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一则关于列文虎克是哪个国家的带来的“小人国”的童话谢谢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童话故事270
下载积分:2500
内容提示:童话故事270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1:02:2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5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童话故事270
关注微信公众号玩出了名堂阅读题答案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
玩出了名堂阅读题答案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
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有一次,列文虎克又在玩放大镜.他突然想到: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会怎么样呢?他一试,啊,不得了,蚊子的腿看上去像兔子的腿.他越玩越来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列文虎克玩放大镜,玩出了大名堂.他最早发现了微生物,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英国皇家学会知道了他的发现,聘请他为皇家学会会员.连英国女王和俄国沙皇也千里迢迢前去拜访他,欣赏他的“玩具”,并从“玩具”里观看新世界里的“居民”.1.写出第4自然段(有一次……多得多)的段意.2.新世界的“居民”指的是:3.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些什么感想
居民是指 微生物
我有更好的回答:
剩余:2000字
与《玩出了名堂阅读题答案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 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相关的作业问题
镜片.发明了显微镜,固定放大镜三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的第15课《玩出了名堂》
发现了微生物
1.①表现母亲一直不放弃给"我"治病,对"我"的病情好转充满了希望.②"我"的病是自己的痛,更是母亲的痛,我们都努力不让对方感到难过,表现了母子情深.2."我"作文获奖,母亲的反应;为"我"治病,支持我写作等.寄托了"我"对努秦的思念、感激以及深深的眷恋之情.3.略.4.表现作者对未来的一种寄托.5.寄托了对母亲的追思
老妇人→女店主→女店主的丈夫 就这么简单
Leeuwenhoek,a Netherlandish biologist who found tiny microorganisms and red cell by using microscopes he invented in 1675.He even applied microscopes for resear
1、文中一共写了三次“目送”的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⑴上小学的第一天,“我”目送孩子进教室.⑵十六岁,他去美国,“我”送他到机场.⑶二十一岁,他上大学了,“我”目送他上公交车.2、(1)不能换.因为“闪入”说明速度之快,写出儿子没有留恋.不愿和母亲亲热.“没入”则不能.(2)不能换.“瞥”意思是短时间地大略看看,表
《玩出了名堂》电子课文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列文虎克的工作是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有一次,列文虎
玩耍常常被认为是浪费时间的行为,但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发现是在玩耍中产生的.荷兰的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列文虎克的工作看守大门,并定时到钟楼去敲钟.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这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
列文虎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荷兰一个小镇上有个布商叫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他在业余时间磨制透镜,这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业余爱好.他不但磨制透镜的水平很高,有一次,他还把两片磨好的透镜平行地固定在一个木架上,通过两片透镜往下看,令他惊愕的是,透镜下的物体变大了.他拿这个
他看到了一个奇妙的世界——列文虎克发明显微镜  300多年以前,荷兰一个看守大门的无名之辈,用自制的魔眼,第一次看到了一个奇妙的微观世界.  在这个五花八门的天地中,生息着千百种微小生物,它们有的像小圆点,有的像曲线,有的身上长着小毛毛,有的还拖着一条长尾巴…….这是人类对这个奇妙世界的第一次“访问”,这位勇敢的访问者
答:在北方春天的时间很短北国的春天中用"走" “扑” “踢打”等词描写北国的春风,合适吗?为什么?我觉得合适.因为沙漠无边,需要走便表明春风来的慢;风过山梁,在山梁之间俯冲,就像扑一样,写得很形象 而 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很顽固表明冬天延续了很长时间,才是春天,“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写出了人们对春
C B书籍所带来的智慧和快乐害怕被老板发现受训斥和驱赶
1踏上社会,生命之舟驶进了生活的大海.2那是永远走不到的地方.
