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有伤害他人的不敢表达想法的孩子而感到快乐怎么事

我是个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所以总有好多事做不成,能教点哲理吗?_百度知道
我是个很在乎别人看法的人,所以总有好多事做不成,能教点哲理吗?
你以前的回答我看过,我觉得很有用,希望你能在帮我一次,感谢!
我有更好的答案
我相信你是个善良,有思想的人。你想让身边的人都感觉快乐,自然地,你也希望他们对你有良好的评价。这没有什么不对的。作为情商的一部,这是个好事!但物极必反。若你老是担心朋友、家人、同事、甚至走在街上的陌生人怎么想,那么你将花太多精力来担心(这样可能让自己远离了自己真正的梦想)。这是个很难戒除的习惯,但以下的方式可能有帮助。第一步:问自己什么对你重要我时常担心人们会在意我的服饰,我的发型。然后事实是外表对我来说,不是那么重要。当然,我也喜欢看着漂亮,但我对时尚真是完全不感冒,也经常不化妆。 你身边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许你讨厌下厨,即使你母亲认为每天晚上你应该亲手准备晚餐的。也许你不喜欢健身,但是你的朋友每天为此精疲力竭,清晰坦然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其他肯定会通过他们的标准来评判你,但是如果你知晓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那么你也会意识到自己也有优先权。第二步: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在看你我不是世界的中心,而你也不是。大部分你身边的人都在忙自己的生活,根本无暇顾忌你太多。 也许你认为你自己曾在晚会上说过一些愚蠢的话,或你坚信自己鼻子上的青春痘很明显,或认为每个人还在讨论你上周犯的错。实际上人们都没有注意到任何你的担心的问题。第三步:认识到他们的观点不能伤害你。那么,你对自己重要的事情已经清楚了,也明白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尽管如此,还是会有人们对你的评价。也许是在上班时,或当你和朋友时,亦或者当你出去的,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观点不能伤害到你的。当然,满口大话的孩子们可能会对你的发型说些不好听的话,但他的观点会影响你的生活,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自己让它这么做。)只有很少的观点会对你的生活产生真正不同的影响,比如:你的老板对你的看法。但,你是在意那些对你生命重要的人,还是那些过客呢?你可能花上自己的一生来让那些陌生人和随便的熟人来提高对自己的看法(每次出门前,花上几个小时打理自己的头发,或买一辆自己更不无法支付的车)。而对你重要的人——家人、朋友,喜欢的是真实的你。第四步:接受你不能控制别人的想法。如果你像我一样有点轻微的控制狂,那这就是个很难办的问题。但是你不能控制别人的想法,你完全不知道什么样的点子会在他的脑子里面产生,以及为什么是这样?不同的人都不同的反应方式。可能你的朋友们看到他人带着的华丽手表而印象深刻,但你却认为他不该为此乱花钱。其他人会对你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但他们的思想会更多关注他们自己而不是你。他人的想法,好、坏或中立都是他们自己的。要欣赏自己丰满的生活。如果你不能对别人的看法释怀,那么也没有必要逼着自己做。下次当你当心他人对你的评价的时候,问问自己他们的想法会影响我么?然后继续自己想干的事情。 加油吧,相信自己。
采纳率:66%
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越多越在乎对方的看法,心理负担也越重。人要在社会上生存,总要在熟悉的人面前积累形象。因为身边人的看法足以左右你的生存状态。所以大家都精心维持着形象的安全性。   我有一个说法:人一旦带上面具的时候,才是真正的摘下了面具。掩盖了脸面就不用担心去做丢脸的事情。  网络的应用使人们有了机会做回自己。可以不必去顾及很多,失败了也很简单,可以换个身份重新来过。虚拟人生不必有悔,因为不像现实人生般代价高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虽然你很在乎别人的看法,但不管做什么事情,自己一定要有主见!别人的某些看法可以采纳,但是如果自己也有不一致的见解,可以根据情境,在做决定!希望可以祝你一臂之力!
人终究是孤独的,习惯就好了。父母不能伴你一辈子,你是孤独的;朋友也各有自己的事情,你是孤独的;情侣未必到头,你是孤独的。总的说来,人这一辈子最好的朋友还是自己。享受孤独是一个人成长的标志,有什么可怕的呢?
我来聊两句:是这样的我现在需要分下载资料做标准化,就将就说点。曾记得有篇文章这样说过:在你做不成事情的时候你不去看别人存在,在你做成事的时候你就去看别人的存在。其实在乎别人看法的人是自尊心很强的人,我以过来人的身份和你说一句: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正确引导自己看待别人对你的评价。是负面的,就当成鞭策,可以督促自己进步。正面的,就是鼓励,可以借鉴和引用。中性的,一笑而过。你需要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别人的建议或者意见,终究是他人的想法,最后实施的,还是你自己。加油。
其他7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韩式丰胸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读《孩子有这10大品质就够了!》
&& 作者简介:斯坦利·格林斯潘医学博士(Stanley
I.Greenspan,M.D.),世界权威儿童培养专家。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及小儿医学领域临床教授,从事相关研究30年。美国“0~3岁”组织创始人。其研究成果被《纽约时报》、ABC等美国主流媒体广泛关注。超过40本作品,被译成12种文字,在全球范围内影响深远。包括:《培养健康的心灵》、《孩子不可减少的需求》等。
《孩子有这10大品质就够了!》列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需要的10大品质,分别是:
1、交往——与他人相联系;
2、共情——关怀他人的能力;
3、好奇——爱追根究底的情绪;
4、沟通——语言交流的能力;
5、情感张力——激情与平衡;
6、真正的自尊——自我感知的重要性;
7、内在的纪律——坚定不移和自我控制;
8、创造力与想象力——丰富的内心生活;
9、逻辑思维——感知世界;
10、道德上的正直——一个关系心灵的问题。
文章按上述10个品质分10个章节来予以叙述,每一个章节都按照孩子年龄从小到大的来顺序来举例论证,着重从事例中分析孩子的目的、需要,教给父母正确的应对办法,个人认为其事例更偏重于对孩子情感需要的分析,在具体如何培养孩子上述10大品质方面,没有给出足够多的办法,指导意义不是十分普遍。
以下是书中内容摘抄:
1、招生负责人及雇主在找寻拥有这样一些能力的人,比如情感平衡、有逻辑思维能力、自律、有抗压能力、有自信心和领导才能等等。他们从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经历中总结得出,比起特别的天赋或是脑袋灵光,这些能力更为重要。(摘自《前言》)
2、在生意场上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工作要做得好,就得做得巧,只靠努力是不够的。在如今的时代,成为伟大的父母就意味着要成为聪明的父母。(摘自《前言》)
3、“优秀的孩子”指的是情感与智力健康的人。“优秀”并不是指某个具体的气质品质,也不是指在运动、音乐、数学或艺术方面有天赋。优秀的孩子来自各种人群,只要给予正确的培养和鼓励,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优秀的孩子。
情感和智力健康包含了一些基础的能力和品质,它们为孩子最终获得技艺和才能打下了基础。这些能力和品质是关于孩子(及大人)如何与他人相联系、如何与外界世界相联系的。
比方说交往与共情,开始于最初的父母与婴儿之间的交流,并持续不断支撑着我们进一步去理解、关注我们周围的群体和所生活着的世界;好奇心与逻辑思考能力是做各种学术研究、改革创新和领导团队的基础;倘若没有建立起自我认知、情感平衡和自律的能力,即使是最有天赋的孩子,都有潜力被埋没的危险。
这些品质以及其他一些我将在此书中讲述的品质,都是孩子未来获得成就与欢乐的源泉。在书中我们将会看到,这些品质根源于孩子们早期的情感体验,而父母可以做出各种努力为他们提供这种体验。无论孩子们的身体条件、智力条件或艺术天赋如何的不同,拥有这些品质将为孩子们的未来提供更为广阔的可能性。(P2-3)
4、父母最希望孩子拥有怎样的人生呢?我想有三个最主要的内容:父母希望孩子们能生活得快乐而补充,能建立自己的幸福家庭,能为社会作出有意义的贡献。(P3)
5、在我开始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成长的路线图,在每个章节讨论优秀孩子的品质的过程中我都会提到相关内容。一个孩子从成长到成年必须完成特定的里程碑。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成长,现在我们的孩子又开始在这条路上跋涉。在我们打算细致地去了解共情、好奇心或情感平衡等等品质发展的特定路径前,我们先来看看孩子们成长所需要经过的阶段。
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这个阶段从出生开始,我们学会去保持平静和控制,学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兴趣,对这个世界中的触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知产生兴趣。
交往和联系。我们开始成为与他人关系的一部分,包括与我们的父母、关爱者以及其他爱我们的人,反过来,我们也爱着这个世界。
交流。从最简单的有目的地表达开始,如微笑、点头、皱眉、生气等,开始漫长地学习与我们所爱的人交流的过程。最重要的,我们学会如何用我们自己的手势来回应关爱着我们的人。
解决问题及自我感知。早在我们学会用任何程度的语言之前,我们学会了通过手势来解决问题。我们发现,我们可以拉着父母的手把他们引导到我们想要的玩具或小甜饼前。当父母问我们喜欢哪一个时,我们通过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来表达想要这个,想要那个。这种持续的通过手势与他人的交流帮助我们协调地运用自己的听觉、视觉、触觉以及肢体语言。我们感受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存在,通过社会互动,我们知道我们父母的价值观以及所在的社会文化中的准则和规范。这一切都发生在我们能够用言语表达之前。
语言和想法。现在,我们学会了与他人联系,有了运用情感的想法。这指导着我们去玩游戏(如过家家等)。通过语言我们能够让别人了解我们的感受以及我们希望他们去为我们做什么。
逻辑。一旦我们学会了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我们又完成了一个重大的飞跃——开始架设交流的桥梁。我们开始运用逻辑思维。我们能够表达自己为什么会高兴或伤悲。我们也学会了克制自己不去做某些事情,并不仅仅因为我们会因此而受罚,而是我们已经认识到那样做是“错”的。我们通过评价自己做的正确或错误的事情来感受到我们自己。
一旦我们进入了逻辑思考的世界并将我们的情感与想法结合起来,我们就能够发展越来越高级别的情感和智力水平。在我们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走过了其他可以预见的阶段,获得了更加成熟的思考以及自我反思能力。
