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高雅内涵的网名

博客访问: 141404
博文数量: 148
博客积分: 0
博客等级: 民兵
技术积分: 0
注册时间:
分类: IT职场 07:40:45
  “能理解社会运行的规则,才能在其中活得自由与舒适”,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较难,其中谈到的规则就是“社会文化”。&
  陈春花老师新书《从理念到行为习惯》讲的就是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组织文化、企业文化,重点还是谈企业文化的管理,全书引经据典,尤其是对沙因的相关组织学说,让我对沙因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真。&
  书中一个故事给我印象很深,讲“有知道并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也不必有很多知识”的道理——几年前热播的电视剧《大染房》其实也提过此观点。&
  有学生问:“为什么这个老板没读过书,还赚了那么多钱?我把博士都读完了,现在要去他那儿面试,要由他决定要不要录用我。”这些学生觉得很郁闷,遇到这个问题,我往往会很认真地和学生们分析文化与知识的区别。其实学习到博士阶段,只能说明具有了一定的知识,但是有知识并不等同于有文化,因为知识只是可以让我们了解社会,但并不能保证我们可以以此而生存得很好。文化则是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文化的人,能够认知并认同这个社会,寻找到社会认同的生存方式。也就是说,有文化的人能够知道环境要什么,,能够适应环境,并可以利用和创造环境,这就是文化和知识的不同之处。这个老板可能没有博士读的书多,没有博士的知识多,但是他很了解环境,并且能够找到自己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取得成功;对于博士而言,虽然拥有博士学位,但是并没了解环境,、也就没有找到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因此目前只能够交由没有读多少书的老板来判断博士的能力。P8&
  有知识不能理解文化(了解社会),我们只会被知识禁锢——很多博士毕业找不到公司说的就是这事儿;有文化(了解社会)没有知识,多半会让自己知识受限——很多老板没上过学开很大企业,但是公司大到一定程度之后去商学院深造——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只是为贴金。&
  本书给出了如何即有知识又理解文化的方法——主要还是针对组织如何发现文化,保持文化而言的。
阅读(2963) | 评论(0) | 转发(0) |
给主人留下些什么吧!~~
请登录后评论。知识,近来人们纷纷议论知识。似乎是在给它以新的评价,或者为它正名,也可以说为它恢复名誉‘这很自然,因为过去和令天,我们对它的确有许多栩涂的、错误的观念。 说人类离不开知识,好像不会有人反对。可仔细一怨,不是有人讲“离开了知识分予,事情照样办”吗?知识分子并不等于知识,但却因为他具有某方面的知识,才叫知识分子。说没有知识分于照样可以办事,也就是说,办事可以不要知识。有一个时期,不是有人拍着胸瀚子讲“我是大老粗万吗?老粗,言外之意也就是没有文化知识。 但再仔细一想,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人类可以离开知识分子呢? 孤立地看,可能举出若干例子证明,没有知识、没有文化的人,可以办出甚至办好某些事情。但历史地、特别是从人类的整休来看,离开知识真是一点也不行。人类就是靠自己的知识来战胜自然、改造自然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砖。特别是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还是靠了有文化科学知识。书本知识,把劳动的纷验不断记载下来,整理出来,储存起来,一代一代地传下来,才有...&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思想文化的研究较多,而对“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知识分子观进行研究的很少,本论文考察的正是以鲁迅、胡适、郭沫若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知识精英的知识分子观。我们讲知识分子,那么,何谓知识分子?虽然我们取得了一些共识,但又是众说纷纭。本文认为知识分子既是一个知识人,又是一个社会人,他既要埋首书斋进行他的知识探求,同时又要面向社会履行他的公共关怀,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顾前者,那是学者,如果只顾后者,那是社会活动家。一个知识分子不能以知识探求为由而放弃他的公共关怀,同样,一个知识分子也不能因公共关怀而妨碍他的知识探求。此亦系本文的理论支持。循此而来,论文分别梳理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观和现代知识分子观。传统知识分子观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士”的认识上,春秋时期,是巫转变为士的一个关键时期,对“士”来说,他们是“以身殉道”的价值维护者、“抱道忤时”的社会批判者和“行己有耻”的道德示范者。随着清朝的覆亡带...&
(本文共447页)
