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育程度越高的2015年各地区生育率,生育率越低

中国生育政策的选择:基于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经验
日 07:06 来源:《人口研究》(京)2013年6期第77~90页
作者:汤梦君
内容摘要:低生育水平已成为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国的生育政策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极为相似的新加坡、日本、韩国与台湾地区,在经过长时间的控制人口政策后,都选择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但它们的政策调整与转变过程可以为中国人口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章着重对这些国家/地区政策调整的动因、过程、特点和效果进行分析,归纳其影响人口政策调整成败的相关因素。并将中国与这些国家政策调整时期的社会经济与人口指标进行对比,鉴于中国还存在着维持现有生育水平的因素,建议加快生育政策完善步伐,渐进式改革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的各项配套政策,以使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关键词:生育率;生育政策;国际比较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汤梦君,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在职博士生,北京 100080  【内容提要】低生育水平已成为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国的生育政策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上极为相似的新加坡、日本、韩国与台湾地区,在经过长时间的控制人口政策后,都选择了鼓励生育的政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但它们的政策调整与转变过程可以为中国人口政策的选择提供参考与借鉴。文章着重对这些国家/地区政策调整的动因、过程、特点和效果进行分析,归纳其影响人口政策调整成败的相关因素。并将中国与这些国家政策调整时期的社会经济与人口指标进行对比,鉴于中国还存在着维持现有生育水平的因素,建议加快生育政策完善步伐,渐进式改革以控制人口增长为目标的各项配套政策,以使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  【关 键 词】生育率;生育政策;国际比较  国际社会通常将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率称为低生育率,而将低于1.5称为很低生育率,将低于1.3称为超低生育率(Kohler,Billari and Ortega,2002;Caldwell and Schindlmayr,2003)。低生育率现象正在全球蔓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入了很低生育率国家甚至是超低生育水平国家的行列(United Nations,2011)。  人口学者认为,总和生育率低于1.5并持续多年,会对未来的人口数量与结构产生重大的影响,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到更替水平(Lutz,Skirbekk与Tesa,2006;McDonald,2006)。而超低生育水平产生的人口后果更为严重。因此有了“低生育陷阱”的说法:生育率一旦下降到一定水平(TFR=1.5)以下,还会不断下降,很难甚至不可能逆转(Lutz,2005)。  无法否认,低生育水平已成为中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之一。联合国人口司估计中国2010年生育率为1.64,与中国原国家人口计生委的估计(1.6~1.8)十分相近。近期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的研究都发现,目前的年轻人都倾向于少生与晚生,中国的生育率并没有到达谷底,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郑真真,2012;李建新、骆为祥,2011)。由于中国生育率下降的性质与影响机制与西方国家不同,有学者认为中国离极低生育率为时不远了(陈卫,2008)。由此看来,全国生育水平还将保持着下降的势头,很有可能迈入超低生育水平国家。  生育率下降越多,偏离更替水平越远,对人口的结构性破坏也越大,对未来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威胁越大。如何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生育政策完善是事关中国人口、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人口惯性与人口再生产的特征都决定了生育政策的制定要有远见,要将政策的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目标协调,不能操之过急,但也不能延误时机。  中国现行控制人口的计划生育政策在生育率的下降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往关于我国生育率下降的讨论往往过多地强调我国政府主导的计划生育政策的特殊性,而忽略了生育率下降的普遍性以及与其他国家的相似性。全球低生育率的蔓延以及中国区域内生育水平差异的缩小,都说明了生育率正在“从分化到趋同”,说明人口发展规律的普遍适用性(陈友华,201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证中国生育政策未来走向,不仅要对中国人口形势进行准确的判断,还要把这一政策置于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下。深入观察与分析一些相似国家/地区生育政策调整的历程,论证生育政策演变背后的逻辑,并与中国当前的人口、社会经济状况进行比较,为十字路口的中国生育政策抉择提供国际经验。这正是本研究的意义。  1 选择新加坡、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的原因  东亚与东南亚的新加坡、日本、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在人口转变模式、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区别,与中国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可归纳为:  (1)人口转变历程的总体相似性。