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美国战争经济美国没进入战争为什么会备战原来是为了这个国家

涨知识了,原来太阳系是这么诞生的_腾讯视频
三倍流畅播放
1080P蓝光画质
新剧提前看
1080P蓝光画质
纯净式无框播放器
三倍流畅播放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下载需先安装客户端
{clientText}
客户端特权:
3倍流畅播放
当前播放至 {time}
扫一扫 手机继续看
涨知识了,原来太阳系是这么诞生的
8.9万5.5万45.2万22.9万5.5万1.3万30.8万230.5万2.8万8.1万6.5万47.4万14.2万2.6万17.2万63462.1万1.8万6885打遍全球?血债累累!二战后美国对外战争统计
我的图书馆
打遍全球?血债累累!二战后美国对外战争统计
二战之后历任美国总统发动的战争列表&哈利.杜鲁门,33任(1945年~1953年): 1、发动朝鲜战争 2、日,美国海军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34任(年):1、日,武装入侵黎巴嫩 2、日,武装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 3、1960年7月,伙同比利时,武装入侵刚果约翰·菲兹杰拉德·肯尼迪,35任(日~1963年11月):1、1961年4月,入侵古巴猪湾“冥王星行动” 2、1964年5月,武装干涉越南林登·贝恩斯·约翰逊,36任(): 1、日,全面武装介入越南战争 2、日,武装入侵多米尼加共和国查理德·米尔豪斯·尼克松,37任(年8月9日):1、越南战争 2、1970年3月,武装入侵柬埔寨 3、日,武装入侵也门共和国4、1973年,美国策动智利政变,智利民选总统阿兰迪遇刺,皮诺切特上台。5000智利人被杀。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38任(日~日):1、越南战争詹姆斯·厄尔·卡特,39任(日—日)1、1980年,美国介入尼加拉瓜内战,造成两万九千人死亡。2、1980年,美国开始训练本拉登,使其对抗苏联罗纳德·威尔逊·里根,40任(1981年1月~1989年1月):1、1981年,里根政府训练尼加拉瓜游击队,三万人死亡2、1982年,美国再次入侵黎巴嫩。3、日 武装入侵格林纳达,近2000名美国陆战队和陆军官兵,在航空母舰和直升飞机的护送下,突然在格林纳达登陆。同美国军队一起登陆的还有格林纳达邻近的巴巴多斯、安提瓜等6国的300名武装人员。4、日,空袭主权国家利比亚5、1986年,美国入侵玻利维亚。6、 美军武装直升飞机袭击了伊朗的布雷舰。7、 美军护航舰在海湾遇雷,里根下达命令报复!美军出动“企业号”航母在内的7艘舰发动攻击,击沉伊朗多艘舰艇。8、 日,武装入侵洪都拉斯老布什,41任():1、1989年12月,武装入侵巴拿马(为维护其在巴拿马殖民地利益)2、发动海湾战争。(感觉有一丝正义)克林顿,42任()1、1993年七月,美国突击索马利亚,遭埋伏。2、1994年,美国入侵海地3、1999年,入侵南斯拉夫,轰炸中国大使馆小布什,43任():1、2001年,入侵阿富汗2、日,美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入侵伊拉克&& &奥巴马,44任()日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宣誓就任美国第44任总统,他也是美国第一位非裔总统2011年,美国对利比亚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利比亚战争。名义上,在联合国的领导下,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人类人权,阻止卡扎菲的暴政,实际上美国一直以来都将利比亚视为邪恶轴心之一,务必除之而后快。终于逮到了利比亚内乱的机会,便迫不及待的对利比亚进行了大规模的轰炸。企图借助对利比亚的战争来提升自己在国内的人气,能够获得连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一)冷战期间美国的对外战争:
  1,冷战
  l947-1991年
  参战各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
  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世界
  美国参战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形成了两大决定世界政治走向的势力范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世界。为了与"东方集团"抗衡,贯彻自己的价值、原则和经济利益,在冷战期间,美国坚持其对共产主义的扼制和反击
  持续时间:44年
