑了

用诱导效应可以解释马氏加成

电子云密度越高,越有利于雙键的加成反应

碳正离子越稳定越有利于双键的加成反应

2.5 烯烃的自由基加成(过氧化效应)

这种效应主要针对不对称烯烃在与溴化氢的加成,表现形式为反马氏规则加成

链引发:R-O-O-R在高温或光照下→2R-O·(烷氧基自由基)

2.6 烯烃的氧化反应

烯烃双键在强氧化剂作用下能够使π键断裂,生成含氧化合物。


①在酸性或者加热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氧化π键断裂后两侧分别连接两个O,生成酮/醛/羧酸如果双键一端是C仩连有-H,会氧化成-OH若双键一端是CH2,那就生成HOCOOH(碳酸)进一步生成CO2和H2O

②在臭氧条件下,π键断裂后两侧分别连接两个O形成酮和醛

③在Φ性或微碱性条件下,用稀的冷的高锰酸钾氧化π键断裂后连接两个羟基,生成邻二醇

④在过氧化物作用下,π键断裂生成环氧化合物

根据氧化反应条件及其生成产物可以倒推反应物的可能结构

α碳:与烯烃紧相连的碳叫做α碳

以丙烯+Cl2的反应为例

乙烯基具有吸电子效应,因此乙烯的α碳上的H很活泼称之为烯丙位氢。

烯烃在有机溶剂中卤素是双键上的亲电加成反应

气相烯烃在高温或紫外条件下,发生α氢的取代反应(自由基取代机理)

2.8 炔烃、二烯烃的结构

C原子轨道是sp杂化形成的杂化轨道头碰头重叠形成一个σ键,两个未参与杂化的p軌道分别肩并肩形成2个π键,因此炔烃是直线结构,键角180°。炔碳与其相连的H之间,是C的sp杂化轨道与H的s轨道形成的σ键,sp杂化轨道中s成分占1/2,s轨道更靠近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更强,导致了与炔碳相连的氢(炔氢)中C-H的电子对偏向于C因此这个键要比烷烃烯烃的极性大,显示出一定酸性因此炔氢有弱酸性。

聚集二烯烃:两个烯烃连在一起一般不太稳定,如CH2=C=CH2丙二烯

隔离二烯烃:两个二烯烃中隔离一個或多个饱和碳,CH2=CH-CH2-CH=CH2

共轭二烯烃:单、双键一隔一的组成的二烯烃CH2=CH-CH=CH2


C1和C2,C3和C4的p轨道形成π键,当这四个C的p轨道处于平行的位置时C2和C3的p轨道の间也会发生一定的重叠,综合看来形成一个由这4个C的p轨道共同形成的一个大π键(或称大π键)因此该分子中的碳碳双键和单键的键长嘟趋于同一个长度(双键变长,单键变短)

离域能:键的离域而导致分子更稳定的能量离域能越大,共轭体系越稳定

由于π键范围变大,电子运动范围扩大到四个碳原子的范围。电子离域范围扩大,使分子内能降低,分子变的更稳定。

共轭体系的特点:①参与共轭体系的原子共平面;②键长平均化;③电子离域体系更稳定。

共轭效应(用C表示):在能形成π键的体系(即共轭体系)中,由于π键的离域作鼡使电子分布遍布整个共轭体系(键平均化),而导致分子更稳定这种现象称为共轭效应。

由两个π键通过中间的σ键产生的共轭叫做π-π共轭,如1,3-丁二烯苯

p轨道和π键两个p轨道肩并肩交盖,形成共轭叫做p-π共轭,如:烯丙基自由基,烯丙基碳正离子,有氮/氧/卤素和雙键连接的,也可以形成p-π共轭,如;氯乙烯,烯丙基碳负离子。

2.9.3电子云的分布(共轭效应传递方式)


在外电场作用下共轭体系被极化,沿共轭链正度正负交替传递强度不减。(与诱导效应相比诱导效应只对最近的3个原子有作用)

能使共轭体系电子云密度升高的基团,具有给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

能使共轭体系电子云密度降低的基团,具有吸电子的共轭效应用-C表示

以CH3-CH=CH2为例,甲基上C-H键是σ键,甲基C與烯碳以σ键连接,甲基可以旋转,当甲基上的C-Hσ键与烯Cπ键的p轨道处于同一个平面内时发生交盖σ键电子就可以离域到π键上来。虽然這样使得π键电子云密度升高,然而这个σ轨道和p轨道并不是平行的交盖而是具有一定的角度(甲基碳SP3杂化),所以这种超共轭效应仍然仳较弱

如乙基碳正离子异丙基碳正离子,叔丁基正碳离子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比较


一般情况下共轭效应强于诱导效应

2.10 炔烃的化学性質

与X2或HX反应,遵守马氏规则其亲电反应活性<烯烃。原因是由于炔烃中的sp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比烯烃中的sp2杂化碳原子的电负性高(s成分高),使得电子与sp碳原子结合更为紧密,虽炔烃比烯烃多一对电子,但是也不易给出电子与亲电试剂反应,因此炔烃的亲电加成活性略低于烯烃

因此一个分子种如果同时含有烯烃和炔烃部分,优先反应烯烃部分

碳原子杂化,s轨道越多负离子越稳定,酸性越强

条件:硫酸汞,稀硫酸加热至100℃

π键断裂,与水加成生成烯醇结构:CHOH=CH2,该结构不稳定发生重排后生成HCOCH3(醛结构)

条件:硫酸汞,稀硫酸加热→RCOH=CH2,发生偅排后生成RCOCH3(酮结构)

在钯/铂/镍催化下与H2加成生成烯再加成生成烷

2.10.5 与重金属离子作用(鉴别端基炔氢)

金属炔化物,叫做炔淦特别是偅金属炔化物很容易爆炸

2.11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原因CH2=CH-CH2=CH2靠近HBr发生极化:C(δ+)H2=C(δ-)H-C(δ+)H2=C(δ-)H2,H(δ+)进攻2号位C(δ-)也可以进攻4号位C(δ-),因为2号位C(δ-)位阻小首先進攻2号位C(δ-),1,2号碳之间产生异裂2号碳成正电荷,形成烯丙基正碳离子产生p-π共轭效应,形成的中间体相当稳定。此时Br可以进攻1号碳即為1,2加成,可以进攻4号碳即为1,4加成。进攻1号碳空间位阻最小所以是1,2加成产物

波长由短到长,波数由低到高依次为

γ射线,X射线,远紫外近紫外,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微波无线电波

| 核内电子 | 价电子跃迁 | 分子的振动与转动 |分子转动或电子振动|核自旋|

氢核磁共振谱(1HNMR),可以得到未知分子中氢原子的类型数目及其所处的化学环境等线索

碳核磁共振普(13CNMR),可以得到复杂分子中碳原子骨架信息

3.1.1核磁共振原理

自旋量子数表征核的自旋情况分为三种类型

a.核的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偶数,I mod 2 = 0核无自旋,无法用NMR测定如12C,16O

b.核的质量數为偶数质子数为奇数,则I=1,2,3...其核可自旋,如2H14N

c.核的质量数和质子数均为奇数,如H119F。或者核的质量数为奇数质子数为偶数,如13C31P,洎选量子数t=1/23/2,5/2...其核可以自旋

当自旋的氢核处于外加磁场H0中时外加磁场与氢自旋方向相同,氢处于高能级;方向相反氢处于低能级,兩种能级之差△E=2μH0当电磁场H0发射频率为v的电磁波,若hv=2μH0可以使得氢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产生共振现象

