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虹中学到于魁智朝霞阳澄湖映在寺有几公里需要走多少分钟?

有声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映虹心痛不已有声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映虹心痛不已光济健康家百家号毫无疑问苏基是古明华人生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演技在这一部剧里得到爆发,可是TVB是一个很现实的地方,他的好,导演和监制们不是看不到,只是他的外形确实不讨好,若要安排他当男一着实不易,所以即使“苏基”为他带来事业的一次高峰,但也只是昙花一现的关注,如今仍然是连名字也称呼不上的路人,希望他能转战大银幕,或许会有更好的发展。有声看过涂鸦后灵感涌现,他完成了大型商场主题布置设计,随后有声发现涂鸦的作者是懿曦。映虹约家朗见面,她表示会放弃问玺出国读书一事,其后映虹突然向家朗道歉。星河见家朗与懿曦相处融洽,她萌生出撮合两人的念头。有声偷偷跟踪懿曦,希望能对她有更多的了解。电视台收到匿名信,信中指特首候选人林介典在香港参加狗肉宴,家朗闻言后立即赶回家寻找妻子的遗物。有声发现自己对懿曦的感情日渐加深,但他却不肯表白心意。家朗说出懿曦的旧帽子是她父亲的遗物,有声感到十分内疚。家朗调查时得到乃馨的帮助,他终于答应让她参加调查狗肉宴一事。家朗与乃馨再到狗场监视时遇上了大狼狗,家朗以手中零食引开狼狗,他让乃馨逃脱继续采访,可自己却被狗咬伤,玉芬得知这一切,她要乃馨在家朗入住的医院内进行现场报导。映虹看到电视上的新闻,她才得知家朗受伤入院,乃馨在医院守候了一夜。星河看到乃馨的反应,她认定乃馨喜欢上了家朗。懿曦发现映虹的朋友原来是有声公司高层的太太,她不屑有声靠映虹巴结高层。懿曦以为有声是靠关系升职,她与有声大吵一场。苏基把有声喜欢上了懿曦一事相告,懿曦不知如何是好。星河自从乃馨出现后,她便想为懿曦另觅良缘。映虹为了让有声知道懿曦的秘密,她故意表示丢失了手上的戒指。警察把懿曦有案底一事告知有声,有声大感愕然。懿曦往事被揭发,她不敢再面对有声,更提出要与有声分手。乃馨想请家朗与自己假扮夫妇进行调查,她在众人前承认自己喜欢上家朗。映虹与星河在牡丹楼内对质,映虹表示自己并没有设圈套陷害懿曦。星河约乃馨到家中喝汤,更乘机要家朗回家,但家朗回家后发现乃馨晕倒在浴室内。映虹、有声及苏基在定音忌日前去扫墓,几人守候多时却未见家朗出现。有声得知懿曦被警方拘捕后向映虹兴师问罪,映虹直认不讳。映虹见有声收拾行李准备离开,她心痛不已。苏基几经辛苦找到在孤儿院内执行社会服务令的懿曦,他更跪求懿曦到商场替有声完成布置任务。家朗在街上闲逛,她突然遭到数名黑衣大汉围堵,原来要见家朗的人正是乃馨的母亲若真,若真更开出优厚条件要家朗迎娶乃馨。虽然说这部剧在制作上不能算是精良,但是在细节上的处理还是相当到位的,尤其是翟有声和夔懿曦这一对,简直就是个MV,太有feel了。镜头拍摄、剪辑得相当值得玩味,对接得非常好,加上《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这首配乐,谢东闵这个版本真的是我听得唱的最有味道的了。比如第五集天桥两人四目相对那段,镜头快速的从上往下推到翟有声的特写,太震撼力了,太冲击内心了。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光济健康家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日为大家推送热门,视频,科普等视频内容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呼和浩特到哈尔滨物流专线映虹4-天津五金网!