这些国家/地区的生育率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下降,在80年代已经低于更替水平。之后下降速度有所放缓,进入21世纪后继续下降,降至1.3左右,目前正面临着全球最低的生育率(见图1)。  人口转变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同步。婚姻模式的转变被认为对这些国家/地区的超低生育率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生育率的下降与工业化、城市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婴儿死亡率与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同步,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婚姻家庭观念的转变。由于这些国家/地区非婚生育的比例很小,人们延迟结婚或选择不婚,终身不婚比例持续上升、平均初婚与女性初育年龄上升很快。我国的研究也发现,我国大陆有偶率下降(或婚姻危机)的趋势已初露端倪(高文力、梁颖,2011)。  (2)历史文化与家庭传统的相似性。这些地区都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传宗接代,重视代际的关系,有保持大家庭的喜好;存在较强的男性偏好,“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较为普遍。社会普遍不认同非婚生育。  图1 新加坡、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总和生育率的变化(年)  Figure 1 Total Fertility Rate in Singapore, Japan, South Korea and Taiwan,   资料来源:1 Eun Ki-Soo. 2006. Lowest-low Fertility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olicy Responses. Paper Prepared for Seminar on Fertility Transition in Asia: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United Nations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18-20 December, Bangkok, Thailand.  2 Meilin Lee. 2009. Transition to Below Replacement Fertility and Policy Response in Taiwan, Journal of Population 1: 71-86.  3 尹豪.中国、日本、韩国低生育水平及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彭希哲主编,亚洲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与实践:人口、性别与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 宋健,金益基.人口政策与国情——中韩比较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5 金敏子.部分东亚社会针对极低生育率的对策响应.王丰,彭哲,顾宝昌编著.全球化与低生育率:中国的选择.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 Unite Nations. 2011. 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The 2010 Revision)Highlights and Advance Tables. http://esa.un.org/wpp/Documentation/pdf/WPP2010_Volume-I_Comprehensive-Tables.pdf.  (3)国家福利制度的相似性。这些国家/地区受新资本主义经济的影响很大,都没有实行社会民主主义制度,基本上是自由主义福利模式。由于传统的家庭结构十分牢固,政府在家庭福利方面的作用比较小。中国经济起飞晚,但政府对家庭福利的投入同样非常有限。  (4)人口政策轨迹的相似性。新加坡、韩国与中国台湾地区从1960年代开始都曾经推行过控制人口增长的计划生育政策。这被认为对生育率的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全球被认为是计划生育的典范(金敏子,2011)。日本虽然没有向世界公开宣布人口控制政策和目标,但二战后期它宣布人工流产和绝育合法化、广泛推广避孕措施的举措也表明政府控制人口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20世纪后20年里,都先后对生育政策进行了调整,比中国先行了一步。其政策调整前后的动因、过程及效果可为中国生育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王村村)
用户昵称:
&(您填写的昵称将出现在评论列表中)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
最新发表的评论0条,总共0条
查看全部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C)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拒绝访问 | www.easyfang.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easyfang.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0ecf379e10243b3-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女性文化程度越高结婚意愿越小生育率越低吗? - 知乎<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4,652分享邀请回答802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生育力是中国未来的第一生产力
在和这两篇文章中,力哥反复提到一个观点:21世纪是争夺人口的世纪,谁能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谁的未来就更美好。
但如果把这个问题往深里再挖一下,就会发现一个更恐怖的结论:生育才是中国未来的第一生产力!