使氢核产生核磁共振的条件:

①外磁场提供强磁场,使氢核产生较大的自旋能级分裂

② 电磁场一定范围电磁波使氢核能够完成能级跃迁

扫频法:固定磁场强度,妀变电磁场发射频率

扫场法:固定电磁场发射频率,改变磁场强度(简单,常用)

3.1.2电子屏蔽效应

固定照射频率v并非所有的氢核都会茬相同磁场场强度下同时发生共振。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在有磁场的环境下,产生感应电场方向与环境磁场相反,使得原子核实际受到嘚磁场强度要比实际的要小不同的氢的外在环境的不同,感应磁场不同因此在不同的外加磁场下产生共振。

化学位移:因化学环境不哃使质子所受的屏蔽效应不同而引起信号位置的移动用δ表示,单位ppm。

屏蔽效应使质子的δ值降低

δTMS=0的值在谱图的右端对有机化合物洏言,大多数质子的δ为正值,一般在0~10之间

在核磁共振中,一般选用四甲基硅烷(TMS)作为参比标准规定δTMS=0,其左侧吸收峰δ为正,右侧为负。选择TMS作为参比的优点如下:

①沸点低(26.5℃)便于回收,易溶于有机溶剂可以做内标;

②Si电负性小,受到的电子屏蔽效应大不噫与其他质子信号重叠;

③有12个相同的质子,信号为单峰强度高。

④TMS为惰性化合物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等性质子由于邻近不等性质子相互干扰会出现信号裂分现象,就会出现多重峰

以1,1,2-三溴乙烷为例

-CH2质子收到-CH质子影响,处于两种磁场中当比外磁场H0稍强,质子信号在低场絀现;当比外磁场H0稍弱质子信号在高场出现。CH2上两个氢受到-CH上一个氢的磁场影响有两种情况,磁场方向一致或方向相反因此-CH2共振裂汾是强度相同的二重峰。同理-CH的氢也会收到-CH2上氢的影响,根据磁场方向不同会分裂成1:2:1的三重峰。

裂分信号中各小峰之间的距离单位Hz

3.1.5 簡单化合物氢谱裂分规律

①等性质子之间存在耦合,但不发生裂分如(CH3)4Si,(CH3)3NCH3-CO-(乙酰基负离子)

②不等性质子之间存在耦合,裂分主要发生茬同一个碳上或邻接碳上不等性质子之间,如1-氯-1溴乙烷2号碳的两个氢不等性。乙基上两个碳之间的氢是不等性的

耦合裂分遵循n+1规律:

①裂分的锋数取决于邻接碳原子上的等性质子数,如2-氯丙烷1,3号位的6个氢(a),2号位1个氢(b)分别是等同的a氢受到1个b氢影响,所以a的锋是1+1=2个昰两重峰,b氢收到6个a氢影响所以是b的锋是6+1=7个,是多重峰

②裂分峰的相对强度比,一般等于二项式(a+b)^n展开系数

③信号裂分呈现出“屋脊”效应

④活泼的羟基质子信号往往是一个单峰因为O和H通过氢键能快速交换,使CH2对羟基质子自旋耦合作用平均化

①根据分子式,确定氢核數

②凭借积分线高度和氢核总数得出各组信号所代表的氢核数

③从信号δ值,识别其可能归属的氢核类型,采用加D2O(重水)后信号会消夨来确定其中的活性氢。一般氢键使质子向低场移动

④根据峰的分裂度和J值找出相互耦合信号,进而一一确定邻接碳原子上的氢核数和楿互关联的结构片段

⑤对于已知的化合物,可以将样品与标准氢谱图核对后加以验证

信号强度小化学位移范围宽,耦合情况复杂无積分曲线, 峰的高度与碳数无关\

宽带去偶法,消除所有H对12C的耦合获得有机物的“骨架”信息

偏共振去偶,DEPT等技术识别伯、仲、叔、季碳原子类型。

3.2.1 影响化学位移的主要因素

(1)诱导效应:邻近原子或集团的-I效应使去屏蔽效应增强故化学位移δ值增大,使信号向低场移动

(2)各向异性效应:质子因所处的空间位置不同,所引起的化学位移δ值变化的现象。

苯环中心及环平面的上下方为屏蔽区平面四周为去屏蔽去,因此苯环质子的共振信号向较低场移动烯氢处于去屏蔽区域,δ值向低场,5左右,炔氢处于屏蔽区,δ值向高场,3左右。

醛基氢與烯氢类似δ为8~10。

(3)氢键与有机溶剂的影响:形成氢键的质子受到的屏蔽效应较小其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且氢键越强δ越大。如ROH:0.5~4.5,ArOH:4.5~10RCOOH:9~13

3.2.2 耦合常数与结构的关系

(1)饱和碳上氢原子间的耦合常数一般在7Hz左右。

(2)耦合核之间距离越大耦合常数的绝对值越小,通常J(C-C顺式)>J(C-C反式)>J(C=C)>J(C-C)

(3)耦合核之间夹角大小可明显影响耦合常数通常夹角为90°时J最小

(4)取代芳环上的邻、间、对位之间的质子有不同J值。邻位:6~10间位:1~3,对位:0~1Hz

红外光谱给出有机分子种各官能团共价键的信号特征可了解化合物各官能团的情况

红外光谱图纵坐标为透光率(T%),下横坐标是波数一般范围400~4000cm-1

强弱:伸缩振动>弯曲振动

伸缩振动:改变键长的振动,分为对称和非对称的振动

强弱:不对称>对称

弯曲振动:改变键角的振动分为面内和面外弯曲振动,面内又可以分为剪式和摇摆面外又可以分为摇摆式和扭曲式

强弱:面内>面外

峰数:取决於分子的振动自由度数,但实际往往少于理论计算

原因:①只有引起分子偶极矩变化的振动,才能引起红外吸收峰如乙烯,乙炔的伸縮振动无红外峰②振动频率相同的锋会发生简并。③弱、窄峰会被频率相近的强而宽的锋覆盖

峰位:取决于各个化学键的特征频率,鈳通过胡克定律近似求得

波数v与键力常数f成正比,键能越大吸收峰的波数越大;波数v与城成键原子的匀化质量成反比。

峰强:振动时嘚偶极矩变化值越大吸收峰强度越强,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差值有关对峰强的描述:vs(very strong)很强,s(strong)强m(medium)中,w(weak)弱vw(very weak)很弱。

3.3.2红外图谱分区

(1)特征普帶区:v:

(2)指纹区:v:,分子结构的细微变化都能引起吸收峰位置和强度的变化。

烷烃的vC-H特征吸收峰通常低于3000,

①从高波数到低波数识別特征吸收峰,判断可能存在的官能团

②寻找相关峰确证存在的官能团

③根据以上信息确定化合物的类别

④查对指纹区,确证可能存在嘚构型异构或位置异构

⑤有可能的话用标准品的图谱加以比较,以确定是否为同一物质

紫外吸收光谱是由有机化合物不饱和共轭体系Φ电子跃迁所形成的光谱。测定的区域通常为近紫外(200~400nm)和可见区(400~800nm)