在这个大家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将要看到之前所特别指出的关键品质是如何持续地发展和改善优秀孩子的生活的。通过培养这些品质,我们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与他人建立愉快的关系,拥有成功的事业、稳固的家庭,以及他们对想要赋予自己生活的意义的深刻认识。(P4-6)
6、(交往——与他人相联系之)鼓励交往:
(1)、知道你的孩子的神经系统是如何运作的,了解她对什么敏感,喜欢什么东西。
(2)、知道什么可以给她带来欢乐,她对什么感兴趣。
(3)、和她一起了解她与生俱来的兴趣,跟随她的引导。
(4)、通过扩展你们之间的活动的范围来探索你们的关系。
(5)、逐步拓展孩子的交往范围,使他除了可以父母交流外,扩展到可以与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交流,可以与同性或者异性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成年人交流。
(6)、当她的感情受到挫折时帮助她不要放弃,鼓励她建立更为亲密的联系。
为什么我把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作为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当然也包括成为一个优秀的成年人所必需的特性而第一个加以讨论呢?因为这是我们拥有的最为重要的能力。能够去信任他人,能够去爱他人,这让我们能过上与人相通且有意义的生活。与他人深入交往的能力是基础,在此之上我们能够建立长久亲密的伙伴关系,建立和维持朋友关系,并能构建家庭。当我们养育自己的孩子并希望他们能最终成长为优秀的孩子时,我们又会重新用上这些技能指导他们一天一天的成长。(P27-28)
7、我们如何去认知正确的共情手段?真正能够共情的人不但能够理解,甚至能够感受你的所思所想,而且,能够在情绪上与你产生共鸣。他们的嗓音能够与你的感受共鸣,他们的眼神也能够与你的感受共鸣。然而,他们又能够掌控自己的情感,并且给你足够的空间去呼吸,去体会自己的情感。他们会让你感到舒适和安慰,并不将情感强加于人,他们能够集中于你心灵中最柔软的地方,这就是共情关怀。(P32)
8、某些人类情感,尤其是共情和一些高级情感都是借由人生经历获得的。而诸如恐惧、愤怒之类的情绪则在人生之初就已经具备了,你完全没有必要去刻意培养这些情绪。但是共情、仁爱、慈悲,这些人类美好的情感则与神经系统没有必然联系,而要通过人生阅历才能培养出来。被爱、被呵护的人生体验让人们学会了共情。(P35)
9、&对父母而言,要明白很重要的一点,没有遭受过失望打击和悲伤情绪,孩子不会学着去拥有真正的快乐,也不会真实地去感受自我。他无法对自我形成一个真实的认知,因为能够清醒地把握自己的个性,明晰自我的感受,体会生活中的乐趣是一种能力,这让我们可以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调适自我。(P45)
10、我们所经历的不同情绪感受建构起我们的自我意识。没有经受过失望的打击,我们不会知道自己最想要什么,最思念什么;没生过气,我们不会了解什么是挫败感;没有经历过兴奋时刻,我们永远都无从体会发抖的感觉。一个个这样的情绪构成了共情作用的新境界,而我们也能够将别人的经历和感受与自身的感受区分开来。如果我们曾经遭遇不幸,那么我们就能够体会别人的不幸,这使人性的内涵得以深化。如果对我们而言任何事情都很简单,我们也会说出这样的话——“我明白你的感受”,但这些话是那么的空洞和毫无意义。(P46)
11、孩子的共情范围扩展到那些与他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身体条件和智力水平的孩子身上,这对他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对父母培养一个充满共情心的孩子,都会对缓解全球冲突贡献一份力量。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交了一个苏丹朋友,那么,他听到苏丹发生饥荒,他的怜悯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如果你的孩子有一个残疾人朋友,那么,他也会更加理解残疾人所要面对的种种艰难。
孩子们需要在毫无威胁的环境下去接触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因为一旦他们遭受危险,就很可能产生孤注一掷或是非此即彼的偏执想法。结交各种各样的朋友、同学,让我们有机会去理解和感受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的共情作用。(P47-48)
12、要想真正共情,体会别人的悲伤与绝望,我们自身必须至少有过其中的一些经历。当然,这些经历可能没有强烈到会让我们的情绪糟糕、崩溃,甚至沮丧到不能自拔。悲伤与绝望是不同的,悲伤我们可以克服,但真正的绝望却可以将人吞没,当然,那些具备较强共情能力的人可能也会从中解脱出来。如果在孩提时代我们就能理解和掌握这些,那么这会让我们一直顺利地走下去。
在这些成就好孩子的各种条件中,共情是很棒的一种品质。因此,缺乏共情能力会造成很多问题就一点儿也不奇怪,极端情况下,共情能力的缺乏会引发反社会人格问题。有实例证明,反社会者只是把人或动物当成了汽车、桌子这类物件,而不是像他们一样有情感、有意识的生物,即使在其较为平和的状态下,也只是表现为麻木不仁、冷酷无情,生活中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当一个孩子嘲笑别人的失败,或是奚落一支落败的队伍时,他需要一个善意的提醒,提醒他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P50)
13、我们可以教人语言和电动技术,甚至教人学会如何自控,但是要教人共情,自己一定要真正懂得共情,也就是说,你一定要亲身经历过共情过程并能给人亲切感。如果你自己都不懂,你是没办法用最真诚的方式将其提供给别人的。(P51)
14、共情是好孩子的显著特点,但也是孩子最难获得的一种品质。尽管所有孩子生下来就会与他人产生联系,但他们还是需要榜样和鼓励来帮助他们学习换位思考。对孩子而言,这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情感任务,孩子的共情能够在你的帮助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培养起来,但是,只是简简单单地提醒孩子怎样做对别人是友善的还远远不够。
每次你走进孩子的情感世界,都要让他知道,你能够理解他对自己强烈感情的掌控,你要肯定他的感觉,让他知道他并不孤单,并不是一无是处。要跟他交流,让他明白,不论他狂怒还是害羞,这些感受都是合理的,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久而久之你就能教会孩子忍耐这些情绪,并最终能够理解他人的这些情绪。(P53-54)
15、你也可以帮助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在现实基础上来了解自己的情感。“想想明天会怎样”这个游戏能让孩子去想象真实的情境,体会他们的感受。比如,有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明天你的足球队输了,你怎么想?”或者:“要是你连续好几次忘交午餐费,老师会生气吗?”这样会帮助孩子们去接受那些他们本身想逃避的情绪。
尽管在这个年纪有些孩子已经开始能够察觉别人的情绪了,但是,准确体会别人情感的共情能力却要在8~14岁期间才能真正培养出来。重要的是,要在孩子对自身情感还没有作出判断的情况下,让他说出他是如何来考虑某一情境下他的玩伴和兄弟的感受的。要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对于别人情感的理解,尽管这其中会显现出孩子性格中不那么讨人喜欢的方面。
举个例子来说,午饭后碗碟也洗干净了,你和8岁的孩子坐在一起闲聊。这时,孩子可能会跟你分享一些发生在运动场上的趣事,兴高采烈地跟你说她和朋友如何取笑学校里新来的女孩麦基的跳绳姿势。
“你想,麦基看到你们偷偷笑她会怎么想?”你可以这样问她(注意,千万不要这样说,“你们这些女孩子真不应该让麦基有那么糟糕的感受”,你自己先下判断会让谈话无法继续)。
你女儿可能会这样回答:“哦,我觉得她并不在意。”
&&&&“为什么?”
&&&&“因为即使我们嘲笑她,我们还是让她跟我们一块儿跳。”
知道吗?你女儿可能是对的。但你可以抛给她这样一个问题:“宝贝儿,你认为麦基是想成为你们当中的一员呢,还是想被你们所有人取笑呢?”这个问题可以让她在当时的情景下去体会麦基的感受。
如果你的女儿回答说:“哦,我想她不喜欢我们笑话她,但是,她想成为我们的一员,所以,她就忍了。”这样,你又帮助女儿向共情迈进了一步。将来,即使她知道嘲弄会带来短暂的快感和满足,她也不会去嘲弄别人了。即便是具备了最好的成长环境,孩子也要在8~10岁,或是更大一些才能真正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双重情感,一是他自身的感受,一是他想要的感受,并以此作为他们对待别人的行为标准。
一个共情能力很强的8岁孩子,在电视上看到那些海啸中幸存的人们时,他会深受感动,我们应该适时地鼓励他想象一下:如果自己和朋友从海浪中逃脱出来,或是跟随他们的村民寻找食物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境。这会引导他们学习如何来寻求求助。我们应该经常跟青少年对话,重点围绕那些饱受饥饿困扰的国家的国民生存状态,遭受不公平监禁、不允许妇女上学的社会中人们的生存现状等。而诸如《杀死一只知更鸟》、《安妮日记》、《雾都孤儿》一类的书,也会引发关于社会不公和阶层歧视的激烈讨论,这些话题为共情开辟了新的渠道。(P56-58)
16、(共情——关怀他人的能力之)鼓励共情:
(1)、尝试跟你的孩子共情。共情能力的培养来自被共情的示范。
(2)、帮助他去认知自己的情感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他全方位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通过清晰地表达你的情感,帮助孩子调整自己的情感,与周围其他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并让孩子用面部表情和声调表达出他们的情感。
(4)、以自身感受为比照标准,让他去对别人的感受产生兴趣。
(5)、让你的孩子安全地去体验各种情境,鼓励他运用自己的想象超越自身已有的经历。
共情能力的发展没有尽头,会随着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无限延伸,打下好基础的时期就是我前面所述的几个重要阶段。随着孩子的成长,你可以帮助他在每一个发展阶段提升相应的共情能力。你要经常对宝宝笑,坐在地板上跟刚刚开始蹒跚学步的孩子一块儿玩假装游戏。当你的孩子出现兴奋或焦虑情绪时,问问他是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上小学后,你得弄清楚他是否能跟大多数孩子相处并交上了几个好朋友。而当你的孩子到了能够深思熟虑的阶段后,你就要经常探问一下他的观点,支持他去发展友情,感受他所迸发出的激情。所有这些日常经历慢慢累积,就能够不断提升孩子的共情能力,这会让你的宝宝慢慢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孩子。(P58-59)
17、几乎每一种由孩子好奇心引发的行为都会给他带来新的挑战。对于父母而言,重要的是鼓励他的好奇心,但不要去干预他的行为。你可能不会喜欢小宝宝接下来变得很顽皮,你不得不去清理他用手指乱涂乱画留下的水迹,去整理他弄得一塌糊涂的积木大厦,但你得接受宝宝由此而得到的快乐。乐于接受孩子释放天性,你会从中找到机会让他在兴趣发展道路上更进一步。(P66)
18、&一定要记住,要是你想释放宝宝的天生快乐,但又说不出这种快乐是什么,那么,最好就是拿出玩具或是引导宝宝做些你认为他可能感兴趣的活动,但是,接着你就要慢慢淡出,只是简单地听从宝宝的指挥就好,千万不要试图去精心安排什么游戏来挑战宝宝,这是极端错误的。
