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会对外界产生恐惧的原因一种恐惧,对熟悉

为什么会对尸体害怕 | 心事鉴定组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674579人加入此小组
为什么会对尸体害怕?不仅指人的尸体,也包括动物的尸体?甚至是自己养过的小动物,死去后,也很害怕?为什么?
+ 加入我的果篮
学兽医就好了……动物尸体无视了学法医就更妙了……腐烂的也敢摆弄了学盗墓就无敌了……连粽子也可以KO了……主要是尸体在一些文化中被认为是 危险 恶心的这个概念我猜测来自过去人们对传染病的恐惧
临床本科生,动漫控
引用哀兔的回应:学兽医就好了……动物尸体无视了学法医就更妙了……腐烂的也敢摆弄了学盗墓就无敌了……连粽子也可以KO了……主要是尸体在一些文化中被认为是 危险 恶心的这个概念我猜测来自过去人们对传染病的恐惧我倒是觉得人们对尸体表示恐惧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死亡的不了解...再就是跟尸体接触的少啊...
引用马头君的回应:我倒是觉得人们对尸体表示恐惧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死亡的不了解...再就是跟尸体接触的少啊...古代人对死亡未必恐惧,比如早就有围观斩刑的传统……再有就是过年的时候磨刀霍霍向猪羊……大家都很开心呢……所以说传统中对于制造尸体不恐惧,而是恐惧自己不了解其来源(其产生原因)的尸体
一直觉得对尸体什么的害怕 是因为它曾经也能思考 是对灵魂的恐惧
学做菜吧,就不会恐惧常见动物的尸体了……而且还会乐于将它们分解。
对尸体的恐惧可能来自“杀死这只动物的东西可能还在附近,可能会来攻击我”这个想法吧?
对于1楼说的,源自对传染病的恐惧,我觉得这个应该可能性比较低。我认为对XX的恐惧(非本能上的)是不能够在短短的几百年几千年从生理上传给后代的(就是说不可能妈妈怕什么,婴儿就怕什么)。而传染病这种东西,比如在我国,也并没有大肆受到负面的宣传。当然我还不能肯定人没有对尸体本能上的恐惧,仅仅是偏向于认为不是本能上的,没有实据。要做实验的话,估计也不易,既要让父母抚养孩子,又要注意不能有意无意给他灌输增加他对尸体的恐惧的信息,还要花大量时间。本能上怕不怕不知道,但我觉得和至少人们身处的环境对于死、尸体等等相关的宣传有关,包括父母对儿子灌输的相关的声音、视觉、文字等信息、当地文化的影响。就好比人怕昆虫,很多都是因父母灌输昆虫有害、可怕之类的信息,逐渐养成反射性的恐惧。还有许多农村地区的迷信,对神鬼的恐惧。
有机化学博士,法学学士
我个人害怕尸体,可能是出于对鬼魅的恐惧,但更多的是对于死亡原因的恐惧,害怕那种致死因素还在附近没走开,可能会对我有危险。
人是多么神奇的动物,你完全可以做到让自己不害怕。
怎么样做到让自己不害怕?引用EING的回应:人是多么神奇的动物,你完全可以做到让自己不害怕。
虽然我会做菜,但是我还是害怕动物死在我的手上。引用翻滚的喵的回应:学做菜吧,就不会恐惧常见动物的尸体了……而且还会乐于将它们分解。
谢谢你的回复。我好像不太怕传染病,毕竟可以治好。引用哀兔的回应:学兽医就好了……动物尸体无视了学法医就更妙了……腐烂的也敢摆弄了学盗墓就无敌了……连粽子也可以KO了……主要是尸体在一些文化中被认为是 危险 恶心的这个概念我猜测来自过去人们对传染病的恐惧
我不害怕动物的尸体
人的没有近距离看过
我觉的心理暗示很重要
你想着你害怕 就真的挺害怕了
你就想你不怕
然后也没什么怕的了
不知道这对你害怕尸体适用吗
重症医学控
个体差异吧!可能LZ你自己的心理暗示比较严重!或者是自小就被灌输死人是可怕的之类的观念;又或者是受某些影视剧影响?
植物分子生物学博士
中美洲人不把死亡的人看做死人,而是另一种状态,他们会把死者做成木乃伊放在家中,衣食住行一样照顾,过节了还会把尸体抬出来一起跳舞。
因为…怕他们活过来?
