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脱硫脱硝工艺副产品资料

复合添加剂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_文档资料库
复合添加剂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硕士学位论文 复合添加剂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姓名:陈周燕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环境工程 指导教师:赵毅;王志轩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制小型鼓泡反应器进行了亚氯酸钠和M复合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对多种吸收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M和亚氯酸钠的混合溶液具有较好的同时脱硫脱硝效果。实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如亚氯酸 钠初始浓度、M初始浓度、pH值、反应温度、烟气流量、二氧化硫初始浓度、一氧化氮初始浓度等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并得到了在与湿法脱硫工艺相似的工况下复合吸收剂中各组分的最佳加入量及经济配比。利用离子色谱对脱硫脱硝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产物主要以N03}、S042。和Cl‘的形式存在。根据反 应物和产物推断了化学反应历程,计算出了热力学参数△G。S02和NO的分压和△H。’K。、不同温度下验证了有关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关键词:复合添加剂,脱硫,脱硝ABSTRAC TThe following experimental study fordesulf碱zationonand denitri丘cation usingabench?scale bubbling代actor were ca玎ied out basedfomerexperimental study ofremoVing Nox and S02.First,Absorbents were sCreened by pre-experiments which indicated tllat solution made of M and sodium chlorite was eff.ective iIl simul切neousdesul如打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econd,the illflu印ceS of me factors suIch懿ori百nalconcentration of M and sodium chlorite,pHValue,t锄peratu鹏,nue g够flux,ori百mlwereconceIl仃ation of S02 and No indeslllf_Wi撕on锄d d饥itrificationstudicd.optim啪ori百nalconc即t枷on姐ds锄emoSt econoIllical ratio of M and sodium chlorite ill Compoundasabsorbent in theoperating conditionwet flue gas desul如rization system we豫obtained.111ird,me produCts of simultaneous desul向rization aIld denitrification weredeten:11ined by 792 b嬲ic ICand觚alyzcdⅥ,hichshowcd mat therearemainly N03‘,S04}and C1.in the solution.At last,the equation of the reaction was in矗:rred and△Go,Ko, panial pressure of NO and S02 and△Ho were calculated which Veri6ed the possibility of preVious reaction. Chenzhouyan(EnVironmental engineeIling)Directed by prof Zhao YiKeywords:compound addition,desulfurization,denitrification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摘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制小型鼓泡反应器进行了亚氯酸钠和M复合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对多种吸收剂进行了筛选,结果表明M和亚氯酸钠的混合溶液具有较好的同时脱硫脱硝效果。实验研究了各种因素如亚氯酸 钠初始浓度、M初始浓度、pH值、反应温度、烟气流量、二氧化硫初始浓度、一氧化氮初始浓度等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并得到了在与湿法脱硫工艺相似的工况下复合吸收剂中各组分的最佳加入量及经济配比。利用离子色谱对脱硫脱硝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反应产物主要以N03}、S042。和Cl。的形式存在。根据反 应物和产物推断了化学反应历程,计算出了热力学参数△G。S02和NO的分压和△H。’K。、不同温度下验证了有关反应发生的可能性。关键词:复合添加剂,脱硫,脱硝ABSTRACTThe following experimental study for desul如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using bench?scale bubbling代actor were ca玎ied out basedonafomerexperimental study ofremoving Nox and S02.First,Absorbents were sCreened by pre-experimentS whichindicated that solution made of M and sodium chlorite was eff.ective iIl simultaneousdesulmriz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Second,the iIlflu饥ces of me f.actors跚ch弱ori百nalconcelltr嘶onofM觚d sodiumconcentration of S02 and NO inchlorite,pH砌ue,t锄peratu陀,nue g笛fl弧,谢百ml deSul缸i撕0n柚d d铋itrification were studied.0睇iml姗aSori百nalconc即t枷on觚dmoSt econoIllical ratio of M and sodium chlorite ill Compound wet flue gas desul向rization system were and denitrification wereareabsorbent in the same operating conditionobtained.Third,ttle produCts of simultaneous desul向rizationdete豫inedby 792 basic IC and aIlalyzed wllich S_howed that theremainly N03。,SO/。and C1.in the solution.At last,the equation of the reaction was in矗:rred and△Go,Ko, panial pressure of NO and S02 and△Ho were calculated which of preVious reaction. ChenVermedthe possibilityzhouyan(EnVironmental en舀neering)Directed by prof Zhao YiKeywords:compound addition,desul“rization,denitrification 声户口明本人郑重声明:此处所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复合添加剂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是本人在华北电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本人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华北电力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华北电力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①学校有权保管、 并向有关部门送交学位论文的原件与复印件;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复制并保存学位论文;③学校可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④学校可以学术交流为 目的,复制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⑤同意学校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 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涉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作者签名: 日 期:导师签名:日期: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1.1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气环境日益恶化,而烟气中的S02、NOx是大气污染 物中排放量最多、危害最大的两种气体。当S02单独存在时,其危害性主要是刺激 粘膜,引起呼吸道疾病,引起燃气轮机和其它工业动力装置中一些严重的物理问题等;而当S02被金属微粒催化氧化后会生成S03并转化成硫酸烟雾,其毒性较S02 大10倍以上,而且形成酸雨,使土地酸度增加,毁坏植物,侵蚀建筑物。NO。对人体的心脏、肝脏、肾脏和血液组织有强烈损害。它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产生光化学烟 雾,不仅减少可见度,而且对人的眼睛、呼吸道与肺有强烈的毒害作用,并能致癌。N03还可与03反应,从而使臭氧层越来越少。当NO。与S02和粉尘共存,可生成毒性更大的硝酸或硝酸盐气溶液, 形成酸雨f11。中国排放的S02和NO。,90%主要 来自于煤的燃烧。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也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 煤为主能源的国家之一,而且煤炭多为高硫煤(w(s)>2%),其贮量约占煤炭总贮 量的20%.25%【21。燃煤取得的能量达到能源总量的75%以上,而且这种能源结构在 近年不会改变p】。 