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对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和春秋时期政治局面的不同

2016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精品试题汇编: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选择题部分)
&&&&2016 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精品试题汇编专题一 古代中华的政治文明一、选择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2016·湖北黄冈高三 9 月质检·2)春秋时期,诸侯王曾多次接受并重用大夫荐举的官 员,将相往往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中下级官吏则通过“养士”和“军功”培养, 这表明( ) a.世官政治受到了冲击 b.君主的选官权旁&&&&落 c.察举制开始形成 d.官员举荐人才成为时代共识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春秋时期的军功爵制,冲击了贵族世袭的世官政治,故 a 项正确; 将相往往 由国君从平民中提拔任命 ,说明君主的选官权并未旁落,故 b 项错误;察举制开始于 西汉,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官员举荐人才的影响,故 d 项 错误。 【答案】a 2. (2016·安徽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形成于秦代的以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 至唐宋而臻于完备,至清代达到了极点。这一过程本质上体现了( )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社会风尚的不断进步 c.儒家思想地位巩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秦代避君讳为核心的避讳制度,可以看出该制度主要关于君主专制。礼乐 制度是来维护分封宗法制的,其与君主专制制度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避讳 制度的产生、发展并达到极点的过程,没有体现社会风尚的进步,故 b 项错误;材料 与儒家思想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讲述了避讳制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的 发展本身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 (2016·广东广州增城高三 10 月调研·26)绅士是大一统的专制皇权确立之后,中国传 统社会中所特具的一种人物。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下绅权和皇权是共存的。 宋代官 爵恩泽出于皇帝,共存谈不上,共治也将就一下了。元明清三代连共治也说不上, 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这说明( ) a.绅士权威的衰弱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绅权是皇权的重要补充 d.绅权与皇权相互依存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绅权和皇权关系的演变, 不能说明绅士权威的衰弱, 故 a 项错误; 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皇权不断突出,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故 b 项正确;从材料绅权成为皇权的奴役了说明绅权不是皇权的重要补充,故 c 项错误; 绅权和皇权关系从共存到共治再到奴役说明绅权与皇权并不是相互依存,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 (2016·河南中原名校学术联盟高三复习前期摸底·1)司马迁在《史记·外戚世家》的 开篇写到: “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 ”由此 可见,外戚干政的实质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 d.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是皇帝继位及其后世君主,并不是浸膏自己的道德修为,还要仰仗外 戚的协助,关于依靠外戚抑制相权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故 a 项错误; 家天下强 调的是皇位继承,没有涉及外戚干政,故 b 项错误;外戚之所以能够干政,主要是中 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权力旁落,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外戚干政的实 质,铲除同姓刘氏诸侯王势力只是当时的目的之一,与实质的说法不符,故 d 项 错误。 【答案】c 5. (2015·山东滨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2)汉宣帝时,赵广汉出任颖川太守, “又教吏为骺 筒(注:形状象瓶子,口很小,可人不可出的器具) ,及得投书吏民相告讦,汉得 以为耳目。 ”这一措施( ) a.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b.限制土地兼并,削弱豪强势力 c.官民相互揭发,败坏社会风气 d.利于反腐惩恶,稳定社会秩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题干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对地方的监督,而是强调吏民间相互监督,故 a 项错 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土地问题,没有限制土地兼并的内容,故 b 项错误;官民相互揭 发,形成官民的相互监督,减少社会腐败,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 c 项错误;依据材 料吏民相告讦,汉得以为耳目可知是加强了吏民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减少社会腐 败现象,利于社会秩序稳定,故 d 项正确。 【答案】d 6. (2016·河南信阳一模·2)秦朝的《行书律》规定: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必须立即 传达,不能有片刻稽留。汉朝对车马传递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汉驿律令》 ;曹魏 时期曾颁布《邮驿令》 。古代政府重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全国经济交流 b.加强对地方有效控制 c.推动交通网络完善 d.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急行文书包括皇帝诏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的驿臵是以递送 文书特别是紧急而重要的公文为主的组织, 其传递方法以轻车快马为主, 古代政府重视 邮驿制度是以政治目的为主,而不是为了经济交流,故 a 项错误;各个朝代之所以重 视邮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障中央的紧急公文能够快速的送达地方, 地方上的情况也能 迅速地传到中央,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故 b 项正确; 重视邮驿制度是为了保证政令畅通,不是为了推动交通网络的完善,故 c 项错误;从 材料中只可以看出在邮驿制度方面的立法, 没有其他方面的立法, 不能说是为了制定完 善的法律体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 (2016·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5)北大历史系教授阎步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官制 中存在着两类官职,一类承担兵刑钱谷、监察考选等实际行政职能,即“职能性官职” ; 另一类则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属“品位性职类” 。秦汉以后,官职复杂多变, 每一细微变化都折射出相关政治变迁。 (阎步克: 《论中国古代官制的品位与官阶》 ) 下列有关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秦汉“以吏治天下” ,禄秩等级从属于职位的色彩浓厚 b.魏晋官僚“士族化” ,等级品位因素发展到历史新高度 c.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的影响 d.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与专制皇权的高度强化紧密相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秦汉时期以吏治天下 ,侧重行政职能,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魏晋官 僚士族化侧重于官僚品位高下,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唐宋入仕者皆授官阶, 说明从属于职位色彩浓,但不能说明已基本摆脱魏晋品位影响,故 c 项错误,符合题 意;明清以职能官职为主体现了专制皇权的强化结果,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8. (2016·广东东莞六校高三 12 月联考·25)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现象,随侍 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历史上,宦官专权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 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 祸更烈。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 ) a.皇权至上 b.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 c.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 d.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因为皇帝独揽大权,皇权至上,所以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 的政柄,故 a 项正确;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不是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故 b 项错 误;宦官并没有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故 c 项错误;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督 不是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a 9. (2016·河南开封一模·27)中国的封建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 的调节社会矛盾、特别是土地权和货币权的矛盾的社会机制。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是 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三个主要剥削集团, 官僚则是他们政治上的代理人。 在中国形成了地 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的“四位一体” ,维护封建制度成为它们共同的根本利益。 材料主旨是( ) a.允许社会流动具有积极作用 b.中国封建社 c.统治阶层根本利益具有一致性 d.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经济 【解析】题干中允许社会流动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制度,因而不能说其具有积极作用,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允许社会流动的,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可以 看出文章的主旨不是强调中国封建社会矛盾尖锐,故 b 项错误;古代中国商人和高利 贷者的社会地位较低,因而不能将其纳入统治阶层之中,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中 国的封建社会具有较强的调节社会矛盾的社会机制, 而这种社会机制形成的根源是因为 维护封建制度是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和官僚共同的根本利益因此材料的主旨是要说 明中国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0. (2016·湖南郴州一模·2)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 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 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维 护封建统治,故 b 项错误;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并非以血缘为纽带,故 c 项错误;秦以 前的分封制属于贵族政治,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属于官僚政治,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1. (2016·海南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3)獬豸,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 它拥有很高的智慧,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 然后吃下肚子。 至清代, 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 穿绣有 “獬豸” 图案的补服。这表明古代统治者( ) a.主张清廉惠民政治 b.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 c.企盼统治长治久安 d.