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年增长3.4倍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上,继续保持67%的高增长,结果是上年的4.4倍。这怎么算的?

2014年中国养猪业发展年度报告
2014年中国养猪业发展年度报告
贾海燕1 孙德林1,2,3 崔蓉1 张育静1 高志勇1 李倩3 刘小苗3
(1.中国种猪信息网;2.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3.《猪业科学》
1 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概况
1.1 2014年固定资产形势分析
1.2 2014年中国消费市场概况
1.3 2014年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1.4 2014年财政形势分析
1.5 2014年就业形势分析
1.6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变动情况
1.7 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变动情况
1.8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变化情况
2 国内良好的政策环境
2.1 货币及涉农经济政策盘点
2.2 农业生产政策
2.3 养猪业政策
3 中国畜牧业整体状况
3.1 猪业发展状况
3.2 牛羊业发展状况
3.3 禽蛋业发展状况
3.4 2014年中国畜产品消费
4 原料市场
4.1 饲料行业发展环境
4.2 2014年中国饲料的供给
4.2.1 2014年中国饲料产能分析
4.2.2 2014年中国饲料产量分析
4.2.3 2014年中国饲料生产和消费展望
4.3 玉米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4.3.1 玉米主产区播种及收获概况
4.3.2 国内玉米现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4.3.3 2014年我国玉米进出口情况
4.3.4 中国玉米的期末库存变化
4.3.5 2014年中国饲料玉米消费展望
4.3.6 国际主要玉米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3.6.1 美国玉米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3.6.2 巴西玉米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3.6.3 阿根廷玉米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3.7 影响中国玉米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4.3.8 未来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分析
4.4 大豆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4.4.1 大豆主产区播种及收获概况
4.4.2 国内大豆现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4.4.3 2014年我国大豆进出口情况
4.4.4 中国大豆的期末库存变化
4.4.5 中国饲料大豆消费展望
4.4.6 国际主要大豆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4.6.1 美国大豆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4.6.2 巴西大豆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4.6.3 阿根廷大豆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4.7 影响我国大豆价格变化的因素
4.4.8 未来大豆价格变化的趋势分析
4.5 小麦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4.5.1 小麦主产区播种及收获概况
4.5.2 国内小麦现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4.5.3 2014年我国小麦进出口情况
4.5.4 中国小麦的期末库存变化
4.5.5 2014年中国饲料小麦消费展望
4.5.6 国际主要小麦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5.6.1 美国小麦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5.6.2 巴西小麦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5.6.3 阿根廷小麦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4.5.7 影响我国小麦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4.5.8 未来小麦价格变化的趋势分析
5 2014年养猪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5.1 中国种猪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5.1.1 中国种猪行业发展现状
5.1.2 中国种猪行业发展特点
5.2 2014中国种猪进出口情况
5.2.1 2014年中国活猪出口情况
5.2.2 2014年中国种猪引进情况
5.3 2014年中国生猪生产情况
5.4 中国能繁母猪生产情况
5.5 中国屠宰及肉类加工生产情况
5.5.1 中国生猪屠宰业总体形势分析
5.5.2 中国生猪屠宰业相关法规
5.5.3 2014年中国生猪屠宰情况
5.5.4 2014年中国猪肉生产情况
5.5.5 中国猪肉进出口情况
5.6 2014年生猪产业链市场分析
5.6.1 生猪产业链概念
5.6.2 我国生猪产业链发展现状
5.6.3 我国生猪产业链体系标准
5.7 世界主要肉类贸易国的养猪业发展概况
5.7.1 2014年世界猪肉、牛肉、禽肉生产总体概况
5.7.2 2014年世界猪肉、牛肉、禽肉进出口概况
5.7.3 2014年世界主要猪肉交易市场概况
5.8 2014年中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情况
5.9 2014年全国养猪生产形势分析
5.9.1 2014年全国仔猪、生猪、猪肉价格及猪粮比价走势分析
5.9.2 近五年来全国仔猪、生猪、猪肉价格及猪粮比价走势分析
6 中国养猪总体概况
6.1 2014年我国养猪业特点
6.2 我国养猪业存在问题
6.3 未来中国养猪发展趋势
6.4 2014年养猪大事盘点
1 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概况
1.1 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4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512761亿元,比上年增长1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4.7%,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02005亿元,增长了15.7%,农户投资10756亿元,增长了2.0%。
  从地区上看,东部地区投资206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5.4%;中部地区投资124112亿元,增长17.6%;西部地区投资129171亿元,增长17.2%;东北地区投资46096亿元,增长2.7%。中西部地区的投资总量仍然保持相对强劲的增长势头,但与去年相比,各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均放缓,东北地区下降幅度较大。
  从产业上看,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一产业投资11983亿元,比上年增长33.9%;第二产业投资208107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投资281915亿元,增长16.8%。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21576亿元,增长18.1%,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4.1%。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二、三产业投资增速明显下降的情况下,第一产业的投资增速继续升高,增长幅度超过去年同期1.4个百分点。其中,从投资额的角度,制造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仍然是投资额最大的三个行业,但同比增速均有下降。从增长速度来看,采矿业的增涨幅度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显著,与之相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增长幅度显著提高,成为了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最高的行业。
  基建方面,2014年全国新建铁路投产里程8427公里,其中高速铁路5491公里,与去年相比增长了228.4%,并新增民用运输机场9个,铁路和航空的运输能力大大提高,预计未来基建投资的需求还将继续增加。
表1-1 2014年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及其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4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0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住宅投资64352亿元,增长9.2%;办公楼投资5641亿元,增长21.3%;商业营业用房投资14346亿元,增长20.1%。全年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建成住房511万套,新开工740万套。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下行压力明显。一是因为房地产市场降温明显,房地产开发企业存在较强的观望心态,投资活动更趋谨慎,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减速。二是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采矿业增长基本停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造业投资积极性,继续保持低迷态势。三是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融资平台监管趋严等因素制约了投资资金来源增长。
  展望2015年,改革红利的持续释放、基建投资需求与服务业投资热点增加,将会支撑投资的增长。但是企业融资成本居高不下,产能过剩、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周期性调整持续发酵,投资项目储备不足等将制约投资稳定增长。总体上,投资将保持稳中略降的态势,名义增速获奖保持在14%左右,回落至近15年的最低点。
1.2 2014年中国消费市场概况
  据2014年国家统计公报,我国去年的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23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从历史时期看,年社会消费品增速保持在9.1%~21.6%之间,当前消费仍处在平稳较快的增长区间。从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看,初步测算,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比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高2.6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的第一驱动力。
  具体来说,按经营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26368亿元,增长11.8%;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027亿元,增长12.9%。按消费类型统计,商品零售额234534亿元,增长12.2%,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餐饮收入额27860亿元,增长9.7%,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
  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2013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水平持续下降,行业规模、盈利能力均有所回落。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194家上市商贸流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放缓10.6个百分点,营业利润下降6.2%。其中上市零售企业营业利润和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下降51.8和1.1个百分点。部分零售企业出现了关店潮和裁员潮,2014年以来波司登关店近5000家,七匹狼关闭门店347家,近期沃尔玛裁撤250个管理岗位。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1.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0.9%,化妆品类增长10.0%,金银珠宝类与上年持平,日用品类增长11.6%,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9.1%,中西药品类增长15.0%,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1.6%,家具类增长13.9%,通讯器材类增长32.7%,石油及制品类增长6.6%,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3.9%,汽车类增长7.7%。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消费正在快速崛起。2014年全年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其中限额以上单位网上零售额4400亿元,增长56.2%。仅1―11月,商务部监测的重点零售企业网络购物就增长了33.3%。随着我国3G、4G网络覆盖面扩大和移动智能终端普及,移动购物将更受消费者青睐。
