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这字是怎么好想把你写成书600字的

(止水之鱼)
(★╮冷菇娘╭●〞)
第三方登录:  神的汉字1:开篇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9月  远古有神。  神创造汉字。  汉字是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取象于所指的事物。  解读汉字的构字,就能知道汉字所指的事物,从而能知道神创造汉字时是在干啥。。。    一直以来,人们对汉字构字含义的认识是含糊笼统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把汉字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归纳为“六书”: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解释汉字的权威始祖是许慎的《说文解字》,然而,《说文解字》恰恰是含糊笼统的典范。之所以俺这样说,全因为许慎列举的形声“江河”、会意“武信”、转注“考老”、假借“令长”,其实均可以采用指事和象形来解构!许慎不知道字的指事和象形,只能代之以“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来解释,实际就是含糊笼统。  正本清源,对比着《说文解字》的含糊笼统,俺清晰地写出汉字的本来含义,还原华夏远古的事物,认识远古华夏的神。  现在,从此,翻开远古壮美史诗。。。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236次 发图: | 更多
  当今世界上有两种汉字。分别是简体字与繁体字。
  神的汉字2:中国,“中”=日晷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9月  如果要俺选一个最能代表华夏文明、代表华夏文明的起源的汉字,俺认为是“中”。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俺解读“中”:“中”=日晷,其中的上下飘带,表示悬空的指针。  “中”是天轴,  “中”是地中,  “中”是无为守中,  “中”是历法,  “中”是华夏文明立国之根本。  “中”是中国!
  @木牛流马经典
08:05:06    -----------------------------  test
  继续啊。
  神的汉字3:中国,“国”=璇玑玉衡之墟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9月  老子《道德经》: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俺独家翻译:  “刻录日影,知道日影记录的两端极限,就可以建立历法,从而可以有国。天文历法是有国之本,才可以长久”。  其中,莫=日影记录=茂密的草。  华夏文明,是以天文为基础的。  “国”字源于天文。    《说文解字》:国,邦也。从囗从或。  俺解读“国”=“口+一+戈+囗”=璇玑玉衡构成的器械之墟=远古天文台。  璇玑玉衡均已有出土,但是,却无人知晓其真正的功用:    墓主的满腹经天纬地,却被后人理解为一身珠光宝气。。。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开始出现“甲骨文”和“金文”。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称为“大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以后又在民间流行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成楷书。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政府把繁体字简化成简体字。
  国字出现的时间应该很晚了,中更古老吧
  神的汉字4: “东”=太阳出日落定方位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9月  “东”字,记录了华夏时空计量的开启!  远古,有一位巫师在做一件事-------  用日晷“中”来记录日出和日落,然后用圆规直尺作图确定东南西北:    1、过“日出记录点”和“日落记录点”画一横;  2、以“日出记录点”和“日落记录点”为圆心,画圆弧相交两点;  3、过圆弧的两相交点,画一竖;  作图完毕。    一横两圆弧一竖=东!  汉字“东”!中华民族远古的几何作业,从未如此的真切地呈现眼前:  壮美的日出,日落,天地运行,不仁守中,规矩在手,风吹过。。。  《说文解字》:东,動也。从木。官溥說:从日在木中。  俺解读“东”:    “东”是时空观测的最早记录。  再后来,更发展出能够实时跟踪宇宙、同步时空的:“龙”和“重”。
  神的汉字5: “方”=水车刮板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9月  《诗经·鹊巢》说的是婚礼的三段情景:上门接新娘,上路去成婚,成婚入洞房。  诗歌结构简单,用词浅白,含义清晰,所以大家都明白是在描述婚礼,没有啥要争议。  维鹊有巢,喜鹊筑成巢  维鸠居之;班鸠来居住  之子于归,女子要出嫁  百两御之。百车迎娶她----(上门接新娘)  维鹊有巢,喜鹊筑成巢  维鸠方之;班鸠扒拉空  之子于归,女子要出嫁  百两将之。百车护送她----(上路去成婚)  维鹊有巢,喜鹊筑成巢  维鸠盈之;班鸠挤满窝  之子于归,女子要出嫁  百两成之。百车婚礼成----(成婚入洞房)    略显问题的是“方”字的解读。  通行的解读认为:“方”=占据。  这样解读而没有进一步解释,是根据上下文的猜测而已,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要知其所以然,就要知道“方”字的构字原意!  《説文解字》:方,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凡方之屬皆从方。汸,方或从水。   俺解读:“方”=水车的刮板。    “方1”:    俺解读“方1”构字:“一”为一节木链,“刀”为刮板。   “方2”:    俺解读“方2”:“木链”拉“刮板”在“槽道”里。   “方3”:    俺解读“方3”:“刮板”在“槽道”上刮“水”。   “方4”:    俺解读“方4”:“木链”拉“刮板”刮“水”。  “方5”:    俺解读“方5”:“木链”拉多块“刮板”刮“水”。  “方”字的构字原意是“水车的刮板”。  即“方”的本意是:矩形,刮刀,推进,提水,旋转。   诗歌“维鸠方之”的“方”,就是象水车刮板把水推移开去一样地,把巢穴排空挤占。《诗经·鹊巢》的“方”带着其构字的原始含义,让今人看着觉得生涩。  知道了“方”是水车刮板,也就理解“大方之家”其实是刮水能力大的“大刮板”,也就理解“方舟”其实是“刮板驱动的舟”。   
  神的汉字6:“文”=小纹放大为大纹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文”字:      《説文解字》:文,錯畫也。象交文。  俺解读“文”=小纹放大为大纹。  所以,“文”字有“纹路”、“微细”、“透明”、“放大”等含义。  《文献通考》引《汉旧仪》:  骊山者,古之骊国。晋献公伐之而娶二女,曰骊姬。此山多黄金,其南多美玉,曰蓝田故始皇贪而葬焉。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凿以章程,三十七岁,锢水泉绝之。塞以文石,致以丹漆,深极不可入。奏之曰:“丞相臣斯昧死言:臣所将隶徒七十二万人治骊山者,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制曰:“凿之不入,烧之不然,其旁行三百丈乃止。  俺解读“塞以文石,致以丹漆”:  文石=微细的透明的石头=石英粉。  石英粉,用于填补石头的裂纹!而且,石英粉是参和进丹漆里的。  呵呵,俺发现了秦始皇用于石缝防水渗漏的填充粘合剂“文石丹漆”:  
  神的汉字7:“化”=光学倒像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前文《神的汉字6》解读了“文”字:    “文”=小纹放大为大纹。  俺再解读相关的“化”字:    《説文解字》:化,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聲。  俺解读“化”=正反两人,即凸透镜的倒成像。    所以,“文化”=用凸透镜观测人,得到的是一个倒置的人像。  远古华夏创造文字的人,拥有光学凸透镜,如果不是神还能是什么?  这是远古华夏的“文化”、“文明”、“天文”的本义!
  神的汉字8:汉字构字=华夏史书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俺在解读汉字的构字,解读出造字时的场景。  这是华夏文明最原始的记录,是一部华夏史!  《神的汉字1~7》,俺分别解读了“中国东方文化”六字。每个字的解读,都挖掘出极为不同寻常的构字含义。换句话说,“中国东方文化”六字的构字含义,与现今人们熟知的解释有着巨大的差异!  “中”=日晷。  “国”=“口+一+戈+囗”=璇玑玉衡构成的器械之墟=远古天文台。  “东”=太阳日出日落定方位。  “方”=水车刮板。  “文”=小纹放大为大纹。  “化”=光学倒像。  汉字构字所表达的事物,其科技水平的先进,是俺始料不及的。  华夏文明的创造者是神,真的!  远古华夏文明的各个阶段,俺如下认为:  1、神授纪:神降临远古华夏,建立了一个基地------昆仑山,制造出一艘飞船,然后飞走了。  2、搜神纪:神走后,几个接触过神的人,使用起神所教的文字、模仿神所做的事,这是“夏”。  3、祭神纪:到了商代,人们不再模仿神了,但还保持着对神的祭祀。  4、其后,再到周代,人们不怎么祭祀神了,神的事迹,只有史家知道。如今,人们认为远古华夏的神是虚构的。。。    不过,古人还是留下了远古华夏文明的一些线索,其中最具内涵的线索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接下来,俺将独家解读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构字的时空含义。。。
  神的汉字9: “北”=玄武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北”字:    《説文解字》:北,从二人相背。  俺解读“北”:  “北”=伏羲+女娲=规+矩=玄武=龟+蛇。  进一步详细解读,大可以写一篇里程碑式的论文,而俺长话短说,直指核心----  1、“北”=两人=伏羲+女娲:  2、“北”=两匕=规+矩:  3、伏羲、女娲的尾巴相交缠=“玄”:  4、规矩两器械交替=“武”:    5、规=龟,矩=蛇:    玄武,又称玄天上帝、真武大帝、北极真君、佑圣真君玄天上帝、真武荡魔大帝,据传,他是盘古之子,于玉帝退位后任第三任天帝,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华夏之祖龙。  玄武也指二十八星宿之中代表北方的:斗、牛、女、虚、危、室、壁。  “北”=玄武=龟+蛇!  “北”字构字真相,远古华夏人的思维理念,因本文而大白于天下。  汉字构字=华夏史书!  认识了“北”字的含义,《华夏史》增添了一页。  此文为记,于2015年10月天河。  -------------------------------