追求廉政忠君的政治理想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 依据材料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 穿绣有獬 豸图案的补服。 可知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是体现统治者对官员的监督,不是 统治者清廉惠民,故 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希望恢复商周时代的法制,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可知是加强对 官员的监督,而不是统治者期盼统治长治久安,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能辨是非曲 直,识善恶忠奸,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角把他触倒,然后吃下肚子。至清代,御史和 按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绣有獬豸图案的补服。 可知御史和按 察使等监察司法官员具有监督职能,故 d 项正确。 【答案】d 12. (2016·四川达州一模·29)如下图,北京城虽历经元明的修缮演进,但城市的层级规 划和对称格局始终延续。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城市建筑风格的始终延续性 b.古代建筑风格的历史演进性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理念 d.对称美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城市建筑风格的始终延续性不能反映材料本质意图,故 a 项错误;古代建筑风 格的历史演进性材料论据不足,故 b 项错误;元明北京城的层级规划和对称格局始终 延续, 更为突出的是皇城和宫城位于城市规划中轴线上, 体现君主专制制度下皇权的至 高无上,故 c 项正确;对称美在古代建筑中的地位材料论据不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3. (2016·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 “君王自命“天子” ,君主驾崩,君统不 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 手, 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 ‘父母官’ 。 ” 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 ( ) 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题干材料中并没有强调君权神授,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家与国、君与父的关系, 故 a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且各 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 可以看出家国同构,君和父同伦,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 男女是否平等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4. (2016·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5)秦汉以后,中国存在一种“官无封建, 而吏有封建”的政治现象。它指的是官员和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 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造 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 ) a.分封制的长期存在 b.官僚政治的弊端 c.中央集权的削弱 d.胥吏的权力大于官僚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秦汉以后,分封制逐渐被废除,故 a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它指的是官员和 胥吏的职位均不得世袭,但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 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 可以看出官僚政治下,胥吏却常常利用日常 工作程序繁琐、官员不熟悉政务之机,使其职位实际成为自家的封建领地,故 b 项正确;题干材料没有强调地方对中央的影响,而是强调官僚借机建立自家封建领地, 故 c 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没有比较胥吏和官僚的权利大小,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5. (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2)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 ,即可据传言奏 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 纲纪” ;明清也大致相同。下列关于古代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监督官员规范执政 b.可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 c.代表社会履行监督职责 d.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解析】古代监察制度可以监督官员规范执政,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古代的监察 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腐败,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并 不是代表社会履行监督职责而是代表皇帝,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中国古代的监察 体制由于是代表皇帝而实行监察职能,所以其实际效能有限,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 意。 【答案】c 16. (2016·四川资阳二模·25)美国学者魏特夫在研究古代中国的治水活动时指出, “要有 效地管理这些工程,必需建立一个遍及全国或者至少及于全国人口重要中心的组织网。 因此,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 ” 作者强调 的是 ( ) a.专制主义的来源 b.中央集权的特点 c.政府重视水利兴修 d.小农经济的缺陷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 控制这一组织网的人总是巧妙地准备行使最高政治权力 说明权力最终集中于 皇帝,体现了君主专制,故 a 项正确;题干没有反映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故 b 项错误;[来源:zxxk.com] 材料与政府重视水利工程无关,故 c 项错误;对水利工程的管理与小农经济的缺陷无 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17. (2016·四川资阳二模·31) 《尚书》记载: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与其杀不辜,宁失 不经(经,法律规定) ” 。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 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由此可见,两则材料都( ) a.违背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b.表明了法律的宽松灵活 c.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 d.反映了重罪轻判的理念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解析】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 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都是对疑罪的规定, 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没有违背法律至上,故 a 项错误;题干与法律的宽松灵活无关, 故 b 项错误; 《尚书》和《民法大全》都强调法律的公正,带有理性色彩,故 c 项正确; 题干与重罪轻判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18. (2016· 四川南充一模· 26) 据下列朝代皇帝与大臣关系简表,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朝代 唐 宋 明 皇帝与大臣的关系 三省体制下,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序中 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的方式颁行,宫内 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a.三省制具分权制衡特点 b.君主专制呈现强化趋势 c.封建专制制度逐渐弱化 d.官僚政治制约皇帝专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 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但是在中国古代是人治的社会,三省的分权最终 的目的是为了皇权服务的,不是分权制衡,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在唐朝皇帝的 最终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中 ,在宋朝皇帝指令须中书、门下、枢密院以联合公布 的方式颁行,宫内直接发出的指示被认为是‘灭裂纲纪’
,说明在唐宋时期政府机构对 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但是到了明朝 一些皇帝几十年不上朝, 而国家行政照样运转 说明了皇帝对政府的控制空前加强,这体现了君主专制强化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材 料体现了是皇权的加强,不是削弱,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反映的是唐、宋、明皇权的 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中国古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官僚政治不能从 根本上制约皇权,故 d 项错误。 【答案】b 19. (2016·湖北武昌高三元月调研·31)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 律后说: “耶林说过, ‘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 三次是用法律。 ’然而,大体上可以说,中国亦是一以武力,二以儒教,三以法律支配 东部亚细亚的(包括日本) ”该法学家旨在揭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 ) a.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 b.具有相同的历史命运 c.都促进近代日本发展 d.都包含自然法的理念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解析】罗马法是西方法制的源头,日本学者拿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相提并论,意在肯定 中华法系的作用,故 a 项正确;当代欧洲大陆法系是在全面继承罗马法基础上形成的, 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华法系在清末就已解体,故 b 项错误;罗马发展成地跨欧亚 非的大帝国,势力未达到日本,故 c 项错误;自然法本身表述无误,但材料未体现,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0. (2016·北京西城高三期末·9)下图是学者辛向阳综合考虑“社会稳定” “经济业绩” “科技进步” “思想发展”和“疆域变化”等因素绘成的《中国历代兴衰图》 (局部)以 下对①、②、③、④各朝代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a.①—社会稳定、思想发展、疆域广阔 b.②—科技落后、经济发展、疆域广阔 c.③—社会动荡、思想停滞、科技落后 d.④—社会稳定、经济停滞、思想活跃21. (2016·北京东城高三期末·2)战国时期已开始形成职业官僚制度,下列材料能够佐证 这一观点的是( ) a. “大人世及(袭)以为礼,城郭沟地以为固,礼仪以为纪。 ” ( 《周礼》 ) b.