  过程::柏林危机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1950:朝鲜战争
  1955: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苏伊士运河危机
  1963:古巴危机
  1963:美国和苏联签署《禁止核武器试验条约》
  1964:越南战争
  1968:美国、苏联和其他85个国家签署《禁止核武器条约》
  1969:开始限制战略武器会谈
  1972:限定反弹道导弹发射场的协议
  1985:米哈伊·戈尔巴乔夫新任苏联总统
  1989:柏林墙倒塌
  1991:华沙条约组织解体;第一阶段条约
  结局:华沙条约组织解体
  前苏联结束共产主义
  2,朝鲜战争
  l950-1953年
  交战双方:由中国和苏联支持的北朝鲜
  由美国和其他l6个联合国成员国支持的南朝鲜
  美国参战的动机:支持南朝鲜.阻止金日成领导下的北朝鲜在朝鲜半岛占上风,并以此阻止共产主义在东亚的扩展。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和苏联之间第一次代理人战争。
  持续时间:三年
  过程::战争爆发
  :根据联合国第83号决议,联合国出兵干涉
  :开始阵地战
  :停战谈判
  19537:停战协定签字
  结局:确定边界线为北纬38度;北朝鲜部队撤出南朝鲜
  参战人数:北朝鲜:l5至20万士兵
  南朝鲜:l0万
  中国:将近90万士兵(沿边界)
  牺牲人数:美国人:六万(九万负伤)
  南朝鲜/西方部队:18万
  中国/北朝鲜:估计约150万
  朝鲜平民:估计将近300万
  3,伊朗政变--l953年
  伊朗革命--1979年
  "鹰爪"行动--l980年
  交战各方:由美国支持的国王理萨·巴列维
  穆罕默德.摩萨台,阿亚图拉'霍梅尼
  美国参战动机:直至伊朗革命期间,亲西方的里萨·巴列维国王一直与美国有着密切的合作。自他被推翻以来,美国就怕伊朗向共产主义和原教旨主义方向发展。
  美国在伊朗追求如下具体目标:
  抑制苏联势力扩张
  保证自己的能源储备(主要是石油)
  持续时间:27年
  过程:1953.8:第一次政变尝试失败
  :国王逃往外国
  :伊朗政变;巴列维国王重新登上王位
  1978年1月起:伊朗人民举行多次重大起义
  :伊朗革命
  :德黑兰美国使馆遭袭
  1980.4:"鹰爪"行动
  结局:巴列维国王不得不离开伊朗,美国在该地区失掉了最重要的盟友
  阿亚图拉·霍梅尼建立了一个原教旨主义的什叶派政府
  参战人数:不详
  牺牲人数:伊朗平民人
  美国士兵l980:8人
  4,危地马拉政变:"成功"行动
  1954-危地马拉游击战
  交战各方:受危地马拉民众支持的总统亚阔布·阿本斯
  受美国支持的危地马拉流亡者
  美国干涉的动机:通过大部分被美国控制的联合果品公司,美国政府的影响渗透到该国的政治和经济方面。该国在1950年实施的一项大的国内改革损害了联合果品公司的利益。美国为恢复其原有的权利和权益而进行了干涉。
  持续时间:"成功"行动:11天
  游击战:断断续续持续了40年
  过程:1950:阿本斯当选
  :危地马拉流亡的反对派发动进攻:"成功"行动
  :政府倒台:游击战争
  1996:签订和平条约
  结局:1954年,通过建立一个军政权,确保美国继续在该地区的影响。
  参战人数:流亡的危地马拉反对派:400人
  牺牲人数:流亡的危地马拉反对派l954:48人
  平民:据估计20万
  5,金门危机
  l954-1955
  交战双方:受美国支持的台湾地区
  受苏联支持的中国大陆
  美国参战动机:支持台湾防止中国共产主义的权力扩张
  通过对台湾积极的军事支持,体现其在南太平洋的重要战略地位
  持续时间:四年
  过程:1937年起:中国内战
  -19555.1:第一次金门危机
  -:第二次金门危机
  :调解危机
  --:第三次金门危机
  结局:原有状况没有改变;"和平共处"的口号得到落实
  参战人数:中国台湾部队000人
  中国部队:不详
  美国部队:不详
  牺牲人数:台湾和大陆双方:2000人(估计)
  美国人:200人(估计)
  6,黎巴嫩:"蓝胡子"行动--l958年
  内战l975---1990
  多国部队l982年
  参战各方:黎巴嫩政府
  联合国托管部队(美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追随者
  以色列
  叙利亚
  美国参战的动机:美国参战动机体现出艾森豪威尔政策:即应通过经济和军事上的援助防止中东国家受该地区共产主义扩张的影响;
  致力于支持黎巴嫩政府。
  持续时间:"蓝胡子"行动:三个月
  黎巴嫩内战:l5年
  多国部队:两年
  过程:58.10.20:"蓝胡子"行动
  1975.4:黎巴嫩内战开始
  :派驻多国部队:美国驻贝鲁特使馆前发生汽车炸弹爆炸事件
  :多国部队大范围撤出
  1990.10:内战结束
  结局:被迫进行和平谈判,美国没有参加