孩子长到四五岁的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小家伙沉迷于玩积木和各种各样的模型玩具,她非常善于利用这些玩具来做许多假装游戏,比如开着她的小巴在路上跑来跑去,还会经过那些用积木搭成的房子和学校。当你在孩子的指挥下开着小汽车跟她去动物园时,要试着在路上制造点麻烦,比如一个洋娃娃“很偶然地”堵在了路上,看看这起事故会不会让孩子去找另外一条路去动物园。你制造麻烦来挑战和锻炼宝宝的思维更灵巧,帮助她用新方法来会舒展筋骨,这个过程中你和孩子都会获得无穷乐趣。随着孩子身体协调性不断增强,她对世界的好奇心也会不断提升,这样,她就能够去探索新的未知领域。
到大自然走走最能吸引幼儿园小朋友的好奇心,你们俩可以跪下来,试着用和小鹿一般高的视角来看这个森林世界,或者,小家伙会趴下来,脸紧贴着地面去观察蚂蚁们的活动。等她再长大一点,你们可以一起探索城市,继续帮助宝宝去发现新事物,等到孩子9岁左右的时候,你可以让她来主导你们的一些城市探险活动,比如让她找出最好的火车换乘站,让她在可能超越你的地方做出更多的努力。
父母的倾听最能促进孩子天生好奇心的发展。如果你想培养孩子的探索之心,拓展她的知识面,最好让她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样想?几周前你才有这种感觉,还是去年就有?”或者“将来你对这件事情可能作何感想?”不论你是在孩子13岁,还是18岁、20岁,甚至30岁的时候问他们这些问题,你都会不断帮助他们拓展知识面。(P77)
19、(好奇——爱追根究底的情绪之)鼓励好奇心
&&&&(1)、让你的宝宝在安全范围内去探索她所处的这个世界。
(2)、让孩子做她感兴趣的事情,鼓励她把玩具拆开来看看,用混合颜料去画画,在水中扑腾戏水,去森林探险。
(3)、安排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去看各式景观,听各种声音,闻不同味道,摸不同质地的东西,去体会复杂多样的社会环境,跟不同的玩伴交际往来。
(4)、帮助胆小的孩子克服对新生事物、未知事物的恐惧,鼓励他们去探索新的领域。
(5)、让你的孩子表达她的观点、想法,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开拓新领域的过程,在不同年龄段不断增进自身的思想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文化当中智者往往都年龄偏长,这可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更多的事实真相,而是日渐深厚的社会阅历为其注入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让他们不断去探索人生的奥秘,探究生命的意义。(P79-80)&&
20、交流不但包括能够熟练地进行演讲,也包括能够流利地交谈。对话是一个人所具备的身体与智力完美结合的惊人技能,它需要熟练地操控面部表情、手势和说话的语调,当然,能够倾听别人的谈话,准确理解别人的表情和手势传达的意思也同样重要。没有倾听,我们没办法作出适当的回应,也没办法将对话继续下去。交流意味着既能通过口头表达的语言语气来交流信息,也能通过手势等非口头表达进行信息互换。(P84)
21、有许多方法可以让父母帮助宝宝成为一名优秀的演说家和倾听者。所有方法都归结为重要的一点:你得经常让孩子进行长篇对话。(P105)&
22、任何阶段都不要忽视非语言对话的重要性,不要觉得像微笑、皱眉、扭动身体、用手指出或是垮下肩膀这些非语言线索只是孩子学说话之前的简单热身,一旦孩子能够说些简单的句子,就把它们抛在一边。我们确信,一旦老板突然间不敢正视我们的双眼,他就有可能要公布坏消息了;而政客们热情寒暄的背后可能透着虚伪。除非我们离开人世,否则我们就得不停地去揣摩和理解别人的非语言表达。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绝对不要低估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肢体”沟通的重要性。
作为父母,你可以有一万个理由来拉长与孩子之间的对话。制造点小障碍,当然不要大到无法解决,让人彻底绝望,这往往会让孩子们更加渴望达成理想的目标,期间,他们也会更多地去运用言语。所以,就这样,给你的孩子弄点小麻烦,来场寻宝游戏,让孩子给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样的挑战会鼓励孩子主动把他想要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出来,主动解决问题和用语言表达是培养孩子更高层次思考能力的两个重要基石。(P107-108)
23、(沟通——语言交流的能力之)帮助孩子发展语言能力
(1)、对于刚刚降生的小婴儿而言:需要你配合宝宝来做发声练习,不断地跟着他们的节奏,重复模仿他们的发音。
(2)、对于正在开始学着与人对话的小宝宝而言:需要你不断地跟他们说话、唱歌,让他们听到你的声音,看到你的表情和手势。
(3)、对于蹒跚学步的宝宝而言:你要学着理解宝宝的情感指向,以及他们发出的声音、做出的手势所要表达的意图,并且,听从他的指挥,用语言和行动对他作出回应。
(4)、当宝宝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鼓励宝宝开口讲话,跟他不断重复他说过的话。不断强化宝宝的天赋良能。让宝宝告诉你他想要什么,你再帮他拿到他想要的东西。
(5)、对于那些已经能够用简单句子进行谈话的孩子而言:你得让他畅所欲言,让他给你讲故事,鼓励他进行长篇交流,可以从问他“为什么”这类问题开始。
(6)、当孩子能够进行逻辑思考时,继续问他那些“为什么”的话题,除非你们的对话能得出有价值的答案,否则这场追根究底的交流就不能结束。
(7)、复杂对话:要得到孩子行为的原因、观点和选择,通过引导孩子对事件进行多方解释来鼓励他细节思考的能力。要是孩子说“我想要辆新自行车”,那你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是孩子跟朋友闹别扭了,你得帮他找出跟朋友争吵的原因。
(8)、自我反省:不管是政治观点,还是家庭动力学,让孩子说出他关于任何事情的观点。你得认真倾听孩子的讲述,弄明白孩子对于朋友关系、学校课业、体育课程的想法,以及你的孩子作为成年人跟你和他的朋友们进行平等对话时,他作何感想。要让他理解你的观点,你再听听他的观点,并且对此作出回应,让他知道你完全能够理解他。
&&&&请注意,所谓可以通过争论来相互协商,可并不是指孩子就能够做他想做的事情了。遗憾的是,很多父母都将两者关系混淆了。他们担心一旦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沟通者和思考者,孩子可就不听他们的了。事实并非如此,孩子们越是善于沟通和思考,他们的想法就越容易被理解和认同,他们的判断也会越准确,而且,他们也就更可能愿意听听你的判断和见解了。作为父母,你不但有资格而且有义务运用你良好的判断力,给你的孩子们作出很好的指引。但在作出指导前还是先作一番辩论吧,这是孩子长大成人前必须要学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这样,他将来就能够跟他的搭档很好地沟通情感,他也能够跟老板解释清楚他为什么要求加薪或是另谋高就,他能够用你提问他的方式来提问他自己的孩子,告诉孩子他的那些故事。(P110-112)
24、孩子们要学着找寻自身情感的安全地带,这是一种内心的平静,能让他们在逆境中坚持下去。对孩子们而言,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任务,要能够找到自我安慰的方法,能够在人生低谷时及时调整回复自己的情绪。情感平衡是指在压力下能镇静自若,在危急关头能够头脑冷静、精力集中。要提升孩子的这种平衡力,我们就得让孩子们去充分体验和表达他们的所有情感,当然,得用冷静、可控的方式来鼓励他们这样做,而我们也要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训导、指引和安慰。
理解情感的范围,认识情感的多样性——可能是没接到朋友电话而有些失望,或是因为举办家庭婚礼而幸福,也或许是由于心爱的宠物离世而内心悲痛——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量的练习,但这种理解力对于培养情感平衡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能在生气时设法让自己冷静下来,祛除内心的悲伤,拥抱快乐的人生。我们要能够认识自己的情绪,而不被情绪所征服,这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种情绪控制的练习早在婴儿时期就开始了,宝宝要学会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样,他才能融入这个世界。(P117)
25、我们在帮助婴儿、小孩子,或是青少年来扩展他们的情感张力,保持情感平衡时,有三个重要的观点请一定要记住。
首先,也是至关重要的就是,父母们一定要乐于接受孩子对每一种情感的显性表达,当然,也请其他照顾孩子的人,比如教育孩子的人、给孩子帮助的人或是他们的朋友一定要认同这个观点。千万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某些情感是好的,而另一些情感就是坏的。当然,最初就能树立这种意识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时时刻刻表现得温柔顺从,不能有一点点的自负或是发点小脾气,那么,这个孩子可能就会走极端,不是容易冲动发怒,就是会变得特别消极被动、谨小慎微。同样地,要是我们固执地认为孩子不能哭,不能表现出消沉、恐惧和忧虑,我们只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紧张恐慌,而且,他们自我消解这些情绪的能力也会越来越低。如果我们认为孩子们应该完全能够照顾好自己,而绝不能表露出自己的软弱和向他人求得帮助的话,我们可能就会毁了彼此间亲密的联系,让孩子求告无门、处境艰难,不然就会导致他们拒绝承认自己的软弱而演变成虚假自立。
当小宝宝试着对某个问题作出决断时,我们也要跟他一块儿充分享受这种抉择中的互动,并跟他一块儿来解决问题。要是我们看见孩子正爬上一把摇摇晃晃的椅子去拿架子上的玩具,我们可不能冲他嚷嚷说“停,马上给我下来”,你应该站到他身旁,问问他到底想要什么。看看孩子能不能用手势告诉你他想要那个玩具,然后,你可以帮他扶着椅子,或是干脆把他举高了去拿到那个玩具。这样,你就在宝宝决断事情时给了他一份有力的支持,一份安全的支持,一份协作的支持,而不是让他一个人去承受压力。
第二,给孩子们提供一些指引、设置一些限制,让他们不要被个人情感压倒而丧失了理性判断。你可以用一种规范性的、指导性的和带点儿内在限制的方法来教育孩子。当孩子要在池塘边上走的时候,你可以帮他用一种安全的方法来实现。要是孩子想做点什么危险的事情时,我们一定得给他设个限制,即使孩子可能会因此生会儿闷气,这会让孩子意识到,不是他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的。我们要帮他去规范自己的情感,去尝试忍受挫折。
对于所有照顾孩子的人而言,处理孩子的情感问题就是要接受这些情感,对其作出回应,跟孩子来协商情感问题,当然,也一定要包括对孩子的情感作出限制。比如说,孩子想要抱抱,你就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你用愉悦的声音和紧紧的拥抱回应了孩子。但是,要是你正在跟孩子的奶奶通电话,而你的小女儿却非要让你抱抱,她简直就变成了一个小捣蛋精,想要时时刻刻引起你的重视,这时,你可以把她揽在怀里,轻轻说声“嘘……”,你可以边跟孩子奶奶讲电话,边把孩子安静地揽坐在你的身边。
你现在所做的事情就是在给愉悦的亲子情感立点规矩,作些指引。你需要找到一种折中的办法,既让孩子与你亲近,同时,又要对他的行为进行规范。你在接受孩子的情感,也积极地对此作出反应,但同时也要通过你的一些无声的坚持来规范孩子的行为,我们称这个过程为“反向调节”。