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孟子·万章》 ) c. “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 ( 《荀子·王霸》 ) d. “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 ( 《史记》 )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中世及(袭)以为礼反映了世袭制,与题中职业官僚制度不符, 故 a 项错误; 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 即材料中天子……公侯……伯……子男 ,与题中职业官僚制度不符,故 b 项错 误;材料中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表明官员任免由君主,与题中职业官僚制 度相符,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反映了秦始皇加 强集权的经济文化措施,与题中职业官僚制度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2. (2016·湖南永州二模·8)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 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在中国,知识分子 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 是( )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 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 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 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a 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b 项是产生 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民主政治能够激发人的民主自 由精神, 而君主专制下知识分子被统治者严格思想控制, 因此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 异是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故 c 项正确;d 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 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 【答案】c 23. (2016·湖北荆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5)下列四幅建筑物的图片中所反映的政治内涵 与其他三幅不同的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大厦、白金汉宫(英国王宫) 、唐宁街 10 号(首 相官邸) 建筑物的图片中所反映的政治内涵均是民主政治制度, 而太和殿却是反映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美国国会大厦与白金汉宫(英国王宫) 、唐宁街 10 号(首相官邸) 所反映的政治内涵相同,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4. (2016·广东惠州一模·12)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长时间出现“皇权不下县,县下惟 宗族”的现象,这反映了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县下惟宗族 的现象反映出, 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关系, 与分封制无关, 故 a 项错误;古代乡村治理主要依靠宗族关系,即宗法制,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 映出郡县制对古代乡村治理的影响,故 c 项错误; 皇权不下县说明皇帝制对古代乡 村治理影响很小,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5. (2016·湖北武汉部分学校新高三起点调研·1)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 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 解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题干中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体现出了分封制受到冲击,故 a 项正确; 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宗法制,故 b 项错误;西周时期还未实现君主专制,故 c 项错误; 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是对分封制的破坏,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6. (2016·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1) 《吕氏春秋·慎势》说: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 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 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 ”材料体现了 宗法制的作用是( )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 孽无别则宗族乱可知周法制的实行有助于国家政治层面和家族内部层面的双重稳定, 故 a 项正确;材料着重强调周法制对国家政治和家族稳定的作用,故 b 项错误;材料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可知 周法制旨在强调贵族和家族内部的尊卑等级而非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关系,故 c 项错 误;材料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强调贵 族集团内部的尊卑等级,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7. (2016·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 9 月质量监测·1)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周 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管仲推辞说: “臣,贱有司也,有天子之二守国、高在, 若节春秋来承王命,何以礼焉”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渐趋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王用上卿之礼招待管仲。管仲辞谢说: 臣是身份低贱的官员, 现有天子的两个上卿国氏和高氏在。假若在春秋两季朝聘之节来受王命,将何以为礼 呢 根据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可知, 能够受周王上卿之礼的应该是与周王有血缘关 系的,而管仲只是诸侯辅臣,却能享受到上卿之礼,说明贵族政治渐趋瓦解,故 a 项 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周王准备以上卿之礼赏赐管仲, 并不能说明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故 b 项错误;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称霸,分封制遭破坏,故 c 项错误;中央集 权制度是指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而材料反映的是诸侯争霸,故 d 项错误。 【答案】a 28. (2016·湖北黄冈高三 9 月质检·1)史载夏王朝为当时各部落的盟主,只能以“封诸侯、 建藩卫”进行统治。商承夏制,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当时已出现中央与地方的 统属关系,有的都邑直属中央政权,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墨子·告子》载: “诸 侯朝天子日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 反映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 a.神权高于王权,王权与神权结合 b.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c. “传贤”制强化了君尊臣卑的等级秩序 d.以王权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夏商西周时期的神权,以及其与王权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 中直到西周仍然有的都邑则由诸侯国管辖 ,反映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故 b 项正确;中国早期政治制度遵循的是传嫡长子而非传贤 ,故 c 项 错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29. (2016·河北百校联盟高三大联考一·1)为了统治从黄土高原到黄河南北以及沿海的广 大的被征服地区, 周天子分封本族兄弟亲属到各被征服地区去建立国家。 材料中的 “国” 是指( ) a.诸侯 b.城邑 c.郡守 d.县治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诸侯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与材料意思不符, 故 a 项错误; 周王为了巩固统治,将土地和人口分封给本族兄弟,建立起来的国就是城邑,故 b 项 正确;郡守是郡的最高长官,且郡出现在战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县最 早出现在战国时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0. (2016·全国名校联盟高三联考一·1)郭沫若说: “我们中国古时候的所谓国,其实仅 仅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所以动辄便称万国万邦。 ”这说明( ) a.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b.中国古代社会有家国同构的特点 c.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家 d.—个宗族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宗法制使中国处于分裂格局状态是对题干的曲解,故 a 项错误;题干强调国就 是一个大宗或小宗,意在强调家国同构,故 b 项正确;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国 家与史实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的国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国家,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1. (2016· 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 1) “我生不有命在天” 一语, 见载于 《尚书· 西 伯戡黎》 ,此语乃殷大臣祖伊深感周邦对殷王朝已构成巨大威胁而奔告于纣时,纣对祖 伊说的话。它反映出殷商时期( ) a.天子成为君主称号 b.存在君权神授观念 c.纣王权威受到质疑 d.萌发天人感应学说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天子的称呼,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我生不有命在天的意思 是我的命运由上天决定,体现出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及纣 王的权威受到质疑,故 c 项错误;天人感应学说是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思想观点,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2. (2016·安徽部分示范高中高三 9 月联考·1)在西周的分封制下,受分封的偏远诸侯国 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围的夷、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而兼并 其土地,进行文化渗透。这主要说明分封制( ) a.将建立地方政权与加强周朝统治结合起来 b.巩固了西周国家政权和拓展了疆域 c.使统一的社会制度在各诸侯国中普遍实行 d.在当时起到了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西周没有实现对地方政权的有机管理,故 a 项错误;拓展了疆域不是材料中反 映的主旨,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社会制度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夷、 戎、狄等少数民族用兵,进行文化渗透说明对少数民族的融合起到促进作用,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3. (2016·云南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一·24)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 长。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赢、姒、妊、妘、娮、姚等。这些姓氏出现的主 要原因是( ) 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压迫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 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这些姓氏中都包括女字,反映出女性地位的重要,故 a 项错误;西周宗法 制强调的是父系血缘关系,故 b 项错误;这些姓氏的产生不都和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有关,故 c 项错误;这些姓氏中都包括女字,反映出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 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4. (2016·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24)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 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 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d.分封制受到冲击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周天子权威削弱,但不能说明开始削弱,故 a 项错误;从材料时间可 知是春秋时期,当时仍然是贵族政治,故 b 项错误;宗法制度主要是血缘关系,材料 可以说明宗法制度遭到破坏,但不是最佳选项,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诸侯不尽义务, 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说明分封制受到冲击,故 d 项正确。 【答案】d 35. (2016·湖北百校大联盟高三 10 月联考·1)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 位,即公、侯、伯、子、男。对上述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他们都是替周天子司牧一方的诸侯 b.不同爵位反映出了他们功勋的大小 c.西周分封与商朝分封有着本质不同 d.