  从未来来看,政策将继续助力培育消费热点。近期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住房消费、旅游休闲消费、教育文体消费、养老健康家政消费等政策,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有助于培育新型消费热点。2014年11月初,国家下发了《关于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重点要加大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力度,加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流通体制改革,营造法治营商环境,这些政策有助于推进流通体系建设。
  从消费需求看,我国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消费进入新周期。根据重点流通企业销售增长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M2和全社会货运总量等指标,考虑到年末财政资金集中使用将提振商品和服务需求,预计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达到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2.0%。
1.3 2014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4年,我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64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143912亿元,增长4.9%;进口120423亿元,下降0.6%。贸易顺差(出口减进口)23489亿元,同比扩大45.9%。由图1-1可知,伴随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外贸易运行亦呈现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表现为对外贸易出口增长逐步企稳,进口增长较为缓慢,呈现中低速增长态势,并在今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图1-1 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及增长速度(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我国经济处于潜在增长水平下行阶段,投资、消费需求降温,工业生产增速走低,导致我国进口需求放缓。在国内工业品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的情况下,全年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下降3.3%,而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仅下降0.7%,贸易条件连续第三年改善。重要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价格走低,节约了大量外汇支出,仅原油、铁矿砂、铜矿砂、铜材、橡胶、化肥、大豆和谷物8种商品就少支出约485亿美元。
  出口方面,一般贸易出口额为73944亿元,同比增长9.6%,增长持续高于加工贸易,占出口总额的51.38%。贸易方式结构变化,表明我国在品牌、技术、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取得进展,有利于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与优势。
  从地区上看,中西部地区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中部地区进出口3127亿美元,西部地区进出口3344亿美元,分别增长10%和20.5%,中西部地区合计对整体进出口增量贡献60.3%,贡献率首次超过东部。东部地区进出口3.66万亿美元,增长1.6%,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85%,较2013年下降1.5个百分点。
  海外市场方面,我国的贸易伙伴更趋多元,开拓新兴市场取得新成效。2014全年,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比重较2013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对东盟、印度、俄罗斯、非洲、中东欧国家等进出口增速均快于整体增速。同时,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态势逐步稳固,传统市场需求得到改善,2014年我国对发达国家市场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对欧盟和美国进出口分别增长9.9%和6.6%。此外,我国实施自贸区战略效果明显,不含港澳台地区的其他17个自贸伙伴在我国出口总额的占比较2013年上升0.6个百分点。
1.4 2014年财政形势分析
  据财政部消息,月,全国累计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40350亿元,略超年初的预算目标8%,比上年增加11140亿元,增长8.6%,比年分别回落4.3个和1.6个百分点。其中,中央一般公共财政收入64490亿元,比上年增加4292亿元,增长7.1%;地方一般公共财政收入(本级)75860亿元,比上年增加6849亿元,增长9.9%,这是自2003年以来首次回落至个位数增长。一般公共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119158亿元,同比增长7.8%。
  增长幅度变慢的主要因素有:一是工业生产、消费、投资、进出口、企业利润等指标增幅均不同程度回落,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幅相应放缓。二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持续下降,影响以现价计算的财政收入增长。三是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扩大,商品房销售额明显下滑,与之相关的房地产营业税、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契税、土地增值税等回落较多。四是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等政策,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对财政形成减收。
  在诸多的不利因素中,金融业无疑是在完成年度财政收入目标中功不可没。数据显示,2014年营业税17782亿元,同比增长3.2%;金融业营业税3817亿元,增长20.3%;企业所得税24632亿元,同比增长9.8%;金融业企业所得税7529亿元,增长20%。
  月,全国累计一般公共财政支出151662亿元,较预算15.30万亿元略有收敛,比上年增加11449亿元,增长8.2%,远低于年初预算支出目标9.5%,财政收支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2570亿元,比上年增加2098亿元,增长10.2%;地方财政支出129092亿元,比上年增加9351亿元,增长7.8%。年底支出增幅明显放缓,一方面与前几个月政府加大投资,支出增加较快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政府在遏制年底突击花钱上见到成效。
  预计2015年的财政形势还是比较严峻,既要扩大减税的范围和规模,刚性支出又必须保障。国家强调积极财政政策更有力度,意味着赤字规模可能会扩大,预计赤字率会提高至2.3%。
1.5 2014年就业形势分析
  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影响,与2013年相比,经济下行压力的凸显使得2014年的就业形势比往年更加严峻。劳动力就业总量不断增长、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产业转型下岗工人人数增多等问题是国内就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2014年我国就业人口继续增加。截止年末,全国就业人员达77253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9310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32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以上数据说明我国的总体就业形势保持了稳定向好的态势。
  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其中,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2.8%。我国农村劳动力市场依然庞大,预计2015年还将继续增长。此外,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27万,庞大的高校毕业生群体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就业竞争压力。
  2014年国家统计公报显示,全国总人口中16~59岁(含不满60周岁)的人口总量为91583万人,比重为67.0%,低于2012年和2013年的69.2%和68.7%,说明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一直在下降。这表明我国的劳动力供应总量正在减少,劳动力成本将逐渐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以依靠劳动力数量为优势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
  目前,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经处在较高水平,预计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放缓,该数字不会再有明显增加,今后,将稳定在一定水平上。虽然国家从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启动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但生育政策的调整不能再短时间内有效改变我国适龄劳动人口下降的趋势,所以预计2015年这一比例将继续缓慢下降。而在总体劳动力市场较为宽松的情况下,重点群体的就业形势依然较为严峻,高校毕业生、产业转型中的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将会变得突出。
1.6 2014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动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通过该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
图1-2 月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变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月,我国CPI同比增长迅速下滑,进入4月后基本持平,小幅回升,但从9月开始由有所回落,知道年底12月才开始转向。总体来看,2014年全年的CPI的同比增长均在1.00%以下运行。
  从环比数据看,12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2%,非食品价格环比下降0.1%。食品中,受全国部分地区降温雨雪天气影响,鲜菜、鲜果和水产品价格由11月份环比下降转为环比上涨,涨幅分别为11.3%、1.9%和1.0%,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40个百分点;非食品中,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走低,汽油和柴油价格环比分别下降3.3%和5.5%,两项合计影响CPI环比下降0.03个百分点。
  从同比数据看,12月份CPI同比上涨1.5%,比11月份扩大了0.1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比11月份扩大0.6个百分点;七大类非食品价格五涨二降。食品中,蛋、鲜果和牛肉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14.0%、10.4%和3.0%,鲜菜由11月份的下降5.2%转为上涨7.2%;非食品中,家庭服务、学前教育、衣着清洗和理发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8.4%、5.4%、5.4%和4.5%。
1.7 2014年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变动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该指数可以观察出厂价格变动对工业总产值及增加值的影响。