纯理性的人可以抑制恐惧。开始问自己恐惧的原因,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建立理性。仔细想想,其实恐惧的心理模式有两个基本作用环节:外界恐惧因素 + 人类自身应急反射。 所有,无论后天习得还是先天具有的(比如失重恐惧),其实都是在相对作用因子出现的时候,人类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神经反射。这种反射有时是可以被人类自己主观压制的;也可以被主观放大的。而那些可以引发生理心理改变的消极刺激因素,如恶心、恐惧、紧张、愤怒等高级生理反应,通过后天的心理暗示,其反应效力可以增强或减弱。你自己在生理上每次产生类似情绪时的频率和强弱程度,都会在神经系统某个部分留下印记。(传说中性格成因的一部分了。。)印记太多,强化程度太高,这方面的自控能力就会减弱。(一个应激惯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越对一个东西害怕,然后还不去想自己为什么害怕,而是让放任情绪感受器官和应急系统在消极刺激面前敏感度最大化,那么你就越难摆脱这种恐惧心理。同理,愤怒、厌恶、憎恨这些也是。恐惧由最初的生物本能恐惧,一直演变到今天的人类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符号似的恐惧,并非没有积极作用。但是直到今天,至少我们明明知道自身非常安全时,仍会产生恐惧。不该用肾上腺素的时候它自己乱释放,让神经系统和肌肉在很安全的环境里接受刺激反复疲劳,这很boring。最好的解决办法无疑是从生理学角度的改变。但就目前科技手段而言,我们还只在起步阶段。而从相对不太靠谱的心理学角度看,我能给出的最好建议就是:建立理性。让思维的过程沉浸在由客观事实和逻辑演变出的结论上。而不是让感官情绪主宰自己。
严格来说不只是尸体,恐惧应该来自于对事物的未知,我们接触尸体少,不知道怎么面对,换做别的东西也一样,考古的对干尸什么的习以为常就不会害怕
家里死鹦鹉摆放了五天的飘过。。一直泡在冰桶(注意不是冰箱!),直到今天才拿出来收拾,做标本已经不可能了,拔了三根羽毛留个纪念就拉出去埋了。之前几天尸体就放在饭桌旁边儿,准确地说是我坐着的椅子下面。。。同意楼上的楼上,纯理性可以抑制恐惧。当我的头脑被感性的一些东西和情感控制的时候,大白天面对一点风吹草动也可能害怕(比如刚看完恐怖片)。当头脑放在理性的角度时,大半夜看腐尸照片也没什么,破案的那种。不过没经历过大半夜独自和腐尸在一起,估计那个级别我还有待修炼。。。
生态学硕士
你终于给埋了……埋了好,不然也容易招虫子呢。我对死去的动物,会有一种敬畏的心理,以至于不敢直视,不敢过分靠近。不愿打扰已逝者。引用熊猫在前进的回应:家里死鹦鹉摆放了五天的飘过。。一直泡在冰桶(注意不是冰箱!),直到今天才拿出来收拾,做标本已经不可能了,拔了三根羽毛留个纪念就拉出去埋了。之前几天尸体就放在饭桌旁边儿,准确地说是我坐着的椅子下面。。。
谢谢你的回复。你的回复让我今天学了不少--我很喜欢“建立理性”这句话。我刚才尝试着追问自己为什么怕,可是我得不出原因。我对那本来鲜活的东西变成尸体后,有恐惧。引用真的水长的回应:纯理性的人可以抑制恐惧。开始问自己恐惧的原因,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建立理性。仔细想想,其实恐惧的心理模式有两个基本作用环节:外界恐惧因素 + 人类自身应急反射。 所有,无论后天习得还是先天具有的(比如失重恐惧),其实都是在相对作用因子出现的时候,人类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神经反射。这种反射有时是可以被人类自己主观压制的;也可以被主观放大的。而那些可以引发生理心理改变的消极刺激因素,如恶心、恐惧、紧张、愤怒等高级生理反应,通过后天的心理暗示,其反应效力可以增强或减弱。你自己在生理上每次产生类似情绪时的频率和强弱程度,都会在神经系统某个部分留下印记。(传说中性格成因的一部分了。。)印记太多,强化程度太高,这方面的自控能力就会减弱。(一个应激惯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越对一个东西害怕,然后还不去想自己为什么害怕,而是让放任情绪感受器官和应急系统在消极刺激面前敏感度最大化,那么你就越难摆脱这种恐惧心理。同理,愤怒、厌恶、憎恨这些也是。恐惧由最初的生物本能恐惧,一直演变到今天的人类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符号似的恐惧,并非没有积极作用。但是直到今天,至少我们明明知道自身非常安全时,仍会产生恐惧。不该用肾上腺素的时候它自己乱释放,让神经系统和肌肉在很安全的环境里接受刺激反复疲劳,这很boring。最好的解决办法无疑是从生理学角度的改变。但就目前科技手段而言,我们还只在起步阶段。而从相对不太靠谱的心理学角度看,我能给出的最好建议就是:建立理性。让思维的过程沉浸在由客观事实和逻辑演变出的结论上。而不是让感官情绪主宰自己。