西周为维护统治而进行了层层分封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中西周在开国分封的过程中,形成了五等爵位可知公、侯、伯、 子、男是分封的诸侯,结合所学可知替周天子司牧一方为诸侯的权力和义务,故 a 项 正确;不同爵位应当反映的是诸侯与周天子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故 b 项错误;西周 分封制是商朝时期分封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故 c 项错误;五等爵位并未体现出层层分 封,故 d 项错误。 【答案】a 36. (2016·广东湛江高三 10 月调研·27)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 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 是( ) 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 b. “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 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 d. “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礼乐制度到了春秋时期就已经是礼崩乐坏了,不能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 a 项错误; 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到了春秋战国基本崩溃,逐渐被中央集权制度取 代,故 b 项错误;世卿世禄制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阶层的变 动,新兴地主阶级冲击原有的世卿世禄制,基本上退出历史舞台,故 c 项错误;西周 时期并没有现代民族国家的概念,士大夫思想中是家国天下的观念,这种思想下,任何出 现在中央王朝视野中的民族部落政权都要臣服于中央王朝,臣服于天子脚下,虽然在具 体管理上奉行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但是中央集权的思想源头已经开始了,故 d 项正 确。 【答案】d 37. (2016·湖南张家界一中高三第三次月考·1) 《读史举要》中说“他们一部分是从旧贵 族下降而来,大部分则由庶人上升而成。他们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 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活动。此外,还有以当兵为职业的‘武士’ ,又 有所谓‘隐士’和‘任侠’之士。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 a.士是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 b.士是各阶层的分化集结而派生出的一个知识分子阶层 c.士的出现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d.士的形成标志着早期血缘政治制度的瓦解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士是西周分封制下的血缘世袭的统治阶层,享有参与政治活动的权利,不符合 材料走公室、跑私门,不狩不猎,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纷纷要求参加政治 活动 ,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一部分是从旧贵族下降而来 跑私门,不狩不猎, 不工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 当兵为职业的‘武士’ ,又有所谓‘隐士’和‘任侠’ 之士 等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囊括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形成的知识分子群体, 故 b 项正确;士的出现与经济发展无关,故 c 项错误;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早期血 缘政治制度的逐渐瓦解,故 d 项错误。 【答案】b 38. (2016·广东广州增城高三 10 月调研·24)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有 时彼此都以竞技的方式看待,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这反映出春秋 时期( ) a.车战依然受到“礼”的约束 b.车战只有贵族参与 c.车战有形式化的倾向 d.车战是主要的战斗形式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布阵有一定的程序,交战也有公认的原则说明车战有礼有节,依 然受到礼的约束,故 a 项正确;从材料 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说明车战是战争, 战争不可能只有贵族参与,故 b 项错误;车战是战争,与形式无关,故 c 项错误;材 料无法说明车战是主要的战斗形式,故 d 项错误。 【答案】a 39. (2016·广东惠州二模·24)姓氏的起源有很多途径。宋、郑、齐、鲁、陈、蔡、吴、 秦等姓氏可以追溯到( ) a.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 b.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c.远古部落氏族的标志符号 d.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宋、郑、齐、鲁、陈、蔡、吴、秦都是西周的封国,与秦灭六国、远古部落 标志和百家争鸣无关,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40. (2016·豫晋冀高三第二次调研·1) 《史记·殷本纪》中引孔安国云: “至人以人事观殷, 大龟以神灵考之,皆无知吉者。 ” 《尚书·盘庚》云: “肆予冲人,非废厥某,吊由灵各, 非敢违卜,用宏兹贲。 ”这反映出商朝( ) 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 b.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c.商业贸易的相对发达 d.自然崇拜有广泛影响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是封建经济的要求,因此奴隶制的商朝尚未高 度集中 ,故 a 项错误; 大龟以神灵考之……吊由灵,各非敢违卜 ,表明与神权结合, 故 b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商业, 故 c 项错误; 大龟 是神灵的象征, 而不是一般的 自 然崇拜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1. (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1)下表反映的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对其 解读正确的是( ) 等级 王 诸侯 卿大夫 士 乐队 四面 三面(缺北面) 二面(缺北和东) 一面(只有南面) 乐舞 八佾 六佾 四佾 二佾a.反映了分封制度与宗法体制互为表里 b.以礼乐形式规范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 c.说明周王重视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d.通过礼乐等级形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中没有反映分封制与宗法体制的相互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以 礼乐形式规范贵族等级秩序,故 b 项正确;材料不是重在反映宫廷乐舞的差别化管理, 而是体现的等级秩序,故 c 项错误;西周时期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2. (2016·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3)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 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a 项是西周分封制的表现,图中周的都城是成周即今洛阳而不是西周时的镐京 (今西安) ,可知该图体现的不是西周时期而是东周,故 a 项错误;春秋时期周王室衰 微诸侯争霸,导致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故有礼崩乐坏的说法,故 b 项正确;c 项是战 国时期的特点,从图片中可中诸侯国众多,而不是只有七国争雄,故 c 项错误;秦朝 统一结束诸侯割据局面,与图片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3. (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1) 《通鉴外纪》说: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 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 发生变化。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对中华文明的影响深远, 下列不属于其影响的是 ( ) a.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推动全世界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 b. 姓氏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 几乎所有家族的家训中都包括孝父母、和兄弟、 睦宗族、和乡邻的内容 c.有利于中华文明的接力传承 d.直接推动中国农耕文明走向辉煌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符合材料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形成后也较为稳定 ,有利于增强民族凝 聚力,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符合材料统其祖考之所出……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 便于导向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符合材料姓者,统 其祖考之所出……形成后也较为稳定 ,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姓氏文化与农耕文 明有关,但不可能直接推动 ,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44. (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2) 《史记·齐太公世家》 、 《史记·田敬仲 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公元前 386 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 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这反映了( ) a.贵族政治逐渐瓦解 b.周朝统治基础有所扩大 c.分封制度逐渐恢复 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战国初年齐国田氏取代姜姓吕氏成为齐侯,史称田氏代齐,也叫田氏篡齐,虽 得到周安王正式册命,但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 ,因为在实质上这是 对周初分封制的破坏,故 a 项正确; 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 ,只是迫于分封制 受冲击的现实, 周朝统治基础是缩小而非扩大 ,故 b 项错误;田氏代齐表明分 封制受冲击,而非恢复 ,故 c 项错误; 公元前 386 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 侯 ,是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5. (2016·广东佛山顺德六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4) 《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 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 “惜 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反映孔子“正名”主张 b.诸侯可在本国再分封 c.卫国专制君权面临冲击 d.礼乐制度已趋于崩溃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判断对错型 选择题(精选) 【解析】 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 反映孔子正名主张,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拒绝国君分封城邑 ,说明卫国国君可以在卫国再分封,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专制制度是秦始皇时期建立的,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春秋末期的卫国,仲叔 拒绝了国君的分封而要求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说明礼乐制度趋于崩溃,故 d 项正 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46. (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 《尚书大传》说: “古者诸侯始受封,必有采地: 百里诸侯以三十里,七十里诸侯以二十里,五十里诸侯以十五里。其后子孙虽有罪黜, 其采地不黜,使子孙贤者守之世世,以祠其始受封之人,此之谓兴灭国,继绝世。 ”材 料反映了( ) a.封地是诸侯世代不变的私有财产 b.嫡长子并非封国唯一的继承人 c.宗法血缘是维系分封制的纽带 d.安土重迁是分封制的思想基础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封制下诸侯世代只有封地的使用权,而无所有权,并非其私有财产,故 a 项 错误;分封制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封国唯一的继承人,故 b 项错误; 以祠 其始受封之人 ,反映出继承人与最初受封者的宗法血缘纽带,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 体现受封者安土重迁,不愿意轻易迁移,故 d 项错误。/ 【答案】c 47. (2016·重庆高三 11 月调研·24)有学者指出: “多元起源的文明火种,在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之间汇聚中原,成为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的母体。 ”当时,构成中华文 明母体的内涵之一是( ) a.早期政治制度开始萌发 b.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 c.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 d.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500 年之间正处于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和 夏商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早期的政治制度,故 a 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模式的 形成,应该是在春秋战国之后,故 b 项错误;个体小农经济开始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 故 c 项错误;宗法分封制趋于解体的时间也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故 d 项错误。 【答案】a 48. (2016·重庆名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24) 《礼记》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 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这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 ( ) a.军功 b.门第 c.品德 d.才学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先秦时期,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共同作用下,选官用 官制度主要是世卿世禄制, 贵族们世世代代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 (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 贵有常荣) ,以至于这些人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思报国进取(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 能戒其怠惰) 。材料中没有体现按照军功选拔人才的信息,故 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 世卿世禄制,其执行的选拔标准是出身门第,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出现与品德有关 的信息,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才学有关的信息,故 d 项错误。 【答案】b 49. (2016·江苏无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写道: (中国政 制) 达臻 “文明” 一途, 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 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对 此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 a.西周的“创制”指分封制、宗法制 b.秦朝的“独制”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c.西周最高执政集团已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秦朝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实现了数百年的强国,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秦朝实行以皇权为中心,加强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 b 项正确,不符 合题意;西周分封制下诸侯有很大的独立性,周天子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故 c 项 错误,符合题意;贵族政治是指贵族拥有自己的封地,世代享有特权,实行世袭制的传 承方式, 官僚政治则是官员由中央任命, 没有封地, 衣食俸禄, 官位不能世袭, 属于 流 官 ,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50. (2015·山东滨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平遥古城里的古民居是具有自足封闭色彩的典 型的北方四合院。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这 些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是( ) a.与自然环境契合 b.天人合一的理念 c.安土重迁的观念 d.家族中心的传统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这些建筑活动中包含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 ,可知要求是包含 的民族文化的共同特性,不是自然环境,故 a 项错误;依据材料以宗祠为中心来营 建民宅、园林、牌坊体现了宗法制,强调家族观念,不是与天的关系,故 b 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建筑风格,没有体现迁徙问题,也不能体现安土重迁的观念,故 c 项错 误; 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体现了宗法制,故 d 项正确。 【答案】d 51. (2015·河北沧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 《礼记·礼器》云: “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 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 ”材料中“君”的行为意 在( ) a.表达对周王虔诚和崇敬 b.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 c.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 d.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主要叙述了太庙之内的祭祀场面,主要是祭祀祖先,不是对周王的虔诚和 崇敬,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君亲牵牲 君亲制祭 君亲割牲, 等信息,可以 得出国君以此来体现其特殊政治地位,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对皇权的强化, 故 c 项错误;家国一体主要是对宗法制作用的表述,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2. (2016·河南信阳一模·1) 《礼记》云: “婚姻者,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 世。 ”可见,古时婚姻( ) a.强调夫妻同心的物质追求 b.带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强调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d.明确男女的家庭分工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婚姻是追求事宗庙 、 继后 世而不是追求物质,故 a 项错误;根据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可知古时候的 婚姻是以为宗族的延续和祖先的祭祀为目的的结合, 完全以家族为中心, 带有浓厚的宗 法色彩,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尊老爱幼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 男耕女织的家庭分工,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3. (2016·湖北荆州一模·1)史载,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 立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申国,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 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材料表明( ) a.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治原则 b.申侯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 c.申侯通过与诸侯联盟展开称霸争斗 d.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据材料周幽王宠幸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宜臼和申后父亲申侯联合曾国和 犬戎杀死幽王,并拥立原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可知申侯遵从血缘宗族关系权力政 治原则,故 a 项正确;材料表明申侯拥护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并不能说明申侯 代表统治阶级内部进步力量,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表明申侯拥护原太子称王,并非自 己称霸,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申侯僭越以分封为特征的等级制度,故 d 项错误。 【答案】a 54. (2015·江苏徐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 《诗经·小雅·斯干》载: “乃生男子,载寝之 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 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诒罹” 。造成这一历史现象的制度 性因素是( ) a.皇帝制度 b.分封制 c.宗法制 d.科举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中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无非无仪, 示出男尊女卑,与皇帝制 度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与分封制的等级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与宗法制的嫡长 子继承有关,故 c 项正确;材料与科举制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5. (2016·江苏盐城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 《左传》有云: “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 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 ”材料表 明( ) a.周天子与诸侯王关系近乎平等 b. “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出现 c.诸侯之间通过盟约来维系和平 d.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封制之下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森严的等级制度,故 a 项错误;礼乐制度材料 无从体现,故 b 项错误;材料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 盟府,大师职之。 天子利用盟约对诸侯施加压力,以此维系诸侯国之间的长久和平, 故 c 项正确;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确立的标志,故 d 项错误。 【答案】c 56. (2016·山东德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公元前 651 年,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 盟, 盟约中提出: 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 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 不准更换太子; 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该盟约反映了各诸侯国( ) a.积极拥戴周天子 b.维护宗法统治秩序 c.互相协作促进统一 d.走上了和平共处之路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齐桓公召集各诸侯国于葵丘会盟,是春秋诸侯争霸的表现,此时周天子权威衰 微,故 a 项错误; 不准把水祸引向别国;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 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反映的是宗法秩序,故 b 项正确;葵 丘会盟确立了齐桓公霸主地位,盟约中有经济协作内容,但不是促进统一,故 c 项错 误;春秋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没有走上和平共处之路,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7. (2016·河南开封一模·24)夏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 ,对部下们则说: “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商汤伐夏时说: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盘庚迁 都时对众人说: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 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 “商罪贯盈, 天命诛之” 。 以上材料不能说明( ) a.统治者使用武力不断强化中央集权 b.统治者借神抬高自己权威 c.统治者迫令和诱使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 d.神权是由政权控制的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夏商周时期并未强化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恭行天 罚