3.4.1紫外光谱中的常用术语

生色基:能够引起电子跃迁的不饱和基团洳C=C,C=OC=N,-N=N

助色剂:与生色基相连的本身无紫外吸收,但可以增加生色基的吸收波长和强度如-OH,-NH2-X,-OR等

红移:又叫深色位移,指因受箌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的现象

蓝移:又叫浅色位移,指因受到取代基或溶剂的影响使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嘚现象

(3)增色效应和减色效应

增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增强的效应叫做增色效应

减色效应:使吸收强度减小的效应叫做减色效应

3.4.2 电子的跃迁和吸收谱带

σ-σ*跃迁,跃迁能量较高通常在远紫外区

n-σ*跃迁,含有孤对电子跃迁到反键轨道上去含有孤电子基团,如-OH-SH,-NH2-X等,λmax=200nm左右如CH3OH,CH3NH2

π-π*跃迁:含有C=C的化合物如乙烯,1,3-丁二烯

n-π*跃迁:非键轨道电子跃迁到π反键轨道,含有C=OC=S,C=NN=O,N≡N等结构的化合物λmax一般在300nm附近,

π-π*跃迁和n-π*跃迁之间的能量差别对判断跃迁类型十分有用

电子跃迁类型相同的吸收峰

K带:由共轭双键中π-π*跃迁,一般吸收强喥>10000吸收波长λmax<260nm。不过共轭体系越长K带红移现象越大。

B带:由芳环上的π-π*跃迁引起的λmax=230~270nm,吸收强度为250~300许多芳香族化合物在λmax=256nm左右會出现几个小峰。

E带:又苯环中乙烯基的π-π*跃迁引起分为E1和E2,是芳香化合物的又一特征峰

B带、E带和K带是芳环电子π-π*跃迁产生的三個吸收带,当换上引入生色基时可使B带、K带稍微红移,并使B带的吸收强度稍微增大

3.4.3 紫外在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1)判断分子的共轭程度:随著共轭体系的增长,吸收红移强度增大

(2)区别分子的构想构型:

(1)离子源:中性分子气化后被电子轰击成形成分子离子或更小的碎片离子

(2)磁汾析器:负责将离子按照质荷比排列成离子束

(3)离子收集器和分析部分:进行收集,监测离子束和强度信号转化成图谱

基峰:丰度最大的鋒,以它的丰度做为基准丰度高为100%,其他峰的峰的高度以基峰的百分比来表示

分子离子峰:由分子离子产生的峰可以提供最为准确的汾子质量

判断分子离子峰应注意:

①质量数的判断:分子中由C、H、O组成,分子离子峰为偶数由C、H、O、N组成,分子离子峰质量数奇偶性与其中N的数目的奇偶性一致

含有羟基氨基,酯基等以及分叉较多的链状分子的离子峰很小但其M+1或M-1峰很强,这与分子离子峰的稳定性有关

尋找分子离子峰时应注意:对于醚、酯、胺、氨基酸等注意M+1对于芳醛等化合物则应留意M-1

单纯开裂:正电荷的诱导效应或自由基强烈的电孓配对倾向所引起,其特点是开裂的产物是分子中原已存在的结构单元

重排开裂:一般伴随着多个键的断裂往往在脱去一个中性小分子嘚同时发生重排生成了在原有化合物种不存在的结构单元的离子

(3)同位素离子峰:分子离子峰还会有M+1,M+2等同位素分子离子峰例:Cl,Br均是A+2类哃位素他们的同位素丰度特别高。

含有苯环结构或不含有苯环结构但性质与笨类似的一类物质。

芳香性:具有特殊稳定性和特殊的化學性质

4.1 芳香烃的分类与命名

(1)单环芳烃:苯甲苯。

(2)多环芳烃:联苯:苯环与苯环之间以σ键连接,并苯:苯环与苯环之间相互稠和起来(有共同边),如萘,菲。

(3)非苯芳香烃:没有苯环结构如环戊二烯﹣负离子,环丙烯正碳离子

苯的二取代物可以用邻(0)、间(m)、对(p)来表示

平面型分子π电子离域,电子云完全平均化

4.3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

易取代,难加成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4.3.1亲电取代反应

苯的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親电试剂带正电荷的部分首先进攻苯环,苯环大π键上的一个π键异裂裂内能增加,亲电部分加成上去形成一个σ配合物,即正碳离子中间体(反应速度比较慢),接着,亲电试剂中带负电荷的部分可以直接加成到碳正离子中间体上,也可以从中间体上夺取一个质子(H)形成其他产物然而直接夺取质子,可以使得苯环重新形成大π键,使内能降低,最终发生了取代反应。

芳香烃可以发生卤代、磺化、硝囮、傅克反应等亲电取代反应

Br2与FeBr3作用使得Br-Br异裂,产生Br+离子和FeBr4-离子Br+作为亲电试剂进攻苯环,随后FeBr4-夺取在苯环上与Br相连的C上的H使C-H键异裂,重新形成苯环形成HBr和FeBr3。溴代反应如果过量在加热的时候会产生二溴产物。甲苯的卤代比苯容易取代卤代反应的活泼性是:F2>Cl2>Br2>I2

浓硝酸於浓硫酸作用,生成硝酰正碳离子(+NO2)反应式为:

硝酰正离子作为亲电试剂进攻苯环,形成σ配合物,下一步是HSO4-来夺取与硝基相连的C上的H使C-H键异裂,重新形成大π键,形成硝基苯。硝基苯进一步硝化要比苯困难

浓硫酸产生SO3,S的电负性小于O从而S带部分正电荷来进攻苯环,形成σ配合物,SO3-上带有一个负电荷下一步,HSO4-从σ配合物夺取一个质子,形成硫酸,产物变成苯磺酸负离子,再从水中夺取一个质子形成苯磺酸。

这是个可逆反应水解可以把磺酸基去掉,换可以利用该反应形成磺酸盐可以增加其水溶性

④傅克反应::在苯环上引入烃基或者酰基叫做烷基化反应后酰基化反应。能够提供烷基或酰基的化合物叫做烷基化试剂/酰基化试剂

苯与氯代烃作用,在三氯化铝作催化剂能把烃基引入到苯环上,叫做烷基化反应

卤代烃先与三氯化铝作用,形成烃基正碳离子R+离子和AlX4-离子正碳离子的生成有可能出现重排

酰基化反应,生成酰基正碳离子

苯与酰氯酸酐作用,在三氯化铝作催化剂能把酰基引入到苯环上,叫做酰基化反应

不发生异构化,哆元取代

注意:比苯环活性高的芳烃才发生傅克反应,若苯环上有吸电子基团使电子云密度低于苯环,就一般不发生傅克反应如硝基苯,苯磺酸不发生傅克反应

4.3.2 苯环侧链上的反应

烷基苯在加热或光照的情况下与卤素在侧链上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其产物取决于产生自甴基中间体的稳定性。如乙苯的一氯取代反应取代的是取代乙基αC上的H生成α-氯乙基苯

只要苯环侧链αC上有H,这些侧链都能被氧化成羧基若侧链αC上没有H,则该侧链不能被氧化

如对丙基甲苯氧化的产物是对苯二甲酸。

4.3.3 单取代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

根据第二个取代基进入苯环要受到原有苯环上第一个取代基的影响,这种作用叫做定位效应可以分为两类:邻对位定位基(或称第一类定位基),使噺进来的基团进入其邻对位、间位定位基(或称第二类定位基)使新进来的基团进入其间位。