我也很怕东西死在我的手上。我怕换水时在我手上跳动的金鱼,父亲让我把小鸟抓回笼子时,小鸟窝在手里,我也很恐惧。我怕它们咬我,也怕我不留心把它们弄死了。为什么啊?引用真的水长的回应:纯理性的人可以抑制恐惧。开始问自己恐惧的原因,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在建立理性。仔细想想,其实恐惧的心理模式有两个基本作用环节:外界恐惧因素 + 人类自身应急反射。 所有,无论后天习得还是先天具有的(比如失重恐惧),其实都是在相对作用因子出现的时候,人类在生理上产生一定的神经反射。这种反射有时是可以被人类自己主观压制的;也可以被主观放大的。而那些可以引发生理心理改变的消极刺激因素,如恶心、恐惧、紧张、愤怒等高级生理反应,通过后天的心理暗示,其反应效力可以增强或减弱。你自己在生理上每次产生类似情绪时的频率和强弱程度,都会在神经系统某个部分留下印记。(传说中性格成因的一部分了。。)印记太多,强化程度太高,这方面的自控能力就会减弱。(一个应激惯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你越对一个东西害怕,然后还不去想自己为什么害怕,而是让放任情绪感受器官和应急系统在消极刺激面前敏感度最大化,那么你就越难摆脱这种恐惧心理。同理,愤怒、厌恶、憎恨这些也是。恐惧由最初的生物本能恐惧,一直演变到今天的人类社会中的一些文化符号似的恐惧,并非没有积极作用。但是直到今天,至少我们明明知道自身非常安全时,仍会产生恐惧。不该用肾上腺素的时候它自己乱释放,让神经系统和肌肉在很安全的环境里接受刺激反复疲劳,这很boring。最好的解决办法无疑是从生理学角度的改变。但就目前科技手段而言,我们还只在起步阶段。而从相对不太靠谱的心理学角度看,我能给出的最好建议就是:建立理性。让思维的过程沉浸在由客观事实和逻辑演变出的结论上。而不是让感官情绪主宰自己。
对活的和死的都无感的飘过。。。
那我很羡慕你无感的能力引用horrming的回应:对活的和死的都无感的飘过。。。
那是对生命的敬畏,还是害怕点好!如果这都不害怕啦!真的容易变坏
对尸体恐惧是因为感觉人死了灵魂还在四处游荡,七想八想就更害怕了。对死去的动物害怕是因为死的动物都是以前养的宠物,我感觉是我自己把它弄死的,有负罪感。
只害怕有年头的尸体,干尸什么的怕得不行,能吓到一蹦三尺。。。不过标本之类的看上去还比较像人的就不怕,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只对于腐烂中的尸体感到不舒服,新鲜的和正常状态的和已经变成 骨骼了的就没啥感觉。大概是因为接触的多了就免疫了,加上理性的好处吧……至于对腐烂的不舒服,也许是因为潜意识恐惧致病菌和不快的气味?
唔…… 我觉得是想象力的作用。如果一个雉儿面对一个正常的尸体,他不会感受到恐惧,当然如果尸体变质或者从视觉和嗅觉给人带来其他不良反应,那就另当别论。稍微大一点知道死亡的意义,再后来接触各种各样的文字或者影片,就很容易造成联想,从而产生恐惧。
是因为环境吧,周围的人都对尸体(特指人)害怕,然后自己从小受到这种影响,还有就是接触的少,看看常干解剖的医学生人家都编出歌来了: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割完动脉割静脉,一动不动真可爱。我怎么都想不起原来怎么唱的了
小动物完全不怕啊,不管拔毛切块慢慢熬的还是连毛带皮原生态死人木有见过=。=
看见人的尸体会比看见动物的尸体害怕 看见新鲜的尸体会比看见腐烂的尸体害怕我觉得还不是因为新鲜的人类尸体可以很容易地联系到自身么 就好比说我这个人胆子很小 但是看识骨寻踪毫无压力 因为白骨很难联系到自己的血肉之躯 但是美剧上一旦有手术这些切割血肉的东西就会很害怕 因为好像很容易就可以联想到自己被切割的场景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女娲之子郑天)
(星宿关系)
(野鸟Fonteyn)
第三方登录:每天学点心理学
请不要沉迷于自己的世界:警惕社交恐惧症
大多数人在众人面前发言、面对老师或领导时都会有些紧张,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只因为自己的害羞、紧张而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
一项调查显示,社交恐惧症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仅次于抑郁症和焦虑症。近几年,有社交恐惧症的患者5年中增加了4倍,其中仅80后、90后的年轻患者就占了一半。社交恐惧症也被称作“社交焦虑障碍”,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者处于尴尬的境况而尽力回避的一种恐惧感。恐惧的对象可以是某个人或某些人,可包括除了某些特别熟悉的亲友之外所有的人。大多数人在众人面前发言、面对老师或领导时都会有些紧张,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只因为自己的害羞、紧张而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可自拔,得意于精神世界,却在现实之中惶惶不安,这已然成为一种病态。社交恐惧症作为一种因为心理紧张造成的心因性疾病,其实只要积极治疗,是可以治愈的。那么,我们如何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消除恐惧呢?首先,要学会平衡心理,然后主动出击。对社交产生恐惧心理,根源在于害怕交往中出现棘手、无法应付的情况,让自己难堪、出丑。当一个人对外界不确定时,就会出现恐惧心理。在这种时候,与其害怕,不如主动面对,主动寻求外界的刺激,以提高我们的心理素质和迈出第一步的勇气。其次,为了改变害羞内向的性格,应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尝试主动与同伴和陌生人交往,在交往的实际过程中,逐渐去掉羞怯、恐惧感,使自己成为开朗、乐观、豁达的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暂时转移引起社交恐惧症的外界刺激。由于外界刺激在一段时间内消失,其条件反射在头脑中的痕迹就会逐渐淡漠,有时还可消除。最后,我们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过于自闭和盲目自卑都没有必要,事事处处得体、求全责备也是没有必要的。可以暗示自己,我只不过是集体中的一分子,谁也不会专门盯住我、注意我一个人的,我们要尽量摆脱那种过多考虑别人评价的思维方式。
微信公众号:话心理
每天几分钟,读懂万人心。
这篇文章,你觉得怎么样?