电力行业是燃煤大户和污染物排放大户,尽管我国未来将大力发展以水电为主 的其他发电方式,然而由于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以煤炭为主要原料的火力发电一直 是我国发电的首要组成部分,占据了70%以上的发电份额,在整个电力中的位置更 是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国电力协会出具的《火电企业调查报告》显示,从能源构成 来看,火力发电仍是我国目前电力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仍然 占据发电市场的主导份额。在火电机组的燃料中,煤炭占95%,油气只占5%左右 (主要用于少数特殊的电站、机组点火用油、联合循环机组及内燃机发电机组)。2000年,中国发电总煤耗量约6亿吨,约占煤炭产量的60%,排放S02800多万吨, 占全国排放总量的40%以上;2004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19.56亿吨,其中9.8亿 吨左右用于发电。2005年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排放总量高达1300多万吨,预计到2010年,我国电力装机仅电煤需求量大约13.7亿吨;2020年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9亿KW左右,电煤需要大约18亿吨,全社会用煤近40亿吨。火电生产中有害气体大量排放,将导致更为严重的生态灾难。研究表明【4】,我国二氧化硫环境承载上限是 1520力.吨,而到2020年排放量将达到3000多万吨,将导致更大范围的酸雨和生念灾难。为了保护环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lO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削减10%。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 目标为2294.4力.吨,其中,电力为95 1.7万吨。国家发改委和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1 华北电力火学硕士学位论文《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十一五”规划》,根据该规划,到2010年,现有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由2005年的1300万吨下降到502万吨,下降61.4%。我国于2004年1月1日起执行新版GBl3223.2003《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严格限制了S02和NO。的排放,为了要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削减目标和保护 环境,大部分电厂将面临着加强控制S02和NOx排放问题【5】。因此在我国对燃煤火电厂烟气进行脱硫脱硝是刻不容缓的任务。NOx是我国47个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周报中的考核项目,也是2000年重点 城市“一控双达标"中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项目之一,据项目“能源规划中综合 考虑环境因素’’研究的初步估算,1990年我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约为910万吨,其 中近70%来自于煤炭的直接燃烧,固定源是NOx排放的主要来源。2003年全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已经达到了1500万吨。到2004年,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达到1600 万吨左右,电力行业排放量约占一半。鉴于我国的能源消耗量今后将随经济的发展 不断增长,Nox排放量也将持续增加。预计到2010年,我国的NOx排放量将达到 2194万吨,到2020年将达到2700万吨左右【6.71。由此可见,今后NOx排放量将十 分巨大。如果不加强控制,NOx将对我国大气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根据国务院《排 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69号)对于氮氧化物在2004年7月1日开 始按照每一污染当量征收标准为O.63元进行收费,其目的就是要防止氮氧化物对环境的进一步危害。目前我国结合对两控区的划分工作,对s02的污染控制工作已全 面启动,而Nox排放总量的快速增长及其大气浓度和氧化性的提高则成为我国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工作在继烟尘、S02之后所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而在不久的将来 对NOx实行全面的污染防治措施也符合世界发展的趋势。因此,研究高效经济的脱 硝方法具有重要意义。1.2国内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 1.2.1国内外烟气脱硫技术烟气脱硫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脱硫技术,世界各国研究丌发的烟气脱硫技术多达200余种,但真正推广到商业应用的不足20种。按脱硫的方式一般可分为湿法、半干法和干法三大类【84】。(1)干法烟气脱硫技术(DFGD技术) 干法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包括炉内喷钙尾部增湿活化脱硫工艺、电子射线辐射 法、荷电干式吸收剂喷射脱硫法等。该法具有无污水废酸排出、设备腐蚀小,烟气 在净化过程中无明显温降、净化后烟温高、利于烟囱排气扩散等优点,但存在脱硫 效率相对较低,反应速度较慢等问题。 (2)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SDFGD技术)2 华北电力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半千法烟气脱硫技术主要包括循环悬浮式半干法、喷雾干燥法、循环流化脱硫装置等。其中循环悬浮式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较为成熟,应用也较为广泛。半干法兼有干法与湿法的一些特点,既具有湿法脱硫反应速度快、脱硫效率高的优点,又具有干法无污水废酸排出、脱硫后产物易于处理的优点,受到广泛的关注。 (3)湿法烟气脱硫技术(WFGD技术)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主要有石灰/石灰石.石膏法、氧化镁法、海水脱硫法、柠檬酸钠法、磷钱肥法、双碱法等。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是国际上的主流烟气 脱硫技术,具有吸收剂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等优点,成为世界上技术最成熟,实用 业绩最多,运行最稳定的脱硫工艺,脱硫效率在90%以上。并且有近30年的运行经验。1.2.2国内外烟气脱硝技术国内外学者对烟气单独脱硝技术研究的也比较多,其中较为成熟的主要有选择 性催化还原法(简称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和sNC刚SCR混合脱硝 技术。这三种工艺在世界上都有非常成功的商业运行经验和可靠的设备供应商。早 在1995年我国第一台SCR装置就在台湾的台中电厂(4×550MW)开始运行,尔 后在福建的漳州后石电厂建立并投运了烟气脱硝示范工程,而已经中标的烟气脱硝 工程则包括浙江宁海电厂、广东台山电厂、福建篙屿电厂和大唐的高井电厂、阐山 电厂等。1.2.3国内外烟气脱硫脱硝技术近年来,各国都开展了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开发研究,有的还得到了工业应用。在S02小Ox的联合脱除技术中,一类是利用吸收剂同时脱除S02和NO。;还 有一类是对现有的烟气脱硫系统进行改造增加脱氮功能。按照工艺过程,烟气脱硫脱硝技术也可以分成五类:固相吸收/再生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气固催化同时脱硫脱 硝技术、吸收剂喷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湿 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1)固相吸收/再生同时脱硫脱硝技术这种方法主要采用固体做吸收剂或催化剂。固体吸收剂可吸收S02,能得到元 素硫或硫酸等副产品。在固体吸收剂或催化剂作用下氮组分分解为N2和H20。该工 艺常用的吸收剂是活性炭、氧化铜、分子筛、硅胶等,所用的吸收设备的床层形式有固定床和移动床。典型的有活性炭吸收脱硫脱硝工艺、氧化铜工艺、NOXs0和 SNAP同时脱硫脱硝工艺。 活性炭吸收脱硫脱硝工艺,已在同本、德国和美国得到工业应用。例如,只本 的三菱公司硫化床活性炭工艺,S02的脱除率达90%和NOx的脱除率达80%。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氧化铜工艺是利用CuO作为吸附剂,与S02反应并氧化为CuS04,而Cus04 又是NOx和NH3进行还原反应的催化剂,吸附饱和后经甲烷气进行再生,释放出 S02气体。目前该工艺尚不太成熟,还需进一步开发研究。NOXSO是一种干法可再生烟气净化系统【Io】:该法是通过安装在除尘器后的流化床吸收器,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吸收掉。吸收剂是高比表面积的球粒状的氧化 铝浸透碳酸钠溶液组成。氮氧化物的脱析是靠空气流加热进行的。氮氧化物又进入锅炉,二氧化硫回收成硫。此外,还有SNAP(氧化铝.钠工艺)等能达到90%以上的脱硫率、70%.80%的脱氮率。 (2)气固催化同时脱硫脱硝技术这类工艺主要采用氧化、氢化或SCR等的催化反应,一般的,S02和NOx的脱除率能达到90%以上,效果比较理想;同时,与传统的SCR工艺相比,气固催化同 时脱硫脱硝技术的脱硝率更高,还可以回收元素硫,并且无废水产生。该技术主要包括WSA.SNOX、DESONOX、SNRB、循环流化床(CFB)工艺等。 WSA.SNOX技术即湿式洗涤并脱除NOx(WetScmbbing Additive for NOxRemoval)技术。由锅炉出来的烟气先经过袋式除尘器除去飞灰,无灰烟气先经过 第一个反应器,其中的氨水在脱硫剂的作用下将氮氧化物转化为氮气和水。第二个 反应器在脱硫剂的作用下将二氧化硫转化为三氧化硫,然后用特制的玻璃冷凝器将其水合成硫酸。该工艺脱硫脱硝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副产品价值高,运行费用低,但该工艺也存在能耗大、设备投资高等缺点。 DESONOX工艺由德国Degussa、Lentjes和Lurgi联合开发,可同时脱除烟气 中的S02、Nox、CO及未燃烧的烃类物质。烟气首先经过静电除尘器后,与NH3 混合进入具有双层催化剂的固定床反应器,第一层是SCR催化剂,NOx被NH3还 原为N2和水,第二层是钒催化剂,S02被催化氧化为S03,烟气经吸收冷凝后可以得到70%的硫酸。该工艺最佳操作温度为400.450℃,脱硫脱硝效率高,不产生二次污染,技术简单,适用于老长改造,但是投资和运行费用高,应用不是很广泛。 