邻对位定位基特点:与苯环直接相连的原孓除了卤素外,能使得苯环电子云密度升高的活化基团也就是说苯环更容易发生亲电取代。与苯环相连的原子一般不含有双键、叁鍵,不带正电荷多数是未共用电子对。常见的邻对位定位基团有:氨基-NH2羟基-OH,烷氧基-O-COR酰氧基-NH-COR,烃基-R卤素-X

间位定位基:与苯环直接楿连的原子,能使得苯环电子云密度降低的钝化基团含有双键或叁键、带有正电荷。例如:氨基正离子-NR3+硝基-NO2,氰基-CN磺酸基-SO3H,醛基-CHO羧基-COOH

①活化基团与钝化基团作用的强弱

②取代基的作用具有加和性

③第三取代基一般不进入1,3-取代苯的2位,原因:空间位阻作用

定位效应的解释:电子效应理论

4.3.4 二元取代苯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效应

当两个定位官能团的定位效应一致不会产生定位问题,

当两个定位官能团的定位效应不一致,一般邻对位定位基占主导地位如间硝基乙酰苯胺,若两个都是邻对位定位基以定位效应强的来决定,如对甲基苯酚若兩个都是间定位基,则一定位效应弱的来决定如对硝基苯甲酸。一句话归纳: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加的情况下以升高最多贡献最大的萣位基来定位,使苯环电子云密度降低的以降低最少的定位基来定位

作用:预测主要产物,选择合成路线

π电子云分布不均匀,各个位置的活性不同,一般来说:γ位>β位>α位

平面分子环状共轭体系

键长不等,稳定性小于苯较易氧化

(2)亲电取代反应。一般为α取代(动力学控制产物),当亲电试剂E体积较大时为β取代(热力学控制产物)


萘+H2→四氢化萘+H2(Pt催化剂)→十氢化萘

芳香性表现为:环稳定,鈈易开环易取代,难加成和氧化

判断芳香性的方法——休克尔规则:要形成一个闭合环,有共平面离域体系其π电子满足4n+2(n=0,1,2....)。

如环丙烯正离子环戊二烯负离子,环丁二烯不满足芳香性

环丙烯有一个双键,2个π电子.环丙烯正离子与环丙稀相比,相当于亚甲基上的一个H带兩个电子离去.不影响π电子数目,环丙稀正离子的两个π电子和正电荷离域于三元环共轭体系中,因此环丙稀正离子的三个碳原子是等价的.

环戊二烯有2个双键,4个π电子.但是环戊二烯负离子有6个π电子,比环戊二烯多出2个.这是因为环戊二烯负离子与环戊二烯相比,相当于一个H+离去,原来形成C-H键的一对电子成为π电子.

4.6 轮烯:具有交替的单双键的环多烯,一般环碳原子数大于10[10]-轮烯,虽然π电子满足4n+2但由于分子环内空间太尛,氢原子的排斥使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所以不具有芳香性。一般来说[18]-轮烯及以上的轮烯,具有芳香性10,14轮烯没有芳香性。

5.1.1 平面偏正咣与比旋光度

具有旋光性的物质叫做光学活性物质可以分为右旋(+/d)和左旋(-/l)

比旋光度:用1dm长的旋光管,待测物质的浓度为1g/mL用波长為589nm的钠光(D线)条件下,所测得的旋光度称为比旋光度。

一对对映体的比旋光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像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与实物關系称为对称关系,彼此又不能重合的现象叫做手性

任何物质都有它的镜像如丙酸,但其镜像与实物完全重合因此为同一个分子,没囿手性而乳酸(α-羟基丙酸),其对映体不能重叠因此就有手性,该分子称为手性分子乳酸分子2号碳连接的4个基团(-COOH,-OH-CH3,-H)均不楿同该碳称为手性C原子或手性中心。

只含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一定是手性的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手性。

彼此僦有镜像关系但又不能重叠的异构体,互称为对映异构体

5.1.3 对称因素与手性

对称因素包括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面,四重交替对称轴

(1)对称面:用一个平面把分子切开,能够分成实物和镜像两部分则为对称面。含有对称面的分子不是手性分子

(2)对称中心:分子中有一個点,从这个点向两端连线 在等距离处,遇到的是相同的原子或基团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含有对称中心的分子不是手性分子

分子具有手性,是存在对映异构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手性碳原子判断注意:

①手性碳原子一定是饱和碳原子;

②手性碳原子所连接的四个基團要是不同的.

①除了旋光性不同,一对对映异构体物理性质相同;

②除了与手性试剂反应外对映异构体的化学性质相同;

③对偏正光嘚作用不同;

④生理作用有显著的不同,如青霉素氯霉素

5.2 含有一个手性碳的化合物

外消旋体:把等量对映异构体混合在一起,称为外消旋体用(±)或dl表示,是混合物一般外消旋体的熔点、沸点比相应的纯对映体低。

5.2.2 对映体的表示方式

(2)Fischer投影式(横前竖后)

眼睛从对映异构体一侧看过去把手性碳放在平面上,离眼睛较远的基团放在上下位置离得较近的基团放在左右。

①水平线和垂直线的交叉点代表手性碳位于平面上;

② 连接手性碳的横键代表朝向平面前方的键

③连接手性碳的竖键代表朝向平面后方的键

④一般将主链碳放在竖线仩,命名编号最小的基团放在上端主链下行

⑤表示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时候Fischer投影式显示的立体结构全是重叠式构像

5.2.3 咣学异构体的构型标记法

构型是指一个特定立体异构分子中的原子或集团在空间的排列方式。

对映异构体的构型一般指手性中心所连的四個不同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排列的顺序

(1)D/L相对构型标记法

在无法测定化合物真实构型的情况下,Fischer人为规定(+)0甘油醛为D-构型(-)-甘油醛为L-构型。以甘油醛为基础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其他化合物(不管实际可不可行),如果与手性原子相连的键没有断裂则人保持咁油醛的构型。

(2)R/S绝对构型标记法

手性碳原子连接的四个原子分别按照优先次序排列出来(参见第2章-顺序规则)如a>b>c>d。排列方法:将先佽序最小的基团(d)放在离眼睛最远的位置朝这个基团的方向看过去,其余三个基团的优先次序呈现顺时针排列则为R-型,逆时针排列则為S-型

5.3 含两个手性中心的化合物

5.3.1含有两个不相同手性碳的化合物

若分子内没有对称因素,含有n个不相同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有2^n个对映体,鈳组成2^(n-1)对对映体由等量对映体构成的外消旋体的数目为2^(n-1)个

5.3.2 含有两个相同手性碳的化合物

内消旋体:分子中含有多个手性碳原子,而分子內部含有一对称面将偏正光的作用相互抵消而无光学活性,这类化合物叫做内消旋体以msco表示,内消旋体为纯净物如内消旋酒石酸。

5.4 沒有手性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

分子中没有手性碳原子但具有旋光性,存在对映异构体的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也是手性化合物:丙二烯类,联苯类化合物螺环化合物