它们像彩色的风筝,常常飘到我的梦里来.①句中的“它们”指( 落叶 )②这句话写出“我”( 梦中落叶的样子 )按照要求填写为什么“我更爱落叶”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 ,第二个原因是第三段的最后一句话
1、文章记录的作者人生中曾与到过的三个人·.第一个:小学女老师,她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第二个:米店胖女人,拥有敬畏的心.第三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 有着痛苦的表情2、自信、自豪、快乐与成长.3、不能,因为这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主题.4、第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让快乐更生动形象.第二句,也是比喻,让那痛苦更深
1.①我看见了在风里、水雾里,踽踽独行的母亲.②那些东西是那么重,使得母亲快蹲下去了般地弯着小腿在慢慢一步又一步地拖着.③母亲不再说了,怕我追她似的加快了步子,大风里,她几乎开始跑起来.④她几乎步伐踉跄了.⑤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地上,可是她仍一步又一步地走下去.2.作者十分关心母亲,母亲因不愿意让女儿因为自
野鸭 一、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野鸭.二、起初,我以为这只野鸭是害怕被人发现,故意藏在那儿的,就用手杖轻轻地拨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是她却一动不动.三、我觉得很奇怪,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张开,一条腿
一、一天,我在小山上散步,忽然看见在一束枯草旁边躺着一只.二、起初,我以为这只是害怕被人发现,故意藏在那儿的,就用轻轻地拨了她一下,想叫她站起来,可是她却一动不动.三、我觉得很奇怪,便弯下身仔细看,才发现她已经死了.她身体的一侧微微向上翘起,脖子向前伸着,嘴张着,里面塞满了雪.她的翅膀稍稍张开,一条腿伸向后面.在她的腿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译文: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_学霸学习网
人教版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第五册教学分析、教案、教学进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是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 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为依据编写的,供实验班三年级第一学期使用。在 保持前四册教材特色的基础上, 三年级上册教材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从选编课 文到设计练习,从内容安排到呈现方式及版式设计,又有新的突破。 为帮助教师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现就本册教 材的基本结构、教材特点、学习目标及教学策略等方面做一介绍。 一、教材的基本结构 本册共有课文 32 篇,其中精读课文 24 篇,略读课文 8 篇。此外,教材后面 还附有 8 篇选读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它们依次是:多彩的生活、名人故事、 心中的秋天、细心观察、灿烂的中华文化、壮丽的祖国山河、科学的思想方法、 献出我们的爱。每个专题内涵丰富,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涵教育价 值。 每组由导语、三篇精课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个语文园地组成。精读课文 后面有会认和会认的字, 略读课文后面没有安排会认的字,哪字属于生字就随文 注音。 精读和略读之间有连接语, 并适当提出略读的要求。 一部分后面有资料袋, 有两组课文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全册书要求认识 200 个字, 会写 300 个字, 第一次会写的字超过了会认的字。 要求认识的字排在横条里, 要求会写的字排在方格里。 此外, 教材在语文园地一、 四、五、七还归类安排了一些要求认识的字,如不便于安排在课文里的反映人体 器官的字等。 每个语文园地由五个栏目组成。 其中有四个固定的栏目: “口语交际” “习作” “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第五个栏目是机动栏目,为“宽带网” “趣味语文” “展示台”或“成语故事” ,这四项内容分别在八个语文园地中交叉安排两次。 全册教材的注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1)导语、课后练习、资料袋和语文园地 里出现的不认识的字,只在全册书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后面出现均不注音; (2)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里的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直到这个字被学生认 识为止。 (3)课文中的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4)学习伙伴的话和文 章作者的姓名一律不注音。 (5)有些字在具体的语境中读音要发生变化,课文标 注的是变调音或轻声,如, “黄澄澄”的“澄” ,在课文里标注的是 dēng,生字 条里注音恢复本音。 二、教学要求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了解祖 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物产,培养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传 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学习革命领袖、科学家的优秀品质; 受到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启迪学生的 思想,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激活想象力。 2.认识 200 个字,会写 300 个字。累计认识 2000 个字,会写 1300 个常用字。 3.会使用字典,有条件的可以学习使用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养成主 动识字的习惯。开始练习用钢笔书写正楷字,用毛笔描红。 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继续学习默读,学习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6.学习联系上下文, 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 情意方面的作用。 7.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乐于与别人交流 读后的感情。8.开始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9.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 彩句段。背诵优秀诗文约 18 篇(段) 。练习复述课文。 10.初步培养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 于 10 万字。 8.开始练习习作。乐于书面表达,有习作的信心。 9.不拘形式地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 和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作为中年级的起始阶段,有些目标是从本册开始起步的。如,阅读方面,提 出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初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 “开始学习略读, 粗知文章大意。 ”习作方面,从本册“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地写出见闻、感 受和想象” 。口语交际方面, “讲述故事努力做到具体生动,用语言打动他人;讲 述见闻努力做到清楚明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教学中,要注意不同目 标的的要求,注意全体学生实现的程度差异。 ●习作教学的要求是: (1) 、让学生乐于习作,这就要求教师激发习作兴趣。 (2)不拘形式地表达。 中年级不受文体束缚, 也不受篇章束缚, 重在自由表达,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鼓励有创意的表达,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有创意都应该 鼓励。要爱护学生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不要有过多的条条 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习作的畏难情绪。教师要提供和创造更多的习 作机会,多用肯定和激励的方法,多组织展示和交流。 (3)适当要求: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口语交际的要求是: 继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要根据相应的口语交际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从启发兴趣、激发 交际的欲望入手,使学生明确围绕什么话题交流、讨论。要通过口语交际课和各 种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培养良好的 语言习惯。 三、本册教材的特点 (一)围绕专题组织单元,进一步加强单元的整合 前四册教材“以专题组织教材内容,加强整合”的编写思想,在教学实践中 已经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本册教材在继承中又有创新,从导语到课例、到语 文园地, 各项语文活动都紧密围绕本单元专题而展开, 教材的整合性进一步加强,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导语的导学功能。 从本册开始, 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导语内容。导语的主要作用 是揭示单元学习的内容,点明专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导语还布置学习 过程中的一些任务, 为课文和语文园地的学习做好准备。每组导语都配有表现专 题内容的背景图,用直观的方式更形象地揭示专题。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 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用一段流畅的文字,很自然地由精读课文过渡 到略读课文, 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形成一 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情冶趣的功能。如,学了精读课文 《陶罐和铁罐》 ,在略读课文《狮子和鹿》前有这样一段话:《陶罐和铁罐》告 “ 诉我们应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下面这篇课文,又会给我们什么启发呢?认真 读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再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体会。