SNRB工艺是一种新型的高温烟气净化工艺,由B&W公司开发,该工艺将下列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①s02用石灰基或钠基吸收剂吸收;②采用SCR将NOx 用NH3还原为N2:⑨在高温脉冲喷射布袋除尘器中去除烟尘。所以该工艺吸附剂利 用率高,不产生设备腐蚀,设备投资省,但脱硫和脱硝效率总体来说比较低,对于脱硫率要求85%的机组则不经济。 循环流化床(CFB)脱硫脱硝工艺以循环流化床原理为基础,使吸收剂在反应器内多次再循环,延长了吸收剂与烟气的接触时fBJ,从而大大提高了吸收剂的利用 率。该工艺可以用消石狄作为S02的吸收剂,生成Cas03或CaS04,同时用氨作为还原剂在催化剂存在下将NOx还原为N2和水。反应产物被烟气从吸收塔的上部携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带出去,经除尘器分离,分离下来的固体灰渣送回循环吸收塔。该工艺吸收剂利用 率高,投资费用低,无废水产生,但工艺也存在一些缺点,如脱硫产物综合利用受 到~定的限制系统阻力大,烟气一次性经过循环流化床的停留时间短,还没有商业运行的实力。 (3)吸收剂喷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该技术是把碱或尿素等干粉喷入炉膛、烟道或喷雾干式洗涤塔内,同时脱除S02和NOx。这些工艺能显著的脱除NOx,脱硝率主要取决于烟气中的S02/NOx、反应 温度、吸收剂的粒度和停留时间。该工艺包括尿素净化工艺、石灰/尿素喷射工艺、 干式一体化S02/NOx技术、喷雾干燥LILAC工艺等。 尿素净化工艺中,由贮槽经泵抽送入吸收器的尿素溶液与NOx和S02反应生成 N2、水、(NH4)2S04和C02,尾气可直接排放,未完全反应的尿素循环利用。该工 艺吸收液pH值为5.9,对设备无腐蚀,S02脱除率接近100%,NOx脱除率大于95%, 投资低,操作简单,但烟气在设备中吸收时间长、效率低,尚无工业应用,仅在俄 罗斯建立了一个中式装置。 石灰/尿素喷射工艺是由美国燃烧技术公司(NFT)开发的,该工艺把炉膛喷钙 和选择非催化还原(SNCR)结合,实现同时脱硫脱硝。该工艺需将反应温度控制 在870.980℃,最佳温度为950.980℃,成本低于一般的湿法脱硫工艺,但是喷头容 易堵塞结垢,脱硫脱硝率通常较低,为50%.60%。在美国和欧洲,该工艺有一定的 应用,但并不多。 干式一体化S02/Nox技术由Babcock&Wilcox公司开发。在该工艺过程中,脱 硝发生在炉内,NOx通过燃烧器控制得到减量的同时尿素的喷入也能够减少NOx 的排放量。脱硫则在空气预热器和纤维布袋除尘器之间的管道系统完成。在锅炉烟 道中,钙基和钠基两种干式吸附剂被注入,与S02发生反应生成Cas04或Na2S03, 减少S02的排放。该工艺的最大优势在于所有排放控制发生在炉内和烟道内,不需 要额外的空间,投资较少,但是脱硫脱硝效率只有70%.80%,因此只适合较老的中 小型机组。喷雾干燥LILAC工艺的吸收剂是将飞灰、消石狄和石膏与5倍于总固体重的水 混合,在处理箱内将溶液在95℃下搅拌3.12h制得。吸收剂以浆液形式进入喷雾塔雾化后与烟气接触,蒸发冷却烟气,同时与S02和NOx反应生成CaS04和Ca(N03) 2,达到脱硫脱硝目的。该工艺投资少,工艺简单但脱硫率低,不太令人满意。(4)高能电子活化氧化技术 应用于烟气同时脱硫脱硝的高能电子氧化法主要指电子束辐射法(EBA)和脉 冲等离子法(PPCP)。它们利用高能电子撞击烟气中的H20、02等分子,产生O、 OH、03等的自由基,将S02氧化成S03,S03与H20生成H2S04,同时也将NO氧化成N02,N02与H20生成HN03,生成的酸与喷入的NH3反应生成硫酸铵和硝酸铵化肥。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EBA和PPCP法的差异在于高能电子的来源不同,EBA法是通过阴极电子发射和 外电场加速而获得:而PPCP法则是电晕放电自身产生的【¨J 21。EBA法为干法处理过程,不产生废水废渣;系统简单,操作方便,过程易于控制;对于含硫量的变化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负荷跟踪性;副产品为硫酸钱和硝酸按混合物,可作化肥;脱硫成本低于常规方法。经过20多年的研究开发已从小、中试和工业示范逐步走向工业化。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由于需要大容量的电子加速器,耗电量大(约占厂用电的2%左 右),运行费用很高。从而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PPCP法与EBA法相比,由于脉冲电晕只提高电子温度,而不提高离子湿法烟气 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温度,能量效率比EBA法高两倍。PPCP法设备简单、操作简便,不需昂贵的电子枪,也不需要辐射屏蔽;它只要对现有的静电除尘器进行适当改造就可以实现,并可能集脱硫脱硝和飞灰收集的功能于一体。投资较电子束照射法低…】。对烟气进行脱硫脱硝一次性治理所消耗的能量比当前治理任何一种气体所要消 耗的能量要小得多,因而成为国际上脱硫脱硝的研究前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脱除过程复杂,试验研究不充分,脉冲电源的性能还有待改善等【I 3】等。 (5)光催化技术 光催化氧化还原法是近1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节能型高效净化污染物处理工 艺。常用的催化剂有Ti02和CdS等。光氧化法的原理都是基于在光的照射下,光敏半 导体上的价带申,子发生带问跃迁,激发出光电子和空穴,它们可以与吸附于表面 的氧、硫等发生作用,从而发生一系列的氧化一还原反应。在半导体催化齐U作用下产生的活性自由基能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解。李定邦等【l 4】用氟树脂固载法获得的催化剂薄膜固载牢度高,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同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用于 烟气脱硫脱硝,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0%以上;掺金属离子Fe”和Ce3+的Ti02膜光催化 剂效率更高。Lee等【”1则将等离子技术和光催化反应结合应用于同时脱硫脱硝。另 外,有报道日本已将Ti02涂于大阪的公路两旁,用于汽车尾气的净化【16J。 (6)湿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 NO的溶解度很低,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工艺通常是在气/液段将NO氧化成 N02,或者通过加入添加剂来提高NO的溶解度。湿法烟气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主要包 括湿式石灰石.石膏烟气脱硫(FGD)系统加入金属螯合剂络合吸收法和 Tri.NOx.NOxSorb工艺等。 湿式FGD加金属螯合物工艺是在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加入亚铁离子形成氨基羟酸 亚铁螯合物,如Fe(EDTA)和Fe(NTA)。这类螫合物吸收NO形成亚硝酰亚铁螯合 物,配位的N0能够与溶解的S02和02反应生成N2、N20、连二硫酸盐、硫酸盐、各 种N.S化合物和三价铁螯合物。该工艺需通过从吸收液中除连二硫酸盐、硫酸盐和 N.S化合物以及三价铁螯合物还原成亚铁螫合物而使吸收液再生。由于Fe(EDTA) 和Fe(NTA)吸收液的再生工艺复杂,成本高,美国Califomia大学Chang等提出用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含有.SH基团的亚铁螯合物作为吸收液,从而开辟了一条有效的脱硫脱硝途径。南京理工大学钟秦等提出可再生的半胱氨酸亚铁溶液同时脱除N0和S02,脱除率分别为82.3%和94.4%。湿式FGD加金属螯合物工艺可同时脱除S02和N0x,但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影响其工业应用的主要障碍是反应过程中螯合物的损失和金属螫合物 再生困难、利用率低,造成运行费用高。%.N0x.NOxSofb工艺又称氯酸氧化工艺,包括氧化吸收塔和碱式吸收塔两段工艺。烟气首先经过氧化吸收塔,NO和S02及有毒金属被氧化剂HCl03氧化,生成HCl、HN03和H2S04;之后的碱式吸收塔则作为后续工艺采用Na2S及NaOH作为吸收 剂,吸收残余的酸性气体。此方法可脱除S02和NOx达95%以上。该工艺的优缺点 是对烟气浓度、操作温度适应性强,对NOx、S02及有毒金属有较高的脱除率,且能回收酸性混合物,但是该工艺中的氯酸对设备的腐蚀性较强,设备需要加防腐内 衬,增加了投资,而且NOxSorb溶液制备的方法采用电解工艺,技术水平高,运输 较困难。 NO的氧化速度是液相脱除NOx总速度的决定因素,而NaCl02被证明是最有效的 能够加速氧化NO的添加剂。国内外很多学者对NaCl02同时脱硫脱硝有过不少研究【17之1】:1hamot0eta1.【22】在半间歇搅拌釜中进行了NaCl02/NaOH溶液吸收No的研究,确定了各种运行参数对NO吸收速率的影响:Sada et a1.【2弛5】在一个平板式气液界面的搅拌釜中进行了一系列NaCl02溶液脱硫、脱硝及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发现NO的反应速率位于快速反应区:Chan【26】利用填充柱在室温和接近1个大气压的条件下, 进行了NO。和S02的吸收实验,结果表明水脱除NO的效率可以达到14%以上, NaCl02溶液在其浓度变化较大的范围内脱除效率可以达到80%:Yang和他的合作 者【27‘29】在鼓泡柱、喷淋塔和填充塔中实验发现在一个大气压和温度超过80℃条件下,用NaCl02溶液洗涤NO时,溶液呈现黄绿色,这是因为C102气体的出现,在 反应过程中,NO被氧化为N03’,C102。被转化为C1。,由于HN03的产生,溶液的PH值在实验开始的几分钟内从10下降到3,低浓度的NaOH浓度可以将NaCl02 溶液吸收NO的效果提高7%,但是高浓度的NaOH会降低或阻碍NO吸收;YusufGAdeWuyi等人【30】在室温(26.7℃)条件下,利用实验型的鼓泡柱反应器进行了NaCl02 溶液(由Na2HP4和KH2P04缓冲)同时脱硫脱硝的实验研究,证明缓冲后的NaCl02 溶液能更为有效的脱硫脱硝和控制C102的逃逸,随着缓冲溶液浓度的上升,N02的脱除效率随之明显升高,当其大于O.5M时,出口烟气中检测不到N02,S02的出 现极大的降低了脱除溶液对No的吸收率;国内赵毅等人【311也研究了各种因素对 NaCl02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影响及其反应机理。但是因为NaCl02的价格比较高,而且受溶液pH影响较大,因此经济性不高。有些廉价的添加剂能够发生协同作用迅速氧化NO,使其能够在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系统中同时脱硝,进而降低脱硫脱硝费用。国 内外文献对此类复合添加剂的报道并不多,因此研究复合添加剂同时脱硫脱硝技术具有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很大的价值。1.3烟气脱硫脱硝技术综合评价发达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对FGD系统进行评价和筛选,比较成熟 的体系有美国电力研究所(EPRI)的EPRI评价体系。英国IEA煤炭研究所的IEA评 价体系和美国能源部(DOE)清洁煤技术评价体系(CCPT)等。