本内容由微信公众号:“话心理”原创。如有任何合作意向或疑问,请关注微信联系。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号-1
Copyright (C) 2009 - 2017, 版权所有 WONIU8.COM对人恐惧症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对人恐惧症
害怕与别人对视,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对人或称对人恐惧症。本病以回避对物体、情境或活动的恐惧为特征;患者明知这种恐怖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又不能控制。临床表现特殊,因而诊断不难。
对人恐惧症简介
对人恐怖症,或自认为眼睛的余光在窥视别人,因而惶恐不安者,称对人恐怖症或称对人恐惧症。本病以回避对物体、情境或活动的恐惧为特征;患者明知这种恐怖不合理或是过分的,但又不能控制。对人恐怖症属于社交恐怖症的一种。
对人恐怖症因临床表现特殊,因而诊断不难。有人认为这个病名容易被误解为对具体的人感到恐怖,像对某种动物恐怖一样,应当理解为惧怕“有人的处境”,最好叫做“社会处境怖”。实际上,仔细研究病人的具体表现和内心体验,其恐惧目标还是人而不是处境。
对人恐惧症需要鉴别的疾病
对人恐惧症焦虑症
又称,是以(慢性焦虑症)和发作性惊恐状态()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口干、尿频、、出汗、震颤和等症,
焦虑可无特殊的对象或对日常生活中可能发生某种意外的担心,但无明显的恐惧和回避行为。可与同时存在;如果继发于对惊恐发作的担心,而不敢外出,则应诊断为惊恐发作伴发广场恐怖症。
对人恐惧症强迫症
(Obsessive-compulsiveneurosis,缩写)是以和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以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为特征,患者明知强迫症状的持续存在毫无意义且不合理,却不能克制的反复出现,愈是企图努力抵制,反愈感到紧张和痛苦。病程迁延者可以仪式性动作为主要表现,虽精神痛苦显著缓解,但其社会功能已严重受损。国外报道一般人口中的为0.05~1%,占精神科病人总数的0.1~2%。国内流行学调查的本症时点患病率为0.3‰。通常于青壮年期起病,性别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别。
强迫症状源于患者内心的某些思想或观念,并非对外界事物的恐惧,常有强迫动作,而少有回避行为。
对人恐惧症精神分裂症
,属于重型精神病,是精神病里最严重的一种。病因未明,多青壮年发病,隐匿起病,临床上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以及精神活动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疾病,是一种持续、通常慢性的重大。主要影响的心智功能包含思考及对现实世界的,并进而影响行为及情感。
对人恐惧症发病人群
在我们所见到的病人中,发病年龄最小l 3岁,最大25岁。90%在l 3—19岁之间。初次求医年龄最小16岁,最大32岁,平均为20岁。由发病到求治其问要经过5年左右,男女都有。显然是一种青少年的常见心理病。
对人恐惧症发病原因
病人大多性格孤僻,极其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生活作风”方面的评价。在青春期开始自然地出现难以克制的对异性的向往和时,没有心理准备,认为这是可耻的事,怕被别人觉察出来。但又不敢于向别人询问以矫正自己的错误判断,感到心中有了“鬼”’而出现轻度恐人症状,如心情紧张、脸红等。如果幼年期有过一些性经历,这时,这些经历便自然会浮现出来。由于病人在此年龄期间对性道德没有成熟的、正确的理解,便不恰当地谴责自己。因此,这些幼年性经历便成了“不可挽回的可耻罪过”,成了心中的“鬼”,因而加剧了恐人症的病情并使之不断恶化。 我们曾对一些性格较开朗的青年躯体病人和正常人进行了同样的调查,其中有25%的病人承认幼年期也有过类似的性经历,在当时也曾感到好奇和有趣,但印象多不深刻,他们在回忆这些儿童无知的性游戏时,不觉得有什么重大意义,更不加自我谴责。
另外,在我们研究的过程中,病人几乎都可回忆起幼年的性经历(见性变态的治疗一章),但在他们首次出现变态性行为以前,这些经历已经完全被忘却。在以前也从来没
有在意识上浮现过,更没有自我谴责。
由上面的研究,可以说,某些性格腼腆的少年,当青春期开始出现成年的性欲望和时,不能正确理解j不恰当地压制并用不完全理解的来自我谴责时,出现羞耻反应(如脸红,怕见人等)。对幼年性经历的不恰当谴责加尉,进入恶性循环状态。我认为这就是的发病心理机制。
刚到青春期的少年对初出现的成年性欲望和性幻想.有羞耻感,徐了个性特点的因素外;显然和有密切关系。一些日本学者认为羞耻心是引起恐人症的社会心理基础。日本社会是特别重视羞耻心的,所以,具有对视恐怖和敏感性关系妄想症的严重恐人症为日本国所特有(木村骏:日本人④对人恐怖,页)。但是,应当认识到,重视羞耻心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特征之一.在中国文化传统“礼义廉耻”中,知耻是重要部分。到目前为止,对于刚达青春期的男女少年,当众揭穿他,(她)们内心隐藏的秘密和,仍然是使人脸红,害羞的事,尤其对那些受到某种程度的禁欲教育,性格腼腆而又自我要求“作风正派”的少年.在西方,即使在上个世纪性解触思潮兴起以前,青少年对异性同龄产生了性爱感情和性幻想,大多可和别人谈出并不引以为耻,现代西方更是如此.从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东西方社会的这种差异.这可能是在中国当前还较多见的原因之一。
对人恐惧症症状表现
可有短暂的恐怖症状,但有其他精神症状同时存在,可资鉴别。
