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懂得很多道理,却还是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生

账号(邮箱/学号/手机号)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懂得很多方法,却仍旧做不好HR!
正面的、积极的、鼓励的话说多了写多了,人自然就会麻木,时间久了就会对各种古代的近代的当代的、国外的中国的鸡汤文鸡血文产生耐受。然而,与药方一样,任何一味治病救人的药物都不可能无限制的加大剂量,因为会出人命!虽然鸡汤文鸡血文不会致死,但其实会对我们的认知和心智构成深远的影响——也就是本文的标题所述的这种结果。
怎么解?长话短说,聊聊HR尤其是HR小白们常犯的错。至于方式,这次打算来点毒鸡汤毒鸡血,再加点负能量,让HR们不要再犯认知错误。
先说五个重点的常见错误。
1、HR的角色认知误区:
关于HR管理的书籍多如牛毛,其中不乏许多“新”的理论和被一些知名企业“发明”的模型,比如OKR、比如三支柱模型。对于这些工具、方法、模型,到底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具备普世意义、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篇幅所限在此不做细述。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被忽略了——这些书里、这些案例里所说的工具、方法和模型,本质上只是一个手段,适合A公司未必适合B公司,适用于互联网行业未必适用于消费品行业。此外,不管是培训界、学术界和出版业,已经有太多工具方法层面的论调,但唯独少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最容易被HR们所忽略的一个根本的内容——HR在企业里究竟扮演何种角色?HR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以及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HR?
关于HR的角色定位、HR的使命与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HR的答案,可能会有很多种,我也不想在此老调重弹,但我还是想强调成为一名优秀的HR的基本信条——满足需求、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我想,如果一名HR能够时刻用这一信条、准则来作为衡量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的准绳,TA肯定不会跑偏走错路,只要方向对了,距离与速度都不是问题,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与实践来提升。
2、只管低头走路从不抬头看路;
我们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小时代,在这个VUCA时代,计划赶不上变化、战略跟不上节奏,不要说企业、就是有很多行业的生命周期也只有短短的两三年甚至更短——比如团购行业、比如披着共享的马甲实为租赁的小黄车小蓝车等。
所以,在这个VUCA时代,无论从事的是HR还是研发、技术、生产、销售,都不能只顾低头走路而从不抬头看路。不能指望每个HR都有像CEO那般出色的洞察力与远见卓识,但至少还是需要经常回顾一下盘点一下所做的工作到底有没有意义、究竟是否真的解决了问题或者创造了价值!
以我个人的经历不完全统计,很多HR们所做的许多看似重要的工作,其实都是交差似的,TA自己也不确定他所做的工作到底是不是真的是企业或业务部门所需要的,更谈不上HR的十二字信条了。
当然,混日子的或者说这些工作是老板交代的,自己也只能照做的除外。
3、不懂业务不懂运营;
撕掉华丽的外衣、去掉时髦的称谓,不说什么HRBP,先回归本质——企业是做什么业务的靠什么挣钱?同行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有谁?业务部门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哪些?HR应该从哪些方面帮助业务部门直接或简介创造价值?
这四个基本问题如果能够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是一名合格的HR了!遗憾的是,很多HR都并不清楚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如果在十年前,你还可以说术业有专攻,但放到当下,术业有专攻固然不假,但不懂业务不懂运营的术业专攻毫无价值,因为跟现实脱节啊!