我国也有一些评 价体系,比较简单,基本评价指标差不多,主要有能源部研究会的评价体系、酸沉 降控制对策评价体系、北京中小型锅炉评价体系等。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评价指 标大体上是类似的,主要是技术成熟度、技术环境性能和技术经济性能,有些评价 加上了技术适用性。由于烟气脱硫脱硝是涉及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多因素、 多目标的复杂问题,具体评价指标既有定量的又有定性的。如果根据火电厂的实际 情况,有效的处理这些定性的和定量的总指标,评估和优选出水平先进、经济适用 的控制技术有较大的难度。针对烟气脱硫脱硝工艺评价的多元化和模糊性,清华大 学王书肖、郝吉明等【321开发了烟气脱硫技术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一定 的权数矩阵,对国内的六种脱硫技术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 原则,确定的技术优先考虑顺序为湿式石灰石法>湿式氨法>简易湿法>炉内喷钙 尾部增湿法>旋转喷雾干燥法>电子束法。华北电力大学马垠【33】等人在参考了美国 EPRI等的脱硝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又根据烟气脱硝技术的特殊性,采用了多层次的 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三种烟气单独脱硝技术进行了技术评判。该评价体系选 取了环境性能(包括脱除效率、占地空间、是否适合新建电厂、是否适合老厂改造)、 经济性能(包括新建电厂成本、老长改造成本、系统运行成本、催化剂的消耗情况) 和技术性能(包括技术复杂度、S02/S03氧化程度、NH3的逃逸、对空气预热器的影响)这三个指标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SNC刚SCR混合脱硝法优于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而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法(SNCR)优于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 也就是说在修建电厂时,SNC刚SCR混合脱硝法为综合指标下的优先考虑对象。华 北电力大学张艳【34】等人也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8种主要的联合脱硫脱氮技 术(活性炭法、CuO法、N0xSO法、SNAP法、WSA.SNOX法、SNRB法、Parsons、 电子束法)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评判结果认为,wSA.SN0x法优于活性炭法,活 性炭法优于SNAP法,SNAP法优于EBA法。在假定地区修建电厂时,wSA.SNOx法 为综合各项指标下的优先考虑对象。 由技术综合评价结果可知,优先考虑的脱硫和脱硝技术分别是湿式石狄石法和 SNCR/SCR混合脱硝法,优先考虑的干法同时脱硫脱硝方法是WSA.SNOX法。但是 由于SCR脱硝技术比较成熟,而干法同时脱硫脱硝技术普遍存在着吸收产物处理和 再利用比较困难,会对环境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因此典型的联合脱硫脱硝方法是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湿式石灰石(WFGD)+SCR,但此技术占地面积大,费用高,维护复杂,经济性不高。对烟气脱硫(FGD)设备进行改造以满足控制NOx要求的联合脱除工艺是近 年来开发的热点。鉴于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如果能找到经济有效添加剂,在脱硫系统内同时脱硝,将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和发展前景。1.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手段虽然在各种氧化剂中,NaCl02被认为是最好的脱硫脱硝添加剂之一,但是由于NaCl02价格挺高,经济性不太理想,所以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是:(1)对添加剂进行筛选,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添加剂协同液相脱硫脱硝的效果; (2)在效果较好的组合当中选择最有效最经济的一种复合添加剂做条件实验,找 出考虑了湿法脱硫工艺工况后的最佳条件: (3)进一步设计实验,找出复合添加剂最经济的初始浓度比; (4)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进行产物分析,初步推测反应机理; (5)根据产物分析得到的结果进行热力学分析,验证反应的可行性。 为了得到预期的效果,本论文的研究手段是: (1)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自行设计的带鼓泡反应器的实验流 程,进行添加剂的筛选,并用具有最高效率的那组添加剂做条件实验,找出最佳试 剂投加量及保证满足氮氧化物排放标准时的最经济试剂投加配比; (2)在利用离子色谱直接分析吸收液中的C1-、C102’、C103‘、N02‘、N03’、S032’ 和S04}等离子及间接分析C12和C102气体的基础上进行产物分析; (3)在产物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热力学原理进行热力学分析,验证反应的可行性并 研究其反应限度。9 华北电力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第二章氯系物质检测方法综述自二氧化氯被鉴别以来,由于其强氧化性及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被广泛地用 于饮用水、工业用水及污水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食品保鲜、物品漂白等行业,具有显著效果。在电力行业,BaI Raj Deshwal【35】等用自制的二氧化氯发生器将其用于 脱硫脱硝,分别得到了100%和60%的脱硫及脱硝效率,引入了一种新的添加剂。在二氧化氯制各、贮存以及在水处理过程中,由于副反应、反应剩余、分解及歧化反 应等,会产生C12、C102、 C102。及C103‘【36】。从人类健康的标准讲,残余C102及其副产物C102’、C103’等的含量必须小于1.0m∥L。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中明确规定亚氯酸盐含量不得大于0.7m∥L【37-3引。因此,为了制定卫生规范,评估各种C102 制品的优劣,制定与检测产品标准,为C102的研究应用提供基础手段,防止二次污染,建立能够准确测定氯系物质浓度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2.1氯系物质电势图标准电极电势代数值的相对大小可以判断物质的氧化还原能力的相对强弱。氯 系物质的电极电势图如下【39】: 在酸性介质中:1.45C10f旦I在碱性介质中: !:!zlCJ0f堕C由图中可以看出不管在酸性还是碱性介质下,许多中问氧化值物质由于右边的电极电势大于左边的,因而存在着发生歧化反应的可能性。10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氯系物质的测定方法二氧化氯氧化或消毒产物中一般含有Cl‘、C12、C102、ClO’、C102’及C103‘等,些物质的测定方法一般有化学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 这2.2.1化学滴定法2.2.1.1连续碘量法或五步碘量法 连续碘量法【40】反应原理是基于水中C12、C102、 C102‘及C103。在不同的pH值时与碘离子反应生成12,并用硫代硫酸钠溶液滴定游离12的过程。分析过程中,分别在 水样中加入磷酸盐缓冲液、草酸、稀硫酸、溴化钾、盐酸等,改变水样的pH值,区 分测定上述4种氯氧化物的含量。 检测下限分别为C102:L, c103。:0.050mg/L,C12:0.050rIl∥L,C102‘:O.050m∥0.500m∥L【411.该方法各种物质的回收率为94%.113%。2.2.1.2顺序电流或电位滴定法【42刚】 顺序电流滴定法是美国《地表水处理标准》规定的测定c12、C102、C102。及C103。 的标准方法【431。该法是也是利用不同pH值条件下C12、C102、C102‘及C103‘与I。的不 同反应阶数生成不同量的12,再用氧化苯砷或硫代硫酸钠作滴定剂,分步滴定游离 出的12,以反应的电位突变点确定终点,再计算出各物质含量的方法。 对于实验室去离子水、碳过滤的水,其检出限分别为:C102:0.012m∥L,C12: 0.022m∥L,C102‘:O.011m∥L,C103’:0.064m∥L。对于自来水,各物质的检出限 分别为:C102:O.01 5m∥L,C12:O.016m∥L,C102‘:0.016m∥L,C103‘:O.255m∥L。对于浓度远高于检出限的水样,该方法的准确度很高,平均回收率为98%,变异系数为118%,对于浓度接近于检出限的水样则精密度下降。 2.2.1.3电流滴定法美国《水与废水的标准检验方法》中,使用专用的电流滴定计,调节待测水样 的pH至12、7和2,以氧化苯砷为滴定剂,进行4种滴定实验,可计算出水样中C102、 游离氯、氯胺、亚氯酸盐(C102。)的含量。这种方法是当前测定饮水中C102的最好方法之一。如果电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以保证,它能够在现场自动测定C102。电 流滴定法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很高,需要经验丰富的化验师操作。但该法仍未涉及 C103‘的含量测定。 2.2.1.4滴定法特点 化学滴定法的优缺点是:?(1)对仪器设备资金等要求较低,在一般实验室都可以完成实验,对高浓度的氯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系物质测定结果可靠,因而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测方法。一般都用其作为评价其他方法准确度的一个参考方法;(2)通过改变不同的条件,能对多种氯系物质连续进行检测:(3)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比较大,操作人员的素质对结果的可靠性有较大的影 响:(4)对痕量物质的检测可靠性不高。2.2.2分光光度法2.2.2.1直接分光光度法直接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是首先确定各测量组分的特征波长,分析该波长下其他组分对待测组分的干扰程度,再通过加入一定的屏蔽剂或转化剂,分别测定各组分含量或总含量,比较转化前后各测量值的大小计算确定。目前这种方法应用最多的是区分测定水溶液中二氧化氯和氯气的含量。方赤光等【45】对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二氧化氯消毒剂中二氧化氯含量的研究表明,二氧化氯在360姗处有特征吸收峰,可作为定性依据;分析,ClO。,C102。、C103。不干扰测定;在430nm处作定量检出限为lOm∥L,方法线性范围为10.250m∥L,线性相关系数r=0.9998: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7.9%,相对标准偏差<10%; 经对3个单位实际样品验证检测,所得结果一致。