图1-3 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变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是反映工业企业作为生产投入,而从物资交易市场和能源、原材料生产企业购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产品时,所支付的价格水平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统计指标,是扣除工业企业物质消耗成本中的价格变动影响的重要依据。
图1-4 月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变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由图1-3和图1-4可知,2014年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与购进价格走势基本雷同,始终处于同比负增长之中,只有3―7月间有所回升,始终处于持续下降态势。8月以来,价格同比下滑的幅度和速度均有所加快。
  2014年我国工业出厂价格、购进价格同比、环比进一步回落,对工业利润下滑的影响有所加剧。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471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增速比1―11月份回落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8.9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实现利润8507.3亿元,同比下降8%,降幅比11月份扩大3.8个百分点。初步测算,12月份,因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3%,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减少约3650亿元。因购进价格下降4%,主营业务成本减少约2740亿元。两者相抵,工业利润净减少约910亿元。
  尽管12月份利润降幅扩大,但从全年看,一是工业利润仍保持增长态势,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91%,基本稳定。二是利润增长动力变化。采矿业全年利润下降23%,原材料行业下降1.4%,而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增长5%,表明增长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拉动。三是转型升级促进提质增效。装备制造业利润增长12.4%,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5.5%,增速比全部制造业分别高5.9和9个百分点。
1.8 2014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变化分析
  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是一个综合指数,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PMI综合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
图1-5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1-6 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环比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14年12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微高于临界点,表明我国制造业保持着稳定运行的基本态势,但增长动力仍显不足。
  当前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处于关键阶段,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下滑,相关行业企业投资动力不足,生产和订单受到一定影响。本月生产指数为52.2%,低于上月0.3个百分点,影响PMI回落0.08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影响PMI回落0.15个百分点,是本月PMI回落的主要原因。制造业企业整体上还处于去库存阶段,部分企业继续压低库存控制生产,本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7.5%,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外部市场总体需求偏弱使得出口订单受到一定影响,12月新出口订单指数为49.1%,继续处在临界点以下。由于近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滑,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进一步下降,并对相关行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为43.2%,比上月下降1.5个百分点,为2014年以来的低点。
2 国内良好的政策环境
2.1 货币及涉农经济政策盘点
  1月29日,为贯彻落实2014年人民银行工作会议精神,发挥信贷政策导向作用,印发《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信贷政策工作的意见》(银办发〔2014〕23号),要求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对“三农”、小微企业、新型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保障性安居工程、扶贫、就业等民生领域以及信贷政策导向效果评估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金融服务工作。
  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4〕42号),鼓励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利率、期限、额度、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创新,合理调配信贷资源,扎实做好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3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上限。自贸区的先行先试,将为在全国推进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为下一步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打好坚实基础。
  3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由1%扩大至2%,外汇指定银行为客户提供当日美元最高现汇卖出价与最低现汇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当日汇率中间价的幅度由2%扩大至3%。
  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6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6月16日起对符合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和小微企业贷款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不含4月25日已下调过准备金率的机构)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对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下调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7月1日,为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汇价和银行挂牌汇价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号),取消银行对客户各币种挂牌买卖价差管理。
  8月27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加大支农、支小再贷款和再贴现力度”的要求,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能力,中国人民银行对部分分支行增加支农再贷款额度200亿元,引导农村金融机构扩大涉农信贷投放,促进降低“三农”融资成本。
  9月,中国人民银行创设中期借贷便利(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MLF),对符合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金融机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中期借贷便利利率发挥中期政策利率的作用,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9月29日,为促进中国与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双边贸易和投资,便利人民币和欧元在贸易投资结算中的使用,满足经济主体降低汇兑成本的需要,经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宣布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完善人民币对欧元的交易方式,开展人民币对欧元直接交易。
  11月6日,为拓宽境内外人民币资金双向流动渠道,便利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人民币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号)。
  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非对称方式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5.6%;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至2.75%。同时结合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1倍调整为1.2倍;其他各档次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并对基准利率期限档次作适当简并。
  11月28日,印发《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做好部分合格机构投资者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有关工作的通知》(银市场〔2014〕43号),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和信托产品、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其子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资产管理产品等四类非法人投资者规范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12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管理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号)。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起对存款统计口径进行调整,将存款类金融机构吸收并在原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证券及交易结算类存放、银行业非存款类存放、SPV存放、其他金融机构存放以及境外金融机构存放纳入各项存款统计范围。上述新纳入各项存款口径的存款计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暂定为零。上述存款的利率管理政策保持不变,利率由双方按照市场化原则协商确定。
  12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印发《关于完善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管理 支持扩大“三农”、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通知》(银发[号),调整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发放条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明确量化标准,对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业务管理进行全面规范完善。
2.2 农业生产政策
  农资综合补贴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将继续实行种粮农民农资综合补贴,补贴资金按照动态调整制度,根据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变动,遵循“价补统筹、动态调整、只增不减”的原则及时安排和增加补贴资金,合理弥补种粮农民增加的农业生产资料成本。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范围继续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对象为纳入实施范围并符合补贴条件的农牧渔民、农场(林场)职工、农民合作社和从事农机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补贴机具种类涵盖12大类48个小类175个品目,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可在12大类内自行增加不超过30个其他品目的机具列入中央资金补贴范围。