4、盲目学习各种理论、工具、方法;
盲目的学习并不比不学习更好,甚至在很多时候,盲目的学习各种看似先进的、成功的经验方法,只会让你更加无所适从。
华为的成功经验可能只适合华为,你所能学的就是华为的精神;GOOGLE的OKR也是因为GOOGLE具备这块适合这种工具的土壤;而三支柱模型很可能仅仅适合腾讯这家公司而已。听过南橘北枳的典故吧?道理并不复杂,不外乎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而已。
其实,绝大多数中国的企业并不需要太“先进”的理论、工具或方法,我个人认为,不妨学习借鉴一些日本企业的做法,尤其是日本企业普遍都有而极少有中国企业具备的、也是克强总提出的工匠精神——沉下心来做好产品、把每一件细微的小事做到极致。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道德经》里蕴藏着很多朴素的智慧,不妨学习借鉴下。
5、懒惰与懈怠。
我有许多从事HR的朋友都知道我做HR咨询,所以经常跟我要资料,既包括项目的PPT也包括项目成果文件。坦白说,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都会拒绝。不完全是因为保密条款的限制,也不是我不愿意分享,而是朋友们所在的公司和行业跟我的客户所在的行业不一样,而且,企业性质、规模、管理方式差异极大,更重要的是,方案成果其实是管理意图的载体和表达,不同的管理逻辑、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导致方案成果的导向存在巨大的差别。换言之,给了朋友也用不上,我何必误人呢?
所以,每当朋友跟我要方案成果的时候,我通常都会告知他们,最好不要问我要成果,而是问我项目的背景、客户的需求,以及方案的设计思路,因为这些才是他们最需要的,所以,我通常会给他们项目汇报的PPT,因为里面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项目思路与项目策略。
并没有跑题!这一条说的是HR们常犯的第五个错误懒惰与懈怠。其实说的就是有许多HR们不去认真的思考企业的问题现状与解决思路,只想着走捷径,要方案要工具要模板,呵呵..
没错,各种HR网站和百度上都可以找到很多免费的方案与PPT,但是,你确定你能用得上吗?真的适合你的企业吗?
有些懒不能偷,有些工作不能不做。你可以选择偷懒与懈怠,但如果你真的想成为一个优秀的HR,你还要从很多方面做提升,远不只是HR的知识、工具、方法那么简单。
人人皆可做HR,但能做好HR的寥寥无几;每个人都能说出几段金句与专业术语和词汇,但会用的并且用对用好的没有几个。
路漫漫求修远兮,各位HR们且行且珍惜吧,少一些机心、多一些用心;少转发朋友圈,多一些深度阅读和思考吧,这才是修炼的王道啊!
(本文版权归作者及三茅人力资源网所有,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北京众合众行咨询公司合伙人,著有《资深人力资源管理顾问全模块解析》一书,有十二年管理咨询经验,历任多家知名咨询公司项目经..
精品资料推荐
专家最新作品
绩效魔方赵日磊
迷茫大叔瓮春春
大库三支笔黄震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许你可以来学点哲学_腾讯网
懂得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或许你可以来学点哲学
过去几千年来哲学家们留下的思考,时至今日仍为人类族群所用。“哲学”一词就译自“philosophy”,字面意思为“爱智慧”。“哲学”这门学科的存在,意在不断拓宽着人类思维的边界,它也证明了在思想领域,人类从不安分守己。我们老说,思考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巨人在哪里呢?现在我们把他请来了。我们从人生最关键的七个问题入手,在3000年思想史上,选出了最关键的36位哲学家的答案。这些答案,就是他们思想体系中,最关键的理论与方法。这些是人类思想史的精髓。针对每一个问题,我们都给你顺理了一遍3000年间世界上最聪明的人的答案。这些问题包括:“世界是什么?”“世界要到哪里去?”“我是谁?”“如何生活?”等等。我们还选出了人类思想史上最牛的5种思维工具,它们包括:奥卡姆的剃刀,休谟的叉子,莱布尼茨的单子,维特根斯坦的沉默,还有德里达的游戏。