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可靠,易 于推广。本法有较好的准确度与选择性,但C12可干扰测定。通过加氨基磺酸(或丙 二酸、二甲亚矾)掩蔽C12来消除干扰。周德平【46J等将测定波长移到400.420 nm测定 高浓度的二氧化氯气体,并进行了氯气的干扰实验与对比实验,发现氯气对其干扰 很小,且该实验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2.2.2.2间接分光光度法间接分光光的发的原理是用一种还原性显色剂使氯氧化物(C12、c102、C102。、C103‘)还原为Cl‘,而显色剂本身被氧化显出特征性颜色。加入氯氧化物前后显色剂 溶液颜色有所变化(褪色或生色),其对应的吸光度也随之变化,这个变化值△A 用分光光度计测定,以此间接确定加入氧化剂的量【4。丌。在高pH值上C102’和C103’是弱氧化性物质,而C12则在pH值1.8都是强氧化性物质。C102在整个pH范围都是强氧化物质。这为这几种物质的特性显色反应提供了条件。其次,可以通过加入一定 的特殊掩蔽剂消除某些组分的影响。 用间接分光光度法测定C102的试剂有:吖啶橙【48】、氯酚红【491、改进的DPD法(N, N.diethyI.p.phenylenediamineN,N.二乙基对苯二胺)、酸性铬紫K(可用酸性紫R,茜素紫来代替)、氯酚红、丽丝胺绿(Lissamine绿)、靛蓝胭脂红、甲酚红、酪 氨酸、H一酸等试剂。1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2.2.3荧光法 荧光发又分为荧光猝灭法和化学荧光法。 荧光猝灭法的原理是利用C12、C102、C102‘和C103‘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可以氧 化吡咯红.Y【5们、罗丹明染料【5¨、银纳米微粒等物质1521,使其荧光猝灭,用荧光分 光光度计测得的猝灭值与C12、C102、C102。和C103。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加入量成 正比,由此可直接或经过减量法间接测定一种或几种氯系物质。该法准确、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试验设备简单,容易操作。化学荧光法【53】是利用一种或几种氯系物质能氧化鲁米诺(1uminol,5.锄ino.2,3一dihydro.1,4.phthala.zinedione)而发光,然后用光电倍增管、测微光度剂或微流 动注射化学发光检测系统测量光强以确定各物质的浓度。在测定二氧化氯时,此法 用均相的膜把鲁米诺与C102等分开,并通过调节水样pH值来去除HclO和C10。的影 响。测定线性范围是O.05-1.50m∥L,O.2m∥L的C102相对标准偏差为2.3%。 2.2。2.4分光光度法测定特点 分光光度法测定氯系物质的优缺点: (1)在二氧化氯的区分检测方面方法较多,也较成熟。 (2)比化学滴定法较为简单快速,也稍准确,对仪器设备的要求不高,在一般配 备的实验室都能实现。 (3)现有的文献中的分光光度法都只能在其他几种物质不存在的情况下测定C12、C102、C102。和C103。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或在其他几种物质的存在下,不受干扰的 C102‘和C103。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这四种物质的区分测定则需要测定C12、C102、由其他测定方法相配合来完成。 (4)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也较大,对痕量物质的测定可靠性不强2.2.3离子色谱法2.2.3.1离子色谱法的原理及应用离子色谱是利用被测物质的离子性进行分离和检测的液相色谱方法,对无机阴 离子的分析具有绝对的优势。在众多的离子色谱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离子交换色谱。 样品中待测的阴离子,经过阴离子交换柱,被流动相淋洗液将样品中的粒子从分离 柱中洗脱下来。样品中各种离子对树脂的亲和力、淋洗液、柱长和流速不同,洗脱顺序和保留时间就不同。样品中的各组分按保留时阃定性,通过交换柱后的电导仪 或分光光度计定量。国内外学者对离子色谱法测定各种氯系物质的含量有过较多的研究,建立了各种方法。研究的最多的是C102。、C103。的测定【54彤J。由于该两种离子对树脂的亲和力不大相同,所以在绝大多数离子色谱柱中,通过改变淋沈液的组成成分、比例、1:1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浓度、流速等条件在其他氯系离子不存在的条件下都可以将其准确分离。当有部分气体存在时,水样通过色谱柱之前,需先加l,2.乙二胺来抑制C12与C102‘的反应,也可以加入硫代乙酰胺溶液(T从)掩蔽剂,将C102完全还原成Cl。或通入N2赶走气体从而达到准确测定。对于C12、C102的测定,由于离子色谱不具有甚至严禁测定气体,因此需要通过间接转换才能测定。田芳【56】等认为选用NaN02作还原剂,在适当 的pH值下,C102和C12可将N02‘氧化成N03’,本身被还原为C1024和Cl’,这样就可以 通过测定C102‘和N03‘的变化值来间接测定C102和C12。此方法如果选用适当的色谱条件,N02。不干扰IC测定,单次进样的分析时间可以小于17min。而且通过测定N03‘变化值而非Cr的变化值可以大大减少测定误差,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当氯离子不存在时,祖如松【57】认为离子色谱对次氯酸根和氯酸根也具有较好的测定效果。 2.2.3.2离子色谱法的特点离子色谱法测氯系物质的优缺点:(1)方法具有选择性好、测定准确和灵敏度高等突出优点;(2)方法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对多种离子可以同时准确测量,随机误差小; (3)设备昂贵,分离柱类型多样,功能各异,每个实验室基本上只能配备一两根分离柱,对某些成分复杂,所含物质保留时间相似的样品的测定效果不太理想; (4)样品预处理复杂,过滤和赶气等过程会使某些不稳定成分与其他物质发生反 应,降低准确度; (5)不能测出C102和C12的含量,所以需要与其他方法相配合; (6)目前文献中还没有关于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Cl‘、ClO’、C102。和C103。这四 种氯系物质方法,更没有同时测定C12、C102、Cl‘、ClO‘、C102’和C103’六种氯系物 质的方法。2.3总结(1)二氧化氯氧化或消毒产物中一般含有Cl’、C12、C102、ClO‘、C102。及C103。等,区分检测这些离子一般可用化学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离子色谱法等。 (2)在这些方法中离子色谱法和化学滴定法可以同时或分步检测多种氯系物质,对氯系成分复杂的样品检测具有较好的效果,其中离子色谱法更是以其选择性好、 测定准确、灵敏度高和多组分同时测定等特点占决对优势。分光光度法准确、快速、试验设备简单,容易操作、灵敏度高,但是只能不受干扰的测定C12、C102、C102’和C103‘中的一种或两种物质,对多种物质的区分测定则需要由其他测定方法相配合 来完成。(3)现有的文件未对所有二氧化氯氧化或消毒产物C12、C102、C1.、ClO’、C102。和C103。的同时测定进行报导,可以将其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1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实验结果与分析3.1实验方法 3.1.1实验装置和流程本实验采用了自行设计的典型的鼓泡反应器,对液相复合剂进行了同时脱硫脱硝研究,实验装置和流程如图3.1所示,共分为四部分:烟气模拟系统、流量控制系统、反应系统和分析系统。41-S02钢瓶 6.总流量计2.NO钢瓶3.氮气瓶4.钢瓶减压阀5.玻璃转子流量计, 9.水浴加热器12.7,10,11.玻璃三通阀8.鼓泡反应器 14.缓冲瓶装有无水CaCl2的干燥瓶13.烟气分析仪图3.1烟气脱硫脱硝装置3.1.2实验方法将从钢瓶出来的氮气、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气体首先按一定的比例在缓冲瓶旱均匀混合,混合后的模拟烟气通入事先装有一定浓度复合溶液的反应器中,S02和NO。在反应器中被复合溶液氧化吸收。进出口的烟气浓度由德国进口的MRU烟气 分析仪测定,并根据进出口烟气浓度值计算脱除效率。本实验采用水浴锅加热吸收 液的方法来模拟实际反应温度,通过加入0.1M的盐酸或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来调节吸收液的初始pH值。如无特殊说明,本实验的初始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浓度分别为2000m∥m3和500m∥m3。1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1.3脱除效率的计算根据烟气分析仪测得的入口和出口S02和NO浓度,S02和NO去除率由下式 计算得到:,72―矿C跏一(为甜(3-1)式中:,7为脱除效率;巳为初始浓度,mg/m3;C乙为吸收后浓度,m∥m3。3.2反应机理分析 3.2.1亚氯酸钠单独存在时的脱硫脱硝效果当吸收液体积为IL,烟气流量为0.05m3/11,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m∥m3,一氧 化氮浓度为500m∥m3,温度为15℃,pH值为5.5时脱硫和脱硝效率随着亚氯酸钠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3.2所示:10080水.hoco州Q州-铀∞60i+S02’ {+No;r一。一一一]40.【日》o目。篮200 0 O.002 0.004 0.006 0.008 0.0l 0.012Concentrat ion of NaCl02,mol/L图3.2脱硫脱硝效率随着弧氯酸钠浓度变化曲线由图3.2可见,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16即使NaCl02浓度较低时,S0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脱除效率在一定时间内保持100%,可见NaCl02溶液是一种高效的脱硫剂。NO 的脱除效率随亚氯酸钠浓度的增大先是不断提高,之后趋于平缓。当亚氯酸钠浓度 在O.OOlmol/L到O.005mol/L时,脱硝效率迅速增加。根据双膜理论,NO的溶解度很低,其传质阻力主要来自于液膜,随着吸收剂浓度的提高,其在液相主体与界面 的浓度差增大,吸收剂向界面的扩散速率增加,反应界面移向相界面,NO通过相界面到达反应面时的扩散阻力降低,扩散速率相对加快,NO通过氧化反应由相界面进入液相主体的量增加,从而使得脱硝效率增大。当亚氯酸钠浓度大于O.006mol/L时,脱硝效率基本达到98%,此时,再增加吸收剂的浓度对提高脱硝效率作用不大。 3.2.2M单独存在时的脱硫脱硝效果当吸收液体积为lL,烟气流量为0.05m3m,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 mg/m3,一氧 化氮浓度为500m∥m3,温度为15℃,pH值为5.5时脱硫和脱硝效率随着M浓度的 变化情况如图3.3所示:100806040200 0 Concentrat ion of NaClO,m01/L图3.3 M单独脱硫脱硝由图3.3及实验结果可见,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鼓泡反应器中,S02 的脱除效率在一定的M浓度下能在98%以上,但是其达到最高脱除效率所用的时间 跟在纯水中的相差不大,可认为在脱硫过程中二氧化硫的溶解过程为主要过程,气 液反应主要由气膜控制,M的单独存在对脱硫效果影响不大。