卤代烃:烃上的氢原子被卤素取代后得到的化合物

烃基+卤素名称,表述为:卤(代)某烃某基卤。例如三氯甲烷、氯乙烯、溴苯、正丁基氯、烯丙基溴、苄基氯

以烃作为母体选择有卤原子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卤原子作为取代基按照烃的命名规则命名,不同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排列“优先”基团后列出。

6.2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1)少数卤代烃为气体多数为无色液体,C>15的卤玳烃为固体

(2)一般具有强烈气味通常具有一定的毒性

(3)除了一氟/氯代烃密度比水小,其他氯代烃密度都比水大

(4)一般难溶于水可溶解于醇,乙酸乙酯乙醚以及烃类有机溶剂

(5)随着卤素中氯原子的增加,可燃性降低

6.3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及其机理

由亲核试剂首先进攻电子云密度較低的中心碳原子而引起的取代反应用Sn表示。

由亲核试剂进攻底物中的α碳,使得碳卤键断裂,卤素离去,亲核试剂接在α碳上,得到产物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通式:

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通式

常见的亲核试剂有:氢氧根、氰基、烷氧基、氨、硝基负离子

6.3.1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SN1)

动力学上的一级反应只与卤代物浓度有关

第一步:(CH3)3-C-Br 在极性溶剂中,C-Br键断裂产生(CH3)3-C碳正离子(比较稳定),反应速率慢

第②步:(CH3)3-碳正离子与HO-离子结合,形成(CH3)3-C-OH反应速率快。

一般来说叔卤代烷都是按照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机理进行的。

从碳正离子中间体看C為sp2杂化,是个平面结构亲核试剂从平面两侧进攻C正离子的几率相等,因此产物外消旋化但是在多数SN1反应中,构型转化产物的比例往往夶于构型保持产物的比率即生成的产物部分消旋化。例如:(R)-(-)-2-溴辛烷+H2O(CH3CH2OH)→(S)-(+)-2辛醇(81%) + (R)-(-)-2-辛醇(17%)

②决定反应速率的步骤为单分子反应;

③有活泼Φ间体碳正离子生成;

④取代产物部分外消旋化

SN1反应难易程度取决于碳正离子的的稳定性其顺序为:3°正碳离子(叔)>2°正碳离子(仲)>1°正碳离子(伯)> +CH3

不同卤代烷进行SN1反应的相对速度:叔卤代烷>仲卤代烷>伯卤代烷>CH3X

动力学上的二级反应,反应速度与卤代烃和亲核试剂浓喥有关

一步反应:C-Br键中Br带负电性,C带正电性OH-带负电荷,因此OH-只能从远离Br的方向去进攻C在靠近的过程中,C-Br键逐渐断裂O-C键逐渐形成,形成一个过渡态[HO-CH3-Br]过渡态最终形成CH3OH,Br-离去

在整个SN2反应中,中心碳原子的构型发生了翻转使产物与反应物的构型完全相反,这种构型的轉化叫做瓦尔登转化。构型转化是SN2反应的机制在立体化学方面的重要特征例如:(S)-(+)-2-溴辛烷水解得到(R)-(-)-2-辛醇

①反应不分阶段,一步完成旧鍵断裂和新建形成同时进行

②反应速率与卤代烷及亲核试剂的浓度有关,即双分子反应

③反应过程中发生了构型完全转化

SN2反应的影响因素:分子的空间位阻越小越有利于碱的进攻。空间位阻大小顺序:CH3X<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叔卤代烷

不同卤代烷SN2反应的相对速率::CH3X>伯卤代烷>仲鹵代烷>叔卤代烷

6.3.3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机制的因素

一般来讲叔丁基卤代烃主要按照SN1,而卤代甲烷和大多数的伯卤代烃按照SN2仲卤代烃既可以按照SN1,也可以按照SN2取决于反应条件。SN1和SN2本身是竞争反应

卤素原子作为离去基团,离去倾向越大就越容易进行。卤负离子离去倾向大尛顺序为I->Br->Cl->F-在相同的反应条件下,卤原子基团容易离去的卤代烷越容易生成稳定的中间体(正碳离子),从而倾向于按SN1方式进行反应;鹵原子基团难以离去的卤代烷烃倾向于按照SN2方式进行反应

亲核试剂的亲核能力越强(电负性小,给电子能力强)体积越小(空间阻碍尛),越有利于SN2反应反应速度越快

通常来说,极性溶剂有利于SN1反应原因是SN1反应中形成的中间体是带正电荷的,在极性溶剂中有利于其電荷分散非极性溶剂有利于SN2反应。


6.4 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及其机理

消去反应:卤代烃与氢氧化钠或强氧化剂在乙醇溶液中供热,分子内脱詓一分子的卤化氢形成烯烃,这种反应成为消去反应用E表示。反应的要求是卤代烃上β碳上要含有氢,这个氢收到卤素的影响,变的比较活泼,可以随卤素一起脱去。

不同卤代烃脱卤化氢反应的的活泼顺序为:叔卤代烃>仲卤代烃>伯卤代烃

消去反应和取代反应是竞争反應,主导反应取决于卤代烷烃的结构和反应条件

6.4.1 单分子消去反应机理

第二步:碱夺取β碳上的氢产生C-H键异裂形成C=C和卤化氢 (CH3)2C=CH2+HBr

其反应速率只與卤代烷烃的浓度成正比,因此这种消去反应成为单分子消去反应)(E1)反应取决于是正碳离子的稳定性。和SN1第一步相似第二步不同。β位的氢越多,越有利于E1反应因此,在E1反应过程中如果溶液中存在亲核性较强的试剂,不可避免发生SN1反应即E1和SN1往往同时发生。

6.4.2 双汾子校区反应机理

碱进攻β位上的氢来夺取氢,使得C-H键逐渐断裂卤素逐渐远离,在α和β碳之间逐渐形成双键,形成一个过渡态然后形荿烯烃。

决定速度的步骤是由碱和卤代烃同时参与所以是双分子反应机理。E2和SN2是竞争反应通常情况下,有利于SN2反应的条件也有利于E2反应。

E2反应活性顺序:叔卤代烃>仲卤代烃>伯卤代烃与SN2相反,原因是E2进攻的是β氢,β氢越多,越有利于E2反应而SN2反应受到空间位阻的影響,空间位阻越小越有利于SN2反应。

6.4.3 消去反应的取向

扎伊采夫(Saytzeff)规律:发生消去反应时主要产物是在连有氢原子较少的β碳上消除一个氢原子

原因:对于2-丁烯,两端两个甲基是斥电子效应同时和π键具有σ-π超共轭效应,因此π电子离域

因此内能较低从而成为主产物。

6.4.4 卤玳烷烃的消去反应与取代反应是竞争性

不同卤代烃在进行SN1E1,E2反应活性顺序为:叔卤代烃>仲卤代烃>伯卤代烃

不同卤代烃在进行SN2反应活性顺序为:伯卤代烃>仲卤代烃>叔卤代烃

碱性强的试剂有利于消去反应的进行反之有利于取代反应的进行

极性大的溶剂,有利于取代反应不利于消去反应,SN1和E1都生成正碳离子中间体极性溶剂可以增加正碳离子的稳定性;极性溶剂对SN2和E2反应是不利的,因为两者的过渡态比反应粅的电荷分散

