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线 豆瓣》:什么是真正的起跑线 豆瓣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2017年】第352期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是什么?
我们都听说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样的话,但实际上孩子的起跑线是什么呢?与孩子接触最多的是我们家长,家长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的见识,家长的修养,家长在待人接物时的表现,孩子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此,家长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家长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严格自我要求,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大风号出品
同一条起跑线?对不起,这种东西不存在的
我们都曾被“只要努力,就能……”式的鸡汤激励过,直到血淋淋的社会现实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鸿沟就是这么大。我们口口声声说害怕输在起跑线,却不知有人已经生在终点线。最近,一位85后江苏首富慷慨地贡献了他的成功学——生得好。他说,以后再成功,也都是因为“来自父亲的传承”。被狠狠扎心的网友们纷纷表示,“瞎说什么大实话”,“这么实诚的有钱人已经不多了”。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有人就住在罗马。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活在一个处处焦虑的时代。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害怕涨薪速度跑不过物价涨幅,害怕自己的孩子读不到好的幼儿园……一天到晚焦虑下来,突然被一个念头惊醒: “赢在起跑线”很有可能是个伪命题。想克服打娘胎来的自卑?答:无解 出生在一线城市的同学从不费心考虑毕业后留在哪,他们住着核心市区的小区房,拿着不用特别多但足够活得自在的工资。而更多的“外来人口”们还在为了节省一点房租住在城市边缘,企图靠地铁拉近自己与市中心的距离。他们冒着被“驱逐”的风险,梦想着有朝一日买下一个小窝,再佛系地背上几十年的房贷。 平时大家一起煲剧吃饭玩闹,笑点泪点嗨点都挺臭味相投,没什么区别。可是一到放假,朋友A去了巴西当志愿者,同学B打飞的去美国参加联合国项目,同事C包团欧洲一月游,而有的人只能待在家里继续刷剧、看小说、打游戏。 不是不想出去玩,是没有选择。 知乎上有个问题是“如何在生活中克服因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收集到了574个回答,浏览量超过60万。 很多人即使长大了,成熟了,甚至经济独立了,那些因为家庭而产生的自卑感仍然如影随形—— 好不容易去趟市区,因为不会刷公交卡而满脸涨红;南方的同学羡慕地说“你们北方有暖气真好”,家在农村不通暖气的自己只能含糊以对。 不懂教育的父母从来都是简单粗暴地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知乎的网友说,他从来都是被父母否定的那一个,由此产生的“恨”无法被时间稀释。有的女生小时候经常被父亲打,这直接扭曲了她的恋爱择偶观。一旦男生对自己稍微好一点就感动很久,明明不合适还舍不得放手,直到被不适合的婚姻套牢。因为父亲以打渔为生,小时候的自尊心和抵触情绪作祟,以至于长大后都不喜欢吃鱼。 在城市里住着采光堪忧的小房子,自觉处在鄙视链的底端,不敢跟别人说话,生怕别人问自己家在哪。后来即使住上了楼房,也因为习惯孤独而不再社交。有人尝试了用很多年去摆脱自卑,最后撂下“无法克服”和一声叹息。有人辛苦一辈子有人“赢在射精前” 当大批年轻人因为家庭背景而自卑时,一些中产阶级家庭早已为孩子做好了长远的打算。▼起跑线上,有人靠双脚,有人已经坐在了豪车上有条件的父母从孩子还在娘胎时就布下整盘大棋。我偶然听说同事L的孩子是美国籍,大家都很纳闷,“你和你媳妇不都是中国人吗?”同事淡定地说,“在美国出生的。孩子18岁之后有权选择是保持美国籍还是中国籍。”同事的娃出生后,先在日本接受幼儿教育,以后计划去美国读书。可想而知,同事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能毫不费力地掌握中、日、英三国语言。 而更多国人学了十几年哑巴英语,却连和外国人的普通对话都磕磕绊绊,更别谈什么思维的交流,灵魂的碰撞了。 