邓爷爷当年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对穷国是成立的。
因为1840年时,中国人口已过4亿,而英国只有1000多万人口,但中国就是打不过英国,比中国人口少不了多少的印度更是完全成了英国殖民地。可见光人多没用,如果这些人都是愚昧无知顽固不化的,就没办法发展经济,保家卫国。
所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可以理解为教育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启迪民智,普及科学,让老百姓建立起现代化的知识结构和观念,这些优秀的人力资源才能转化为可怕的生产力,这个民族才能真正崛起。这既是当年人口只有中国十分之一的日本能把中国按在地上狂揍的原因,也是后来日本被美国打残后很快又重新崛起的原因。
但对发达国来说,基础教育早已全民普及,高等教育覆盖率也非常高,国家充满了高素质人才,教育就不再是第一生产力,生育更多的人才是!
因为全球发达国家走向后现代化的过程中普遍遭遇尴尬一幕。
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普遍把更多甚至全部时间精力用来追求物质财富,对低收入阶层来说,不愿为了生育孩子而背负更大的经济负担,影响自己追求富足生活的步伐,对高收入阶层来说,同样不愿为了生育孩子而背负时间和精神上的负担,影响自己追求自由人生的步伐。结果就是发达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持续下滑,进而出现人口持续减少的局面。
当社会中大部分国民都已摆脱温饱状态,成为相对富足的中产阶级后,政府哪怕出台减税、发放生育补贴、减免学费等各种生育鼓励政策,也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只有真正生活在社会底层,无知无能又好逸恶劳的人才会选择多生孩子获得政府补助来养活自己。
而中国现在依然处于社会变革大潮中,社会贫富差距还很大,有钱有闲的富人依然还有意愿多生孩子,但更多进入大城市并接受现代市场经济残酷竞争观念洗礼的年轻人往往不愿意太早结婚,就算结婚了也不愿意太早要孩子甚至就不打算要孩子,就算有孩子了,也不太会考虑再生二胎……
随着中国人口的高速流动,这种思潮正从大城市迅速蔓延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越来越多的农民也放弃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为了有个带把的儿子传香火的“超生游击队”故事正在逐渐消失……
如果眼下政府就能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应该还能改变很大一部分中低收入年轻家庭的生育意愿,但如果再过个十几年,越来越多的新兴中产阶层崛起,他们追求品质生活,去还没攒下足够多的钱,如果房价泡沫到时还没破灭,让他们生两个孩子就更难了……
用常识想想也知道,和平年代,总和生育率必须达到2.1才能达到生育更替水平,也就是平均十对夫妻里必须9对生2娃,9对生3娃,才能保证这个国家的人口不会递减,如果大部分人只生1个娃,还有些不肯要娃,少数人生2娃,这个国家未来的人口一定会不断减少。
可惜政府的决策总是要综合考虑社会方方面面,从而贻误最佳时机。
2010年中国逼近刘易斯拐点时是全面放开二孩的黄金时机,但却推迟到中国早已越过刘易斯拐点的2016年。政策放开后的第一年,中国新生儿并未出现期待中的爆发式增长,只有1786万,比2015年的1655万增长7.9%,还要考虑到中国人所迷信的“羊年效应”和政策放开后第一年的补偿效应,所以表现实际上很糟糕。
2017年补偿效应还会延续,但也就到此为止了。如果等到2021年甚至2026年后才出台鼓励生育政策,那就又太晚了。
中国大陆人口或许永远不会超过14亿了……
& &&同治陕甘回乱
战争时期,靠种族屠杀可以最快捷高效地削减敌对势力人口,增强我方在战后的人口相对优势。
比如同治陕甘回乱中,为了在清朝境内的西北地区建立一个纯粹的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采取了简单粗暴地直接屠杀当地汉人的做法。据《中国人口史》一书统计,1861年暴乱开始前甘肃省(含今宁夏)人口为1945.9万,到1880年人口仅存495.5万人,人口损失达1455.5万人,这还要算上战后光绪年间人口自然恢复和移民实边的因素,加上陕西的就更多了。
