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和远方是送给家人的风花雪月的诗句是什么意思?

原标题: 《诗书中华》带你找到了“诗和远方”吗?

“诗文传家远,书香满中华。”随着《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的碰撞,文化综艺成了2017年的“网红”,让人看到娱乐与文化的一次完美合谋。4月14日,面对着《奔跑吧》《金曲捞》等娱乐综艺,东方卫视《诗书中华》悄然上线。用一档文化综艺与纯娱乐节目拼收视?《诗书中华》有着自己的勇气和底气。

“文化节目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希望能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一些尝试与探索。”这是《诗书中华》的初衷,正如总导演王昕铁所言:“中国传统文化是‘美’的。”那么这个“美”在《诗书中华》中如何体现?而它还能不能“更美”?

家庭为组,《诗书中华》是对客厅文化的回归

经过了《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综艺的铺垫,文化综艺成为新晋“网红”,媒体用“内容丰满”“文化底蕴丰厚”等赞美词汇对其表扬;观众则直接高呼,这样的节目请多来几沓。

在这样的大趋势之下,《诗书中华》其实是在“同质化”的质疑声中诞生的。可喜的是,节目以家庭为单位,以传播中国传统诗书文化为宗旨,这是一手好牌。为何?

《诗书中华》选择在周五这个全家放松的团聚时刻,用家庭组队答题的方式,传播的是一种久违的客厅文化。全家人“围炉而坐”,共同思考荧屏上闪出的一道道难度不同的诗词问题,抢答、纠错,又或是话在嘴边说不出口,这就是一种别样的乐趣。

何为客厅文化?这里的“客厅”其实是一种心理概念,它的产生离不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媒介的发展,它有着传播文化、代际交流、情感维护的多重功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的便携式使用,客厅文化正在被逐步淡出大众视野。想想你有多久没和父母或者亲人在一起看着同一档电视节目,聊着同样的话题了?

所以,《诗书中华》期待用“家庭”的概念,打造一个“全家共同狂欢”的场景,为观众开启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将人们从虚拟的互联网拉回现实,这是值得肯定的。

参与节目的家庭成员,可以是初入学堂的孩童,可以是正值花样年华的大学生,更可以是人过中年,借诗抒怀,由词感慨,叹人生匆匆那年。配合上节目的新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微博上的热议,不难发现其实人们心中也是有着对“家”的渴望的,这种需求一直存在,只不过被过度娱乐的综艺环境遮蔽了。而《诗书中华》需要做的,就是释放这种需求,召回“家庭之美”。

在“曲水流觞”之间,找寻文化之美

“曲水流觞”是《诗书中华》在先导片和正片中被反复提及的词。什么是“曲水流觞”?简言之,就是在流水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水中,从上游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者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

这一颇具“古风”的行为,也构成了《诗书中华》主要的舞美设计。借用“曲水流觞”的形式,节目舞台设计了一条清溪,参与节目的43组家庭,两两坐在圆形草垫上,流水经过,动画制作的酒杯在哪里停下,那组家庭便要起身进行答题。通过“家有诗书”和“君子之战”两个环节选出每期擂主,最终节目将有9组擂主进行终极对决。

所以,《诗书中华》的美首先便体现在它的视觉设计上。清溪、桃花,让人感受到淳淳的古风,激活着人们吟诗作对的欲望。

其次,《诗书中华》的美还体现在人世间的亲情之美。和《中国诗词大会》个人赛不同,《诗书中华》以家庭为单位。

首期节目的嘉宾选择,有兄妹、父女、兄弟、姐弟和父子。其中,第一组突尼斯兄妹之间的互动,比如妹妹总是在主持人说答题开始之前就抢着说,这时候哥哥总是很可爱的提醒妹妹“等等再说。”还有辽宁的左东煜、左占盛父子,无论是在单独答题时还是与对方对战时,父子之间的相互拥抱与鼓励,则体现着父子之间的深情。

《诗书中华》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主题之下,通过对嘉宾这些真实的细节反应,使得节目传递的信息更加丰富、多元。文化为主、故事为辅,这其实是《诗书中华》的小“心机”。

当然,《诗书中华》的美还需要体现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达上,在这里,不仅仅有古诗词,更有古诗文。“诗词表达的是风花雪月,小桥流水;那么文说则更多的是古人的大道、大意。”比如首期节目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古文的分享,既是对正能量的召唤,也体现着中国优秀文化和思想的美。从这点来说,《诗书中华》突破了“诗词”的局限,更希望传承的是深层次的优秀思想。

浮华背后,文化综艺还需要更细致的经营

其实说到文化综艺的“网红”属性,不得不说的是它必须是具有“年轻”气质的。理由,也许是在这个国人存在感爆棚的时代,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不自信、不认真。因此,具有“教化功能”的电视媒体站出来,希望用一种娱乐的方式,企图让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传播的初心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综艺的制作就可以在文化这一外壳之下,有所懈怠。要知道,连《人民的民义》这样的反腐大剧都用了很多生活化的细节去吸引年轻受众,更何况是文化综艺呢?所以,不管怎样,还是内容先行,从这点来说,《诗书中华》还可以做得更好。

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逻辑,就是这到底是一档文化综艺还是文化竞技综艺?显然,《诗书中华》在节目的宣传上选择的是后者。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是文化竞技综艺,是不是应该突出“竞技感”?而这个“竞技感”并不是说让节目中的嘉宾争个你死我活,也不是说要教育电视观众就要当第一,而是说在细节上还是可以增强一些“竞技感”,不然观众真的很容易换台。

比如,节目可以增强一些仪式感的东西:镜头在嘉宾之间来回切换,或者是用标识性的音乐、标识性的画面,来增强嘉宾之间的“竞技感”,否则,节目就太流程化了,还是需要有破节奏的环节。

第二,是关于主持人和嘉宾。主持人在这样的文化竞技综艺中到底是什么角色?仅仅是报幕员吗?显然不是。就好像《中国诗词大会》中的董卿,主持人可能也需要一定的诗书功底,能够与嘉宾进行互动,这个互动可能文艺、可能搞笑,总之主持人也需要一定的起伏感,来增强选手、嘉宾、主持人之间的互动。

至于点评嘉宾,《诗书中华》一共只有两位嘉宾,但是从首期节目来看,两位嘉宾的表现就像是“冰与火之歌”,这也使得一位嘉宾被突出太多,另一位则过于暗淡。而这样的不平衡,其实也打破了整个节目的平衡感,这也是后期值得提升之处。

不管怎样,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人们还是需要文化的洗礼。《诗书中华》,加油!

中午下班,经过单位西边一个路口,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在路边树下摆地摊。

他约摸七十来岁的年纪,古铜色的脸庞,身形瘦削单薄,一身庄户人打扮,这个形象让我一下子就联想到我的父亲。他坐着一个马扎子,两腿规规矩矩地并在胸前,显得很拘谨的样子,犹疑的眼光打量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一辆锈迹斑斑的老式自行车停在身后。

他面前守着一个布袋子,袋子口往外翻卷着,露出里面装着的黄橙橙的小米。我估算了下,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花雪月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