3、联系 单元专题,加强单元教学内容的整合。 如,第四单元专题是“细心观察”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人 们在观察中的发现。有观察鲜花,发现鲜花开花的不同时间;有观察蜜蜂,发现 蜜蜂辨认方向的能力;有在玩耍中发明显微镜的;有在观察中发现骆驼特征,进 而找到骆驼的。教材在导语中就建议学生留心观察,在《花钟》后又引导学生去 观察周围的花和其他事物,还建议写观察日记。在《玩出了名堂》后安排小练笔 “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口语交际”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 。 的发现。 “习作”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在“日积月累”中要求学生读背反映 四季瓜果蔬菜的韵文。 “宽带网”引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更多的发明与发现的故事。 可以看出,整个单元围绕专题内容,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各种活动之间相互联系,密切配合。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拓展、交 流。单元内各部分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有利于全面实现课程目标。 (二)结合专题安排“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别在第一单元“多彩的生活”和第五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两个专 题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 一个是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一个是了解生活中的传统 文化。 这两个综合性学习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 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 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 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从本册开始, 课文分精读和略读两种类型,这是从阅读方法上对课文进行的 划分。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 对文本的理解。 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 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与精读不同,略读只要求粗知文章的大意,不要求字斟 句酌。主要靠孩子自己读懂,训练读的速度,培养边读边想的习惯。 教材在部分课文的后面安排了“资料袋” ,其形式有文字介绍,也有图片介 绍等。 “资料袋”一般是给学生提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一些知识。其中,有的是 课文相关知识点的介绍。 (四)改进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编排,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改进课文的导学性。 灵活地在课文之前、课文之中或课文之后,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思考的 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逐渐悟到读书时应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引导学生理解词句及课文内容。有的在课文的关键处提出思考的问题。如, 《灰雀》一课,在“ ‘一定会飞回来! ’男孩肯定地说。 ”这句话的旁边提出一个 思考的问题: “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有的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 词语的意思。如, 《陶罐和铁罐》一课,在“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 它”这句话的旁边,提出“ ‘奚落’是什么意思呢?我要往下读读看。 ”有的引导 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想画面。如, 《美丽的小兴安岭》文后,学习伙伴说“我仿 佛看到了各个季节不同的景色” ,启发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把语言文字迅速地转 换成形象,想象课文描述的美丽景色。 (2)用感悟性、点评性的话语,提醒学生注意相应的内容。如,在《奇怪的大 石头》里有一段李四光向老师提出问题的描写,学习伙伴在这段文字旁边,发出 “李四光真会提问题”的感叹,这其实是引导学生留心李四光提出的问题,揣摩 他思考、提问的方法。 (3)引导揣摩遣词造句的妙处和文章写法。如, 《赵州桥》一课,在“这座桥不 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旁边,提出“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儿呢”的问题; 《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文后有“我发现课文是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一关于 写法的提示。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 《孔子拜师》一课, 在“学习是没有止境的”这句话的旁边,学习伙伴说“联系生活实际,我能体会 到这句话的意思”《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在“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 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旁边,提示“我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等等。 2.改进课后练习的设计。 (1)课后练习口气变了,都是以学习伙伴的第一人称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 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 (2)课后练习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探究发现。 如, 《爬天都峰》一课, “老爷爷和‘我’爬上天都峰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呢?我们来讨论一下。《掌声》一课, ” “从英子的变化中,我想到了很多,让我 们交流交流各自的想法” 。 (3)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 教材采用了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 且较好地体现了让学生自主 选择、主动积累的思想。 一是在课后练习中加强了词、句、段的积累。引导学生把自己觉得好的词、 句、段多读读,或抄一抄。如, “我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了下来,你抄了哪 些?” “读了第二段,我好像看到了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要把这一段抄下来。 ” 二是教材之后列出词语表,体现对积累词语的重视。词语表中的词语,为本 课要求写的字或以前要求写的字组成的词语,不穷尽本课所有的词语。这部分内 容教师可结合教学实际做相应处理,要既灵活又扎实。 三是加强了朗读、背诵训练,而且增加了自由度。 (4)紧密联系单元教学和生活实际,安排适量的“小练笔” 。 本册在二、四、六、八单元分别安排了的四次小练笔,以加强读写之间的联 系,增加学生练笔的机会。如, 《小摄影师》课后安排了续写故事; 《玩出了名堂》 课后安排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安排写一处景物; 《给 予树》 课后安排替小女孩写几句感谢的话。这些内容的安排都紧密联系学生阅读 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有话可说。 “小练笔”以学生自主练习为主,老师们可以鼓 励学生注意运用课文中的一些表达方法和写作方法,但不要拔高要求,不要把它 当作语文园地中的“习作”来对待。 3、改进语文园地的形式,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 (1)口语交际 全册教材共安排八次口语交际。分别是: “我们的课余生活” “讲名人故事” “秋天的快乐” “观察中的发现”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风景优美的地方” “动脑 筋解决问题” “夸夸我的同学” 。口语交际的内容安排,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 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 ,和“习作”一起成为“综合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如, “我们的课余生活”和“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这两个口语交际,都是以相应 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依托,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另一种是既结合专题内 容又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的话题,让学生交际得起来。如, “动脑 筋解决问题” “夸夸我的同学” ,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谈到的一些话题。 在口语交际的要求方面,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要求。听的方 面,在低年级“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提出 “认真听,可以提问,可以补充” 。说的方面,在低年级“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 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的基础上,提出“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 “尽量说得生动一些” “讲的时候要有感情,使听的人受到感染”等要求。 (2)习作 一共安排八次。分别是:A、写写自己的课余生活; B、写身边熟悉的一 个人,什么人都可以写,但要写出个性;C、看图作文:画一幅或选一幅秋天的 画,把画上的写清楚,展开丰富的想象;D、写一则观察日记;E、写生活中的 传统文化;F、写自己去过的地方;G、想象作文,编一个童话故事;H、自由 习作。 习作在编排上尽量为学生自主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是 提出内容、范围,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此外, 在语文园地八还安排了一次不提任何范围的习作,完全放开,学生想写什么就写 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教材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改。