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于丹老师讲座的观后感的人是不是觉得她本人比电视上好看很多

于丹个人简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于丹个人简历
&&于丹个人简历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于丹:上电视的“女孔子”_网易女人
于丹:上电视的“女孔子”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像“小燕子”一样“一夜成名”
于丹讲《论语》的7天,改变了她个人的命运,也改变了2006年的中国【】
2006年“十一”黄金周,于丹登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论语》。
也许于丹自己也没有料到,她的命运会就此发生巨大转折。
此前,她,一个剪着短发的大眼睛女子,安安静静地读书、教书、策划电视栏目。除了她的学生,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于丹”这个名字。
而在《百家讲坛》讲《论语》的短短7天,就让“于丹”与刘翔、同进品牌中国年度人物候选名单,同时也进入“2006年中国报纸、广播、电视十大流行语”。
“十一”长假一过,于丹授课的网络音频就铺天盖地流传开来,其人气随之暴涨。就连易中天也忍不住赞道:于丹真棒!于是,这位4岁即跟随父亲学《论语》的女子一炮走红,被称为“女易中天”、“学术超女”,并成为继易中天之后又一个“产”自《百家讲坛》、以网络时代的速度迅速窜红的“学术明星”。
中华书局抓住时机,迅速出版了以讲座为蓝本的《于丹〈论语〉心得》,60万册的首印数,超过了《易中天品三国》的55万册。
日,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于丹〈论语〉心得》签售现场。排队的“长龙”从五楼一直延伸到一楼,又绕着大厦的外围转了N圈,竟然造成附近交通阻塞,还引来了交警。站在寒风中等待的热情的“鱼丸”(于丹粉丝的自称)们,不光有学生和年轻人,还有不少中老年人,他们有从新疆、南京、太原、黑龙江等坐火车过来的,还有从兰州坐飞机赶过来的。原定签售从下午2时开始,谁知“从早上7时半起,就已经有读者到书店来等了。”从电梯到签售室,于丹是一路鞠着躬走过去的。
排在第一位的新疆大爷说:“于老师,谢谢你把中国的孔子找回来了。”截至22时15分,《于丹〈论语〉心得》在中关村图书大厦销售了14000本。从下午一点半开始签名的于丹,签名签到手软,“从肩膀一直到手全是疼的,到最后拿着笔就一直在往下掉。”她总共签书12600本,比易中天创造的签售4000多本的纪录多两倍。这个销售量和签售量,刷新了全国所有书店的纪录,图书大厦为此延迟打烊一个多小时。
“于丹现象”,成为2006年的媒体、学术圈以及普通大众都最热衷于讨论的话题。
大众传播向传统文化的胜利进军
从《百家讲坛》走出的“学术明星”:阎崇年、易中天、于丹、王立群(从左至右)【】
“于丹为我们讲述的就是这样的孔子,一位链接了多彩世界的灰色孔子……这是我们的孔子,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也是永远的孔子。”易中天非常欣赏这位“最聪明的小妮子”。
然而,于丹塑造的这样一个“大众的孔子、人民的孔子”,却让许多“专业人士”愤怒了。
在“天涯社区”网站,作家李悦发表了3万字的长文《〈论语〉可以乱讲吗?》,指出于丹讲解《论语》中的14个硬性错误,并对她的7部分内容进行逐篇剖析和批评。以中山大学徐晋如博士为代表的“十博士”打出了“将反于丹之流进行到底”的旗号。还有人身着“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的白T恤在于丹的签售现场抗议。
这些指责者认为于丹只是借了古典文本的壳,但实际上很像速成教材,不仅偏离了文本本身,也给人造成了误导,使“国学的精髓被流俗化、娱乐化”。
“这场论战,其实完全是在两个不同层面上的交锋。”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刘兵说,“那些批评于丹的人都忽略了,于丹选择的是电视这样一个载体。”
就如《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所声明的,《百家讲坛》不是一个“学术论坛”。“我们是一个大众化的专业频道,必须要把“大众”二字放在首位,学术一般是少数人关心的话题,大众听不懂,尽管它再好、再精,我们也不需要。”
于丹也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如果在大学讲坛上我这样讲,那我是渎职的,是对专业的学生不负责任。但是如果在电视上以一个大学讲堂上的严谨,讲求考据的话,也是对大众的不负责任。因为上电视必须考虑观众,15岁以上的中学生要听得懂,还要喜欢听。”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周国平认为,“于丹现象”有两层含义:“一是电视文化媒介向印刷文化领域的胜利进军,二是大众文化传播向传统文化资源的胜利进军。”
正是通过电视媒介的率先传播,截止日,《于丹〈论语〉心得》两年的发行量已突破了500万册。“于丹现象”还带动了《论语译注》这样的专业学术书籍的销量。
对于选择电视作为传播《论语》的途径,许多学者表示了质疑。于丹则毫不掩饰她对大众传媒的认同:“电视是干什么的?它所承担的是文化中的一部分重要功能,叫做普及。”“我对传媒的态度可能会跟别的老师有点不一样,因为我是教传媒的,我热爱媒体。”和于丹在同一战线的易中天更是断言,“如果孔子真的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上《百家讲坛》,不然他为什么天天驾着牛车去宣扬他的思想?”