第三个很重要的观点,是帮助孩子去充分体会各种情感,但不要被情感征服,你可以从中发现孩子身上当然也包括你自己身上最具特点的个性。有些孩子的听觉和触觉高度敏感,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声响、激烈的争吵打闹和肢体触碰时他们会变得不知所措,但他们也会渴望去经历竞争与挑战,只是他们在经受悲伤或挫败时会感到非常难受,根本体会不出挑战中积极进取的乐趣,因此他们也无法摆脱情感对他们的征服,会冲动。同样,一个太过敏感的孩子也很难承受恐惧和紧张,因为他们很容易被这类情绪所吞噬。
如果你想通过一种安全稳妥的方式不断地打开孩子的情感世界,那么你就得去了解孩子的脾气秉性。一个敏感的孩子是不会去玩打斗游戏的,但他可能喜欢温柔点的做蛋糕游戏。几个月之后,你可以引导他玩掰手腕或是别的什么激烈点的游戏。另一方面,如果你的孩子沉迷于打斗游戏,时刻想着体验刺激感,那么,他可能是很难放松自我,很难学会理解他人、亲近他人。这样,你可以试着一点点去软化他,开始的时候,你可以跟他手拉手一块儿跑,然后一块儿跳,再然后,你们可以一起做点节奏感强的艺术活动,这样,让他一点点、一点点地安静下来直到你想要的那种状态。在这一天结束的时候,你们可以背靠背地躺在地上,轻轻地互相摩擦后背,让孩子细细体味那种温暖的亲近感。
我们可以从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入手,引导他们去全面体验情感世界,但是,你自身的情感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起作用。如果你本身就对噪音高度敏感、容易激动的话,你可能很难鼓励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如果你本身的性格比较粗犷好动,那么,你可能就会忽视共情过程中的某些细节。实际上,这并不代表你的情感处理方式有问题,而跟你的成长过程有关。所以,你很有必要进行一下自我反省,是否由于你太过敏感而在刻意回避某些感情,你在成长过程中是否有些情感被忽视了,或者某一类情感不断地强调着。充分尊重你自身的和孩子的情绪感受,这样,你们双方的情感世界都会得到很好的延伸,情感平衡能力也会越来越强。(P124-128)
26、在宝宝的童年时期,不要对他适当的情感表达作过多的约束,这很重要。当孩子遭受失望打击时,你可以用肢体语言和温情的话语来表达你对他的同情和理解,帮助他找到表达和释放这些情绪的方法。(P129)
27、给孩子一个安全的氛围,让他明白他是能够被理解的,让他在这样的氛围中经历那些消极情感,孩子将会从中学到如何通过肢体语言、交流沟通、假装游戏等方式来表达这些坏情绪,而不是被坏情绪所征服。如果他发现,自己无法压抑坏情绪的释放,并因此伤害到他自己或别人,你可以借机提醒孩子,人在思考、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是有区别的,有的情绪表达是别人可以承受的,可以对别人表达出来,有的则不是。当孩子情绪崩溃的时候,你可以给予他更多的抚慰与关怀,通过这些反向调节方法来帮助他,孩子将会学着将这些安慰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并逐渐发展自己的情感世界。
稍大点儿的孩子能预料得到即将到来的情况下会出现的糟糕情绪。你可以鼓励孩子去想象一下,她第一次去新学校是什么样的心情,哥哥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她正在学着去接受、控制这些情绪。
16岁的哥哥发现了坏掉的CD气得满脸通红,对小妹妹发脾气,不过,请记住,我们不应该责备他。要是你听到他沮丧地大叫,你可以让女儿为弄坏CD向哥哥道歉,并向他承诺会再给他买一张,尽力让他回复平静。要是这个十几岁的男孩还在拔高声音,气愤地用手指着小妹妹,其实他也只是在经历平常的人类情感。只要他能够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没有出手打妹妹,你就不必限制他。要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的禁忌情感,优秀宝宝要学着表达自我,学着控制人类的所有情感。(P130-131)
28、(情感张力——激情与平衡之)帮助孩子表达情感,平衡情感
(1)要清楚什么能帮助宝宝平静下来,什么能帮助宝宝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要明白哪类声音、画面和行动能够抚慰孩子。
(2)你可以帮助孩子学着去调节情绪,比如,当孩子过于兴奋的时候你首先要冷静下来,要是孩子难过、想逃避,你应该给予他温暖和信心。
(3)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中,你应该充分展现自我的情感张力。
(4)要像接受快乐、温顺这类的情绪一样,去接受愤怒和攻击性这类负面情绪。
(5)通过玩假装游戏和交流情感帮助孩子探究充满诗意的情感世界。
(6)孩子再大点儿的时候,你可以通过玩假装游戏让他能够预料未来可能产生的情绪。
(7)要经常提醒孩子没有什么所谓的禁忌情感。
青少年的情感世界在新生的独立意识和对未来的强烈期盼的促动下变得更加开阔,此时,他们的情感海洋上会充满狂风暴雨。他们的身体在变化,开始具有强烈的浪漫情怀和性感受,这让他们的情感生活跌宕起伏,如同搭上了一辆云霄飞车。同时,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独立都意味着更强的责任感,所有这些看似值得兴奋和庆贺,但这些身体变化以及不断增强的情感需求和智力需求会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更加难以保持内心世界(也包括外部世界)的平衡。在这个时期,父母们经常会听到房门被孩子“嘭”地一下摔上,餐桌上的谈话也会常常被打断,还会接到孩子怒气冲冲的电话。幸运的是,青少年时期会有更多的机会让你们共同探讨关于人生的意义、价值观、正义感等等这些重要的话题。你会发现,当你跟孩子们一起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这类谈话会进行得极其自然融洽,你的孩子也不必再用目光与你交流了。作为父母,你可以抓住做饭或是清扫落叶的机会跟孩子表达情感,并且,提醒他们我们爱他们,也非常欣赏他们。
当青少年们走出家庭,走进大学,走进工作场所,身处更大的社会群体当中时,情感平衡能力变得极为重要。要想使工作顺利进行,不论是面对成功还是挫折,我们都要保持冷静,很好地管控自己的情感。与配偶和孩子间的亲情纽带会让我们彻头彻尾地经历一场情感洗礼,当然这其中包括失去,不管是宝宝第一天上学让你突感失落,还是生身父母离世给你带来巨大的伤痛。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学着提升情感张力,提高我们的情感平衡能力。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健康的情感处理方式,也能够帮助孩子们做到这一点。(P131-132)
29、自尊的基础
自尊,对于所有的孩子,及至所有的成年人来说都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特点。自尊,是人的一种基础感受,它让你觉得自己真的非常不错。自尊,是老师在进行电视教育时的经典话题,也是我们与其他父母偶尔交谈中时刻都会提到的话题,但是,要发展这种特点可绝对不像人们说起来那么容易。
以伊桑为例,在他的生活中,伊桑总是被告知他做得太好了。他的父母相信,赞扬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赞扬他做的每件事,他们能够在儿子的心中创造积极的自尊。但问题是,他们对所有的事情都大加赞扬,弄得伊桑根本不知道是他真的做得很好,还是无论他做什么,爸爸妈妈都会说:“哦,你真是太棒了……”
这种不假思索的赞扬让伊桑感觉到很没有自信。他总是爱向周围的人来寻求认同。他把作业给朋友们看,或者把画的东西再拿给姐姐看看,而且,他还会焦急地询问说:“还行吗?我做的对吗?”在教室里,他总爱跑到老师的桌旁去问:“这次我做得对吗?”伊桑完全没有自信。
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萨利在家里似乎什么都做不好,总是会受到批评。她父母认为,在一些萨利能完成的事情上,再给她点儿压力会让女儿做得更好。但是,萨利却沮丧地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取悦他们。最后,爸爸妈妈的态度彻底伤了萨利的心,她告诉自己说:“好吧,好吧,我什么都做不好,不管我努力做什么都做不好,那我还努力什么呢?”她会经常性地否定自己,长期在沮丧郁闷中不断挣扎,这让她不敢再去尝试什么新事物或是有点困难的事情,因为她觉得即便自己努力了,成功的希望也很渺茫。
尽管伊桑和萨利的父母都以为自己的方法是对的,但是很显然,这两种教育方法都不能造就一个自信的、悦纳自我的孩子。伊桑的父母让儿子的生活过于简单,而萨利的父母则让女儿的生活过于艰难。(P136-137)
30、恰到好处的挑战
自尊不是以毫无原则的热情赞扬为基础的。它其实来源于宝宝在成功克服困难之时所体会到的那种令人欣慰自豪的快感——这种感觉可能来自宝宝学会打开橱柜的门拿到了点心罐,也可能来自孩子们成功通过了SAT的数学考试,当然,也有可能来自别人对他的热情认可。成长过程中,一个人遇到和克服的挑战越多,他身边有越多的人能够看到他的成功,他的自我感觉就会越棒。
正如我刚刚讲到的那个安妮和小小跳水板的故事所表现的,良好的自我感觉源自不断取得进步。安妮从低台跳板到高台跳板取得了逐渐发展的进步。不过,&她是如何通过发展自信(实际上是勇气)实现这一步的呢?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她亲爱的爸爸妈妈很明智地让她经历了多次失败。他们可从来都不帮她做家庭作业,有时候小安妮因为粗心出现了拼写错误,但是,她慢慢学会了答卷时要加倍小心,工夫不负有心人,试卷上那个大大的红A让她意识到了她最终战胜了自我。诸如此类的经验还有很多,比如她失望时和高兴时,爸爸妈妈给予的大大拥抱,所有这些让安妮最终踏上了通往高台的跳板——这也是一条通往自尊与自我接受的道路。(P137-138)
31、正如我们所见,自尊需要真实的自我感知,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经常地进行自我反思,并且能够明白解决困难会让自己获得良好的自我感受;他要知道自己得采取有效的策略来获得成功,要明白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上。当然,孩子们不会独自完成这些事情。在每一个阶段,爸爸妈妈,当然还有其他的成年人都会与孩子们奋斗在同一个战壕,引导他们去尝试新事物,向孩子们保证他们真的可以再前进一小步,或是,当孩子们很快就想放弃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劝诫,而当孩子用合适的方式、自己的独特方式很好地完成时,再给他们一些表扬。(P139)
32、孩子的自我感知——他们了解自我并作出反应的能力——能让他们确定哪些关系会对他们有所帮助,哪些领域的学习能带给他们骄傲和快乐,哪种类型的工作和娱乐活动能让他们感到满意。最终,孩子们会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然后会采用合适的策略去实现它们。当孩子们开始学着将价值观内化,明白自己在为什么而奋斗,能够有意识地为获得进步而训练自己的某些技能时,自尊与自我感知便会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了。(P140)
33、与人交流,给别人温暖和快乐的感受是塑造自尊的基础。总之,自尊意味着我们在爱的关系中感受到自己被积极地关注着。如果我们没能在最早期的互动关系中感受到这种积极的关注,我们也就无法获得一种内心的认同,那就是我们是优秀的人。自尊可不会突然爆冷降临,也不来自遗传密码,它就源自早期与温暖的、充满爱的看护者所建立的关系。
有些研究学者认为,从遗传角度来看,有一些人先天地会比另一些人更加快乐,比如有些人天生爱笑,有些人更具有乐观的天性。但是,这些基础特性如果没有后天充满爱意的关系去促成,这些遗传特征并不会自动转化为自尊。宝宝需要别人给予温暖的关照,在他成功完成某件事情时,让他能够感觉到别人眼神中的赞扬之光,甚至仅仅是简单地看他一眼,认真地倾听他的诉说,或是回他一个大大的笑脸。(P143-144)