天津五金网 热门关键字:
联系方式信易通第4年
联系人:韩[未传证件,交易时请核实]电 话:86-010-传 真:86-010-手 机:地 址:北京市大兴区邮 编:10086网 站:
您现在的位置: & >
> 呼和浩特到哈尔滨物流专线映虹4所在地:北京-北京市-大兴区价格:无发布时间: 14:36:20有效期:长期有效
详细说明:呼和浩特到哈尔滨一路发物流配送公司,服务第一,信誉至上。24小时服务电话:峰霜3.呼和浩特到哈尔滨货运物流公司:长途搬家,整车运输,配货站,全国回程车辆。呼和浩特到哈尔滨一路发物流有限公司,实名注册,安全可靠,追求一流,值得信赖!呼和浩特到哈尔滨一路发物流★有限公司〓诚信〓守时〓安全〓快捷〓准时〓守信〓鸡年一帆风顺〓大吉大利业务范围1、承接搬家及货运业务;2、货物仓储和暂存、中转3、承接整车、零担业务4、货物运输保险5、商品打包,订做封闭、半封闭、纸箱包装、木箱包装6、为个人和公司提供长途搬家业务7、贵重物品、展会物资、易碎品软包装运输8、办理如画报、彩画以及手工油画的包装运输业务9 、普通、高级化妆品;钢琴专业搬运、包装的运输业务10、提供专业小轿车托运业务呼和浩特到哈尔滨物流有限公司拥有一批年轻、充满朝气与活力的精通信息化管理的员工队伍。近几余年来,为打造“年轻化、信息化、品牌化”物流服务提供了智力支持,公司一直以科学的管理、专业的规范化服务,合理的运输价位、良好的企业信誉活跃于我国物流行业之林。承揽全国公路货物运输,我们借助于强大的信息服务平台和网络优势,在北京和全国省会城市以及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分别建立了分公司和办事处,迅速搭建起了一、二级城市货物运输市场,实现了全国城市之间纵横交错、真正立体化货物快运,可为客户提供直接的门到站、门到门配送业务。服务标准:取 货:本公司接到客户委托后一小时内安排相关人员,上门取货。发 货:所有货物均按照不同的运输方式当天上站、当天发车。派 送:货到之后立即通报收货人、按时送货上门。包 装:严格遵照外包装图标要求进行包装、整理。呼和浩特到哈尔滨物流有限公司有最专业的物流团队、最优质的服务、最合理的价格、最丰富的运输经验、最强大的运输实力、最安全的保障、是你物流的首选!服务保障:可以通过服务网络或传真,电话准时反馈给客户承运货物的货情况、途中运行情况及发货情况、增加运作透明度,解除后顾之忧。每一单货物都会按客户提供的收货方电话,在货物到站的当天与对方客户联系,通过传真,电话或邮件通知对方准确的提货时间。包装业务项目:A、木箱包装: 我公司有专业的木工师傅,技术精湛,专为客户定做木箱包装。比如客户的精密仪器、电器设备、电脑配件、贵重器件、玻璃器皿等都应使用木箱包装,木箱包装分为全封闭、半封闭和花格箱。以防止货物在运输途中由于碰撞、震荡所造成的损失,以提南城全运输,我们将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选择木材的厚度、密度、长度以包装稳固、抗震适合运输为准。B、纸箱包装: 比如客户的配件、家电、行李、电脑都应添加纸箱包装、我们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格提供相关纸箱。另加缓冲材料(如泡漠等其它填充物)。C、纸箱提供:冰箱、彩电、洗衣机、17(19)寸显示器、主机、服务器等各类物品包装箱;及不同规格不同型号的杂物包装箱。路有多远,我们的服务就有多远!呼和浩特到哈尔滨物流有限公司24小时服务热线:。
[供应]03-02[摘要]晋中到海拉尔区专线物流运输,服务第一,信誉至上。[供应]03-02[摘要]晋中到呼伦贝尔专线物流运输,服务第一,信誉至上。[供应]03-02[摘要]晋中到通辽专线物流运输,服务第一,信誉至上。[供应]03-02[摘要]晋中到赤峰专线物流运输,服务第一,信誉至上。[供应]03-02[摘要]朔州到锡林浩特专线物流运输,服务第一,信誉至上。[供应]03-02[摘要]朔州到二连浩特专线物流运输,服务第一,信誉至上。[供应]03-02[摘要]朔州到乌兰浩特专线物流运输,服务第一,信誉至上。[供应]03-02[摘要]朔州到乌兰察布专线物流运输,服务第一,信誉至上。[供应]03-02[摘要]朔州到扎兰屯专线物流运输,服务第一,信誉至上。相关搜索:北大段映虹:印度之行四
8月29日 星期三 阿勒皮
阿勒皮这个小城的名字,用拉丁字母至少有三种拼写法:Allepy, Alleppey,
Alappuzha。说到这里,我想起Prateek曾经对我说过,这些年来,印度人逐渐将一些带有殖民色彩的地名重新印度化,比如孟买的拼写从Bombai改为Mumbai,加尔各答从Calcutta改为Kolkata。阿勒皮属于喀拉拉邦(Kerala),该邦面积不大,但经济和教育相当发达,居民识字率在印度诸邦之中遥遥领先,高达90.9%。
昨晚在倾盆大雨中入住酒店,一切都未及细看。今天才明白,酒店位于一个大湖的中央,有自己的船只在小岛和城里的码头之间摆渡,运送客人和物资。
下午四点之前是自由活动时间,下着雨,我到前台打听好渡船的班次,准备到城里逛逛。去城里的船上,碰到酒店餐厅的几名侍应,十分友善,用不熟练的英语热情介绍他们的酒店和城市。十几分钟的航程,我看到美丽的湖景:大片开浅紫色花朵的水葫芦、一排排船只组成的水上村落,还有往来穿梭的独木舟。
阿勒皮只有一条繁华的商业街,街上主要是一些卖首饰和服装的店铺。走到这条街的尽头,看见有人撑着伞从桥上走过,我才想起这个曾经繁荣的贸易中心有“印度的威尼斯”之美誉。但这里的运河只有浑浊的水,水面漂着破败的树叶和垃圾。河两岸交叉成穹隆的大树却极美。
我在商业街上的小书店里买到好看的明信片和邮票。从印度寄往国外任何地区的明信片,邮资仅仅8个卢比,也就是说不到2元人民币,比从越南或柬埔寨寄往中国的明信片还要便宜。
印度之行已经接近尾声,找回脚踏实地在城里游荡的感觉,很开心。哪怕只有短短两个小时,在雨中,在只有一条大街的小城里。
8月30 日 星期四 阿勒皮
湖景酒店的大堂里可以上网。来印度后,今天第一次收取电邮,看见Swati的来信,很高兴,中午打去电话,相约星期六到德里后见面。