“心灵鸡汤”热背后的焦虑中国
《于丹〈论语〉心得》迄今已经销售逾500万册【】
面对大众的热情,于丹自己这样冷静地分析:“他们其实都是冲着孔子来的。”
从小就学习传统文化的于丹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人就开始试图在“经典国学”中寻求生存和生活的坐标。“在这种追寻中,大家会看到古圣先贤的很多朴素经典,穿过千古尘埃中在这个时代的意义。”到了21世纪,“大家的心态开始从最早的物质的激动和迷茫中宁静下来”,这种需求更是明显和稳定了;甚至于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也是这个时代的特殊产物。
然而,就算老百姓们想去“国学”里“寻根”,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读一读《论语》、《庄子》的原著呢?
“典籍再好,再智慧,你让我看泛黄的线装书,我也只能说‘对不起’。”一家外企的职员小李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鱼丸”,“在节奏快、资讯发达的时代,我想轻松地倾听先贤的智慧,我可不想工作累得半死,回家还坐下来啃线装书。”而于丹的解读方式,无疑是最贴近大众需求的。
在于丹的《论语》心得里,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话语:“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但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这种阐述《论语》的方式被她的反对者们认为是一种廉价的“心灵鸡汤”。可是问题是,为什么有超过500万的中国人愿意花钱买这一碗“心灵鸡汤”呢?为什么这种强调“心灵平和”的论调会引发整个社会的共鸣呢?
于丹并不是一个偶然的个体。据卓越图书网统计,年,和“心”有关联的:心理学、禅学、佛学等相关类别的图书迅速升温。心理类畅销书也由前几年的成功励志型,如《谁动了我的奶酪》,开始转为探索内心型,如《24重人格》、《心理学与生活》等。同时,大众对“禅”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从2006年底到2007年出版的此类代表作品有:《于丹〈庄子〉心得》、《李叔同解经》、《走到人生边上》、《平常禅:活出真实的自己》(译)等。
这些新的阅读热点及趋势,通通指向一个社会症结:焦虑不安。在一些学者指责于丹“缺乏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批判性”的时候,于丹“识时务”地意识到:批判,已然是这个“心累”的社会所不能承受之重了。现在大家最需要的是,是价值的“回归”和“重建”。
“我自己不能完成价值建立,但是我可以传递一种态度。”于丹在接受网易专访时说,“我希望大家对于古典,对于文化,对于我们当下的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都抱有一种乐观的态度,然后我们再去发现问题并解决。”
本文来源:网易女人
作者:宋涵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热门搜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于丹感恩讲座观后感 400字
日  来源:快乐城堡
内容提要:今天早晨,我打开电视机,电视机里刚好开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她的讲话内容让我感受很深,她交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
  今天早晨,我打开电视机,电视机里刚好开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她的讲话内容让我感受很深,她交给我很多对我有帮助的人生道理。于丹老师的演讲很精彩,她分了好几个主题,分别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自信。
  于丹老师给我们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师带十位学生,走过一件漆黑的房子,这十位同学都吓得要命,这十位同学是老师选出来最勇敢的,走出这间房子,老师开了一盏灯,这时同学们才知道他们一直在走一条很长的独木桥,下面是鳄鱼池,上面有一层保护膜,老师有开了两盏灯,有五位小同学逃走了,老师把灯全部开了起来,剩下的同学都走了。