教材多处提到: “写好以后读给 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 “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 评评写得怎么样” “读给同学听” “读给大家听” “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 大家欣赏”等等。把写、说、评、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时,注意对学生良好 习作习惯的培养。如,语文园地四在习作提示里这样写道: “你把观察到的事物 写进日记里了吗?让我们先交流一下各自的日记,听听同学的意见,再写一则观 察日记。 ”语文园地八建议学生把一学期来的习作进行一个归纳整理,保存好。 这些提示都是在逐步引导学生经常动笔,把平时的练笔和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养成整理习作、保存习作的好习惯。 (3)我的发现 根据年段发展特点, 拓展 “我的发现” 的内容, 由以前单纯地发现识字方法, 拓展到发现词和句的一些规律, 认识一些语言现象。 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等。 如: “我的发现” ,从名称已经显示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的意图,在 教学时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乐于跟同学交流自己的 发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把发现的方法迁移运用于今后的学习之中。 (4)日积月累 “读读背背”系统编排了古诗、古诗中的名句、成语、名言警句、三字经、对 子歌、农谚等传统文化内容。园地一安排的是古诗《小儿垂钓》 ,园地二是有关 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 园地三是描写秋景的对子歌,园地四是反映四时果蔬的韵 文;园地五是十二生肖,园地六是写景的古诗佳句,园地七是描写思想方法的成 语,园地八是三字经节句。 (5)丰富语文园地的内容和形式,增设“趣味语文” “成语故事”两个栏目。 教学进度:周 1 次 时 间 课 题 1、 《我们的民族小学》 2、 《金色的草地》 3、 《爬天都峰》 4、 《槐乡的孩子》 《语文园地一》 第一单元测试 Xkb1 5、 《灰雀》 6、 《小摄影师》 7、 《奇怪的大石头. 》com 8、 《我不能失信》 《语文园地二》 第二单元测试 国庆中秋节放假 课 2 2 2 2 4 2 2 2 2 2 3 2 2 2 2 2 3 1 2 2 2 2 3 1 6 2 2 2 2 3 1 2 2 2 2 3 时9、2――9、72 39、10――9、149、17――9、2149、24――9、2859、30――10、7679、 《古诗两首》 10、8――10、12 10、 《风筝》 11、 《秋天的雨》 12、 《听听,秋的声音》 10、 15――10、 19 《语文园地三》 第三单元测试10、 22――10、 26813、 《花钟》 14、 《蜜蜂》 15、 《玩出了名堂》9 10 111213 1416、 《找骆驼》 《语文园地四》 第四单元测试 11、5――11、9 复习 期中测试 17、 《孔子拜师》 11、12――11、 16 18、 《盘古开天地》 19、 《赵州桥》 20、 《一副名扬中外的画》 11、19――11、 23 《语文园地五》 第五单元测试 21、 《古诗两首》 11、26――11、 30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24、 《香港,璀璨的明珠》 12、3――12、7 《语文园地六》10、29――11、2 第六单元测试 1512、 10――12、 141 2 2 2 2 3 1 2 2 2 2 3 225、 《矛和盾的集合》 26、 《科利亚的木匣》 27、 《陶罐和铁罐》16171828、 《狮子和鹿》 12、 17――12、 21 《语文园地七》 第七单元测试 29、 《掌声》 12、 24――12、 28 30、 《一次成功的实验》 31、 《给予树》 32、 《好汉查理》 12、31――1、4 《语文园地八》 第八单元测试1、7――1、1019复习迎考1、我们的民族小学学习目标 1.认识“坝、傣”等 5 个生字。会写“坪、坝”等 12 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 扮”等 19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教学重难点: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 CD 碟片。 3.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 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 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 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 ,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 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 “当,当当!当,当当! ”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 轻声朗读第二、 三自然段, 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 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 去都不去张望; 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小手举得高高的; 读书时整齐响亮, 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 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 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 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 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 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 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六、板书设计1、我们的民族小学 穿戴不同 共同学习 语言不同 共同游戏热爱团结七、课后反思:2 教学要求:金色的草地1、 在自主学习和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善于留心 观察身边事物变化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2、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 学习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对自然、生命的尊重、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 抓住蒲公英在一天之内不同时间的变化,体会细致观察的重要性,懂得只有细心地观察,才能发现 事物的本质,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的资料、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 利用图画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1、 出示图片:蒲公英 同学们,见过这种植物吗?对,它就是蒲公英。板书:蒲公英 2、 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蒲公英,别名“黄花地丁”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白色乳汁,叶莲座状平铺,匙形或狭长倒卵形, 羽状浅裂或齿裂。开黄色舌状花。果实成熟时形似白色绒球。 3、 板书课题:金黄的草地 (1) 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疏疑:草地是绿色的,为什么说是金色的? (2) 联系对蒲公英的介绍,请你把蒲公英和金色的草地连起来,说一句话。 (二) 学习生字、新词。 1、 读准生字字音,在课文中圈划出生字,再读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词义。 2、 检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呵欠傍晚一本正经 记住字形:弟:中间的长竖不出头。 返: “反”字的最后一笔注意变化。 3、 在生字本上书写本课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标画自然段,思考每一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2、 给课文分段。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可分两部分。 第一段(第 1、2 自然段) :每当蒲公英开放时,草地变成金黄色。我们常揪掉蒲公英来寻开心。 第二段(第 3 至 5 自然段) :蒲公英白天开,晚上合,草地也因他们的开合改变着颜色。我们发现后便 喜爱上了这种小花。第二课时一、 导入新课。 1、 播放课件或观察挂图:在草地上盛开着一片蒲公英,他们金黄金黄的,太美了! 2、 看完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 板书:金色的草地 把你看到的感受印在脑海里,与同学们读课题。 二、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 学习第一、第二自然段。 1) 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找出与你感受相同的句子,然后再读一读。 2) 指名读,评读。 3) 看到这片金色的草地, “我们”的心情如何? 4) 你想感受一下吹蒲公英的感觉吗? 5) 练习读第一、二自然段,体会童趣。 2、 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过渡:蒲公英一直是金色的吗?“我”有了一个什么新发现呢? 1) 自由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思考: “我”有什么新发现? 2) 总结:蒲公英的花瓣是可以合拢的,它随着时间变化而一张一合,张开就是金色的;合拢就是绿色的。 3) 这个发现令“我”非常惊讶,大家再来读读第四自然段。 4) 有了新发现后, “我们”有什么变化? 5) 为什么“我们”不再揪它了? 6) 从“我”的变化看,你有什么感受? (三) 升华情感。 1、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相互交流。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蒲公英 (早晨) 绿 合 教学后记: (中午) 金色的草地 张 蒲公英会合拢 (傍晚) 绿 合3. 爬天都峰 一、学习目标 1.认识“陡、链”等 6 个生字。会写“爬、峰”等 11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 忽然”等 12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 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三.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 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四.教法设计:边读边想法。 五.