  参战人数:美国l958:14000人
  联合国部队人(其中美国l800人)
  叙利亚人
  以色列:不详
  牺牲人数:黎巴嫩:90000人(115000人负伤)
  美国:400人
  7,刚果内战
  l960-1964年
  交战双方:得到由联合国授权的部队(主要是美国人和比利时人)支持的刚果政府
  苏联支持的辛巴斯(Simba,s)[1]
  美国干预内战的动机:使政府和这个地区保持稳定
  反击共产主义,确保一个亲西方的政权("新终点线"行动)
  解救人质("红龙"行动)
  持续时间:("新终点线"行动):四年
  ("红龙"行动):四天
  过程:-1964.1:"新终点线"行动
  :反叛者攻下斯坦利维尔
  -27:"红龙"行动
  结局:解救人质,建立一个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
  参战人数:不详
  牺牲人数:"红龙"行动:据美国统计报告称,有20名西方人质丧命;
  目击者称近1000人丧命
  8,柏林危机
  l961年
  冲突各方:美国、西方盟国和联邦德国
  苏联和民主德国
  美国参与柏林冲突的动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和柏林被分成各个占领区和势力范围。柏林和西德在冷战时期发展成为美国与苏联对抗政策的支柱。
  美国在柏林危机中的具体动机如下:
  确保西柏林的自由,包括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政治制度继续坚持西方国家军队驻扎在西柏林
  保证盟国不受阻挡地进入整个城市
  持续时间:两年零六个月
  过程::《伦敦议定书》
  194,5.7-8:英、法、美三国部队进入西柏林
  :西柏林开始使用西德马克
  :开始封锁柏林
  :开启空中走廊
  :Ⅸ杰萨普一马立克一协定》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
  :日内瓦四国会议
  :赫鲁晓夫发出关于柏林的最后通牒
  -4: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晤
  :开始建造柏林墙
  :柏林危机结束
  结局:承认现状
  9,古巴危机
  l962年
  交战双方:美国,得到古巴流亡者支持
  苏联,得到菲德尔·卡斯特罗支持
  危机期间美国入侵的动机:由于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美国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苏联踏上了美国的前哨阵地,并打算以军事手段来捍卫。美国认为苏联竭力在扩大其在世界政治中的影响,这种挑衅行为致使美国采取防御措施。
  持续时间:一年
  过程::进攻猪湾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被美国发现
  :苏联战舰与美国军队遭遇
  -27:赫鲁晓夫与肯尼迪交换信件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达成协议解决危机
  结局: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参战人数:猪湾:1400名古巴流亡者
  古巴危机:44000名苏联人,10万美国人
  牺牲人数:猪湾:161名古巴人,114名流亡古巴人(1113名古巴流亡者被卡斯特罗军队逮捕)
  10,越南战争
  l962-1973年
  参战各方:南越,受美国和东南亚条约组织部队的支持
  越共和北越,受中国和苏联支持
  美国参战的动机:阻止共产主义扩展到南越,由此导致二战后最大的一场代理人战争在美苏之间的爆发
  持续时间:11年
  过程:1954:日内瓦会议
  3.1:越南战争
  1964.8:北部湾事件1965.2月起:开始有计划地轰炸越南北部
  :春季攻势
  1968.3:美莱村大屠杀:停火谈判
  :战争范围扩大到柬埔寨和老挝
  1972.12:"圣诞轰炸"
  :签订停战协定
  结局:1973.3:美国撤军
  :越共进驻西贡
  :北越和南越统一
  参战人数:美国:约870万
  东南亚条约组织部队:7万中国:15万;越共:无详细统计
  牺牲人数:南越士兵:20万人
  美军士兵:56000人
  东南亚条约组织士兵:5000人
  北越士兵:92万人
  北越平民(北方):55万人
  南越平民:45万人
  11,多米尼加共和国内战
  1965年
  交战双方:美国及站在君主政府一方的美洲国家组织的军队君主立宪派
  美国干预内战的动机:撤离外国平民
  抵制共产主义的影响
  稳定这个国家和这个地区
  持续时间:一年
  过程::拉法埃尔·特鲁希略被谋杀
  :胡安·博什当选
  :军事政变推翻博什
  :内战开始
  66.9.21:"动力凝聚"行动
  :成立过渡政府