  于丹老师讲到这一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我们中小学的必修课内,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习怎样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连这些都不会的话,就算成绩再好,也是一个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
  让我们展开翅膀在感恩中成长吧!暂无话题描述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43K2,48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9K1,28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8K2,58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7K1,35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27K2,7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993于丹出新书 承认自己“很二”感叹“现如今谁敢给谁指路” | 北晚新视觉
于丹出新书 承认自己“很二”感叹“现如今谁敢给谁指路”
日讯,于丹的新书《此心光明万物生》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的于丹接受了《北京晚报》记者的采访。于丹以一身设计时髦的黑白连身裤一如既往地以端庄风格出现在记者面前。每次于丹出书引起的动静都不小,就像她在北京书市每次演讲总是人潮涌动。
于丹曾经参与过许多大型电视节目的策划和撰稿,被称为电视“军师”
她以一个教授的身份,一边享受着明星式大众追捧,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讽刺和批评,外界对她的褒贬总是呈现两个极端,她曾有过解释、回应甚至还击。但这次,外表依旧精致的于丹却以一种让人意外的放松和随意与记者交流。除了聊写书心得和人生感悟外,她意外地说起了母女间的趣事,还不住自嘲:“哎,我其实是个很二的人。”
四十迷惑,五十不惑
《此心光明万物生》是于丹在研究过大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之后体悟出的随笔集,于丹开始接触到王阳明学说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时期:“我是到了30多岁以后才接触一些王阳明的东西。我硕士毕业以后,24岁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那时我们的所长、我的领导是刘梦溪先生,我是他的兵,真是跟着刘先生补了很多东西。”
如今年过50的于丹更加放松的状态可能来自“不惑”。“孔子说四十不惑,但我倒觉得不是这样,人到四十岁其实是有大迷惑的。”于丹觉得,年轻的时候,我们每天忙着进修、打拼、加班加点,也没有资格和空闲迷惑,人到40岁时有积累了,有时间了,世界上抉择开始多起来时,就开始内心疑惑了。
于丹告诉记者,她对于年代近一点的新儒学这批人,陈寅恪、马一浮等等都跟着刘先生读的,同时也是在他启发下开始了解阳明心学,她第一次读王阳明是在30岁以后,真正懂得是在40岁以后,用了十年时间才彻底明白:“我们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想明白了,明白了就不会跟自己、跟别人、跟这个世界较劲了。”
“走过10年,我想的很多事情和从前不大一样了。”于丹这十年来也变了不少,她也并不讳言当年“年轻气盛”,“当初我在讲《庄子》心得、《论语》心得的时候,只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大学教授,从书本到书本,说的都是些古代经典的当代理解。”如今再出书,于丹以近乎谦卑的姿态将自己定位成“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者、传播者”,“我都不敢自称是研究者,因为比我学问好的人有太多太多了。”
面对公众越单纯越好
“在今天的生活里,谁敢给谁指路,每个人活得都挺艰难的,每个人在寻找自己那条路,只不过我们在路上谈谈想法。”于丹说,总有人问她,现在大家生活工作压力大,人心浮动,《此心光明万物生》是不是给读者指路的。“《此心光明万物生》是我一路行来,对自己念头越来越清晰的辨明,阳明先生对我的启发,我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而已。”
于丹的女儿,一路在北师大幼儿园、北师大附小上学,几乎是北京最好的学校。
于丹成名之前就曾经参与过许多大型电视节目的策划和撰稿,她以幕后身份被称为电视“军师”,面对如今如火如荼的真人秀等娱乐节目,作为学者的她也接到过不少邀请,但她一一回绝了,面对记者的询问,她直接堵了后路:“不仅仅现在我在回绝这些电视娱乐节目,在未来我也不准备上。”