与前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日程相比,在阿勒皮的活动安排轻松多了。昨晚观看了当地的传统戏剧演出,只有两位演员,剧情完全看不明白,只感觉好像在看简化版的黑泽明的《乱》。今晚看的是喀邦传统武术表演,比昨晚的戏好看多了。从前武术师父地位很高,因为他们身兼礼仪、教育和治病三重职能。今晚表演的小伙子们红衣白裤黑腰带,在聚光灯照射下的绿草坪上打斗,使用种种我们没有见识过的刀枪棒锤,十分精彩。
武术表演之后,我们就在草坪上与喀邦的一位立法会议员见面。这位议员高大魁伟,一身白衣白裙,很气派。他赠送给我们每人一个蛇船模型。每年八月初举行的尼赫鲁杯蛇船竞渡,是阿勒皮最盛大的活动。
8月31日 星期五
阿勒皮-科钦-德里 晴
科钦面向阿拉伯海,城市规模大于阿勒皮,历史上曾经先后被葡萄牙人和荷兰人统治过,因此有一点欧洲小城的风貌。城内看见几处基督教堂,附属的墓地不大,里面密密匝匝地竖着十字架。海边的渔民用一种巨大的渔网捕鱼,用来起降渔网的是一长串吊在绳索上的大石块。这种渔网在当地被称为“中国渔网”,据说是700年前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渔民们操熟练的英语,老练地与游客们攀谈,还热情邀请我们撒网拉网,却并不收取分文。城内有一个三、五条街组成的犹太人区,街边几乎全是商铺,商业味就很浓了。
科钦的巴士大多看上去很干净,乘客基本上都有座位,车门也是关闭的,与德里的开放式巴士大不相同。
从阿勒皮到科钦,一路上Prateek与我邻座。尽管他口音浓重的英语颇不容易听懂,但我却喜欢与他聊天。身为婆罗门,Prateek奉行素食并不是一件稀罕事,但今天我才知道,他的素食主义有另外的原因。
Prateek告诉我,他的生活中若有重要的人或者珍爱的东西永久离开他,他就会放弃一点尘世的享乐。以前他喝酒,也吃肉,但几年前他的祖母去世了,后来又失去了心爱的狗,他就戒了酒,也不再吃肉。
Prateek还放弃了自己的姓氏,因为根据姓氏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种姓,而这并不是一个人真正的价值所在。在他的护照上,姓名栏只是简简单单的Prateek。我问他:“将来你的孩子姓什么呢?”他说:“他会有自己的名字。”
年轻人放弃特权和享乐,为自己规定某些戒律,并不排除内心会从中获取某种道德上的自满。但即便如此,Prateek也是可爱的,他给自己定下的纪律,恐怕我们中很多人想也不曾想过。这位26岁的大男孩笑容甜美,热情和善。交谈中,他几次引用甘地,因此我问他是不是甘地的信徒,他摇摇头说,对他而言,只有一种哲学,那就是:生活,以及学习如何生活。
9月1日 星期六 德里
基督教青年会在德里的旅馆(YMCA)位置很好,靠近市中心的Connaught
Place,大堂也算得上光鲜,但房间内的设施年久失修,十分陈旧。
在印度的最后一天。穿一双凉鞋回去,在房间里留下一双球鞋和一双拖鞋,它们一路陪伴我,将它们抛在异国他乡之前,特地拍照留念。
正在前台办理离店手续,楼上的两位侍应赶来,远远地招手示意让我过去。他们连比带划我才明白过来,原来他们很高兴拾到这两双鞋,但要请我写字据证明是送给他们的,否则他们带不出旅馆大门。可见这个小旅馆硬件不好,管理倒是很严格。
交了房间钥匙,就在大堂里静候Swati。
Swati出现了,穿着一身紫红色的纱丽。我一眼认出她来,她第一句话就说:“我们的头发都剪短了。”Swati是当年我在巴黎索邦大学念书时的同学,十几年不见面,丝毫不觉得生疏,只觉得她比从前干练果断。
的父亲退休前是记者,母亲是研究传统音乐的专家。因为父亲早年常驻欧洲各国,Swati年轻时代就在欧洲各地生活和学习。不久前她在德里大学谋到一份教职,在印度,算是相当独立的职业女性了。Swati急切地要带我认识德里。她开一辆银灰色的小车,车技娴熟,一问才知道原来她已有25年的驾龄。时间有限,我们只能去库特卜塔和胡马庸陵两处参观。跟多年前中国的情况一样,印度的景点实行不同的价格标准:本国公民票价为10卢比,外国游客则要付250卢比或者5美元。这两处景点都是人工建筑和大自然的天作之合,尤其是胡马庸陵,因为游人稀少,给我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这座陵墓建于16世纪中叶,早于泰姬陵100年,也是后者所模仿的范本。也许每个人的审美观都充满偏见,与泰姬陵光滑纯白的大理石相比,胡马庸陵质地粗糙的红砂石更能留住时光的痕迹,也更令人感到亲切。
中午,Swati问我想吃什么,中餐、西餐还是印度餐?虽然对印度饭已经心存畏惧,出于礼貌,我还是选择了它。于是Swati将我带到一条小街上,进了一家门面不起眼里面却十分干净的小餐馆。原来这是一家百年老店,创始人曾经是红堡里的御厨。这顿可口的饭菜完全扭转了我对印度饭的偏见。
午后,Swati送我回去与大部队会合,车上她问我还记不记得当年我们相识的情形。我说,当然记得,跟昨天发生的事情一样。我们都笑了起来,那是另一个故事了。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情形,一个本来毫不相干的地方,因为那里有了某个你认识的人,而变得让你感兴趣,甚至让你牵挂,印度于我就是如此。
后记:9月2日,我们乘坐凌晨3:20的航班离开德里。午夜抵达德里国际机场时,机场内外人头涌涌,如同庙会。办理登机手续,然后分别接受行李和乘客的安检,三个小时几乎一直在寻找排队的地方,然后排队。秩序和时间,似乎不是印度人关心的问题。
8月18日出发,9月2日回到北京。在印度游走半个月,对于这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而言,算不上长。但接待我们一行的印度方面,为我们安排的节目却十分丰富。从北部的首都德里到南部的高科技城市班加罗尔,从山区、乡村到海滨,从大学到孤儿院。与我们见面交谈的人也很多样:大学师生、作家、记者、医生、社会工作者、印度教僧侣、土著部落居民,等等。即便如此,我始终难以对印度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行走在印度,最大的感觉就是陷入声音、色彩、气味、人种、宗教和语言的丛林。作为亚洲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之间长期以来相互缺乏兴趣和了解,就像一对老死不相往来的难兄难弟,实在是不应该存在的事实。
最后,关于这个国家,贴切的形容莫过于印度官方推广旅游的口号:不可思议的印度!