天命殛之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天命诛之等关键词可知其体现出统治者 借神抬高自己权威,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中用命,赏于祖;不用命, 戮于社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 商罪贯盈,天命诛之等信 息可知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利用天命说来强迫诸侯按王的意志办事,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中夏启、商汤、盘庚、周武王都是借助神权来行事和采取军 事行动,说明神权是有政权控制的,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8. (2016·湖南郴州一模·1)公元前 643 年,齐桓公病逝,其诸子为争夺爵位而兵戎相见。 按照当时的规定,最有资格继承齐桓公国君位置的是( ) a.大儿子,齐桓公最宠爱的妾所生 b.二儿子,齐桓公正妻所生 c.三儿子,与大哥同母,手握兵权 d.四儿子,为齐桓公最喜爱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妾所生的儿子不是嫡子,故 a 项错误;二儿子是正妻所生,嫡长子,有继承国 君位臵的资格,故 b 项正确;三儿子属于庶出,故 c 项错误;四儿子不管是谁生的, 都不是嫡长子,故 d 项错误。 【答案】b 59. (2016·北京顺义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1)从下图可见,在西周分封制下( )a.姬姓是分封制下受封的主体 b.异姓诸侯完全被同姓所包围 c.燕国与周天子关系最为疏远 d.镐京也被分封给了异姓诸侯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图中所示是西周分封制,从中可以看出同姓诸侯国远远多于异姓诸侯国,而西 周的国姓是姬姓,故 a 项正确;图片东北方向的齐国和莒国和西南的楚国没有被同姓 诸侯包围,故 b 项错误;燕国的设臵主要是为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地理位臵 的偏僻不能等同于燕国与周天子关系的疏远,故 c 项错误;按照图示,镐京既不是异 姓诸侯国也不是同姓诸侯国,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0. (2016·北京顺义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2)王国维在评述古代中国某朝代一制度时 说: “古人非不知官天下之名美于家天下,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 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敝将不可胜穷,而民将无时或息也。 ” 由此推论,这一朝代最终还是确定( ) a.嫡长子继承制 b.分封诸侯制 c.道家无为而治 d.科举取仕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按照终不以此易彼者可知该朝代在现实中没有用官天下取代家天下 、 没有用立贤取代立嫡 、没有用人才取代资格 ,逆向思考,该朝代实行的 是家天下管理模式和注重资格的立嫡制度,故 a 项正确;分封诸侯虽然能体现家 天下,但是不一定是立嫡,故 b 项错误;道家无为而治与题干主旨无关,故 c 项错误; 科举制是按照才能选拔人才,与题干主旨不合,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1. (2016·北京顺义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5)从夏、商、周到秦汉,是中华文明的古 典时期,这一时期中华文明出现了几大转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②政治上由分散走向统一 ③经济上由领主制转向地主制 ④政治中心逐渐东移南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等认为我国自西周开始已进入封建社会,而不是在由 周到秦汉转变的时期,故①错误;按范文澜观点,西周时期形成的周王与地方封建领主 的联合执政,经过东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过渡,逐渐被封建地主追求的中央集权所取 代,故②正确;周建立以后实行大分封,分封的内容是&授民授疆土&,但是天子和诸侯 有权把封出去的土地收回来,因此,当时的土地所有者只能叫封建领主,随着生产力发 展和私田的扩张,封建地主的势力日益增强,故③正确;秦汉时期的政治中心总体上还 是在传统的西部,故④错误,选项 b 项符合题意。 【答案】b 62. (2016·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1)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观 察所示两图,结合《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所论述,周初所封诸侯 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 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 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 情况。你认为其主要目的是(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崛起于西部的周举兵伐商,占领朝歌(今河南淇县) ,商王朝灭亡,成王在周公 的辅佐下粉碎了商朝旧贵族的叛乱, 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微子被指令继承商的祖宗祭祀体 系,封于宋地(今河南商丘一带) ,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 南部边远地区就是为了加强东部的统治,故 a 项正确;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 国之间才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与周初的目的不 符,故 b 项错误;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客观影响而非 其主要目的 ,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所封诸侯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 边远地区 ,说明是东部而非四周 ,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3. (2016·浙江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 “任天者定, 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 ”其中“天定”的是( ) a.殷周成败 b.嫡庶亲疏 c.分封远近 d.爵位高低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是在论述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不是商周的成败问题,故 a 项 错误; 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大意是如果这件事情是由天定的, 于是都很服气,不易产生纷争;如果这件事是人定的,就会起纷争,说明了西周宗法制 度的精神, 天是指决定嫡庶身份的天命,故 b 项正确;分封制是由君主进行的,是 人定不是天定 ,故 c 项错误; 中国在夏商是依旧带有原始部落联盟的色彩, 国家分散而有分封。到了西周,分封、宗法、礼乐 三制并行,从而实现了由天子-诸侯 -大夫-士的带有一定血缘关系的等级制度。依据远近亲疏来分封的同时也配上相应的爵 位,体现了王权,是人定而不是天定故 d 项错误。 【答案】b 64. (2016·四川成都一模·24) 《国语·周语上》云: “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 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 ” (注: “服”即“服侍天子也” )据此推断,西周时直 辖“甸服”之地的是( ) a.周天子 b.诸侯王 c.卿大夫 d.士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根据分封制内容可知, 邦内之地应该是由周天子直接管理的地区, 故 a 项正确; 诸侯王被分封到邦外,故 b 项错误;卿大夫则是由诸侯再给予分封,故 c 项错误;士 则是由卿大夫给予分封,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5. (2016·四川德阳一模·1)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 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 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并未表 现出专制主义思想,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 八方来效的观点体现出了大一统的思想,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宗法等级 观念,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 d 项错误。 【答案】b 66. (2016·山东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商代上帝神的权威性很高,凡事都要占卜;西 周认为周王权力的确立是“受命于天” ,国王自称“天子” 。这说明中国古代早期( ) 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政治统治借助社会人伦 c.王权神权紧密结合 d.血缘亲疏决定政治地位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封建迷信思想是指盛行于封建社会,人们相信星相、占卜、风水、鬼神等的思 想和行为,材料仅提及统治者与神的关系,与封建迷信思想不符,故 a 项错误;社会 人伦是封建社会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b 项错误; 材料体现商周时期统治者借助神的力量维护自身权威,故 c 项正确;血缘亲疏决定政 治地位是宗法制的内容,材料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c 67. (2016·山东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 揭示了春秋战国时期( ) a.政治权力下移 b.礼乐制度遭到破坏 c.社会动荡纷争 d.经济领域发生变革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孔子言论的含义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世 道混乱,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诸侯,反映出周天子势力下降,权力转移给诸侯,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的转移,是分封制瓦解的反映,而 不是礼乐制度瓦解,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的 内容,故 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政治领域的变革,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8. (2016·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 《左传》记载,晋国赵鞅率军与郑国交 战于铁,临战发表誓词: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反映出当 时晋国( ) 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c.郡的地位比县高 d.赵鞅是其最高统治者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晋国、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可以看 出战国时期县制出现,冲击了分封制,故 a 项正确;秦朝时期全面推行郡县制,不是 战国时期,故 b 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比较郡和县的大小和关系,故 c 项错误;依据 题干材料赵鞅率军与郑国交战于铁可以看出赵鞅是军事将领不是最高统治者,故 d 项错误。 【答案】a 69. (2016·四川自贡一模·24)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 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对后世产生深刻影响。 这表现在( ) a.一夫多妻习俗长期延续 b.皇位继承“立嫡以长” c.诸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 d.婚姻中的“门当户对”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一夫多妻习俗习俗是由于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观念影响形成的,故 a 项错误; 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故 b 项正确;宗法制度中并未实行诸子平等的 财产继承权,故 c 项错误;宗法制中并未涉及对婚姻观念的影响,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0. (2016·湖南株洲一模·1)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 “南蛮” “西 戎-” “北狄”指代边远少数民族。据载,春秋时楚武王自谓“我蛮夷也” , “楚自东夷伐 陈” , “楚破南阳九夷” ; 另有 “公会戎于潜 (山东曹县) ” , “公及戎盟于唐 (山东鱼台县) ” 等。这说明( ) a.夷蛮戎狄与华夏族地域差异明显 b.楚国是最早的少数民族混居国家 c.春秋时期的民族融合以山东为主 d.中国境内民族融合现象出现较早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我国古代居于中原的人们自称华夏,将东夷 南蛮 西戎- 北狄 指代边远少数民族 , 可知古代中国各民族分布, 从
楚自东夷伐陈 , 楚破南阳九夷 ; 另有公会戎于潜(山东曹县)
, 公及戎盟于唐(山东鱼台县)