  家庭农场扶持政策。2014年国家将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实行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政策。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家庭农场登记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扶持政策。探索开展家庭农场统计和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工作。推动相关部门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家庭农场健康发展。
  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2014年,国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
  做大做强“培育、繁殖、推广”一体化种子企业支持政策。2014年,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委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进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强化项目支持。通过种子工程等项目,支持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建设育种创新基地。推动新布局的国家和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产业化技术创新平台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倾斜。推动国家相关科研计划和专项加大对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支持力度。发挥现代种业发展基金的引导作用,吸引社会、金融资本支持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二是推动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推动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将国家拨款形成的育种材料、新品种和技术成果,申请品种权、专利等知识产权,鼓励作价到企业投资入股或上市交易。研究确定科研成果的机构和科研人员权益比例,并在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试点。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及人才合作。深化科企合作,推进国家良种重大科研攻关,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突破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瓶颈。完善种业人才出国培养机制,支持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是优化种业发展环境。深入开展打假护权专项行动,建立种子可追溯管理信息系统,保护农民和品种权人合法权益。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为企业商业化育种奠定基础。加快建立品种审定绿色通道,做好品种测试与品种审定的有机衔接。全面清理现有行政规定,打破地方封锁,推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业大市场。
  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支持政策。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正式纳入《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年)》,总投资4985万元,专项用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开发。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基本实现全国范围“三品一标”的蔬菜、水果、大米、猪肉、牛肉、鸡肉和淡水鱼等7类产品“责任主体有备案、生产过程有记录、主体责任可溯源、产品流向可追踪、监管信息可共享”。
  农业标准化生产支持政策。从2006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00万财政补助资金补助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工作。2014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2340万财政资金补助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工作,在全国范围内,依托“三园两场”、“三品一标”集中度高的县(区)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44个。补助资金主要用于示范品种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的集成转化和印发、标准的宣传和培训、核心示范区的建设、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档案记录的建立以及品牌培育等工作。
  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支持政策。2014年将继续加大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现代农业排头兵和农业改革试验田。一是认定第二批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和第三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和示范区规模,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对投入整合力度大、创新举措实、合作组织发展好、主导产业提升和农民增收明显的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示范区给予1000万元左右的奖励。三是将中央预算内专项投资规模由3亿元增加到4亿元,加大对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四是协调加大对示范区的金融支持力度,推动示范区健全农业融资服务体系,力争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今年对示范区建设的贷款余额不低于300亿元。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政策。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5亿元转移支付资金,采取“先建后补”方式,按照不超过单个设施平均建设造价30%的标准实行全国统一定额补助,扶持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烘干房等三大类19种规格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实施区域为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福建、河南、湖南、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13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97个县(市、区、旗、团场)。2014年,将继续组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为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蔬菜是指可作副食的草本、木本植物,经挑选、清洗、切分、晾晒、包装、脱水、冷藏、冷冻等工序加工的蔬菜,属于蔬菜范围。各种蔬菜罐头,指蔬菜经处理、装罐、密封、杀菌或无菌包装而制成的食品,不属于所述蔬菜的范围。日下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5号)要求,继续对鲜活农产品实施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环节低税收政策,将免征蔬菜流通环节增值税政策扩大到部分鲜活肉蛋产品。2014年国家将继续实行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税费减免政策。
  农村沼气建设政策。2014年,因地制宜发展户用沼气和规模化沼气。在尊重农民意愿和需求的前提下,优先在丘陵山区、老少边穷和集中供气无法覆盖的地区,发展户用沼气。支持为农户供气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鼓励农民合作社、村委会和企业承担建设沼气工程,把开展沼渣、沼液利用作为项目立项审核的重要内容;创新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机制,建立产业化发展平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沼气建设和运营,拓宽沼气使用出口。依托公益性(农业)行业科技专项,加大研发攻关力度,加快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沼气项目工艺技术水平。在有条件地区试点推广政府购买沼气服务,健全服务体系,多措并举提高沼气服务质量和水平。
  开展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政策。其中提到要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区和居民生活区的科学分离,引导养殖业规模化发展,支持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污综合治理与利用。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养畜,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农村死亡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合理处置农药包装物、农膜等废弃物,加快废弃物回收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因地制宜发展规模化沼气和户用沼气。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完成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适应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的需求,统筹建设晾晒场、农机棚等生产性公用设施,整治占用乡村道路晾晒,堆放等现象。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策。2014年,农业部将进一步扩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使试点县规模达到300个,新增200个试点县,每个县选择2-3个主导产业,重点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中的带头人、骨干农民等,围绕主导产业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扶持政策三位一体的制度体系,吸引和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政策。2014年,国家将在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的农民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基础上,培育发展农村合作金融,选择部分地区进行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试点,丰富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类型。国家将推进社区性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这些组织必须坚持社员制、封闭性原则,坚持不对外吸储放贷、不支付固定回报。国家还将进一步完善对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管理体制,明确地方政府的监管职责,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政策。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中央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今年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明确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2013年,国家选择了105个县(市、区)扩大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范围,围绕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2014年,将抓紧抓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选择三个省作为整省推进试点,其他省(区、市)至少选择1个整县推进试点;继续深化对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及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入股等问题的研究,按照审慎、稳妥的原则,配合有关部门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试点,研究提出具体规范意见,推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2.3 养猪相关政策