2008.3.北京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北大法语系段映虹老师:「我没有座右铭」_沪江法语学习网
网页版学习工具
本文作者法语人,转载自“法语人”微信公众号(ID : fayuren123),本文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自行联系授权。了解更多信息,请扫描文末二维码。
对话法语人
北大法语系:段映虹
- 我没有座右铭 -
段映虹,文学博士,玛格丽特·尤瑟纳尔研究者,现执教于北京大学法语系。译有《苦炼》、《文艺杂谈》、《尤瑟纳尔传》等。主要学术兼职有:北京大学法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国际尤瑟纳尔研究会理事。
青椒之困 / 科技冲击 / 环保意识
Q:近几年互联网上对于高校青年教师(尤其是人文科学)巨大的科研、生活压力讨论比较多。您对这一问题怎么看?
A:我不是青年教师了,已经不可以自称“青椒”了。不过无论是不是“青椒”,困境都是有的,现在高校里对教师都是量化考评,这肯定不利于人文学科的发展。难道这对自然科学就有利吗?我也不这样认为。
我不太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情况,但人文学科是需要时间积累、需要思考的,量和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量化的考评制度显然不合理,但是我不想再吐槽太多。一来,因为已经有太多人讲过,我也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二来,如果有年轻同学想从事文史哲学科的研究,我不想说让他们泄气的话。因为投身学术研究,并不指望这条路可以为我们换来一份优裕的物质生活,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思想的锤炼和愉悦。
当然了,我不是说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完全忽视其他的东西,但很多压力是需要靠自己去化解的,有些东西你看得淡一点,它对你就没那么重要了。
确实,急功近利的社会大环境不利于人文学科的发展,这种量化的管理方式存在非常大的弊病,有时候让人挺无奈。但是对我而言,最重要的还是有时间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若再让我选择,我还是要在高校当老师。
Q:今年2月7日,批评家Tzvetan Todorov逝世,他晚期的著作 《濒危的文学》探讨过高校的文学教育问题。您觉得文学在当代是否濒危,而文学教育又遭遇了怎样的困境呢?
A:对宏观问题作答,我自己总是很犹豫,我对外部的整个世界不是那么了解。我经常觉得我们,尤其是我自己,面对这个世界常常是在盲人摸象,只看见了冰山一角,我接触到的只是很不全面、很局部的世界,所以我没有办法做一个宏观的判断。
如果只就我切身的观察和体会而言,我们北大法语系一向很骄傲于我们的文学传统,但非常可惜的是,这种传统也在不断地削弱。与我三十年前上大学时相比,文学课所占的比重在整个课程设置中已经大大地减少了,对文学感兴趣的同学也越来越少了。
我们当时学法语或其他语种的同学是几乎都很喜欢阅读文学作品,而今天哪怕是北大法语系三四年级的同学,究竟有多少人完整地读过一本法国文学名著,我觉得都是值得怀疑的一件事情了。
这是社会的原因?是教育者的原因?还是受教育者的因素?我没有能力去做一个有说服力的分析。但是,我想无论如何总会有喜欢文学的人,我不相信文学会消亡,其实它从来也没有繁荣昌盛过,只是今天它发出的声音可能比以往更微弱、关注它的人更少了而已。
我只能讲我观察到的现象是这样。就是在一个文学传统这么强大的北大法语系,文学的课程都在减少,这是非常可惜的。而我们的学生对文学阅读的兴趣在减少,可能也是因为现在的课业要求太重,比如说双学位压力、就业压力等,让他们无暇顾及文学。总之,如今学生文学阅读量显然远远少于我们当年读书的时候。
Q:您觉得这是否可以归因于新媒体、新的科学技术对阅读的冲击?随着智能手机及其所带来的娱乐方式广泛的普及,阅读受到了威胁?