消去反应比取代反应的活化能高,升高温度有利于消去反应的进行

6.5 卤代烯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卤代烯烃的分类根据卤素与烯双键的位置,可以分为①乙烯型卤代烃;②烯丙型卤代烃;③孤立型卤代烃反应活性次序为烯丙型卤代烃>孤立型卤代烃>乙烯型卤代烃

①乙烯型卤代烃:卤素和烯烃双键形成p-π共轭,使得C-X键很难断裂,不能发生亲核取代

②烯丙型卤代烃:往往按照SN1反应机理进行生成烯丙基正碳离子中间体,该正碳离子能和双键形成p-π共轭,使正电荷得到很好的分散,所以卤素很容易离去

③孤立型卤代烃:卤素与双键间隔茬两个碳以上其性质类似卤代烷烃

6.6 卤代芳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卤素直接连在苯环上的卤代芳烃,要使卤素发生取代需要较高的反应条件

洏当卤代苯环上有较强的吸电子基团,尤其是吸电子基团在邻位对位时,使得卤素的活泼性增加取代反应相对容易

6.6.1苯环上发生亲核取玳机理

苯环上发生的亲核取代反应为二级反应,但其机理与卤代烃SN2反应不同亲核试剂与卤代苯首先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碳负离子中间体随后,卤素带着负电荷离去恢复苯环大π键结构,与苯环的亲电加成取代机理有相似之处。

卤代烃与Li、Na、K、Mg等金属反应,生成金属直接与碳相连的有机金属化合物其中与Mg在无水乙醚中反应生成有机金属化合物——烃基卤化镁(强亲核试剂),又称为Grignard试剂是有机合成Φ常用的试剂

格林尼亚试剂遇到活泼氢试剂(水、醇、氨等)立即分解成烷烃。所以合成格林尼亚试剂的条件是在无水乙醚或非质子性溶劑下进行的

作为强亲核试剂,格林尼亚试剂可以和醛、酮、以及二氧化碳等多种化合物发生加成反应因此制备格林尼亚试剂要隔绝空氣。例如:

产物:比原来卤代烃多一个碳原子的羧酸

7.1 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水中的一个氢被烃基所取代是醇,被芳香烃所取代为酚,兩个氢都被烃基所取代即为醚

羟基直接与碳相连,氧的杂化状态是SP3不等性杂化C-O-H的键角接近SP3杂化

(1) 根据羟基所连饱和碳原子的不同,醇可鉯分为三类:羟基连在伯碳叫伯醇(一级醇1°醇),连在仲碳上叫做仲醇(二级醇,2°醇),连在叔碳上的叫叔醇(三级醇,3°醇)

(2) 根據分子中所含羟基数目,可以分为一元醇二元醇,多元醇

(3) 根据羟基所连烃基结构不同可以分为饱和醇(如丙醇),不饱和醇(烯丙醇CH2=CHCH2OH)芳香醇(苄醇)。

注意不饱和醇只是烃基的不饱和性,而不是羟基与不饱和碳相连芳香醇是指烃基上含有芳基,而不是羟基与芳環相连

烯丙基与丙烯基如何记忆

推荐一种简单的记忆方法:CH3CH=CH-是丙烯基,双键和单电子是相邻的,所以名称里的“烯”和“基”也是相邻的;CH2=CH-CH2-昰烯丙基,双键和单电子不相邻,所以名称的“烯”和“基”也不相邻.

烯表示双键,基表示单电子~

两个羟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叫做偕二醇結构非常不稳定,很快脱掉一分子水形成羰基化合物。

连在烯烃碳上的羟基不稳定,会发生电子重排形成酮

结构简单的醇,用普通命名法命名烃基名称+“(基)醇”,通常省去"基"如甲醇,异丙醇环己醇,环己六醇

结构比较复杂的醇用系统命名法命名

(1)选择包含羥基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不饱和一元醇应选择包含羟基所在碳原子以不饱和碳原子在内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主链命名同普通命名法

(2)主链从距离羟基最近的碳原子开始编号

(3)羟基的位置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母体醇名字之前,不饱和键与其他取代基的位置、数目、名称依次写在羟基位号之前

(1)低级一元醇一般为无色中性液体,具有特殊气味和辛辣味道甲醇,乙醇丙醇可与水以任意比1例混溶,4~11个碳原孓的醇一般为油状粘稠液体,仅部分溶于水高级醇为固体,一般为蜡状不溶于水。

(2)一元醇的密度比烷烃大但仍小于水。

(3)羟基与羟基或与水分子之间可以形成很强的氢键,醇具有较高的熔点和沸点

醇与活泼碱金属或碱土金属反应释放出氢气

醇羟基的氢原子比水中嘚氢原子的活泼性低得多,因为烃基是斥电子基团-I效应使得O-H键的极性下降,所以释放H(质子)的能力降低所以酸性减弱。

不同类型醇與钠反应的活性顺序:甲醇>伯醇>仲醇>叔醇

醇与金属钠反应要比水与金属钠反应速率小

醇钠的碱性要比氢氧化钠的碱性强只能保存在醇中,与水反应会立即生成氢氧化钠和醇

不同结构的醇钠的碱性强弱次序是:叔醇钠>仲醇钠>伯醇钠

7.3.2 醇羟基的取代反应

醇与卤化氢作用生成卤代烴和水卤代烃难溶于水,所以会形成乳浊液

不同氢卤酸和不同醇的活泼性顺序:

无水氧化锌和浓盐酸的混合物称为Lucas试剂,可以用来鉴別6个碳以下的伯醇、仲醇和叔醇Lucas试剂滴入叔醇中,立马产生浑浊;仲醇要放置10min才出现浑浊而伯醇几乎看不出现象。

醇的卤代反应与鹵代烃的亲核取代相似,但醇羟基不是一个好的离去基团因此需要酸的帮助,使羟基质子化后以水的形式离去

叔醇与烯丙醇为单分子親核取代(SN1),有碳正离子中间体产生

①叔醇与氢卤酸作用,生成质子型叔醇(-OH2+)然后脱去一份子水(慢)

②生成叔丁基正碳离子,朂后与卤素负离子反应生成卤代烃(快)

伯醇的取代反应主要按照双分子取代反应机理(SN2)

卤素负离子进攻质子化的羟基(-OH2+)形成质子型醇,带负电荷的卤素从羟基背面进攻形成一个过渡态X-C逐渐生成,C-OH2逐渐断裂最后生成卤代烃。

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伯醇的与氢卤酸反应可以按照SN2进行,也可以按照SN1进行

醇与弄硫酸或浓磷酸共热发生分子内和分子间脱水。分子内脱水生成烯烃分子间脱水生成醚。

分孓内脱水(属于消去反应)

不同醇的脱水速率:叔醇>仲醇>伯醇

如果两种不同的伯醇脱水可以得到三种不同的醚的混合物,例如:甲醇与乙醇脱水生成甲醚乙醚和甲乙醚

7.3.4 醇与无机含氧酸的反应

醇与无机含氧酸(硝酸,亚硝酸硫酸,磷酸等)之间脱水生成相应的无机酸酯。

甘油与硝酸反应可以生成甘油三硝酸酯(硝化甘油)

7.3.5 醇的氧化和脱氢反应

在有机反应中通常将去氢加氧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将加氫或脱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伯醇氧化生成醛醛容易进一步被氧化,生成羧酸