  扶持家庭农场发展政策。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2014年2月,农业部下发了《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从工作指导、土地流转、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强化社会化服务、人才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具体扶持措施。主要包括:建立家庭农场档案,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通过多种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参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等。
  生猪大县奖励政策。为调动地方政府发展生猪养殖积极性,2013年中央财政安排奖励资金35亿元,专项用于发展生猪生产,具体包括规模化生猪养殖户(场)圈舍改造、良种引进、粪污处理的支出,以及保险保费补助、贷款贴息、防疫服务费用支出等。奖励资金按照“引导生产、多调多奖、直拨到县、专项使用”的原则,依据生猪调出量、出栏量和存栏量权重分别为50%、25%、25%进行测算。2014年中央财政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
  土壤有机质提升补助政策。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亿元,通过物化和资金补助等方式,调动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其应用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技术,促进秸秆等有机肥资源转化利用,提升耕地质量。2014年继续在适宜地区推广秸秆还田腐熟技术、绿肥种植技术和大豆接种根瘤菌技术,同时,重点在南方水稻产区开展酸化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推广,在北方粮食产区开展增施有机肥、盐碱地严重地区开展土壤改良培肥综合技术推广。
  畜牧良种补贴政策。从2005年开始,国家实施畜牧良种补贴政策。2013年投入畜牧良种补贴资金12亿元,主要用于对项目省养殖场(户)购买优质种猪(牛)精液或者种公羊、牦牛种公牛给予价格补贴。生猪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猪40元;奶牛良种补贴标准为荷斯坦牛、娟姗牛、奶水牛每头能繁母牛30元,其他品种每头能繁母牛20元;肉牛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头能繁母牛10元;羊良种补贴标准为每只种公羊800元;牦牛种公牛补贴标准为每头种公牛2000元。
  畜牧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政策。从2007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安排25亿元在全国范围内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2亿元资金支持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2009年开始中央资金增加到5亿元,2013年中央资金增至10.0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新增1亿元支持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肉牛肉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标准化改扩建。支持资金主要用于养殖场(小区)水电路改造、粪污处理、防疫、挤奶、质量检测等配套设施建设等。
  动物防疫补贴政策。我国动物防疫补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一是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小反刍兽疫(限西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重大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政策;强制免疫疫苗由省级政府组织招标采购,兽医部门逐级免费发放给养殖场(户);疫苗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按比例分担,养殖场(户)无需支付强制免疫疫苗费用。二是畜禽疫病扑杀补助政策,国家对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小反刍兽疫发病动物及同群动物和布病、结核病阳性奶牛实施强制扑杀;对因重大动物疫病扑杀畜禽给养殖者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三是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政策,补助经费主要用于对村级防疫员承担的为畜禽实施强制免疫等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的劳务补助,2013年中央财政投入7.8亿元补助经费。四是养殖环节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国家对年出栏生猪50头以上,对养殖环节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的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给予每头80元的无害化处理费用补助,补助经费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
  农业保险支持政策。目前,中央财政提供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品种有玉米、水稻、小麦、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天然橡胶、森林、青稞、藏系羊、牦牛等,共计15个。对于种植业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40%,对东部地区补贴35%,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直属垦区、中储粮北方公司、中国农业发展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央单位)补贴65%,省级财政至少补贴25%.对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保险,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补贴50%,对东部地区补贴40%,对中央单位补贴80%,地方财政至少补贴30%.对于公益林保险,中央财政补贴50%,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90%,地方财政至少补贴40%;对于商品林保险,中央财政补贴30%,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补贴55%,地方财政至少补贴25%,中央财政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覆盖全国,地方可自主开展相关险种。2014年,国家进一步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级财政对主要粮食作物保险的保费补贴比例,逐步减少或取消产粮大县县级保费补贴,不断提高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保险的覆盖面和风险保障水平;鼓励保险机构开展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有条件的地方提供保费补贴,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予以支持;扩大畜产品及森林保险范围和覆盖区域;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险。
  农业部强化畜禽屠宰监管。4月2日,农业部网站发布《关于做好2014年生猪屠宰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各地要按照“改革、发展、稳定”的总要求,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按照地方政府负总责的要求,切实加强对生猪屠宰管理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确保生猪定点屠宰监管职责调整期间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生猪屠宰管理各项工作上下贯通、运转顺畅,实现与生猪屠宰管理新体制的平稳过渡。通知强调要突出抓好生猪屠宰管理5项重点工作,包括大力推进屠宰监管职责调整、加快修订完善屠宰法规标准、严格生猪屠宰行业准入管理、严格畜禽屠宰监督执法以及加强畜禽屠宰信息管理。通知要求,要组织开展屠宰行业重大政策问题调研,加强综合治理,推动屠宰行业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社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曝光查处的违法违规屠宰企业,促进屠宰企业合法合规经营。
  10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规定,从事畜禽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的单位和个人是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病死畜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向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报告畜禽死亡及处理情况的义务。《意见》指出,跨省际流入的病死畜禽,由农业部会同有关地方和部门组织调查;省域内跨市(地)、县(市)流入的,由省级政府责令有关地方和部门调查。在完成调查并按法定程序作出处理决定后,要及时将调查结果和对生产经营者、监管部门及地方政府的处理意见向社会公布。《意见》要求,按照“谁处理、补给谁”的原则,建立与养殖量、无害化处理率相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
3 中国畜牧业整体状况
  2014年,我国生猪产业实现了稳中有进的目标,养猪业生产形势较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大型养殖集团兴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2012年开始,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就达到近30%的份额。乡村家庭收入的六分之一来自畜牧业,畜产品已由早年的副食品演变为生活必需品,从家庭副业演变为联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
图3-1 年全国肉类总产量走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年间,猪肉、牛肉、羊肉、禽蛋产量总体上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其中猪肉产量的上升的幅度最大。
  2014年肉类总产量8707万吨,比上年增长2.0%。其中,猪肉产量5671万吨,增长3.2%;牛肉产量689万吨,增长2.4%;羊肉产量428万吨,增长4.9%;禽肉产量1751万吨,下降2.7%。禽蛋产量2894万吨,增长0.6%。牛奶产量3725万吨,增长5.5%。年末生猪存栏46583万头,下降1.7%;生猪出栏73510万头,增长2.7%。
3.1 猪业发展状况
  我国是猪肉生产消费大国,猪肉的产量及消费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畜牧协会的数据显示,1996年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水平仅达13.6%;2002年规模化养殖水平达27.2%;从2004年规模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开始加快,到2011年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水平达65%。2014年我国生猪出栏量7.4亿头,较2004年增长29.4%。猪肉产量上升,占比上升。2014年,我国猪肉产量为5671万吨,较2004年提升30.6%。猪肉占肉类总产的66.41%,较2004年上扬0.72个百分点,生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创历史新高,有力地保障了城乡居民的猪肉供应。
2014年,生猪价格大致呈现波动性上扬的态势。全年仅有6个月猪粮比在5.5至5.9之间,其余都是在5.5:1以下生死线下挣扎,在4月份出现了近九年猪粮比的最低点,总体来看全年生猪养殖处于亏损状态。而国家的政策之手并没有像往年的那么强有力,大有放开猪业自行发展之势。
3.2 牛羊业发展状况
  我国是牛羊生产消费大国,羊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牛肉产量仅次于巴西和美国,居第三位。近年来,我国牛羊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农业部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牛出栏4828.2万头、羊出栏2.8亿只,与2000年相比分别增长了26.8%、34.7%,年均增长1.8%和2.3%;牛肉、羊肉产量分别为673.2万吨和408.1万吨,分别增长31.2%和54.5%,年均增长2.1%和3.4%。近些年,牛羊肉在肉类消费结构中一直保持在13%左右,2013年牛肉、羊肉分别占肉类总产量的7.9%和4.8%。