A: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吧。我不用智能手机,也不用微信,所以我不太了解这东西对人的冲击是怎样的,对我的冲击是不大,对整个人群的冲击有多大我不知道。但是阻挡这种浪潮也只是螳臂当车,没有用。我希望它像其他的潮流一样,过一阵就消失了,也许大家被它骚扰得不胜其烦,最后主动放弃它。我希望这种“放弃书本,碎片化阅读”的潮流在某个时候也会过去。不过我的想法可能很不切实际。
Q:记得刚上大学的时候还会定时取钱,后来习惯用支付宝和微信以后再也没有取过钱。许多学院的通知、信息都通过微信传递,觉得必须把它带在身上,所有的事情几乎在一个途径里传递。好像这种改变是不可逆转的。
A:我不知道这个潮流会不会逆转,它对我是一种陌生的东西。但如果什么都通过这一个途径来进行的话,是挺遗憾的一件事情。
比如说,虽然我对于数钱没有兴趣,但是一个人在生活里,钱币和纸质书籍一样,都是一种“实体”的东西。摸纸本的书或看电子书,用“实体”的钱还是用电子的钱,我想不同的方式对于人形成对周边世界的认识有着不同的影响。
这又让我想到尤瑟纳尔,她晚年喜欢讲le contact avec des choses,与事物的接触。我相信科技很快会发展到我们不用吃肉、不用吃蔬菜,挤一管牙膏状的东西就可以获得生存所需的能量,但是生活的乐趣可能也因此减少了。我觉得钞票也好,纸本书也好,我们喝的咖啡也好,吃的食物也好,它都是une chose,一种东西,每种东西不一样,与事物的接触是必要的。
Q:您曾专门写过尤瑟纳尔的生态观,从早期对人的关注转向晚期对地质学的关注。尤瑟纳尔晚年十分关注地球环境的变化。如今环境问题在中国被广泛讨论,空气污染非常严重,您觉得,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公共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对环境问题思考和行动,以及文学能在何种程度上帮助我们每个人对此进行反思呢?
A:文学可能对治理环境没有什么用。文学只是告诉我们,大概什么样的世界算是一个富于人性的生活环境。比如说,刚才咖啡厅的女孩子想给我们开灯,可我觉得有了自然光线就不用再开灯了,这就是我的一种反应。
我觉得,最近这些年,中国的年轻人也开始关注生态问题了,特别是他们可能比老一辈人的生态意识更强,我觉得挺好的。现在是消费型社会,你看,我们桌上的这四个纸杯过会儿就要扔掉了。面对这些不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文学里肯定找不到一个具体的应对方式,但是文学能唤醒我们去创造一个可持久发展的社会和生态环境。
教学 / 翻译 / 尤瑟纳尔
Q:您可以给法语人的读者们一些学习法语的建议吗?
A:每个人学语言的目的不同,对自己的要求不同,所以也没有一个方法是对所有人都适用的。
拿北大举个例子,我有一个简单又复杂的想法,就是从一年级开始什么课本都不用,就读文学作品,从简单的读到复杂的,我觉得这才是学语言最美妙的方式。北大法语系现在二三四年级的法语课本都是以文学作品为主,但是一年级呢,可能想着一开始大家希望学到一些生活里有用的语言,所以我们一年级用的是比较实用的语言教材。这当然是一个很好的入门方式,但有时候我觉得,我们年轻同学的求知欲也很旺盛,用这样的方式学法语太可惜了,因为我们的智力已经远在这些实用对话的内容之上了。
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读文学作品,比如读简单的诗,就像我们刚才提到过的Prévert的诗,生词不多,语法也极其简单,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去学文学呢?为什么不这样去学法语呢?
通过文学来学语言,我觉得是最有效和最美妙的,但是这种方式可能不适于每个人,有的人一辈子不碰文学,也一样可以过得不错。
Q:听说您翻译《苦炼》用了十年的时间,几乎能揣测出尤瑟纳尔每句话的语气。这让我想到前不久逝世的徐和瑾老师。我在您和他之间都发现一种低调但坚定的翻译状态。学界也有很多译者翻译的数量大速度快,可您选择这样一个进度,是否反映了您的一种特殊的文学翻译观呢,能否谈谈您对翻译的理解。
A:徐和瑾老师是我很敬佩的一个前辈。他去世前不久,我们一起在绍兴开会,我很有幸和他一起聊聊天,还一起游览了兰亭。他是非常谦和的一个长者。可惜的是,他没有完成自己的心愿就去世了。我不敢和徐和瑾老师相比,因为我翻译的量是非常小的。
另外,我觉得翻译速度也不能说明太多问题。有一些让我很佩服的同行,比如亦师亦友的余中先老师,他们翻译的量很大,我觉得他们作为法国文学研究者,可能有一种使命感,要把好作品尽量多地介绍给国内的读者。我觉得快和慢,不说明什么问题。
就我自己而言,在翻译尤瑟纳尔的时候,我并不特别觉得自己是一个译者,我面对的也不只是一个翻译的问题,因为整个翻译过程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生命体验。
十年,是一个泛泛的说法,我可以说翻译的时间比十年更长,也可以说比十年更短,因为从我接触这部作品到完成翻译不止十年,其间反复地阅读,反复地揣摩,去理解这部作品本身所花的时间肯定比十年更长。真正落笔翻译,断断续续的,花了四五年,所以十年只是一个泛泛的说法而已。
我并不觉得自己是一个译者,我翻译的东西太少,还不足以声称自己是一个译者。我只是觉得翻译《苦炼》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不计时间成本来做这个事情,我希望把它做好,希望我的译本对得起尤瑟纳尔的原著,不辜负读者,也不我辜负自己。
Q:您觉得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对尤瑟纳尔的接触,她怎样改变了您看待生活和世界的眼光?