  神的汉字10:“曹”=波纹相交叠加的两水波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在《神的汉字4: “东”=太阳日出日落定方位》,俺解读了“东”字的含义。  “东”是用日晷“中”来记录日出和日落,然后用圆规直尺作图确定东南西北,所画出的图案正是“东”:    “曹”有两个“东”:    《説文解字》:曹,獄之兩曹也。  俺解读“曹”=波纹相交叠加的两水波。    明白了“曹”的构字含义后,顺便,俺解读与“曹”相关的字:  “漕”=两水波的相交波纹=漕运。  “遭”=两水波的扩展相会。  “槽”=形状如漕道。  “嘈”=如水波相交般杂乱的声音。    “嘈”=如水波相交般杂乱的声音。  “嘈”字的构字,科学形象地描述了两声波叠加导致的嘈杂。同时,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水波和声波都可以归结为波。
  神的汉字11:“舟”=明轮推进器,“盘”=“舟”状祭器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远古华夏,科技先进。  在《神的汉字5:“方”=水车刮板》,“方”字的构字原意是“水车的刮板”,即“方”的本意是:矩形,刮刀,推进,提水,旋转。 “方舟”其实是“刮板驱动的舟”。  远古的“舟”并非现今所说的独木舟之类,而是“轮船明轮推进器”!  “舟”字:        《説文解字》:舟,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剡木爲楫,以濟不通。象形。  俺解读“舟”=轮子上的叶片在拨水=明轮推进器。    上图轮船的明轮推进器,其“叶片拨水”所构成的画面。正是“舟”!  “盘”字:  “盘”=“舟+皿”=“舟”状祭器。  盘是圆的、扁平的。  “盘”字佐证了:“舟”是一种“圆盘”并非船,是“明轮推进器”。  好了,现在可以想象,远古华夏,是一个多么奇幻世界:  神的轮船在河面上缓缓驶来,不见有人划船,但见巨大的“舟”(明轮推进器)在旋转,人们看着呆呆的。。。后来,神走了,人们记下了神的“舟”,制作出青铜器“盘”,以祭祀神。    青铜器盘是祭祀神的明轮推进器!俺说的,呵呵。
  神的汉字12:“牝”=“牛+匕”=“牛+规”=“牛+O”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为啥“牝”是“畜母”?  一直以来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  “牝”字:    《説文解字》:牝,畜母也。从牛,匕聲。  俺解读“牝”=“牛+匕”=“牛+规”=“牛+O”。  也就是说,“匕”不止是侠义的“匕首”,更是广义的“器械”。  在“牝”字里,“匕”=“规”=“O”!  再看“牡”字:    《説文解字》:牡,畜父也。从牛,土聲。  俺解读“牡”=“牛+土”=“牛+矩”=“牛+竖杆”。  “牡”字里的“土”,是远古“土圭测日景定地中”的“土”,也就是“竖杆”。  在《神的汉字9: “北”=玄武》里,俺解读了:  伏羲、女娲的尾巴相交缠=“玄”。  规矩两器械交替=“武”。    藉着本文解读出的“牝”和“牡”构字原理,俺可以肯定地告诉大家,古代的伏羲女娲,拿“矩”的肯定是伏羲,拿“规”的肯定是女娲!  “匕”意指雌性生殖器,“土”意指雄性生殖器!  汉字构字的象形,尽显远古华夏的智慧和含蓄。    现今世界通行的符号体系,男符号为♂,女符号为♀。  居然,“♂♀”的构思与汉字“牡牝”的构思是殊途同归。
  @木牛流马经典
09:21:10  神的汉字4: “东”=太阳出日落定方位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9月  “东”字,记录了华夏时空计量的开启!  远古,有一位巫师在做一件事-------  用日晷“中”来记录日出和日落,然后用圆规直尺作图确定东南西北:    1、过“日出记录点”和“日落记录点”画一横;  2、以“日出记录点”和“日落记录点”为圆心,画圆弧相交两点;  3、过......  -----------------------------  这样的话,中华文明更NB了,都是几何学的加持
  神的汉字13:“武”=戈交替舞动。“止”=交替迈进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有人认为“止戈为武”。  俺认为:“止戈为武”只是哲理的演绎,并非构字的解释。  “武”字:    《説文解字》:武,楚莊王曰:“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爲武。”  俺解读“武”=戈交替舞动。  也就是说,俺解读“止”=左右左交替迈进。  “止”字:    《説文解字》:止,下基也。象艸木出有址,故以止爲足。  俺认为:  “止”的含义是“交替迈进”,其交替的顺序按笔画依次为“左右左”,而且所以,“止”的所谓象形只取“三趾”而不是“五趾”。  明白了“止”=交替迈进,俺顺带解读“之”、“乏”。  下篇待续。。。
  神的汉字14:“之”=从基线迈进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武”=戈交替舞动。    “止”=交替迈进。  明白了“止”=交替迈进,俺顺带解读“之”。  “之”字:    《説文解字》:之,出也。象艸過屮,枝莖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俺解读“之”=从基线交替迈进。  于是乎,“之”具有三种含义:  “之”=“基线”=代词,例如,操之过急。  “之”=“交替迈进”=走。  “之”=“从基线交替迈进”=助词,类似“的”字,例如,缓兵之计。
    “止”=交替迈进。  -----------  楼上第二张图更正
  神的汉字15:“乏”=从基线迈进到周边。“砭”=打凿锋利的石块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武”=戈交替舞动。    “止”=交替迈进。    “之”=从基线交替迈进。  接着解“乏”字:    《説文解字》:乏,《春秋傳》曰:“反正爲乏。”  俺解读“乏”=从基线迈进到周边。  俺顺带解读:  “泛”=水散至周边,广而薄。  “贬”=越往周边越薄。  “眨”=眼睛由闭合一线张开至最大。  “砭”字:    《説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从石乏聲。   人们据此认为“砭”是“石针”。这是不正确的。  俺解读“砭”=“石+乏”=“石+基线+迈进+周边”=一半打凿锋利的一片石块。  从“乏”的构字可以知道,“砭”是如下样子的:  1、一片石头,一半保持原貌,一半打凿为锋利边缘。  2、打凿的顺序正如“乏”的构字,先确定中线(基线),然后打凿掉一小片,在此基础上,在稍外的地方再打凿掉一小片,如此这般,打凿石片一半至周边锋利为止。  3、整个制作“砭”的过程,可以称作“缺乏”操作。于是有“缺”=“乏”。  4、“砭石”的医疗运作,除了“针刺”,还有“削划刮砍砸”。所以,“砭”不同于“石针”。    上图“宋湾旧石器地点出土的石器标本(牛东伟供图)”当中,其左下角的石块,正是典型的砭!  荒野求生,如果只能带一件工具,俺相信必定是刀。  刀是工具的工具,有了刀就可以制作各种各样的求生工具。    砭是远古的刀、斧、针、、、是人类最早的工具,藉此,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得以拓展。  “砭”是人类工具的最早文字记录,记录了其制作和样貌,藉此,人类文明得以传承发扬。  但没有人知道这种石器是砭,因为从来没有人明白“乏”字的构字含义。  而神知道;俺也知道;看了本文的朋友,也都知道。
  支持!  
  神的汉字16:小结1----远古的超乎想象的高科技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俺写了《神的汉字》(1~15篇),解构了24个汉字,解读出新的含义。  要么是:俺的解读是胡思乱想。  要么是:通行的解读是不着边际。  现在先小结汇总一下:  1、“中”=日晷。  2、“国”=“口+一+戈+囗”=璇玑玉衡构成的器械之墟=远古天文台。  3、“东”=太阳日出日落定方位。  4、“方”=水车刮板。  5、“文”=小纹放大为大纹。  6、“化”=光学倒像。  7、“北”=伏羲+女娲=规+矩=玄武=龟+蛇。  8、“曹”=波纹相交叠加的水波。  9、“漕”=水波的相交波纹=漕运。  10、“遭”=水波的扩展相会。  11、“槽”=形状如漕道。  12、“嘈”=如水波相交般杂乱的声音。  13、“舟”=明轮推进器。  14、“盘”=“舟”状祭器。  15、“牝”=“牛+匕”=“牛+规”=“牛+O”。  16、“牡”=“牛+土”=“牛+矩”=“牛+竖杆”。  17、“武”=戈交替舞动。  18、“止”=交替迈进。  19、“之”=从基线交替迈进。  20、“乏”=从基线迈进到周边。  21、“泛”=水散至周边,广而薄。  22、“贬”=越往周边越薄。  23、“眨”=眼睛由闭合一线张开至最大。  24、“砭”=“石+乏”=“石+基线+迈进+周边”=一半打凿锋利的一片石块。  至此,俺已解读了24个汉字,给出了全新的解读。  通过解读汉字的构字原理,俺还原出远古的超乎想象的高科技。    上图为托克托日晷,鉴定为汉代物品,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日晷。  “1897年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原为清末大臣端方的旧藏。此晷以方形致密泥质大理石制成,因石质细腻,曾被称为“玉盘日晷”。大理石的一面刻画图案,另一面为素面。图案精细而复杂,中央为一圆孔,直径1厘米,不穿透,深约1.2厘米。以圆孔为中心,刻出一大一小两个圆周,在内圆和外圆之间刻有69条辐射线,这些辐射线的夹角角度相等,若将空白处的辐射线补足,则恰可将圆周分为一百份。辐射线和外圆的交点上钻小孔,小孔所在的外圆之外,另有一大圆弧,与外圆基本平行,两线之间刻画一至六十九的数字,分别与六十九条线一一对应。数字字体均为严谨的汉篆,成为此晷断代的重要依据。”  依据《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 天文界考古界推测大约周朝已经有日晷了。  但是,依据俺对汉字“中”和“东”的分析,日晷从汉字“中”和“东”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存在了,等于说日晷起码早在甲骨文的商代就有了!  藉着“中”和“东”的解读,日晷的历史,从此就有了新的说法。  汉字的构字,记录了华夏文明的历史。  让我们继续追寻华夏之神的事迹。。。  -----------------------
  @木牛流马经典
07:56:04  神的汉字2:中国,“中”=日晷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9月  如果要俺选一个最能代表华夏文明、代表华夏文明的起源的汉字,俺认为是“中”。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俺解读“中”:“中”=日晷,其中的上下飘带,表示悬空的指针。  “中”是天轴,  “中”是地中,  “中”是无为守中,  “中”是历法,  ......  -----------------------------  “中”是地中,是上古测风的风向标,所以才画作木杆上系有飘带之状。上古最早的历法是风历。发明风历的是伏羲氏祖先,所以伏羲氏以“风”为姓,中华百姓皆源于此姓。太阳历及月亮历是伏羲(太昊)的两位妻子羲和、常羲创造的,这件事在《山海经》里有记载。