这5种工具方法横跨800年,从中世纪到21世纪(德里达于2004年去世),他们提出的思维工具,堪称人类大脑进化史上的“超级外挂”,也是这些,让人类一点点变得聪明。雷思温老师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开设了“西方哲学史”、“第一哲学沉思录”等课程,他讲课幽默风趣,擅长将哲学家、哲学经典中最核心的问题揭示出来,并将之放到人类思想史的坐标系中进行解读,他旁征博引、挥斥方遒,是备受学生爱戴的“雷神”。“雷神”的哲学课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学生已经传开了,有一位教哲学的老师与众不同。渐渐地,有人提前查找这位老师的课表去占座,有些在课程评价里写下:课程内容编排合理,讲解深入浅出,节奏张弛有度,少有的能够一学期真正带你读完思想巨著的老师,甚至有人在百度搜索上悄悄提问:他结婚了吗?很多人喜欢哲学,只是找不到入口罢了。这位老师做的,就是把那些艰深的、晦涩的思想光芒折射为可被感知的光线,带领学生穿越其中。他的课,不敢说有多么门庭若市,但他的课堂,全程“无尿点”。他就是雷思温,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在他的研究领域一栏,古代中世纪哲学和西方现代哲学像两面虚掩的门,高冷而悠远。三行简单的履历显示这位守门人的学术道路: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本科,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硕士,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哲学博士。正式读哲学前,他的“哲学”已完成少有人知道,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最早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他很快发现这是违背天性的一次选择,开始花时间旁听哲学系的课程,大二参加读书小组,结交同好,这个趋势一发不可收拾,除了精读了一些重要的西方哲学原著如尼采和柏拉图的著作之外,雷思温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好朋友——“这让哲学不仅变成了读书思考的活动,同时也变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他开始喜欢王小波。有句话始终萦绕在他心头:“我看到一个无智的世界,但是智慧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性的世界,但是性爱在混沌中存在;我看到一个无趣的世界,但是有趣在混沌中存在。”这句话说出了他心中淤积太久的感受。他开始琢磨改换专业的事情。音乐、文学、艺术史、哲学、政治学,最后他筛选出了五个可能性,然而何去何从仍然无法定夺,直到有一天他读到了尼采的一句话:“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这句话像闪电一样击中他,使他明白人就是一种追求意义的动物。哪怕这个世界毫无意义,人也会奋力去生造一个意义,甚至包括虚无。这一下让他感觉,无论是摇滚乐,还是管理学,都无法像哲学这样直指人心,哪怕坦然承认生活的无意义。这道光芒的突然降临,使得他毅然选择了哲学这条不归路。他考入了北大哲学系。如果说人大是起点,北大就是一个拐点。雷思温发现硕士导师吴增定老师有两个要求——不立刻确定论文题目,并敦促他阅读不同类型的哲学著作。这接续了雷思温在本科时的储备,如果立即收缩甚至圈定,或许可以探囊取物,终究少了些曲径通幽的妙处,他需要找到闪耀其间的星辰,那才是方向。他找到了笛卡尔。受到黑格尔的影响,会容易认为笛卡尔奠定了现代哲学的基础,这当然是一个很经典的哲学史定位。雷思温在研究笛卡尔时,却有了另外的感觉——笛卡尔是如何从古代中世纪的传统中走出来的,如果说很多哲学家关注于笛卡尔们与古代中世纪传统背离的部分,他则将目光投向了其中的连续。自本科起阅读的书籍与熏陶在这里暗暗发力,之前出于本能的兴趣选择,至此成为了清醒而自省的判断——这是一个突破口,通过对早期现代哲学的研究,逐步深入西方的古代中世纪哲学传统,从而进一步获得更为宽广地理解西方哲学的视野。出国深造成为必然的选择。毕竟,国内的中世纪研究条件还不算理想。最终,比利时鲁汶大学进入他的视野——不仅因为这所始建于1425年的大学是现存最古老的天主教大学,同时也因为它的中世纪哲学中心居于世界顶尖水平。