教学时间:2 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 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 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 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 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我”与一位素 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 11 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 “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 ; 关,所以是“山字旁” 。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 ,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 ; “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 。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引入 1.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 ( 读第二自然段, 边读边想象, 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 “画” 。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们互相鼓励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 “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 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 “我爬得上去吗?” 感叹句 、 “真叫人发颤!” 以及语气词 “啊” “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文。 3.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 “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 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4、读读议议,释疑。 a. .“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 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 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 懂句意后, 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 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读出示第 4 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 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 自由读 6、7 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学生读书圈划。 课文中用“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 “手脚并用” “爬呀爬” “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 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引读第 7 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 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C.“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思考讨论: “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 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 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 “汲取”是什么意思, “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 际谈自己的收获。 教师评点: 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 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四、板书设计板书:3、爬天都峰 又高又陡 奋力向上 相互道谢 互相鼓励 战胜困难五、课后反思4*学习目标槐乡的孩子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草地上玩耍、 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 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 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 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 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 (板书课题) 。 二、初读细读,感知理解 1.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 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2.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 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各组选派代表分节朗读课文。 3.师生出示图片,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 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4.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5.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6.虽然天气炎热,勤劳的槐乡孩子绝不会错过槐树开花的时节,他们是怎么去 割槐花的?他们男孩女孩互相分工,协同配合,干得可欢了。练习分角色朗读第 二段。根据教室里座位安排,大组间开展比赛。第二句总写槐树的部分每组一起 读;第 3 句写男孩的,男同学读;第 4 句写女孩的,女同学读;第 5 句写满载而 归的,每组一起读。 各组练习后比赛。赛后师生共同评价。 三、欣赏评价,深化感悟 1.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 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 么感受呢? 小结: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 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 板书: 4、槐乡的孩子 男孩 女孩 爬 捡 削 塞 快乐满载而归 语文园地一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进行口语交际;完成习作教学;学习多音字;积累古诗词;学习新生字;展示作品 2、过程与方法: (1)在口语交际中锻炼流利语言,学会写作。 (2)在发现、研究中学习多音字、新生字。 (3)在背诵中积累。 (4)在展示中扩大见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写、背中训练语言能力。 重难点、关键:1、进行口语交际。2、完成习作。3、背诵古诗。 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出示展示课余生活的照片 二、交流看相片的感受。 三、分小组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1、交流自己做了什么事 2、交流自己有什么收获。 3、交流有什么感受。 4、讲讲今后的打算。 四、请讲得好的同学上台讲述自己的课余生活。 1、生讲,师略记条理。2、予以讲解、梳理。 五、评比。 1、每组选出一个上台。 2、评比谁讲得好。 六、作业:回家讲给妈妈听。第二课时一、激情导入 1、出示几个同学课余生活的用品:书、画画、乐器?? 2、让学生自由讲自己的课余生活。 二、引导写作 1、请几个同学上台讲述。 2、老师点评。 三、写作第三课时一、认读生字、区别、组词、掌握多音字 二、古诗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2、师范读,学生跟读 3、议议诗意:一个小孩坐在河边学钓鱼,他倾斜着身子坐在草丛中,绿草半掩着他的身体。过路人向他问 路,他一句话也不回答,只是摆手示意不让问路人靠近,唯恐发出响声把要上钩的鱼儿吓跑了。 三、学习新生字。 四、作业:背诵古诗 教学建议: 1、由于学生是第一次作文,因此我建议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建立习作的信心。 2、习作时,教师提出的要求不要过高,只要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即可。在遣词造句上要 求切勿过细。 3、评价时,要以表扬和鼓励为主。 习作设计 一、想一想: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里,我们交流了各自的课余生活,现在让我们把它记下来好吗? 二、说一说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读一读习作要求,同组讨论习作要求的范围。 (2)可把自己想写的先跟大伙说说,互相交流。 2、教师巡视指导 (1)自己参加过什么活动,到过什么地方,见到了什么。 (2)你感到最高兴的事,最有意义的事或你愿意写下来的其它事,比如,你参加了什么比赛,什么活 动等。 三、写一写 开始写吧!相信大家都是一名出色的作家。但在写时要注意: 1、要把想说的事情写清楚。 2、要把话写通顺。 3、写完后,读给你的妈妈、爸爸听一听,让他们和我们一起分享习作的快乐。5 灰雀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 5 个生字。会写“郊、散”等 12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 胸脯”等 14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 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 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2 课时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合作学习 1. 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 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 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 、 。注意“诚” “病” “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 1 自然段 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 、 。