的症状较为复杂,除了见人表情不自然或感到脸红外,还有对视恐怖、以及表现为的冲动,注视异性身体特殊部位如阴部、胸部等,而且症状有发展加重趋势..有的病人在病的。开始就认为别人明出他的表情变化和窘态,对方的眼神已经洞察到他内心里的想法等等。这时还.只是一种推想,但已不易简单地被说服。他们根据别人在他面前的一举一动如皱眉、转头等敞出错误判断,认为这些都说明别人对他们的否定评价和蔑视。病人对这些症状并没有完整的,临床上和难以区别。常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的“边缘病例”或精神分裂症的“类型”。另一些病人的最初病例就是眼睛“不听自己指挥”,控制不住地甩余光看异性阴部,感到难堪,或看到异性即幻想和对方接吻、拥抱甚至性交。而且断定这些想法已被别人从他们眼里看出来了。由于出现这些想法而不敢接近人,外表表现为不敢和人交往。这些病人迟早会自己意识到“心理有病了’而主动要求治疗。这是和精神分裂症区别的重要标志。像DSM一Ⅲ一R。中所描述的社交恐怖症病人在中国也可见到,但症状较简单。常只有某个症状如在公共厕所解不出小便,在公共食堂不敢用餐等,而且在发病后很长时向内不发展新的症状。
对人恐惧症自我预防
1、克服害怕心理:
对人恐惧症主要是由一种“怕”心理引起,如怕见陌生人、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等。这种病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步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
2、去掉自卑,增强自信:
从心理上去掉。若带着消极的心理,常常会使自己不愿多说话。另外要增强自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自信就是的程度。一个能完全接纳自己的人是非常自信的,反之则自卑。
3、举止应尽量随和:
不要过分注意自己的举止。正常的社交活动,并不带有什么神秘的色彩,只不过是社会间人与人的交往与应酬。因此过分注意自己社交中的言谈举止是多余的,随和、大方、自然、平时怎么说、怎么做,社交中也如此,时间长了,社交就习惯了。
在日常中,我们了解对人恐惧症给患者带来的交际困扰与麻烦是不言而喻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步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时间长了社交就习惯了。此时你的人际交往如鱼得水,轻松自在。如果不幸你患上了对人恐惧症,那么你也不用害怕,帮你安然度过疾病,还你身心健康!
对人恐惧症对人恐惧症的自我调整
对人恐惧症又称为社交恐惧症,又名,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在心理学上被诊断为
在克服社交恐惧心理时,你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一些良好的观念,这是成功的第一步:
一、接纳自我 树立自信
很多社交恐惧症患者,就是因为悦纳不了自己、对自己不自信造成的,所以,要改变首先就得在心里接受和悦纳自己,树立起对自我的信心。
二、不要过于追求完美
过于追求完美,对自己要求过高,就容易患得患失,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一心想要得到别人的承认,从而迷失自己。接受自己的现况,不要去管别人怎么看,你越害怕出错,就越会感到手足无措。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过高的要求自己,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不管是优点还是缺点。
三、别在意自己的形象
紧张总是伴随着一系列的身体上的不适,根据,如果紧张时我们太在意自己的身体某些部位的紧张反应,就相当于在强化自己的紧张行为。使其一步一步的加重。而当我们不去管自己的紧张反应,形象时,由于紧张得不到注意和强化,紧张反应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四、勇敢地去面对
有紧张现象的人,在社交场合下,往往会表现出逃避心理,害怕自己会出丑而不去面对。其实,逃避并不能消除紧张,相反,它会使你感到自己的懦弱,使你责备自己,以致下次会更加紧张。而且,我们也不可能逃避一辈子的,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是必须与人交往的,早晚有一天,我们都必须去面对。
社交恐惧症并不可怕,总结一下就是多增强自己的安全感,多加强自信心,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别太注意自己的表现与情绪,与人交流时顺其自然,不要老是担心对方怎么看你!
对人恐惧症治疗方式
宜采用药物治疗或,然后来用消除其回避行为。
对人恐惧症药物治疗
控制紧张、焦虑或,可选用或。
对人恐惧症行为疗法
用于各种都可取得良好的效果。治疗以暴露疗法为主,酌情选用系统脱敏或;同时配合反应防止技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回避行为。
对人恐惧症其他心理疗法
如、领悟疗法、,以及支持性心理治疗,都可用以治疗。
对人恐惧症实际病例
对人恐惧症病例一
大学生,男,20岁
我的症状是从高三开始的。调座位时,坐我后面的男同学说:“真讨厌。”
因为他是我们班的大红人,所以我非常在乎。之后我就老是琢磨他为什么要说我讨厌。我想找他谈谈,又怕他不理我,所以就没去找他。
和好朋友在一起时,也会止不住地担心会不会讨厌我。高中生活变得十分痛苦。
高中毕业后,连路上行人的目光我都觉得很凶猛。开始害怕起陌生人的目光了。我想是不是得了“对人恐惧症”?就去看,但没有效果。吃市面出售的中药也没有效果。
失学两年,后来考上了志望大学。但症状还是没有好转的迹象。我和父母亲说我已经受不了了,于是就住进了的医院。
绝对卧床期间和住院以前一直在逃避自己的症状,我现在已经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不再逃避了。不管能否治好,首先要将变成自己的东西,否则也许本来可以治好的也治不好了。
绝对卧床结束了,开始学习森田理论,知道了的症结所在,而且做好了解开症结的心理准备 。有了心理准备,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行动了,也就是要求的“目的本位地行动。
我也从其他患者身上和他们的行动中学到了很多。出院后我要再接再厉,努力实现自我。而且要好好学习哲学,将来做个学者。你有的长处你干得不错。可你刚住院时,根本看不出是对人恐惧症。态度蛮横,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你很在意别人对你的言行和目光,可是你心里想的和你给别人留的印象却不一样。如果你自己不说身体不舒服,别人是不会知道的。你从很远的地方来这里,你内心一定很苦恼吧?