权威出处:
李锐先生所提出的“知识分子怎样定位”的问题(见《同舟共进》1999年11期)是一个一直没育以兑透的问题。 毛泽东时期流行的是“皮毛”说,知识分子是“毛”,必须附在“皮”上的。毛说,旧中国,知识分子附在五张“皮”上,“吃五张皮的饭”。第一张皮,是帝国主义所有制;第二张皮,是封建主义所有制;第三张皮,是官僚资本主义所有制;第四张皮,是民族资本主义所有制;第五张皮,是小生产所有制,就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现在,“这五张皮都没有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他们脑筋里头老是记得那几张皮”, “还影响‘毛”’,世界观还是旧的,是资产阶级的,所以需要改造。毛说,现在,知识分子是工人、农民给他们饭吃,唯一的出路是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附在无产阶级身上。”(《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452~453页)。 的历次政治运动总是拿知识分子开刀,知识分子经受着没完没了的批判和惩罚,因为,知识分子无论怎样改造(如学习马...&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知识分子,尤其是所谓公共知识分子的“公知”,在当下中国似乎声名不佳。社会重大事件面前他们常常集体失声,间或有一些所谓“专家”振振有词地为肇事者辩护或开脱,个中奥妙,即使所谓愚民倒是也能看清,他们被民众讥为“砖家”。去年,方舟子质疑被奉为公知代表的韩寒,惹恼韩粉,一哄而上,双方混战一场。其中不乏颇有名声的公知人物力挺韩寒,认为韩寒尽管少年时学业红灯高挂,成名后痴迷赛车女人,但天然有鲁迅的思想深度。是是非非,扑朔迷离,但韩粉似乎失却当年对阵白桦时所向披靡的气势,韩寒从此也不再以公知形象发声。近日,易中天的新作《斯文》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易中天围绕“文人”一词展开议论。什么是“文人”?在易中天看来,文人是士人的变体。士在春秋战国是低一等的贵族,他们没有封建领地,但有学问本事。其中有文化的是“文士”,有武功的是“武士”。文士和武士都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这就是后来的“知识分子”。“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知识分子是“毛”,总得依附在一...&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曾经被“四人邦”扼杀的优秀作品,重新出版,当然是为作家和作品恢复名誉的重要措施之一。文学出版社和别的出版社陆续重印许多优秀作品,并且加了新的序言、后记,非常非常之好。但有的书没有附录评论,没有对“四人邦”所强加的污蔑予以驳斥批判。有些作品如《青春之歌今、《红旗谱》,曾被“四人邦”污蔑为“为错误路线树碑立传”;《朝阳沟》被污蔑为“写中间人物”;《刘三姐》曾被批判为“反对武装斗争”等等。这就要重新加以评论。写有些地区革命群众英勇斗...&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借古讽今”作为一种文学现象,还没有恢复名誉。现在应该是为“f昔占讽今”恢复名誉的时侯了。 “借古讽今”的“讽”字,除“讽刺”外,本来就有“讽喻”、“讽谏”之意。古代一些进步的官吏往往用它作为向最高统治者进谏的一种手段。 “借古讽今”、“影射现实”,不但不是历史题材作品的滔天罪状,而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优良传统,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一个重要功能。 广义地说,所有历史题材的作品都带有某种借古讽今的意味。不准借古讽今,实际上等于扼杀历史题材的生命。我们今...&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随着苏共中央对历史上几起重大案件的审查和重新处理,哈萨克加盟共和国也对历史上被错谋处决的作家和诗人进行了平反昭瞥,恢复名誉。其中之一,便是著名诗人、翻译家、历史学家、思想家恰克日木。他在哈萨克文学史上消声匿迹了整整七十牟。· ’阿拉木图出版的《哈萨克文艺周报》1988年第16期刊载了哈萨克共产党中央恰克日木文学遗产研究委员会的意见和哈衣木‘木哈买提汗诺夫的长篇文章《恰克日柳,选登了恰克日木的部分不曾与读者见面的诗稿。 委员会对恰克日木重新作了评价:“他是继承伟大诗人阿拜的现实主义传统、对哈萨克叙事文学题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诗人和思想家”,“是伟大诗人阿拜的有才华的子弟”。哈衣木·木哈买提汗诺夫写道:“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哈萨克文学史上,’继阿拜之后最杰出的诗人是恰克日木。阿拜去世后,人民称他为我们的第二个阿拜,并特别尊敬他。”、 恰克日木1858年出生,5一7岁上了两年学,并开始写诗。虽然上学时间不长,但因为坚持自学,积累...&
(本文共1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xuewen.cnki.net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文化没知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