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 设置悬念: 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 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 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 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 3 至 10 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 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 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 3.5.7.9 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 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 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 4.8.10 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 ”教师运用手势,指导 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 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 3-10 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 11-13 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 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 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 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 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板书:5、灰雀 (惹人喜爱) 列宁 教育 男孩 知错就改五、课后反思6、 小摄影师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 8 个生字。会写“突、按”等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突然、立刻、 人行道”等 12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 怀备至的感情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爱、关 怀备至的感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课前预习、准备 1. 学生自渎课文,自学生字、词。 2. 学生收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 教师准备投影片和道具。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学生说说课前自渎课文的情况以及体会,介绍搜集 到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二.重点检查读书情况 1.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 在学习小组内份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小组内互相正音。 3. 画出不理解的字词,通过读句子、联系生活实际、同伴讨论等方法初步理解。 4. 投影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认读。 5. 自由说说课文的大体内容。 三、深入理解课文,探研文章的思想感情 1.分角色朗读课文,这篇课文在写作上很大的特点是对话很多。从人物的对话中,你们体会 到什么? (1) 高尔基喜爱小男孩。 (2) 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 2.默读课文,自读自悟 (1)从那些地方看出高尔基喜爱小男孩,用“ ”画出有关句子 (2)从那些地方知道小男孩崇敬热爱高尔基,用“ ”画出有关句子。 3.学习小组交流情况。 4.全班反馈交流。 5.老师小结板书。 这篇文章通过人物的对话, 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 关怀爱护,及孩子们对他的崇敬、热爱。 四.开展讨论 这两个人物,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五.课堂作业 读、背、写一句高尔基的名言。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引入 1. 男女生、同练习分角色朗读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对话,注意运用适当的语气表达情感。 2. 教师范读,在指名读,师生给予评价。 二.课堂实践活动 1. 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 2. 学生两人一组,借助道具自由组合表演课本剧,提示学生注意语言、表情、动作的协调 统一,进入课文描述的情景。 三.识字写字 1. 投影出示下列词语: 阳光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准备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记者 突然 侧过脸 a. 读一读 b. 用实物、动作、换词、造句等方法再度感悟词义。 c. 各小组以竞赛的方法用带点的字口头组词,词语组得又多又正确的小组获胜。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要写的字,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3.学生瞄红仿写,然后说说自己什么字写得好,介绍经验。 四.扩展训练 “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 ”高尔基对记者和小 男孩的态度上形成了宣明的对比。联系上文,小男孩好不容易进了高尔基的办公室,高尔基 又是那么地配合他的拍照 ,可万事俱备,他却忘了带胶卷,所以他哭了,这是懊悔,这是 自责。对这一点,高尔基是完全能体会到的。因此高尔基希望小男孩再来。小男孩还会再来 吗?讨论中让学生联系全文,找出自己的看法的依据,并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 、 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 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6、小摄影师 小男孩 扔纸团 忘胶卷 热爱崇敬课后反思高尔基 请进来 给胶卷 关心爱护7、奇怪的大石头 一.学习目标 1.认识“考、秦”等 5 个生字。会写“著、藏”等 13 个字。能正确读写“奇怪、著名、地 质学家”等 20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 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二.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了解童年李四光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以及他后来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与童年的疑问间的 关系,认识好奇心在发明创造中的重要意义。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课前准备 1.发动学习收集李四光的生平资料、图片、童年故事。 2.预习课文,不理解的词语,知识查字典找资料。 3.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投放多媒体,谈话导入 你见过大石头吗?如果你见到一块大石头 (教师板画一块大石头) 你是否会产生一些疑 问?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就对一块大石头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奇怪的大石头》 (板书课题) 。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李四光。 2.请各自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著名、藏在后面、孤零零、悄悄、躲闪、陨(yǔn)石、大坑(kēng) 、 卧进、突兀(wù) 、旅行、考察、秦(qín)岭、流域(yù) 、遗(yí)迹、 研究、震(zh?n)惊 三.解决一些术语词 1.陨石:大的流星在经过地球大气层时,没有完全烧毁坠落到地球上的含石质较多或全部为 石质的陨星。 2.地质学家:从事地球物质形成和地壳构造研究,以探讨地球的形成和发展的科学家。 3.突兀:高耸。 4.第四纪:地质历史的最后一个纪。约从距今 250 万年前至今。此时高纬度地区广泛地发生 了多次冰川作用。 5.冰川: 在高山或两极地区, 积雪由于自身的压力变成冰块 (或积雪融化、 下渗冻结成冰块) , 又因重力作用而沿着地面倾斜方面移动, 这种移动的大冰块叫做冰川。 在地质上的新生代第 四纪,气候非常寒冷,世界上的许多地方被冰川覆盖,称第四纪冰川。 6.秦岭:横贯我国中部,东西走向的古老褶皱断层山脉。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解线。分布有 冰川槽谷、角峰等。 三.完整地齐读课文。 四.默读课文,勾出不理解的地方. 五.指导写字,完成作业。 1.认读要写的字。 2.争做写字小老师:那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藏”字 17 画,第六笔为“┖” 。 “卧”字,左“臣” ,右“卜” ,注意“臣”的笔顺,第三笔为“┐” 。 “旅”字,注意左下部分的笔顺。 3.各自抄写。 第二课时 一.四人小组讨论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把仍不能弄懂的记录下来. 二.全班反馈,归纳整理提出的问题. 三.老师引导解决读懂文章必须弄懂的问题. (一) .课文讲的是李四光小时候的事。小时候的他常常和小伙伴们围着一块巨石捉迷藏。 让我们到现场去,去看看这是一块怎样的巨石,他们是怎样围着巨石捉迷藏的。 1.请大家各自轻声朗读第 2 自然段,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教师板画石头(或实物投影仪显示课文插图,或电脑多媒体课件显示巨石) ,讨论: a)这是块怎样的石头?(注意文中的“巨石”“孤零零” 、 ) b)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着石头捉迷藏的? 如果使用电脑多媒体课件的话,继续演示李四光围着大石头躲闪,大石头遮住了李四光,小 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找不到他的情形,引导学生根据内容描述。 3.小伙伴们转来转去找不到李四光,咦,这是为什么?(石头大,便于躲藏这也是原因之一) 二.分角色读 3-----8 自然段. 时间长了,李四光对这块大石头有了疑问。他首先想到的是问老师,李四光会怎么问?老师 怎么答的?李四光又会怎么想?同学们读读课文,同桌间演一演。 同桌读、演后挑选学生上台表演。 表演结束后教师问李四光扮演者: “听了老师的回答,你的疑问解决了吗?为什么?” 李四光又跑去问爸爸,他爸爸也说不清。 (三).后来这个疑团有没有解开,怎么解开的,请大家读最后两自然段。 读后讨论。 a.李四光怎么解开这块孤零零的巨石之来历这一谜团的? 引导学生认识以下要点: a)李四光思考这个问题想了二十多年; b)长大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c)李四光回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 终于弄明白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 这里来的。 