更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中世纪研究特别强调与近代哲学的关联,这完全契合雷思温的研究思路。鲁汶大学藏书丰富,直追中古,同时又以高度的国际化视野延揽各国留学生。雷思温由此推开了一扇大门——不同族群、国家、信仰的人的确具有很多共性,但又有很多根本的差异性。不同的文明传统会以自己的方式逐步改变我们对于人类未来一元化的想象。在战乱中,思想还有用吗?在鲁汶,雷思温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西方人觉得重要的问题,未必在中国成为焦点。而中国人关切的视野,却未必是西方人在意的主题。因此,他既是那里的成员,却又是一名旁观者,旁观着西方学术的争执与讨论。跳进去,深入问题,跳出来,看见答案。抽离之后的清醒,才是一个中国研究者该有的自省。那里丰富的藏书,使得他不再觉得古代中世纪思想幽远而陌生,反而处处充满了亲切感。但这种亲切感却让他感到不安:究竟这些古老思想的当代意义是什么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他却是在战乱之中找到的。他决心去看一看那些仍处于古代与现代纠结中的国家。他要亲身寻找这个答案。他把假期用在了穿行中东的战场上。土耳其、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埃及、伊朗等等国家都在他的行程中。这些国家在那个时候大多处于动荡和战乱中。雷思温穿行其间,亲身经历战火、动乱与灾难。不少当地人对这位胆子很大的中国人表示不解,告知雷思温他是战争期间屈指可数的游客。他看到土耳其反复纠结在西方化与穆斯林化的难题中。在中国游客很少光顾的土耳其东部,他遇见了安卡拉大学的老师,一起畅聊帕慕克。而在凡城,他走后不久发生的地震,不但埋葬了他住过的宾馆,还埋葬了他刚认识的当地朋友。在叙利亚的帕尔米拉,当地人告诉他,他和宾馆里的另外一人,是开战半年后仅有的两位游客。然而这座古罗马的伟大遗址,却在雷思温离开之后被ISIS摧毁,他成为地球上最后领略过摧毁前风光的人之一。在黎巴嫩,他见到了很多坦克与铁丝网,而在埃及开罗,他又遇到了数不清的示威活动。约旦的奇妙风光,和以色列浓郁的宗教氛围,都让他久久难以忘怀。值得一提的是,伊朗秩序良好,文物古迹丰富,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绝非所谓恐怖主义国家所能概括。当地人天天都在问他,伊朗到底好不好?这种渴望背后的民族自尊心,令他深深感受到,这些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中的坎坷与艰辛,更值得中国人关注与理解,因为它们与近代中国有着相似的命运。而理清古代中世纪与现代世界的关联,就不再只是一个书斋里的论文题目,而切切实实就与中东,与中国,甚至与西方纠缠在一起。正是在战火与动荡之中,他真切地感受到,古老思想远远没有离去,而是更为激进地呈现在现实与未来中。选择一种深刻的生活很少有人知道,雷思温曾经组建过乐队,对音乐近乎狂热。如今他依旧喜欢音乐,但他已经习惯了在哲学里寻找久违的激情——“音乐充满了规律性和结构性,哲学著作也是一样。”他的学术论文都是艰深的,比如《笛卡尔普遍怀疑中的上帝、数学与恶魔》、《邓·司各脱论原因秩序与上帝超越性》、《笛卡尔永恒真理学说的内在悖论》、《上帝与人类认知:托马斯论抽象与神圣光照》、《现代人的双重起点:笛卡尔的普遍怀疑与霍布斯的自然状态》、《笛卡尔论上帝与永恒真理的创造》、《邓·司各脱论形而上学与上帝超越性》等等。这些文章拦住了普通读者,但拆解一下,就是我们的日常。有一篇文章探讨过笛卡尔的恶魔假说,如果看过电影《黑客帝国》,会很容易理解这个假说的威力。笛卡尔认为,我们可以假定上帝不是真理的来源,而是有一个强大而狡猾的恶魔,欺骗了我们,让我们相信天地、空气、颜色、形状这些东西,让我错误地相信自己拥有手脚、脑袋、血液等等东西。那么,上帝还存在吗?还是是全能而善好的吗?数学还是真的吗?这是笛卡尔怀疑论的开端。他做了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思想实验,让我们开始怀疑:日常生活习以为常的世界真的是我们眼前所见到的那样吗?我们的思想、意识、情绪真的是我们自己的吗?我们的灵魂能不能与身体分开呢?我们究竟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还是一个恶魔的奴隶?