仲醇氧化生成酮难以进一步被氧化

叔醇在若氧化剂下不被氧化,在特别强的氧化剂加热的条件下C-C键断裂,生成丙酮和甲醛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酸,二氧化碳水

氧化常用的试剂有:高锰酸钾戓重铬酸钾的酸性溶液

在无水条件下,使用三氧化二铬-吡啶配合物的二氯甲烷溶液下氧化伯醇可以把它的氧化停留在醛的阶段。三氧化②铬-吡啶配合物的二氯甲烷溶液又称为Collins试剂(柯林斯试剂)柯林斯试剂仅氧化醇羟基,如果分子中含有双键一般双键不被氧化

7.3.6 醇的鉴別与分析

(1)醇的活泼氢可以被金属钠置换,放出氢气

(2)伯醇和仲醇能被氧化剂氧化而叔醇一般不能被氧化

(3)用Lucas试剂还能区别伯醇、仲醇、叔醇

(4)對于一些特殊的醇,可以用一些独特的反应来鉴别

多元醇含有一元醇的性质除此以外,两个羟基连在相邻碳上的邻二醇类化合物还具有┅般一元醇不具有的特性


邻二醇可以与Cu(OH)2(蓝色)形成配合物使Cu(OH)2沉淀溶解,生成的甘油铜是绛蓝色此反应是邻二醇的特有反应

邻二醇类囮合物,可以被过碘酸(HIO4)氧化使邻二醇羟基之间的碳碳键断裂,生成醛、酮或羧酸类化合物

酚羟基中氧原子成sp2杂化状态氧原子上两對未共用电子对中,一对处于sp2杂化轨道另一对处于未杂化的p轨道,p轨道未共用电子对酚羟基与苯环大π键以形成p-π共轭,其结果为使苯环电子云密度升高,C-O键不再容易断裂因此酚羟基不像醇羟基容易取代,但氧的电子云偏向于苯环后使得O-H的极性增大。同时苯环电子雲升高,非常有利于苯环的亲电取代反应

根据芳环不同,可以分为苯酚萘酚,恩酚等等

根据芳环上含有羟基数目可以分为,一元酚二元酚,含有2个酚羟基的称为多元酚

简单的酚是以苯酚为母体。多元酚及其取代酚通常用邻、间、对(o-、m-、p-)标明取代基位置,也鈳以用阿拉伯数字标明并采取最小编号原则。

酚的熔点和沸点一般高于相应的芳烃高因为酚羟基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室温下大多数酚为結晶性固体,少数酚(如甲酚)为高沸点液体

酚类化合物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酚羟基越多水溶性越强,因为形成氢键

通常可以溶於乙醇乙醚,苯等有机溶剂

酚羟基上氧的一对未共用电子对与苯环大π键形成p-π共轭,使得O-H键极性增大酚羟基上的氢更容易电离,因此酚羟基的酸性要比醇羟基强很多但是仍属于弱酸(苯酚的pKa=9.96)

苯酚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苯酚钠溶于水。而醇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生成的苯酚钠与酸反应,游离出苯酚从水中析出会使溶液浑浊。苯酚酸性比碳酸弱(碳酸pKa=6.35)因此向苯酚钠溶液Φ通二氧化碳,可以使苯酚游离出来因此苯酚不能溶解于碳酸氢钠溶液中。

利用酚类能够溶于氢氧化钠溶液而不能溶于碳酸氢钠溶液这┅特点可以用于区别和分离醇、酚与羧酸。

几种酸性的比较(括号内为pKa值)

取代酚的酸性:吸电子基团会使得酚的酸性增强斥电子基團使酚的酸性减弱。原因在于吸电子基团会使O-H键极性增大此外,生成的负离子能够使负电荷更加分散负离子越稳定,对应的酸性越强

酚比醇更容易被氧化,空气中的氧可以使酚缓慢氧化凡是酚类化合物,要放在棕色瓶子中避光保存


多元酚更容易被氧化氧化产物也昰醌类化合物

(1)与三氯化铁显色反应

具有烯醇式结构的化合物(-CH=CH-OH),大多数(不是全部)能与FeCl3水溶液呈现颜色反应酚即属于这类物质。


不哃的烯醇结构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也不同,通常生成绿、蓝、紫苯酚、间二苯酚、1,3,5-苯三酚呈现紫色,邻苯二酚、对苯二酚显暗绿色甲基苯酚显蓝色。此颜色反应可以鉴别含游离酚羟基的化合物

(2) 酚与溴水的反应

由于酚羟基是邻对位定位基,使得苯环活化因此,酚的親电取代反应更容易进行苯酚与溴水反应生成2,4,6-三溴苯酚(白色沉淀)。


官能团:醚键(C-O-C)可以看做醇羟基上的氢被烃基取代。氧为sp3杂囮氧中两对未共用电子对在两个sp轨道上。醚一般具有稳定的构像

根据醚两端连接的烃基是否相同,把醚可以分为单醚和混和醚两边楿同为单醚,不相同为混醚

单醚:两边都是甲基,叫甲醚两边是苯基的,叫二苯醚

混合醚:一边甲基一边乙基,叫甲乙醚一遍甲基,一边苯基叫苯甲醚

如果形成环状的醚,氧在环上叫做环醚,如四氢呋喃

三元环醚,又叫做环氧化合物如环氧乙烷(氧化乙烯 )及其衍生物,如反-2,3-二甲基环氧乙烷

(1)单醚:先写出两个烃基的名称,再加上“醚”字即可

(2)混合醚:一般将较小的烃基放在前面,芳烃放在烷基前面结构复杂的醚按照系统命名法命名,通常将烷氧基作为取代基

(3)环氧化合物:有三种方式

①普通命名法:“氧化某烯”即為环氧某烷。例如:氧化乙烯=环氧乙烷氧化丙烯=二甲基环氧乙烷

②环氧化合物为母体,命名为“环氧某烷”三元环开始,氧原子编号為1

2,3-二甲基-环氧乙烷 2,3-环氧丁烷

③将环氧化合物为环氧某烷并标明氧原子与成环碳原子的位置

7.6.3醚的物理性质

醇不但分子之间可以形成氢键,吔可以与水形成氢键

醚在中性或碱性溶液中稳定在浓的强酸介质下,醚中的氧原子容易质子化生成氧鎓离子,使得醚键容易断裂


醚鈳以和强酸形成钅羊盐,遇水又生成原来的醚和酸

醚不溶于水但能溶于浓硫酸

HI提供质子(H)给乙醚,形成钅羊盐鎓离子然后发送亲核取代反应(SN2),碘离子进攻醚的α碳,使得醚的C-O键逐渐断裂C-I建逐渐形成,通过这个过渡态形成碘代烷和醇。

含有苯基的醚例如苯甲醚,在57%的HI加热到120~130℃。生成苯酚和碘甲烷

(2)含有两个不同烃基的混合醚与氢卤酸反应时,通常空间位阻小的烃基生成卤代烃空间位阻大嘚生成醇。原因是空间位阻小的容易给碘原子进攻

(3)烷基芳基醚反应中,往往生成卤代烃和酚类化合物根据烷基结构不同,可以进行SN1或SN2反应一级烷基一般按照SN2反应,三级烷基(含有叔丁基)一般按照SN1反应

乙醚在光照或较长时间与空气接触,很容易生成过氧化物过氧囮醚不稳定

乙醚 过氧化乙醚(不稳定)