b.对这块巨石的研究引导他发现了什么重大成果? 四.交流读后感想 1.完整地朗读课文。 2.读了这篇课文,大家都会有一些感想,请你和大家交流一下。 3.小结鼓励: 孤零零的巨石联系着千万年前地质事件, 童年的疑问引发了震惊世界的研究成果, 貌似平常 的事件不平常, 好奇的童心所发现的问题可能蕴含着大价值。 愿我们小朋友们也有强烈的好 奇心,遇事多提问、多思考,不懈探求,去揭开一个个神奇之谜,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我的小发现板书:7、奇怪的大石头 产生疑问 李四光 多方求教 学习地质 专门考察 冰川遗迹 ――震惊世界课后反思8* 我不能失信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结合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哪位同学订阅过《儿童时代》?你知道这份儿童刊物的最早创办者是谁?宋 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利用自己寻找到的资料,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 介绍) 。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她小时候的故事――《我不能失信》 (板书课题) 。 二、初读感知 1.请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 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顺畅。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讨论疏解: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讲到了哪几个人?他们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爸爸 宋庆龄 妈妈 小珍 伯伯家c.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 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 想去。她突然想起今天上午要教小珍学叠花篮,爸爸妈妈都劝她改天再教,但她 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 1.交代任务:前后四位学生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位读旁白,其余三位分别 读爸爸、妈妈和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小组间比赛。 2.组内安排角色,各组练习,教师巡视。 3.挑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优胜组。 四、讨论深化 1.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 2.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你是怎么处理的?读了本文后有何 感想。 3.小结:俗话说“一诺千金” ,诚实守信是我们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以后 大家也能像宋庆龄一样重诺言,守信用。 板书:8* 我不能失信爸爸 宋庆龄 妈妈 诚实守信8、*我不能失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使自己在做人做事上获得启示。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宋庆龄拒绝父母的建议,坚持留在家里的原因。 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透过对话和动作来领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寻找搜集与宋庆龄有关的课外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有谁订阅过《儿童时代》这本杂志?哪位同学知道这份儿童刊物最早的创办 者是谁?(宋庆龄)那么宋庆龄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谁自告奋勇来说一说? 让学生利用自己寻找搜集到的资料,并结合课后资料袋中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宋庆龄小时候的故事。 《我不能失信》 (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己轻声读课文, 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把课文读通顺, 读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 3.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课文前面导语中提到的“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告诉我们什 么”展开探讨交流。 a.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b.文中提到了哪几个人?他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c.宋庆龄想不想去伯伯家?她为什么不去? d.别人是怎样劝说她的?她又是怎么回答的? (让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进行回答) e.完整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一个星期天,宋耀如一家准备到一位朋友家去,二女儿宋庆龄也很想去。可她突然 想起今天要教小珍学叠花篮,不管爸爸妈妈怎样劝说,但她为了守信就留了下来。 三、分角色朗读伯伯家小珍 1.布置任务:以 4 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一人读旁白,其余三人分别读爸爸、妈妈和 宋庆龄的话。先组内练习,然后全班交流,进行比赛。 2.各小组安排角色进行练习,教师巡视。教师在巡视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宋庆龄和她父 母亲当时的所思所想,准确读好每一个关键问语,每一句话的语气、语调。 3.请三至四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 4.同学评议,推选出优胜组。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讨论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宋庆龄这样做到底对不对?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示? 2.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你是怎么处理的? 3.小结:俗话说得好“一诺值千金” ,诚实守信是我们大家做人处事的基本准则,希望同学 们也能像宋庆龄一样守信用,重诺言。 课后反思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 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4 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宋庆龄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 人 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 以 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 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 “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 精 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 “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 对 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 永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平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 实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 写的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 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宋庆龄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 介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 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 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 在 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去习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 全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平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 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 在引用人物 原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 所不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 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 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 样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 艺的祖逖、 刘琨。 以后说话写作, 你想表示珍惜时间、 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 就可以用上 “闻 鸡起舞”这个成语。总结:你有什么收获?四、课后反思9 教学目标 1、学会 7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古诗两首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 具:录音机、图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复习前诗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 ,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板书: 思乡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 17 岁那年, 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 二、初读全诗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 “为”这里应读“w?i” ,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 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 “忆”即“思” ,思念、想念; “山东” ,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 维的老家; “兄弟” ,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 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 看诗中哪些字眼点 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 :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 : 。