34、逻辑思考会让孩子受益良多。它能够让孩子开始懂得什么能让他赢得别人的赞美和微笑,而什么又能带来相反的结果。我到底要怎么做?逻辑思考能力会让他开始作出更复杂多元的选择。
逻辑思考让孩子具备了预见结果的能力,这样,他就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自尊心。不过,孩子们可不会总是那么乖,去做一些能让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为了让妈妈烦恼,他会不停地找她麻烦;即使他很清楚自己的有些做法会让爸爸妈妈烦心,但他还是会故意挑衅,把鱼棒扔在地上,该睡觉的时候不上床睡觉;更有甚者,他似乎以惹怒他们为乐。
为什么孩子们明明知道这些耍小脾气的恶劣行为的后果,偏偏还会这么做呢?当然,可能有很多种原因让孩子郁闷耍小脾气,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可以选择只守不攻的方式来化解,不要去对抗和挑战孩子的行为,也不要给他那个他想哭闹抢夺的东西,而是通过一些别的方式来分散他的注意力,让他在别的成功上获得骄傲感。比如,请他帮忙摆摆桌子,或者给他一副刀叉,让他别用手抓东西吃,再或者,把他从高椅子上挪到桌旁的儿童座椅里,这样,他就可能因有了别的新事物感觉好一些。
爸爸妈妈有时候给孩子设置的标准太低。如果孩子被过分保护或溺爱,他就会感到泄气。他可能觉得以“愤怒表示爱”(用我同事雷金纳德·劳里的说法)比随心所欲更好。过度放任可能让他觉得他理所当然可以这样。他可能变得易怒,缺少成就感和自尊心,但他直觉是需要这些的,所以,他会去尝试用不同的策略来赢得关注——让爸爸妈妈心烦意乱也不错。
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那么,爸爸妈妈们要提高注意了,你们得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到底给孩子营造了什么样的成长环境。你们是不是给孩子逐级设定挑战,让他不断获得新技能,超越智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又一个里程碑,让他有不断进步的感觉?不断给孩子制造一些新奇的挑战,从捉迷藏游戏到学习骑自行车,这会让孩子逐渐摆脱消极情绪的恶循环。
当孩子面对有趣的新任务挑战时,当他要攀登梯子的更高一级时,那种良好的自我感觉也会变得更加复杂。(P147-148)
35、塔玛拉是个聪明的小姑娘,具有早熟的文字天赋。这个小小作家的最大爱好就是让父母为她的聪明和智慧感到骄傲。她很早就开始阅读,在她能写字的时候就开始写故事了。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塔玛拉发现,她在其他的很多事情上做得并不是那么好。当她拿回成绩单时,妈妈和爸爸也并不注意她的那些好成绩(如书法、数学),似乎完全忽视了她的优势所在。
塔玛拉升到高年级之后,她发现自己越来越难以完成家庭作业。面对着空白的作业纸,她觉得自己就像冻僵了一样。她宁愿把做家庭作业的时间花费在摆弄架上玩具和绘画上(她家没有电视),也不愿意动笔写家庭作业——尽管她知道她应该做。她告诉妈妈没留作业,或者说已经在学校里做完了。但是,到了睡觉的时间,塔玛拉又会很担心没做的作业,她知道明天到学校后会受到批评。
塔玛拉会在校车上快速地完成家庭作业,但是她不会好好去做,虽然她完全有能力好好做。在她草草地做作业时,她感觉很糟糕,好像她的心脏太大而胸膛无法承受一样。有时候,她真的感觉自己都无法畅快地深呼吸了。
塔玛拉的的这种感觉恰恰就是自尊的对立面,她感到了羞耻。她的羞耻麻痹了她,妨碍了她和朋友交往,妨碍了她拥抱乐趣,搅乱了她的睡眠,也拦住了她通往自尊的道路。
不过,塔玛拉是幸运的。她的老师及时发现了这些情况,找了一个时间给塔玛拉作了指导,老师让她关注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允许自己有的时候完不成某些事情,二是让她明白她可以把作业分成几个小份一点点来完成。当塔玛拉慢慢能够完成自己的家庭作业时,塔玛拉的自我感觉也开始慢慢变好。尽管她的爸爸妈妈仍然是更关注她的失败,而不去留意她的成功,但塔玛拉却能够感到老师跟她站在一起,老师会提醒她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且她也渐渐发现了自己陷入困境时该如何说服自己走出困境。有意思的是,她发现原来这样做还真的能常常奏效,塔玛拉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朗,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无忧无虑,即使当她有更繁重的家庭作业要完成时她也能让自己轻松面对。
像塔玛拉这样有能力来评估自己,能够坦诚地面对失败与成功,是发展真正自尊的重要一步。但是,在她还没有能力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她还是需要来自成年人的关爱与认可。(P152)
36、如果孩子在步入青春期前已经对自身的优点与缺点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且,还具备了健康的自尊意识,那么,这些条件会给孩子们疾风骤雨一样的青春期播撒下点点阳光,让他们顺利度过青春期。(P152)
37、在青春期,优秀的孩子对自己已经有了清晰的形象定位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也会更加善于对自我和自己的想法进行评估,他们会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感,对自我作出更准确的判断。这些自我审视行为的核心点在于,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根据自己内心所设定的不断发展的价值观和目标,根据自己所设想的理想自我的标准来判断自己。(P153)
38、真正的自尊心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轻易改变。拥有自尊心的孩子或是大人,即使面对糟糕的成绩、生气的老师或是拒人千里的朋友时,他们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自尊。当然,人生的起起落落总会让人心烦意乱,但是,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观,以及如何很好地实现价值观的直觉,都不会被小小的挫折粉碎,即使是更大的不幸也不能粉碎它。拥有自尊心和自我认同,一个优秀的孩子就会经受住人生不可避免的风雨,走向璀璨的明天。(P155)
39、鼓励自我认知和培养自尊心
培养孩子自尊心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别让他淹没在赞美中,这可能跟我们的直觉想法背道而驰。孩子们是依据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是否做得好,或是何时需要更加努力的。请您记住,一定要看到并且关注孩子们的所有努力,当然,你也得巧妙选择时机向孩子提出更多的期望。
另外一条原则是:你的关注与赞美必须是真诚的、发自内心的。你4岁的孩子建造了一个精致的积木城堡,他把人形玩偶当成了城堡里的老百姓,这时,如果你正想着白天的工作,随口说上一句“真是个不错的城堡”时,他是不会受到鼓舞的。
相反,如果你兴奋地转向他,两眼闪动着赞赏的光芒,对他说:“哇!我敢打赌没人能攻破这座城堡!”这样,你就会让孩子由衷地感到:你对他的尊重就像一道温暖的光围绕着他。
所以,仔细地去看、去听宝宝所说所做的一切有趣的、富有创造性的事情,当他取得新成绩时跟他一起开心庆贺,关注他的手势,关注他思想和身体上的巨大变化,这样,你会帮助他不断提升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的能力。对他来说,当你看到了他的一些冒险行为,或是他有别于以往的做法时,并且,对他的所作所为表现出关切的回应时,他就会知道他在进步,他的进取心得到了你的赞美和尊重。
你对宝宝点滴进步所给予的温暖关注对他而言至关重要。……
适当地提高新任务的难度系数是培养孩子自尊心的另一个基本原则。正如我此前所提到的,发展孩子积极的“能做到”的态度,一种方法是安排新的学习任务,这种方法能让他每次取得至少70%~80%的进步。如果你对他取得的那些小小进步感到骄傲,那么他就能从自己的成就中体验到真实的、自我感知的乐趣。
最后,可以使用一些精挑细选的词语。比如,当你说“我很高兴你对沙鼠很有礼貌”,“你画的房子真像罗塞姨妈家的”,或者“这诗写得真优美”,他就会感到自己真的做了很特别的事情。他的自我意识会开始扩展:“我是关心动物的人”,“我能学好画画”,或者“我真的能写作”。在他开始为自己能做好一些事情感到骄傲的同时,他也能开始接受自己的一些缺点。当然,他还是会对自己的消极个性感到有些失望和尴尬,但因为他有天赋的优秀品质,所以他是不会被打垮的。
让孩子接受自己的所有方面,甚至是那些不讨人喜欢的方面,这需要你为他提供温柔但坚定的行为限制。你给他制定的行为界限让他明白,他能控制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事情,当然,这种行为界定并不是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当他从最好的朋友那儿“借了”新的马丁机器人,把它藏在自己的书桌里时,他需要你在他身边蹲下身来,温柔地注视着他低垂的双眼,用你的手牢牢地抓住他的手,跟他说,他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个问题很严重。你可以问他为什么这样做,告诉他如果朋友发现自己的机器人没了该有多伤心,然后,你提出一个合适的建议来弥补这件事,这会大大减轻孩子的羞愧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孩子将会慢慢接受自己个性中的好与坏,愚蠢与聪慧,害羞与大胆,嫉妒与大方。(P155-157)
40、(真正的自尊——自我感知的重要性之)培养真正自尊心的几个步骤
(1)、和宝宝一起玩,对他做的所有小事感到骄傲。
(2)、给他挑战,让他用姿势或者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者鼓励他自己行动。
(3)、慢慢地、不断地提高你对宝宝的期待值,这会让宝宝在大脑里始终保持不断进步的意识。
(4)、在宝宝做得比以前稍稍多一点或者稍好一点的时候,让他看到你眼中惊喜与赞扬的目光。
(5)、和宝宝打交道时,即使他做了“不好”的事情也一定要尊重他,然后给他制定一些适当的限制,让他能逐渐意识并接受自己性格中的所有方面。
(6)、当宝宝逐渐长大后,帮他认识到自己会为什么而感到骄傲,又会为什么而感到羞愧。通过这种方式,他的自我认知和他的骄傲感就变成一种他能理解和清晰表达的内在标准。
到了易被影响的十几岁,孩子的自尊心会更容易受同龄人反应的影响:在餐厅里,他没被邀请就坐在酷小孩们聚焦的餐桌旁,是不是看起来有点像白痴?当你的孩子遭到无情嘲笑时,你没有办法驱走伤害,但你能抵消这些伤痛:当他学会一种新技能时,你流露出赞许的眼神;或者他写了一段深奥微妙的美文或很恰当的妙语让你高兴。
他也会有被失望深深打击的时候。如果他没法待在任何一个校队,不要坚持说他和其他队员一样优秀以试图让他高兴(除非你真的这样以为),你要帮助他重新审视自己的长处,鼓励他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个人运动。这样,他就能重新为自己真正的实力而感到骄傲,达到“个人最佳状态”。如果他的大学梦看起来不能实现,那么让他确信他还可以有其他的选择:用一年的时间,多学习感兴趣的课程,重新设定晚些时候进入大学的目标。无论你做什么,都不要伪装自己的反应,要去倾听他的失望与沮丧,找机会评论孩子展示出的真正才能,与孩子产生共鸣。尽管自尊和自我感知需要时间来培养,但它们会逐渐成为他天性的一部分。(P157-159)
41、优秀的孩子具有自律的内在动力。他们计划,他们坚持,并最终达成目标。爸爸妈妈又该如何来指导孩子们发展内心的自律感呢?如何培养孩子自觉认识到家庭作业的重要性,而不是为了考试得A就能被奖励一个iPoD,或者是害怕失去一些特权而完成作业呢?