如今他的时间一分为三,研究、教学与参加学术会议,学界前辈与同事常常给他以新的灵感和思想碰撞,让他不断推进自己的研究,避免热闹几年之后陷入失语、停滞和简单重复的境地。回国三年来,雷思温的学术收获远超预期,尤其是与很多师长还有新老朋友的交流、讨论都让他深感国内的学术共同体才是滋养思考与研究的真正源泉。所谓同道不孤,就是如此。剩下的时间,留给《哲学闪耀时》雷思温很早想开一门哲学史的通识课了。他希望这门课能够尽可能涵盖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并且能够借助这些思想揭示哲学对于人的意义。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这时我们往往抱怨人生的不公平。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哲学问题:既然有完美的造物主存在,我们世界为什么还会有恶,会有不公正和不如意?善与恶、顺境与逆境究竟是什么关系?究竟这个世界还有公义存在吗?很多哲学家对此都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叔本华就认为,在纷繁多姿的现象世界下面,涌动着的是永不停息的意志与愿望。人生的底色总是徘徊在欲望无法满足的痛苦与暂时满足之间。与这种主张不同,斯宾诺莎认为,一味抱怨命运的不如意,是由于无知。我们因为自己有限的认识水平和信息量,总是以为事情应该这样那样,但无论命运还是世界上的一切,都遵照着必然性来运行。所谓自由,并不是无法无天的任意妄为和心想事成,而是对于必然的真正了解。如果你真正理解了命运的必然性,也就不会那么轻易叹息了,或者至少会减轻自己的怨气。人类总是对于快乐视之为理所当然,却对痛苦大加夸张。这几年大热的科幻小说《三体》,其中有一个“黑暗森林”的假设。这种假设背后的各种逻辑,其实也被很多哲学家探讨过。比如霍布斯就有一个很著名的自然状态学说。他认为在我们日常生活背后,其实隐含着人际关系的真相,那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往往由于资源的匮乏,或者虚荣的膨胀,从而导致互相残杀。这就是自然状态。自然状态就是一种大家撕破脸的状态,平时的温文尔雅背后,都是人类对于和平、安全与虚荣的渴望。他说人们不要老觉得家里住着多么惬意,人际关系多么和谐。倘若真如此,为什么人们晚上睡觉会锁门呢?显然是因为我们的灵魂深处充满了对于他人和世界的不信任。这几年特别流行一个词叫做“拖延症”,更有趣的是,除了拖延症,还有对拖延症的焦虑。为什么人生一方面在不停拖延,另一方面又对拖延充满了焦虑呢?如果我们用海德格尔著名的非本真与本真两种不同人生在世的状态来理解,就容易多了。海德格尔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并非自己选择,而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上来,并且始终在这个世界之中。既然在其中,就免不了与形形色色的人、事、物打交道。那种不停拖延的状态,类似于非本真状态。在这种状态里面,我们忘记了自己,而把自己消融在有趣的段子、搞笑的视频、美食食谱、同事朋友的八卦等等事物之中。这种状态虽然无聊,但是却很安全,是我们生活的舒适区。但如果能舒服一辈子也倒罢了,我们经常还焦虑于自己浪费时间的行动,不停在“紧张地玩手机”。为什么会焦虑呢?是因为除了非本真状态,我们还有另一种本真状态。这种本真状态类似于扔掉手机,全心投入自己事业的状态。这种奋不顾身的决断状态,是来自于我们的死亡。正是因为我们终有一死,而且我们早已经对自己要死这件事心知肚明,我们才会焦虑于自己浪费时间,不停拖延。正是死亡的存在,才让我们的生命充满了时间感、节奏感,我们才会按照这一有限的时间来安排自己的生命。有了死亡,我们才会认为自己在“拖延”。如果我们永远也不会死,“拖延”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技术带给人们极大便利的同时,人生在世的基本困惑、问题和烦恼却如影随形,只不过差别在于不同的思想家提供了不同的思考道路与安顿方式。这门课程,就是希望通过用短小精悍的形式,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的思想方案,用于理解自我、他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自己的命运与生活。每个人处境不同,心性也不相同,我们所提供的方案,总会有适合一个人安顿自己的道路。