从你的外表看不出是神经质,一交往却发觉你有神经质的长处。不自由散漫,做事有条不紊的。如果想一想,大部分人都这样。别人以为你只不过是烦恼而已,因烦恼而住院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你,不服输。如果没有病,你还是不会输给别人的,你有这种想法吧?把一切都归咎于病症,这恰恰就是你的弱点。
你所说的事,谁都会遇到。朋友是否讨厌我?实际上是指暗地里相互讲坏话。我以前也遇到过。我做实习医生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我当班,在X光室学习时,听到隔壁护士室在议论我。护士长和小护士两个人说“怎么能让那个年轻医生值班”。她们在讲我的坏话。 我听到了,不过也没办法。那个小护士却随声附和,我很不高兴。护士长这样说也就算了,小护士也跟着说,所以我很在意。这不,直到现在还记得呢。
有人要说了,现在已没有人说你坏话了。不,现在也有。教授总是被人评头论足的。 当面议论我,我会生气。背后议论,有时也会得到表扬,所以我也很满足。如果背后说我坏话被我听到了,那另当别论。可能我还不了解对方。
你说调座位时,班里的红人说“真讨厌”,你马上就与你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其说是别人在说你,不如说是你自己在说自己。 有顾忌是好事硬把坏话往自己身上揽,这反映了一种心理。 傲慢的人,即使别人说他“真讨厌”,他也不会认为是在说自己,而是以为在说旁边的人。如果被人说“真臭”,患者因没有自信,所以就想“是不是我的体臭又给大家添麻烦了”,而且因此烦恼起来。“我每天都换内衣,是不是其他地方有异味有即使有人说他臭,他也不以为然,他才不会去考虑自己的体臭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呢。或许会以为是男子汉的味道。如果这样可就麻烦了。
人际关系需要互相注意,要有顾忌地相处,这样才能掌握好平衡。傲慢、过于自信的人会莫名其妙地招人嫌。所以有所顾忌是好事。
你想当哲学家。哲学家中你喜欢谁?尼采说过:“人生若有目标,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夜与雾》的作者弗兰克路的分析理论继承了的思想,如果人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就会感到不安。
有个自杀预防中心。丘纳德曼所长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杀的人中富人比穷人多。也许有人认为穷人很苦,所以自杀的人多。而实际上,即使富裕,也无法预防自杀,有钱未必就能幸福。
如果人生有明确的目标,即使穷人也不想匆匆去死。如果没有人生目标,即使是富人,也会因无所事事而想死。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的神经症患者多得出乎意料。重要的是要有具体的目标。
人类愚蠢的习性
哲学家也有多种。希腊斯多葛哲学派研究的最终结果是选择自杀。我认为这样的哲学未必是好哲学。
塞乃卡说“自杀是人的特权”。“只有人会自杀,连神都不会。”自杀的人是自己缩短生命,那是他的特权,谁都无权指责。正是思想导致塞乃卡最后服毒自杀。
塞乃卡的现在是否还行得通?回答是行不通!用哲学和宗教去论证自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自杀必须用心理学和科学去论证。必须帮助想自杀的人。在科学上,没有哪一个人想死。想死的另一面是救救我吧。这不只是来自哲学,心理学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所以说自杀是精神医学或者说是心理学治疗的对象。塞乃卡的学说已行不通了。只有人才能做到的事情,除了自杀以外还有好多。
例:也只有人类才能制造。动物、植物、猴子或大象都不会造。因造原子弹,人类就伟大起来了?不是!制造原子弹是人类愚蠢的习性,是缺点。
无论是自杀,还是造原子弹,都是人类的缺点,应该感到内疚。这样想的话,我认为现代哲学必须是为了能使现代人与时俱进的哲学,能给现代人带来幸福的哲学。
荒诞无稽、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哲学是行不通的。重要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认真思考人生的人都是哲学家。
你的顾忌是好事,希望你朝着你的既定目标去努力。
对人恐惧症病例二
病人男性,1971年生,研究生毕业,机关职员
1999年3月某日与医生第1次会见。
主拆十余年来怕见生人,感到心慌、脸红,表情不自然,非常苦恼。
回忆发病经过如下:
1985年(14岁)在初中三年级读书时,和同座位一女生相处较好,内心里对她有好感,常在一起谈天。不久,班内调整座位,那位女生和另一男生排在一个座位上,在他后面。病人和那位男生关系不好。有一次,那位男生向病人借尺子,他回头递送时,顺便看了他所喜欢的女生一眼。忽然想到那位男生会发现他对那女生“有意思”而声张出去,引起同学们“起哄”。这么一想,感到脸一下子红了起来,发热,心跳也加快了,赶快转回身。过了好长时间才平静下来。以后发现那位男生在有意地观察、注意他和那位女生的活动,似乎想发现什么秘密,感到很紧张。当时,病人在班上担任报员,经常要站在讲台上给大家读报。以前做这个工作时都很自然,没有困难。从这次脸红以后,上台读报面对同学们时即感到心情紧张。尤其在读到关于男女关系、流氓犯罪等消息报导时,更是如此。越是紧张,越感到表情不自然,甚至脸红、出汗。又过了不久,听到几个爱打闹的男生常常喊“调情”、“抓流氓”等,病人推测这些话是影射他,是说给他听的,认为他们一定是在背后议论他和那位女生“搞对象”了,上课时发现别的同学也在注意他。因此,尽量不再回头,免得引起别人误会。平时劳动或开会的时候,也尽量避开那位女生。
高中时期,仍然和该女生在一个班上。病人虽然外表上一切如常,但内心里一直紧张,逐渐少和别人交往。有一个学期,和另一个性格活泼的女生同座位,对方常用眼盯看他,他感到坐立不安,老怕被别人发现,在男女关系上挑他的毛病。不久,发现老师上课时,也用审视的目光看他,似乎看到了他紧张的表情。有一次老师不点名地说:“我真不知道你脑子里在想些什么?”认为老师也在误解他。整日惶惶不安。他就这样勉强读完了高中。
1988年秋考入大学,换了个新环境,情况好了一些。不久,又和一个男同学关系不好,对方常用眼“瞪”他,他觉得受不了。逐渐对别的同学,不论男女,都不敢对视。这种恐惧比脸红、心慌更为难受,严重地妨碍了他和别人的交往。
自从在初中期间初次为“”感到脸红以后,和女生面对时就感到心情紧张,表情不自然;又怕对方发现,产生误解,以为他这个人可能“对男女方面的事想得太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大学期间,听到别人说“流氓”、“作风不正派”或“小偷”等字眼时,他心里都紧张,怕被人说成是作风不正派的人。脑子里老是不能休息,学习感到困难。虽然学习成绩还好,但感到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脸红、表情尴尬、面部肌肉发僵,有时故意用手捂住半边脸,在不得不发笑的时候,把脸转向一边。大学一年级以后,当他和别人面对面讲话时,对方出现一些反应如转过头去或轻轻叹气,便认为对方一定看出了他的表情不自然、尴尬,以致也感到“别扭”。从此更羞于见人。以后,惧怕的对象不断扩大。不论男女、生人或熟人,不论到商店买东西或在街上向人问话,凡是和人接触、说话时,都感到害怕、紧张、脸红。所以尽可能少接触、少说话,以减少让别人发现他的窘态的机会。
1992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情况无改变。
1994年考上某大学研究生。在辅导学生实习时,尽量少讲话,尤其不和学生面对面的讲话。参加学术讨论时有时也相发言,但怕发言时表情异常会引起人们非议,所以除了不得已时勉强讲几句以外,从来不发言。在毕业论文答辩时,两眼尽量看着墙,不面对听众,勉强通过。
1998年(27岁)被分配到某单位工作,认识了一个比他小4岁的女同事,心里对她有好感,对方也有意接近他。但和这个女同事在一起时,也不敢面对面直看着她讲话。有一次偶尔和她对视,对方立即把头扭过去,便认为对方看出他表情异常,一定会想到心里在想些不好的事。为此心里很难过。病人说,他很想恋爱,但担心女方会从他的表情看出他心里老想些“坏”事,瞧不起他。
病人在医生面前表情还自然,只是有些焦虑,迫切希望医生能治好他的“”。 —诊断为对人恐怖症。
心理咨询及指导:
(1) 医生在告诉他病的性质和心理治疗要注意的事项
(2) 鼓励起调查询问,用自己直接调查结果来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说明自己见人恐怖完全是自己想象出来的,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3) 指出其恐怖和幼年经历有关,鼓励起回忆幼年时和性经历。说明其和现在症状的关系。指出出现性幻想是正常现象,不应有何顾虑。
(4) 指出现在症状是幼年心理的再现,说明实际年龄和不协调是其发病的原因
医生在告诉他病的性质和心理治疗要注意的事项以后,问他是怎样断定别人看出了他表情不自然的,病人列举了别人在他面前作出的种种反应,断定别人“肯定”看出来了。认为他的病主要是表情异常。 医生没有和他辩论,鼓励他大胆向别人调查询问,用自己直接调查的结果来检验他的判断是否正确。病人起初表示难为情。在医生的鼓励督促下,勉强同意。医生还嘱咐他回忆幼年生活经历,联系自己的症状,想想有什么事使他如此害羞以致脸红,并写成书面材料。
一周后第二次会见。
病人写了书面材料,叙述了症状的出现和发展的过程及部分生活史。
病人说,上次会见后回去询问姐姐和姐夫是否看出他的表情不自然并看出他心理在想什么,他们都不理解病人为什么提这个问题,因为从来没有注意到他的表情有什么特别一场。病人说破,在询问以前,一位姐姐、姐夫肯定看出他的表情的窘态,而且一定在想他心理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念头,没想到他们竟然什么也没有注意到。心中半信半疑。又问了两个一起工作的同事,结果一样。由于不相信他们讲的话是实话,反复追问他们。其中一个同事说,确实没有发现他表情如何,只觉得他们以前见到人有些拘束、腼腆,但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病人说,通过调查,相信别人并没有注意他的表情。几天来,觉得心理轻松了许多,对自己也能容忍了,体验到数年来没有过的轻松感。