在分析如何引导孩子发展这种特性之前,我们先看看自律的成年人是怎么样的。琼斯太太是个自律的人,她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是在单位为同事组建一个计算机网络,还是在家里进行春季大扫除,她都会制订出全套的工作计划来逐步实施。她不仅仅是按照计划执行,而且还有一个有效手段——内心自律性:她内心始终有个声音要求她实施计划。这个声音对她说:“好,现在你已经做了A和B,那么C和D呢?来吧,午饭前你还能干点儿,然后你就能放松地歇会儿了。”
琼斯太太内心的声音指导她、安慰她、体贴她、鼓励她。很像母亲或父亲站在她身旁,给她指导和赞美,不断支持她,提醒她努力工作的好处。她内在的“伙伴”
不仅帮助她坚持执行计划,还帮助她避免和防止分心。
例如,在工作中,一个同事说“我们喝点咖啡休息一下?我想和你谈谈昨天我孩子的事情”,而这时琼斯太太正在实施她的计划,所以她说:“我想听,但是能等一会儿吗?要不我们中午一起吃午饭怎么样?”这样,她就能完成自己想完成的工作。她不会轻易分心,即使是和最好的朋友聊天也不会。在家里,当她辅导孩子做家庭作业或吃完晚饭后做家务时,她也不会轻易受到打扰,不管是好朋友的电话,或者是她想把脚抬起来歇歇,或者是其他诱惑都干扰不了她。她要把事情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只有做好后,她才会和朋友聊天或者躺在沙发上看半个小时的书。
某一天,如果琼斯太太觉得不舒服、疲累了的时候,她也会想要休息一下,娱乐一下,拥有自律性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当琼斯太太在放松自己,想要彻底享受一下生活的时候,她不会因此感到不安、有负罪感,或是猛地冒出“我得工作了”的想法。她能够制订计划并据此努力工作,也能在适当的时候计划一下娱乐或放松活动,因为那个内在的声音告诉她可以给自己放几个小时或是一天的假了。有个令人鼓舞的自律之声真是太棒了,它能在我们出色完成工作的时候鼓励我们,让我们不断前进,又能随时随地地提醒我们记得给自己放天假。(P165-166)
42、当孩子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出现了注意力转移,做出一些冲动行为,不能把手头的事坚持做完时,我们通常会想到要去惩罚这个孩子。我们认为,对孩子的进行严格的纪律约束,采取严肃的后续措施能帮助孩子塑造性格,变得更加像琼斯太太一样,成为一个能坚持到底,有自律性的人。但是严苛的爱——惩罚、不讲情面的教育方式——可不是总能起作用的。事实上,被惩罚的孩子通常反倒会倒退,变得更容易冲动,更容易分心,也更难约束自己,他们只会对外界施加的纪律规范作出反应。当有严厉的大人站在孩子身后监视他时,孩子才会集中精力,一旦大人出去了,孩子马上就会把纪律性抛到脑后。
我们所探讨的纪律性并不是那种孩子们因为怕被惩罚而表现出的规规矩矩。我们所倡导的纪律性,是那种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把精力集中起来,全力以赴地为完成某项任务而努力,并且,始终坚持不懈直到完成任务。正如儿科T·贝里·布雷泽顿所说:“纪律的目的是为了自律。”(P167-168)
43、没有任何事情能打搅你跟孩子的讨论——这种讨论越多越好,这是为了提高内心纪律之声的逻辑性。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你可以问他“为什么你要这个或是那个”,还有“你如果得到了会怎么想,如果没有得到你会怎么想”,通过回答你的问题,孩子能够有逻辑地来计划他的行动。他的内心之声在其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还能变得愈加清晰有力——这将为内心纪律之声奠定基础,一个纪律性很强的成年人会将这种内心之声作为一种行动指导,帮助他在面临各种复杂环境时依然能够出色地完成工作。(P176)
44、评估自己并制订相应计划的能力能巩固内心的自律性。这种至关重要的能力早在青少年阶段的早期就开始建立了,而后一直贯穿整个成人期。真实的自我评估能将内心之声与外在需求联系起来,内心之声需要平衡好成绩带来的愉悦与骄傲,和坏成绩带来的不悦与失望。在青春期早期,孩子们能在自己游手好闲时批评自己,也能在出色完成任务时表扬自己,而且,他们能够合理适度地完成这些调节工作:既不会在没有做好事情时让自己太难过,也不会出色完成任务时让自己得意忘形。(P177)
45、正如我们所见,自律是通过鼓励孩子内在驱动力与兴趣,通过给他设置一些温暖慈爱而又对它充满尊重的限制来形成的。如果孩子取得任何的小小成绩会得到别人鼓励的回应,而他的不当行为也会给他带来相应的惩罚,这样,你的孩子便会主动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且会有意识地给自己设定一些行为约束。所有优秀的孩子最终都能够很好地来掌控这套成熟的自律体系。
尽管这种内在的纪律之声有时候也会被外在纷扰高声喝止,例如同辈的压力、激烈的情绪怂恿,或者,看到最后一块儿巧克力饼不在自己的盘子里等等,但真正的自律会帮助你的孩子坚守自己的目标——即使孩子被外界干扰分神,也会把孩子重新拉回到实现目标的路上,并让孩子将其注意力始终集中在目标上。
为了发展自律,孩子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意图。……
孩子上小学后,她的愿望和计划也变得复杂起来,你给她的纪律限制也变得更加精细,除了肯定孩子的每一次成功,鼓励她克服每一次失败,你还得硬起心肠坚决地给孩子制定相应的处罚(例如,她玩过了头就会被剥夺看电视的权利,或者禁止她再去参加那些她最喜欢的活动等等)。当然,你们之间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长时间的对话,帮助她去了解为什么她必须要做那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还有,为什么有的时候她会觉得自己被迫要去违规。
好了,你的小小学生在渐渐长大,她的内在自律性会强化自己完成任务时的毅力。坚持是一个人能够在人文、艺术、体育上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所以,你要帮助孩子,进一步培养她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主动性。在她做作业时不要在她身旁走来走去,去检查确认她的每个答案。爸爸妈妈要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孩子的成长提供有益帮助的人,就必须要坚持一点:要是她在功课上需要帮助时,你一定要让她说明问题的症结所在。当她带着问题去找你时,她会感觉自己是个训练有素的问题解决者。(“我能够准确找出我不明白的地方,虽然我自己不能解决,但我可以通过可靠的渠道找到有用的信息。”)
当孩子长到9~10岁,她会更频繁地从外界寻求帮助来解决问题:使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翻阅图书馆的书籍,或是放学后与老师讨论。不过,她不仅仅需要纪律性的约束,比如说约束自己好好做作业和合理安排出去玩的时间,她更需要你的帮助。正如我在前边提到的,帮助孩子“想想明天该做点什么”能帮助他们确定以后在不同情况下可能体验到的感受,这能让他们更易于接受未来可能碰到的困难和失望,让他们及时制订行动计划去应对困难。
如果你的中学生孩子常常不守规矩,忘记交作业,或者考试前也不复习,那么,她很可能是在为将来可能要面对的后果而感到忧心。你可以观察她是否给好朋友打电话,或者放学后和老师交谈、参加辅导班,这说明你的孩子感到有些害怕,你要帮她掌控这种态势。
一种非常有帮助的方法是摆一个大大的黑板或写字板,让孩子制订自己的长远规划。她能够通过画出图像来唤起记忆,或者她会用一支奇怪的荧光笔标出即将进行的安排,比如小组练习、音乐课等。如果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你能在她旁边给予帮助那就太好了,不过,重要的是一定要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分析来找到合适的外援,在她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她会不断地反复检查和确认自己的计划和行动的效果如何。这种看得到的令人信服的规划,标志着孩子正从依靠你的指导性声音向相信自己的声音转变。她的目标是要发展自己永久的、自力更生的精神,这种精神会让她按部就班地去贯彻自己的计划并能坚持到底。
当父母带着热情与鼓励(当然如果需要,还得硬起心肠给点儿惩罚)与孩子对话时,他们是在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一个如何培养内心纪律之声的榜样。如果他们还能同样温和地、条理明晰地与自己对话,那么,这不论是对孩子,还是对自己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希望,一个自律的成年人能够用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与自己对话——温柔的或幽默的、苛求的或生气的、高兴的或沮丧的、骄傲的或失望的、坚定的或溺爱的——不管怎样,都要充满爱与尊重。(P178-183)
46、(内在的纪律——坚定不移和自我控制之)发展自律性的步骤
(1)、允许小孩子关注她的兴趣所在,不论是沙土城堡,还是手指画;要鼓励她坚持。
(2)、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游戏,增加她的乐趣。
(3)、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模拟或讨论解决问题的每一步。
(4)、温柔但很坚持地给她设定限制,帮助孩子避免有时出现的分心。列出孩子可以选择的惩罚措施,和她讨论设置这些限制措施的必要性。
(5)、帮助孩子在安排时间和选择目标上拥有更多主动性。在她需要你支持她坚持下去时,随时给她帮助。
(6)、询问引导性问题,帮她弄明白实现想法的途中会遇到什么;预见艰难的工作,要有耐心,这是实现目标必须具备的。