A:不一定是说她怎样改变了我或者说如何给了我一种看世界的眼光,因为一路走来阅读尤瑟纳尔,在我自己生命的每个阶段对她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我反复阅读她,更多地是感到在跟她进行一种对话,而不是说她一下就赋予你一种世界观或人生观,或某种能帮你一劳永逸去看问题的观点。
如果说有一种影响,我觉得更多体现在点滴的细节上。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在生活里观察到什么现象的时候,有时我就会设想如果尤瑟纳尔活在今天,她会怎么想,她又会说些什么。所以说,不是她给了你一个固定的观点,而是你就不同的问题,在不断地与她交流、对话。
Q:尤瑟纳尔在《东方故事集》中虚构了一位中国汉朝的画家王浮的故事《王浮得救记》,那她有一个对中国具体的认识和看法吗?她是否对中国文化有特殊的偏爱?
A:不能说尤瑟纳尔对中国有特别的兴趣,可能她对日本的了解更深,兴趣也更大吧。但她是一个很渊博的作家,她的营养是多方面的。不管是中国、印度、日本还是欧洲,甚至包括美国黑人的圣歌,她都有很深入的了解,她没有特别表述过对中国的兴趣,只是在一些访谈里提到她对中国诗歌的欣赏,她尤其推崇道家思想。
我特别喜欢她晚年的一个集子,书名叫La voix des choses,中文或许可以译成《万物之声》吧。这本书不是她自己写的,而是她把一生的阅读中曾经给过她滋养,给过她勇气,给过她启示,给过她力量的片段收集起来。其中有《Bible》里的句子、《Holy Quran》里的句子、佛经里的句子,也有威廉·布莱克的诗,里尔克的诗,甚至包括鲍勃·迪伦的歌词也在里面,还有十几段摘自老庄以及《论语》的引文。所以中国文化对她,不是偏爱,只是一种滋养。
《东方故事集》里的故事来源非常丰富,我们不能说因为她对中国特别有兴趣,所以选择了王浮的故事,可能只是因为她喜欢的这个故事碰巧背景在中国。
我不太喜欢谈论外国文学或者艺术的时候说:“这个受到我们中国的影响。”其实有时候就是一种偶然,是一种艺术形式本身或者一个故事本身给人带来的启发,然后碰巧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日本。
Q:您说过整个《东方故事集》中最喜欢的一篇是《源氏公子的最后一次爱情》,能谈谈原因吗?
A:要知道最高级的表达方式总是值得怀疑的。我们说“我最喜欢这个,我最不喜欢那个”,有时候“最”只是一个强烈的语气词而已。《东方故事集》里的十篇我基本上都非常喜欢,这一篇确实我格外偏爱一点吧。
我觉得这篇故事写得很美,里面有日本文学的“物哀”传统,对季节变换的敏感,并且这种季节变换和整个人生的时间流逝相契合。尤瑟纳尔的描写里有很多隐喻,都非常美。她写源氏公子的眼睛看不见了,他的脸就像一面铜镜,但是,这面铜镜曾经反射过那么多美好的容颜,我觉得这些写得非常美;然后讲源氏公子的脸像一块白色的玉石,是冷峻的,有些沧桑的,但一定也是美的,这些写得很好。特别是那种四季的变化,从秋天林子里树叶变红变黄,然后冬天白雪覆盖,象征源氏公子进入人生的晚境,写得很美,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物,而是作品整体的一种美。
例如,花散里夫人为源氏公子唱歌那一段,这里有一个非常绝妙的表达,可能一般读者会忽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书里是这样写的:花散里夫人为他唱了de vieux airs touchants et blessés,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表达方式,这里用了一个表示主动的现在分词touchant,和一个表示被动的过去分词blessé,在击剑运动里,一个击剑的人去toucher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就被touché,也就是被blessé 了。所以这个文字游戏意味深长:一方面这些曲子touchants,是非常动人的,然而同时,那个唱曲子的人又是受到伤害的。
Q:您能向我们推荐一些电影和书籍吗?
A:我大概没有这个本事,我无法对一个我不了解的群体推荐什么东西,我觉得推荐之前一定要了解对方。一定要我讲的话,开卷有益,看什么都可以。
Q:那有没有您个人比较偏爱、愿意分享的呢?
A:那就尤瑟纳尔吧,她的任何东西都写得很好。
Q:您当初选择尤瑟纳尔作为主要的研究方向,是因为您和她相似之处很多吗?您是否一直把她当成一个朋友?
A:不能说相似吧,我接触尤瑟纳尔作品的时候挺年轻的,思想很不成熟。但就像你认识一个人,认识得越深,彼此可以谈的话题就越多。我不能说跟她像朋友一样亲近,因为我只是从书里去了解她的生活,说朋友显得过于熟络了吧。我只是觉得如果我有机会认识她,两个人可能会有很多话题可以交流。生活中朋友之间可以相处得很好,但不一定有很深的精神层面的沟通。比如我们很多人都有发小,可以在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是不是一定有很多精神交流呢?未必。是不是没有精神交流的友情就不可贵呢?也不是。人和人交往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式都有它的可贵之处。我不能说尤瑟纳尔是我的朋友,我只能说我和她会有很多话可以谈。
Q:尤瑟纳尔晚年去荒山岛生活,这是否是一种避世的姿态、是对公共空间的躲避呢?村上春树曾说在坐汽车去乡下时看见羊群中一只反着站着的羊,他觉得小说家就是那只反着站着的羊,尤瑟纳尔是否也是如此?