  神的汉字17:“彝”=风向仪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神的基地昆仑山,平常人是上不了的,于是,围观便成为人们唯一能够做的事。  围观的人们,久久凝望着昆仑山上高高竖立的风向仪。  人们记下了风向仪的模样-----“彝”,当作珍贵财富,子子孙孙永保。  于是,在商代周代,大凡青铜器有多字铭文,以“作宝彝”为结尾字句的,比比皆是。      湖北随州叶家山曾侯墓出土的青铜鼎上,有“曾侯谏作宝彝”六个铭文字。  “彝”字:    《説文解字》:彝,廟常器也。从糸;糸,綦也。廾持米,器中寶也。彑聲。此與爵相似。《周禮》:“六彝: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蟲彝、斝彝。以待祼將之禮。”  俺解读“彝”=风向仪:  1、顶部是横杆前端安装着旋转叶片,叶片“呼呼”在转。  2、横杆下接飞鸟形的风舵。  3、风舵套在一长长的立杆上。  4、双手保持着立杆。  很久很久以后的汉朝唐朝,才有风向仪(相风鸟)的记载。  《三辅黄图·卷之五·台榭》:“汉灵台,在长安西北八里,汉始曰清台,本为候者观阳阴天文之变,更名曰灵台,郭缘生《述征记》曰: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浑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乌,遇风乃动。”   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127年~200年)《相风赋》:“昔之造相风者,其知自然之极乎?其达变通之理乎?上稽天道阳精之运,表以灵乌,物象其类;下凭地体安贞之德,镇以金虎,玄成其气。风云之应,龙虎是从;观妙之征,神明所通。夫能立成器以占吉凶之先见者,莫精乎此。乃构相风,因象设形,宛盘虎以为趾,建修竿之亭亭,体正直而无挠,度径挺而不倾,栖神乌於竿首,候祥风之来征。”  唐代李淳风《乙巳占》候风法第六十八:“凡候风者,必于高迥平原,立五丈长竿,以鸡羽八两为葆,属于竿上,以候风,风吹羽葆,平直则占。亦可于竿首作盘,盘上作木乌三足,两足连上而外立,一足系羽下而内转,风来乌转,回首向之,乌口衔花,花旋则占之。”    张衡的相风鸟的结构:“于竿首作盘,上作三足鸟,两足连上外立,一足系下内转,风来则转,回首向之,乌口衔花,花旋则占之”。“上稽天道阳精之运,表以灵乌,物象其类;下凭地体安贞之德,镇以金虎,玄成其气。风云之应,龙虎是从,…宛盘虎以为趾。”  根据文献的描述,相风鸟的外形与现代的扇叶风速计基本是一样的:扇叶风速计的转动机体换成三足飞鸟,飞鸟口衔可旋转的扇叶,其第三足套入立杆的杆首并可以灵活旋转 。  总之,“彝”字是风向仪,华夏启蒙之初就有了,商人周人把“彝”作为宗庙最贵重的“宝彝”。  “彝”是神曾经降临华夏的确切证据。
  神的汉字18:“小”=十字瞄准线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2月  远古,“苗”是神的一族。  《离骚》首句,屈原标榜自己是神族:“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苗字:    东汉许慎《説文解字》:苗,艸生於田者。从艸从田。  俺解读“苗”:“苗”是“十字瞄准线窥管”,窥管的前端设水平“一字瞄准线”,后端设垂直“一字瞄准线”,前后的“一字瞄准线”构成“十字瞄准线”。    “苗”留传下了“瞄”、“描”、“少”、“眇”、“渺”、“猫”、 、、  俺再进一步揭秘“十字瞄准线”:  甲骨文“小”1=十字瞄准线:    甲骨文“小”2=十字瞄准线:    甲骨文“少”3=竖线在横线中央摆动扫描着:    俺解读“小”:  “小”=“十字瞄准线”锁定细小的星星。  俺解读“少”:  “少”=“十字瞄准线”扫描细小的星星。  三星堆出土“十字眼睛”含义正是扫描锁定星星的“少”和“小”:    “十字瞄准线”构成汉字“苗”。  进而构成汉字“瞄”、“描”、“眇”、“渺”。  甚至,构成“猫”,“猫”=眼睛似“瞄准线”的动物:  
  神的汉字19:方=舟=划水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2月  《诗经o邶风o谷风》  习习谷风,以阴以雨。黾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德音莫违,及尔同死。  行道迟迟,中心有违。不远伊迩,薄送我畿。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泾以渭浊,湜湜其沚。宴尔新婚,不我屑以。  毋逝我梁,毋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  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不我能畜,反以我为仇。既阻我德,贾用不售。  昔育恐育鞫,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宴尔新婚,以我御穷。  有洸有溃,既诒我肄。不念昔者,伊余来塈。  通常人们解读该《谷风》为怨妇之诗。  在此,俺只关注《谷风》其中一句:“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就其深矣,方之舟之”=水深,则方之舟之。  显然,“方”和“舟”都是动词,而且“方”=“舟”!  何以“方”=“舟”?  ----------------------  首先,俺解读“方”的构字含义:“方”=水车刮板  《诗经·鹊巢》说的是婚礼的三段情景:上门接新娘,上路去成婚,成婚入洞房。  诗歌结构简单,用词浅白,含义清晰,所以大家都明白是在描述婚礼,没有啥要争议。  维鹊有巢,喜鹊筑成巢  维鸠居之;班鸠来居住  之子于归,女子要出嫁  百两御之。百车迎娶她----(上门接新娘)  维鹊有巢,喜鹊筑成巢  维鸠方之;班鸠扒拉空  之子于归,女子要出嫁  百两将之。百车护送她----(上路去成婚)  维鹊有巢,喜鹊筑成巢  维鸠盈之;班鸠挤满窝  之子于归,女子要出嫁  百两成之。百车婚礼成----(成婚入洞房)    略显问题的是“方”字的解读。  通行的解读认为:“方”=占据。  这样解读而没有进一步解释,是根据上下文的猜测而已,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要知其所以然,就要知道“方”字的构字原意!  《说文解字》:方,并船也。象两舟省、緫头形。凡方之属皆从方。汸,方或从水。   俺解读:“方”=水车的刮板。    “方1”:    俺解读“方1”构字:“一”为一节木链,“刀”为刮板。   “方2”:    俺解读“方2”:“木链”拉“刮板”在“槽道”里。   “方3”:    俺解读“方3”:“刮板”在“槽道”上刮“水”。   “方4”:    俺解读“方4”:“木链”拉“刮板”刮“水”。  “方5”:    俺解读“方5”:“木链”拉多块“刮板”刮“水”。  “方”字的构字原意是“水车的刮板”。  即“方”的本意是:矩形,刮刀,推进,提水,旋转。   诗歌“维鸠方之”的“方”,就是象水车刮板把水推移开去一样地,把巢穴排空挤占。《诗经·鹊巢》的“方”带着其构字的原始含义,让今人看着觉得生涩。  -------------------  接着,俺解读“舟”的构字含义:“舟”=明轮推进器。  远古华夏,科技先进。  在《神的汉字5:“方”=水车刮板》,“方”字的构字原意是“水车的刮板”,即“方”的本意是:矩形,刮刀,推进,提水,旋转。 “方舟”其实是“刮板驱动的舟”。  远古的“舟”并非现今所说的独木舟之类,而是“轮船明轮推进器”!  “舟”字:        《説文解字》:舟,船也。古者,共鼓、貨狄,刳木爲舟,剡木爲楫,以濟不通。象形。  俺解读“舟”=轮子上的叶片在拨水=明轮推进器。    上图轮船的明轮推进器,其“叶片拨水”所构成的画面。正是“舟”!  “盘”字:  “盘”=“舟+皿”=“舟”状祭器。  盘是圆的、扁平的。  “盘”字佐证了:“舟”是一种“圆盘”并非船,是“明轮推进器”。  好了,现在可以想象,远古华夏,是一个多么奇幻世界:  神的轮船在河面上缓缓驶来,不见有人划船,但见巨大的“舟”(明轮推进器)在旋转,人们看着呆呆的。。。后来,神走了,人们记下了神的“舟”,制作出青铜器“盘”,以祭祀神。    -------------------  最后结论:  “方”=水车刮板。  “舟”=明轮推进器。  《诗经o邶风o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如是,俺说:“方之舟之”=刮板划水,明轮拨水。
  神的汉字20:老子论数字的起源1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3月  神创造汉字。  汉字的数字,蕴含着宇宙最根本的原理!  古今中外,能够理解这个宇宙最根本的,唯老子。  汉字中的数字,甲骨文的数字:    《道德经》第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俺解读:  “有生于无。”所以,“无”=0。  “天下万物生于有。”所以,“有”=1。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俺继续解读:  “道”=“有”=1。  “道生一”=“道+1”=2。  “一生二”=“一+1”=3。  “二生三”=“二+1”=4。  “三生万物”=“万物”=5。  《道德经》第一章:“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俺继续解读:  “玄之又玄”所产生的“万物”=“玄”=5。  《山海经》:“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天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  俺继续解读:  “六合之间”=“天下”=6。  于是,俺认为:  甲骨文数字“一”=有、道。  甲骨文数字“二”=道生一。  甲骨文数字“三”=一生二。  甲骨文数字“四”=二生三。  甲骨文数字“五”=玄,三生万物。  甲骨文数字“六”=天下、六合之间。
  神的汉字21:伏羲女娲=亚当夏娃=“北”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4月  人类的文明,来自神!  根据人类依稀的传说,根据艰难流传下来的图画,俺述说如下:  1、远古有神,有类人。  2、神依据自己的模样,创造出人,男人和女人。  3、神教人学会知识,及文字。  4、神走了。  以上,不是俺杜撰的,是人类的起源传说,或称为神话,或称为宗教。。。  俺在本文想揭示:中国的伏羲女娲,与其西边的亚当夏娃的关系!    上图,是中国的“伏羲女娲图”。  俺先给出解读:  1、“伏羲女娲图”是神的启示,神以此图告诉了人类最基本的道理。  2、宇宙有星星,月亮,太阳。  3、人类进化由两种因素结合,从简单到复杂。正如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  4、人类文明的标志物是“矩+规”。“矩+规”=“蛇+龟”=玄武=“北”。  (详见《神的汉字9: “北”=玄武》)    《亚当与夏娃》油画,是德国画家卢卡斯·克拉纳赫于1526年画的。   《亚当与夏娃》油画,说的是《圣经·创世纪》的故事:  神创造了人,亚当夏娃;蛇引诱夏娃摘吃苹果,人便有了智慧,从而被神逐出伊甸园。  俺勉为其难解读“亚当夏娃”的故事:  1、神创造亚当夏娃。  2、神传授知识给亚当夏娃,“蛇”=矩尺,“苹果”=“圆规”。  3、神让人自己去繁衍生息。  呵呵!  伏羲女娲,亚当夏娃,是说同一件事:  人类文明的起源,其标志是“矩+规”=“蛇+龟”=“蛇+苹果”=“北”!  人类文明的真相,居然是如此这般:  神,创造了人,创造了汉字,然后让人去传承下去。。。  神的启示,在汉字里!