  结局:建立一个亲美的政府成功撤退外国平民
  参战人数:美国人:约两万
  多米尼加人(保皇派):约三万
  牺牲人数:美国人:死亡44人,负伤36人
  立宪派:l00人
  多米尼加平民:人
  12,智利:推翻阿连德及皮诺切特夺取政权
  l973年
  冲突双方:萨尔瓦多·阿连德及其追随者
  奥古斯托·皮诺切特及其追随者(在准备阶段受美国的支持)
  美国干预的动机:阻止出现一个奉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智利政府,担心这敌对的意识形态从此蔓延到其他拉丁美洲国家
  持续时间:军事政变:一天
  皮诺切特专制统治:15年
  过程:1970.94:萨尔瓦多·阿连德当选智利总统
  :施奈德将军被谋杀
  :军事政变,阿连德死亡
  结局:皮诺切特掌权;建立高压专制独裁政权
  参加人数:不详
  牺牲人数:智利:1500人
  13,第一次海湾战争
  交战各方:伊朗
  伊拉克
  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部队
  美国参战的动机:除了阻止伊朗原教旨主义向其他海湾国家蔓延外,为了该地区的稳定和确保从海湾地区向外输出石油的安全。
  持续时间:八年
  过程:1979:伊朗的伊斯兰革命
  :伊拉克进攻伊朗
  :伊朗战争动员和保卫国家
  :伊朗的反击
  :阵地战
  :油船大战:科威特请求国际援助建立美国领导下的国际舰队
  :签订停战协定
  结局:导致战争的起因没有消除石油出口得到保证
  参战人数:伊拉克:400000士兵
  伊朗:500000士兵
  联合国部队:不详
  牺牲人数:伊拉克:375000人死亡,60000人被俘
  伊朗:300000人死亡,500000人负伤
  14,尼加拉瓜:"伊朗门事件"
  参加事件的各派:中央情报局,国家安全委员会索
  摩查政权
  桑地诺派反对派
  美国参与事件的动机:在反对索摩查政权的游击战初期,桑地诺派受到美国的支持,掌权后它与苏联结盟。于是美国开始大力支持与桑地诺派、同时也是与共产主义斗争的反对派。中央情报局和国家安全委员会追求另一种目的:他们要做的主要是走私毒品和武器,以此也可使反对派得到资助。
  持续时间:六年
  过程:1937: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当选总统
  :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被谋杀
  1974: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巴伊雷当选总统
  :彼德罗·华金·查莫罗被谋杀,引发了内战;安纳斯塔西奥·索摩查·德巴伊雷逃往外国,并于1980年在当地被谋杀;美国停止支持桑地诺派,从此开始资助反对派对派
  1985.4:博兰修正案
  :"伊朗门事件"
  1987:美国人对反对派的资助最终停止
  结局:"伊朗门事件"被披露后,美国撤出尼加拉瓜
  参与人数:各方参与事件的人数没有可靠的统计数字
  牺牲人数:内战期间:五万人死亡,15万人被驱逐国外,60万人在尼加拉瓜境内逃亡
  15,利比亚:"黄金峡谷"行动
  1986年
  交战双方:穆阿迈尔·卡扎菲领导下的利比亚
  美国参战的动机:为反对恐怖主义而斗争
  持续时间:"黄金峡谷"行动:五天
  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将会继续下去
  过程::国家政变,后果是卡扎菲上台
  1979.12:冲击并火烧美国驻的黎波里大使馆
  1981.5:利比亚使馆成员被要求离开美国
  1981.8:利比亚战机被美国击落
  :美国轰炸机袭击利比亚
  :柏林迪斯科舞厅"贝拉"遭恐怖袭击
  86.4.17"黄金峡谷"行动
  :洛克比空难
  结局:卡扎菲开始与西方小心翼翼地合作;以来,与美国的关系又紧张起来
  参战人数:美国:28000人
  利比亚:不详
  牺牲人数:袭击"贝拉"舞厅:死亡三人,200人负伤
  "黄金峡谷"行动:不详
  洛克比空难:死亡270人
  袭击法国航线:死亡170人
  16,入侵格林纳达:"暴怒"行动
  l983年
  交战双方:美国
  莫里斯·毕晓普领导下的格林纳达政府
  美国入侵的动机:古巴在格林纳达岛上援建一座军用机场,增强了其对格岛的影响,因此格林纳达的发展对美国构成了一个战略威胁。
  "暴怒"行动具有如下具体目的:撤离美国公民
  建立一个亲美政府
  持续时间:一个月
  过程::推翻埃里克·盖里;建立一个以毕晓普为首的左派政府
  1983.10:毕晓普被捕并被谋杀
  -11.21:"暴怒"行动
  结局:恢复到革命前的状况;
  建立一个受西方控制的政府
  参战人数:美国:5000人
  格林纳达: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死亡19人,ll6人负伤
  格林纳达:死亡45人,358人负伤
  平民:死亡24人