  目前,我国牛羊肉市场的供给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我国牛羊肉产业的主要问题是产量不足,由于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优质牛羊肉生产发展缓慢,牛羊肉供应不能适应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每年缺口在230万吨左右。虽然牛羊肉进口增加幅度较大,但是从进口数量上来看,仍以国内供给为主。相比我国每年的牛、羊肉产量,不断增长的牛、羊肉进口量占国内产量的比重并不大。
  2014年以来,中央财政新增牛羊肉生产发展资金14亿元,主要用于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补贴、发展南方草地畜牧业、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基础母牛饲养积极性,带动广大养殖场户发展牛羊肉生产。在中央政策措施推动和市场行情的拉动下,2014年以来全国牛羊生产保持稳定发展,肉牛存栏降势趋缓,肉羊存栏增加,市场价格上涨趋缓。据农业部定点监测,今年9月,300个养牛村肉牛存栏比去年同期下降1.6%,但比年初增加了0.6%;能繁母牛存栏环比增长1.2%,连续2个月环比增加,同比增加1.0%,扭转了从2009年以来持续下滑的趋势。500个养羊村肉羊存栏同比增加2.4%,能繁母羊存栏比近3年平均水平增加3.1%,肉羊发展明显快于肉牛。
3.3 禽蛋业发展状况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我国禽蛋产量呈现稳步增长。根据农业部定点监测数据,我国蛋鸡养殖量从2012开始一直处于下降状态,2014年鸡蛋总产量全年呈现“U”型特征变化。2014年蛋鸡生产效益良好,鸡蛋和淘汰鸡价格处于历史高水平;淘汰鸡数量大幅减少,与2013相比减少了约1/4;鸡平均单产处于较高水平,虽然鸡蛋生产成本有所增加,但幅度不大。相较上年,蛋鸡产业出现了大规模饲养场比例上升,且建设速度有加快的趋势。  
3.4 2014年中国畜产品消费
  相对于畜牧业的生产发展,其消费增长更快。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城乡居民家庭购买牛羊肉量为396.1万吨,与2000年的240.4万吨相比,年均消费增长3.9%,如果加上城乡居民户外餐饮消费,消费总量更大,增长速度还要快。供不足需带动价格连续上涨。从2001年开始,牛羊肉价格连续上涨了13年。其中,年上涨势头较猛,牛肉价格从每公斤18.54元上涨到58.81元,年均上涨17.9%;羊肉价格从18.63元上涨到61.88元,年平均上涨18.7%。2014年以来,牛羊肉价格没有延续往年的上涨态势,价格同比涨幅明显收窄,这是近几年没有过的。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生产增加了,另一方面也有消费疲软的影响。
4 原料市场
4.1 饲料行业发展环境
  近几年由于饲料行业的上游原料涨价,而增加的成本又难以向下游产业转移,挤占了饲料行业大量的利润,生产饲料的利润越来越微薄。出于对利益的追求,部分企业通过走产业化经营路子,向利润较高的上游原料产业或下游养殖业扩张,获得产业链的平均利润,饲料企业的主业逐渐被弱化。这不利于饲料行业向专业化、精细化发展,也不利于产业链中各类生产要素发挥最大效益。饲料行业要稳定发展就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上合理分配利润。
  未来几年,随着我国养殖业和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饲料产品需求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肉、蛋、奶及水产品的需求增加是必然的。这就为饲料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混合饲料、浓缩饲料、饲料添加剂等产品需求增长速度加快。
  另外,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饲料生产方式,大力开发粮食替代品作为饲料原料,也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而且粮食单产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尽管还有增产的潜力,但进一步提高单产所付出的代价越来越高。因此,粮食资源十分宝贵。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使饲料行业持续发展,就有必要提高科技含量,推进饲料改革,发展粮食替代产品为原料的新型饲料产品,谁能在开发粮食替代产品方面先行一步,谁就将占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4.2 2014年中国饲料的供给
4.2.1 2014年中国饲料产能分析
  据资料显示,2013年中国饲料总产量同比下降,为30年来首次。2014年上半年全国饲料总产量同比下降4.4%,折算为配合料后,上半年饲料总消耗量同比下降 3.8%。下半年生猪存栏量依然较高,保持盈利,因此对饲料需求较为可观,预计全年猪料产量同比增长3%~5%,同时禽料、水产料、反刍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增长,从全年来看,饲料总产量同比持平或略有增长。
  与此同时,饲料原料成本比上年同期下降约3%,部分企业盈利可观,不过肉大鸡饲料下降幅度超过饲料原料使用成本降幅,盈利被压缩。随着玉米价格的不断上涨,小麦及高粱的替代作用明显,用小麦替代玉米按照30%添加,每吨饲料可节省成本120元左右。
  在饲料项目上,中国市场具有极大的潜力,但是目前中国市场基本上被大大小小的饲料公司占据,未来在需求增长和技术工艺进步的前提下,国内外新进入企业应该能够在饲料行业内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不过,由于前期投资大和技术等准入壁垒的限制,新进入者很难在短期内获得可观的市场效益。因此,饲料行业新进入者未来成长和发展必须通过对行业技术的掌握和企业内部控制,来抢占国内外市场。
4.2.2 2014年中国饲料产量分析
  2013年全国饲料工业总产量1.9亿吨,2014年饲料总产量同比持平或略有增长,国内饲料生产在“十二五”政策的刺激下,未来在2015年饲料产能将增加到2.3亿吨左右。
在饲料生产方面,目前中国的大中型生产主要有正大、新希望、东方新希望、双胞胎、通威以及中粮等企业。这些企业的大多拥有着国内乃至全球先进的研发和生产技术工艺水平,同时和上下游市场需求上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原材料采购和饲料销售以及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过程中都有着较强的竞争能力。
  饲料上游为玉米、豆粕、麦麸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等原材料、设备生产加工和能源电力等行业。随着养殖业需求和人口的发展增长,饲料需求量的增长必然带动上游原材料玉米以及其他等生产加工等相应行业的发展,而且饲料是玉米等原材料及配合营养构成,从这方面出发,其未来材料成本和市场价格将会随着原材料的价格波动。
4.2.3 2014年中国饲料生产和消费展望
  从产业发展周期来看,畜牧产业已经在2005年前后,跨过快速增长期,后期主要变化是产业生产结构调整及产品品质提升。猪料工业化饲料比率为77%,产量的增长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反刍料发展空间大,但粗料供应成为发展瓶颈。相对2014年,预计2015年饲料产量呈恢复性增长。
未来饲料产业将迈入调整前,饲料产量增幅放缓或成为一种常态,理由如下:(1)目前饲料行业产能过剩。一般我们认为企业设备开工率低于79%认定为产能过剩。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大型饲料企业产能利用率一般在50%左右,而北大农,通威这样的大型饲料集团的利用率还不足50%,且远远低于79%这个数值;同时,饲料企业在设备升级,饲料品种结构、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处于变革、转型、升级期。(2)畜牧行业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后,产能也亦出现过剩。另一方面,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畜牧养殖业也进入转型期,对饲料的需求放缓。(3)受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和政策调整的影响。我国GDP增幅下降,经济发展放缓对饲料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冲击。
4.3 玉米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4.3.1 玉米主产区播种及收获概况
  近几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据美国农业部数据,中国2014/15玉米种植面积为3690万公顷,较去年增长1.3%。近年来,由于农民从利润较低的大豆等作物转而种植玉米,玉米种植面积呈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尤其是在东北地区。预计平均一公顷的产量为5.9吨,比去年的最高纪录6.02吨/公顷略低。
  2014年,我国玉米主产区气候条件复杂,5―7月上旬,主产区大部降雨适量,气温正常,光照充足,作物长势较好;然而7月中旬―8月上旬,正值农作物生长和产量形成关键时期,华北、东北局部地区先后遭受严重旱情,虽然8月下旬之后持续降雨天气对干旱有所缓解,但部分地区玉米等作物减产局势已无法挽回。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称,2014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1567亿吨,比去年的2.18亿吨减少1%。
4.3.2 国内玉米现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图4-1 2014年国内玉米期货价格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1月初至2月中旬国内玉米交易整体清淡,玉米价格弱势下行。春节期间生猪价格因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出现下跌,玉米价格持续弱势。日起,调整铁路货物运价,由政府定价改为政府指导价。运费调整与临储收购政策支撑了东北产区玉米价格。春节后国内玉米交易逐渐恢复,玉米企稳。3月末随着东北产于余粮渐少,华北产于余粮逐渐进入港口北上、南下,华北产区玉米价格获得支撑。4月临储收购量的大增,支撑了东北玉米价格。临储收购结束后,东北地区粮源售罄,华北地区粮源见底,市场可流通粮源减少支撑了国内玉米价格。5月份生猪价格触底反弹,淀粉糖进入消费旺季,下游玉米需求同比大量增加,玉米价格稳定上行。连续进行的玉米临储拍卖未能停止玉米连续上涨势头,受国内可流通粮源较少,深加工企业库存偏低,深加工企业不断提价补库影响,国内玉米价格在临储拍卖大量进行的情况下仍然连续上涨,深加工企业提价引领国内玉米价格上行。7月国家政策性粮食竞价及挂牌销售交易,价格下跌。8月下旬开始,一方面因南方到货量有所增加;另一方面前一波采购之后饲料企业采购节奏有所放缓,加之距华北新季玉米上市还有一个月左右时间,谨慎心理有所增加。10月,国产新玉米进入集中上市期,市场供应量的增加,使国内玉米价格承压。12月为年底前产区玉米集中上市阶段,各地购销活动如常进行。但受到近期玉米市场环境整体低迷影响,购销活跃度整体欠佳,整体以稳定为主(图4-1)。
4.3.3 2014年我国玉米进出口情况
图4-2 2014年我国玉米进出口量(数据来源:海关数据)
  月全国玉米进口量259.9万吨,同比减少25.6%。1月1.8万吨,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月进口量急剧增加至48万吨。3月之后,由于国内猪肉价格持续低迷,养殖户亏损严重,使得养殖户补栏谨慎,对玉米等能力饲料需求也随之下降,进口量维持较低状态。我国玉米出口量保持在较低水平,8月出现小高峰,出口量最高为4.1万吨。其余时间保持平稳(图4-2)。
4.3.4 中国玉米的期末库存变化
图4-3 2014年度中国玉米的期末库存变化(数据来源:USDA)
  我国玉米的产量和需求都保持稳健增长,不过需求增速明显低于产量增速,使中国玉米的库存整体保持攀升,2011年后,中国玉米库存数据迅速攀升,截止到2014年,中国的玉米库存高达1.05亿吨,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玉米期末库存达到0.77亿吨。我们中间取一个中间值,为0.9亿吨,来作为中国玉米的库存数据,占到中国国内消费总量的50%左右,占到中国生产总量的40%左右;根据中国汇易的数据,玉米库存与消费量的比值是不断攀升,截止到2014年已达60%(图4-3)。
4.3.5 2014年中国饲料玉米消费展望
  进入2014年以来,受临储政策支撑、市场流通粮源偏紧等影响,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并连创历史新高。随着产区新粮大范围上市,供应压力逐渐增大,在消费需求难以明显好转、政策性库存水平保持高位的情况下,预计2015年临储收购仍将主导玉米收购市场,但收储压力将减小,预计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波动空间或将小于上一年度。2014年全国生猪存栏量较近几年呈现下滑态势,虽下半年养殖利润转好,但进入10月份以来,猪价一路下跌,整体幅度有限。在无大疫情的前提下,预计2014/15年度饲料养殖玉米消费将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初步估计增长幅度300~500万吨。
4.3.6 国际主要玉米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1) 美国玉米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图4-4 年度美国玉米进出口及库存量各月数据(数据来源:USDA)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影响力最大的国家,玉米播种面积占世界玉米总面积的1/4,总产量接近世界总量的1/2,贸易量占全球贸易量的2/3,全球所有玉米进口量中七成来自美国。美国玉米的进口库存都保持在较平稳态势,2014/15年度美国玉米单产预测数据为173.4蒲式耳/英亩,比2009/10年度创下的前期纪录高出5%,期末库存数据达到20.08亿蒲式耳,是10年来的最高水平。2014/15年度玉米期末库存对用量比预计为14.7%,高于上年的9.1%(图4-4)。