在M实验浓度范围内NO的脱除率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而且随M浓度的增大提高的不明显。可见在试验条件下,M脱硝效果并不理想。1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3静置时间的影响当复合吸收液体积为lL,烟气流量为O.05m3/h,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m∥m3, 一氧化氮浓度为500m∥m3左右,亚氯酸钠浓度为O.000lmol/L,M浓度为O.o004mol/L,温度为15℃,pH值为5.5,静置时间小于3分钟及静置时间为30分钟时一氧化氮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如图3.4所示:∞0 的On日\凹日如O.oz¨∞0加O 加0co叫p∞’Ipc∞uco O050100150200250图3_4静置时间不同时一氧化氮浓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复合吸收剂配好后,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溶液逐渐变成 了淡黄绿色,稍微振荡一下,还能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由图3.4也可见,M和亚氯酸钠确实有一个反应过程。静置20分钟后的淡黄绿色吸收液与模拟烟气反应,模拟烟气通入到三十秒中内,一氧化氮出口浓度呈直线降低。这是由烟气分析仪前 的管路及干燥瓶的缓冲作用引起的,其体积约为lL,而烟气分析仪的抽气量为 2L/min。三十秒钟以后,在吸收剂没失效的情况下脱硝效率达到76%,并保持恒定。此过程可以看出,M与亚氯酸钠的反应产物与NO的反应是一个瞬时反应。非静置曲线显示,NO出口浓度在三十秒后先是稍微升高,后又缓慢降低。由此表明M和 亚氯酸钠的反应是一个中速反应,吸收过程由扩散传质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共同控 制。反应可能从液膜开始,边扩散边反应,反应区从液膜开始一直蔓延到液相主体, 因此液膜扩散阻力稍增大,NO通过氧化反应由相界面进入液相主体的量缓慢减小。在反应后期,由于硫酸和硝酸的生成,使得溶液pH值降低,提高了脱硝效率。实验还显示,当溶液的颜色由淡黄绿色恢复到无色时,脱硝效率下降,脱硫效率不变,1R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吸收剂失效.3.2.4反应机理由漂水体系的平衡关系图【5sJ可知,当pH值在2.5与7.5之间时,M大多以HM 的形式存在。图3.2显示单独用小于O.00045molm亚氯酸钠溶液脱硫脱硝时,脱硝效率小于25%。图3.3显示单独用小于0.0045mol/L的M脱硫脱硝时,脱硝效率约 为10%。图3.4显示M和亚氯酸钠确实有一个反应过程,当有0.0004mol/LM溶液 与0.000lmol/L亚氯酸钠共存时,效率就能达到76%。实验还发现,只要溶液呈现 淡黄绿色,脱硝效率就较高,当溶液颜色褪去时,NO的出口浓度就开始上升。通过分析,认为本实验的脱硫脱硝过程中可能发生了下面的反应。(3.2) M+H’乞令HM (3.3) (3.4)2HCl02+HM=2C102+Cl一+H20+H1+8啪坞=鲫q+双+啦DM+2月a寸№a+a2+日2D(3,5) (3.6) (3?7) (3.8) (3.9) (3.10)2so|+^m+2^乞D哼2s讲一+c,一+5日+5鹏+2∞2+6日2D一5孵一+2a一+12H+s矾+c乞+2月r2D jsD:一+2c,一+4日+ So:+Hp§Hsoj+H‘5Hso}+2c|02+H20―’sSo}+2Cl‘+1H’(3.11) (3.12) (3.13) (3.14)(3-15)娜o;一+a2+日20专∞;。+2a一+3日+4No+3HCt02+2H20专4Noj+3cl‘+1H’lO加+4a02+2Ⅳ2D_5Ⅳ2q+4c,一+4日+2A旧+2a2+2日2D―'Ⅳ2q+4Cf-+4胃+ NpI+Hloj Noj+Noj+2H’(3.16)19 华北电力大学硕七学位论文5Ⅳ晖+2c,q+日2Dj 5Ⅳg+2a一+2日+NOi+Ctl+Hp_No;+2Cl‘+2H+(3?17)(3-18)NaCl02在酸性溶液中会分解,产生C102,M在在35℃以上或者pH值<ll时也 会分解产生氧气【591,氧化少量的NO,但是由图3.2和图3.3可知低浓度的亚氯酸钠或M作为脱硫脱硝的单独吸收剂时脱硝效率都不明显,因此过程(3.4)、(3.8)、(3.11)、(3.14)、(3.16)和(3.17)是主要反应过程。3.3其他因素对脱除率的影响 3.3.1复合吸收剂中亚氯酸钠浓度变化的影响当复合吸收液体积为1L,烟气流量为O.05m3/h,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 mg/m3, 一氧化氮浓度为500 m∥m3,M浓度为0.0004mol/L,温度为15℃,pH值为5.5,静 置时间为30分钟时脱硫和脱硝效率随着亚氯酸钠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3.5所示:100水.hucoH舳 ∞―. . f. .Li们uH 铀o.【∞}o量。篮加0图3.5 M浓度相同时脱除率随Ⅱ氯酸钠浓度的变化规律由图3.5可见,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亚氯酸钠浓度的增加,脱硫效率都为100%,脱硝效率先升高后趋于平缓。当亚氯酸钠加入浓度为0mol/L时脱除效率为9.3%,而当加入浓度为0.o001时即为76.2%。而且随着亚氯酸钠加入量的 增加,吸收溶液的黄绿色先是越来越明显,后来变化不大,变化趋势与脱硝效率曲 线相似。由此可见在液相脱硫脱硝中,M能与亚氯酸钠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有刺激20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性气味的气体,该气体与M和亚氯酸钠的混合溶液能迅速氧化一氧化氮,提高脱硝 效率。当复合剂中亚氯酸钠浓度在0.O0005mol/L与O.00028mol/L之间变化时,脱硝 效率随着亚氯酸钠浓度的增大迅速上升,这可认为随着亚氯酸钠浓度的提高,该气 体的生成量迅速加大,反应界面向相界面方向移动,使得NO的液膜扩散阻力降低, 扩散速率相对加快,NO通过氧化反应由相界面进入液相主体的量增加,脱硝效率提高。当亚氯酸钠浓度大于0.00028mol/L时,脱硝效率趋于稳定,都在95%左右,继续增加亚氯酸钠的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对照图3.3可知,亚氯酸钠的微量存在就能较好的改善M的脱硝效果。 3.3.2M浓度变化的影响当复合吸收液体积为1L,烟气流量为0.05m3/h,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mg/m3, 一氧化氮浓度为500m∥m3,亚氯酸钠浓度为O.0028mol/L,温度为15℃,pH值为 5.5,静置时间为30分钟时脱硫和脱硝效率随着M浓度的变化情况如图3.6所示:100∞ ∞ 如 加O 0 0.0001 0.0002 O.0003 O.0004 0.0005 O.O006F睦 回dN――SConcentrat ion of NaCl0.m01/L图3.6亚氯酸钠浓度相同时脱除率随M浓度的变化规律由图3.6可见,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随着M浓度的增加,脱硫效率都为100%,脱硝效率先升高后趋于平缓。而且跟3.1.1变化趋势相似,随着M加入量 的增加,吸收溶液的黄绿色先是越来越明显,后来变化不大,变化趋势与脱硝效率曲线相似。当复合剂中M浓度在0mol/L与0.00028mol/L之间时,脱硝效率随着M 浓度的增大几乎呈直线上升,这可认为随着M浓度的提高,该气体的生成量迅速加 大,使反应界面移向相界面,使得NO的液膜扩散阻力降低,扩散速率相对加快,NO通过氧化反应由相界面进入液相主体的量增加,脱硝效率提高。当M浓度大于2l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O.00028mol/L时,脱硝效率趋于稳定,都在90%以上。由图3.6对照图3.2还可以看出,在保证脱硝效率大于90%的条件下,M的存在能使亚氯酸钠的使用浓度减少到十分之一,降低了脱硫脱硝成本,提高了经济性。3.3.3溶液pH值对脱硫脱硝的影响为了便于研究其他因素对脱硝效率的影响,使脱硝效率有上升和下降的空间, 参照图3.5得到的结果,在以下的实验中都用O.000l mol/L的亚氯酸钠与0.0004mol/L的M的混合溶液作为复合吸收剂。当复合吸收液体积为lL,烟气流量为O.05m3/ll,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m咖3,一氧化氮浓度为500mg/m3左右,亚氯酸钠浓度为O.000lmol/L,M浓度为 O.0004mol/L,温度为15℃,静置时间为30分钟时溶液pH值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 响情况如图3.7所示,其中pH值用缓冲溶液控制。1008060匿面。I40200 0 2 4pH6 values81012图3-7 pH值的变化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由图3.7可知,当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pH值的升高,脱硫效率变化很小,维持在98%以上,但是达到最高脱硫效率的时间稍微延长,说明脱硫过程主要由二 氧化硫的溶解过程控制,氧化过程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脱硝效率随着pH值的增大先缓慢降低,后快速降低。这是因为酸性条件能促进亚氯酸钠与M的反应,同时 亚氯酸钠的氧化电位和氧化能力随pH值的增大而减弱,但是pH值的降低易引起反 应产物N02的解吸。所以在pH值为2.4到5.5之间,脱硝效率降低缓慢。而在中性 或碱性条件下,M的性质比较稳定,亚氯酸钠氧化电位没有酸性条件下高,吸收反2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应速率较低,导致脱硝效率不高。常规WFGD(湿式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系统)的 pH值范围一般控制在5―6之间。因此,用该复合吸收液作为添加剂,既能达到高效 脱硫脱硝,又能满足WFGD对pH值的要求。3.3.4二氧化硫的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当复合吸收液体积为lL,烟气流量为O.05m3/h,一氧化氮浓度为500m咖3左右,亚氯酸钠浓度为0.000lmoI/L,M浓度为O.O004mol/L,温度为15℃,pH值为 5.5,静置时间为30分钟时二氧化硫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情况如图3.8所示,其中pH值用缓冲溶液控制。1008060I+S02} i+N04020001000200030004000Concentration of S02,mg/m3图3.8二氧化硫的初始浓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由图3.8可知,随着初始二氧化硫浓度的增大,脱硝效率也随之稍微增大,但 是变化不是很明显。