随后左宗棠率兵扑灭回乱的做法同样简单粗暴——杀光清军所到之处所有遇到的回民……
当然由于考虑到民族团结的政治正确因素干扰,到底同治回乱中死了多少汉人和回民已无法确切统计,各种说法都有,但最少汉人被屠杀了一千多万,回民也被屠杀了几百万。
站在今人立场上看,以暴制暴显然不对。但站在当时的环境下看,如果不采取这种最残忍的方法,汉人全死了,回民都活着,哪怕暴乱暂时被镇压了,但人口结构完全变了,这里全是心向麦加的回民,对北京没有民族认同感,陕甘宁地区脱离中国就是迟早的事,那60年后红军长征肯定没到陕北就会沿途回民杀光了……
因为杀红了眼,关中地区的人口结构永久性改变了。
从唐朝起,西安就是汉回混杂之地,最早的回民就是阿拉伯商人娶了汉族女子生下的后代,但今天西安已经看不到多少回民的影子了,完全变成了汉人的天下。
种族间的屠杀往往都是相互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是佛祖说说的,“爱你的仇敌”是耶稣说说的,“非暴力不饿合作”是圣雄甘地说说的,人家真把你一家老小全村人都杀了,普通人能有几个不被仇恨蒙蔽双眼?别说100多年前的同治回乱和太平天国,就说20多年前的波黑战争和卢旺达内战,10多年前的印尼排华骚乱和印度古吉拉特邦骚乱,都是如此。
当年主政古吉拉特邦的现任印度总理莫迪处理骚乱的做法和左宗棠本质上没啥两样,按照西方标准,米诺舍维奇犯种族屠杀罪,穆迪也差不多。
但更漫长的和平时期,只能靠多生孩子来逐渐改变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结构。
&&和平年代最重要的战线
世界所有古代文明都把多生孩子传香火看成最重要的文化传统。如果哪个民族不从意识形态上把生育当成头等大事,这个民族早就因为人口过少被淘汰了。用中国的话说,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意识形态中,不生孩子是一种极大的“罪行”。
然而就在生产力极大提高和物质财富快速爆炸的短短60年时间里,除了伊斯兰世界依然对信仰有着较高的虔诚度,其他所有文明的传统意识形态都在快速崩塌。
伊斯兰教创立于“世界岛”的中心,因为生育率明显高于其他各文明,导致穆斯林正在向世界岛的四面八方发起挑战。
在欧洲,巴尔干防线早已被冲破,英法德意等欧洲文明核心区已完全离不开千万穆斯林劳工。
在俄国,俄罗斯民族一直在很吃力地抵挡高加索地区的伊斯兰独立运动,因为俄罗斯族的生育率每况愈下,而车臣、南奥塞梯等地区的穆斯林生育率却……
在伊斯兰海中心的巴勒斯坦,犹太民族自1948年建国起就持续不断从世界各地移民以色列,以改变该地区的人口结构,接连五次中东战争,让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大量死伤逃亡,所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该地区的犹太人对阿拉伯人具有明显优势。
然而尽管犹太人生育率也长期保持在2.1以上,民族兴兴向荣,但阿拉伯人的生育能力更强,一个妈妈平均可以生5、6个娃,导致2016年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首次超过了犹太人。
如果这个趋势不改变,若干年后,以色列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到底是犹太人还是阿拉伯人就难说了。
为什么以色列不顾国际社会和联合国三番五次强烈反对,执意要修建约旦河西岸隔离墙,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国彻底分开?不仅是为避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袭击以色列,也是为了把巴勒斯坦人彻底圈在约旦河西岸,不要继续通过人口渗透来兵不血刃地改变以色列人口结构了。
在印度,信仰印度教的印度人也在用高生育率抵挡信仰伊斯兰教的印度人通过高生育率改变这个国家的底色。
在缅甸,佛教徒在拼命阻挡孟加拉国穆斯林对缅甸的渗透和分裂。
在泰国,佛教徒在拼命阻挡克拉地峡以南和马来亚接壤的伊斯兰地区的独立倾向,这也是泰国在开建克拉运河问题上的重大担忧。
在菲律宾,南部棉兰老岛的激进派穆斯林反政府武装隔三差五跑到隔壁沙巴抓几个潜水客制造点国际新闻来和政府讨价还价,天主教菲律宾政府一直在拼命阻止南部穆斯林分裂国家。