朋友圈曾经盛传着中产阶级教育鄙视链,题为《绝不让娃和没英文名、看喜羊羊的孩子同读没外教的幼儿园》,属于看一眼标题都能让人受到成吨伤害,大家纷纷吐槽:现在没一个英文名都不好意思和幼儿园小朋友打交道了。对于国内的中产阶级来说,出国镀金几乎已经成了“固定科目”了。我身边的上海同学,父母卖掉房子也要保她出国留学,为的就是以后能直接留在国外生活,实现国籍的转变和阶级身份的跨越。 而在生存压力冠绝全国的香港,竞争更是残酷。在2016年播出的真人秀节目《没有起跑线?》中一位妈妈说,有些特别有名,入学名额竞争激烈的学校只收一月出生的宝宝,而且一年只收区区十个。在香港屯门地区的妈妈帮里流传着一句话,“赢在射精前”。那么同一片天空下更多来自普通家庭的孩子呢?他们没有背景,拼不了爸妈,如果顺利的话,他们读完了大学开始按部就班地工作。还有不少人读到初中或高中就为自己的学生时代画上了句号。相信很多留在大城市打拼的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当你还在为租房贵、工作压力大、单身无对象而焦虑时,留在老家发展的初高中同学已经在朋友圈做起了微商,有的甚至已经结婚生子,人生早早定型。输在起跑线 阶级分化在全世界都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曾经有一段反鸡汤视频在外网流传,让网友直呼“哭出声”。因为网友们发现,这则视频犀利地道出了大多数人之所以平庸的秘密,那就是与他们竞争的人永远处在高位,差距难以逾越。 在这个视频中,有人组织了一场跑步比赛,获胜者将赢得100美元。参赛者众多,他们性别不同,肤色不一,人人都跃跃欲试。 在比赛开始前,裁判补充了一个规则:他接下来会说一系列条件,如果参赛者符合该条件,就向前两步走,如果不符合,就待在原地。“如果你父母的婚姻持续至今,向前迈两步”。绝大部分的参赛者向前迈了两步,少部分留在了原地。“如果你有机会接受私人教育,向前两步”。又有部分参赛者继续迈了两步。此时的画面拉了一个近镜头,两位肤色较深的参赛者,无言地看着前面嘻嘻哈哈迈步的其他人。“如果你请过家教,向前迈两步”。留在原地的小哥无奈地望着前方,搓了搓脖子。如果你从不用为了父母的账单而担心,向前两步。如果你从不用担心手机欠费,向前两步。如果你从不为下一顿饭而担心,向前走两步。 …… 前进的人还在继续前进,不动的人仿佛被牢牢钉在了原地。到最后,本来站在一条起跑线的人,重新站在了不同的起点上。 裁判让走在前面的人向后看了一下停在最初那条线的“同伴们”,然后说了这样一番话:我刚才所说的一切,都与你们自己所做的决定或者事情毫无关系。很显然,站在前面的这些人更容易赢得那100美元,但后面的人连参加比赛的资格都没有吗? 站在前面的人不会意识不到自己拥有的机会更多,你们只是不想承认你们拥有更优越的起跑线。因为你们站在靠前的位置,你们更有可能赢得这场比赛。这就是人生。 但现在,没有任何借口可找,谁都要跑完剩下的路程。我敢保证的是,如果这些黑人小伙和你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他们肯定完虐你们。 ▼最后,参赛者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线上这不是一个靠后天努力就可以消除先天差距的励志故事,它之所以残酷,就在于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起跑位置,也能看到有很多人领先于自己。我们从出生起就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甚至你还在起跑线踌躇,有人已经出生在了终点。▼完整视频原生家庭之罪:寒门难出贵子 美国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提出过这样的理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原生家庭指的就是我们所成长的那个家庭。 有网友很排斥把自己的不足“甩锅”给原生家庭的做法。“自身人格上的缺失是因为原生家庭,自己的无能是因为原生家庭……所有问题的责任都由原生家庭来承担,那么自己的人生由谁来承担?” 被他们忽视的是,除了对个人性格、行为、心理起到的潜移默化作用,原生家庭所提供的成长环境、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的一生。优渥的原生家庭提供的是更高的起点,而普通的原生家庭则决定了人生的天花板。 今年的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火了,但他走红的方式不是因为分数,而是他的“耿直”,他简简单单地说出了连很多大人都不愿意正视的问题。这位跑赢同龄人的孩子直言,自己享受着外地、农村孩子享受不到的东西,比如成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父母都是外交官,从小衣食无忧,手握优质教育资源等等。原生家庭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呢? 