A:我觉得村上春树说的这只反着站的羊,它究竟是迷失了方向,还是故意特立独行呢?这是无法猜测的。村上春树看见它,给了它一个这样的解读,至于我,我无法判断这只羊在想什么,它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我不知道。
关于尤瑟纳尔在荒山岛定居这件事,尤瑟纳尔总是说生活是一场弹子球游戏,一个球偶然碰到了另一个球,然后这个球的轨迹就改变了。她说她不喜欢在生活面前谈选择,因为有很多时候由不得我们去选择。她在美国定居下来,是一种偶然,她去荒山岛也是一种偶然,因为当时她和Grace Frick的经济条件刚好可以在荒山岛买一所小房子,她们后来也没有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而换一个更大的房子住,我觉得尤瑟纳尔在生活里是随遇而安的。
尤瑟纳尔不是一个避世的作家,实际上她很关心现实世界,很关心当下发生的一切。她的很多作品虽然写的是历史题材,但是她希望能通过历史来反观我们今天的现实。
城市记忆:深圳 / 北京 / 巴黎
Q:您曾经在深圳工作过,在很多场合讲到深圳,为何对这座城市情有独钟,现在也常常怀念深圳吗?
A:是的,我很喜欢深圳。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和大自然接触非常紧密的城市。
一般人如果没在深圳生活过,可能会觉得经济特区好像充满铜臭味,实际上不是这样的。深圳可以说是中国所有大城市里与大自然联系最密切的一个城市,靠山很近、靠海也近,市区就有红树林保护区,市民坐公共汽车就可以到海边,海滨步道修得非常美,非常好,我觉得在中国城市里是很少有这样便利的条件去亲近大自然的。
我去深圳工作的时候很年轻,在那里有一群投契的朋友,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留下了很多美好回忆的城市。我对它的偏爱和城市本身有关,也和我个人的记忆有关。
Q:电影《颐和园》中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北京,和那一代大学生青春的痛感、摇摆与困惑,您在北大读书的时候也曾有吗?
A:痛感、摇摆、困惑,这些词对我来说很陌生,我觉得生活往往是不知不觉的,可能很少会特别有痛感,或特别有快感吧。
我觉得生活是平淡的,我不想把生活戏剧化。
我对颐和园的亲近不是学生时代培养的,学生时代更熟悉的是圆明园。近几年我住的地方离颐和园很近,所以我经常去散步。
我一般是早晨天蒙蒙亮的时候去,然后到游客开始多起来的时候出来。夏天的时候,白天比较长,我就傍晚时进去,天黑之前出来,那时候颐和园里没有什么游人,而且我去颐和园不走它有宫殿的一边,我去的是西堤,看看四季都有不同的树、不同的花,夕阳、云彩、天光一色,真的是非常美。颐和园我是太熟悉了。
Q:既然与您谈到城市这个话题,有一座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了,那就是:巴黎。我知道您对巴黎有一种偏爱,许多人都对巴黎有一种情结,您能分享一下您心中的巴黎吗?
A:巴黎的好,在于无论你觉得自己对它有多熟悉,哪怕是一个你走惯了的街区,都会有不断的新发现。每次去巴黎,你总觉得这个城市对你是一个熟悉、亲切,但是又充满新奇的城市,这个城市永远有你不知道的角落。
即使是你走得非常熟悉的街道,在不同的天气里,在不同的心境下,你都会看到新的东西。巴黎还有看不完的展览、看不完的电影,这个城市太丰富了。
近几年我比较常去巴黎,但你可能想不到,每次离开巴黎前的一两个星期我都会心慌意乱,不知道剩下的时间做什么才好,每一天都有那么多地方可以去,我想做的事情还有那么多没有做。
听那些只在巴黎匆匆逗留几天的人说自己去过巴黎,我总是心里微微一笑,我想他可能根本没有看到巴黎,因为巴黎不是埃菲尔铁塔,也不是圣母院。
Q:您曾在一篇随笔中提到过Parc Montsouris与电影《巴黎,我爱你》中最后一个故事里的美国女人,她为何打动您?是因为您也曾在巴黎有过那种又忧伤又快乐的感觉吗?