  17,巴拿马:"正义事业"行动
  l989年
  交战双方:美国
  巴拿马
  美国入侵的动机:共产主义处于低潮的时代,应该强化世界上惟一存在的超级大国的领导地位。
  拉丁美洲的稳定受到威胁。
  具体的入侵目的是:
  撤离美国公民
  逮捕马努埃尔·诺列加
  让诺列加的追随者保持中立立场成立为美国所承认的政权
  持续时间:一个月
  过程::巴拿马宣布独立
  :签订《海一邦瑙一瓦里拉条约》(《地峡条约》)
  :建造巴拿马运河
  1964:国旗事件:运河地区形势动荡
  1971:诺列加的-9字第一次出现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薪水名单上
  1982:诺列加成为军队总司令
  1985:暗杀雨果-斯帕达福拉,导致巴拿马出现动乱
  :两家美国法庭起诉诺列加
  :诺列加宣布进入战争状态
  一:"正义事业"行动
  结局:一个亲美的总统上台
  逮捕并宣判诺列加
  参战人数:美国:27000人
  巴拿马: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23名士兵丧生,324人负伤
  巴拿马:450名士兵及500名平民死亡,上千人受伤
  (二)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外战争:
  18,第二次海湾战争
  1991年
  交战各方:科威特,美国领导下的联合国部队
  伊拉克
  美国参战的动机:解放科威特,以重建该地区的稳定、阻止像伊拉克袭击沙特阿拉伯这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与日益危害美国利益的萨达姆·侯赛因斗争
  保证从海湾地区进口原油
  持续时间:三个月
  过程::伊拉克袭击科威特
  -:"沙漠风暴"行动
  :伊拉克部队撤出科威特
  :签署停战协定
  :战争正式结束
  -4:"沙漠袭击"行动
  -20:"沙漠之狐"行动
  结局:成功地将萨达姆·侯赛因赶出科威特;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斗争仍在继续
  参战人数:伊拉克:68万人
  美国:40万人
  盟国:22万人
  牺牲人数:伊拉克:约11万至25万士兵丧生,四万至18万平民死亡
  美国:死亡343人
  科威特:死亡7000人
  19,索马里:"恢复希望"行动
  交战各方:至少l2个相互敌对的部族
  联合国授权部队
  美国人道干预的动机:在一个内战笼罩下的国家内重建秩序
  持续时间:四年
  过程:1988:内战爆发
  :推翻独裁者西亚德·巴里
  :饥荒灾难
  :派遣一支由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多国部队("恢复希望"行动)
  :美军追捕侯赛因·穆罕默德·艾迪德的行动失败
  1994.3:美国决定单方面全部撤军
  1995.3:联合国最终从索马里撤出
  结局:公共秩序未能恢复
  至少饥荒和内战得以阻止
  参战人数:索马里参战者数字不详
  35000名联合国士兵
  30000名美国人
  牺牲人数:内战死亡者达数万,具体数字不详
  30万至50万人饿死
  151名联合国士兵和至少18名美国兵丧命
  20,中南美洲:向毒品开战
  1989年始
  交战各方:毒品犯罪集团
  游击运动组织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FARC)和哥伦比亚国民解放军(ELN)
  哥伦比亚政府军和警察部队
  美国参战的动机:抵制毒品交易进入美国
  后与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结合起来
  持续时间:从1989年起
  过程:1990.1:老布什总统"安第斯山战略"计划
  :一架美国飞机在秘鲁海岸被击落
  :"支持正义"行动
  :"稳定国家"行动
  1991年起:"猫头鹰"行动
  1996年4月起:"激光袭击"行动
  从1998年,特别是从日起:"哥伦比亚计划"
  参战人数:哥伦比亚方面不详
  美国方面每年400人
  牺牲人数:在哥伦比亚,每年约有30000人死于贩毒秘密组织、游击派别和政府军之间的战斗。美国方面的死亡人数因美国行动的高度保密而不可能有详细数字。到目前为止,能够证实的是有l4名美国兵和特工死亡
  21,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内战
  交战各方:"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共和国军"
  塞尔维亚民兵和志愿军
  南斯拉夫人民军(JVA)
  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共和国军
  波斯尼亚穆斯林
  克罗地亚国防委员会(HVO)
  波斯尼亚的克罗地亚人