( 公会戎于潜 , 公 及戎盟于唐 是指鲁国国君与犬戎在潜地和唐地结盟) , 可知春秋时出现民族融合现象, a 项体现不出材料中所表述的民族融合现象,故 a 项错误;b 项中最早材料没有 体现,故 b 项错误;从楚自东夷伐陈 、 楚破南阳九夷可知,在南方楚国也出现 民族融合,故 c 项错误;综合材料可知 d 项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1. (2016·山东济宁高三期末·1)西周初年,周公长子伯禽就封鲁国。 《史记·鲁周公世 家》说: “鲁有天子之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由此可以得知( ) a.鲁国在西周的地位较为显赫 b.西周时期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 c.鲁国是西周时期最大的封国 d.春秋时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鲁国是周公长子伯禽的封国,且鲁有天子之礼乐者 ,可见鲁国在西周的地位 较为显赫,故 a 项正确;西周时期已形成严格的等级秩序,故 b 项错误;鲁国的封地 不一定是最大的,故 c 项错误;材料与春秋战国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72. (2016·山东淄博高三摸底·1)从“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 ,再到“天下之事 无小大皆决于上” 。这一系列的 变化反映了( ) a.从分封制到集权独断的变化 b.封国制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 c.中央集权制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d.战国时期中国政治的剧烈变化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中政自天子出到政自诸侯出反映的是分封制走向瓦解,根据 材料中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说明确立了君主专制体制,故 a 项正确;材料反 映了分封制走向衰落,但是并未消亡,后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故 b 项错误; 材料仅仅叙述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未指出中央集权制诞生的必然性,故 c 项错误; 天 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反映的是秦朝皇权至高无上的特权, 并非是战国时期政治的变 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a 73. (2016·浙江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西周、春秋时代,贵族和国人都被集体安葬于公共 墓地。按礼,除了凶死者外,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这种族墓制度源于( ) a.分封制 b.礼乐制 c.宗法制 d.世袭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封制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虽然本题中出现了按礼,除了凶死者外, 所有族人都应葬于族墓但礼乐制度并非本题的主旨所在,故 b 项错误; 所有族人都 应葬于族墓体现了宗法制里面的注重血缘关系,故 c 项正确;世袭制与本题无关, 故 d 项错误。 【答案】c 74. (2016·江苏南京、盐城一模·1)明朝《虎墩崔氏族谱》 “族约”载: “立族长,立族正、 族副,劾查良莠,宣圣谕,敦族义,创祠宇,置祭田,守坟墓,重谱牒,立宗会,叙伦 理,正闺门,端蒙养。 ”这说明“族约”的主要功能是( ) a.注重血缘纽带,捍卫贵族政治 b.约束家族成员,追求政治平等 c.维护宗族特权,强化专制统治 d.凝聚宗族力量,稳定社会秩序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注重血缘纽带体现的是族约的主要特点,不是功能,故 a 项错误; 族约 主要是为了约束家族成员,并非追求政治平等,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某一家族 的族约 ,因此强化专制统治的说法错误,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立宗会,叙伦理, 正闺门,端蒙养等内容有利于凝聚宗族,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故 d 项正确。 【答案】d 75. (2016·河南郑州一模·1) 《周礼·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 ;第二 级为 “诸侯城” ; 第三级为 “都” , 即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 在城隅高度上, 规定王宫 “门 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官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是 的实行(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封建礼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材料 未涉及血缘关系,故 a 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 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与材料中城邑分为三级:第一级是王城;第二级为 诸侯城;第三级为……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相符,故 b 项正确;夏、商、西周时期, 耕地十分规整,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国有制度被称为井田制 ,与材 料中 《考工记》将城邑分为三级……在城隅高度上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 《周 礼〃考工记》 没有涉及后世的封建礼制,与材料不符,即使将封建理解为封邦建 国,主要原因也是由于分封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6. (2016·广东汕头高三期末·24)韩非认为,君臣关系是利害矛盾。君主用官爵来换取 人臣的死力,臣下为达到富贵目的,必然用死力来换取君主的官爵;君主计算臣所出力 量的大小,臣也计算君主所出爵禄的高低,君臣之间犹如买卖关系。这反映了( ) a.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b.儒家伦理确立正统思想地位 c.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d.君臣关系演变促进社会变革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材料讲述的是古代选官制度中君臣关系的变化,其中由之前的血缘关系演变为 一种犹如买卖关系 ,说明古代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故 a 项正确;儒家伦理 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与此题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仅说明了韩非关于 选官制度的论述,并不能说明其已经成为社会的潮流,故 c 项错误;因果关系颠倒, 应该是社会变革促使君臣关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a 77. (2016·湖北稳派 教育高三一轮复习质检·24)玉在战国以前曾经是礼的载体,史书有 “诸侯即位, 天子赐之命圭为瑞” ; “公执恒圭, 侯执信圭, 伯执躬圭” 等记载, 还有 “君 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玉器在商周时成为王赐给诸侯的一种主要礼物形式 b.玉器被“道德化” 、 “人格化” ,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c.商周时玉器被赋予神秘主义色彩,有助于巩固王权 d.玉器制作精美而昂贵,从而成为贵族阶层专用礼器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玉器并非商周时王赐给诸侯的主要礼物形式,故 a 项错误;从公执恒圭,侯 执信圭,伯执躬圭 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玉成为个人政治地位的象征,从君子于玉 比德焉可以看出玉成为道德素养的一种物化表象,利于维护等级秩序,故 b 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到神,看不出神秘主义色彩,故 c 项错误;王和贵族皆可佩玉,并非贵族 阶层专用礼器,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8. (2016·山东烟台高三期末·1)从“周制微弱”到天下“统于秦” ,反映出( ) a.皇帝制的建立 b.分封制的衰落 c.郡县制的推行 d.宗法制的瓦解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皇帝制的建立是秦统一后的措施,故 a 项错误; 周制微弱的表现即是西周 后期到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频发,这一现象在体制 上的原因即是分封制的衰落(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也是秦统一六国的契机,故 b 项正确;郡县制的推行是为秦统一后的措施,故 c 项错误;秦统一后宗法制并未瓦 解,故 d 项错误。 【答案】b 79. (2016·湖南张家界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1)唐太宗继承帝位后绘制二十位功臣于凌烟 阁,言道: “于兹十有馀年,斯盖股肱罄帷幄之谋,爪牙竭熊罴之力,协德同心,以致 于此。 ”唐代多次增加凌烟阁功臣名单,唯独武则天时期名相狄仁杰未上凌烟阁。其原 因可能是受( ) a.宗法制的影响 b.分封制的影响 c.藩镇割据的影响 d.相权膨胀的影响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武则天是女子为皇,她任命的宰相不被认可,是因与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不符, 故 a 项正确;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藩镇割据影响的是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是对功臣的勉励,与相权膨胀无 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a 80. (2016·河南南阳高三期末·24) (西周)时期, “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 转移给了 ‘君’ , 而成为 ‘君有合族之道’ 。 君权既并吞了宗权, 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 ‘有 君无宗状态’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中央集权体制 b.扩充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题目中的宗应当理解为宗法制的宗 , 君应理解为周天子, 君权既并 吞了宗权指的是君权的扩张,不是两者的合并,故 a 项错误;君权的扩张是宗法封 建制的强化,故 b 项正确;周天子的权力扩张,并不能说明宗法制的消亡,宗法制的 权是转移给了君权,故 c 项错误;分封制度是君权的重要体现,故 d 项错误。 【答案】b 81. (2016·江苏淮安、宿迁、连云港、徐州一模·1) 《寿县志》载: “夏禹定九州,寿地属 扬州,殷商如制;周为六、蓼国地;襄王三十年,地入于楚;景王十六年,吴占寿地; 贞定王二十二年,复入于楚;楚考烈王二十二年,置寿春县。 ”对“寿地”沿革理解正 确的是( ) a.行政级别由州降县 b.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 c.中央集权由强到弱 d.贵族政治决定沿革结果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行政级别的变化,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寿地在周朝时 期曾被不同诸侯国占领过,说明诸侯争霸影响地方沿革,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 到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贵族政治,故 d 项错误。 【答案】b 82. (2016·福建高三质检·1)春秋时期,在诸侯国争夺王位的斗争中,像齐国小白、晋国 重耳这样的王室贵族流落他乡的情形较为多见。这说明了( ) a.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b.宗法秩序受到冲击 c.王位世袭难以为继 d.诸侯争霸异常激烈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贵族政治是在秦朝建立官僚政治后崩溃的,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误;西 周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的唯一性, 但仍然出现诸侯国王位争夺, 这说明宗法秩序受 到冲击,故 b 项正确;春秋时期仍然是贵族后代世袭王位,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 是诸侯国内部贵族的权力争夺,故 d 项错误。 【答案】b 83. (2016·广东广州高三期末·24)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 国及空隙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不 同于商代的邦国,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统治中心” 。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西周统治 d.瓦解了贵族政治体系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鉴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训,周武王克商封国,把所灭国及空隙 地带作为封地,授予同姓兄弟或姻姓亲信,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可以看出是为了加强 周王室的统治,而不是扩大地方权力,故 a 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权利较大, 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这些诸侯国不同于商代的邦国, 开始成为该地域的次级 统治中心。