  神的汉字22:老子论数字的起源2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4月  俺在《神的汉字20:老子论数字的起源1》里说:  甲骨文数字“一”=有、道。  甲骨文数字“二”=道生一。  甲骨文数字“三”=一生二。  甲骨文数字“四”=二生三。  甲骨文数字“五”=玄,三生万物。  而“五”字值得进一步阐述。    《説文解字》:五,五行也。从二,陰陽在天地閒交午也。  俺解读“五”=有与无的相互交缠“玄之又玄”所产生的万物。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是说:  天地万物,都是“常有”与“常无”的相互交缠“玄之又玄”而产生的。  换句话说,万物之门,开启自“常有”与“常无”,由此两者的“玄之又玄”发展而成。  “五”=有与无的相互交缠“玄之又玄”所产生的万物。  于是,顺带解读与“五”有关的字:  1、“伍”=纠缠在一起的人。  2、“吾”=扭盖子塞住瓶子。瓶子里的东西属于俺的。  3、“捂”=扭盖子把东西盖起来。  4、“悟”=把东西捂在心里,用心想。  5、“梧桐”=“吾”是扭紧盖子,“同”是套上盖子,“梧桐”是偏软的宜用于制作盖子的木材。  6、“语”=相互交缠的属于俺的言。
  神的汉字23:老子论数字的起源3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5月  俺在《老子论数字的起源1》里说:  甲骨文数字“一”=有、道。  甲骨文数字“二”=道生一。  甲骨文数字“三”=一生二。  甲骨文数字“四”=二生三。  甲骨文数字“五”=玄,三生万物。  甲骨文数字“六”=天下、六合之间。  接着解读“七”字:    《説文解字》:七,陽之正也。从一,微陰从中衺出也。  俺解读“七”=远古天文望远镜的璇玑玉衡机械原理=天文观测。  这个“远古天文望远镜的璇玑玉衡机械原理”,一时还无法清晰说明。  可以用“虚”字,稍微作进一步的解释:    《説文解字》:虚,大丘也。崐崘丘謂之崐崘虛。古者九夫爲井,四井爲邑,四邑爲丘。丘謂之虛。从丘虍聲。  俺解读“虚”=远古天文台。凡“虍”必与远古天文台有关!  以后,再详细连带解读“虍”与“虎”,,,的问题。  总之,远古提及的“虎”,其深层含义并非“动物老虎”!而是天文观测。  “七”字,与“虚”里的“七”含义相同,是远古天文望远镜的璇玑玉衡机械原理。  《尚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七”的起源于“天文观测之虚”,天文观测主要是为了“以齐七政”,于是“七”表示数字7。  ----------------------
  神的汉字24:“土”=在地上,垂直插尖杆,作为扫描仪器(v2.0)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9月  从来没有人意识到:“土”源于天!  于是,“土”字,非常简单,却从没有被正确解读过。  《説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    俺解读“土1”=在地上,插尖杆。    俺解读“土2”=“土+小”=在地上,插尖杆,作为扫描仪器。    俺解读“土3”=在地上,垂直插杆。    周礼o夏官司马下》:  “土方氏掌土圭之法,以致日景,以土地相宅而邦国都鄙,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王巡守,则树王舍。”  《周礼o冬官考工记下》:  “匠人建国,水地以悬,置槷以悬,眡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人之景,昼参请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  明白了“土”的构字含义,才能懂得为啥称作“土圭之法”:  “土”=立杆。  “土圭之法”=立竿见影!    顺带解读“圭”:  “圭”=“土+土”=高的“土”=高的插在地上的尖杆。  “圭”后来演变为礼器“珪”: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
  神的汉字25:“丙”=连接树叶与树枝的柄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0月  “丙”:  《説文解字》:丙,位南方,萬物成,炳然。陰气初起,陽气將虧。从一入冂。一者,陽也。丙承乙,象人肩。  俺给出一个接地气的解读:“丙”=“一+人+冂”=树枝+(叶柄+叶纹)+叶面。    无需多言,看图!  于是有“柄”和“抦”:    又于是有“抦”、“炳”和“??(=光)”:    解读汉字,俺感受惊喜,感叹汉字的深奥与平白。  但同时,俺越来越无视传统的解读。。。例如本帖所说的“丙”。
  神的汉字26:“更”=“丙+攴”=叶脉扩张之操作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0月  解读汉字,一个好的解读,是可以很顺当地解读其派生出的字的。  《神的汉字25:“丙”=连接树叶与树枝的柄》解读了“丙”。  而“更”=“丙+攴”:      《説文解字》:更,改也。从攴,丙聲。  俺解读:“更”=“丙+(丙)+攴”=树脉扩张之操作。    “丙”着重强调:叶柄,及其带出的叶脉。  “更”着重强调:叶脉的骨架形态,及其生长。  俺顺带解读“更”的派生字:  “鲠”=鱼骨,如同叶脉扩张之操作。  “埂”=田埂,如同叶脉。  “梗”=有刺的草木、植物的枝或茎。  “硬”=石之梗。  “便”=人之事,轻松容易如同叶脉扩张之操作。  “鞭”=皮革制作的,如叶脉编连。
  谢谢楼主的解读,  华夏文化属于人类文明维护者
引领者文化,这不是虚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灵性文化,本来就是从不可见数理中创造出可见可感可知物象, 从无中 引生出万物万事, 自然就是神的创造。。。。 无论君子还是祭司,本身都是神的仆从,管理仆人,维护人类文明这个被造的产业。。。。  华夏汉字, 属于动态截图象征的表达, 以固定不变的符号,来代表和说明一种实际发生或者产生的事物。  无论是舟, 还是风,还是方向, 时间,星辰文化等等的诞生,
实际都和大洪水时代息息相关。。  本次人类文明,就是上次文明遭遇大洪水覆顶之灾后的余烬再生,
人类文明一直和水息息相关,人类发展一直属于逐水而居,逐渐扩大生活区, 水 本质是某些物质相互剧烈燃烧从而产生的物质, 水
汽等都是同一产生物的不同生态形态,犹如人的生命,既有出生前的生命空间环境与生态,也有去世后的生命空间与形态一样,   大洪水时代,青藏高原与珠峰 喜马拉雅山之地,“生命摇篮”
“第二故乡”
“有冰有雪的故乡”,
是地球海拔最高的地方,肯定是最初幸存者栖身的地方, 诺亚方舟停靠之地应该是喜马拉雅山而不是土耳其的那个洪水中不见踪影的什么亚拉腊山。。。
  随后,开始了浩大的地球重建工作, 挖海,移山,使天下的水都汇集起来,慢慢海拔高的地方逐渐显露出来,共有九处,称九州, 最初的珠峰喜马拉雅山之地是昆仑山,神州。。。。  在九州之间互相联络,在浩瀚洪水里大海里来往,最重要的就是方位/ 风向 / 通航之道,
所以 方位。星辰。测风。 时间。 以及所谓的风水 龙脉 都是如此诞生以及记载 流传的。。。。。龙脉 就是气的运行规则,气幻化为水
气流等走势影响/////。。。。大洪水时代, 小舟水上, 风从哪里来, 水向哪里流, 陆地何处, 山脉何处, 方位何处,水深水浅 漩涡之地, 风静水缓之吉地, 风急水险之凶区, 何时水涨 何时水消,山脉挡水变流之地。。。。。等等,都是事关生死存亡成败的最重要之事,都需要记载 标记 记录。。。。。  龙
是确实存在的生物,或许是驾驭工具, 犹如人类驾驭马一样,也如驾驭驯化狗看家一样, 大洪水时代驾驭龙行于水也是可能的。/。。 如果非生物,那么龙则可能是犹如火车一样的交通多挂多节工具,可以根据需要在大洪水时期飞行
潜行。。。。。  某种对地球的撞击, 是有周期性的, 所谓循环,周而复始, 就是如此, 人类生命,不过是承载生命的容器,一旦那个循环节点再来, 这种生命可能会重新培植于新的容器, 犹如恐龙文明时代, 犹如今日人类文明时代。。。。  某个节点, 某种超级撞击,位置在青藏高原西北部, 从而有了天塌西北。。。。这种强烈撞击导致地球运转地轴偏移, 地球转动速度缓慢甚至不动,或者无规则乱转, 撞击产生剧烈全球的燃烧 霹雳, 产生大量燃烧汽体,带来混沌时代, 或者不规则乱转带来极热 极寒时期,
    谷歌地图 可以看到青藏高原西北部的明显撞击痕迹,天塌西北。。所以最初华夏核心族生活之地就是高原之上珠峰喜马拉雅山之地 ,昆仑山。。  上个文明的幸存者,通过人造月亮的影响,逐渐使地球步入某种轨道,开始有规律运转,地球的运作带来气流的流动, 慢慢带来清气上升 浊气下降,开始产生分明时代, 浊气下降为水,
通过治理洪水,大型挖掘地球表面,挖掘海洋区,使天下的水都汇集海洋储蓄起来,陆地慢慢接连露出来, 慢慢带来今日地球形态和生态格局。。。      借助谷歌地图,可以观察地球海洋明显做工痕迹,非自然,海洋链接处明显非自然力做工痕迹。。。  水
本身不是地球物质, 一直在慢慢减少之中, 所谓是循环的水汽运作不会减少 仅仅是理论, 实际整个地球的水确实是一直在不可恢复的减少之中。。   科学家实际是愚民帮凶,科学发展到今天把地球耗费和污染de不成样子了,科学的幕后控制超智慧群体,实际是最初的奴隶仆人群体,灵性文明文化传人才是真的主人群 人类文明的核心守护群,
例如我们的风水 命理
中医等等,都是人类制造原理资料
,人类使用和养护说明书 ,人类使用养护环境说明要求 运行要求等等。。。。。。。。。。。。。。。  远古时代
不是落后愚昧的原始时代, 而是科技远远领先于我们人类文明NNNNN年的超级星际文明, 我们今天可能连看到这个“门
道”都远远没有,我们连我们哪里来的都不知道,可谓真正的是愚妄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人类使用石头工具,是一次文明飞跃,
  人类使用火,是有一次人类文明飞跃。  今天
人类学会掌握电, 是一次新飞跃,人类生存环境来看,外部物质确实有了巨大改善, 但是在人类灵魂方向上却跟不上物质进步的脚步, 始终迷惘着, 甚至沉醉物质腐蚀物欲之中,腐烂于肉欲之中 堕落于外部而丢失了真生命。。。。。  物质文明 是仆人文明,
唯有灵性文明的提升飞跃, 人类才能真正进入新的提升时代, 灵性文明的突破与提升,确实只能寄望中华文明。
      
  神的汉字27:“永”=远古黑科技“永动机”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0月  俺说:  远古有“永动机”黑科技--------水力带动的水车永远在转动。  但是,专家却目光短浅说(百度百科:水车):  中国正式记载中的水车,则大约到东汉时才产生。东汉末年灵帝时,命毕岚造“翻车”,已有轮轴槽板等基本装置。又有一说三国时魏人马均也有“翻车”的制造(见《三国志.魏志》卷二九杜 传裴松之注)。不论“翻车“究竟首创于何人之手,总之,从东汉到三国”翻车“正式的产生,可以视为中国水车成立的第一阶段。    “永”:    《説文解字》:永,長也。象水巠理之長。《詩》曰:“江之永矣。”  俺解读“永”=刮水进水车。  “派(??)”:    《説文解字》:派,別水也。  俺解读“派”=刮水出水车。  于是,俺顺带解读下列字:  “脉”=水车出水之一股一股地出水。  “泳”=水里的划水。