  克罗地亚共和国军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美国参战的动机:保护波斯尼亚民众免受战争罪犯的伤害实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使命
  持续时间::自1995年多国维和部队进驻
  过程::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
  1992.47:"波斯尼亚一黑塞哥维那塞尔维亚共和国"诞生
  :内战
  :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族占领了联合国保护区斯雷布雷尼察,对民众进行大屠杀
  -9.11: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族进行空中打击
  结局::在巴黎签订《代顿和平协议》
  :多国部队进驻
  参战人数: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方面不可能有确切的数据
  北约:最多时有5.8万士兵
  美国:最多有两万美军士兵;自1998年起6900名士兵
  牺牲人数:估计有25万人
  美国人:无;在后来执行多国部队和维和部队的任务中,根据当时的统计有l3人死亡
  22,朝鲜核危机
  冲突双方:美国
  美国参与冲突的动机:早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就认为受到朝鲜的核威胁。自日遭受恐怖袭击和在此以后宣布的反恐战争以来,美国备感受到来自金正日以及朝鲜军事潜力的威胁。
  持续时间:自1993年以来时断时续
  过程::南北朝鲜和解协定生效
  :朝鲜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994.6:吉米·卡特访问平壤
  :在日内瓦调解第一次核危机
  2002.10:怀疑朝鲜有秘密的原子武器计划
  :朝鲜飞毛腿导弹在开往也门方向的船上被发现
  :朝鲜恢复使用核设施
  :朝鲜和美国重开谈判
  结局:公开化,核危机尚未解决
  参加人数:无记载
  牺牲人数:无
  23,胡图人和图西人在卢旺达、乌干达和刚果的冲突
  l990-2003年
  交战各方:在卢旺达:胡图人、图西人、联合国授权部队、法国
  在刚果:刚果政府军、起义者、卢旺达、布隆迪、乌干达、安哥拉、津巴布韦
  美国对干预持否定态度的原因:在美国对索马里的干预导致悲剧性的结局之后,美国不愿意干预胡图人和图西入之间的冲突,担心索马里的结局在此重演。从这一冲突中明显看出,国际社会的消极态度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美国的不积极干预、以及国际社会对此所报以的漠然处之的态度,造成这里出现血腥的种族大屠杀。
  持续时间:12年
  过程:1990:卢旺达开始最初的骚乱
  :哈比亚利马纳总统遇刺
  1994:胡图人对图西人的大屠杀
  1994.6:法国开始"绿松石"行动
  1994.7:新图西政府,难民大量涌向邻国
  1994:美国代号为"支持希望"的支援行动
  1996:扎伊尔/刚果开始出现骚乱
  :独裁者蒙博托被推翻,洛朗-卡比拉上台执政
  :大量的和平倡议行动未取得成果
  结局:至今该地区仍然动荡不安,在刚果,内战仍然继续
  参加人数:无详细数据
  牺牲人数:在卢旺达有80万至l00万人死于内战
  在扎伊尔/刚果,死亡人数达250万至300万人
  至少有10名联合国士兵丧命
  24,海地:"支持民主"行动l994年
  参战各方:海地
  美国领导下的多国部队
  美国人干预的动机:支持民主选举产生的琼·伯特兰·阿里斯蒂德上任执政
  建立法制和秩序,阻止海地难民潮进入美国
  稳定这个作为"美国后院"中的地区
  持续时间:6个月
  过程::阿里斯蒂德作为新总统宣誓就职
  :军事政变,推翻阿里斯蒂德,军人政府夺取国家政权
  :《加弗纳斯岛协定》
  :由于害怕海地成为第二个索马里,美国海军"哈伦乡村号"装甲部队登陆舰离开海地
  1994.56:实施全面的贸易禁运
  :通过联合国第940号决议
  -:"支持民主"行动
  :阿里斯蒂德返回海地
  结局: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战斗,阿里斯蒂德重新担任总统
  参战人数:美国:20000人
  多国部队的其他国家:2000人
  海地:不详
  牺牲人数:无
  25,科索沃内战(战争或美国轰炸联盟战争-编者)
  交战各方:南斯拉夫联盟军,塞尔维亚民兵
  科索沃解放军
  美国(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框架内)
  美国参战的动机:保护阿尔巴尼亚人民免遭战争涂炭
  保护北约国家不发生政治动荡
  显示北约组织的重要
  持续时间:;自1999年起多国维和部队进驻