, 可以看出周王室采用分封制的目的是加强周王室 的统治,故 c 项正确;分封制下没有瓦解贵族政治体系,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4. (2016·北京西城高三期末·1)有学者评述某项制度的实施:由姬姜二姓的亲戚各自率 领武力长驻于若干要地,以这些“点”拉成几条“线” ,来控制广袤的“面” ,从而建立 起“一个网络结构的模式” 。该制度应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85. (2016·广东佛山一模·24)对比《商代形势图》和《西周分封形势图》 ,可分析得出西 周( )a.分封制是对商代方国制的继承和发展 b.宗法制是政权、族权和神权结合的产物 c.分封诸侯控制商代残余贵族势力 d.政治中心东移扩大了疆域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历史地图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商代的方国拥有很强的独立性,分封下的封国要遵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 原则,分封不是对方国制的继承和发展,故 a 项错误;图片与宗法制无关,故 b 项错 误;西周把商代残余贵族分封到宋国,被其他大国包围,以达到控制约束的目的,故 c 项正确;从图片上看,商的都城在殷,西周的都城在镐京,政治中心西移,扩大疆域, 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6. (2016·四川宜宾一模·24)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 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 ,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 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仅涉及西周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 ,并未说明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且与史实不符,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和周初封邦 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 ,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 制较商代政治制度更有助于国家结构的稳定,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周王与诸侯 矛盾得以解决,故 c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且与史实不符, 故 d 项错误。 【答案】b 87. (2016·北京海淀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稣的墓葬中曾出土过一套 编钟。编钟上的一段铭文记载道: “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 ”这反映了诸侯 要对周王尽的义务是( ) a.朝觐述职 b.镇守疆土 c.出征作战 d.缴纳贡赋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从材料中率乃师……伐夙夷 ,可知周王命令诸侯出征作战,a.b.d 项虽然是 诸侯应尽的义务,但与材料不符,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 88. (2016·山东德州高三期末·1)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 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里的“道”是指( ) a.万物本原 b.道德人心 c.道统秩序 d.学问信仰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万物本原与礼乐征伐出于何方无关, 故 a 项错误; 道德人心也与礼乐征伐无关, 故 b 项错误;如果天下还存在道统秩序,那么礼乐征伐这些决定权就应该来自于天子 而不是诸侯,因此,此处强调的是道统秩序,故 c 项正确;材料与学问信仰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89. (2016·山东潍坊高三期末·5) “周初万邦并立,周不过只是其中一邦。天子与诸侯之 间,诸侯相互之间,诸侯和卿大夫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所以我们可以说,周代 存在着主权分割现象,却没有形成个人之间的主从关系。 ”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周天子与诸侯政治权利平等 b.盟约是维系天子与诸侯关系的根本纽带 c.周初政体易于导致分裂割据 d.周初政治状态的基础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根据西周的分封制,周天与诸侯之间是臣属关系,不是平等关系,故 a 项错误; 材料中天子与诸侯之间往往用盟约维持关系, 但不能据此判断盟约是维系天子与诸侯关 系的根本纽带,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体现的天之和诸侯之间的关系,得出周初存 在着主权分割现象,说明容易导致分裂割据,故 c 项正确;小农经济是春秋时期开始 产生的,与西周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c 90. (2016·广东深圳南山高三期末·24)春秋时期族刑(针对宗族)被广泛运用,但到战 国时期“灭族” 、 “逐族”的族刑记载大为减少,多以父母、妻子、同产(即同父的兄弟 姊妹)在内的“三族”之刑所取代。此变化说明( ) a.分封制度走向崩溃 b.宗法观念逐渐淡化 c.郡县制度得到加强 d.仁政思想得到贯彻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分封制度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由春秋时期的族刑被广泛运用到 战国时期的族刑减少和范围缩小可以看出宗法的观念在淡化,故 b 项正确;郡县制度 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的关键点在于强调族刑的变化说明了什么,而不是在 于强调仁政思想的贯彻,且此时仁政思想并未成为受统治阶级的重用思想,故 d 项错 误。 【答案】b 91. (2016·广东湛江一模·24)热播电视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情节: “芈月的儿子赢 稷在位时期,周赧王号令六国诸侯临时组建了一支 6000 人的队伍,等到了约定出兵的 日子, 韩、 赵、 魏自顾不暇, 齐国不予理睬, 最终勤王不成。 ” 这一情节充分表明 ( ) a.天子权力开始削弱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分封制受到冲击 d.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勤王不成一事,不能说明周天子权力削弱的开始,故 a 项错误;贵族政治 以血缘为纽带,材料未涉及血缘问题,故 b 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对天子有随从作 战的义务,而材料勤王不成 ,故 c 项正确;宗法制也以血缘为纽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92. (2016·山东济南高三期末·1)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提出: “殷周间之 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 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由 此可见“殷周间之大变革” ( ) a.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治 b.与后世王朝的更替本质相同 c.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d.从贵族政治走向官僚政治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材料信息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可知周人在制度和 文化上的变革,如分封制、宗法制、周礼等,其中分封制和宗法制打破了传统的部落政 治,故 a 项正确; ……与注目于一姓一家之兴亡的后世帝王迥异。 故 b 项错误;商 周时期都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c 项错误;这一时期仍是贵族政治,故 d 项错误。 【答案】a 93. (2016·北京西城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下图是 1974 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 出土的青铜器堇鼎, 其铭文大意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 并受到召公赏赐。 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 ) a.禅让制 b.礼乐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 ,与材料中西周遗址 中……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不符,故 a 项错误;材 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故 b 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有为周天子交纳贡赋和朝觐 述职的义务, 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 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与材料中 西周遗址中…… 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相符,故 c 项正确;秦始皇在 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中西周遗址中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c 94. (2016·湖南永州二模·1) 《左传·庄公二十三年》记载了朝会的功能: “夫礼,所以整 民也。故会以训上下之则,制财用之节,贡赋多少;朝以正班爵之义,帅长幼之序:征 伐以讨其不然。诸侯有王,王有巡守,以大习之。 ”据此可知,朝会( ) a.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集中体现 b.在于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 c.旨在君臣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 d.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春秋时期统治者尚未实现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 朝以正班爵之义, 帅长幼之序 ,朝会是遵循而非确认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故 b 项错误;等级秩序使 得朝会中君臣是不可能平等议事共同作出决策,故 c 项错误; 夫礼,所以整民也 , 朝会中体现的君臣贵贱的等级和秩序,有利于维护政权稳定和君臣关系,故 d 项正确。 【答案】d 95. (2016·江苏宿迁高二第一学期期末·1)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一书中指出: “严格说 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 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 。材料中的“地主”和 后世相比,其特殊性主要在于( ) a.拥有世袭统治权 b.所属土地可以买卖 c.尊重上级的权威 d.属下人民归其管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材料中的地主指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的统治阶级,而后世指的是从秦到 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根据题目中世袭的统治者而兼地主 ,结合所学知识,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注重血缘性,是一种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是一种官僚政治,用区域代替血缘。故 a 项正确;西周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制, 故不可随意买卖,从秦开始为土地私有制,故允许买卖,故 b 项错误;分封制下权利 与义务相统一,封臣尊重上级的权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对君主是绝对服从,故 c 项错误;分封之下主张普天之下,莫非王臣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也是人民归统 治阶级管理,为两者共同点,非地主特殊性,故 d 项错误。 【答案】a 96. (2016·湖北荆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农村常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年届七旬的老 翁,要向三岁稚童称“叔”或“伯” 。永定俗谓: “白头哥,坐地叔” (即对平辈的白头 老翁仅呼“哥” ,而尚在襁褓中的叔辈,即使上年纪老者也要唤其为叔)这一现象反映 了宗法制( ) a.违背人伦礼仪 b.不利于社会进步 c.重视尊卑贵贱 d.有利于凝聚宗族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解析】 白头哥,坐地叔反映出对血缘等级的重视,是重视人伦的体现,故 a 项错 误;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促进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进步,故 b 项错误; 白头哥, 坐地叔说明了不是按年龄而是按血缘辈分来区分,体现出对血缘尊卑的重视,故 c 项正确;材料中白头哥,坐地叔体现了一种尊卑等级,没有体现凝聚宗族,故 d 项错误。 【答案】c 97. (2016·湖北荆门高一第一学期期末·2)梁启超认为: “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之一 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