  神的汉字28:“主”=安放在祭坛上的神主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1月  “主”是一种重分量的含义:君主,霸主,主人,主席,主教,,,  “主”:    《説文解字》:主,鐙中火主也。  俺解读“主”=安放在祭坛上的神主。    “主”的构字原理很容易解读,俺实在不明白先贤的解读为何会如此的莫名其妙。  按照俺对“主”的解读,“主”的含义为:祭坛、祭坛上的神主、竖立、停留、、、  于是:  1、“??”=我-------主戈,主戈一方的俺。  2、“住”=居住-------祭坛上停留的。  3、“宔”=宗庙的神主。  4、“拄”=手扶着棍支持身体-------竖立支撑。  5、“注”=灌也-------竖立向上喷。  6、“驻”=驻扎-------马住。  7、“柱”=柱子-------如祭坛竖立的木。  8、“蛀”=蛀虫-------柱中的虫。  9、“軴”=停车-------车的住。  10、“炷”=灯心-------形似主的火。    俺新的收获是得知:“??”=我。  于是,俺认为“我”=主的戈=统帅的戈=我方、我军、我国。  弄明白“我”的含义为“我方我军我国”,并不是“俺个人”,俺就弄明白了《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第十七章原文(王弼版):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道德经》第十七章,俺翻译:   最好的(君王),百姓知道其存在而已;   次好的,百姓拥戴赞誉他;   再次的,百姓害怕他;   最次的,百姓瞧不起他。   对道信奉不足,百姓也就不信奉你。   得道的君王优哉游哉,很少发号施令。   功成事遂,百姓都说“俺国施政自然而然。”
  神的汉字29:为什么“分”=“别”?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1月  “分”:    《説文解字》:分,別也。  “别”:    《説文解字》:別,分解也。  《説文解字》是在说:“分”=“别”,“别”=“分”。  至于“分”和“别”是什么?又为什么“分”和“别”相等?则没有进一步解释了。  《説文解字》“分”和“别”的解读,令俺郁闷。  俺认为:“分”和“别”是有分别的。  “分”和“别”的分别,说明了汉字创造的时候,科技已经非常发达,以至于人们要细分出“分”和“别”。而这样的分别,即使是现代,很多人都未曾思考过。。。  俺解读“分”=“八+刀”=周边轮廓+作为刀具:    俺解读“别”=“口+刀(力)+刂”=冲裁模具的冲头+作为刀具+进行冲切:    俺继续解读“分”:  盆=一种皿-------用于分的器皿。  份=一份-------用盆扣出的一份。  扮=扮演-------扣面具,复制轮廓。  粉,芬,纷,氛,贫-------分至微也。  盼=盼望-------眼之分出。  忿=忿恨-------心之分出。    俺继续解读“别”:  拐=拐棍-------棍,如冲床的冲头。  OK!  经过俺上述一番解读,“分”与“别”的相同及不同,现在终于有了清晰说法。
  神的汉字30:“阜”=基于相似三角形原理的测量标杆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1月  “阜”是一个影响广泛的汉字!    有45个带“阜”的字:  阜??埠???????????????????????????????????顊???????????????????????????????????????????????。  “阜”变为“阝”,“阝”作为汉字的偏旁部首,构筑了739个字(简化字+繁体字):  ???邒邓阞队????????????????????邔邖邗邘邙邚邛邜邝阠阡阢阣阤????????????????????????????????????????????祁邞邟邠邡邢那邤邥邦邧邨邩邪邬邷阥阦阧阨阩阪阫阬阭阮阯阰阱防阳阴阵阶???????????????????????????????????????????????????????????????????????????????????????坠泐邭邮邯邰邱邲邳邴邵邶邸邹邺邻阷阸阹阺阻阼阽阾阿陀陁陂陃附际陆陇陈陉??????????????????????????????????????????????????????????????????????????????????????????????????????????耶茒邼邽邾邿郀郁郂郃郄郅郆郇郈郉郊郋郍郎郏郐郑郓郔郕郘郱陊陋陌降陎陏限陑陒陓陔陕????????????????????????????????????????????????????????????????????????????????????????????????????????????????????????????????????哪垹埅娜峫帮挪挷捓桏桞绑荫郖郗郙郚郛郜郝郞郟郠郡郢郣郤郥郦郧陖陗陘陙陛陜陝陞陟陠陡院陣除陥陦陧陨险郎????????????????????????????????????????????????????????????????????????????????????????????????????????????????????????????????????????????????????????????????????????????????????????????倻唨啊娿婀屙梆梛琊部郩郪郫郬郭郮郯郰郲郳郴郵郷郸都鄀陚陪陫陬陭陮陯陰陱陲陳陴陵陶陷陸陹険陼????????????????????????????????????????????????????????????????????????????????????????????????????????????????????????????????????????????????????????????????????????????????????????????????????????????????????????????啷喐堕嫏廊掷揶笻筇萨蓈郹郻郼郾郿鄁鄂鄃鄄鄅鄆鄇鄈鄉鄊鄋铘陻陽陾陿隀隁隂隃隄隅隆隇隈隉隊隋隌隍階随隐隗??????????????????????????????????????????????????????????????????????????????????????。  《説文解字》: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  俺解读“阜”=基于相似三角形原理的测量标杆。  “阜”是运用相似三角形原理,以小三角形去测量大三角形,从而得出大三角形的尺寸。也就是相对于观测点,计算出远方某点的距离或高度。    远古这种高深的测量技术,原本是神的技术,后来让地上的人学会了。  神震怒,于是令天地分开,实质是令该测量技术的应用,分开为天空测量和大地测量,不容许地上的人研究天文。。。(这是史书记载着的远古一重大事件,真相大致如是,待俺以后细说)  “阜”及其“阝”是标杆,其构成的字与天文地理的测量有关!  无怪乎明末大学者顾炎武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土,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阜”的远古实物,居然!奇迹出现了!  何驽先生的《陶寺圭尺“中”与“中国”概念由来新探》介绍“漆杆”:  陶寺遗址近年来随着城址、宫殿、王级大墓、观象台的陆续发现,越来越显现出早期国家都城的特征,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学者更倾向于将陶寺遗址视为“尧都平阳”1。2002年秋季,我们在陶寺中期小城中期王族墓地内,发掘了一座王级大墓IIM22。  IIM22墓圹为圆角长方形,开口长5、宽3.65米,底长5.2、宽3.7米,墓底距地表深8.4米,墓口距地表深约1.4米,墓深约7米。IIM22除棺室被扰乱以外,墓室里的随葬品主要放置在墓壁墙根或壁龛里,出土随葬品72件(套),其中彩绘陶器8件,玉石器18件套,骨镞8组,漆木器25件,红彩草编物2件,另有猪10头,公猪下颌1件2。其中在墓室的东南角树立着一根漆木杆IIM22:43,紧靠东南角壁龛口的西侧(图一)。由于漆木杆是直立放置的,在清理墓室内填土时,便很早露头,当时离棺尚远,不到出随葬品的时候,因此取土的民工没有十分注意,幸亏我及时发现漆杆露头,随即采取措施保护,可惜漆杆的上部已有少部分损毁。此后漆杆一直被包土固护,直至IIM22全部清理完毕,漆杆随其他重要漆木器被套箱整取回整理室。经数月的仔细清理,漆杆IIM22:43露出全部面目(图二)。    漆杆残余全长171.8厘米,下端保存完好,上端清理时略有残损,中段有一段26.4厘米残朽无迹(图二)。漆杆先整体髹黑漆,再间断髹石绿色漆段,绿色漆段两端分别髹以粉红色漆条段与黑底漆相间隔,使漆杆体呈现出黑绿色段相间的醒目纹样。我们按照红、绿、黑色带段的区分,自漆杆底部到顶部对每一段色带编号,其中漆杆中段残朽无迹的部分整个编一个号17,顶端发掘中残损段编号为44(图二)。
  神的汉字31:“电”=“神”=神的化身,神的启示;电的模型:电有阴阳,电可拉伸,电充满整个宇宙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1月  俺相信远古有神。  俺相信:神的化身,是“电”。  “电”(“神”):      《説文解字》:電,陰陽激燿也。从雨从申。   《説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从示申。  俺解读“电”=“神”=神的化身,神的启示;电的模型:电有阴阳,电可拉伸,电充满整个宇宙。  “电”所画出的模型,可以表达电的所有特点:  1、天空闪电。  2、摩擦生电。  3、发电机发电,电线输送电,电动机用电。  4、电磁波震荡。  5、波粒二象性。  6、量子纠缠。  7、、、    神创造汉字。  汉字启示着神的伟大,其中“电”,完爆人类所有的电的认识。