  过程:自公元850年起隶属不同的王朝,主要是奥斯曼帝国和塞尔维亚王国
  :在塞尔维亚边界内建立"科索沃一梅托希亚自治区"
  :南斯拉夫宪法的修改确认了科索沃"自治省"
  :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事实上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
  1998.3:塞尔维亚一南斯拉夫军队攻击阿尔巴尼亚民众
  :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在科索沃的一切暴力活动
  :北约部队接到保护科索沃民众的命令
  :在巴黎郊外朗布伊埃举行的和平谈判因塞尔维亚的对抗而失败
  :塞尔维亚-南斯拉夫部队开始进攻科索沃解放军
  :北约开始为时78天的对塞尔维亚阵地的空中打击
  :米洛舍维奇受到海牙联合国战犯法庭的指控
  :塞尔维亚同意在科索沃设立联合国民事管理机构和驻扎外国军队
  :米洛舍维奇被塞尔维亚民众推翻
  结局:塞尔维亚部队撤出科索沃地区
  多国部队进驻
  联合国接管科索沃的民事管理机构
  参战人数:在塞尔维亚和科索沃方面不可能公布详细的数字
  多国部队:4.6万名士兵
  牺牲人数:无确切数据,估计至少有5000名科索沃人丧命。在南联盟解体之后的战争中,估计总共有将近25万人死亡
  美国:无(至少2名美军在阿尔巴尼亚阿帕奇直升机坠毁中死亡)
  26,"9·11"和反恐战争
  2001年
  交战各方:美国
  恐怖主义者,作为国家头号敌人的奥萨马·本·拉登及其基地恐怖组织
  美国宣战的动机:保卫国家及西方的价值基础,反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持续时间:开始:日,从这天起,反对恐怖主义是美国议事日程上的主要任务,按照布什总统的说法反恐斗争要每天不折不扣地继续进行下去
  过程::四架客机被劫持,其中三架作为武器冲向世界贸易中心大楼和五角大楼。
  自起:美国及其伙伴在世界范围内的反恐斗争中开展大规模的合作
  :美国认为本·拉登是9.11恐怖袭击的幕后策划者
  :美国向阿富汗发出交出本·拉登的最后通牒
  :北约根据该组织条约第五条宣布一项新的联盟行动
  :对阿富汗的战争开始
  :设立国土安全部(DepartmentofHomelandDe-fense),首任部长为汤姆·里奇
  参加人数:总共19名劫机者劫持四架飞机,幕后策划和协助者的人数无法估计
  牺牲人数:在911恐怖袭击中,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大楼中有2819名来自各国的人员死亡,其中约有500名消防人员和90名警察;在袭击五角大楼,及第四架飞机在匹兹堡坠毁的过程中,有500人丧生
  27,阿富汗战争
  2001年始
  参战各方:盟国:美国和英国(开始时得到各国支持,后来也得到北约的支持),联合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军队,以及普什图、鸟兹别克和塔吉克族军队,还有一些较小的少数民族部队
  敌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
  美国参战的动机:进行9.11宣告的反恐战争,追捕本·拉登
  摧毁恐怖活动基地组织
  推翻支持恐怖主义的塔利班政权
  通过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存在,争取这个地区的稳定,同时在可预见的将来确保从这个地区到船运港口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输安全
  持续时间:-(战斗行动结束,但没有正式宣布战争结束)
  过程::对阿富汗的战争以空中打击开始
  :美国特遣部队的地面进攻开始
  :北方联盟占领喀布尔
  :联合国提出保护民众安全的五点计划:占领坎大哈(塔利班大本营)
  --18:占领高山要塞托拉博拉
  :联合国派出联合国安全部队
  :哈米德·卡尔扎伊领导下的临时政府开始履职
  2:盟军在阿富汗开始代号为"蟒蛇"行动的最大规模的地面进攻
  :卡尔扎伊被大国民议会选举为阿富汗总统
  2002.1起:尽管有联合国安全部队和北约各国的维和部队驻扎在阿富汗,在互相争权夺利的部落和军阀之间仍然有新的暴力冲突发生
  :美国宣布在阿富汗的战斗行动结束
  结局:阿富汗战争应该随着日由卡尔扎伊领导的临时政府的成立而告结束,但直到美国政府于日宣布战斗行动结束前,战争行动仍然在继续。自日联合国安全部队进驻阿富汗起,直到今天,武装冲突仍未停止
  参战人数:美国:总共人
  英国:4200人
  德国:3900名士兵,其中2600名在阿富汗联合国安全部队服务
  北约其他国家参与程度各不相同(如土耳其:90名精锐部队士兵;法国:航空母舰及战斗机等等)
  北方联盟、普什图、乌兹别克、塔吉克各族:不详
  塔利班和基地组织:不详