“定力是什么?就是人要想明白了。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希望自己有一些稳定的东西。”于丹说,自己其实是个特别爱玩、也会玩的人。今年9月10日教师节,她跟20年前的学生们重聚。“现在他们对我来说就是一帮朋友,我们一起爬山,疯的不得了。”于丹坚持生活中如何娱乐是私人事情,她不愿意在公众视野里面涉及更多的娱乐元素,“我不上娱乐节目,不是说我私下是不热爱娱乐的人,我希望面对公众的身份越单纯越好,在生活中我可以有多种尝试、多种角色,但公众身份我希望用减法。”
女儿眼中“不靠谱的妈”
于丹的女儿上学,一路在北师大幼儿园、北师大附小上学,几乎是北京最好的学校。在学校的“蒙特梭利教育实验班”,女儿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高年级的奥数。面对巨大的竞争,于丹却一点也不为女儿着急焦虑,她愿意彻底做个“放养”的妈妈,对女儿“完全没要求”,最夸张的是她连女儿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都不加,“女儿得自己去各种打听,搞清楚自己要做的各种事,因为她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啊。”
于丹跟记者说着说着,就想起上周末回家,母女俩晚上睡前聊天,喜欢数学的女儿给她背圆周率。“她给我一直背了几百位,背了两分多钟。我问她,苗苗啊,咱背这个有什么意思呢?她说,有意思,我就是想背,你给我背一下试试。”于丹说到这儿哈哈大笑,“我告诉她,我可不会,你妈就是个很二的人。然后我就趁她睡着了以后,在她手臂上写了一堆‘2’,给她气坏了,因为特别难洗掉。”就在于丹为自己的恶作剧得意的时候,女儿气鼓鼓地批评她:“谁也没见过像你这么不靠谱的妈!”
“妈能陪孩子的年头毕竟很少,你得让她从小就有自律。良性健康的人格怎样培养?我愿意孩子带着自由、希望,健康地长大,这就OK了。”于丹并不要求女儿背诵古代经典,也不逼她报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她坚信“如果逼她学什么,她就学伤了,就会抵触”,不但适得其反,还会影响母女间的感情。
于丹觉得,那些强迫女儿背下来的东西永远比不过女儿抵触、被逼迫的感受,“我觉得逼迫是一种强权,这会伤害一个孩子的尊严,同时也不符合做父母的慈悲。所以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不一定存在强权,包括你让他判断是非都不应该用强权。”于丹说,她只希望女儿享受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一切。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陈梦溪
于丹曾经参与过许多大型电视节目的策划和撰稿,被称为电视“军师”
她以一个教授的身份,一边享受着明星式大众追捧,一方面又承受着来自方方面面的讽刺和批评,外界对她的褒贬总是呈现两个极端,她曾有过解释、回应甚至还击。但这次,外表依旧精致的于丹却以一种让人意外的放松和随意与记者交流。除了聊写书心得和人生感悟外,她意外地说起了母女间的趣事,还不住自嘲:“哎,我其实是个很二的人。”
四十迷惑,五十不惑
《此心光明万物生》是于丹在研究过大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之后体悟出的随笔集,于丹开始接触到王阳明学说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时期:“我是到了30多岁以后才接触一些王阳明的东西。我硕士毕业以后,24岁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那时我们的所长、我的领导是刘梦溪先生,我是他的兵,真是跟着刘先生补了很多东西。”
如今年过50的于丹更加放松的状态可能来自“不惑”。“孔子说四十不惑,但我倒觉得不是这样,人到四十岁其实是有大迷惑的。”于丹觉得,年轻的时候,我们每天忙着进修、打拼、加班加点,也没有资格和空闲迷惑,人到40岁时有积累了,有时间了,世界上抉择开始多起来时,就开始内心疑惑了。
于丹告诉记者,她对于年代近一点的新儒学这批人,陈寅恪、马一浮等等都跟着刘先生读的,同时也是在他启发下开始了解阳明心学,她第一次读王阳明是在30岁以后,真正懂得是在40岁以后,用了十年时间才彻底明白:“我们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想明白了,明白了就不会跟自己、跟别人、跟这个世界较劲了。”