  神的汉字32:钻木取火最早的记载1:“至”=钻杆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人类懂得了钻木取火,于是才开始告别蒙昧,迈向文明。  华夏文明的钻木取火,始于何时?  最早记载华夏文明钻木取火的,不是哪一本史书,而是汉字本身。  “至1”:    《説文解字》:至,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  俺解读“至1”=钻木取火,箭头向下竖立的钻杆。  “至2”:    俺解读“至2”=钻木取火,箭头向下竖立的钻杆,钻杆呼呼在转。    俺顺带解读与“至”相关的字,均可以自圆其说的:  “到”  《説文解字》:到,至也。从至,刀聲。  俺解读“到”=钻杆抵达。  “倒”  《説文解字》:倒,仆也。从人,到聲。   俺解读“倒”=钻杆的通常姿态:(钻头向下)倒转和(钻杆平躺)倒下。  “垤”(dié)  “垤” =“蚂蚁做窝时堆在穴口的小土堆”  俺解读“垤”=土堆,如同钻木取火时钻头周边钻出的一圈碎末。  “ 桎”  《説文解字》: 桎,足械也。从木,至聲。  俺解读“ 桎”=刑具,令足如同插钻杆般的固定。  “蛭”  “蛭”=“蚂蟥”。  俺解读“ 蛭”=蚂蟥钻入皮肤吸出红色的血,如同钻杆钻木钻出红色的火种。  “窒”  《説文解字》:窒,塞也。从穴,至聲。  俺解读“窒”=钻杆抵凹穴堵塞着。  “室”  《説文解字》:室,實也。从宀,从至。至,所止也。   俺解读“室”=插杆支撑着顶盖的房屋。  “屋”  《説文解字》:屋,居也。从尸。尸,所主也。一曰尸,象屋形。从至。至,所至止。室、屋皆从至。  俺解读“屋”=一种房子,中间竖立插杆,依靠中间插杆顶端,四周搭建斜杆。  “幄”  “幄” =“帷幄”  俺解读“幄”=中间有插杆的帐。另外,“帷”=插杆在四周的帐。  “握”  《説文解字》:握,搤持也。从手,屋聲。  俺解读“握”=如同搭屋,四周的杆紧持着中间的插杆。  “致”  《説文解字》:致,送詣也。从夊,从至。  俺解读“致”=调整钻木取火的钻杆,到凹坑。    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的神,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瞒着宙斯盗取火种,带给了人类。  华夏远古,同样有“取火种”的传说。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黄帝曰:  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远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是说:  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其次有圣人,其次有贤人。  真人是神,“寿敝天地,无有终时”。  至人则是真人与圣人两者之间承前启后的中介。  而“至人”,正是钻木取火的人!  这是汉字的构字原理所记载的。
  神的汉字33:钻木取火最早的记载2:“氏”=来回拉弓的转动的钻杆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每个人都有姓氏。  什么是“姓”?“姓”是“男女之性而生产”,一般人都可以如此粗略地望字释义,基本解释得通,可以接受。  什么是“氏”?则是一笔糊涂账,详见《字源》:    “氏”    《説文解字》:氏,巴蜀山名岸脅之旁箸欲落??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  俺解读“氏”=来回拉弓,使钻杆转动。    解读出“氏”的本意,一大堆与“氏”相关的字,从此轻而易举地真相大白。。。俺随后逐一解读。  先回过头来,俺重新审视“姓氏”两字含义所在:  “姓氏”是华夏人繁衍生息的两条相互交织的脉络,“姓”是血缘,“氏”是知识技能!
  神的汉字34:钻木取火最早的记载3:“氐”=钻木取火的底下的木块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氏”的最下面加一横,就成为“氐”。  前文已知:“氏”=来回拉弓的转动的钻杆。  钻木取火的钻杆下面的一横,理所当然地,是一块带凹穴的钻出燃着木屑的木块!  “氐”    《説文解字》:氐,至也。从氏下箸一。一,地也。  俺解读“氐”=氐木,钻木取火的底下的木块。    “诋”  《説文解字》:詆,苛也。一曰訶也。从言,氐聲。  俺解读“诋”=言语,如令氐木被钻而损毁。  “坻”  “坻”=“ 高坡地”。  俺解读“坻”=一块低矮坡地,形同钻木取火的氐木。  “底”  《説文解字》:底,山居也。一曰下也。从广,氐聲。  俺解读“底”=轱辘井最下的氐木。  “弤”  “弤”=“漆成红色的弓”。  俺解读“弤”=钻木取火的弓。  “抵”  《説文解字》:抵,擠也。从手,氐聲。  俺解读“抵”=用转木顶住氐木=用钻杆顶住氐木。  “砥”  《説文解字》:厎,柔石也。从厂,氐聲。砥,厎或从石。  “?”  “?”=“网”。  俺解读“?”=一根钻杆支撑起的网罩。  “??”  “??”=“丝滓”。  俺解读“??”=“丝滓”,可以用来作为钻木取火的火引。
  神的汉字35:钻木取火最早的记载4:“民”=绳弦圈着钻杆,来回拉动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2月  “民”与“氏”是同源的,意思差不多。  例如,在古代,“昏”=“昬”。  “民1”:    《説文解字》:民,眾萌也。从古文之象。  俺解读“民1”=来回拉动绳弦,转动钻杆。  “民2”:    俺解读“民2”=来回拉动绳弦,转动钻杆。  “民3”:    俺解读“民3”=绳弦圈着钻杆,来回拉动,转动钻杆。  与“氏”对比,“民”增加了“一条带圈套的绳弦”,强调钻木取火的绳弦是圈着钻杆的。    “抿”  “抿”=“稍稍合拢,擦拭”。  俺解读“抿”=钻木取火的绳弦的圈,合拢擦拭。  “眠”  《説文解字》:瞑,翕目也。从目、冥,冥亦聲。  俺解读“眠”=如绳弦的圈收紧,眼睛瞳孔在睡时收小。  “??”  “??”=“蚊”。  俺解读“??”=蚊子,如嗡嗡在叫的同钻木取火的钻杆。  “罠”  “罠”=“钓鱼绳。捕捉走兽的网”。  俺解读“罠”=绳圈陷阱,如同钻木取火的绳弦圈着钻杆。
  神的汉字36:钻木取火最早的记载5:“亡”=钻杆的盖把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钻木取火的用具里,有一个称作“亡”的零件。  “亡”    《説文解字》:亡,逃也。从入从∟。  俺解读“亡”=“入+刀”=一种刃为“入”形的刀具。  俺说:  “亡”是一个工具;碗倒扣着,就是“亡”。  “亡”在钻木取火里,是“钻杆的盖把”,是下图里的“Socket”。    “亡”形如“碗倒扣着”。  倒扣着会有什么发生?于是有:  “盲”  《説文解字》:盲,目無牟子。从目,亡聲。   俺解读“盲”=一叶障目。  “忘”  《説文解字》:忘,不識也。从心,从亡,亡亦聲。  俺解读“忘”=记忆被盖掩了。  “忙”  “忙”=“急忙,繁忙”。  俺解读“忙”=“钻杆的盖把”盖着,其轴心处,有钻杆在“忙”着转。  “罔”  “罔”=“网,陷害,蒙蔽,无漏”。  俺解读“罔” =一种网,网眼致密,如盖。  “X亡”。。。  “亡”是一个实物。  如果您非要俺出示实物“亡”,请去买一个“芒”果,并剖开:    “亡”可能是一个天文观测模型。  俺很“茫”然,俺仰“望”星空,月有阴晴圆缺。。。
  上一层楼,48楼,最后一图勘误:  
  神的汉字37:钻木取火最早的记载6:“氓”=绳弦和盖把,使钻木取火成为简单体力活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氓,流氓也。  但是,“氓”字的产生,最根本的寓意竟然是: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要解读出“氓”,  首先要解读出“亡”和“民”。  其次要解读出“亡”和“民”比“至”先进。  最后要解读出“亡”和“民”比“至”先进,从而会导致简单体力劳动能够胜任技术性工作------钻木取火。  如此这般,才能解读出“氓”=“亡+民”=体力=流氓。  让我们重拾远古华夏的思想历程:  1、“至”    “至”是用双手搓钻杆去钻木取火,非常原始,非常困难。  《説文解字》:至,鳥飛从高下至地也。从一,一猶地也。象形。不,上去;而至,下來也。  俺解读“至1”=钻木取火,箭头向下竖立的钻杆。    2、“民”  “民”是用绳弦圈着钻杆去钻木取火。  绳弦的使用,令用力行程更长、力度更大。    《説文解字》:民,眾萌也。从古文之象。  俺解读“民”=绳弦圈着钻杆,来回拉动,转动钻杆。  3、“亡”  “亡”是扣着钻杆的盖把。  盖把的使用,令钻杆的把持更加稳,而自动更加灵活。    《説文解字》:亡,逃也。从入从∟。  俺解读“亡”=“入+刀”=一种刃为“入”形的刀具=钻杆的盖把。    4、“氓”  《説文解字》:氓,民也。从民亡聲,讀若盲。  《説文解字》:民,眾萌也。从古文之象。  《説文解字》基本上是说:氓=民,民=氓。  俺解读“氓”  =“亡+民”=“绳弦+盖把”  =绳弦+盖把,使钻木取火成为简单体力活。
  我感觉,越是简单的字,寓意越深刻。
  神的汉字38:钻木取火最早的记载7:“昏”=钻木取火所得的火种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昏”      《説文解字》: 昏,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一曰民聲。  俺解读“昏”=“氏+日”=钻木取火+所产生的火种。  “昏”里面的“日”,暗暗地发光的,但绝不是太阳,而是钻木取火所产生的火种。  为啥火种“昏”会与太阳“黄昏”有关?  因为,火种的光是暗暗的,如同“黄昏”的太阳。
  神的汉字39:钻木取火最早的记载8:“纸”=留火种的卷纸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造纸,文字书写用的纸,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据说发明于汉代。  而纸,在最初的远古,是用于钻木取火的火种保存的!    “纸”  《説文解字》:紙,絮一苫也。从糸,氏聲。  俺解读“纸”=丝造的,卷成棍状的,用于钻木取火之后留火种的。  “扺”(zhǐ)  “扺”=“侧手击,拍”。  俺解读“扺”=卷成棍状的纸,放入筒内,纸卷松张,纸卷撑着筒内壁。    “筃”=“古书上说的一种竹”  俺解读“扺”=放火种纸卷的竹筒  “因”=“囙”=“??”  《説文解字》:因,就也。从囗大。  俺解读“因”=纸卷火种放在竹筒里  于是所以:  “婚姻”=钻木取火所得的火种+纸卷火种放在竹筒里。  婚姻是香火延续!  婚姻与香火,这华夏文化的集体潜意识,如今清晰浮现。
  神的汉字40:失传的远古天文仪器“豆”1:豆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俺开门见山立论说:  远古,有神秘黑科技天文仪器“豆”。  天文仪器“豆”早已失传,没有任何史书明确记载或任何口头传说。  远古,枯树昏鸦,夕阳西下。。。  华夏之神用天文仪器“豆”观测着天象,创造出汉字“豆”和“樹”:  沧海桑田,千千万万个每天的夕阳西下,又千千万万个来来往往的人,有谁会领到悟神的“豆”和“樹”居然是指天文仪器?    天文仪器“豆”早已失传。  汉字“豆”却一直存在,植物豆一直在生长,树也一直站立着,都在启示着。。。  如今,俺来揭示远古天文仪器“豆”的璀璨辉煌!