(2) 巴西玉米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图4-5 年度巴西玉米进出口及库存量各月数据(数据来源:USDA)
  2015/16年度巴西玉米产量预计为7500万吨,高于早先预测的7300万吨。玉米的食品用量、工业用量和饲料用量预计为5610万吨,出口量预计为2000万吨。3、4月是巴西第一季玉米收获季节,随着收获完成5―7月巴西出口量小幅上。作为玉米出口国,巴西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库存方面,5―9月库存量略有调整,10月―12月维持平稳(图4-5)。
(3) 阿根廷玉米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图4-6 年度阿根廷玉米进出口及库存量各月数据(数据来源:USDA)
  阿根廷2014/15年度玉米产量预计为2300万吨,低于上年的2400万吨。玉米供应总量预计为2560万吨,上年为2590万吨。国内用量预计为880万吨,高于上年的820万吨。玉米出口量预计为1550万吨,略高于上年的1500万吨。玉米期末库存预计为130万吨,上年为260万吨(图4-6)。
4.3.7 影响中国玉米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天气:7月和8月中国东北和北方平原几个重要玉米生产省份发生了干旱。受灾最严重的为河南(占玉米总产量的9%)、辽宁(7%)、河北(8%)、内蒙古(9%)、以及吉林部分地区(13%)和山东(10%)。8月下旬及9月上旬在大多数玉米种植区域的降雨缓解了干旱情况,台风和虫害压力的减少、有利的温度条件(无超高温天)和黑龙江地区和中国中南部的较好气候也对种植产生了一定积极影响。
  政策性收储及释放情况:由于国家临储库存较大,尤其是近两年收购超过1亿吨,尽管5月22日国家再次启动政策性粮源拍卖,但截止11月5日临储加进口玉米拍卖总量不足3000万吨,预计本年度的政策可动用临储库存仍超过7000万吨。据悉,2013/14年度东北临储收购数量在6919万吨左右,运费补贴南运约3000万吨,而政策结束后粮源不能及时供应市场,致使价格出现快速拉涨,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虽为减产年景,但幅度小于前期市场预期,从整体形势来看,2014/15年度仍属于供过于求的年份。截止到12月末,临储收购进度虽缓于去年同期,但增长速度已较前期明显回升,后期入库进度将直接影响国内玉米市场购销。年初政策性拍卖在市场供应充裕且价格较高的前提下,部分贸易企业对与进口配额挂钩风险等因素影响,预计成交效果一般。
  进口窗口放开程度:从国际看,国际玉米进口完税价格仍大幅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据监测,日,3月交货的美国2号黄玉米FOB价格为205.3美元/吨,合人民币1257元/吨;到中国口岸完税后总成本约为1807元/吨,较上日跌17元/吨,比去年同期跌49元/吨。而目前广东港口14.5%水内优质辽吉玉米报价在元/吨,较国际价格高近600元/吨,价差优势十分明显。但受我国对美国等部分国家的转基因品种的退运,2014年我国进口玉米数量锐减。
4.3.8 未来玉米价格变化的趋势分析
  进入2014年以来,受临储政策支撑、市场流通粮源偏紧等影响,国内玉米价格持续上涨,并连创历史新高。随着产区新粮大范围上市,供应压力逐渐增大,在消费需求难以明显好转、政策性库存水平保持高位的情况下,预计2015年临储收购仍将主导玉米收购市场,但收储压力将减小,预计上半年国内玉米价格波动空间或将小于上一年度。预计2015年1月份全国玉米均价为2285元/吨,价格波动区间为元/吨。后期密切关注临储收购进度、拍卖成交情况及农村上市进度。
4.4 大豆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4.4.1 大豆主产区播种及收获概况
  今年春季东北地区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1~2℃,降水偏多1~5成,部分地区因降水过多影响播种进度,造成播种时间延后。同时因大豆目标价格补贴细则迟迟未能公布,多数农民为了保险起见选择了种植玉米,2014年我国大豆播种面积继续下滑。据中华粮网遥感估产显示2014年中国大豆播种面积为9131万亩,较去年减少2.77%。5―6月期间,大豆主产区气温适宜、光照充足利于大豆生长,虽然从7月中旬开始东北地区迎来干旱天气,但大豆主产区黑龙江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且当地农田水利设施完备,偏少雨水反而对大豆结荚鼓粒有益,黑龙江大豆单产出现提升。
  统计局:2014年全国豆类总产量同比增加1.91%;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豆类种植面积为917.9万公顷,单产为1771.1公斤/公顷,总产量达到1625.7万吨。与2013年相比,播种面积下降0.49%,由于单产提高41.6公斤/公顷,总产量较2013年增加1.91%。
4.4.2 国内大豆现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图4-7 2014年国内大豆期货价格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2014年,国内大豆期货价格宽幅震荡,期价岁末勉强回归至去年年中水平,较年初涨势明显。截至12月末,连豆1505合约上涨至4515元/吨,较上月末涨197元/吨,较年初上涨276元/吨。一季度,受前期弱势影响,连大豆低位震荡,;二季度,受目标价格补贴政策预期及厄尔尼诺天气炒作影响,连豆期货价格迅速上涨;三季度,美豆丰产打压豆价,连豆高位回落,宽幅震荡;四季度,豆类行情整体偏弱,连豆开始调整之路,但期价重心较去年整体上移(图4-7)。
4.4.3 2014年我国大豆进出口情况
图4-8 2014年我国大豆进出口量(数据来源:海关数据)
  2014年中国全年进口大豆7140万吨,同比增加12.7%,创下历史新高。从进口价格来看,进口大豆平均成本低于3400元/吨,处于近年来低位,同时运费等下降,进一步刺激了国内进口规模。分析称,2014年,全球大豆产量创出新的历史纪录,期末库存显著增加,导致价格持续下跌。由于饲用蛋白粕需求快速增长,我国大豆进口量连续第十年增加,并突破7000万吨。1到12月总出口量25.34万吨,同比增加17.5%(图4-8)。
4.4.4 中国大豆的期末库存变化
图4-9 2014年度中国大豆期末库存变化(数据来源:USDA)
  2014年初国内大豆库存平稳,国内稳定的蛋白粕需求增量使豆粕具有一定的刚性需求。今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国内消费市场表现低迷,肉禽类消费总量及价格均较为低迷,饲料需求明显增速不及往年,因此粕类需求长期低迷,而食用油消费目前看已接近峰值,增速放缓是应有之义,而且转基因风波在今年炒作强烈,豆油受此影响最为深重。下游油、粕需求双双不畅,国内港口大豆库存年内始终居于较高水平,高库存对进口及国产大豆价格均形成了有力的压制(图4-9)。
4.4.5 中国饲料大豆消费展望
  近年来,由于比较效益下降,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连续下降,产量也随之逐步减少,2014年全国大豆产量约233亿斤。
随着经济发展和压榨行业产能扩张,国内大豆消费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放缓。预计2014/15年度国内大豆消费量1590亿斤,同比增加40亿斤。其中压榨量约1440亿斤,同比增加30亿斤。从进口看,为满足国内大豆加工和消费需求,进口大豆数量将继续增长,预计2014/15年度将达1310亿斤。
4.4.6 国际主要大豆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1) 美国大豆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图4-10 年度美国大豆进出口及库存量各月数据(数据来源:USDA)
  2014年美国大豆市场遭遇熊市困扰。在年初南美丰产预期打压后,厄尔尼诺炒作加强,市场产量预期开始悲观,加之美国陈豆库存偏低,美国豆价在4月达到年内高点。随后,厄尔尼诺悲观情绪消减,美豆产量创历史记录消息沉重打击市场,美国大豆大幅下挫,熊市形成,豆价一度跌破强力支撑关口,在11月后,利空全部释放,美国大豆跌势告退,价格小幅反弹。由于美国大豆出口在很长时间内非常强劲,今年夏季美国库存降低,但出口保持非常低的水平,以及今年春季美国大豆种植面积达到新高,2014/15年美国大豆库存年大幅复苏(图4-10)。
(2) 巴西大豆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图4-11 年度巴西大豆进出口及库存量各月数据(数据来源:USDA)
  国际市场供给充裕影响,巴西大豆出口量呈稳定态势,2013/14年度巴西将再度成为世界头号大豆出口国,出口量预计为4500万吨,高于美国的4000万吨,也高于阿根廷出口的930万吨,中国在2014年进口的巴西大豆以及制成品总值相当于巴西出口总值的54%。作为大豆出口国,巴西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库存方面,为应对出口量增加,9月以后库存量有所减少(图4-11)。
(3) 阿根廷大豆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图4-12 年度阿根廷大豆进出口及库存量各月数据(数据来源:USDA)
  国际市场供给充裕影响,阿根廷大豆出口量维持平稳,阿根廷2014/15年度大豆出口预估为800万吨。作为大豆出口国,阿根廷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库存随出口量做相应调整(图4-12)。
4.4.7 影响我国大豆价格变化的因素
  全球大豆丰产,油籽供应充裕:2014年,南北美大豆相继获得丰收,全球大豆产量创下历史性高位,而菜籽、棕榈油产量亦较为喜人,全球油籽供应异常充裕。USDA供需报告连续调高大豆单、总产预期,大豆市场受此影响,CBOT期价在年中后步步下行,跌破1000美分/蒲式耳支撑位后才放缓跌势,但就全年境况来看,供应充裕严重压制了大豆价格,在国际大豆低迷带动下,国内进口大豆价格节节下滑,大豆市场处于长期熊市。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开启国产大豆支撑不再:2014年,中国在东北取消大豆临储收购政策,转而采取大豆目标价格补贴制度。规定放开大豆市场价格,而对农民直接进行补贴。在失去临储政策支持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细则姗姗来迟,9月份大豆上市后,在国际市场低迷带动下,国产大豆价格高开低走,情势低迷,新豆价格以远低于目标价区间冷清运行。国产大豆价格运行趋势进入崭新新纪元。
  下游需求不畅大豆库存全年高位运行:今年,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国内消费市场表现低迷,肉禽类消费总量及价格均较为低迷,饲料需求明显增速不及往年,因此粕类需求长期低迷,而食用油消费目前看已接近峰值,增速放缓是应有之义,而且转基因风波在今年炒作强烈,豆油受此影响最为深重。下游油、粕需求双双不畅,国内港口大豆库存年内始终居于较高水平,高库存对进口及国产大豆价格均形成了有力的压制。
4.4.8 未来大豆价格变化的趋势分析
  目前看,南美大豆播种进度稍有迟滞,但预计南美大豆产量仍将继续增长,而美国大豆收益依然可以接受,预计美豆种植面积仍有增加潜能。受此基本面供应情况影响,国际大豆价格将保持在当前的较低水平,天气情况则将是短期内炒作目标,但大豆整体价格重心上移,还需更多利多配合。国内市场方面,2015年国产大豆播种面积及总产估计会继续减少,但食用需求支撑也会愈加强烈,料此项减少有限,国内大豆产量将保持在1000万吨左右,而价格补贴政策也将真正融入市场,对市场形成影响,但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预计国产大豆价格将继续保持跟随外盘运转趋势,国产和进口大豆内外价差有继续缩窄可能。
4.5 小麦市场基本情况分析
4.5.1 小麦主产区播种及收获概况
  2014年全国冬小麦产量11989.9万吨,比2013年增产404.5万吨,增长3.5%。农业部农情调度显示,预计今年国内冬小麦播种面积略有增加。其中,河南小麦播种面积8100万亩左右,江苏3600万亩左右;安徽小麦播种面积3665万亩,比上年增加13万亩;河北省播种冬小麦3450.5万亩,比上年减少54.6万亩;山东小麦播种面积5680万亩,比上年增加近70万亩。据了解,目前主产区大部分地区小麦一、二类苗均高于上年同期,新小麦长势良好。虽然近期华北黄淮地区气温偏高、降水偏少,但大部农田土壤墒情尚可,对过冬期的小麦影响不大。
4.5.2 国内小麦现期货价格走势分析
图4-13 2014年国内小麦期货价格走势分析(数据来源:大连商品交易所)
  一季度,国内小麦市场处于弱势徘徊态势。1月份国内小麦市场购销整体放缓,麦价随之平稳偏弱运行。3月份后,前期拍卖小麦积极出库,市场粮源较为充足,加工企业需求也相对稳定,随着供需形势逐渐明朗,局部产区价格小幅回落。二季度,贸易商、粮库等售粮主体所持粮源出现一定程度亏损,在腾仓收购新麦以及信贷资金还款付息等压力下,售粮主体为回笼资金,贸易商、粮库出库积极性大幅提高,买方市场氛围较为浓厚。但5月末6月初随着新粮上市,南方产区5月底就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小麦价格很快就跳涨至一个新台阶。三季度,小麦价格温和上行。7―8月上旬,小麦价格平稳上涨,8月中下旬受中秋备货增加、市场粮源减少影响,价格再度上涨明显。9月份虽然市场粮源仍显偏紧,但需求放缓,小麦价格基本趋向平稳。从供应方面看,10月江苏2014年新产托市小麦率先投拍,再加上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维持上年水平不变,使得市场主体对小麦价格的后市预期发生改变。从需求角度看,小麦市场需求旺季不旺,加之2015年春节时间错后,制粉企业大量采购备货热情较往年偏低(图4-13)。
4.5.3 2014年我国小麦进出口情况
图4-14 2014年我国小麦进口量(数据来源:海关数据)
  2014年前四个月受到国际小麦价格较低的推动,我国进口小麦不断刷新纪录。在小麦丰产预期的影响下,小麦进口量下滑,5月后至年底进口量一直保持平稳,由于我国小麦市场供需相对宽松,再加之小麦进口数量减少,国内小麦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不大。据中国海关数据统计,2014年全年我国共进口小麦297.2万吨,同比下滑46.04%(图4-14)。
4.5.4 中国小麦的期末库存变化
图4-15 2014年度中国小麦的期末库存变化(数据来源:USDA)