A:我喜欢这个故事是因为我自己很熟悉 Parc Montsouris,我曾经在它对面住了两年,在电影里看见自然会感到亲切。那个美国女人最感动我的地方,不是她坐在公园里说“又快乐又痛苦”,而是因为她是一个在生活各方面都不如意的人,但是她内心有一种générosité,有一种慷慨、有一种宽厚。
比如说她在巴黎这么美妙的城市里面转悠的时候,突然心里有一种柔情,她想给以前的男朋友打电话,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电影里说“我们有十一年没有通过话了”,她能想到的人竟是一个十一年都没有联系过的人,可见她生活里缺少亲密的人,这时她在Parc Montsouris里面,她看到有推童车的人、有坐在长椅上的老人、有跑步的年轻人,她想到的是Paris m’aime aussi,巴黎也是爱我的。
这是非常宽厚、非常博大的心胸才能有的体会,她没有感到被世界抛弃,她反而觉得在温暖的夕阳之下巴黎是爱我的,这一点令我感动。
Q:也许她在那一刻跳出了自我,建立了一种对自身诗性的观察,因而处在一个文学的moment里面,那一刻她“文学了”。
A:她是不是变得“文学了”不重要。她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述那一刻的体验,我认为也不需要学过文学的人去命名她的情感。
就像尤瑟纳尔在《北方档案》里写的一段,她说天上的星辰,不知道多少年前就已经在天上了,不需要我们人类在星星与星星之间去划一些连接线,将它们命名为大熊星座、天鹅座,不需要,它们的存在与我们无关。所以我觉得并不因为这个美国女人不能用文学语言去描述她的情感,这种情感就不够“诗性”,事物自身的“诗性”也许与命名、与语言无关。
Q:您在巴黎也常常去看电影吗?在《晶报》的采访中您曾提到自己喜欢埃里克·候麦的《四季的故事》。
A:我在巴黎是很喜欢看电影的,巴黎电影院太多了,而且在巴黎看电影有一种特别美妙的体验:巴黎有上百个电影院,无数的放映厅,每星期几百部影片同时放映,但有时全巴黎只有一个厅、那一个星期只放一场某一部老电影,你会觉得一起排队买票的观众和你之间有一种默契,这是挺美的感觉。
Rohmer的电影我是很喜欢,春夏秋冬这几部可以让我们了解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是怎么样的,因为一般在中国,讲到法国有非常多的clichés,“那是浪漫的国度”、“巴黎是花都”怎么怎么样,其实不是这样的,法国人的生活也有很朴实的一面,可能比我们中国人更不浮华的一面,我喜欢这些电影是因为它们向我们展现了普通法国人的生活。
比如《秋天的故事》里,人们在葡萄园里劳作,但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精神生活、精神追求,这是法国人的生活态度里特别宝贵的一点。一方面他们踏踏实实地工作,le contact avec des choses,另外一方面他们丝毫不觉得所谓风花雪月是和自己无关的事,不觉得诗、文学、艺术、哲学思辨与生活无关。
段映虹老师的普鲁斯特问卷
普鲁斯特问卷由一系列有关于个人生活、思想、价值观的问题组成,有趣的是问卷的发明者并不是普鲁斯特,而是因为普鲁斯特曾经做出过的独特回答使这份问卷扬名。
下面是段映虹老师用法语回答的普鲁斯特问卷:(详细内容滑动可看)
-Votre mot préféré?
-Je ne sais pas, peut-être j’en ai une douzaine. C’est toujours difficile de dire la seule chose, de nommer la seule chose. Non, je ne sais pas, j’en ai beaucoup. Par exemple, le ciel, surtout le ciel bleu, donc le ciel, le bleu. Et puis je vois en bas il y a une prairie donc l’herbe, j’aime aussi ce mot.
-Le mot que vous détestez?
-Je ne déteste aucun mot. Non, non, le mot que j'aurais détesté ne vient pas à mon esprit...
-Votre poète préféré?
-Votre peintre préféré?
-J’en ai aussi beaucoup, par exemple j’aime beaucoup Marc Chagall, j’aime beaucoup Matisse... Ah, oui, il y a un autre peintre, Johannes Vermeer, peut-être j’aime Vermeer encore plus.
-Le bonheur parfait selon vous?
-Il n’y a pas de bonheur parfait. S’il y en a, peut-être c'est quand on est heureux sur le moment, c’est parfait. Il n’y a pas de bonheur parfait qui dure.
-Votre qualité préférée chez les élèves?
-Curiosité intellectuelle. Il faut s’intéresser à beaucoup de choses.
-L’état présent de votre esprit?
-Ensoleillé. Voyons c’est rare d’avoir une belle journée à Pékin et puis vous savez, le brouillard, c’est-à-dire le smog viendra ce soir. Il faut profiter du moment.
-Votre devise?
-Jusqu'à maintenant je n’ai pas de devise.
-Si Dieu existe, qu’aimeriez vous, après votre mort, l’entendre vous dire?
-Alors...soyez la bienvenue!
采访者后记
“她回复给我的邮件中,第一句话是“很高兴得知由于自己做过的一点工作,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尤瑟纳尔爱好者。”
我们在北大一处安静的咖啡厅进行采访。她看上去与那儿的服务生非常熟悉,询问起她回家过年的情况。我们靠窗而坐,她表示无需开灯,因为已经有自然光线了。“这么少的人,开灯太浪费了。”
她不习惯回答很宏观的问题,不喜欢用贴标签的方式描述事物。她笑着说许多问题自己回答得不够好,她的许多答案都以“我觉得”为开头。
采访结束时,段老师提到了尤瑟纳尔小说《苦炼》开头的一句话,我心里轻轻一动:La route est longue, mais je suis jeune.(路很长,但我还年轻)。
然后她收起没有使用过的纸巾,说要去图书馆还书了。后面还有人预约了那本书,她怕等待那本书的人会心急。”
采访/整理:王元博,法语人见习小编,就读于南开大学法语系本科三年级。
校稿/编排:法语人主页君、小编
修改/建议:段映虹老师
想系统学好法语的同学,可以参加沪江网校的
相关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歌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