  神的汉字41:失传的远古天文仪器“豆”2:青铜器豆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战国三角云雷纹高足豆(首都博物馆藏)    高49.2厘米, 径16.8厘米。  北京怀柔出土,战国中期(公元前375年--公元前276年)。  此豆的器盖翻转过来便成了高足盘。这种细长柄、圆盖上有三足的铜豆是燕文化特有的造型。  人们通常认为青铜器豆是盛载食物的。  俺认为:青铜器豆是祭祀远古天文仪器“豆”的!
  神的汉字42:失传的远古天文仪器“豆”3:甲骨文记载月食之“豆”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甲骨文有记录月食,与“豆”有关:    (摘自互联网文)------------  殷玮璋《话说夏商周断代工程》:  “十二、天文学家利用天象记录在商后期年代学研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   天文学在商后期年代学研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天文学家依据宾组卜辞中记录的五次月食,为推定武丁的年代作出了贡献。   宾组卜辞中记录的五次月食,都属发生后记录的验辞,它的可信度在学术界是公认的。宾组卜辞比组、午组卜辞略晚,其年代约在武丁时期或晚至祖庚之世。近二十年来,古文字学家在对甲骨文进行分期、分类研究方面有不少新进展,对这五次月食的先后次序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有些看法在一些学者中相当接近。这次在古文字学家的参与下,天文学家依以下排序而计算的年代最值得重视。这一组月食的年代为:   癸未夕月食 B.C.   甲午夕月食 B.C.   己未夕皿庚申月食 B.C.   壬申夕月食 B.C.   乙酉夕月食 B.C.   按这一组年代,可以推断武丁之世的年代范围为:   1. B.C.(即假设这五次月食都发生在武丁之世);   2. B.C.(即为一些学者主张的壬申、乙酉两次月食发生在祖庚之世)。   由于月食发生的频率较高,世界上每个地方几乎每年都能见到一次月食,所以用月食计算年代比用日食计算年代的困难大得多。对上述五次月食的排列,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次序,必然会得出许多种不同的结果。为此,有关专题组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都一一作了研究与计算。此外,己未夕皿庚申月食中的"皿"(向)字的释读,学者们有不同看法等等,这都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不过,武丁是个有名的君王,文献中对他在位59年多无异议。任何排序组合的年代范围只要超过59年,即可排除在外不予考虑。按文献记载,盘庚迁殷至商纣灭亡的总年数有273年、275年、253年、251年诸说,那么武丁至商纣的年代必少于275—251年。上面推定的武丁年代的可信度,将由克商之年上溯,少于上述总年而得以论定。再说,在B.C.这一期间安阳可以看到的月食,其干支为甲午的月食最早为1229B.C.。因此,即使不采用新的甲骨分类排列月食次序,这五次月食中推定的年代即使只有一、两次是对的,武丁在位的年代范围也不会有大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以武丁时期的遗存进行测年换算成日历年后,其年代与月食计算所得的年代是一致的。前面已经谈到,武丁早期的一个年代为1250±11B.C.,武丁晚期至祖甲时的年代为B.C.,说明用宾组卜辞中五次月食用天文学计算所得的年代是可信的、准确的。   武丁年代的推定,不仅解决了这一古代君王的在位年代,而且可以推定盘庚迁殷的年代不会超过公元前1300年。它还证明用文化分期提供的信息测得的武丁至帝辛的年代框架是合理的。这一年代框架的建立为武丁至帝辛诸王在位年代的研究确定了范围。”  -----------(摘自互联网文)  甲骨文宾组卜辞“己未夕皿庚申月食”是记录月食。  可以翻译为:己未日的夜晚至庚申日,月食。    而“己未夕皿庚申月食”的“皿”是一个有待识别的字:  叶玉森、董作宾释为“垔”。  于省吾、刘朝阳释为“??”。  饶宗颐释为“壹”。  德效骞释为“夜半”。  裘锡圭释为“皿”,读作“向”。  赵光贤释为“至”。  郑慧生释为“间”。  “夏商周断代工程”释为“皿”。  “豆”:    俺认为“己未夕皿庚申月食”的“皿”是“??”(豆的一个异体字),源于天文仪器“豆”,通“逗”,意为逗留。  天文仪器“豆”?  -------------------
  神的汉字43:失传的远古天文仪器“豆”4:入齿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英藏》885甲骨记录了一次月食:  “癸未卜,争贞,旬亡祸?王占曰:有祟。三日乙酉夕??丙戌,允有来入齿,十三月”。    天文仪器“豆”用来观测月亮。  天文仪器“豆”整体形制如同青铜器豆,也就是说:天文仪器“豆”是圆的!  “乙酉夕??丙戌,允有来入齿”。  说明天文仪器“豆”是有齿的,是可以吃入整个月亮的。  一个“圆的,有齿的,可以吃入整个月亮的”天文仪器“豆”!  天文仪器“豆”,已然已经出土了:    铜齿轮形器,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外径12.5厘米内径7.5厘米,陶寺文化中晚期(公元前2100~公元前1900)。  这件铜齿轮形器与玉璧叠摞出自陶寺晚期小墓墓主手臂上,墓主胸前出有小玉璇玑。铜齿轮形器没有实用传动功能的29个齿牙,引发学者对其表现朔望月轮回功能的推测。也有学者认为其为钏饰。  ---------------
  @木牛流马经典
07:56:04  神的汉字2:中国,“中”=日晷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9月  如果要俺选一个最能代表华夏文明、代表华夏文明的起源的汉字,俺认为是“中”。    《说文解字》: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  俺解读“中”:“中”=日晷,其中的上下飘带,表示悬空的指针。  “中”是天轴,  “中”是地中,  “中”是无为守中,  “中”是历法,  ......  -----------------------------  我解释“中”为测风表,其中的上下飘带,表示风向。因为上古伏羲氏风姓,他的祖先是测风官,发明了风历,《山海经》里就有四方风神的记载。
  神的汉字44:失传的远古天文仪器“豆”5:凿齿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6年12月  《山海经·海外南经》: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戈。”  俺认为“羿诛凿齿”的真相是“羿窥凿齿”:    “羿窥凿齿”,是神的天文观测活动。  "凿齿"是“羿”的助手,他拿着的“戈盾”正是高脚的圆的有齿的“豆”。  把远古华夏的“羿窥凿齿”图,转换为文字,“窥管”被理解为“射箭”,因为双手一前一后拿着窥管去看与拿着箭去射是差不多的,于是记为“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  同理,远古华夏的“后羿射日”图,只不过是观测太阳一年当中的十个升起的位置,其中的一个继续升起的太阳是正在观测的。。。
  神的汉字45:灬与原子弹1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1月  俺有个网友关山问俺:熊猫之熊四点表示火还是尾巴呢?  俺答:都不是。  俺南京朋友胡宁生调侃俺的解读古文方式,就创作了一个段子:  粗=原子弹,神=氫弹,等等。则有:原子弹和氫弹吵到去问响尾蛇导弹评礼,响尾蛇说,我不管,你们找坦克炮的钨心脱壳穿曱弹吧。穿曱弹说你俩不要再吵了,有车事看谁先炸死对方。  俺答:远古,好像真有原子弹。  为了答复他俩的问题,于是,就有了本帖子。  “灬”:      《康熙字典》:  【集韻】同火。  又【集韻】【類篇】????遙切,音標。烈火也。【正字通】灬卽火字變體。凡四點在下者俱屬火部,猶水之从氵也。別音標。非。◎按灬固卽火字,而集韻,類篇別有標音,必非無據。《正字通》太泥。  俺说说“灬”:  起码“灬”不一定是燃烧的“火”,很多情况是“灬”=发飙!    又例如“魚”:    《説文解字》:魚,水蟲也。象形。魚尾與燕尾相似。  俺解读“魚”=鱼的尾巴剧烈摆动。  传统解读“灬”=燃烧的“火”,其实是错的。  俺说:“灬”=发飙!  俺忍耐很久了,今天一吐为快。
  神的汉字46:灬与原子弹2:能与熊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1月  战国《世本》:“少典生轩辕,是为黄帝,号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国君之子故也。”  黄帝是有熊氏。  “有熊氏”含义是:具有“熊”技能的部落。  “熊”是什么东西?  前文已知:“灬”=发飙。  那么,必然推导出:“熊”=“能”的发飙。  进一步分析“能”。  “能”:     《説文解字》:能,熊屬。足似鹿。从肉?聲。能獸堅中,故稱賢能;而彊壯,稱能傑也。  俺解读“能”=“匕+匕+厶+月”=输入+输出+转臂+数多=增力器(减速器)。    “能”是一个减速器,用于转换速度,或增大力度,以满足使用的需要。  《左传.宣公三年》:  “昔夏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  《左传》已经明确指出:“能”是用于“协于上下”的。  当“能”减速器发飙时,则加上“灬”,称作“熊”。
  神的汉字47:灬与原子弹3:热=原子弹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1月  原子弹,是用高温高压,使一个铀原子的裂变,引发两个以上的铀原子继续裂变。      汉字还真有描述“原子弹原理”的字:“热”。  “熱”:  《説文解字》:熱,溫也。从火埶聲。  俺解读“熱”=“土+六土+丸+灬”=起爆圆柱型铀插入+(六合形)球型铀块+压成小丸+发飙=原子弹    原子弹是压缩铀导致核裂变。  于是有“熱”字,以表达原子弹的压缩结构原理。  于是有“烈”字,以表达原子弹的裂变科学原理。  热+烈=原子弹。  不可思议的好犀利!  无论如何,远古的“熱”是碰撞(土六+土)压缩(丸)的发飙(灬),即使不是什么原子弹,“熱”所论及的体积压强碰撞概念,符合现代科学的熱原理,诸如:  (1)玻义耳定律(玻—马定律)(Boyles‘s Law)当n,T一定时V,p成反比,即V∝(1/p)。  (2)盖-吕萨克定律(Gay-Lussac‘sLaw)当p,n一定时 V,T成正比,即V∝T 。  (3)查理定律(Charles’sLaw)当n,V一定时 T,p成正比,即p∝T 。  (4)阿伏伽德罗定律(Avogadro’sLaw)当T,p一定时 V,n成正比,即V∝n。  “熱”构字所表达的热,其原理之深刻和领先程度,远不是汉代《说文解字》能解的,即使当代又有多少人明白?