英国曾拍摄过一个纪录片,叫《人生七年》。拍摄组挑选了14个七岁的小孩,每隔七年再次回访,看他们生活、工作、爱情、婚姻等方面的变化。 每个孩子都同样天真可爱,但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差距甚远。 三个富家子弟,在七岁时就已经开始看《金融时报》、《观察者》、《泰晤士报》等严肃报刊,对于以后的安排,包括上什么大学也早就规划好了。而其他的穷孩子,有的想当骑马师,有的想当宇航员不然就流浪街头,有的想把世界变成一个钻石,有的早早地想到了结婚……与上文提到的视频一样,这也是一个粉碎鸡汤的纪录片。 当大家期待穷孩子能够逆袭时,真实的故事却告诉你,有钱人家的小孩真的就按照他们说的,一步一步地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而且生活、感情都比较美满,同时也为他们的下一代提供了优越的成长条件。 而来自普通家庭的十个孩子,大多经历过离婚,大多没上过大学,最后拿着政府的救济金度日。他们的孩子也在重复他们过去的道路,过着很平凡的生活。 这十个孩子中,只有一个“鲤鱼跃龙门”——尼克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牛津大学,去了美国当教授做研究,摆脱掉“农民”的标签,实现了社会阶层的跨越。目光回到国内。在上海有一家人,父亲自1989年起独自去了日本,以黑户的方式滞留,并偷偷打工,15年来没有回国。靠着同时做多份兼职,这位父亲硬是把女儿送到了美国留学,供她读完医学博士。最后女儿在美国定居,把父母亲接到了美国。▼13年后,夫妻在日本第一次重聚这个故事也被拍成了纪录片——《含泪活着》,耗时10年。 玄幻剧里身负“逆天改命”使命的男主角有的是打怪升级的方法,高人的相助,以及主角光环的加持。但对现实世界里的普通人而言,改变命运、跨越阶层的背后是难以想象的牺牲和付出。 然而,有很多人不赞同这位上海父亲的方式,甚至批判这一家人“扭曲”的幸福观。网友们更愿意去讨论“如果没去美国,他们以前在上海的房子值多少钱”。 这也许是奋起直追者和打嘴炮者的本质区别。前者不愿意被时代裹挟,他们纵使起点不高,也愿意含泪前行,任何前进都是自己在时代里留下的脚印。而后者则选择了一种容易模式,不用反抗,不用发力,站在原地抱怨不公平的起跑线就使他们足够愤怒,足够有存在感。 阶层固化是所有社会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不仅关乎家庭,更关乎整个社会和时代。如果朝前看,你能看到有无数无法超越的人,不管是财富、地位、视野还是家庭,他们都领先你不止一星半点。更可怕的是,比你起点高的人,还比你更努力。此时你选择做奋起直追,还是躺下来任生活“欺凌”?平凡的大多数人能做的,恐怕只有踏实努力的学习和兢兢业业地工作,为自己现在取得的成绩,和过去付出的努力而自豪。有了这些作为基础,再加上一些运气,才有可能成为那条跃过龙门的鲤鱼。努力即使不能提升你所在的阶级,但至少会让你的生活和下一代的成长变得体面不少。真正的人生赛程的意义,也许并不一定要比别人跑得快跑得远,而是转头发现,原来我已经这么努力地奔跑过。WX网友热门评论:@请脱离低级趣味:小的时候只知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长大了就懂了“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张九阳:研一研究生,一边在课上看老师放的《大国崛起》美国梦,一边刷这篇阶级固化的文章,赤裸裸的讽刺。@滚落的石子:为了不让下一代继续阶级固化,这代的我只有通过考研、读博来改变命运,还有两天考研,祝我成功。@题目宁:活在中国就是累,天天都要和别人比这比那么我就想当个普通人不行吗?明明是国家政府需要解决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老百姓天天努力奋斗埋单?媒体倡导个体奋斗的同时是不是应该也监督政府公共事业的管理?老百姓一直苦着那绝不是老百姓个体的问题!@清华来也:人生而平等,而制度造成的不平等,值得深思,比如伟大的户籍制度,不同户口不同命,是很荒谬的。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凤凰WEEKLY拒绝访问 | www.wenzhangba.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wenzhangba.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bd13f593e543f5-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谁收藏了这篇日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真正的起跑线就是家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