&&&&自律之声对上高中的孩子同样很重要。它能敦促学生在一周结束之前复习她的西班牙词语;提醒她倒垃圾,如果她想练练车以便顺利考取驾照,她就得清理车库,清洗车子。她可能已经长大了,往昔的行为准则,或中学时代的一些原则,可能已经不再适合她了。你直接插手她的功课,她可能会有抵触情绪,这情有可原;你对她的日常功课喋喋不休,她可能会心存怨恨。不过她仍然需要你的帮助,需要在你的支持下,形成内在的纪律感。通常,这意味着考验你的规则,挑战这些限制。
唐纳德·温尼科特在他的《与父母对话》(Talking to Parents)一书中,生动描述了青少年的转变形式:
青少年想要检验所有的安全措施,所有的原则、规则和纪律,这非常典型……为什么他们非要做这些检验呢。你没有想到这是因为他们正在体验令人恐惧的新奇而强大的情感吗?他们想知道外在的控制是否还在。但是,与此同时,他们必须证明:他们能打破这种外在的控制,并且他们能塑造自身。
&&&&许多十几岁的少年能提前制订计划,但是只有少数人能为此采取相应的行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聆听孩子的困难与担忧,通过向孩子问问题等方式,帮助孩子认识到分解目标的价值所在,让他们集中精力去解决一个个阶段性的短期任务,进而逐渐实现长期目标。你还要经常帮助他们梳理自己的兴趣点,尝试着由他们来主导谈话内容。
例如,如果你的女儿宣布她想上大学,她迫不及待地想要离开家,或者她太想有一辆自己的车并且住在校外,或者她想要随自己性情学习表演,而不是得富布赖特奖,这能促使她去严肃思考自己选择的挑战,评估实施自己的计划是否就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她感到自己的目标得到尊重,她会更愿意展示自己的决心,并采取符合规定的行为。一旦离开家,青少年不仅需要在生活上照顾自己,还需要判断他的行为是否有利于他的身心健康。自律性强的年轻人进入大学后,能权衡新的生活经验、新学业的要求,还要经常面对诱惑。她会进入一种随时可以商谈与妥协的关系中,她能让自己的愿望遵从同伴或孩子的需求,至少暂时能做到。
在未来的几年里,年轻人的个人目标会不断地改变,她日益增长的内在自律性会让她抛开暂时的满足,始终着眼于未来,所有的优秀的孩子都具备这样的素质。(P183-185)
47、创造力与渴望
随着宝贝们的日益长大,他们学会了使用更复杂的行为表达愉悦,例如随着音乐手舞足蹈,尝试发音,摆弄色彩绚丽的玩具。他们不仅开始用更复杂的运动方式和姿势表达情感,还使用符号和词语。这对于培养创造力而言很重要,因为创造力来自一个人的情感。它来自一个人内在的渴望,是从内心发出的。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谈到创造力时说:在他还是个学前儿童时,他进行过想象之旅——不仅仅是运动场、操场,甚至有些想象已经超乎陆地的某些地方。不知何故,他还会对他的儿童时代抱有一种困惑与敬畏:
有时我问自己,我是怎么成为相对论的发明者的。我想,原因是一个正常的成年人永远不会停止思考时空问题,这都是他当孩子时想过的问题。不过,我的智力发展受到阻碍,结果是我已经长大了,才开始对时空感到困惑。
我们按预定的方式简单回应外部世界时,我们并没有发挥创造力。我们可能是被安排好的,是有条不紊的,可能是有效率的,但那样做没有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但是,当我们内心点亮了这盏灯,我们灵机一动,创造一个新故事,谱写了一支新曲子,做了一个新实验,开展了一项新的冒险事业——那才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体现。在这时,我们的情感就表达出了创新的想法和设计。
具有主动性又能按自己的渴望行动的孩子,他们的头脑具有创造性。父母可以让他自己选择,听从他的天生兴趣,以此来鼓励他。也许孩子喜欢你脖子上的项链,会伸手够它。那么,让他拿去,让他仔细观察它;也许他会尝尝看,或者在灯光下看它。你可以觉察他的欢快,甚至给他一个更璀璨的项链,看他下一步要干什么。他可能会把它扔在地上,看看项链落地又反弹,发出很有意思的声音。
如果在孩子正形成主动性的时候,让他制订一个日程表,决定下一步要做什么,你就让他感觉到了他的想法和日程表很重要。你是在让他成为能拥有新想法的人,而不是单纯去回应外界事物、简单对外界作出反应的人。
为孩子安排好一切,还是让孩子面对自己的喜好,这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你要做的一切,就是放松些、耐心些,去观察你的孩子在做什么。不要想出一堆育儿技巧,只需观察一下你的小家伙在做什么,让他来作引导,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他的个性。一旦你这样做了,你会发现自发的创造性和后续互动之间的规律。大人对小孩子的行为经常表现惊奇,会让他拥有更多想法,喜欢创新;而指导他的行为,或者反对他,让他避免出现混乱,只能压抑他的激动和想象。
当蹒跚学步的孩子刚刚开始在游戏中使用词语、表达想法的时候,让他们来引导游戏很重要,就像本章开始讲述的故事中那个学前班的好老师一样。不要在这个阶段充当管理员,让你的孩子带头;你可以相信: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会发生一些更有趣的事情。
让孩子表达自己,就是让他们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和词语。如果一个十几个月大的孩子每次看见陌生人都说“你好,某某先生”、“你好,某某太太”,然后你都奖励他一块糖,那么,你就是在机械地训练他。但是,如果你的孩子在问候不同个体时有很多经验——妈妈、爸爸、兄弟姐妹、一个可爱的朋友或老师,并且以此为乐,那么他就学会了用自己的方式问好。刚开始,在他把头埋在妈妈的臂弯里,或者是藏到妈妈的身后之前,他可能会露出一个挑逗的眼神,或者他眼里会闪现一个示意,一种欢迎的示意。最终,他会说“嗨”或者“你好”,甚至他会想到一个有趣的游戏,冲到祖父那里。与机械的反应不同,他的问候来自他的内心。这种问候来自内心,是自发地与你或其他人进行互动。等他长大的时候,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其他人打交道了。
同样,如果你告诉孩子如何给妹妹穿衣服,或者告诉孩子玩具车该往哪里开,那么他的游戏就变得很没意思,循规蹈矩。如果你的小男孩要你扮作警察拦住他的车,你可以说“停下,小偷”,你的儿子就会恶作剧地咧嘴笑……如果你的孩子摔玩具车或者踢它,你不要说责备他说“哎呀!真是的!你在干什么”,因为他可能会因此又踢这辆玩具车,你可以说:“救命,我需要医生,我需要医生”之类的。在孩子学会用更多微妙的交流方式的过程中,充满想象力的游戏是俯拾皆是的。(P192-195)
48、教室里的创造力
学校只注重学生回答“正确的”答案,而不鼓励学生们去自由地探索新想法。在《孩子的天性》一书中,杰尔姆·卡根谈到自由探索新想法对于创造力而言有多么重要:
最聪明的孩子未必有创造力,但最有创造力的孩子一定是聪明的。他们的创造力有三个基本特征:他们有一种寻求与众不同的事物的意向,他们乐于冒出新奇的想法,他们不会过度担心犯错误。有创造力的人的一大主要特点就是不怎么在乎犯错带来的羞耻感。这种态度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尝试那些可能会失败的智力试验,去考虑那些高风险的方案,不会过于担心可能的失败。
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很早就倾向于学习如何去考试;我们过于重视获得正确答案,不怎么在乎概念思维和推理。不幸的是,目前美国教育太在乎学习书本知识而牺牲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的培养,为了符合考试标准,许多学校鼓励机械式教育方法。我们需要颠覆这种考试和评估方法,这样我们才能培育和珍视创造性思考和创新式想法。(P197-198)
49、我们所有的想法都需要生成和分析这两个过程。如果我们只分析而不产生自己的想法,可能只会列出一张死板的名单。这代表着最低级的反应。反过来,如果我们只使用生成式的想象,而不进行分析,就可能说出一些有趣的废话。但是,如果我们运用了生成能力和分析能力,就可能表现出创造性的反应。当一个孩子写散文或分析一本书时,或对比两个历史趣事时,这两种能力他都需要。
我们分析了这些之后一,现在,再回头用不同的方法与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交流。我们从他们的感情开始,从他们的个人经验开始。我们在传授的基础上进行情感开发。每个开发的阶段,我们都做这样的工作:培养孩子们独特的个人处理方式,关注每个孩子的主动性,使思维之光闪亮着。
然后,我们和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们玩追逐游戏,这是最基本的工作——是年轻的孩子们可能会做的。我们做这些基础性工作,不过,我们很留意孩子们的兴致。例如我们玩抛球接球的游戏,目的是带来欢快和愉悦。我们试图研究整个过程,我们发现,那些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和没有特殊需求的同龄人一样,对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可以产生创造力和思考。在智力发展的水平内,所有孩子都能拥有创新性、创造力思维和行为。(P201-202)
50、那些创造力得到提升的成人,他们在发展阶段会发现,他们能轻易使反思思考和共情达到新水平,而这是与配偶相处、养育孩子所必需的。所有的想象力、灵敏度与创造力方面的进步,都是需要的,例如在新城市安家、平衡工作与家庭,配偶失去父母时安慰他(或她),帮助在学校里苦读的孩子,帮助上了年纪的母亲去适应她无法独立生活的现实。每一天带来的挑战,都需要成人去重新适应,同时又要求他保持强烈的独立性、独特性与价值观。这就需要运用创造力。当未来生活逐渐拉近,就需要一种新的创造力。我们在上大学时会想象,未来宽阔的生活舞台让我们大放异彩,但实际上它却变得比预期的小。我们可能不会建造摩天大楼,拥有巨大财富,成为驻巴黎大使,或者获得普利策奖金,但是成熟的想象会帮助我们看到小有成就的伟大之处:尽管离婚,却拥有一个与我们关系密切的孩子;邻近的花园,是经过我们的培育和保护的;有一份工作,能养活我们又对社会有益。创造力并不等同于功成名就。(P202)
51、当孩子读中学,注意力转向运动,或者独自追求音乐和艺术等,你要鼓励他首先要适当掌握一些基础技能,以此帮助他维持这些兴趣。所有的孩子都能欣赏到专业舞蹈者舞姿的美妙或优秀绘画作品的赏心悦目,但是,当他们在自己身上看不到这种天赋,或看不到拥有这方面本领的迹象时,就会很快放弃。(P204-205)