  神的汉字48:失传的远古天文仪器“豆”6:植物豆之所以为“豆”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日春节  神的汉字,每个字,都含有深刻的道理。  例如植物“豆”:    《説文解字》:豆,古食肉器也。从口,象形。  俺解读“豆”=“竖立支撑+圆体+上方”=观测太阳月亮的天文仪器。  神把天空划分为若干区域,用天文仪器“豆”观测太阳月亮。  太阳月亮划过天空,把各个区域的观测,画在一幅图里:太阳月亮划过天空。    植物豆之所以为“豆”,是因为豆荚里的豆=天文仪器“豆”观测的太阳月亮划过天空。。。
  楼主大才。
  @木牛流马经典
12:41:18  神的汉字11:“舟”=明轮推进器,“盘”=“舟”状祭器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5年10月  远古华夏,科技先进。  在《神的汉字5:“方”=水车刮板》,“方”字的构字原意是“水车的刮板”,即“方”的本意是:矩形,刮刀,推进,提水,旋转。 “方舟”其实是“刮板驱动的舟”。  远古的“舟”并非现今所说的独木舟之类,而是“轮船明轮推进器”!  “舟”字:  http://img3.laibafile.cn/p/m/.gif......  -----------------------------  盘(又或皿如舟浮于水)造此字意为:像舟船一样可以漂浮在水上的器皿。
  哦,谢谢啦!  
  神的汉字49:灵=宇宙(from:张衡《黄帝内经》12)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2月  远古华夏创造汉字时,其天文理念穿越现代!  远古华夏的宇宙观:靈。    《説文解字》:靈巫,以玉事神。   俺解读“靈”=“雨+口口口+巫”=“水气+日月星辰+地上人通天”=远古华夏关于宇宙构成。如若《道德经》“上善若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康熙字典》:灵,小熱貌。  俺解读“灵”=“彐+火”=“铺雪+发飙”=宇宙的形成。如若《道德经》“有物混成”。  远古华夏的宇宙观,至今也不显落后。  不可思议!    于是,张衡观测天文的地方称为“灵台”,灵台=宇宙观测台。  于是,张衡写的天文书名为《灵宪》,灵宪=宇宙的法则。  于是,张衡写的候风地动仪书名为《灵枢》,灵枢=宇宙的机关。  又由于候风地动仪的机关非常巧妙敏感,于是宇宙“灵”字被赋予新的含义:灵敏、灵巧、机灵,灵机一动、、、  -----------------
  神的汉字50:失传的远古天文仪器“豆”7:各云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1月  远古用“豆”观测太阳月亮。  于是产生了“各”、“路”、“格”、、、  各:    《説文解字》:各,異辭也。从口夊。夊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   俺解读“各”=“口+(反)止”=用仪器豆观测太阳月亮的时候,太阳月亮在天空行走,进入并离开观测区域。  于是:  “格”=“各”分成区域。  “路”=“各”的整个轨迹。    商朝牛胛骨版记事刻辞,又名祭祀狩猎涂朱牛骨。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出土,高32.2cm,宽19.8cm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骨版正面刻辞4条,背面2条,共160余字。  背面记载天象情况:  “王占曰:有祟。八日庚戌有各云自东,宦毋昃,有出虹自北,饮于河。”    刻辞所说“各云”是啥云?  根据俺对“各”的解读,刻辞所说“各云”,其轮廓形状是圆弧的,如同月亮升起至落下的轨迹。  刻辞所说“有各云自东”,可以翻译为“有大片连天的云隆起自东方”。  ---------
  神的汉字51:辛=窥管里的撞针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3月  “辛”是天干中的一个。  《説文解字》:  辛,秋時萬物成而孰;金剛,味辛,辛痛即泣出。  《象形字典》:  造字本义:远古时代用来给奴隶或罪犯刺字的刺刀;在汉字中“辛”通常代表罪行、罪人或施刑。    俺解读“辛1”=尖的撞针刻在某个表面。    俺解读“辛2”=根据观测结果,尖的撞针刻进某个表面。    俺解读“辛3”=根据观测结果,尖的撞针刻进某个表面,并且针体可以转动。  归纳总结:  “辛”=远古天文望远镜的窥管里的撞针,在观测确定一个星体后,撞针滑出窥管,撞针尖刻进天象仪的表面,从而完成该星体的记录。及后,“辛”=针刺。  “辛”的实物,俺好像曾经见过的。  祭祀“辛”的实物,已然有出土。  人们称之为“玉柄形器”:    -------------
  楼主高人!赞赞赞赞赞赞!!!  
  神的汉字52:“商”=地规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3月  《説文解字》:商,从外知内也。  《象形字典》:商=“辛+内+口”=刑具+地牢+讨论=论罪量刑。  俺解读“商”:    “商1”=“辛+辛+内”=划定特定区域的两刻针。    “商2”=“辛+内”=划定特定区域的刻针。    “商3”=“辛+内+口”=划定特定区域的刻针,得出一个结果。  “商”的实物,如今互联网上有售,是“地规”:    “商”的一个操作,是以“两刻针之间的长度”作为“基准单位”去量度一段长线段。  于是:  这样子的操作,应该就是“商量”吧?  这样子的操作,数学称之为“除法”,所得的得数整数称作“商”!  这样子的操作,造就了“商品交换”的折算方法!  由上可知:  《説文解字》“商,从外知内也”,其实是错的,是弄反了,应该是“从内知外”。  祭祀“商”的器皿,俺认为可能是“斝”:    汉字“商”有了新的解读:  远古的“商”是“地规”,记录了远古的工具、技术、数学、商品交换、、、还有天文(此乃后话)。  -------------
  赞赞赞赞赞赞!
  神的汉字53:朱=纺纱车的木条卷轮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3月  “朱1”:    《説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屬。从木,一在其中。  《象形字典》:朱=“木+圆点”=树木的主干。  俺解读“朱1”=“木+圆点”=转动的纺纱车的木条卷轮。  “朱2”:    俺解读“朱2”=“二+木”=两组木条架子构成的纺纱卷轮。    可知,“朱”含义为:短木条、放射状、旋转、、、  知道了“朱”的原意是纺纱车的木条卷轮,就可以知道其派生的字:  “株”=有许多根许多枝(象纺纱车的木条卷轮)的树。  “蛛”=腿象纺纱车的木条卷轮一样多的昆虫。  “珠”=如纺纱车的木条卷轮般光芒的球。  “侏”=矮人如纺纱车的木条卷轮的短木条。  “朱”演变为“红色”,显然与染织有关:  “朱”=纺线=纺线染红色=红色。    另外,与纺纱机有关的、一直未被被正确解读的字还有:纺、纱、杀、本、末、、、  -------------
  打卡留爪,添砖加瓦!!!精彩精彩!!!
  神的汉字54:本=搓线,末=卷线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3月  《神的汉字54:朱=纺纱车的木条卷轮》里,“朱”是纺纱车的木条卷轮。由此带出与纺线车有关的“本”和“末”。  “本”是纺线车的牵伸加捻卷取“搓线”。  “本1”:    《説文解字》: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  俺解读“本1”=“木+(下)一”=纺线绳轮+搓线=纺线车的搓线。  “本2”:    俺解读“本2”=“木+(下)一+口+口+刀”=纺线绳轮+搓线+两锭子+搓合=纺线车的双锭子搓线。  “本3、本4、本5、本6”:          俺解读“本3、本4、本5、本6”=纺线车的三锭子搓线。    -----  搓线满锭子后,需要“卷线”。  “末”是纺线车的“卷线”。  “末”:    《説文解字》:末,木上曰末。从木,一在其上。  俺解读“末”=“木+(上)一”=纺线绳轮+卷线。    “本”是纺线车的“搓线”。  “末”是纺线车的“卷线”。  祭祀“本末(纺线车)”的器皿,俺认为是“钵”。  “钵”的发音正是“本末”(广州话)连读。    于是,成语“本末倒置”有了新说法:  “本末倒置”是说纺线的“搓线”与“卷线”前后次序倒置了。  ----------
  神的汉字55:木=树?  原创经达华,欢迎转帖,2017年3月  “木”:    《説文解字》:木,冒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屬皆从木。  《象形字典》:扎根于土地的树。  俺解读“木”=不单是“树”,而且是木材、机架,还可以是单纯象形的“交叉的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いたい 的汉字写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