说明二氧化硫的存在能促进NO的氧化,提高脱硝效率。实验中也发现,随着初始二氧化硫浓度的增大,吸收剂失效时间明显缩短,这是因为S02的电极电势与NO的电极电势相差很小,当其存在时,会与N0争夺氧化剂。当此 混合溶液作为wFGD的添加剂时二氧化硫是否会被石灰石优先吸收从而提高经济 性还需要进步一研究,但是低浓度混合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高效性已经可以大大降 低脱硫脱硝成本。3.3.5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当复合吸收液体积为1 L,烟气流量为0.05m3/h,一氧化氮浓度为500m∥m3左右,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mg/m3左右,亚氯酸钠浓度为O.000Imol/L,M浓度为2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0.0004mol/L,pH值为5.5,静置时间为30分钟时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情况如图3.9所示:10080 乎.J|【oc∞Ho6040 H- ∞一∞}o目。篮 200020406080100Temperatrue,℃图3.9温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由图3.9可以看出,在本实验的条件下在温度小于50℃时,温度对S02吸收率 无明显影响,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由于溶解度变小,脱硫效率稍有降低。对脱硝 来说,在15.50℃之间时,NO的脱除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原因是温度升高,使 更多的分子变为活化分子,增大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使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 显著增大,导致反应速率增大【601;另外因为温度的适当升高有利于提高亚氯酸钠和M的反应速率,产生更多的C102等物质,实验中表现出来的现象为,随着温度的升高,吸收液淡黄绿色更加明显。当温度高于50℃时,NO的脱除效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稍有降低,原因推测如下:随着温度的升高,一方面加快了亚氯酸钠和M的反应速率,而且使部分M分解成氧原子【591,加速NO的氧化过程,但另一方面也导致 了亚氯酸根的快速分解,降低了C102的溶解度,致使溶液中有效成分的浓度快速减 少,加上反应产物N02的解析,使得总脱硫脱硝效率有所降低。WFGD中吸收液的 温度一般也在50℃左右,因此以此复合剂作为添加剂能符合要求。 3.3.6N0初始浓度的影响当复合吸收液体积为lL,烟气流量为0.05m3/h,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m∥m3左右,亚氯酸钠浓度为0.000lmol/L,M浓度为0.0004mol/L,pH值为5.5,静置时间为30分钟,温度为15℃时一氧化氮初始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情况如图3.102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所示:lOO806040 水.hoc 州u州- Q一时}o鲁oz200020040060080010001200Concentration of N0,mg/m3图3.10一氧化氮初始浓度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从图3.10可以看出,在本实验中烟气中NO的初始浓度对脱硫效率影响不明显, 但NO初始浓度的增大有助于脱硝效率的提高。其原因可能是N0浓度的增加增大 了NO在气相中的分压,加速了气液传质,提高了NO的表观氧化速率,进而提高 脱除率。NO的吸收又引进了硝酸根,既降低了吸收剂的pH值,增强了吸收剂的氧 化性,且稀硝酸的存在一定程度下增大了NO的溶解度。这与TSung―Wen 的报道是一致的。ChienI侈J3.3.7烟气流量的影响当复合吸收液体积为1L,一氧化氮浓度为500m咖3左右,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m∥m3左右,亚氯酸钠浓度为O.ooOlmol/L,M浓度为0.0004mol/L,pH值为5.5,静置时间为30分钟,温度为15℃时烟气流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情况如图3.1l所示: 从图3.1l可以看出,烟气流量的增加对二氧化硫脱除效率的影响不明显,但烟气流量的增加使得脱硝效率先增大,后略微减小。其原因可能是在烟气流量小于 O.1m3/h时,随着烟气流量的增大鼓泡反应器中的吸收液受到的扰动力增强,使得吸 收液湍流运动增强,增大了气液接触面积,使气液反应更加充分,提高了脱硝效率。 但烟气流量大于0.1m3/h时,随着烟气流量的增大,气体在吸收剂中的停留时间缩 短,使NO与吸收剂中的活性组分的接触反应时问缩短,降低了化学吸收的效率。2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们求.hoc _oH- m一∞>o昌。篮加O O.02 0.04 0.06 O.08 0.1 0.12 0.14Flux of flue gas,m3/h图3.1l烟气流量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3.3.8最佳条件的平行实验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重现性和精密性,在综合考虑了火电厂湿式石灰石一石膏脱硫系统的工艺参数及实验室条件后选择了一组最佳条件(复合吸收液体积为1L,一氧化氮浓度为500m∥m3左右,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m∥m3左右,亚氯酸钠浓度10090厂一二二二二一f一}乎.huco州。州铀u∞十S02i +N0;80一∞>o目∞篮7060 O 4 5 6图3.12最传条件下的甲行实验结果2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0.00028mol/L,M浓度为0.O0028mol/L,pH值为5.5,烟气流量为0.05m3/Il,静置时间为30分钟,温度为55℃)进行了烟气脱硫脱硝平行实验,结果如图3.12所 示。由图3.12可以看出,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脱硫效率始终保持100%,平均值为100%,标准偏差为零,脱硝效率最低值为88。7%,最高值为89.8%,平均值为89.22%,标准偏差为O.432。充分说明数据的重现性好,精密度高,可靠性强。由此可见,在与湿式石灰石.石膏脱硫系统相似的工艺条件下,适当配比的复合吸收液具有较高的同时脱硫脱硝效率。实验结果为利用添加剂在湿式石灰石.石膏脱硫系统同时脱硝提供数据支持。3.4经济性分析在复合吸收剂中,由于M比亚氯酸钠的价格低得多,因此他们的不同配比直接 影响着此复合剂的经济性。为了确定最经济的配比,在保持以下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设计了五组实验,其中复合吸收液体积为1L,烟气流量为O.05m3/ll,一氧化氮浓度 为500 m∥m3左右,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 m∥m3左右,pH值为5.5,静置时间为30 分钟。实验结果如图3.13所示,其中的比例表示M与亚氯酸钠的摩尔浓度之比。10080604020O 0 0.0005 0.OOl O.OOl5 O.002Concentration of NaClO。m01/L图3.13不同摩尔浓度比下的脱硝效率从该五组实验可以看出在配比固定的情况下,随着氧化剂浓度的提高,脱硝效率相应提高。亚氯酸钠与M的摩尔浓度比越高,越容易得到较高脱除效率。与单独用亚氯酸钠脱硫脱硝相比,虽然当亚氯酸钠大于某一浓度时脱硝效率都能达到较高27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的水平,但是在达到同一效率时复合剂所需要的亚氯酸钠浓度比单独用亚氯酸钠时少一个数量级,使同时脱硫脱硝的经济性大大提高。3.4.1固定脱除率时的最经济配比图3.14是由图3.13提取的数据组成的随着配比的增大所需亚氯酸钠浓度变化 趋势图3.。0.0009-j≥0.0008o 目^O.0007eq暑o.0006母予o.0005 -o o二O.o004葛O.0003■苫O.O002∞oU旨O.000l0 O5 CNaclo:CNacl022025图3.14脱硝效率相同时不同摩尔比所需亚氯酸钠浓度0.005 O.0045O.0040.0035o.【u∞z~o0.003O.00250.002 0.0015co州p∞-pc∞oc u 0.00l O。0005 O O 2 4 6争60%! +70%I +80%l *90%i810C~acIIl:Cwlt呓 图3.15脱硝效率相同时不同摩尔比所需M浓度2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3.15是由图3.13提取的数据组成的随着配比的增大所需亚氯酸钠浓度变化趋势图3.。由于M的价格远远低于亚氯酸钠,因此在不同配比下,当M用量没有大幅度 升高时亚氯酸钠需要量越少,经济性越高。由图3.15可以看出,无论将脱硝效率固定在60%、70%、80%或90%,当M与亚氯酸钠的摩尔比为1:l时,达到同一脱硫效率所需的亚氯酸钠量比较少,在浓度比为4:l时,消耗亚氯酸钠最少。因此可认为当固定脱硝效率时,最经济的配比为4:l。3.4.2固定总氧化量时的最经济配比图3.16是固定不同量的总氧化量时脱硝效率随着M与亚氯酸钠浓度比变化的 趋势图3.。1201008060i―b.面3晶1/己{L生9:―塑鱼堕Q!』坠i40200 O 2 4 6 8 lO 12CNaClO:CNaCl02图3一16总氧化量相同时不同摩尔比下的脱硝效率由图3.16可以看出虽然总氧化量固定为0.0015mol/L及0.0031mol/L时发现,在配比为1:l的情况下达到最高的脱除效率,且吸收剂失效时问也最长,但从图3.中也可以看出当M与亚氯酸钠的摩尔比为4:l时脱硝效率出现了一个拐点,只 要大于这个配比,脱硝效率就可达到80%,因此当对脱硝效率要求不是很高时,可 以用4:l作为最经济的配比。3.5总结通过实验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研究,本课题得出了以下结论:2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单独M溶液本身并没有很明显的脱硝效果。二、虽然很多学者对亚氯酸钠脱硫脱硝进行了很多研究,认为其有较好的脱硫脱硝效果,但是由于其价格方面的原因,其脱硫脱硝经济性不高。三、实验证明添加M后,M与亚氯酸钠可能发生了协同效应,生成了一种或几 种新物种,它或它们具有更高的氧化性,因此有更高的脱硝效率。 四、实验分别研究了复合吸收剂中亚氯酸钠浓度、M浓度、反应温度、pH值、 烟气流量、二氧化硫、一氧化氮初始浓度对同时脱硫脱硝中脱硝效率的影响,认为在与WFGD相当的条件下该复合吸收剂有较好的同时脱硫脱硝效果,为在WFGD 中加入添加剂同时脱硝的工程应用提供了参考。五、实验证明,加入M后的复合剂用于同时脱硫脱硝时,达到相同脱硝效率所 需亚氯酸钠的浓度比单独用亚氯酸钠脱硫脱硝时减少一个数量级,提高了经济性。 