医生指出,通过初步调查可以相信别人没有注意到他的表情,证明他的苦恼不是别人或环境造成的,使他脸红和紧张的原因出自他的内心。请他回忆在初中时转头看那位女生后为什么脸红、心慌,内心里在想什么,有什么生活经历使他如此怕羞。
由于病情见轻,病人愿意合作。
10天后第三次会见。
病人找医生嘱咐,慢慢地讲了他的幼年、少年时期的一些经历,概括如下:
也是在这个时期,心里对女同学产生好感。想和她们一起淡天、玩,互赠礼物等。认为那是低级下流的事,没有什么意思。有时也想,对女生有好感。所以对女生好感也只是在心里想,实际上没有和她们接近过。有时男同学们常起哄说某男同学和某女同学“搞对象”。他就认为“搞对象”就是指作风不正派的活动。自己想当个“正派”的学生.就在这时,出现上述第一次看女生后脸红的事。
大学四年级时,这时已22岁,想交个女朋友,但因见人脸红、紧张,不敢和女同学接近.这个时期想到“搞对象”时,已不再感到是下流的事了,但内心里仍不能容忍自己,难以平静。
医生指出,人到了青春期,想接近异性甚至有些幻想都是正常的。许多人在此时期见了心中有好感的异性有些怕羞,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羞耻感不久就会自然消失.他在14岁时,怕别人发现他对那位女生有好感而出现脸红是可以理解的。但他现在已经28岁,了;青春期的羞怯感始终存在而且加剧.请他想想,为什么那么矛盾和幼稚,是什么在阻碍他心理进一步发展成熟呢。
病人表示医生的谈话对他有启发。
又过了一周,第四次会见。
病人把回忆起的幼年经历写成书面材料。近几天内又向几个人做了询问调查,都说没有看出他的表情异常,更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通过调查,他真地相信了别人不会知道他内心里昏
法。以前认为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现在也不那么想了,承认以前可能是自己多疑,心里较以前平静多了,怕人的现象也减轻,自己评价好了80%。
病人说,他仔细认真地思考以后,认为他的怕羞恐人症状越来越重,和他的性格及父亲的严厉管教有关。他自幼胆小、腼腆、爱面子,怕别人议论他有什么不好。父亲平时作风严肃,对孩子管教严,时常打骂。病人有哥姐各一人,都怕父亲.小时候最怕在父亲面前温习功课,感到紧张.有时父亲到外地出差几天,孩子们都有“解放”的感觉。父亲对男女间的不正当关系特别反感,常听到他谈及此事时表示不能容忍。病人认为他对性的禁制态度可能和这个经历有关。
医生指出,他当前对幼年的经历虽然已经不再持自责态度,但由于父亲的影响,在青春期开始初次对异性有好感时,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怕被人发现而出现羞耻反应如脸红、出汗等,又由于性格不开朗、自卑,这种羞耻反应影晌他和人交往,妨碍了心理的正常发育.虽然快30岁了,但心理上仍停留在青春期开始时的水平。父亲的严厉给他也留下深刻印象,加重了拘谨和恐惧情绪。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和别人尤其和异性交往时,应想到自己已经是成年人了,要和少年时的心理决别了。
病人表示有新的体会。
以后又会见了三次。大致重复了上面讨论的内容。病人肯思考,长提出问题和医生讨论。病情迅速好转。见人已不再脸红,更不觉得别人在议论他了。自己承认病已治好。结束治疗时,病人写了书面体会,其中讲到初次发病时的心理活动和后来的恶性发展。最后写道:“回忆我自己和人接触时的症状表现,越想越觉得像个小孩,和现在的我很不协调。虽然自己无论从年龄、工作职位、经验和外表上都已完全是一个成年人,甚至有了一定的阅历,但在人际关系上上,还是一个孩子心理。别人看到我和人接触时那种紧张和拘谨的样子,一定会觉得我幼稚可笑,甚至不可理解。想到这里,我对自己也感到不能接受和鄙视。尤其是认识到不进食情绪幼稚而且在对性的态度和想法上也很幼稚的时候,我对自己的变现和症状更觉得不能接受……。这些日子,我的病越来越轻,有时偶尔出现紧张,便自然地浮现出上面的想法,紧张立刻消失,我感到非常高兴”。
在这个病例中,可以看出腼腆怕羞的性格,青春期开始时的萌发和早年形成的批判态度等因素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进入恶性循环后又出现了敏感,,使恐人症状逐渐加重。尽管成年后对幼年经历已没有严重的自责,但羞耻反应及对行为的幼稚评价足以阻碍他的心理发展趋向成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恐惧的产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