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 3.“独” :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 (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 ;想家的时候, (可以给家里 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 ;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 孤独、寂寞) 4、.他 15 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 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 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 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 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 (齐读)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 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 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 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 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 乡的亲人。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4、书写生字。第二课时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 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 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 【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 “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 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 的思想感情。 (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 、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 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 (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 、 、 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 、 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九月九日诵诗会” 。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孤独 寂寞 思乡 念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难过九、课后反思10、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 5 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 12 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 望、依然”等 13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 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 “村”“丧”的字形, 、 “磨”“坊”的读音。 、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 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 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 风筝。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 1 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 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 (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 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 、 大明白。 )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憧憬”一 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查字典,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 “依然”一词可用近义 词“仍然” ,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 ,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 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 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 3 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 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 ,那 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 “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 “拼” “村” “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 、四声(磨面) ;坊的读 音:一声(牌坊) 、二声(作坊) 。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 “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 “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六、课后反思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 选择第 1 自然段至第 3 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 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 4 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 4 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 或难受。 2、学习 5、6、7、8 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 5、6、7、8 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 (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 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 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板书: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课后反思10 风筝 高兴 高兴 难受 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体验11、秋天的雨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趁”等 8 个生字。会写“盒、扇、邮”等 10 个字。能读写“清凉、留意、 扇子”等 16 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 1、 “爽” “柿”的字形, “扇” “梨” “粮”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谴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第一课时 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 2、在舒缓的音乐声中,教师一一出示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展示课件。 3、唤起情感: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 4、学生交流看法和感受。 5、想象导学: a、请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力,说说是谁把美好的秋色带到我们的眼前? b、有位朋友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 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 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多读几遍。 3、 把自己认为美的读给同桌听听。 4、 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 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 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 “轻轻地” “留意” ,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 理解。 (留心、在意等)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 2、 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 (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喜欢哪一句就读哪一句,并把那一句所描 写的景物简单地画一画。 (4)品说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 (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美的语言表 达出来吗? 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列文虎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