即便自己的困惑不能完全解决,也至少可以给明不能完全解决的原因何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家们虽然不是凡人,但却比凡人更为深刻地理解着这个世界,关怀着这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有光就有人,那就是哲学光芒闪耀过后留下的在世慰藉。《桃花源记》里的一段文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也是《哲学闪耀时》最初的路径构思:哲学家们也是一片星辰,思想光芒四射,但是,你总要走艰难地向前走两步,再走两步。于是,我们从人生最关键的七个问题入手在3000年思想史上选出了最关键的36位哲学家的思考这些答案就是他们思想体系中最关键的入口这些才是人类思想史的精髓。这些精髓又极具魅力,如叔本华的手枪,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奥卡姆的剃刀,斯宾诺莎的镜片......针对每一个问题,我们都给你顺理一遍3000年的答案。总之,为了你能有收获,我们几乎把能做的全都做了。其他的更多时间,就留给《哲学闪耀时》欢迎你的收听。-END-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第916次推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正在加载...我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我听过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奔跑的蜗牛-30
我听过无数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苏米说:我从小听过无数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我受了这么多年的教育,却依然做不好我自己。”一个女孩失恋的时候别对我说。“所以每当我在小镇的宾馆住下,夜晚来敲门的人我都定义她们为一个失败者,不过我们的伟大领袖China Mao说过:要爱你们的敌人。我是一个接受红色正统教育的人,敌人都能去关怀,何况只是一个一时的失败者呢?所以我会接受她们,这样我经常会让她们进来。不过进来之后无论好看与否,无论做与不做,我都不会让他们离开,时间到了给了钱再离开。”一个朋友在酒吧对我说,那是一个官二代。小姐是一个生活的失败者,但是生活的失败者却不止是小姐。我们都听过许多道理,但依旧会做出很多蠢事。我们都不是人生的完美经营者,坎坷也是常态,更何况我们才活了几十年,人生还有很长的路呢?一生的路太长,谁又能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才是正确的路。你连世界都没观过,哪里来的世界观。一个朋友09年从上海出发,先去新加坡,学了一些英语,坐船去澳大利亚沿海地区玩了一圈,接着去了美国,穿过加拿大,在阿拉斯加逗留七天七夜,回到纽约,练了半个月的地道口语。租了一辆车从北向南,一直开到墨西哥边境,去看了一些神奇的仙人掌。再转到南美,这家伙对足球和咖啡都没什么兴趣,就一路南下,横穿南美。休整一个星期,抵达好望角,参加一个旅行团,在穿越沙漠的时候他和团队走失,五天后才联系到旅行团,然后继续北上,去埃及看了金字塔,象征性的从欧洲转了一圈,最后抵达西藏,在那里住了半年。13年秋天我遇见他和他聊了一会,他告诉我他去环游世界了,我当时很是羡慕也很崇拜。我问他有什么感触,世界观有什么改变。他说:没什么,只是眼睛里看见一些从没见过的事情而已,世界还是那个世界,而我只是累了。“巴西的一夜价格真的很便宜,人在撒哈拉里是活不下去的。”这是他最后和我说的一句话。我至今都不知道世界观是什么,我自己也不是一个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我对飘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只知道我就这样生活着就好,有着朋友,有着家庭,还有笔下的一些文字。没有出去看过世界,没有到过离家1000公里以外的地方,所见所闻都是形形色色的生活,五味杂陈。正如我那位朋友所说:这世界没什么好观的,没什么意义,呆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就好。