而在全球生育率最高的撒哈拉以南和南非以北的非洲中部地区,一对夫妇平均可以生5-6个娃。当然,这和这一地区战乱、疾病、饥荒不断导致人均寿命很短有关。其中生育率最高的是尼日尔、马里、南苏丹、乌干达、索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乍得等南撒哈拉国家,它们不是穆斯林国家,就是正处于穆斯林和基督徒激烈竞争中的国家。
其中非洲人口第一大国,人口已逼近两亿的尼日利亚就是典型。
该国北部内陆地区主要信仰北非传来的伊斯兰教,南部沿海地区主要信仰欧洲传来的基督教,目前穆斯林人口比例略高于基督徒。臭名昭著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恐怖组织博科圣地就活跃在尼北部,制造各种恐怖袭击和绑架勒索,最终目的是把尼日利亚改造成彻底驱逐西方文化和教育,实行“沙里亚法”的国家。
实行“沙里亚法”从具体表现上看,绝不仅仅是不许喝酒吃猪肉,而且不许听流行音乐,不许看西方电影,不许看世界杯……
而整个非洲经济相对最发达的金砖国家之一南非的生育率却已经和北边的非洲黑人兄弟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被两大洋阻隔的美洲暂时还是安全的。除了巴西和加拿大,大部分美洲国家还能保持2.1以上的生育率,但美国的高生育率主要依靠非洲裔和拉丁裔,30年后的美国,不会变成美利坚斯坦,但却会变成真正的民族大熔炉。
今天美国欧洲裔白人虽然还占总人口的2/3弱,但老龄化趋势明显。
55岁以上中老年人中,白人占3/4,18-34岁青年人中,白人占56%,而未成年人中,白人比例只有51%。黑人的快速增长是因为特能生娃,老墨的快速增长既有生娃功劳,也有偷渡功劳,而亚裔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移民——最主要是中国大陆的有钱人大批移民美国。
这么说来,100年后,或许人类的主体信仰就是伊斯兰教,主体民族就是黑人了?
人民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不能笼统定性分析,分成地主贫农这几类,民主国家的选票是最有效的定量分析武器。想争取自身权益,让这个国家甚至全世界向着我们族群希望的方向发展,生孩子才是最管用的手段。
&&&中国的生育率
那么中国呢?
身处世界岛东部,中国的西部地区同样承受着来自伊斯兰海的冲击(以下省略若干字)。
那中国在生育战线上的表现如何呢?
今天全世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和地区是新加坡、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和日本,其中最低的新加坡只有0.8。
2015年中国大陆生育率是1.23,依然处于极低水平,其中北京0.707,上海0.737,都比新加坡还低,另外年轻人大量外逃的东三省生育率均低于1。
我常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整个儒家文化圈在短短30年时间里突然变成比欧洲和俄国更不爱生孩子的地区?
思来想去,或许儒家文化圈普遍的高房价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儒家文化鼓励入世建功名争利禄,同时又有很重的土地情结,光宗耀祖以证明自己存在感和奋斗价值的最重要的物化表现就是拥有土地和房子,尤其是大宅。
买不起房子的年轻人,或者买了房子但背负沉重月供压力的年轻人,在生孩子的问题上难免会有所犹豫。
而日本近年来生育率的小幅回升,或许和日本房价的低迷也有一定关系。
微观上看,生育是每个家庭的自由,如今社会竞争压力那么大,房价那么高,不生或少生孩子或许更符合这个家庭的经济理性。
但宏观上看,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国民都选择不生或少生孩子,这个国家的前途难免堪忧……
从民族大义出发,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还是多生孩子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低生育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