六、实验证明,在实验研究的吸收剂配比范围内,M和亚氯酸钠的摩尔浓度比 为l:l时有较好的脱硝效果;但M和亚氯酸钠的摩尔浓度比为4:1时经济性最高。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脱除产物分析鉴于离子色谱法具有选择性好,测定准确和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重现性好,可对多种离子同时准确测量,随机误差小等诸多优点,为了分析复合添加剂的反应机理及其脱硫脱硝产物,用离子色谱法对复合添加剂及其脱硫脱硝产物进行了分析。4.1实验步骤及方法本实验所用的离子色谱为瑞士万通792型离子色谱仪+ASupp4阴离子分离柱。通过预实验确定的淋洗液条件为:碳酸氢钠:4mmol/L,碳酸钠1.4mmol/L,丙酮5%, pH值为9.92。加入丙酮的目的是使亚硫酸根和硫酸根的色谱峰能够较好的分离。 为了确定复合添加剂的脱硫脱硝产物,首先对产物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脱除 产物主要含有C102‘、Cl-、N02。、C103’、N03’、S03厶、S042。以及溶于吸收液中的部 分气体。 吸收液中的亚氯酸钠和M可分解产生二氧化氯和氯气。在上述色谱条件下(碱 性),溶解于吸收液中的二氧化氯可转化为亚氯酸根和氯酸根。氯气转化为氯离子 和次氯酸根。因此,通过分析亚氯酸根和氯离子的变化,可证明二氧化氯和氯气的 存在。在酸性条件下,M还原成氯离子的电极电势为1.49,亚硝酸根氧化为硝酸根 的电极电势为O.94,因此,通过在酸性条件下分析亚硝酸根的浓度变化可间接分析 M的含量。4.2标准曲线的绘制按照上述实验方法,配制了C102‘、C1.、N02‘、C103。、N03’、S032。和S042’标准 系列。由于上述物种的氧化还原能力各异,为了避免相互发生反应,绘制标准曲线时将上述物种分成两组。表4.1标准系列1\\标样 \浓度\\N02。(mg/L) N03。(mg/L) S032’(mg/L) S042’(m∥L)0504030201100 100 l 00 20020 20 20 405 5 5 10l l l 20.25 0.25 0.25――0.5第一组绘制的标准系列包括N02’、N03。、S032‘、S04}。标准系列各组分浓度如3l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表4.1所示,色谱图如图4.1到4.5所示。―S,戗3D252■15l●●5图4.1标样Ol―S,弧5D4●353D252●15lD●5图4.2标样023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3标样03●l23●5‘,●'lOlI12131415m血图4.4标样043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S,●,■%∞翻■∞拍l●图4.5标样05离子色谱仪配套软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N02。的相关系数为0.99985,相对标准 偏差为3.991%,N03。的相关系数为O.99947,相对标准偏差为7.145%,S032‘的相关 系数为O.99905,相对标准偏差为9.868%,S04}的相关系数为0.99958,相对标准偏 差为6.632%,I’的相关系数为0.9997l,相对标准偏差为5.259%。由此可见该标准系 列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和相对标准偏差都能满足精确定量的要求。 第二组绘制的标准系列包括C102‘、Cl‘和C103‘,标准系列各组分浓度如表4.2所示,标准系列色谱图如图4.6到4.10所示:表4.2标准系列2。\\勿孝 \浓度\\C102。(mg/L) Cl‘(mg/L) C103‘(m∥L)15,141312lll 00 300 1 0020 60 205 l5 51 3 l0.25 O.75 O.2534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6标样ll剀4.7标样1235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8标样13幽4.9标样1436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10标样15离子色谱仪配套软件的相关性分析表明,C102。的相关系数为O.99924,相对标 准偏差为8.815%,Cl。的相关系数为0.99977,相对标准偏差为5.293%,C103一的相关 系数为0.99946,相对标准偏差为7.271%,由此可见该标准系列的相关性较好,相关 系数和相对标准偏差都能满足精确定量的要求。4.3吸收液及脱除产物分析的结果 4.3.1脱硫脱硝前吸收液的组成首先用离子色谱分别对M和亚氯酸钠溶液中各组分的初始浓度进行了分析,分 析结果如图4.1 l和4.12所示。 因为M的电导响应值非常低,当792离子色谱仪串连电导进行检测时对其没有响 应值,因此没出现M的色谱峰。图4.1l和4.12都加入了5%的丙酮,因此换算后,氯离子的浓度分别为O.51834m∥L与11.04308mg/L;氯酸根离子的浓度分别为O.1 3992m∥L与2.2291 8mg/L。37 图4.1 l亚氯酸钠溶液离子色谱图图4.12 M溶液离了色谱图实验对未反应新鲜吸收剂进行了离子色谱分析。为了确保各物种浓度高于检出 限,实验分两步进行,第一步:除加丙酮外,不经过其他处理,直接用离子色谱进38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行分析。第二步:用磷酸盐缓冲溶液将pH值调到7.O,并用微波振荡器去除溶液中的 气体后加入丙酮用离子色谱进行分析。由于淋洗液的pH值为9.92,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发生如下反应:Kt02+20H一畸clOi+clo;+HpC12+20H一_Ci‘+Clo。+Hp(4.1) (4.2)因此通过检测两步反应中亚氯酸根和氯离子的变化量,可计算出溶液中二氧化 氯和氯气的含量。由于低pH值可导致亚氯酸钠分解,因此将pH值控制在7.O. 图4.13为未加微波振荡器去除溶液气体的亚氯酸钠和M混合吸收液的离子色谱图。Ol2345‘7l,加ll12131415mh图4.13弧氯酸钠和M混合吸收液离了色潜图图4.13换算后各离子浓度应该分别为7.727m∥L、18.337m∥L、5.208mg/L。由 图4.13与图4.1l及4.12对比可知,M和亚氯酸根混合后,氯酸根和氯离子的浓度有所 提高,亚氯酸根的浓度有所降低。实验发现,M和亚氯酸根混合后,溶液呈淡黄绿 色,这可能额二氧化氯和氯气溶解后的颜色。为了去除溶解气体的影响,在pH值为 7.0的条件下,用微波振荡器去除溶解气体后再用离子色谱分析,所得结果如图4.1439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所示。Ol2345‘7l,lOll121314坫mh图4.14去除溶解气体后亚氯酸钠和M混合吸收液离子色谱图图中的峰3、4和5是磷酸盐缓冲溶液的峰。换算后得到的亚氯酸根和氯离子的 浓度分别为4.792mg/L和14.403m∥L。比较图4.13和4.14可知,溶液中亚氯酸根的浓 度降低了2.935m∥L,氯离子的浓度降低了3.934m∥L。由式(4.1)和(4.2)可得, 通过微波振荡器去除的二氧化氯的浓度为O.087mmol/L,氯气的浓度为O.109mmol/L。 比较图4.11、4.12和图4.13、4.14可知,氯酸根浓度变化不明显,说明氯酸根是 M和亚氯酸钠含有的杂质。氯离子浓度增加了O.0858mmol/L。 上述结果表明,在一定实验条件下,M和亚氯酸钠的混合后有二氧化氯、氯气 和氯离子三种物质生成。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通过各物种化学性质的分析,认为其 中二氧化氯来自亚氯酸钠的分解及亚氧酸钠与M的反应;氯气一部分来自亚氯酸钠 溶液的分解【6Il,另一部分来自M和盐酸的归中反应【62】: 吸收液中可能的化学反应过程为:clo:+H’乞,HClo,(4.3)(4.4)M+H’§HM2HCl02+HM=2C102+cl。+H20+H’(4.5)40 华北电力大学硕十学位论文壮亿lq=6c102+C12+4H’O M+2HCt―’NnCt+c12+H20(4.6) (4.7)其中反应(4.5)为主要反应,也是速度控制步骤。 作为对比,对相同实验条件下震荡前后的亚氯酸钠溶液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 如图4.15.4.16所示。图4.15弧氯酸钠溶液离子色谱图换算后,亚氯酸根、氯离子、氯酸根离子的含量分别为:14.425m∥L、1.426 m∥L 和O.139 m∥L。 图4-16换算后,亚氯酸根和氯离子含量分别为14.418m∥L和1.135 mg/L。 由图4?15-4?16可知,当在相同条件下,亚氯酸钠溶液产生的二氧化氯、氯气及 氯离子量很少。这也是相同条件下单独亚氯酸钠脱硫脱硝效率很低的主要原因。4l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Ol2345‘78'lOlI12131415m岫图4.16震荡后亚氯酸钠溶液离子色谱图4.3.2脱硫脱硝后吸收液的组成4.3.2.1吸收剂失效前的反应产物剀4一I 7反应时问为200秒时脱硫脱硝产物剧a42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18反应时间为200秒时脱硫脱硝产物图b当复合吸收液体积为lL,烟气流量为0.05m3/h,二氧化硫浓度为2000mg/m3, 一氧化氮浓度为500m∥m’左右,亚氯酸钠浓度为O.O0028mol儿,M浓度为 O.O0028mol/L,温度为15℃,pH值为5.5,静置时间大于30分钟,脱硫效率为100%, 脱硝效率为91.2%,反应时间为200s时脱硫脱硝产物组成如图4.17.4.18所示。由图4.17和4.18可知,在吸收剂失效前,产物中除了有部分亚氯酸钠、二氧 化氯、氯气等未完全反应的气体外还存在着硝酸根、硫酸根及少量的氯酸根离子, 氯离子的浓度有了明显增加,溶液中的亚硝酸根和亚硫酸根离子浓度低于检出限。结果说明用该吸收剂进行脱硫脱硝时,在吸收剂未失效前,吸收剂将一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氧化成了最高价态。产物中硝酸根与硫酸根的质量比约为l:7,比初始值的 1:4稍低。如果一氧化氮是因为其与吸收液间发生气液两相反应被除去,一氧化氮 必然首先通过气液传质进入到液膜内,而一氧化氮的溶解度很低,液膜的传质阻力 会很大,因此不会有那么高的脱除效率,有可能在气液界面上发生了二氧化氯和氯 气与一氧化氮的快速氧化反应。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过程为:clo:+H’§HCl0、(4.8)M+H’§HctO(4.9)43 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2Hcl0,+M=2Clo,+Cl。+H,o+H’8删q=6c礁+%+幄DM+2Hcl―N.ncl+Cll+Hp10加+4a02+2H2D一5Ⅳ2D.+4a‘+4何+2Ⅳ移+2C如+2胃2D jⅣ2D.+4c≠一+4日+N,O。+H,o―◆NO:+No:+2H’‘ ’ ‘ ‘ J5^r()f+2C强D2+^kD寸5^亿)f+2C7一+2日+ NoI’ClI+HpjN噬+2cl一+2甜(4.17)则总反应式为:2No七Hcl01+HM+Hpj2Noj+2cl‘+4H’(4.18)前人的研究表明,亚氯酸钠也有一定的脱硝效果,因此,脱除过程还有如下反应发生:.4No+3Hcloz+2Hp?4Noj+3Cl‘+_}H’(4.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脱硫脱硝tqjnsb 的文章

 

随机推荐