“走过10年,我想的很多事情和从前不大一样了。”于丹这十年来也变了不少,她也并不讳言当年“年轻气盛”,“当初我在讲《庄子》心得、《论语》心得的时候,只是一个年轻气盛的大学教授,从书本到书本,说的都是些古代经典的当代理解。”如今再出书,于丹以近乎谦卑的姿态将自己定位成“中国传统文化普及者、传播者”,“我都不敢自称是研究者,因为比我学问好的人有太多太多了。”
面对公众越单纯越好
“在今天的生活里,谁敢给谁指路,每个人活得都挺艰难的,每个人在寻找自己那条路,只不过我们在路上谈谈想法。”于丹说,总有人问她,现在大家生活工作压力大,人心浮动,《此心光明万物生》是不是给读者指路的。“《此心光明万物生》是我一路行来,对自己念头越来越清晰的辨明,阳明先生对我的启发,我愿意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而已。”
于丹的女儿,一路在北师大幼儿园、北师大附小上学,几乎是北京最好的学校。
于丹成名之前就曾经参与过许多大型电视节目的策划和撰稿,她以幕后身份被称为电视“军师”,面对如今如火如荼的真人秀等娱乐节目,作为学者的她也接到过不少邀请,但她一一回绝了,面对记者的询问,她直接堵了后路:“不仅仅现在我在回绝这些电视娱乐节目,在未来我也不准备上。”
“定力是什么?就是人要想明白了。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了,我希望自己有一些稳定的东西。”于丹说,自己其实是个特别爱玩、也会玩的人。今年9月10日教师节,她跟20年前的学生们重聚。“现在他们对我来说就是一帮朋友,我们一起爬山,疯的不得了。”于丹坚持生活中如何娱乐是私人事情,她不愿意在公众视野里面涉及更多的娱乐元素,“我不上娱乐节目,不是说我私下是不热爱娱乐的人,我希望面对公众的身份越单纯越好,在生活中我可以有多种尝试、多种角色,但公众身份我希望用减法。”
女儿眼中“不靠谱的妈”
于丹的女儿上学,一路在北师大幼儿园、北师大附小上学,几乎是北京最好的学校。在学校的“蒙特梭利教育实验班”,女儿从小学就开始学习高年级的奥数。面对巨大的竞争,于丹却一点也不为女儿着急焦虑,她愿意彻底做个“放养”的妈妈,对女儿“完全没要求”,最夸张的是她连女儿班级的家长微信群都不加,“女儿得自己去各种打听,搞清楚自己要做的各种事,因为她问我我什么都不知道啊。”
于丹跟记者说着说着,就想起上周末回家,母女俩晚上睡前聊天,喜欢数学的女儿给她背圆周率。“她给我一直背了几百位,背了两分多钟。我问她,苗苗啊,咱背这个有什么意思呢?她说,有意思,我就是想背,你给我背一下试试。”于丹说到这儿哈哈大笑,“我告诉她,我可不会,你妈就是个很二的人。然后我就趁她睡着了以后,在她手臂上写了一堆‘2’,给她气坏了,因为特别难洗掉。”就在于丹为自己的恶作剧得意的时候,女儿气鼓鼓地批评她:“谁也没见过像你这么不靠谱的妈!”
“妈能陪孩子的年头毕竟很少,你得让她从小就有自律。良性健康的人格怎样培养?我愿意孩子带着自由、希望,健康地长大,这就OK了。”于丹并不要求女儿背诵古代经典,也不逼她报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她坚信“如果逼她学什么,她就学伤了,就会抵触”,不但适得其反,还会影响母女间的感情。
于丹觉得,那些强迫女儿背下来的东西永远比不过女儿抵触、被逼迫的感受,“我觉得逼迫是一种强权,这会伤害一个孩子的尊严,同时也不符合做父母的慈悲。所以在父母与孩子之间不一定存在强权,包括你让他判断是非都不应该用强权。”于丹说,她只希望女儿享受一个孩子应该享受的一切。
来源:北京晚报 北晚新视觉网 记者 陈梦溪
使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网页至朋友圈(点击二维码隐藏)
北晚新视觉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北晚新视觉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北晚新视觉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北晚新视觉网或北京晚报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消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网后30日内进行,联系邮箱:takefoto@vip.sina.com。
新视觉·新媒体
北晚新视觉微博
北晚新视觉手机版
北京晚报APP
北晚新视觉微信
新视觉影社微信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0号北京日报社新闻采编中心205室 电话:010-邮箱:takefoto(at)vip.sina.com
工信部备案号:公安机关备案号:09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丹老师讲座的观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