  受制于面粉销售未有好转迹象以及麸皮需求放缓,面粉加工企业开工情况不是太乐观,面粉加工企业小麦采购意愿不是很强,多以消化库存为主,小麦库存数量保持低位水平(图4-15)。
4.5.5 2014年中国饲料小麦消费展望
  受宏观经济形势、玉米与小麦比价变化等影响,预计2014/15年度国内小麦消费量将保持基本稳定。其中,口粮需求随人口增加继续呈刚性增长态势,但增速放缓;由于玉米价格表现强势,加之优质玉米供应紧张,新小麦质价优势显现,部分饲料企业采购积极,饲用小麦需求有所抬升,但长期看,受养殖业仍不景气、玉米库存水平较高及新玉米减产预期下降等影响,预计年度内小麦饲用消费增幅将有限。整体看,预计2014/15年度国内小麦消费量约2327亿斤,比上年度增加52亿斤,增幅2.29%。
4.5.6 国际主要小麦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1) 美国小麦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图4-16 年度美国小麦进出口及库存量各月数据(数据来源:USDA)
  2014/15年度全球小麦产量预计将达到7.052亿吨,2014年美国小麦总产量为5838.1万吨,比2013年(5800.0万吨)增加38.1万吨,增幅为0.7%;比近五年平均减少53.8万吨,减幅为0.9%,为平年年景。小麦期初库存预计为1.682亿吨,大部分抵消了其他国家小麦产量调高220万吨的影响,也限制了小麦供应的增长。作为小麦出口大国,美国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图4-16)。
(2) 巴西小麦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图4-17 年度巴西小麦进出口及库存量各月数据(数据来源:USDA)
  巴西的主要农产品是甘蔗、大豆类、水稻等等,国土虽大,但小麦一直不是主要农作物,只在南方一些地区有种植,且巴西小麦质量欠佳,美国和欧洲将从巴西进口的小麦多作为动物饲料,而巴西食用小麦多为进口。进口量多保持平稳,7月有小幅下调。随着国际市场的消耗,8月,巴西饲用小麦的出口量上升(图4-17)。
(3) 阿根廷小麦市场进出口及库存概况
图4-18 年度阿根廷小麦进出口及库存量各月数据(数据来源:USDA)
  2014年阿根廷小麦种植面积增加5%~7%。阿根廷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为360万公顷,2014年该国小麦种植面积约为400万公顷。2014/15年度阿根廷小麦产量将达到1250万吨,比上年增长200万吨,不过仍远远低于十年平均产量1400万吨。2014年阿根廷小麦出口供应过剩量将接近500万吨。作为小麦出口国,阿根廷的进口量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库存随出口量做相应调整(图4-18)。
4.5.7 影响我国小麦价格变化的主要因素
  2015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保持不变:自2006年国内主产区启动小麦托市收购预案以来,国内主产区三等白小麦托市收购价格由2006年的0.72元/斤,到2014年上提至1.18元/斤,托市收购价格上提幅度达55.56%。经国务院批准,2015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4年水平不变。小麦托市价中止“连年上调”,有助于国内小麦市场从“政策市”向“市场市”过渡。政策定调粮食市场化,将使得国内小麦市场“政策市”与面粉市场“市场市”导致的“麦强面弱”格局逐步消退。
  专项拍卖抑制春节前麦市上涨空间:国家政策性小麦投放数量再度增加,使得本就需求不旺的小麦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此次政策性粮源拍卖将和明年进口小麦配额的分配挂钩,根据符合条件的申请企业拍卖成交量在总拍卖量的比例进行分配,而对主销区的企业,在配额的分配上有0.2的倾斜系数。由于进口小麦性价比较高,预计很多制粉企业会为得到配额积极参与竞拍。在政策麦出库力度加大的压力下,小麦市场价格上涨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饲用小麦消费量较上年增加:今年第三季度,国内玉米价格上涨迅猛、而小麦价格涨幅相对有限,饲料企业使用小麦替代玉米的价格优势明显,小麦的饲用消费数量持续增加。10月中旬以后,随着国内玉米价格出现大幅下滑,二者之间比价不仅由逆差转为顺差,而且差价越来越大,小麦饲用替代优势完全消失。市场预计,2014年小麦饲用消耗量或将高出常规使用年份300~400万吨。
4.5.8 未来小麦价格变化的趋势分析
  预计在2015年,国内麦市将逐步由政策市向市场市转变,在政策支撑力度减弱、小麦库存数量高企以及终端需求难有明显改观的情况下,国内麦价难有明显上涨行情,粮食经营者可以把握阶段性行情机会,降低利润预期,做大粮食流通规模。在面粉市场行情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可以细化经营品种,抓住专用粉市场,提升利润空间。若2015年国内小麦产量未有明显波动,国内麦市供需格局仍将趋于宽松,区域性、品种结构性矛盾还将存在。据中华粮网数据模型预测,至1月底全国小麦市场均价在2560元/吨左右,从趋势上看整体平稳趋弱。
5 2014年养猪行业发展总体概况
5.1 中国种猪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5.1.1 中国种猪行业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猪肉消费需求的增加,商品猪养殖数量持续增长,种猪市场也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同时,我国生猪养殖业向规模化养殖发展的过程中,依靠品种改良和充分发挥生猪遗传性能,来提高养殖效益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14年中国种猪市场保持快速发展,并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我国能繁母猪年末存栏量从2000年末的4187万头,增长到2014年末的4300万头,年均增长0.19%,年间能繁母猪存栏量均维持在较高规模,其占生猪存栏的总量基本保持在10%~11%的比例区间。
  2014年,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呈现轻速度,优质量,重结构的发展趋势。我国种猪业也与时俱进,虽然我国种猪场的技术、管理、规模参差不齐,种猪质量差别较大,但在国内各行业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优化调整的过程中,中国的养猪业加入了淘劣选优的大军,后备母猪淘汰率高,优良父母代种猪市场普遍看好,国内种猪业的龙头企业都朝着育种标准化的方向发展。虽然我国种猪产业的工厂化、产业化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并呈现着欣欣向荣的发展之势,但依然存在着引进、布点、环保等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
5.1.2 中国种猪行业发展特点
(1)健康成为种猪的新代言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生态的理念受到推崇,种源的健康安全也备受关注,成为种猪销售的代名词。
(2)开始重视种猪的数据积累。种猪的生产性能直接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良好的育种成绩,翔实的数据资料将成为种猪质量的基本标志。
(3)育种逐渐走向现代化、产业化。在宽松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国外优质种源的生产性能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但面对引种、退化、引种的恶性循环,将国外的技术、设备等搬回家成为另一趋势。
(4)种猪售价及利润趋于合理。随着种猪市场供需不断平衡和市场逐渐成熟,种猪价格体系更趋于合理;企业信誉、市场占有度、营销人员素质、技术服务、品牌知名度等都是重要的竞争内涵。
5.2 2014中国种猪进出口情况
5.2.1 2014年中国活猪出口情况
  截止2014年12月,我国活猪累计出口量173万头,比2013年约增长5万头,累计比上年增长3.1%;出口金额280218万元,累计比上年减少1.7%,2014年活猪出口平均价格为1619.76元/头,较2013年活猪出口平均价格上扬3.48%。
5.2.2 2014年中国种猪引进情况
表5-1 2014年中国种猪引进情况统计表
  从引种国家来看,2014年主要引种国家集中在加拿大、丹麦,这两个国家的引种总量达到全年引种总量的65%。与上年美国引种量达到46%相比,丹麦引种量达到15%相比,引种国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图5-1)。
图5-1 2014年我国引种国家所占份额情况(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图5-2 2014年我国引种地区所占份额情况(数据来源:海关信息网)
  从引种地区来看,引种地区主要集中在吉林、内蒙,引种地区有向边疆发展的趋势(图5-2)。
5.3 2014年中国生猪生产情况
图5-3 2014年全年生猪存栏走势(数据来源:农业部)
  2013年,全国生猪存栏量呈现直线上扬,在12月份达到47411万头,为2013年的至高点,而在转年进入2014年上半年后,生猪存栏量则呈现较快下滑的态势,上半年在5月份达到最低值为42809万头,6月份开始反弹后在10月份再次出现下滑,12月份表现为42157万头,为全年最低值,环比下滑2.30%(图5-3)。
图5-4 2014年生猪存栏与去年同期比较(数据来源:农业部)
  自2013年以来,全国生猪存栏量仅在、8、11、12月高于往年同期水平,月份较2013年同期持续下滑,且下滑幅度逐步加大,至2014年12月份同期下降达7.80%(图5-4)。
5.4 中国能繁母猪生产情况
图5-5 2014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走势(数据来源:农业部)
  2013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总体上较为稳定,基本在5000万头左右徘徊;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呈现逐步下滑态势,12月份达到4286万头,环比下滑1.80%,为月份的最低值。
图5-6 2014年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与去年同期比较(数据来源:农业部)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而2013年9月―2014年12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低于上一年同期水平,其中2014年12月份较同期下滑幅度最大,为13.20%(图5-6)。
5.5 中国屠宰及肉类加工生产情况
5.5.1 中国生猪屠宰业总体形势分析
  屠宰行业上接养殖环节,下连群众消费和市场流通,是经济社会转型期的迫切要求。2014年,我国生猪屠宰行业取得长足发展,但生猪屠宰监管同时也进入了攻坚“深水区”,屠宰场点“多、乱、小、散”并存、屠宰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突出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生猪屠宰管理有所放松,私屠滥宰、注水或注入其它物质等违法行为有反弹趋势,容易造成食品安全隐患。目前中国生猪屠宰业市场容量巨大,增长迅速,成长空间无限。随着市场进一步发展,整个产业链出现了集约化的发展趋势,步入了一个快速的成长与规范的时间区间。当前中国生猪屠宰行业现状表现为以下几点:
  (1)促增产:生猪及猪肉生产总量上升。2014年中国生猪出栏、猪肉产量5493万吨,约占全球猪肉总产量均比上年增长2.8%,猪肉是中国肉类食品的当家品种,占全国肉类总产量的64.3%。
  (2)压场点:生猪屠宰厂(场)数量下降。2011年至2014年,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在全国开展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和标准,对全国的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和小型生猪屠宰场点进行了审核清理。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小型生猪屠宰场点、生猪屠宰企业总数均呈现大幅下降。
  (3)保安全:严惩非法屠宰,加强质量安全监管。根据农业部有关统计数据,目前经过定点屠宰厂(场)检疫检验的生猪有3亿多头。按全国出栏生猪7亿头计算,检疫检验生猪只占出栏总量的42.8%。
  (4)调结构:发展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与屠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牲畜屠宰企业1325家,比2012年的1300家增加25家。其中,生猪屠宰企业占90%以上。
  (5)稳价格:猪肉销售与进出口贸易。2012年中国猪肉市场交易量为4725万吨。其中城市交易量为2387.5万吨。其比重为50.5%。2013年城市猪肉市场交易量进一步上升。2012年猪肉在农村的市场交易量为2337.6万吨,其比重为49.5%。2013年这一比重又有进一步下降。
  (6)强基础:生猪养殖、屠宰、销售一体化。以“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的理念和模式改造传统生猪养殖业,加快传统分散饲养方式向现代集约饲养方式的转变,建立稳固的环保型生猪养殖基地,实现屠宰加工业与养猪业的协调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产业转型,加快了生猪养殖、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步伐。
  实践证明,机械化、规模化屠宰是保障肉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条件:一是屠宰操作规范,产品质量高;二是检验项目齐全,产品质量有保障;三是污水污物处理设施先进,环境保护有保障;四是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会增长圣经基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