52、(创造力与想象力——丰富的内心生活之)激励孩子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1)、回应孩子的天生兴趣。
(2)、问那些能将他的思路引向一个新方向上的问题。
(3)、鼓励他更多地使用自己的感官与部分肢体。
(4)、激发孩子掌握特殊领域的基础技能,或用独特的方式把握创造力。
(5)、鼓励探索与询问,不要避开错误。
(6)、避免死板地学习。使孩子的个体经验与读写及所有学习方式相结合。
(7)、鼓励孩子用写作、绘画及音乐思考并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梦想。
为了孩子和我们自己,我们需要关注对创造性思考方式的开发。一个有创造力的思想者总会问自己:“我对此到底怎么想?”“我真的相信它吗?”“我个人的深入见解是什么?”从那些反思开始,然后依照逻辑观点和其他人的观点,评估自己的个人观点。不过要保持自己的感觉或想法。(P206-207)
53、作为成人,有些人可能觉得我们的一些想法来得太迟,死亡指日可待,不过,创造力能在成人期被再度唤醒,最好的一种方法就是与我们的孩子联系,并且惊讶于他们内在的创造力。(P208)
54、通常,我们不会要求十几岁的孩子为自己的文章打分,然后和老师的打分结果进行对比。一个有趣的实验是,让孩子写一篇文章,然后隔上一两天,让她自己去打分和评判。这样做让她疲惫吗?她做了全部所需的研究吗?然后老师对这篇文章打分并评判,孩子再去对比这两种分析结果,她会知道自己的判断怎么样。这种能力会随着不断练习而得到提高。
我们总是忙于告诉孩子他做得好还是不好,却很少让他们自己去判断。不过我们可以给他们提供准则,让他们自己设定标准;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判断。让他们履行父母或老师的职责,让他们拥有内在的引导,成为自己的良师益友。无论是在学校取得优秀成绩,在社会上与他人和谐相处,还是在成人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中活动,这种能力会越来越重要。在十几岁的孩子进入世界后,我们还能给他们哪种比这更重要的技能呢?(P222)
55、(逻辑思维——感知世界之)帮助你的宝宝感知世界
(1)、与宝宝合拍,回应她的暗示,给她挑战,让她来回应你。让她明白她的所作所为影响世界。
(2)、留出空间与她多次进行长时间的对话。
(3)、如果她的回答对你来说毫无意义,那就让她接受挑战去“寻找意义”。
(4)、让她为事件找出更多原因,用多种方式看待一个问题。
(5)、帮她在书本、电影或运动中,对比自己的喜好。
(6)、通过讨论多个选项,让她排列等级,例如,哪种特性最重要,有多重要。
(7)、让她判断自己的行为、意见和学业。让她练习自我评估,但要确保有建设性,不会被失败击垮。
当你的孩子到了18岁左右,成为青年人时,他们这些关键的思考能力,将迎接更大范围的挑战。当这些青少年经历了所有的生理变化、更亲密的关系、不断变化的友谊,进入高中和大学的激烈竞争中时,他们的反省能力还会完好无损吗?当他们离开核心家庭,住进大学宿舍,然后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还能否保持自省的能力?他们能照顾自己并净化内在价值的设定吗?情感出现强烈波动期间他们还能做到这些吗?当他们有了自己的孩子、重温发展的各个阶段时,这种自我反省的能力他们还能牢牢把握着吗?如果你一直与他们在一起,就不断地给他们提问,鼓励他们走过上述人生旅程,他们经历的变化都将是美好的。在我们同情、理解孩子们的发展,拓宽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时(包括不同文化中的个体),他们的真实感和逻辑反省能力就走向了成熟,得到了深化。
同时,我们做父母的,也对生命循环有了新的看法。我们不再认为生命是无限的,我们自己无所不能。但是当我们和孩子扩大并深化了生活经验的时候,包括对生命终结的沉思、某些得到强化的价值观,以及拓宽的思考,就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对待人生、对待我们自己和所爱的人时,获得一种平静。有生之年,自省的需求永不停止。在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越来越好的同时,我们也帮助孩子们有逻辑地反省了自己。(P226-227)
56、许多人把价值、理想、伦理与道德当作路标,帮助他们判断对错。但是这种区分对与错、是否应受到惩罚的能力,真的处于伦理与道德的核心吗?对于一名优秀孩子和优秀成人而言,道德的核心是关心、在意什么是对与错的能力。(P232-233)
57、发展道德与伦理意识有三要素。你要辨别是非,能理解支撑你的生活及其文化的价值观,但是,更重要的是,你能关心。道德是心灵问题,是关心和在意的问题,不仅仅是明白对与错。美国精神医疗学者罗伯特·科尔斯曾说过:“发展良好的善恶之心未必能转变为有道德勇气的一生。”(P234)
58、关心产生于人生最初的几个月中,这时宝宝第一次与关心他的人建立起爱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是温暖的、充满爱的,其中有更多的快乐和信任,而不是痛苦、烦恼或杂乱无章,那么我们的宝宝就开启了他成为人类社会一员的生命之旅。他会稍微感受到多种关系的存在,快乐的和愉悦的。一点一点,那些关心这个小男孩的人会找到进入他心灵的道路。
通过30年的研究与临床观察,我发现,这种奇妙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发生。每个孩子——我说的是每个孩子,而不是99%的孩子——都有一颗可以触及的心。我从没遇到过一个不能将他引入关心关系中的孩子,不管他有什么挑战和特殊需求。不用再和我讨论“坏种”孩子,因为我从没遇到过一个。
不同能力阶段的孩子,其发展关键是围绕自己的风格去理解世界。每个孩子都以不同的方式对接触和声音作出反应,去理解声音和词语,采取行动,与他人建立关系。我们通过加入孩子的世界接触他们,然后将他们拉入我们的世界。我们通过让自己适应孩子来实现这一目的。对于对声音敏感的孩子而言,我们尤其要抚慰,要柔和。对于需要更多能量的孩子而言,我们要热情地把他们拉进来。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长大变成懂得关心他人的人。他们成为有爱心的人,不管以后遇到什么困难。(P236)
59、每种文化、每种宗教,以及每个家庭,都有自己接受的对与错、好与坏。如何将你自己的价值观告诉孩子,其关键不是你去限制游戏主题,而是你要加入游戏中,跟随孩子的引导。然后,你可以通过自己饰演的角色和行为,告诉他你的价值观。最开始他可能会有抵触,不过他会了解,最终接受。这样做比你来导演这场戏要好很多很多。生活还要遵循严格的规则与标准。如果你简单地告诉孩子他想象游戏中的人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他会反抗,会反着来。你需要帮助孩子发展微妙的判断,而这可以通过想象游戏中的对话来实现。(P239)
60、共情与道德
在孩子思想变得有逻辑时,想法开始融为一体,他会开始提问“为什么”,这时,父母便有了很多机会,不仅仅是和孩子探究价值观和目的,还可以帮助孩子形成想法和道德感。现在,你可以问孩子“为什么你这么生气”,或者“为什么你打布雷恩”,或者“为什么你偷饼干”,如果你能带着共情之心,理解他,你就教给他一种关键的价值观。孩子们不仅从你教他该做什么的教导里去学习共情和关心,他还从他和你接触的经验中学习。所以,如果你能以尊重的态度倾听孩子,即使在他不友好、生气或吝啬的时候,你的态度都能软化他的情感,让他的怒火停留在一个世界里,而他的关爱停留在另外一个世界里。(P239-240)
61、当你对一个孩子表现出关爱的理解,甚至在他感到愤怒和惭愧时也是如此,你是在帮他表达他最基本的情感,他能将你的关爱与他的愤怒联系起来。学习共情的唯一办法就是被别人用共情之心对待。
这并不意味着你4岁大的孩子跨越行为界限打他的妹妹或咬朋友的时候,不去惩罚他,或不用给他惩罚。根本不是这个意思。你要为孩子的行为确立适当的限制,对其后果进行惩罚,也要对他为何如此行事表现同情和理解。
你可以通过下列步骤实现这一目的:
·在孩子沮丧时,帮助孩子平静,告诉他:“在你尖叫时,我无法理解你。”
·一旦他平静了,就问他为什么做这些,是什么样的内心感受让他这样做:“为什么你要推倒阿莱克斯的自行车?你生他气吗?”
·依据他的所作所为,得出合适的结论,确定惩罚或给他的行为加以限制。如果他只是喊叫、尖叫、而没有越界,只需要让他平静下来就行了。但是如果他动手打了或者咬了,不是出于自卫,而是出于愤怒,那就需要适当的惩罚。你要和他谈谈这些惩罚,目的是让他知道他做错事时等待他的是什么。但是你要注意,你是希望他把你当做一个好心的警察,愿意理解他帮助他,避免他再做这样的事;而不是让他把你当成一个狂暴的警察,不关心他的感受,只会惩罚他。
当你用这样的方法为他设定限制时,就是在帮助他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你是在养育一个能控制自己的孩子,他有内心对自己行为的限制,希望追随你的指导,对自己和他人有共情心。他想做得更好。他希望取悦你,最终取悦自己。(P240)
62、日益复杂的平衡
道德感发展的下一阶段是关于对错的更加微妙、精细的想法,让我想起井字游戏中有三层,像个三层的脚手架。因为它不只运行在一个层面上,所以一个简单的问题突然变得很复杂。孩子的理智与情感生活,以及他的发展也变得层次繁多。
现在你的孩子要学习的不仅仅是逻辑的思考,还要为对与错找到多个原因,每个原因又有不同程度的影响:“D因为A欺骗他就把他赶出游戏是对的吗?”“如果你真的有一个好主意,还要听别人的主意,那有多糟?”
在孩子掌握了这些新的更复杂的思考方式时,你可以和他进行更多、更深入也更细微的讨论。他可能会问:“当马科斯欺凌弱小者时我能做什么?我要告诉老师吗?如果告诉老师,孩子们会叫我胆小鬼;如果我打马科斯,我会惹麻烦。我该怎么做?”
其实,事情不是这么简单。这种状态需要更多的讨论。当孩子开始变成一个灰色思考者,我们可以成为他们身旁的一个好教练,告诉他:“那么,你是怎么想的?让我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快乐的想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