有时候,你想证明给一万个人看,到后来,你发现只得到了一个明白的人,那就够了年轻气盛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做一番成就,一直都是人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就比如我曾经一直以为自己的听觉很敏锐,能听到别人听不到的东西(最后证明那是幻觉,是耳鸣造成的),我们希望做出一些成就让别人认可自己,最后干了一件自以为轰天动地的事情,也只是得到“被瞎折腾,没什么用”的评价。其实在大多数的时候,我们想证明的不是给一万个人看,我们只是想让一个人看明白就行,那个才是在万人之中,我最在乎的人。但现实是别人摇头走开之后,她也慢慢转过身去,再没回头。有时候我想证明给一个人看,却需要上万人的明白,这是生活。“狗的寿命只有十四年”“但那也比情义长啊”有些你自认为是一层不变的东西,随着时间酝酿,就再也不是你所认为的那样了。“08年起,我推掉了所有的应酬,每天下班准时回家,不在外面过夜。”“08年,我因为在库存和产品配送方面有巨大贡献,担任产品总监,管理全国产品的分销工作。”“07年,我调往仓储中心做库存管理,除了20个下属,见到的就是司机和看仓库的大爷,晚上点完货物没事就回家。”“06年,我担任市场部总监,管理国内外的产品市场工作,我的时间安排是,白天工作,晚上有人请客。我曾经在我家所在的城市里待过三个月没回家。”“我有能力的时候,我帮过许多人。那些人当中有我的同学,我的亲戚和我的朋友。07年的时候,我接到的电话已大部分人都只是只言片语,没有闪耀的光环,没有可以借用的价值,情义就像饮水机里的水,喝着喝着就没有了。”这是我有一次去拜访我的父亲的朋友的时候他和我讲了很多事情中的一小段。不知道放在这里是否合适,不过我的看法却不一样,我有一些很多的朋友,我们经常联系,情义虽然需要支撑,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朋友之间有一根线连着就不会断掉。他给我的一个忠告:不要向你最好的朋友借钱。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点。多说一句,可能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后一眼。“我要走了。”“路上小心点。”“恩。”“我自己可以坐车去火车站的,认识路的,你回去吧。”“丫头,我能抱你一下吗”,他说。一个星期前,他敲开我的门说:我要去旅行了,送我去火车站。路上我问他去哪,他说去广西,去她生活过的地方看一下。“你查了地图没?”“所有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先去她的老家,再去她所在的城市,然后把这个送给她。”他指了指自己脖子上的那个他带了四年的“护身符”。“我们都毕业了,是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时候了,我要和她在一起。”“等我回来,你到车站来接我,我给你看我们在一起的照片。”她是阿烨喜欢了三年的女生,一直没敢表白,毕业时候阿烨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把人家拉倒操场上,结结巴巴的说喜欢人家。她当时没表态,只是说:你早干嘛去了,我们都毕业了,我要想想。就这样毕业了,一南一北,回到没有遇见之前的地方。阿烨要去看那女孩,我送他去车站。“把我的号码记在本子上,你没回来之前我会24小时开机,有事给我打电话。”一个星期后,我在电视上看到从广东来的列车脱轨,一百多人死亡。也是那天夜里,我接到公安局的电话,要我去认领家属,因为他们只在一个小本子上发现这个电话号码。我没有去车站接他,而是驱车3000公里去接回一个没有意识的他。五天前我接到阿烨的电话。他说:我要回哈尔滨了,南方也许不是太适合我。他说: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车的,也没有再敢回头,因为回头的话不知道怎样才能把眼泪挂在一张笑脸上。他说:我没有把那东西送给他,好像都没来的及说出口。我说:那你回来吧。我站在他的葬礼上,手里握着他那带了三年的“护身符”—一个十字架将两个圆环连了起来。三个月后,我由北向南,开了三天三夜,站在她的面前,把“护身符”送给了她。“丫头,我可以抱你一下吗?”“我们握一下手吧。”
全部评论(2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