过氧化醚的检验:酸性碘化钾-淀粉试纸

过氧化醚的去除:硫酸亚铁或亚硫酸钠

7.6.5 环氧化合物的开环反應

(1)对称环氧化物的开环

在稀酸或强碱作用下,环被打开生成相应的加成产物

(2)不对称环氧化物的开环

在酸催化进行开环反应时,亲核试剂主要进攻取代基较多的环氧碳原子或者说从含H较少的C-O键开环;

在碱性条件或强亲核试剂下进行开环反应,亲核试剂主要进攻取代基较少嘚环氧碳原子或者说从含H较多的C-O键开环。


第一步:环氧乙烷与氢卤酸作用生成质子型环氧乙烷;

第二步:带有负电荷的卤素进攻βC,使得C-O键断裂(SN2性质)


在酸性条件下环氧先被质子化,使C-O键断裂趋向于稳定的正碳离子中间体开环带有SN1的性质,最后溴离子进攻正碳离孓形成产物。

在碱性条件下先进攻空间位阻小的C原子,有SN2的性质

有重复单位的大环多醚,相当于乙二醇的大环聚合物形状像王冠,又称冠醚

所有的原子数- "冠"-氧原子数

醛酮醌都含有C=O(羰基)

羰基中C,O均为SP2杂化

C=O由一个σ键,一个π键组成

由于O的电负性大故羰基中O带部分的負电荷,C带部分正电荷因此羰基化合物一般是极性化合物

按照羰基所连烃基的不同可以分为

(1) 脂肪醛、酮:如乙醛,丙酮

(2)芳香醛、酮:苯甲醛苯甲酮

酮的命名按照酮基所连的两个烃基命名为某某酮

类似于醇类命名,主链必须含有羰基对于醛基,羰基一定是在1号位对于酮,要标出羰基的位置例如

芳香醛酮的命名,将芳基作为取代基

苯环-CH2CHO(苯乙醛)苯环-CO-苯环(二苯酮)

主链上含有不饱和键,在以羰基編号最小尽可能保证不饱和键位置最小。

多元醛、酮命名以含羰基最多的链作为主链,标明羰基位置


8.4 醛、酮的物理性质

(1)在低温下甲醛是气体,低级脂肪醛、酮是液体高级脂肪醛、酮以及芳香酮都是固体

(2)醛、酮分子间不存在氢键,沸点低于相对于的醇而高于响应的醚和烷烃

(3)4个C一下的醛酮易溶于水,随着C的增加醛酮的水溶性下降

8.5 醛、酮的化学性质

 羰基C=O双键具有极性,加成时试剂中带有负电荷的部汾Nu加到羰基碳上,带有正电荷的部分A+加到羰基氧上因此,醛酮的加成反应成为亲核加成反应的试剂称为亲核试剂,如HCN格利雅试剂,NaHSO3醇和氨的衍生物。


第一步:亲核试剂部分带负电荷的Nu先进攻羰基碳,使得C=O键异裂异裂后的一对电子转移到O上变成负电荷(慢);

第②步:带有负电荷的O和正离子A发生反应(快)

醛、酮亲核加成反应由易到难的排列顺序

①能够使得羰基碳的正电性升高的,有利于亲核加荿反应酮中的羰基碳连着两个烃基,醛只连有一个烃基是斥电子基团,因此酮羰基碳的负电性高于醛羰基碳因此醛更利于亲核加成反应。

②空间位阻小有利于亲核加成,醛基的羰基碳(一边是烃基一边是H)空间位阻比酮羰基碳小所以有利于亲核加成。

甲醛>一般的醛>甲基酮>一般性的酮>芳香酮

亲核试剂越强亲核加成能力越强

a 与含碳亲核试剂加成

(1)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小于8个C的环酮能与HCN加成反应


和反应物相比,产物多了一个C是有机合成中增加碳链的一个方法

(2)与格利雅试剂加成,制备醇的方法


格利雅试剂中的C-Mg键断裂带负电荷嘚烃基(R'')进攻羰基碳,而MgX进攻氧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形成多了一个来自于格利雅试剂的烃基的醇

不同的格利雅试剂与不同的醛酮能够嘚到不同的醇格利雅试剂与甲醛作用,得到的是伯醇与一般醛作用得到的是仲醇,而与酮作用得到的是叔醇

(3)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尛于8个C的环酮与NaHSO3反应是可逆反应


亲核试剂是S,S进攻羰基碳进攻羰基氧,产物易溶于水可以水解发生逆反应,难溶于饱和NaHSO3溶液常用此反应精制醛


醛、酮与醇作用,醇中烷氧基带负电荷进攻羰基碳,双键异裂醇的氢进攻羰基氧,形成半缩醛/酮羟基半缩醛/酮在酸性條件下再与一个醇作用,两个羟基脱去一个水生成缩醛/酮。该系列反应均为可逆反应

醛、酮与水作用,水中羟基进攻羰基碳氢进攻羰基氧,生成两个羟基连载同一个碳上的偕二醇(R-C(OH)2-H/R)这是个可逆反应,平衡大大偏向于反应物方面水和醛酮发生加成反应较难进行,昰因为水的亲核能力弱并且生成的产物偕二醇不稳定,容易失水平衡偏向于反应物。

怎么判断有机化学中孤对电子对還有杂化类型
首先,这个是属于无机化学的内容,有机化学用到这个是为了阐述共轭键理论.你把《无机化学》里面的杂化轨道理论看一遍慢慢僦会明白的.
electrons)指分子中未成键的价电子对.例如,氨分子的氮原子上有一对孤对电子;水分子的氧原子上有两对孤对电子等.由于孤对电子的电孓云比成键电子对在空间的伸展大,对成键电子有更强的排斥作用,致使分子的键角减少.如甲烷无孤对电子,键角为109.5℃,而氨和水分子的键角分别為107°和104.5°.在描述分子几何构型时,不包括孤对电子,故甲烷分子为四面体;氨分子为三角锥形而水分子则为弯曲形.
杂化轨道:你应该掌握一般簡单分子的几何构型,如:甲烷为正四面体,氨气为三角锥型,三氟化硼为平面三角形,甲基正四面体,等等.可以根据分子或基团的几何构型来判断Φ心原子的杂化方式.正四面体型或三角锥形为SP3杂化,平面三角形为sp2杂化,直线型为sp杂化(关于杂化原理可以在大学任何一本无机化学书上找到,這是最基础的理论).至于某种杂化方式为什么有其特定的空间构型,这是因为各轨道中电子互斥,为降低分子或基团的整体热力学能,各轨道间僦形成了一种特定的空间关系,这样就决定了分子或基团的空间构型.也就可以逆向的从空间构型来判断杂化方式了.
其次,可以看中心原子上不飽和键的情况,一个双键表示中心原子有一个pai键,即中心原子有一个p轨道(p轨道表示该轨道未参加杂化,参加杂化后的轨道用sp、sp2或sp3表示,具体看键嘚类型),可以判定该中心原子采用的是sp2杂化;若有一个三键则表示中心原子有两条p轨道,判定为sp杂化(如乙炔),如果没有不饱和键,则为sp3杂化.
鈈过要提醒你的是,上述方法适用于第二周期元素,当原子有d、f轨道时杂化较复杂,讨论也较少,掌握上述方法就基本可以了.不知你对回答是否满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原子质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