  牺牲人数:美国人:68名士兵及两名中央情报局工作人员;德国人:1人死于突然袭击,9人死于意外事故,英国人:3人,丹麦人:3人,加拿大人:4人,西班牙:62名士兵(联合国安全部队成员,死于日飞机失事)
  北方联盟:不详
  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约l.5万人
  阿富汗民众:人
  新闻记者:10人
  (截至2008年5月,2001年开始的阿富汗战争后续战事中,美军在阿富汗战场死亡人数超过800。英军死亡人数超过100。加拿大军死亡人数86。其它联合国军死亡人数不详-编者)
  28,2003年伊拉克战争
  -第三次海湾战争
  交战各方:盟国:美国和英国(澳大利亚)
  伊拉克
  美国参战的动机:继续反恐斗争
  美国认定萨达姆·侯赛因政权与基地组织有联系,并在伊拉克境内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而要将其推翻"解放"伊拉克人民
  地区的稳定
  保证油田安全和海湾地区的石油出口
  持续时间:六周(日-5月1日;在五周后的日,激烈的战斗已经结束)
  过程::盟军开始进攻巴格达
  :美国军队完全占领了巴格达
  :随着占领提克里特,伊拉克最后一座城市被盟军控制
  :美国特派员杰伊·加纳承担起重建伊拉克的工作
  :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战斗行动结束
  :联合国安理会的一项决议要求美国和英国军队协助组成一个由伊拉克人领导的临时政府,并且结束对伊拉克的制裁;将派遣一位特派员到伊拉克
  结局:完成了伊拉克政权的更替,盟军完全占领了伊拉克
  根据普遍的报道,萨达姆·侯赛因逃脱了对他的追击,其隐藏的地方不得而知
  建立一个在联合国特派员监督下的伊拉克过渡政府
  一支国际安全部队在伊拉克维护伊拉克的重建
  参战人数:美国:255万士兵
  英国:4.5万士兵
  澳大利亚:2000名士兵
  伊拉克:约38万士兵
  牺牲人数:美国人:l53人,其中1名新闻记者(统计时问:)
  英国人:25人,其中3名新闻记者
  澳大利亚:1名新闻记者
  法国人:l名新闻记者
  德国人:l名新闻记者
  西班牙人:2名新闻记者
  伊拉克人:约2300人(据美国统计)
  伊拉克战俘:约7500人
  伊拉克平民:600一1200人(另有4000多人受伤)[1]
  (截至2008年5月,在2003年开始的伊拉克战争后续战事中,美军在伊拉克战场直接死亡人数超过4000。美军自杀、事故、战场外、绿卡士兵死亡人数不详。美国私营保安公司与雇佣军公司死亡人数不详。英军死亡人数约200。伊拉克死亡人数超过6·5万-编者)
  29,美国空袭苏丹和阿富汗[2]
  1998年
  交战各方:美国
  阿富汗
  战争动机:日,美国为了报复恐怖分子对美国驻肯尼亚和坦桑尼
  亚大使馆的炸弹袭击。
  袭击目的:用"战斧"巡航导弹同时袭击苏丹和阿富汗境内的目标。攻击苏丹药厂,称其为恐怖分子制造神经毒气的工厂。攻击阿富汗以前CIA支持的伊斯兰原教旨派的训练营地,称他们攻击大使馆。
  持续时间:数天
  结局:据称"炸死"一些恐怖组织成员
  参战人数:美军游弋在红海和阿拉伯海上的作战舰艇,数目不详
  结局:死亡人数不详。
  美国以导弹报复恐怖活动引起世界关注。普遍认为,用国家恐怖来对付集团或个人恐怖,只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恐怖和混乱。
  30,美国介入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战争[3]
  交战各方:美国
  埃塞俄比亚
  索马里"基地组织"
  索马里其它政治派别
  战争动机:利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政治派别代理人争夺地区利益
  以及美国的"反恐战争"
  持续时间:3年
  结局:公共秩序未能恢复
  饥荒、内战、外国占领依然进行中
  参战人数:美军空军、特种部队、驻印度洋与红海地区海军不详,
  (使用例如AC-130飞机空袭,发射潜基、海基对地导弹,以及巡航导弹[4])
  埃塞俄比亚军队"成千上万名"
  至少3500名索马里伊斯兰武装分子
  牺牲人数:美军未报道死亡
  索马里平民报道死亡人数至少350  
阿富汗战争 2001收益:中亚怎么能没有我的光辉形象?中巴印阿,虽然界限不明晰,这可是地球未来的黄金地段.理由:胆敢炸我们家房子伊拉克战争 2003收益:梦寐以求的伊拉克的石油资源啊,萨达姆你为何不听话?换人!利比亚战争
2011收益:不一定有收益理由:名义上,在联合国的领导下,维护世界和平,维护人类人权,阻止卡扎菲的暴政;实际上,为维护他所需要的世界秩序,被北约伙伴拉下水。
馆藏&10229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战后美国战争利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